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笔记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整理第一章绪论第一节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1、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理解)课程与教学论实质上是以课程与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揭示课程与教学规律和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的目的和任务的。
2、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任务(理解)课程与教学论作为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的基本任务可以表述为:认识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课程与教学规律和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
3、几本重要的着作(了解)《礼记·学记》是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专着。
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
学术界常把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作为教育学和教学论学科发展成熟的基本标志。
第二节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4、目前关于课程与教学关系的认识(理解)在国外,对课程(论)与教学(论)之间的关系的看法,有四种不同的主张,形成了四种不同的模式:1.二元独立模式(Dualistic Model)布鲁纳2.相互交叉模式(Interlocking Model)3.包含模式(Concentric Model)4.二元循环联系模式(Cyclical Model)第三节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演进▲5、一、萌芽期(前科学期)1.背景:从课程与教学的产生到公元16世纪,学校教育规模比较小,为社会的统治阶层强权垄断,主要是上层社会的贵族教育和宗教教育。
2.代表人物与思想:中国《学记》西方昆体良《雄辩术原理》3、特征:有了对教育内容、学科问题的思考,但还是没成为独立的学科,课程与教学思想还停留在经验的描述和总结阶段。
二、教学论学科的形成期(建立期)1.背景:17世纪到19世纪之间2.代表人物:拉特克,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人。
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教学阶段理论)3、特征:教学论成为独立学术领域三、学科的分化与多样化时期(繁荣期)1、背景:20世纪至今,教学论的发展进入了分化和多样化的轨道。
2、代表人物与思想:杜威(教学五步骤),凯洛夫3、被理论界视为二战之后三大新教学论流派:布鲁纳:美国,结构主义教学理论瓦·根舍因:德国,范例教学理论赞科夫:前苏联,教学与发展教学理论4、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5、课程论的独立与大发展:博比特(美国),《课程》写于1918年,做为课程论独立学科的开始。
《课程与教学论》全书要点3000字
《课程与教学论》全书要点一、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基础1. 教育学基础:教育学作为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基础,为其提供了基本的教育理念、教育原理和教育方法。
教育学的发展为课程与教学论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2. 心理学基础:心理学为课程与教学论提供了关于学生学习和发展方面的理论基础。
主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认知发展、情感发展和社会化等方面,为课程设计、教材编写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提供了科学依据。
3. 社会学基础:社会学为课程与教学论提供了关于社会结构、文化传承和社会变迁等方面的理论基础。
这使得课程与教学论不仅关注个体的发展,还关注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和影响。
二、课程理论及其实践1. 课程设计的原则:课程设计应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实用性、人文性和发展性等原则。
这些原则确保了课程内容的选择、组织和实施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2. 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课程设计的核心,它指明了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的方向,并确定了课程评价的标准。
课程目标的制定应基于对学生的需求分析、教育目的和社会需求等因素的综合考虑。
3. 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课程内容的选择应注重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学术性和思想性等要素。
同时,课程内容的组织应遵循逻辑顺序和心理顺序相结合的原则,确保知识的连贯性和学生的认知发展。
三、教学理论及其实践1. 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是指导教学实践的基本准则,包括科学性、思想性、启发性、系统性、发展性、主体性、一致性和量力性等原则。
这些原则旨在确保教学质量和效果,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2.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包括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实验法、练习法、任务驱动法等。
教学方法的选择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3. 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两种类型。
教学评价应注重评价的真实性、客观性和有效性,通过及时反馈和调整,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四、课程与教学的关系及其发展趋势1.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课程与教学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两个方面。
考研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常考基础知识点详解
考研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常考基础知识点详解在考研教育学中,课程与教学论是一个重要的学科领域,其中包含了诸多基础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不仅是考试中的重点,也是理解教育学原理和实践的关键。
接下来,我们就对一些常考的基础知识点进行详细的解读。
一、课程的概念与类型课程,简单来说,就是指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安排。
课程的类型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等。
学科课程是以学科知识为中心来组织课程内容的,它重视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比如数学、语文、物理等学科。
这种课程的优点是能够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系统地掌握大量的知识,但缺点是可能会与实际生活脱节。
活动课程则强调以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为基础,通过各种活动来组织课程内容,比如手工制作、社区服务等。
活动课程注重学生的直接经验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可能会导致知识的系统性不足。
综合课程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学科内容整合在一起形成的课程,旨在克服学科课程分科过细的弊端,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
二、教学的概念与任务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
教学的任务主要包括传授知识与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与体力、培养学生的品德与审美情趣、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等。
在传授知识与技能方面,教师要让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教学的首要任务。
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让他们能够在未来不断地获取新知识和新技能。
发展学生的智力与体力是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智力的发展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的培养,而体力的发展则需要通过合理的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来实现。
培养学生的品德与审美情趣也是教学不可忽视的任务。
教师要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
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则要求教师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因材施教,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总结
1、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目标2、课程内容:是指哥们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问题的方式,是一定的知识、技能、技巧、思想、观点、信念、言语、行为、习惯的总和;3、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就是指学科课程的标准,它具体规定某门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课程实施建议等;4、课程开发:主要是指课程的功能不断适应社会、文化、科学等方面的要求,进而持续不断开发课程的活动与过程;5、课程计划:是指学校关于课程的宏观规划,一般规定学校课程的门类、各类课程学习的时数以及在各年级的学习顺序、教学时间的整体规划等;6、教学目标:是对教学活动预期效果的标准和要求的规定或设想;7、生成性目标:又称“形成性目标”“生长性目标”“展开性目标”,它是在教育情境中伴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形成的课程目标;8、表现性目标:是指每个学生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的个性化表现,它追求的学生反应的多元性,而不是反应的同质性9、普遍性目标:根据一定的哲学或伦理观、意识形态、社会政治需要,而对课程进行总括性和原则性的规范与指导的目标;一般表现为对课程有较大影响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宗旨10、行为性目标:是以设计课程行为结果的方式,对课程进行规范性与指导的目标,它指明了课程结束后学生所发生的行为变化;11、广义的校本课程开发:是指以学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为了学校的整体发展,学校自主开展的课程开发活动,它是对学校课程的整体改造,能够体现学校的价值追求和教育理想;12、校本课程:是指以学校为本,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为了学校的发展,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13、课程开发机制:是课程开发得以正常运行的基本原理和动力体系,它包括学校课程的设置程序和运行方式,特别是课程规划主题的认定以及课程的编制、实施、管理与监督之类的问题;14、优化教学:所谓优化教学,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相对于一定的标准而言的一种完美、完满的教学状态;它是改革探索、革故鼎新的产物;15、教学模式:实在一定的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相关教学理论的演绎或对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和所形成的一种指向特定教学目标的比较稳定的基本教学范型;16、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选择一定的课题,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主动探索事物一种教学方式;17、教学方法:所谓教学方法是指叫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式的总和;18、讲授法:是指教师使化的方向发生变革的过程;21、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的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教学的结构;22、班级授课制:通常是指课堂教学,是把学生按年龄和程度编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由教师根据教学计划中统一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数,按照学校的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23、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年纪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程度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的方法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24、谈话法:它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任务和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在问答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获得新知识或巩固所学知识的方法;25、特普朗制: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吧大班上课、小班讨论、个人自学结合在一起,以灵活的时间单位代替固定统一的上课时间;26、隐性课程:又叫潜在课程,最早出现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主要是指正式课程以外的任何一种或全部的教育活动,比如师生关系、校风、学风、班级活动等; 27、研究法: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获得结论的方法;一些原则1、制定课程计划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整体性、基础性、开放性2、小学课程内容选择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基础性原则、时代性原则、实用性原则、综合性原则3、对课程内容进行选择的原则:注重基础性、贴近社会生活、尊重学生经验4、泰勒的三个来源: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对校外当代生活研究、学科专家对目标的建议5、课程内容的不同取向:课程内容即教材或学科知识、课程内容即当代社会生活经验、课程内容即学习者的经验;6、简述课程内容组织原则1正确把握课程被容组织的不同取向2处理好垂直组织和水平组织的关系3处理好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的关系4处理好直线式与螺旋式的关系7、在处理学习经验的组织关系时,应注意连续性、顺序性、整合性8、泰勒提出的选择和建立学习经验的原则1为了达到某一目标,学生必须具有使他又机会实践这个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的经验;2学习经验必须是学生由于实践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而获得满足感;3学习经验所期望的反应是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4有许多特定的经验可用来达到相同的教育目标5 同样的学习经验往往会产生几种结果;9、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原则包括整体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灵活性原则10、教学手段选择的原则:发展性原则、综合性原则、经济性原则、教学最优化原则、健康和安全的原则特征特点教学论学科形成阶段的基本阶段有哪些1、强调教学论的哲学和心理学阶段,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赫尔巴特和乌申斯基,具有代表性的实力是教育心理学运动2、强调提高学科的独立性和科学性3、形成了教学论的基本范畴4、形成了一些基本的教学思想5、注意理论和实践的互动,出现了专门的教学实验6、出现了一大批教学论有深入研究的教育家现代课程区别于古代课程的主要特征1、从内容上看,自然科学今日了现代课程并取得了合法地位2、在内容进程的安排上,纵向上增强了小学、中学到大学的连贯性,横向上加强了许多学科之间的协调性3、从课程性质,民主化、民族化、科学化是现代课程的显着特征4、课程实施,形式越来越多样化,课堂的活动丰富了,还重视课外拓展的活动,教科书的标准编写越来越科学合理教学认识的主要特征1、教学认识是学生个体的认识活动2、有教师教是教学认识的重要特征3、教学认识具有间接性3、教学认识具有发展性现代教学的基本特征1、现代教学是有理论指导的教学2、现代教学是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教学3、现代教学具有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古代教学的基本特征1、培养统治人才是教学的基本宗旨2、教学内容以人文学科为主3、面向少数学生,教学具有等级性4、以个别教学为主,教学质量和效益较低教学目标的特征1、教学目标是教师和学生合作实现的共同目标,既是教授目标又是学习目标;最终表现为教学活动所引起的学生身心的预期变化2、教学目标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结果主观上的一种期望,说明教学是一种受自觉目的支配的活动3、教学目标是可以测度的;教学模式的特点整体性、中介性、相对性、可操作性、效益性夸美纽斯的教学模式特点1、教学目标上,主张泛智教育,强调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2、教学程序上,感知、记忆、理解、判断3、教学策略上,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启发儿童的学习愿望与主动性原则,巩固性原则杜威的教学模式特点1、教学目标上,强调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儿童的德行,培养有道德的人2、教学程序上,教学的形式阶段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3、教学策略上,强调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要使学生具有主动性和要使教学具有教育性等原则,首次提出并论证了教学的教育性规律;赫尔巴特的教学模式特点1、教学目标上,强调教学的首要任务在于培养灵敏,缜密而透彻的思维习惯,使学生养成创新的智慧即是人具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2、教学程序上,设置疑难情境,解决的问题,提出假设,推理,验证;3、教学策略上;提倡从做中学,注重儿童的兴趣,采用发现式教学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征1、以班为单位集体授课,学生人数固定;2、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统一3、教学进度与学习年限的统一4、分科教学复式教学的特征三多两少:三多包括:在统一课堂内年纪多,教学内容多,自动作业时间多;两少:教学时间少,同一年级学生人数少原因或因素分析1、现代课程在17-18C形成的原因1社会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民族主义、民主主义和工业革命促进课程现代化;学校教育的等级性和阶段性受到挑战;2时代状况,科学知识的大发展时期 3现代学制的建立4现代教学制度的确立,为现代课程的组织与实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影响课程发展的因素内部因素:学制、课程传统、课程理论、课程自身发展的辩证否定规律外部因素:社会对课程发展的影响:(1)社会对课程发展的影响是最持久和最深刻(2)社会的要求和条件决定着课程的方方面面:课程制度、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编制、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3社会的性质决定着课程的性质4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直接影响着课程,决定着课程的基本方面儿童对课程发展的影响1儿童观直接影响着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2人们对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认识直接决定着课程组织的逻辑知识对课程的影响(1)知识对课程的影响救援、直接而深刻;课程内容的质和量都直接取决于人类文化知识的发展状况;(2)科学文化知识的急剧增长是当代课程改革重要的推动力(3)在各种各样的知识观的指导下,诞生了各种各样的课程观;(4)人类对知识的探索方式影响着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3、制约教学模式选择和运用的因素教学目标和任务、具体学科的性质、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学生学习的特点和风格、教师自身的优势、现有的教学设备和条件4、选择和运用教学手段的制约因素教学任务和目标、学习者因素、教师因素、经济因素、时间、资源和环境因素5、制约教学组织形式的因素客观因素:社会的变迁、学校的教学设施、教学的内容和课程的性质、师生的特点主观因素:人们对教学过程的理论认识、人们对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教育者的已有的经验和教育视野6、研究法应该注意的问题(1)选择好研究课题2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自主研究活动3加强教师对学生探索过程的指导;意义和影响1、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与方法课程与教学论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工作、课程与教学论需要系统的学习方法: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联系实际,学思结合、注意扩展学习2、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理论意义:(1)发展了学校能进行课程决策的信念(2)从理论上确定了国家、地方、学校在课程开发方面的职责和权限,开拓课程管理民主化的有效途径,为解决课程的统一要求与多样性之间的矛盾提供了一条路;(3)丰富了课程观,发展了课程开发的模式(4)丰富了教师教育理论,解决了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问题(5)是广大中小学成为了各种教育理念和课程观的“实验田”现实意义(1)赋予了学校和教师开发课程的权力和职责,使得课程开发民主化(2)给学校和教师提供了自由发展的机会和空间,有利于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师的教育素养(3)对学生而言,个人的兴趣需要和个性特点在课程上得到了照顾,在学校教育体制内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机会(4)打破了政府对课程开发的垄断,是的课程开发走进民间,人人都有机会掌握课程开发的技术,促进了课程理论知识和开发技术的普及;3、教学手段现代化对教学的影响扩大教学规模、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4、优化教学的基本策略1遵循教学规律:掌握和运用教学规律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2)开展教学实验和教学改革:是促进教学系统化的内在机制3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优化教学的重要标志,更是力量的来源基本环节或可能遇到的问题1、简述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环节(1)明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2分析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3选择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4运用“需要评估模式”2、如何确定基本目标1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学习者的需要、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学科的发展2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环节:明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分析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选择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运用“需要评估模式”学习者的需要:课程的真正价值在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学习者的需要是确定课程的基本依据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学校的课程要反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要求学科的发展:学科是知识的最基本载体,正是通过学科的发展,人类知识得到了最有系统、最有规律的组织;学科知识及其发展是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之一;明确教育目标和培养目标:教育目的或教育宗旨是课程的终极目的;是特定价值观的体现,它制约着课程目标的提出分析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是特定价值观的基本化,是确定课程目标的关键选择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这一个环节需要在普通性目标、行为性目标、生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做出选择运用“需要评估模式”:通过学校行政人员、教师、学生、家长及其课程工作者;对学生的教育需求进行调查评估,以了解学生的教育需求,确定个需求之间的先后顺序;3、内容点教学目标的设计步骤(1)确定教学目标层次2讲课时内容分解成内容点并确定内容点教学目标(3)选定教学目标的表达形式3绘出“内容点教学目标表”4、内容点教学目标的编写首先要搞清楚内容点教学目标模型,其次要对内容点进行分解1内容点教学目标模型:内容点教学目标有3部分组相互对质和冲突时期、教学模式类型朝多样化发展时期2有归纳到演绎再到归纳演绎并举教学模式发展的一个显着特点3由单维构建到整体构建4由刻板到灵活5由被动性到主动性6由传统方法到现代技术手段如何认识“教学本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说”教学的认识活动具有特殊性,它是教师和学生主要学习现成认识世界和发展自身活动1教学认识是学生个体的认识活动:个体认识来自于间接经验,学生认识形式丰富,具有综合性2有教师教是教学认识的重要特征:教学认识有教师的介入,形成了独特的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三体结构;具有间接性,高效性和系统性3教学认识具有间接性: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发现和探索有间接性;教师传授也有间接性4教学认识具有发展性: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并促进个体发展的突出功能;这是教学认识区别于其他认识活动的重要特点;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优点:1有利于经济有效的大面积的培养人才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4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缺点: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2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个别辅导和现场教学(1)不需要通过课堂的形式而往往在课外进行2每次活动的时间不固定,视需要可长可短3对学生的要求因因人而异,因材施教4不一定面向全班,可分小组活动或个人作业的形式进行;班级授课制的发展完善和发展:巴塔维亚制、曼海姆制和冈布里治制、圣巴巴拉制、生活学校、否定与抛弃:文纳特卡制、设计学校、开放教学、组合化的教学组织形式:特朗普制、协同教学教师结构优化组合,可充分发挥教师集体力量和个人特长、采用大班、小班、个别学习相结合的制度;有利于因材施教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全面提高教学适量;、强调合作,但不排斥竞争的个体化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合作观和竞争观;复式教学的优点便于儿童就进入学,可以最大限度的节约师资、教室和教学设备等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复式教学适用于教育条件和经济条件都比较落后的山区或边远地区,有利于教育的普及;。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学领域的一门重要学科,它旨在研究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这门学科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一些关键的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
一、课程的定义与类型课程,简单来说,就是学生在学校中所学的各种学科和活动的总和。
它不仅包括学科知识,还涵盖了学生在学校里所经历的一切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课程的类型多种多样。
按照课程的组织方式,可以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学科课程以学科知识为中心,强调系统性和逻辑性;活动课程则以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按照课程的实施要求,可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必修课程是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以保障学生具备基本的知识和技能;选修课程则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主选择的课程,有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和个性化发展。
二、课程设计的模式课程设计是课程开发的重要环节,常见的课程设计模式有目标模式、过程模式和情境模式。
目标模式以明确的课程目标为导向,将课程目标细化为具体的学习结果,然后选择和组织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这种模式具有明确性和可操作性,但容易忽视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过程模式则更关注课程实施的过程,强调教师和学生在课程中的体验和探索。
它认为课程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而不仅仅是预设的目标。
情境模式则将课程置于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需求,使课程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常见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案例教学法等。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适用于传授系统性的知识。
但如果运用不当,可能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缺乏思考。
讨论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但需要教师有效地组织和引导,避免讨论偏离主题。
实验法让学生通过亲身操作来获取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精神。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笔记整理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整理第一章绪论第一节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1、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理解)课程与教学论实质上是以课程与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揭示课程与教学规律和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的目的和任务的。
2、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任务(理解)课程与教学论作为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的基本任务可以表述为:认识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课程与教学规律和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
3、几本重要的著作(了解)《礼记·学记》是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专著。
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
学术界常把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作为教育学和教学论学科发展成熟的基本标志。
第二节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4、目前关于课程与教学关系的认识(理解)在国外,对课程(论)与教学(论)之间的关系的看法,有四种不同的主张,形成了四种不同的模式:1.二元独立模式(Dualistic Model)布鲁纳2.相互交叉模式(Interlocking Model)3.包含模式(Concentric Model)4.二元循环联系模式(Cyclical Model)第三节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演进▲5、一、萌芽期(前科学期)1.背景:从课程与教学的产生到公元16世纪,学校教育规模比较小,为社会的统治阶层强权垄断,主要是上层社会的贵族教育和宗教教育。
2.代表人物与思想:中国《学记》西方昆体良《雄辩术原理》3、特征:有了对教育内容、学科问题的思考,但还是没成为独立的学科,课程与教学思想还停留在经验的描述和总结阶段。
二、教学论学科的形成期(建立期)1.背景:17世纪到19世纪之间2.代表人物:拉特克,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人。
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教学阶段理论)3、特征:教学论成为独立学术领域三、学科的分化与多样化时期(繁荣期)1、背景:20世纪至今,教学论的发展进入了分化和多样化的轨道。
2、代表人物与思想:杜威(教学五步骤),凯洛夫3、被理论界视为二战之后三大新教学论流派:布鲁纳:美国,结构主义教学理论瓦·根舍因:德国,范例教学理论赞科夫:前苏联,教学与发展教学理论4、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5、课程论的独立与大发展:博比特(美国),《课程》写于1918年,做为课程论独立学科的开始。
(完整版)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1.课程性质《课程与教学论》是以研究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问题为目的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一门学科,是教育类本科的专业必修课,是一门应用性学科。
2.课程目的与任务通过课程与教学论的学习,学生能够全面地了解国内外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发展和现状,系统地掌握课程与教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扎实地掌握课程与教学的专业技能,科学地观察、描述和解释各种课程与教学现象,自主地发现、分析并解决基础教育一线课程与教学的基本问题,为从事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及主要知识点第一章课程与教学论概述要点:1.课程与教学的内涵;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2.课程与教学论的逻辑起点;发展历程3.影响较大的现代课程与教学理论流派4.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和方法重点:课程与教学;课程与教学的逻辑起点难点:影响较大的现代课程与教学理论流派第二章课程与教学目标要点:1.课程与教学目标概念;功能;依据和取向2.课程与教学目标分类3.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呈现重点: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分类难点:任务分析与目标表述第三章课程与教学内容要点:1.课程与内容的含义及特点;不同取向及原则;课程与教学内容组织的原则2.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内容3.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内容特点重点: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内容特点难点: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的不同取向第四章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要点:1.课程实施的含义;基本取向;课程实施与学习方式的变革2.教学过程的内涵;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3.教学过程要处理好的基本关系重点:课程实施的三种基本取向;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难点:教学过程要处理好三个基本关系第五章课程与教学评价要点:1.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含义;历史发展;类型2.课程与教学评价的意义3.课程与教学评价的主体与对象4.基本的课程与教学评价模式和方法5.发展性评价体系与方法重点:发展性评价的内涵及教育功能难点:发展性评价的主要方法第六章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要点:1.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概述2.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重点: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难点: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步骤第七章教学设计要点:1.教学设计的内涵及其特点2.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和方法重点: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难点:如何设计问题情境。
公共基础知识课程与教学论基础知识概述
《课程与教学论基础知识概述》一、基本概念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实践问题以及发展趋势。
它涵盖了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多个方面,旨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安排。
它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要素。
课程目标是课程设计的核心,它明确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达到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等方面的要求。
课程内容是实现课程目标的载体,包括学科知识、技能训练、社会实践等。
课程实施是将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涉及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
课程评价则是对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估,以确定课程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
教学过程包括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要素。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的对象,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
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核心理论1. 泰勒原理泰勒原理是课程与教学论的经典理论之一,由美国著名课程理论家拉尔夫·泰勒提出。
泰勒原理包括四个基本问题: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
泰勒原理强调课程目标的确定应基于对学生的研究、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和学科专家的建议。
课程内容的选择应围绕课程目标进行,组织课程内容应遵循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原则。
课程评价应采用目标评价模式,以确定课程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2. 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布鲁纳认为,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学生掌握了学科的基本结构,就能够更好地理解学科内容,提高学习效率。
布鲁纳主张采用发现法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发现来学习学科知识。
发现法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究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汇总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汇总1、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演进(一)教学论①《礼记.学记》是中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②昆体良代表作《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古代西方第一部教学法论著③古希腊苏格拉底:产婆术④夸美纽斯:泛智教育,班级授课制,普及教育,《大教学论》1632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是教学论作为独立学科存在的重要里程碑⑤卢梭:《爱弥儿》⑥裴斯泰洛齐是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家(要素主义思想家)⑦洛克:白板说《教育漫话》⑧赫尔巴特是传统教育代表人,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普通教育学》1806作为教育学和教学论学科发展成熟的基本标志⑨杜威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人,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民主主义与教育》(二)课程论①博比特:《课程》(1918)一书是课程论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②泰勒:总结“八年研究”结果,《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在课程论学科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2、课程的内涵广义:指课程计划中规定的所有教学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狭义:指一门具体的教学科目,如语文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是curriculum,在拉丁语中是指竞赛或跑道(来源于跑或运行)3、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概念分析①教学内容“教什么”②教学进程“怎么教”③学科(第一学术上的分类:自然科学中的物理学生物学,第二教学科目)④科目(狭义的学科就是科目)⑤知识(课程的主体,知识是课程的本质,课程是知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人们一般把知识和“技能”“态度和价值”等并列⑥经验(活动带来的是普通的经验,学科带来的是系统的经验)⑦活动:活动可以是课程的一种形式,但不是学校所有活动都是课程(在一定安排,计划,系统性,在安排中有目的的体现)⑧计划或方案(所有课程都有计划,反之则不一定)4、古代学校的课程特点①古代学校课程在纵向上没有严格年级差异与衔接,在横向上也较少学科间的协调和组织。
②课程内容以人文熏陶和道德教化为主,自然科学和实用技术尚未受到重视。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领域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它旨在研究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以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以下将为您详细介绍一些关键的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
一、课程的定义与类型课程,简单来说,就是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进程的安排。
它可以有多种类型的划分。
从课程的组织方式来看,有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学科课程强调以学科知识为中心,按照学科的逻辑体系来组织课程内容,如数学、语文、物理等。
活动课程则侧重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和实践活动,通过让学生参与各种活动来获得知识和技能,例如手工制作、社会实践等。
从课程的管理主体区分,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国家课程由国家统一制定,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和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地方课程是根据地方的特色和需求开发的课程,能更好地适应不同地区的差异。
校本课程则是学校根据自身的办学理念和学生的特殊需求自主开发的课程。
二、课程设计的模式在课程设计方面,有几种常见的模式。
目标模式是其中一种重要的模式,它强调预先设定明确的课程目标,然后根据目标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并通过评价来确定目标是否达成。
这种模式具有明确性和可操作性,但有时可能会忽视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过程模式则更关注课程的过程,认为课程是一个不断发展和生成的过程,而不是事先预定好的。
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共同参与、探索和创造。
情境模式则将课程置于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考虑到学生所处的具体情境和需求,使课程更具针对性和适应性。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特点等因素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是一种传统且常用的方法,教师通过系统的讲解向学生传授知识。
但如果使用不当,可能会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缺乏主动性。
讨论法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问题解决法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和应用知识。
探究式教学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研究精神。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笔记整理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整理第一章绪论第一节课程与教学论得研究对象与任务1、课程与教学论得研究对象(理解)课程与教学论实质上就是以课程与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揭示课程与教学规律与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得目得与任务得。
2、课程与教学论得基本任务(理解)课程与教学论作为教育学得一门分支学科,它得基本任务可以表述为:认识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课程与教学规律与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
3、几本重要得著作(了解)《礼记·学记》就是我国与世界上最早得教育学专著。
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1632年发表得《大教学论》,就是教学论学科诞生得重要标志。
学术界常把赫尔巴特得《普通教育学》作为教育学与教学论学科发展成熟得基本标志。
第二节课程(论)与教学(论)得关系4、目前关于课程与教学关系得认识(理解)在国外,对课程(论)与教学(论)之间得关系得瞧法,有四种不同得主张,形成了四种不同得模式:1、二元独立模式(Dualistic Model) 布鲁纳2、相互交叉模式(Interlocking Model)3、包含模式(Concentric Model)4、二元循环联系模式(Cyclical Model)第三节课程与教学论得历史演进▲5、一、萌芽期(前科学期)1、背景:从课程与教学得产生到公元16世纪,学校教育规模比较小,为社会得统治阶层强权垄断,主要就是上层社会得贵族教育与宗教教育。
2、代表人物与思想:中国《学记》西方昆体良《雄辩术原理》3、特征:有了对教育内容、学科问题得思考,但还就是没成为独立得学科,课程与教学思想还停留在经验得描述与总结阶段。
二、教学论学科得形成期(建立期)1、背景:17世纪到19世纪之间2、代表人物:拉特克,第一个倡导教学论得人。
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教学阶段理论)3、特征:教学论成为独立学术领域三、学科得分化与多样化时期(繁荣期)1、背景:20世纪至今,教学论得发展进入了分化与多样化得轨道。
2、代表人物与思想:杜威(教学五步骤),凯洛夫3、被理论界视为二战之后三大新教学论流派:布鲁纳:美国,结构主义教学理论瓦·根舍因:德国,范例教学理论赞科夫:前苏联,教学与发展教学理论4、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5、课程论得独立与大发展:博比特(美国),《课程》写于1918年,做为课程论独立学科得开始。
课程与教学论笔记整理
欢迎阅读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一)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识记1.课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博比特《课程》2.活动分析:把人的活动分析为具体的、特定的行为单元的过程与方法。
工作分析:指对人类的职业领域的分析。
3.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对解放和权力赋予的基本兴趣,这类兴趣使人们通过对人类社会之社会结构的可靠的、批判性洞洞察而从事自主的行动。
(二)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识记1.教学论的首倡者:拉特克2.理论化、系统化教学论确立的标志:夸美纽斯《大教学论》3.《爱弥尔》:卢梭4.教学的“形式阶段”:明了:清楚,明确的感知新教材联合:结合新观念与旧观念系统:把已建立起来的新旧观念的各种联合与儿童的整个观念体系统一起来,概括出一般概念和规律,以形成具有逻辑性的、结构严整的知识系统或观念体系。
方法:把已形成的知识系统通过应用于各种情境二使之进一步充实和完善。
5.“三大新教学论流派”领会1.夸美纽斯的教学原理及其贡献与局限2.卢梭的“发现教学论”及其贡献与局限3.裴斯泰洛奇“教学的心理学化”思想4.赫尔巴特“教育性教学”思想5.杜威“问题解决教学”思想2.目标模式的涵义:以目标位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围绕目标的确定及其实现、评价而进行的课程开发模式。
3.学习经验的涵义:学习者与他能够做出反应的环境中的外部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
领会:1.“泰勒原理’基本内容:2.课程目标的三个来源:3.选择学习经验的一般原则1)为达到既定目标,给学生提供的学习经验不许既能使学生有机会时间该目标所隐含的行为,又能使学生有机会处理该目标所隐含的内容。
2)学习经验必须使学生在从事教育目标所隐含的行为过程中获得满足。
3)学习经验所期望的反应是在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的。
4)有许多特定的经验能够用来达到同样的教育目标5)同样的学习经验通常会产生几种结果。
4.组织学习经验的三个标准:连续性,序列性,整合性。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归纳全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归纳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1、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一般认为这是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
P32、截止20世纪20年代上半叶,课程这一研究领域才最先在美国比较完整地去里起来,博比特与查特斯等人的课程开发理论与时间,开启了“课程开发理论”。
P43、博比特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的奠基者、开拓者。
P44、教育的本质:1教育为成人生活作准备2教育是促进儿童的活动与经验发展的过程3教育即生产。
课程的本质:在博比特看来,课程是儿童及青年为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而从事的一系列活动及由此取得的相应的经验P5-65、拉尔夫·泰勒是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奠基者。
被誉为“现代评价理论之父。
他的《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也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
P9-106、泰勒原理的实践基础是“八年研究”,泰勒原理的实质是:“技术兴趣”的追求P11-127、学科结构运动: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西方世界发生了一场指向教育内容现代化的课程改革运动,叫学科结构运动。
其中心内容是用“学科结构观”重建过程。
在这场运动中诞生了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学术中心课程”。
学科结构运动是课程现代化进程中重要的里程碑。
P138、比较著名的新课程:物理科学研究委员会,研究开发的PSSC 物理课程,“生物科学课程研究会”,研究开发的BSCS生物课程,研究开发的SMSG数学课程,“化学键取向研究会,研究开发的CBA化学与CHEMS化学,”地球科学科学设计研究会,所开发的ESCP地学等等这些课程可统称为“学术中心课程”。
P139、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会议主席杰罗姆·布鲁纳作了题为《教育过程》的总结报告。
该报告确立了“学科结构运动”的理论基础与行动纲领,并从理论上理性地解决了存在与学科专家和教育专家之间的持久论战。
P1410、学术中心课程:是指专门的学术领域为核心开发的课程。
李森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总结
李森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总结李森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重要的教育学课程,旨在帮助教师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本文将从教学理论、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三个方面总结李森课程与教学论的知识点。
一、教学理论1.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它应该明确、具体、可操作,并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
2.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应当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并与教学目标相一致。
3.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包括讲述法、讨论法、实验法、示范法等,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4. 教学手段:教学手段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各种教学工具和教学资源,如教科书、多媒体设备、实验器材等,教师应合理运用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5. 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估和反馈,包括课堂测试、作业评定、学习成绩评价等,教师应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二、教学策略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引入新颖的教学案例、开展小组讨论、设置游戏化学习等,以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积极性。
2.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习惯,采用个性化的教学策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3. 提供多种学习资源:教师应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如图书馆、网络资源、实践机会等,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和兴趣。
4. 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应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
5. 个性化教学: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个性化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和特长。
三、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教学评价应包括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等方面的评价,综合反映学生的整体水平和发展潜力。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知识点集锦
课程与教学论一、课程与教学目标1.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层次:教育目的(aims)、教育目标(goals)、课程与教学目标(objectives)。
2.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取向;①普遍性目标取向是基于经验、哲学观或伦理观、意识形态或社会政治需要而引出的一般教育宗旨或原则,这些宗旨或原则直接运用于课程与教学领域,成为课程与教学领域一般性、规范性的指导方针。
特点是普遍性、模糊性、规范性。
②行为目标取向是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的形式陈述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它指明课程与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特点是精确性、具体性、可操作性。
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 :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
③生成性目标取向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与教学目标。
根本特点是过程性。
④表现性目标取向是指每一个学生在与具体教学情境的种种“际遇” 中扫产生的个性化表现。
最求学生的多元性。
3.目标模式泰勒:现代课程理论之父。
泰勒基本原理:1949 年泰勒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该书提出四个基本问题,即“泰勒原理”。
内容是:①确定教学目标。
泰勒认为,确定教育目标是课程开发的出发点。
课程开发的整个过程都决定于预定的教育目标,目标是课程的灵魂。
教育目标来源于对学习者自身的研究,对校外当代生活的研究,学科专家的建议。
②选择学习经验。
学习经验是指学习者与他能做出反应的环境中的外部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
泰勒提出选择学习经验的五条原则:一是为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给学生提供的学习经验必须既能使学生有机会实践该目标所隐含的行为,又能使学生有机会处理该目标所隐含的内容。
二是学习经验必须使学生在从事教育目标所隐含的行为的过程中获得满足。
三是学习经验所期望的反应是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的。
四是有许多特定的经验能够用来达到同样的教育目标。
五是同样的学习经验通常会产生几种结果。
③组织学习经验。
泰勒提出了学习经验的两种组织。
一种是纵向组织,指不同阶段的学习经验之间的联系。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仅供学习参考)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第一章1、多层面理解课程和教学的概念:1. 课程即学问和学科(学科本质观)2. 课程即学习经验(经验本质观)3. 课程即预定的教学计划(手段本质观)4. 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目标本质观)1. 教学即教授2. 教学即教学生学3. 教学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2. 试分析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模式:(一)国外的三种模式1. 二元独立模式2. 包含模式一是大教学小课程;二是大课程小教学。
3. 循环模式课程与教学是两种系统,虽相对独立,但存在互为反馈的延续关系,课程不断地对教学产生影响,反之亦然(二)我国的三种不同见解1. 教学(论)包含课程(论)2.相互独立论3.课程与教学整合论3、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历程:(1 )、萌芽阶段的课程与教学思想一)教学思想的孕育二)课程思想的前期准备(2)建立阶段的课程与教学理论一)系统教学理论的形成二)系统课程理论的形成(3)繁荣发展阶段的课程与教学理论一)现代教学理论的繁荣发展二)现代课程理论的繁荣发展4. 你对学习课程与教学论有怎样的认识?一)掌握学科的基本内容和结构二)联系实际,学思结合三)注意扩展学习第二章1、比较分析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四种基本取向:一)普遍性目标取向:普遍性、模糊性、规范性二)行为性目标取向:具体性、精确性和可操作性三)生成性目标取向:适应性、生成性、过程性四)表现性目标取向:开放性、差异性、和创造性2、分析讨论课程与教学目标确定的三个来源一)对学习者的研究二)对社会的研究三)对学科的研究3、简述课程与教学目标设计的一般步骤一)目标分解二)任务分析三)起点确定四)表述目标第三章1、分析课程与教学内容的三种取向:(一)课程与教学内容即学科知识(二)课程与教学内容即学习经验(三)课程与教学内容即学习活动2、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的原则有哪些?(一)课程与教学内容要注意基础性与时代性的统一(二)课程与教学内容应贴近社会生活(三)课程内容要与学生和学校教育的特点相适应3、分析不同类型课程的特点:(1)学科课程:以本门科学的知识体系为中心活动课程: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经验为中心综合课程:把几门学科的教学内容组织在一门综合学科之中分科课程: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的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必修课程:由国家或学校规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选修课程:为了适应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劳动就业的需要而开设的课程显性课程: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正式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以及有目的、有组织的课外活动隐性课程:是一种非计划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在学校情境中无意识地获得的经验第四章1. 课程开发的过程:一)确定教育目标二)选择学习经验三)组织学习经验四)评估学习经验的有效性2. 课程设计的模式:一)塔巴模式二)斯腾豪斯的过程模式三)奥利瓦的扩充式模式3. 教学设计的过程:一)确定教学目标二)确定教学步骤三)制订各分支步骤的具体教学活动四)选定评价方式五)对自我教学的评价和反思第五章1、、怎样理解课程实施的含义?一种观点认为,课程实施问题就是研究一个课程方案的执行情况。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梳理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梳理1 课程意义1.1 课程的认识1.1.1 课程概念的几种界说(一)从课程的构成或属性层面来界定:1.课程是知识。
基本思想:学校课程的主要使命是使学生获得知识/课程即学科(科目)。
此种观点下课程的特点:(1)课程强调受教育者掌握完整科学系统的科学知识,分科开设。
(2)课程的体系使相应学科的逻辑、结构为基础组织的。
(3)课程外在于学习者个人生活,并经常凌驾于学习者之上。
(4)学习者对于课程是接受者,教师是课程的说明者,解释者。
局限性和弊端:强调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和专业化,关注知识而不关注使人教育背离了自身的宗旨。
2.课程是经验。
把课程视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获得的经验或体验,以及学生自发获得的经验或体验。
基本思想:只有个体亲身的经历才称得上是学习,外在的知识才能转化为学习者自身所有——即经验。
课程就是让受教育者体验各种各样的经历,将学习对象转化为自身的经验,并实现自身的变化发展。
特点:(1)课程强调和突出学习者作为主体的角色以及在课程种的体验。
(2)课程注重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和设计。
(3)课程是以学习者时间活动的形式实施。
(4)学习者本人是课程的组织者和参与者。
(二)从课程的功能或作用层面界定1.课程作为目标或计划。
把课程视为教学过程要达到目标、教学的预期结果或教学的预先计划。
一种预设性的课程关,揭示了课程的目标性和计划性,课程总是指向一定的目标,并通过有计划的实施而进行。
过分强调课程的计划性,也会导致教学的窄化和僵化。
2.课程作为活动或进程。
一种生成性的课程观。
课程成为对个体生活经验的改造和建构,成为自我的“履历情境”。
相对而言,预成性课程倾向于以固定的、封闭的、可预见的学习结果为中心,生成性课程倾向于以开放的、活动的、很大程度上不可预见的学习过程为中心。
(三)从课程的层次或结构层面界定1.理想的课程2.正式的课程3.领悟的课程4.运作的课程5.经验的课程广义的课程: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
导论(一)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课程与教学的基本问题。
(二)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任务揭示规律:为什么教确立价值:应该教什么优化技术:怎么教四、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一)意义: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需要教学要从经验走向科学教师要从经验型走向专家型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提升教学质量的需要一、课程的历史发展(一)前科学时期的课程特点(二)课程的系统理论时期(三)课程的专门学科时期泰勒原理示意图: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二、教学的历史发展(一)启蒙期的教学思想《学记》●西方古代的教学思想●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又称“产婆术”,成为西方启发式教学的渊源。
●昆体良《雄辩术原理》(西方第一部教学法专著)(二)教学论的建立●德国拉特克(第一个倡导教学论)●以教学的方法技术问题为教学研究中心●教学方法和技术即依赖于儿童心理,又依赖于学科性质●确立了“自然教学法”●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教学论诞生的标志)●教学以自然为鉴的原理●教学要根据儿童的天性、年龄、能力进行●教学要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三)教学论的发展●赫尔巴特的教学论●德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教学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建立传统教学论体系:“教师中心、课堂中心、书本中心”●第一次提出教育性教学●教学阶段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杜威的教学论●美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20世纪最伟大的教育哲学家●对传统教学论的批判●基于经验的教学论●反省思维与问题解决教学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一)课程功能:异化了的课程功能:掌握知识应对考试促进学生的发展单一的知识传递功能→学会思维、学会学习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二)课程结构:多样化学科课程(缺乏整合、门类过多)→加强课程的综合性、选择性、均衡性(三)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密切联系社会和学生生活社会学生知识(四)课程实施:教学方式:灌输→引导帮助尊重理解学习方式:被动接受→自主合作探究实践(五)课程评价:发展性评价过于强调评价的区甄别功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的成长;重终结性评价→重过程性评价(如档案袋评价)(六)课程管理:实用文档 国家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第四章 课程与教学的目标1、课程目标是学校所有课程为完成国家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必须实现的具体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展是不平衡的
发展是有个别差异的
智能结构不同:多元智能(MI)理论,兴趣爱好、学科特长、出现时间早晚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左右脑功能研究、潜意识研究
人脑通过开发智力水平可以明显提高
布鲁姆的掌握学习、成功教育
(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发展即还不成熟,不能对他们求全责备
不完善很正常,十全十美不可能
促进学生的发展
单一的知识传递功能→学会思维、学会学习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课程结构:多样化
学科课程(缺乏整合、门类过多)
→加强课程的综合性、选择性、均衡性
(三)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密切联系社会和学生生活
社会
学生知识
(四)课程实施:
教学方式:灌输→引导帮助尊重理解
设计教学活动
实施课程评价
3、从教师自身的角度看教师角色的转变
终身学习者
研究者
(四)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1)尊重
对学生的尊重是教育的一条铁律,教育从尊重开始
(2)赞赏
每一个人都需要被赞赏,赞赏是教育的最好武器。
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1)帮助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的发展需要教师的帮助:
交给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转变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第六章课程开发
(一)校本课程概念:
(二)校本课程的特点
关联性
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各自的总体目标具有互补性
校本课程的育人功能对国家课程的育人功能具有辅助性。
3、问题: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存在怎样的关系?
课程目标是宏观的,教学目标是微观的。
课程目标是抽象的,教学目标是具体的。
如:课程目标:认知领域 教学目标:知识、理解、应用
课程目标是指导性的,教学目标是操作性的。
(四)课程与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1.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
2.学生本位的价值取向
3.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学习方式:被动接受→自主合作探究实践
(五)课程评价:发展性评价
过于强调评价的区甄别功能
↓
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的成长;
重终结性评价→重过程性评价(如档案袋评价)
(六)课程管理:
国家课程
↓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1、课程目标是学校所有课程为完成国家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必须实现的具体要求。
2、教学目标是为完成课程目标,通过教学来达到的基本要求,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
教学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
建立传统教学论体系:“教师中心、课堂中心、书本中心”
第一次提出教育性教学
教学阶段论
明了
联想
系统
方法
杜威的教学论
美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20世纪最伟大的教育哲学家
对传统教学论的批判
基于经验的教学论
反省思维与问题解决教学
二、
(一)课程功能:
异化了的课程功能:掌握知识应对考试
德国 拉特克(第一个倡导教学论)
以教学的方法技术问题为教学研究中心
教学方法和技术即依赖于儿童心理,又依赖于学科性质
确立了“自然教学法”
捷克 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教学论诞生的标志)
教学以自然为鉴的原理
教学要根据儿童的天性、年龄、能力进行
教学要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
(三)教学论的发展
赫尔巴特的教学论
德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学家
2.确定教学目标的一般步骤
(1)根据教材查看目标,明确以下问题:标准关于此内容是怎么描述的?目标是如何表述的?
(2)思考:如何将课标确定的学段目标具体化
(3)回到教材:依据教材呈现方式、例题习题设计等信息的提示,进一步具体化目标。
(4)联系学生:对于学生来讲,这些目标是高了还是低了?如何进行调整?
第五章
(五)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分类(概念)
3.生成性目标
生成性目标又称形成性目标。它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目标。
优点:为学生的自由生长提供了空间。
缺点:不易把握
4.表现性目标
表现性目标是指每一个学生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的个性化表现。它关注的是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某种程度上的创新性反应,而不是事先规定的结果,所追求的不是答案的惟一性,而是表现的多元性。
(二)课程的系统理论时期
(三)课程的专门学科时期
泰勒原理示意图:
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
二、 教学的历史发展
(一)启蒙期的教学思想
《学记》
西方古代的教学思想
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又称“产婆术”,成为西方启发式教学的渊源。
昆体良 《雄辩术原理》(西方第一部教学法专著)
(二)教学论的建立
导论
(一)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课程与教学的基本问题。
(二)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任务
揭示规律:为什么教
确立价值:应该教什么
优化技术:怎么教
四、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
(一)意义:
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需要
教学要从经验走向科学
教师要从经验型走向专家型
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提升教学质量的需要
一、
(一)前科学时期的课程特点
优点:照顾学生的独特性和首创性。
缺点:表现性目标过于模糊,很难保证学生掌握他们必须掌握的内容。
二、新课程的课程目标
课程三维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
知识与技能:基础性目标
过程与方法பைடு நூலகம்关键性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终极性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
1.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确定教学目标要分三步走:解读课程标准→与文本(教材)对话→了解学情
没有缺陷,没有矛盾,就没有发展的动力和方向
要允许学生犯错误,理解学生身上的不足
2.学生是独特的人
学生是完整的人
学生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学生不是“小大人”
3.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
(三)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从重教转向重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主动的参与教学
(2)引导教的本质在于引导。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教师之间一定要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团结互助
教师必须处理好与家长的关系,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合作
(二)
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1)学生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发展是有顺序的
(一)、教师要转变角色
1、从师生关系的角度看教师角色
(1)知识传授者角色的转变
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
由重教师的教到重学生的学转变
由重结果到重过程转变
(2)教师即促进者
由居高临下到平等中的首席
积极地旁观
给学生心理支持
2、从课程运作的角度看教师的角色
(1)由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构着
开发课程资源
调整课程进程和课程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