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文本的审美要求.

合集下载

《文学理论教程》试题

《文学理论教程》试题

《文学理论教程》a 试题及答案二、填空题(20分,每小题1分)1.依据冲突性质,戏剧可分为悲剧、喜剧、正剧2.依据表现形式,诗歌可分为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

3.抒情作品的三个结构要素是声音、画面、情感经验4.构成文学叙事的三方面涵义是 4. 叙述内容、叙述话语、叙述动作。

5.英加登的“文本五层面”说是指5. 声音、意义、世界、观点、形而上。

6.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悲剧六因是指形象、性格、情节、言词、歌曲、思想。

7.文学话语活动的五要素包括说话人、受话人、本文、沟通、语境。

8.审美意识形态的复杂组合包括无功利与功利、形象与理性、情感与认识。

9.常见的风格形态分类包括简约与繁丰、刚健与柔婉、平淡与绚烂、谨严与疏放。

10.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三块基石是对象化理论、意识形态论、艺术生产论。

11.中国古代文论的心理学观点主要有虚静说、神思说、妙悟说、性灵说。

12.人类文学传播的三个阶段包括口头传播、文字传播、电子传播。

13.王国维把文学意境分为 .有我之境、无我之境。

14.马克思主义的批评标准是美学观点、历史观点。

15.文学接受对象的文化属性包括认识属性、审美属性、文化价值。

16.常见的批评文体包括论文、点评、随笔、序跋。

17.文学风格形成的客观因素包括时代精神、民族传统、地域风情。

18.故事行动序列的典型形式有.首尾接续式、中间包含式、左右并联式。

19.三国时期王弼关于本文层次的说法是言、象、意。

20.文学创作的一般过程包括生活积累、艺术构思、物化传达。

三、选择题(20分,每小题2分)(在正确的题号上打“√”)1.历史上关于雅与俗的两种表述方式是:①寓庄于谐②阳春白雪③曲高和寡④下里巴人⑤文以载道2.文学抒情在本质上属于:①现实评价②自我表现③审美体验④情感宣泄⑤艺术形式3.文学阅读活动对读者的要求是:①期待视野②对话欲望③思想正确④情感丰富⑤见仁见智4.依据手段和材料,艺术可分为:①表演艺术②造型艺术③综合艺术④影视艺术⑤语言艺术5.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是:①关注现实②细节真实③反映本质④排斥理想⑤反对虚构6.文学批评的艺术标准包括:①真实程度②文体形式③形象特征④意蕴内涵⑤政治倾向7.作为文学最本质的特征是:①文字的科学②文章的学问③文化的载体④语言的艺术⑤抒情的方式8.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相同点是:①源于生活②细节真实③手法夸张④反映本质⑤表现情感9.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实质上是在于:①真实性②科学性③新颖性④诚挚性⑤蕴藉性10.文学批评的正确态度是:①实事求是②客观公正③艺术民主④批评作家⑤炒作作品四、简答题(30分,每小题10分)1.简述文学概念三种含义的具体内涵。

04文学写作审美要求

04文学写作审美要求

二、丰富的蕴藉性
蕴藉性也是文学语言的一个审美要求。 它指的是文学语言的含蓄、內蕴、复义和富有 韵味。云鹤的《野生植物》是这样写的:“有 叶/却没有茎/有茎/却没有根/有根/却没有泥土/ 那是一种野生植物/名字叫/华侨”。在这首非 常精短的诗中,诗人并没有作任何的主观倾诉。 但读者分明可以读出其中所蕴含的深沉的无奈 和辛酸。诗人巧妙地通过一株独特的野生植物 的意象,写出了漂泊异域的海外华侨的断根之 痛。让人浮想联翩,在久久的回味中去感受诗 人的用心所在。
第三节
文学文本的结构要求
一、曲径通幽、跳脱跌宕
文学写作与其他实用文体写作不同的一 个突出表现就是,其他实用文体写作总是把事 实和结果尽可能干脆明了地告诉读者,而文学 写作则往往先把读者带入一个语言的迷宫,并 不断地设置一个又一个扣人心弦的景象诱惑你, 让你不由自主地跟着绕过一条又一条的曲径, 最后才进入事实的中心或者结果。而正是在这 种绕来绕去中,读者收获了沿途的“奇花异 草”,在了解或者感悟到事实的真相之后,也 得到了审美的愉悦。
四、深刻的隐喻性
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不同的一个重要方面 就是它不是实指性的,它的一切表达都通向一 个虚拟的艺术世界,它的一切排列组合都是为 了建构一个独特的诗意宫殿。正因为是艺术的 诗意的,它就不是实指的,而是超越日常生活 经验的,具有一种深刻的隐喻或转喻的意义, 从而巧妙地精确地传达出写作者的生命体验和 艺术发现。
第一节
文说是文学文本情感要素最 重要的审美要求之一。写作者如果不能投入 自己的真情实感,那么,这种文本不仅失去 了审美效应,而且很快就会被接受者所拒绝。 优秀的文学文本,无不渗透出写作者的真情 实感。
二、优雅健康
文学文本中的情感不仅是真挚动人的,而 且也应该是优雅健康的。文学文本的情感态度 应该是健康的、高尚的、优雅的、向上的,它 能使接受者在文学“培养液”潜移默化的浸润 中得到情操的陶冶,得到修养的培植,得到精 神的提升。那种媚俗平庸的、品位不高的,甚 至是纯生理欲求的情感传达,哪怕文本内容是 多么真实,也不能给人带来美好的熏陶。

《文学理论教程》第八章

《文学理论教程》第八章

第八章 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本章知识点本章概述:文学作为认识活动,以内在尺度创造艺术真实,要义是求“真”,体现为“历史理性”。

作为审美活动,文学创作情感地评价对象,核心是尚“善”,体现为“人文关怀”。

最终,文学创造还要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形式创造,为情感评价所把握的艺术真实“造形”,使之成为艺术文本,境界是呈“美”,体现为“文体升华”。

本章即通过对“艺术真实”、“情感评价”、“形式创造”这三个基本范畴的诠释,揭示文学创造的以真、善、美为内涵的审美价值追求。

第一节 艺术真实本节概述:“真实”是文学的生命。

文学创造要求“真实”。

然而这种“真实”不是简单的摹写原物,像照相机照相一样,不是将人物变为“席勒式的”“时代精神的传声筒”。

而是要求文学创造的艺术真实。

它要求主体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世界上去,经过艺术创造,与“善”“美”共生并存的审美化的真实,也就是马克思所谓的人物精神的“莎士比亚化”。

艺术真实是一种内蕴的真实、假定的真实、主观的真实和诗艺的真实。

知识点1:认识与艺术真实文学创造要求的“真实”是艺术真实。

艺术真实既非生活真实亦非科学真实,而是主体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世界上去,经过艺术创造,与“善”“美”共生并存的审美化的真实。

知识点2:艺术真实的主要特征(重点)与生活真实不同,艺术真实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和感悟。

艺术真实是对生活真实的超越,它以“历史理性”对社会生活的本质及其必然性的揭示,作为自己的审美价值取向,并表现在假定性情境之中。

1.内蕴的真实艺术真实不是生活真实的自然主义摹本,而是对它的反映。

文学创造正是在既有理智体察又有直觉把握(对某些抒情诗来说可能只是一种直觉把握)的心理机制和思维活动中,以“历史理性”的眼光,透过生活真实的表层对社会生活的内蕴作出艺术的揭示和表现。

2.假定的真实文学求“真”的价值取向是在假定性情境的创造中实现的,而假定性情境的创造归根到底又基于一个“真”字:真事理,真情感。

从审美的角度解读文本

从审美的角度解读文本

B 言之有理
(意旨倾向 ) (思想观念 ) (情感情绪 ) (信息知识 )
理之涵义
言之有理之‚理‛亦即我们作文经常提到 的‚意‛,它是文章的灵魂,材料的取舍、 详略的处理、结构的安排,表达方式的选择、 语言的运用等等都要依据写作意图而定,为 意图的实现而服务。 尽可能做到‚言之未成,意在笔先;言之 既成,意在言外;言近旨远,意味盎然。‛
周严缜密

结构安排中各个环节之间的承接 转换必须安排周密,令人无懈可击。 文本解读中,要考虑作者是采用怎 样缜密的逻辑线索(情绪线索,哲 理线索,行动线索……)将文章层 次及段落或隐或显地缝合起来的。
错综变化

凡是美的事物都具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其 结构形态具有错综变化的特色;那些形态呆板、结 构滞涩的东西,是不可能带给人美感的。文本结构 自然不能例外。文本解读中,要从作者文本结构的 个性安排中,解读其独特的构思之美。解读其结构 文本的艺术手法:文势的发展是否曲折变幻之美, 内容的表现是否具有虚实变幻之美,行文的结构是 否具有张弛变幻之美?这里单说张弛变化,行文中 时而金戈铁马、雷霆震击,时而凤管鹍弦、光风霁 月。从金戈铁马之中能听到抒情短曲,从电闪雷鸣 中能看到光风霁月;残漏之滴,更能烘托惊马乱驰, 于无声处更能透视惊雷霹雳。静看废墟上的一朵绝 美的小花,于无声处听惊雷,气定神闲,心如止水。
C 言之有序
(结构安排 )
它处于使写作者实现由‚隐‛(写作者的 内在思考)到‚显‛(书面化的阅读文本)的 中介转化的关键地位。它上承写作者对文本思 想内容的内在思考,经过一系列的结构化处理, 使其与书面语言表达的本质要求‚接轨‛,从 而下启书面语言表达意义上的‚写‛的过程, 李渔《闲情偶寄》称之为‚袖手于前,始能疾 书于后。‛Fra bibliotek

文学审美特征

文学审美特征

文学审美特征鉴于中国文学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文学审美特征便是其表现形式以及传达思想的一种重要语言形式。

中国文学审美力求以贴近群众的共性,呈现出思维的形式层次,通过对价值系统的追求,实现把握社会形态及变化的描述、绘景描述以及感染力的表达等。

中国文学具有以下几种审美特征:(一)儒释兼容: 儒家注重文哲,释家注重自由思考和开放性思维,两者相融相生,兼容,形成一种独特的中国文学审美格局。

众多文学家虽拥趸不同学派,但互有借鉴而创新出中国文学独有的审美观,使中华传统文学汇聚芸芸众生,以礼让形式显示出最终审美统一。

(二)道德价值观: 中国文学审美重视人文主义的美德价值观,强调以虚实结合的道德功法,以温和的方式实现目标,以谦虚的态度行事,重视人间关系、和谐社会。

注重诗家仁爱有趣、雅俗共赏的旨意,表达着作者心灵的源泉,是一种中国文学审美最重要的特征。

(三)语辞豪迈: 中国文学审美注重尊重语言、尊重佳句,它对寓意深邃的语辞有着特殊的发展。

以豪放的笔调诉说山水地貌的生动情怀,以激昂的语言陈述英雄伟人故事的豪迈,创造出表达抒发作者思想、墨迹之深意的文辞艺术。

(四)情诗抒怀: 中国文学审美的一大特点是浓郁诗意情思,遥相对响,相互交融,尤其是唐诗宋词对周礼、弟子规等儒家文化文本的再演绎,也有情诗诗歌对中国传统文化文本的重温。

其情诗抒怀,朴素浅绣,切中人心,影响至今,以其微小技巧及深沉之情入胸为人怀念。

(五)精神抒发: 中国文学审美重视思想主义的精神功能,既具有宣扬保守的作用,又具有前瞻的出发点。

它务求一种思想抒发,既有道德声誉,又有民族精神,以文本和文本之间的对比发挥概念的精神功能,力争系统而准确地思考,以走出一条新的路径,有效地反映出当下的社会变迁,丰富理论思维以及推动历史发展。

试论文学文本的审美解读

试论文学文本的审美解读
第2 5卷第 7期 201 0年 7月
宿 州 学 院 学 报
J u n lo u h u Un v r i o r a fS z o ie st y
Vo . 5, o 7 12 N .
J 12 1 uΒιβλιοθήκη 0 0d i1 . 9 9 j i n 1 7 o :0 3 6 / . s . 6 3—2 0 .0 0 0 .1 s 062 1.704
关键词 : 文学文本 ; 主体 间性 ; 审美解读
中图分类号 : o I6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63—20 (0 0 0 0 4 0 17 0 6 2 1 )7— 0 4— 4
文 学文本 是作 家通 过语 言保存历 史和传 统 的作 品, 读者 和作 者也 是 通 过作 品语 言 的交 流去 解 读 文 学 文本 的 。但 由于语 言保存 的历史 和传统具 有不 可 穷 尽 的模 糊性 和解 读 的历史性 、 超越性 , 因此人们 永 远 处于对 其解 读 之 中。有 史 以来 , 于 文学 文 本 的 对 解 读方 式千差 万 别 , 先 人 为主 的 , 被动 接 受 的 , 有 有
践 主体 , 的是 人 在实践 过程 中 , 指 与实 践对象 建立 主
客体 的关 系 , 作为 主体 而存在 , 人 按照 自己的方 式去
正的自由。同时这个主体性是以集体意识形态出现 的 , 有时 也 以个 体性 的面 目出现 , 虽 但是 又总带有 集 体意识 的个 体弱 意识 , 就是 说 以集 体意识 为 主 , 体 个
而足, 而真正能够进行审美解读的不多; 同时在理论
上, 也还没 有很 恰 切 的 理论 能 准确 地 把握 和 阐释 这
样一种审美现象 , 为这种审美现象提供一个符合 并

第八章 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

第八章  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

2、假定的真实 p155
假定性是艺术真实的外部特征。
以假定性情境反映或表现社会生 活的内蕴是一切文艺的共同特征。
普希金生前参加过“扮演普希金”比赛
结果普希金本人 只得了第三。也 就是说有两人比 他更象“普希 金”。
生活的真实是—是;艺术的真实是—象(假定)。
(1)浪漫型和象征型作品
或把现实形象与幻想的非现实形象融会成一 个荒诞不经的情境世界,或完全抛开现实的形 象而以虚拟的形象世界取而代之。 P155-2-8
“真”是“善”的基础。
怎样理解文学中情感的价值和意义? p177 -4
情感是基于人的需要、观念等思想意识而 对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评价。文学在创造艺术 真实时运用“内在的尺度”,实际已把情感 评价融入其中,因此,艺术形象都是理智与 情感的统一,情感评价是文学创造的本质属 性。文学创造正是以这一本质属性,在向人 们呈现着意义——尚“善”的审美价值追求。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因伦理评价而引发的情感表现是文学 的本质属性和文学创造的必然要求。它 作为一定的价值取向隐含着人的社会性 需要与态度。 P161↑1 -162.1
艺术是情感的符号,情感是艺术 之根本。艺术形象是因情而动人。
教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书上动物图像精确,却不动人,而 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却能动人心情。
一、审美理想的烛照 (一)审美理想的特征 (二)审美理想的功能
(一)审美理想的特征 p171
首先,审美理想是以理念形式存 在的鉴赏的原型好最高典范。
艺术真实总是与发掘和表现社会 生活的本质与规律联系在一起。
例:艾青《礁石》
礁石
艾青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现代文的文学特点和审美价值

现代文的文学特点和审美价值

现代文的文学特点和审美价值现代文,作为一种文学形式,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

它是传统文学向现代文学转变的产物,既保留了传统文学的某些特点,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现代文在文学特点和审美价值方面表现出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无数读者。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现代文的文学特点和审美价值。

一、现代文的文学特点1.语言的革新与多样化现代文的语言打破了古代文学的束缚,以白话文为主,更加贴近日常生活。

同时,现代文作家们大胆尝试各种新颖的语言表达,如象征、隐喻、讽刺等,使作品具有丰富的内涵和表现力。

2.题材的广泛性现代文的题材涉及社会、政治、历史、文化、人性等多个领域,反映了作家对时代和社会的深刻关注。

作家们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关注社会底层的声音,使得现代文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3.形式的创新现代文在形式上敢于创新,如小说的情节结构、诗歌的节奏韵律等方面都有所突破。

现代文作家们不断探索新的表现手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和审美需求。

4.思想的深刻性现代文作品往往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作家们关注人的命运、探讨社会问题、反思历史教训,使得作品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

二、现代文的审美价值1.真实性与现实关怀现代文作品关注现实生活,呈现出真实的社会画卷。

作家们通过对现实的描绘,唤起读者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体现了文学的审美价值。

2.人性的挖掘现代文作家们关注人性的复杂性,通过对人物性格、心理的深入剖析,展现人性的美与丑。

这种对人性的挖掘,使得作品具有深刻的审美价值。

3.艺术美与形式美现代文作品在语言、形式等方面具有独特的艺术美。

作家们巧妙地运用象征、隐喻等手法,使作品具有丰富的想象空间和审美价值。

4.情感的共鸣现代文作品情感真挚,能够打动人心。

作家们通过对人物情感的细腻描绘,让读者产生共鸣,感受到文学的魅力。

现代文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具有独特的文学特点和审美价值。

它反映了时代的精神面貌,关注人性的弱点与光辉,展现了艺术的魅力。

现代文的价值不仅在于它的文学特点,更在于它对现实社会的深刻关注和对人性的深入挖掘。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文本”(text):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

1、中外有关文本具有由表及里的多层次审美结构的传统:《周易·系辞》“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

王弼:《周易略例》“夫象者,出意者也。

言者,明象者也。

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

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

意以象尽,象以言著。

”黑格尔:分为“外在形状”,和“一种内在的生气、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

”英加登:声音层面,意义单元的组合层面,小说家的“世界”,“观点”层面,“形而上性质”的层面。

2、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①文学言语层面,这是文学本文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话语系统。

内指性,这是说文学话语并不直接指向语言以外的外部世界 , 而是往往返身指向语言的内在世界本身;心理蕴含性,与普通话语侧重于运用语言的内在职功能而削弱其表现功能不同,文学话语则突出其表现功能,从而蕴含着作家丰富的知觉、情感和想象等心理体验,正是这样,文学话语比普通话语更富于心理蕴含性;阻拒性,阻拒性话语可能不符合语法,打破了某些语言的常规,甚至还不易被人所理解,但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兴趣,从而获得较强的审美效果。

②文学形象层面,即读者经过想像和联想而在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的生活图景。

文学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假定与真实的统一;个别与一般的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四组特征)【小结:文学形象有三种高级形态:文学典型、文学意境和文学意象。

文学典型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

它有如下美学特征:特征性和艺术魅力。

文学意境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它有三个基本特征: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和韵味无穷。

文学意象这里指审美意象,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基本特征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它有四种基本特征:哲理性、象征性、荒诞性和抽象性。

文学的审美观念

文学的审美观念

文学的审美观念在文学领域,审美观念是指人们对于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审美标准和审美体验的认知和理解。

这一概念是文学批评、文学研究和文艺创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之一。

文学的审美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变迁而变化,每个时代、每个文化都有自己的审美观念。

一、古代文学的审美观念古代文学的审美观念主要表现为追求真、善、美的统一。

古代文学注重艺术表现手法的精细与华丽,常以意境深远、修辞优美、音韵和谐为主要特点。

例如,在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常常描绘山水之美、花鸟昆虫、宫殿庭园等,旨在通过艺术手法营造出优美的视觉和感官享受。

二、现代文学的审美观念现代文学的审美观念与古代文学有较大差异。

现代文学强调真实性、个体性和反思性,追求表达现实生活的精神内核与思想深度。

现代文学作品着眼于现实社会的问题、人类内心的挣扎和命运的困顿。

例如,现代小说通常关注个人的情感体验、社会的现象和道德伦理等问题,通过真实的情节和人物刻画来传达作家的审美情趣和对现实的思考。

三、后现代文学的审美观念后现代文学的审美观念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

后现代文学强调主观性、相对性和自由性,反对传统的真实性和确定性。

后现代作家常常运用碎片化的叙事结构、模糊不清的时间线索和混乱的语言呈现方式来表达他们的审美观念。

这种审美观念强调读者的主体性,鼓励读者对文本进行多样的理解和解读。

四、跨文化的审美观念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跨文化交流和文化融合也促进了文学审美观念的多元化。

不同文化背景的观念和价值观相互碰撞和融合,形成了新的审美趋势和流派。

跨文化的审美观念更加注重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倡导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与平等。

总结来说,文学的审美观念是多元且变化的。

不同时期、不同文化和不同个体对于文学作品的审美追求和理解都有所不同。

文学的审美观念不仅受到文学本身的特点和发展,也受到社会、历史、个人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对于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研究来说,深入理解和探索文学的审美观念,既能促进文学作品的创作与传播,也能丰富人们的审美体验和文化交流。

义务教育语文选文标准

义务教育语文选文标准

义务教育语文选文标准
义务教育语文选文标准是指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中,选择教材中所用的文本的标准。

这些标准通常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性:选文应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蕴含一定的教育意义,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文学性:选文应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能够体现文学作品的审美特点,如语言的韵律、形象的生动、情感的丰富等。

3.思想性:选文应能够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积极向上的思想内容,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素养。

4.文化性:选文应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包括古代诗词、经典散文、传统故事等,以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5.时代性:选文应涵盖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既能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能反映现代文学的创新成果。

6.多样性:选文应涵盖多种体裁和风格,如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以及不同地域和民族的作品,以拓宽学生的视野。

7.实用性:选文应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求,选择对学生生活有用、能够引起学生共鸣的文本。

根据这些标准,教材编者会从大量的文本中挑选出适合学生学习的材料,形成一本合适的语文教材。

这些选文旨在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语言知识,提高语文素养,同时培养审美情趣和道德观念。

什么是古代文学中的艺术特色和审美追求

什么是古代文学中的艺术特色和审美追求

什么是古代文学中的艺术特色和审美追求
古代文学中的艺术特色和审美追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形式美:在古代文学中,形式美是一种重要的艺术追求。

在诗歌创作中,韵律与格律的运用是关键,要求音韵和谐,字句精练,整篇诗歌的结构和节奏感要得到保持。

在散文创作中,古代文学家追求文字的流畅和韵律感,注重段落的过渡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戏剧作品要求舞台表演与剧本文本的完美结合,形成独特的节奏和音韵美感。

2. 情感真实:古代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通过对人性、情感和命运的真实描写,使人们对自己的内心世界产生共鸣。

作品中的情感表达是真挚而深刻的,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心境和体验。

无论是爱情、友情,还是悲痛、欢乐,古代文学都能充分展现出人类内心世界的复杂和多样性。

3. 辞章与文采:中国古代文学注重辞章、文采的运用,技术含量极高,语言色彩鲜明且具备强大的表现力。

诸如宋代《南渡北归词》、明代《长恨歌》等作品,都是对语言和文化运用的高峰,展示出中国文化独特的审美标准。

4. 人文与自然:中国古代文学对人文和自然方面的高度重视和思考也是其艺术特色之一。

中华文明倡导至善至美,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这也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文学作品中对自然界的描绘与赞美常常占据重要地位,同时对人类社会的道德、伦理、政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探讨。

总的来说,古代文学中的艺术特色和审美追求是一种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以及对人类内心世界的深入探索和感悟。

文学文本名词解释

文学文本名词解释

文学文本名词解释
文学文本,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媒介,通过创作表达思想感情的作品。

它通过运用文字的叙述技巧、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传达作家的意图和观点,从而给读者带来思考、鉴赏和享受的美感。

文学文本是文学作品的一种表现形式,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各种文学体裁。

它以文字为载体,通过创作手法来展示人类的思想、情感、哲学观点等。

文学文本不仅仅是文字的呈现,更是作家的创意和想象力的结晶,通过对人类生活的观察和思考,以及对语言文字的艺术运用,来传递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念。

文学文本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文学文本是具有艺术创造性的作品。

它通过对语言的选择和运用,塑造丰富多样的虚构世界,创造各种情境,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其次,文学文本具有情感表达的功用。

作家通过描写人物的情感和内心变化,表达他们对生活的感悟和态度,使读者能够与文本中的人物建立情感共鸣。

再次,文学文本具有启示和反思的功能。

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写和想象,文学作品可以反映社会问题和人类存在的困境,启发读者对生活和世界的思考。

最后,文学文本具有审美价值。

文学作品通过运用修辞手法、音韵韵律等艺术手段,使作品具有美感和美学价值,给读者带来艺术上的享受。

总之,文学文本是通过语言文字创作表达思想感情的作品,是一种以文字为媒介的艺术创作形式,通过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思考,以及对语言文字的艺术运用,传递作者的审美情趣和意图,给人们带来思考、鉴赏和享受的美感。

文学文本是文学作品的一种表现形式,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各种文学体裁,具有艺术创造性、情感表达的功用、启示和反思的功能,以及审美价值等特点。

语文教材中几种文学类文本的主要审美要素的体现

语文教材中几种文学类文本的主要审美要素的体现

如把人 物放 到特定 的环境之 中去品味 ; 以变化的眼光感知 人 物形象 ; 学会分 析作者的创作 意 图; 探索 形象背 后深刻
【 作者简介】 于雪 彦(9 9 )女 , 17 一 , 辽宁大连人 , 大连市 13中学一级教师 , 0 研究方向 : 中语文教学。 高

l 7・ 4
内 涵等 。 三 、 文— — 细腻 诚 挚 的 情 感 之 美 散
问: 生命尊重 , 生命平等 , 认识 自我 , 否定 自我。王安 石《 游 褒禅 山记 》 中那关于 “ 、 、 ” 者辩证关系 的论述 , 志 力 物 三 让 读者欣赏到 了一位伟大 的改革家那持 之以恒 、坚忍不拔 、 不轻 言放弃的处事原则 , 这种积极 的人生 态度在几百年后 仍然激励着年轻 的一代 。当深 味这些 美好的情感时 , 也让
长江滚滚来” 的萧 索阔远; 王维“ 竹喧归浣女 , 莲动下渔舟 ” 的清丽明秀等。 在欣赏这些意境之美时 , 学生展开丰 富的想象和联 让 想, 学会 与诗 人沟通来 获取 心灵 的共鸣 , 审美的认 同, 获 来
得 对 自然 、 人 生 全 新 的审 美 体 验 。 对
二 、 说 —— 丰 富 多样 的形 象之 美 小
人 物 形 象 为 读 者 对 人 生 的 关 照 开 启 了 一扇 新 的 窗 户 , 欣 在 赏 这 些 形 象 的 同时 ,也 让 读 者 看 到 了更 为 广 阔 的世 界 、 复 杂的生命。
孔 丘认 为 : 于 诗 , 于 礼 , 于乐 。 可 见 他 对 于 诗 的 兴 立 成 教 育 是 很重 视 的 。诗 歌 是 中 国文 化 里 最 灿 烂 的瑰 宝 , 的 好 诗 歌 可 以净 化心 灵 , 养 性 情 。诗 歌 中 那 独 居 特 色 的 意 境 怡 之 美 , 以把 读 者 带 入 诗 人 的 千 般 情 感 之 中 , 判 一 首 诗 可 评 歌好 坏 与 否 , 意境 美 是 很 关 键 的 。

小说类文本审美阅读的基本知识及鉴赏方法

小说类文本审美阅读的基本知识及鉴赏方法

小说类文本审美阅读的基本知识及鉴赏方法小说审美阅读的基本知识一、小说的内涵:小说是一种与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体裁,它是通过典型的人物形象、典型的社会生活环境和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具体描写,来形象生动地反映现实生活。

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

人物: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尤其要重点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可从三个方面入手:(1)分析人物外貌、动作、细节、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和正、侧面的描写角度,从多方面准确地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

(2)着重分析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的矛盾冲突。

(3)思考和发掘人物形象的思想意义。

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渲染气氛、衬托情感、预示人物命运、揭示社会本质、推动情节发展。

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交代故事背景,揭示社会本质,铺垫下文内容。

分析环境描写,不应当孤立地进行,而应当与人物形象的分析结合在一起。

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开端:交代背景,铺垫下文。

发展:刻画人物,反映性格。

高潮:表现冲突,揭示主题。

结局:深化主题,留下思考。

二、小说的分类:按篇幅分: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微型小说(微型小说又称小小说,篇幅一般在1000字左右)。

按题材内容分:武侠小说、言情小说、科幻小说、历史小说、战争小说、侦探小说等。

按文体样式分:诗体小说、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章回体小说、童话体小说、传记体小说、笔记小说、话本小说、传奇小说等。

按创作技法分:写实小说、写意小说、现实主义小说、浪漫主义小说、现代派小说等。

小说鉴赏的一般方法一、理清情节线索:小说的主题思想需要在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展现出来,有的小说甚至有多条线索多种矛盾相互交错,要准确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必须理清作品的线索和情节。

分析情节,要善于把握故事发生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四个环节,并能概括各部分的要义,为提炼主题思想做准备。

同时,我们还须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活动,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语文课程标准的审美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的审美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的审美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的审美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感受和欣赏:学生能够感受语文课程中文学作品的美,包括诗歌、散文、小说等。

学生能够欣赏这些作品的语言美、意境美、形象美等,并能够从中获得审美愉悦。

2. 评价和批判:学生能够对文学作品进行审美评价,理解作品的主题、情感、艺术手法等方面的优劣,并能够对作品的审美价值进行批判性思考。

3. 表达和创造:学生能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和体验,能够创作出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

4. 文化理解和传承:学生能够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古诗词、传统戏剧、民间艺术等,并能够在这些文化元素中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审美追求和文化自信。

总之,语文课程标准的审美能力要求学生具备感受美、欣赏美、评价美、表达美和传承美的能力,旨在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文化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考语文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提问方式例析

高考语文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提问方式例析

高考语文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提问方式例析文学类文本阅读,注重审美体验。

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要求考生能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并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纵观近三年全国高考大纲版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大都是从作用、概括、赏析三个角度进行提问,下面结合具体试题说说这三种提问方式,并分析一些解答的技巧。

一、作用型提问方式(一)"结构上的作用"的提问方式【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题模式和技巧】结构上的作用+内容上的具体体现(简析具体内容+作者情感态度(如果能表现)。

1.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3.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总结全文,启发读者思考等作用。

【经典试题1】文章第一段描写了戈壁滩的哪些特点?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解析】第一问答题策略:(1)要有文体特征意识。

(2)要研究段与段之间的结构关系或句与句之间的结构关系。

同一关系取其一;相属关系取其"属";并列关系取其"和";主次关系(偏正关系)取其"主"。

(3)分析归纳时,要从全文出发、整体把握,才能全面准确。

第二问考查行文思路结构,注意,把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结合回答。

【答案】第一问:戈壁滩环境的恶劣;戈壁滩色彩的单调。

第二问:为表现石油工人为祖国人民所做的巨大贡献埋下伏笔;与下文要描写的彩色荒漠形成鲜明对比;先抑后扬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经典试题2】结合全文来看,开头三段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20xx年高考全国卷Ⅱ张承志《大河家》)【解析】本文前三段,第一段点出题目含义;第二段介绍大河家的基本情况,点出主题,预示下文;第三段写出写作缘由,抒发情感。

【答案】①开门见山,点出文章的主题;②挑明写作缘由,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③奠定文章的抒情基调,展现思想深沉、情感饱满的特点;④总领下文,预示行文的内在机构,当下的感念与往昔的情景相互交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充分重视和关注的。
第一节 文学文本的情感要求
一、真挚动人
真挚动人可以说是文学文本情感要素最重要 的审美要求之一。写作者如果不能投入自己的 真情实感,那么,这种文本不仅失去了审美效 应,而且很快就会被接受者所拒绝。优秀的文 学文本,无不渗透出写作者的真情实感。
二、优雅健康
文学文本中的情感不仅是真挚动人的,而且 也应该是优雅健康的。文学文本的情感态度应 该是健康的、高尚的、优雅的、向上的,它能 使接受者在文学“培养液”潜移默化的浸润中 得到情操的陶冶,得到修养的培植,得到精神 的提升。那种媚俗平庸的、品位不高的,甚至 是纯生理欲求的情感传达,哪怕文本内容是多
三、审美召唤、视野期待
西方文艺理论家认为好的文学文本并不是一 个封闭的固定的构造,相反,它是开放的、不 确定的、充满诱惑力的,所以它才能容纳、收 摄接受者的生命体验和审美创造力,把“自在” 的第一文本变成“自为”的充满创造力的第二 文本。
从这一意义上说,第二文本是写作者和接 受者共同创造的文本。换句话说,越能容纳、 收摄接受者的生命体验和审美创造力的文本, 其结构就越是开放的、不确定的、充满诱惑力 的,用西方文论的话语来表述,就是越具有一
施肃中的诗《一句话》:
话多长啊/那条林荫道短了/总走不出/走不出 那个岔口/在叶缝闪闪/月光烁烁/有一句话 在 脚下/踌躇……//
信多长啊/向失眠的太阳诉说/夜 轻轻叹气/蚕 丝把思念层层包裹/一叠诗稿夜夜增厚/有一句 话/在暗箱深锁//
别离/终于撕碎汽笛/望之一眼啊/又望一眼/心 紧缩了/嘴唇颤抖/那一句话/终于没说//
种审美召唤结构和期待视野。
第四节 案例分析与研究性学习
第二节 文学文本的语言要求
一、生动的形象性
语言的形象性就是指文学语言应该做到摹形写 意,具体直观,形象鲜明,历历在目。只有形 象化的语言,才能让读者从这些抽象的文字符 号的排列组合中得到生动具体如临其境的审美 感受。形象化的语言可以把无形的变为有形的, 如白居易《琵琶行》中写琵琶声 。形象化的语 言还可以把抽象的化为具象的,如“愁”是一 种很抽象的情感,你看不见摸不着,但优秀的 诗人可以把它演绎得很具象。
术发现。
第三节 文学文本的结构要求
一、曲径通幽、跳脱跌宕
文学写作与其他实用文体写作不同的一个突 出表现就是,其他实用文体写作总是把事实和 结果尽可能干脆明了地告诉读者,而文学写作 则往往先把读者带入一个语言的迷宫,并不断 地设置一个又一个扣人心弦的景象诱惑你,让 你不由自主地跟着绕过一条又一条的曲径,最 后才进入事实的中心或者结果。而正是在这种 绕来绕去中,读者收获了沿途的“奇花异草”, 在了解或者感悟到事实的真相之后,也得到了 审美的愉悦。
使文本的解读充满了乐趣和创造性。
四、深刻的隐喻性
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不同的一个重要方面就 是它不是实指性的,它的一切表达都通向一个 虚拟的艺术世界,它的一切排列组合都是为了 建构一个独特的诗意宫殿。正因为是艺术的诗 意的,它就不是实指的,而是超越日常生活经 验的,具有一种深刻的隐喻或转喻的意义,从 而巧妙地精确地传达出写作者的生命体验和艺
本章导读
文学文本是用话语体系形态凝聚和定格下 来的文学创造样式,是写作者生命体验和艺术 发现的物化形式,是文学写作成果的标志。文 学活动本身就包含了文学写作活动和文学接受 活动,因此文学文本的形成不仅是文学写作活 动的结束,同时也是文学接受活动的开始。
而文学接受活动实际上就是一种审美活动, 它对文学文本的审美要素具有独特的要求,如 果文学文本缺乏审美要素,文学接受活动就不 会发生,接受者就不会去接受它,文学写作活 动的意义和价值就得不到真正实现,写作者的 创造性劳动也就成了无效劳动。从这一意义上 来说,文学文本的审美要求是值得这种语言“自动化”现 象,使人们在审美过程中把自动感知变为新鲜 的独特的审美感知。写作者要把日常的习惯性 话语,艺术处理成陌生的、变形的、对人具有 阻拒性的话语,将本来熟悉的对象变得生疏起 来,使读者在接受过程中感受到文学形象的新 颖别致,得到审美的愉悦。文学语言的阻拒性
……如今/如今秋风已攻占额首/枝头也已 各自结满涩果//想不到那一句话/的缄默/ 竞把 整个人生/丢落……
二、收放有致、巧妙统一
章法有序,就是文本结构要符合事物本身的 外在条理性和内在规律性。收放有致就是指文 本结构不仅要注意整体布局和架构,而且要注 意过渡、承接和照应,注意该放就放,该收就 收,有放就要收。
么真实,也不能给人带来美好的熏陶。
三、对话沟通
文本所传达的情感并不是强加给读者的,而 是向读者开放的,它召唤读者进入其情感轨道 之中,并向读者提问,迫使读者必须与文本对 话,一起探索文本中的情感问题并试图去解决 问题。读者也在与文本的对话行为中调动了自 己的审美积极性,与文本产生了情感沟通,获
得了审美的愉悦。
二、丰富的蕴藉性
蕴藉性也是文学语言的一个审美要求。它指 的是文学语言的含蓄、內蕴、复义和富有韵味。 云鹤的《野生植物》是这样写的:“有叶/却 没有茎/有茎/却没有根/有根/却没有泥土/那是 一种野生植物/名字叫/华侨”。在这首非常精 短的诗中,诗人并没有作任何的主观倾诉。但 读者分明可以读出其中所蕴含的深沉的无奈和 辛酸。诗人巧妙地通过一株独特的野生植物的 意象,写出了漂泊异域的海外华侨的断根之痛。 让人浮想联翩,在久久的回味中去感受诗人的 用心所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