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课件PPT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鸿门宴
.-.
素养目标
1. 按线索梳理情节,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分析几个主要人物的形象。 2. 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表现人物个性的写作手法。 3. 探究刘邦与项羽一成一败的个人原因和历史原因,客观评价历史人物。
作者简介
司马迁(约前145— ?),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7.“樊哙闯帐”这部分是从哪些方面刻画樊哙这一人物的?表现出他怎样的 性格特点?
语言描写:“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语句短促急迫,急迫的心态、 忠勇的性格跃然纸上。 动作描写:“带剑拥盾入军门”“侧其盾以撞”“立而饮之”“拔剑切而 啖之”,无所顾忌,无所畏惧,何等英武。 外貌、神态描写:“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着墨不多,却 极为传神。 性格特点:粗犷而又机智,一番慷慨陈词,似乎义正词严,实际上隐瞒真相,巧言 善辩。
资料链接
古代座次 古代的座次尊卑有别,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处所,有着不同的 礼节规范。古代宫室内的座位有堂上(通常是行吉凶大礼的地方)和 室内之分。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皇帝聚会群臣,他的 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作“南面”,称 臣叫作“北面”。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向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 次是坐南向北,最卑是坐东向西。古书中“东家”“西宾”的说法, 是就室内而言的。古人将宾客和老师都安排在坐西向东的座位上,以 表示尊敬。所以,对宾客和老师也尊称为“西席”或“西宾”。
4.请用三个短语概括出第2段围绕三个人物所写的三个事件,分析事件所反映的 人物形象特点,指出事件在情节发展方面的作用。
(1)①项伯夜访张良。项伯告之项王决策,意在报答张良的救命之恩,可见他是一个 珍惜友情、知恩图报,但却因私情而废大义、将个人恩怨凌驾于集团整体利益之上的人。 ②张良献策沛公。一者,表明他对沛公忠心耿耿,不因私情而废大义;二者,他了解项 伯与项羽的关系,能够利用项伯的“重义”性格,及时为沛公出谋划策,表现出一个优 秀谋臣知己知彼、胸有城府、足智多谋的一面。 ③沛公约婚。以一方诸侯枉驾屈尊,对楚左尹“兄事之”“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足见其善于审时度势、趋利避害、能屈能伸的性格特点。 (2)作用:项伯夜访承接上文并强化了紧张气氛;张良献策使矛盾出现转机,气氛产 生缓和的可能;沛公约婚则使情节、气氛由紧张逐渐趋于缓和。
主要作品:《报任安书》《悲士不遇赋》《史记》等。
作品简介
1.《史记》简介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开了纪传体通史的先河。《史记》有12 本纪、30 世家、70 列传、 10 表、8 书,共130 篇,52 万余字,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三千多年的史事。
2.《史记》体例 “本纪”是全书的总纲,以编年为体,记载历代帝王的世系。 “世家”亦以编年为体,记述王侯封国、开国功臣和有特殊地位、特殊影响的人物。 “列传”所占篇幅最多,可分为两大类:(1)人物传记,有一人一传的专传,有两人或数人的合传, 按人物性质排列立传,所记人物范围极广,涉及贵族、官僚、政治家、经济家、军事家、哲学家等社会各 个阶层。(2)对外国或国内少数民族的记载,涉及中外关系史和国内民族关系史。 “表”谱列帝王、诸侯、贵族、将相大臣的世系、爵位和简要政绩,以年代远近、史事繁简而分为世表、 年表、月表。 “书”分门别类地记述历代历法、礼乐、封禅、水利、经济等典章制度,反映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5.鸿门宴上的座次安排,说明了什么?
项羽及其叔父项伯坐最上位,次之是范增,再次是刘邦,张良是侍坐。 从座位的安排上可看出,项羽目中无人,自高自大,谋士范增在项羽心 中的地位尚不及告密的项伯。君臣隔阂,事不可谋已初露端倪。
6.鸿门宴上,对比项羽对范增、项伯言行的态度,可以看出项羽有怎样的性 格特点?
3.张良为何不建议刘邦备战或逃走,而是在项伯身上做文章?
①双方兵力悬殊,“备战”无胜算,非良谋。 ②“逃走”则证明曹无伤密报为实,过早使刘、项矛盾激化并公开,对 刘邦不利;且两军相距不远,可以说是逃无可逃。亦非上策。 ③深知项羽轻信寡谋,知道刘邦善于纳谏;在项伯身上做文章,使项伯 成为己方在项羽处的说客,可以化解矛盾。暂时化解矛盾,待刘邦羽翼 丰满之后再使矛盾公开化,与项羽争夺天下,此为良策。
2.张良、范增分别是怎样的人物?他们在“鸿门宴”中处于什么地位?
①张良是刘邦的主要谋士,他为刘邦做了精心的部署、周密的准备, 从而赢得了斗争的胜利。他认为刘邦“距关,毋内诸侯”的策略不对,但 并不明确否定,只是问了一句:“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他认为不可以以 武力与项羽相斗,也只是委婉地探询:“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张 良处处留心,始终把自己放在谋臣的位置上。这是刘邦对他绝对信任的关 键。可以说张良是“鸿门宴”这一事件的“总导演”。
写作背景
公元前209 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各地纷纷响应。楚国 旧贵族项梁率侄子项羽于会稽起义,泗水亭长刘邦也在沛起义,后归项 梁领导。后来项梁由于恃胜而骄,被秦将章邯击杀。章邯得胜后,移师 围赵。
楚怀王一面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北上救赵,一面命刘 邦攻秦,并与诸将约定: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课文探究
1.项羽接到曹无伤的告密当即“大怒”,原因有哪些?
①就矛盾焦点而言,天下虽大,但“王”只有一个。 ②就力量对比而言,项羽占有绝对优势,况且秦军主力是项羽消灭的,刘邦 不过是“市井小人”。 ③就个性而言,项羽本就是火暴性子。
2.第一段写了哪些内容?在整个鸿门宴故事中各起什么作用?
①曹无伤告密。点燃了刘、项矛盾的“导火线”,是鸿门宴故事的直接起因。 ②范增进言。范增借曹无伤告密事件,分析刘邦的前后表现情况,点破刘邦 “欲王关中”的野心,并以当时颇能鼓动人心的“望气”说“火上浇油”,劝 项羽“急击勿失”,使矛盾进一步激化,渲染紧张气氛,推动情节发展。 ③插叙双方兵力及驻地。双方兵力对比,表明项羽占据绝对优势,刘邦岌岌可 危;交代两军驻地,为下文写人物活动做铺垫。
②“鸿门宴”这场斗争可以说是张良与范增的斗智。两人对整个事件 的演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谓关键人物。但是,两人毕竟只是谋臣, 唱主角的是双方的决策者,即刘邦和项羽。
3.“鸿门宴”上的情节发展有何特点?
整个“鸿门宴”的情节,大体可概括为三起三落。 三起: 一起:开始很平和,刘邦卑辞“谢罪”,项羽说出告密人,可见怒气全消,有和解意,且设 宴招待刘邦。但范增蓄意杀死刘邦,于是气氛陡然紧张,“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 之者三”,暗示项羽下决心除掉刘邦。 二起:范增见项羽“默然不应”,怕失去时机,乃叫项庄以舞剑为由,趁机刺杀刘邦,宴席 间充满杀机,形势极为严峻。 三起:樊哙持剑盾闯帐,怒视项羽,并予以斥责,情节发展到高潮,紧张气氛达到了顶点。
三落: 一落:范增“数目项王”,项王却“默然不应”,使刘邦暂时化险为夷。 二落:“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项羽对此不予 理会,让刘邦又逃过一劫。 三落:项羽对樊哙闯帐,不仅不怒,反而称之为“壮士”。赐酒,赐彘肩, 赐座。刘邦以“如厕”为名,脱身回军营,项羽也没有追究。
4.结合上下文,根据你所掌握的关于项羽、樊哙的知识,说一说,樊哙闯帐,项羽为 什么没有责罚他,反而赐酒、赞赏。
10.最后一段有何作用? ①刘邦有奸必肃。一个“立”字显其果断,与项羽的“妇人之仁”形成鲜明对 比。 ②与开头呼应,首尾圆合。
内容小结
主题归纳
本文写的是秦朝灭亡后,项羽和刘邦的首次矛盾斗争,是他们 以后长达数年斗争的开端。文章通过对“鸿门宴”全过程的描写,生 动地揭示了项羽自矜功伐而又有妇人之仁的悲剧性格,表现了刘邦善 于利用他人性格弱点,善于团结人、利用人的特点,在某种程度上预 示了两人斗争的结局。
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士,项羽称其为“亚父”,其地位不同寻常。他 的才智谋略不逊于张良,但他对项羽,尤其是对项羽的妄自尊大,并不完 全了解,他以命令的口吻要项羽攻打刘邦“急击勿失”;他在席上“数目 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要项羽按既定方案行事。他擅自安排项 庄舞剑,已经造成欲取项羽而代之的客观影响;他既不知人,也不知己, 这是范增的致命弱点。他与张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司马迁少时随父研习经史,20岁左右时外出游历,考察风俗,探 访古迹,采集传说。后到长安任郎中,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读 史馆所藏图书和文献。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进行历 法改革,共订《太初历》。承继其父遗志著《太史公书》(即《史 记》)。后因替降于匈奴的李陵辩解,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 发愤著书,完成《史记》。
8. 樊哙的话与前文刘邦的话是否重复?
不重复。 二人强调的侧重点不同:刘邦侧重于辩解,强调自己“不敢倍德”;樊哙则是 理直气壮地责之以“义”,将项羽推向“不义”的处境。从策略上看,刘邦之 言属于以屈求伸,樊哙斥责项羽已是以攻为守了。
9.刘邦在“鸿门宴”上能化险为夷有哪几个方面的原因? ①刘邦善于审势察情;项羽则不识时务,自矜功伐。 ②刘邦任人唯贤;项羽则任人唯亲,不听善言。 ③刘邦方面有统一的口径,内部团结;项羽不采纳下属的意见,意见不统一。
③沽名钓誉,有妇人之仁。如,樊哙闯帐将他训斥了一番,他不仅 不怒,反而称之为壮士,赐酒,赐彘肩,赐座。再如,樊哙的话是刘邦先 前说的话的重复与补充,而他在这些虚伪的言辞面前,却觉得刘邦与樊哙 的话是对的,自己反而有内疚之感,思想上完全解除了警戒,最后更是放 弃了“急击”计划。
④寡谋轻信,轻敌自大。如,对项伯盲目轻信;在刘邦逃走后,张 良奉璧给他,他随手放在座位上,没有什么反应。
①由于项羽自矜功伐的性格。项羽击败秦军主力,分封诸侯,成为“霸王”,志得 意满,自矜功伐,目中无人。刘邦登门谢罪,使他动了“不忍”之心。由于这种 “不忍”之心,他对樊哙格外宽容:樊哙私闯军帐,本可以叱出并严加责罚,但他 理解樊哙心系主公的心情,不仅不罚,反而赐酒。樊哙陈词,虽有指责,但又把他 看得比怀王更高,有“求赏”之意,都合乎他自矜功伐的心理。
宋义停军不进,为项羽所杀,项羽率军队与秦军大战多次,最后 在巨鹿彻底击溃秦之主力军,章邯率军投降。秦丞相赵高逼杀秦二世, 立子婴为王。由于秦主力军为项羽所破,刘邦很顺利地进入咸阳,秦王 子婴投降。刘邦入咸阳后,为了收买民心,与秦民约法三章:“杀人者 死,伤人及盗抵罪。”并申明军纪,废除了秦朝的一系列严刑苛政,得 到了广大百姓的支持。于是,刘邦派兵守关,驻军于霸上,想做关中王。 项羽击败秦军后,也向函谷关进军,破关而入咸阳,驻军于鸿门,并准 备消灭刘邦的军队。就在这种剑拔弩张的形势下,发生了“ 鸿门宴”这 场激烈的政治斗争。
刘邦:①机智而狡诈。他入关后即“籍吏民,封府库”“遣将守 关”“欲王关中”。而当他听到项羽要“击破”他时,既惊呼“为之奈 何”,虚心向张良请教,又将自己的“错误”推到别人头上。
②知人善任,善纳忠言。他以张良为佐,在宴会上完全听从其建议。 ③能屈能伸,有勇有谋。为化解危机,明知可能有去无回,但也从 容赴宴。宴会上,居于下座,自轻自贬。 ④遇事冷静,当机立断。得知项羽要攻打自己时,他当机立断,接 受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良建议,拉拢项伯。宴会上得知是曹无伤告密后,他不动声色,可回 到军营后“立诛杀曹无伤”。
范增为项羽重要谋臣,项羽虽尊其为亚父,却听不进其劝谏,“急击勿失” 的忠告不敌告密者项伯一番愚蠢之言;宴会上,范增举玦,项王不应,范 增不得已而召项庄舞剑。项伯为左尹,仅相当于丞相助手,但因其为“季 父”,项羽却对其言听计从;宴会上,项伯“以身翼蔽沛公”而项羽无所 反应,任其所为。这些足以表明项羽不善用人、刚愎自用、毫无主见、不 辨忠奸、缺乏政治远见。
深入探究
1.从“鸿门宴”的斗争中分析项羽、刘邦的性格特点。
项羽:①胸无城府,缺乏政治远见。如,他听到曹无伤的密报与范 增的劝说后,“大怒”,决心消灭刘邦;可是听到项伯说的“今人有大功 而击之,不义也”等话后,又改变了主意,答应项伯“善遇之”。
②刚愎自用,优柔寡断。如,谋士范增献计,项羽先纳计后食言。 宴会上范增多次示意杀刘邦,他都置之不理;项庄舞剑,项伯护卫刘邦, 他也听之任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