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名词解释附图

合集下载

古建名词解释附图

古建名词解释附图

踏跺形式踏跺有垂带踏跺和如意踏跺两种形式。

都是用条石砌筑的。

踏跺指的是条石踏步,又称“级石”。

垂带是在踏跺两侧由台基至地面斜置的条石。

有垂带的台阶称为垂带踏跺,这种台阶须在下面放置一个称为砚窝石的较长的条石,以承托垂带,砚窝石上表面较地面略高或与地面齐平。

有的台阶不做垂带,踏步条石沿左、中、右三个方向布置,人可沿三个方向上下,这种台阶称为如意踏跺。

垂带踏跺垂带踏跺如意踏跺柱顶石柱顶石又叫柱础,是一种汉族建筑石制构件,安装在台明上柱子的位置上,一部分埋于台基之中,一部分露出台明,叫古镜。

柱顶石顶端上有空,叫“海眼”,与木柱下端的榫相配合,使柱子得到固定;也有的柱顶石顶端上有落窝,柱子可以安放在石窝内,也相当于为柱子安了管脚榫。

在汉族传统砖木结构建筑中用以负荷和防潮。

柱顶石除园鼓状外还有莲花状等,精美一些的周围还刻画上十二生肖动物图案或梅、兰、竹、菊着上颜色等等。

又名“金刚座”由安置佛像的台座发展为由土衬、圭角、下枋、下枭、束腰、上枭和上枋等部分组成一种叠涩(线脚)的建筑基座的装饰形式,侧面上下凸出,中间凹入的台基。

通常用于尊贵的建筑物基座。

地伏石一般用于台基栏杆下面或须弥座平面上栏杆栏板下面的一种特制条石。

陡板石外皮与阶条石外皮垂直,下端装在土衬石槽内,上端做榫装入阶条石下面的榫窝内,其两端与埋头连接,陡板石长按面阔进深,高按台基露明高,除去阶条石高一份加落土衬槽,按本身厚十分之一为高度,厚三分之一本身高或同阶条石厚。

阶条石阶条石又称阶沿石、压阑石等。

它是台基最上层的筑砌台边的一种石件,一般用木长条石来砌筑。

对在台基转角处的阶条石要求有两个平整的垂直面,以便石料加工好掌握。

角柱石台基的拐角处立置的石构件。

其间砌陡板石与角柱齐平,上盖阶条石,下部为土衬石。

台基转角部分立置的石件,位于阶条石之下,由于转角位置不同,有出角埋头,入角埋头,单埋头,厢埋头,如意埋头,琵琶埋头。

土衬石在台基陡板石之下或须弥座圭角之下,是台明与埋深的分界,土衬石应比室外地面高出3.2-6.4CM,比陡板石宽出约6.4CM,宽出部分叫金边。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大全一、150个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1、须弥座:由佛座演变而来,形体复杂。

一般用于高级建筑。

开始形式简单,由数道直线叠涩与较高束腰组成,没有多少装饰,且对称布置。

后来逐渐出现了莲瓣,卷纹饰,力神。

角柱,间柱等,造型日益复杂。

2、阶级踏步:在踏的两旁置垂带石的踏道。

3、如意踏步:是不用垂带石只用踏跺的做法,一般用于住宅或园林,形式自由,有的将踏面自下而上逐渐缩小,或用天然石堆砌成规则形状。

4、礓蹉(慢道):是在斜道上用砖石露棱堆砌,可以防滑,一般用作室外。

5、斜道(辇道或御路):是斜度平缓用以行车的坡度,常与踏跺组合在一起。

6、土戚:阶级形踏跺。

7、勾阑:栏杆,由望柱,寻杖,阑版构成,一层阑版为“单勾阑”二层为“重台勾阑”。

8、寻杖绞角造:木寻杖在转角处不用望板,相互搭交而又伸出这。

9、寻杖合角造:寻杖止在转角处望而不伸出。

10、坐栏:石栏形体往往低而宽,眼沿桥侧或月台布置。

11、鹅颈椅:近水的厅,轩,亭等常在临水方面设置木质曲栏的座椅。

12、开间(面阔):木构建筑正面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各开间之和为“通面阔”中间一间为“明间”左右侧为“次间”再外侧为“梢间”,最外的称为“尽间”,九间以上增加次间的间数。

13、步:屋架上的“檩”与檩中心线面的水平距离为步,各步的距离的总和与侧面各开间总和为“通进深”若有斗拱,则按照前后挑檐中心线间水平距离计算。

14、举势:屋面坡度。

15、举架(举折):举,是屋架的高度,常按建筑的进深与屋面材料而定。

折,是计算屋架举高时,由于各檩升高的幅度不一致,求得的屋面横断面的不是一根直线,而是若干折线组成。

举折(宋):先按照房屋进深,定屋面坡度,将脊傅“举”到额定的高度,然后从上而下,逐渐“折”下来,求得各架傅的高度,形成曲线和曲面。

举架(清):从最下一架起,先用比较缓和的坡度,向上逐渐增加斜坡的陡峭度。

因此,最后“举”到多高,仿佛是“偶然”的结果。

16、升起:宋,辽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因此檐口呈一条缓和的曲线。

中国古建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建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建史名词解释中国古建史名词解释1、升起:宋、辽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因此檐口呈一条缓和的曲线。

2、侧角:宋代建筑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向内倾斜柱高的千分之十,在两山向内倾斜柱高的千分之八。

3、计心造:跳头上置横拱的。

4、偷心造:跳头上不置横拱的。

5、推山:是庑殿顶(宋称四阿顶)建筑的处理屋顶的一种特殊手法。

由于立面的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从而四条垂脊有45斜直线变为柔和曲线,并使屋顶正面和山面的坡度与布架距离都不一致。

6、收山:收山是歇山(宋称九脊殿)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的做法。

其目的是为了使屋顶不过于庞大,但引起了结构上的某些变化。

7、举折(举架):举是屋架的高度,按建筑进深与屋面材料而定。

折是计算屋架举高时,由于各檩升高的幅度不一致,组成屋面横断面坡度的若干折线。

宋称举折,先按照房屋进深,将脊檩“举”到额定的高度,然后从上而下,逐渐“折”下来,求得个脊檩的高度,形成曲线和曲面。

8、举架,从最下一架起,先用比较缓和的坡度,从下逐架增加斜坡的陡峭度,最后脊的`高度不是预定的,是由下向上连加得到的。

举架与举折——定屋架坡度的方法。

清式为举架,由檐部逐步架加大坡度。

宋式先定脊的高度,逐步架减小坡度9、叉手:支撑在侏儒柱两侧的木构件。

10、托脚:支撑平檩的构件。

11、平闇(暗):在梁下用天花枋组成木框,框内放置密且小的木方格(见佛光寺大殿和辽独乐寺观音阁)。

12、平棊(棋):在木框间放较大的木板,板下施彩绘或贴以有彩色图案的纸这种形式。

13、砌上露明造:屋内不用平棊、平闇,梁架斗拱结构全部可以显露可见。

14、抱厦:由两个九脊殿丁字相交,插入部分叫抱厦,十字相交的叫十字脊。

15、阙:是我国古代在城门、宫殿、祠庙、陵墓前用以记官爵、功绩的建筑物,用木或者石雕刻而成。

一般是两旁各一,称为“双阙”,也有在一大阙旁建一个小阙,称为“子母阙。

16、垂花门:又称二门,开在内外院之间的隔墙上,位于院落的中轴线上。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大全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大全一、名词及条目①中国木构架体系形成于汉代,成熟于唐代,宋代在成熟化的基础上精致化,明清则达到高度成熟阶段。

②副阶:宋称,殿阁等个体建筑周围环绕的廊子(形成重檐屋顶),称为副阶。

③间:四柱之间的空间或两榀梁架之间的空间(一般指第二种),若两排柱子很近则其中间部分称之为出廊(周围廊,前后廊,前出廊,不出廊四种)。

④卷杀:对木构件曲线轮廓的一种加工方法。

⑤大式建筑与小式建筑在官式建筑的构筑形制上,区分为大木大式建筑和大木小式建筑。

大式建筑主要用于坛庙,宫殿,苑囿,陵墓,城楼,府第,衙署和官修寺庙等组群的主要,次要殿屋,属于高等级建筑。

小式建筑主要用于民宅,店肆等民间建筑和重要组群中的辅助用房,属于低等次建筑。

其区别为:①间架,大式建筑开间可到九间,特例用到11间,通进深可到11架,特例到13架。

小式建筑开间只能做到三五间,通进深不多于7架,一般以3,4,5架居多。

②出廊,大式建筑可用各种出廊方式,而小式建筑只能用到前后廊,不许做周围廊。

③屋顶,大式建筑可以用各种屋顶形式和琉璃瓦件。

小式建筑只能用硬山,悬山及其卷棚做法,不许用庑殿,歇山,不许做重檐,不许用筒瓦和琉璃瓦12垂带踏跺:高等级建筑的台阶做法,其正面轴线上称正阶踏跺,两旁称垂手踏跺,侧面称抄手踏跺。

13角柱石:立在台基角部,其间砌陡板石与角柱齐平,上盖阶条石,下部为土衬石。

14柱顶石:下衬磉墩,上附柱础,长为两倍的柱径,厚为柱径。

15垂带石:在垂带踏跺两旁,其中线与明间檐柱中线重合,尺寸同阶条石,清代不砌象眼。

16象眼石:清代用三角石砌成的垂带石侧面。

17砚窝石:埋在台阶底下,用以抵抗台阶推力。

18须弥座:高级建筑的台基。

源于佛座,由多层砖石构件叠埋而成,一般多用于宫殿,庙宇等重要建筑物上。

19抱鼓石:用于石栏结束处,阻住栏杆不使它掉下来。

另为优美形象,作为栏杆尽端处理。

20步架:檩与檩之间的距离称为步架,一般情况下一步架为22斗口。

中国古建筑术语解释及结构图样

中国古建筑术语解释及结构图样

中国古建筑术语解释及结构图样预览说明:预览图片所展示的格式为文档的源格式展示,下载源文件没有水印,内容可编辑和复制中国古建筑术语解释及结构图样斗拱: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上特有的构件,是由方形的斗、升、拱、翘、昂组成。

它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

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代采桑猎壶上的建筑花纹图案,以及汉代保存下来的墓阙、壁画上,都可以看到早期斗拱的形象。

按使用部位分,它可以分为内檐斗拱、外檐斗拱、平座斗拱。

外檐斗拱中,又可分为柱头科斗拱(用于柱头位置上的斗拱)、角科斗拱(用于殿堂角上的斗拱)和平身科头拱。

斗拱在中国古建筑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一、它位于柱与梁之间,由屋面和上层构架传下来的荷载,要通过斗拱传给柱子,再由柱传到基础,因此,它起着承上启下,传递荷载的作用。

二、它向外出挑,可把最外层的桁檀挑出一定距离,使建筑物出檐更加深远,造形更加优美、壮观。

三、它构造精巧,造形美观,如盆景,似花兰,又是很好的装饰性构件。

举架:中国古代建筑中确定屋顶曲面曲度的方法。

古代建筑梁架层叠加高时,用举架方法使屋顶的坡度越往上越陡,呈凹曲面,以利于屋面排水和檐下采光。

在北方宫式建筑中,规定各种大小建筑的檐步架都是五架(即步架举高和步架长度之比等于5∶10),飞椽为三五举,其余各步架之间的举高,取决于房屋的大小和檩数的多少。

采用举架方法建造的屋顶在古代建筑中独树一帜。

庑殿: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形式,是中国古代建筑中至高无上的建筑形式。

在封建社会,庑殿建筑实际上已经成为皇家建筑之外,其它官府、衙属、商埠、民宅等等,是绝不允许采用庑殿这种建筑形式的。

庑殿建筑的这种特殊政治地位决定了它用材硕大、体量雄伟、装饰华贵富丽,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

庑殿建筑屋面有四大坡,前后坡屋面相交形成一条正脊,两山屋面与前后屋面相交形成四条垂脊,故庑殿又称四阿殿、五脊殿。

唐代以前,正脊短小,四面坡深,明代以后正脊加长。

悬山:屋面两坡五脊,一条正脊,四条垂脊。

中国古建筑之魅力——常用古建名词术语图文解析

中国古建筑之魅力——常用古建名词术语图文解析

中国古建筑之魅力——常用古建名词术语图文解析建筑从一定角度,体现民族性、文化性、地域性,古建筑尤为突出。

中国的古建筑具有极强的地域性,每个地区古建筑的结构及形式必然要适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历史沿革文化和民俗等。

只有适应当地的民族文化及考虑地域性,才得以被留存保护。

本篇选择了部分古建筑名称术语并配图解释,希望对热爱古建的朋友有些帮助,但再次提醒,术语的名称和做法也是有时代性和地域性的因素,切莫以偏概全。

五举拿头清式建筑大木作举架俗称,即五举,“头”,即檐头。

北京地区的清代建筑,因受官式做法的影响,加之工匠集中,做法也比较一致,因此,逐渐形成了举架做法的程序化和规律性,常见有五举、六五举、七五举、九举等,而五举又是清代建筑的檐步或廊步普遍运用的举架,故称“五举拿头”。

两滴水古建筑屋檐层数俗称,即两重檐。

因落在屋顶上的雨水,其排出须经由两层屋檐滴下,从而形成两道水流,故俗称“两滴水”。

三重檐称“三滴水”,四重檐称为“四滴水”等。

三滴水古建筑中高层结构的俗称,是由多层出檐组成,三层出檐有三层滴水瓦,故其名曰“三滴水”。

古代匠人运用重檐构成艺术,创造出许多竖向组合作品,“三滴水”是这种艺术的典型代表,如遍及全国的钟鼓楼、城楼等。

“三滴水”源于汉代的阁楼式建筑。

冲三翘四古建筑大木作施工做法,适用于翼角部分,即古代工匠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口诀。

冲三翘四法则多用于明清官式建筑,北方地区有些建筑也尊其法。

是指翼角部分的角梁,按照要求,制作出“冲出”与“起翘”的态势。

“冲”和“翘”是对仔角梁而言的两个过程,水平的距离为“冲”,垂直的距离为“翘”。

“冲三”即从平面投影看,其仔角梁梁头的位置,要比正身椽平出长度长三椽径,《清式营造则例》则称之为“斜出”;“翘四”,即从正面看,仔角梁梁头的上棱线与正身飞椽椽头上皮的距离为四椽径,使其高度翘起,但在施工中这一口诀往往被突破。

如清代园林中的亭子起翘就非常高。

发戗“发戗”普遍用于南方建筑,是江南建筑的典型特点。

【营造学堂】中国古建筑名词图解醉典

【营造学堂】中国古建筑名词图解醉典

【营造学堂】中国古建筑名词图解醉典栾栌古建筑斗栱称谓,斗栱异名,如:唐代开元时诗人卢象《马跑神泉》诗中有“黝垩何其丽,栾栌本自然。

”栾,一种树木,为落叶乔木;栌,属落叶灌木,“栾栌”即斗栱,《释名》云:“栌在柱端。

”亦云:“斗在栾两头,如斗。

”均表示为斗栱的本意。

由文献中的上述表述,可作出下列分析:一、“栾栌”是受到唐以前古文献命名的影响;二、在长期的发展中,斗栱成为描墓夸张的对象,而以树木形容较为常见:三、最重要的是,这一名词直接反映了斗栱的缘起,即受树木形状启发产生。

栾为木,栌也从木,“栾栌”实际是对斗栱源自树木的比拟称谓。

古建筑大木作斗栱组件。

又称“懺”、“飞昂”、“英昂”、“斜角”、“下昂”等,在宋《营造法式》中,“昂”包括上昂和下昂,通常所称“昂”,特指下昂。

《清式营造则例》中称昂是“斗栱上在前后中线上,向前后伸出,前端有尖向下斜垂之材。

”用在转角铺作的“昂”,则有由昂、角昂之称;按其做法,可分为真昂和假昂。

“昂”的后尾承挑室内梁架,属结构性构件,前端做成各种形状,早期“昂”的端头,为几何形体,比较简单,昂面平直;明清时期“昂”变化较多,装饰意味浓厚。

现存“昂”的主要形式,有批竹昂、琴面昂、龙头昂、象鼻昂等。

关于“昂”的产生,说法不一,主要有挑斡之说、上昂之说、大椽之说等。

昂件使用于斗栱铺作的实物,最早发现于唐代建筑。

昂头宋式建筑大木作上昂附属部分,位于上昂顶端,据宋《营造法式》规定:上昂“昂头”的结构处理,为“昂头”上坐斗,“头向外留六分”,整个“昂头”因上昂“斜收向里”,故昂头向外伸出。

元以后上昂在官式建筑中逐渐消失,“昂头”也随之消失,但南方民居建筑仍在使用。

(见图1-54)昂尖宋式建筑大木作下昂附属部分,即下昂的前端向下斜垂的尖状体,亦称“昂头”,清式建筑称“昂嘴”。

“昂尖”与昂身连为一体,其形制做法,直接反映了下昂的时代特征和建筑风格,如唐宋的批竹昂与琴面昂,明清时期“昂尖”形式丰富,出现了逼真的艺术形象,如象鼻子“昂尖”、如意“昂尖”等。

古建筑名词解释(4)

古建筑名词解释(4)
40,j罩:用于室内,用硬木浮雕或透雕成图案,在室内起隔断作用和装饰作用。
41,L一整两破:旋子彩画中藻头部分的图案的一种形式.具体表现为一个整圆和两个半圆,以抽象的牡丹花――旋子为母题.是旋子彩画的基本形式,藻头由短至长形式为①勾丝绕(3份)②喜相逢(4份)③一整两破(6份)④一整两破加一路(7份)⑤一整两破加金道冠(7.5份)⑥一整两破加二路(8份)⑦一整两破加勾丝绕(9份)⑧一整两破加喜相逢(10份)
华拱:宋式的一种拱的名称,垂直于立面,向内外挑出的拱.
下昂:斗拱中斜置的构件,起杠杆作用.华拱以下,向外斜下方伸出者,出栌斗左右的第一层横拱.
泥道拱:栌斗口内与华拱相交者,最下方的横拱(宋称).最外跳在挑檐檩下,最内跳的单层横拱.
令拱:每一跳的跳头,单层横拱.
双层斗拱:分别叫瓜子拱(下方短粗),慢拱(上方细长).(宋)
9,L>:”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一般解释为:都城九里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宫室,后面是市场和居民区.朝廷宫室市场占地一百亩.(涂,道路.一夫,一百亩)(注意,这是>中记载的都城制度,左祖右社,人面朝南时,左东右西.)
26,j如意踏步:是不用垂带石,只用踏跺的做法,形式比较自由.
27,L叉柱造:将上层檐柱底部十字开口,插在平座柱上的斗拱内,而平座柱又插在下檐柱斗拱上,但向内退半柱径.
28,j缠柱造:它是在下层柱端增加一根斜梁,将上层柱立于此梁上.在结构上和外观上都比较妥善.但需增加梁,角部每面还要增加一组斗拱――附斛.
6,j伏脊木;被脊固定于脊桁上,截面为六角形,在伏脊木两侧朝下的斜面上开椽窝以插脑椽.

中国古建筑名词详解

中国古建筑名词详解

中国古建筑名词详解一、名词及条目①中国木构架体系形成于汉代,成熟于唐代,宋代在成熟化的基础上精致化,明清则达到高度成熟阶段。

②副阶:宋称,殿阁等个体建筑周围环绕的廊子(形成重檐屋顶),称为副阶。

③间:四柱之间的空间或两榀梁架之间的空间(一般指第二种), 若两排柱子很近则其中间部分称之为出廊(周围廊,前后廊,前出廊,不出廊四种)。

④卷杀:对木构件曲线轮廓的一种加工方法。

⑤大式建筑与小式建筑在官式建筑的构筑形制上,区分为大木大式建筑与大木小式建筑。

大式建筑主要用于坛庙,宫殿,苑囿,陵墓,城楼,府第,衙署与官修寺庙等组群的主要,次要殿屋,属于高等级建筑。

小式建筑主要用于民宅,店肆等民间建筑与重要组群中的辅助用房,属于低等次建筑。

其区别为:①间架,大式建筑开间可到九间,特例用到11间,通进深可到11架,特例到13架。

小式建筑开间只能做到三五间,通进深不多于7架,一般以3,4,5架居多。

②出廊,大式建筑可用各种出廊方式,而小式建筑只能用到前后廊,不许做周围廊。

③屋顶,大式建筑可以用各种屋顶形式与琉璃瓦件。

小式建筑只能用硬山,悬山及其卷棚做法,不许用庑殿,歇山,不许做重檐,不许用筒瓦与琉璃瓦件。

④大木构件,大式建筑可以用斗拱,也可以不用。

小式建筑不许用斗拱。

在梁架构件中,大式建筑增添了飞椽,随梁枋,角脊,伏脊木等构件。

6伏脊木:被脊固定于脊桁上,截面为六角形,在伏脊木两侧朝下的斜面上开椽窝以插脑椽。

伏脊木仅在明清才出现的(唐宋时期没有),且仅用于大式建筑中。

7合角吻:重檐建筑的下檐槫(音团tuan)脊或屋顶转角处的装饰兽。

8螭首:①传说中的怪兽,用于建筑屋顶的装饰,就是套兽采用的主要形式。

②古代彝器,碑额,庭柱,殿阶上及印章上的螭龙头像。

9 <<考工记>>(战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一般解释为:都城九里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前面就是朝廷宫室,后面就是市场与居民区。

古建名词解释附图

古建名词解释附图

踏跺形式踏跺有垂带踏跺和如意踏跺两种形式。

都是用条石砌筑的。

踏跺指的是条石踏步,又称“级石”。

垂带是在踏跺两侧由台基至地面斜置的条石。

有垂带的台阶称为垂带踏跺,这种台阶须在下面放置一个称为砚窝石的较长的条石,以承托垂带,砚窝石上表面较地面略高或与地面齐平。

有的台阶不做垂带,踏步条石沿左、中、右三个方向布置,人可沿三个方向上下,这种台阶称为如意踏跺。

垂带踏跺垂带踏跺如意踏跺柱顶石柱顶石又叫柱础,是一种汉族建筑石制构件,安装在台明上柱子的位置上,一部分埋于台基之中,一部分露出台明,叫古镜。

柱顶石顶端上有空,叫“海眼”,与木柱下端的榫相配合,使柱子得到固定;也有的柱顶石顶端上有落窝,柱子可以安放在石窝内,也相当于为柱子安了管脚榫。

在汉族传统砖木结构建筑中用以负荷和防潮。

柱顶石除园鼓状外还有莲花状等,精美一些的周围还刻画上十二生肖动物图案或梅、兰、竹、菊着上颜色等等。

又名“金刚座”由安置佛像的台座发展为由土衬、圭角、下枋、下枭、束腰、上枭和上枋等部分组成一种叠涩(线脚)的建筑基座的装饰形式,侧面上下凸出,中间凹入的台基。

通常用于尊贵的建筑物基座。

地伏石一般用于台基栏杆下面或须弥座平面上栏杆栏板下面的一种特制条石。

陡板石外皮与阶条石外皮垂直,下端装在土衬石槽内,上端做榫装入阶条石下面的榫窝内,其两端与埋头连接,陡板石长按面阔进深,高按台基露明高,除去阶条石高一份加落土衬槽,按本身厚十分之一为高度,厚三分之一本身高或同阶条石厚。

阶条石阶条石又称阶沿石、压阑石等。

它是台基最上层的筑砌台边的一种石件,一般用木长条石来砌筑。

对在台基转角处的阶条石要求有两个平整的垂直面,以便石料加工好掌握。

角柱石台基的拐角处立置的石构件。

其间砌陡板石与角柱齐平,上盖阶条石,下部为土衬石。

台基转角部分立置的石件,位于阶条石之下,由于转角位置不同,有出角埋头,入角埋头,单埋头,厢埋头,如意埋头,琵琶埋头。

土衬石在台基陡板石之下或须弥座圭角之下,是台明与埋深的分界,土衬石应比室外地面高出3.2-6.4CM,比陡板石宽出约6.4CM,宽出部分叫金边。

古建名词解释

古建名词解释

古建名词解释[一顺一丁]古建筑路体砌筑方法之一,又称“梅花丁”。

每层砖以一横1纵交替垒砌,明代建筑墙体多用此种砌造方法。

[一品书散水]古建筑砖作术语,亦称“一封出散水”。

一种简单的散水做法,常用于台基周缘。

砌墁时先用条转沿基底铺设一周,其外边在载以一圈立柱,借以起到疏导雨水、保护基础的作用,散水的宽窄,—般视建筑物的体量和上出檐的长短而定。

[一斗二升交麻叶斗拱]清式大木作斗拱名称多用于廊子、亭子檐枋之上或宫殿、宫门脊枋之上。

斗拱不出踩,主要起隔架和装饰作用。

[十八斗]在斗拱翘头或昂头上承托翅昂与单材瓜供或厢拱相交的斗,斗的顺身开口,放单材瓜拱、单材万拱、厢拱,横向做袖口.袖口宽0.8斗口,深o.1斗口;十八斗1.8斗口定长,1.46斗口定深.1.0斗口定高。

明代早期斗底常做银锭榫,明末清初多做暗销,还有一种即没有榫也没有暗销。

[丁袱] 宋式大木作构件名称。

位于四阿殿顶和九脊殿顶山面.是承托山面与前后瓦坡相汇处的必需构件,在结构上起承托山面屋架荷载的作用。

梁的一头搭在山面铺作或檐住之上,而另一头则搭在横梁之上.并与横梁垂直成“丁”字形,故名。

《清式营造则例》中称顺爬梁。

[七踩斗拱] 清式大木作斗供形式.即里外各出三拽架的斗供。

如果翘重昂七踩斗拱有头翘一件,头昂后带翘头一件,:2昂后带六分头一件.蚂蚱头后带菊花头一件,撑头木后带麻叶头一件.正心瓜供、正心万供各一件,外拽单材瓜拱、单材万拱各两件,厢供一件。

此外,还有正心仿、里外拽枋、桃檐枋、机枋、井口仿、垫拱板、桃尖梁等斗供构件。

[三砖五瓦] 布瓦屋面正脊做法术语。

正脊“三砖”一般指通天板上下各一层混砖和通工板。

“五瓦”即五层瓦条子。

一般指当沟与混砖之间的二屋瓦条,通天板上下各一层,瓦条及眉子沟与混砖之间又一层瓦条。

正脊则要由“三砖”和“五瓦”八层组成。

庆殿、硬山正脊常用此种做法。

[三踩斗拱] 清式斗拱名称。

即里外各出一拽架的斗拱。

作法上可用单翘或单昂、蚂蚱头后带麻叶头,设有六分头、菊花头、里外厢供各一个。

古建筑专业术语及名词

古建筑专业术语及名词

古建筑术语解释[一顺一丁] 古建筑路体砌筑法之一,又称“梅花丁〞。

每层砖以一横1纵交替垒砌,明代建筑墙体多用此种砌造法。

[一品书散水] 古建筑砖作术语,亦称“一封出散水〞。

一种简单的散水做法,常用于台基缘。

砌墁时先用条转沿基底铺设一,其外边在载以一圈立柱,借以起到疏导雨水、保护根底的作用,散水的宽窄,—服视建筑物的体量和上出檐的长短而定,[一斗二升交麻叶斗拱]清式大木作斗拱名称点用于廊子、亭子檐枋之上或宫殿、宫门脊枋之上。

斗拱不出踩,主要起隔架和装饰作用[十八斗] 在斗拱翘头或昂头上承托翅昂与单材瓜供或厢拱相交的斗,斗的顺身开口,放单材瓜拱、单材万拱、厢拱,横向做袖口.袖口宽0.8斗口,深o.1斗口;十八斗1.8斗口定长,1.46斗口定深.1.0斗口定高。

明代早期斗底常做银锭榫,明末清初多做暗销,还有一种即没有榫也没有暗销。

[丁袱] 宋式大木作构件名称。

位于四阿殿顶和九脊殿顶山面.是承托山面与前后瓦坡相汇处的必需构件,在构造上起承托山面屋架荷载的作用。

梁的一头搭在山面铺作或檐住之上,而另一头则搭在横梁之上.并与横梁垂直成“丁〞字形,故名。

"清式营造则例"中称顺爬梁。

[七踩斗拱] 清式大木作斗供形式.即里外各出三拽架的斗供。

如果翘重昂七踩斗拱有头翘一件,头昂后带翘头一件,:2昂后带六分头一件.蚂蚱头后带菊花头一件,撑头木后带麻叶头一件.正心瓜供、正心万供各一件,外拽单材瓜拱、单材万拱各两件,厢供一件。

此外,还有正心仿、里外拽枋、桃檐枋、机枋、井口仿、垫拱板、桃尖梁等斗供构件。

[三砖五瓦]布瓦屋面正脊做法术语。

正脊“三砖〞一般指通天板上下各一层混砖和通工板。

“五瓦〞即五层瓦条子。

一般指当沟与混砖之间的二屋瓦条,通天板上下各一层,瓦条及眉子沟与混砖之间又一层瓦条。

正脊则要由“三砖〞和“五瓦〞八层组成。

庆殿、硬山正脊常用此种做法。

[三踩斗拱] 清式斗拱名称。

即里外各出一拽架的斗拱。

作法上可用单翘或单昂、蚂蚱头后带麻叶头,设有六分头、菊花头、里外厢供各一个。

几张简图看懂古建之概述

几张简图看懂古建之概述

几张简图看懂古建之概述中国古代宫殿、庙宇或住宅,一般由若干座建筑组合而成,其中主要建筑物多居中朝南,称其为正殿或正房。

在正殿(房)之前,分列左右相向而座者称为配殿或厢房,在正殿之前与其相对者称为前殿或倒座(朝正殿方向开门)。

正前殿与左右房所包围之范围称为一院,四面都筑有房屋者为四合院,只有三面筑房者为三合院。

一处住宅、宫殿或庙宇均由一院或多院组合而成。

古建筑是指古代的一切建筑物,历史学家将1840年作为中国古代的下限,1840年以前的建筑无疑属于古建筑范畴,但1840年以后的建筑,不会因为这一界限致使结构突然变化,事实上清末民国时期,中国的传统形式仍为建筑的主流,所以,可以以民国为下限,民国前(1912年前)的为古建筑,民国后的建筑为近现代建筑。

由于人为和自然原因,古建筑在存在和发展进程中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这就必然要维修,维修的部位包括建筑的屋顶、室内梁架、门窗、台基、斗栱等几乎涉及到所以部分,从历史维修的文献记载和古建筑勘察情况看,历史上维修较多的部位,大多集中在屋顶和梁架部分,年代越早,更换的构件也就越多,给古建筑的时代定性带来困难。

因此,古建筑一般以梁架的现存年代,作为整座建筑断代的主要依据。

几千年来,木构建筑始终是“凡屋有三分,自梁以上为上分(屋顶),地以上为中分(屋身),阶为下分(台基)”这样一种建筑模式,意思是房屋分为屋顶、屋身和台基三个部分。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构建筑为主体,木构建筑在正立面宽度上以间为单位,正面每二柱之间称为一间,间之宽度称“间广”,若干间并联组成一座横长矩形的单体建筑,再由若干座单体建筑围合成内向的院落;木构架建筑在进深上以屋架上的椽或檩数计,早期宋式称几椽(椽跨距),晚期清式称几檩(檩数),大型建筑在侧面(山面)上也分间,一般以二架椽为一间。

平面矩形的单体建筑,屋顶主要形式有硬山、悬山、歇山、庑殿等,前两种为两面坡,后二种为四面坡且屋顶下可加下檐,构成重檐屋顶。

中国古建名词解释

中国古建名词解释

中国古建名词解释1.须弥座:由佛座演变而来,形体复杂。

一般用于高级建筑。

开始形式简单,由数道直线叠涩与较高束腰组成,没有多少装饰,且对称布置。

后来逐渐出现了莲瓣,卷纹饰,力神。

角柱,间柱等,造型日益复杂。

2.班级台阶:在台阶两侧设置垂直的石块。

3.如意踏步:是不用垂带石只用踏跺的做法,一般用于住宅或园林,形式自由,有的将踏面自下而上逐渐缩小,或用天然石堆砌成规则形状。

4.慢行道:坡道上砌有裸露的砖石边缘,可防滑。

它通常在户外使用。

5.坡道(战车路或皇室路):用于驾驶的缓坡,通常与冲压结合。

6.土气:类形跺脚7.勾阑:栏杆,由望柱,寻杖,阑版构成,一层阑版为“单勾阑”二层为“重台勾阑”。

8.寻杖绞角造:木寻杖在转角处不用望板,相互搭交而又伸出这。

9.寻杖合角造:寻杖止在转角处望而不伸出。

10.坐式栏杆:石栏杆的形状通常较低且较宽,眼睛沿桥侧或平台布置。

11.鹅颈椅:近水的厅,轩,亭等常在临水方面设置木质曲栏的座椅。

12.开间(表面宽度):木结构建筑正面两个檐柱之间的水平距离。

每个隔间的总宽度为“穿过表面宽度”,中间的隔间为“开放式房间”,左右两侧为“二次房间”,外侧为“小费房间”,最外面的隔间称为“末端房间”,二次房间的数量增加到九间以上。

13.步:屋架上的“檩”与檩中心线面的水平距离为步,各步的距离的总和与侧面各开间总和为“通进深”若有斗拱,则按照前后挑檐中心线间水平距离计算。

14.举势:屋面坡度。

15.提升(折叠):提升是屋架的高度,通常由建筑物的深度和屋顶材料决定。

折叠指屋架标高的计算。

由于檩条的上升范围不一致,得到的屋顶横截面不是一条直线,而是由几条虚线组成。

升降折叠(宋朝):首先根据房屋的深度,确定屋顶坡度,将屋脊扶起至额定高度,然后从上到下逐渐“折叠”下来,得到每个框架扶起的高度,形成曲线和曲面。

提升(清理):从底部开始,使用相对平缓的坡度,逐渐增加坡度向上。

因此,最终“升力”到底有多高,似乎是“意外”的结果。

古建筑名词解释

古建筑名词解释

下面以笔画多少为序,列出名词解释。

词目右下角的数字表示此词所在的章。

●二画丁头栱(3) 位于梁下的半截栱。

原由串枋出头部分作成,见图8 -9。

后成为梁头下的装饰。

八架椽(5) 宋代房屋进深以椽数呼之,如“四架椽”即四椽之深,“八架椽”即八椽之深。

清代则以擦数称呼,如“五檩”即宋之四架椽,“九檩”即宋之八架椽。

九脊屋顶(5)即歇山顶。

用于殿阁则称九脊殿,用于亭榭、厅堂则称厦两头造。

九踩斗拱(5) 清式斗拱按出跳数称呼。

里外出一跳称为三踩斗拱,出二跳称为五踩斗栱,出三跳称为七踩斗栱,出四跳称为九踩斗栱。

牌坊斗栱可多至十一踩。

●三画叉手(3) 脊桁两侧的斜杆,用以固持脊槫,其形状犹如侍者叉手而立,故名。

多见于唐、宋、元、明的建筑上,见图8一9。

上昂(5) 昂有两种:上昂和下昂。

上昂用于室内支承天花或用于平坐下,因昂首向上而得名。

下昂用于外檐承挑檐,因昂尖向下而得名。

门屋(3) 指宫殿、庙宇、邸宅中单独成栋的屋宇有一间、三间、五间……明清北京故宫太和门为九间,等级最高。

山花蕉叶(5) 用于佛塔、佛龛、经柜等顶部的叶状或如意头状装饰纹样,见图1一46。

三朝五门(4)东汉郑玄注《礼记·玉藻》曰“天子诸侯皆三朝”。

又注《礼记·明堂位》曰“天子五门,皋、库、雉、应、路”、“诸侯三门”。

这就是“三朝五门”的由来。

三朝的称谓随时代而变,古称“外朝、治朝、燕朝”,唐称“大朝、常参、入阂”,宋称“大朝、常参、六参及朔望参(每五日及朔、望一参)”。

即:大规模礼仪性朝会。

日常议政朝会。

定期朝会三种。

但是一些疏于朝政的皇帝,往往不定期举行朝会,也就无所谓“三朝”之制了。

斗子蜀柱(5,8) 即在短柱上加一斗。

唐宋时常作为一种简洁的支撑体用于木、石栏板上或木构架的补间铺作位置上见图8一6斗栱右图及图8一7栏杆。

唐时还常用人字形撑木,上加一斗作补间,今人称之为人字栱,见图8一6斗栱右图。

五土五谷(4) 五土指东、西、南、北、中五方之土。

古建筑名词解释

古建筑名词解释

古建筑名词解释1、升:古建筑墙面向内或向外倾斜的做法,或柱子向室内方向倾斜的做法。

2、掰升:为使柱倾斜而将柱顶石连同基础向轴线外移动的做法。

3、收分:古建筑墙体下宽上窄,或柱子下粗上细,逐渐收进的做法。

4、丈杆:木构架制作和安装的传统度量工具,用木材制成。

分总丈杆和分丈杆两种。

总丈杆用于制作、验核分丈杆,分丈杆用于制作和安装各种或各类构件。

5、侧脚:古建筑的柱脚向外移动,使柱子向内倾斜的做法。

6、槛框:古建木装修中横槛与立框的总称。

7、飞椽:飞椽即飞檐椽。

在大式建筑中,每根圆断面的檐椽之上,还要加钉方形断面的飞椽,以增加挑出的深度,挑出的部份叫椽头,头长为檐总平出的1/3乘举架系数(通常按三五举)。

后尾钉附在檐椽之上,成楔形,头、尾之比为1:2.5。

8、金盘:金盘又称脊面。

在桁檩的底面或背面,凡与其它构件如:垫板、檩枋、扶脊木、按枋等相叠,都须砍刨出一个平面,这个平面叫“金盘”。

金盘的目的在于使叠置构件稳定。

若檩子的上面或下面无构件相叠,则可不做金盘。

但对金檩,可做出下金盘,脊檩则必须同时做出上下金盘。

9、腰枋:腰枋是在门框与抱框之间,时常安装的两根短横槛。

腰枋的作用在于稳定门框。

10、门栊:门栊亦称门笼,也是安在中槛上用于开关门扇的构件。

11、门簪:安放在街门的中槛上,将连楹系于槛上之材称门簪。

门簪有用两个或四个的。

其形式有圆形、六角形等多种形式,但一般多用六角形。

12、地脚枋:地脚枋是门窗枋框构件之一。

门窗枋框下的横柱脚枋称地脚枋,地脚枋又称下落檐、下槛。

13、照面枋:照面枋是门窗枋框构件之一。

门窗枋框上的横枋称照面枋,照面枋又称上落檐,上槛。

14、镜面:镜面是门窗板壁加工方法。

屏门板壁等装修在其平面上刨平如镜看不出缝纹痕迹的细加工作法称镜面。

房建技术部2013年10月8日。

古建名词解释

古建名词解释

古建知识之建筑名称来源:中国古典建筑作者:吕延强一称基座。

系高出地面的建筑物底座。

用以承托建筑物,并使其防潮、防腐,同时可弥补中国古建筑单体建筑不甚高大雄伟的欠缺。

大致有四种。

1,普通台基用素上或灰土或碎砖三合土夯筑而成,约高一尺,常用于小式建筑。

2,较高级台基较普通台基高,常在台基上边建汉白玉栏杆,用于大式建筑或宫殿建筑中的次要建筑。

3,更高级台基即须弥座,又名金刚座。

“须弥”是古印度神话中的山名,相传位于世界中心,系宇宙间最高的山,日月星辰出没其间,三界诸天也依傍它层层建立。

须弥座用作佛像或神龛的台基,用以显示佛的崇高伟大。

中国古建筑采用须弥座表示建筑的级别。

一般用砖或石砌成,上有凹凸线脚和纹饰,台上建有汉白玉栏杆,常用于宫殿和著名寺院中的主要殿堂建筑。

4,最高级台基由几个须弥座相叠而成,从而使建筑物显得更为宏伟高大,常用于最高级建筑,如故宫三大殿和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即耸立在最高级台基上。

二、木头圆柱常用松木或桶木制成的圆柱形木头。

置于石头(有时是铜器)为底的台上。

多根木头圆柱,用于支撑屋面檩条,形成梁架。

三、开间四根木头圆柱围成的空间称为“间”。

建筑的迎面间数称为“开间”,或称“面阔”。

建筑的纵深间数称“进深”。

中国古代以奇数为吉祥数字,所以平面组合中绝大多数的开间为单数;而且开间越多,等级越高。

北京故宫太和殿,北京太庙大殿开间为十一间。

四、大梁,即横梁架于木头圆柱上的一根最主要的木头,以形成屋脊。

常用松木、榆木或杉木制成。

是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中骨架的主件之一。

五、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独特的构件。

方形木块叫斗,弓形短木叫拱,斜置长木叫昂,总称斗拱。

一般置于柱头和额访(又称阑头,俗称看访,位于两檐柱之间,用于承托斗拱)、屋面之间,用来支撑荷载梁架、挑出屋檐,兼具装饰作用。

由斗形木块、弓形短木、斜置长木组成,纵横交错层叠,逐层向外挑出,形成立大下小的托座。

六、彩画原是为木结构防潮、防腐、防蛀,后来才突出其装饰性,宋代以后彩画已成为宫殿不可缺少的装饰艺术。

人文古建:中国古建部分名词解释

人文古建:中国古建部分名词解释

⼈⽂古建:中国古建部分名词解释⼈⽂古建:中国古建部分名词解释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中国是世界⽂明古国之⼀,古代中国建筑和古代埃及建筑、古代西亚建筑、古代印度建筑、古代爱琴海建筑、古代美洲建筑并列为世界古⽼建筑的六⼤组成,中国建筑⽂化源远流长,独⽴发展,形成独具特⾊的建筑体系,中国古代建筑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1:使⽤⽊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构柱梁为承重⾻架,以⽊材、⼟或其它材料为围护物的⽊构架建筑体系。

2:保持构架制原则,中国古代以⽊构柱梁为承重⾻架,以⽊材或其它材料为围护物的⽊构架建筑体系,实质上是将承重结构与围护结构分开的构架体系。

3:创造并使⽤⽃拱结构形式,⽃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特有的形制,它既是上部梁架和⽴柱之间传递荷载的结构构件,⼜以其⾃⾝优美、华丽的造型⽽成为建筑的主要装饰构件。

是集结构功能与装饰功能与⼀体,在中国建筑体系中独有的构件。

4:实⾏单体建筑标准化,中国古代建筑,⽆论是宫殿、寺庙、住宅等,不论其规模⼤⼩,外观体形皆由台基、屋⾝和屋顶三部分组成。

重视建筑组群平⾯布置。

这样的庭院整体风格是内向的,内部开敞⽽富于变化,外观较封闭,按照中国的封建礼制观念,庭院强调中轴对称布局,以突出主体建筑,并求得整体的平衡。

2:沿轴线作多层次的纵⾝布局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组群的⼀个鲜明的特⾊,有着丰富多彩1:中国古代建筑组群⼤多以庭院为组合单位:单体建筑沿周边布置,围合成中间的庭院,的庭院变化,在⼀定程度上弥补了单体建筑定型化造成的单调感,这种建筑群体组合的⼿法,甚⾄影响到城市规划,并取得辉煌的成就。

3:只有园林建筑是个例外,中国园林建筑以“师法⾃然”为原则,极尽⾃由灵活之能事,与欧洲的⼏何图案式的园林建筑布局绝然不同。

4;灵活安排空间布局,构架式的结构为室内空间的灵活布局创造了条件,中国古代建筑中,常⽤多种多样的罩、挂落、隔扇、屏等⾃由灵活地分隔室内空间5:运⽤⾊彩装饰⼿段,⽊构架的⼀个突出缺点是易腐、易燃,为了保护⽊材,表⾯需加油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中国古代建筑形成独具特⾊的彩画制度,令世⼈叹为观⽌。

古建筑中常用名词的汇总

古建筑中常用名词的汇总

古建筑中常用名词的汇总建筑从一定角度,体现民族性、文化性、地域性,古建筑尤为突出。

中国的古建筑具有极强的地域性,每个地区古建筑的结构及形式必然要适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历史沿革文化和民俗等。

只有适应当地的民族文化及考虑地域性,才得以被留存保护。

本篇选择了部分古建筑名称术语解释,希望对热爱古建的朋友有些帮助,但再次提醒,术语的名称和做法也是有时代性和地域性的因素,切莫以偏概全。

1、七踩斗拱清式大木作斗供形式.即里外各出三拽架的斗供。

如果翘重昂七踩斗拱有头翘一件,头昂后带翘头一件,昂后带六分头一件,蚂蚱头后带菊花头一件,撑头木后带麻叶头一件。

正心瓜供、正心万供各一件,外拽单材瓜拱、单材万拱各两件,厢供一件。

此外,还有正心仿、里外拽枋、桃檐枋、机枋、井口仿、垫拱板、桃尖梁等斗供构件。

2、三砖五瓦布瓦屋面正脊做法术语。

正脊“三砖”一般指通天板上下各一层混砖和通工板。

“五瓦”即五层瓦条子。

一般指当沟与混砖之间的二屋瓦条,通天板上下各一层,瓦条及眉子沟与混砖之间又一层瓦条。

正脊则要由“三砖”和“五瓦”八层组成。

庆殿、硬山正脊常用此种做法。

3、三踩斗拱清式斗拱名称。

即里外各出一拽架的斗拱。

作法上可用单翘或单昂、蚂蚱头后带麻叶头,设有六分头、菊花头、里外厢供各一个。

在殿堂或亭阁柱间有隔架及装饰作用。

4、一顺一丁古建筑路体砌筑方法之一,又称“梅花丁”。

每层砖以一横1纵交替垒砌,明代建筑墙体多用此种砌造方法。

5、一品书散水古建筑砖作术语,亦称“一封出散水”。

一种简单的散水做法,常用于台基周缘。

砌墁时先用条转沿基底铺设一周,其外边在载以一圈立柱,借以起到疏导雨水、保护基础的作用,散水的宽窄,—服视建筑物的体量和上出檐的长短而定。

6、三踩交麻叶斗供清式斗拱组合名称。

主要用于琉璃照壁、琉璃花门、琉璃阁、琉璃焚帛炉等建筑,起支承出檐的作用。

完全仿照木制斗拱的形状烧制而成,是由若干件组成,可拆卸成拱、昂、翘、麻叶头等分件,每个分件三至四个露明面满着釉色。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全套汇编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全套汇编

-中国古建筑名词讲解大全一、名词及条目①中国木构架系统形成于汉代,成熟于唐代,宋代在成熟化的基础上精致化,明清则达到高度成熟阶段。

②副阶:宋称,殿阁等个体建筑四周环绕的廊子 (形成重檐屋顶 ),称为副阶。

③间:四柱之间的空间或两榀梁架之间的空间 (一般指第二种 ),若两排柱子很近则其中间部分称之为出廊 (四周廊,前后廊,前出廊,不出廊四种 )。

④卷杀:对木构件曲线轮廓的一种加工方法。

⑤大式建筑与小式建筑在官式建筑的修筑形制上,划分为大木大式建筑和大木小式建筑。

大式建筑主要用于坛庙,宫殿,苑囿,陵墓,城楼,府第,衙署和官修寺庙等组群的主要,次要殿屋,属于高等级建筑。

小式建筑主要用于民宅,店肆等民间建筑和重要组群中的辅助用房,属于低等次建筑。

其差异为:①间架,大式建筑开间可到九间,特例用到11 间,通进深可到 11 架,特例到 13 架。

小式建筑开间只好做到三五间,通进深不多于 7 架,一般以 3,4,5 架居多。

②出廊,大式建筑可用各种出廊方式,而小式建筑只好用到前后廊,禁止做四周廊。

③屋顶,大式建筑能够用各种屋顶形式和琉璃瓦件。

小式建筑只好用硬山,悬山及其卷棚做法,禁止用庑殿,歇山,禁止做重檐,禁止用筒瓦和琉璃瓦件。

④大木构件,大式建筑能够用斗拱,也能够不用。

小式建筑禁止用斗拱。

在梁架构件中,大式建筑增添了飞椽,随梁枋,角脊,伏脊木等构件。

6伏脊木:被脊固定于脊桁上,截面为六角形,在伏脊木两侧朝下的斜面上开椽窝以插脑椽。

伏脊木仅在明清才出现的 (唐宋时期没有 ),且仅用于大式建筑中。

7合角吻:重檐建筑的下檐槫(音团 tuan )脊或屋顶转角处的装修兽。

8螭首:①传说中的怪兽,用于建筑屋顶的装修,是套兽采用的主要形式。

②古代彝器,碑额,庭柱,殿阶上及印章上的螭龙头像。

9 << 考工记 >>( 战国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踏跺形式
踏跺有垂带踏跺和如意踏跺两种形式。

都是用条石砌筑的。

踏跺指的是条石踏步,又称“级石”。

垂带是在踏跺两侧由台基至地面斜置的条石。

有垂带的台阶称为垂带踏跺,这种台阶须在下面放置一个称为砚窝石的较长的条石,以承托垂带,砚窝石上表面较地面略高或与地面齐平。

有的台阶不做垂带,踏步条石沿左、中、右三个方向布置,人可沿三个方向上下,这种台阶称为如意踏跺。

垂带踏跺垂带踏跺
如意踏跺
柱顶石
柱顶石又叫柱础,是一种汉族建筑石制构件,安装在台明上柱子的位置上,一部分埋于台基之中,一部分露出台明,叫古镜。

柱顶石顶端上有空,叫“海眼”,与木柱下端的榫相配合,使柱子得到固定;也有的柱顶石顶端上有落窝,柱子可以安放在石窝内,也相当于为柱子安了管脚榫。

在汉族传统砖木结构建筑中用以负荷和防潮。

柱顶石除园鼓状外还有莲花状等,精美一些的周围还刻画上十二生肖动物图案或梅、兰、竹、菊着上颜色等等。

又名“金刚座”由安置佛像的台座发展为由土衬、圭角、下枋、下枭、束腰、上枭和上枋等部分组成一种叠涩(线脚)的建筑基座的装饰形式,侧面上下凸出,中间凹入的台基。

通常用于尊贵的建筑物基座。

地伏石
一般用于台基栏杆下面或须弥座平面上栏杆栏板下面的一种特制条石。

陡板石
外皮与阶条石外皮垂直,下端装在土衬石槽内,上端做榫装入阶条石下面的榫窝内,其两端与埋头连接,陡板石长按面阔进深,高按台基露明高,除去阶条石高一份加落土衬槽,按本身厚十分之一为高度,厚三分之一本身高或同阶条石厚。

阶条石
阶条石又称阶沿石、压阑石等。

它是台基最上层的筑砌台边的一种石件,一般用木长条石来砌筑。

对在台基转角处的阶条石要求有两个平整的垂直面,以便石料加工好掌握。

角柱石
台基的拐角处立置的石构件。

其间砌陡板石与角柱齐平,上盖阶条石,下部为土衬石。

台基转角部分立置的石件,位于阶条石之下,由于转角位置不同,有出角埋头,入角埋头,单埋头,厢埋头,如意埋头,琵琶埋头。

土衬石
在台基陡板石之下或须弥座圭角之下,是台明与埋深的分界,土衬石应比室外地面高出3.2-6.4CM,比陡板石宽出约6.4CM,宽出部分叫金边。

垂带石:台阶踏跺两侧随着阶梯坡度倾斜而下的部分。

象眼石:垂带之下的三角形部称象眼石。

砚窝石:埋在台阶底下,用以抵抗台阶推力。

抱鼓石
大门底部位于宅门入口、形似圆鼓的两块人工雕琢的石制构件,属于门枕石的一种,用于石栏结束处,阻住栏杆不使它掉下来。

另为优美形象,作为栏杆尽端处理。

望柱
望柱也称栏杆柱,是栏板和拦板之间的短柱。

望柱有木造和石造。

望柱分柱身和柱头两部分。

柱身的截面,在宋代多为八角形;清代望柱的柱身,截面多为四方形。

望柱柱身各面常有海棠花或龙纹装饰。

柱头的装饰,花样繁多,常见的有龙纹、风纹、云纹、狮子、莲花、葫芦。

寻杖栏板
或称巡杖栏板,是我国栏杆中最常用的一种。

系由寻杖、望柱、华板、地栿等主要构件组成,以其最上层的寻杖而得名,最上面为一根圆形横杆的扶手,即为寻杖。

角柱
角柱是指位于建筑角部、与柱的正交的两个方向各只有一根框架梁与之相连接的框架柱。

(十字形分布的梁锚入的柱是中柱;丁字形分布的梁锚入的柱是边柱;成L形分布的梁锚入的柱是角柱。


垫在门槛下面的条石叫做"槛垫石",它的上皮与地面或是台基表面平齐,放置的方向与建筑的面阔方向一致,即从建筑正面看它是横置。


建筑物的屋顶梁架以立柱支撑,立于最外一层屋檐下的柱子称檐柱,在檐柱以里,位于内侧的柱子称“金柱”。

多用于带外廊的建筑。

山柱:我国古代硬山或悬山式房屋建筑的山墙内,正中由台基上直通脊檩下的柱子称山柱
擎檐柱是汉族木结构建筑用以支撑屋面出檐的柱子。

多用于重檐或重檐带平座的建筑物上,用来支撑挑出较长的屋檐及角梁翼角等。

重檐金柱:用于重檐建筑的金柱,采用一木做成,其下半段为金柱,上半段支承上层。

额枋
额,匾额。

枋,两柱之间起联系作用的横木,断面一般为矩形。

是古代汉族建筑中柱子上端联络与承重的水平构件。

有些额枋是上下两层叠重叠的,在上的称为大额枋,在下的称为小额枋。

大额枋和小额枋之间夹垫板,称为由额垫板。

(大额枋大式带斗拱建筑,檐柱间用重额枋时,上面一根(与柱头平齐)称大额枋。

小额枋大式带斗拱建筑檐柱间用重额枋时,位于大额枋和由额垫板下面,断面较小的横枋。

平板枋大式带斗拱建筑,叠置于檐柱头和额枋之上的扁平木枋。

因其上安置斗拱,又称坐斗拱)
抱头梁
处在檐柱和金柱间的短梁叫做"抱头梁"。

它一头在檐柱之上,一头插入金柱之中。

有斗拱时叫挑尖梁,无斗拱时叫抱头梁。

月梁
宋式大木作构件名称,中国传统建筑中梁的一种基本类型。

在中国北方地区多做平直的梁,而南方的做法则将梁稍加弯曲,其特征是梁的两端向下弯曲,梁面弧起,形如彩虹或月牙,故而得名。

趴梁:梁头外端扣搭在檩之上的梁,多用于庑殿顶或歇山顶建筑的山面,故又称顺趴梁。

单步梁:长度为一步架,后尾交于中柱或山柱之梁。

多用于门庑建筑或一般建筑的两山双步梁:长度为二步架,后尾交于中柱或山柱之梁。

多用于门庑建筑或一般建筑的两山。

三步梁:长度为三步架,后尾交于中柱或山柱之梁。

多用于门庑建筑。

硬山建筑里,贴山墙的梁架称为排山梁架。

排山梁架往往用山柱,山柱从地面一直通到屋脊且支持脊檩,把梁架从中分为两段,使五架梁成为两根双步梁,三架梁变成两根单步梁。

用屋脊所在直线的方向来说明这些构件的位置:
桁和檩是一个意思,桁就是檩,桁(檩)大多是圆木,平行于屋脊,而且最高处的桁(檩)上面盖上瓦就成为屋脊;搭在桁(檩)上面的是椽子,椽子的作用是将瓦的重量传递给桁。

椽子有圆有方,垂直于屋脊;
桁(檩)下面是一条垫板,垫板下面就是枋了,所以枋的作用是承托桁。

多数枋也是平行于屋脊的,枋和梁都是方的;
梁和枋的作用虽然相近,但有不同,梁和枋相互垂直,都架于柱上,平行于屋脊的托着桁的是枋,垂直于屋脊的就是梁。

采步金
歇山建筑屋顶四面出檐,其中前后檐檐椽的后尾搭置在前后檐的下金檩上,两山面檐椽后尾则搭置在山面的一个既非梁又非檩的构件上,这个只有歇山建筑才有的特殊构件叫“踩步金”
瓜柱:梁柱中两层梁间的短柱和支承脊檩的短柱。

抹角梁:即在建筑面阔与进深成45度角处放置的梁,似抹去屋角,因称抹角梁。

童柱:功用与重檐金柱相同,汉族建筑中下端不落地,立在梁架上的柱。

(脊瓜柱)
太平梁
用于庑殿推山顶构架中,位置在山面坡顶最上一层的短梁。

方向与平梁相同,功能与平梁相似,但位置在平梁以外,仅能通过雷公柱承托脊檩的悬挑梢端。

其梁高于平梁,称太平梁。

角背:沿梁的上皮、置于瓜柱下部用以固定瓜柱柱脚的木构件。

角梁
指庑殿顶、歇山顶或攒尖顶屋檐转角处沿分角线布置的、随椽子向外伸挑的梁,由上下叠合在一起的两根木构件组成,后尾交于金檩相交处,或插入角金柱中,中间搭在相交的檐檩或正心桁、挑檐桁上。

下面的构件称老角梁,随檐椽挑出;上面的构件称仔角梁,随飞椽挑出。

驼墩:位于上下两层梁枋之间能将上梁承受的重量迅速传到下梁的木墩或方形的木块。

又称“花梁头”、“捧梁云”,用于转角部位的柱顶上承托两个方向横梁交叉搭接或桁檩交叉搭接的垫木,一般在该垫木外侧雕刻有云状花纹,所以称为角云。

顶梁:其上承二根檩,长度为一顶步架之梁。

三架梁:其上承三根檩,长度为二步架之梁。

四架梁:其上承四根檩,长度为二步架加一顶步之梁。

五架梁:其上承五根檩,长度为四步架之梁。

六架梁: 其上承六根檩,长度为四步架加一顶步之梁。

七架梁: 其上承七根檩,长度为六步架之梁。

九架梁: 其上承九根檩,长度为八步架之梁。

在庑殿建筑物中,位于正面和侧面屋面相交,即是四条垂脊的承托斜木。

雷公柱
用于庑殿建筑屋脊两端太平梁之上,用于支顶脊桁挑出部分的柱子;用于攒尖建筑斗尖部位的悬空柱。

雀替
通常被置于建筑的横材(梁、枋)与竖材(柱)相交处,作用是缩短梁枋的净跨度从而增强梁枋的荷载力;减少梁与柱相接处的向下剪力;防止横竖构材间的角度之倾斜。

斗拱
斗拱是中国汉族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是在柱子上部、屋檐之下用若干方形小斗和若干弓形拱层纵横穿插的组合构建。

斗拱既有结构上的作用,用以承托伸出的屋檐,将屋顶的重量直接或间接转移到木柱上;同时还具有装饰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