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垂直高分辨率探空资料分析北京上空下平流层重力波的统计特性

合集下载

基于秒级探空资料分析四川重力波统计特征

基于秒级探空资料分析四川重力波统计特征

基于秒级探空资料分析四川重力波统计特征Wu Hongkun;Chen Qiying;Hua Wei;Li Fangfang;Li Zechun【摘要】利用2014年6月—2017年9月的秒级探空资料,选取四川地区5个代表性站点研究重力波在对流层(2~10 km)和平流层(18~25 km)的时空特征.选取结果表明:重力波能量在四川地区各个高度均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季强,夏季弱;在对流层由于地形影响,川西和川北高原地区的能量小于其他地区.垂直波长没有明显的时空变化,在对流层和平流层分别集中分布于1.5~3 km和1.5~3.5 km;水平波长则差别较大,分别分布于0~300 km和100~700 km,平均值分别为100 km和350 km.重力波固有频率在对流层有较大的区域差异,表现为在四川西北部的高原地区固有频率平均值为3f(f为地转参数),其他地区则仅为2.4f;平流层则没有明显的差异存在,均约为2f.四川地区重力波的垂直传播方向特征基本相同,在对流层约有50%的波动向上传播,平流层则有90%以上的波动向上传播.水平传播则存在明显的不确定性,特别是对流层;平流层水平传播方向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表现为夏季重力波多向偏东方向传播,而其他季节则向偏西方向传播.【期刊名称】《应用气象学报》【年(卷),期】2019(030)004【总页数】11页(P491-501)【关键词】重力波;秒级探空资料;时空特征【作者】Wu Hongkun;Chen Qiying;Hua Wei;Li Fangfang;Li Zechun【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引言大气重力波是气团受到重力和浮力共同作用而产生的中小尺度波,在大气中普遍存在,并具有全球效应。

研究表明:它不仅是受到天气过程激发的产物,更是影响一些中尺度过程(如强对流)发生发展的因子。

中尺度重力波多源于低层大气,向上倾斜传播。

在传播过程中,将能量、动量带到不同的高度层,并产生或影响各种天气系统,因而重力波在决定全球大气环流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1-2]。

北京市观象台2021-2022年气象垂直物理量数据集

北京市观象台2021-2022年气象垂直物理量数据集

北京市观象台2021-2022年气象垂直物理量数据集
熊亚军;孟慧芳;薛杨;范雪波
【期刊名称】《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年(卷),期】2024(9)1
【摘要】气象垂直物理量在气象、环境等领域用途非常广泛;但由于计算较为复杂,长序列、多要素的气象垂直物理量数据集一直较为缺乏。

基于北京市观象台(站号54511)2021-2022年的气象探空资料,采用MICAPS4.0软件,计算2021-2022年气象垂直物理量数据集。

每日有两个时次的数据,分别为08时和20时。

垂直物理量包括K指数、A指数、最大抬升指数等40个物理量。

数据集从数据观测、数据传输、数据存储3个方面进行了质控,可为天气预报、大气环境等领域的业务科研工作提供数据支撑。

【总页数】11页(P268-278)
【作者】熊亚军;孟慧芳;薛杨;范雪波
【作者单位】北京市气象数据中心;北京市气象探测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130年从徐家汇观象台到上海气象台 1873年-2003年
2.2003-2015年北京市观象台酸雨特征及长期趋势分析
3.武汉市观象台2013-2016年PM2.5质量浓度变化及其与气象因子的相关分析
4.北京南郊观象台2008-2018年PM_(10)质量浓
度特征及其与主要气象因子的关系5.全国2021-2022年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信息数据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L波段探空秒级资料稀疏化方案及检验方法

L波段探空秒级资料稀疏化方案及检验方法

L波段探空秒级资料稀疏化方案及检验方法李庆雷;远芳;杨贵;廖捷;胡开喜;姚爽;周自江【摘要】高垂直分辨率探空资料的稀疏化是资料同化应用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技术环节.通过甄别L波段秒级探空不同气象要素的时空变化拐点,提出一套自适应的稀疏化方案.该方案可以显著增加温度、湿度、风特性层数目,使得单次探空廓线的层数较现行台站业务软件提供的多近200%,既能精准地描述气象要素垂直变化特征,又能有效地被再分析同化系统应用.应用基于模式背景场(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的观测资料偏差评估技术,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来源的探空要素数据量、偏差(Bias)和均方根误差(RMSE)等指标,对稀疏化方案的效果进行了量化检验.结果表明:该稀疏化方案不仅实现了再分析同化应用过程中的探空廓线层数的显著增加,而且其Bias 和RMSE的大小及垂直分布较已有整合廓线数据更合理.该稀疏化方案为更有效地将我国高垂直分辨率L波段探空资料应用于大气再分析提供了必要保证.【期刊名称】《气象科技进展》【年(卷),期】2018(008)001【总页数】6页(P127-132)【关键词】秒级探空;稀疏化;量化检验;再分析;同化【作者】李庆雷;远芳;杨贵;廖捷;胡开喜;姚爽;周自江【作者单位】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北京 100081;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北京 100081;内蒙古自治区二连浩特市气象局,二连浩特 011100;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北京 100081;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北京 100081;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北京 100081;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北京 100081【正文语种】中文0 引言常规探空观测资料因其质量稳定可靠、垂直层数多、能够准确描述大气三维结构,而成为提供陆地大气状态极其重要的信息来源。

这使得探空资料在数值预报[1]、天气分析[2-3]、气候变化[4]、卫星资料校准[5]等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6],尤其是在数值预报系统进行资料同化过程中,探空资料更是成为改进模式初始场质量、提高预报精度所不可或缺的最重要的基本资料[5,7-8]。

北京地区低空风_温度层结对大气污染物垂直分布影响初探

北京地区低空风_温度层结对大气污染物垂直分布影响初探

165 个氮氧化物监测数据中 ,有 40 次浓度值超过国家二级标准任何一次平均浓度值
(0. 15 mg/ m3) ,超标率达 24. 2 %(详见表 1) 。
表 1 监测期间污染物超标情况统计
地面
二氧化硫 100 m
500 m
地面
氮氧化物 100 m
500 m
数超超数超超数超超数超超数超超数超超
据标标据标标据标标据标标据标标据标标
特刊 张 蔷等 :北京地区低空风 、温度层结对大气污染物垂直分布影响初探 15 5
由图 1 所示监测结果可知 :该地区二氧化硫污染物地面浓度 (1. 5 m 呼吸道高度) 夜 间污染较白天严重 ;100 m 和 500 m 高度浓度监测值明显低于地面值 。 氮氧化物平均浓度日变化由图 2 所示 :地面平均浓度高峰值发生在 12 :00 左右 ,浓度 值为 0. 443 mg/ m3 , 100 m 高 度 浓 度 高 峰 值 出 现 在 12 : 00 左 右 , 平 均 浓 度 值 为 0. 25 mg/ m3 ,500 m 高度平均浓度高峰值在 02 :00 、24 :00 。
第 13 卷 2002 年
1特月刊
J OU RNAL
OF
应用气象学报
APPL IED METEOROLO GICAL
Vol. 13 ,Suppl.
SCIENCE
January 2002
北京地区低空风 、温度层结对大气污染物 垂直分布影响初探 Ξ
张 蔷 赵淑艳 金永利
(北京市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 ,北京 100089)
(2) 分析方法 采用国家规定标准分析方法对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进行分析 。二氧 化硫选用盐酸副玫瑰苯胺比色法 ;氮氧化物选用盐酸奈乙二胺比色法分析 。

利用落球探测资料分析临近空间大气重力波

利用落球探测资料分析临近空间大气重力波

利用落球探测资料分析临近空间大气重力波盛峥;周树道;葛魏;卫克晶;应央涛【摘要】目的探究利用落球探测数据分析临近空间大气重力波特征的优势.方法基于中国首次进行的火箭落球实验过程中,雷达跟踪获得的落球位置信息,计算得到大气水平风场廓线,并利用最大熵法提取重力波参数.与此同时,基于TIMED/SABER 卫星在对应时间以及位置上探测得到的温度廓线,利用最大熵法和S变换方法同样获得相应的重力波参数.针对两种方法获得的重力波参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利用最大熵法对火箭探测得到的水平风场扰动廓线和卫星探测得到的温度扰动廓线进行分析,发现纬向风场中的主导重力波的垂直波长约为4 km左右,而经向风场主导重力波的波长集中在6.5 km左右,由温度扰动廓线提取出的主导重力波垂直波长集中在12 km左右.利用S变换再次对卫星探测得到的温度扰动廓线进行分析,重力波垂直波长仍集中于10~12 km左右.这表明从风场廓线和温度廓线中提取出的重力波垂直波长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卫星探测数据的分辨率不足产生的.结论相比较卫星探测的温度廓线,火箭探测得到的风场廓线数据对重力波的分辨率更高,能够分辨出垂直波长更小的精细结构,具有重要的精度优势.【期刊名称】《装备环境工程》【年(卷),期】2019(016)006【总页数】4页(P21-24)【关键词】临近空间;落球探测;重力波;垂直波长【作者】盛峥;周树道;葛魏;卫克晶;应央涛【作者单位】国防科技大学气象海洋学院,南京 211101;国防科技大学气象海洋学院,南京 211101;国防科技大学气象海洋学院,南京 211101;国防科技大学气象海洋学院,南京 211101;中国人民解放军91867部队,浙江宁波 32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823临近空间是由美军提出的位于大气层约十几至一百公里高度之间的区域,主要包括平流层、中间层以及低热层[1]。

临近空间的特殊性在于其位于现有航空器飞行的最高高度与航天器运行的最低高度之间。

北京地区一次强对流天气物理量诊断分析

北京地区一次强对流天气物理量诊断分析

北京地区一次强对流天气物理量诊断分析作者:韩丽琴来源:《中外企业家·下半月》 2014年第5期韩丽琴(北京市气象局,北京100089)摘要:本文利用通过对2013 年7 月7 日北京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深入分析,讨论了此次过程的成因,探讨了雷暴的发生、发展、移动的特征及物理机制。

运用大尺度天气系统分析、地形强迫抬升分析、阵风锋辐合抬升分析、地面鞍型场形成的辐合线分析等方法进行了分析。

结论是易触发对流沙氏指数-5.12,K 指数33。

当地面有鞍型场形成时,地面易形成稳定的辐合线,有利于水汽、能量的聚集和对流的触发。

关键词:强对流天气;地形强迫抬升;阵风锋;地面鞍型场中图分类号:P458.12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5-0214-04强对流天气的预报是天气预报业务中非常复杂和困难的一个主题,对于北京而言,由于其相对特殊的地形条件,其强对流天气的产生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无论是上游移来的强天气还是本地生成的雷暴天气,想要在北京维持或发展,均需要有良好的“本地条件”,而地面鞍型场就是强对流天气出现时地面气压场的一种。

本文运用大尺度天气系统分析、地形强迫抬升分析、阵风锋辐合抬升分析、地面鞍型场形成的辐合线分析方法,探讨了在边界层、小尺度鞍型场的背景形势下,北京强对流天气的生成和发展的过程,以期为此类强对流天气过程提供参考。

一、数据来源与方法主要数据来源:本文主要利用Micaps 资料、天气图资料、北京常规及地面自动观测站资料、北京南郊观象台多普勒雷达资料和 NCEP 全球分析、低空假相当位温场、低空比湿等资料。

分析方法:运用大尺度天气系统分析、地形强迫抬升分析、阵风锋辐合抬升分析、地面鞍型场形成的辐合线分析方法,从降水实况、环流背景、触发机制、雷达回波特征等方面,对2013 年7 月7 日北京地面鞍型场环境下强对流天气过程的深入分析,讨论了此次过程的成因,探讨了雷暴的发生、发展、移动的特征及物理机制,分析了地面鞍型场在北京强对流天气中的作用和预报意义。

利用探空资料判别北京地区夏季强对流的天气类别

利用探空资料判别北京地区夏季强对流的天气类别

利用探空资料判别北京地区夏季强对流的天气类别利用探空资料判别北京地区夏季强对流的天气类别引言:夏季是北京地区天气最为炎热潮湿的时期,也是强对流天气最为频繁的季节。

强对流天气如暴雨、雷电、龙卷风等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威胁。

因此,了解和准确判别强对流天气的类别,可以为相关部门及时发布预警,提供便利和准确的决策。

一、探空资料概述探空是通过飞船或者固定地面仪器获取大气垂直剖面的一种观测手段。

探空资料主要包括气温、湿度、风向、风速等指标的垂直分布。

这些数据对于天气预报和气象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常见的夏季强对流天气类别夏季强对流天气主要包括暴雨、雷电、龙卷风等。

其中,暴雨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强对流天气。

暴雨通常伴随着密集的雷电和强烈的风暴,给人们的生活和交通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雷电活动常常伴随着大风、冰雹等现象,而龙卷风则是最为破坏力强大的强对流天气,其巨大的破坏力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三、利用探空资料判别强对流天气类别的方法1. 气温指标探空资料中的气温是判断强对流天气的关键指标之一。

在夏季,当气温垂直分布不稳定或者气温急剧下降时,说明大气层中存在强烈的不稳定性,有利于强对流天气的形成。

2. 湿度指标湿度是强对流天气形成的另一个重要指标。

高湿度的大气在受到一定的扰动后,容易出现对流的发展和加强。

探空资料中的湿度垂直分布情况,尤其是有没有明显的湿度层结,可以判断强对流天气的形成潜力。

3. 风向指标风向是判断强对流天气形成机制的重要指标。

不同风向的相对运动速度和方向能够导致局地气流的上升、下沉或者切变,从而对强对流天气的形成产生影响。

当探空资料中出现风向急剧变化、较大的切变,特别是低层垂直切变时,说明大气对流势能较高,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几率较大。

四、案例分析以2021年夏季北京地区发生的一次龙卷风为例进行分析,利用探空资料来判别其发生机制。

通过分析当天的探空资料,发现大气垂直温湿度剖面不稳定,气温急剧下降,湿度层结明显,风向低层切变较大。

高时空分辨率观测资料对两次夏季北京暴雨的特征分析

高时空分辨率观测资料对两次夏季北京暴雨的特征分析

高时空分辨率观测资料对两次夏季北京暴雨的特征分析钱恺;刘锦丽;毕永恒;韩永;吕达仁【期刊名称】《气象科技进展》【年(卷),期】2015(000)005【摘要】利用S波段测雨雷达、毫米波测云雷达、风廓线雷达等观测资料对2011年6月23日和2012年7月21日(以下简称7·21暴雨)发生在北京地区的两次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引起的大暴雨观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导致两次暴雨的回波均具有线状对流特征,其组织形态为平行层状(PS)降水中尺度对流系统;两次暴雨中PS型MCS与长江中下游地区此类MCS移动方向偏东或东北略有不同,而是向偏东或东南方移动,但7·21暴雨过程中最后阶段影响北京形成的PS型MCS却是向东北移动的。

毫米波测云雷达可以观测到测站上空及周边云的形态特征及发展情况,回波强度及速度可以展现出云的演变、内部结构特征以及降水状态。

而风廓线资料表明两次暴雨在风场变化中均存在着相似的特征,两次暴雨前期低层均存在东风层,这与北京特殊地形的共同作用可能是导致夏季强降水的因素之一;同时,暴雨发生之前存在对流层低层风速明显增大的过程。

低层扰动的加强、风向之间的切变以及超低空急流均有可能是导致强降水的原因。

%By using S-band weather radar, 8.6 mm wave-length cloud radar and wind proifle radar data, the two heavy rainfalls in June 23, 2011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6·23 rainstorm) and July 21, 2012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7·21 rainstorm), which occurred in Beijing area, are caused by a 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 (MCS). Observ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inear convection were found in two rainstorms, and its organizationmode was classiifed as parallel stratiform MCS (PS). Such MCS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move to the east or northeast, but these two MCSs move to the east or southeast. However, the PS which affect Beijing during the ifnal stages is moving to the northeast. Millimeter wave cloud radar could observe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loud over the station. The intensity and velocity of the echo show the evolution, internal structure of the cloud and precipitation state. The wind proifler data indicate that similar changes of the wind ifeld existed in two rainstorms. The interaction of the east wind in the boundary layer during its early stages and the special terrain might be one of the factors leading to the heavy rain in that summer, Beijing. Meanwhile, the velocity in low-troposphere increases signiifcantly before rainstorm. The strengthening of low-level disturbances, wind direction shear and the ultra low-level jet are likely to be the causes of heavy precipitation.【总页数】9页(P24-32)【作者】钱恺;刘锦丽;毕永恒;韩永;吕达仁【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层大气与全球环境探测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29; 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南京 210093; 解放军94701部队,安庆246001;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层大气与全球环境探测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层大气与全球环境探测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南京 210093;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层大气与全球环境探测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29【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贵州夏季大暴雨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J], 卢璐;杨静2.2009年上海浦东新区能见度资料的深度分析——兼论高时间分辨率地面观测资料的应用 [J], 毕凯;王广河;毛节泰3.北京2006年夏季接连两场暴雨的观测对比分析 [J], 赵玮;王建捷4.利用葵花8号(Himawari-8)高时空分辨率的红外亮温资料估计台风莫兰蒂的短时强降水及其演变 [J], 燕亚菲;谈建国;崔林丽;岳彩军;郭巍;刘冬韡5.基于高时空分辨率走航监测的VOCs污染特征分析 [J], 南瑞贤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利用落球探测资料分析临近空间大气重力波

利用落球探测资料分析临近空间大气重力波
第 16 卷 第 6 期 2019 年 6 月
装备环境工程 EQUIPMENT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1·
利用落球探测资料分析临近空间大气重力波
盛峥 1,周树道 1,葛魏 1,卫克晶 1,应央涛 2
(1.国防科技大学 气象海洋学院,南京 211101;2.中国人民解放军 91867 部队,浙江 宁波 320000)
DOI:10.7643/ issn.1672-9242.2019.06.004
中图分类号:X8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242(2019)06-0021-04
Gravity Wave in Near Space by Falling-sphere Detection
SHENG Zheng1, ZHOU Shu-dao1, GE Wei1, WEI Ke-jing1, YING Yang-tao2
ABSTRACT: Objective To research the strength of falling-sphere detection to gravity wave in the near space. Methods The maximum entropy method was used to extract vertical wavelength of dominant gravity wave based on the horizontal winds profiles calculated with the falling sphere position information obtained through radar tracking during the first falling-sphere experiment in China. Meanwhile, the maximum entropy method and S transform were also used to obtain the corresponding gravity wave parameters based on temperature profile measured at the corresponding time and position by the TIMED/SABER satellite. The gravity wave parameters obtained through two method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wind field disturbance profile and the temperature disturbance profile were analyzed with the maximum entropy. It was found that the vertical wavelength of main gravity wave was about 4 km (zonal wind) 6.5 km (meridional wind) and 12 km (temp) respectively. The vertical wavelength obtained by S-transform from temp profile was concentrated at 10-12 km. It meant that the different gravity wave of wind field profile and temperature profile was mainly caused by insufficient resolution of satellite detection data. Conclusion Compared with the temperature profile, the wind field profile data detected rocket has more resolution ratio of gravity wave. It could rec-

基于新型往返式探空观测的下平流层重力波特征分析

基于新型往返式探空观测的下平流层重力波特征分析

doi:10.11676/qxxb2021.008气象学报基于新型往返式探空观测的下平流层重力波特征分析*杨晨义1 郭启云2 曹晓钟2 张 武1YANG Chenyi1 GUO Qiyun2 CAO Xiaozhong2 ZHANG Wu11.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半干旱气候变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兰州,7300002. 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北京,1000811. Key Laboratory for Semi-Arid Climate Change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College of Atmospheric Sciences,Lanzhou University,Lanzhou 730000,China2.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Center of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Beijing 100081,China2020-05-16收稿,2020-10-18改回.杨晨义,郭启云,曹晓钟,张武. 2021. 基于新型往返式探空观测的下平流层重力波特征分析. 气象学报,79(1):150-167Yang Chenyi, Guo Qiyun, Cao Xiaozhong, Zhang Wu. 2021. Analysis of gravity wav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lower stratosphere based on new round-trip radiosonde.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79(1):150-167Abstract The observational data of the round-trip sounder collected at Anqing, Changsha, Ganzhou, Nanchang, Wuhan and Yichang stations during an observation experiment from 9 June to 10 July 2018 are used to extract the parameters of gravity wave, including the energy density, natural frequency, wavelength and propagation direction. By studying and analyzing the parameters of gravity wave at these stations, the gravity wave from June to July in the experimental area is counted. Characteristics and horizontal differences as well a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up and down sections are compared between various sites. The main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The gravitational wave energy in this region is generally distributed in the range of 0.2 to 1.2 J/m3, with an average value of about 0.8 J/m3, and the potential energy is generally distributed in the range of 0.03 to 0.5 J/m3, with an average value of about 0.2 J/m3.(2) For the vertical wavelength, 90% of the samples are within the range of 1 to 2.5 km, and more than 50% of the samples are within the range of 2 to 2.5 km. The average wavelength is about 1.8 km. The horizontal wavelength is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range of 200 to 800 km, with an average of about 600 km. The ratio of vertical wavelength to horizontal wavelength of gravity wave is very small, and the gravity wave propagates horizontally in the stratosphere. (3) There are obvious main propagation directions in the ascending and descending sections of most stations, bu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in propagation directions are not the same. The northwest ward propagation prevails, followed by the northward propagation. This new type of data are suitable for the observation and analysis of gravity wave in the lower stratosphere. The data in the descending section ca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intense observations of gravity wave events.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results obtained in the ascending section and the descending section, but the differences in other parameters are small except for the horizontal propagation direction, and the results in the descending section are generally large except for the energy.Key words Lower stratosphere,Gravity wave,Round-trip sounding data,Drop sounding摘 要 利用2018年6月9日—7月10日安庆、长沙、赣州、南昌、宜昌、武汉6个探空站的往返式探空观测试验数据,研究分析了重力波参数(能量密度、固有频率、波长及传播方向),统计了试验地区6—7月的重力波特征,比较了各站之间以及上升与下降段之间重力波的差异。

北京地区大气温度及重力波活动的季节变化

北京地区大气温度及重力波活动的季节变化

北京地区大气温度及重力波活动的季节变化郭文杰;闫召爱;胡雄;郭商勇;程永强;郝文泽【期刊名称】《空间科学学报》【年(卷),期】2017(037)002【摘要】利用瑞利激光雷达观测数据,分析了北京地区35~70 km高度范围内大气温度和重力波活动的季节变化.发现北京地区30~70 km高度范围内的大气温度有明显的年周期变化:平流层顶最高温度出现在6,7月份,大约为270K;中间层70 km高度最低温度也出现在6,7月份,大约为200K.以2014年10月14日晚数据为例,分析重力波势能密度,发现50 km以下重力波势能存在耗散,而在50 km以上重力波近乎无耗散地向上传播.通过对比35~50 km高度范围内的平均势能密度,对北京地区重力波活动强弱的季节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北京上空重力波活动强度具有明显的年周期变化,冬季平均势能密度为18J.kg-1,夏季为8 J.kg-1,且冬季重力波活动强度约为夏季的两倍.此外,还分析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重力波势能密度随高度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季节和不同高度的重力波势能密度不同.【总页数】8页(P177-184)【作者】郭文杰;闫召爱;胡雄;郭商勇;程永强;郝文泽【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北京100190;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北京100190;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北京100190;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北京100190;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北京100190;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北京100190;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52【相关文献】1.北京地区重力波活动及其波谱的季节分布特性研究 [J], 邹旭;杨国韬;王继红;龚少华;程学武;焦菁;岳川;付海川;王梓硕2.极区中层顶区域重力波谱的季节变化 [J], 吴永富;徐寄遥3.利用瑞利激光雷达观测北京地区上平流层地形重力波活动 [J], 郭文杰;胡雄;闫召爱;郭商勇;程永强;杨钧烽4.重力波在中层大气温度波导中的传播模式研究 [J], 李俊;张绍东5.重力波包在中层大气温度波导中传播的数值模拟 [J], 李俊;张绍东;易帆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利用COSMIC RO数据分析青藏高原平流层重力波活动特征

利用COSMIC RO数据分析青藏高原平流层重力波活动特征

利用COSMIC RO数据分析青藏高原平流层重力波活动特征徐晓华;郭金城;罗佳【期刊名称】《地球物理学报》【年(卷),期】2016(059)004【摘要】本文利用2006年5月至2013年4月COSMIC干温廓线数据,提取了青藏高原地区大气重力波势能,以此研究了青藏高原大气重力波势能的分布频率模型和大气重力波活动的时空变化特征,并进一步分析了高原大气重力波活动与高原地形、风速和高原大陆热辐射之间的相关性.青藏高原地区大气重力波势能的分布频率服从对数生长分布;青藏高原地区大气重力波在16~18 km和28~31 km高度较活跃,而在20~26 km高度较平静;高原大陆边缘各季节重力波活动均较活跃,而高原大陆上空大气重力波活动呈明显季节性变化,其在冬春季节较活跃,在夏秋季节较平静;2010年冬季青藏高原大气重力波活动异常平静;各季节整个高原上空大气重力波活跃度有随大气高度升高而降低的趋势,高原上低层大气重力波向高层传播会发生耗散作用.地形与风速是影响青藏高原大气重力波活动的重要因素.地形主要影响平流层底部的重力波活动;纬向风比经向风对该地区平流层大气重力波活动的影响大,纬向风总体上会促进高原大气重力波活动.青藏高原大陆热辐射对高原大气的加热作用是导致青藏高原大气重力波活动呈季节性变化的重要因素.【总页数】12页(P1199-1210)【作者】徐晓华;郭金城;罗佳【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测绘学院,武汉430079;地球空间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武汉430079;武汉大学测绘学院,武汉430079;武汉大学测绘学院,武汉430079;地球空间环境与大地测量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05【相关文献】1.利用COSMIC掩星资料研究对流层/下平流层大气比湿对ONI指数的响应 [J], 罗佳;陈志平;徐晓华2.利用瑞利激光雷达观测北京地区上平流层地形重力波活动 [J], 郭文杰;胡雄;闫召爱;郭商勇;程永强;杨钧烽3.基于COSMIC卫星观测数据的平流层重力波的全球分布特征研究 [J], 梁晨;薛向辉;陈廷娣4.青藏高原红原站平流层下部重力波观测特征分析 [J], 张灵杰;林永辉5.基于COSMIC的平流层重力波参数分析 [J], 王一洲;黄莹莹;李汇军;李崇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青藏高原红原站平流层下部重力波观测特征分析

青藏高原红原站平流层下部重力波观测特征分析

青藏高原红原站平流层下部重力波观测特征分析张灵杰;林永辉【期刊名称】《气象科技》【年(卷),期】2011(39)6【摘要】利用位处青藏高原的红原探空站2008年5月垂直高分辨率的无线电探空资料分析了其上空下平流层(19~26 km)重力波的波动特性.结果表明:重力波的垂直波长主要集中在2~4 km之间,平均值约为2.9 km;水平波长主要集中在100~600 km之间,平均值约为311 km;固有频率主要集中在1.5f~3.5f(f为科氏参数)之间,平均值约为2.5f,相当于固有周期9h左右.重力波能量在垂直方向上主要向上传播,其出现频率达到85%;水平传播方向主要为偏东方向.垂直固有波速主要集中在-0.2~-0.05 m/s之间,平均值约为-0.12 m/s;水平固有波速主要集中在5~15 m/s之间,平均值约为11.3 m/s.%Using the high vertical resolution radiosonde data of May 2008 at the Hongyuan meteorological station located in the Tibetan Plateau, the observ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gravity waves in the lower stratosphere (19 to 26 km) a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ominant vertical wavelengths of the gravity waves are 2 to 4 km, with a mean value of 2. 9 km; the dominant horizontal wavelengths are 100 to 600 km, with an average value of 311 km; the intrinsic frequency is dominated by 1. 5/ to 3.5/ (Coriolis parameter), with a medium value of 2.5/, corresponding to an intrinsic period of 9 hours. The dominant (85%) wave energy propagation direction is upward; the horizontal propagation direction is mainly eastward. The dominant vertical intrinsic phasevelocities range from -0.2 to 0.05 m/s, with an average value of -0.12 m/s; the dominant horizontal intrinsic phase velocities range from 5 to 15 m/s, with a mean value of 11.3 m/s.【总页数】4页(P768-771)【作者】张灵杰;林永辉【作者单位】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1;浙江省温州市气象局,温州325027;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1【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一次暴雨激发平流层重力波的卫星观测与数值模拟 [J], 孙睿;姚志刚;韩志刚;赵增亮;崔新东;严卫2.利用COSMIC RO数据分析青藏高原平流层重力波活动特征 [J], 徐晓华;郭金城;罗佳3.北极地区低平流层惯性重力波的观测研究 [J], 杨遵勋;黄开明;王睿;张绍东4.基于新型往返式探空观测的下平流层重力波特征分析 [J], 杨晨义;郭启云;曹晓钟;张武5.AIRS观测资料研究全球平流层重力波特性 [J], 郭文杰;姚志刚;杨钧烽;胡雄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利用瑞利激光雷达观测北京地区上平流层地形重力波活动

利用瑞利激光雷达观测北京地区上平流层地形重力波活动

利用瑞利激光雷达观测北京地区上平流层地形重力波活动郭文杰;胡雄;闫召爱;郭商勇;程永强;杨钧烽【期刊名称】《地球物理学报》【年(卷),期】2015(58)10【摘要】本文利用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的瑞利激光雷达首次观测到了平流层地形重力波活动的现象,并结合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的全球预报系统(GFS)的风场数据分析了该地形重力波的基本参数.与惯性重力波相比较,地形重力波的密度扰动没有下传的相位,在同一高度上,其扰动相位保持不变.北京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瑞利激光雷达自2012年开始观测实验以来,已经观测到多起地形重力波活动事件.本文以2013年11月11日的观测数据为例,研究北京上空的地形重力波活动,并结合GFS风场数据分析了北京上平流层地形重力波的波长、传播方向、传播速度等参量.通过分析得到在2013年11月11日北京上空存在一列传播方向为北偏西52.4°,水平波长为5.5 km,平均垂直波长约为6.0 km的地形重力波.【总页数】6页(P3481-3486)【作者】郭文杰;胡雄;闫召爱;郭商勇;程永强;杨钧烽【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北京100190;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北京100190;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北京100190;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北京100190;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北京100190;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北京100190;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07【相关文献】1.武汉上空中层顶大气重力波活动的钠层荧光激光雷达观测研究 [J], 宋娟;程学武;杨国韬;常歧海;龚顺生2.中间层顶重力波耗散引起钠原子输送的激光雷达观测研究 [J], 巴金;胡雄;闫召爱;郭商勇;程永强3.利用COSMIC RO数据分析青藏高原平流层重力波活动特征 [J], 徐晓华;郭金城;罗佳4.利用瑞利激光雷达和无线电探空仪观测数据对武汉上空重力波特性的研究 [J], 吕洪方;易帆5.Andes上空中间层和低热层中大气惯性重力波的激光雷达观测 [J], 胡飞;黄开明;LIU Alan;杨遵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4北京高一(上)期末地理汇编:地球上的大气章节综合

2024北京高一(上)期末地理汇编:地球上的大气章节综合

2024北京高一(上)期末地理汇编地球上的大气章节综合一、单选题(2024北京东城高一上期末)北京时间2023年10月28日,我国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在400-450千米左右的高空与我国空间站成功对接,与此前已在轨的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顺利会师。

下左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下右图为搭载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的运载火箭发射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从发射到与神舟十六号胜利会师,依次经过()A.平流层、对流层、高层大气B.高层大气、平流层、对流层C.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D.对流层、高层大气、平流层2.神舟十七号飞船穿过对流层时()A.大气臭氧浓度极高B.大气压强逐渐升高C.大气密度逐渐增大D.大气温度逐渐降低(2024北京东城高一上期末)墨脱县(29°N,95°E)位于西藏东南部,平均海拔1200米。

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下表为墨脱县气候资料。

读图表,完成下面小题。

3.墨脱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A.℃B.℃C.℃D.℃4.墨脱日均最高温夏季低于秋季,是由于夏季比秋季()A.降水多,云量大,℃弱B.降水多,云量大,℃强C.降水少,云量小,℃强D.降水少,云量小,℃弱5.上海市(31°N,121°E)年均温约为18℃。

与上海相比,墨脱年均温较低是由于()A.纬度高,太阳辐射强B.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逆辐射弱C.纬度低,太阳辐射弱D.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逆辐射强(2024北京朝阳高一上期末)由于城市“热岛效应”所产生的城市降水量比周边郊区大的现象,被称为“雨岛效应”。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能正确表示“热岛效应”的气温曲线是()A.℃B.℃C.℃D.℃7.能正确表示城郊间热力环流的示意图是()A.B.C.D.8.城市“雨岛效应”成因的表述正确的是()A.城区盛行上升气流,降水较多B.城区水汽凝结核少,降水较多C.郊区空气对流显著,降水较少D.郊区植被蒸腾旺盛,降水较少(2024北京密云高一上期末)探空气球携带仪器处空来测量大气压力、温度、湿度和风速等信息,每天会规定时间升起,上升到约30km高空后自行爆裂,仪器通过降落伞带回地面。

青藏高原上空一次重力波过程的识别与天气影响分析

青藏高原上空一次重力波过程的识别与天气影响分析

青藏高原上空一次重力波过程的识别与天气影响分析李驰钦;左群杰;高守亭;鲁蓉【期刊名称】《气象学报》【年(卷),期】2018(076)006【摘要】应用再分析资料、多套卫星反演资料和WRF中尺度数值模拟资料,识别了2005年1月10日青藏高原上空一次重力波过程,以及重力波对青藏高原西部降雪的影响.结果表明,此次重力波位于急流出口区的左方,以西南一东北走向覆盖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大尺度的冷暖平流相间分布和不断增强的非平衡流为重力波的形成提供了有利背景场.小波交叉谱分析显示垂直涡度与水平散度在对流层中层满足重力波的极化性质,在青藏高原西部的上升支对应有降雪过程发生.WRF可以较好地再现这一过程,并且能够模拟出再分析资料中无法分辨的中尺度重力波.数值模拟表明,青藏高原近地面强烈非绝热加热使得低层大气静力不稳定,在近地面暖区触发对流后引起高层凝结释放潜热,低层融化冷却,有利于激发重力波,并在其上升支产生固态凝结物,随后到来的冷气团提供了有利的水汽输送条件,大范围的弱抬升运动取代了原间隔进入降雪区的强对流上升支,使得固态凝结物得以落至地面,最终在青藏高原西部形成本次降雪过程.【总页数】16页(P904-919)【作者】李驰钦;左群杰;高守亭;鲁蓉【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云降水物理与强风暴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云降水物理与强风暴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云降水物理与强风暴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1;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云降水物理与强风暴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58.2【相关文献】1.青藏高原上空UTLS区域一次地形重力波过程中的物质上传 [J], 魏栋;田文寿;陈泽宇;张健恺;许平平;黄倩;韩元元;张杰2.晋西北地区一次雷阵雨天气过程中重力波参数演变特征 [J], 程胡华3.重力波对青藏高原东侧一次暴雨过程的影响 [J], 王文;刘佳;蔡晓军4.地形重力波拖曳参数化方案在一次陕西极端性暴雨天气过程中的应用 [J], 井宇; 徐娟娟; 杜莉丽; 王建鹏5.青藏高原东南侧滇西北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分析 [J], 袁利平;杨朝梅;李希燕;汪靖;张万诚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OH全天空气辉成像仪观测的中国低纬地区的重力波传播统计特征

基于OH全天空气辉成像仪观测的中国低纬地区的重力波传播统计特征

基于OH全天空气辉成像仪观测的中国低纬地区的重力波传播统计特征王翠梅;李钦增;徐寄遥;袁韡;刘伟军;孙龙昌;陈金松;燕春晓【期刊名称】《地球物理学报》【年(卷),期】2014(057)011【摘要】利用位于海南富克(19.5°N,109.1°E)和广西桂平(23.4°N,110.1°E)两个台站两年多的OH全天空气辉成像仪观测数据,对中国低纬地区的重力波传播统计特征进行了研究.从富克和桂平的气辉成像观测中,分别提取了65和86个重力波事件.研究结果表明,观测水平波长,观测周期和水平相速度分别集中分布在10~35 km,4~14 min和20~90 m·s-1范围.重力波传播方向,在夏季表现出很强的东北方向传播.然而,在冬季主要沿东南和西南方向传播.同时,结合流星雷达风场观测和TIMED/SABER卫星的温度数据,也发现在中层-低热层中传播的大多数重力波表现为耗散传播.且低层-中层大气中背景风场的滤波作用和多普勒频移可能对纬向方向传播的重力波产生的各向异性起到重要的调制作用.然而,经向方向传播的重力波产生的各向异性可能同时被低层大气中波源的非均匀分布以及潮汐变化所影响.【总页数】9页(P3659-3667)【作者】王翠梅;李钦增;徐寄遥;袁韡;刘伟军;孙龙昌;陈金松;燕春晓【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90;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90;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90;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90;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90;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90;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90;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电波环境及模化技术重点实验室,青岛 266107;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9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12【相关文献】1.一种全天空气辉成像仪数据预处理方法和初步结果 [J], 段博强;潘蔚琳2.中国低纬地区行星波扰动观测及其对SF的影响 [J], 朱正平;高紫枫;罗伟华3.基于多台站OH全天空气辉成像仪观测的中国中纬地区重力波传播特性 [J], 王翠梅;李钦增;徐寄遥;袁韡4.多波段全天空气辉成像仪光学系统设计 [J], 李战涛;冯玉涛(指导);韩斌;李勇;孙剑;白清兰5.北京近郊夜空气辉的观测和分析——中国第一批气辉观测数据(1986~1989) [J], 朱岗崑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期
卞建春等: 用垂直高分辨率探空资料分析北京上空下平流层重力波的统计特性
749
研究重力波气候特征所采用的观测资料主要有 以下几类: 1) 空间遥感观测, 它们以卫星为平台能够 提供覆盖全球的观测[4~9]; 2) 无线电探空[10~17]; 3) 火 箭探测 动)
[21,22] [18~20]
. 然而 , 当前对重力波的产生
2003-12-08 收稿 , 2004-03-19 收修改稿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重要方向性项目 (编号 : KZCX3-SW-217)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批准号 : 40333034)共同资助 ** E-mail: bjc@
SCIENCE IN CHINA Ser. D Earth Sciences
(a) 纬向风速 ; (b) 经向风速 . 等值线为风速分量月平均值 , 阴影为均方差根 , 风速的单位为 m/s
SCIENCE IN CHINA Ser. D Earth Sciences
第8期
卞建春等: 用垂直高分辨率探空资料分析北京上空下平流层重力波的统计特性
751
∂ω ∂ω , ( cgh , cgz ) = ⎜ ∂ ⎟ k ∂m
; 4) 激 光 雷 达 ( 测 大 气 温 度 和 密 度 扰
[23,24]
和雷达探测(测风)
; 5) 飞机观测
[25,26]
. 每
一种观测方法都有特定的能力和局限性 , 而且重力 波有很宽的波段 , 每一种观测方法只能探测到重力 波的一部分. 其中 , 无线电探空观测温度和水平风速在全球 很多站点开展业务观测已经几十年了 . 这些观测的 主要目的是为了数值天气预报 , 然而除了大尺度过 程以外 , 它们对于重力波这一中小尺度现象的研究 同样具有价值 . 无线电探空资料在对流层和下平流 层垂直分辨率很高, 这就有可能分析重力波特征. 无 线电探空与新近发展的观测技术相比有几个明显的 优点. 第一是经济性,它很容易在任意地点以及同时 在多个点进行观测 . 第二是它的空间分辨率 ( 尤其是 垂直分辨率 ) 高 , 卫星资料水平分辨率为几百公里 , 对于观测小尺度现象分辨率不足 . 第三是无线电探 空观测历史记录比较长, 且连续性好. 利用无线电探空来研究重力波, 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 . 最初人们仅仅利用温度廓线分析重力波 谱斜率[27,28]和估计重力波能量[11]. 后来, 结合温度和 风速廓线 , 分析重力波的一些重要参数 [10,14]. Hirota 等人 [18] 首先注意到由风廓线组成的风矢量端点连线 图大致显示为一个椭圆偏振 , 在北(南)半球随高度顺 (逆)时针方向旋转 , 并指出该图形表明风场由单个频 率能量上传的平面惯性重力波所控制 . 经过 Vincent 等 人 [29] 、 Kitamura 等 人 [10] 、 Hamilton[19] 、 Cho[30] 、 Eckermann[31] 、 Sato 等人 [13] 和 Vincent 等人 [14] 的完善 , 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根据风、 温廓线分析重力波的 方法 , 其主要理论是风、温等变量之间的偏振关系 . 到 90 年代中期, 随着重力波分析方法的完善, 以及 高分辨率资料的不断收集和积累 , 科学家们开始研 究重力波活动的气候统计特征 , 尤其是 Allen 等人
关键词 惯性重力波 下平流层 偏振关系 固有频率 传播方向
大气重力波是一种中小尺度波 , 在大气中普遍 存在, 并具有全球效应. 有证据表明重力波是平流层 大气温度和风场变化的主要原因 , 上传重力波的破 碎是中层大气中小尺度湍流和混合过程的重要源 . 大量理论和观测研究还表明, 由于重力波的产生、传 播和破碎而引起的动量重新分配 , 在确定全球大气 环流中起关键作用
[11]
1
观测资料
本 文 使 用 的 资 料 是 北 京 市 观 象 台 (116°28′E,
39°48′N)提供的新一代无线电探空资料 , 从 2001 年 12 月至 2003 年 2 月, 每日两次, 07︰00 和 19︰00. 由 于雷达、仪器等问题, 有些天缺少测量资料. 气象要 素如温度、气压和相对湿度采用 L 波段电子探空仪 , 利用 L 波段高空气象雷达跟踪气球来测风. 温度、 气压和湿度等变量每 1~2 s 有一个测量值, 垂直高度根据温压曲线来确定 . 假定气球上升速度 为 5 m/s, 则温度、气压、湿度等变量的垂直分辨率 大致对应于 10 m(传感器的响应很快, 滞后问题可不 考虑 ). 而风速的测量每一分钟给出气球的斜距、仰 角和方位角, 因此风速的垂直分辨率为 300 m 左右. 由于气球的钟摆运动, 以及其它原因, 实际有效垂直 分辨率的值要大于上述估计值. 为了计算的方便, 我 们把所有变量都进行了插值, 间隔为 50 m. 对于温度 和湿度 , 由于测量值比较密 , 故采用线性插值 . 而对 于风速, 则采用 3 次样条插值. 图 1 给出了浮力频率月平均值的时间-高度截面
⎛ ⎝
⎞ ⎠
2
下面分析动能 EK =
ˆ2 − f 2 , −m ω ˆ m2 ω
(k N = (u , 0) +
h h
h
1 2 1 2 u ′ + v′2 + w′2 ≈ u′ + 2 2
2
(
)
(
(
)) .
(4)
v ′2 与潜能 EP =
)
g2 ⎛θ ′ ⎞ ⎜ ⎟ 之间的关系 . 根据公式 2N 2 ⎝ θ ⎠
2 2
分析几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扰动变量u′, v′和θ ′可 分别写成:
exp [i (mz + φ0 ) ]} u ' = Re {u ⎧ ⎫ ˆk ⎪ ω ⎪ exp [i (mz + φ0 ) ]⎬ = Re ⎨ 2 h 2 p ˆ − ω f ⎪ ⎪ ⎩ ⎭ ˆ kh ω cos ( mz + φ0 ) , = 2 p ˆ − f2 ω exp [i (mz + φ0 ) ]} v ' = Re {v ⎧ −ifk ⎫ ⎪ ⎪ exp [i (mz + φ0 ) ]⎬ = Re ⎨ 2 h 2 p ˆ −f ⎪ ⎪ ⎩ω ⎭ fk sin ( mz + φ0 ) , = 2 h 2 p ˆ ω −f
[1~3]
机制和源的时空分布的了解还非常有限 . 如果要全 面理解和模拟重力波效应 , 则需要知道关于重力波 活动以及重力波源的地理和季节性变化等更多信息 , 因此观测和分析重力波的气候特征成为一个非常活 跃的领域 . 这里重力波气候特征是指重力波特征量 (波能、周期、相速度、传播方向以及波参数)的地理 和季节变化规律[1].
−1
关系:
= iω ˆv / f, u
=ω /(ω ˆ kh p ˆ − f ), u = −ifkh p /(ω ˆ 2 − f 2 ), v / g, θ = imp
2
(1a)
2
2
(1b) (1c) (1d)
其中i = 1, kh是水平波数, f是Coriolis参数, g是重力 分别是水平风速分量、 , v , θ 和 p 加速度, u 位温和气 压等扰动量的振幅. 根据(1a)式 , 可以得到两个水平风速分量振幅的 比值:
提出 “ 重力波气候研究计划——无线电资料分析 ”[32]. 目前,全球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了该计划, 中国 至今尚没有参加. 根据无线电探空资料, 已有一些初 步研究工作得到了下平流层重力波活动的经向、 季节 和年际变化的一些规律. 分析表明, 这些变量的扰动 主要来源于低频重力波 , 尤其是频率在 f ~ 3f 之间的 惯性重力波 [14,15]; 由水平风速廓线画成的矢量连线 图通常表现为反气旋运动 , 表明惯性重力波能量向 上传播 [12,15]; 下平流层重力波活动强度存在季节性 变化[10,11,14~17]和明显的经向变化[10~12]; 水平传播方向 是纬度的函数[33,34]. 尽管利用无线电探空资料分析重力波已得到一 些结果 , 但由于观测站点主要集中在北美洲、大洋 洲、西欧和日本等有限区域, 以及记录时间有限, 要 获得重力波全球范围内完整的气候变化特征 , 还需 要把观测站点扩大到更广的范围并保持长时间的记 录. 2002 年,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开始收集北 京市观象台的高分辨率探空资料 , 本文利用这些资 料来分析北京地区下平流层学 D 辑 地球科学 2004, 34 (8): 748~756
用垂直高分辨率探空资料分析北京上空下平流层 重力波的统计特性*
卞建春** 陈洪滨 吕达仁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北京 100029)
摘要
根据北京市观象台新一代无线电探空垂直高分辨率资料研究北京地区下平流层(17~24
km)惯性重力波活动的季节变化特征. 根据风速以及温度之间的偏振关系来分析重力波的一些重 要参数. 结果表明: 1) 波动能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夏季弱(动能 3.5 J/kg, 潜能 1.8 J/kg), 冬季强 (动能 10.6 J/kg, 潜能 3.6 J/kg), 全年的动能与潜能比的平均值为 2.6; 纬向与经向扰动速度之均方 根大小基本一致, 表明下平流层重力波能量在水平方向上是各向同性的. 2) 垂直波长主要集中在 1.5~3 km 之间, 占所有样本的 80%以上, 平均值大致为 2.3 km; 水平波长主要集中在 100~800 km 之间, 平均值为 445 km 左右; 水平波长与垂直波长之比大约 200︰1. 3) 在拟合偏振椭圆前, 采用 带通滤波保留垂直波长在 1.5~3 km 之间的波, 估计得到的固有频率主要集中在 1f ~3.5f 之间( f 为 科氏参数), 平均值为 2f, 相当于周期 9 h 左右. 4) 重力波能量主要向上传播, 上传重力波出现频 率在 90%以上; 水平传播方向有一定的不均匀性, 但不是很强, 主要方向为西北方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