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温病卫气营血辨证理论研究中医外科疾病的辨证施治
河南中医外科模拟题2021年(27)_真题-无答案932
河南中医外科模拟题2021年(27)(总分100,考试时间120分钟)A1/A2题型1. 下述哪项不是吴又可的贡献A. 编著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温病专著——《温疫论》B. 提出瘟疫致病的原因是时行之气C. 指出瘟疫有强烈的传染性D. 感邪途径是邪从口鼻而入2. "非其时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
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
"语出A. 刘河间B. 王叔和C. 张仲景D. 吴又可3. 下述内容除去哪一项,即可构成温病的基本概念A. 以发热为主症B. 都具有传染性C. 易化燥伤阴D. 热象偏重4. "温为温病,热为热病,……与瘟疫辨者无他,盖即辨其传染与不传染耳",语出A. 吴又可B. 陆九芝C. 王孟英D. 雷少逸5. 风温、暑温、湿温的命名依据是A. 四时季节B. 临床特点C. 感受病邪性质D. 病程长短6. 下列哪项不属风热病邪致病的特点A. 具有升散疏泄特性B. 先犯上焦肺卫C. 易耗血动血D. 易化燥伤阴7. 下列哪项不符合辨别新感与伏邪的实际意义A. 阐明温病初起不同发病类型B. 区别病变的浅深轻重C. 归纳病证的不同性质D. 指示病机的传变趋向8. 先犯上焦肺卫,又易逆传心包的温邪是A. 风热病邪B. 暑热病邪C. 湿热病邪D. 燥热病邪9. 寒邪可以A. 作为温病发生的一种诱因B. 易耗伤肝肾真阴C. 作为温病发生的主因D. 在病初即伤津气10. 温病卫分证的辨证要点是A. 发热,微恶寒,口微渴B. 寒热头痛,呕恶不食,舌红,脉浮数C. 发热而渴,不恶寒D. 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脉浮紧11. 在中医学中最先论述营卫气血概念的书是A. 《伤寒杂病论》B. 《温疫论》C. 《温热论》D. 以上均不是12. "逆传心包"是指A. 由肺传入心包B. 由肺传入营分C. 由肺卫传入心包D. 由肺卫传入营分13. 温病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口干不渴。
《卫气营血的辨证论治》卫气营血辨证主要是应用于急
《卫气营血的辨证论治》卫气营血辨证主要是应用于急《卫气营血的辨证论治》卫气营血辨证主要是应用于急性发热性疾病的一种辨证方法。
卫气营血概括了急性热病发展过程中的四个不同阶段及其病理表现。
一般来说,病在卫分较轻较浅,由卫分到气分、营分,则病变逐渐深入而加重,至血分则最重。
卫、气、营、血四个阶段的发展演变,不同疾病会有所不同。
一般疾病是顺序传变的,但有些疾病只见卫分症状(如感冒);有的由卫分到气分就不再发展(如一般肺炎);亦有些疾病,多数要从卫分或气分发展到营血分(如乙型脑炎)。
一般疾病多从卫分开始发病,但亦有开始即见气分或营分证的。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还可以两类证候并见。
因此,我们必须针对不同证候作具体分析,既要分清四者的区别,又要注意相互之间的联系,并且应该结合辨病,预见其发展演变的趋向,从而采取主动而及时的治疗措施。
一、卫分证主要病证:发热,微恶风寒,汗少或无汗,头痛,肢酸或全身疼痛,口微渴,咽喉疼痛,鼻塞,咳嗽,苔薄白或薄黄,舌边尖红,脉浮数。
多见于急性发热病初期,如流行性感冒、急性扁桃体炎、肺炎、麻疹等。
治法:辛凉解表。
方药举例:桑菊饮、银翘散加减。
药如桑叶、菊花、金银花、连翘、薄荷、淡豆豉、牛蒡子等,麻疹初期未透者配浮萍、蝉蜕、荆芥。
二、气分证(一)里热炽盛主要病证:发热甚,不恶寒,汗多热不解,口渴烦躁,呼吸快而粗,或有气喘咳嗽,小便黄赤而少,面红,苔黄,脉洪数。
多见于急性发热病的发展阶段(以病在肺胃为主),如肺炎等。
治法:清气泄热。
方药举例:白虎汤加减。
药如石膏、知母、黄芩、栀子、芦根等。
(二)燥热内结主要病证:高热或午后热重,腹胀满,疼痛拒按,大便秘结,或腹泻稀水,肛门灼热,谵语,手足汗出,苔黄厚干燥,脉实有力。
多见于急性发热病的发展过程(以病在胃肠为主),如伤寒病或外科急腹症如腹膜炎、胰腺炎、肠梗阻等。
治法:苦寒攻下。
方药举例:大承气汤加味。
药如大黄、芒硝、厚朴、枳实、瓜蒌等。
(三)湿热郁蒸主要病证:发热稽留,汗出而热不退,午后热盛,身重肢倦,胸脘闷胀,恶心,腹胀,大便溏薄,身发白瘩,或见黄疸,口渴而饮水不多,小便黄,苔黄腻,脉濡数。
中医外科学重点
中医外科总论1。
(1)周代中医外科成为独立专科如“食医"“疾医”“疡医”“兽医”(2)第一部外科学专著:晋末.《刘涓子鬼遗方》龚庆宣撰(3)华佗乃中医外科学鼻祖,创立麻沸散,进行死骨剔除术,剖腹术等(4)最早临床实用百科全书: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脏器疗法、葱管导尿)(5)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地方性疾病,甲状腺肿(6)两晋南北朝,葛洪《肘后备急方》提出海藻治瘿,是世界上最早应用含碘食物治疗甲状腺疾病的记载;提出用狂犬脑组织外敷伤口治疗狂犬咬伤,开创用免疫法治疗狂犬病的先河.(7)明清陈司成《黴疮秘录》我国第一部梅毒专著2。
明清时期外科学术流派影响较大的三大流派:正宗派、全生派、心得派(1)正宗派:以陈实功《外科正宗》为代表《外科正宗》一书详载病名,各附治法,条理清晰,十分完备,自唐到明的外科治法大多收录,因此后人有“列证最详,论述最精"的评价特点:①重视整体观念②内外兼治,手术与药物相结合③丰富了消托补三大原则④重视调理脾胃⑤精于外科与手术(2)全生派:以王维德《外科证治全生集》为代表①以阴阳为辩证论治纲领;②主张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反对滥用丹药及刀针;③主张以“阳和通凑、温补气血”的原则治疗阴证.如阳和汤、醒消丸、犀黄丸、小金丹(3)心得派:以高锦庭《疡科心得集》为代表①用三焦辩证提示了外科病因与发病部位的联系和规律,确立了“审部求因”的诊治规律.A、疡科之证,在上部者,俱属风温风热,风性上行故也;B、疡科之证,在下部者,俱属湿火湿热,湿性下趋故也;C、疡科之证,在中部者,多属气郁火郁,以气火多发于中也;②将温病学说用于临床治疗中,主张以卫气营血辩证为主3.疾病命名原则:(1)以部位命名:颈痈、背痈、腿痈、乳痈、子痈、对口疽;(2)穴位:人中疔、委中毒、环跳疽、膻中疽;(3)脏腑:肠痈、肺痈、肝痈;(4)病因:破伤风、冻疮、漆疮、水火烫伤;(5)症状:翻花疮、浸淫疮、脓疱疮;(6)形态:蛇头疔、岩、鼠乳、鹅掌风;(7)颜色:丹毒、白驳风、黧黑斑;(8)疾病特性:烂疔、流注、面游风、湿疮;(9)范围大小:小者为疔,大者为痈,更大者为发;(10)传染性:疫疔、梅毒;(11)病程长短:千日疮、走马牙疳。
中医-温病卫气营血辨证及治则方药
温病卫气营血辨证及治则方药温病,即温热病,亦称瘟疫,属现代医学之传染病,如流感、流脑、麻疹等,其临床诊治以卫气营血辨证分期。
表证期邪在卫分,以肺卫症状为主,为温热病之初期阶段。
表寒症见发热轻、恶寒重、苔薄白、脉浮紧。
方选荆防解表汤加减:荆芥9g,生姜9g,防风9g,大枣5枚,水煎服。
表热症见发热重,恶寒轻,苔薄黄而干,脉浮数。
方选银翘散加减:银花15g,连翘15g,薄荷6g(后入),荆芥穗 4.5g,淡豆豉9g,淡竹叶9g,苦桔梗9g,牛蒡子6g,芦根 15g,水煎服。
兼咳嗽者,可加桑叶9g,菊花9g,苦杏仁9g,连翘9g,生甘草3g,水煎服。
表湿症见胸闷,渴不欲饮或口渴、头身重疼、苔白而腻、脉濡数。
方选藿香正气散:藿香9g,紫苏6g,白芷6g,大腹皮9g,茯苓9g,陈皮6g,半夏9g,制厚朴6g,苦桔梗6g,炙甘草3g,生姜3片,大枣2个,水煎服。
肺燥症见发热胸痛、口干而渴、唇咽干燥、干咳无痰、苔薄黄而干、舌质红、脉浮或弦涩。
方选桑杏汤:桑叶6g,杏仁6g,沙参9g,象贝6g,淡豆豉6g,栀子皮3g,梨皮3g,水煎服。
表里证期指病邪由表入里,但尚未完全到达气分,属半表半里,或由表入里过程,表邪未罢,既有表证,又见气分或营分里证,属表里同病。
半表半里邪在少阳半表半里:症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苔白少津、脉弦数。
治宜和解表里,驱邪外出。
方选小柴胡汤:柴胡9g,黄芩6g,法半夏9g,党参6g,生姜9g,炙甘草3g,大枣4枚,水煎服。
邪在少阳胆经夹痰湿内阻:证见寒热如疟、寒轻热重,口苦胸闷、呕吐酸水,或干呕呃逆、胸胁胀痛,或听觉不灵,苔厚腻或黄腻,舌质红,脉弦滑数。
治宜和解少阳,利湿化浊。
方选蒿芩清胆汤:青蒿12g(后下),黄芩9g,竹茹9g,法半夏6g,云苓12g,枳壳6g,陈皮3g,滑石18g,甘草9g,水煎服。
表里同病表寒里热:证见以恶寒口渴为主,咳逆气短、无汗或少汗、苔黄白相间、脉数。
卫气营血辨证对温热病的诊治意义【优质推荐】
卫气营血辨证对温热病的诊治意义【优质推荐】卫气营血辩证是温热病辩证的主要方法。
温热病是外感六淫,疫疠等引起的多种急性热病的总称。
卫气营血辩证是对温热病四类证候的概括,代表着病情的轻重,病位的深浅。
卫分证病在表,与肺卫有关,以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为主要表现,治以辛凉解表法。
气分证病在里,与胸膈、肺、胃、肠、脾、胆有关。
主要表现为发热不恶寒而恶热,舌质红,苔黄,脉数。
治以清热、泻下法。
营分证病位主要在心包与心,以发热夜甚,烦躁,神昏谵语,舌质红绛,脉细数为主要表现。
治以清营透热,开窍清心。
因抽搐常与神昏并见,故列入营分证内,治疗以凉肝熄风法。
血分证是温热病重阶段,与心肝肾有关。
以出血、耗阴精为主要病变特点。
常见为气血两燔、血分实热证及热伤阴虚证。
气血两燔为气分与血分热毒并炽,以壮热,烦躁,舌绛苔黄,发斑及吐血、衄血为主要临床表现;血分实热证以营分证存在,尚有出血证、舌质绛为主要临床表现。
热伤阴虚者,以低热暮甚,五心烦热,咽干口燥,神疲欲寐,耳聋,舌光红绛,脉细数为主要临床表现,气血两燔治以清气凉血;血热出血者治以凉血散血;阴虚者治以滋阴养血法。
《内经》中有关卫气营血的论述是指生理功能及其在人体中分布的浅深层次,张仲景《伤寒论》有营卫的病机与辩证理论。
清代名医叶天士在《内经》的基础上,并引伸仲景的表里辩证理论,经过临床实践总结出卫气营血辩证,它既是对温热病四类不同证候的概括,又表示着温热病变发展过程中浅深轻重各异的四个阶段。
因此卫气血营辩证对温热病的诊治有重要意义:辩别病变部位:卫分证主表,病变部位多在皮毛、肌腠、四肢、头面、鼻喉及肺;气分证主里,病变部分多在肺、胸膈、脾、胃、肠、胆、膀胱等;营分证是邪热深入心营,病在心与心包;血分证则多侵及心、肝、肾。
区分病程阶段:病邪由卫入气,由气入营,由营入血,标志着病邪步步深入,病情逐渐加重的深浅轻重不同的四个阶段。
说明病邪传变规律:温热病的传变顺序,一般自表入里,从卫分开始,渐次顺序传至气分、营分、血分,由表及里,由轻到重,此种情况称为顺传;如有卫分之邪不经气分,直传心包或营血,称为逆传;若一发病就在气分、营分、血分,为伏邪内发;传变过程中,卫分之邪去罢,又兼见气分或营分证,为卫气同病或营卫同病,气分之邪未解,而在营分或血分之见证,则为气营同病或气血两燔。
中医辩证——卫、气、营、血辩证详解
中医辩证——卫、气、营、血辩证详解卫气营血辨证:是清代医家叶天士创立的一种论治外感温热病的辨证方法。
温热病:是一类由外感温热病邪所引起的热象偏重,并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和传染性的外感疾病。
病症分类:叶氏应用《内经》中关于“卫”、“气”、“营”、“血”的分布与生理功能的不同,将外感温热病发展过程中所反映的不同的病理阶段,分为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四类,用以阐明温热病变发展过程中,病位的浅深、病情的轻重和传变的规律,并指导临床治疗。
病理阶段:卫气营血病证,代表着温热病浅深、轻重不同的四个病理阶段。
1.卫分证:主表,邪在肺与皮毛,为外感温热病的初起阶段;2.气分证:主里,病在胸、膈、胃、肠、胆等脏腑,为邪正斗争的亢盛期;3.营分证:为邪入营分,热灼营阴,扰神窜络,病情深重;4.血分证:邪热深入血分,血热亢盛、耗血动血,瘀热内阻,为病变的后期,病情更为严重。
传变途径:温热病邪从口鼻而人,首先犯肺,由卫及气,由气入营,由营入血,病邪步步深入,病情逐渐深重。
意义:卫气营血辨证是在六经辨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外感温热病的辨证纲领,它弥补了六经辨证的不足,完善并丰富了中医对外感病的辨证方法和内容。
卫分证定义:指温热病邪侵袭肌表,卫气功能失常所表现的证。
常见于外感温热病的初起阶段。
证候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口干微渴,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或伴有咳嗽,咽喉肿痛。
证候分析:①温热病邪侵袭肌表,卫气被邪热郁遏,故发热重、微恶风寒;②温热之邪上扰清窍,则头痛;③温热病初起,伤津不甚,故口干微渴;④温热在表,故舌边尖红、脉浮数。
温邪犯肺,肺气失宣,则咳嗽;⑤温热上灼咽喉,气血壅滞,故咽喉红肿疼痛。
卫分证分类:可因感受不同类型的温邪而症状和病机不同。
(1)风热犯卫:肺卫失宣,症见发热,恶寒,头痛,微汗或无汗,咳嗽,咽红或痛,鼻塞流浊涕,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2)暑湿犯卫:阻遏气机,症见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身重,胃脘部痞满,心烦,口渴,舌红,苔白腻,脉濡数。
温病条辨卫气营血
温病条辨卫、气、营、血辨证(更适用于温热病辩证)卫气看舌苔,营血看舌质。
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1)卫分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咽痛,无汗或少汗,咳嗽,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温邪袭卫,卫外失司,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咽痛,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银翘散主之。
青翘抗病毒颗粒:忍冬藤,连翘,粉葛,青蒿,柴胡,重楼,板蓝根,川射干,蒲公英,大青叶,广藿香,紫苏叶,薄荷。
风热犯肺,肺气失宣,寒热不甚,咳重,桑菊饮主之。
夹风,如头痛,咽红肿痛,高巅之上,唯风可到,加薄荷、牛蒡子;夹湿,如头身重痛,首如裹,苔白腻,脉濡,加芦根、滑石,芦根甘寒生津,配合滑石渗湿于热下,利尿而不伤津。
在表,可辛宣芳化,如藿香、佩兰、竹叶。
(2)气分证:壮热,不恶寒,反恶热,渴喜凉饮,溺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邪入气分,热炽津伤。
①邪热壅肺,肺气壅滞,失于宣降,身热咳喘,舌红苔黄,脉数,麻杏石甘汤主之。
②汗多,热在肺胃,白虎汤主之。
③无汗,热郁在肝胆,身热,口苦,烦渴,干呕,脉弦数,黄芩汤加豆豉、玄参方主之,加醋柴胡、山栀。
黄连黄芩汤(芩、连、郁金、香豆豉)亦主之,加玄参、芍药、甘草。
呕吐重者,加竹茹,亦可清胆,如羚羊角。
④热灼胸膈:身热,面红目赤,烦躁不安,胸膈灼热如焚,唇焦,咽燥,口渴,口舌生疮,齿龈肿痛,或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数。
凉膈散主之。
没有便秘者,可去芒硝。
⑤暑湿弥漫三焦(热重于湿):身热,耳聋眩晕,咳嗽带血,胸闷脘痞,呕恶,便溏,尿赤,苔黄腻,三石汤主之。
(滑石生石膏寒水石杏仁竹茹银花白通草金汁)⑥湿热积滞,搏结肠腑身热,腹痛,大便溏垢,便下不爽,苔黄腻、黄浊,烦躁,胸闷痞满,舌赤,脉滑数。
附方:肺热移肠,身热咳嗽,口渴,下利色黄热臭,肛门灼热,腹痛不硬满,葛根芩连汤主之。
暑湿、湿温郁蒸气分,肠道积滯:身热稽留,胸腹满闷灼热,呕恶,便溏不爽,色黄如酱,苔黄垢腻,脉濡数或滑数。
吴门医派的精髓——温病学说
吴门医派的精髓——温病学说温病学说可以说是吴门医派的精髓中的精髓,正因为温病学说的创立,吴门医派一脉传承的灵与魂才得以完美统一。
温病学说明确提出温病不同于伤寒,从理论到治法上都拓出了一条新路,温病学说的创立是对中国医学发展的一项巨大贡献,是整个中国医学发展里程碑式的事件,是继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之后中医又一大发展创新。
而今,运用温病学理论,雷允上药业的六神丸、香菊感冒颗粒等中成药,在对抗非典和预防禽流感等方面都起到独到疗效,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中医传统医学在明清时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而温病学的兴起与发展是清代中国医学发展史上最耀眼的亮点。
可能正是因此,范行准说:“传染病在各历史时期,一向占重要地位,因它占各病中十之九……。
清代三百年来医家的聪明才智,几乎都尽于此。
所以清代医学上最重视传染病,也是中国医学历史上最突出的一个现象。
”而且,温病学是在江南或其周边区域发展起来,温病学的中心在江南。
温病学说作为吴门医派的精髓,是在吴地中医理论研究者与临床医学专家的思考与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温病学派的诞生,促进了中国中医药史的巅峰。
自古以来,旱涝、风蝗、地震、海啸各种灾害往往都会增加疫病暴发或流行的机会,历史上继发于灾荒之后的疫病屡见不鲜,所谓“大兵之后,必有凶年;大荒之后,必有大疫”。
据文献记载,汉唐以来,尤其是明清之际,苏州及邻近地区先后发生过数百次的疫病流行。
明代二百七十六年中有六十四次疫病流行,清代二百九十五年中大小疫病流行不下三百多次。
由于干旱、水涝、海啸等灾害摧毁了城镇村落,生活环境恶化,饮水被污染,淹溺、受伤、冻馁及病死的人畜众多,尸体浅埋处理或暴尸荒野道旁,形成污染源,造成了疫病流行的条件。
因此,对瘟病的关注和研究,向来是医家们关注的焦点。
相传先秦时的《黄帝内经》,曾提到“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
可见华夏先民们已注意到这种对人类危害极大的疫病。
东汉时河南张仲景亦曾痛感建安以来疫病的流行,他的家族原有二百多人,然而未满十年,却死去了三分之二,其中死于伤寒病的就有七十人。
江南名医叶天士之卫、气、营、血辩证
江南名医叶天士之卫、气、营、血辩证提起江南名医叶天士,人称半仙,有手到病除的本事。
康熙御笔亲题“天下第一”的匾额赐给他。
因他一生治愈过不少奇疾怪症,据说连神仙都慕名而来,变做一个平常人请叶天士诊断。
叶天士号脉后,说:“六脉调和,非仙即怪。
”羞得那神仙仓徨逃遁。
不管这一传说是真是假,可见叶天士妙手回春,起死复生的事都是有口皆碑的。
叶天士的著作《温热论》,是对治疗温热病的大量临证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是温病学派的开山之作,他首先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论点,概括了温病的发展和传变的途径,成为认识外感温病的总纲。
伤寒论主要是谈的外感病,特别是外感寒邪开始,而叶天士在伤寒六经辩证的基础上创立的外感温热病辩证,谈的主要是热,更加详细的论述了温热病情。
还根据温病病变的发展,分为卫、气、营、血四个阶段,作为辨证施治的纲领,今天就和大家来探讨卫气营血的辩证。
从上面谈到的“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我们来猜猜有些什么样的症状,发热出汗那是肯定的,因为本来说的就是热病嘛,另外,肺的症状呢?热伤肺卫会有黄稠痰吧?咳喘也会有吧,还有什么心烦口苦便秘也算热吧?,如果热入营分和血分呢?那会逆传心包,心包受邪,是不是会有热盛动血,皮肤斑疹和扰乱心神的问题呢?大的框架有了,我们再来分开论述。
一)卫分证——外感风热(肺)恶风发热咳嗽咽痛口干舌边尖红脉浮数卫分是什么意思?是肺卫,是表!这里很重要,大家一定要理解“卫气营血”的意思,四类征候标志着温热病邪侵袭人体后由表入里的四个层次。
卫分主皮毛,是最浅表的一层,也是温热病的初起。
气分主肌肉,较皮毛深入一层。
营血主里,营主里之浅,血主里之深。
很像皇宫人员布置,守在皇宫门外的卫兵就好像肺卫,要行刺黄帝先要过这关,如果杀完卫兵再进去会有侍卫,火力和武功自当更高一层,那就是气分,之后再有将军保护,将军就像营分,如果刺客已打到将军的话,是不是军心动摇,人心将乱了?那神智病当然就在此产生了,将军若败,表示黄帝小命即将不保,全国动荡不安,民已大乱,人心已散,那就是血分,神智病更加恶化,难救也。
1[1].中医外科学总论..
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因 病理学专著,书中记载了许多外科疾病,尤其 是皮肤病的病因病理,如疥疮由虫所致,漆疮 与过敏体质有关。在“金疮肠断候”一节,对 肠吻合术的操作、术后的饮食及预后的判断都 论述得相当详尽,可见,当时我国的腹部外科 手术具有相当高的水平。
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
外科疾病的致病因素
一、外感六淫邪毒(风寒暑湿燥火,热毒火毒)
致病特点: 1、六淫邪毒均能直接或间接地侵犯人体致病。 2、六淫邪毒只能在抗病力低下时致病。 3、六淫邪毒致病大多有季节性。 4、六淫邪毒致病具有一定的部位。 上部:风温、风热, 中部:气郁、火郁, 下部:湿热、寒湿。 5、六淫邪毒可以单独致病,也可以混合致病。 6、六淫邪毒
因跌打损伤、沸水、火焰、强酸、强碱 烧伤及寒冷冻伤均能直接伤害人体,产 生严重的全身和局部症状。 外伤后感受邪毒也可以引起外科疾病。 外伤后影响局部的气血运行也可以产生 外科疾病。
外科疾病的致病因素
四、情志内伤
1、情志与赘生性外科疾病的关系。
精神刺激因素
郁怒
伤肝 肝气郁结
中医外科疾病的命名及分类释义
分类释义 疡:是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 疮疡:指感染因素引起体表的化脓性疾病或是 一切体表浅显外科疾病的总称。 肿疡:一切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 溃疡:一切外科疾病溃破的疮面。 胬肉:疮疡溃后高突于疮口的腐肉。 痈:有外痈、内痈两大类。外痈是生于体表部 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内痈是生于脏腑 的脓肿。
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
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该书详尽论述了外 科疾病的病因病机、症候、辨证、治法、预后 等,被后人认为是“列证最详、论治最精”的 一部外科学专著。陈实功的学术思想被后人继 承,形成了一大学术流派——正宗派。 正宗派的学术思想及特点: 1、疮疡发病必根于脏腑,以脏腑辨证为主。 2、治疗上着重于调理脾胃。 3、善用外科手术和腐蚀药。
温病学卫气营血辨证
营血
是指营养全身和化生血液 的功能,包含了血液循环 及生成、调节血液成分的
功能。
作用
卫气营血共同维持人体正 常的生理功能,抵御外邪 入侵,保持机体内环境的
稳定。
温病学说中地位与价值
地位
卫气营血辨证是温病学说的核心理论 之一,是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温热病 的重要依据。
价值
通过对卫气营血的变化和相互关系进 行辨析,可以准确判断温热病的病势 深浅、病情轻重和预后转归,为制定 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指导。
03
气分证治及临床表现
气分证概念与特点
气分证是温热病邪在气分阶段,以中焦阳明胃、肠,下焦少 阳胆、三焦和膀胱的病变为主,或因逆传心包所致,临床表 现以发热不恶寒,但恶热、口渴欲饮、苔黄等热盛特征为主 要表现。
气分证以中焦阳明为病变重心,阳明为十二经脉之海、多气 多血之经,抗邪力强,邪入阳明,正邪斗争剧烈,故见热盛 的证候。
治疗方法与注意事项
治疗方法
清气泄热是气分证的治疗原则。但气分病变涉及脏腑较多,病情变化亦较复杂,故在治疗时应针对具体病位、病 情、病势制订相应的治法,如宣肺止咳平喘法,清心开窍法,清胃泻火法,清胆利湿法,通腑泄热法等。
注意事项
气分证多属实证热证,治疗以清泄为主,但亦应注意到,热邪最易伤津耗液,因此,在清泄热邪的同时,必须顾 护津液。此外,气分证热象虽盛,但亦有虚实夹杂者,如热结胃肠而津液大伤者,即属邪实正虚,此时在治疗上 又应泻热与生津并施,不可专事攻伐。
04
营分证治及临床表现
营分证概念与特点
营分证是温病邪热内陷,营阴受损,心神 被扰所表现的证候。
营分证是温热病发展过程中较为深重的阶 段,其病变部位在营分。
营分证的特点为身热夜甚,心烦不寐,斑 疹隐隐,舌绛无苔,脉细数等。
《中医常用护理技术基础》课件——卫气营血辨证施护
02
气分证辨证施护
气分证辨证施护
(-)辨证 气分证是指温热病邪内入脏腑,正盛邪实,正邪剧争,阳热亢盛的里 热证。多由于卫分证 不解,邪热内传于里,或温热之邪直入气分而形 成。以发热不恶寒、舌红苔黄、脉数为特征。 由于邪入气分所犯脏腑 部位不同,故临床所反映的证候类型亦很多。常见的有热壅于肺、热 扰 胸膈、热盛阳明、热郁于胆和热迫大肠等5种证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血分证辨证施护
(二)施护 1.病情观察 (1)注意观察患者神志、斑疹、面色、肢体、舌脉等情况。必要时,记录液体出入量,填 写危重症 护理记录单。 (2)密切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及心电图的变化,并做好记录。如出现面色苍白、 大汗淋漓、 血压下降,应及时报告医生并配合抢救。 (3)观察出血的部位、色、量、质及出血的诱因和时间。 (4)观察患者咯血情况,如患者自觉有血液阻塞喉部时,应鼓励患者轻轻咳出,防止窒息。 2.生活起居护理 (1)室内温湿度适宜,环境安静,空气清新,避免噪音和烟尘的刺激,减少陪客和探视者。 (2)注意口腔清洁,晨起、饭后、睡前用生理盐水漱口,或遵医嘱给予中药液漱口。 (3)大出血患者应卧床休息,避免活动;咯血或吐血患者应取头低脚高位,头偏向一侧, 保持呼吸 道通畅;便血患者,保持大便通畅,做好肛周护理。 (4)神昏躁动者,床边应设护栏,以防坠床。 3.饮食护理
血分证辨证施护
4.用药护理 汤液宜偏凉服,以防助热动血。吐血患者给药要耐心,可少量多次喂服。 5.情志护理 (1)安慰患者,消除其紧张、恐惧心理,保持平静心态,配合治疗。 (2)避免情志刺激,以防加重病情。 6.对症护理 (1)鼻抽 协助患者取坐位,头部仰起,额部及鼻部用冷毛巾或冰袋冷敷。或遵医嘱用干 棉球蘸云南 白药或明胶海绵或三七粉纱条等填塞出血鼻腔,压迫止血。 (2)咯血 大量咯血,突然中断,自觉胸闷,呼吸急促,唇甲青紫,为窒息现象,应立即 将患者置头 低脚高位,叩击后背,使血块咳出,必要时用吸痰器吸出,以保持呼吸道通畅。 (3)吐血 对于吐血患者,应将其头偏向一侧,取头低脚高位,防止血液流入呼吸道引起 窒息,吐后 给予淡盐水漱口。 (4)热厥 神昏热厥患者,遵医嘱鼻饲灌注醒脑急救中药或予以针刺治疗。 (5)抽搐 惊厥抽搐患者,上下臼齿之间需塞入以纱布包裹的压舌板,以防舌体被咬伤。
关于近十年温病卫气营血辨治理论在病毒性疾病中的应用研究
近十年温病卫气营血辨治理论在病毒性疾病中的应用研究张颖1刘兰林2(通讯作者)1 安徽中医学院研究生部合肥2300312 安徽中医学院中医临床基础教研室合肥230031摘要: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其发病急,可发生传变,具有耗气伤阴、化燥等特点,现代医学中的病毒性疾病一般都可归为温病范畴。
卫气营血辨证由清代医家叶天士所创立的一种论治外感温热病的辨证方法,近年来医家或遵循卫气营血辨证理论,或对卫气营血辨证理论有所发挥,用于治疗病毒性疾病取得较好疗效。
关键词:温病卫气营血病毒性疾病研究进展病毒性疾病种类很多,目前西医尚无特效的治疗手段,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
但无论是什么病毒引起的病毒性疾病,都可归属为中医温病范畴,用温病卫气营血辨证理论指导遣方用药,疗效显著。
现将近十年卫气营血辨证在病毒性疾病中得应用综述如下:1 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1】是由SRAS冠状病毒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传染性、可累及多个器官系统的特殊肺炎。
主要临床特征为急性起病、发热、干咳、呼吸困难,白细胞不高或降低、肺部浸润和抗菌药物治疗无效。
中医把其归为温病范畴,医家遵循卫气营血辨证理论,结合临床症状遣方用药,如甄穗清【2】认为SARS病情可有轻有重,全病程基本按卫气营血传变规律发展,可按卫气营血辨证进行处方用药。
并通过临床观察发现,中药对本病早期干预治疗有积极的作用,能显著减少早期(卫分病)向中期(气分病)甚至肺热叶焦或逆传心包、邪陷于里的传变。
夏洪生【3】在总结非典中医防治经验中指出非典初期邪在卫分,治宜辛凉解表,方以银翘散、桑菊饮等为主。
中期邪入气分,治宜养阴清热,止咳平喘,方用人参白虎汤、清营汤等为主,静脉滴注清开灵注射液。
晚期邪入营血,治宜清热解毒,凉血活血,方用清瘟败毒饮,酌情加入凉血活血之品,并随证加减。
恢复期多为气阴两伤,余邪未尽,治宜益气养阴兼清余邪,可考虑用清暑益气汤化载。
钟嘉熙【4】对61例入院时以卫气分证为主的SRAS患者,治以疏风清热、利湿解毒法,拟定基拙方(僵蚕10g、蝉蜕6g、银花10g、连翘10g、桔梗10g、蒲公英20g、芦根20g、甘草6g)随证加减,配合中成药清开灵、鱼腥草注射液及小柴胡片进行治疗,按相关标准进行疗效分析,结果显示与同期深圳东湖医院采用纯西医治疗的50例比较,平均住院时间、胸片病灶开始吸收时间及明显吸收时间均较短,治愈率较高。
治疗外科疾病七个要点
治疗外科疾病七个要点治疗外科疾病七个要点外科是医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的学科。
你知道外科疾病的治疗应该注意哪些要点吗?下面是yjbys店铺为大家带来的治疗外科疾病七个要点,欢迎阅读。
重视基础,博采众长肖定远自临床以来,勤学古训,积极思考,吸取前人经验,融会贯通,理论联系实际,于实践中不断创新,所谓“师古而不泥古”。
他重视基础,熟读中医四大经典,潜心研读外科专著,如《医宗金鉴·外科心法》《外科正宗》《疡科心得集》《外科精义》《外科理例》《刘涓子鬼遗方》等,学习历代医家之精华,并吸取现代医学知识来证实和补充其医疗之道。
肖定远常教导学生们:“想要成为一名好的中医,不可贪图捷径,以为只读一些方书,便可行医,一定要认真学习古医籍,这些医书中记载着前人的宝贵经验,对于临床指导意义重大,临床医生要继承中医的学术体系,练好基本功,充实理论基础。
对于各家之说,要识其真要,吸其精华,收为己所用,多开卷,多思考,活学活用。
”顾世澄在《疡医大全》中亦提到:“司医者,平时宜多读书则见识广。
如临万难医治之证,色脉相参,其证尚有一线可生之机,便须竭其心力,旁求可生之法救之。
”肖定远认为历代外科名家在临床疾病的认识上各有千秋,尤其推崇《外科正宗》。
清代名医徐灵胎亦评道:“所以凡有学外科者,问余当读何书,则要令其先读此书,以为入门之地,然后再求良法。
”可见其学术价值和对后世的影响是其他著作所不能替代的。
《外科证治全生集》则将外科疾病中的阴证的理法方药进一步补充完善,同时提出外科疾病“以消为贵,以托为畏”的观点,对于滥用刀针起到一定警示作用。
《疡科心得集》则提出了关于外科病因与发病部位的联系和规律,确立了“疡科三部病机论”:疡科之证,在上部者,俱属风温风热,风性上行故也;在中部者,多属气郁火郁,因气火多发于中也;在下部者,俱属湿火湿热,湿性下趋故也。
将温病学说用于外科临床治疗中,重视卫气营血辨证。
谨守病机,治病求本在临床诊治疾病过程中,要积极探索疾病的根本原因,即所谓“谨守病机,治病求本”,善于发现临床表现与脏腑之间的联系,外科疾病亦要讲究辨证论治。
医学史第六章答案
反馈: 问题评分之前反馈不可用。
问题 27 需要评分
人痘接种术的科学价值有哪些? (本题为重点)
所选答案: [未给定]
正确答案: 人痘接种法是预防天花的一种重要的免疫疗法。张璐和吴谦叙述的人痘接种法较为流行,主要有四种形式:痘衣法、痘浆法、旱苗法、水苗法。后两种接种法,由于所采用的痘苗是天花患者痊愈期的痘痂,其天花病毒的毒力已减弱,接种后多能产生天花反应,达到获得免疫力的预期目的。因此,后两种人痘接种法在我国城乡逐渐流传开来,成为预防天花的有效措施。它不但在民间应用, 也被清朝统治者采用并诏令推广。人痘接种法不仅在我国广泛应用,还先后传往亚、欧各国。
反馈: 问题评分之前反馈不可用。
问题 6 需要评分
明清时期温补派和寒凉派代表医家分别有哪几位?
所选答案: [未给定]
正确答案: 明清时期温补派代表医家有:薛己、张介宾、赵献可等。寒凉派代表医家是徐大椿、陈修园。
反馈: 问题评分之前反馈不可用。
问题 5 需要评分
《植物名实图考》的作者及主要内容是什么?
所选答案: [未给定]
正确答案: 《植物名实图考》的作者为吴其浚,该书记述植物1714种,分12类,每种植物均详记形态、产地、名称、品种、性味、药用价值等,并附有插图。参考文献800多种,纠正了一些前人的错误,并补充了一些新的植物药。
问题 1 需要评分
名词解释:痘浆法
所选答案: [未给定]
正确答案: 痘浆法:用棉花蘸染天花患者所出痘疮里的浆液,然后将棉花塞入未出天花者的鼻腔内,想让其获得免疫力。
反馈: 问题评分之前反馈不可用。
问题 2 需要评分
名词解释:温病
明代医学共分[1]科。
基于温病学卫气营血和温毒理论辨治溃疡性结肠炎
基于温病学卫气营血和温毒理论辨治溃疡性结肠炎闫昕 董蕾 詹心雨 魏若琳 江春花 吴范武华北理工大学中医学院 河北唐山 063210[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温病学 卫气营血 温毒[中图分类号] R574.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694(2023)06-466-05 [D O I ] 10.19539/j.c n k i .2095-2694.2023.06.009 溃疡性结肠炎(u l c e r a t i v ec o l i t i s ,U C )是大肠黏膜的慢性炎症和溃疡性病变,以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痛㊁腹泻㊁黏液脓血便伴里急后重为主要临床表现㊂因其治愈难度大,常反复发作,可出现众多肠外表现,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现代难治病之一㊂中医没有 U C 病名,但早在‘黄帝内经“即出现了与现代疾病谱中U C 类似病症的论述,如‘素问㊃太阴阳明论“云 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入五脏则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澼㊂ ‘难经“记载 大瘕泄者,里急后重,数至囿而不能便 ㊂东汉‘伤寒杂病论“将痢疾和泄泻统称为 下利 ㊂宋代严用和‘济生方㊃痢疾论治“正式用 痢疾 病名,沿用至今㊂2023年版‘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将慢性持续性U C 归为 久痢 范畴;将活动期与缓解期交替出现者归为 休息痢 范畴;缓解期表现为大便溏薄㊁次数增多者属 泄泻 范畴[1]㊂卫气营血辨证首见于清代叶天士‘温热论“, 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主要用于外感温病的辨治㊂温毒为一类具有局部红肿热痛,甚则溃烂㊁发斑等独特临床表现的温病,现代中医对 毒 的认识和研究日益深入㊂温病学经典基础临床学科性质决定其不只用于温病辨治,指导临床内伤杂病也具有重要价值,能够极大地拓展内伤杂病的诊疗体系[2]㊂笔者在临床实践中认识到U C 多是在脾胃正气虚弱㊁湿邪内生的基础上,在感受外邪㊁饮食不节㊁情绪不畅等诱发因素作用下,气分湿热郁久成毒伤及营血,肠络受损,血败肉腐成脓,内溃成疡;又因湿热瘀毒未能及时清除,肠道正常功能不能恢复,致使病情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甚则变生癌肿[3]㊂其发病过程可与温病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互参,U C 活动期表现为气营同病㊁气血两燔证候;素体阴虚或热盛伤阴者可见热入血分㊁营热阴伤证;缓解期邪由营血分转出气分,以大便溏薄㊁次数增多为主症,如复感外邪可见卫气同病;毒损肠络,则病情 久㊁瘀㊁顽㊁杂 ,呈慢性持续性或活动期与缓解期反复交替出现;病久则营血亏虚,阴损及阳,阴阳两虚㊂将温病学卫气营血和温毒理论结合辨治U C 常能取得较好疗效㊂现详述如下,以期为ʌ基金项目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编号:81704059);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实践项目(编号:2022G J J G 209);河北省中医药联合基金培育项目(编号:H 2022209057);华北理工大学研究生校级创新项目(编号:2023S 14)㊂ ʌ作者简介ɔ闫昕(1982-),女,博士研究生㊂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消化系统疾病研究㊂ ʌ通讯作者ɔ吴范武,E m a i l :l d w f w@s i n a .c o m同道提供参考㊂1活动期:气营同病,宜清气凉营,透热转气水谷之精气,其清者为营,流注脉中,化赤为血㊂温病学中之 营 多指血中津液㊂U C热邪在气分不得清泄,津灼正亏,邪入营分;或营阴素亏,气热入营;或体内热邪郁伏,暗耗营阴而病发于营;或邪由血分转出营分向愈,均可见气营同病,表现为腹痛腹泻㊁里急后重㊁口干㊁舌绛等症,此时无明显便血或仅有少量潜血㊂叶天士提出 入营尤可透热转气 ㊂U C气营同病方选清营汤加减,清泄气热,清营凉血,使营分热邪透转至气分而解㊂药物酌用犀角㊁丹参清营泄热,黄连清气分热邪;营热阴伤用生地㊁玄参㊁麦冬清热滋阴,若苔腻阴伤不甚则少用或祛之,防过用滋腻;佐以金银花㊁连翘㊁竹叶辛凉轻宣,助营热转气分外达㊂有研究表明,隐丹参酮通过抑制S T A T3活化和T h17细胞分化改善葡聚糖硫酸钠诱导的小鼠急性和慢性溃疡性结肠炎[4];黄连素可通过调控J A K/S T A T信号通路抑制U C小鼠结肠上皮细胞和外周血中性粒细胞(P MN)凋亡发挥治疗作用[5];金银花提取液能够通过抑制N L R P3/A S C/c a s p a s e-1信号通路的激活缓解U C大鼠肠道黏膜损伤[6];连翘酯苷能够增强U C大鼠氧自由基清除力㊁抑制炎症反应和增强免疫功能[7]㊂上述研究为清营汤应用于U C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㊂临床辨证若邪热炽盛则以石膏㊁知母等急撤气热,开通道路[8]㊂尚可参叶天士 从风热陷入者 ;从湿热陷入者 分而治之,加用升降散透热外达,或加藿香㊁佩兰芳香化湿,透湿于热外,或加神曲㊁山楂㊁麦芽透食滞,或用赤芍㊁丹皮凉血活血通血滞,宣畅气机,通过相应治法给营分邪气以出路,透转气分而解㊂U C 若在此阶段得以及时诊治,可防其入血,出现耗血动血之重证㊂2活动期:气血两燔,宜清热燥湿,活血解毒温病血分证为温邪深入血分导致出血㊁阴液损耗㊁瘀热互结的病变㊂‘温疫论“曰: 邪热久羁,无由以泄,血为热搏,其血必凝 ㊂U C气血两燔证多见于活动期或暴发期,气分之邪盛径入血分,或营分热邪未能及时透转而解遂深陷血分㊂U C发作过程中,热毒㊁湿毒㊁瘀毒的作用极为显著㊂关于 毒 的论述,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 毒,厚也㊂ ‘金匮要略心典“记载: 毒,邪气蕴藉不解之谓㊂ 可见毒为邪之程度较深者,且邪与毒之间有一定的界限,毒为邪之渐㊂只有引起机体严重的阴阳气血失调,具备局部红肿热痛,甚则溃烂发斑等特殊症状和 久㊁瘀㊁顽㊁杂 特征之邪才能称为 毒 [3]㊂近年气候转暖,空气㊁水源㊁辐射污染及抗生素滥用等,易致人体热毒;加之现代人心理压力过大,忧思伤脾,脾虚运化失司,津液输布失常,聚而为湿,阻遏气机,血行不畅;或郁怒伤肝,郁而化火,助生湿热;或嗜食肥甘,缺乏运动,气血运行及代谢缓慢,更易导致湿热痰瘀交阻,日久蕴积体内而生毒㊂U C肠镜下可见黏膜充血㊁肿胀㊁糜烂,表面覆有黄白苔,可伴有弥漫性出血,符合毒邪特征㊂湿热瘀毒损伤肠络可能是U C 反复发作㊁缠绵难愈的病机关键㊂叶天士云 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笔者认为清热燥湿,凉血散血兼以解毒的治法与U C病机更为契合㊂U C气血两燔证轻者常见腹痛腹泻,痢下赤白,里急后重,可伴身热㊁小便短赤,口干苦,舌红苔黄腻,脉滑数㊂此乃湿热郁久化毒,毒邪积滞肠中,气血被阻,瘀毒变生,大肠传导失司而致㊂湿热之毒熏灼,伤及肠道脂膜,腐败化为瘀毒脓血,则痢下赤白;湿热下注,则肛门灼热,小便短少;若热重于湿则赤多白少㊂宜气血同调,治以清热燥湿,调气行血,兼以解毒,方用芍药汤加减㊂有研究表明,芍药汤能够缓解U C 腹泻症状,可能是通过激活c AM P/P K A/ C R E B信号通路,上调水通道蛋白A Q P s的表达,增强肠上皮间紧密连接,从而改善结肠水液代谢和肠黏膜通透性而实现[9]㊂其对U C肠黏膜损伤修复机制还可能与激活MA P K/E R K 通路,上调紧密连接蛋白C l a u d i n-2㊁Z O-1,下调缺氧诱导因子-1α(H I F-1α)蛋白表达,促进肠黏膜上皮细胞迁移有关[10]㊂笔者用芍药汤加味黄芪㊁鱼腥草㊁苦参㊁丹参,组成益气活血解毒方治疗㊂方中黄芩㊁黄连清热燥湿解毒;重用芍药配当归养血活血;木香㊁槟榔调畅气机;大黄祛积破瘀;配伍少量肉桂,佐当归㊁白芍以行血和营,炙甘草补中调和药性㊂加黄芪重用,补气托疮毒,敛疮生肌,切合U C病理;加鱼腥草㊁苦参以助清解热毒,加丹参以助凉血活血㊁化瘀毒;全方共奏调气活血,清热燥湿解毒之功,取得较好疗效㊂动物实验已证实该方能够通过调节N F-κB和p38MA P K通路改善U C大鼠肠黏膜屏障损伤[11]㊂U C气血两燔重者,发病急骤,可见壮热口渴,腹痛剧烈,里急后重明显,痢下鲜紫脓血,量多次频,烦躁,头痛,或神昏谵语,舌红绛,苔黄燥,脉滑数㊂此证湿热瘀毒及耗血动血证候更为明显㊂毒邪与气血搏结于肠之脂膜,腐败下痢鲜紫脓血㊂热因毒发故壮热;毒邪内蕴,气机不利,腑气不通,故腹痛剧烈,里急后重明显;热盛伤阴则口渴,热扰心神则烦躁,热毒内闭营分则出现神昏谵语㊂治以凉血散血,清热解毒止痢,用犀角地黄汤合白头翁汤加减㊂方中犀角解血分热毒;生地黄配犀角凉血止血,滋养阴血;白芍苦酸微寒,养血敛阴,助生地凉血和营泄热㊂有网络药理学研究显示,犀角地黄汤的药理作用大致分为调节免疫㊁改善炎症微环境㊁调节代谢㊁抗凋亡㊁促进增殖等[12],为其用于U C血分热盛提供了基础㊂白头翁性味苦寒,尤善清胃肠湿热及血分热毒,为治热毒血痢之良药;黄连㊁黄柏清热解毒,燥湿厚肠㊂又有地榆性沉降,可泄血热以止便血,炒炭长于收敛止血;槐花归大肠经,常用治便血,生用偏于凉血,炒用则增止血之功㊂若腹痛㊁里急后重明显者,可合用芍药汤调气和血;若痢下臭秽,腹痛拒按者,可急加承气汤类通腑泄浊㊂3活动期:热入血分㊁营热阴伤,宜凉血养阴清肠U C热入营血证,以痢下赤白或鲜血黏稠,虚坐努责,舌红绛少苔为主要表现㊂‘诸病源候论㊃久赤白痢候“曰: 久赤白痢者,是冷热不调,热乘于血,血渗肠间,与津液相杂而下,甚者肠虚不复,故赤白连滞,久不瘥也㊂ 指出久痢赤白多为 热乘 和 肠虚 ㊂素体阴虚或痢久不愈,湿热伤阴,病在营血,营热阴伤,瘀热互结㊂‘证治汇补㊃痢疾“云: 恶血不行,凝滞于内,侵入肠间而成痢疾,纯下紫黑恶血㊂ 瘀毒不除,更加重出血,形成血热㊁血瘀㊁耗血㊁出血的病机特点㊂U C热入营血,阴血不足或阴虚热灼,湿热熏蒸于肠之脂膜,化为脓血,故痢下赤白或鲜血黏稠,湿热瘀毒恶血不清,痢下不愈;营阴亏损,湿热交阻,则脐腹灼痛,虚坐努责;虚热灼津,则口干口渴;阴虚火旺,上扰心神,则心烦㊂参叶天士 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治以凉血散血,养阴清肠,治营血分瘀热出血之便鲜血黏稠,单用清热活血法难以推动黏滞之血,当清㊁养㊁散法结合,即清热凉血的同时,滋阴以活血散血,用犀角地黄汤合驻车丸㊂方中犀角㊁丹皮清热凉血;生地黄㊁阿胶滋养阴血,与赤芍㊁丹皮㊁当归合用,以活血化瘀㊁养阴散血;黄连清热解毒,燥湿坚阴,清肠止痢;少佐炮姜寒热并用,以制黄连苦寒太过,又善走血分而长于温经止血止痛㊂4缓解期:邪在气分(卫气同病),宜逆流挽舟温病学理论认为,卫分为病情的轻浅阶段,卫分证是温邪初犯人体肌表,导致卫气功能失调而引起的病变㊂肺合皮毛而统卫㊂气分证指病邪入里,影响脏腑生理功能的病变,此时正邪剧争,热炽津伤,或湿热郁蒸,阻滞气机㊂一般认为,痢疾的发生多由外感湿热㊁疫毒之邪,内伤饮食,损及脾胃与肠,邪气客于大肠,与气血搏结,肠道脂膜血络受伤,传导失司,而致下痢[13]㊂U C初起若兼外感邪从口鼻㊁皮毛而入,肺与大肠相表里,且本以中阳虚弱,运化无力,脾湿内蕴,易致表邪内陷,肠道壅滞,出现发热恶寒㊁腹痛腹泻㊁里急后重,证属卫气同病㊂逆流挽舟 为治痢大法,用治中焦阳气本虚,兼外感风寒暑湿㊁内蕴湿邪之痢疾㊂溯其源乃始创于东汉张仲景,‘伤寒论㊃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32条云: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㊂此用葛根汤治下利,解表合里,攘外安内,虽未明确逆流挽舟之名,但诚开其先河㊂至清初喻嘉言,首创 逆流挽舟 治法之名,人参败毒散为该法代表方㊂‘温病条辨㊃中焦篇“记载: 暑湿风寒杂感,寒热迭作 腹不和而滞下者,活人败毒散主之 ㊂方中羌活㊁独活,辛苦性温,共为君药,羌活 气雄而散㊁味薄而升,入太阳而理游风 ,独活 气缓而搜,入少阴而理伏风 ;柴胡味薄气升,引清气上行;前胡微寒,性阴而降,二者一升一降调达气机;枳壳行气㊁宽肠胃,桔梗升浮,宣通气血;川芎辛温升浮,活血止痛,与柴胡㊁枳壳㊁桔梗合用,即 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 ;茯苓健脾渗湿,甘草补土和中,调和诸药;人参味甘,大补元气,调营养卫,辅正匡邪;生姜㊁薄荷辛温发散,开泄皮毛,外解表邪㊂全方用风药胜湿㊁辛药解表祛邪㊁与扶正同施,力透内陷之邪于外,宛如逆流之中挽舟上行,是为 逆流挽舟 之意[14]㊂董建华院士治疗U C初起,复感风寒,肠胃不和,痢下白多赤者少,方选人参败毒散加减㊂若苔白厚腻,加苍术㊁佩兰㊁茯苓㊁厚朴燥湿健脾,芳香化浊;若身酸痛较重者,加桑枝㊁独活㊁萆薢发散风寒,疏导经络[15]㊂喻氏强调 下痢必从汗,先解其外,后调其内 ,且 虽百日之远,仍用逆挽之法 ,其中 仍 字表明逆流挽舟法治痢无论有无表证均可应用,故有现代诸多医家将其用于U C缓解期临床治疗[14]㊂有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人参败毒散能够通过增加U C大鼠结肠组织中J AM m R-N A和蛋白表达水平,抑制炎性细胞因子I L-1β㊁I L-6㊁T N F-α㊁I F N-γ释放,上调结肠黏膜紧密连接蛋白O c c l u d i n㊁C l a u d i n-5与Z O-1的m R N A和蛋白表达水平,改善U C肠黏膜屏障损伤[16-17]㊂亦有研究证实,该方能够激活AM P K/U L K1自噬通路,通过加速L C3I向L C3I I转化,促进自噬标志蛋白p62降解,从而改善紧密连接蛋白O c c l u d i n㊁C l a u d i n-2功能,修复肠道机械屏障损伤[18]㊂此外,考虑毒邪为U C缠绵难愈㊁反复发作的关键因素,贯穿发病始终,解毒应为其常用治法㊂地锦草清热解毒㊁凉血止痢,有止血不留瘀的特点;败酱草辛寒行散,清热解毒又可消痈排脓,除壅滞之湿热,且可化瘀毒止疼痛;大血藤清热解毒㊁活血通络,善散肠中瘀滞㊂此三药皆入大肠经,善入下焦血分而散血瘀,为周斌教授临证治疗U C血分证多用[19]㊂实验证实,苦参碱能通过增加U C大鼠肠黏膜屏障紧密连接蛋白Z O-1和O c c l u d i n表达,修复受损的肠黏膜[20],鱼腥草素钠和苦参碱联用能改善U C大鼠肠黏膜损伤和纤维变性[21],临床可辨证酌加㊂痢久正虚更甚,阴阳两虚则可出现少腹肛坠,腰胯脊髀酸痛㊂吴鞠通认为下焦久痢易伤肝肾而致阴阳亏虚,并以乌梅圆方㊁双补汤等主之[22]㊂临床可汲取其方义,临证时时不忘固护阴阳,如用酸甘化阴之法,加温下焦元阳之品,使滋阴养血而不柔腻,补虚通阳而不燥烈[19]㊂综上所述,近年来U C逐渐成为消化系统常见病㊁难治病㊂U C活动期气营同病㊁气血两燔㊁热入营血的发生发展过程与温病卫气营血演变尤为相似,理论相通;肠镜下黏膜充血㊁肿胀㊁糜烂的病理表现符合温毒致病特征,U C临床表现与毒邪 久㊁瘀㊁顽㊁杂 致病特点一致,故将温病学卫气营血与温毒理论结合,分阶段辨治U C兼以清解湿热瘀毒之法,挖掘温病学经典指导作用,从不同角度分析以开拓思路,结合经典古方今用,将外感热病治则治法灵活地运用于内伤杂病的治疗中,为提高U C临床疗效提供有益参考㊂参考文献[1]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23, 43(1):5-11.[2]李华伟,易岚,倪斌,等.金陵名医张简斋运用温病方治疗内科杂病经验[J].江苏中医药,2020, 52(11):1-5.[3]王新月,闫昕.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特点与 毒损肠络 病机学说[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33(3):410-413.[4]F a nL M,Z h a n g Y Q,C h e n Y P,e t a l.C r y p t o-t a n s h i n o n e a m e l i o r a t e sd e x t r a ns u l f a t e s o d i u m-i n d u c e dm u r i n e a c u t e a n d c h r o n i c u l c e r a t i v e c o-l i t i s v i a s u p p r e s s i n g S T A T3a c t i v a t i o n a n dT h17c e l ld i f f e r e n t i a t i o n[J].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I m-m u n o p h a r m a c o l o g y,2022,7:108.[5]李春霖,李时超,贾英田,等.基于J A K/S T A T信号通路探究黄连素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结肠皮细胞凋亡作用[J].中国药理学通报,2023,39(5):938-945.[6]葛柳青,周峰,王晓兵,等.金银花提取液通过调控N L R P3/A S C/c a s p a s e-1信号通路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肠道黏膜的影响[J].中国免疫学杂志,2022,38(22):2723-2728.[7]余亮,江惠丽,刘豪杰.连翘酯苷A对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20,36(6),1128-1132+1139. [8]刘景源.‘温病条辨“通俗讲话[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376-389.[9]吴东升,曹晖,曹晓阳,等.芍药汤通过c AM P/P K A/C R E B信号通路调控溃疡性结肠炎水液代谢及肠上皮通透性的作用机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23,29(9):53-60. [10]黄盛琦,卢爱妮,王德龙,等.基于MA P K/E R K通路研究芍药汤对溃疡性结肠炎黏膜损伤修复作用机制[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22,46(12):1301-1309.[11]Y a nX,Y uX,J i a n g C H,e t a l.T o n i f y i n g-Q i-a n d-D e t o x i f i c a t i o nD e c o c t i o n a t t e n u a t e d i n j u r i e so f c o l o n a n d l u n g t i s s u e s i nu l c e r a t i v e c o l i t i s r a tm o d e lv i a r e g u l a t i n g N F-κB a n d p38MA P Kp a t h w a y[J].A n nT r a n s lM e d2022,10(8):455.[12]欧海亚,吕东勇,吴树铎,等.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犀角地黄汤作用机制[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18,29(3),372-380.[13]张伯礼,吴勉华.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8:201.[14]陈岚,贾波,邓怀涵.基于 逆流挽舟 法论治溃疡性结肠炎[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2):527-529.[15]马靖,王凤云,张佳琪,等.董建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经验[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2,37(11):6478-6481.[16]陈岚,贾波,邓怀涵,等.基于 逆流挽舟 法探索人参败毒散对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胃肠功能的影响及作用机制[J].陕西中医,2019,40(3):283-286.[17]熊珮宇,陈岚,陈旭,等.基于 逆流挽舟 法探索人参败毒散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肠黏膜屏障的干预作用[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21,23(7):2285-2293.[18]熊珮宇,钟春,张培旭,等.基于AM P K/U L K1自噬通路探讨人参败毒散对溃疡性结肠炎黏膜屏障的干预机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23,29(19):52-59.[19]潘晨晨,周斌.周斌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经验浅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0,35(6):2965-2967.[20]Y a nX,L uQ G,L i Z,e t a l.S y n e r g i s t i c p r o t e c-t i o no fa s t r a g a l u s p o l y s a c c h a r i d e sa n d m a t r i n ea g a i n s t u l c e r a t i v e c o l i t i s a n d a s s o c i a t e d l u n g i n-j u r y i n r a t s[J].W o r l dJG a s t r o e n t e r o l,2020,26(1):55-69.[21]N iL L,J i n g S,Z h u L,e ta l.T h eI mm u n eC h a n g e o f t h eL u n g a n dB o w e l i n a nU l c e r a t i v eC o l i t i sR a t M o d e l a n dt h eP r o t e c t i v eE f f e c to fS o d i u m H o u t t u y f o n a t eC o m b i n e dW i t hM a t r i n e[J].F r o n t i e r s i n I mm u n o l o g y,2022,13:888918.[22]赵绍琴,胡定邦,刘景源.温病纵横[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47-348.。
“卫气营血”及辨证施治
“卫气营血”及辨证施治
岳伟德
【期刊名称】《河北中医》
【年(卷),期】1980(000)001
【总页数】7页(P6-12)
【作者】岳伟德
【作者单位】河北省中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1.8
【相关文献】
1.犬细小病毒感染的卫气营血辨证施治 [J], 邢玉娟;陈玉库;陈茜;宋大鲁
2.急性白血病发热的卫气营血辨证施治 [J], 宋益青
3.卫气营血辨证施治IgA肾病30例 [J], 殷苏燕
4.温热病卫气营血辨证施治浅析 [J], 谢文雄;翟炜
5.采用温病卫气营血辨证理论研究中医外科疾病的辨证施治 [J], 金仕荣;姚纯发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采用温病卫气营血辨证理论研究中医外科疾病的辨证施治
中医外科疾的辨证理论一直是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研究中的薄弱环节,长期以来广大临床医家以口耳相传的经验施治于外科疾病,经验性较强,认识疾病的理论体系有一定的局限性。
温病学中使用的卫气营血辨证理论对疾病的层次浅深认识有很强的争对性。
温病卫气营血辨证理论研究中医外科疾病的辨证施治分为五个部分:中医外科疾病与脏腑的的关系;中医外科疾病的病位浅深;中医外科疾病的病理传变;判断中医外科疾病的逆顺转归;指导中医外科疾病的治疗原则。
中医外科疾病与脏腑的的关系:人体内的卫气营血均有脏腑所属,如:卫、气之所属在肺、在脾;营、血之所属在心、在肝等。
卫气营血辨证理论认为,人体感受温热之邪,首先伤及卫气营血,进而影响脏腑,使脏腑生理功能失常而呈现病理现象。
后期则伤阴耗血,衰减脏腑机能,而出现脏腑衰竭危证。
中医外科疾病的病位浅深:外科疾病初期,一般病情较轻,病位较浅,属表证,在卫分;疾病发展到中期或因于内伤所致,病多稽留于气分,呈现正邪相争之势;后期邪毒深入,陷于营血,出现正气虚弱之征,此时病位最深。
卫、气、营、血是反映病邪在表在里的四个浅深不同层次。
中医外科疾病的病理传变:温热病邪侵犯人体,多从肺卫开始发病,依次传入气分,再逆传营分和深入血分。
外科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变化也按照这个规律进行传变。
病邪由卫入气,由气入营入血,反映了邪毒的发展由表入里,病位由浅入深,病情由轻到重的传变规律。
判断中医外科疾病的逆顺转归:病邪入侵,由卫传气,入营入血,顺序传变,虽为病情逐步发展的象征,但只要认识了这个规律,治疗得法,就能制止疾病的进一步发展,使病情向好的方向转变。
反之,病邪不经气分而直入营血,内陷心包,即使救治得法,其预后也多为不良。
外科疾病也是如此,按卫、气、营、血的顺序规律传变,易治,转归也好,称为"善"。
反之,不按其规律传变,就难以治疗,转归多为不良,称为"恶"。
指导中医外科疾病的治疗原则:卫气营血理论将卫、气、营、血分作认识疾病的四个浅深层次,温热之邪在卫分的治疗原则是辛凉泄卫透汗,在气分的治疗原则是清理气分邪热,邪毒陷入血分的治疗原则是凉血兼散血热。
外科内治法就其治疗大法来讲,有消法、托法和补法三大治疗原则,但具体运用又确立了解表、通里、清热、温通、祛湿、行气、和营、内托、补虚、养胃等十一个治疗法则。
这十一个治疗法则与卫气营血辨证理论所确立的治疗原则基本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