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兰州市榆中县青城镇民俗文化的研究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兰州市榆中县青城镇民俗文化的研究报告
白秀红
(甘肃农业大学人文学院06中文甘肃兰州730700)
摘要: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青城镇的传统文化底蕴丰厚,有“千年古镇”和“黄河第一古镇”之称。本文重点考察了有代表性的剪纸、刺绣、西厢调小曲等民俗艺术形式,不仅梳理了它们的历史和现实存在状况,还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提出了保护与传承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青城镇民俗文化保护传承
正文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历史,独特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而这些又往往深藏积淀于民族民间艺术之中;而民族的文化精神、审美个性又往往以最纯朴的审美形态从民间艺术中鲜明地表现出来。民间艺术可以说是人类文化的宝库。著名作家冯骥才说:“民间艺术是一种母亲文化,它是我们的根,它融入了我们的血肉,给了我们情感,而现在,它正在迅速消失、瓦解……我们必须把它保护起来,无论是在大城市还是在小城市,民间艺术都需要拯救。”在对我的家乡兰州市榆中县青城镇的民俗文化(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刺绣、西厢小调为主)调查研究之后,发现家乡的民俗文化正濒临消亡的境地。那么,如何去保护和传承我们优秀的民俗文化并让它重新焕发昔日的光彩就是本文的写作意图所在。
一、青城镇简介
兰州市榆中县青城镇又名一条城,位于兰州下游50公里处,陆路距离兰州110公里,白银市23公里,是古丝绸路上的重镇。自古以来就是西北商贸集散地。青城历史悠久,地理条件优越,历代文人墨客荟萃,商贾云集,创造了灿烂的青城文化,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遗迹。全镇拥有一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高家祠堂,有三个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青城隍庙、青城书院、二龙山戏楼,有60多处保存较完整的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四合院,有400多株百年以上的各类树木,除此之外,英雄武鼓、烧秦烩、柴山等独具特色的传统民俗活动,《西厢调》小曲、剪纸、刺绣等经久不息的民俗艺术,青城长面、糁饭、陈醋和酸烂肉等具有地方风味的饮食,都可以让游人流连忘返。
2004年10月,青城镇古建筑民居被省政府列为全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十大项目之一,青城镇被省政府初评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
青城镇曾被誉为“风雅青城”、“黄河第一古镇”,这里蕴含深刻的独特的民俗文化令人着迷。剪纸、刺绣、西厢小调更是各具特色,以其独特魅力而著名。
二、青城镇民俗文化历史
(一)青城镇的剪纸艺术
剪纸早在我国汉、唐时期就被用来作为装饰品,是中国的民间装饰艺术的一种,也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从题材上分,有人物、动物、景物及花卉、组字等,既有展示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的,也有反映现实社会生活、风俗民情的,涉及方方面面。从色彩上分,有单色、彩色、套色、衬色、拼色等若干种。从形式上分,有剪纸、刻纸、撕纸、烫纸和几种形式相结合等,多姿多彩。作为一种充满民族意识和人情味的文化现象,剪纸的魅力使无数人对它一往情深。它的历史渊源,它的思想内涵,它的美学价值,更是催人探索、领悟真趣。
青城镇的剪纸艺术大概起源于清光绪年间,初时用于点缀墙壁、门窗、房柱、镜子等,后也为礼品作点缀之用,甚至剪纸本身也可作为礼物赠送他人。。
窗花是民间剪纸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大、最为普及的品种。其他剪纸品种都是在窗花基础上的发展与延伸。窗花的表现题材及其广博,举凡戏剧人物、历史传说、花鸟虫鱼、山水风景、现实生活及吉祥图案均可成为窗花的表现内容,可谓无所不有。其中又以寓意吉祥的窗花数量最大。祈祝生活富裕、后代昌隆、人寿年丰等为主题的窗花体现出了窗花古老而丰富的文化内涵。每逢春节期间,青城镇家家户户都要贴窗花,以此达到装点环境、渲染气氛的目的,并寄托着辞旧迎新、接富纳祥的愿望。
除了剪窗花,青城镇的剪纸艺人们还剪喜花、寿花、丧花和刺绣时的纸样。喜花是结婚时作为对新房的布置,张贴在室内,家具和器物上。同样,寿花和丧花也是在过生日和办丧事时张贴的。在以前的青城镇,剪纸通常是由妇女、姑娘们来做。这可是每个女孩子所必须掌握的手工艺术,并且还被人们当作品评新娘的一个标准。
青城镇剪纸艺术风格多样,极有地方特色。大体而言,极具西北剪纸粗犷之气。剪纸艺人用用红纸作剪纸材料,但也有用其它颜色的纸的,比如绿色纸。在剪纸艺术的设色中,素有“红红绿绿图个吉利”、“红间绿,花簇簇”等设色要诀,使剪纸具有光明、希望、生命力等象征意义。
(二)青城镇的刺绣艺术
我国刺绣的起源,历史久远,文献记载创于虞舜,考古出土遗物目前发现至商周。原始刺绣本为衣服的表征,以显示穿衣人的地位尊卑,具有政治辅助工具的作用,后来始逐渐扩充为美化生活的装饰物,并且普及民间。至于刺绣具备的艺术性,随着发展阶段变化,呈现不同的特色。
民间刺绣是民间传统手工艺中的一只奇葩,与一些传统的陶瓷等工艺形式一样,
都是人们日常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它在中国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刺绣古称“凿”、“钴凿”,又称“针绣”、“扎花”,俗称“绣花”,因多为妇女所作,还称“女红”。。据《尚书》载,在古代帝王服饰即为刺绣和手绘而成。汉以后刺绣技艺和水平大有提高,绣法多端。唐宋以后还用于绣作书画。在民间刺绣运用也十分广泛,举凡人们衣饰、烟袋、荷包、香包、枕套、铺布、靠垫、鞋帽、屏风、壁挂等,大都会用刺绣装饰。在寺庙佛堂的神佛绣像、菩萨龙帐、宝盖光幡以及戏装等也多有运用。刺绣针法传统有辫绣、锁子绣、退晕、抢针、稀针、手针、侧针、拉绣等等,近人更创新出滚针、游针、扇形针、网绣、锁丝、刮绒、戳纱、纳锦、铺绒等。古时在全国范围内曾先后形成了苏绣、粤绣、湘绣、蜀绣等四大体系的绣样,此外还有顾绣、京绣、瓯绣、闽绣、苗绣等富有地方特色的诸多品种。
青城镇的刺绣艺术源于宋时期,刺绣主要用于枕头、门帘、遮布及衣服,也可做成各类小饰品装点寝室。表现内容又福禄寿喜、梅兰竹菊、飞禽走兽及民间生活等。在古代,刺绣曾是中国妇女必备的一项“女红”技能,所以青城镇的妇女和姑娘们均会做刺绣,有的女性甚至借助刺绣养家糊口。她们的刺绣作品形象生动,活灵活现。刺绣是她们颐养性情、装点生活、传情达意、记录生活的一种方式。对于养在深闺的女孩子和婚后大门不迈的家庭妇女来说,刺绣也帮她们打发了不少无聊的时间。特别是对自作自用的刺绣而言,其图样设计(选定、配色)与制作往往同时作为制作者的女子自己一人。每个女孩子出嫁的时候,都必须自己做嫁衣,所以刺绣便必不可少。嫁衣做的如何,直接关系到女孩在婆家的受待遇程度。而且这也是女孩子间竞技的一个重要方式。
(三)青城镇的西厢小调
深厚的文化底蕴养育了有灵性的人才。清光绪年间,一条城大川渡红庄宿儒张海润(字晓霞),采取王实甫先生《西厢记》文词,创编了《游寺》、《借厢》、《酬韵》等八折戏,名曰《西厢调》,在当地流传演唱。歌词曲调优美动听,老幼皆爱,成为青城最早的小曲。在此前后,青城在外地经商、读书以及为官的曲艺爱好者,不时将外地小曲剧目引入青城,并在民间口头流传,使青城小曲得以发展,一时局面大开。
小调共创作唱腔24个曲调,剧本27折,当时用该调排演了8折《西厢记》,因此,将该剧定名为“西厢调”。该调音乐唱腔优美动听、曲折委婉,情真韵雅,剧情简单,出场人物少,容易排练,一时间便迅速在青城地区流传开来。
西厢曲调有越调、洛江岸、风筝调、三朵花、渐渐高、甘凉调等,具有融合秦腔、眉户戏、陇剧、江南采茶调、陇东道情、花儿等的特点,独具风格,反映出首创者雄厚的艺术功底和本地移民杂居的文化特色。这是一个介于大众和地摊艺术之间的过渡产品,表演人员较少,演出简单,非常适合于自娱自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