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幽州台歌 教学设计详案(最新)
七年级统编版《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
七年级统编版《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背诵全诗,积累“悠悠、怆然”等重点字词,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了解陈子昂的生平及创作背景,理解诗歌内容和意境。
学习诗歌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体会其艺术感染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体会诗人的情感。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时空感和诗人的孤独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怀才不遇、孤独苦闷的心情,培养学生对古代文人命运的理解和同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背诵全诗,理解诗歌大意,把握诗歌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所体现的时空内涵。
体会诗人在诗中所抒发的孤独、悲愤之情,理解直抒胸臆的抒情特点。
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对理解诗人情感的重要性。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宇宙意识和人生感慨,感受诗歌的深邃意境。
让学生将对诗人情感的理解与自身的情感体验相结合,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共情能力。
三、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如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齐读、配乐读等,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人的情感。
2.问题引导法: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内容、情感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讨论法:组织学生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思想交流能力。
4.情境教学法:通过讲述陈子昂的生平故事和创作背景,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人在幽州台上的心境。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3分钟)1.展示幽州台(黄金台)的图片,简单介绍其历史背景:“同学们,这是幽州台,也叫黄金台,是古代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
这里曾见证过无数的壮志与豪情。
然而,有一位诗人来到这里,却发出了深深的悲叹。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2.介绍作者陈子昂,提及他的政治抱负和坎坷经历,强调这首诗是他在仕途不顺时的感慨之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1.教师范读全诗,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第五单元第21课《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诗中的生字、生词,整体把握诗歌内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展开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和韵味,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怀才不遇的孤独、悲壮。
二、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能力。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感受,互相启发。
3. 情境法: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诗人陈子昂的生平和诗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理解:通过讲解和讨论,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意境。
4. 品味:引导学生品味诗歌中的关键词句,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表达技巧。
5. 拓展:介绍陈子昂的其他诗歌,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其创作风格和思想内涵。
6. 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作者介绍陈子昂(约659—700),唐代文学家,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少年时性格豪爽,好学不拘小节。
从十八岁开始,他遍游北京长安和西蜀各地,二十二岁时考中进士,二十六岁时因主持贡举而得罪权贵,被贬为麟台正字,后升为右拾遗。
三十八岁时,因父老解官回乡,两年后继母去世,他居丧期间,庐墓三年,因哀毁而死。
陈子昂是唐代文坛的先驱者,他的作品反映了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
《登幽州台歌》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唐高宗仪凤三年(678),陈子昂由梓州射洪来到京都长安,次年三月,唐高宗在洛阳举行祭祀太上皇唐太宗的仪式,陈子昂奉命随从侍宴。
随后,唐高宗又将前往东都洛阳,陈子昂又随从前往。
唐高宗因病滞留长安期间,陈子昂多次进谏,还请求让自己担任参预政机、备纳顾问的内职,均未获准。
这一时期他心情抑郁,自己又无法施展才华,于是在长安度过了他的三十五岁生日后,便辞官回乡。
登幽州台歌教案(通用8篇)
登幽州台歌教案(通用8篇)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把握教学进度,合理安排教学时间。
初二教案的实施需要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登幽州台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诵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能凭借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了解作者:1、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
而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让我们领略诗歌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有名的诗――《登幽州台歌》,齐读诗题。
2、你们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3、简介作者,为理解诗情奠下基础。
二、自读诗句,理解诗意。
1、学生细读诗,借助词典,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掌握,实在不会的则做上记号质疑。
2、指名读。
读出韵味和节奏。
3、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些句子?你展开了哪些想象?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4、全班交流。
三、朗读指导,领悟诗情。
1、再读体会,思考:诗中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我们该用什么语气读呢?2、学生自由读,在小组内讨论。
3、情感朗读,赛读。
4、齐读。
四、总结全文:1、总结古诗。
2、总结学法a、学生回忆:我们是怎样学习《登幽州台歌》b、老师总结学习方法:(1)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
(2)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3)熟读吟诵,拓展延伸。
登幽州台歌教案篇二《登幽州台歌》》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借助注释和课后练习,以及相关资料,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多媒体素材一课时二次备课一、导入新课2、指名回答。
对,就是陈子昂,大家通过预习,对他有了一定的了解。
老师这里也有一份陈子昂的资料,请个同学读一读。
《登幽州台歌》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登幽州台歌》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登幽州台歌》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1一、教学背景分析《登幽州台歌》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文化课程标准必修内容之一,并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诗言简意赅、铿锵有力,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文化阅读素材。
在教学中,应以李白的“诗魂”为突破点,引领学生热爱诗歌、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目标设定(一)知识目标1. 了解《登幽州台歌》的背景和作者李白的生平;2. 通过学习,掌握诗歌的基本构成要素与几种常用修辞手法;3. 学习了解古诗词的意义和价值,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二)技能目标1. 能够分析诗歌的意义,归纳描写技巧和修辞方法;2. 能够理解并综合表达语文学科知识;3. 能够培养学生优秀品德和情感体验。
(三)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增强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2. 让学生领会古人崇尚自然、感受生命之美的情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三、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请学生根据图片和生活经验与教师分享喜欢的自然景色,并表达自己欣赏美的方式和体验。
(二)讲授课文1. 基本阅读理解(1)出示《登幽州台歌》全文,让学生跟读并感受其中情感、性格、气韵等方面;(2)解释难词,让学生搭建正确的语篇;(3)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氛围,让学生被赋予了生命的诗歌所感染。
2. 艺术欣赏分析(1)教师为学生播放介绍李白生平和《登幽州台歌》的相关视频,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作者和作品背景;(2)请学生阅读《登幽州台歌》或播放相关视频,体会其中抒情、铿锵、慷慨的意境,了解并感知李白诗歌的意义和价值;(3)透过学习李白的诗,让学生欣赏精神的力量,慢慢感悟人生的深度和无尽的美好。
3. 修辞手法探究及应用(1)引导学生理解几种主要的修辞手法及其运用,如比喻、拟人、夸张等,让学生了解诗歌的构成要素;(2)对比不同修辞手法的表现效果,创设一些情境,在对比练习中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理解修辞手法。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第21课《登幽州台歌》教案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登幽州台歌》的基本内容。这是一首表达诗人对历史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感慨的诗。它是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代表作,反映了作者对时代责任的担当。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这首诗的具体内容。通过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手法,理解诗人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诗歌手法分析:掌握对仗、夸张、象征等手法在诗中的运用。
-历史背景与文化意义:了解陈子昂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历史文化价值。
-作者文学成就:认识陈子昂在唐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举例解释:
-诗歌朗读与理解:通过示范朗读和指导,使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并体会诗歌的节奏和情感,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所表达的历史沧桑和个人感慨。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第21课《登幽州台歌》教案
一、教学内容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第21课《登幽州台歌》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课文《登幽州台歌》的朗读与解析,对诗歌手法、意境、历史背景的探讨,以及对作者陈子昂的文学成就及其时代意义的了解。具体教学内容如下:
1.课文朗读:引导学生正确朗读《登幽州台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举例解释:
-诗歌意境的提取与体会:通过提问和讨论,帮助学生从“悠悠天地”和“独怆然而涕下”等诗句中领悟作者对历史的沉思和个人的悲壮情感。
-诗歌手法的深入理解:通过举例和练习,让学生在对仗、夸张等手法上有所体验,加深对诗歌艺术效果的理解。
-历史文化知识的融合:教师需要准备相关历史资料,如陈子昂的时代背景、政治环境等,帮助学生将诗歌放入历史语境中去理解。
教案九:《登幽州台歌》第一课时教案
教案九:《登幽州台歌》第一课时教案
一、教学目标
了解陈子昂及其诗歌风格。
朗读《登幽州台歌》,理解诗歌内容。
体会诗人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朗读诗歌,理解内容。
难点: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导入
(1)讲述古代诗人登高望远的故事,引出《登幽州台歌》。
(2)提问学生登高的感受。
作者介绍
介绍陈子昂及其在诗歌史上的地位。
初读诗歌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字音和节奏。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理解内容
(1)逐句分析诗歌的意思。
(2)提问:诗人登上幽州台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体会情感
(1)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孤独、悲愤之情。
(2)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课堂小结
总结诗歌内容和情感,布置作业。
第21课《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说不尽的心事,道不尽的孤独--《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朗读并背诵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知人论世,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点:知人论世,探寻诗人“独怆然而涕下”的原因。
教学难点:理解“对比抒情”的写法,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孔子曰:“君子登高必赋。
”古人登高临远,往往睹物感怀,留下了无数经典诗作。
这些诗作就被称为登临诗。
请同学们分享你所积累的登临诗句。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陈子昂的登临诗,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展示学习目标1.朗读并背诵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知人论世,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活动一:读一首孤独之诗1.生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初步感知节奏和韵律。
2.生展示读,强调重点字词读音,并齐读。
3.朗读进阶,指导诗歌朗读节奏,并齐读。
明确:这首诗格律自由为古体诗,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
上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其式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其式为: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4.知人论世师: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诗歌。
请同学们找一找诗歌中的反义词。
生:前,后;天,地;古人,来者。
(板书)师:古籍有云“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来曰宙。
”这首诗中竟包含了整个宇宙!板书(宇宙)师:那么诗人在站宇宙的哪里?生:幽州台。
师:你从哪里获取这个信息的?生:诗歌的标题。
明确:标题是诗歌的眼睛。
师:幽州台是什么地方啊?生:燕昭王为招纳天下的贤士而建。
师:你这又是从哪里得知的?生:注释。
明确:注释是理解诗歌的拐杖。
知识补充:幽州台又称黄金台,还称蓟北楼。
燕昭王在执政后,励精图治,建黄金台,置金于黄金台上,广招贤士,很快就招到了乐毅等贤能之人,国家迅速强大,后来乐毅带领大军攻打齐国,攻陷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使齐国几乎灭亡。
师:那么诗人在登上幽州台之前的心境如何?资料链接:作此诗时,陈子昂正在武攸宜军中做随军参谋。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教案
2.教学难点
-词汇理解:课文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地名,如“碣石”、“辽阳”等,学生可能不熟悉,需要解释其含义和历史文化背景。
-修辞手法:学生可能难以理解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需要通过实例分析来帮助学生理解。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教案
一、教学内容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教案,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教材章节:《古代诗歌五首》之《登幽州台歌》;
2.课文内容:选取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进行深入学习;
3.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背景、意境、韵律、修辞手法等;
4.词汇学习:学习课文中出现的重点词汇,如“幽州”、“辽阳”、“碣石”等地名,“壮志”、“豪情”等表达情感的关键词;
在学生小组讨论中,我尝试作为一个引导者和协助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这种方法让学生们有了更多的自主探索空间,但也暴露出他们在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上的不足。我意识到,我需要在教学中更多地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总的来说,今天的课程让我看到了学生的潜力和兴趣,也让我认识到了教学中的不足。我将继续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努力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古代诗歌的学习中获得乐趣和成长。
-修辞手法:分析“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中的夸张手法,如何通过夸张来表达诗人的愁绪,帮助学生掌握这一修辞技巧。
-情感体验:通过讨论诗人的时代背景和个人遭遇,让学生尝试理解诗人的情感,如对英雄事业的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
-诗歌鉴赏:教授学生如何结合时代背景、作者生平、诗歌形式等多方面因素来鉴赏诗歌,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诗歌的审美价值,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并解决问题。
第21课《登幽州台歌》教案
举例:陈子昂生活在唐朝初期,国家繁荣昌盛,但他对国家命运充满担忧,体现在《登幽州台歌》中。
(3)主题思想:把握《登幽州台歌》的主题思想,理解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切。
举例: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衰的感慨,以及对民族命运的担忧。
(4)艺术特色:分析《登幽州台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修辞手法等,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举例:诗中运用了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展现了诗人激昂的情感。
2.教学难点
(1)生字词理解:部分生字词对学生来说较为陌生,如“幽州”、“怆然”等,需要教师进行详细解释。
举例:“幽州”指的是古代地名,今北京一带;“怆然”形容诗人内心的悲伤。
(2)诗句含义解读:对诗句的深层含义进行解读,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登幽州台歌》的基本内容、背景知识和艺术特色。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诗中情感和哲理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欣赏和传承古典诗词。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句的解析和背景知识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历史背景和诗句含义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登幽州台歌》相关的诗句或情感表达。
2.诗词鉴赏: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诗词鉴赏活动。通过朗读、分析,让学生感受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举例:诗句“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沧桑、国家命运的忧虑,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高二语文《登幽州台歌》教案
《登幽州台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陈子昂诗歌创作的背景及《登幽州台歌》的文学价值。
2.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3.培养学生朗诵、鉴赏诗歌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意象、意境。
2.感受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分析诗歌的结构、语言特色。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介绍陈子昂及其诗歌创作背景。
2.邀请学生分享对陈子昂及其诗歌的了解。
二、诗歌朗诵1.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老师示范朗诵,指导学生注意语气、节奏、情感。
三、诗歌分析1.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
a.“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描绘了时间的无限延伸,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感慨。
b.“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描绘了空间的无限广阔,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
2.分析诗歌的语言特色。
a.“悠悠”:形容时间的漫长、空间的广阔。
b.“怆然”:形容心情的悲凉、沉重。
四、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情感。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诗歌的意象、意境。
2.学生分享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二、诗歌结构分析1.分析诗歌的结构,引导学生发现诗歌的层次感。
2.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诗歌的结构。
三、诗歌鉴赏1.学生自主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陈子昂诗歌,进行鉴赏。
四、作业布置1.背诵《登幽州台歌》。
2.写一篇关于《登幽州台歌》的鉴赏文章。
五、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诗歌,培养文学素养。
六、课后反思1.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七、教学延伸1.组织诗歌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朗诵水平。
2.开展诗歌鉴赏活动,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八、教学评价1.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朗诵、分析、讨论等方面。
2.评价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关注诗歌,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十、教学拓展1.介绍陈子昂的其他诗歌,引导学生了解更多古代诗人及其作品。
《登幽州台歌》教案稿
《登幽州台歌》教案稿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登幽州台歌》;学生能够分析并解释诗中的关键词和意象;学生能够解读并欣赏古代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和分析,培养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学生通过写作和表达,提升对诗歌情感和主题的理解。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并体会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学生能够培养对传统文化和文学的尊重和热爱。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文背景介绍:简介诗人陈子昂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解释《登幽州台歌》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情境。
2.2 诗文朗读与理解:学生朗读《登幽州台歌》;学生通过讨论和分析,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意义和价值;激发学生对《登幽州台歌》的兴趣和好奇心。
3.2 诗文讲解:讲解诗文的结构和韵律;解释诗中的关键词和意象。
3.3 深入探讨: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和分析,深入理解诗文的主题和情感;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第四章:教学评估4.1 评估方法:通过学生的朗读、讨论和写作,评估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通过学生的表达和作业,评估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4.2 评估标准: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诗文;学生能够准确解释关键词和意象;学生能够理解并表达诗文的主题和情感。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延伸活动: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模仿《登幽州台歌》的style and tone;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5.2 教学资源: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古代诗歌,扩大学生的文学视野;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诗歌朗诵和解读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让学生共同讨论诗中的意象和情感;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6.2 诗歌解析:学生通过解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深入理解诗文;学生通过分析诗人的用词和句式,理解诗人的表达手法。
第五单元第21课《登幽州台歌》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边塞诗相关的主题,如边塞风光、边疆英雄等。
2.诗歌创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诗歌创作活动。每个小组尝试创作一首以边塞为主题的诗歌,运用所学的艺术手法。
在实践活动方面,诗歌创作环节得到了学生们的积极响应,但他们普遍表示创作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难度。针对这一问题,我考虑在课后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让学生们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和打磨自己的作品。同时,在课堂上,我会尽量多给予学生们正面的反馈和鼓励,提高他们的创作热情。
最后,关于课堂总结,我觉得自己在回顾环节中对重点知识点的梳理还不够到位。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课堂总结,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确保他们能够将知识点内化为自己的素养。
第五单元第21课《登幽州台歌》教案
一、教学内容
《登幽州台歌》教案属于第五单元第21课,教学内容紧密联系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材。本节课主要包含以下内容:一是唐代边塞诗的背景介绍,让学生了解边塞诗的发展及其特点;二是深入解读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分析其诗歌意境、艺术手法及传达的爱国情怀;三是学习相关的文学常识,如韵律、对仗等;四是通过对比阅读,探讨《登幽州台歌》与其它边塞诗的异同;五是进行课堂讨论与创作,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一首以边塞为主题的诗歌。教学内容旨在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和创作能力。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边塞诗的基本概念。《登幽州台歌》是唐代边塞诗的代表作之一,它描绘了诗人陈子昂登高远望,感慨时世的场景。边塞诗是古代诗人对边疆生活和自然景观的抒发,具有独特的情感色彩和艺术风格。
2023年登幽州台歌教案5篇
2023年登幽州台歌教案5篇登幽州台歌教案登幽州台歌教案时间:2023-03-09 18:43:10教案投诉投稿相关举荐登幽州台歌教案5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老师,经常须要打算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登幽州台歌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登幽州台歌教案1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本首诗歌。
背诵诗歌2、在诵读的`过程中,绽开想象,感悟诗中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本首诗歌。
背诵诗歌。
教学打算:图片、实物投影仪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今日,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名字叫《登幽州台歌》。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自由读诗,学习生字词。
二、自学古诗自由读读古诗,留意把每个字的字音都读准了。
三、整体感知,理解古诗:1、学生自由读诗,借助注释理解古诗2、指名读诗,刚好正音。
3、沟通。
四、借助画面,理解诗意,感情朗读。
1、(实物投影仪:插图)请学生视察,师讲解诗意,并进行范读。
2、学生自由练习感情朗读。
3、指名诵读,指导朗读。
4、全班齐读。
五、指导背诵。
登幽州台歌教案2一、朗读指导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朗读节奏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幽州台:即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
修建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因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其师郭隗为例,成为当时燕昭王用黄金台招纳而来的第一位贤才。
2、悠悠:渺远的样子。
3、怆然:哀痛凄凉。
4、涕:古时指眼泪。
二、作者介绍陈子昂(661-702),字伯玉,射洪人。
他是唐诗革新的先驱者。
诗的代表作为《感遇》38首,旨在抨击时弊,抒写情怀。
他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解和政治才能的文人。
他敢言,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经常提出指责看法,不为武则天所重视,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下狱,他的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特别苦闷。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教案)
-情感体验:学生可能难以深入体会陈子昂的忧国忧民之情,教师需通过生动的情境创设、历史故事讲解等方式,帮助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
-词汇理解:一些专业词汇,如“幽州”、“辽阳”等地名,以及古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可能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教师应提供历史背景知识,采用图示、古今对比等方法,降低理解难度。
再来说说诗歌的艺术特色分析,我是否让学生真正领会到了古诗的美?在分析对仗和意境时,我可能过于注重理论知识,而忽略了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和体验。我应该在课堂上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形式,亲身体验古诗的韵律和意境。
此外,课堂互动方面,我注意到在小组讨论环节,有些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主题不够吸引他们,或者他们对于讨论的内容不够自信。我需要思考如何设计更具启发性和参与性的讨论主题,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
最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我是否真正触动了学生的心灵?通过这首诗,我希望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但我可能还需要通过更多的历史故事、现实联系等方式,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诗人的情感,从而引发他们自己的情感共鸣。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感悟陈子昂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增强民族自信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歌背景及作者情感: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理解陈子昂在《登幽州台歌》中表达的忧国忧民之情。教师需强调陈子昂的历史背景和个人遭遇,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其创作。
4.句子解析:分析诗中的名句,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探讨作者抒发的感慨。
5.诗意理解:引导学生从全诗角度理解作者陈子昂的抱负和忧国忧民之情。
6.创作技巧:分析《登幽州台歌》的艺术特色,如对仗工整、意境开阔等。
7.情感体验:通过诗歌学习,激发学生对古人英勇事迹的敬仰,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024年《登幽州台歌》教案
2024年《登幽州台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登幽州台歌》的创作背景和主题思想。
2.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3.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和欣赏能力。
4.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哲理。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2.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欣赏诗歌的音韵美和意境美。
三、教学难点1.诗歌的情感表达和哲理内涵。
2.诗歌的朗读节奏和韵律。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向学生介绍陈子昂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登幽州台歌》的创作背景。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诗歌,感知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三、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2.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四、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情感表达和哲理内涵。
五、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朗读节奏和韵律。
二、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朗读技巧,如停顿、重音等。
2.分析诗歌的韵律美。
三、课堂实践1.学生分组练习朗读诗歌,注意节奏和韵律。
2.各组展示朗读成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四、课堂讨论1.学生讨论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哲理。
五、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二、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2.分析诗歌的情感表达和哲理内涵。
三、课堂实践1.学生分组创作诗歌,以《登幽州台歌》为题材。
2.各组展示创作成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四、课堂讨论1.学生讨论诗歌的创作过程,分享创作心得。
五、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三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朗读技巧。
二、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朗读技巧,如语气、节奏等。
2.分析诗歌的韵律美。
三、课堂实践1.学生分组练习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等。
《登幽州台歌》教案
《登幽州台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幽州台歌》。
(2)理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3)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3)诗歌背景和作者简介。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内涵。
(2)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陈子昂及其作品《登幽州台歌》。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背景,了解历史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欣赏:(1)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审美情趣。
(2)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诗歌的感悟。
(2)引导学生培养爱国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学生的朗读、背诵和讨论参与度。
(2)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和回答。
2. 作业完成情况:(1)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学生对诗歌背景和作者简介的掌握。
3. 考试成绩:(1)学生对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学生对诗歌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登幽州台歌》。
2. 深入了解诗人陈子昂的生平和创作,为课堂讨论做准备。
3.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关于《登幽州台歌》的感悟文章。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内容,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024年《登幽州台歌》教案
2024年《登幽州台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登幽州台歌》。
具体内容包括:诗歌的朗读与欣赏、生字词的学习、诗句的理解与分析、诗人情感与写作背景的探讨。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登幽州台歌》。
2. 掌握本诗的生字词,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情感。
3. 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提高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句的理解与分析,诗人情感的表达。
2.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诗歌,掌握生字词,体会诗人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字典、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诗人陈子昂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2. 朗读:学生集体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学习生字词:学生自学生字词,教师进行讲解与提问。
4. 分析诗句:教师引导学生逐句分析诗句,理解诗句含义。
5. 情感体验:讨论诗人情感,联系写作背景,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6. 随堂练习:设计填空、翻译等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登幽州台歌》2. 诗人:陈子昂3. 生字词:略4. 句子分析:略5. 情感体验: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登幽州台歌》。
(2)翻译诗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3)根据诗句内容,描绘诗人登台远眺的画面。
答案:(1)略(3)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针对学生掌握不牢固的知识点进行巩固。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陈子昂的其他作品,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句的理解与分析2. 诗人情感的表达3. 生字词的掌握4. 诗歌的朗读与背诵5. 课后作业的设计与拓展延伸详细补充和说明:一、诗句的理解与分析《登幽州台歌》中的一些句子具有深刻的意蕴,需要引导学生仔细品味。
例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沉思和对未来的忧虑。
《登幽州台歌》教案
《登幽州台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幽州台歌》。
(2)理解《登幽州台歌》的创作背景、诗句的意义和表达的情感。
(3)分析《登幽州台歌》的诗歌形式和艺术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登幽州台歌》。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培养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登幽州台歌》。
(2)理解《登幽州台歌》的诗意和表达的情感。
2. 教学难点:(1)分析《登幽州台歌》的诗歌形式和艺术特点。
(2)深入理解诗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陈子昂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登幽州台歌》,提问:“幽州台”指的是什么地方?为什么诗人要登高台?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登幽州台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诗后的注释,理解诗句的意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登幽州台歌》的诗歌形式和艺术特点。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登幽州台歌》的诗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分析诗中的意象、象征和修辞手法。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感受。
(2)教师总结,强调诗歌中所表现的爱国情怀。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登幽州台歌》。
2. 分析《登幽州台歌》的诗歌形式和艺术特点,写一篇短文。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诗歌中所表现爱国情怀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是否有所提高,以及如何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古典诗歌。
六、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展示《登幽州台歌》的历史背景和图像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详案一、教材分析:《登幽州台歌》和《望岳》是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下第五单元《古代诗歌五首》中的前两首,与第三首《登飞来峰》均为登高之作,然情感表达却又不同。
故将三首诗择出成为“登高咏怀”诗一组,藉由对比阅读的形式引导学生了解“登高必赋”的文人传统、体会诗作情感。
三首诗相对而言,《登飞来峰》语言较简单,情感表达较明确,因而引导学生利用课堂学到的方式进行自读比较并撰写小文章;同时补充其它登高之作,以期获得更为深刻的情感体验。
三首诗中最难理解与体会者,当属《登幽州台歌》,四句诗从胸腔中喷涌而出,无所依傍,遒劲有力的语言传达深沉强烈的意绪。
如果不了解陈子昂其人和诗歌创作背景,很难理解如此悲哀沉重的情绪从何而来,因此藉由这首诗的学习引导学生关注知人论世、沉潜讽诵、解读典故等读诗方法。
《望岳》是杜甫早年诗作,其诗歌情感表达与中晚期之作不同,故这首诗除引导学生理解古典诗词“景语皆情语”的表达方式外,还补充了杜甫早年的另两首诗,希望孩子能对杜甫早期诗风有更具体的认识,同时理解诗人诗作中兴发感动的力量。
二、学情分析:本次执教班级为初一级6班,学生语文基础较好,部分学生对古典诗词具备一定的鉴赏力,但大部分学生古典诗词阅读兴趣不高,积累较少。
三、教学目标:1.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能有意识通过反复诵读、知人论世、分析典故等方式理解诗作情感。
3.学生能初步了解陈子昂及杜甫早期诗作的特点。
四、教学重点:学生能有意识通过知人论世、分析典故等方式理解诗作情感。
五、教学难点:1.学生能有意识通过知人论世、分析典故等方式理解诗作情感。
2.学生能初步了解陈子昂及杜甫早期诗作的特点。
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准备:学生辅读资料整合;PPT课件制作。
八、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1.今天,我们一起来读古诗。
回顾自己之前读过的古诗,你觉得怎样才算读懂一首古诗?依据学生回答明确:读懂一首古诗,包含两重含义,浅一重——明白诗句意思;深一重——读懂诗作的情感。
古人讲“诗言志”——诗是用来抒发情感的,“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读诗,就要读懂诗中蕴含的情感。
那怎样才能读懂一首古诗呢?预设:反复诵读/了解作者生平/想象画面/改写……(二)方法指导,小组合作读《登幽州台歌》:1.沉潜讽诵品诗味:我们请了高人来教大家读诗,一起看看,这些读诗的方法和我们同学一样吗?(1)高手读诗第一招:沉潜讽诵——“诗须沉潜讽诵,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
”——朱熹(2)小组合作一:读诗至少两次,尝试读出诗歌的情感。
请生读。
全班齐读。
2.知人论世话子昂:(1)高手读诗第二招:知人论世——“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
”——《孟子.万章下》(2)结合辅读资料的陈子昂生平和创作背景介绍谈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3.抽丝剥茧析情感:小组合作二:探讨:你觉得诗作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你怎样读到这种情感的?依据学生回答总结:(1)藉由诗歌中的重点词句——透露作者思想感情的诗句/注释:1.怆然——悲伤的样子。
“怆然”原因在于哪里?涕——眼泪,悲伤至极。
叶嘉莹先生说:“凡是最好的诗人,都不是用文字写诗,而是用整个生命去写诗。
成就一首好诗,需要真切的生命体验,甚至不避讳内心的软弱与失意。
”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前代的明君贤主未及见,后世的明君贤主无缘见,就像打开一幅时间卷轴,我嗟咏慨叹的是过去和未来,却唯独缺失当下,这种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惆怅和孤寂就体现出来了。
3.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登台所见至此由时间扩展到空间,将个体的生命置于茫茫天宇和原野之下,一边是“我”,一边是开天辟地以来就浑融如一的自然,形成反差。
天地悠悠而生命短促,宇宙无穷而人生有限,而正是这样悲凉慷慨、遗世独立的孤独感,开启了唐诗的一个新时代。
它的格局很大,大到可以囊括时间和空间,古人说“天地四方为宇,古往今来为宙”——这就是初唐诗歌中开始出现的一种宇宙意识。
(2)典故——“语码”(解读古典诗歌的语言密码)作用燕昭王筑此台广揽天下贤士的典故与作者创作诗歌时屡次进言不被采纳甚至被贬官的处境形成反差,愈显其悲。
(3)想象画面——还原情境,填补留白蓟北苍茫广阔的原野上,矗立着黄金台,人已去,台犹空,千年的时光,白驹过隙,登台之际,猎猎长风灌满他的襟袍,台是千年前的台,风是千年前的风,自然依旧永恒,宇宙仍然宏阔,我是谁?……简简单单的四句诗,是情感的爆发,是发自内心的呐喊。
登高,到达一个令自己目光更开阔、胸襟更豁达的地方,然后赋诗是中国文人的传统,所以古人讲登高必赋,《文心雕龙》中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然而登高的情感却各有不同,陈子昂表达的是怀才不遇的惆怅,是面对茫茫宇宙的孤独,那青年时代的杜甫呢?一起来读《望岳》。
(三)方法迁移,小组合作学习《望岳》:1.小组学习任务一:(1)沉潜讽诵:读诗至少两次,尝试读出诗歌的情感。
(2)初读探讨:《望岳》与《登幽州台歌》在抒发情感的方式上有何不同?全班齐读。
明确:《登幽州台歌》没有具体描写,没有外在形式上的技巧,都是作者情感的抒发,震撼人心。
《望岳》有对泰山壮美景色多个角度的描写,借助描写景色来抒发情感。
2.小组学习任务二:借景抒情是古典诗词最主要、最常用的表现形式!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究竟是什么样的景,才可以让后来的情感抒发水到渠成,我们一起来看一下:(1)合作探讨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2)诗题叫《望岳》,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别,探讨诗人是怎样写“望岳”的?(3)你觉得《望岳》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为什么?小组代表汇报:预设:(1)山势绵延横亘、雄伟高大、神奇秀丽……(2)远望——仰望——俯视齐鲁青未了——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神奇秀丽,巍峨高大,极言其高。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震荡;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归巢的鸟儿,眼眶有似决裂。
(3)A.知人论世——杜甫的青少年时代正逢开元盛世,如他诗中所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身处太平盛世,他对自己的才识和未来都充满了信心。
表达青年人的蓬勃朝气及积极进取的豪情壮志。
B.重点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会当,终当,终要。
凌,登上。
由望岳而产生登岳的意愿,体现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3.从一开始的“望岳”到最后想要登顶,除了泰山的巍峨高大、景色的神奇秀丽之外,还有其它更深层次的原因吗?破解“语码”——泰山意象的“语码”(相同文化背景中的人,才能体会到语码的效果)作用:——“岱宗”(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
”——《尚书·舜典》“宗,长也,言为群岳之长。
”——《五经通义》——封建帝王封禅祭祀的地方,是受命于天的象征。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四)“万殊归于一本”——了解杜甫早期诗作特点。
补充阅读《画鹰》和《房兵曹胡马》:1.资料中,我们补充了杜甫早期的诗作《画鹰》和《房兵曹胡马》,当把它们和《望岳》放在一起时,你有什么发现?“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什么时候能发挥你的力量击败那些平庸的鸟,把它们的毛和血都洒在草地上?“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没有所谓遥远的地方,不会在危难时刻将主人甩在地上。
无论登山、看画还是咏物,处处都有感发,希望有所作为的一份向往和努力。
虽然情感的表达,与他后来的作品有区别,但诗歌中兴发感动的力量是不变的。
相机总结情感解读方式:(五)总结如何读懂诗歌:沉潜讽诵——玩味义理,咀嚼滋味知人论世——思接千载,神交古人重点词句——内情外显,直接抒情破解“语码”——用典/意象,解读情志想象画面——再现场景,填补留白(六)总结:今天,我们一起读了两首古诗,感受了登临之际诗人不同的生命感慨,“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个体的生命在历史宏阔的背景中很渺小,但无论是陈子昂还是杜甫,都在认真努力地实践着自己的生命价值和意义,诗词专家叶嘉莹先生说“真正伟大的诗人,都是用自己的生命和生活来印证和实践自己的诗篇”,今天,我们坐在这里读他们的诗,感受他们诗歌中那种兴发感动的力量,对生命有情,对自然有情,对家国有情,我想这也是在这样一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依然要读古典诗的原因所在。
九、板书设计:十、作业布置:1.查找资料,利用课堂所学对比阅读《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或《望岳》&《登飞来峰》,撰写小文章谈谈你对诗歌的理解。
2.熟读并背诵《登金陵凤凰台》《登岳阳楼》。
补充资料一、陈子昂其人及《登幽州台歌》创作背景:陈子昂(661~702),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女皇武则天赏识,授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
其人直言敢谏,早年有慕侠之心,怀济世之志,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
陈子昂在26岁、36岁时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颇有些远见,但皆因直言进谏而入狱或降职。
武后圣历元年(698),以父老辞官隐居。
长安二年(702),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将陈子昂害死于狱中。
作为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陈子昂在著名的《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里提出了自己的文学主张:“文章道弊五百年矣。
汉魏风骨,晋宋莫传……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他反对齐梁以来的唯美主义文风,认为初唐宫廷诗人们所奉为偶像的齐梁诗风是“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指出了以“风雅兴寄”和“汉魏风骨”的光辉传统作为创作的先驱榜样,追踪多悲凉慷慨之气的建安风骨,寄托济世的功业理想和人生意气。
他的诗歌创作和理论主张影响了有唐一代,对于唐诗的变革具有关键性的意义,成为盛唐诗歌行将到来的序曲。
此诗作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攻陷营州,武则天命建安王武攸宜征伐契丹,陈子昂任右拾遗参谋军事。
武攸宜缺乏将略,军事失利,陈子昂屡次进言,不仅不被采纳,还被贬为军曹。
在极度苦闷忧愤的情况下,诗人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等诗篇。
二、幽州台: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大兴。
幽州台:又名蓟北楼,即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
燕昭王筑此台的目的是要广揽天下贤士,之后,乐毅等一批有才能的人皆来归附燕国,燕国因此强盛起来。
三、杜甫其人及《望岳》创作背景: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他的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