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足太阳膀胱经
足太阳膀胱经循行路线
足太阳膀胱经循行路线足太阳膀胱经是人体经络系统中一个重要的经络之一。
它是由足太阳经和足厥阴经连接而成的循行路径。
在中医学中,经络是指体内的气血运行的通道,而经络系统是调节和保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关键。
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路线遍布在人体的后侧。
起于内眼角瞳子髎穴,沿着太阳穴与耳后交接处行至缺盆穴,在额顶正中下的膻中穴汇聚。
然后经过头顶和颈后的大筋,沿着脊柱后方下行,经过肩胛骨和腰椎,一直延伸至臀部。
经过臀部后,足太阳膀胱经分成两支,在臀后通过大腿后侧的飞扬穴进入大腿。
其中一支经过腘窝穴进入小腿肌肉,在膝关节后方的流注穴再次分支,一支经过小腿后外侧沿着脚背行至小脚趾的端部,另一支则经过小腿外侧、足背,行至足跟的风池穴。
从足跟起,足太阳膀胱经向着足底方向前行,从足跟的外侧沿着足阳明经的起始穴跳髮穴进入腹背部。
继续向前,经过脚背的涌泉穴,进入足心,在中央的神庵穴与足厥阴经连接。
最后,足太阳膀胱经终止于足心的长强穴。
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路线长达数百个穴位,这些穴位分布在人体的后侧,涉及到了头部、颈部、背部、腰部、臀部、大腿、小腿、足底等多个部位。
根据中医学的理论,足太阳膀胱经是用于调节人体的阳气,对于调节和保持人体生理功能的正常运行具有重要作用。
足太阳膀胱经经络的畅通与否直接影响到人体的健康。
当人体的足太阳膀胱经络出现疏通不畅或者阻塞时,就会出现一系列与膀胱相关的症状,如尿频、尿急、尿痛等。
同时,足太阳膀胱经络也与头痛、眼疾、耳聋、颈椎病等疾病有密切关联。
因此,保持足太阳膀胱经络的畅通至关重要。
中医学认为,足太阳膀胱经的畅通可以通过按摩、针灸、草药、穴位刺激等方式来促进。
此外,日常的保健养生也是十分重要的,比如适当的运动、合理的饮食、规律的生活作息等,都能够有助于维持足太阳膀胱经的健康。
总结起来,足太阳膀胱经循行路线遍布人体的后侧,起于内眼角瞳子髎穴,经过头顶、颈部、背部、臀部、大腿、小腿,最后经过足底至足心结束。
《足太阳膀胱经》课件
保持正确的坐、站、卧姿势,避免长 时间维持同一姿势,有助于减轻肌肉 紧张和疼痛。
合理饮食
多摄取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 如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 有助于维持身体健康。
适量运动
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 、瑜伽等,有助于增强身体的柔韧性 和耐力。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
保证充足的睡眠和规律的作息时间, 有助于调节身体机能和维持身体健康 。
通过刺激足太阳膀胱经上的穴位,可以起到调节人体水液代谢、增 强免疫力、缓解疲劳等作用。
足太阳膀胱经与疾病的关系
足太阳膀胱经与多种疾病有关,如感冒、头痛、腰痛等,通过刺激 相应穴位可以缓解症状。
PART 02
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
足太阳膀胱经的主要穴位
睛明穴
位于眼眶内角,能主治 目赤肿痛、迎风流泪、
视物不明等。
足太阳膀胱经与疑难杂症的治疗
01
02
03
抑郁症
足太阳膀胱经与心相关, 刺激足太阳膀胱经上的穴 位可以调节情绪,缓解抑 郁症症状。
失眠
失眠与心神不安有关,刺 激足太阳膀胱经上的穴位 可以安神定志,缓解失眠 症状。
肥胖症
肥胖症与脾胃功能失调有 关,刺激足太阳膀胱经上 的穴位可以调节脾胃功能 ,有助于减肥。
攒竹穴
位于眉头凹陷处,能主 治头痛、目眩、眉棱骨
痛等。
肺俞穴
位于第三胸椎棘突下, 能主治咳嗽、气喘、咯
血等。
心俞穴
位于第五胸椎棘突下, 能主治心悸、心痛等。
足太阳膀胱经的次要穴位
01
02
03
04
膈俞穴
位于第七胸椎棘突下,能主治 呕吐、呃逆等。
肝俞穴
位于第九胸椎棘突下,能主治 胁痛、黄疸等。
足太阳膀胱经
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是人体经络系统中的一条重要经络。
它起自足跟,经过腿部和躯干,最后到达头顶。
这条经络与膀胱相连,所以被称为足太阳膀胱经。
足太阳膀胱经的畅通与否对于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在中医学中,足太阳膀胱经与一系列身体症状和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
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讨足太阳膀胱经的起止点、经络走向、主要功能及调理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一、起止点足太阳膀胱经起于足跟,沿着脚背向上行至小腿后侧。
经过小腿后侧,它继续向上经过膝关节后侧,然后由臀部向上行至脊柱。
经过脊柱后,它继续向上通过后颈部,最终连接到头顶。
总结起来,足太阳膀胱经的起止点可分为足跟和头顶。
二、经络走向足太阳膀胱经的经络走向有其特点。
从足跟开始,经过小腿后侧,它在膝关节后侧与脚阳明经连接。
然后继续向上,经过臀部,在脊柱后方形成一条弧线。
经过脊柱后,它由头后侧分布至头顶。
这条经络与脊柱紧密相连,形成身体的一部分。
所以,足太阳膀胱经的走向是从下向上,最后连接到头顶。
三、主要功能足太阳膀胱经在中医学中被认为具有重要的调理作用。
它主要与排泄功能和神经系统有关。
以下是足太阳膀胱经主要功能的介绍:1.排泄功能:足太阳膀胱经与膀胱紧密相连,对排泄功能起到重要调节作用。
通过调理足太阳膀胱经,可以促进尿液的排出和排泄系统的正常运行。
2.神经调节:足太阳膀胱经与脊柱紧密相连,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中起到显著的作用。
它可以影响神经的传导和调节,改善神经系统的功能,缓解各种神经相关的问题。
3.循环系统:足太阳膀胱经走向穿越全身,与体内的循环系统紧密相连。
通过调理足太阳膀胱经,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心血管功能,维持身体的健康状态。
四、调理方法保持足太阳膀胱经的畅通对于身体健康非常重要。
为了保持足太阳膀胱经的正常功能,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一些调理方法:1.按摩:利用按摩来刺激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可以帮助促进经络的血液循环,增强其功能。
可以采用拇指按摩或使用按摩工具进行刺激。
2.运动:适当的运动可以帮助增强足太阳膀胱经的功能。
7足太阳膀胱经
歌诀
5、心俞(心之背俞穴)
定位 操作 主治 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向脊柱侧斜刺0.5—0.8寸 (1)心及神志病:心悸、心痛、癫狂、昏迷等 (2)肺病:咳嗽、吐血 (3)盗汗、遗精 五六胸椎棘突,旁开寸五心俞; 心律失常癫狂,咳嗽盗汗遗精。
11
歌诀
6、膈俞(八会穴之血会)
定位 操作 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肩胛下角对应) 向脊柱侧斜刺0.5—0.8寸
15
10、大肠俞(大肠之背俞穴)
定位 操作 主治 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髂嵴最高点的连线 ) 向脊柱侧斜刺0.5—0.8寸 (1)局部病:腰腿痛; (2)胃肠病证:腹胀、腹痛、泄泻、便秘等 四五腰椎棘突间,旁开寸五大肠俞; 痢疾腹痛与便秘,腰背疼痛与坐骨。
16
歌诀
11、次髎
定位 操作 主治 第2骶后孔中(约当髂后上棘下与后正中线之间 ) 直刺1—1.5寸 (1)妇科病:月经不调、带下、痛经 (2)泌尿生殖系:小便不利;遗精,阳痿 (3)局部:腰骶痛 (4)下肢痿痹。 次髎第二骶后孔,痛经带下经不调; 阳痿遗精尿不利,疝气腰痛下肢痿。
1、头痛、眉棱骨痛 2、眼疾:目视不明、流泪、眼睑膶动 3、呃逆 4、急性腰扭伤 歌诀 攒竹睛明上边,眉毛内端凹陷; 头痛三叉面瘫,呃逆失明结炎。
6
7
3、天柱 BL10
定位 操作 主治 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旁开1.3寸。 直刺或斜刺0.5—0.8寸,不可向内上方深刺。 1、痛证:后头痛,项强,肩背腰痛; 2、目鼻病:目痛,目视不明,鼻塞; 3、癫狂痫; 4、热病
22
歌诀
16、至阴(井穴)
定位 操作 主治 足小趾外侧趾甲角旁约0.1寸 浅刺0.1寸。胎位不正用灸法。 (1)胎位不正,难产 (2)头痛,目痛 (3)鼻塞,鼻衄 至阴脚趾外侧取,趾甲角旁韭叶宽; 胎位不正灸此穴,头痛目痛鼻塞衄。
7足太阳膀胱经
背阔肌
第八胸椎棘突
15.心俞* Xīnshū (BL 15) 背俞穴
【定位】 在背部, 当第五胸椎棘突下, 旁开1.5寸
▲
厥阴俞
心俞
膈俞 ▲
3寸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 肌→菱形肌下缘→竖脊 肌。浅层布有第五、六 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 及伴行的动、静脉。深 层有第五、六胸神经后 支的肌支和相应的肋间 后动、静脉背侧支的分 支或属支。 【主治】 (1)心痛,心悸,心 烦,失眠,健忘,梦遗。 (2)咳嗽,盗汗。 (3)癫狂痫。 【操作】 斜刺0.5~0.8寸。
五处
4.5寸 眼 窝 颧弓
口轮匝肌
6.承光 Chéngguāng (BL. 6)
【定位】
▲ 络却
在头部,当前 发际正中直上 2.5寸,旁开1.5 寸。
5.5
头维 ▲
承光
寸
五处 ▲ 4.5寸
神庭 ▲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 枕额肌额腹。浅层布 有眶上神经和眶上动、 静脉。深层有腱膜下 疏松组织和颅骨外膜。 【主治】 (1)头痛,眩晕。 (2)目视不明,鼻塞。 枕腹 【操作】 平刺0.3~0.5寸。
(三)足太阳经别
足太阳之正,别于腘中, 其一道下尻五寸,别入 于肛,属于膀胱,散之 肾,循膂,当心入散; 直者,从膂上入于项, 复属于太阳。
足太阳、足少阴经别循行示意图
(四)足太阳经筋
足太阳之筋,起于 足小指,上结于踝; 邪(斜)上结于膝; 其下循足外踝,结 于踵;上循跟,结 于腘;其别者,结 于腨外。上腘中内 廉,与腘中并,上 结于臀。上挟脊上 项;(《灵枢· 经 筋》)
斜方 肌
心俞 冈下肌 大圆肌 第八胸椎棘突
背阔 肌
足太阳膀胱经-PPT课件可修改全文
心 膈 肝脾
7、心俞(心的背俞穴)
定位: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①心痛 心悸 心烦
②失眠 健忘 癫狂痫 ③咳嗽 吐血 盗汗 刺灸:斜刺0.5~0.8寸。不宜深刺。 可灸。
8、膈俞 (八会穴—血会)
定位: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①呕吐 呃逆 饮食不下
刺灸: 斜刺0·5~0·8寸。可灸。
11脾俞 (脾的背俞穴)
12胃俞 (胃的背俞穴)
定位:第十一胸椎棘突下 第十二胸椎棘突下 旁开1·5寸
主治: 共性①胃痛 呕吐 腹胀 泄泻 肠鸣 痢疾 ②腰背痛
③衄血 便血 崩漏 ④水肿 肌肉萎缩 刺灸: 斜刺0·5~0·8寸。可灸。
13、肾俞 (肾的背俞穴)
足太阳膀胱经
目的要求
• 1.掌握足太阳膀胱经的体表循行,及其脏腑 属络关系和与组织器官的联系。重点掌握所讲 述的常用穴位的定位方法、主治特点和刺灸方 法。
• 2.熟悉经脉的病候和主治概要。
• 3.了解其余穴位的内容。
一)经脉循行:
《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 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 (1) 。
定位:平第四骶后孔, 骶正中嵴旁开3寸。
主治:①腰骶痛 下肢痿痹
②小便不利 便秘 痔疾 刺灸:直刺1·5~2
寸。可灸
20承山
21飞扬(络穴)
定位:委中与昆仑之间 昆仑穴直上7寸,
伸直小腿时腓肠肌肌 承山外下方1寸处。
腹下出现尖角凹陷处。
主治: ①下肢痿痹 脚气
②痔疾
③小腿拘急疼痛 便秘
③头痛 目眩
三)常用腧穴:(本经共67穴)
1、睛明 定位: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
主治:目疾:目赤肿痛 流泪 夜盲 视物不清 近视等。
足太阳膀胱经
特点: 心俞:宁心安神 〔配伍〕 配伍〕 〔操作〕 操作〕
17
8.督俞 Dushu(BL16) 8.督俞 Dushu(BL16) 膈俞 Geshu(BL16) Geshu(BL16) 譩譆 Yixi(BL45) Yixi(BL45) 膈关 Geguan(BL46) Geguan(BL46) 〔定位〕 定位〕 〔主治〕 主治〕 共性:通络止痛 特点: 督俞:宽胸理气降逆
34
〔配伍〕 配伍〕 〔操作〕 操作〕 20.会阳 Huiyang(BL35) 20.会阳 Huiyang(BL35) 〔定位〕 定位〕 〔主治〕清热利湿,理气升阳 主治〕 〔配伍〕 配伍〕 〔操作〕 操作〕
35
21.承扶 Chengfu(BL36) 21.承扶 Chengfu(BL36) 殷门 Yinmen(BL37) Yinmen(BL37) 浮郄 Fuxi(BL38) Fuxi(BL38) 委阳 Weiyang(BL39)三焦下合穴 Weiyang(BL39)三焦下合穴 委中 Weizhong(BL40)合穴;膀胱下合穴 Weizhong(BL40)合穴;膀胱下合穴 〔定位〕 定位〕 〔主治〕 主治〕 共性:通络止痛
29
15.关元俞 Guanyuanshu(BL26) 15.关元俞 Guanyuanshu(BL26) 〔定位〕 定位〕 〔主治〕培补元气,调理下焦 主治〕 〔配伍〕 配伍〕 〔操作〕 操作〕
30
16.膀胱俞 Pangguangshu(BL28) 16.膀胱俞 Pangguangshu(BL28) 胞肓 Baohuang(BL53) Baohuang(BL53) 〔定位〕 定位〕 〔主治〕1.调理膀胱 主治〕1.调理膀胱 2.培补下元 2.培补下元 3.强腰健膝 3.强腰健膝 〔配伍〕 配伍〕 〔操作〕 操作〕
07足太阳膀胱经
灵枢针灸 黄晓晨老师
束骨 足跖骨小头的后缘,赤白肉际处。 【操作要点】直刺0.3~0.5寸。 【取穴方法】侧坐或仰卧位。在足小趾与足掌所构成的关节(第5跖趾关节)后方掌背交界线 处可触及一凹陷,按压有酸胀感处即为此穴。
灵枢针灸 黄晓晨老师
京骨 足太阳膀胱经的原穴
【定位】在足外侧,第5跖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处。 【操作要点】直刺0.3~0.5寸。 【取穴方法】侧坐或俯卧位。沿小趾后面的长骨往后推,可触摸到一凸起(即第5跖骨粗隆), 其凸起下方掌背交界线(即赤白肉际处),按压可及一凹陷处即为此穴。
灵枢针灸 黄晓晨老师
灵枢针灸 黄晓晨老师
委中 足太阳膀胱经的合穴
【定位】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 【操作要点】直刺1~1.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腘静脉出血。 【取穴方法】俯卧或站立位。在腘窝横纹上,左右两条大筋 (股二头肌腱、半腱肌腱)的中间(相当于腘窝横纹中点 处),按压有动脉搏动感处即为此穴。
昆仑 足太阳膀胱经的经穴
【定位】在足部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操作要点】直刺0.5~0.8寸。孕妇禁用,经期慎用。 【取穴方法】侧坐或仰卧位。在小腿外侧下端高骨(外踝尖)与脚腕后的大筋(跟腱)之间可 触及一凹陷,按压有酸胀感处即为此穴。
飞扬 足太阳膀胱经的络穴
【定位】位于小腿后外侧,外踝尖与跟腱水平连线之中点直 上七寸,当腓骨后缘处;或于昆仑穴直上7寸,承山斜下外 开约1寸处取穴。 【操作要点】直刺1~1.5寸。 【取穴方法】俯卧位。取一标有二等分的弹性皮筋,将皮筋 两端点与腘窝横纹中点、外踝尖对齐,在皮筋的中点再往下 方外侧1横指,按压有酸胀感处即为此穴。
七、足太阳膀胱经
始終相信,這世間,相愛的原因有很多,但分開的理由只有一個--愛的還不夠。
人生有四個存摺:健康情感事業和金錢。
如果健康消失了,其他的存摺都會過期。
七、足太陽膀胱經Bladder Meridian of Foot-T aivang,BL.(一)經脈循行①起於目內眥(睛明),②上額,③交會於巔頂(百會,屬督脈);④巔頂部支脈:從頭頂到顳顬部;⑤巔頂部直行的脈:從頭頂人裏聯絡於腦,⑥回出分開下行項後,⑦沿著肩胛部內側,夾著脊柱,⑧到達腰部,⑨從脊旁肌肉進入體腔,⑩聯絡腎臟,11 屬於膀胱;12 腰部的支脈:向下通過臀部,13 進入腘窩中;14 後項的支脈:通過肩胛骨內緣直下,15 經過臀部(環跳,屬足少陽膽經)下行,16 沿著大腿後外側,17 與腰部下來的支脈會合於腘窩中,18 從此向下,通過腓腸肌,19 出於外踝的後面,20 沿著第5蹠骨粗隆,21 至小趾外側端(至陰),與足少陰經相接。
(二)主要病候小便不通,遺尿,癲狂,瘧疾,目痛,見風流淚,鼻塞多涕,鼻衄,頭痛,項、背、腰、臀部以及下肢後側本經循行部位疼痛等。
(三)主治概要本經腧穴主治頭、目、項、背、腰、下肢部病證,神志病,以及背部各背俞穴和第二側線腧穴相關的臟腑、組織和器官的病證。
(四)腧穴(共67穴,左右134穴)1.睛明(BLl)[定位] 在目內眥角稍內上0.1寸凹陷處。
[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眼輪匝肌、眶脂肪組織、內直肌;穴區內有滑車上神經及內眥動脈分支分佈,深層有面神經顳支和動眼神經、滑車上神經、滑車下神經及動脈經過。
[主治] 目赤腫痛,迎風流淚,胬肉攀睛,目翳,目視不明,近視,夜盲,色盲,目眩。
[配穴舉例] 配目窗、後溪、瞳子髎治目赤腫痛(《針灸資生經》);配合穀、四白治目生翳膜(《針灸大成》);配瞳子髎、攢竹、絲竹空、魚腰、四白、上星、陽白治夜盲症(《新針灸學》)。
[*作] 囑患者閉目,醫生左手輕推眼球向外固定,右手緩慢進針,緊靠眶緣直刺0,5-1.0寸(輕撚緩進得氣即止),不提插。
《足太阳膀胱经》课件
足太阳膀胱经的终点
足太阳膀胱经的终 点位于头顶的百会 穴
百会穴是足太阳膀 胱经的最后一个穴 位
百会穴位于头顶正 中线与两耳尖连线 的交点处
百会穴是督脉与足 太阳膀胱经的交会 穴,具有重要的养 生保健作用
足太阳膀胱经的分支
起于内眼角,向上至额角
沿头顶至枕骨,向下至肩 胛骨
沿脊柱两侧向下至腰部
沿大腿外侧向下至小腿外 侧
申脉穴:位于脚踝内侧,
攒竹穴:位于眉头,主
治肩痛、颈痛、背痛等
主治腰痛、腿痛、膝痛 等
治头痛、眼病、鼻病等
瞳子髎穴:位于眼外角, 主治眼病、头痛、鼻病
等
承山穴:位于小腿后侧, 主治腰痛、腿痛、膝痛
等
睛明穴:位于眼内角, 主治眼病、头痛、失眠
等
承泣穴:位于眼内角下 方,主治眼病、头痛、
鼻病等
风池穴:位于后脑勺, 主治头痛、头晕、失眠
注意事项:在调理过程中,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劳累和情 绪波动,以利于疾病的康复。
足太阳膀胱经 的研究与展望
足太阳膀胱经的研究现状
研究方法:针灸、按摩、推拿等
研究进展:对足太阳膀胱经的生理功能、 病理变化、治疗作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 究
研究成果:发现了足太阳膀胱经在治疗多 种疾病方面的作用,如颈椎病、腰椎病、 肩周炎等
足太阳膀胱经与感 冒的关系:感冒时, 足太阳膀胱经的穴 位会有明显的压痛 感。
足太阳膀胱经与颈 椎病的关系:颈椎 病患者,足太阳膀 胱经的穴位会有明 显的压痛感。
足太阳膀胱经与腰 痛的关系:腰痛患 者,足太阳膀胱经 的穴位会有明显的 压痛感。
足太阳膀胱经与头 痛的关系:头痛患 者,足太阳膀胱经 的穴位会有明显的 压痛感。
第七讲足太阳膀胱经篇
第七讲足太阳膀胱经篇膀胱经循经路线:是十二正经,奇经八脉中最长的一条经脉,从内眼眦的睛明穴,到脚小趾的至阴穴,共计有63个穴位。
膀胱经上的一些重要穴位是我们用来治疗督脉及脏腑包括其循行路线上的很多病症,比如象治疗脏腑病时选用的俞穴如心俞,肺俞,肝俞,胃俞等,也可以治疗因脏引起的情志病,象魄户,魂门,意舍,等等,著名的百病灸膏肓,膏肓穴就在厥阴俞旁开1.5寸的地方。
总之,膀胱经可以治疗泌尿系统,精神神经方面,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运动方面的诸多病症,我们要学会如何找到膀胱经上的穴位及其其本应用。
昨天说到人体内水液的循环,因为膀胱也是水道的重要器官,所以今天还要就膀胱作为水道一部分再说一说。
昨天讲到膀胱里的水液来源有两个:1、是小肠经吸泌别清浊后,一部分浊水由小肠与大肠的接口处一小孔循三焦进入膀胱,一部分是肾的蒸腾汽化作用后的浊水顺输尿管进入膀胱。
那进入膀胱的水之后情况如何呢,进入膀胱的水并不是完全作为尿液排出。
2、最后的一次蒸腾汽化作用,就是还要吸收一部分清水,膀胱的汽化作用,温度来自小肠受心脏的移热,3、就是肾阳的温煦作用。
因我们成人的膀胱容积大约有300-500ML,为什么我们正常人是要膀胱快满后才有尿意,有的人却频频要去小便呢,这里就是靠这个小肠之热及肾阳的热蒸化作用。
当我们进入膀胱的水,受小肠及肾阳之热,会有一部分清水汽化,膀胱因此也会象受热吹气的气球一样膨胀,这样,膀胱里就上面一部分是汽,下面一部分是水,蒸腾的水汽一部分会循膀胱因热膨胀张开的毛孔升腾顺三焦进入肝脏,参与肝脏的生理活动,这也是解释水生木的理论之一,当水和汽储到快满了,膀胱里的压力增大,使人感觉到有尿意,就需要去排小便了。
当小肠之火衰微,肾阳也不足时,膀胱里的水不能正常蒸腾汽化,膀胱里的水就是温度较低的水,膀胱里的汽也少,那膀胱的升力不够,水就全部压在膀胱底部,导致尿意频频,且尿力不足,容易滴漏。
这也就是小孩子或年轻人因为肾阳心阳足,尿尿的时候尿可以有很大压力,年龄大了后,尿的压力就小了,尿不远,因为里面的汽少了,压力小了。
7.足太阳膀胱经
[主治] 心痛,惊悸,咳嗽,吐血,失眠,健忘,盗 汗,梦遗,癫痫。
[配伍] 配巨阙、内关治心痛、惊悸;配内关、神门 治失眠、健忘。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附注] 心的背俞穴 。
(16) 督俞 BL16 Dū shū [定位] 在背部,当第6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 有斜方肌,背阔肌肌腱,最长肌;有第六肋间动、静脉后支,颈横动脉降支;布有肩胛背神经,第六或第七胸神经后支的皮支, 深层为第六胸神经后支外侧支。 [主治] 心痛,胸闷,腹痛,寒热、气喘。 [配伍] 配内关治心痛、胸闷。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 (17) 膈俞 BL17 Gé shū [定位] 在背部,当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 在斜方肌下缘,有背阔肌,最长肌;布有第七肋间动、静脉后支;布有第七或第八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七胸神经后支外 侧支。 [主治] 呕吐,呃逆,气喘,咳嗽,吐血,潮热, 盗汗。 [配伍] 配内关、足三里治呕吐、呃逆;配足三 里、血海、肓膏治贫血。 [刺灸法] 斜刺0.5之0.8寸。 [附注] (1)八会穴之一,血会膈俞。 (2)参考资料:据报道,用人工放血造成家免的贫血状态(红细胞在400万/mm2以下,血红蛋白在65两 以下),针刺“膈俞”、“膏盲”,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大大提前纠正了贫血状态,迅速恢复正常。 (18) 肝俞 BL18 Gān shū [定位] 在背部,当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 在背阔肌,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有第九肋间动、静脉后支;布有第九或第十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九胸神经后支外侧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攒竹 BL2
【定位】在面部,当眉头陷中, 眶上切迹处。 【主治】1. 视物不明,目赤肿 痛,迎风流泪,眼睑 跳动。 2. 头痛,眉棱骨痛, 面瘫,呃逆。 【操作】治疗眼病,可向下斜 刺 0.3 ~ 0.5 寸;治疗 头痛,面瘫,可平刺 透鱼腰;可灸。
天柱 BL10
【定位】在项部,大筋(斜方肌)外缘之后发际凹陷 中,约当后发际正中旁开1.3寸。 【主治】1. 头痛,眩晕。 2.项背强急,肩背痛。 3. 目赤肿痛,鼻塞。 【操作】直刺或向下斜刺0.5~0.8寸,不可向内上方 深刺,以免伤及延髓;可灸。
2. 遗尿,小便不利,水肿。
3. 腰脊强痛。
【操作】直刺0.8~1寸;可灸。
秩边 BL55
【定位】
骶正中嵴旁开 3 寸,平 第4骶后孔。
【主治】 1. 腰骶痛,下肢痿痹。 2.小便不利,便秘。 【操作】 直刺 1.5 ~ 3 寸;可灸。
承山 BL57
【定位】在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之间,当伸直 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尖角 凹陷处。 【主治】
(矫正胎位用灸法)(孕妇及习惯性流产者禁针刺)
足太阳膀胱经小结
1、经脉循行
起于目内眦,上额,循头顶,夹督脉 下项,分成两支,沿脊柱旁开1.5寸及3寸、 大腿后侧下行,汇合于腘窝正中,再沿小腿 后侧、足外侧下行,止于小趾外侧端。 体内路径:络肾,属膀胱,联络脑。
2、取穴要点
目内眦上方取睛明。眶上切迹取攒竹。 背部第一侧线取风门、肺俞、心俞、膈俞、肝 俞、脾俞、胃俞、肾俞、大肠俞。 背部第二侧线取膏肓、志室、秩边。 第二骶后孔取次髎。 腘横纹中央取委中,委中外1寸取委阳。 腓肠肌人字沟顶点取承山。 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取昆仑。外踝直下 方凹陷中取申脉。 小趾外侧趾甲角旁取至阴。
大肠俞 BL25(大肠背俞穴)
【定位】在腰部,当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功效】调理肠胃,理气化滞。 【主治】腰痛,泌尿系统疾患,肠道疾患。 【操作】直刺0.8~1.2寸;可灸。
膀胱俞 BL28(膀胱背俞穴) 【定位】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二骶后孔。 【功效】培补下元,强腰健膝。 【主治】1.遗尿,遗精,小便不利。 2.泄泻,便秘。 3.腰骶疼痛。 【操作】直刺0.8~1.2寸;可灸。
1.痔疾,便秘。
2.腰腿痛。
【操作】
直刺0.7~1寸;可灸。
昆仑 BL60 (经穴)
【定位】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1. 头痛,项强,肩背拘急,目眩,鼻衄。 2. 癫痫,难产。 3. 腰骶疼痛,足跟肿痛。 【操作】直刺0.5~1寸;可灸。 (孕妇禁针刺)
申脉 BL62 (八脉交会穴,通阳跷)
5、操作要点
睛明、攒竹、天柱、委中禁艾炷灸。
攒竹斜刺或平刺,背部腧穴斜刺0.5~0.8寸。
背俞穴为艾灸最常用穴位。
委中刺络出血,至阴点刺放血。
昆仑、至阴妊娠禁针刺。
【主治】1.心痛,心悸,胸闷。
2.咳嗽,气喘。
【操作】向内斜刺0.5~0.8寸;可灸。
膈俞 BL17 (八会穴之血会)
【定位】在背部,当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1. 胃脘胀痛,呕吐,呃逆,饮食不下。 2. 咳嗽,气喘,吐血,咯血,便血。 3. 潮热,盗汗。 4.风疹,荨麻疹。 【操作】向内斜刺0.5~0.8寸;可灸。
次髎 BL32
【定位】 在骶部,当髂后上棘内下 方,适对第二骶后孔处。 【主治】 1.月经不调,痛经,带下, 小便不利,遗尿,遗精。 2. 腰痛,下肢痿痹。 【操作】 直刺0.8~1.0寸;可灸。
承扶 BL36
【定位】 在大腿后面,臀横纹的中点。 【主治】
1. 腰腿疼痛,下肢瘫痪。
2. 痔疾。
【操作】直刺 1 ~ 2 寸;可灸。
肝俞、胆俞 BL18~BL19 (背俞穴)
肝俞:在背部,当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胆俞:在背部,当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
【功效】清热化湿,疏肝利胆。
共同主治:肝胆疾病,尤其是黄疸病。
【操作】均向内斜刺0.5~0.8寸;可灸。
脾俞、胃俞 BL20~BL21 (背俞穴)
脾俞:在背部,当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殷门 BL37
【定位】 在大腿后面,承扶与 委中的连线上,承扶 下6寸。 【主治】 腰腿疼痛,下肢瘫痪。 【操作】 直刺1~2寸;可灸。
委中 BL40(合穴,膀胱下合穴)
【定位】 在腘窝横纹中点,当股二头 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 【主治】 1. 腰痛,下肢痿痹; 2.腹痛,吐泻,中暑,丹毒; 3.遗尿,小便不利。 【操作】 直刺0.5~1寸,或用三棱针 点刺出血;可灸。
风门BL12 足太阳、督脉交会穴
【定位】在背部,当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1.发热,咳嗽,鼻塞,多涕。
2.头痛,颈项强痛,肩背痛。 【操作】向内斜刺0.5~0.8寸;可灸。 【应用】1.风门为祛风要穴之一,治一切外感中风之证。 2. 《玉龙歌》:“腠理不密咳嗽频,鼻流清 涕气昏沉,须知喷嚏风门穴,咳嗽宜加艾火 深。”
肺俞 BL13(肺背俞穴)
【定位】在背部,当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1. 咳嗽,气喘,胸满,鼻塞。 2. 骨蒸,潮热,盗汗。 3. 喉痹,吐血,咯血。 4. 风疹,痤疮,腰背痛,癫狂。 【操作】向内斜刺0.5~0.8寸;可灸。
心俞 BL15(心背俞穴)
【定位】在背部,当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膏肓 BL43 【定位】在背部,当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功效】益气补虚,调理肺气。 【主治】1.咳喘,盗汗,肺痨。肩背痛。
2. 健忘,遗精。
3. 羸瘦,虚劳。
【操作】斜刺0.5~0.8寸当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 【功效】益肾固精,壮腰强身。 【主治】1.遗精,阳痿。
足太阳膀胱经
经脉循行
体表:起于目内眦,上 额,循头顶,夹督脉下 项,分成两支,沿脊柱 旁开1.5寸及3寸、大腿 后侧下行,汇合于腘窝 正中,沿小腿后侧、足 外侧下行,在小趾外侧 端与足少阴肾经相接。 体内:络肾,属膀胱, 联络脑。
主治概要
外经病: 头痛,目疾,项强,背腰痛,下肢痿痹。
脏腑病:
背俞穴主治所属脏腑的病证。 神志病: 癫狂,痫证,失眠。
3、主治要点
• 外经病:睛明攒竹治目疾,天柱治头项病,背
腰腧穴治背腰痛,腰骶下肢腧穴治腰骶下肢病。 • 脏腑病:背俞穴主治所属脏腑的病证。腰骶腧 穴治前阴病。委阳治三焦病。 • 神志病:癫狂痫,不寐。
4、特殊作用
膈俞治血虚、血证。 委中治热证。 膏肓治虚证。 承山治大肠病。 昆仑、至阴治难产,至阴治胎位不正。
常用腧穴
本经共67穴: 睛明、攒竹、天柱、 风门、肺俞、心俞、 膈俞、肝俞、胆俞、 脾俞、胃俞、肾俞、 大肠俞、膀胱俞、次 髎、承扶、委中、膏 肓、志室、承山、昆 仑、申脉、至阴等。
睛明 BL1 【定位】在面部,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 【功效】散风清热,明目退翳。 【主治】各种眼病,如近视、目赤肿痛,迎风流泪, 夜盲。 【操作】嘱患者闭目,左手将眼球推向外侧固定,针 沿眼眶边缘缓缓刺入0.3~0.5寸,不宜作大 幅度提插,捻转;(出针后按压 3~5分钟, 防止出血。若皮下出血,24小时内冷敷,24 小时后热敷。)禁灸。
【定位】外踝直下方凹陷中。 【主治】1.头痛,眩晕,失眠,癫狂,痫证。 2.腰腿痛,项强,足背痛。 【操作】直刺0.3~0.5寸。
至阴 BL67 (井穴)
【定位】在足小趾末节外侧,距趾甲根角0.1寸。 【主治】1.胎位不正,难产,胞衣不下。 2.头痛,鼻塞,鼻衄,目痛。
【操作】浅刺0.1~0.2寸;或用三棱针点刺放血
胃俞:在背部,当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功效】健脾和胃,理中降逆。
共同主治:脾胃疾患。 【操作】均向内斜刺0.5~0.8寸;可灸。
肾俞 BL23 (肾背俞穴)
【定位】在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功效】益肾助阳,纳气利水,强腰聪耳。 【主治】1.生育疾患: 遗精,阳痿。 2.小溲疾患:遗尿,小便频数,小便不 利。 3.妇科疾患:月经不调,白带。 4. 耳鸣耳聋,腰膝痠痛。 5. 洞泄不化,五更泄泻。 6. 咳喘少气。 【操作】直刺0.5~1寸;可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