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热力环流(2)》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教案
2.1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热力环流 (教案)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2、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3.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部环流问题,达到知识拓展的目的。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获得热力环流的感性认识;2、通过读图分析,自主归纳变化规律;3、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探索地理问题的兴趣;2、使学生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热岛效应”的介绍和分析,让学生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2、应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海陆间热力环流、城市热岛环流等现象难点:等压面的变化规律教学方法:实验教学法、图示教学法、探索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学法指导:观察法、讨论法、合作探索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课时安排: 1 课时教学过程:二、课堂系统(一)、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环节教学活动教师活动设计意图学生活动展示课件录相视频:《三国演义》火新熄上方谷片段:人们都说诸葛亮能掐1、创设情景2、介绍有关气压的基础知识教学新会算,怎么这回竟失算了呢?上方谷为什么会突降大雨,浇灭了大火,而使司马懿父子死里逃生呢?【趣味小实验】点燃一支蜡烛,火焰向上,罩上一个右侧有洞的透明塑料瓶,引导学生观察蜡烛的火焰方向会发生怎样变化,从而引出气压概念观察、思量观察、思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
“学贵于思,思源于疑”。
通过探索实验,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课课导入教学教学新让学生观察空气柱内的空气份子,可见海拔越高,空气密度越小,取不同读图析海拔高度的 a1、a2 两点,比较气压图,感高低,得出结论一:垂直方向上,同性认知一地点,海拔越高,气压越低?为学生自主学习热力环流做好知识铺垫。
课3、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教学新课教学(一)情境导疑,提出问题创设情境:假设地表性质均一,且受热均匀的情况下,近地面 ABC 三地空气密度都相等,同一水平面气压都相等,等压面是平直的平面。
2.2.2热力环流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2.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高自我评价能力;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继续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本节课以我国冬夏季气候变化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关注地表温度差异。具体包括:
1.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图,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地表温度差异;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章节旨在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具体包括:
1.感受地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2.通过对热力环流现象的学习,培养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变化的意识;
3.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4.培养学生关心全球气候变化,关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意识。
2.提出问题:“为什么冬季北方地区会有雾霾天气?”引导学生思考气温差异产生的原因;
3.导入新课:“地表冷热不均是如何引起热力环流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知
本节课主要讲授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成因、特点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具体包括:
1.讲解地表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现象,让学生理解热力环流的成因;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本章节旨在让学生掌握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成因、特点及其对气候的影响。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
1.描述地表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现象;
2.分析我国冬夏季季风气候的成因及热力环流的作用;
3.解释热力环流在气候形成中的重要性;
4.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热力环流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2.分析我国冬夏季季风气候的成因及热力环流的作用;
中图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热力环流2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2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②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③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地环流问题,达到知识拓展的目的。
过程与方法本课遵循由问题→多媒体演示和地理小实验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给出实际生活案例→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理解、观察热力环流和局地环流,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通过对城市风、山谷风等内容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
学情分析我校是一所住宿制学校,学生基本上都在学校,缺乏直接体会和感悟,加上学生原初中地理的学习乃至高中其他文科知识的学习有很大的不同,学生学习存在较多的问题高一新生的物理基础知识还不是十分好,要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必须掌握物理学习中有关“大气受热不同对气压的影响”的相关知识。
常言道:“牵牛要牵牛鼻子。
”要突破教学难点,就要抓住关键,搞好关键知识的教学,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具体实验和例子的分析来理解“热力环流”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重点难点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难点: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绘制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形成教学过程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创设情景导入教学展示课件“三国故事火烧葫芦屿”思考、回答结合案例,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2、复习气压有关知识 1.课件展出气压柱状图,提问气压概念,再提问气压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特点,并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高压、低压等压面。
2、小结:在垂直方向上,高空的高压总比低空的气压低。
学生思考并回答引入气压知识复习,为后面分析热力环流形成作铺垫。
3、感受热力环流的产生1、播放录像:录像内容,在玻璃箱内冰块盆和热水盆,在玻璃箱点燃香,观察烟雾的飘动方向。
人教版-高中地理-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热力环流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结合热力环流示意图,描述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提升综合思维。
2.能够结合热力环流原理,判断某一地区的气温、气压及气流运动状况,增强区域认知。
3.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联系生活实际,解释海陆风、城市风等自然现象,提升地理实践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方法地图法、小组讨论法、谈话法。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孔明灯》视频,组织学生观看,并提问学生:放飞孔明灯的原理是什么?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过渡】看来大家都很博学多才,非常棒!当年,诸葛孔明被司马懿围困于平阳,无法派兵出城求救。
孔明算准风向,制成会飘浮的纸灯笼,系上求救的讯息,其后果然脱险,于是后世就称这种灯笼为孔明灯。
其实孔明是巧妙的运用了大气运动的相关知识,我们一起探究《热力环流》。
(二)新课讲授1.热力环流的原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结合知识经验储备思考:(1)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哪里?(太阳辐射)(2)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形成了温度差异)【过渡】大气到底是如何进行运动的呢?。
2.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实验演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第一步,介绍实验器材:长方形玻璃缸、塑料薄膜、一盆热水、一盆冰块、一束香、火柴等。
第二步,实验操作步骤:(1)将一盆热水和一盆冰块分别放置在玻璃缸的两端;(2)用平整的塑料薄膜将玻璃缸上部开口处盖严;(3)在塑料薄膜的一侧(冰块上方)开一个小洞;(4)将一束香点燃,放进小洞内。
第三步,观察实验现象:烟雾在玻璃缸内是如何飘动的?(烟雾在玻璃缸内形成环流)引导学生在练习本上将所看到的实验现象描绘出来,同桌之间互相交流,并思考以下问题:(1)地面冷热不均时,大气会发生怎样的运动?(受热会膨胀上升,冷却会收缩下沉)(2)当大气发生垂直运动时,近地面和高空水平方向上的气压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当空气上升,近地面气压降低,相应高空气压升高;当空气下沉时,近地面空气集聚气压升高,相应高空气压降低,在水平方向上便形成气压差)(3)水平方向上产生气压差后,会出现日常生活中的什么现象?(同一水平面上,空气从高压流向低压,形成了风)总结:地面冷热不均时,大气受热膨胀上升,冷却收缩下沉;近地面空气流走,气压降低,高空空气集聚,气压升高;大气发生垂直运动,水平方向上也会产生气压差,空气从高压流向低压,形成了风。
优质课教学设计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能够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绘图等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
教学重点:热力环流形成原理
课时安排:1课时
【实验探究】
学生在课前做大气环流地理实验,并拍摄实验过程录像。
课堂可播放大气环流实验录像,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探究。
附:热力环流的实验设计
(1)实验用材:一个长约80厘米、高40厘米、宽40厘米的玻璃缸,一块胶合板(一侧开有一个小孔)或塑料薄膜,一小盆热水,一小盆冰块,几支香,一个打火机,一块黑布等。
(2)实验步骤:
(3)实验结论:由于近地面的冷热不均导致空气的上升或下沉,在同一水平面形成气压差,空气由气压高处流向气压低处,从而形成热力环流。
【总结规律】
1、形成过程:(如下图所示)
2、等压面的形态变化:
由上图等压面的变化可知:
(1)等压面上凸为高压区,下凹为低压区;
(2)高低压是指同一高度上的气压差异;
(3)同一垂直方向上,气压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4)同一垂直方向上,近地面与高空的气压类型相反。
【学以致用】
比较下图中四地气压的大小
【解答】A>B>D>C
【过渡】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热力环流是一种
常见的自然现象。
【活动探究】常见的热力环流
请同学根据所学热力环流原理分析常见热力环
流现象。
(教师总结分析)
(1)海陆风
(2)山谷风
(3)城市风。
高中地理《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2.2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2 课时)——热力环流教学设计【设计理念】本节课在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即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立德树人”思想指导下,依据心理学与教育学上的有关思想以及相关理论,利用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充分开发教学资源、注重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学生思维的综合性,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使学生在获得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形成师生、生生互动的“学习共同体”,以学论教,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为大气环境的基础知识,大气中热量和水汽输送以及各种天气变化都是通过大气运动实现的。
只有掌握了本节内容才能理解全球性大气环流,了解各类天气系统的特点,防御自然灾害,并合理的保护和利用大气环境。
大气运动的能量来自于太阳辐射,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引起了垂直运动;从而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出现了气压差异,在水平气压差异引起空气做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组成了热力环流。
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课标要求】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等说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市教学内容建议“绘制并运用热力环流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本节要实现形成性目标,因为热力环流是许多大气运动类型的理论基础,所以说本节学习是为实现其他课程目标做的知识铺垫。
【素养目标】1. 人地协调观:增强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培养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责任感。
2. 综合思维:综合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和过程,会用热力环流的原理来解释生活现象。
3. 区域认知:认知地理现象在不同时空尺度上的表现。
4. 地理实践力:培养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地理实践能力;运用所学知识指导生产、服务生活。
【学习重点】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热力环流原理的应用。
【学习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自主学习、分组合作探究为主,导、议、讲、练相结合等。
高中地理《热力环流(2)》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二章第二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一、课标解析[知识与能力]1、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2、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3. 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部环流问题,达到知识拓展的目的。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获得热力环流的感性认识;2、通过读图分析,自主归纳变化规律;3、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2、使学生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热岛效应”的介绍和分析,让学生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应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海陆间热力环流、城市热岛环流等现象难点:1.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课前[知识储备]气压:是指单位面积上说承受的大气柱的质量,因此在相等的,垂直方向上的气压值,由下到上减小。
【过渡】那么地面受热不均的话,气压值会怎样呢?我们先看一个实验。
三、教学过程(一)观察实验观察烟雾在玻璃箱内的飘动情况。
2、空气运动原因?问题处理:视频显示了烟雾在玻璃箱内的运动情况,形象直观比较简单。
让学生从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两个角度去阐述,进一步加深对烟雾运动情况的印象师:烟雾在玻璃箱内是如何飘动的呢?从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两个角度回答。
生:垂直方向上,热水处晏烟雾是上升的,冰块处烟雾是向下运动的。
水平方向上,上部是有热水处的上空来到冰块处的上空,下部是由冰块处运动到热水处,形成环流运动。
师:描述的非常详细和正确。
【过渡】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运动现象呢?给大家三分钟时间合作探究,找出答合作探究热力环流发生的原理绘制热力环流原理示意图和等压面图学生交流答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绘制出热力环流示意图,在绘制示意图时,采用问题驱动的方法来引导学生思考,理解掌握热力环流发生的先后顺序师:热流环流发生过程中,气流先是垂直运动后是水平运动,并且,水平运动中,先是高空后才是近地面。
高中地理必修一-热力环流教案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2.2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地球上的大气这一单元各部分内容前后关联性很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是本单元的基础,也是理解大气运动的突破口,后面大气的水平运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都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所以热力环流垫定了整个章节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能够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学生探究思考和亲自画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②通过分析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让学生理解地理事物的因果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亲自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三.教学重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四.教学方法1.教法:启发式问题教学法、图示分析法2.学法: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五.教学过程(一)案例引入首先请大家跟着我的思路,展开联想:假如我们正在举行一场篝火晚会,大家都围着一堆篝火,这时我向火堆里扔了一些纸片,大家将会看到什么现象发生?(学生回答:纸片燃烧)。
师:那么纸片燃烧后的灰烬会怎样运动呢?学生回答:随着火苗上升,上升到一定高度以后,从火苗上空流向四周,然后下沉,最后从近地面进入了火堆。
师:其实呢,灰烬的运动显示了空气的流动路线,这样的流动就是我们这节课要一起探讨的“热力环流”。
设计意图:用贴近学生的案例导入,使学生形成对热力环流过程的感性认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板书]2.2热力环流下面,我请大家思考一下,灰烬为什么要这样运动呢,我可以给大家提供一点思路:火堆与周围空气之间哪个温度要更高一些呢?(学生回答:火堆)师:当然是火堆了,也就是说火堆与周围空气之间存在了冷热的差异,根据这一点,有没有同学能推导出热力环流的定义呢?设计意图:由学生通过联系实际案例,自己主动推导出热力环流的定义,使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原理分析(板图)[板书]1.定义: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高中地理《热力环流1(2)》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在地理的知识体系中,大气知识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难于掌握的。
这种难主要在于三点:第一,学生的空间概念建立的还不牢靠;第二,学生暂时还不能将大气知识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第三,短时间内不能将大气运动与地理环境联系起来。
故感到很难把握对整个大气知识的思维线索,感到这些知识与应用无关。
生活中,学生对许多的自然地理现象并不陌生,但很少能将其与相关大气的知识联系起来。
总的来说,对大气的了解,总是感到既陌生又熟悉。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增强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培养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责任感。
(2)、综合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和过程,会用热力环流的原理来解释生活现象。
(3)、认知地理现象在不同时空尺度上的表现。
(4)、培养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的地理实践能力;学会运用所学知识指导生产,服务生活。
2.过程与方法本课遵循由问题→多媒体演示和地理小实验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给出实际生活案例→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理解、观察热力环流和局地环流,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通过对城市风、山谷风等内容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难点: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绘制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形成【教学过程】感受无处不在的地理知识。
课堂小结找一位同学到讲台上给大家做小结,看看她真正从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学到了什么,再次检验他们的学习成果。
并且让学生自己来点评学生的表现,最后进行升华孔明灯开始孔明灯结束,达到首尾呼应的效果。
学生在老师的监管下点燃孔明灯(孔,明灯都做好了安全措施,并且在课下老师做了多次试验确保万无一失才实施的)通过最后的孔明灯升空试验让全体同学都真正感受到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这件事是真实存在的,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更认可,印象更深。
热力环流教案
第二章第二节热力环流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2、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让学【学生】观察烟雾飘动实验,获得热力环流的感性认识;2、通过读热力环流图,让学【学生】分析、自主归纳变化规律;3、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学【学生】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2、使学【学生】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难点:等压面的变化规律教学方法:实验演示教学法、图示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创设情境)在我们暑假的时候,有的时候中午突然就下起了暴雨,那我想请问同学们,为什么我们好好的天就会下雨呢?【学生】:各种回答【教师】:究其本质啊,降雨其实是通过我们的大气运动水汽输送实现的,那么不光是降雨,大气中的热量,以及各种风雨雷电雪等天气变化都是通过大气运动实现的。
而大气运动的能量就是来源于我们的太阳辐射,这在我们第一章讲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的时候都讲到过。
我们今天所要学的就是大气运动中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
【案例分析】【教师】:在讲热力环流概念之前,我想请大家先想象一个画面。
现在我们把这间教室封闭起来,然后点燃一根松香,我们会发现它的烟呈一种什么方向的运动往上飘?【学生】:垂直运动【教师】:对。
那么我们进一步,如果我们这个时候再在这个封闭的房间里点燃一根蜡烛放在这跟松香的旁边,此时这根松香的烟会变成什么样的运动呢?我画张图给大家看。
(画三张图提供ABC选项)学生观察后,请学生回答他的答案【教师】:好,看来我们的同学们的思路都很丰富,不着急,等我们学完了这节课再来看看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
它跟我刚才所说的热力环流又都有着哪些联系。
【教师】:那说到热力环流,我们得先知道它的概念。
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我想请问同学们,这个地面冷热不均,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学生】:高低纬度间的热量差异【教师】:很好,究其本质的话,还是我们学过的内容,是因为太阳辐射直射我们的地球,它的能量在纬度上分布不均,造成了高纬和低纬之间的热量差异,也就造成了地面的冷热不均。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1《热力环流》优秀教学案例
1.真实的案例分析:本节课以我国实际的气候变化为例,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我国冬季和夏季的气候变化,探究其背后的热力环流原理。这样的设计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了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探究欲望。通过分析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热力环流的成因、特点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3.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4.引导学生运用地图、数据等资料,自主探究热力环流的分布规律,提高其地理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注环境的情感,提高其地理素养和人文关怀。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和实践,自主探究热力环流的原理和特点,提高其地理知识和实践能力。同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其地理素养。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热力环流的概念、成因、特点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冬季和夏季的气候变化画面,让学生直观感受气候差异,激发学习兴趣。
2.以我国实际气候变化为例,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背后的热力环流原理。
3.设计生活实例,让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热力环流的影响,提高其环境保护意识。
(二)问题导向
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探究欲望,如:“为什么冬季北方寒冷,南方温暖?”“夏季为什么北方炎热,南方潮湿?”
高中地理第二讲:热力环流优秀教案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2.1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2课时热力环流班级:_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___ 小组:_______________【学习目标】热力环流的形成。
【重点难点】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
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
【导学流程】一、根底感知【根底感知】结合课本P29~P30图文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1.形成原因:。
2.形成过程〔〕Step 1:地面间冷热不均 Step 2:空气上升或下沉Step 3: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 Step 4:大气水平运动3.完成课本P30活动题【深入学习】1.区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1)成因分析——“城热岛〞的形成是突破口(2)影响与应用一般将绿化带布置在气流下沉处以及下沉距离以内,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置于下沉距离之外。
2.等压面图的判读和应用(1)判读技巧结合以下图说明判读等压面图的根本技巧和应注意的问题:①由于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不同高度的大气所承当的空气柱高度不同,导致在垂直方向上随着高度增加气压降低。
即P A>P C,P B>P D。
②因地面冷热不均,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异,进而等压面发生弯曲,在同一水平面上,等压面上凸者气压高,下凹者气压低,即P C>P D,P B>P A。
③同一垂直方向上,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区类型相反,即近地面为高压,高空则为低压。
(2)等压线图的应用①判断气压上下:如上图中比拟同一地点不同高度气压值和同一水平面上不同点的气压值可得:P B>P A>P C>P D。
②判断下垫面的性质:a.判断陆地与海洋(湖泊)夏季:等压面下凹者为陆地,上凸者为海洋(湖泊)。
冬季:等压面下凹者为海洋(湖泊),上凸者为陆地。
b.判断裸地与绿地:裸地同陆地,绿地同海洋。
c.判断城区与郊区:等压面下凹者为城区,上凸者为郊区。
③判断近地面天气状况和气温日较差等压面下凹者。
多阴雨天气,日较差较小,如A地;等压面上凸者,多晴朗天气,日较差较大,如B地。
热力环流教案
热力环流教案第一篇:热力环流教案《热力环流》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运用图表说明热力环流的过程,并据此分析城市热岛效应等自然现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认识热力环流规律,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塑造热爱大气环境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热力环流的发生原理和形成过程。
(2)热力环流的运用。
难点:热力环流中垂直方向上和水平方向上气压的高低关系。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法四、教学过程复习:在两种情况下,谁会引起空气的水平运动?新课:应用1:海陆风——根据海陆热力差异,画出风向:海陆风是因海洋和陆地受热不均匀而在海岸附近形成的一种有日变化的风系。
白天风从海上吹向陆地,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前者称为海风,后者称为陆风,合称为海陆风。
应用2:山谷风由于山顶与谷底附近空气之间的热力差异而引起白天风从谷底吹向山顶,这种风称“谷风”;到夜晚,风从山顶吹向谷底称“山风”。
山风和谷风总称为山谷风。
应用3:城市风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
城市区是一个高温区,由于热岛中心区域近地面气温高,大气做上升运动,与周围地区形成气压差异。
白天和晚上是一样的,近地面风都是由郊区吹向城市,高空是由城市吹向郊区的。
五、当堂检测见课件六、教学反思第二篇:《热力环流》教案《热力环流》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运用图表说明热力环流的过程,并据此分析城市热岛效应等自然现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认识热力环流规律,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塑造热爱大气环境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热力环流的发生原理和形成过程。
(2)热力环流的运用。
难点:热力环流中垂直方向上和水平方向上气压的高低关系。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法四、教学过程复习:在两种情况下,谁会引起空气的水平运动?新:应用1:海陆风——根据海陆热力差异,画出风向:海陆风是因海洋和陆地受热不均匀而在海岸附近形成的一种有日变化的风系。
2.2第二课时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1.作业内容要紧密结合课堂所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体现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
2.图表绘制要清晰、准确,分析报告要条理清楚、观点明确。
3.作业中要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尽量使用专业术语,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
4.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拓宽知识面,提高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
-培养学生热爱地理科学,树立环保意识,关注国家发展战略。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时,我将采用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1.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上的不同气候现象,如沙漠的炎热、极地的寒冷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气候差异的原因。
2.提问:“为什么有的地方会终年高温多雨,而有的地方却是终年寒冷干燥?”通过这个问题,引发学生对大气运动和气候关系的思考。
3.引入大气热力环流的概念,简要介绍其在地理科学和气候研究中的重要性。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按照以下步骤展开:
1.详细讲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包括其形成原因、运行规律和主要特征。
2.结合课本插图,阐述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的分布及对气候的影响。
3.通过动态模型和实例分析,解释大气热力环流对生活中地理现象的影响,如城市热岛效应、山谷风等。
3.学会运用大气热力环流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如城市热岛效应、山谷风等;
4.能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工具,分析大气热力环流对区域气候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1.采用问题驱动法,激发学生思考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与作用;
2.利用案例分析,让学生从实际现象中认识大气热力环流的特点;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阶段,详细讲解以下内容:
1.热力环流概念:讲解热力环流是什么,它是由地球表面不同纬度接受太阳辐射的差异、地面的热容量和反射率等因素引起的。
2.热力环流形成原因:分析地球运动、大气物理等导致热力环流形成的原因,如赤道地区太阳辐射强烈,地面温度高,空气上升形成低压带;而两极地区太阳辐射较弱,地面温度低,空气下沉形成高压带。
4.学生在情感态度方面,可能对气候变化、环保等问题关注不足,教学中应注重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和环保意识。
针对以上学情,教师应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和综合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关注和指导,使他们在本章节的学习中取得良好成效。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热力环流概念的理解:热力环流作为一个抽象的地理概念,学生对它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如何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使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这一概念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2.热力环流形成原因的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涉及到地球运动、大气物理等多个方面,如何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这些原因,并理解其内在联系,是教学的另一个重点和难点。
8.注重跨学科教学,将地理知识与物理、数学等学科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新课阶段,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1.提问方式:向学生提问:“为什么夏天南方比北方热?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又为什么那么大呢?”引发学生对气候现象的思考。
2.生活实例:展示地球不同纬度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地球表面的温度差异,进而引出热力环流的概念。
5.创设实践活动,如模拟实验、实地考察等,让学生亲身感受热力环流的存在和影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关于高一地理热力环流教案7篇
关于高一地理热力环流教案7篇关于高一地理热力环流教案7篇教师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教案包含很多,各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等,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教案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地理热力环流教案精选篇1一、教材分析:地壳是自然地理环境中众多要素的基本载体。
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与物质循环,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前提。
地壳的物质组成主要为矿物与岩石,地壳物质的运动,构成了大大小小的物质循环过程,其中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就是地质循环。
二、教学目的:1.了解矿物的定义及分类,能正确识别常见的矿物。
2.观察岩石标本,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其成因3.运用示意图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
4.结合实际,理解地质循环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5.通过对不对矿物、岩石的对比,初步学会对常见岩石的识别方法。
6.通过对常见矿物和岩石的简易识别,了解矿物的基本特征,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
7.通过填绘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和想像能力。
三、教学重点:1.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其成因。
2.地壳的物质循环。
四、教学难点:1.正确识别常见的矿物。
2.地壳的物质循环。
五、教具:教师:矿物、岩石标本、瓷板、多媒体课件学生:采集岩石标本六、教学方法:讲解法;图表对比法;多媒体课件演示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第一章,我们从宇宙的角度了解了地球,现在让我们回到地球,站在地球上来认识人类的唯一家园--地球。
我们知道,地球从形成至今经历了46亿年,而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其地表形态、大气环境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是由于什么引起的呢?引起这些变化的主要因素就是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那么自然环境中的物质是怎样运动的?能量又是如何进行交换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课程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讲授新课】一、地壳的物质组成(板书、图片、幻灯片并讲解)(一)矿物(板书并讲解结合用表格形式讲解)1、矿产的概念(板书并讲解)2、矿产的基本存在形式(板书并讲解)3、矿物的硬度等级4、矿产的形成地壳中的矿物很少单独存在,它们常常按一定的规律聚集在一起,形成岩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课标解析[知识与能力]第二章第二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1、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2、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3.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部环流问题,达到知识拓展的目的。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获得热力环流的感性认识;
2、通过读图分析,自主归纳变化规律;
3、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2、使学生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热岛效应”的介绍和分析,让学生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应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海陆间热力环流、城市热岛环流等现象
难点:
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二、课前
[知识储备]
气压:是指单位面积上说承受的大气柱的质量,因此在
同一地点,气压随海拔的增加而减小。
所以:PA > PB
师:强调在同一个地方,气压随海拔高的增加而减小的
规律。
师:所以,如果地面性质完全一样,受热均匀的三个地
方,取六个点,同一水平面上的三个地方的气压值都是
相等的,垂直方向上的气压值,由下到上减小。
【过渡】
那么地面受热不均的话,气压值会怎样呢?我们先看一个实验。
三、教学过程
(一)观察实验
观察烟雾在玻璃箱内的飘动情况。
2、空气运动原因?
问题处理:
视频显示了烟雾在玻璃箱内的运动情况,形象直观比较简单。
让学生从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两个角度去阐述,进一步加深对烟雾运动情况的印象
师:烟雾在玻璃箱内是如何飘动的呢?从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两个角度回答。
生:垂直方向上,热水处晏烟雾是上升的,冰块处烟雾是向下运动的。
水平方向上,上部是有热水处的上空来到冰块处的上空,下部是由冰块处运
动到热水处,形成环流运动。
师:描述的非常详细和正确。
【过渡】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运动现象呢?给大家三分钟时间合作探究,找出答案。
合作探究热力环流发生的原理
绘制热力环流原理示意图和等压面图。
学生交
流答案
教师根
据学生
的回答
绘制出
热力环
流示意
图,在绘制示意图时,采用问题驱动的方法来引导学生思考,理解掌握热力环流发生的先后顺序。
师:热流环流发生过程中,气流先是垂直运动后是水平运动,并且,水平运动中,先是高空后才是近地面。
生:画出热力环流示意图,感受气流运动的过程,理解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大约三分钟)
师:我们接着再次思考三个问题:
1、热力环流发生的根本原因。
2、空气是先发生了垂直运动还是水平运动?
3、空气的水平运动,先是高空还是近地面发生?
生:1、地面受热不均。
2、先是垂直运动后才是水平运动。
3、先高空后近地面。
师:热力环流的形成可归纳为:
近地面冷热不均(根本原因)→大气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
→近地面和高空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直接原因)→大气水平运动
→热力环流。
常见的热力环流:
【过渡】
师:既然,近地面受热不均就会发生热力环流,那么在实际的生活中,有哪些的常见的热力环流呢?
生:山谷之间,海陆之间(湖陆之间),城郊之间,森林与裸地之间等等师:分别画出昼夜时候的海陆之间的热力环流和山谷之间和热力环流
找两个
同学,
分别画
出白昼
时间的
海陆之
间的热
力环流
和黑夜时间的山谷之间的热力环流并让学生分析他们所画的热力环流示意图
老师做指导并强调“暖空气被迫抬升”“夜雨”“逆温现象”“加重大气污染”。
老师给材料:
学生画出城市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
师:1、城市热岛环流对市区大气污染物的扩散有哪些影响?
2、我们在城市建设中应如何避免这种影响?
生:回答问题。
当堂练习:下图为对流层大气等压面垂直分布图
若abcde 为不同气压值,则
甲乙丙丁四地的气流运动方向
是(D )
A、甲→乙→丁→丙→甲
B、丁→丙→甲→乙→丁
C、乙→甲,丙→丁
D、乙→甲→丙→丁→乙
(五)课堂总结
归纳总结:
1、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2、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3、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常见热力环流。
课堂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