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存在性与效率性_杨棉之
中国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低效配置探析
中国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低效配置探析【摘要】国内外研究证明内部资本市场的存在可以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效果,但我国新兴经济体中,内部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相对较低。
文章通过对集团公司的博弈结果进行阐述,描述了我国内部资本市场低效率现象,从公司治理、金融市场及政府参与角度分析了内部资本市场低效率配置背后的原因,并提出了合理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效率配置自20世纪50年代美国兴起企业并购和多元化经营浪潮以及阿尔奇安(1969)和威廉姆森(1970)首次提出内部资本市场(ICM)概念以来,内部资本市场已经成为了一个新兴的受到广大学者关注的热门研究领域。
在西方的研究成果中,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具有优化集团内部资源配置效率的功能(Williamson,1985;Hubbard and Palia,1999)。
我国内部资本市场的研究刚刚起步,但现有不少研究都发现我国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运作效率低下(邵军、刘志远,2007;杨棉之,2010)。
同时我国大股东利用集团内部资本市场作为其谋取上市公司利益的渠道来补贴自己收益的行为广泛存在,从而导致上市公司中小投资者遭受损失(万良勇、魏明海,2009)。
尽管监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的限制上市公司进行关联交易的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内部资本市场无效率配置的现象,但许多大股东要求上市公司购买集团公司的资产来输送利益等变相补贴集团的做法络绎不绝。
本文就我国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配置低效率的现象及成因做了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一、我国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低效率配置现状发达国家资本市场上的企业股权集中程度低,所以西方学者在研究内部资本市场资源分配时主要是从上市公司对总部的总资源如何在分部中分配的效率效果方面进行研究的。
现有的可借鉴研究成果主要有:Stein(1997)从信息角度出发讨论了总部通过各分部间的博弈结果并将信息传递给总部,总部根据各分部的投资回报率高低进行排序,然后将资源依次进行分配;Shin和Stulz(1998)从交叉补贴方面出发,企业中存在的代理问题和信息不对称使得总部在资源再配置时出现相对好的部门难以得到足够的资源,而相对较差的分部反而得到了超越实际需求的资源,从而使得资源配置的平均化即社会主义化。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运行问题研究》
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运行问题研究摘要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是由一个或多个雄厚的大企业,以母公司为主体,将资本在企业内部流动与配置的市场,利用内部资本市场的天然优势进行有效的资本配置追求企业的利益最大化。
以资本联结为主要纽带的多个企业,通过合理的信息获取手段和激励约束制度,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和投资风险。
本位概述了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研究背景和相关理论知识、形成机制以及我国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运行现状,关注的是内部资本市场对企业集团运行的影响。
从我国企业集团的实际角度出发,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对策的基本思路构建文章的主题思想。
发挥企业集团分权管理模式的有点,探讨其在投资问题上存在的“委托-代理”问题,认识到仅依靠内部资本市场进行资金配置也不是完美的方式,而要结合企业实际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资本市场运作机制。
关键词: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资源配置运作模式Research on operational issues conglomerateinternal capital marketsAbstractEnterprise Group internal capital market by one or more large corporations to the parent company as the main flow of capital in the internal market and configuration , the use of internal capital markets natural advantage for effective allocation of capital to pursue business interests maximum technology . Capital as the main link to link multiple enterprise information obtained through legitimate means and incentive system , reduce transaction costs and investment risks. Standard outlines the background and relevant theoretical knowledge conglomerate internal capital market operation mechanism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status quo of China's capital markets business within the Group , is concerned that the impact of internal capital markets business group running . From a practical point of departure of Enterprise Group , to identify problems, analyze problems, propose measures to build the basic idea of the theme of the article . Enterprise Group decentralized management mode to play a little bit , to explore its existence on investment issues , " principal - agent" problem , recognizing that only rely on internal capital markets fund allocation is not the perfect way to combine business and actually find the most suitable capital market operation mechanism.Keywords:business group internal capital market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operation mode目录摘要 (I)Abstract ............................................................................................................................................. I I 1 绪论 . (1)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 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相关理论 (2)2.1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内涵 (2)2.2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特点 (3)2.3 内部资本市场运行机制的构成 (3)3 我国企业集团内部市场运行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3.1 我国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运行现状 (5)3.2我国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运行存在的问题 (6)3.2.1非相关多元化导致总部无法有效自理所获信息 (6)3.2.2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运行问题 (7)3.2.3 企业集团激励约束机制不完善 (7)3.2.4 资金分配方面母公司采取非正常内部资本市场交易分配资本 (7)3.2.5 与内部资本市场运行相关的外部法律法规不完善 (8)4 完善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运行的对策 (8)4.1转变财务公司发展模式 (8)4.2 制定合理的内部价格核算体系 (8)4.3领导整体上市 (9)4.4 变革组织结构层级减少 (9)4.5完善外部资本市场 (10)4.6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10)结论 (11)致谢 (12)参考文献 (13)1 绪论1.1研究背景及意义2001年我国加入WTO以后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成为我国的改革重点。
民营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运作研究--基于复星集团的案例分析
民营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运作研究--基于复星集团的案例分析郭晓梅;郑小艳【摘要】随着企业集团的迅速发展,内部资本市场已经成为企业内部资源配置的一个重要工具。
文章以复星集团为例,以其2006—2013年的数据为基础,分析了民营企业内部资源调配的几种主要手段,并对其形成机制和动因作了探讨。
【期刊名称】《会计之友》【年(卷),期】2015(000)004【总页数】9页(P29-37)【关键词】内部资本市场;复星集团;民营企业【作者】郭晓梅;郑小艳【作者单位】厦门大学管理学院;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三明供电公司【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75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企业集团迅速发展并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主要力量,证券市场出现了大量的系族企业。
在新兴市场中,由于企业融资环境的制约,许多中国企业集团面临着严重的外部融资约束,企业集团通过各种方式在上市成员公司之间、上市成员公司和非上市成员公司之间进行内部资本配置,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外部融资约束。
创造内部资本市场的能力是发展中国家的企业集团十分显著的特征。
早在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Alchian(1969)、Williamson(1970,1975)在研究大型企业集团时就提出“内部资本市场”的概念,指出企业通过其内部资本市场能更快速和高效地配置资本,将资本配置到前景最好的项目中去,提高企业资本利用效率。
此后许多学者就内部资本市场(Internal Capital Market,ICM)的存在及效率等问题展开了各种研究。
如Shin&Stulz(1998)and Shin& Park(1999)对联合企业,Houston et al.(1997)and Perotti&Gelfer(2001)and Gautier&Hamadi(2005)对控股公司,Khanna&Palepu(2000)and Cestone&Fumalli(2003)对企业集团,Lins and Servaes(2002)对新兴市场内部资本市场存在性和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均表明新兴市场中的企业存在内部资本市场,但不完善。
基于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运作问题及对策分析
基于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运作问题及对策分析【摘要】本文首先对我国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优劣势分析,分析国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运作模式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完善我国内部资本市场运作的对策.【关键词】企业集团;资本市场;运作;对策引言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我国在不同层次上形成了一大批企业集团。
这些通过划转、重组、兼并、收购等手段建立起来的企业集团已经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
作为企业集团资本运作的平台,内部资本市场在缓解外部融资约束、强化内部资本配置方面发挥的作用已得到理论和实践的充分验证,但也应该看到,我国企业集团在内部资本市场运作方面仍存在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就我国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运作模式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研究,希望能对我国企业集团的内部资本市场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我国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优劣势分析(一)我国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优势分析。
内部资本市场的存在可视为是对外部资本市场的替代,但同时内部资本市场与外部资本市场也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在内部资本市场上出资者(企业本部)是资产的所有者,拥有剩余索取权,而后者则没有。
这导致他们在企业信息传递、监督和激励、资源配置等方面产生不同的效果。
内部资本市场具有降低交易成本、进行有效监督、优化资本配置、放松外部融资约束等优势。
1、内部资本市场的融资优势。
缓解融资约束主要是指内部资本市场可以规避外部融资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因素造成的高成本,可以通过资本整合缓解内部成员企业的投资对本部门现金流的依赖性,增强成员企业的融资承受能力,提高集团整体的财务协同效应,降低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的可能性。
公司总部可以利用权威等对企业中不完全相关的现金流进行整合,提高企业整体财务协同效应,降低企业财务风险。
多元化经营导致的未来现金流可减少公司内部现金流波动,从而提高多元化公司的债务通知承受能力。
企业内部信息的透明性,也减少了内部市场主体在外部证券市场上逆向选择的机会。
略论中国A股市场的有效性问题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略论中国A股市场的有效性问题中国的A股市场由于不具备完全性,因而,中国A股市场不具备有效性。
对其有效性的检验得出“有效”或“弱有效”,是靠不住的,并不能得出中国A股市场资源“有效”配置的结论。
因此,要提高中国A股市场的有效性,须从改革A 股发行机制,改革分红政策等层面来进行完善。
标签:中国资本市场效率完全竞争有效性一、中国A股市场效率性问题的研究与划分中国A股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问题一直是中外金融学学者中最有争议和最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
新古典经济学将市场划分为“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完全垄断” 四种类型。
在资源配置的效率上,垄断的程度越高,市场的自由竞争机制越得不到有效的发挥,市场的效率也就越低。
从中国A股市场来看,“有形的手”是一种政府变相的垄断措施,如印花税等税收、T+1交易制度、分红制度兑现不兑现等,都对中国A股市场涨跌产生巨大的影响,在获得可能的干预的收益的同时,也付出了牺牲效率的代价。
这在我国A股市场表现得最为明显。
二、中国A股市场的效率特征和表现中国A股市场是中国现实生活中最接近完全竞争的一种市场类型,比如:A 股股票的标准化使市场具备了产品的同质性、大量性;A股交易者众多;A股股价信息的流动极为迅速等有利条件;A股资金的流动也具备了实现资源自由流动的条件。
由于对中国资本市场的A股交易如T+1制度等或多或少的管制及其交易资金的特殊性,资本流动的不受限制和信息的完全性很难做到,中国A股的自由流动和垄断政策的消除是金融学者最为关心的问题。
对此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资本市场的效率给出了不同的解释思路:萨缪尔逊(1965)做了一些解释。
罗伯茨(1967)从信息和价格反应的角度出发,将股市效率划分为弱式有效、半强式有效和强式有效三种形式。
他们的解释及其思路在中国A股的市场实践中并不完全适用。
因为中国A股市场从设立之初,突出的是为国有企业“脱困”服务,私企股份制企业是很难公平参与中国A股市场上市融资的。
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存在性与效率性
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存在性与效率性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存在性与效率性概述: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是指跨越多个子公司之间的资金流动和资源配置的机制。
它的存在性和效率性对于集团企业的战略布局、资源优化配置以及整体经营规模的扩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定义、存在性、效率性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定义企业集团是由多个子公司组成的组织实体,子公司之间存在着多样的业务关系和经济联系,彼此之间的资源和资金的流动构成了内部资本市场。
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是通过资金流动和资源配置实现整个集团内资源优化配置和业务协同的机制。
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可以以多种形式存在,例如资金的集中管理与分配、资源的共享和流动、经营管理的协调与指导等。
二、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存在性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存在性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需求和条件:1.资源优化配置需求:企业集团由多个子公司组成,子公司之间具有不同的业务特点和资源配置需求。
通过内部资本市场,集团公司可以将资源优化配置和调配到最有利于整个集团发展的地方,实现资源的最大价值输出。
2.经济规模效益:企业集团由于规模较大,可以通过内部资本市场促进子公司之间的合作与互动,实现规模效益的进一步提升。
通过资金共享和资源的流动,可以有效减少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市场竞争压力。
3.风险分散:企业集团通过内部资本市场实现风险的分散与控制。
集团公司可以将风险集中分散到多个子公司中,降低整个集团面临的系统性风险,提高整体经营的安全性。
三、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效率性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效率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资源配置效率: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流动,在各个子公司之间平衡资源的供求关系。
通过市场机制的引导和调整,可以使得资源在整个集团内部得到最优化的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2.信息传递效率: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可以促进信息的传递和流动。
国有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问题及对策
国有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问题及对策[摘要] 国有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存在着过度融资、盲目的多元化投资、功能异化和内部代理问题十分严重等方面的问题。
外部资本市场的不健全、国有企业集团特有的股权结构和治理结构的固有缺陷是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来不断完善国有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
[关键词] 国有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功能异化国有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是国有企业集团内部资金在各成员企业之间流动与配置的场所。
尽管国有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与效益、优化资源的配置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同样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国有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1.国有企业集团内部存在着过度融资现象国有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过度融资现象主要表现如下:(1)资金需求方严重偏离“以需定筹”的原则,融通的资金远超过其投资项目对资金的需求量,造成大量资金闲置。
(2)即使资金需求方融通的资金数量遵循了“以需定筹”的原则,但资金需求方拟投资的项目并不能为国有企业集团创造出正的净现值,则资金需求方为拟投资项目所融通的资金也属于过度融资范畴。
国有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上的过度融资,使国有企业集团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不断降低,偏离了国有企业集团价值最大化的理财目标。
同时,过度融资也使国有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和价值发掘的功能优势逐步丧失,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国有企业集团内部场资本市场存在的基础。
2.子公司盲目地进行多元化投资在过度融资的基础上,国有企业集团内部子公司不可避免地进行多元化投资。
国有企业集团的子公司盲目地进行多元化投资,与新兴国家中的企业集团相比具有显著的差异:Khanna和Palepu在研究印度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时发现,尽管印度企业集团本身是高度多元化的,但其控股或参股的公司则大多是专业化的公司;Lins和Serves在对新兴市场国家多元化公司的价值进行实证分析时发现,多元化公司与相应的专业化公司相比,市场价值有7%的折价。
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效率实证研究
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效率实证研究【摘要】: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全球经济一体化更加明显,企业组织面对不断增大的压力,组建规模更大的企业集团已成为必然的选择,内部资本市场所具有的完善内部资本优化配置的功能越来越受到重视。
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是否具有效率及效率性有多高等等一系列问题的研究对我国企业集团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论文以内部资本市场的存在性和效率性为理论基础,借鉴国内外学者对内部资本市场的研究成果,首先分析了内部资本市场效率的影响因素和相关理论基础;然后,以深沪及港股数据为基础手工统计上市公司中披露分部报告的样本数据,应用“基于上期资产回报率的现金流敏感性”的方法,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对我国披露分部报告的部分上市公司内部资本市场的效率性进行实证研究。
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企业集团上市公司内部资本市场是有效的。
论文通过内部金融中介、企业集团多元化经营以及企业价值等三个解释变量来证实了内部资本市场的有效性,也即内部资本市场与以上三个指标呈显著正相关。
论文最后根据实证研究结论相应的提出强化企业集团内部资本配置的监管、健全和规范上市公司分部报告信息披露制度以及充分利用内部金融中介等建议。
【关键词】: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效率内部金融中介多元化经营企业价值【学位授予单位】:山西财经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3【分类号】:F275;F276.4;F224【目录】:摘要6-7Abstract7-91绪论9-151.1选题背景9-101.2文献综述10-141.2.1内部资本市场存在性分析10-121.2.2内部资本市场效率性分析12-141.3研究方法及内容141.4研究意义14-151.5创新152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效率性理论分析15-192.1内部资本市场15-162.2内部资本市场配置效率的影响因素16-182.3相关理论分析18-192.3.1交易成本理论182.3.2公司治理理论18-193研究设计19-293.1假设的提出19-213.2内部资本市场效率研究方法的选择及模型的构建21-273.2.1内部资本市场效率研究方法的选择21-253.2.2内部资本市场效率模型的构建25-273.3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27-294实证检验过程及结果分析29-364.1样本公司分部报告统计分析29-324.1.1样本的行业分布29-304.1.2上市公司分部划分情况304.1.3分部层面数据描述性统计30-324.2样本公司内部资本市场配置效率实证研究32-354.2.1样本公司内部资本市场效率评价32-334.2.2描述性统计33-344.2.3相关性分析34-354.2.4回归分析354.3结果分析35-365总结36-405.1研究结论36-375.2政策建议37-395.3局限性39-40参考文献:40-43附录43-45致谢45-46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46-47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企业内部资本市场理论综述
企业内部资本市场理论综述内容摘要:本文从内部资本市场的存在性出发,回顾了国内外学者有关内部资本市场涵义、内部资本市场的效率、内部资本市场与外部资本市场以及多元化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成果,最后介绍了新型市场国家企业内部资本市场的研究状况,为对内部资本市场理论的进一步研究提供逻辑起点。
关键词:内部资本市场外部资本市场多元化新兴市场国家内部资本市场始于20世纪中叶美国企业兼并联合浪潮的兴起,伴随着组织结构发展到M型(多事业部制企业)而产生的。
内部资本市场的初始成因在于传统资本市场的失效,即外部资本市场信息不对称和代理人问题,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企业转而依靠内源融资,通过内部资本市场弥补了外部资本市场的局限性。
其本质是企业集团对市场组织的一种替代。
实际上,内部资本市场(Internal Capital Market,ICM)是相对外部资本市场(External Capital Market,ECM)而言的,二者的本质区别体现在对资产剩余控制权的归属上,前者具有剩余控制权,而后者却没有。
内部资本市场的存在性及涵义研究(一)内部资本市场的存在性ICM存在与否是继续研究ICM及相关问题的前提。
国外学者Shin & Stulz (1998)及Shin & park(1999)对联合企业,Perotti & Gelfer(2000)和Gautier & Hamadi(2005)对控股公司,Cestone & Fumalli(2003),Samphantharak(2003)对企业集团的研究表明,不同组织结构的大型企业内部均存在ICM。
另外,Perotti & Gelfer(1999),Khanna & Palepu(2000),Lins & Servaes(2002)的研究发现新兴市场也存在ICM。
国内学者周业安、韩梅(2003)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ICM 的存在性。
内部资本市场存在的作用分析
内部资本市场存在的作⽤分析2019-08-23摘要:近年来,内部资本市场使得⼤批集团公司出现。
国内学者普遍认为内部资本市场是控股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的⼯具,是⼀种利益输送途径。
本⽂认为内部资本市场和外部资本市场都是资⾦配置的⼯具。
内部资本市场有其积极作⽤也有其约束,如何发挥其资⾦配置的功能才是关键。
关键词:内部资本市场 资⾦配置 效率近年来,经济环境急剧变化,央企集团并购重组,组建内部资本市场;民营企业涌现⼤批“系族企业”构造内部资本市场。
同时内部资本市场成为国内外⾦融经济学家研究的热点。
我国学者关于内部资本市场的研究刚刚起步,⽬前主要涉及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资源的配置效率,⽽且⼤都认为控股股东主导的内部资本市场是控股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的⼯具,是⼀种利益输送途径。
(李增泉、王志伟、孙铮,2004;郑国坚、魏明海,2005等)。
本⽂认为内部资本市场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同时内部资本市场推动了发展中国家资本市场的发展具有⼀定的积极作⽤,但同时也有其不完善的⼀⾯。
1 内部资本市场的形成Alchian(1969)和Williamson(1975)把企业内部围绕资⾦展开的竞争性活动称为内部资本市场。
杨棉之等(2010)认为内部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是指以集团总部为核⼼,将资源在各个分部之间进⾏分配。
单纯研究控股股东与单⼀上市公司之间关系的⾏为并不能严格称为内部资本市场⾏为。
曾雪云(2011)认为凡是资⾦在企业或组织内部的流转和分配活动都应当纳⼊内部资本市场的研究范畴。
本⽂认为内部资本市场以减轻企业内部组织成本、提⾼效率为⽬的,在企业内部引⼊市场,以市场竞争模式代替⼀部分计划指令进⾏资源配置。
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经典理论,企业和市场都是配置资源的⼯具。
企业通过契约形成委托关系构造稳定的权利义务关系,以计划指令这个“看得见的⼿”指导⽇常经济活动,从⽽减少外部⾼昂的交易成本,实现超额利润。
市场则是“看不见。
的⼿”通过竞争形成交易价格引导资源配置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财务治理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运作效率论文
财务治理与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运作效率【摘要】在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企业集团普遍存在。
企业集团以集团总部为核心,通过内部资本市场在分部(成员企业)之间进行资源配置。
财务治理作为公司治理的子系统,对企业集团的内部资本市场运作效率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内部资本市场;运作效率;财务治理一、内部资本市场的存在性问题alchian和williamson发现企业集团内部的资本市场比外部资本市场更加优化资源配置,将各条渠道的现金流集中投向高收益领域,增加了公司财富。
lamont(1997)和周业安、韩梅(2003)等对内部资本市场的存在问题给出了肯定性的回答,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基础。
为了追求公司整体利益的最大化,总部将资金集中起来,根据不同子公司的投资机会,将资金配置到最能盈利的部门,这就形成了内部资本市场。
二、内部资本市场边界的确定triantis & george g(2004)指出外部资本市场与内部资本市场的惟一本质区别在于前者是依靠契约而后者是依靠权威管制资本的运动。
魏明海、万良勇(2006)认为内部资本市场的边界已经突破了组织形式的限制,更趋向模糊化。
因此,确定内部资本市场的边界要遵循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从参与主体与运作方式两重维度进行界定。
三、内部资本市场有效论(1)内部资本市场的融资优势。
stein(1997)指出,内部资本市场通过包括协同效应在内的多种效应缓解企业面临的信用约束,使企业获得更多的外部融资,满足盈利性项目的资金需求。
(2)内部资本市场的配置资源优势。
stein(1997)认为处于信息优势的企业总部通过各个部门间的相互竞争,对企业内部各投资机会实行“优胜者选拔”,将有限的资本分配到边际收益最高的部门,因而内部资本市场具资源配置优势。
(3)内部资本市场的信息优势和监督激励优势。
与外部资本市场相比,企业总部在内部资本市场更具有信息和监督优势,能更有效率地配置资源。
四、内部资本市场运作效率(1)股权结构过于集中。
浅析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
浅析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摘要:企业集团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高级进展形式,在我国经济改革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其中,内部资本市场作为企业集团进展进程中的必然产物,其进展与完善对企业集团的优势发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文章从界定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内涵动身,对企业集团内外部资本市场进行了比较分析,提出我国集团企业内部资本市场的运作形式,论述了我国企业集团的进展中要充分发挥内部资本市场的作用,实行改善、治理与进展并重的策略。
关键词: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随着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展,和企业间的竞争加重,企业之间以集团形式存在的现象愈来愈普遍。
集团企业是以一个或多个实力雄厚的大企业为核心,以资本联结为要紧纽带,把多个企业联结在一路,形成具有多层次结构、以母子公司为主体,经济上统一操纵、法律上各自独立的多法人、多元化的联合体。
这种联合体产生了单位企业无法实现的协同效应和组合效应,取得了庞大的规模经济。
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高级进展形势,企业集团的形成与进展的全然缘故不仅在于它代替了市场机制,增大企业个体间的联系,更重要的是由于企业集团内部产品与劳务交易引发的技术、治理技术和资金、利率的流动,使得集团企业制造出了内部市场与交易体系,如:有关产品与技术、治理技术的内部产品市场;有关劳务、人员的内部劳动力市场;有关资金、利息的内部资本市场。
前二者是指集团内部的实物流动,后者是指集团内部的资金流动,实物流动一样伴随着资金流动,在这些集团企业内部形成的市场中,内部资本市场起到了核心作用,要紧职能是实现资金的内部融通和投放,目的在于提高集团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
一、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内涵一样以为,外部资本市场是用来解决资源配置问题的,但是企业内部也存在着资源配置问题,专门是对大型的企业集团而言,内部资源的配置对集团价值有重大的阻碍。
现代企业理论明确地把有关内部资源配置的问题称作内部资本市场。
与外部资本市场相类似,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是集团内部资源配置的场所,它的要紧职能是资金的内部融通和投放,其目的在于提高企业集团的配置效率。
泛海集团内部资本市场运行效率研究
泛海集团内部资本市场运行效率研究泛海集团内部资本市场运行效率研究引言泛海集团是一家综合性的投资控股集团,其资本市场的运作效率一直是公司内部关注的焦点。
有效的资本市场运作对于提高企业的资金利用效率、促进公司的跨部门合作和资源配置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研究泛海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运行效率,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
一、泛海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现状在探讨内部资本市场运行效率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泛海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现状。
泛海集团由多个子公司组成,涵盖房地产开发、金融投资、物流运营等业务领域。
子公司之间在资金、人力资源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和依赖关系。
然而,目前泛海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运作存在一些问题。
1. 资金分配不均衡泛海集团下属的子公司资金需求差异较大,有些子公司资金充裕,而有些子公司则面临融资困难。
这导致了资金的不合理配置,使得整个集团的资金利用效率无法达到最优。
2. 决策信息不对称在资本市场中,信息的不对称会增加交易成本、降低市场效率。
泛海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运作中,由于信息共享不够畅通,导致不同子公司之间存在着决策信息的不对称问题。
这使得一些子公司在决策过程中无法全面了解集团整体资源状况,难以做出准确的决策。
3. 资源配置效率低泛海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运作中,资源配置效率较低。
一方面,部分子公司在资金、人力资源等方面面临不足,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一些子公司拥有过多的资源,但却无法实现最大化利用,使得部分资源闲置。
二、泛海集团内部资本市场运作效率的影响因素泛海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运作效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面我们将重点探讨几个主要因素。
1. 信息共享与沟通机制信息共享与沟通机制是影响内部资本市场运作效率的重要因素。
泛海集团应建立完善的信息共享平台,以确保各子公司之间可以实时了解集团内部资源配置情况、资金需求等重要信息。
同时,加强沟通,建立联席会议、工作组等机制,促进不同子公司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2. 内部交易成本内部交易成本对于内部资本市场的运作效率至关重要。
债务约束_自由现金流与企业过度投资_杨棉之
170 统计与决策201 2 年第 2 期·总第 350 期
财经纵横
最大化的经营目标,致力于扩张自己的企业帝国,把企业资 金投资于一些有损股东财富,但是能够为管理者自身带来 利益的项目。Jensen 认为管理者的这种过度投资行为虽然 可以通过管理层持股、薪酬计划或其他机制加以引导,但都 不能使股东与经理的目标完全一致,而且可能会带来新的 代理成本(如监督成本)。分发股利能够减少企业的自由现 金流,进而降低企业的过度投资,但管理者愿意分发股利常 常是一种不可信行为。相对于股利,企业的负债是一种借 贷行为,到期必须遵照契约还本付息,债务约束下利息和本 金的归还对管理者的自由开支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公司没 有支付股利的法定义务,但是却必须按时还本付息,这会给 管理者带来还本付息的压力,对管理层的管理无效率形成 限制,从而降低代理成本。因此增加企业债务融资可以提 高企业的投资效率,降低因自由现金流引起的代理成本,这 就是 Jensen 所提出的“债务治理效应”。 Stulz(1990)通过模 型得出与 Jensen 类似的结论:债务具有减少企业自由现金 流的作用,负债可以缓解股东与代理人的利益冲突。 Shleifer and Vishny(1997)通过实证研究表明了债务融资可以 对股东和管理者冲突所带来的过度投资问题起到约束作 用。Ferdinand A.Gul(2001)证实,债务监督能抑制企业自由 现金流量的过度投资,从而导致较低的审计溢价和更为健 康的会计政策。
0013
0.047
0.003
-0.023
0.107
0.992
F4 0.994 0.021 0.009 0.106 0.013 0.049
《内部资本市场运作方式与效率对财务风险传染影响研究》范文
《内部资本市场运作方式与效率对财务风险传染影响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企业间的财务关系日益复杂,内部资本市场的运作方式与效率成为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因素。
本篇论文旨在研究内部资本市场运作方式及其效率如何影响财务风险的传染机制,以期望为企业建立健全的财务风险防控体系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内部资本市场运作方式概述内部资本市场是企业内部资金流动和资源配置的重要场所,其运作方式主要包括资金筹集、资金分配和资金监管三个环节。
资金筹集是企业通过内部或外部渠道筹集资金的过程;资金分配则是根据企业战略目标和业务需求,将筹集到的资金分配到各个业务部门或项目;资金监管则是对资金使用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确保资金使用的合规性和效率性。
三、内部资本市场运作效率对财务风险的影响内部资本市场的运作效率直接影响着企业的财务风险。
高效率的内部资本市场能够快速、准确地筹集和分配资金,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和运营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的财务稳健性和抗风险能力。
反之,低效率的内部资本市场可能导致资金筹集困难、资金分配不合理、资金监管不力等问题,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
四、财务风险传染机制分析财务风险的传染机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财务风险传递;二是企业与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财务风险传递。
企业内部资本市场的运作方式和效率会影响部门之间的资金流动和风险传递,进而影响整个企业的财务风险水平。
此外,企业与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财务关系也会受到内部资本市场运作方式和效率的影响,从而引发外部财务风险传染。
五、研究方法与实证分析本研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首先,通过文献回顾和理论分析,探讨内部资本市场运作方式、效率与财务风险传染的关系。
其次,运用实证分析方法,收集企业财务数据和内部资本市场运作数据,构建模型,分析内部资本市场运作效率对财务风险的影响及财务风险的传染机制。
通过实证分析,我们发现内部资本市场的高效运作能够显著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水平。
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资本配置效率研究综述与展望
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资本配置效率研究综述与展望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资本配置效率研究综述与展望一、引言企业集团是指由一家或多家母公司控股并管理的多个子公司组成的公司集团。
在这种组织形式下,资本配置的效率对于实现集团整体利益最大化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对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资本配置效率进行综述和展望,以期为企业集团资本运作和决策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及其意义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是指集团内部不同子公司之间进行资本流动和资金配置的市场机制。
相比于外部的资本市场,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具有交易成本低、信息共享好、灵活性高、控制权保持等优势。
在这一市场中,资本流动的效率直接影响着整个集团的经济效益。
资本配置效率旨在实现投资收益的最大化,同时确保资源的合理配置。
有效的资本配置可以增强企业集团的竞争力,降低运营风险,并为子公司提供更多的获得新兴项目的机会,从而推动企业的创新和发展。
三、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问题与挑战然而,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与挑战。
首先,信息不对称问题导致子公司难以获得足够的融资,影响了其创新能力和成长潜力。
其次,决策者关注的可能更多是个体子公司的利益,而不是集团整体的利益,导致资源的浪费和协同效应的减弱。
此外,企业治理结构的不完善和控制权的争夺也可能影响到资本配置的效率。
四、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因素资本配置效率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信息披露与透明度、内部激励机制、监管与约束机制等。
充分的信息披露与透明度有助于降低信息不对称,提高内部资本市场的效率。
合理的内部激励机制可以激发员工和子公司的创新活力,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
同时,监管与约束机制可以防止企业集团滥用内部资本市场,确保资金的合理流动。
五、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资本配置效率的评价指标评价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资本配置效率需要确定合适的指标。
常见的指标包括子公司投资回报率、资本流动的时间和成本、资源利用效率等。
系族企业内部资本市场存在性及效率研究_陈金龙
系族企业内部资本市场存在性及效率研究*陈金龙谢建国*本文得到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07FJRC08)的资助。
内容提要本文首先检验了ICM 的存在性,然后,运用敏感性托宾Q 和敏感性现金流法度量系族企业ICM 有效性,并构建了资产集中度指数和公司治理综合指标,最后,运用二元逻辑回归模型分析了资产集中度和公司治理对系族企业ICM 效率的影响。
研究发现资产规模越大,资产集中程度越高,ICM 效率越低;系族上市公司股权集中程度与ICM 效率成显著正相关关系;我国资本市场可能存在过度融资行为。
关键词系族企业内部资本市场公司治理资产集中度系族企业是企业集团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资本市场快速发展形势下的新产物。
自2000年以来,我国资本市场造系现象蓬勃发展,德隆系、复星系、格林柯尔系等众多系族企业诞生。
系族企业控制着较多上市公司,所以系族内部资本市场配置效率低下会直接影响到外部资本市场上投资者的利益,系族企业内部资本市场效率问题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系族企业是终极控制人通过金字塔控股、交叉持股等方式拥有或控制两家或两家以上上市公司的多元化企业集团。
系族企业多元化经营为内部各单位提供了良好的资源配置平台,进而稳定了整体收益,降低了资本成本(Lewellen,1971;Chandeler,1997)。
系族终极控制人通过金字塔式控股结构,用更低的投入以牺牲成员企业的价值为代价获取私人收益,Scharfstein 和Stein (2000)认为系族企业存在双层代理关系。
内部资本市场(Internal Capital Market ,ICM )理论属于新制度经济学中企业理论的一部分,Alchian (1969)和Williamson (1975)最先提出内部资本市场理论。
发展中国家多法人控股结构的企业集团内也存在ICM (Khanna,2000),并且,企业集团有比非企业集团更为发达的ICM (Perotti ,Gelfer ,1999)。
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与内部资本市场效率研究
企业集团在实施资金集中管理的过程中, 处理好集权与分权的 关系, 是决定资金集中管理效果的最为重要的因素。 一般而言, 在处 理集权和分权关系时, 需要充分考虑和遵循以下几条基本原则。 其一, 应与集团组织架构相匹配。 资金管理集权与分权的程度, 首先依赖于集团组织架构, 而集团组织架构及其变革又取决于企业 集团整体实力。 一般来说, 企业集团实力越强, 可选择的资金控制方 式越多。 实力越弱的企业集团, 变革企业组织架构带来的相对成本 越高, 可选择的资金控制方式越少。 其二, 应以资金合理配置为基本追求。 资金集中管理不应该演 化为对成员单位资金的简单粗暴的 “掠夺”而应该是在集团资金 , 供给总量既定情况下的合理配置。企业集团资金是否得到了合理 配置,其唯一的判断标准就是资金是否投向了集团内部最有效率 的方面, 从而使得企业集团总体的资金回报率得以最优化。 其三, 应有助于控制集团整体财务风险。 资金集中管理, 不仅 要有助于促进资金效益的提高,同时还应该有助于控制和降低集 团整体的财务风险。 因此, 必须充分了解集团各成员单位的经营和 财务状况, 以及所处的发展阶段, 采取适当的资金控制模式, 控制 财务风险, 避免财务风险在集团内部的蔓延。
60
·综合 2010 年第 8 期 ) (中
财务与管理 FINANCE AND MANAGEMENT
由上可见,我国企业集团已具备了实施资金集中管理必要的 法规和政策支持。
三、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的基本原则
拨资源。 相应地, 集团内部财务资源调配的灵活度, 在应对不断升 级的行业竞争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与此同时,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内部资本市场的“黑暗面” (Dark side 也日益引起关注。 ) 内部资本市场中的多重委托—代理关 系以及多方利益个体对私人利益的追逐成为影响内部资本配置效 率的重要因素。 例如, Scharfstein and Stein (2000 研究了总部CEO和 ) 分部经理两级代理人的行为对内部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 认为内部资本市场运作存在下述双重委托—代理关系: 公司外部投 资者 (股东 与总部CEO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 总部CEO与分部经 理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相应地, 内部资本市场的运作也将面临上 首先, 内部资本市场的 “多币效应” 加剧了外部投资 述双重代理成本。 者 (股东 与总部CEO之间的委托—代理冲突。 ) 内部资本市场放松了 不完全外部市场对企业的融资限制, 内部各部门间的资金调拨与配 置, 使得总部CEO能够掌控更多的现金流, 且有了更多从事项目运作 的机会。 (1990 指出, Stulz ) 根据传统的委托—代理理论, 总部CEO作 为外部投资者的代理方和内部资本市场的直接经营者, 具有构建自 己的 “企业帝国”扩大私人收益的动机和冲动, 、 这将很可能导致自由 现金流的过度投资问题。 其次, 内部资本市场中的 “挑选优胜者” 效应 ( “活币效应” 将导致分部经理的寻租行为。 ) Scharfstein and Stein (2000 在双重代理模型的框架下, ) 分析了分部经理的寻租行为如何 对内部资本市场运作效率产生影响。 研究指出, 为了提高与总部CEO 的薪酬谈判力, 分部经理具有较强的通过从事非生产性活动, 以谋 “寻租” 动机。 当分部投资机会越差时, 分部经理的寻租 取私人利益的 成本越低, 寻租现象也将越为严重。 为了激励分部经理努力工作, 总 部CEO不得不给予投资机会较差的分部经理一定的补贴。由于公司 CEO自身也是代理人, 对现金流有着个人偏好, 故其将避免以现金的 形式直接给予薪酬补贴, 而是更倾向于在项目预算中提高对这些分 部经理的资本配置, 这样一来, 投资机会较差的分部经理也将获得 较多的资本配置, 从而导致内部资本配置的 “大锅饭” 现象。 如前所述,企业集团是我国内部资本市场的主要载体。相应 地,国内文献往往在企业集团的框架下研究我国企业内部资本市 场的相关话题。 在我国特定的制度背景下, 控股股东、 母公司管理 层以及子公司管理层成为参与内部资本市场运作的重要主体, 相 应地,我国内部资本市场的资本配置效率也将受到控股股东与中 小股东、股东与母公司管理层以及母公司管理层与子公司管理层 等多重委托—代理关系的影响。 国内文献就控股股东的 “掏空” 行为对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 的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展开了多角度的研究。 比如, 杨棉之 (2006 ) 的研究表明, 原本旨在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而存在的企业集团内部 资本市场, 部分地被异化为向控股股东进行利益输送的渠道。 邵军、 刘志远 (2007 运用案例分析法, ) 研究了鸿仪系的内部资本市场效 研究结果表明, 鸿仪系通过内部资本市场频繁地进行内部资本 率。 配置, 而内部资本的配置, 并非基于效率原则, 而是服从于控股股东 的 “战略” 需要。 该文的研究结论意味着, 在我国特殊的制度背景下, 控股股东可能会通过内部资本市场做出损害中小股东利益的行为。 国内学术界关于母公司管理层以及子公司管理层等层面的代 理成本关注较少、 只有少数文献对这些问题有所涉及, 如邹薇和钱 雪松 (2005 通过构造两层次委托代理模型, ) 强调了外部资本市场 和内部资本市场之间的相互作用,认为资本配置扭曲和资本使用 效率低下的关键是外部资本市场运作不完善对企业内部管理者的
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有效性及影响因素研究
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有效性及影响因素研究
易兰广
【期刊名称】《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4(000)005
【摘要】内部资本市场的研究大多关注存在性和效率问题,对内部资本市场有效
性的影响因素关注较少。
在投资-现金流的分析框架下,以2009-2012年沪深两
市的上市公司及其附属集团为研究对象,构建企业投资加速模型,从组织结构的角度研究影响内部资本市场有效性的因素。
研究结论显示:一方面,我国企业集团的内部资本市场是有效的,国有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强于非国有企业集团;另一方面,集团所有权对内部资本市场有效性的影响不显著,但财务公司的设立对提升内部资本市场的有效性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非国有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职能实现比国有企业集团更加有效。
【总页数】6页(P179-184)
【作者】易兰广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商学院,湖南长沙,41008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832
【相关文献】
1.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有效性及其提升对策探讨 [J], 于国旺;
2.企业绩效管理实践有效性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某大型水电企业集团的实证分
析 [J], 淦未宇;徐细雄
3.我国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 [J], 余琴
4.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有效性及其提升对策探讨 [J], 于国旺
5.论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有效性的影响因素 [J], 冯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内部资本市场公司绩效与控制权私有收益_以华通天香集团为例分析_杨棉之
在外部资本市场尚不发达 、 存在信息不对 称和代理成本的情况下 , 企业通过 兼并 、 收购和 重组等方式 建立起来 的内部 资本市场对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和 提升投资效 率具有积 极的意 义 (A lchian, 1969;W illia m son, 1970, 1975)。 但 是 , 近年 来 , 我国证券市场出现的诸如 “三九系 ” 、 “托普系 ”、 “鸿仪系 ” 、 “ 德隆系 ” 和 “格林柯 尔系 ” 等系族企业构造 的内部资 本市场 , 已被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作为利益输送的渠 道 。 文章 拟从内部资本 市场的角度 , 以华通天 香集团为例 , 对实际 控制人获取控制权私有收益进行深入 地剖析 ,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防范建议 。 一 、 文献回顾 企业内部资本市场理论属于新制 度经济学中企业理论的一部分 , 自 20 世纪 70 年代初提 出该理论 以来 , 其研究 逐步规 范化 , 目前已成为理解企业内部资金配置最重要的理论 。 该理论 认为 , 单一企业 因缺少内部 资本市场 的调节 , 必须 通过外 部资本市场进行投融资 。 由于信息不对称等问 题的存在 , 企业必须承担较高的交 易成本并面 临较大的 投资风险 , 而 企业集 团通过内部资本市场进行投融资 , 具有信息和 激励的优势 , 从而更有效地配置内部资源 。 (一 ) 内部资本市场有效 论 在资金聚集方面 , M ye rs 和 M ajluf (1984) 认为 , 由于企业与外 部资本市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 外部资本市场上出现信 用约束 , 即使存在正的净现值 (N PV) 的投资机会 , 但若不能使资金提供者相信 投资是低风 险项目 , 可能 存在融不 到资金 或融资不足的情况 。 为了克服企业与外部资本 市场的摩擦 , 当企业与外部资本市 场的信息不 对称严重 到一定程度 时 , 企业 通过并购 、 重组等方式构建内部资本市场 , 满足正的净 现值投资项目的资金需求 。 S te in (1997) 指出内部 资本市场 通过包 括协同效应在内的多种效应缓解企业 面临的信用约束 , 使企业获得更多的外部 融资 , 满足盈 利性项目 的资金需求 , 因而内 部资本市场具有更多货币效应 ( “ mo re - m oney” e ffect) 功能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
*
存在性与效率性
杨棉之 孙 健 卢 闯
( 安徽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230039 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100081)
【摘要】 国内外的研究表明企业集团普遍存在,尤其是在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企业集团以集团总部为核心,通过 内部资本市场在分部 ( 成员企业) 之间进行资源配置。目前国内关于内部资本市场的研究集中关注内部资本市 场对于缓解企业融资约束方面的功能,尚缺乏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的经验证据。本文以 2006 - 2007 年沪深两市的系族企业为研究对象,探讨我国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存在性与效率性。本文的研究结论 表明: 一方面,无论是国有还是民营企业集团,普遍存在着活跃的内部资本市场; 另一方面,企业集团内部资 本市场的配置效率普遍不高,并且民营企业集团的内部资本市场的配置效率要显著低于国有企业集团。 【关键词】 内部资本市场 企业集团 配置效率 系族企业
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是文献回顾,第三部分是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第四部分是内部资本 市场的存在性检验,第五部分是内部资本市场的效率性研究,第六部分是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二、文献回顾 关于内部资本配置效率,学者们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效率配置与无效配置。一种观点认为处于信息 优势的企业总部通过各个分部间的相互竞争,对企业内部各投资机会按回报率高低进行排序,并将有限的资 本分配到边际收益最高的部门实现 “优胜者选拔” ( winner - picking) ,内部资本市场具有更优货币效应 ( “smarter - money”effect) 功能 ( Stein,1997) 。Stein ( 2002) 认为,内部资本市场的存在使原来影响资源 配置效率的决策者的自利倾向和建立王国倾向等不利因素转变为积极因素,内部资本市场的现金流在公司内 部进行统一调配,促进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同时,关于新兴市场的研究发现有效的内部资本市场能够提升 企业价值,Fauver,Hounston 和 Narajo ( 1998) 发现,由于内部资本市场能对不完善的外部资本市场实现有 效替代,在外部资本市场及法律制度落后的国家,多元化公司的业绩表现良好。Khanha 和 Palepu ( 1997, 2000) 对印度工业集团研究发现,在印度内部资本市场是有效率的,能够增加企业价值。Samphantharak ( 2002) 研究了泰国企业集团的内部资本市场,认为企业集团的组织结构和公司治理与公司的投资决策显著 相关,公司控制、集团规模和集团内部的金融中介等因素都会促进集团内部资本的有效配置。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内部资本市场的存在会损害公司的价值,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由于内部资本 市场缓解了融资约束导致过度投资 ( Jensen,1983,1986) ; 二是由于企业存在代理问题和内部信息不对 称,会导致企业总部在资源再配置时出现相对好的分部投资不足而对于差的分部却投资过度的低效率的跨 部门 “交叉补贴” ( Cross Subsidization) 或公司 “社会主义” ( “Socialism”) ④ 现象 ( Shin 和 Stulz,1998; Scharfstein,1998; Billett 和 Mauer,1998; Matsusaka 和 Nanda,2002 等) 。关于新兴市场的研究表明,内 部资本市场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公司治理水平。在缺少投资者保护的国家,由于外部资本市场信息不通畅, 监管不到位,控股股东更容易为满足私有收益,对其控股部门有很强的利益侵占动机,利用金字塔股权结 构进行利益输送,侵占中小股东利益,这种利益侵占主要是通过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进行公司资金、资 产的转移,内部资本市场的存在为集团内母子公司间非公允的关联交易、违规担保和资金占用提供了运作 平台,使内部资本市场功能异化,严重地影响着企业集团的公司治理水平 ( Claessens,Djankov 和 Lang, 1999; Khanna,2000; Lins 和 Servaes,2003 等) 。 国内关于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研究的范畴基本与国外一致。在已有的研究 文献中,主要集中于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与外部资本市场的关系 ( 李小水,2003; 陆军荣,2005 等) ; 二是内部资本市场的边界与作用 ( 姚小涛和席酉民,2003; 魏明海和万良勇,2006 等) ; 三是内部资本市场缓解融资约束的功能 ( 周业安和韩梅,2003; 邵军,2006 等) ; 四是内部资本市 场的配置效率,相比其他三个方面,内部资本市场配置效率的研究以规范的模型分析 ( 邹薇和钱雪松, 2005) 和案例分析 ( 杨棉之,2006; 邵军和刘志远,2007) 为主,实证分析也主要关注控股股东与单一
一、引言 发端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已经演化为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在新形势下,内外部环境的急剧变化使得同 处于全球化体系中的中国企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藉此,国资委积极推动央企集团①并购重组,在集 团内合理配置资本,构建内部资本市场,提升集团竞争力。同时,我国证券市场也涌现出一大批民营 “系族企业” ( 如 “复星系”、“万向系” 等) ,通过各种方式在集团与成员企业②以及成员企业之间进行内 部资本配置,从而构造了活跃的内部资本市场③,这些民营企业集团与国有企业集团一起构成了我国市场 经济的主体。在外部资本市场尚不发达、存在信息不对称和代理成本的情况下,企业通过兼并、收购和重 组等方式建立起来的内部资本市场对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和提升配置效率具有积极的意义。近年来,中国 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资源的配置效率也成为国内研究的热点问题,但是研究结论均认为控股股东主导的 内部资本市场是控股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的工具,是一种利益输送途径 ( 李增泉、王志伟、孙铮,2004; 郑国坚、魏明海,2005 等) 。本文认为已有关于内部资本市场的研究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控股股东 与上市公司之间关系的研究并不能简单定义为内部资本市场。内部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是指以集团总部为 核心,将资源在各个分部之间进行分配,因此单纯研究控股股东与单一上市公司之间关系的行为并不能严 格称为内部资本市场行为; 第二,已有研究缺乏对内部资本市场效率的界定,内部资本市场的有效配置是
② 企业集团的下属成员企业通常存在以下几种形式: 一是全资子公司; 二是控股子公司; 三是非控股子公司。 ③ 这里使用的内部资本市场是较为宽泛的概念,包括集团内部转移,集团内部借贷市场和从低效率的分部配置到高效率的分部,而单纯的控股股东—上市公司之间的研究无法判断整个企业 集团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
④ 在内部资本市场文献中,跨部门交叉补贴也称为公司内部 “社会主义” 现象,是指公司内部资本配置过程中存在从高效率的分部 向低效率分部转移,使公司内部资本配置趋于平均化。
51
上市公司之间的资金转移 ( 李增泉、王志伟和孙铮,2004; 郑国坚和魏明海,2005 等) ,上述研究忽视了 同一控股股东控制下的不同企业分部之间的资源配置问题,因而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有关企业集团内部资 本市场配置效率的实证检验。
鉴于此,本文选择我国资本市场中的系族企业作为研究对象,从样本上就形成了一个基本的内部资本 市场: 公司总部 ( 控股股东或终极控制人) 与多个分部 ( 上市公司) 。本文试图解决以下三个关键问题: 第一,系族企业内部的上市公司之间是否存在着活跃的内部资本市场,即公司总部是否在各个不同的上市 公司之间进行资源配置; 第二,如果系族企业内部存在活跃的内部资本市场,那么这种资源配置行为有效 亦或无效; 第三,不同控制人控制的系族企业之间是否存在配置效率的差异。
* 本文是王化成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内部资本市场运作 配置效率与盈余质量》 ( 编号: 70872106)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本文的研究也得到杨棉之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 《企业并购 内部资本市场运作与经济后果》 ( 编号: 09YJC630002) 的资助。
① 截止 2007 年 12 月 25 日,国资委直接和间接管理的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共 12 万多家,其中包括 151 家央企集团 ( 不包括国有 及国有控股的金融企业) 。载于 《上海证券报》,2007 年 12 月 25 日第一版。
三、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择 2006 - 2007 年沪、深两市 A 股非金融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借鉴 Claessens 等 ( 2000) 采用 的方法,根据上市公司年报中提供的股权控制链信息及其他公开媒体披露的信息,对所有上市公司的大股 东 ( 本文定义大股东为持股比例第一的股东) 及这些股东的控制公司进行追溯。如果两家或两家以上的 上市公司中,大股东或其控制人可以追溯到同一经济主体,那么这些上市公司就被定义为集团成员企业 ( 系族企业) ⑥。由于非上市公司的数据通常无法从公开的渠道获得,同时,相对于非上市公司来说,中国 上市公司作为集团与外部资本市场链接的端口,拥有更广泛的融资渠道,在集团内部的运作中具有明显的 优势地位。因此,Khanna ( 2000) 总结了企业集团领域的研究后指出,尽管集团内部包括了上市公司和 非上市公司,但集团企业研究通常都以集团内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 同时本文剔除了以下样本: ( 1) 剔除了 ST 类公司,因为该类公司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指标恶化,其 财务指标与正常经营公司相比存在一定偏差; ( 2) 本文根据实际控制人的性质将上市公司分为中央政府 直接控制、地方政 府 直 接 控 制 和 民 营 等 三 大 类,剔 除 了 金 融 机 构、外 资 以 及 高 等 院 校 等 上 市 公 司; ( 3) 剔除了一些变量为异常值和数据缺失的上市公司。最后共得到 69 个系族企业,276 家上市公司 2 年 的面板数据,其中: 中央控制 26 个系,122 家上市公司; 地方政府控制 19 个系,65 家上市公司; 民营控 制 24 个系,89 家上市公司。 实际控制人数据均手工收集自 2006 年、2007 年上市公司年报,会计数据和其他相关数据均来源于北 京色诺芬信息有限公司 CCER 数据库。 四、内部资本市场的存在性检验 ( 一) 内部资本市场的存在性 内部资本市场的存在性是从内部资本市场的本质出发,研究在企业集团各分部之间是否存在着明显的 资源配置行为,Shin 和 Stulz ( 1998) 将其称为活跃的内部资本市场。尽管企业集团是我国企业的主要组 织形式,但是目前尚没有经验证据表明企业集团内部确实存在活跃的内部资本市场,因而也就无法探讨内 部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有效抑或无效。因此,本文首先采用 Shin 和 Stulz ( 1998) 的模型来检验我国 企业集团是否存在活跃的内部资本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