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卫组织狂犬病诊疗指南2010
世界卫生组织狂犬病通则
世界卫生组织狂犬病通则。
据世界卫生组织有关规定,狂犬病疫苗注射原则上是接种越早效果越好,最好是在24小时内注射,超过24狂犬病的潜伏期有长有短,多数在3个月内发病,但是也有例外5年以上,及特殊的长达30至40年。
如果很早以前被咬过,怀疑自己,可以去医院具体的问问,做哪些检查,或者是接受免疫治疗。
世界卫生组织(who)对狂犬病的十日观察法的说法是否正确十日观察法有明确的理论依据,是写入世卫组织文件,国家疾控文件的,也是人民日报,央视反复科普的,全球验证50年无误的,百分之百可靠的排除方法。
一些庸医非常不负责任,不看国家疾控文件,甚至把疾控文件里白纸黑字写明的内容说成“假的”,让人笑掉大牙,这样的“医生”早该下岗了!但注意被可疑犬咬伤,应一边打针一边观察,而不是傻看10天,因为10天后狗没事当然可以排除,但万一10天内狗真的疯了,再去补打,就有一定来不及可能。
因此保险起见应该一边打针一边观察,特别是靠近头面部的咬伤和严重咬伤。
世界卫生组织关于狂犬病的说法在中国具有权威性吗?一可以成立。
二发病期的动物和人以及发病前一周左右的动物和人体液、血液、唾液中均含有大量狂犬病毒,具有传染性。
三成立,而且是必需的。
如果是这种情况,还需要注射免疫球蛋白和抗病毒血清提高机体免疫力,快速产生狂犬病抗体。
家养动物感染狂犬病毒的几率很小,应该在几万分之一到十万分之一。
流浪猫狗或野生猫犬科动物感染相对较高。
生命的价值高于一切,人们都很谨慎和恐惧狂犬病,哪个医生会冒着职业风险对咬伤者保证不会发病,不会死亡?所以为了安全起见,注射疫苗以防万一。
反正花钱不多,没有什么副作用,又不用承担责任风险。
关于十日观察法世卫组织网站根本就没有这种论点。
十日观察法是最笨、风险最高的方法。
如果是被可疑动物抓伤、被猫狗外动物咬伤、咬伤未造成流血伤口、隔衣物咬伤、咬伤部位未与可疑动物唾液接触等暴露风险较小才能采用。
如果咬伤你的动物在观察第九天发病死亡,你就未能在最佳预防时间内(48小时)注射疫苗,你暴露和感染的风险极高。
关于狂犬病一文的修正和补充
关于狂犬病一文的修正和补充本公号于3月15日发布了“狂犬病患者会学狗叫吗”一文,其中提到了“十日观察法”,遭到了一些读者的质疑,本砖家重新查阅了资料,确认质疑有理。
兹事体大,故专门发文修正之。
一、关于“十日观察法”,有两种说法。
一种是激进的十日观察法,即:被猫狗抓伤之后,不接种疫苗,将肇事猫狗隔离观察,10日之后若猫狗健康如常,则不需要接种疫苗。
如猫狗在观察期内因狂犬病而死亡,则应立即接种疫苗。
另一种是保守的十日观察法,认为受伤后应立即按规程接种疫苗,同时隔离猫狗,10日内无恙则可停止治疗。
灰狼Canis lupus,北京动物园有人说,美国疾控中心支持激进的十日观察法,世卫组织则支持保守的十日观察法。
关于前者,我未能查询到可靠信息,但可以确认后者是正确的。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2005年发布的《狂犬病专家磋商会第一次报告》中是这样表述的:“如果动物(主要指狗和猫)在10天的观察期内,仍然保持健康,或经可靠的实验室使用正确的诊断技术证实动物为狂犬病阴性,则可以终止处治(接种疫苗)。
(Stop treatment if animal remains healthy throughout an observation period of 10 days or is proven to be negative for rabies by a reliable laboratory using appropriate diagnost ic techniques.)”二、被其它动物咬伤,适用“十日观察法”吗?不适用。
首先,只有哺乳动物才会患狂犬病,被鸟类爬行类两栖类啄伤或咬伤,完全不必担心狂犬病,这一点在“狂犬病患者会学狗叫吗”一文中已有阐述。
其次,“十日观察法”限定于被家养动物咬伤,特指猫狗。
因为人们对于其它哺乳动物罹患狂犬病的症状和病程研究并不充分,猫狗的情形不能推而广之。
三、被兔子、老鼠咬伤需要接种狂犬病疫苗吗?WHO在《狂犬病专家磋商会第二次报告》明确认定,老鼠在全球都不是狂犬病的储存宿主。
狂犬病的说明(附世界卫生组织WTO解说)
狂犬病的认知
性质
狂犬病是一种疫苗可预防的人畜共患病毒性疾病。
一旦出现临床症状,狂犬病几乎100%致命。
在高达99%的情况下,家犬是将狂犬病病毒传播给人类的原因。
不过,狂犬病也可以感染家畜和野生动物。
它通过咬伤或抓伤传播给人和动物,通常是经由唾液。
潜伏期
狂犬病潜伏期通常为2-3个月,短则不到一周,长则一年,这取决于狂犬病毒进入位置和病毒载量等因素。
症状
两种形式:
A狂躁性狂犬病的症状是机能亢进、躁动、恐水、恐高(惧怕气流或清新空气)。
数日后患者因心肺衰竭而死亡。
B麻痹性狂犬病约占人类病例总数的20%。
与狂躁性狂犬病相比,其病程不那么剧烈,且通常较长。
肌肉从咬伤或抓伤部位开始逐渐麻痹,然后患者渐渐陷入昏迷,最后死亡。
麻痹性狂犬病往往会有误诊,造成狂犬病的漏报现象
世界卫生组织倡导
世卫组织牵头负责“联合抗击狂犬病”行动,推动实现“到2030年犬类传播狂犬病零人类死亡”。
附件:权威解释
央视对狂犬病的说明
世界卫生组织对狂犬病的说明。
狂犬病防治指南
狂犬病防治指南狂犬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疾病(由动物传播到人类的疾病),由一种病毒引起。
狂犬病感染家畜和野生动物,然后通过咬伤或抓伤,经过与受到感染的唾液密切接触传播至人。
潜伏期狂犬病潜伏期通常为1至3个月,短则不到1周,长则1年以上。
症状狂犬病最初症状是并不典型。
随着病毒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扩散,发展为可致命的进行性脑脊髓炎症。
狂躁性狂犬病患者的症状是机能亢进,躁动,恐水,有时还怕风。
数日后患者因心肺衰竭而死亡。
早瘫性狂犬病约占人类死亡病例总数的30%。
与狂躁性狂犬病相比,其病程不那么剧烈,且通常较长。
从咬伤或抓伤部位开始,肌肉逐渐麻痹。
然后患者渐渐陷入昏迷,最后死亡。
诊断目前尚无检测手段可在出现临床症状前诊断人是否感染狂犬病,而且若不出现恐水、怕风等特异性的狂犬病体征,也很难做出临床诊断。
人类狂犬病可通过各类诊断技术对活体和尸体做出确认,这些技术旨在检测受到感染组织(大脑、皮肤、尿液或唾液)的全病毒、病毒抗原或氨基酸。
现状据统计数据显示,西安市今年上半年犬咬伤病例达到7771例。
XXX近三年来接到有关犬只的投诉数据达到3528条,其中有明确时间、地点及投诉对象的有效投诉为233条。
当爱狗人士对宠物的喜爱,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发生碰撞之时,狗就成了烦心事。
投诉主要集中在遛狗不拴绳和狗咬人。
因此在这里倡议:请养犬人自觉栓养爱犬,并按时给犬只接种狂犬疫苗。
养犬人不得遗弃犬只。
目前,社会上的“流浪犬”、“无主犬”数量激增也是引起狂犬病蔓延的原因之一。
常见的咨询问题遇见野狗怎么办?首先尽量不要招惹动物;狭路相逢时,尽量放缓动作或静止不动,减少对狗的激惹;如果遭到攻击,尽量保护头面。
研究表明,被攻击头面部的伤者预后相对差,且因毁容造成的经济和生理负担很重。
伤情自我识别利用酒精棉球擦拭“伤口”。
如果感到疼痛或不适,说明皮肤粘膜已破损,存在狂犬病毒侵入条件。
此时我们就需要寻求医生帮助。
如无不适,就不需要特殊处理。
如果伤口明显,则要用大量自来水冲洗,至少15分钟,以减少伤口的病毒残留量,同时,利用医用酒精对创面进行消毒,以杀灭病毒。
世界卫生组织对狂犬病的说法
世界卫生组织对狂犬病的说法
1. 被有疾病症状的或与健康猫(狗)行为有异常的犬(猫)等温血动物咬伤,在你被咬伤后,要尽快去注射狂犬病疫苗,同时观察咬你的猫(狗),如果10天内,这个猫或狗还没有因狂犬病发病死亡,你就可以终止狂犬病预苗注射,可以判定你根本没有被传染上狂犬病。
2. 健康狗(猫等动物)不带毒。
(“带毒”是医学术语,意思是“有传染性”,这里“不带毒”指的是,即使猫狗携带了狂犬病病毒,在它们没有发病前,是不具备传染性的。
)
3. 狂犬病毒机理是病毒侵袭动物脑细胞引起狂犬病发作,这时动物一般都会出现非常明显的异常情况,很容易识别。
这时动物的唾液才带毒(有病毒),具备传染性,如果被这样的动物咬伤一定要打狂犬病预苗。
4. 狗(猫),只有狂犬病发作才带毒。
已经发作狂犬症的温血动物咬人,才有可能通过唾液将狂犬病毒传播到人身上,这时你需要打狂犬病预苗预防。
5. 鉴于狗、猫等温血动物在狂犬病发作一旦发作, 3到5天内100%死亡(有罕见的是发病后8天死亡)。
所以,只有在它死亡前几天才是传染期,被咬才有危险。
即使你被咬了,10天内这个犬(猫)没有狂犬病发病死亡你也不用担心,因为咬你的时候并不在传染期。
6. 狂犬病有潜伏期,世界卫生组织通过翔实的研究,多数是20天到2月,最长期限是6年,至于我国某些例子,世界卫生组织表示怀疑,世界上并没有发现有证据的长期潜伏例子,传染病医学专家并认为有可能是误诊或二次暴露。
7. 如果你养动物,或经常与动物接触,建议先打三针做暴露前预防,这样一旦你被咬了,在怀疑是患狂犬病的咬了,就可以直接打2针获得免疫。
返回专题 - 可怕的狂犬病也不能伤害我。
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工作规范解析及伤口处理2010年
第十三条 应当尽量使用同一品牌狂犬 病疫苗完成全程接种。若无法实现,使 用不同品牌的合格狂犬病疫苗应当继续 按原程序完成全程接种。
狂犬病疫苗
疫苗是什么? -抗原:灭活病毒 -杂质:对病人来说 疫苗是否可以换? • 疫苗起作用的是一样的东西,就可以换。 为什么强调用同一品牌同一批号? • 不得携带狂犬病疫苗至异地注射 :强调冷 链保存
伤口处理具体步骤方法(四)
6、使用一定压力的流动清水(自来水)冲伤口 7、用20%的肥皂水或其它弱碱性清洁剂清洗伤口, 较深伤口冲洗时,用注射器伸入伤口深部进行 灌注清洗,或者扩创从而做到全面彻底 交替至少15分钟 8、用双氧水、生理盐水将伤口洗净,然后用无菌 脱脂棉将伤口处残留液吸尽,避免在伤口处残 留肥皂水
伤口处理具体步骤方法(一)
1、首先检查受伤情况并且记录:
特别是严重伤口必须有详细记录,主要查看
神经,血管,肌腱等受伤情况,为将来可能
的纠纷提供证据
伤口处理具体步骤方法(二)
2、用无菌肥皂水清洗伤口周围,范围15cm ,
反复冲洗。
3、用无菌敷料保护伤口
伤口处理具体步骤方法(三)
4、消毒:碘酒,酒精或者碘伏消毒伤口周围 5、麻醉;损伤较严重的伤口冲洗时很痛苦 注:II级暴露或者不严重的III级暴露可以 不经过第5个步骤
• 面部伤口处理时候要考虑美观,尽量 一期缝合
特殊部位伤口处理注意事项—颈部
• 要剃去伤口周围头发
• 注意伤口深部的大血管、神经:在麻醉、应用被 动免疫制剂时不能将药品误入血管里
• 处理伤口时不能误伤神经
特殊部位伤口处理注意事项—四肢
• 相对简单
• 特别注意伤口很深时处理要彻底,必要时 要扩创 • 注意保护神经、肌腱、血管
狂犬病的诊断与治疗
狂犬病的诊断与治疗⏹2007年,在国际狂犬病控制联盟的倡议下,世界卫生组织、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及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共同发起了“世界狂犬病日”,各国纷纷开展相应宣传活动,“共同努力,使狂犬病成为历史”。
概述⏹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发的急性、进行性、几乎不可逆转的脑脊髓炎,是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
因其有恐水特征,故又名恐水症,它是目前病死率最高的疾病。
⏹1881年法国巴斯德认为本病的病原体是极小的生物,1903年Negri在狂犬病人尸脑部发现了包涵体,并命名为Negri小体,直至现在仍然是诊断狂犬病的标准之一。
病原学⏹狂犬病毒于1962年首次在电镜下被发现,一年后,对其形态结构进行了描述。
随后在鸡胚组织、神经组织中增殖成功。
⏹狂犬病毒属弹状病毒科拉沙病毒属,大小约75×180nm,病毒中心为单股负链RNA,狂犬病毒是拉沙病毒属的典型种。
从感染动物或病人中发现的狂犬病毒称野毒株或街毒,街毒经过系列传代称固定毒。
⏹根据对不同毒株的血清学反应和单克隆抗体分析,将狂犬病毒分为5个血清型:⏹1血清Ⅰ型:为典型的狂犬病毒标准攻击毒株;⏹2血清Ⅱ型:拉哥斯蝙蝠病毒,从非洲分离到,包括6个亚型;⏹3血清Ⅲ型:马可拉原型株,在非洲分离出,包括5个亚型;⏹4血清Ⅳ型:杜文海格原型株,首先从南非分离到,以后从南非和中欧的蝙蝠中分离到,含有8个亚型;⏹5血清Ⅴ型:欧洲蝙蝠狂犬病毒。
流行病学(一)传染源⏹病犬仍是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源,其它传染源还有猫、狼、狐、獾、熊、臭鼬、蝙蝠等动物。
近年来对世界上54个国家和地区狂犬病报告的综合分析表明,因犬所致的狂犬病占57%,野生动物所致占33%,因蝙蝠所致占10%。
⏹国内由狂犬传播者约占80%一90%,其次是猫、猪及牛、马等家畜和野兽如狼、狐、狗獾等温血动物。
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源⏹区域主要宿主⏹亚洲狗,猫,猫鼬,⏹非洲狗,豺,猫鼬,狐狸⏹拉丁美洲狗,蝙蝠⏹北美洲臭鼬,浣熊,狐狸,蝙蝠⏹加勒比海地区猫鼬⏹西欧狐狸,蝙蝠⏹东欧狐狸,狗几乎所有的温血动物都可以感染狂犬病。
狂犬病 摘自世界卫生组织官网
∙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存在狂犬病。
∙全世界每年有超过5.5万人死于狂犬病。
∙被疑似患有狂犬病的动物咬伤的受害者中,15岁以下儿童占40%。
∙99%的人类狂犬病死亡病例由狗引起。
∙在与疑似患有狂犬病的动物接触之后几个小时内采取清创和免疫措施可以预防狂犬病和避免死亡。
∙每年全世界共有1500多万人在接触后接受预防治疗,以防狂犬病。
估计此项治疗每年挽救了32.7万多人的生命。
狂犬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疾病(由动物传播到人类的疾病),由一种病毒引起。
狂犬病感染家畜和野生动物,然后通过咬伤或抓伤,经过与受到感染的唾液密切接触传播至人。
除南极洲以外,其他各洲都存在狂犬病,但95%以上的人类死亡病例发生在亚洲和非洲。
一旦出现狂犬病症状,几乎总会致命。
症状狂犬病潜伏期通常为1-3个月,短则不到一周,长则一年以上。
狂犬病最初症状是发热,伤口部位常有疼痛或有异常或原因不明的颤痛、刺痛或灼痛感(感觉异常)。
随着病毒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扩散,发展为致死的进行性脑脊髓炎。
然后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狂躁性狂犬病患者的症状是机能亢进,躁动,恐水,有时还怕风。
数日后患者因心跳呼吸衰竭而死亡。
早瘫性狂犬病约占人类死亡病例总数的30%。
与狂躁性狂犬病相比,其病程不那么剧烈,且通常较长。
从咬伤或抓伤部位开始,肌肉逐渐麻痹。
然后患者渐渐陷入昏迷,最后死亡。
早瘫性狂犬病往往遭误诊,造成狂犬病低报现象。
诊断目前尚无检测手段可在出现临床症状前诊断人是否感染狂犬病,而且若不出现恐水、怕风等特异性的狂犬病体征,也很难做出临床诊断。
在尸检时,标准的诊断技术是通过荧光抗体试验检测脑组织中是否存在狂犬病毒抗原。
传播人类在被已受感染的动物咬伤或抓伤皮肤后染上狂犬病。
犬类是狂犬病的主要宿主和传播者,是造成亚洲和非洲每年大约5.5万例人类狂犬病所有死亡病例的感染源。
在美国和加拿大,蝙蝠是造成人类狂犬病多数死亡病例的原因。
蝙蝠狂犬病最近已成为澳大利亚、拉丁美洲和西欧的一项公共卫生问题。
狂犬病的诊断提示及治疗措施
狂犬病的诊断提示及治疗措施狂犬病(rabies)是由狂犬病毒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的急性人兽共患传染病。
主要病理变化是急性弥漫性脑脊髓变性和炎症性改变,临床表现为特有的恐水、怕风、恐惧不安、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
病死率极高。
人群普遍易感。
【诊断提示】1.流行病学潜伏期5日至19年不等,多数为20d到2个月。
注意追寻是否有犬、狼、猫等咬伤史。
2.临床表现典型临床经过可分为三期:(1)前驱期:发病多以低热、头痛、倦怠、恶心、烦躁、恐惧不安开始,继而对疼痛、声、光、风等刺激敏感,有喉部发紧感觉。
具有早期诊断意义的症状是已愈合的伤口及其附近出现麻、痛、痒等异常感觉。
本期持续2~4d。
(2)兴奋期:患者逐渐进入高度兴奋状态,突出表现为极度恐惧、恐水、怕风、发作性喉肌痉挛,患者的神志大多清晰,但部分患者可出现精神失常。
交感神经常呈兴奋表现,如大量流涎、大汗、心率增快、血压上升、尿潴留,部分男性可反复阴茎勃起。
本期为1~3丸(3)瘫痪期:患者渐趋安静,痉挛发作停止而出现各部肌肉瘫痪,尤以肢体弛缓性瘫痪为多见;可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本期持续6~18h0临床还可见到麻痹型狂犬病,无兴奋期表现,而以高热、头痛、呕吐、咬伤部位疼痛继之全身逐渐瘫痪死亡。
3.实验室检查周围血白细胞及中性白细胞增高,脑脊液呈无菌性脑膜炎改变。
荧光抗体染色狂犬病毒抗原可呈阳性。
脑组织涂片染色可发现细胞浆内嗜酸性包涵体(内基小体)。
唾液及脑组织可分离出病毒。
【治疗措施】1.对症治疗严密隔离,减少一切不必要的刺激和声响。
烦躁者给予苯巴比妥、地西泮等,脑水肿者给20%甘露醇脱水。
注意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补充足够热量。
4.伤口处理病兽咬伤或抓伤之伤口应立即处理,以20%肥皂水或0.1%苯扎澳锭(新洁尔灭)彻底冲洗伤口,至少半小时,冲洗后用高度白酒或75%乙醇涂擦伤口底部及周围,再以火罐拔毒,三级暴露及伤及头面的二级暴露者应在伤口底部和周围局部浸润注射高效价免疫血清或狂犬免疫球蛋白。
狂犬病诊治指南
狂犬病诊治指南疾病简介:狂犬病(rabies)乃狂犬病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人畜共患,多见于犬、狼,猫等肉食动物,人多因病兽咬伤而感染。
临床表现为特有的恐水怕风,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恐水病症比较突出,故本病又名恐水症(hydrophobia)。
狂犬病病因(一)发病缘故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属于弹状病毒科(rhabdoviridae),狂犬病毒属(lyssavirus),病毒形态似子弹,直径75~80nm,长 175~200nm,内层为核壳,含40nm核心,外层为致密的包膜,表面有许多丝状突起,突起物远端为槌状,整个病毒表面呈蜂窝状的六角形结构,病毒的基因组为负链单股RNA,分子量为4.6×106,病毒基因组长11932个核苷酸,其中约91%的核苷酸参与编码五种已知的结构蛋白,即糖蛋白 (GP),包膜基质蛋白(M2P),壳体基质蛋白(M1P),核蛋白(NP)和转录酶蛋白(LP),基因组RNA与180个NP分子结合成核糖核蛋白(ribose nucleoprotein,RNP),使RNA受到良好的爱惜而不被降解,同时也为基因组的复制和转录提供了一个适宜的结构基础,M2P是狂犬病毒最小的结构蛋白(分子量仅为25×103),它可连接病毒外膜及膜上GP和核壳,GP是一种典型的跨膜糖蛋白,能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使病毒具有神经毒性,同时可诱发宿主体内产生中和抗体和刺激细胞免疫,对狂犬病病毒的解决有爱惜作用,NP为狂犬病毒的群特异性抗原,可使机体产生补体结合抗体,NP诱生的抗狂犬病毒爱惜力是由各类细胞因子(如抗体,单核因子和淋巴细胞等)参与的彼此作用产生的;还能对中和抗体有增进作用,狂犬病毒GP和NP还可能诱导机体产生干扰素。
用抗狂犬病毒核壳蛋白单克隆抗体能够将狂犬病毒及其相关病毒分为五个血清型:1型-典型的狂犬病解决病毒标准株(challenge virus standard,CVS);2型-拉哥斯蝙蝠狂犬病毒(logosbat virus);3型-莫可拉原型株(Mokola virus);4型-杜文海原型株(duvenhage virus);5型-包括欧洲蝙蝠狂犬病毒:EBL1和EBL2,基因分型可分六型:即基因1,2,3,4型别离与血清1,2,3,4型相对应,基因5和 6型即为血清5型的EB1和EB2,血清2,3,4,5型和基因2,3,4,5,6型又称为狂犬相关病毒,其中野外散布要紧为2,3,4型。
世界卫生组织狂犬病
世界卫生组织狂犬病狂犬病实况报道2017年3月重要事实•狂犬病是一种疫苗可预防的病毒性疾病。
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存在此疾病。
•人类狂犬病死亡病例绝大多数由狗引起,高达99%的人类感染病例由狗传播。
•可通过给狗接种疫苗和预防狗咬消除狂犬病。
•感染导致每年数万人死亡,多数发生在亚洲和非洲。
•被疑患狂犬病动物咬伤的受害者中,15岁以下儿童占40%。
•在与疑似患有狂犬病的动物接触之后,立即用肥皂和水彻底清创极为重要,可以挽救生命。
•世卫组织、世界动物卫生组织、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和全球狂犬病控制联盟制定了“到2030年人类狂犬病零死亡”的全球目标。
狂犬病是一种在出现临床症状后绝大多数情况下会致命的病毒性传染病。
在高达99%的人类感染病例中,狂犬病毒都由家养狗传播。
狂犬病既可感染家畜,又可感染野生动物,然后通过咬伤或抓伤(通常是经由唾液)传播至人。
除南极洲以外,其他各洲都存在狂犬病,但95%以上的人类死亡病例发生在亚洲和非洲。
狂犬病是一种被忽视的热带疾病,主要影响偏远农村地区的贫困和脆弱人群。
已有很有效的人类狂犬病疫苗和免疫球蛋白,但需要这些医疗产品的人并不容易获得或使用这些产品。
在全球范围内,狂犬病致死病例鲜有报告,5-14岁儿童往往成为受害者。
狂犬病接触后预防性治疗的费用可能会对病毒感染者家庭带来灾难性后果,一次狂犬病接触后预防的费用在非洲为40美元,亚洲为49美元,而在这些地区病毒感染者家庭的平均收入仅为每人每天大约1-2美元。
每年全世界共有1500多万人在被咬伤后接受狂犬病预防接种,估计这一做法每年挽救了众多生命。
预防消除犬类狂犬病可以通过接种疫苗预防狂犬病。
为犬类接种疫苗是预防人类狂犬病最具成本效益的方法。
为犬类接种疫苗不但可以消除狂犬病的致死率,还能减少被狗咬伤病人的接触后预防需求。
提高对狂犬病的认识和防止被狗咬伤除了狂犬病疫苗接种规划之外,了解犬类习性以及预防它们咬伤儿童和成人也很重要,可以减少人类狂犬病的发病率和减轻治疗犬类咬伤的经济负担。
2010年全国狂犬病防控高层论坛在北京召开
经验 ,法 国狂 犬病新型疫 苗的研制 情况 , E本狂 犬病 防控经验 等。与会 国内专 家从 不同领域 、 多角度介绍 了我 国 l
狂 犬病 防治工作的进展 ,就人和 动物狂 犬病的流行现状、现行 防控措施 评估、人 用和 兽用狂 犬病疫苗质量管理 、 犬的管理及狂 犬病诊断技 术等方面内容进行 了广泛的 交流。 会议期 间 ,还 同时举行 了 “O 中国狂 犬病防控 策略 专 家论坛 ”。 2 1年 O
与会专 家将根据 我 国狂犬病 的防控 现状 ,将再次形成 “ 犬病 防控 策略 专题建议报告 书”呈报相 关决策部 门。 狂
( 文 : 吴德 华 ) 图
会 长蔡 纪 明研 究 员主 持 了开 幕 式 。
世界 卫生 组织 、美国、 日本、法国等国的专 家、 学者和 国内的专家、学者 1O 余人 出席 了此次论坛。 9 国外专 家分别介绍 了全球狂 犬病 防制 策略及成功经验 、美国 口服狂 犬病疫 苗的研制 与应 用,狂 犬病人 的成功 治疗
. 一
.
一
rI
在 北 京 召 开
.
霉 I I I
. j
一 一
由中华预 防医学会 、中国畜牧兽 医学会、中国工作 犬管理协会、 中国疾 病预 防控制 中心、中国动物疫病预 防控
制 中心共 同举办的 “0 全国狂 犬病 防控 高层 论坛 ”于 2 1年9 E至1 在北京召开 。中华预 防医学会副 2 1年 0 0 O 月1 6 l E 7l
狂犬病再次暴露后疫苗接种:重庆狂犬抗体检测机构
狂犬病再次暴露后疫苗接种一、狂犬病再次暴露后疫苗接种对于再次暴露后狂犬病疫苗接种程序争议较大,2010年WHO立场性文件建议:如能证实暴露者曾接受过暴露前或暴露后全程免疫,则在第0天和第3天各肌肉接种1剂狂犬病疫苗,共接种2剂。
该方案也同样适用于接种过狂犬病疫苗,且狂犬病病毒中和抗体滴度≥0.5IU/ml者。
2013年WHO更新的《狂犬病专家磋商会(第二版报告)》中建议:对于曾接受过全程暴露前或暴露后预防接种者,在接种完成3个月内发生暴露或再暴露,如致伤动物健康且已被免疫,并能进行10日观察,则在确保给予正确伤口处理的前提下,可推迟加强免疫。
使用神经组织疫苗等效力不确定的疫苗(无论是否曾接受过全程免疫)、以及未接受过全程暴露前或暴露后预防接种的III级暴露者,均应再次接受全程暴露后免疫和被动免疫制剂注射。
因此,结合WHO两个文件,本指南建议:1)对于曾经接受过疫苗全程接种者,如3个月内再次暴露,在符合2013年WHO报告中提及的各项条件时,可推迟加强免疫;2)超过3个月以上再次暴露者,需第0天和第3天各接种1剂疫苗;3)若使用了效力不确定的疫苗、之前未全程接种或暴露严重的III级暴露者,在再次暴露后则需全程进行疫苗接种。
此外,也可采用我国《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工作规范(2009年版)》和现行《药典》中的建议。
二、狂犬疫苗研发动态:企业积极研发狂犬病疫苗,辽宁成大两开花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Vero细胞)和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人二倍体细胞)是企业目前主要的研发方向。
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Vero细胞)方面,广州瑞贝斯和亚泰生物进入I期临床试验,智飞生物的子公司安徽智飞龙科马生物制药有限公司、辽宁成大、卓谊生物和大连雅立峰进入Ⅲ期临床试验。
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人二倍体细胞)方面,目前来看,人二倍体细胞狂苗的发展潜力较大,符合消费升级趋势,而国内仅有成都康华一家生产。
正在研发的企业中,仅有辽宁成大一家,并且已经进入Ⅲ期临床试验。
狂犬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狂犬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狂犬病(Rabies)又称恐水病(Hydrophohia),是由狂犬病毒(Rabies Virus)侵犯神经系统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属人兽共患自然疫源性疾病。
人狂犬病多因被感染的犬、猫或野生动物咬伤而感染的,病死率近乎100%。
本病表现症状典型、独特,基本根据临床即可诊断。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狂犬病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保健卫生防疫机构人员对狂犬病的诊断报告和处理。
2 诊断原则主要依靠本病流行病学史及典型独特的临床表现即可做出临床诊断。
3 诊断标准3.1 流行病学史有被犬、猫或其他宿主动物舔、咬史。
3.2 临床症状3.2.1 愈合的咬伤伤口或周围感觉异常、麻木发痒、刺痛或蚁走感。
出现兴奋、烦躁、恐惧,对外界刺激如风、水、光、声等异常敏感。
3.2.2 “恐水”症状,伴交感神经兴奋性亢进(流涎、多汗、心律快、血压增高),继而肌肉瘫痪或颅神经瘫痪(失音、失语、心律不齐)。
3.3 实验室检查3.3.1 免疫荧光抗体法检测抗原:发病第一周内取唾液、鼻咽洗液、角膜印片、皮肤切片,用荧光抗体染色,狂犬病病毒抗原阳性。
3.3.2 存活一周以上者做血清中和试验或补体结合试验检测抗体、效价上升者,若曾接种过疫苗,中和抗体效价需超过1∶5000。
3.3.3 死后脑组织标本分离病毒阳性或印片荧光抗体染色阳性或脑组织内检到内基氏小体。
3.4 病例分类3.4.1 临床诊断病例:具备3.1加3.2.1或3.2.2。
3.4.2 确诊病例:具备3.4.1加3.3的任一条。
4 处理原则4.1 将病人严格隔离于较安静、光线较暗的单人病房,避免不必要的刺激。
4.2 病人分泌物、排泄物严格消毒处理。
4.3 加强对呼吸、循环等系统并发症的监护。
4.4 对症处理:补充水电解质及热量,纠正酸碱平衡失调;对烦躁不安、痉挛者轮流使用各种镇静剂,如安定、苯巴比妥、水合氯醛及冬眠药物等。
有脑水肿给脱水剂。
狂犬病诊疗规范(国家卫健委2021版)
狂犬病诊疗规范(国家卫健委2021版)狂犬病是狂犬病病毒感染引起的人兽共患传染病,缺乏特异性治疗,病死率几乎100%。
近年来,狂犬病报告死亡人数一直位居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前列,给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一、病原学狂犬病病毒属于单股负链病毒目(Mononegavirales)弹状病毒科(Rhabdoviridae)狂犬病病毒属(Lyssavirus)。
2018 年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V)明确的狂犬病病毒属病毒共16 种(Species),划分为 3 个不同的遗传谱系(PhylogroupI-III)。
我国目前主要流行 Rabies virus(RABV),也有 Irkut virus (IRKV)报道,二者均属于遗传谱系I,现有疫苗均可预防。
狂犬病病毒体外存活能力较差,易被脂溶剂等灭活。
二、流行病学全球有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狂犬病流行,大部分病例发生在亚洲和非洲国家,年死亡病例数约 59000 例。
近 10 余年来,我国狂犬病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报告病例最多的2007 年,报告 3300 例,而后逐年下降,2020 年报告 202 例。
所有哺乳动物均对狂犬病病毒易感,狂犬病在自然界的储存宿主包括犬、猫等食肉目动物和翼手目动物(蝙蝠)。
猪、马、牛、羊、骆驼等家畜为非狂犬病储存宿主,虽然可感染发病,但传播狂犬病风险较低。
啮齿类和兔形目动物极少感染狂犬病,目前无导致人类狂犬病病例的证据。
人与人之间的狂犬病病毒传播,仅偶见于狂犬病感染者作为供体的组织或器官移植。
犬是我国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源,约占95%,其次为猫。
鼬獾、红狐、貉、狼是我国重要的野生狂犬病宿主和传染源。
三、发病机制狂犬病病毒具有高度嗜神经性,病毒自皮肤或黏膜破损处入侵人体后,致病过程可以分为3 个阶段:神经外少量繁殖期、快速逆轴浆移行期、病毒扩散期。
病毒进入伤口后,在被咬伤的肌肉组织中复制,在局部可停留3 天或更久。
【更新的】狂犬病疫苗WHO立场文件(2010年08月瑞士日内瓦)
更新的WHO关于狂犬病疫苗的立场文件
世界卫生组织更新的
狂犬病疫苗WHO立场文件
瑞士 日内瓦
2010年8月
世界卫生组织
引言
背景
细胞培养狂犬病疫苗(CCRVs)
CCRV的研制
皮内接种
CCRVs的效力
免疫保护期
不良事件/疫苗的安全性
狂犬病免疫球蛋白
对所有发生III级*暴露者以及发生II级*暴露且存在免疫缺陷者,应
经济问题
WHO关于狂犬病疫苗使用的立场(1)
WHO关于狂犬病疫苗使用的立场(2)
WHO关于狂犬病疫苗使用的立场(3)
WHO关于狂犬病疫苗使用的立场(4)
WHO关于狂犬病疫苗使用的立场(5)
WHO关于狂犬病疫苗使用的立场(6)
WHO关于狂犬病疫苗使用的立场(7)用于应对II级和III级暴露后预防
WHO关于狂犬病疫苗使用的立场(8)
WHO关于狂犬病疫苗使用的立场(9)
WHO关于狂犬病疫苗使用的立场(10)
WHO关于狂犬病疫苗使用的立场(11)
WHO关于狂犬病疫苗使用的立场(12)协调全球努力,共同防控狂犬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evised 15 June 2010)
3
Latest WHO recommendations on rabies vaccines and their use for rabies pre and post-exposure prophylaxis in WHO position paper on rabies vaccines WER, 2010, 85, pp 309-320
use immunoglobulin plus vaccine
Category II:
-minor scratches or abrasions without bleeding or and nibbling of uncovered skin
use vaccine alone
Category I : -touching, feeding of animals or licks on intact skin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 Department of Neglected Tropical Diseases – Neglected Zoonotic Diseases team
(revised 15 June 2010)
4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 Department of Neglected Tropical Diseases – Neglected Zoonotic Diseases team
Definition of categories of contact and use of rabies biologicals:
Category III:
-single or multiple transdermal bites or scratches, licks on broken skin, contamination of mucous membrane with saliva (i.e. licks) and suspect contacts with bats:
(revised 15 June 2010)
5
2011
Professional groups and rabies awareness, risks and prevention
Veterinary and medical practitioners, animal welfare personnel, zoologists and animal conservationists, laboratory staff are some of the groups which must absolutely be aware of the nature of the risk, modes of transmission and prevention of rabies. Professionals, who are likely to be exposed to the live rabies virus through their work should receive pre-exposure vaccination. This include veterinarians, veterinary technicians working in rabies infected areas, particularly those directly involved in mass vaccination campaigns of dogs and wildlife and laboratory personnel handling suspect samples, animals and live rabies viruses. Performing unprotected necropsies or autopsies involves a particularly high risk. The use of mask, gloves and a gown as well as glasses when examining and handling a rabies suspected (human or animal) patient and conducting necropsies/autopsies is mandatory. This should protect staff from droplet infection to face and eyes, sites at greatest if not only risk.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 Department of Neglected Tropical Diseases – Neglected Zoonotic Diseases team
(revised 15 June 2010)
6
WHO GUIDE
for
Rabies Pre and Post-exposure Prophylaxis in Humans
- nimals
WHO recommendations on all aspects of human and animal rabies surveillanc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and elimination
2
WHO recommendations on human rabies vaccine and immunoglobulin production and control
at www.who.int/rabies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 Department of Neglected Tropical Diseases – Neglected Zoonotic Diseases team
(revised 15 June 2010)
7
General considerations in rabies PEP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 Department of Neglected Tropical Diseases – Neglected Zoonotic Diseases team
(revised 15 June 2010)
8
Animal-related considerations in PEP
If the animal at the origin of exposure is suspected of being rabid and is not apprehended, PEP should be instituted immediately. initiation of PEP should not await the results of veterinary laboratory diagnosis or be delayed by dog observation when rabies is suspected, In areas where canine or wildlife rabies is enzootic, adequate laboratory surveillance is in place, and data from laboratory and field experience indicate that there is no infection in the species involved, local health authorities may not recommend anti-rabies prophylaxis.
no exposure therefore no prophylaxis if history reliable
(revised 15 June 2010)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 Department of Neglected Tropical Diseases – Neglected Zoonotic Diseases team
Discontinuing or deferring PEP: must be an exception in rabies endemic countries or areas!
Post-exposure prophylaxis may be discontinued if the animal involved is a dog or cat that remains healthy for an observation period of 10 days after the exposure occurred; or if the animal is humanely killed and proven to be negative for rabies by a reliable diagnostic laboratory using a prescribed test.
WHO Standards for Rabies Control
(prevention of human infection, professional hazards)
F.X.Meslin,
T. Hemachuda, H. Wilde and G.Gongal
At the occasion of the OIE Global Conference on Rabies Control : towards sustainable prevention at the source, Incheon (Republic of Korea 7-9 September 201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 Department of Neglected Tropical Diseases – Neglected Zoonotic Diseases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