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市市域总体规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社会经济基础好,发展潜力强
1
改革开放以来,慈溪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综合实力迅速增强,科教、文化、卫生、体育等均处于全省先进水平,先后获得全国科技、体育、文化先进县(市)称号。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7332元和16752元,经济总量名列浙江省前茅;同时,慈溪市又是浙江省经济四强县(市)之一,经济基本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目前分别在2003年全国百强县(市)中排名第8位和第16位(发展水平第16位,发展活力第16位,发展潜力第40位),是全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慈溪市较强的综合实力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基础条件和潜力。
由于缺乏系统的、具有刚性约束力的慈溪市域产业园区空间发展规划,目前市域工业园区布局较为分散(三区四城十七园),部分园区选址不尽合理,大部分规模偏小(2.0 km2以下的工业工业园区共13个,占总园数的54.2%),产业档次偏低,集聚功能偏弱。此外,虽然慈溪市特色产业鲜明,优势突出,但产业间关联度较小,尤其是优势产业的产业链拓展延伸较短,在产品链上的价值附加有待提高,等等。这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将制约慈溪市工业结构的战略性优化与调整,削弱慈溪工业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三、后备土地资源丰富,开发前景良好
杭州湾沿岸是我省滩涂资源分布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后备资源达100万亩左右。在水动力和泥沙条件没有大的改变情况下,从尊重自然发展规律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可因地制宜、合理开发杭州湾沿岸的滩涂资源。根据《慈溪市滩涂围垦总体规划报告》,从2003年到2010年,可围垦土地10.93万亩;到2020年,可再围垦土地13.4万亩。这样到2020年共可围垦土地24.33万亩,在保持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这些用地可用作工业和城镇开发的后备土地资源。
2
作为浙江省乃至华东地区重要工业强市,2004年慈溪市完成工业增加值159.93亿元(统计公报数据)。到2004年,慈溪已初步形成家电、轻纺针织服装、化纤、金属制品、轴承、交通运输设备和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七等大支柱产业。
3
为顺应“大桥经济”时势,慈溪市对工业经济发展空间作了重新调整,到2003年形成了“一区四城十七园”的空间格局。产业在空间上的布局特色也比较明显:家电主要布局在周巷、附海和新浦,打火机主要布局在掌起和观海卫,低压电器主要布局在观海卫,轻纺主要布局在浒山,服装主要布局在胜山和坎墩,化纤主要布局在桥头,鞋类主要布局在逍林和桥头,轴承主要布局在横河和周巷,有色金属冶炼主要布局在宗汉,旧家具主要布局在天元,这十大行业区域块状经济基本形成,但在产业和空间发展上尚需进一步整合与优化。
二、长三角地区发展一体化
长三角地跨江、浙、沪三省市,位于长江和钱塘江的入海口,处于中国东部沿海开放城市带和沿长江产业密集城市带的“T型”接合部,具有得天独厚的江海交汇、南北居中的区位条件,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城镇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在核心城市——上海的辐射和带动下,正在加速向世界第六大城市群迈进。随着杭州湾大桥等一批区域性基础设施的开工建设以及沪杭高速轨道交通等重大项目研究的不断深入,慈溪与上海以及长三角北翼城市的联系日趋紧密,慈溪亟需确立在长三角世界城市群中的地位与功能,进一步明确市域空间发展结构。
四、宁波市“六大联动”重要决策
新一届宁波市委在市十次党代会上提出了“六大联动”,明确了今后一段时期宁波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六大联动”内容为:一是推进城乡联动,把城市与农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筹城乡发展,改变城乡差距过大、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突出的局面,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良性互动和一体化发展;二是推进产业联动,针对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的问题,按照“优化第一产业,提升第二产业,突破第三产业”的思路,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实现三大产业的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三是推进港桥海联动,充分发挥港桥海优势,整合港桥海资源,大力发展港口经济、大桥经济、海洋经济,形成互为依托、相互促进的格局;四是推进内外联动,坚持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相结合,着力于利用好两种资源、开拓两个市场,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主动参与国际国内经济竞争与合作,努力确立华东地区重要外贸口岸的战略地位;五是推进生产生活生态联动,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全力推进生态市建设,努力把人们的生产生活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有机结合起来,增强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联动效应;六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联动,在突出经济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群众生活质量的改善,更加注重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更加注重社会发展和进步,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第一章
第一节
一、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强化,国际环境趋好,国际制造业加速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更快融入世界经济,更大范围地分享国际资金、技术、资源和市场机会;以信息技术、生命科学为先导的新科技革命,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利用后发优势、改造提升传统经济、拓展新兴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这对处于沿海制造业发达地区的慈溪若想在浙江省或者全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制定合理的区域发展战略,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要求。
第三节
一、杭州湾大桥带来的机遇
杭州湾大桥建设将会给慈溪经济发展带来以下三方面机遇
1.
第一,以交通对接压缩时空距离,通过更加便捷的交通进一步拉近与上海的空间距离,实现与上海在人流、物流、技术流、信息流等方面的"无缝接轨",更好地接受上海的辐射和带动。第二,通过确立了追求共同利益的"双赢思维",可以按照配套、协调、互补、服务的要求,更加主动地与上海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交流合作。为承接上海浦东两岸开发带来的产业转移,不断优化市域的产业布局,建立起与上海互补的、全国一流的高新技术产业带,与上海打成一片、抱作一团,实现极化中心与辐射区域的良性互动。同时,可根据适应上海需要,建设高水平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大型交易场所和理想的旅游休闲场所,使自己真正成为接受上海产业梯度转移的配套"工业园"、市民农产品安全消费需求的绿色"大菜园"和休闲旅游"后花园"。第三,以上海为扩大对外开放的更高平台。上海是外资进入中国大陆的"桥头堡",也是世界制造业转移、扩散、协作、配套的一大基地。杭州湾大桥把紧邻上海变成慈溪招商引资的名片,以上海为桥头堡加快走向世界,逐步形成了外商投资密集区。
8.
从经济发展类似的鄞州区、余姚市、上虞市、海宁市和乐清市等六县市相比,慈溪市在区域建设水平、经济实力、资金实力、产业结构、开放程度和发展潜力有一定的优势,但在科技实力和社会环境方面相对比较落后。因此,在今后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增强科技实力和改善社会环境。
第二章
一、区位条件优势凸现
随着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设,慈溪东距宁波60km,北距上海148km,西至杭州138km,将融入沪、杭、甬2小时交通圈,交通条件也由原来的交通末端变为交通节点,这将极大提升慈溪在长三角城市群中连接上海、宁波两大都市的“黄金节点”的战略地位,真正把原来的地理位置优势显化为区位优势,成为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南翼环杭州湾地区上海、杭州、宁波三大都市经济金三角的中心。
三、
充分发挥“八个优势”、深入实施“八项举措”,扎实推进浙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浙江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上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扎实推进浙江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条主线。对慈溪而言,要充分发挥其体制优势、区位优势和特色产业优势,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三角,不断提高对内对外水平,同时积极保护和改善现有生态环境。
第二节
一、科学发展观与“五个统筹”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和基本要求,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坚持区域协调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需要规划更多考虑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及城乡一体化发展。
第二节
一、国家宏观土地政策限制
二、饮用水资源缺乏
慈溪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仅为宁波市人均占有量的1/3,全省人均占有量的/4,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5,属于资源性缺水地区。慈溪市现有水资源已不能满足社会经济现状需求和发展需求;另外,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污染,更加剧了本区域可供水资源的匮乏,严重制约了慈溪市的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市域生态环境质量欠佳
在生态上,慈溪市的植被总覆盖率还很低,质量很差,防护林、特种林所占的比例较小,森林生态功能远不能满足当前人民生活不断提高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环境上,近10年来慈溪市对于各类污染物治理的投资力度不断加强,各类环保设施不断完善。但还存在环境污染严重的现象。
四、产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布局较散乱
二、国家宏观土地政策
从2004年10月28日《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简称28号文件)的颁布,到2005年初土地监察制度正式启动,国家颁发了有关于土地管理的多个配套具体实施文件和紧急通知,可见中央政府贯彻土地半垂直管理的决心无可动摇。这些土地政策都为以粗放型经济增长为特征的慈溪市域经济发展带来了一些不可估测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区域经济的发展空间将会非常有限,这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慈溪经济发展必须向集约内涵转型,而且显得十分迫切。
4.
自1995年以来,GDP结构和从业人员结构呈现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的“二、三、一”格局,其中第一、三产业发展稳定,第二产业发展变化较为起伏,总体呈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的趋势,结构正在向“三、二、一”格局演进。社会从业人员在不断向中心城市、观海卫、周巷和横河集中。
5.
现状以中心城市综合实力最强,观海卫和周巷其次,其他城镇的实力较弱的城镇体系体系已经形成,体系结构正在向更高层次的片区式网络化发展。
在《浙江省环杭州湾地区城市群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中确定了以“一个杭州湾城市连绵带”为基础,形成“三三四六”的发展框架,在未来15年内,慈溪是新增的50万—100万人口城市之一。因此,重新构筑慈溪市城镇发展空间显得十分有必要和紧迫。
四、宁波大都市区发展
宁波市经过多年的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发展已经进入都市区经济的空间扩散和区域整合过程,以宁波市中心区为中心、以余慈和奉化为组团的宁波大都市区雏形已经形成。大都市的扩散作用直接导致中心城市的一些工业企业和资金进入慈溪,慈东工业区块成为了宁波产业转移的重要平台。在《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对慈溪城市和城镇的发展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慈溪市域的空间需要重新整合和调整。
第二节
1.
2
慈溪市近年工业增长迅速,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周巷镇和观海卫镇为副中心的空间格局日益明显,工业增长的分散集中再分散的“集中—扩散”效益十分明显。市域经济发展均由中心城市的集中后向四周扩散为特征,现阶段区域经济发展的动态均衡化趋势日益明朗。
3.
慈溪市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且发展形势较好。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周巷镇和观海卫镇为副中心的区域第三产发展空间日趋合理化。以批发和零售贸易为主的传统三产结构正在努力被打破,以房地产业、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正在迅速崛起和成长。
三、浙江省空间发展构架
“十一五”时期浙江空间发展结构的确定要围绕提升浙江经济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一中心,突出“经济区域、生态优先、城市核心、交通关联、双重协调”的原则,在省城层面重点形成“四圈三带二区”的空间发展构架。慈溪市处于“四圈”的宁波城市经济圈内,共同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与浙江临港重化工业的核心区域。同时也处于“三带”中的环杭州湾产业带,形成涵盖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生态保护等的地域经济系统,成为“十一五”时期乃至更长阶段浙江发展的主骨架。
6.
慈溪市三次产业结构调整较宁波市快,但“二、三、一”格局(7.4:58.8:33.8;2003年数据,下同)的发展水平仍低于宁波市整体水平(6.3:56.0:37.7)。三次产业从业结构调整较宁波市为快,且发展水平优于宁波市整体发展水平。
7.
慈溪市的二元经济结构差距比宁波市整体水平小,但仍有较大的差距,它将影响慈溪市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的水平和过程,阻碍区域经济质的飞跃。因此,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加快对传统农业的改造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产业转移,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城市化的互动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协调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