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合集下载

《地球科学概论》第三章 大气圈

《地球科学概论》第三章 大气圈

二、气象要素-气温
(一)气温周期变化
气温:大气热力状况的数 量度量,是空气分子平均 动能大小的体现。
气温的日变化
气温的年变化
气温日较差:一天之内最高 温与最低温之差;
气温年较差:年内最热月与 最冷月平均气温之差。
1.气温日较差的影响因素:
1)纬度:低纬>高纬; 2)下垫面:陆上>海上; 3)季节:夏季>冬季(中纬度最明显); 4)地形:凹地>平地; 凹下地形(盆地和谷地),白天比平地高,夜晚比平地低。 5)天气情况:晴天>阴天;干燥地区>潮湿地区。
自平流层顶至85km左右高空的大气层。 ① 由于没有臭氧吸收太阳辐射的紫外线,气温随高 度增大而迅速下降,至中间层顶界气温降至-83℃~113℃; ② 由于下热上冷,再次出现空气的垂直运动; ③ 顶部出现弱电离现象。
(4)热层(电离层)
从中间层顶到800km高空的大气层。
① 空气很稀薄,质量占大气圈总质量的0.5%; ② 在太阳辐射和宇宙高能粒子作用下,温度迅速 升高,再次出现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 到500km高空处温度高达1201℃;
② 中纬环流与高纬环流
两极大气冷却收缩,形成“极地高压带”; 在南纬与北纬60°附近形成一个相对的“副极地低
压带”; 从极地高压带到副极地低压带之间形成“极地东风
带”,从副热带高压带到副极地低压带之间形成 “盛行西风带”; 极地东风与盛行行西风在副极地低压带相遇时形成 上升气流,构成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
(2)大气中的凝结现象(雾):漂浮在近地面层的乳白色微小水滴
或冰晶。
(3)高空水汽凝结现象:云。
(三)大气降水
降水形成:从云层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或固态水。 条件:一是雨滴下降速度超过上升气流速度;二是雨滴从云

第三章 1地球表层系统PPT课件

第三章 1地球表层系统PPT课件
10
外生能: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其次占极小部 分者还有星际间的引力能,如太阳、月亮对 地球的潮汐作用,陨石堕落的机械能以及各 种宇宙线所放射的能量。
11
地球表层的物质循环:
12
写在最后
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Study Constantly, And You Will Know Everything. The More
You Know, The More Powerful You Will Be
13
Hale Waihona Puke 谢谢大家荣幸这一路,与你同行
It'S An Honor To Walk With You All The Way
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14
7
二、 地球表层特征
地球表层是物质三态存在和相互作用的场所: 界面机制、异质机制
地球表层是内外力相互作用的场所 地球表层是有机界和无机界互相转化的场所 地球表层是人类的生存环境
8
三、 地球表层能量和物质循环
地球表层的能量循环
9
第一节 地球表层系统
地球表层的能量转换 : 内生能:内生能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地球本身的引力
3
水圈:是地球上水的各种存在形式覆盖的圈 层,包括海洋、河流、湖泊、冰川及岩石孔 隙中的地下水,最大厚度约20千米。水圈总 水量达1386000立方千米,海洋占地球总 面积的70.8%,占地球总水量的96.5%。 陆地水占总水量的3.5%,其中冰川占 1.74%,为淡水总量的68.7%;地下水占 总水量的1.7%,其他江、河、湖、沼的地 表水仅占极小部分,但却对人类具有重要意 义。
第三章 理论地理学

地球的圈层结构OK!

地球的圈层结构OK!

大气的垂直分层
高 层 大 气
平流层
对流层
大气共分为哪几层?
大气的垂直分层
电 离 层
高 层 大 气
平流层
对流层
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 对无线电通讯有重要作 用
气温初稳后升热, 只因层中臭氧多, 水平流动天气好, 高空飞行很适合。
高度增,温度减, 只因热源是地面; 天气复杂且多变, 风云雨雪较常见。
50
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是 A
层;现代飞机多在 B层

飞行,因为该层 天气晴;朗 12
大气平稳。

B层中有人类生存的天然 屏障; C层中的电离层 对无线电短波通讯有重要作用。
- -50 0 50 100温度(℃) 100
气温的垂直分布图
想一想:
位于非洲中部的乞力马扎罗山,被称为 “赤道上的白雪公主”,即地处热带,山顶 却终年积雪,这是什么原因?
当地震发生时,坐在轮船上的人能否 感觉到横波的到达?
地壳
读图思考以下问题
大陆地壳:双层
大洋地壳:单层
地 上层: 硅铝层 壳 下层:硅镁层
莫霍界面
地幔
1.海拔高低与地壳厚薄的关系;
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2.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的区别;
大陆地壳由硅铝层和硅镁层组成,平均厚度 约33km;大洋地壳只有硅镁层,平均厚度约 6km
地核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不连续面
地下深度
莫霍界面 33千米处(大陆 部分 )
古登堡界面
2900千米处
波速变化
该面下,P、S波速都 明显增加
在这里,P波速忽然下 降,S波完全消失
速度(千米/秒)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

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圈层结构

4、地震 1)剧烈地壳运动,极短时间、释放能量 2)相关概念 A震源:地下岩层断裂 B震中: C震源深度: D震中距: 3)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纵波快于横波达地表) 4)震级 A能量释放的大小 B每升高一级,能量增加约30倍 C5级以上地震,为破坏性地震
5)烈度: A破坏程度 B等震线 C除与震级有关外,还与地质构造、地面建筑有关 6)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多个烈度。离震中越近、 震源越浅,烈度越大 7)两大地震带 A环太平洋地震带,集中80%地震 B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集中15% C我国地处两大地震带的交界处,多地震国家
7)海浪: A近岸浅水带 B波浪能量较高,搬运较粗砂砾;潮流流 速较慢,搬运物粉砂和淤泥
4、沉积作用 1)流速风速降低,冰川融化搬运能力下降,物质堆积 2)流水: A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分别是砾石、粉砂、黏土 B冲积扇(山麓)、冲积平原和三角洲
3)风 A沙丘、沙垄等风积地貌 B流动沙丘——新月形沙丘(方向)
5)地幔物质的对流是驱动力。板块在软流层上滑动 6)海底岩石年龄不超过2亿年。大陆板块要古老些 7)每个大板块又可以划分为若干小板块 8)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学说 3、地质构造——地壳运动的“足迹” 1)褶皱 A岩层的弯曲变形, B地形常形成山脉,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等山系 C背斜: 岩层向上拱起。从两翼到中心岩层变老 常成山岭
地貌
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外部圈层 1、大气圈 2、水圈:连续但不很规则的圈层 3、生物圈:水面以下200米到地面以上100米,“生物膜” 二、内部圈层 1、二个不连续面 1)莫霍界面 A33千米 B纵波和横波速度明显加快 2)古登堡界面 A2900千米 B纵波下降,横波消失
2、地壳 1)很薄的固体外壳 2)平均17千米,大陆33千米,海洋6千米 3)上层硅铝层(花岗岩),下层硅镁层(玄武岩) 4)硅铝层广见大陆,大洋很薄甚至缺失;硅镁普遍存在 3、地幔 1)固态,富含铁镁的硅酸盐类 2)上地幔和下地幔 3)软流层,呈熔融状态,岩浆发源地 4)岩石圈,地壳和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 4、地核 1)外核,液态、以铁镍为主 2)内核,固态、极高温高压下结晶的铁镍合金

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的关系

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的关系

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的关系
地球上的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是密不可分的。

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维持着地球的生命和生态平衡。

大气圈是由气体组成的薄层,主要包括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

它为地球提供了气候、天气和生命所必需的氧气。

同时,大气圈中的气体也参与了地球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移。

岩石圈是地球的固体表面,由岩石和土壤等组成。

它为地球提供了地形、土壤和矿物资源。

岩石圈与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影响着地球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移。

水圈是指地球上的水资源,包括海洋、河流、湖泊、冰川等。

它为地球提供了生命所必需的水和气候调节。

同时,水圈中的水也参与了地球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移。

生物圈是地球上生物所处的环境,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

生物圈与大气圈、岩石圈和水圈之间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着地球的生态平衡。

生物圈中的生物也参与了地球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移。

总之,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地球生态系统的基础。

只有它们相互协作,地球上的生命和生态才能得以延续和发展。

- 1 -。

地球各个圈层的演化过程

地球各个圈层的演化过程

地球各个圈层的演化过程
地球的演化可以分为多个圈层,每个圈层都有其独特的演化过程。

以下是地球各个圈层的演化过程:
1.大气圈演化:地球的大气圈形成于约45亿年前,最初的大气
主要由水蒸气、氨、甲烷等组成,后来植物的出现使氧气逐渐增多,形成了今天的大气层。

2.水圈演化:地球上的水分为海洋、江河湖泊、地下水等。

水圈的演化受气候、地形、地质构造等因素影响,长期的演化过程形成了今天的地球水圈。

3.生物圈演化:生物圈指地球上所有生物体和它们所处的环境组成的生态系统。

生物圈的演化受气候、地形、地质构造等因素影响,由单细胞生物到多细胞生物、从原始的生态系统到物种的多样化,形成了今天的地球生物圈。

4.岩石圈演化:岩石圈是地球上的岩石外壳,由地球表层的岩石构成。

地球的岩石圈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其演化受到岩浆活动、板块运动等因素影响,形成了今天的地球岩石圈。

5.地球内部结构演化:地球内部主要由地核、外核、下地幔、上地幔、地壳等组成,其演化过程主要受到地球的热力学和化学过程的影响。

地球内部的演化过程形成了今天的地球内部结构。

以上是地球各个圈层的演化过程,这些演化过程相互作用形成了今天的地球生态系统。

- 1 -。

4[1].大气圈、生物圈

4[1].大气圈、生物圈
气候分异规律
气温分异:气温的分布主要受纬度、海陆、地形、海拔高度等因素的制约,其中纬度因素决定
了气温的纬度地带性分异,而海陆、地形及海拔高度则成为气温非地带性分异的因素。 湿度和降水的分异:海洋上空水汽充沛,湿度大,而陆地上空相对缺乏,湿度较小。沿海地区,
随着向陆地内部的逐渐过渡,湿度也逐渐减小。 气候分异: 纬度地带性:气候形成的主导因素是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加热不均,以及由此产生的全球气压带、 风带的分布及季节移动,导致气候类型普遍具有沿纬度更替的趋向。 湿度分带性:由于海陆分布的不同,引起了海陆间气温、气压、风向、降水等气候要素随季节 的变化,使得同一纬度带内产生了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的分异。 垂直带性:高大山体本身在不同高度上,气温和降水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水热特征,导致山
大气的辐合:在低压中心附近,大气由周围向中心集中。 大气的辐散:在高压中心附近,大气向周围散开。 气旋、反气旋:旋转着的向低压中心辅合的大气系统叫做气旋,旋转着的由高压中心向外辅散 的大气系统叫做反气旋。由于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气旋、反气旋旋转的方向正好相反。
大气的运动
大气环流:在太阳辐射、地球自转、地表面性质以及地面摩擦的共同作用,使得大气圈内的空气 产生了不同规模的三维运动。
4. 大气圈、水圈
刘玉
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
大气圈与气候分异规律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大气圈的组成:地球表面的大气主要由氮(N2)、氧(O2)、氩(Ar)等气体组成。O3 大气圈的结构:根据气温从地面到高空垂直方向的分布,将整个大气分为对流层、平 流层以及高空的中间层、暖层和散逸层。 对流层 大气的最底层,它的底界是地面。对流层有三个主要特征:气温随高度升高 而降低;空气的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云、雾、雨、雪等主要的天气现象 都出现在此层 。 平流层 从对流层顶以上到50~55 km高度为平流层。 中间层 自平流层顶到80~85 km左右为中间层(高空对流层)。 暖层 自中间层顶到800 km高空为暖层,该层中的大气物质(主要是氧原子)能强烈吸收波长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课件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课件
农业灌溉
渔业资源
水力发电
旅游价值
01
02
03
04
水圈为农业提供灌溉水源,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
水圈为人类提供丰富的渔业资源,包括淡水和海洋渔业。
河流和湖泊等水体可用于水力发电,提供可再生能源。
美丽的河流、湖泊和海洋景观吸引游客,促进旅游业发展。
03
CHAPTER
生物圈
包括各种动植物、微生物等,是生物圈的基本组成单位。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大气圈的层次
大气圈主要由氮气和氧气组成,此外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氩气和其他稀有气体。这些气体共同维持地球的大气环境。
气体组成
气候的形成与变化
01
大气圈中的水汽、尘埃和气溶胶等物质能够吸收和重新辐射太阳能,形成和调节地球的气候。
生物呼吸与光合作用
02
大气圈中的氧气是生物呼吸的必要条件,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维持地球上的氧气循环。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PPT课件
目录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相互关系
01
CHAPTER
大气圈
大气圈由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热层组成。对流层是最接近地面的层次,包含了人类生活的大部分天气现象;平流层位于对流层之上,主要成分是臭氧,能够吸收紫外线;中间层和热层则更高层次的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升高。
大气圈的气候变化会影响水圈的水循环和生物圈的生态平衡。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面临全球气候变化、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挑战,需要采取措施保护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生态环境。
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是保护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重要途径。
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环境问题,是实现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地球科学的六大圈层-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地球科学的六大圈层-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地球科学的六大圈层-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由许多不同的圈层组成。

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就是这些圈层,它们相互作用,形成了我们所熟悉的地球环境。

本文将着重介绍地球科学的六大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土壤圈和地球内部的核心。

通过深入了解这些圈层的特点和相互作用,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地球,保护地球资源,以及预测和应对自然灾害。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按照以下思路来进行撰写:文章结构部分主要是对整篇文章的布局和组织进行介绍,可以包括以下内容:1. 引言部分的作用和内容概述2. 正文部分的组成和各个圈层的介绍3. 结论部分的总结和展望在文章结构部分,可以简要介绍每个部分的内容和意义,让读者对整篇文章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适当扩展,介绍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和要点,让读者对整篇文章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深入探讨地球科学中的六大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等,以了解它们在地球形成和演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对这些圈层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系统的运行机制,探索地球变化和环境演变的规律,为未来地球科学研究提供更深入的基础和方向。

同时,通过了解不同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可以更好地认识到地球上的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对地球系统的影响,为地球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战略意义。

因此,本文旨在强调地球圈层在地球科学领域中的关键地位和价值,促进对地球系统的全面理解和保护。

2.正文2.1 地球的大气圈地球的大气圈是地球最外层的一个圈层,它由各种气体组成,包括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

这些气体形成了地球的大气层,对地球上的生物和气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地球的大气圈主要分为几个层次,包括对流层、平流层、同温层和对流层等。

每个层次都有不同的特点和作用。

例如,对流层是最接近地表的一层,其中的空气通过对流运动形成了我们所熟知的天气现象;平流层以上的层次则影响着大气的循环和气候变化。

巧学趣味地理-地理环境五大圈层的相互影响

巧学趣味地理-地理环境五大圈层的相互影响

地理环境五大圈层的相互影响我们生活的地球是由不同物质和不同状态的圈层所组成的,这些圈层具有同心圈层的特点,也就是说各圈层都以地心为共同球心。

地球的圈层结构可分为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两部分,外部圈层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组成,内部圈层由地壳、地幔、地核三大圈层组成,但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环境一般划分为五大圈层,分别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岩石圈。

这五大圈层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其中土壤圈是其它四大圈层相互作用的过渡地带,是物质与能量变换的中心枢纽,如图1所示。

它们环环相扣,层层相生,其中气候处于中心地位,对生物圈、水圈的空间分布和时间运动起着主导作用,而生物圈,水圈分别对土壤、地貌的形成起着主要塑造的作用。

一、大气圈对生物圈的影响在环境的各要素中,大气圈对生物的“生活规律”及其“自身特征”起着最重要的作用,气候主要通过其构成要素“光、热、水、风”等对生物起作用。

(一)气候对生物生活规律的影响包括对生物“时间规律”和“空间规律”的两个规律的影响作用。

1、气候对生物时间规律的影响作用(1)动物。

比如蚯蚓(中药中称“地龙”)大多夜里出来,因为只要其短时间曝光在太阳光下,就会死亡(生物学中称“光死亡”)。

甲鱼、螃蟹及河蚌等动物在月圆时其数量和体内肉质部分会增加,相反在月缺时其数量和体内肉质会减少。

蝴蝶白天出来,而飞蛾则是“夜猫子”,(蝴蝶与飞蛾的具体差别还在于:蝴蝶一般颜色鲜艳,触角呈棒状,飞翔时,舞姿轻盈,而且停住休息时往往是双翅合拢;而飞蛾颜色一般浅淡,其触角呈梳状等,飞翔时,展翅生硬,停住时两翅平展)。

(2)植物。

大多数植物白天“光合作用”,晚上“呼吸作用”,春夏长枝干,秋冬长根系,大多数植物也往往需要光照时间长,才能开花,所以大多在春夏天开花。

2、气候对生物空间规律的影响作用。

(1)动物。

比如鹤分布在沼泽地,特别是东北平原沼泽地多。

(可见鹤从来不上树,松鹤延年图纯属创作需要),而鹭则广布在我国南方水田湖泊地区,常会驻足在树的枝头。

5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5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65
2.5/1.6
三叠纪 侏罗纪 白垩纪 第三纪 第四纪
恐龙、哺乳 鸟类出现、 类开始出现 恐龙繁盛
恐龙繁盛到 灭绝
灵长类出现 到古猿类出 现
人类出现
(1).46亿年—38亿年BP. (冥古宙,HD, Hedean): 地表温度高,由于冷却作用形成薄 的地壳,同时地幔物质的分异作用使轻的硅 酸盐物质迁移到上部冷凝逐渐形成了包围地 幔的薄的连续地壳。此时,地壳薄、且受到 陨石撞击,火山作用广泛。在火山作用过程 中,释放出大量的气体、水蒸气,为形成大 气圈、水圈提供了物质条件。此时的水体呈 酸性—H2O、CO2、NH4、H2S、HCl 等。
晚古 生代
早 古 生 代
石炭纪 泥盆纪 志留纪 奥陶纪 寒武纪
坚头类、种子蕨出现 鱼类、节蕨、石松真蕨出现
410
裸蕨植物出现 无颌类出现 硬壳动物出现

元古代
600
真核动物、多细胞动物出现

2500
太古代
原核动物出现
3800
冥古代
生命现象开始出现
4600
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顺序清楚地记录了有生物化石记录以 来的地球发展历史。根据生物演化的阶段性和不可逆性,地 球历史由老到新被划分为不同等级的地质年代单位。整个地 球地质历史被划分为太古宙、元古宙和显生宙。太古宙为最 古老的地质历史时期,是生命起源和原核生物进化时期。元 古宙是原始真核生物演化的时代。
生物圈:是指地球表层由生物及其活动地 带所构成的连续圈层。生物从高等到低 等,从动物到植物,乃至细菌和微生物 等生活于地球表面一定范围的陆地、水 体、土壤及空气中,构成了一个基本连 续的圈层。
光合作用的演化
晚中新世(约8Ma) C4植物大增

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圈层结构
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大气圈:地球外部的气体圈层由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三部分组成;
水圈:水圈的主体是海洋,约占全球面积的71%;
生物圈:是自然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圈层,它包括大气圈的下层、岩石圈的上层和整个水圈。

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地核。

地壳:地表至莫霍界面之间的部分,厚度不均,大陆地壳厚,大洋地壳薄;
地幔:莫霍界面以下至古登堡面之间的圈层可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地核:古登堡面以下至地心为地核,由外地核和内地核两部分组成。

地壳位于莫霍界面以上,是地球表面一层薄薄的、由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

它厚薄不一,大陆部分比较厚,大洋部分比较薄,平均厚度为17千米。

地幔介于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之间,厚度为2800多千米。

根据地震波波速的变化,把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层。

在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一般认为这里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地核以古登堡界面与地幔分界厚度3400多千米。

根据地震波波速的变化,可以将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两层。

地核的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很大。

地球科学概论第二章 地球的外部圈层

地球科学概论第二章  地球的外部圈层

水的基本特性
(1)水分子的结构特点
(2)水的特性
水分子具有缔合现象:流动性 好、表面张力强、粘性但较弱。 水具有很强的溶解能力 水具有很高的热容量 水具有反常膨胀性 水的三种状态的转化对地球 环境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一、水圈的组成
自然界的水以气态、 固态和液态三种 形式存在于大气圈、生物圈、海洋与大陆 表层之中。 地球水体的总质量1.5×1018t,体积 约1.4×1018m3, 其中,海洋水约占 97.212%,大陆表 面水约占2.167%,地下水为0.619%,大 气水占0.001%。
气温是指大气的温度。在同一地点,由于 地球的自转使太阳辐射强度发生昼夜更替, 从而导致气温日变化。一天之中,最低气温 出现在日出前后,直至午后2点左右达到最高 ,以后开始逐渐降低。同一地点的气温因地球 公转引起的季节变换而发生气温年变化。气 温的年变化通常用多年来各月平均气温的变 化来表示。就北半球来说,大陆上最高月平 均气温出现在7月(海洋上为8月);大陆上最 低气温出现在1月(海洋上为2月)。一年中最 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之差反映出 一地在一年中气温变化的幅度,是划分气候 类型的重要依据。
注意:主要是现阶段的大气组成,而且是低层大 气的组分(70km以下)。
高层大气以氮、氧、氢等的原子、离子为主。
二、大气圈的结构
大气圈的下界通常是指地表, 但在地面以下的松散堆积物及某些 岩石中也含有少量空气,它们是大 气圈的地下部分,其深度一般小于 3km; 其上界并无明确的界限,一般 认为在2000~3000 km的高空向行 星际尘埃的密度过渡。
四、大气的运动
大气运动的产生及形式取决于气压的作用 。
一个地方的气压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影响 气压随高度变化的原因主要是该地上空大 气柱的高度和密度。

气象学复习资料

气象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引论第二节气候系统概述气候系统是一个包括大气圈、水圈、陆地表面、冰雪圈和生物圈在内的,能够决定气候形成、气候分布和气候变化的统一的物理系统。

一、大气圈概述大气圈是气候系统中最活跃、变化最大的组成部分。

1)大气圈的组成:大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组成的,此外,还悬浮由一些固体杂质和液体微粒;大气的气体组成成分:主要成分——氮、氧、氩,99.96%;微量气体成分——二氧化碳、臭氧、甲烷等;干洁空气:90km以下可以看成是分子量为28.97的“单一成分”的气体;大气中的氧气:大气中的氧是一切生命所必须的,这是因为动物和植物都要进行呼吸,都要在氧化作用中得到热能以维持生命大气中臭氧的形成、分布与作用: 大气中的臭氧主要是由于在太阳的短波辐射下,通过光化学作用,氧分子分解成氧原子后再和另外的氧分子结合而成的,另外有机物的氧化和雷电的作用也能形成臭氧,臭氧可以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使臭氧层增暖,影响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从而对地球大气环流和气候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大气中的氮气:大气中的氮气能够冲淡氧气,使氧气不至太浓,氧化作用不过于激烈,大量的氮气可以通过豆科植物的根瘤菌固定到土壤中,成为植物体内不可缺少的养料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碳等都是温室气体,它们对太阳辐射吸收甚少,但却能强烈地吸收地面辐射,同时又向周围空气和地面放射长波辐射。

因此它们都有使空气和地面增温的效应。

大气中的水汽:大气中的水汽来自江、河、湖、海及潮湿物体表面的水分蒸发和植物蒸腾,并借助空气的垂直交换向上传输。

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夏季多于冬季,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少。

水汽可以凝结或凝华为水滴或冰晶,成为淡水的主要来源。

大气气溶胶粒子:大气中悬浮的多种固体微粒和液体微粒,统称大气气溶胶粒子。

固体微粒有的来源于自然界,如火山喷发的烟尘,被风吹起的土壤颗粒,海水飞溅扬入大气后而被蒸发的盐粒,细菌、微生物、孢子花粉,流星燃烧所产生的细小微粒和宇宙尘埃等;有的是由于人类活动,如燃烧物质排放至空气中的大量烟粒等。

地球表层四大圈层

地球表层四大圈层

1.地球表层四大圈层地球表层指与人类直接有关的一部分地球环境,其范畴大致上始大气对流层顶,下至岩石圈上部,包括大气、水、岩石、生物在内的特殊圈层。

地球表层的各圈层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是相互关联、互相渗透的。

岩石圈承载着河流、湖泊,人类和一切生命系统也活跃在这里。

在各圈层之间有非常广泛的物质和能量的传输和交换。

海洋和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就是非常明显的例证。

大气和水圈海洋的相互作用,可以影响到全世界的天气变化。

同时,它们承受变化而不产生灾难的能力是有限的。

岩石圈地壳是地球表面一层薄薄的、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地球固体圈层的最外层,岩石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底界为莫霍洛维契奇不连续面(简称莫霍面)。

整个地壳均匀厚度约17 千米,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均匀为33 千米。

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最高可达70 千米;平原、盆地地壳相对较薄。

大洋地壳则远比大陆地壳薄,厚度只有几千米。

大气圈大气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它包围着海洋和陆地。

大气圈没有确切的上界,在2000~公里高空仍有淡薄的气体和基本粒子。

在地下,土壤和某些岩石中也会有少量空气,它们也可以为是大气圈的一个组成部分。

由于地心引力作用,几乎全部的气体集中在离地面100公里的高度范围内,其中75%的大气又集中在地面至10公里高度的对流层范围内。

对流层的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空气对流运动明显,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一层,由于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

平流层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气流平稳,适合飞机飞行。

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升高,由于平流层的臭氧层吸收了大量的紫外线。

高层大气空气密度很小,含有电离层,能够反射无线电波,对人类的无线电通讯活动有重要作用。

地球大气圈是一个保护层,使人类免受有害射线的照射,同时提供了人类生存所必须的氧气。

人类天天都在呼吸新鲜空气,吸进氧气,排出二氧化碳。

空气与阳光、水分一样是不可缺少的。

没有大气圈,人类乃至生物界将不能生存。

地球圈层结构

地球圈层结构
地球的圈层结构
大气、 地球环境由大气、水、生物以及 地壳、地幔、 等六大圈层组成。 地壳、地幔、地核等六大圈层组成。
外部圈层 内部圈层
1.地球的外部圈层 地球的外部圈层
水圈) 生物圈) (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大气圈)
1.1 (大气圈) 大气圈)
大气圈又叫大气层, 大气圈又叫大气层, 是很厚的一层气体, 是很厚的一层气体, 包围着整个地球。 包围着整个地球。
传播速度 突然下降
完全消失
?地球外核 波 地球外核s波
消失,内核 波 消失,内核s波 重新出现, 重新出现,说 明什么? 明什么?
地震波速与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地震波速与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莫霍洛维奇面(简称莫霍面 莫霍洛维奇面(简称莫霍面Moho)最先由 莫霍面Moho) 克罗地亚学者莫霍洛维奇(A. 克罗地亚学者莫霍洛维奇(A. Mohoroviche, 1857 - 1936) 于1909年发现.在莫霍面上下, 1909年发现 在莫霍面上下, 年发现. 纵波速度从 纵波速度从7.0 km/s迅速增加到8.1 km/s左 速度从7.0 km/s迅速增加 迅速增加到 km/s左 横波速度则从 速度则从4.2 km/s增加 增加到 右;横波速度则从4.2 km/s增加到4.4km/s 左右.莫霍面出现的深度,全球平均为33 左右.莫霍面出现的深度,全球平均为33 km, 在大洋之下平均仅为6km。后来,人们 km, 大洋之下平均仅为6km。后来, 就把莫霍面之上称为地壳, 就把莫霍面之上称为地壳,莫霍面之下到古 登堡面之间称为地幔。 登堡面之间称为地幔。
2.(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球的内部圈层)
2.1(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依据 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依据) 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依据

地球的圈层

地球的圈层
地壳由坚硬的岩层和岩层风 化后所形成的土层组成。地壳的 平均密度为 2.6~2.9 g/cm3。组 成地壳的物质主要是地球中比较 轻的硅镁和硅铝等物质。
1.2内部圈层
地球形成至今有45亿~46亿年的 历史,其地壳部分则是后来才形成的。 按地壳中所含放射性元素的衰减规律, 目前测得的地壳年龄约为38亿年。人 类的工程活动目前仍限制在地壳的范 围之内。组成地壳的化学元素有百余 种,但各元素的含量极不均匀,最主 要的化学成分如表所示。
1.2内部圈层
根据这两个分界面,把 地球内部构造分为地壳、地 幔、地核三个圈层,如图所 示。各圈层的化学成分、密 度、压力、温度等都各不相 同,它们组成同心圆的圈层 构造,同类物质大致在相同 的深度。
1.2内部圈层
1.地壳(0~33 km) 在地球形成初期,由于元素
衰变、外界行星撞击等,地球的 平均温度高达2 000 ℃,导致地 球内部的大部分物质开始熔融, 低熔点组分即较原始物质密度小 者向上浮动,形成原始的地壳。
1.2内部圈层
在上地幔上部60~250 km存在一个 由塑性物质组成的圈层,被称为软流层。 按地热增温率推算,软流层的温度可达 700 ~1 300 ℃,是高温熔融的岩浆发源 地。 软流圈以上的固体圈层(包括地壳及软流 圈以上的上地幔部分)为岩石圈,它具有 刚性特性。岩石圈下因存在着温度高、塑 性大的软流层而易于移动,地球表层的构 造运动主要是在岩石圈范围内进行的。根 据地质学中的板块构造学说,地壳是由若 干块相互独立的巨大构造单元——“板块” 组合而成的。
1.1外部圈层
1.水圈 水圈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水圈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它包括海洋、冰 川、江河、湖泊、沼泽和地下水等。水在运动的过程中 与地表岩石相互作用,促进了各种地质现象的发育,改 变了地貌特征。

生物圈和大气圈的关系

生物圈和大气圈的关系

1.地球的外部圈层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各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2.大气圈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根据大气温度和密度的差异在垂直方向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3.水圈是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并且不规则的圈层,各种水体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

4.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占据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内蒙古杭锦旗库布齐沙漠生态治理工程在黄河凌汛高水位时将部分水引入库布其沙漠低洼地,形成蓄水面,改善库布其沙漠生态环境,从而达到减轻防凌压力和治沙的目的,变水害为水利。

该工程的实施,是加强生态基础建设、恢复生态功能、促进工程区水源涵养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洪水资源化管理、提高水资源使用效率的具体实践,对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符合国家水资源开发利用战略。

杭锦旗库布齐沙漠生态治理工程开展的原因、举措及作用
原因:
(1)杭锦旗气候干旱,降水少(大气圈)。

(2)杭锦旗地处内陆,土地沙漠化严重(岩石圈)。

举措:
(1)杭锦旗建立黄河分凌引水渠(水圈),利用黄河水治理沙漠。

(2)黄河凌汛高水位的部分水被引入到沙漠低洼地(岩石圈),形成蓄水区(水圈)。

作用:
(1)沙漠低洼区的沙丘植被大面积生长(生物圈),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各圈层)。

(2)黄河防凌压力有所减轻,变水患为水利,沿黄地区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人类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形成水循环。水循环的方式有:海洋与大陆间的循环;地表与地下间 的循环;生物体与周围空间的循环;水圈与大气圈间的循环。
早期地球的大气:
O2 ≤ 1% (Holland, 1999) 24 亿年前 不见红层、古土壤 有碎屑黄铁矿
38亿年前生命起源时
大气以CO2为主, 呈还原环境;
3亿多年前陆地植物发展
570/540 500
435
395
345
280
寒武纪 奥陶纪 志留纪 泥盆纪 石炭纪 二叠纪
三叶虫 增多
珊瑚虫、腕足 动物、鹦鹉螺、 笔石随处可见
有海螺鹗已鱼存出在现,鱼第动物类一出增批现多两栖,
第一批爬行动 物及第一批有 翅昆虫出现, 两栖类增多。
昆虫种类增 多,爬行动 物占据陆地。
250
203
137
(4)古生代(5.7-2.5亿年BP. Paleozoic)
地壳变动强烈,板块活动十分 明显,在约2.5Ga全球各大陆又 一次聚集拼合成超大陆 (Pangea)。
(5)中生代(2.5亿年--65Ma, Mesozoic) 地壳变动异常强烈,板块活动更为明显。
(6) 新生代(65Ma- ,Cenozoic ) 地壳变动强烈。
5 生物圈的发展
地质年代
同位素年龄
生物演化阶段

全新世 第四纪 更新世
0.01
晚第 上新世
2.00
人类出现


三纪 中新世
渐新世
24
近代哺乳动物出现


早第 三纪
始新世
古新世

白垩纪
63
被子植物出现

中生代
侏罗纪 三叠纪
哺乳动物、鸟类出现 蜥龙、鱼龙出现

二叠纪
240
兽形动物、裸子植物出现
生 物 演 化
生物圈:是指地球表层由生物及其活动地 带所构成的连续圈层。生物从高等到低 等,从动物到植物,乃至细菌和微生物 等生活于地球表面一定范围的陆地、水 体、土壤及空气中,构成了一个基本连 续的圈层。
光合作用的演化
晚中新世(约8Ma) C4植物大增
C3 植物 δ13C -25 到 -27‰ C4 植物 δ13C -11 到 -14‰
新生代——硅藻替代颗石藻和甲藻
K/T大绝灭后 10 Myr, 食草哺乳类迅速发展, 当时陆地植被大片被草类占领,有力地促进了 食草动物的演化(有蹄类,马) 草类干重的6-10%是硅(植物硅酸体), 草类的发 展促进了岩石中硅的分化和向大洋输送 大洋硅通量的增加,促进了硅藻的发展,和有 机碳的沉积,使大气CO2下降,全球变冷
25 7
物续 进了 入 系亿 统年 演以 化上 阶。 段后 ,生 在动 大植 约物 亿 年 的 出 现 后 ,
胞演 生化 命阶 产段 生。 到细 后胞 生演 动化 植阶 物段 的是 大从 量原 出始 现的 ,单
期 生 物 演 化 为 组 织 器 官 演 化 阶 段 , 或 系
段 。 早 期 生 物 学 的 演 化 为 细 胞 演 化 阶 段 生 物 演 化 又 可 以 分 为 早 期 和 晚 期 两 个
早古生代
以海洋无脊椎动物、
寒武纪海底世界
高等藻类为主,脊椎 动物的无颌类及裸蕨 植物出现


海洋无脊椎动物及藻类






早古生代植物景观
晚古生代 以海洋无脊椎动 物为主,脊椎动物向 陆地侵进,植物占领 陆地
泥盆纪自然景观
中生代 爬行动物盛极一 时,裸子植物到达极 盛,鸟、哺乳动物及 被子植物出现
高等。
“C3 植物世界” CO2 : O2 = 1: 4000
C3 光合作用下限 CO2 : O2 = 1: 15000 至 1:40000
现代 CO2 : O2 = 1: 6000
Cerling, 1997
生物演化
绝时生持细统晚阶
灭 的 演 化 历 程 。
间 内 , 数 以 千 万 计 的 物 种 经 历 了 形 成 和
晚古 生代
早 古 生 代
石炭纪 泥盆纪 志留纪 奥陶纪 寒武纪
坚头类、种子蕨出现 鱼类、节蕨、石松真蕨出现
410
裸蕨植物出现 无颌类出现 硬壳动物出现

元古代
600
真核动物、多细胞动物出现

2500
太古代
原核动物出现
3800
冥古代
生命现象开始出现
4600
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顺序清楚地记录了有生物化石记录以 来的地球发展历史。根据生物演化的阶段性和不可逆性,地 球历史由老到新被划分为不同等级的地质年代单位。整个地 球地质历史被划分为太古宙、元古宙和显生宙。太古宙为最 古老的地质历史时期,是生命起源和原核生物进化时期。元 古宙是原始真核生物演化的时代。
( 2 ) 38 亿 年 —25 亿 年 BP. ( 太 古 宙 , Archaeozoic)
1) 陆核形成阶段:对于陆壳的形成、生长、 再循环的模式目前仍存在争议。
2)38亿年时,水体中开始有生命的活动, 原始的原核细胞生物—菌类、蓝绿藻出现。 随后大量能起光合作用的藻类大量繁殖,大 约在太古宙晚期(27亿年),游离氧在海洋 中出现,绿色藻类大量繁殖加快了海洋环境 的变化,为高等喜氧生物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生物多样性对人类健康的贡献更是无可估量。生物 多样性还为人类提供多种多样的工业材料。生物 遗传多样性为人类提供了大量的基因资源。除上 述多样性的生物对人类提供的直接价值之外,还 有很多不易被人们所觉察的间接作用,如森林可 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微生物可净化污水,处理 垃圾,提供了保持水土和净化环境的作用,各种 生物为人们提供优美适宜的生活环境。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存的所有生物的纷 繁多样性,他们的遗传、变异以及生境、生态系 统的复杂性,即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 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的多样性使人类有可能多 方面和多层次的持续开发利用,甚至改造这个生 机勃勃的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开发利用对于 提供人类生存所需要的基本实物来源至关重要。
地球的外部圈层:圈 层交错
大气圈
生物圈 水圈
大气圈:
是指因地球的引力而聚集 在地表周围的气体圈层。
大气圈中的气体主要集中 于地表以上18km的范围 内,主要成分为氮, 78.09%;氧,20.94%; 氩,0.93%;其他,0.04 %。(按体积计算)。
往上气体变得极为稀薄。
水圈:是指地球表层由水体构成的连续圈层
( 3 ) 25 亿 年 —5.7 亿 年 BP.(Proterozoic)
1)地壳变动强烈,克拉 通化阶段(25—15亿年), 在11-7Ga形成了Rodinia 超大陆,之后又开始裂解。
2)在中—新元古宙时期, 大气中以CO2 为主,并与 海水中的Ca, Mg相结合沉 淀,消耗了CO2,增加了O2, N2 。到6亿年以前,大气 成分渐渐地与现今的状态 相同。
其物态有固、液、气三种状态。水体的形式有河、 湖、海、冰川(盖)水蒸气、地下水等,并形成 一个包裹着地球的完整圈层。地表上直接被液态 水体覆盖的区域占地表面积的3/4。在太阳能、 重力的作用下,使得水圈中的水体周而复始的运 动,形成水循环。
海水97.41% 淡水2.59%
水圈的循环:在太阳能、重力的作用下,使得水圈中的水体周而复始的运
C4植物是低CO2的产物
C4植物固定CO2的PEP羧化酶与CO2的亲和力比C3植物高60 倍。因此,C4植物能够把大气中含量很低的CO2以C4的形式固 定下来,并运输到维管束的叶绿体中利用。因此,在热带的高
温地区及在夏季炎热的中午,叶片气孔关闭,C4植物能够利用
叶片内细胞间隙中含量很低的CO2进行光合作用。C4植物比C3 植物更适于生活在温度较高的热带地区,比C3植物在进化上更
生物圈由岩石圈的上部,大气圈下部及整个水圈 和土壤圈所构成,形状不规则、厚度不均匀,生存 着形形色色的生物,进行着活跃的生物过程。
生物圈的范围从地球表面向上23千米的高空, 向下11千米的深海都属于生物圈的范围。作为生物 圈一员的人类,时刻不能忘记自己同样会受到自然 界中种种规律的制约,必须科学地使用地球上的生 物资源,保护地球上的生物种类,与生物圈中的生 物和谐共处,才能持续永存。
显生宙被划分为三 个代,自老到新为古 生代、中生代和新生 代。代以下被分为纪。 古生代有寒武纪、奥 陶纪、志留纪、泥盆 纪、石炭纪和二叠纪 计六个纪。中生代有 三叠纪、侏罗纪和白 垩纪共三个纪。新生 代包括古近纪、新近 纪和第四纪(图1)。
生物从诞生、生长、繁殖、死亡,
死后生物遗体被埋藏、到石化和石化后 的变质变形,这一系列过程均受到地球 上生物圈、水圈、气圈和岩石圈的影响, 而且受到宇宙圈——包括太阳系和银河 系在内的整个宇宙因素的影响。因此, 化石不仅记录了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发 展、演化、灭绝、复苏、埋藏和石化的 整个过程,而且蕴含着地球环境演变和 地球外发生过的各种生物、物理和化学 事件的大量信息。
原核生物 Prokaryotes

真核生物 Eucaryotes
Lipps, 1993
地球上的生命历史 15%
真核类 与原核类
85%
仅有 原核类
地球的生命史85%时间只有微细的非真核生物分布;原核生 物将地球上生命的时间分布也延伸了五、六倍. 真核生物只能利用氧作为“燃料”; 原核生物可以利用多种 化学成分作“燃料”。
65
2.5/1.6
三叠纪 侏罗纪 白垩纪 第三纪 第四纪
恐龙、哺乳 鸟类出现、 类开始出现 恐龙繁盛
恐龙繁盛到 灭绝
灵长类出现 到古猿类出 现
人类出现
(1).46亿年—38亿年BP. (冥古宙,HD, Hedean): 地表温度高,由于冷却作用形成薄 的地壳,同时地幔物质的分异作用使轻的硅 酸盐物质迁移到上部冷凝逐渐形成了包围地 幔的薄的连续地壳。此时,地壳薄、且受到 陨石撞击,火山作用广泛。在火山作用过程 中,释放出大量的气体、水蒸气,为形成大 气圈、水圈提供了物质条件。此时的水体呈 酸性—H2O、CO2、NH4、H2S、HCl 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