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系本科毕业论文格式模版
电气自动化毕业设计论文范文模板
论文题目:工业机器人的电气控制系统设计摘要本论文主要探讨了工业机器人的电气控制系统设计。
首先介绍了工业机器人及电气控制系统的概述、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接着,阐述了电气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包括控制器、驱动系统和传感器,并详细说明了其工作原理。
在设计方法部分,论文进行了系统需求分析,并分别讨论了控制器、驱动系统和传感器的硬件选择与设计,同时涵盖了控制算法的选择与实现以及用户界面的设计。
通过一个实例分析,展示了如何进行硬件系统设计与实现,以及软件系统设计与实现,并进行了系统测试与性能分析。
最后,对工业机器人电气控制系统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并对未来研究提出了展望。
总的来说,本文深入研究了工业机器人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理论与实践,旨在推动该领域的技术进步和发展。
关键词:工业机器人;电气控制系统;设计方法;发展趋势;控制器;驱动系统目录第1章绪论 (1)1.1 工业机器人及其电气控制系统的概述 (1)1.2 国内外工业机器人电气控制系统的研究现状 (1)1.3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第2章工业机器人电气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与工作原理 (2)2.1 工业机器人电气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 (2)2.1.1 控制器 (2)2.1.2 驱动系统 (2)2.1.3 传感器 (2)2.2 工业机器人电气控制系统的的工作原理 (2)第3章工业机器人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 (3)3.1 系统需求分析 (3)3.2 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3)3.2.1 控制器的选择与设计 (3)3.2.2 驱动系统的选择与设计 (3)3.2.3 传感器的选择与设计 (3)3.3 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3)3.3.1 控制算法的选择与实现 (3)3.3.2 用户界面的设计 (3)第4章工业机器人电气控制系统实例分析 (4)4.1 实例背景介绍 (4)4.2 硬件系统设计与实现 (4)4.3 软件系统设计与实现 (4)4.4 系统测试与性能分析 (4)第5章工业机器人电气控制系统的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 (5)5.1 工业机器人电气控制系统的发展趋势 (5)5.2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5)致谢 (6)第1章绪论1.1 工业机器人及其电气控制系统的概述工业机器人是一种可编程的多功能机械手,能够在各种环境下自动执行重复性任务。
(完整版)自动化专业毕业课程设计格式
2. 课程(毕业)设计(论文)撰写的内容与要求2.1 题目题目应简短、明确、有概括性,并能恰当、准确的反映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题目不超过25个字,除非确有必要,一般不设副标题。
2.2摘要与关键词2.2.1 摘要摘要是论文内容的简要陈述,是一篇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的短文。
摘要应包括论文的创新见解、主要论点及理论与实际意义。
摘要中不宜使用公式、图表、不标注引用文献编号。
避免将摘要写成目录式的内容介绍。
2.2.2 关键词关键词是供检索用的主题词条,应采用能覆盖论文主要内容的通用词条。
关键词一般列3—5个,按词条的外延层次排列(外延大的排在前面)。
2.3 正文正文包括绪论、正文主体与结论等部分。
2.3.1 绪论绪论一般作为第一章。
绪论应包括:本设计(论文)的目的与实际意义;对所研究问题的认识及要达到的技术要求;本设计(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简述本课题在国内外文献综述;有时也简单介绍研究方法、材料的依据等。
2.3.2 论文主体论文主体是论文的主要部分,应结构合理,层次清楚,重点突出,文字简练、通顺。
论文主体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各方面:本研究内容的设计原理及总体方案设计与选择论证;本研究内容的各部分的(包括硬件和软件)设计计算;本研究内容试验方案设计的可行性、有效性以及试验数据处理及分析;本研究内容的理论分析。
对本研究内容及成果应进行较全面、客观的理论阐述,应指出本研究内容中的创新、改进与实际应用之处,阐述本课题研究中尚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开展研究的见解和建议。
对于将其他领域的理论、结果引用到本研究领域者,应说明该理论的出处,并论述引用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2.3.3 结论学位论文的结论单独作为一章排写,但不加章号。
结论是对整个论文主要的成果的总结。
在结论中应明确指出本研究内容的成果,或新见解、新观点,对其应用前景和社会经济价值等加以预测和评价,并指出今后进一步在本研究方向进行研究工作的展望与设想。
结论内容一般在2000字以内。
自动化专业毕业论文
自动化专业毕业论文一、引言自动化技术作为现代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在众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从工业生产到智能家居,从航空航天到医疗保健,其影响力日益深远。
自动化专业的研究和发展,旨在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实现系统的自动运行、监测和控制,以提高生产效率、质量和安全性。
二、自动化专业的发展历程自动化的概念可以追溯到古代,例如中国古代的水车和风车等简单机械装置,就已经体现了一定程度的自动控制思想。
然而,现代自动化技术的真正发展始于工业革命时期。
随着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机械自动化逐渐成为工业生产的重要手段。
20 世纪以来,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控制理论的迅速发展,为自动化技术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反馈控制理论的提出,使得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得到了有效保障。
而数字计算机的出现,则为复杂系统的建模、分析和控制提供了强大的工具。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兴起,自动化领域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智能控制算法、传感器网络和工业互联网等技术的融合,推动着自动化向更加智能化、网络化和集成化的方向发展。
三、自动化专业的核心知识和技能(一)控制理论控制理论是自动化专业的基础,包括经典控制理论和现代控制理论。
经典控制理论主要研究单输入单输出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分析,常用的方法有根轨迹法和频率响应法。
现代控制理论则侧重于多输入多输出系统的建模和控制,如状态空间法。
(二)传感器与检测技术传感器是获取系统信息的关键设备,能够将物理量转化为电信号。
检测技术则涉及对传感器输出信号的处理和分析,以获得准确、可靠的测量结果。
(三)计算机技术计算机在自动化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从系统建模、仿真到实时控制,都离不开计算机的支持。
编程语言、数据库管理和网络技术等都是自动化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计算机技能。
(四)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用于实现电能的变换和控制,如直流调速、交流变频等,在电机驱动和电力系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五)自动化系统集成能够将不同的技术和设备集成到一个完整的自动化系统中,实现系统的优化运行和协同工作,是自动化专业人才的重要能力之一。
自动化学院毕业设计论文撰写格式及范例
自动化学院毕业设计论文撰写格式及范例南京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毕业设计(论文)撰写格式毕业设计(论文)是学生学习、研究与实践成果的全面总结,不仅是对学生素质与能力的一次全面检验,而且还是对学生的毕业资格及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
为了规范我院毕业设计(论文)的整理归档,特制订《南京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毕业设计(论文)撰写格式》。
一、毕业设计(论文)的内容及格式要求毕业设计说明书或论文应由封面、中英文摘要、目录、前言、正文、结论、参考文献、致谢和附录等几部分组成。
毕业设计论文是体现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主体,也是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最终成果之一,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撰写内容及格式要求如下:1.内容要求要求毕业设计说明书项目齐全,概念清楚、语言流畅、文字精炼、内容正确、条理分明、结构严谨;标点符号、图表清楚、准确;对方案的分析与论证,要观点鲜明、结论正确;对资料选用、数据测试、参数计算,应力求准确。
(1)中、英文摘要摘要应高度概括课题的内容、方法和观点,以及取得的成果和结论,应反映出整个论文内容的精华。
中文摘要300~500字左右,包含关键词,并译成英文。
英文摘要以250个左右实词为宜。
中文、英文各一页。
(2)目录建议采用自动生成的目录。
操作方法:文件(菜单上)→插入→引用→索引和目录。
(3)前言前言应说明选择的题目,提出选题的依据,进行课题调查与资料收集过程,研究该题目的背景,国内外对本课题已有的研究情况的评述(发展状况及存在问题);本设计的指导思想及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以及协作人员和其他应说明的问题。
(4)正文正文是毕业设计论文的主体部分,包括所选题目的理论分析、方案论证、设计过程与步骤、实验数据、计算结果、图表分析、资料运用和结论性意见等。
字数要求工程类本科生在2万字左右。
在排版时,要求每一章的标题均出现在页首。
(5)结论结论一般包括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对进一步开展研究的见解与建议,以及本人在毕业设计中的主要收获或者感想。
自动化学院毕业设计论文模板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专业班级学生指导教师2006 年任务书填写要求1.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由指导教师根据各课题的具体情况填写,经学生所在专业的负责人审查、学院(系)领导签字后生效。
此任务书应在毕业设计(论文)开始前一周内填好并发给学生;2.任务书内容必须用黑墨水笔工整书写或按教务处统一设计的电子文档标准格式(可从教务处网页上下载)打印,不得随便涂改或潦草书写,禁止打印在其它纸上后剪贴;3.任务书内填写的内容,必须和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完成的情况相一致,若有变更,应当经过所在专业及学院(系)主管领导审批后方可重新填写;4.任务书内有关“学院(系)”、“专业”等名称的填写,应写中文全称,不能写数字代码。
学生的“学号”要写全号(如,为10位数),不能只写最后2位或1位数字;5.有关年月日等日期的填写,应当按照国标GB/T 7408—94《数据元和交换格式、信息交换、日期和时间表示法》规定的要求,一律用阿拉伯数字书写。
如“2004年3月15日”或“2004-03-15”。
6.毕业设计任务书、毕业论文及其它相关的报告书,要求一律用16K纸书写或打印。
西安理工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不超过20个汉字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名全称]班级:电气021班作者:[手签]指导教师:[手签] 职称:职称答辩日期:2006-06-18[注意日期格式]摘要中文摘要约300—500字左右,论文摘要一般包括:论文的目的和重要性;采用的研究方法;完成哪些工作;获得的主要结论。
用句应精练概括,并有本论文的关键词3—5个。
①居中打印"摘要"二字(三号黑体),字间空一字符。
②"摘要"二字下空一行打印摘要内容(小四号宋体)。
③摘要内容后下空一行打印"关键词"三字(小四号黑体),其后为关键词(小四号宋体),每一关键词之间用逗号隔开,最后一个关键词后不打标点符号。
自动化专业导论-结业论文模板
本文由杰柯缘贡献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
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 The College of Post and Telecommunication武汉工程大学 Wuh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结业论文课程:自动化专业导论学部:机电学部专业:电气自动化班级:三姓名:甘志伟学号:1002160305 上交日期:12 月 16 日 17:00教师批复( 合格、订正、重做 )教师审批签字评分:Page 1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 The College of Post and Telecommunication武汉工程大学 Wuh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一、日常生活中的自动化姓名:甘志伟学号:1002160305(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武汉,430073)摘要:1 自动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与国外,寓意深刻。
现在研究生产自动化技术是十分活跃的。
自动化是综合科学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许多学科参与。
自动化技术广泛应用于工业、agricture、军事、科学研究、运输业、商业、医疗和服务。
自动化可以减轻劳动工作的人,大大提高生产效率,所以它是世界上重要的条件和显著的符号的现代化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
关键词:自动化工业科学效率现代化科技Automation in daily lifegan zhi wei 2010080502 (Wuh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The College of Post and Telecommunication, Wuhan, 430073) Automation is a dynamic concept with abroad and profound meaning. Now the research on the manufacturing automation technology is very active. Automation is a widely applied comprehensiv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ith many subjects involved. Automation technology is widely applied in industry, agricture, military affairs, scientific research, transportation, commerce, medical care and service. Automation can relieve the labour work of people and greatly increase the production efficiency, so it is the important condition and notable symbol for modernization of industry, agriculture, national defen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ey words: Automation technology. dynami .scientific efficiency modernizationPage 2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 The College of Post and Telecommunication武汉工程大学 Wuh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1 引言自动化专业主要研究的是自动控制的原理和方法,自动化单元技术和集成技术及其在各类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自动化本科毕业论文提纲格式模板参考
自动化本科论文提纲一、基于CDIO理念我国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摘要目录图目录表目录1 绪论1-1 研究背景1-1-1 当前工程教育开展的社会背景1-1-2 以CDIO为典型代表的工程教育新范式1-1-3 CDIO在我国的应用以及对我国工程教育的借鉴意义1-1-4 我国机械工程教育开展现状1-2 研究问题的提出1-3 研究内容与可能的创新点1-3-1 研究目的与意义1-3-2 研究思路和方法1-3-3 研究路线1-3-4 研究的可能创新点2 理论根底和研究综述2-1 高等工程教育课程理论2-1-1 高等工程教育课程体系结构研究2-1-2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现状研究2-2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改革综述2-3 CDIO理念2-3-1 CDIO理念内涵2-3-2 CDIO一体化课程设计2-3-3 CDIO模式的研究现状2-4 本章小结3 国外CDIO工程教育改革本科课程方案案例分析3-1 案例研究的目的及意义3-2 MIT航空航天工程专业本科课程方案分析3-2-1 案例研究背景3-2-2 案例介绍3-2-3 案例分析3-3 本章小结4 我国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教学方案实证分析4-1 数据收集4-2 数据处理与分析4-2-1 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4-2-2 专业课程与科学课程4-2-3 选修课程和必修课程4-2-4 人文社科类课程4-3 本章小结5 我国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模型重构5-1 CDIO理念下的课程组织原那么5-2 MIT航空航天工程专业与我国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课程方案差距分析5-3 基于CDIO理念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模型5-3-1 课程体系模型重构5-3-2 课程结构要素设计5-4 本章小结6 研究结论及展望6-1 研究结论6-2 相关建议6-3 研究缺乏与展望参考文献二、办公自动化在新建本科高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摘要第1章绪论1-1 选题背景1-2 研究意义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3-1 国外研究综述1-3-2 国内研究综述1-3-3 前人的研究成果存在的缺乏1-4 研究内容与结构1-4-1 研究内容1-4-2 本文结构1-5 本章小结第2章概念界定与研究理论根底2-1 概念的界定2-1-1 新建本科高校2-1-2 办公自动化2-1-3 新建本科高校的办公自动化2-1-4 信息资源2-2 办公自动化的相关理论根底2-2-1 组织结构理论2-2-2 业务流程再造理论2-2-3 协同政务理论2-3 本章小结第3章办公自动化开展现状分析3-1 电子政务与办公自动化开展现状分析3-1-1 国外的电子政务与办公自动化开展现状3-1-2 国内的电子政务与办公自动化开展现状3-2 我国高校办公自动化建设的现状3-2-1 高校办公自动化建设的根本功能3-2-2 高校办公自动化建设的特点3-3 与老本科高校的差距对办公自动化建设的影响3-4 本章小结第4章新建本科高校办公自动化分析——以三明学院为例4-1 办公自动化建设对新建本科高校行政组织的影响4-1-1 促进新建本科高校行政组织结构的优化4-1-2 促进新建本科高校行政组织的业务流程再造4-1-3 促进新建本科高校行政组织的协同政务4-2 三明学院办公自动化现状分析4-2-1 门户网站建设情况4-2-2 内网与外网相结合4-2-3 办公自动化平台的完善4-2-4 “一卡通〞效劳的开展4-3 基于三明学院门户网站的问卷调查分析4-4 相关新建本科高校访谈分析4-5 新建本科高校办公自动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4-5-1 多头管理,缺乏统一规划4-5-2 起步晚、根底弱,缺乏前瞻性4-5-3 重技术、轻管理,管理能力弱4-5-4 机制体制不健全,缺乏平安性4-5-5 引导创新缺乏,缺乏绩效评价体系4-6 本章小结第5章新建本科高校办公自动化建设对策建议5-1 新建高校办公自动化建设原那么5-2 新建本科高校办公自动化建设对策5-2-1 CIO 制度的建立5-2-2 信息根底建设的完善5-2-3 针对性、实效性的提高5-2-4 机制体制建设的完善5-2-5 绩效管理的加强5-3 新建本科高校建设办公自动化的具体要求5-4 本章小结第6章研究总结6-1 研究主要结论6-2 研究创新点6-3 研究缺乏与展望结语参考文献A个人简历、与研究成果三、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课程设置研究论文提纲格式范文模板摘要第一章绪论1-1 问题的缘起1-1-1 研究背景1-1-2 问题的提出1-1-3 研究目的及意义1-2 研究思路及内容1-2-1 研究思路1-2-2 研究内容1-3 文献综述1-4 研究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1-4-1 研究技术路线1-4-2 研究方法第二章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课程设置国际研究2-1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课程设置研究2-1-1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开展概况2-1-2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课程设置研究2-2 日本技术科学大学课程设置研究2-2-1 日本技术科学大学开展概况2-2-2 日本技术科学大学课程设置研究2-3 英国多科技术学院课程设置研究2-3-1 英国多科技术学院开展概况2-3-2 英国多科技术学院课程设置研究2-4 我国台湾地区技术学院和科技大学课程设置研究2-4-1 我国台湾地区技术学院和科技大学概况2-4-2 我国台湾地区技术学院和科技大学课程设置研究2-5 国际上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课程设置经验总结2-5-1 阶段性的课程安排2-5-2 模块化的课程结构2-5-3 重视技术实践和应用2-5-4 课程内容与行业企业需求紧密结合第三章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课程设置国内研究3-1 核心概念界定3-1-1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3-1-2 课程3-1-3 课程设置3-1-4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课程设置3-2 国内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的开展现状与问题探讨3-2-1 国内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开展现状3-2-2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转型开展问题探讨3-3 国内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课程设置现状与问题探讨3-3-1 国内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课程设置现状3-3-2 国内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课程设置问题探讨第四章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课程设置理论研究4-1 三元论的哲学观根底4-1-1 科学活动、工程活动和技术活动的界定4-1-2 科学、工程和技术的关系4-2 人才分类理论4-2-1 人才分类的理论依据4-2-2 不同人才类型的特征4-3 教育分类理论4-3-1 教育分类的理论依据4-3-2 不同教育类型的特征4-4 技术知识与能力结构理论4-5 多元整合的课程观第五章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课程设置实践研究5-1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课程设置实践研究的根底5-1-1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课程设置的依据5-1-2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课程设置的原那么5-1-3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5-1-4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课程内容筛选与实施5-1-5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课程评价方式5-2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课程设置方案研究5-2-1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课程结构的划分5-2-2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课程内容的选择5-2-3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课程学时比例与学分的配置5-2-4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课程设置方案5-3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课程设置方案的比拟分析5-3-1 与德国亚琛应用科技大学课程设置方案比拟分析5-3-2 与传统本科院校课程设置比拟分析5-3-3 与国内某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课程设置方案比拟分析结论参考文献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四、基于复杂网络的自动化专业知识网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摘要第1章绪论1-1 课题研究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1-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1-3 文章组织与结构第2章复杂网络的根本理论2-1 复杂网络的开展概况2-2 复杂网络的表示方法2-3 复杂网络的统计特性2-3-1 度与度分布2-3-2 聚集系数2-3-3 介数2-3-4 平均路径长度2-4 小世界网络2-5 无标度网络2-6 本章小结第3章复杂网络社团划分算法3-1 社团结构划分算法分类3-2 层次聚类算法3-2-1 分裂算法3-2-2 凝聚算法3-3 局部相似性社团划分算法3-3-1 局部相似性度量3-3-2 基于局部相似性的社团结构划分算法3-4 本章小结第4章知识网络及自动化专业知识网络建模4-1 知识网络概述4-2 自动化专业知识网络建模4-2-1 知识点选取4-2-2 知识关联建模4-2-3 知识网络提升4-2-4 数据标准化4-3 知识关联建模实现4-4 本章小结第5章基于复杂网络的自动化专业知识网络分析5-1 基于节点度的自动化专业知识网络分析5-2 基于聚集系数的自动化专业知识网络分析5-3 基于介数的自动化专业知识网络分析5-4 基于平均路径长度的自动化专业知识网络分析5-5 基于社团结构的自动化专业知识网络分析5-6 知识网络的节点重要性评估及分析5-6-1 评估模型5-6-2 节点重要度计算方法5-6-3 基于节点重要度的自动化专业知识网络分析5-7 拓扑结构排序在课程排序上的应用5-8 根据目标知识点学习脉络浮现5-9 本章小结第6章总结和展望参考文献攻读学位期间学术论文目录.。
自动化工程学院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撰写格式
自动化工程学院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撰写规范格式毕业设计(论文)是学生毕业前最后一个重要学习环节,是学习深化与升华的重要过程。
它既是学生学习、研究与实践成果的全面总结,又是对学生素质与能力的一次全面检验。
为了保证自动化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在学校相应规范的基础上,特制定本专业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撰写的一般规范如下:一、论文(设计说明书)的文字量要求整篇论文(设计说明书)字数一般不少于10000字,要求计算机打印。
二、论文(设计说明书)撰写规格要求1.文字、符号论文(设计说明书)撰写文字要规范,汉字须使用国家公布的规范字。
中文的标点符号应按新闻出版署公布的“标点符号用法”使用。
文稿内容要完整准确,有关实验数据表格、图示和照片的表达一定要规范化。
实验结果已用图表示了的一般不再列表。
图表中所述内容不必在正文中再做说明,应尽量避免重复。
每个图表必须要有图表序号和图表名称。
2.名词、名称科学技术名词术语采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规范词或国家标准、部颁标准中规定的名称,尚未统一规定或叫法有争议的名称术语,可采用惯用的名称。
使用外文缩写词时,首次出现时应在括号内注明其含义。
外国人名一般采用英文原名,按名前姓后的原则书写。
比较熟知的外国人名(如牛顿、达尔文、马克思等)可按通常标准译法写译名。
3.量和单位量和单位必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标准采用,以国际单位制(SI)为基础。
非物理量的单位,如件、台、人、元等,可用汉字与符号构成组合形式的单位,例如件/台、元/km。
4.数字测量统计数据一律用阿拉伯数字,但在叙述不很大的数目时,一般不用阿拉伯数字,如“三力作用于一点”,不宜写成“3力作用于1点”。
大约的数字可以用中文数字,也可以用阿拉伯数字,如“约一百五十人”,也可写成“约150人”。
5.标题层次标题层次应有条不紊,整齐清晰。
章节编号方法应采用分级阿拉伯数字编号方法,第一级为“第1章”、“第2章”、“第3章”等,第二级为“2.1”、“2.2”、“2.3”等,第三级为“2.2.1”、“2.2.2”、“2.2.3”等,但分级阿拉伯数字的编号一般不超过三级,两级之间用下角圆点隔开,每一级的末尾不加标点。
电气自动化毕业论文模板
一、论文题目(例如:基于PLC的自动化生产线控制系统设计与应用)二、摘要摘要部分应简要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
字数控制在200字左右。
(例如:随着我国工业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对自动化生产线控制系统的需求日益增大。
本文针对某企业自动化生产线,设计了一种基于PLC的控制系统,通过对生产线运行过程的实时监控和优化,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三、关键词(例如:电气自动化;PLC;生产线;控制系统;设计)四、引言引言部分应阐述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字数控制在500字左右。
(例如: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工业自动化已成为我国工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电气自动化技术作为工业自动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工业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针对某企业自动化生产线,设计了一种基于PLC的控制系统,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五、相关理论及技术本部分主要介绍与论文相关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包括PLC原理、自动化生产线控制原理等。
字数控制在800字左右。
(例如:1. PLC原理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领域的数字运算控制器,具有可靠性高、编程简单、易于维护等特点。
本文所设计的控制系统采用PLC作为核心控制单元。
2. 自动化生产线控制原理自动化生产线控制系统主要由PLC、传感器、执行器、人机界面等组成。
通过传感器采集生产线上的各种信号,经PLC处理后,控制执行器完成相应的动作,实现对生产线的自动化控制。
)六、系统设计本部分主要介绍所设计的自动化生产线的系统结构、硬件选型、软件设计等。
字数控制在1000字左右。
(例如:1. 系统结构本系统采用分层结构设计,包括控制层、执行层和监控层。
(1)控制层:由PLC和通信模块组成,负责对生产线进行实时监控和控制。
(2)执行层:由各种传感器和执行器组成,负责将控制指令转换为实际动作。
(3)监控层:由人机界面组成,负责显示生产线运行状态和参数。
自动化控制毕业论文(5篇)
自动化控制毕业论文(5篇)自动化掌握毕业论文(5篇)自动化掌握毕业论文范文第1篇【关键词】过程装备掌握工程毕业设计一、前言过控专业讨论的主要是过程工业,涉及到许多物理手段和化学反应,主要是为产品生产供应设备和技术方面的支持,因此各学科相互渗透形成了过控专业,因此该专业的学问掩盖面特别广,口径比较宽。
现阶段过控专业的同学数量越来越多,而毕业设计要考验的就是毕业生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力量,这对同学将来进展也是特别有影响力的。
要想培育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就要保证毕业设计的效率和质量,找消失阶段毕业设计环节存在的问题。
二、目前过程装备与掌握工程专业设计现状1.管理监控不严格合格的毕业设计需要在每个环节上确保质量[1]。
现阶段各高校都制定了相关的指导文件,这说明毕业设计都是有肯定要求的,其中包括毕业设计的组织、目的以及相关老师的职责,并制定了论文的详细规范,只是这些是文件上的规定,在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高校还是缺乏管理的,高校没有对同学实施合理的监控,也就是说各个环节都是处于无监控状态,难免会有一些环节消失问题,这是目前高校各专业毕业设计共有的一点问题,缺乏监控机制。
2.教学资源不足由于社会经济在不断进展,过控专业实际上已经是现阶段本科中特别热门的专业,同学的数量逐年增加,这对该专业的进展是特别有利的,但对于相关高校来说也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因此同学数量过多,就意味着师资力气需要跟上,目前就是专业课老师的数量并不能满意毕业设计的实际需求。
多数高校是一名指导老师要负责十几名甚至更多同学,在这种状况下,老师还要负责正常的教学任务以及科研工作,能拿出的精力有限,对同学的关心也有限,因此仅靠现阶段的教学资源要想提升毕业设计的质量还是特别有难度的,而且各高校同学若是想自主查找资料,是缺少资源的,纸质的资料特别少,但电子资料方面由于同学数量大,没有固定场所,使用起来也不是很便利。
3.选题不合理实际上毕业设计中最关键的步骤就是选题[2]。
自动化专业本科学位论文模板(A4-16K)-2010-6-25
哈尔滨理工大学毕业设计(论文)评语学生姓名:学号:0612010301学院:自动化学院专业:自动化任务起止时间:2010年3月8日至2010年6月28日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四芯模管道缠绕机控制系统设计指导教师对毕业设计(论文)的评语:论文论述了高压玻璃钢管道制造工艺,介绍了纤维缠绕规律,在此基础上进行基于工控机和TRIO运动控制器的四芯模管道缠绕机数控系统的软硬件设计,实现了内固化缠绕机的高精度自动缠绕控制。
该论文结构合理,格式规范,语言流畅,方案设计合理,理论分析正确,达到了本科毕业学位论文要求,同意参加答辩。
指导教师签名:指导教师职称:教授评阅教师对毕业设计(论文)的评语:评阅教师签名:评阅教师职称:答辩委员会对毕业设计(论文)的评语:答辩委员会评定,该生毕业设计(论文)成绩为:答辩委员会主席签名:职称:年月日教务处制表哈尔滨理工大学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学生姓名学号:0612010301学院:自动化学院专业:自动化任务起止时间:2010年3月8日至2010年6月28日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四芯模管道缠绕机控制系统设计毕业设计工作内容:了解高压玻璃钢管道制造工艺,研究纤维缠绕规律,在此基础上进行四芯模管道缠绕机数控系统的软硬件设计。
时间安排如下:第1—2周:查阅相关资料并翻译外文资料;第3—4周:了解缠绕机控制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确定四芯模缠绕机控制系统所要实现的功能和系统整体的设计思想;第5—8周:明确四芯模缠绕机控制系统所要实现的功能,确定将要用到的器件,熟悉运动控制技术和伺服电机的使用;第9—11周:学习TRIO MC206运动控制器程序的设计与开发,绘制主电路图,对下位机程序进行编制和调试;第12—14周:利用VC++6.0编写上位机程序,并进行程序的调试;第15—16周:书写论文的初稿,进一步完善缠绕机控制系统上下位机功能,并进行软硬件联调;第17周:修改并完成书面论文,准备答辩。
自动化学院本科生学位论文格式印刷模2013-5.4
基于神经网络的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既具有神经网络的自适应和自学习能力,又提高了控制的鲁棒性和实时性,因此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
但由于传统神经网络控制器采用BP学习算法,存在着收敛速度慢,易陷入局部极小等问题,影响了该模型的进一步应用。
基于此,本文对传统BP学习算法进行改进,并将此应用到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神经网络控制器的设计中,和数字锁相环控制组成复合控制,对感应加热电源进行控制,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是十分有效的。
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 提出了改进的分层递阶BP(HBP)和改进的双向权值调整两种学习算法。
HBP 网络结构被划分为多个单独的BP网络,每个BP网络分别用单独的学习速率和误差来训练权值。
通过应用HBP算法在非线性系统辨识中进行仿真,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改进的双向权值调整学习算法是单隐层神经网络结构,将神经网络权值的调整分成两个阶段:正向阶段调整隐含层到输出层的权值,反向阶段调整输入层到隐含层的权值。
这样构建的网络结构简单,弥补了传统BP算法的不足。
(2) 基于改进的HBP算法,提出了应用HBP算法训练RBF网络连接权的改进RBF 神经网络,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能有效提高了RBF网络的性能和训练速率。
(3) 通过采用改进双向权值调整学习的BP学习算法完成对被控对象的辨识,改进RBF神经网络训练控制器参数,学习速率自调整的BP算法训练自适应滤波器,提出改进的神经网络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器。
通过对该系统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方法是可行的和有效的。
(4) 将改进的神经网络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器和数字锁相环控制相结合,提出复合控制器,并对感应加热电源进行控制。
当逆变器开关频率与负载固有谐振频率误差值大于或等于偏差设定值时,采用单纯的神经网络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进行频率修正;当频率误差值小于偏差设定值时,采用数字锁相环控制,进行频率和相位同时高精度修正。
与传统锁相环控制感应加热电源进行对比,复合控制提高了系统的快速性,改进了感应加热电源的性能。
本科自动化毕业论文(5篇)
本科自动化毕业论文(5篇)本科自动化毕业论文(5篇)本科自动化毕业论文范文第1篇(一)指导时间集中化指导时间集中化主要表现为毕业论文指导任务在短时期内过于集聚的现象。
这一问题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导时间支配过于集中。
虽然部分专业将毕业论文的写作支配提前至大四第一学期,但受同学考研、考证及公务员考试影响,毕业论文写作在实际执行中造成压延,真正指导时间仍集中于大四其次学期。
二是同学毕业论文指导扎堆。
同学在进行毕业论文写作寻求指导时存在一个突出的现象,要么是一段时间里没人找指导老师,要么是大家一起都来找指导老师寻求论文指导。
而且集中指导的时间特殊集中于毕业论文开题前及毕业论文提交前,造成短时间内指导任务急剧加大。
(二)指导形式封闭化目前,在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大多数老师都能结合实际,通过面谈、邮件、、电话等多种途径进行毕业论文指导。
尽管这些方式为同学得到毕业论文指导供应了准时、有效、柔性化的现实途径,但这些途径的点对点方式也将论文指导置于封闭环境中,造成论文指导形式的开放性不足。
特殊是利用邮件、、电话等指导形式,无法让同期毕业生得到更多的论文写作借鉴信息,也不利于论文写作常识性学问的集中。
(四)指导内容重复化指导内容重复化表现在两个层次上,一是同期指导内容重复。
在一届毕业生的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受指导形式封闭化的影响,有关毕业论文写作的常识性学问常需要多次教育,甚至一个同学毕业论文写作中指导过的问题又发生在另一个同学身上,造成同一届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内容的重复化。
二是跨期指导内容重复。
在不同届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写作指导过程中存在的重复指导问题更为突出。
一届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时消失的问题,下一届本科生在进行毕业论文写作时还是时有发生,几乎每一届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都需要多次重复指导。
二、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现存问题的缘由分析(一)现有指导模式忽视写作主动性引导本科生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之所以造成指导任务大量化、指导时间集中化,其缘由当然有招生、就业、考研等因素影响,但现有指导模式对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的长期规划指导以及非淘汰性竞争压力的缺失,也使得本科生缺乏毕业论文写作的乐观性与主动性。
电气与自动化专业论文模板(10篇)
0引言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在各行各业都得到广泛应用,且其发展水平已成为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标志。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23-2023)》将能源资源领域人才定性为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国家对高素质的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这一领域人才的培养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更应清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明确学习方向、学习方法和未来的就业前景与发展方向,才能在有限的四年大学中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为将来的就业或进一步深造作好准备。
1电气专业的培养目标电力部原属六大本科院校之一的长沙理工大学在《2023级本科生学习指南》中对该专业培养目标的描述如下: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系统基础理论知识、较强的专业知识和较全面的综合文化素质,具有强、弱电知识结构、较强的适应性和创新意识,能够从事电气工程相关领域、特别是现代电力系统的系统运行、规划设计、试验分析、生产管理等方面工作,也可以在电气装备领域和自动化信息领域从事设计、研制开发及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一般而言,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有应用型、研究型和管理型3种,其中应用型技术人员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专门人才,要求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在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工程设计、制造、施工、运行等技术工作,约占工程师总数的75%。
长沙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与社会现实需求相一致,而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本身就是综合性较强的工科专业,要面向整个电工学科,使学生具有工程技术基础知识和相应的电气工程专业知识,受到电工电子、系统控制及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基本训练,获得电气控制、电力系统自动化、电气自动化装置及计算机应用技术等领域的基本技能,具有分析和解决电气工程技术领域技术问题的能力。
自动化技术毕业论文提纲格式模板参考
自动化技术论文提纲一、嵌入式软件测试自动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X文摘要第1章绪论1-1 研究意义1-1-1 本文的现状及发展前景1-1-2 本文研究的意义1-1-3 本文研究的目的1-2 论文综述1-3 论文的组织结构第2章嵌入式系统概述2-1 嵌入式系统定义2-2 嵌入式系统发展的阶段2-3 嵌入式系统的特点2-4 嵌入式系统的体系结构2-5 嵌入式软件开发技术2-6 本章小结第3章嵌入式软件测试技术分析3-1 嵌入式软件测试的概述3-2 嵌入式与通用软件测试的区别3-3 嵌入式软件测试分类3-4 嵌入式软件测试的主要评测方法3-4-1 软件测试覆盖3-4-2 软件质量管理3-5 嵌入式软件测试策略3-5-1 源程序静态测试策略3-5-2 嵌入式软件仿真测试环境策略3-5-3 host-target 测试策略3-6 嵌入式软件测试自动化概述3-7 本章小结第4章嵌入式软件测试自动化技术研究4-1 通用软件测试自动化技术的研究4-2 嵌入式软件测试自动化问题分析4-3 嵌入式软件测试自动化过程模型4-3-1 测试驱动自动化4-3-2 测试数据生成自动化4-3-3 测试报告生成自动化4-4 嵌入式软件测试自动化工具运行环境4-5 嵌入式软件测试自动化功能设计内容4-5-1 技术研究路线4-5-2 功能设计原理4-6 嵌入式软件测试自动化框架技术4-6-1 自动化框架概念4-6-2 测试自动化框架设计策略4-6-3 自动化测试框架 DejaGnu 的研究4-6-4 DejaGnu 的嵌入式测试机制4-7 嵌入式软件单元测试自动化技术4-7-1 断言检查技术4-7-2 基于编译器的嵌入式程序插装技术4-7-3 CUnit 在嵌入式软件测试中的应用4-8 新系统框架设计的研究4-9 本章小结第5 章实验设计与评估5-1 实验平台的搭建5-1-1 SkyEye 的工作机制5-1-2 SkyEye 环境设置5-1-3 SkyEye 下测试自动化环境建立5-2 实验的设计及实现5-2-1 SkyEye 环境下测试用例的设计5-2-2 SkyEye 下测试的实现5-3 实验结果分析5-4 实验所解决的问题5-5 案例测试评估5-5-1 优点和不足5-5-2 实验的主要工作5-5-3 需改进的内容5-6 本章小结结论参考文献期间学术论文二、绿色建筑理念下的建筑自动化技术应用设计论文提纲X文摘要第一章绪论1-1 研究背景1-1-1 国内建筑自动化的发展1-1-2 国外建筑自动化的发展1-1-3 建筑自动化的重要意义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1-2-1 建筑自动化几个问题的提出1-2-2 ASI系统及现场总线技术的推广价值1-2-3 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1-2-4 本研究的创新点及研究意义1-3 相关概念定义1-3-1 建筑的组成和建筑自动化1-3-2 现场总线技术1-3-3 未来建筑新概念1-4 研究方法1-4-1 研究方法举例及拟采用的研究方法1-4-2 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在本研究中的实现第二章绿色建筑中的自动化控制技术2-1 建筑电气自动控制功能的应用2-2 建筑电气保护功能的应用2-3 建筑电气监视功能的应用2-4 建筑电气测控功能的应用第三章基于LonWorks现场总线技术的绿色建筑自动化系统的设计研究3-1 房屋智能化结构的组成机制3-1-1 区域自动化的技术方法3-1-2 技术的强势与不足3-1-3 须注意的事宜3-2 构建标准3-2-1 现场总线技术标准3-2-2 建筑与设计交界面3-2-3 地区标准3-3 构建系统结构3-3-1 Fieldbus的内涵3-3-2 Field bus中绿色房屋的架构3-3-3 系统结构原理图及解析3-4 构建流程3-4-1 构建的标准流程3-4-2 现场总线在小区的配置第四章节能技术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4-1 布线技术的节能技术4-2 照明技术的节能4-3 绿色建筑重要附属设施的节能4-4 ASI建筑自控系统在绿色建筑中的设计应用4-5 采暖通风空调的节能4-6 绿色建筑消防安全的设计第五章总结与展望参考文献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三、三维激光扫描系统的标定自动化技术及精度研究论文提纲格式X文模板摘要目录1 绪论1-1 逆向工程概述1-2 计算机视觉理论的发展及现状1-3 逆向工程中测量技术国内外研究概况1-4 视觉测量系统存在的问题1-5 论文的主要工作1-6 本章小结2 三维激光扫描系统的视觉模型2-1 成像模型与视觉坐标系2-2 摄像机镜头畸变2-3 三维激光扫描系统的测量原理2-4 考虑径向畸变的三维视觉数学模型2-5 视觉模型的讨论2-6 本章小结3 计算机视觉的标定自动化技术3-1 实现标定自动化的条件及可能性3-2 目前标定方法存在的问题及分析3-3 标定自动化技术的实现方法3-4 实验环境设置3-5 标定自动化的各项指标的实验论证3-6 本章小结4 三维激光扫描系统的精度问题研究4-1 影响三维激光扫描系统的精度的几个因素4-2 图像中心(Cx,Cy)偏差的精度影响4-3 镜头畸变影响4-4 摄像头景深对精度的影响4-5 本章小结5 三维激光扫描系统的软件设计5-1 引言5-2 改进的瀑布模型5-3 REPRO2004软件的总体架构5-4 应用实例5-5 本章小结6 全文总结及建议6-1 全文总结6-2 展望及建议致谢参考文献1 期间发表论文目录2 本文工作基础上开发的商品化系统3 三维激光扫描系统的一些成功应用实例四、水工建筑物安全监测自动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X文第一章绪论1-1 概述1-2 水工建筑物安全监测自动化现状1-3 本文研究课题和主要工作第二章基本概念、假设和系统模型2-1 基本概念与基本假设2-2 系统模型2-3 小结第三章安全监测项目设置和测点布置3-1 基于规X的监测项目和测点布置3-2 以风险分析为补充的监测项目设置和测点布置3-3 动态监测和水力学监测3-4 工程实例3-5 小结第四章自动监测方法及其选用4-1 自动监测方法及其评价4-2 工程实例4-3 小结第五章自动监测仪器及自动监测系统研究5-1 自动监测仪器的技术指标及其评价5-2 自动监测仪器选型5-3 数据采集系统类型及其主要指标5-4 数据采集系统选型5-5 信息管理与安全评价系统5-6 工程实例5-7 小结第六章通信和电源设计研究6-1 数据采集系统通信组网方式6-2 通信组网应考虑的几个问题6-3 网络结构及工程实例6-4 电源设计6-5 结论第七章监测仪器和监测系统的可靠性研究7-1 监测仪器的可靠性分析7-2 监测系统的可靠性分析7-3 测量控制装置抗干扰技术7-4 LEMP防护技术7-5 工程实例7-6 小结第八章结论与展望8-1 结论8-2 展望参考文献。
自动化学院本科毕业设计模板(2019.3.1最终定稿)
1 绪论1.1 课题背景与意义1.2 课题研究现状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与目标从绪论开始,是正文的起始页,页码从1开始编排。
绪论包含的内容:说明毕业设计(论文)的主题和选题的范围;对本设计(论文)研究主要范围内已有文献的评述;说明本设计(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
注意不要与摘要内容雷同。
建议与相关历史回顾、前人工作的文献评论、理论分析等相结合,重点阐述课题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等。
注意:是否如实引用前人结果反映的是学术道德问题,应明确写出同行相近的和已取得的成果,避免抄袭之嫌。
书写格式说明:标题“绪论”选用模板中的样式所定义的“标题1”,或者手动设置成字体:黑体,字号:小三,1.5倍行距,段后11磅,段前为0。
绪论正文选用模板中的样式所定义的“正文”,每段落首行缩进2字;或者手动设置成每段落首行缩进2字,字体:宋体,字号:小四,行距:多倍行距1.25,间距:段前、段后均为0行,取消网格对齐选项。
2 正文格式说明“正文”不可省略。
正文是毕业设计(论文)的主体,要着重反映自己的设计、开发或研究工作,要突出新的见解,例如新思想、新观点、新规律、新研究方法、新结果等。
正文一般可包括:理论分析;试验装置和测试方法;对试验结果的分析讨论及理论计算结果的比较等。
正文要求论点正确,推理严谨,数据可靠,文字精练,条理分明,文字图表清晰整齐,计算单位采用国务院颁布的《统一公制计量单位中文名称方案》中规定和名称。
各类单位、符号必须在设计(论文)中统一使用,外文字母必须注意大小写,正斜体。
简化字采用正式公布过的,不能自造和误写。
利用别人研究成果必须附加说明。
引用前人材料必须引证原著文字。
在毕业设计(论文)的行文上,要注意语句通顺,达到科技论文所必须具备的“正确、准确、明确”的要求。
2.1 毕业设计(论文)格式基本要求毕业设计(论文)格式基本要求:(1) 纸型:A4纸,单面或双面打印;(2) 页边距:上3.5cm,下2.5cm,左2.5cm、右2.5cm;(3) 页眉:2.5cm,页脚:2cm,左侧装订;(4) 字体:正文汉字全部为宋体、小四,正文英文为Times New Roman,小四;(5) 行距:多倍行距:1.25,段前、段后均为0,取消网格对齐选项。
论文格式要求、模板和范例
页面设置
页边距上3.5cm下2.5cm 左3cm 右2cm
标题行距
1级标题(包括目录、参考文献、附录、致谢等)用3号宋体,加黑,居中,段前0.5,段后1行
2级标题(含目录中的章名)用4号宋体,加黑,左对齐,段前0.5,段后0.5
3级标题:小4号宋字加黑,左对齐,段前1行,段后0行
层次
名称
示 例
注意:各层次不能有孤行
公式、图与三线表
图表与正文间要有1倍行距
图表中的文字宋体5号与6号之间
图(表)序、公式分章编号,5号字
三线表:两粗一细
范例二
参考文献
作者.书名.出版地:出版社,出版时间
范例三说 明章来自第1章 □□……□章序及章名居中
节
1.1□□……□
节序、条序顶格书写
条
1.1.1□□……□
项
└┘1.□□…□└┘□□…□□…□□
项序空两格书写,后续内容接排
└┘1)□□…□└┘□□…□□…□□
└┘(1)□□…□└┘□□…□□…□□
└┘①□□…□└┘□□…□□…□□
└┘a□□…□└┘□□…□□…□□
自动化系毕业设计论文格式要求、模板和范例
栏目
要 求
模板、范例
页面、封面插页、页眉
纸张A4,封面、插页(任务书、答辩委员会记录、评语)、页眉和
正文每页32行×38个汉字,行间距为固定值20磅等,见论文模板
论文模板
字体
摘要、目录、正文用小4号字。汉字用宋体,英文及数字用Times New Roman 字体。参考文献用5号宋体,目录中的章名用4号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基于KEELOQ编码的无线遥控密码锁的设计系(院)自动化系专业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班级2006级5班学生姓名郑佳亮学号2006090714指导教师黄爱芹职称讲师二〇一二年六月二十日独创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本人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成果不存在知识产权争议。
据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设计(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数字用阿拉伯数字,“2006”级不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二〇一一年月日毕业设计(论文)使用授权声明本人完全了解滨州学院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
本人愿意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同意学校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或采用影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设计(论文);同意学校在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前提下,建立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系统,公布设计(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允许他人依法合理使用。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作者签名:二〇一一年月题目摘 要均质充量压缩着火(HCCI而且能有效降低发动机的NO x 和碳烟排放。
此外HCCI 燃烧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燃料的着火时刻和燃烧过程主要受化学动力学控制,基于这个特点,发动机结构参数和工况的改变将显著地影响着HCCI发动机的着火和燃烧过程。
本文以新型发动机代用燃料二甲醚(DME )为例,对HCCI 发动机燃用DME的着火和燃烧过程进行了研究。
研究采用由美国Lawrence Livermore 国家实验室提出的DME 详细化学动力学反应机理及其开发的HCT 化学动力学程序,且DME 的详细氧化机理包括399个基元反应,涉及79个组分。
为考虑壁面传热的影响,在HCT 程序中增加了壁面传热子模型。
采用该方法研究了压缩比、燃空当量比、进气充量加热、发动机转速、EGR 和燃料添加剂等因素对HCCI 着火和燃烧的影响。
结果表明,DME 的H 2O 2、H 2、CO CH 4、CH 3OH 使着火滞后。
:Abstractcan not only ensure both the high economic and dynamic quality of the engine, but also efficiently reduce the NO x and smoke emission. Moreover, one of the remarkable characteristics of HCCI combustion is that the ignition and combustion process are controlled by the chemical kinetics, so the HCCI ignition time can vary significantly with the changes of engine configuration parameters and operating conditions. In this work numerical scheme for the ignition and combustion process of DME homogeneous charge compression ignition is studied. The detailed reaction mechanism of DME proposed by American Lawrence Livermore National Laboratory (LLNL) and the HCT chemical kinetics code developed by LLNL a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ignition and combustion processes of an HCCI engine fueled with DME. The new kinetic mechanism for DME consists of 79 species and 399 reactions. To consider the effect of wall heat transfer, a wall heat transfer model is added into the HCT code. By this method, the effects of the compression ratio, the fuel-air equivalence ratio, the intake charge heating, the engine speed, EGR and fuel additive on the HCCI ignition and combustion a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HCCI combustion fueled with DME consists of a low temperature reaction heat release period and a high temperature reaction heat release period. It is also founded that increasing the compression ration, the equivalence ratio, the intake charge temperature and the content of H2O2, H2目1.1 HCCI 的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 1 1.1.1 HCCI 数值模拟模型 .......................................................................................... 1 第二章 DME 均质充量压燃着火的数值模拟方法................................................. 22.1 二级标题 .............................................................................................................. 2 2.1.1 三级标题 ........................................................................................................... 2 第五章 结论 ............................................................................................................... 4 参考文献 ..................................................................................................................... 5 致 谢第一章,汽车在大量消耗石油燃料的同时,尾气排,实现能源与环境长期可持续发环保和能源是发动机工业需要解决的两x 和PM视为大气污染源的强化法规,如美国加州在1998年生效的一项超低排放汽车法规规定汽车的NO x +HC 排放燃烧系统作为一个重要解决途径,也取得了一定进展传统汽油机均质混合气,(HC)、一氧化碳(CO),仍存在较大困难,且汽油机的热效率低,在中低负荷工作时还有较大的泵气损失。
柴油机(PM)却难以折中,使用一种排放物减少的由于柴油机总体上富氧燃烧, NO x 的催化处理技术尚trade-off 关系,HCCI 发动机的着火与燃烧过程与传统的火花塞点火式和压燃式发动机有着本质的区别,在HCCI HCCI 发1.1.1 HCCI 目前HCCI 数值模拟研究主要集中在单区、多区和多维模型上[2]。
本节将从这三方面分别予以介绍:第二章DME均质充量压燃着火的数值模拟方法2.1 二级标题正文内容(2-1)(2-2)Kfyxxnfyn+∂∂+∂∂+∂∂)0,0()(!1)0,0()表2-1 选取组分的热力学性质组分H f(kcal/mol) S f(kcal/mol) C p(kcal/mol)100 100 100A1A2A3续表2-1组分 H f (kcal/mol)S f (kcal/mol)C p (kcal/mol)A4 A5 A6 A7 A8100100100图2-1 气缸压力随曲轴转角变化的曲线第五章 结论正文内容表格允许下页接写,接写时表题省略,图名位于图的正下方,用宋体五号加粗;图编号同表编号,例如表2-7为第二章第七个表;图3-1中文小四号宋体,英文用小四号Times New Roman ,首行缩进二个字23磅行距。
[2] 中国力学学会.第3届全国实验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天津:[出版者不详],1990:310-312[3]院[4] 吴中福,马有志,田进等.基于Web 的远程教育管理及其实现[J].计算机应用,1998,18(8):6-8[5] 丁文祥. 数字革命与竞争国际化[N]. 中国青年报,2000-11-20(15).[6] 江向东. 互联网环境下的信息处理与图书管理系统解决方案[J/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