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沿革与创新

合集下载

环境保护法的历史沿革

环境保护法的历史沿革

环境保护法的历史沿革环境保护法是指为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预防和控制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维护人类健康,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规范和加强环境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

随着人类对环境问题的深刻认知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各国都陆续出台了相关的环境保护法。

一、早期环境保护法的出现追溯环境保护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

早期的环境保护法主要是针对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如英国于1863年通过的烟雾控制法、德国于1873年颁布的工厂法等。

这些法律主要是为了控制工业排放所产生的烟雾和废气,对环境进行保护。

二、环境法的发展随着环境问题日益严重,20世纪开始,各国开始加强环境保护的立法工作,并逐步形成了环境法的体系。

例如,美国于1969年通过了《国家环境政策法》,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将环境保护纳入国家政策的法律,其对后续环境立法起到了重要的借鉴作用。

同时,一系列关于水污染、空气污染、土壤污染等方面的法律陆续出台,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

三、联合国环境大会为了加强国际合作,各国于1972年首次召开了联合国环境大会(简称“斯德哥尔摩会议”)。

在这次会议上,各国代表就环境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并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和《环境行动计划》,确立了环境保护的全球意识。

此后,联合国环境大会成为各国协商环境问题的重要平台,为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提供了机制保障。

四、中国环境保护法的制定在中国,环境保护法的制定相对较晚。

1984年,中国颁布了第一部环境保护法,标志着中国环境保护立法的起步。

随着对环境问题认识的深入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突出,中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如《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

五、环境法的创新与完善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环境问题的不断演变,各国的环境法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

例如,德国于1974年通过的《循环经济法》规定了循环利用废弃物的相关制度;日本于1993年通过了《全球环境保护基金法》,通过设立全球环境保护基金来支持环境保护项目。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研究——以湖州小西街为例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研究——以湖州小西街为例

一、生态文明建设(一)生态文明的内涵生态文明的含义较为广阔,从不同的研究领域对它进行的探讨、诠释也有所不同。

生态文明作为新的社会发展与人类文明形态,是人类文明进化到一定阶段产生的新形态。

它不同于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的工业文明,是工业文明达到一定阶段地球无法再支撑后出现的新的文明形态,衍生于工业文明中弊端的生态文明改造。

不同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以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以尊重自然为前提,是一种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先进思想。

(二)历史文化街区的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历史文化街区代表着一个城市地域独特的人文历史与文化内涵的演变与展现。

随着工业文明社会的衰败与生态文明社会的崛起,街区在保持原有态势的基础上,运用生态文明理念进行有机更新,满足现行生态文明社会的需求,使其产生新的活力。

相比国内,国外研究历史文化街区的时间较早,可以追溯到英国政府1967年发布的《城市休闲法案》。

如今,发达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已经走过了较长的一段时间,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能为其他国家提供较好的经验。

目前在国内已有某些学者将“生态文明保护”作为切入点来研究历史文化街区的设计了,如2017年,陈朔、姜斌和宋寿剑曾提出“要基于生态文明设计视角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环境小品进行再设计与解读,综合考量生态设计与环境小品的相关性”。

现如今从生态文明视角系统地探讨历史文化街区中的各个元素的研究还不算很多,大多都是孤立地进行改造,这提示我们在之后的工作中需要用联系的生态文明思维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建设。

二、湖州小西街生态文明建设现状(一)湖州小西街历史沿革湖州小西街位于浙江湖州,地处老城区核心地带,总建筑面积为3.26万平方米,依西苕溪入古城西清源门支流漕渎而建,在熙攘闹市之中独占一隅,历史上名门贵族、富商官宦聚居于此。

小西街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民居街区,傍河而行,面街石门,临河楼阁,它的建筑集中体现了明清时期湖州传统民居的样式。

历史上湖州大姓名家如许氏、温氏、莫氏、钮氏、冯氏都聚居于此。

生态概念的内涵及思想源流

生态概念的内涵及思想源流

生态概念的内涵及思想源流提要:自有人类文明史以来,一切文明的共同基础是生态文明。

这一基本观点是贯穿全书的中心思想。

生态要素、生态系统、生态循环及生态平衡等都是人类社会赖以进化的根基,在社会生产力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

尽管在我国古代文献上没有出现“生态”这个词汇,但是浩瀚的考古史料证明,中华文明史是一部不断认知生态原理的历史。

国外古代生态思想,与中国古代生态思想相比,既有共同之处,又有区别。

首先,国外古代生态思想,是以西方的古希腊哲学界为代表的自然有机论、大宇宙与小宇宙论以及天人感应论为标志。

这些思想大多反映在哲学家的书本里。

而中国古代生态思想则与平民的生存、生产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

其次,中国古代生态思想的历史渊源长于国外。

例如,最新考古资料证明,系统体现中国古代城市建筑生态风格的考古发掘实物已有8 000多年历史,而国外这方面的考古实物、史料要比中国晚得多。

第三,中国的古代生态思想被系统、完整地继承下来,直至今天仍然广泛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文化艺术。

现代生态理论产生于20世纪3O年代,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理论。

实践证明,只有遵循自然生态规律,才能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

据考证,约在35亿年前,地球上诞生了原始生命体。

从那时起,逐渐演变出勃勃生机的地球生态系统。

在300多万年前,地球生物圈又发生一次“生态”革命,直立的古人类诞生了!从此,人类就依存生态,改造生态,与地球生态系统一起进化、生存、发展。

在逐渐走向生态文明的自由王国的征途上,人类对生态的理念、行为有过重大失误;在向大自然索取并缴纳昂贵学费的同时,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由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部人类文明史也就是一部自然生态的演变史。

第一节什么是生态一、生态概念的提出在生机盎然的大自然中,繁衍着无数的生物。

既有各种各样的高等植物和动物,又有无数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既有高达几十米的参天大树,又有依附在地面的地衣、苔藓;既有飞翔在云端的猎鹰,又有生活在地下的鼠类。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沿革与创新ppt课件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沿革与创新ppt课件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沿革与创新
1996年江泽民同志在第四次全 国环境保护会议上的讲话中指 出,经济发展,必须与人口、 资源、环境统筹考虑,不仅要 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 孙后代着想,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沿革与创新
十八大报告专门设一部分论述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 化总体布局中的生态文明建设,这标志着中国进入 生态文明的新时代。
我国文明进程在人类文明史中的反思
我国文明进程在人类文明史中的反思
西方国家主导的这条黑色发展道路
我国文明进程在人类文明史中的反思
中国创新的绿色发展和生态 文明建设的意义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沿革与创新
1973年中国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环保大 会,标志着中国人环保意识的觉醒。
十二大到十五大的历次党代会报告中逐渐出现 了,人口控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治理污染、 改善生态环境等关键词。
北京绿色创新实践的成功案例
缺水的北京通过生态投资,使再生水利用率全世界最高
谢谢您的关注!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北京绿色创新实践的成功案例
北京绿色创新实践的成功案例
改革开放之初,北京是典型 的重工业之都,仅次于辽宁。
经过10多年,服务业开始超过工业。
北京绿色创新实践的成功案例
北京90年代,服务业达到75%以上,就业比重超过73%, 完成了从工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转向现代服务业为主导 的新型现代产业体系,与纽约、东京等世界特大城市差不多。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沿革与创新
政府念起了“紧箍咒”,自我约束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沿革与创新
“十二五”规划的24个发展指标,其中绿色发展指标 共有8个,占了三分之一。

关于生态文明的了解及认识

关于生态文明的了解及认识

关于生态文明的了解及认识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专业:电子信息工程年级:2011级姓名:李晓摘要:近现代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了巨大进步的同时,由于人类对自然和自身的不正确认识及盲目开发行为,导致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全球性生态危机。

生态危机的产生与发展成为生态政治运动兴起的动因和基础。

在此基础上推动了各国政治和国际政治生态化的发展。

生态政治产生发展是政治生态学、政治生态化形成的前提和基础,政治生态化是生态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结果,是解决当前全球生态危机的不可或缺的根本措施之一,是全球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协调、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未来政治发展的趋势之一。

关键词:生态文明;了解;认识前言: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出现,生态危机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这种关注从某个角度上讲已远远超过了国家之间、地区之间、民族种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人类越来越关注自身共有的生态环境和生存家园--地球。

对生态危机的关注迫使人类重新审视自身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重新审视人类自身原有的思维方式、生产及消费方式、发展模式、意识形态、伦理观、发展观,以及世界各国经济、文化、政治发展前途和命运。

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出现,使得任何国家,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又一次重新走到一起。

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从全球范围看,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物质生产取得巨大发展的同时,对地球资源的索取超出了合理的范围,对地球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

其严重后果就是全球气候变化,以及过度开发土地、滥伐森林、过度捕捞、环境污染等所产生的其他负面效应。

近些年来暴雨、高温等极端气候频繁发生,就是大自然向人类敲响的警钟。

为此,我们应该去保护我们的地球,去爱护我们生存的家园。

正文:一:生态文明的历史沿革亨廷顿认为,文明“涉及一个民族全面的生活方式……包括‘价值、规则、体制和在一个既定社会中历代人赋予了头等重要性的思维模式’”,它“是一个最广泛的文化实体。

美丽中国先行区展望

美丽中国先行区展望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趋势
2
企业,它们在科技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引领产业
高新技术企业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不断推动产业
发展新趋势。
升级,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为美丽中国先行区
提供强大动力。 3 高新技术企业的挑战与机遇
面对国内外竞争压力和市场变化,高新技术企业
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持续提升创新能力,为
美丽中国先行区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美丽中国先行区展望
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
作者: xx 汇报时间: 2024/03/06
目录
01 美丽中国先行区概 述
06 先行区的旅游资源 介绍
02 先行区的地理位置 与环境
07 先行区的科技创新 能力
03 先行区的历史文化 背景
08 先行区的未来发展 展望
04 先行区的经济发展 状况
05 先行区的生态保护 措施
故事中的先行区 2 和贡献,为这片土地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先行区的历史故事丰富多彩,从古代传说到近代 历史,每一段故事都记录了这片土地的变迁和发
展。 3 名人与先行区的关联
许多历史名人与先行区有着紧密的关联,他们的 故事和影响,使先行区的历史更加丰富和多元。
04 先行区的经济发展状 况
GDP增长趋势分析
3 入侵物种管理
通过科学管理和监测,控制和防止外来入侵物种的扩散,保护本土生物多样性。
绿色能源推广与应用
绿色能源的推广策略 绿色能源的应用现状 绿色能源的前景展望
通过政策引导、科技创新和 公众教育,推动绿色能源在 社会各层面的广泛应用,助 力美丽中国先行区的建设。
分析当前绿色能源在生活、 工业、交通等领域的应用情 况,展示其在减少污染、节 约资源等方面的积极效果。

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读本小学教学计划和教案

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读本小学教学计划和教案

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读本小学教学计划和教案第一章:了解贵阳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贵阳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自然资源等特点。

2. 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内容:1. 贵阳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沿革2. 贵阳的文化特色和传统习俗3. 贵阳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教学活动:1. 图片展示贵阳的风景名胜,引导学生了解贵阳的地理位置。

2. 通过视频或故事形式,介绍贵阳的历史沿革和文化特色。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贵阳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了解。

第二章: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重要性教学目标:1. 让学生认识到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和参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积极性。

教学内容:1. 生态文明城市的概念和内涵2.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重要性3. 学生如何参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教学活动:1. 图片展示生态文明城市的特点,引导学生了解生态文明城市的概念。

2.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认识到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重要性。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学生如何参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

第三章:贵阳的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成果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贵阳在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果。

2. 培养学生对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成果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教学内容:1. 贵阳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主要成果2. 贵阳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特点和亮点3. 学生如何维护和推广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成果教学活动:1. 图片展示贵阳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成果,引导学生了解贵阳在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

2. 通过视频或故事形式,介绍贵阳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特点和亮点。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学生如何维护和推广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成果。

第四章: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的环境保护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和行动力。

教学内容:1.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环境保护的内涵和重要性2. 贵阳在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的环境保护措施3. 学生如何参与到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的环境保护行动教学活动:1. 图片展示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了解环境保护在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的地位。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的一级学科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的一级学科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的一级学科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此文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e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s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涉及到土壤资源的保护和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公共基础知识各个板块考点

公共基础知识各个板块考点

政治。

主要测查应试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过程及主要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主要包括: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党的建设理论;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了解中国共产党建立社会主义的斗争及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程;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及特色;学习理解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等重要会议精神、党和国家新时期的方针政策以及时事政治等。

【重点】马列主义基础理论(马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党和国家新时期的方针政策以及时事政治等。

【真题举例】党和政府坚持执政为民的理念,其马克思主义哲学依据是()。

A。

人民群众掌握着真理B。

人民群众代表着先进生产力C。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D。

人民群众是执政的对象参考答案:C【复习建议】政治部分是考试中的绝对重点,必考,占分最高,这一部分要重点练习和记忆,特别是中特、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部分,是重点,同时有一定难度,这部分的题目要多做几遍,把握命题的规律。

【推荐】公共基础知识政治模块题库练习经济。

主要测查应试者对市场经济基本原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等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主要包括:了解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及特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政府宏观调控体系、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认识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的对外经济关系以及我国的对外开放格局、经济全球化与我国对外开放的关系。

【重点】经济学基础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知识以及财务管理的基础知识。

【真题举例】一国政府为了控制CPI的快速上涨,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一般情况下,这会导致()。

A.恩格尔系数的上升B。

就业机会的增加C.通货膨胀D。

经济增长速度的放慢参考答案:D【复习建议】经济常识在近几年分值逐渐加大,与日常生活结合更加紧密,在本题库中已经把尽可能多的题型列出,做完即可保证高分。

【推荐】公共基础知识经济模块题库练习法律。

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思想

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思想

创新性发展的历史与发展
要点一
历史
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思想起源 于20世纪末,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自信的 提升,这一思想逐渐受到重视和应用。
要点二
发展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文化建设的重视和大力推动,创 新性发展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发展。特别是 在文化产业、教育领域和社会治理等方面,创新性发 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 转化、创新性发展”思 想
汇报人: 日期:
目 录
• 中华传统文化概述 • 创造性转化的思想 • 创新性发展的思想 • 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关系 • 中华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 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思想的未来发展
01
中华传统文化概述
中华传统文化的定义与特点
• 定义:中华传统文化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形态,它源于 中国古老文明,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 统一。它涵盖了哲学、道德、艺术、文学等多个领域,具 有丰富的内涵和广泛的影响力。
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区别
重点不同
创造性转化更强调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改造和重新诠释 ,使其具有现代社会的特征和价值;而创新性发展更注 重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拓展和延伸 ,使其具有更广泛的应用和推广价值。
方法不同
创造性转化主要采用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法等方法,对中 华传统文化进行反思、批判、重构;而创新性发展则更 注重在实践中不断尝试、摸索、总结,通过实践检验和 修正理论。
在绿色发展中的应用前景
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保护和可 持续发展的思想。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 发展,这些思想将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更 加符合现代绿色发展的需求。同时,创新性 发展也将使中华传统文化在绿色发展中更具 引领力和影响力。

生态文明背景下我国农业现代化新内涵与发展道路探索

生态文明背景下我国农业现代化新内涵与发展道路探索
2.2. 农业现代化内涵的演变过程
随着生产实践的推进和需要,农业现代化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和前进。本研究总结前人研究成果 和学术观点[10] [11] [12],从过程和结果两个方面系统梳理我国农业现代化内涵的历史演变过程,具体内 容见图 1 所示。
从图 1 可知:我国农业现代化概念与内涵经历了一个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扩展的发展历程。农 业现代化发展内涵充分体现了历史性、地域性和继承性的基本特征,与国家一定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对农 业的需求和社会的主要矛盾紧密相关。由于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决定了,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选择及目标取 向,归根到底反映了国家经济社会在不同发展阶段对于农业产业更好发挥支撑作用的任务和要求。
关键词
生态文明,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科技进步,中国特色
Exploration of the New Connotation and Development Path of China’s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2.1.2. 快速发展阶段 从上世纪 80 年代到本世纪初期,是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阶段。政策制度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重要动力,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为起点,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和集体经济,实施农业资源的优化配 置[7] [9],完善以农产品市场价格补贴为主的农业政策,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这个阶段,农村 工业化和农村现代化的整体水平进入协调发展中;由于农药和化肥的大量施用,以及生产方式落后导致 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农田土地退化、农用水体污染、农产品质量下降等问题使人类的健康生存受到威 胁。同期,社会各界开始重视生态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开始思考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方向和道路问题。

毛概知识点章节整理科学发展观

毛概知识点章节整理科学发展观

毛概知识点章节整理:科学发展观前言中国共产党的毛泽东思想被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毛泽东主义概论(简称毛概)是系统阐述毛泽东思想的理论课程,是培养党员干部和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的重要教材。

其中,科学发展观是毛概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将对毛概中有关科学发展观的知识点进行整理。

一、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科学发展观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体现了毛泽东思想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发展是硬道理: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发展必须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统一,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置于首位,坚持把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并注重发展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3.组织发展和自我发展相统一:科学发展观强调要充分发挥组织作用,发展是靠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来推动的,同时强调发展还要依靠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来推动。

4.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要协调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的历史沿革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多个历史阶段。

以下是科学发展观的历史沿革:1.提出阶段:科学发展观的雏形最早可以追溯到毛泽东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主要表现为坚持以人为本、加强计划生产和人民公社等方面的探索。

2.具体提法阶段:1987年,邓小平提出了“发展是硬道理”这一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命题。

1992年,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正式确定了科学发展观的名字并纳入党章。

3.理论完善阶段:2002年,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并提出了处理好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城乡发展差距等重要论述。

4.深化阶段:2007年,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完善和丰富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提出了加速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重要任务。

改革探索创新——发挥国家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

改革探索创新——发挥国家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

改革探索创新——发挥国家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作者: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21年第25期问:请您具体讲讲,国家发展规划都有哪些作用?国家发展规划,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纲要,其规划对象是整个国家的经济社会活动,规划内容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战略部署及具体安排。

所谓在时间上的战略部署和安排,指的是统筹制定规划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以及为达到目标而采取的发展战略、重点任务、制度安排、配套政策、重大工程项目等。

所谓在空间上的战略部署和安排,主要是明确空间结构优化方向和管控原则,明确发展战略和重大任务在国土空间上的安排,如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的“三大战略”和“四大板块”布局,主体功能区战略中的城镇、农业、生态三类空间布局和管控措施,以及基础设施、基础产业等重大生产力布局,等等。

新中国成立后,从1953年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已经连续编制实施了13个五年规划。

这些规划,无论是在计划经济时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对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五”计划的实施,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三五”至“五五”计划的实施,为建立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做出了巨大贡献。

——“六五”和“七五”计划的实施,对缓解农产品和消费品匮乏发挥了积极作用;“七五”计划后,我国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

——“八五”和“九五”计划的实施,对缓解基础设施的瓶颈制约,特别是实现现代化建设前两步战略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

“九五”期末,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人均GDP达到850美元,进入世界银行划分的下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十五”计划的实施,推动了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步伐,使其明显加快,特别是对外开放水平全面提升,五年内外贸进出口总量增加了2倍,达到1.4万多亿美元,世界排位从第八跃升为第三。

2005年,经济总量超过英国,跃升到世界第四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历史沿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历史沿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历史沿革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是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法律基础,经历了一系列的历史沿革。

下面将从早期环境保护的缺失、立法的必要性以及环境保护法的发展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首先,回顾早期的历史,中国在改革开放前环境保护工作并不完善,许多地区存在着水污染、空气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

早期的工业化进程以追求经济增长为主导,环境保护意识不强,缺少相应的法律法规来约束和保护生态环境。

在这种情况下,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不仅严重影响了人民身体健康,也对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威胁。

其次,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环境保护法的立法工作逐渐成为必然。

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首次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建立。

这部法律规定了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和目标,明确了政府与企业的责任与义务,从而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

随后,为了更好地应对环境问题,我国陆续颁布了多项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如《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

最后,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我国环境保护法的体系不断完善,对环境保护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

同时,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和社会的不断进步,环境保护法也需要不断修订和完善,以更好地适应新的环境挑战。

目前,我国正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环境保护力度,倡导绿色发展理念,为建设美丽中国不断努力。

总的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历史沿革经过了早期环境保护缺失、立法必要性的认识以及法律体系的完善等过程。

这部法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事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保障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希望以上内容能够准确地满足任务要求,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历史沿革有一个清晰的介绍。

通过深入研究环境保护法的发展过程,我们能够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共同构建美丽的家园。

新中国70年环境规制政策变迁与取向观察

新中国70年环境规制政策变迁与取向观察

新中国70年环境规制政策变迁与取向观察作者:张小筠刘戒骄来源:《改革》2019年第10期内容提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环境规制政策体系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起步构建到全面提升的发展历程。

从改革开放前工业污染防治的初步探索、改革开放初期的“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到20世纪90年代的“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并重”、21世纪的“在发展中保护、保护中发展”,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坚持生态优先”,环境规制政策体系实现了多次重大战略转型;政策理念经历了从“污染防治观”到“生态文明观”的演变,政策类别则经历了从政府干预到市场激励,再到公众参与和全社会共同监督的演进。

新时代完善环境规制政策体系,应进一步加快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创新、手段创新,加大环境监管执法力度,并加强环境规制政策与财税、金融、创新政策的协调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环境规制;污染防治;生态文明建设;三方共治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543(2019)10-0016-10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转变,并在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取得巨大成就,但与之相随的是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

相应地,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经历了从适应计划经济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以工业文明为主导向以生态文明为主导的演变历程,环境规制政策理念经历了从“污染防治观”到“生态文明观”的演变,政策类别则经历了从政府干预到市场激励,再到公众参与和全社会共同监督的演进。

这里对新中国成立70年来实施的环境规制政策进行系统梳理,总结思考其发展演进的规律和特征,并就新时代环境规制政策的调整完善提出相关建议。

一、新中国70年环境规制政策的总体演进70年来,我国环境规制政策体系建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探索并取得了重大进展。

通过对不同时期的环境政策、治理措施等进行梳理,可将我国环境规制政策体系的历史沿革大致划分为起步构建(1949~1977年)、正式确立(1978~1991年)、完善加强(1992~2001年)、战略转型(2002~2011年)和全面提升(2012年至今)五个阶段。

城市建设史与规划史

城市建设史与规划史

城市建设史与规划史城市建设史与规划史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和城市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建设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城市建设史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历史,反映了城市对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而城市规划史则是城市建设史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指城市的整体布局和规划设计。

那么,城市建设史与规划史的演变和发展,究竟是怎样的?本文将逐一介绍。

一、城市建设史城市建设史是城市的发展史,由于城市的起源和发展与不同的时代和地域背景密切相关,因此,建设史的发展历程也让人们感受到了城市的多彩和多样。

总体而言,城市建设史可以按照人类社会发展阶段划分,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原始社会时期(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3000年)原始社会时期的城市建设主要以人类社会化进程的初步阶段为基础。

此时城市的规模较小,生活方式和经济活动多以游牧、狩猎、渔业和农业为主。

2. 文明时期(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500年)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的社会结构不断发展,城市也显现出不同的形态。

在古代文明时期,城市的建设被视为国家和政治进程的象征,一些重要的城市如古埃及的金字塔、古巴比伦的神庙、古希腊的城邦和罗马帝国的港口等都是这个时期重要的代表。

3. 中世纪时期(公元500年-公元1500年)中世纪时期城市建设逐渐演化为以城壕、城墙和城门等建筑物为主,同时,城市的居民人口密度和集中度也逐渐提高,城市贸易和商业活动也越来越活跃。

4. 工业时期(18世纪-20世纪初)从18世纪开始,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城市也发生了极大的转变。

在这个历史时期,城市的建设更多地侧重于新兴产业和工业化。

城市的贸易和人口逐渐增加,城市的面积和空间布局也逐渐扩大,城市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5. 现代时期(20世纪中期以后)自20世纪中期以来,城市建设又进一步发展为以现代化和科技化为主。

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让城市的规模和巨大。

城市化过程也呈现出了一些新的趋势,如城市扩张速度的加快、逐渐向更多的领域扩展、建筑类型的多样化和城市交通的注重等等。

美丽中国

美丽中国

十八大热词"美丽中国"、"生态文明"、"海洋强国"美丽中国 - 简介“美丽中国”是2012年11月9日,胡锦涛在向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作报告时提出的新的发展观点,为引领中国未来发展的关键词之一。

指出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美丽中国”的提法,在代表中引起强烈的反响和共鸣。

一、原文摘要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二、美丽中国 - 历史沿革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十八大报告中,“美丽中国”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新词。

“美丽中国”概念是新的,其理念却并不完全陌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思想的顺延。

中共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共十六大以来,中央相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等新的发展理念和战略举措;中共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并将到2020年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

从概念变迁中,明显感觉到,发展的理念一以贯之,但具体目标更加明确,战略地位越来越高。

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就清晰地表明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单纯的生态保护、环境改善这么简单,而是一种发展理念的革新,会影响着发展思路的转变。

三、美丽中国 - 现实状况从现实来看,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工业化进程中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替代——基于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现代化两种方案的考察

工业化进程中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替代——基于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现代化两种方案的考察

人 的全 面 发展 社 会 的 论 述 等 等 , 克 思 对 人 与 自然 关 马 系 的历 史 沿 革进 行 了理 论 化 的考 察 。在 他 关 于人 类 社
会 的“ 三形态” 理论 中, 人与 自然关 系、 生产力与资源环
境 之 间 的 张力 作 为 审 视 社 会 发 展 的一 个 考 察 基 点 , 一 直 贯 穿 于 马 克 思 的理 论 中
社 会形态 理论 . 自然经 济社会 、 品经济 社会 和产 即 商 品经济社会 。 马克思著作 中, 14 年经济学哲学 在 从(8 4
来 , 类 发 展 到 商 品经 济 社 会 时 , 人 自然 经 济 社 会 中人
手 稿》 中对 前资本 主义社 会 、 资本 主义社会 和共 产主
义 社会三 种社会形 态雏形 的 阐述 , 《 意志意识 形 到 德 态》 中对前 资本 主义社会 所有 制 、 本主 义私有 制和 资 共产 主义制度所作 的探讨 , 以及在 (8 7 15 15 — 8 8年经济 学 手稿》 中对人 的依赖性 社会 、 的依赖性 社会 和个 物
完全异 己的、 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 的力 量与人们 对立 的 。 人们 同 自然界 的关系完全像 动物同 自然界 的
关 系一 样 , 们 就 像 牲 畜 一 样 慑 服 于 自然 界 。” 人 [ t
在这种社会里 , 人们敬畏 、 膜拜 自然 , 自然的支配。 受
2商 品 经 济社 会 即物 的依 赖 性 社 会 。在 马 克 思 看 .
对 自然 的依赖 逐渐发展成为人对 自然 的征 服 。 人与 自
然 的关 系不 断 地 以 人 掠 夺 自然 、 自然 报 复人 类 的 形 式 循 环 着 。恩 格斯 曾 明确 告 诫 :我 们 不 要 过 分 陶 醉 于我 “

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工作总结

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工作总结

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工作总结目录1. 内容综述 (2)1.1 写作背景 (2)1.2 工作目的与意义 (3)1.3 组织与实施概况 (4)2. 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概况 (4)2.1 矿山基本情况介绍 (6)2.2 生态破坏现状分析 (7)2.3 修复工作的历史沿革 (8)3. 生态修复目标与策略 (9)3.1 修复目标设定 (10)3.2 修复策略讨论 (11)3.3 修复技术路线选择 (12)4. 主要修复工作措施 (14)4.1 环境治理措施 (15)4.2 水土保持措施 (16)4.3 土地复垦措施 (17)4.4 生态重建措施 (18)5. 修复效果评估与监测 (20)5.1 修复效果评估方法 (21)5.2 监测计划与数据记录 (22)5.3 评估结果分析 (24)6. 存在问题与挑战 (25)6.1 环境问题识别 (26)6.2 技术难题与挑战 (26)6.3 社会经济影响分析 (28)7. 后续工作计划 (29)7.1 修复工作续推进 (30)7.2 长期监测与管理 (32)7.3 法律法规建设 (33)1. 内容综述详细阐述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的具体目标,如恢复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等,并介绍修复工作遵循的基本原则,如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公众参与等。

施工阶段:描述修复工程的具体实施步骤,如土地复垦、植被恢复、水体治理等。

生态环境改善:详述生态修复后生态环境的改善情况,如植被覆盖率提高、土壤质量改善等。

生物多样性恢复:介绍修复过程中动植物种群的恢复情况,特别是濒危物种的保护效果。

社会经济效益提升:分析生态修复对当地经济发展的贡献,如提供就业机会、促进地方产业升级等。

客观分析在生态修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如资金不足、技术瓶颈、政策法规不完善等,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

总结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工作的成绩和经验教训,对未来的修复工作提出展望和建议。

1.1 写作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利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家经济的繁荣。

空间规划的历史沿革、现状与发展趋势

空间规划的历史沿革、现状与发展趋势

The Historical Change,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Spatial Planning 作者: 洪小春[1,2]
作者机构: [1]中国矿业大学力学与土木工程学院,江苏徐州221116;[2]江苏省建筑节能与建造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江苏徐州221116
出版物刊名: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20-30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2期
主题词: 空间规划;城市规划;发展趋势
摘要:“多规合一”是我国城市规划领域目前积极探索的热点问题,空间规划是社会发展到了特定阶段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我国目前处于探索空间规划促进“多规合一”的重要阶段。

探索空间规划的起源及其发展,分析空间规划的特性,通过对目前省级空间规划推进现状分析总结我国空间规划存在编制内容多、执行主体复杂、战略规划与控制规划难平衡、空间规划法制体系构建困难、跨地域空间规划考虑不足等问题,提出我国城市规划将因空间规划实施形
成“多规合一”规划体系、协调配置空间资源、完善规划法治建设等发展重点和趋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沿革与创新
1973年中国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环保大 会,标志着中国人环保意识的觉醒。
十二大到十五大的历次党代会报告中逐渐出现 了,人口控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治理污染、 改善生态环境等关键词。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沿革与创新
1996年江泽民同志在第四次全 国环境保护会议上的讲话中指 出,经济发展,必须与人口、 资源、环境统筹考虑,不仅要 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 孙后代着想,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沿革与创新
十八大报告专门设一部分论述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 化总体布局中的生态文明建设,这标志着中国进入 生态文明的新时代。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沿革与创新
政府念起了“紧箍咒”,自我约束
人口
资源
环境
公共服务
人民生活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沿革与创新
“十二五”规划的24个发展指标,其中绿色发展指标 共有8个,占了三分之一。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的创新之路
走绿色发展之路,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大力发展绿色产业
二、要构建绿色生产体系 三、要发展绿色技术和标准 四、要积极倡导绿色消费 五、要率先实行绿色贸易
六、要开展绿色国际合作
七、要实施创新绿色投资
北京绿色创新实践的成功案例
北京绿色创新实践的成功案例
改革开放之初,北京是典型 的重工业之都,仅次于辽宁。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沿革与创新
基本政策
•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根本方针
• 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 主的方式
基本途径
• 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的创新之路
绿色创 新主要 包括
绿色观 念创新
绿色就 业
绿色投 资
绿色技 术创新
绿色市 场创新
绿色制 度创新
西方国家主导的这条黑色发展道路
三大特征
生活过度消费
资源过度消耗
污染过度排放
我国文明进程在人类文明史中的反思
中国创新的绿色发展和生态 文明建设的意义
பைடு நூலகம்
其一,标志着中国在世界率先进入生态 文明时代 其二,意味着我国超越了20年前西方人 提出的可持续发展阶段 其三,开启引领南方国家创新、超越北 方国家的绿色现代化
经过10多年,服务业开始超过工业。
北京绿色创新实践的成功案例
北京90年代,服务业达到75%以上,就业比重超过73%, 完成了从工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转向现代服务业为主 导的新型现代产业体系,与纽约、东京等世界特大城市差 不多。
北京绿色创新实践的成功案例
2005年再生水利用率30%
2010年再生水利用率60% 2015年再生水利用率75% 缺水的北京通过生态投资,使再生水利用率全世界最高
我国文明进程在人类文明史中的反思 中国是人类农业文明的领头羊
我国文明进程在人类文明史中的反思
工业文明300多年中, 我国落后了。
马克思、恩格斯:工业文明创造 了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 产力还要多的辉煌,同时也造成 了比过去一切时代的破坏还要多 的改变。
我国文明进程在人类文明史中的反思
我国文明进程在人类文明史中的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