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城市群经济联系空间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国外城市群发展浅说(英国-美国-日本城市群简析)

国外城市群发展浅说(英国-美国-日本城市群简析)

国外城市群发展浅说(转载自安徽社科院“聚焦泛长三角”)城市群是伴随工业化而出现的,因此它主要分布在西欧、美国和日本等先进的工业化国家和地区。

西欧城市群西欧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开始最早的地区,城市化水帄高,城市数量多,密度大,均以多个城市集聚的形式形成城市群。

这些城市群包括:1、英国伦敦——伯明翰——利物浦——曼彻斯特城市群。

该城市群区域集中了英国4个主要大城市和10多个中小城市,是英国产业密集带和经济核心区。

2、法国巴黎——鲁昂——勒阿弗尔城市群。

该城市集聚区是法国为了限制巴黎大都市区的扩展,改变原来向心聚集发展的城市结构,沿塞纳河下游在更大范围内规划布局工业和人口而形成的带状城市群。

3、德国莱因——鲁尔城市群。

该城市群区域是因工矿业发展而形成的多中心城市集聚区,是欧洲工业中心。

该城市群集合体是在长116公里、宽67公里范围内聚集了波恩、科隆、杜塞尔多夫、埃森等20多个城市,其中50~100万人的大城市有5个。

4、荷兰兰斯塔德城市群。

这是一个多中心马蹄形环状城市群,包括阿姆斯特丹、鹿特丹和海牙3个大城市,乌德支列、哈勒姆、莱登3个中等城市以及众多小城市,各城市之间的距离仅有10~20公里。

该城市群的主要特点是把一个城市所具有的多种职能分散到大、中、小城市,形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空间组织形式,以保持整体的统一性和有序性。

美国城市群美国城市群的形成与制造业的发展密切相关,3大城市群都分布在制造业发达地区。

1、波士顿——华盛顿城市群。

该城市群分布于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帄原,它北起波士顿,南至华盛顿,以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等一系列大城市为中心地带,其间分布的萨默尔维尔、伍斯特、普罗维登斯、新贝德福德、哈特福特、纽黑文、帕特森、特伦顿、威明尔顿等城市将上述特大中心城市连成一体,在沿海岸600多公里长、100多公里宽的地带上形成一个由5大都市和40多个中小城市组成的超大型城市群,面积约13.8万帄方公里,人口约4500万人,城市化水帄达90%。

基于经济联系强度的中心城市功能扩散差异性研究——以杭州都市圈中心城市与紧密层城市为例

基于经济联系强度的中心城市功能扩散差异性研究——以杭州都市圈中心城市与紧密层城市为例

基于经济联系强度的中心城市功能扩散差异性研究——以杭州都市圈中心城市与紧密层城市为例廉军伟;曾刚;滕堂伟【摘要】Regional economic relations and central city function diffusion has been an important issue of eco -nomic geography and regional economic research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function of Hangzhou City , the func-tion of the diffusion type is analyzed and the economic connection intensity model is used to explore the spatial difference of the economic linkage intensity and the function of the central city .Research shows that different from the economic strength of Hangzhou , it will present different types of urban functions in the close level of urban spa-tial distribution;Economic relation intensity weak areas , great demand for education , health care, etc.Therefore, compact city layer should strengthen links with the center of the city of Hangzhou , more specifically , according to the size of the intensity of the economic contact , formulate scientific policy and docking platform , selected docking function diffusion type .%区域经济联系和城市圈中心城市功能扩散一直是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经济研究的重要内容.通过对杭州都市圈在其紧密层城市的功能扩散类型分析,运用经济联系强度模型,探讨了经济联系强度与中心城市功能扩散的空间差异.研究表明:与杭州经济联系强度不同,会在紧密层城市空间布局上呈现不同城市功能类型;经济联系强度偏弱的地区,反而对教育、医疗、科技等高端功能要素需求比较大.因此,紧密层城市在加强与杭州中心城市联系的同时,按照经济联系强度大小,科学制订对接政策和平台,有选择地对接杭州中心城市功能扩散类型.【期刊名称】《地域研究与开发》【年(卷),期】2017(036)006【总页数】5页(P54-58)【关键词】中心城市;经济联系强度;杭州都市圈【作者】廉军伟;曾刚;滕堂伟【作者单位】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杭州310012;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上海200062;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上海20006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902区域经济联系是探究区域经济发展活力和合作能力的主要内容,也是地理学研究区域经济的重要内容[1-2]。

京津冀城市群空间经济联系研究——基于修正引力模型

京津冀城市群空间经济联系研究——基于修正引力模型

京津冀城市群空间经济联系研究——基于修正引力模型唐朝生;芦佩;樊少云;邓赛赛【摘要】首先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了京津冀城市群各城市的质量,然后基于修正的引力模型分析了京津冀城市群空间经济联系强度.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城市群经济发展不平衡,京津双核地位较为突出,经济联系方向呈现出中心指向性、地域相邻指向性及与高铁路线图相似特征.建议加快京津冀中小城市发展,提高其综合实力;培育新的节点城市,形成网络型城市群结构体系;加快雄安新区发展,培育京津冀新的增长极;完善京津冀城市群交通体系,加强彼此间经济联系;建立有序竞争、开放、统一的城市群市场体系.【期刊名称】《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18)006【总页数】8页(P80-87)【关键词】京津冀城市群;空间经济联系;引力模型【作者】唐朝生;芦佩;樊少云;邓赛赛【作者单位】河南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河南焦作054000;燕山大学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河北秦皇岛066004;燕山大学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河北秦皇岛066004;燕山大学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河北秦皇岛066004;燕山大学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河北秦皇岛066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99.27城市群是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高组织形式,其发展水平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

因此,世界各国非常注重城市群的发展,我国也积极推进城市的组团式发展,形成了大小不一的城市群。

城市群经济空间联系是指城市群内不同城市彼此之间人口、资源、信息、商品的相互流动及相互作用,其联系强度的大小反映着城市群相互协作能力的大小,能够反映城市群整体的发展水平,因此,本文从空间经济联系的角度分析了京津冀城市群的发展情况。

国外学者对区域空间经济联系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

Taffe基于航空客运人数,利用引力模型对美国各城市之间的航空运输体系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大城市在城市群的航空运输体系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1]。

城市经济联系、空间网络与区域经济差距——基于中国西北地区五省份的经验证据分析

城市经济联系、空间网络与区域经济差距——基于中国西北地区五省份的经验证据分析

城市经济联系、空间网络与区域经济差距———基于中国西北地区五省份的经验证据分析罗朋伟1,曹希广2,吉亚辉1(1.西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兰州730070;2.华东政法大学商学院,上海201620)摘要:以地级市为基本分析单元,基于城市间经济联系强度构建城市经济联系网络,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1996—2018年西北地区城市经济联系网络特征,分析城市经济联系网络对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

结果表明:西安、乌鲁木齐、兰州、西宁和银川作为支撑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5个区域经济增长极在空间上具有很强的稳定性;西北地区城市经济联系强度呈现出显著的空间非均衡分布特征,由东向西呈现单调递减的态势;西北地区城市经济联系网络密度并不高,但整体呈现出缓慢增大的趋势;城市经济联系网络具有较好的关联性,但城市间的经济联系是“等级森严”的,却拥有较高的网络效率;城市经济联系网络同样具有较明显的“中心-外围”特征;城市经济联系网络的发育对区域经济差距具有显著影响,随着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区域经济差距呈现为收敛态势。

关 键 词:城市经济联系;空间网络;区域经济差距;西北地区中图分类号:F127.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2363(2021)03?0037?06doi:10.3969/j.issn.10032363.2021.03.007收稿日期:2019-11-01;修回日期:2021-04-18作者简介:罗朋伟(1992-),男,河南鄢陵县人,硕士,主要从事空间经济和经济地理研究,(E mail)1432437520@qq.com。

通信作者:曹希广(1990-),男,山东潍坊市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E mail)caoxg199001@sina.com。

0 引言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无论是从国家(或地区)还是从区域的地理空间层次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均呈现出显著的不平衡特征。

正是由于经济力量运行的地理空间并非均质的,因此,集聚的速度和集聚的程度也会因地理尺度的不同而相异[1]。

兰西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及优化研究

兰西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及优化研究

摘要:对兰西城市群规模结构和网络结构特征及变动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规模结构的 Kernel密度在
整体上存在着“东高西低”的 特 点,东 西 带 状 分 布 明 显,区 域 内 部 差 异 较 大;城 市 群 “核 心 -边 缘 ”的 结 构 模 式 明 显,
“点-轴-面”的演化进程缓慢,由于 辐 射 能 力 有 限,“双 圈 ”间 的 经 济 带 联 系 存 在 一 定 程 度 的 “断 裂 ”。 网 络 结 构 上,
收稿日期:2018-12-11;修回日期:2020-02-24 基金项目: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7JR5RA178);华侨大学 创新基金项目(18011020002) 作者简介:程钦良(1992-),甘 肃 陇 西 县 人,博 士 研 究 生,主 要
从事区域与产业经济研究,(Email)qinLC0921@163.com。
在城市群的 相 关 研 究 中,城 市 群 的 概 念、空 间 范 围 的识别、空间结 构 特 征、形 成 与 发 展 机 制、发 展 趋 势、空 间 规 划、发 展 困 境 及 协 调 发 展 等 都 是 研 究 的 焦 点 问 题[1]。目前对于 兰 西 城 市 群 的 研 究 主 要 有 经 济 联 系 测 算及功能定位研究[2-3]、经济效率测算[4]、城市群产业结 构演化及优 化 路 径 分 析[5]以 及 空 间 扩 散 与 空 间 集 聚 水 平分析[6],鲜有研究对兰西城市群空间结构特征演变及 结构优化进行分析,但空间结构对城市群的发展异常重 要,一方面空间结构体现了要素的空间布局和要素分配 的合理性;另 一 方 面,合 理 的 空 间 结 构 能 够 促 进 要 素 的 集成和资源的 高 效 配 置,有 利 于 区 域 的 协 同 发 展,带 动

单中心还是多中心——城市群空间结构与创新能力研究

单中心还是多中心——城市群空间结构与创新能力研究

单中心还是多中心——城市群空间结构与创新能力研究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城市群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城市群的空间结构对其创新能力有着重要影响,而单中心还是多中心的城市群空间结构对创新能力的影响尚存在较大的争议。

在城市群的空间结构中,单中心城市群为一主城市周边发展出一定的产业结构和人口集聚,常被视为一种较为封闭的发展模式,重点仍然在于主城市的发展。

相比之下,多中心城市群则是由多个区域之间互相衔接、互相依存的城市群。

其优势在于各个城市之间的互动和补充,从而形成一种有利于在更广范围内推动经济发展和全球化的空间结构。

然而,单中心城市群也有其独特的优势。

在单中心城市群中,主城市的发展处于核心地位,这意味着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都被投入到这个城市中。

如伦敦等世界级城市就以其强大的经济实力、文化影响力和金融中心地位,吸引了全球大量的人才和资源,这种集聚对于城市群内的其他城市产生了较大的溢出效应。

然而,多中心城市群也可以通过相互合作、协调共赢实现进一步的创新能力提升。

比较有代表性的多中心城市群包括旧金山湾区、荷兰兰特斯塔德大都会区。

这些城市群拥有多个中心,相互联通的市场、流动的人口和资金也形成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创新生态系统,给整个城市群带来了极大的优势。

综上所述,单中心和多中心城市群都有着各自独特的空间发展模式和特点。

在选择城市群的空间结构时,需要考虑城市群的定位和发展目标,以及对创新能力提升的贡献。

寻找一个既能够保持城市群的核心优势,又能够实现不同城市之间的协作互补的发展空间结构,或许才是未来城市群发展的重要方向。

浅析国内外城市群研究现状及瓶颈

浅析国内外城市群研究现状及瓶颈
这一 新 的城 市 空 间形 态 , 以 不 同 的 方 法 不 同 的 角度 进 行 了研 究 络 。另一方面 ,戈 氏的理论招 致 了严厉 的批 判。 美国著名学者 并 探讨 。 刘 易 斯 ・ 福 德 (e s M mfr ) 为 大 都 市 带 并 非 一 种 新 型 的 芒 L wi u od 认 城 市 空 间形 态 , 是 一 种 ” 城 市 混 杂 体 ”{raod smah , 而 类 Ubn i h s ) Mi
出城市 的扩展是其诸多功能跨越 了城市 的边界 , 众多的城市 影响 会学家格迪斯 (R b r Dc i o ) (oet ik s n 早在1 1年提 出的集合城市和 n 95
范 围相 互 重 叠 产 生 了 城 市 区域 ” (i e in .这是 一 种 新 的 世界城市 的概念 。同样持反 对观 点的还有 加拿大学者布鲁 门菲 ct rgo ) y 城 市 空 间 形 式 ,并 创 造 了 集 合 城 市 ” ( ou ai ) 词 来 描 述 尔德 ( l ned 和耶茨 ( ets 等学者 , C nr t n 一 b o H Bu fl) me M Y ae ) 他们认 为大都市 这 种 新 型 的 城 市 化 空 间 组 织形 式 他 强 调 城 市 规 划 应 该 是 城 市 区
也 有 较 为重 要 的 学 术 意 义。
[ 关键 词] 城 市群 区域 经 济

研 究现 状
瓶颈
引 言
观点的热情 支持者 。杜克西 亚迪 斯等支持派 的学者认 为.世界 明 .无论从形式还 是功能上 看 .它们都与单个都市 区有显著不 同的特征 。各 个都市 区之间各种 流 ”的强 烈交互作用促成 了
多核心 结构 、高度 密集 的人 口和城市 经济活动 以及各 个核 心之 间的联系强度等这 些基本特 征的差异使得 大都市带与 周围地区 胀 的

城市群经济发展质量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多维网络的视角

城市群经济发展质量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多维网络的视角

城市群经济发展质量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多维网络的视

种照辉;张伟丽;李小建
【期刊名称】《统计与决策》
【年(卷),期】2023()3
【摘要】城市群中城市间存在紧密、多样的网络联系,相比于单一城市,其经济发展质量存在特殊性。

正确认识多维网络的作用,对于进一步理解城市群经济发展质量
的内涵和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发挥城市群的增长引领作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文章首次提出了多维网络下城市群经济发展质量的概念,基于多维网络的视角对其
内涵进行了界定,并从网络连通性、聚类性、网络联系便利性、网络平衡性四个方
面构建了相应的指标体系,进一步,以经济联系紧密的珠三角城市群为例,评价了其经济发展质量,并分析背后的影响因素。

结果发现,珠三角城市群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升,空间位置距离、经济结构差异是抑制多维网络联系的因素,人口规模对于多维网
络联系的形成有促进作用。

【总页数】5页(P131-135)
【作者】种照辉;张伟丽;李小建
【作者单位】汕头大学商学院;河南财经政法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河南大学黄河文
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61.5
【相关文献】
1.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城乡收入差距的视角
2.成渝城市群关联网络特征及影响因素解析
——基于公路客运视角的研究3.论长三角城市群知识合作网络的影响因素——基于创新网络视角4.中国-东盟进口质量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经济发展阶段视角的分析5.基于流空间视角的中原城市群物流网络结构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产业空间分异与城市群空间组织相关性述评

产业空间分异与城市群空间组织相关性述评

东方企业文化・产业经济 2012年9月244产业空间分异与城市群空间组织相关性研究述评周小锋 崔大树(浙江财经学院经济与国际贸易学院,杭州,310018)摘 要:产业空间分异的过程主要表现为产业集聚和扩散,城市群空间结构及职能分工都与产业集聚、扩散存在联系。

国内外学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采用不同的视角和方法对两者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并形成了各自的理论认识。

关键字:产业集聚 产业扩散 城市群空间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55(2012)09—0244—02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产业集聚与产业扩散产业集聚指的是类型相同或相关的企业、行业或企业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集中,并产生集聚效应。

产业集群是产业集聚的结果1。

产业扩散是与产业集聚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可以理解为产业集聚的反向运动。

同时,产业集聚的过程中也伴随着产业扩散,两者共同作用形成了区域内的产业结构和布局。

本文采用空间经济学对产业扩散的定义:经济增长空间上的梯度差异引起的经济活动通过资本投资、技术传播和劳动力迁移,从一个地方转向另一个地区。

二、城市群空间组织刘天东(2007)综述了国内外研究的侧重点,认为城市群的空间组织研究应当包括城市群的特征、功能、结构、等级体系等方面。

他将城市群空间组织定义为“通过一定的自组织法则和人类干预对城市内以及城市间各要素的组合和布局”。

笔者较认同刘天东的观点,即城市群空间组织包括城市的外部空间运动在城市群体区域的布局形态(静态),也包括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即要素的流动和组合(动态)。

具体地说,城市群空间组织是指城市群内城市规模等级、空间形态特征等结构的演化,以及在空间结构基础上的职能分工转换。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进展19世纪末,国际上提出有关城市群的概念,学者开始关注城市群形成发展机制研究,以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在对城市群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学者发现区域内的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产业的分工和专业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城市群的空间组织。

国外城市群经济联系空间研究进展

国外城市群经济联系空间研究进展

国外 城 市群 经 济 联 系空 间研 究进 展
熊剑 平 。 刘 承 良。 袁 , '
( .湖北大学商学 院旅游系 , 1 武汉
3 .武 汉 航 海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 汉 武

406 ; 30 2
4 06 ; .湖北大学旅游发展研 究院 , 302 2 武汉
406 ) 30 2
文 献 标 识 码 :A 中 图 分 类 号 - 14 4 F 1 .6
地 理学 领域 的复杂性 正 被认 识 … , 中区域 经济 联 系及 其 空 间 结构 的复 杂性 规 律 研究 其 成 为 区域 地理 学 、 经济 地理学 研 究 的重点 范 畴 。区域 经 济联 系表 现 为经 济 实 体 区域 间相 互 作 用 和关 系 , 李春 芬 (95 提 到这 种 区域联 系将 是 区域 地理 学 研 究 的近 期前 沿 , 关 系 19 ) 而 经济 地理 学派 ( 国际 主流观 点之 一 ) 认 为 这些 经 济 实 体 及其 相 关 作 用关 系 所 引起 的经 济 则

要 :城市群经济联系 的复杂性 空间规律 已经 成为城市地理学 、 区域地理学 、 经济地理学研究
的重点范畴 。现代 意义 的城 市群经济联 系 空间发展研 究始 于 5 0年代 , 市群体 化现 象大 规模 城
出现 , 城市化进程迅速发展 的时期 。经过 二战前 的启蒙发展 、 二战后 一6 0年代 的初步 发展 、0— 7
之一 。
现 代意 义上 的城 市群 经 济联 系空 间发 展 研 究 始 于 5 代 , 0年 城市 群 体 化现 象 大 规 模 出 现 , 市化进 程 迅速 发展 的时期 。经过 二战 前 的启蒙 发 展 、 战后 至 6 城 二 0年代 的初 步发 展 、0 7

“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耦合协调性研究——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例

“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耦合协调性研究——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例

“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耦合协调性研究——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例曹珑誉;潘安;周棱楠;罗芳【期刊名称】《内江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24(39)6【摘要】成渝经济圈在国家发展全局战略中占据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基于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成渝经济圈44个地级县(区、市)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水平及其耦合协调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成渝经济圈经济城市化水平空间分异最为显著,反映出内部各城市之间经济发展程度差异较大.(2)城市化进程中,成渝经济圈是以空间城市化为主导的经济城市化和人口城市化.(3)成渝经济圈内部区域差异明显.成都市和重庆市主城区的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化得分由内向外递减,形成梯级分化.(4)成渝经济圈人口-经济-空间两两及三者之间城市化耦合水平较低,总体处于拮抗阶段.(5)按照协调度水平分别进行排序,可以划分为4种类型.成渝经济圈内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耦合协调水平较低,加之政府在政策上的大力支持,为成渝经济圈城市协同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潜力.【总页数】10页(P99-108)【作者】曹珑誉;潘安;周棱楠;罗芳【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901.3【相关文献】1.川渝老区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部崛起”研究——关于川渝革命老区与成渝双城经济圈双向推动的思考2.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口流动与经济增长的空间关系研究3.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与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及耦合协调水平研究4.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公共服务与多维人口结构协调性研究5.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口结构特征及空间分布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第六、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国城市群发展的阶段划分_特征与开发模式

我国城市群发展的阶段划分_特征与开发模式

中心( 中心城市和郊区相互竞争阶 群[5]。张京祥认为城市群空间的形 发展和完善之中;⑤中心城市由小
段)和网络化阶段(复杂的相互依赖 成和扩展,经历了多中心孤立城镇 到大,职能由综合向管理演变。
和相互竞争关系) 。美国学者弗里 膨胀阶段、城市空间定向蔓生阶
总结国内外学者对城市群发展
德曼认为[3],城市群的形成发展可 段、城市间的向心与离心扩展阶段 阶段的划分方法,借鉴生命成长规
特征是指城市群内不同规模、不同
等级的城市之间存在着较为密切的
社会经济联系,并逐步向一体化方
向发展。联系性是由城市群的中心
性派生出来的基本特征,也是现代
意义的城市群与地理学意义的城市
群的重要区别。
城市群除了具有共同特征外,
不同地域类型的城市群也具有各自
的特征,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
群还具有各自的个性特征。本文从
同。选择合乎城市群发展现状的开 长极)扩散的首选路线,在交通干 发。网络开发将大大提高城市群区
发模式,可以有效地整合城市群资 线上进而形成一批新的城镇增长极 域内节点与域面间生产要素流的流
源,优化资源组合,促进城市群的 点。这种对城市群开发具有促进作 量,最终改变二元经济结构,实现
快速发展。综合考虑城市群不同发 用,形成区域开发纽带和经济运行 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带动更大范围


2009(2)
79
指标阶段 城市化率
城镇体系
空间结构
空间作用
城市分工 增长路径
雏形发育阶段 30%左右 增长速度较慢 不完善 城镇密度低 松散 基础设施不完善 集聚作用 占绝对优势 分工体系还未形成 外延式增长
表1 城市群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
快速发育阶段

城市群空间格局的经济效应研究

城市群空间格局的经济效应研究

城市群空间格局的经济效应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之间的联系和交流也愈发频繁。

在这样的背景下,城市群成为了一种新的城市空间形态。

城市群不仅可以促进城市之间的合作,还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从而产生更多的经济效应。

本文将对城市群空间格局的经济效应展开研究。

一、城市群对地区经济的带动效应城市群的形成可以实现城市之间的合作和资源优势互补,从而对周边地区的经济起带动作用。

首先,城市群的形成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例如共同建设交通运输网络和公共设施,共同开展科技创新等,使得城市群内部的市场规模得以扩大,各城市之间的联系得以增强,从而为周边地区的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合作机会。

其次,城市群的形成也可以增加劳动力的流动和就业机会,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城市群对地区经济产生的带动效应是持续的,并且会不断加强,因为随着城市群的发展,城市之间的合作会更加紧密,资源互补程度会更高,经济活动也会更加多样化和高效化,并且随着城市之间和城市群之间的联系愈发频繁,区域内的市场规模将不断扩大,对周边地区的经济起带动作用也会愈加显著。

二、城市群对人口空间分布的影响城市群的形成也会对人口空间分布产生影响。

随着城市群的发展,城市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经济活动也更加繁荣,这会不断吸引人口涌入城市群,从而在城市群内部形成更为复杂的人口空间分布格局。

此外,城市群也会对周边地区的人口分布产生影响,例如吸纳了大量的外来劳动力,从而使得周边地区的人口数量和经济活动也得到了提升。

城市群的形成对人口空间分布的影响是有利的,因为随着城市群内部的人口和经济的不断增长,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空间越来越近,之间的连带与交流也更加频繁,这有助于提高城市群的协同配合能力,并为城市群内部的各种创新活动和经济活动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因此,城市群对人口空间分布的影响是积极的。

三、城市群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城市群对区域发展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增长,二是城市空间格局的变化。

城市群发展对地区经济的影响与趋势

城市群发展对地区经济的影响与趋势

城市群发展对地区经济的影响与趋势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群的发展成为当前各国关注的热点话题。

城市群是以城市为核心,由多个城市组成的地区空间集群。

城市群的发展不仅对城市内部的经济、社会和环境产生影响,还能够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带动起到积极作用。

本文将从城市群发展对地区经济的影响与趋势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城市群发展对地区经济的影响1.提高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城市群的发展能够改善地区空间结构,促进地区经济繁荣。

在城市群的带动下,贯穿城市群的区域产业链和价值链得到完善。

如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上下游产业和全产业链协同发展的局面,特别是集聚了众多高科技和高附加值产业,进一步提升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2.增强地区综合竞争力城市群的发展能够通过优化区域空间结构,提高地区综合竞争力。

城市群内部的城市之间,在资源、产业、人才等方面形成竞争和协作的关系,促进了城市的互相学习和竞争创新。

同时,城市群内部的城市之间的联系和交流也得到了加强,提高了城市间的互动水平。

3.形成区域合作新格局城市群的发展通过优化资源的配置,促进了不同地区的协作。

城市群内部的城市之间可以形成相互依存、分工合作的关系,实现互利共赢。

同时,城市群内部的城市之间可以进行经济和文化交流,增强了彼此之间的了解和认知。

二、城市群发展的趋势1.城市群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在未来的时间里,城市群的规模将会不断扩大。

中国的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以及京津冀城市群等已经初具规模,极有可能逐步向周边地区扩大。

而世界上的纽约、东京、伦敦等城市群也在不断发展壮大。

2.城市群的内在联系将不断加强城市群在发展过程中,城市之间的联系将会不断加强。

城市群内部城市间的合作和互动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将在未来不断发展壮大。

同时,随着高速铁路、高速公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城市群内部的联系和互动将会更加紧密。

3.城市群的产业结构将趋于多元化随着国家战略的转变,城市群中的产业结构将逐渐转型升级,多元化发展。

国内外城市群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国内外城市群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等多学科的交叉作用下,运用新科学方法与技术手段,国外城市群的相关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有着十分丰富的积累和成果。

(一)田园城市理论(Garden City)1898年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Eb-enezer Howard)出版了题为《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平和之路》(《Tomorrow: A Peaceful Path to Real Reform》)的论著,针对当时工业革命以后大城市所面临的拥挤、卫生等问题,提出关于城市规划、区域发展的设想,后被称作“田园城市”(Garden City)理论。

其主要内容包括:(1)疏散过分拥挤的城市人口,使国内外城市群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裘丽岚摘 要:本文对城市群的理论发展和研究成果做了概括性的回顾和梳理。

重点叙述了国外的圈层结构理论、田园城市理论、区域规划理论、中心地理论、增长极理论、大都市带理论、城市空间相互作用理论、核心—边缘理论,以及国内的点轴系统理论和双核(港城)模式,还对国内外其他学者的相关研究作了简单的介绍。

关键词:城市群 理论 实践【中图分类号】K90目前,联合国人类聚落中心将城市聚集区(Urban Agglomeration)用作衡量城市规模的标准,是指一群密集、连续的城镇所形成的人口居住区。

现在城市群的英文名称便来源于此。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1998)的定义,城市群(Agglomera-tion)是一定地域内城市分布较为密集的地区[1]。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群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一、国外城市群理论综述在地理、人口、交通、社会、经济、政治【基金项目】成都市社会科学联合会2011年项目《成都平原城市群产业分工转移和空间布局协调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ZSR11-05。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2011年项目《成都平原城市群功能结构及区际协调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1SZYQN17。

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规律及优化方向研究——以成都平原经济区为例

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规律及优化方向研究——以成都平原经济区为例

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规律及优化方向研究——以成都平原经
济区为例
代鑫;刘前媛;唐鹏;朱直君
【期刊名称】《城市规划》
【年(卷),期】2022(46)10
【摘要】城市群发展的空间结构演变有着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首先,本文基于国内外城市群的空间结构研究,提出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一般包括“增长型-点轴型-网络型-流动型”4个时期,并详细阐释了具体特征。

其次,以成都平原经济区为例,通过对夜间灯光影像的研究,发现其已具备迈入“网络型城市群”的基础,继而从“网络型城市群”的3个特征入手,构建一套可相互比较的网络化特征指标体系,并与国内网络化特征较为显著的,上海大都市圈进行对比,判识出成都平原经济区正处于“点轴型城市群”向“网络型城市群”过渡的阶段。

最后,从强化点轴带动作用,推动中心城市升级、培育网络节点、促进各类要素高频次流动两个方面,对成都平原经济区的空间结构提出优化建议。

【总页数】11页(P104-114)
【作者】代鑫;刘前媛;唐鹏;朱直君
【作者单位】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总体规划学术委员会;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一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
【相关文献】
1.京津冀城市群人口空间结构演变及优化路径研究
2.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研究--以四川省四大城市群为例
3.基于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台州市域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分析及优化策略研究
4.兰西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及优化研究
5.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与优化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心开花”需时日:空间结构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以我国19个城市群为例

“中心开花”需时日:空间结构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以我国19个城市群为例

“中心开花”需时日:空间结构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以我国19个城市群为例
杨宏昌;戴宏伟
【期刊名称】《科技进步与对策》
【年(卷),期】2024(41)3
【摘要】利用中国19个城市群面板数据,基于多维指标测度城市综合规模并估算城市群空间结构,进一步识别空间结构对城市群经济发展的影响。

研究发现,总体上单中心结构显著促进城市群经济发展水平提升;异质性分析表明,在城市化率、经济发展水平或创新水平均较高的城市群中,单中心结构对城市群经济发展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分区域来看,在东部和东北地区,多中心结构显著促进城市群经济发展,而在中部和西部地区,单中心结构则更有利于城市群经济发展。

上述结果说明我国实现城市群的“中心开花”,即由单中心转向多中心、多层级网络型城市群尚需各方共同努力。

【总页数】10页(P64-73)
【作者】杨宏昌;戴宏伟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90
【相关文献】
1.区域经济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为例
2.城市群空间结构与区域治理模式的协同演化\r——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
3.上市公司区际投资空间结构特征及其对区域经济联系的影响研究——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例
4.城市群空间结构多中心化、产业结构升级与区域协调发展——基于我国五大城市群的实证分析
5.城市群多中心空间结构对乡村振兴的影响——基于中国19个城市群的实证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内外城市群研究的回顾与展望_林先扬

国内外城市群研究的回顾与展望_林先扬

收稿日期:2002-10-04;修订日期:2002-11-2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9961004)资助作者简介:林先扬(1978-),男,海南文昌人,人文地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与区域经济。

国内外城市群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林先扬,陈忠暖,蔡国田(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系,广东广州 510631)摘 要:城市群的存在是区域城市化与城市区域化的重要表现,它作为区域城市化高级阶级性现象,是集聚与扩散共同作用的产物。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必然要求重视和加强城市群的发展,当今城市群的发展深刻影响着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对国家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城市群越来越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对它的研究与探索是城市研究领域的新拓展,它有助于人们在更广阔的视野中把握城市的发展。

文中简要回顾了国外城市群研究阶段与主要成果与观点,着重对我国城市群研究进行回顾与评述,进一步探讨了城市群研究的新趋向,以利于推动我国城市群研究的深入开展。

关键词:城市群;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K 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221(2003)01-0044-06 城市群的存在是区域城市化与城市区域化的重要表现。

对城市群的研究与探索是城市研究领域的新拓展,它有助于人们在更广阔的视野中把握城市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必然要求重视和加强城市群的发展,当今城市群已成为全新的国家参与全球竞争与国际分工的基本地域单元,它的发展深刻影响着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对国家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这使得城市群越来越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

本文对国内外城市群研究主要成果与观点进行回顾与展望,将有利于推动我国城市群研究的深入开展。

1 国外城市群研究阶段的主要成果与观点111 国外城市群研究启蒙发展阶段(1915~1945)的主要成果与观点英国学者霍华德(E.H oward ,1898)最先从城市群体(T own )的角度来研究城市,《明日的田园城市》(G arden Cities of T o -m orrow )中的“田园城市”正是通过“组合群体”来协调和发展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外城市群经济联系空间研究进展熊剑平刘承良袁俊2012-10-19 21:02:18 来源:《世界地理研究》(沪)2006年1期作者简介:熊剑平/刘承良,湖北大学商学院旅游系,武汉430062/熊剑平/刘承良,湖北大学旅游发展研究院,武汉430062/袁俊,武汉航海职业技术学院,武汉430062熊剑平(1964—),男,副教授,主要从事旅游企业管理、区域旅游规划研究。

内容提要:城市群经济联系的复杂性空间规律已经成为城市地理学、区域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研究的重点范畴。

现代意义的城市群经济联系空间发展研究始于50年代,城市群体化现象大规模出现,城市化进程迅速发展的时期。

经过二战前的启蒙发展、二战后—60年代的初步发展、70—80年代的丰富深化、90年代的全面发展阶段,50多年来城市群空间研究领域不断深化、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研究范式不断丰富,呈现多视角、多层次、多尺度,理论与实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体系,研究内容上文章着重对国外大都市区、都市带等城市群经济联系的空间组织与结构研究进行总结,并指出当前研究的热点与焦点。

关键词:城市群经济联系空间组织与结构研究进展地理学领域的复杂性正被认识[1],其中区域经济联系及其空间结构的复杂性规律研究成为区域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研究的重点范畴。

区域经济联系表现为经济实体区域间相互作用和关系,李春芬(1995)提到这种区域联系将是区域地理学研究的近期前沿[2],而关系经济地理学派(国际主流观点之一)则认为这些经济实体及其相关作用关系所引起的经济地理发展和变化过程应成为研究的中心[3]。

随着城市地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显赫地位和作用的凸现,城市体系经济联系更为活跃,呈现出网络化联系特征,并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结构、速度、规模向前发展,相关的空间经济联系与地域组织优化研究成为研究最活跃、成果最丰富的部分之一。

现代意义上的城市群经济联系空间发展研究始于50年代,城市群体化现象大规模出现,城市化进程迅速发展的时期。

经过二战前的启蒙发展、二战后至60年代的初步发展、70到80年代的丰富深化、90年代的全面发展阶段,50多年来城市群空间研究领域不断深化、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研究范式不断丰富,呈现多视角、多层次、多尺度,理论与实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体系,研究内容上城市群经济联系空间研究在50年代后大规模出现交叉与重叠,主要集中于城市群经济联系空间结构、空间组织两个方面。

1 城市群经济联系研究的启蒙阶段(1945年前)早期城市体系联系研究主要涉及单个城市—区域间的经济联系,集中于空间组织思想、中心地理论、城市—腹地经济联系方面,为城市群经济联系空间研究奠定基础。

城市与区域联系的功能组织思想主要有“田园城市”(E. Norward, 1898)、“集合城市”与“世界城市(world city)”(P. Geddes, 1915)、“有机疏散”思想(E. Saarinen, 1918)、“卫星城”(R. Unwin, 1922)等,提倡运用城市—区域间的密集联系进行城市规划组织。

随后德国地理学家W. Christaller(1933)、经济学家廖什(1940)创立中心地理论,演绎了城市与城市、城市与腹地市场等级(功能)联系规律,随后M. Jefferson(1939)和G. K. Zipf(1942)分别对城市群体的这种等级规模分布展开进一步理论探讨,后者首次将万有引力定律引入城市体系空间相互作用分析,建立城市群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基础。

此后,许多学者在中心地理论基础上实证探讨城市对其直接腹地经济联系。

一方面利用中心性表示经济联系强度,开展了对城市中心性的定量评价,涉及用批发和零售业[4]、空间流量[5] 来度量中心性。

另一方面,认识到城市对区域的经济联系作用强度存在距离衰减效应,城市与城市影响的边缘地带就可能成为城市间竞争腹地(competitive area),探讨了城市联系的空间竞争[6]。

2 城市群经济联系空间研究的初步发展阶段(二战后—1960年代)二战后,地理学研究迅猛发展,50年代末到60年代的“计量革命”极大的推动经济联系相关空间分析理论研究,主要成果有:“增长极”与“增长中心”理论(F. Perroux, 1950; J. Boudeville, 1957)、“空间相互作用理论”(E. L. Ullman, 1957)、“核心—边缘理论”(J. R. Friedmann, 1966)、“空间扩散理论”(T. Hagerstrand, 1968)等,为城市群经济联系研究提供充足的理论依据。

50年代开始,城市体系研究思想产生(O. D. Duncan, 1950)。

50年代末60年代初,运输与信息网络化带动城市体系经济联系的加强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逐步扩大,城市郊区化与土地扩展明显,大量城市在优区位快速聚集,城市群体化现象大规模出现,主要形成大都市带(J. Gottman, 1959)、大城市群(高野,1959)等几种城市群形态,相关研究侧重于其空间结构与组织方面。

50年代,日本学者狄更生和木内信藏提出城市体系地域分异的三圈层学说,之后许多学者不断延伸与发展建立城市体系的“圈层结构理论”,戈特曼则提出大都市带概念及区域空间组织发展理论,成为城市群空间结构组织理论的核心思想。

60年代,政府对城市的运营管理在欧美国家受到相当重视,城市群空间组织实证研究兴起。

主要成果有J. Gottman(1961)的波士华都市带等六大都市带组织[7];Donald J. Bogue 和Calvin L. Beale(1961)利用州、标准大都市统计区(SMSA)和县界,考虑大都市影响范围,把美国分为5个省、2个大经济区(major regions)和121个经济亚区(sub-regions)[8]。

他们普遍强调大规模的城镇群体化现象是城市体系经济联系作用与地域空间扩展下的结果,注重其空间形态描述及城市经济区规划组织,但多是经验性的静态空间研究。

3 城市群经济联系研究的快速发展阶段(1970—1980年代)3.1城市群经济联系等级规模结构研究中心地理论提出以后,城市中心等级思想引起相当大的注意。

H. Carter和W. K. Davies(1970)利用居民出行流调查资料,分析了城市群的两种等级水平,一个是大都市带水平(metropolitan)控制整个城市地区,一个是城市水平(city)对邻里地区的控制[9]。

A. Pred(1977)着重分析了城市群的技术等级扩散,认为在大都市层面技术扩散处于较高等级,占据着循环优势[10]。

3.2城市群经济联系的景观形态动态研究70年代后,地理学者开始重视城市群经济联系的复杂性与动态性,纷纷展开城市群空间形态的动态研究。

希腊学者C. A. Doxiadis(1970)大胆预测世界城市群发展将形成连片巨型大都市区(ecumunopolis)[11]。

80年代工业化迅速发展,城市群郊区化扩散中出现相对集聚现象,空间形态由单核心向多核心演化,形成边缘城市(edge city)[12]。

4 城市群经济联系研究的全面发展阶段(1990年代以来)4.1城市群经济联系的空间结构演变研究比尔•斯科特将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演化划分为三个阶段:单中心(中心城市为主导的阶段)、多中心(中心城市和郊区相互竞争阶段)和网络化阶段(复杂的相互依赖和相互竞争关系)。

进入信息时代,随着通讯、交通设施的日益发达,城市便有可能采用更松散、更开放的空间结构形态:网络城市、新兴城市[13]、信息城市等。

相应的演变机制研究也受到重视,主要集中于人口、产业等的郊区化、政府调控政策、技术进步、交通运输化等几个方面。

Gustavo Garza(1999)强调了联邦政府的城市体系政策对城市化及城市集聚空间形成的影响[14]。

G. Mulgan 分析了网络通讯技术对城市产业结构、经济联系及地域扩展的促进作用[15]。

Allan D. Wallis(1994)[13]、富田和晓(1995)[16] 则系统的研究了大都市圈的空间结构演化机制及进程。

4.2城市群经济联系发展与交通运输网络结构研究普遍认为交通运输网络与城市群空间网络紧密相关,强调交通运输网络是形成城市群网络系统的物质条件和必要前提,良好的交通连接与国家、区域和全球层次城市群的空间整合有着密切的联系[17]。

主要表现为两种视角:一是分析运输网络发展与城市群发展的积极关系,探讨交通运输网络对城市体系经济联系空间结构的影响。

Se-il Mun(1997)建立了城市群的人口规模、工业结构、贸易水平、土地扩展及房产发展等与城市运网结构间的相互关系模型,强调运网投资带来的城市内部空间集聚特征以及运网发展引起的大幅度城市规模结构空间分异现象[18]。

Kiyoshi Kobayashi(1997)则以高速铁路系统建设为例探讨了快速交通对城市资本、知识交流、城市规模分布、城际间相互作用等空间结构的影响,并建立多因子区际增长模型动态模拟了城市群经济联系发展[19]。

二是通过研究交通运输网络结构揭示城市体系经济联系的空间结构[20]。

Morton EO'Kelly(1998)分析了中心地经济联系的纽带—轴(hub),以美国100组城市数据为基础,分析了城市航空运网轴—辐网络结构,揭示出城市间经济联系及腹地变化的空间特征[21]。

4.3空间流与城市地域系统空间特征研究区域经济联系表现为经济实体区域间相互作用和关系,在地域空间上体现为各种空间“流”,地区间的这种物质、能量、信息交流通过人口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等形式维持区域系统的活力,其空间分布最直接反映区际经济社会联系特征。

城市地理学家着重利用空间流的变动来分析城市群经济联系的地域演变,进而揭示其发展的空间规律。

T. Bunnell、P. A. Barter和S. Morshidi(2002)在评估了Kuala Lumpur大都市带区信息、技术、运输交流联系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近几十年全球化进程发展过程中的该城市的社会空间扩展演变过程[22]。

而运输地理学家依据运输联系与经济联系的共存关系通过对以交通运输设施为基础进行物质、人口交流产生的相互作用与关系探讨,揭示区域经济联系的空间特征则成为研究的重心。

强调运输联系在区域城市群体相互联系中的意义,主要从流、节点、区位与网络运输地理方面分析了物流与货物分配的空间演变,进而揭示货物运输联系的发展特征[23]。

航线流是能够反映交易流和城市间连通度的少数几个指数之一,航空运输联系强度及网络结构越来越多的成为国家级、世界级城市体系研究的一个重要指标[2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