《环境有机污染化学》教学大纲
2024版年度《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06
羧酸及其衍生物
2024/2/2
28
羧酸
01
02
03
羧酸的定义和分类
羧酸是一类含有羧基(COOH)的有机化合物, 根据碳链长度可分为脂肪 酸和芳香酸等。
2024/2/2
羧酸的物理性质
羧酸通常为具有刺激性气 味的液体或固体,低级脂 肪酸具有特殊的气味。
羧酸的化学性质
羧酸具有酸性,能与碱反 应生成盐和水;同时,羧 酸还能发生酯化、脱羧等 反应。
2024/2/2
4
课程目标与要求
01
02
03
04
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 理,理解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性质、合成和反应机理。
2024/2/2
培养分析和解决有机化学问题 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 释和预测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和
反应。
了解有机化学在医药、材料、 环境等领域的应用,培养创新
意识和实践能力。
31
羧酸及其衍生物的反应与应用
羧酸及其衍生物的反应类型
包括酯化反应、酰化反应、缩合反应、脱羧反应等。
2024/2/2
羧酸及其衍生物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羧酸及其衍生物是有机合成中的重要原料和中间体,可用于合成多种有机化合物,如药物、 香料、染料等。
羧酸及其衍生物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羧酸及其衍生物在工业生产中也有广泛应用,如用于制造塑料、涂料、胶粘剂等。同时,一 些特定的羧酸及其衍生物还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如脂肪酸是生物体的重要能源物质之一。
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技能和科 学素养,掌握基本的有机化学
实验方法和操作规范。
5
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绪论
介绍有机化学的研究对象、历史发 展、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等(2学
环境化学大纲
环境化学大纲《环境化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M023212 课程名称:《环境化学》总学分 :2.0 总学负荷: : 56 自主学习: : 32 课内总学时数:24 课内实验/ / 实践/ / 上机学时:0 0 。
先修课及后续课:先修课为高等数学、物理、化学、环境学导论等。
一、说明部分 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环境类相关专业一门重要的学科基础课。
2、教学目标及意义本课程的授课对象是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属环境工程类专业专业选修课。
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应了解大气环境化学、水环境化学、土壤环境化学、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运动过程及毒性、典型污染物质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转归与效应、有害废物及放射性固体废物以及目前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理解污染物在大气、水、岩石、生物各圈层环境介质中迁移转化过程所涉及的污染化学问题及其效应,掌握其中的基本原理以及相关的推导和计算。
3、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环境化学绪论、大气环境化学、水环境化学、土壤环境化学、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运动过程及毒性、典型污染物质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转归与效应、有害废物及放射性固体废物。
4、教学重点、难点需重点掌握的内容:大气环境化学、水环境化学、土壤环境化学、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运动过程及毒性、典型污染物质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转归与效应、有害废物及放射性固体废物以及目前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难点: 污染物在大气、水、岩石、生物各圈层环境介质中迁移转化过程所涉及的污染化学问题及其效应,掌握其中的基本原理以及相关的推导和计算。
5、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多媒体课堂授课、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等互动式教学为主,借助网络查询增加信息量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对环境类学生,增加中文或英文环境教学观摩片,以强化理解与掌握环境学学科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知识领悟能力。
6、教材及主要参考书教材:戴树桂主编.环境化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7 参考书:1.Edward Laws 著.余刚、张祖麟等译.水污染导论.北1京:科学出版社,20xx.5 2.瑞恩 P.施瓦茨巴赫,菲力普 M.施格文,迪特尔 M.英博登著.王连生等译.环境有机化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2 3.王罗春,何德文,赵由才主编.危险化学品废物处理.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xx.12 二、正文部分第一章绪论一、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掌握环境化学在环境中和解决环境问题的地位和作用,研究内容、特点和发展方向以及主要环境污染物的类别和它们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迁移转化过程。
《环境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化学》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学分:2学分学时:32学时(讲授24学时、实验8学时)开课学期:第三学期开课院系:环境工程与化学学院适用专业:环境工程先修课程:有机化学、无机及分析化学、物理化学、仪器分析、二、课程简介《环境化学》是环境工程专业的选修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污染物在大气、水体、土壤的迁移原理,以及生物富集、降解作用和环境修复的主要理论基础,理解污染特征与转化规律,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程,从事环境相关工作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
三、课程教学目标(一)教学任务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环境化学中大气、水体、土壤和生物体的本质特征,相关元素和污染物在环境中迁移、转化的基本原理和途径。
了解目前环境修复的基础理论和前沿技术,并能够初步分析复杂的环境工程问题,提出具体恰当、合理的处理方案。
(二)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1)掌握环境化学中大气、水体、土壤和生物体的本质属性和特征,污染物在其中的迁移、转化的基本概念、途径和原理(支撑毕业要求2.1)。
(2)了解环境化学中环境修复的相关技术、原理和前沿进展,能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并运用相关知识和技术,识别、判断、评价复杂的环境污染问题,并能提出合理的处理方案(支撑毕业要求2.1)。
2.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矩阵表1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矩阵(三)思政元素根据本课程性质和特点,在教学环节中对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思政元素进行落实。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表2 教学内容、要求与达成五、课内实验名称及基本要求表3 实验内容、要求与达成六、课程考核方式与评分标准(一)考核方式表4 课程目标的考核方式注:考核内容体现对课程思政元素的理解要求。
(二)总成绩构成本课程考核由形成性评价(40%)和结果性评价(60%)构成,其中形成性评价包括课堂讨论、习题作业和实验三个部分,分别占总成绩的5%、10%和20%,结果性评价以期末考试为主。
《环境化学》教学大纲.doc
课课学 分:2. 5《环境化学》教学大纲课程类别:技术基础教育课程 程名称:环境化学 开课单位:环境与安全工程系 程编号:2080208 总学时:40学 时适用专业:环境工程专业先修课程:分析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等 一、 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环境化学是环境学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它主要是针对环境问题的日益复杂 化而产生的一门新型课程,是一门研究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化学 特性、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的科学,是在化学科学的传统理论 与方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环境化学将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综合应用,并把它们 联系起来以解决错综复杂的环境问题。
二、 课程内容、基本要求: 绪言1、环境化学的发展概况 了解2、环境化学的主要内容 熟练掌握3、环境化学的基本概念掌握第一章大气环境化学1、 大气中污染物的迁移掌握 2、 大气中污染物的转化 掌握 3、 大气污染数学模式了解第二章水环境化学1、天然水的基本特征及污染物的存在形态了解2、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掌握3、水中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掌握4、水质模型掌握第三章土壤环境化学1、土壤的组成和性质了解2、污染物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迁移及机制掌握3、土壤中农药的迁移掌握第四章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运动过程及毒性1、物质通过生物膜的方式熟练掌握2、污染物质在有机体内的转运熟练掌握3、污染物质的生物富集、放大和积累熟练掌握4、污染物质的生物转化熟练掌握5、污染物质的毒性掌握第五章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转归及效应1、重金属元素掌握2、有机污染物掌握第六章有害废物及发射性固体1、固体废物的分类了解2、有害废物掌握3、发射性固体废物掌握三、学时分配章节名称讲授(学时)实验(学时)小计绪论22第一章大气环境化学1010第二章水环境化学1212第三章土壤环境化学44第五章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运动过程及毒性66第六章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转归与效应22第七章有害废物及发射性固体废物44总计4040。
《环境化学》课程教学大纲.doc
《环境化学》课程教学大纲(Environment Chemistry)课程编号:总学时:32H学分:2适用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环境工程类本科生所属单位(教研室、实验室):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教学方式:讲授、自学考核方式:考查一、本课程的目的、性质及任务环境化学是运用传统的化学原理和方法,结合生物学,生物化学,毒理学,气象学,土壤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的交叉来解释环境问题。
环境化学是环境工程专业基础课。
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获得环境化学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培养学生具有分析和处理一般环境污染问题的能力。
通过《环境化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环境化学的基本原理,初步掌握环境化学任务(课题)的研究方法,明确环境化学在环境科学中和解决环境问题上的地位和作用;明确环境化学的任务和目的。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1)掌握生态学的基础知识、环境化学的研究内容、特点和发展动向;(2)掌握环境中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的主要物质的化学基础知识,明确环境中主要化学污染物的来源、迁移、分布、反应、转化、效应和归宿;(3)熟悉掌握温室效应、酸雨的成因、臭氧层破坏的原因及防治方法;(4)重点掌握有机、无机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迁移转化的规律及其效应;(5)了解环境中化学污染物的分析方法。
三、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在环境学导论、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等课程授完的基础上开设,为环境监测、环境管理、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等后置课程服务。
四、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教学内容:1. 环境和环境问题;2. 环境污染和化学污染物;3. 环境化学的定义、内容和研究方法。
教学要求:1. 掌握有关环境的概念;2. 了解环境化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发展动向;3. 掌握环境污染的定义、影响因素、化学污染物。
第二章大气圈和大气污染教学内容:1.大气圈的构成;2.对流层大气的组成和性质;3.环境空气的质量;4.大气污染;5.大气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环境化学》教学大纲
甘肃联合大学化工学院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环境化学》课程教学大纲(36学时)一、说明(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高等院校环境类各有关专业的一门主要课程,是环境监测与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教学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环境化学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培养学生具有分析和处理一般环境污染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下列内容:由于环境化学是把化学的理论与方法用于研究开放性的环境体系,而环境间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的,要求学生在学习环境化学时,不但要有系统、巩固的化学理论基础和实验技巧,而且还要求广泛地掌握自然科学的其它学科。
了解环境化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发展情况及一些前沿问题;掌握环境中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的主要物质的化学基础知识,明确环境中主要化学污染物的来源、迁移、分布、反应、转化、效应和归宿;熟悉掌握温室效应、酸雨的成因、臭氧层破坏的原因及防治方法;了解环境中化学污染物的分析方法。
(三 )教学内容本课程包括大气环境化学、水环境化学、土壤环境化学、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运动过程及毒性、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转归与效应、有害废物及放射性固体废物等,以阐述污染物在大气、水、岩石、生物各圈层环境介质中迁移转化过程所涉及的污染化学问题及其效应。
(四)教学时数(五)教学方式1.文字教材:分主教材和参考教材两种,主教材为本课程教学与考核基本依据,一切概念、原理和基本知识的理解、掌握以主教材为准。
参考教材主要起扩大学生知识面,加深对主教材理解的作用。
2.音像教材:选用一些关于环境污染、环境破坏、保护生态平衡的录像。
可以使用多媒体课件有选择性地给学生演示一些教学幻灯片,加深学生理解。
3.开展环境问题调查活动(实践)(一次)。
二、文本第一章绪论教学要点主要简介环境化学在环境科学中和解决环境问题上的地位和作用,它的研究内容、特点和发展动向,主要环境污染物的类别和它们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迁移转化过程。
环境化学教学大纲(最新完整版)
环境化学教学大纲(最新完整版)环境化学教学大纲《环境化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环境化学课程时长:32学时面向专业: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生态学等相关专业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环境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了解环境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掌握常见环境污染物及其环境效应,为后续环境科学相关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打下基础。
授课内容:主题1:环境化学基础知识内容1:环境化学概述、化学平衡与反应速率、物质的状态与分类、水溶液中的化学平衡、氧化还原反应等基础知识。
主题2:大气环境化学内容2:大气组成与结构、大气污染物的形成机制、光化学烟雾等大气环境化学基础知识。
主题3:水环境化学内容3:水体组成与分类、水体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水体富营养化等水环境化学基础知识。
主题4:土壤环境化学内容4:土壤组成与分类、土壤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土壤重金属污染等土壤环境化学基础知识。
主题5:环境污染控制技术内容5: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水污染控制技术、土壤污染控制技术等环境污染控制技术基础知识。
主题6:环境化学应用案例分析内容6:大气污染控制案例分析、水污染控制案例分析、土壤污染控制案例分析等环境化学应用案例分析。
主题7:环境化学前沿进展与应用内容7:环境化学前沿进展与应用、环境化学在环保领域的应用等。
高分子化学教学大纲高分子化学教学大纲应该由相关专业教育机构或高分子化学教师制定。
以下内容是可能包含的项目:1.课程基本信息:包括课程名称、授课人、学时、学分以及开课学期等基本信息。
2.课程目标:明确本课程希望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包括高分子化学的基础理论、高分子合成方法、高分子的结构和性能以及相关的高分子材料制备和应用等。
3.教学内容:具体阐述每章节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等。
比如第一章为绪论,介绍高分子化学学科的概况和特点,讲述高分子的定义、分类以及高分子的结构与组成。
第二章为合成高分子键合键和聚合物溶液,介绍聚合反应的分类、高分子键合键的结构和高分子溶液的流变性能。
环境化学教学大纲
环境化学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导论
环境化学的概念及重要性
环境化学教学的背景和意义
第二部分:环境化学基础知识
1. 环境中的化学物质
- 大气中的化学物质
- 水体中的化学物质
- 土壤中的化学物质
2. 环境化学反应
- 氧化还原反应
- 酸碱中和反应
- 配位反应
3. 环境化学分析方法
- 光谱分析
- 色谱分析
- 电化学分析
第三部分:环境化学实验1. 大气中污染物的测定
- 酸雨的模拟实验
- 空气中颗粒物的测定
2. 水体中污染物的分析
- 水质污染监测实验
- 重金属离子的分析
3. 土壤中有机物检测
- 土壤中农药残留量的检测- 土壤中有机物的提取与测定第四部分:环境化学应用1. 大气污染控制
- 大气净化技术
- 新能源研发
2. 水质保护与治理
- 水处理技术
- 水资源管理
3. 土壤污染修复
- 土壤修复技术
- 土壤资源综合利用
第五部分:教学资源
- 环境化学教学案例
- 环境化学教学视频
- 环境化学实验设计
结语
本教学大纲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环境化学的基础知识、实验技术和应用领域,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实践能力。
希望通过这一系列的教学内容,学生们能够在未来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环境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化学》课程教学大纲Environmental Chemistry一、课程基本信息(一)知识目标掌握大气环境化学、水环境化学及土壤环境化学的基本概念和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过程。
(二)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具备分析污染的来源、有害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环境化学行为,产生效应的机制和风险能力。
(三)素质目标— 1 —掌握环境化学相关专业知识基础上,具有环境保护意识,且在环境介质中污染源控制和迁移转化等环境保护领域中,具备责任感。
三、基本要求(一)了解要求学生了解污染的产生、现状及有害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环境化学行为,产生效应的机制和风险(二)理解理解大气环境、水及土壤中的化学污染物迁移转化原理(三)掌握掌握大气环境化学、水环境化学及土壤环境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2学时第一节环境化学主要介绍环境化学在环境科学中和环境问题上的作用与地位,研究内容,特点及发展动向。
第二节环境污染物主要环境污染物的类别及其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迁移转化过程。
重点:1.环境污染物类别的划分及环境效应。
2.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迁移转化。
3.环境化学的发展动向。
思考题:1.根据环境化学的任务、内容和特点,你如何才能学好环境化学这门课程?2.结合所学课程及相关资料的查询,提出你对环境化学发展方向的看法。
建议教学方法:图解及多媒体教学。
第二章大气环境化学10学时— 2 —第一节大气中污染物的迁移2学时大气的温度层结,大气垂直递减率,气块的绝热过程,影响大气污染物迁移的因素。
第二节大气中污染物的转化8学时大气中自由基的来源,氮氧化物和碳氢化物在大气中的迁移、转化,光化学反应烟雾和硫酸型烟雾的形成过程和机理,酸雨、温室效应及臭氧层破坏的化学机理及危害。
本章重点:1.大气中污染物的迁移。
2.大气中氮氧化物的转化和碳氢化合物的转化及光化学烟雾污染。
3.硫氧化物的转化及硫酸烟雾型污染。
4.酸雨、温室效应以及臭氧层破坏等全球性环境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有机污染化学》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
二、教学目标及任务
环境有机污染化学为环境类专业本科生高年级学生的专业选修课,目的使学生能够定量的表征描述有机化学物质在进入环境过程中所需要的化合物参数和系统参数,理解有机化学物质环境行为的基本原理;为评价和定量描述人工合成的有机化学物质在天然系统中的动力学行为提供相关信息要求:1)能够敏感的判别化学结构如何支配各种迁移与反应的过程;2)学习定量的表征描述特定过程所需要的环境因子;3)学会用复杂程度适中的模型来评价和描述系统中的各种过程。
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三、学时分配
教学课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各章节格式如下:
绪论(1学时)
第一节有机污染物的种类、来源
第二节有机污染物的现状和危害
第三节有机污染物的持久性和生物的可积累性第三节有机污染物的研究进展
第一章分配:分子间相互作用,相关参数的描述(2学时)第一节有机化合物在不同相之间的分配及分子间相互作用吸收交换、界面交换;
分配与分子间相互作用
习题要点: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的因素
第二节平衡分配常数
玻尔兹曼方程
分配常数
习题要点:如何理解迁移自由能与分配常数的关系?
第三节利用热力学函数量化分子能量
化学势、逸度;
化合物在气体状态下的压力和逸度
液体和固体的逸度
习题要点:基本概念;气态、液态条件下化学势与逸度、活度系数间的关系第四节利用热力学函数评价平衡分配
本章要求:在理论上理解为什么要将化学势与其它因子结合,来评价分配。
学会用分配常数/系数估算中性有机化合物在多项体系中的平衡分配
第二章有机化合物的溶解度与活度系数、化合物在水与有机溶剂间分配(4学时)第一节有机化合物的正辛醇/ 水分配系数(Kow)
定义和测量方法
在环境中的意义
Leo的碎片常数估算法
回归方程估算法
习题要点:掌握正辛醇/ 水分配系数的概念和这个参数的环境意义
第二节有机污染物在水中的溶解度测定与估算
溶解度的定义、单位和变化范围
溶解度的估算方法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习题要点:掌握溶解度与活度系数的间的关系,以及推导方式;
溶解度与活度系数的间的简化关系,所依据的假设条件
本章要求:掌握基本概念;理解正辛醇/ 水分配系数,溶解度的测定及估算方法
第三章化合物在固相界面吸附行为(8学时)
第一节吸附等温线、固体-水分配系数(Kd)
吸附等温线的定量描述
固体-水分配系数Kd
体系中化合物的溶解及吸收分数
习题要点:掌握什么是吸附等温线?有机物被吸附到天然吸附剂上会遇到那些吸附等温线?
掌握Freundlich 、Langmuir等温线的数学表达式,并说明各个参数的意义,以及如何从试验数据中推导.
第二节中性有机化合物从水相到固相有机质的吸附
天然有机质对非极性化合物吸附
有机碳归一化系数
影响Kd、Koc的因素
习题要点:掌握非极性有机化合物在有机质上的吸附特征;
掌握测定Kd、Koc的主要因素
第三节有机物在无机表面吸附
非极性有机化合物在无机固体表面的吸附
极性有机化合物在在无机固体表面的吸附(电子供体/受体的吸附方式)离子性有机和合物在无机固体表面的吸附
习题要点:以硝基芳香化合物为例说明该类化合物在无机固体表面的电子供体/受体的吸附方式
第四节吸附:在生命介质中的分配
化合物在特定生物介质中的分配
整体生物的平衡分配模型
水生生态系统的生物积累
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积累
分配常数的测定和估算方法
习题要点:描述以下参数:生物浓缩因子、生物放大因子、生物区系-沉积物-积累因子和生物区系-土壤-积累因子、生物积累因子
本章要求:掌握基本模型和不同类型有机化合物在各种介质性的吸附特征及影响因素。
第四章化合物的转化行为(8学时)
第一节有机物水解
水解概念及机制
水解常数
有机官能团的酸碱催化
例题:农药敌敌畏和甲基对硫磷水解速率
习题要点:
什么是水解反应?简述水解反应的机制(简述两种取代反应)。
第二节有机化合物的光化学分解
光化学的基本定律
量子产率及测定方法
光吸收与光物理、化学过程
光化学反应的类型
例题:紫外光照射下H2S及有机硫化物的光分解
习题要点
直接光解和间接光解的区别;
反应的量子产率描述是什么?
什么是敏化、猝灭
第三节有机污染物的生物化学转化生物体系特征
生物降解过程
生物转化的限制因素
生物转化的动力学特征
例题:微生物降解对苯二甲酸的降解
习题要点:为什么生物转化速率比矿化(将基质转化为CO2、HNO3等)速率大?
本章要求:掌握基本概念,以及有机和合物的水解、光化学降解和生物降解特征及影响因素
第五章:几种主要类型的有机污染物(4学时)
第一节:多环芳烃类
多环芳烃的理化性质
多环芳烃的致癌活性及理论
多环芳烃的分离与富集
习题要点:多环芳烃的来源;
能够指出多环芳烃的“中蒽位”(L区)和“中菲键”(K区),湾区
了解土壤、大气和水体多环芳烃的浸提、浓缩和纯化方法。
第二节:多氯联苯和二英
多氯联笨、二英的生产、用途和排放
在天然水中的性质
残留和毒性
习题要点:PCBs的来源;性质危害,
了解测定方法
第三节:农药
大气中的农药
水体中的农药
土壤中的农药
有机氯及有机磷化合物
第四节:有机染料、颜料和表面活性剂有机染料的分类、生态行为
污染物的处理和在环境中的自净化行为积累、残留和毒性
表面活性剂的结构及分类
表面活性剂的结构与性能
表面活性剂的污染与毒性
表面活性剂的生物降解、光解和化学处理法习题要点:
什么是表面活性剂?表面张力?
表面活性剂的种类有那几种?
表面活性剂的化学结构和性能有什么样的关系?
表面活性剂的生物降解机制?
第五节有机金属、酚类等有机化合物有机金属的概念、合成
有机铅、汞、锡的来源、用途经污染酚类有机化合物的分类经污染
什么是内源酚、外源酚?
习题要点:
什么是有机金属
酚在水体中的环境行为;
了解酚、亚硝胺类化合物的毒性。
本章要求:掌握集中奠定污染物的来源、结构特征,迁移转化分析;了解必要的测定方法
实验部分
实验目的:主要了解对有机污染物化学参数的测定。
内容:
实验1:有机化合物正辛醇/ 水分配系数的测定(3学时)
有机化合物的正辛醇/水的分配系数反映化学物质在水相和有机相间的迁移能力,是描述有机化合物在环境中重要的理化参数,可以表示化合物分配在有机相(生物体、土壤)和水相之间的倾向。
通过对某一化合物的分配系数的测定,可以提供该化合物在环境中的重要信息。
本实验主要学习摇瓶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有机物质在辛醇/水分配系数的测定。
实验二植物体内多环芳烃(菲)的提取及测定(3学时)
多环芳烃在环境中分布广泛,是一类具有较强“三致”作用的有机污染物。
由于有一定的亲脂性,多环芳烃可在植物体内累积,进而危害人类的健康。
监测和分析植物提内的多环芳烃的种类和含量,对于预测其在环境中的归宿及环境安全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三:有机污染物(苯酚\多环芳烃(菲)的光化学降解(3学时)
含有不饱和共轭结构的有机污染物易光解,也是这类化合物自然衰减的主要过程之一,分析不同光强、光解时间及影响因素(离子、有机物等)对水体和土壤体系的光化学降解速率,对于认识这类污染物的自然衰减有意义。
备选实验:
实验:土壤/沉积物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常数的测定(3学时)
有机化学物质在土壤/沉积物之间的分配,决定于化学品的理化性质和土壤/沉积物本身的组成和特性。
一般用吸附系数来表示被吸附的趋势,有机物质的吸附系数对于评价该物质在土壤/沉积物中的迁移和归宿有着特殊的意义。
五、考核方式及要求
考核: 期末考试(60%)+平时成绩(单元考核三次、出席等;20%)+试验成绩(20%)
六、推荐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教材:无
参考书:《环境有机化学》,Schwarzenbach,R.P.等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年
《有机污染化学》,王连生编著,中国教育出版社,199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