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第九章 春温(8)

合集下载

第八章 春温

第八章  春温

注:A:本方为十二经泄火解毒之峻剂。 B:本方以白虎汤为主:
11、热盛动风
【主症】热、渴、烦、乱、昏+抽搐(实证) 【治法】清热息风 【方药】羚角钩藤汤
羚羊角、钩藤——凉肝息风止痉 (治抽要清肝,热退抽自安) 生地、白芍——养阴柔肝 (治抽需养阴,阴充筋自柔) 川贝母、竹茹——清热化痰 (风动则痰生,治抽要化痰) 茯神——安神 (治抽要安神,神宁抽自止) 桑叶、菊花——轻清宣透 (外邪致抽时,重在散而透;虫类搜风药,切勿 乱杂投)
7、热灼营分
【主症】略 【治法】略 【方药】 清营汤 犀角、黄连——清 增液汤——滋 丹参——活 双花、连翘、竹叶——透热转气
清营湯方(鹹寒苦甘法) 犀角三錢、生地五錢、元參三錢、竹葉心一錢、麥冬 三錢、丹参二錢、黃連二錢五分、銀花三錢、連翹 二錢連心用。 水八杯,煮取三杯, 日三服。
8、热盛动血
《温病条辨·下焦篇·十二》
“夜熱早涼, 熱退無汗, 熱自陰來者, 青
蒿鱉甲湯主之。”
【方解】
鳖甲——滋阴清热。“鱉甲蠕動之物, 入肝 經至陰之分, 既能養陰, 又能入絡搜邪。 ” 青蒿——“青蒿芳香透絡, 從少陽領邪外出。” 生地——“細生地清陰絡之熱。 ” 丹皮——“丹皮瀉血中之伏火。 ” 知母——“知母者,知病之母也, 佐鱉甲、青 蒿而成搜剔之功焉。 ” 再此方有先入後出之妙: 青蒿不能直入陰分, 有鱉甲領之入也。鱉甲不能獨出陽分, 有青 蒿領之出也。
(1)阳明腑实,兼阴液亏虚—增液承气汤
〔增液承氣湯方〕 : 即於增液湯內 《灵枢· 经脉》中说: 加大黃三錢 , 芒硝一錢五分 , 水 “大肠 …… 八杯 , 煮取三杯,先服一杯, 不知, 是主津液所生病”。 再服。 张景岳注说: “凡大肠之泄或秘, 生地、玄参、麦冬 —增液(体) 皆津液所生之病”。 硝、黄——攻(用)

温病学题库

温病学题库

) E.郭雍 D.朱肱 B.《伤寒论》 D.《肘后方》第一章 绪论 ----------------------------------------- ( 3) 第二章 温病的概念 ------------------------------------- ( 12) 第三章 温病的病因病机 --------------------------------- ( 22) 第四章 温病的辨证 ------------------------------------- ( 35) 第五章 温病常用诊法 ----------------------------------- ( 53) 第六章 温病的治疗 ------------------------------------- ( 78) 第七章 温病的预防 ------------------------------------- ( 97) 第八章 风温 --------------------------------------- ( 102) 第九章 春温 ----------------------------------------- ( 119) 第十章暑温 ----------------------------------------- (138)第十一章 湿温 ----------------------------------------- ( 152) 第十二章 伏暑 ----------------------------------------- (164) 第十三章 秋燥 ----------------------------------------- (172) 第十四章 大头瘟 --------------------------------------- ( 181) 第十五章 烂喉痧 --------------------------------------- ( 186)第一章 绪 论. 单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题 干后的括号内)1.创立卫气营血辨证的医家是:( )A.王孟英B.叶天士C.余师愚D.吴鞠通2 .余师愚的代表著作是: ()A.《广温疫论》B.《疫疹一得》C.《温疫论》D.《伤寒温疫条辨》3.首先提出温病有新感、有伏气的医家是:A. 王安道 C.刘河间4.我国医学发展史上第一部温疫专著是:()A.《温热论》B.《温热经纬》C.《温疫论》D.《肘后备急方》5. 温病的病名首见于: ( )A. 《黄帝内经》 C.《外台秘要》6. 首先提出运用辛温发表剂治疗外感病,必须因时、因地、因人而灵活加入寒凉清热等药 物的医家是: ( )A.王安道B.汪石山C.朱肱D.刘河间 7. 在温病学发展的成长阶段, “创新论、立新法、订新方”的医家是:A.朱肱C.吴又可E.王安道D.刘河间8.在温病学发展史上,首先提出温病不得混称伤寒的医家是:()A.吴又可 E.吴鞠通C.刘河间D.王安道9.我国医学发展史上可称为温病学奠基作的专著是:()A.《温热论》B.《温疫论》C.《温热经纬》D.《温病条辨》10.下述哪项不是吴又可的贡献?()A.编著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温病专著――《温疫论》B.提出瘟疫致病的原因是时行之气C.指出瘟疫有强烈的传染性D.感邪途径是邪从口鼻而入11.论述湿热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的专著是:()A.《温热论》C.《湿热病篇》B.《外感温病篇》D.《疫病篇》12.“以轩岐仲景之文为经,叶薛诸家之辨为纬” 理,为促进温病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的医家是:,对温病学的理论和经验作了较全面的整)A.吴又可B.吴鞠通C.汪机D.王孟英13.“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出自:()A.《素问•评热病论》C.《素问•玉版论要篇》B.《素问•至真要大论》D.《素问•生气通天论》14.提出“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的医家是:A.王安道B.张仲景C.庞安常D.王叔和15.温病隶属于伤寒是在:()A.宋到元代C.战国到晋唐B.明到清代D.民国时代16.吴又可是:()A.认为温疫初起病邪伏在膜原的医家C.提出水湿在三焦辨治理论的医家B.创立卫气营血理论的医家D.创立三焦辨治理论的医家参考答案:A.刘河间C.张仲景3 .依据发病季节而定名的温病是:()A. 风温C.暑温4.温毒与其他温病的主要区别在于:()A.发热C. 口渴5.关于温病的基本概念,下列哪项提法欠妥?(A.以发热为主症C.易化燥伤阴6.关于温病特点,下列哪项提法欠妥?(A.可具有程度不同的传染性C.发病有一定的地域性B.王叔和D.吴又可B.春温D. 湿温B.头痛D.局部红肿热痛)B.具有传染性D.热象偏重)B.病因是感受温邪D.都能在人群中引起程度不等的流行一. 单项选择题1、B;2、E;3、E;4、C;5、A;6、4、C;7、D;8、D;9、A; 10、E, 11、C; 12、D; 13、D; 14、D; 15、A; 16、A;二. 选择多项题1、AC;2、AD;3、EE;4、CE;5、EC6、 BCE;7、AEC;8、ACDE; 9、BCDE; 10、ABE; 11、AC; 12、BDE; 13、BD第二章温病的概念一. 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1.“天行之病,大则流毒天下,次则一方,次则一乡,次则偏着一家。

温病学—伏暑

温病学—伏暑

第十二章 伏暑 常见证候治疗
一、初发证治——卫营同病
证候与分析 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无汗或少汗、脉浮——风
热外袭肺卫失宣。 心烦不寐,口干而不甚渴钦,或有斑疹隐隐,舌赤
少苔,脉浮细数——暑热内郁营分。 辨证要点:发热恶寒,心烦,斑疹隐隐,舌绛少苔。 病机:暑热内郁营分,风热时邪外袭 治则:清营泄热,辛凉透表 方药:银翘散加生地、丹皮、赤芍、麦冬方(《温 病条辨)
治则:早期清里热为主,随后据病机变化采用相应治疗。
第十二章 伏暑 常见证候治疗
一、初发证治——卫气同病
证候与分析 身热,恶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多胀重)——外
邪袭表,卫阳阻闭,开合失司。 口渴心烦,小便短赤——暑热内郁气分。 肢体酸楚,脘痞——湿阻气机。 苔腻,脉濡数——湿热之征象。 辨证要点:发热恶寒,无汗,心烦口渴,脘痞,苔 腻。
第十二章 伏暑 常见证候治疗
二、气分证治——邪阻少阳
证候与分析 寒热如疟——暑湿郁阻少阳,邪正往复交争,少阳
枢机不利。 身热午后较甚,入暮尤剧,天明得汗诸症稍减,但
胸腹灼热不除——湿为阴邪,阴邪旺于阴时,午 后暮夜属阴,邪正于午后暮夜相争剧烈;暑为阳 邪,旺于阳分,天明阳气渐旺,暑热欲蒸迫外出 腠理汗泄;又为湿阻,邪气未能尽解。 心烦口渴:暑邪内盛; 脘痞呕恶:暑湿内蕴气机不 利。舌红苔薄黄而腻,脉弦数:暑湿郁蒸少阳气分。
时令之邪以风寒为多,但亦有风热,详辨外邪寒热性质。
辨发病部位:伏暑初起有病发于气和病发于营之别。暑 湿发于气分,病位可在少阳、脾胃、肠腑等;暑热发于 营分,病位可涉及心包、小肠、肝肾和全身脉络。
辨气血阴阳状态:暑邪易伤气阴,若久伏暗耗正气,内 伏之暑邪可骤然发作,病势猛烈,大伤气血阴阳,甚致 阴阳气血外脱,临床要及时掌握气血阴阳的病变状况。

2024届高考小说专题训练:乡土小说(含解析)

2024届高考小说专题训练:乡土小说(含解析)

小说专题训练------乡土小说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出阁黎锦明过了中秋第二天,人家屋里的香灰都冷了,而陈家门口却更加了一番沸腾。

陈四姑娘出阁了!左邻右舍早就将这消息喧传几天了。

那一天天气很清明,屋前屋后的桂花正在吐放着馥郁的芳香,舞动着的轻烟,玲珑的山色,好像都替四姑娘抱了无限的欢意。

正堂里面一阵迅急的磬鸣,接着大门口的爆竹煮粥似的响动,和着送嫁的人们的欢叫,连几只偷贡饭吃的瓦雀子都吓的无影无踪了。

在这当儿四姑娘由伴娘从内房扶出,对亲人连哭带诉地告了辞。

最后轮到她的老寡母身边,她哇的一声大哭起来,哭得一身只是乱颤,哭得四围的人都有些欷歔的意思了。

“上轿上轿,马家新姑爷等得肝油也冒出了!”抬花轿的几个少年们嚷着。

他们都是从前四姑娘的玩伴,又是个个钟情于她的。

如今她脱离他们高就了,哪个又不感到一种创伤的痛楚?那个又不灰心?他们只是说这是不屑理会的事,而又舍不得离开她,只好兴奋着替她压一膀子的轿扛。

伴婆和新娘移到轿边来了。

新娘只是哭,她的妈妈也跟着哭,直待几个人将她掼进轿门。

只是她在里面哭的更热闹!一双着红绣鞋的六寸大脚一顿跺跺拍拍地蹴起来。

“看你这蛮婆好福气,这样长一双脚!”罗梅生咬紧牙关将轿门一锁的说,叫了声口号,四人一齐将轿举起,接着又是一阵爆竹的嘈响和哭声。

“如今世界变了,大脚姑娘行时了。

奇怪!”后面龙春叹了口气说,似乎他再也不承认四姑娘是美好似的。

的确,这是乡里少年们值得希异的事,陈家庄放足的风习,实要算四姑娘为首倡。

这大概是六七年前的故事罢。

她还不过十一二岁年纪,她的脚才由母亲严厉地限制着捆扎起来,她反抗,号叫,也不知挨了多少骂,然而她没有一天不想方法来解放自己。

“妈呀,城里的女人都放了,王四爷不说过吗?”她时时这么反复地央求,只是没有确凿的证明,马上给妈“信他那油嘴”一句驳翻了。

然而这也是她的幸运,不几天果有一位由城里回乡的姑娘,打她屋门边歇轿,那双翘在轿门外六七寸长着浅肤缎鞋的大脚给她做证明了。

温病学题库 (2)

温病学题库 (2)

温病学题库南京中医药大学临床基础教研室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二章温病的概念第三章温病的病因病机第四章温病的辨证第五章温病常用诊法第六章温病的治疗第七章温病的预防第八章风温第九章春温第十章暑温第十一章湿温第十二章伏暑第十三章秋燥第十四章大头瘟第十五章烂喉痧第十六章温疫第十七章疫疹第十八章疟疾第十九章霍乱第二十章《温热论》第二十一章《湿热病篇》第二十二章《温病条辨》选第一章绪论单项选择题1.创立卫气营血辨证的医家是:()A.王孟英B.叶天士C.余师愚D.吴鞠通2.余师愚的代表著作是:()A.《广温疫论》B.《疫疹一得》C.《温疫论》D.《伤寒温疫条辨》3.首先提出温病有新感、有伏气的医家是:()A.王安道B.郭雍C.刘河间D.朱肱4.我国医学发展史上第一部温疫专著是:()A.《温热论》B.《温热经纬》C.《温疫论》D.《肘后备急方》5.温病的病名首见于:()A.《黄帝内经》B.《伤寒论》C.《外台秘要》D.《肘后方》6.首先提出运用辛温发表剂治疗外感病,必须因时、因地、因人而灵活加入寒凉清热等药物的医家是:()A.王安道B.汪石山C.朱肱D.刘河间7.在温病学发展的成长阶段,“创新论、立新法、订新方”的医家是:()A.朱肱B.王安道C.吴又可D.刘河间8.在温病学发展史上,首先提出温病不得混称伤寒的医家是:()A.吴又可B.吴鞠通C.刘河间D.王安道9.我国医学发展史上可称为温病学奠基作的专著是:()A.《温热论》B.《温疫论》C.《温热经纬》D.《温病条辨》10.下述哪项不是吴又可的贡献?()A.编著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温病专著--《温疫论》B.提出瘟疫致病的原因是时行之气C.指出瘟疫有强烈的传染性D.感邪途径是邪从口鼻而入11.论述湿热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的专著是:()A.《温热论》B.《外感温病篇》C.《湿热病篇》D.《疫病篇》12.“以轩岐仲景之文为经,叶薛诸家之辨为纬”,对温病学的理论和经验作了较全面的整理,为促进温病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的医家是:()A.吴又可B.吴鞠通C.汪机D.王孟英13.“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出自:()A.《素问·评热病论》B.《素问·至真要大论》C.《素问·玉版论要篇》D.《素问·生气通天论》14.提出“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的医家是:()A.王安道B.张仲景C.庞安常D.王叔和15.温病隶属于伤寒是在:()A.宋到元代B.明到清代C.战国到晋唐D.民国时代16.吴又可是:()A.认为温疫初起病邪伏在膜原的医家B.创立卫气营血理论的医家C.提出水湿在三焦辨治理论的医家D.创立三焦辨治理论的医家二.选择多项题1.《内经》中提出预防疫病的关键是:()A.避其毒气B.以天地所生之物防备之C.正气存内D.以药物熏烧辟温气E.及时治疗2.刘河间对温病学形成的贡献主要表现在:()A.认为六气皆从火热而化B.认为温病热病不能混称伤寒C.主张治疗热病辛温解表药应配合寒凉清热药D.热病的治疗应以寒凉药为主E.温病表证的治疗有里热清而表证自解者3.《伤寒补亡论》中提出:()A.《伤寒论》方不能一成不变,当灵活运用B.冬伤于寒,至春发者,谓之温C.风温湿温等温病,误作伤寒发汗者,十死一生D.太阳中热,暍是也E.冬不伤寒而春自感风寒温气而病者,亦谓之温4.吴又可的主要学术观点有:()A.疫邪的传变主要是按六经传变B.治疗温疫应分三焦论治C.疠气自口鼻而入D.温疫的性质有温热和湿热之别E.温疫后期宜养阴忌参芪5.叶天士在《温热论》中提出:()A.温病表证多为里热郁表而致B.温邪首犯肺卫C.辨治斑疹白的方法D.水湿在上中下三焦的辨治方法E.对秋燥的进行辨治6.叶天士的主要著作有:()A.《温疫论》B.《三时伏气外感篇》C.《温热论》D.《尚论篇》E.《临证指南医案》7.刘河间在热性病方面的主要观点有:()A.六气皆从火化B.六经传受皆是热证C.热病初起不可纯投辛温D.温病不得混称伤寒E.冬不伤寒而春自感风寒温气而病者,亦谓之温8.吴又可对温疫的独特见解表现在:()A.病因方面B.预防方面C.流行特点方面D.发病方面E.治疗方面9.体现了叶天士温病理论思想及辨证用药的著作有:( )A.《伤寒温疫条辨》B.《温病条辨》C.《临证指南医案》D.《温热经纬》E.《温热论》10.王安道温病学说的主要论点是:()A.强调“温病不得混称伤寒”。

(2021年整理)温病学重点

(2021年整理)温病学重点

温病学重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温病学重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温病学重点的全部内容。

温病学重点绪论1.《素问·生气通天论》提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的论述,是温病伏邪病因学说最早的理论依据。

2.杨栗山:《伤寒瘟疫条辨》;余霖撰:《疫疹一得》;雷风:《时病论》3.叶天士:《温热论》,温病学理论的奠基之作4.薛生白:《湿热病篇》5.吴鞠通:《温病条辨》,倡导三焦辨证6.王孟英:《温热经纬》第一章温病的概念1.温病的命名方式1)发病季节:春温、冬温2)时令主气:风温、暑温3)临床特点:大头瘟,烂喉痧2.温病的分类1)根据病证性质分类:温热、湿热2)根据发病初起的证候特点分类:新感温病、伏邪温病新感温病:初起发于表,以表热证为主而无明显里热表现的一类温病,如风温、秋燥,治疗以解表为主(名词解释)伏邪温病:初起发于里,以里热证为主的一类温病,如春温,伏暑,治疗以清泄里热为主(名词解释)3.温疫:是指温热性质的一类疾病,是温病中具有强传染性并引起流行的病变(名词解释)第三章温病辨正理论1.卫气营血辩证1.卫分证♦病因病机:温邪袭表,肺卫失宣♦辨证要点:发热、微恶寒、口微渴♦转归:由表而解;传入气分;逆传心包♦治法及代表方:辛凉解表,银翘散2.气分证♦病因病机:病邪入里,正邪剧争,热炽津伤♦辨证要点:发热不恶寒,口渴、苔黄♦转归:邪退病愈;邪入营血;津气欲脱♦治法及代表方:清热生津,白虎汤3.营分证♦病因病机:热邪深入,劫灼营阴,扰乱心神♦辨证要点:身热夜甚,心烦谵语,舌质红绛♦转归:透热转气而邪退病减;邪入血分,耗血动血;正气外脱♦治法及代表方:清营透热,清营汤4.血分证♦病因病机:热甚迫血,热瘀交结♦辨证要点:舌质深绛,见出血症状♦转归:邪盛正衰,危及生命;正气恢复,邪势减退♦治法及代表方:凉血散瘀,犀角地黄汤2.三焦辨证1)上焦辩证邪犯肺卫证;肺热壅盛证;湿热阻肺证;热闭心包证;湿蒙心包证♦湿蒙心包证辨证要点:神志时清时昧,舌苔垢腻2)中焦辩证阳明热炽证;阳明热结证;湿热中阻证;湿热积滞搏结肠腑证;湿阻大肠证♦湿热中阻证辨证要点:身热、脘痞、呕恶、苔腻(选择题)♦湿热积滞搏结肠腑证辨证要点:身热、腹痛、大便塘垢、苔黄腻或黄浊.代表方:枳实导滞汤(选择题)第四章温病常用诊法1.辩舌苔1)湿遏热伏证:苔白腻而舌质红绛(湿邪较重,而致热邪内伏)2)湿热疫邪郁闭膜原:白苔滑腻厚如积粉而舌质紫绛(病多凶险)2.辩斑疹1)红活荣润:气血充足2)紫赤类鸡冠红色:热毒深重3)黒而隐隐,四旁赤色:火郁内伏,气血尚活3.辩发热1)日晡潮热:发热午后益甚。

温病学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浙江中医药大学

温病学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浙江中医药大学

第一章测试1.明到清代是温病学的成长时期。

()A:错B:对答案:A2.吴又可提出在温病初起不得纯投辛温,应以寒凉为主。

()A:对B:错答案:B3.宋代朱肱提出使用不可拘泥使用古方,要因人、因地、因病、因时而异。

()A:错B:对答案:B4.宋金元时期,是温病学的形成时期。

()A:错B:对答案:A5.《温热经纬》是当时集温病学大成之作。

()A:对B:错答案:A第二章测试1.温病是外感病中除风寒性质以外的多种急性热病的总称。

()A:对B:错答案:A2.温病易于损伤阴液,但对具体疾病而言并不绝对如此。

()A:对B:错答案:A3.温病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

()A:对B:错答案:B4.传染者为温疫,不传染者为温病。

()A:错B:对答案:A5.温病初起皆病发于卫表,然后化热入里。

()A:对B:错答案:B第三章测试1.伏邪温病是指感受当令之邪即时而发的温病。

()A:错B:对答案:A2.暑热病邪不仅易于劫灼津液,而且易于损伤元气,暑温病过程中还易于兼夹湿邪。

()A:对B:错答案:A3.初起即见里热证候的温病都是伏邪温病。

()A:对B:错答案:B4.温病的病因是温热病邪。

()A:对B:错答案:B5.兼具湿邪的病邪是湿热病邪。

()A:错B:对答案:A第四章测试1.有恶寒表现的属卫分证。

()A:对B:错答案:B2.凡病邪由表入里而未入营血的病证皆属气分证范围。

()A:错B:对答案:B3.发热不恶寒,口渴苔黄是气分证的辨证要点。

()A:对B:错答案:A4.舌质红绛是温邪入营的重要标志。

()A:对B:错答案:A5.上焦病变不等于肺卫病变。

()A:对B:错答案:A第五章测试1.温病后期,热邪深入下焦,耗竭肾阴的舌象是()A:遍舌黑润B:黑苔干燥甚或焦枯C:舌苔干黑,舌质淡白无华D:黑苔焦燥起刺,质地干涩苍老答案:B2.舌苔薄白欠润,边尖略红,见于()A:温热病邪初袭,客于肺卫B:湿热病邪初犯,郁遏卫气分C:温邪未解,肺津已伤D:脾湿未化,胃津已伤答案:A3.神情呆钝的病机是()A:余热与痰瘀互结,阻遏心窍B:邪郁肌表,闭塞腠理C:湿热上蒙清窍D:水不涵木,筋脉失养,虚风内动E:阳明热盛或热结腑实,引动肝风答案:AC4.温病寒热往来见于()A:湿热秽浊郁闭膜原B:湿中蕴热,热为湿遏C:湿热痰浊郁阻少阳,枢机不利D:热结肠腑,阳明腑实E:邪留三焦,气化失司答案:ACE5.舌苔灰黑滑润为温病兼痰湿内阻之舌象。

温病学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湖北中医药大学

温病学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湖北中医药大学

第一章测试1.温病隶属于伤寒。

()A:错B:对答案:A2.明清时期是温病学的形成阶段。

()A:错B:对答案:B3.温病的病名首见于:()A:《伤寒论》B:《肘后方》C:《黄帝内经》D:《外台秘要》答案:C4.创立卫气营血辨证的医家是:()。

A:余师愚B:王孟英C:吴鞠通D:叶天士答案:D5.我国医学发展史上第一部温疫专著是:()。

A:《温热经纬》B:《温疫论》C:《温热论》D:《肘后备急方》答案:B6.在温病学发展的成长阶段,“创新论、立新法、订新方”的医家是:()。

A:朱肱B:王安道C:吴又可D:刘河间答案:D7.在温病学发展史上,首先提出温病不得混称伤寒的医家是:()。

A:吴又可B:刘河间C:吴鞠通D:王安道答案:D8.首先提出运用辛温发表剂治疗外感病,必须因时、因地、因人而灵活加入寒凉清热等药物的医家是:()A:朱肱B:刘河间C:汪石山D:王安道答案:A9.《内经》中提出预防疫病的关键是:()A:以天地所生之物防备之B:及时治疗C:避其毒气D:正气存内E:以药物熏烧辟温气答案:CD10.刘河间对温病学形成的贡献主要表现在:()A:认为六气皆从火热而化B:认为温病热病不能混称伤寒C:热病的治疗应以寒凉药为主D:主张治疗热病辛温解表药应配合寒凉清热药E:温病表证的治疗有里热清而表证自解者答案:ACE第二章测试1.温病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

()A:错B:对答案:A2.《难经》广义伤寒的概念包括了温病在内。

()A:对B:错答案:A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温病与温疫的区别点?( )A:流行的大小B:传染的强弱C:发病的缓急D:伤阴的程度答案:D4.依据发病季节而定名的温病是:()A:湿温B:风温C:暑温D:春温答案:D5.下述内容除去哪一项,即可构成温病的基本概念?()A:以发热为主症B:热象偏重C:易化燥伤阴D:都具有传染性答案:D6.下列除哪项外,均与温病的地域性有关:()A:生活习惯B:气候条件C:生产水平D:地理环境答案:C7.风温、暑温、伏暑、秋燥的命名,主要依据是:()A:一定的季节性B:四时主气C:临床特点D:发病初起的类型答案:B8.温疫的特点是:()A:发病急骤B:可以引起大流行C:病情多较险恶D:属火热亢盛而较少夹湿邪E:有强烈的传染性答案:ABCE9.下列哪些温病属于温热性质的温病?()A:风温B:暑温C:春温D:秋燥E:伏暑答案:ABCD10.温病的命名可根据:()A:首先发现该病的医家姓名B:四时主气C:发病季节D:病情轻重E:病候的临床特点答案:BCE11.按临床特征命名的温病有:()A:暑温B:大头瘟C:湿温D:风温E:烂喉痧答案:BE12.温病的特点是:()A:多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B:病因是外感温邪C:有特殊的临床表现D:易内陷生变,致动血、动风、闭窍等E:发展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性答案:ABCDE第三章测试1.“始上焦,终下焦”是温病的发展规律。

春温的病因病机及传变

春温的病因病机及传变

春温的病因病机及传变
1.病因
⑴关于外因说法不一:
①温热类病邪,邪气重。

②感受寒邪,当时不发病,寒邪伏于体内(内伏肌肤、骨、少阴均是从临床表现而推断的),由于人体阳气作用,寒邪郁而化热,到春季阳气升发,腠理开泄,伏热由内向外发(里热证),或被时令之邪诱发(表里同病证)。

⑵内因:
①素体阴精不足,《素问·金匮真言论》:"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
②素体蕴热(气)或阴虚火旺(营)。

③机体功能一时性失调,内外合应,卫虚邪袭。

2.分类
根据初起不同临床表现,分为两种发病类型:
"伏邪自发"--初起单纯出现里热炽盛证--气分或营分。

"新感引动伏邪"--初起以里热为主,兼卫表证,有风寒与风热之别,出现卫气同病或卫营同病。

这种分类其临床意义主要是:从理论上阐明温病初起不同类型,区别病位、病情,提示病机趋向,确定治法,我们应当着眼于分析不同证候病机,而不拘泥于概念。

现代医学认为发病与否,发病类型,主要取决于人体与病原体之间的相互斗争,及感邪的种类与毒力所决定。

北京中医药大学《温病学》邵学红

北京中医药大学《温病学》邵学红

晋唐时代对温病认识的发展: 1、晋代王淑和阐述了温病的病因学说: (1)伏寒化温说:冬伤于寒,寒毒藏于肌肤,至 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 (2)伏邪新感说:受寒为病的过程中更感异气 重感于寒——温疟,更遇于风——风温 更遇温热——温毒,更遇温气——温疫 (3)时行之气说: 《伤寒例》:凡时行者,春时应暖而反大寒, 夏时应大热而反大凉,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 应寒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 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
(四)明清时期--形成阶段 温病学发展至明清时代已渐趋成熟,特别是清代,温 病学获得蓬勃发展。表现在对温热病的认识更加深化,理 论日益完善,治疗方法不断丰富,创造性地总结出一套比 较完整的温病辨证施治的理论和方法,从而使温病学在理 论方药等方面形成了完整体系。
明代温病学的主要成就:
1、汪石山首创“新感温病”说,丰富发展了温病发病学内 容。 汪氏认为发于春天的温病,除了冬寒化温者之外,尚 有感受春令温暖之气而病的新感温病,打破了长期以来认 为温病都是伏寒化热的传统观念。 他说,“有不因冬月伤 寒而病温者,此特春温之气,可名曰春温。……此新感之 温病也。” 需要指出的是,汪氏的”新感温病“说,可能受宋代 医学家郭雍的影响。
3、明末清初喻嘉言提出温疫防治新见解,创立秋 燥致病新理论 a:温疫防治大法:“未病前预饮芳香正气药,则 邪不能入,此为上也。邪既入,则以逐秽为第一 要义:上焦如雾,升而逐之,兼以解毒;中焦如 沤,疏而逐之,兼以解毒;下焦如渎,决而逐之, 兼以解毒。” 这种逐秽解毒的方法实为后世创立芳香化浊 法的开端。而疫病分三焦论治的立论,未尝不可 说是给予吴鞠通创立三焦学说的启示。 b:补充《内经》“秋伤于燥”缺文,制清燥救肺 汤:喻氏还认为,《内经》只有春伤于风,夏伤 于暑,秋伤于湿,冬伤于寒等论述,而没有论及 燥气,不够全面,乃撰写《燥气论》,提出了秋 伤于燥之说,并制定清燥救肺汤作为治疗燥病的 主方,这确是发前人所未发。

春温

春温

③阴虚火炽: 症状:身热、心烦不得卧,舌红苔黄或薄黑而干, 脉细数等。 病机:热入少阴,阴虚火炽,心肾不交 。 辨证要点:身热、心烦不得卧,脉细数。 治法:育阴清热。
方药:黄连阿胶汤(引《温病条辨》)
(8)邪留阴分证治: 症状:夜热早冷,热退无汗,能食形瘦,舌红少苦 ,脉沉细略数。
病机:阴液耗损,邪留阴分。
辨证:发热微恶风寒,心烦,舌红降
治则:泄卫透营 方剂: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丹皮、大青叶、倍玄参方
热盛气分证 ①热灼胸膈 症状:身热不已,烦躁不安,胸膈灼热如焚,唇 焦咽燥,口渴,或便秘,舌红苔黄或黄白欠润,脉 滑数。 病机:热灼胸隔,里热亢盛。 辨证要点:身热不已,烦躁口渴,胸膈如焚。 治法:清泄膈热。
辨证要点:夜热早冷,热退无汗,舌红少苔。 治法:滋阴清热,搜邪透络 方药:青蒿鳖甲汤(引《湿病条辨》)
方药:桃仁承气汤(引《温病条辨》)
与桃核承气汤比较
(4)热入心包证治: 热人心包:证治同“风温”热人心包证,此不赘述。 (5)阳气暴脱: 症状: 热势骤降,四肢厥冷,面色青灰,冷汗淋漓, 皮肤花纹,斑疹成片,色紫暗肢端青紫,胡细弱,血 压低,舌淡,脉微细欲绝。 病机:阳气暴脱,邪险正衰 辨证要点:热势骤降,肢厥冷汗,斑疹紫暗,脉微细 欲绝。 治法:回阳救逆 方药:回阳救急汤
(6)热盛动风证治: 症状:身热壮盛,头晕胀痛,手足躁扰,甚则狂 乱,神昏,痉厥,舌干绛,脉弦数。 病机:热陷厥阴,引动肝风 辨证要点:高热、痉厥、脉弦数
治法:凉肝息风
方药:羚角钩藤汤(《通俗伤寒论》)
(7)热灼真阴证治: ① 肾阴耗损: 症状:身热不甚,久留不退,手足心热甚于手足 背,咽干齿黑,舌质干绛,甚则紫晦,或神倦,耳聋 ,脉虚软或结代。 病机:肝肾阴亏,阴虚内热。 辨证要点:低热,咽干齿黑,舌干绛,脉虚软或 结代。 治法:滋阴养液 方药:加减复脉汤(《温病条辨》)

春 温如敏版

春 温如敏版
话美术文的模范”
代表作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欧游杂记》 《背影》。
散文代表作有《绿》、《春》、《荷塘月色》、 《背影》。
背景介绍
该文创作时间大约在1933年间。此时作者朱 自清刚刚结束欧洲漫游回国,与陈竹隐女士 缔结美满姻缘,而后喜得贵子,同时出任清 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人生可谓好事连连, 春风得意。
写法技巧
根据联想,抓住不同事物的相似之处,用浅显、 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品读下面的比喻句,说说这个比喻句的本体和喻体,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 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把野花比作眼睛、星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野花的细小且繁 多,表达了作者对野花的喜爱之情。
《春》ppt
字词学习
◆生难字
朗润( rùn )

涨起来( zhǎnɡ) ●
宛转( wǎn )

应和( hè )

酝酿( yùn niànɡ) 窠巢( kē cháo )
●● ●●
戴笠( lì ) 《春》ppt
抖擞(sǒu)
嫩●绿(nèn )
撑伞( chēnɡ)

披蓑( suō)

黄晕( )
《春》ppt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 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 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 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 有的是希望。
春天带给了人们美好的希望。
朗读技巧
你认为朗读的技巧有哪些?
【重音】朗读时,为适应传情达意的需要,对句中的

朱 自清
沿码完全小学校

春温习题及答案Word版

春温习题及答案Word版

第七章温热类温病-春温一、填空题1.春温病的治疗原则,以____________________为主,并须注意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春温是由____________而发的____________热病。

3.春温初期,有病发于______________和病发于____________之别。

二、选择题A型题4.春温名首见于:A、《内经》B、《难经》C、《千金方》D、《诸病源候论》E、《伤寒补亡论》5.春温的致病病邪是:A、风热病邪B、暑热病邪C、温热病邪D、疫疠毒邪E、温毒病邪6.春温病的治疗原则是以:A、清暑泄热为主B、清燥养阴为主C、疏风清热为主D、养阴生津为主E、清泄里热为主7.下列哪种病可参考春温病辨证施治:A、流行性乙型脑炎B、流行性脑膜脑炎C、肠伤寒D、痢疾E、猩红热8.春温初起可病发于:A、卫分或气分B、气分或营分C、营分或血分D、血分或气分E、气分或营分9.有关春温论述,下列哪个是错的:A、不会出现卫表证B、初起可发于气分C、初起可发于营分D、起初即见里热表现E、初起即见伤阴表现10.下列哪项不属于春温初起的临床表现:A、身热微恶寒B、痉厥C、斑疹D、脉濡E、神昏B 型题A、《素问》B、《难经》C、《千金方》D、《诸病源候论》E、《伤寒补亡论》11.春温名首见于:12.“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见于:三、简答题13.简述春温总的治疗原则。

14.简述春温病的病理特点。

15.春温病的发病类型有几种?16.简述春温与风温应如何鉴别?四、问答题17.试述春温病的诊断要点有哪些?18.春温与风温的病因病机有何不同?早期的临床表现有何区别?第七章温热类温病-春温答案一、填空题1.清泄里热透邪外出顾护阴精2.温热病邪内伏而发急性3.气分营分二、选择题A型题4.E。

答案分析:春温名首见于《伤寒补亡论》:“冬伤于寒,至春发者,谓之温病;冬不伤寒,而春自感风寒温气而病者,亦谓之温;及春有非节之气中人为疫者,亦谓之温。

温病学重点

温病学重点

第⼆章1、温病的特点1)致病因素的特异性2)多具有⼀定的传染性,流⾏性,季节性,地域性3)病程发展的阶段性:卫⽓营⾎、上焦中焦下焦4)临床表现的特殊性(1)起病急,传变快(2)以发热为主症,热象偏重(3)易化燥伤阴(4)易内陷⽣变2、温病的命名1)⼀是根据发病季节命名,如发⽣在春季的春温、发⽣在冬季的冬温。

2)是根据四时主⽓命名,如风温、暑温、湿温等。

因为春天的主⽓是风,故称风温;夏天的主⽓是暑,故称暑温;长夏季节的主⽓是湿,故称湿温。

3)是把发病季节与主⽓相结合命名,如秋燥因其发病季节是秋季,秋天的主⽓是燥,故名秋燥。

4)是根据特殊的临床表现命名,如⼤头瘟即是因其头面肿⼤、灼热疼痛,⽽定名为⼤头瘟;烂喉痧即是因其咽喉红肿,甚⾄糜烂疼痛,肌肤丹痧密布,故命名烂喉痧。

5)是根据流⾏特点命名,如将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甚⾄引起较⼤流⾏的⼀类疾病称为温疫 3、温病的分类(内涵、如何鉴别)1)按照病证性质分类:(1)温热:风温、春温、暑温、秋燥、⼤头瘟、烂喉痧等⼤多发病较急, 发展较快,发热显著,易损伤津液,病情严重者可出现热邪内陷,引起昏迷、抽搐、斑疹、出⾎等危重证候,治疗以清热保津为原则。

(2)湿热:湿温、伏暑等⼀般起病较缓,发展较慢,初起发热和伤津征象均不显著,治疗重在化湿清热。

(3)⼆者转换:温热类温病在病变过程中有时也可兼夹湿邪为患,如暑温病可见暑热夹湿之象,但是以温热为主, 兼湿为次。

⽽湿热类温病虽为湿与热合,但在发展过程中随着湿邪化 燥,热邪化⽕,其病证性质也可由湿热相兼转化为纯热⽆湿的⽕热之 证,临床表现和病机变化也就与温热类温病殊途同归。

2)按照发病初期的证候特点分类(1)新感:风温、秋燥新感温病是指初起病发于表,以表热证为主⽽⽆明显里热表现的⼀类温病(2)伏邪:春温、伏暑伏邪温病,又称伏⽓温病,是指初起病发于里,以里热证为主的⼀类温病第三章1、温病的病因及治病特点2、表3-2第四章1、P26-281)卫分证:指温邪初犯⼈体肌表,导致卫⽓功能失调⽽引起的⼀种证候类型。

春温

春温

临床运用:
1、兼风寒者:加葱豉汤。
2、兼风热者:加银翘散。
3、呕吐明显者:加竹茹。 4、少阳证明显者:加柴胡 (醋柴胡) 5、胆经郁热较甚者:用吴鞠通黄连黄芩汤 (黄连、黄 芩、郁金、豆豉)
应用要点:1、既要清胆热又要行气。
2、要保津液。
2 热在胸膈:(见78页)
表现-- 身热不甚、心烦懊憹、坐卧不安;甚或身 身热不甚 心烦懊憹、坐卧不安 胸膈灼热如焚 热不已、面红目赤、胸膈灼热如焚、烦躁不 安、唇焦咽燥、口渴、口舌生疮、或大便秘 结、舌红苔黄、脉滑数。 舌红苔黄 定阶段-- 气分:身热、苔黄。 定位-- 胸膈 轻者-热郁胸膈— 心烦不卧。 重者-热灼胸膈— 胸膈灼热如焚。
2009.04.10.


摄 于 温 塘
例三:患者,男,16岁,某年3月2日初诊。四天前
因饱食赶路,当晚即起恶寒发热,头痛,脘胀,呕吐,
寒热持续,汗出而热不退,继则又增咳嗽,胸痛。现 症:恶寒发热,汗少,头胀痛,左胸痛,咳嗽,痰粘, 时挟有少量铁锈色痰,脘部胀满,大便不行,口干喜 冷饮,苔薄白微黄,舌边尖偏红,脉浮滑数。(要求
发于气分
发于营分
发于血分
发于气分
1 热郁少阳— 胁痛口 苦脉弦
发于营分
1 热灼营阴— 舌绛心烦 斑疹隐隐
发于血分
1 热盛迫血— 斑疹吐衄 舌质深绛 2 气血两燔— 四大证出血 舌绛苔黄 3 热与血结— 少腹满痛 大变色黑
2 热在胸膈—心烦不卧或胸 2 内闭心包— 神昏谵 膈灼热如焚 语舌绛 3 阳明热盛—四大证 3 内闭外脱— 昏谵亡 阴亡阳 4 热盛动风— 痉厥抽搐 舌(红) 绛苔黄
临床表现— 身热、 身热、腹满、便秘、口干唇裂、 腹满、便秘 口干唇裂、 脉沉细。 舌苔焦黄、脉沉细。 舌苔焦黄

温病学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湖北中医药大学

温病学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湖北中医药大学

温病学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湖北中医药大学第一章测试1.温病隶属于伤寒。

()参考答案:错2.明清时期是温病学的形成阶段。

()参考答案:对3.温病的病名首见于:()参考答案:《黄帝内经》4.创立卫气营血辨证的医家是:()。

参考答案:叶天士5.我国医学发展史上第一部温疫专著是:()。

参考答案:《温疫论》6.在温病学发展的成长阶段,“创新论、立新法、订新方”的医家是:()。

参考答案:刘河间7.在温病学发展史上,首先提出温病不得混称伤寒的医家是:()。

参考答案:王安道8.首先提出运用辛温发表剂治疗外感病,必须因时、因地、因人而灵活加入寒凉清热等药物的医家是:()参考答案:朱肱9.《内经》中提出预防疫病的关键是:()参考答案:避其毒气;正气存内10.刘河间对温病学形成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参考答案:认为六气皆从火热而化;热病的治疗应以寒凉药为主;温病表证的治疗有里热清而表证自解者第二章测试1.温病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

()参考答案:错2.《难经》广义伤寒的概念包括了温病在内。

()参考答案:对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温病与温疫的区别点?( )参考答案:伤阴的程度4.依据发病季节而定名的温病是:()参考答案:春温5.下述内容除去哪一项,即可构成温病的基本概念?()参考答案:都具有传染性6.下列除哪项外,均与温病的地域性有关:()参考答案:生产水平7.风温、暑温、伏暑、秋燥的命名,主要依据是:()参考答案:四时主气8.温疫的特点是:()参考答案:发病急骤;可以引起大流行;病情多较险恶;有强烈的传染性9.下列哪些温病属于温热性质的温病?()参考答案:风温;暑温;春温;秋燥10.温病的命名可根据:()参考答案:四时主气;发病季节;病候的临床特点11.按临床特征命名的温病有:()参考答案:大头瘟;烂喉痧12.温病的特点是:()参考答案:多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病因是外感温邪;有特殊的临床表现;易内陷生变,致动血、动风、闭窍等;发展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性第三章测试1.“始上焦,终下焦”是温病的发展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
春 温
概 述
• 春温是由温热病邪内伏(伏寒化温)而致。 • 初起以发热、心烦、口渴、舌红苔黄或斑点隐隐等 里热证候为主要特征的急性外感热病。 • 发病急、病情重、变化快,初起即有明显里热证侯。 • 严重者可出现神昏,痉厥,斑疹,出血等危重证侯。 • 后期往往伤及肝肾阴液。 • 本病发生在春季。
胆热犯胃,胃失和降,则干呕,里热伤津,
故见口渴而小便短赤。胸胁为肝胆经脉所循
之处,邪郁胆腑,经脉不畅,故两胁不舒。
舌红苔黄,脉弦数为里热郁于胆经之征。
②如邪热入于胸膈,里热未炽,津液未伤,身热
不甚。里热郁于胸膈则心烦懊恼,坐卧不安, 欲呕不得呕,脉数。 ③如邪热炽盛于胸膈,里热炽盛,则身热不已, 烦躁不安,热炽上焦,津液已伤,口唇干焦, 咽燥;腑气不通,则便秘,舌红苔黄或黄白欠 润(中心干燥),脉象滑数,为里热炽盛之象。 ④如邪热在阳明胃经炽盛,里热蒸腾,则壮热, 恶热,苔黄而燥,脉浮洪或滑数。里热迫津外 泄,故汗大出。胃热阴伤,故渴喜冷饮,苔燥 乏津。
(2)病机:新感时令之邪引动内伏气分之 郁热所致。卫气被郁,腠理闭塞,则发热恶 寒,无汗或有汗,头项强痛,肢体酸楚;里 热内蕴,扰神伤津,则心烦口渴,腹胀,大 便干,唇焦,舌苔黄燥,脉滑数或弦数。
(3)治疗:解表清里
• 方用增损双解散(升降散加味)
• 僵蚕、蝉蜕、荆芥、防风、薄荷辛散透邪;
• 姜黄、当归、芍药通络和血;
• 玉女煎去牛膝、熟地加细生地、玄参方,或用化 斑汤、清瘟败毒饮。 • 生石膏、知母清气泄热;玄参、生地、麦冬清营 滋阴。
• 白虎汤+犀角、玄参。白虎汤清气解肌,泄热救 阴;犀角、玄参清营凉血解毒化斑。 • 白虎汤+凉膈散+黄连解毒汤+犀角地黄汤。生石 膏、知母大清气热,犀角、生地、玄参、丹皮、 赤芍清营凉血解毒;黄连、黄芩、栀子、连翘泻 火解毒,竹叶清心除烦,甘草、桔梗解毒利咽。
轻清宣透,以助熄风透热;生地养阴;白
芍、甘草酸甘化阴柔肝,濡润筋脉以缓挛
急;茯神安神镇,凉,川贝、竹茹清热化
3、治疗:回阳救逆。 • 方用回阳救急汤,升压、抗休克等急救。 • 麝香开窍以鼓舞阳气运行;附子、干姜、
肉桂回阳救逆;人参、茯苓、甘草补益心
气、温壮心阳;龙骨、牡蛎、五味子收敛 固脱;白术、陈皮、生姜温壮脾阳。
(六)热盛动风
(1)证候:高热,烦渴,手足躁扰,甚则狂 乱,神昏痉厥,或颈项强直、角弓反张,舌 红苔黄,脉象弦数,或舌红绛,脉细弦数。
(3)治疗 ①热郁胆腑宜苦寒清热,宣郁透邪,方用
黄芩汤加豆豉玄参方。
②热郁胸膈宜清宣郁热,方用栀子豉汤; 或用桔梗散(凉膈散去硝、黄、加桔梗)。 ③热灼胸膈宜清热凉膈,方用凉膈散。 ④热炽阳明宜清气泄热,方用白虎汤。
2、卫气同病
(1)证候:发热恶寒,无汗或有汗,头项 强痛,肢体酸痛,心烦口渴,腹胀,便干, 唇焦,舌苔黄燥,脉滑数或弦数。
(2)病机:阳明热盛,引动肝风。内外俱热 扰乱心神,损伤津液则高热、烦渴,神昏、 狂乱;热盛引动肝风,筋脉挛急,故手足躁 扰,发痉,或为颈项强直,角弓反张;未伤 及营血则见舌红苔黄,脉象弦数;伤及营血 可见舌红绛,脉细弦数。
(3)治疗:清热凉血熄风。
• 方用羚角钩藤汤。
• 羚羊角、钩藤凉肝熄风止痉;菊花、桑叶
(一)初发证治 1、气分郁热 热郁胆腑;热郁胸膈;热灼胸膈;热炽阳 明 2、卫气同病 3、热灼营分
4、卫营同病
(一)初发证治 1、气分郁热 (1)证候 ①身热,口苦而渴,干呕心烦,小便短赤, 胸胁不舒,舌红苔黄,脉弦数。 (热郁胆腑) ②或身热不甚,心烦懊恼,坐卧不安,欲呕 不得呕,舌苔微黄不燥,脉数。 (热郁胸膈)
(五)阳气暴脱
1、证候:热势骤降,四肢冰凉,面色青灰, 冷汗,皮肤见花纹,斑疹成片,色紫暗。肢 端青紫,呼吸弱,脉微细欲绝。 2、病机:邪毒过盛,正气不足。阳气暴脱, 热势骤降;阳气不达四肢,脉络不通,肢端 青紫;阳气不布,故面色青灰,冷汗淋漓; 阳气脱而血不能行,脉络凝滞,或血液离经 妄行,故皮肤现花纹,斑疹成片;阳气脱而 肺失司呼吸和心主血脉失常,则呼吸弱,脉 微细欲绝。
(三)热炽营血
1、气营(血)两燔
(1)证候:壮热、口渴、头痛、烦躁不安, 肌肤发斑,甚或吐血、衄血,舌绛苔黄, 脉数。 (2)病机:邪热炽盛于气营,致热毒内盛, 扰动营血所致。气分邪热炽盛则壮热、头 痛、口渴、苔黄;营血热盛,扰及心神, 灼伤血络,迫血妄行,故见发斑、吐衄、 烦躁、舌绛、脉数。
(3)治疗:气营(血)两清-辛寒清气+凉营(血)解毒
2、热盛动血
(1)证候:身体灼热、躁扰不安,甚或昏 狂谵妄,斑疹密布,色深红甚或紫黑,或 吐衄便血,舌质深绛,脉数。
(2)病机:血分热毒炽盛,迫血妄行。热 灼血分故身体灼热,伏热内扰心神则躁扰 不安,甚或昏狂谵妄;热伤血络,迫血外 溢肌肤故斑疹密布;热伤阳络血上溢则吐 血衄血,热伤阴络血下溢则便血溺血。舌 质深绛,脉数为热毒已入血分之象。
3、热与血结
(1)证候:少腹坚满,按之疼痛,小便自利, 便结或大便色黑,神志如狂,或清或乱,口 干而漱水不欲咽,舌绛紫色暗或有瘀斑,脉 象沉实而涩。 (2)病机:热毒内陷血分,热搏血瘀,蓄于下 焦而上扰所致。因热与血结,瘀蓄下焦,故 见少腹坚满,按之疼痛,大便结或便黑,小 便自利;瘀热上扰心神,则神志如狂,或清 或乱,邪实血瘀,运行不畅,故见舌绛紫色 暗或有瘀斑,脉沉实而涩。
(3)治疗:泄热通结,活血逐瘀。 • 方用桃仁承气汤。 • 大黄、芒硝泄热,攻逐瘀结,丹皮、赤芍、 桃仁清热凉血消瘀。当归和血养血。 • 桃仁承气汤是从《伤寒论》中桃核承气汤化 裁而来,本证热盛故去辛温之桂枝、甘缓之 甘草,意在逐邪,加丹皮、芍药、当归增强 其凉血散血之功。
(四)热入心包 1、伏热内闭 • 证候:身灼热,神昏谵语,或昏愤不语,或 痰壅气粗,舌蹇肢厥,脉弦数或弦滑数,舌 质红绛。 • 病机:伏邪发于营分,营分热毒深陷,内闭 心包。里热壅盛,阳郁不达故身灼热,肢厥 逆。邪热内陷,堵闭清窍则神昏谵语或昏馈 不语,舌蹇。热灼津液成痰,痰热内盛,阻 于气道,故见痰雍气粗,脉弦数或弦滑数。 • 治疗:清心开窍。方用清宫汤送服安宫牛黄 丸或紫雪丹、至宝丹。
③或身热不已,烦躁不安,胸膈灼热如焚,
唇焦咽燥,口渴或便秘,舌红苔黄(或黄
白欠润) (中心干燥),脉滑数。
(热灼胸膈)
④壮热,面赤,恶热,汗大出,渴喜冷饮,
心烦,苔黄而燥,脉浮洪或滑数。
(热炽阳明)
(2)病机:气分郁热,热在里故身热而不恶
寒,因邪热所盛部位有所不同,其临床表现
亦各有差异。
①如邪热郁于胆腑,胆火上扰,则口苦心烦。
常 见 证 型 辨 治
(一)初发证治 1.气分郁热;2.卫气同病;3.热灼营分; 4.卫营同病 (二)邪盛气分 <1.热灼胸膈;2.热炽阳明> 3.热结肠腑; (三)热炽营分 1.气营(血)两燔;2.热盛动血;3.热与血结 (四)热入心包 (五)阳气暴脱 (六)热盛动风 (七)热灼真阴 1.真阴亏损;2.阴虚风动;3.阴虚火炽 (八)邪留阴分
• 大黄、芒硝通腑泄热;
• 黄连、黄芩、山栀、连翘、石膏大清里热;
• 桔梗升降气机;
• 滑石利小便清热;
• 甘草和中。
3、热灼营分
(1)证候:身热夜甚,心烦躁扰,甚或时 有谵语,斑点隐隐,口渴反不甚渴饮,舌 红绛,脉细数。 (2)病机:多为营阴素虚,温热病邪直犯 营分所致。 (3)治疗:清营泄热。方用清营汤。犀角 清心凉营泄热;黄连清热解毒;生地、玄 参、麦冬清热滋阴;银花、连翘、竹叶透 热转气;丹参活血通络。
二、 诊断
• 发于春季的急性外感热病。
• 具有发病急、病情重、变化快的特点。
• 初起即见里热炽盛证,如发热、心烦、
口渴、舌红苔黄、或斑点隐隐,或躁动
不安以及神志改变等,少数病例亦可伴
见恶寒头痛、无汗或少汗等卫表见证。
• 鉴别诊断:风温、冬温、感冒。
三、辨证论治
邪热内郁,初起即表现为里热炽盛,呈 现高热烦渴之象,故其治疗当以清泄里热 为主,并须注意透邪外出、顾护阴精。 • 热在气分:苦寒清泄里热;
1、病因:外因是温热病邪,内因是阴精先亏
(肾精为主),正气不足。 2、病机:正虚邪袭,病邪在里,故起病即见 里热炽盛证。有兼见表证者,但为时其短。 • 根据初起临床表现,发病类型分为:初起
即呈里热炽盛之证的为“伏邪自发”;兼
有恶寒、头痛等卫表证的为“新感引发”。
• 病变以邪郁内发、里热炽盛为特点,但由于
• 春温是伏气类温病具有代表性的病种,其病 因和发病以及临床表现与一般温病大不相同。 • 发病急,传变迅速,易陷营血,窍闭动风。
• 临床初起即见里热亢盛,既可病发于气分,
又可病发于营分,甚则气营两燔同时并见。 • 整个病机以精(津)血亏耗甚至脱精为特点, 最后可留下不可逆转的后遗证。
一、病因病机
(3)治疗:凉血散血,清热解毒。 • 方用犀角地黄汤。 • 如热毒重而热势高者,可加知母、大青叶 以增强清热解毒之效; • 若斑色紫黑者,加大青叶、玄参、丹参、 紫草以增强解毒活血之功。 • 衄血者加茅根、侧柏叶、牛膝; • 尿血者加小蓟、茅根 • 便血者加地榆、槐花、白头翁; • 吐血者加茜草、茅根 • 如神昏谵妄则加安宫牛黄丸以清心开窍。
2、内闭外脱
• 证候:身热骤降,神昏谵语,躁扰不安,气短 息促,手足厥冷,冷汗自出,舌绛色暗,欲伸 无力,苔干燥起刺,脉细或沉弱。
• 病机:伏热内闭,开泄不及,热阻遏而津气损 耗,阳气外脱。津气损、阳气脱故身热下降; 热毒内陷,机窍郁闭则神昏谵语,肢厥;气虚 欲脱则气短息促,冷汗出,脉弱;心之气阴欲 脱则舌伸无力、脉细;热毒炽盛见舌绛起刺。 • 治疗:开闭固脱。方用生脉散或参附汤送服安 宫牛黄丸或至宝丹。。
(1)证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