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新人教版1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 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第14课。
教材主要介绍了丝绸之路的起源、经过和影响。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丝绸之路在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及它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文明和社会制度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丝绸之路的详细内容和影响,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分析丝绸之路的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经过和影响,掌握丝绸之路的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增强学生对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的认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丝绸之路的起源、经过和影响。
2.难点:丝绸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资料,为学生创造直观的学习情境。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历史图片、地图、视频等资料。
2.设计好学习任务和问题,准备好教学课件。
3.安排好课堂讨论的时间和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丝绸之路的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丝绸之路的走向和重要性。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认为丝绸之路在当时的作用是什么?”2.呈现(10分钟)呈现丝绸之路的起源、经过和影响。
通过讲解和展示相关的历史资料,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路线以及它对中西方经济、文化、政治的影响。
3.操练(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人扮演一个角色,如商人、使者、工匠等,模拟丝绸之路上的交流情景。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优质课教学设计_1

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班超经营西域等基本史实
1、【学习重点】张骞通西域及丝绸之路
2、【学习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学习流程】
一、知识链接:
本课三目成因果关系,在前几课学习两汉政治、经济史基础上,阐述这一时期中原地区与祖国西北边疆地区不可分割的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我国古代史上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联系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本课在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新课导学
【自主梳理】(5分钟)
三、【合作探究】(20分钟)
1、丝绸之路的开辟,对汉代社会有什么影响?这条中西通道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有什么价值和作用?
2、阅读“丝绸之路”图:
请回答:
(1)请你根据地图说出其主要路线。
(2)对开通这条路线做出巨大贡献的人是谁?想象他在出使西域过程中会遇到哪些挫折?应学习他的什么精神?
(3)这条路线为何叫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开通有何意义?
四、【延伸拓展】(10分钟)
关于建设“一带一路”的设想
五、【知识网络建构速记】(5分钟)。
初中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渊源和重要作用;2. 掌握“丝绸之路”对中外文明交流的重要意义;3. 理解“丝绸之路”对促进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影响。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教师讲解、课外阅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2. 引导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展示图片等多种形式来理解丝绸之路的具体情况;3. 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展示报告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丝绸之路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2. 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自信心,增强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3. 培养学生的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的意识,促进跨文化交流和交往。
二、教学重难点难点:1. 学生对丝绸之路的地理路线和文明交流历史的理解;2. 学生对丝绸之路作用和影响的深入理解和思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一段关于丝绸之路的视频介绍,引发学生对丝绸之路的兴趣和好奇心,启发学生对中外文明交流的思考。
2. 学习历史(20分钟)(1)通过教师讲解与课外阅读,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渊源和地理路线,介绍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2)展示丝绸之路的地图,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具体走向,以及各个路段的文明交流情况。
(1)分成小组,让学生针对丝绸之路的起点、途径国家、商品交流、文化交流等方面展开讨论。
(2)每组选择一个国家或地区,研究该地区在丝绸之路上的作用和贡献,并进行小组展示。
请学生结合小组讨论和展示的成果,进行总结分享,对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影响进行整体梳理和认识,培养学生对丝绸之路的综合把握能力。
布置或者进行一些有关丝绸之路的知识练习,检测学生对于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巩固和加深学生对丝绸之路的理解。
6. 课外作业要求学生阅读相关材料,写一篇有关丝绸之路重要意义和影响的小论文,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思维和表达能力。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路线、文化交流及其对中外文明的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文字和地图,帮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本课内容丰富,涉及历史、文化、地理等多个领域,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知识点。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古代文明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丝绸之路的认识可能局限于表面的知识,对于丝绸之路背后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性还需进一步引导和挖掘。
此外,学生对于古代地理、历史事件的了解可能较为零散,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将这些知识点进行整合。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路线及其对中外文化交流的作用;掌握丝绸之路的基本知识,如起点、终点、经过地区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认同感;培养学生尊重、包容不同文化的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路线及文化交流。
2.难点:丝绸之路对中外文明的影响及其背后的历史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素材,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丝绸之路的历史氛围。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图片、地图、视频等教学素材。
3.网络资源:关于丝绸之路的资料、故事、历史背景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素材,展示丝绸之路的壮丽景色,引导学生关注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
2.呈现(10分钟)介绍丝绸之路的路线、起点、终点及其经过地区,让学生对丝绸之路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优质课教案_1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一)教材分析1、课标要求知道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汉朝对西域的管理这些基本史实,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课标要求是本课设计的主要依据。
本课是《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中的第14课。
前面介绍了汉朝的发展,学生基本了解了汉武帝时期完成了大一统,本课继续讲述汉武帝时期的外交成就,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形成以及汉朝时期对西域的管理。
(二)学情分析基本特征:本课教学对象是初一的学生,都是些12、3岁的小孩,课堂上会比较活跃和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且感性思维强于理性思维,所以应抓住此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像小组讨论,创设情境等,希望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学生之前通过阅读课外书,电视等媒体工具对丝绸之路等历史故事略有了解,但是他们并不理解丝绸之路的开辟,对丝绸之路的认识也停留在表面,因此要帮助学生深入地去分析丝绸之路的开辟和作用。
学习方法和技巧:这个阶段的学生经过上半个学期历史课学习,初步知道了历史的基本要素,但对于学习历史的方法和技巧还是欠缺,所以要继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慢慢培养学生归纳、分析、自主学习的能力。
因此,本节课,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来讲述,引导其讨论,回答,在课堂上给予展示的机会,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结合地图,讲述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情况,2、了解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开通以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实;能在在地图上标出丝绸之路的起止点、方向、经过的地区,3、列举出丝绸之路中西方贸易的货物,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过程与方法1、小组讨论,了解张骞出使的经历,体会其出使过程中的艰险;2、参与活动,概述丝绸之路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以及发展前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知道张骞出使西域的艰难,学习他身上不怕困难的坚持精神。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新人教版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教学目标1.记住西域地理范围,用表格的方式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概况(包括目的、出发时间、结果)。
2.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丝绸之路示意图”和“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3.了解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实。
4.能够正确认识张骞在中外民族交往中的作用和丝绸之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培养学生全面认识、思考历史现象内在联系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难点:丝绸之路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历史再现(见课件)“丝绸之路”是中国首次进行跨国联合申遗。
那么,这是一条怎样的道路呢?【讲授新课】第一篇章凿通丝路1.揭秘西域西域是指哪里?学生活动预期效果:老师引导学生自己概括出大体的位置,记住玉门关和阳关的位置。
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以前学过的诗句当中,哪些与阳关、玉门关有关呢?引导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再加以总结补充: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设计意图:联系语文以及地理知识,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思维以及整合的能力,形成大的网络式知识体系。
【提出问题】(1)“西出阳关无故人”说明阳关以西的西域地区和阳关以东的西汉地区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回答出“无故人”的关系,隔阂的关系等。
(2)中原人为什么不到西域去呢?让学生想象一下西域是怎样的情景?2.凿空西域【提出问题】(1)观看视频思考以下问题:张骞出使西域的时间、路线、意义。
讨论:(1)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
(2)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称赞张骞“是一个冒险家、是一个天才的外交家,同时又是一员战将”,你是如何理解的?3.管理西域教师过渡:张骞出使西域后,西汉王朝加强了对西域的经营。
西域何时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受哪个机构管辖?这个机构的职能是什么?它的建立有何意义?(1)西汉末年,匈奴重新控制了西域,汉朝与西域的往来中断。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2. 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丝绸之路的历史故事,引出本课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路线、文化交流和贸易等内容。
-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丝绸之路对中国的影响。
- 解答疑问:及时解答学生关于丝绸之路的疑问。
-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 反思总结法: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
作用目的:
-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丝绸之路知识点和技能。
- 通过拓展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
-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自我提升。
拓展与延伸
1. 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 测试: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小测试,了解学生对丝绸之路的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然后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批改和点评。
2. 作业评价
作业评价是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的重要反馈方式,教师需要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和点评,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在本节课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作业评价: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识读、图片观察、史料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时空观念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以及对文化交流和互鉴的认同,提高国际视野和全球观念。
学习者分析
1. 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可能已经了解了古代中国的历史背景,对一些古代的文明有所了解,例如秦汉时期的历史、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事件等。同时,学生也可能已经学习过地图的阅读和分析方法,对历史地图有一定的认识。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 教学设计1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文字和地图,展现了古代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以及它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教材还介绍了丝绸之路沿线的一些重要国家和地区,以及丝绸之路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古代丝绸之路的了解可能较为有限。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内容时,可能对丝绸之路的具体路线、历史意义和影响等方面存在疑问。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地图、文字等资料,深入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掌握丝绸之路的基本路线和重要节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文字等资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丝绸之路文化的认同感,提高学生对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2.难点:丝绸之路的具体路线和重要节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和文字,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准备与丝绸之路相关的图片、地图、文字资料等。
2.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黑板等。
3.学生活动:提前布置学生预习丝绸之路的相关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丝绸之路的图片和地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对新课内容产生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引导学生关注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和路线。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分析丝绸之路的具体路线和重要节点。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一. 教材分析《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是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的一篇课文。
本课主要讲述了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繁荣以及其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所发挥的作用。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路线、贸易和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知识,认识到丝绸之路对于促进中西方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丝绸之路的具体内容和意义可能还不够清晰。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图像、地图、资料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
此外,学生应通过本课学习,培养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判断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繁荣以及其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所发挥的作用;掌握丝绸之路的路线、重要城市和港口。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观看图像、讨论交流等方法,提高学生对丝绸之路的认识;学会运用历史思维分析判断历史事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丝绸之路对于促进中西方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感情。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繁荣以及其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所发挥的作用。
2.难点:丝绸之路的路线、重要城市和港口的地理位置及特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回到历史现场,感受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查阅资料、观看图像、讨论交流等方法解决问题。
3.比较教学法:引导学生比较中西方在丝绸之路上的交流成果,认识其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备好课文相关内容,查阅相关资料,制作PPT和教学地图。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丝绸之路的初步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丝绸之路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回顾丝绸之路的初步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1. 引言1.1 引言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和欧亚大陆之间重要的交通线,连接了东西方的文明。
通过丝绸之路,中外文化得以交流和传播,促进了各国之间的经济发展和文明交流。
本节课将从丝绸之路展开讲解,让学生了解古代中外文明交流的重要性和影响。
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对于中外文明的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茶叶等商品被传到了西方国家,西方的商品也通过此路传到了中国。
丝绸之路也是文化、宗教、技术等方面的交流平台,促进了各国之间的交流和发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传播途径、对中外文明交流的影响等内容,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中外文明交流的重要性。
通过讨论和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中外文化的美好之处,增进对于历史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2000字】2. 正文2.1 课程背景《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是初中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中的一课。
本课主要通过介绍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和意义,让学生了解古代中外文明交流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丝绸之路对文化、经济和政治的影响。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拓展视野,培养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本课还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相联系,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当今世界的多元文化交流和交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
通过对丝绸之路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增强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也可以激发学生对历史的探究和对世界文明的探索兴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总字数:238】2.2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地理位置、起源和发展历程,明白丝绸之路在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2. 帮助学生认识到丝绸之路对中外文明间的交流和沟通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理解其中所带来的文化、经济和科技的交流与创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以中国古代对外交通贸易路线——丝绸之路为线索,介绍了汉朝时期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开通、丝绸之路上的商品与文化交流以及丝绸之路对中外文明的影响。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对外交通贸易的发展以及中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古代丝绸之路的开通及影响可能了解不深。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结合地图识记丝绸之路的路线,同时对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有所了解。
此外,学生应能够分析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从而深入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文明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丝绸之路的开通过程、路线及主要商品;掌握丝绸之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识记丝绸之路的路线,分析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丝绸之路对促进中外文明交流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丝绸之路的开通过程、路线及主要商品;丝绸之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2.教学难点:丝绸之路路线的识记及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素材,生动展示丝绸之路的历史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欲望。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相关历史地图、图片、视频等素材。
3.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地图,引导学生关注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简要介绍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发展。
2.呈现(10分钟)讲述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展示丝绸之路的路线图,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开通过程。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学设计1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详实的文字,让学生了解到丝绸之路在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丝绸之路的详细内容和影响可能还不够深入。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时,应能通过图片和文字资料,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路线及其对中西方文化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认识丝绸之路在古代世界贸易和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增强对多民族国家的认同感,树立平等、开放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2.难点:丝绸之路在古代世界贸易和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和文字资料,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丝绸之路的历史风貌。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丝绸之路的影响,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交流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和教学资料。
2.图片、地图和视频资料。
3.课前让学生预习丝绸之路的相关内容,了解其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资料,简要介绍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通过课件和教学资料,详细讲解丝绸之路的路线、历史背景及其对中西方文化的影响。
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在古代世界贸易和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探讨丝绸之路对古代中国和世界各国的影响。
初中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a. 理解“丝绸之路”的基本概念和历史意义;b. 掌握“丝绸之路”对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影响;c. 掌握“丝绸之路”对中国经济、文化发展的意义;d. 能够描述“丝绸之路”交通运输和商品贸易的情况。
3. 情感态度a.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b. 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综合能力;c.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2. 教学难点:a. 学生理解“丝绸之路”对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复杂影响;b. 学生理解“丝绸之路”对中国经济、文化发展的深层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视频、展示图片等方式,向学生介绍“丝绸之路”背景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引起学生对新课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新课讲解(15分钟)教师简要讲解“丝绸之路”的概念、历史意义以及对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影响和对中国经济、文化发展的意义,引导学生对新知识有初步了解。
3. 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丝绸之路”对东西方文明交流和对中国经济、文化发展的具体影响,然后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4. 案例分析(15分钟)教师通过案例分析,“丝绸之路”上的具体交易商品及其文化交流作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丝绸之路”对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具体影响。
5. 图片展示与讨论(15分钟)通过展示“丝绸之路”上的交通工具、贸易市场、文化遗迹等图片,帮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交通运输和商品贸易的情况,引导学生分析“丝绸之路”对中国经济、文化发展的实际意义。
6. 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对“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进行系统总结,强调“丝绸之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影响,并引导学生思考“丝绸之路”的现实意义。
7. 课堂小结(5分钟)对本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概括总结,巩固学生的知识点,并布置相关作业,以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优质课教案_1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课型过“丝绸之路”的开通,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西域的含义;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开通以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实;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能够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意义。
教具
PPT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播放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丝绸之路申遗新闻,通过三国联合申遗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沉睡千年的丝路再次受到全世界的瞩目。那丝绸之路是什么时候开通的?哪位历史人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做出重大贡献?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四、对西域的管理
1、展示秦、汉疆域图,找出不同之处。进而学习西域都护史实。请学生说出西域都护设置的时间、职能、意义。
2、了解东汉班超出使西域
五、播放“一带一路战略”视频,历史联系现实,让学生了解今天丝路的现状及重要意义。
六、课堂总结,情感升华
播放配《丝绸之路》轻音乐的几组图片,并进行总结:2100年前,张骞凿空西域,开辟丝绸之路,打破了千百年来东西方之间的沉寂,促成了亚欧大陆从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16世纪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传播。丝绸之路的开辟是中国人的骄傲。
今天“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又让古老丝路重现昔日辉煌。让我们沿着前人踏出的这条友好、合作、交流之路继续前行,共创明日辉煌。
板
书
设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本课主要介绍了丝绸之路的起点、经过、终点以及其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文字和地图,展示了丝绸之路的历史风貌,旨在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认识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丝绸之路的了解可能较为片面。
学生对本课内容感兴趣,但可能在理解上存在一定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学生的兴趣点,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丝绸之路的起点、经过、终点及其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认识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丝绸之路的路线及历史意义。
2.难点:丝绸之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手段,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
2.网络资源:相关视频、文章等。
3.教学道具:丝绸之路模型、地图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展示丝绸之路的壮丽风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简要介绍丝绸之路的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丝绸之路的地图,引导学生了解其路线。
通过讲解,让学生掌握丝绸之路的起点、经过、终点。
同时,强调丝绸之路在古代世界经济、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丝绸之路对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新人教版

1.课堂表现:
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大多数能够跟随教师的讲解,认真做好笔记。对于丝绸之路的基本情况和历史地位有一定的了解,但在讨论具体的经济文化交流时,部分学生表现出对细节的理解不够深入。
2.小组讨论成果展示:
小组讨论环节学生表现出较高的兴趣和参与度,各小组能够就丝绸之路的相关问题展开深入的讨论。讨论成果表明,学生能够理解丝绸之路对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并在小组合作中发挥各自的长处,共同完成任务。
-推荐阅读材料:《丝绸之路的故事》、《中西文化交流史》、《古代丝绸之路的经济与文化影响》等。
-视频资源:《丝绸之路经济带》、《丝绸之路遗址考察》、《丝绸之路上的故事》等。
2.拓展要求:
-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拓展内容,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
-教师可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如推荐阅读材料、解答疑问等。
-学生可以结合拓展内容,进行小组讨论或个人研究报告的准备。
核心素养目标
教学难点与重点
教学资源准备
教学流程
知识点梳理
1.张骞出使西域:
-张骞是谁,他的背景和重要性。
-张骞出使西域的原因和目的。
-张骞出使西域的路线和经历。
-张骞出使西域的成果和对后世的影响。
2.丝绸之路的开通:
-丝绸之路的定义和起点终点。
-丝绸之路的主要贸易商品。
-丝绸之路的开通对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影响。
-原因: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成果:开辟丝绸之路
②丝绸之路的开通
-定义:起点终点、贸易商品
-影响:经济文化交流、全球化
③丝绸之路沿途的经济文化交流
-城市地区:长安、洛阳、河西走廊、西域、安息、罗马等
-商品:丝绸、瓷器、茶叶、铁器、金银等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1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4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文字和地图,展现了古代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以及它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历史事实,也有文化内涵,对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丝绸之路这一课题较为复杂,涉及历史、地理、文化等多方面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梳理清楚丝绸之路的发展脉络,引导学生理解丝绸之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此外,学生对古代历史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教师在教学中应适当调整教学策略,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认识丝绸之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学生能够分析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提高学生对中外文化交流的认识和理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2.难点:丝绸之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和文字等素材,创设丝绸之路的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影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丝绸之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2.课件:包含图片、地图、文字等素材,用于辅助教学。
3.视频资料:关于丝绸之路的纪录片或教学视频。
4.练习题:针对本节课内容设计的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丝绸之路的图片和地图,引导学生关注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和地理位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学目标】
1.识记张骞通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
2.通过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全面地认识和思考的能力。
3.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我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通过学习张骞、班超为报效祖国勇于冒险的精神,强化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意识。
【教学重点】
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解读学习目标,导入新课。
要求学生划记其中的关键词,明确学习目标。
方法指导一:
提醒学生用表格的方法梳理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知识(从任务、出发时间、结果、成效等方面归纳),让学生学会制表,掌握制表的基本方法。
方法指导二:
教会学生使用顺口溜的形式巧记本课重要知识:
追溯历史两汉期,
甘肃玉门阳关西。
而今人们称西域,
那时小国被匈欺。
武帝统治有心计,
招募使者出西域。
企图联络大月氏,
共同对匈来夹击。
张骞两次出西域,
排除艰险建史绩。
沟通促进东与西,
历史意义了不起。
方法指导三:
知识模块一可以用情景再现的方式展示。
知识模块二可以假如这里有一商队要到西方去经商,你带着他们沿丝绸之路的足迹。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你知道古代罗马人称中国为“丝国”吗?他们非常喜爱中国的丝织品。
在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执政官恺撒,穿着丝袍进入剧场,轰动一时。
后来,穿着中国锦衣绣服,成为当时罗马男女贵族的时尚。
许多罗马的商人,纷纷贩运中国的丝绸。
1世纪左右,罗马城内的豪华市区,设有专售中国丝绸的市场。
当时中国的丝绸,是怎样运往欧洲的?丝绸之路又是怎样形成的?是谁打通了这样一条连接中西的交通要道?他当时为什么要到西域去?为什么只需一年半载的路程他却用了二十多年?
中国与欧洲远隔重洋,在没有飞机、火车、汽车等工具,交通不发达的古代社会,中国和欧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交往的?带着这许多问题让我们来学习本课吧!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张骞通西域
自主阅读课本P62~64内容,完成第1~2题。
1.西域的概念,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任务和结果、意义是什么?
西域:人们把现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
2.联系所学的历史、地理知识,设想一下在“开西域之迹”的过程中,张骞会遇到哪些艰难险阻?我们应该学习他的哪些优秀的品质?
恶劣的自然环境,两次被匈奴扣押等;
我们应学习他不畏牺牲,不怕艰难险阻的精神,最终完成使命的坚强意志等。
知识模块二丝绸之路
自主阅读课本P64~65内容,完成第3题。
3.依照课本地图和相关知识,写出陆上丝绸之路的简单图示。
这条要道对当时和后来产生
了什么影响?
长安→河西走廊→敦煌→今新疆地区→西亚→欧洲的大秦。
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通道,有力促进了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对当时汉朝的兴盛也产生积极作用。
知识模块三对西域的管理
自主阅读课本P65~66内容,完成第4题。
4.西域都护设置的时间,管理权限,意义。
(1)公元前60年;
(2)西汉王朝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
(3)今新疆地区自古以来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交流预展】
1.组内交流:
(1)由组长或检查自学成果;
(2)相互质疑不明白的问题并进行交流,然后记录在导学案上,在展示完毕后可向展示者提出自己的疑问。
2.组内预展:
根据老师分配的任务,各小组明确展示的内容。
小组内先预展,由组长分配任务给组员,确定展示的方式和成员,在组内预展;合作分工时具体明确,做到人人有事做。
【展示提升】
1.张骞通西域概况,我们应该学习他的哪些优秀的品质?
2.话说丝绸之路。
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汉朝时,把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的地方称为( B ) A.大秦B.西域
C.安息 D.新疆
2.2000年前,丝绸是中国的名片;1000年前,瓷器是中国的名片;500年前,茶叶是中国的名片……,其中与“丝绸是中国的名片”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C )
A.文景之治 B.昭君出塞
C.张骞出使西域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博物志》记载:“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得涂林安石国榴种经归,故名安石榴。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张骞最初出使西域的目的是( D )
A.引进果树品种 B.推动经济交流
C.加强友好交往 D.寻求军事联盟
4.汉代开辟的“丝绸之路”是沟通东方和西方的桥梁和纽带。
“丝绸之路”的路线是( C ) A.长安—葱岭—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
B.长安—今新疆地区—河西走廊—葱岭
C.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葱岭
D.成都—云南—缅甸—印度—欧洲
5.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的历史可追溯到我国古代( B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元朝
6.罗马共和国执政官凯撒身穿丝绸长袍出现在罗马大剧院的时候,全场为之欢呼,丝绸服饰一时成为欧洲上层社会的时尚。
欧洲人能穿上中国丝绸制成的衣服最早应在( B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明朝
7.西汉以前,新疆地区不知道开凿水井,后来学会了凿井技术,并出现了独特的既用于灌溉又能解决生活用水的坎儿井,这种“坎儿井”最有可能出现于( A )
A.张骞出使西域之后
B.班超经营西域之后
C.西域都护设立之后
D.昭君出塞之后
8.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历史意义在于( C )
A.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B.控制西域各族
C.促进汉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
D.设立西域都护
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本节课的收获: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张骞通西域⎩⎪⎨⎪⎧时间影响西域都护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