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六课)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六课《蝙蝠和雷达》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六课《蝙蝠和雷达》教案及教学反思1.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六课《蝙蝠和雷达》教案教学要求:2、练习给课文分段。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终于”“清楚”造句。
4、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
蝙蝠是什么?你见过吗?你见过雷达吗?简介蝙蝠、雷达。
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二、按要求读课文。
1、提出要求:2、学生按要求默读课文,教师巡视。
三、根据提出的要求进行讨论。
(一)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蝙蝠飞行的?(三、四、五、六)1、蝙蝠飞行有什么特点?课文有哪几个句子最能说明蝙蝠飞行的这个特点?2、科学家为了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做了几次试验?每次试验是怎么做的?3、这三次试验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4、这三次试验证明了什么?把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三次试验为什么能证明这一点?5、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把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1、指名读第七自然段。
2、为什么说给飞机装上雷达是“摹仿蝙蝠探路的办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三)如果把课文分成三段,应该怎么分?为什么这样分?第二课时一、练习朗读全文。
先根据自己的体会理解说,再引导学生按课文的叙述顺序,有条理地完整地说一说。
我们要学习科学家这种善于发现问题、善于研究问题、善于从事物中受到启示为人类造福的科学精神。
三、练习造句。
1、出示课后思考练习第4题。
2、读读句子。
3、口头练习用“终于”“清楚”造句。
4、书面造句。
四、抄写读读写写中的词语3遍。
2.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六课《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蝙蝠和雷达》属于科普知识短文,富有趣味,主要将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
文章思路清晰,逻辑性强,能激发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拓宽视野。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了解飞机能在夜间安全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激发学生爱科学从小就探索科学的兴趣一、教学效果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1.课题质疑,引发探究。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选读课文 6 一个苹果》优质教案_10
《一个苹果》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自读课文第六课《一个苹果》教材分析《一个苹果》讲述的是1952年初冬,我志愿军在朝鲜金城以北的上甘岭阵地上,与敌军展开激烈争夺战中发生的一个动人的故事。
八位志愿军战士在防炮洞里,即使干渴得很厉害,已经几天没喝过一口水,但谁都不舍得吃掉这个能够给烟熏火燎的嗓子带来一丝清凉的唯一的苹果,大家互相推让,洞外是残酷的炮火连天,而洞内却充盈着浓浓的战友情,连长在那一刻,迸出了幸福的骄傲的泪花。
教学目标1、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文章的叙述顺序,学习通过人物的外貌和神态描写,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把握人物的内心情感。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民军队战友间深厚的情谊,以及志愿军战士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更重要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民军队战友间深厚的情谊,以及志愿军战士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更重要的高尚品格。
教学难点1、理解战士的处境和课文最后一段。
2、理解和体会这个苹果所体现出的战友间的关怀。
教学准备课前查阅相关“上甘岭战役”的资料,安排学生观看电影《上甘岭》,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激情谈话,导入新课1、一个苹果对于我们来说算不上什么,可在支援朝鲜的战场上,在七天七夜没喝过一口水仍坚持作战的志愿军战士眼中,它是那么的珍贵。
战士们又是怎样对待这个苹果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一个苹果》(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质疑问难。
3、出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任务。
二、检查预习情况,整体感知课文1、这个故事发生的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是什么?2、这个苹果传递了几次?每次传递的顺序是什么?每次都是什么结果?第一次:火线运输员——连长——小李——小蓝——连长——司号员——卫生员——小蓝——连长(谁也没吃)第二次:连长——步话机员小李——小胡——小张……(还剩下大半个)3.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三、感情朗读,探究文本同学们,这个苹果这样传来传去,没人肯吃,即使分吃的时候,也每人吃一小口。
6《夜间飞行的秘密》第一课时 (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6《夜间飞行的秘密》第一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一、教学内容《夜间飞行的秘密》选自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是一篇描写夜间飞行奥秘的科普说明文。
文章以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比喻,介绍了夜间飞行中的一些科学原理和现象,让学生在了解科学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科学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习生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夜间飞行的科学原理和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情感态度。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夜间飞行的科学原理和现象。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科普知识,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圈画生字词,查字典理解生字词。
3.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互相解答疑问。
4. 全班交流:教师组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疑问。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6.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夜间飞行的秘密》一、导入:回顾科普知识二、自主学习:阅读课文,圈画生字词三、小组合作:分享理解,解答疑问四、全班交流: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五、课堂小结:总结学习内容六、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七、作业设计1. 抄写生字词,并组词造句。
2. 根据课文内容,回答课后问题。
3. 摘抄自己喜欢的段落,并写出感悟。
4. 课后阅读一篇科普文章,与同学分享。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了解了夜间飞行的科学原理和现象,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疑问,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阜阳市2019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6课《蝙蝠和雷达》教学资源包-教案-说课稿-课堂实录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6课蝙蝠和雷达教学资源包,包括相关资料说课稿课堂实录教案1教案2类文《蝙蝠和雷达》课堂实录一、词语导入,检查预习。
板书课题:蝙蝠与雷达,学生齐读展示生字词,学生拼读荧光屏揭开苍蝇敏锐避开飞蛾蚊子捕捉蝙蝠铃铛障碍物师:荧字是后鼻音,要读清晰;障字是后鼻音,再读一遍。
生按照老师要求再次齐读。
师:要掌握词语,会读好还是不够的,请同学们拿出练习本,谁愿意上台来写一写?生321、232上台书写。
师:书写时要注意坐姿,听写的过程中注意笔画笔顺。
词语:敏锐、障碍、铃铛、苍蝇、捕捉、避开学生书写后,全班齐读所听写的词语。
师:黑板上两个同学的书写让你满意吗?321:障字的左耳刀写得太大了。
师:同学们在写字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坐姿,注意笔画笔顺,尽力把每一个部首写清楚。
师:现在我们来找一找这些生字词在书中的位置,请同学们快速查找。
师生交流以上词语所在位置。
二、交流资料,切入课题师:课前教师布置了同学们查找有关蝙蝠和雷达的资料,现在来交流。
(师出示蝙蝠与雷达的图片)321:我知道有关蝙蝠的寓言师:今天先不来研究寓言故事,请坐。
121:我知道吸血蝙蝠。
352:蝙蝠是一种哺乳动物。
361:蝙蝠是一种夜行动物。
师:你为什么说他是一种夜行动物?361:因为他夜间飞行。
师:综上所述,蝙蝠是一种夜间飞行的哺乳动物。
你们对雷达又了解多少?342:雷达是一种神奇的电子机器。
161:雷达可以根据电磁波往返的时间测得阻波物体的距离。
171:雷达装在飞机上,可以测得前方是否有障碍物。
师:课文的题目是《蝙蝠与雷达》,可见他们之间有一定的关系,翻开课本,自由读课文,思考以下三个问题:1、蝙蝠与雷达是什么关系?2、人们在蝙蝠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3、人们是怎样从蝙蝠和雷达身上得到启示的?为了让学生明确问题,老师又重复了一遍问题。
学生快速阅读。
三、研读文本,探究关系师:蝙蝠是一种动物,雷达是一个机器,到底他们之间有着什么关系?372: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情境导入,预习交流(3)1. 出示图片,你们知道这是什么了吗?(指名:爬山虎)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第六课《爬山虎的脚》。
(板书题目,齐读)2.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爬山虎的什么?(生答:叶子)有什么特点?(生答:绿均匀)。
(师随机板书)3. 这一墙的爬山虎美不美?(美)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
(齐读第二自然段)1.你们知道爬山虎的叶子长得这样茂盛,这么美是因为爬山虎哪个部位的功劳吗?(爬山虎的脚)是的,今天我们一起看看叶圣陶老先生是如何写爬山虎的脚的。
二、自主阅读,导学问难(6-8)1.出示自学提示,指名读一读。
教师讲解自学方法及要求。
(a.带着问题默读课文3-5自然段。
b.找出相关语句,圈出重点词语并在空白处用简练的话进行概括)2.生默读课文,进行自主学习。
3.同学们刚才自学的非常认真,下面咱们就来小组讨论讨论。
(小组讨论,综合答案)三、互动研究,精读体验(一)第三自然段(12)师:先来看看第一个问题:小组代表汇报1.(1)交流脚的`位置,相机板书: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同时强调“反面”(a.你从哪句话找到的?(你能读读这句话吗?)B.再读这句话,继续寻找答案b.其他组补充)(2)(师板书)注意“茎”和“柄”的写法,茎字为上下结构,捺要变为点,“柄”是左右结构,注意左窄右宽。
(师板书,生注意观察并练写:“茎上长叶柄的反面”)2.(1)交流脚的样子,相机板书:枝状的六七根细丝。
同时强调“枝状”“细丝”(学法同上)(2)蜗牛的触角有什么特点?(指名说说)说明此时爬山虎的脚(很柔软)3.交流脚的颜色,相机板书:嫩红4.师总结:脚的位置、形状、颜色,那就是它的特征。
谁能用自己的话总结一下爬山虎的特征。
(随学生复述,师指板书:脚的位置、形状、颜色)5.爬山虎的脚引人注意吗?(生答:不引人注意),所以叶圣陶老爷爷说以前也没注意到爬山虎的脚。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蝙蝠和雷达》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蝙蝠和雷达》原文及教案【原文】晴朗的夜空出现两个亮点,越来越近,才看清楚是一红一绿的两盏灯。
接着传来了隆隆声,这是一架飞机在夜航。
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一百多年前,科学家做了一次试验。
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
他们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
蝙蝠飞了几个钟头,铃铛一个也没响,那么多的绳子,它一根也没碰着。
科学家又做了两次试验:一次把蝙蝠的耳朵塞上,一次把蝙蝠的嘴封住,让它在屋子里飞。
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
这种声音叫做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
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
雷达通过天线发出无线电波,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显示在荧光屏上。
从雷达的荧光屏上,驾驶员能够清楚看到前方有没有障碍物,所以飞机飞行就更安全了。
【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蝙、蝠、启”等13个生字(包括1个多音字),会写“达、蚊、即”等14个生字,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蝙蝠夜间飞行的特点。
3.弄清三次实验的结论,合作交流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怎样的启示,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从小热爱科学的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1.抓住重点句,了解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的。
第6课《夜间飞行的秘密》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第6课《夜间飞行的秘密》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内容《夜间飞行的秘密》选自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本课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夜间飞行的奇特现象,激发了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教学内容主要围绕夜间飞行的原理,包括鸟类夜间飞行的适应能力、夜间飞行的导航方法以及夜间飞行中的安全问题。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夜间飞行的基本原理和鸟类夜间飞行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实验观察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观察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热爱,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欲望。
教学难点夜间飞行的导航原理是本课的教学难点,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学生笔记本、彩色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学生对夜间飞行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本课的主题。
2. 新课内容:讲解夜间飞行的原理,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解析。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鸟类夜间飞行的适应能力和导航方法。
4. 实验观察:进行夜间飞行导航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夜间飞行的导航原理。
5. 总结讲解:对夜间飞行的原理进行总结,强调夜间飞行中的安全问题。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课的重点内容,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应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夜间飞行的原理2. 鸟类夜间飞行的适应能力3. 夜间飞行的导航方法4. 夜间飞行中的安全问题作业设计1. 家庭作业: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夜间飞行的短文。
2. 小组作业:学生分组进行夜间飞行导航实验,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课后反思本课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夜间飞行的原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实验,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观察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进行总结和讲解。
教学难点夜间飞行的导航原理是本课的教学难点,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
2020部编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6课 蝙蝠和雷达教案
2020部编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6课蝙蝠和雷达教案《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蝙蝠和雷达》这篇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
这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识短文,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为了让学生在阅读中抓住要点,准确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同时,激发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拓宽视野。
【知识与能力目标】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通过自主学习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继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各种途径查阅有关资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了解飞机靠雷达在夜间飞行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受到的启示,知道事物之间有着普遍联系;2、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理解科学家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使飞机能够安全夜航。
【教学难点】蝙蝠飞行与飞机夜航之间的内在联系。
1、多媒体课件;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一、课题导入,引发兴趣1、导入:蝙蝠是种像鸟一样会飞的动物,它经常是白天睡觉,晚上才出来捕食吃。
蝙蝠其实不是鸟,而是一种哺乳动物,它的食物主要是蚊子、飞蛾等。
雷达是一种探测装置,能够探测到飞机的位置。
雷达可以使飞机安全航行、雷达也可以搜索敌机、可以观测天气情况。
蝙蝠是一种动物,而雷达则是人类发明的一种探测仪器。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它们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呢?2、出示词语。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请同学们说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启发学生从提出问题——试验证明——发明创造来说)三、学习“提出问题”的内容1、蝙蝠在夜间飞行探路的本领到底有多高?2、引导体会“无论……从来没……即使……也能……”四、学习“试验证明”的内容1、为了找出蝙蝠能够在夜间安全飞行的秘密,科学家们做了几次试验?每次都是怎样试验的?结果又如何呢?请同学们先默读第4—6自然段寻找答案,然后同桌之间试着用自己的话来叙述一下实验过程。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课
冀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6课教案炊烟总目标要求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正确认读本课“炊、薯、蔬、腊肉、宿、塞”六个生字,掌握要求会写的“炊、普、碗、腾、煮、腊、豪、寄、宿、愁、塞”十一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的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品质,并学习作者的这种写作方法。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利用字典、词典进行独立自主的识字,提高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的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品质,并学习作者的这种写作方法。
情感目标:通过阅读品味感受“山里人”的热情,淳朴,激发学生要向“山里人”那样多献出一份真诚,一份爱心,生活会更加美好、幸福。
教学重点学习小木屋中主人真诚、淳朴的品质,并归纳出有关的事例,进而理解题意。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的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品质,并学习作者的这种写作方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本课“炊、薯、蔬、腊肉、宿、塞”六个生字,掌握要求会写的“炊、普、碗、腾、煮、腊、豪、寄、宿、愁、塞”十一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大概内容。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同学们回忆一下,在日常生活中你曾得到过素不相识的人的热情帮助吗?谁能把当时的情形和你的感想与大家谈谈。
学生畅所欲言。
2、今天我们就来结识一对“山里人”来感受一下他们的淳朴和热情,让我们一起走进第六课《炊烟》。
板书课题(炊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课文读准确通顺。
(教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由读课文)2、出示生词卡片,炊、普、碗、腾、煮、腊、豪、寄、宿、愁、塞。
指名读,注意“塞”是一个多音字,在这里读sāi,在小组内轮读,把生字词读准确。
3、用各种形式理解课文中词语(1)借助图片理解“炊烟、热气腾腾”。
(2)结合文中具体语境、生活经验或借助词典理解“无声无息”“寄宿”“回荡”……无声无息:没有声音,没有气息。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6课《蝙蝠和雷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6课《蝙蝠和雷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故事中蝙蝠使用雷达找食物的过程。
2.能够描述蝙蝠使用雷达的方式和原理。
3.能够表达对蝙蝠的敬佩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蝙蝠使用雷达找食物的过程。
•难点:描述蝙蝠使用雷达的方式和原理。
三、教学准备1.课文《蝙蝠和雷达》2.雷达模型或图片3.课堂活动准备四、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引入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什么是雷达?我们为什么要学习雷达?2.学习•师生共同阅读课文《蝙蝠和雷达》,理解蝙蝠使用雷达找食物的过程。
•解释雷达的工作原理,并展示雷达模型或图片加深学生对雷达的理解。
3.活动•分组讨论:蝙蝠为什么能够在黑暗中准确地飞行和捕猎?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设计游戏:模拟蝙蝠使用雷达找食物的情景,让学生亲身体验雷达的作用。
•小组展示:学生展示他们对蝙蝠和雷达的理解,鼓励表达创新的见解和想法。
4.总结•整理学生的答案和见解,总结课文中蝙蝠和雷达的故事,强调雷达在生活中的应用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回家写一篇以雷达为主题的小故事,展示想象力和对雷达的理解。
2.复习课文,准备下节课的知识点。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故事和活动的形式引入雷达的概念,让学生在参与中理解学习。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增加更多的实践活动和互动环节,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雷达的原理和应用。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希朇能有效引导学生理解雷达和蝙蝠的故事,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愿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中能够继续保持好奇心,积极探索知识世界。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六》(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六》(教案)教学内容:《语文园地六》选自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本课教学内容包括阅读、写作、词汇、语法、口语交际等多个方面。
通过学习,学生将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提高写作能力,丰富词汇量,巩固语法知识,提升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语文园地六》,使学生掌握阅读技巧,提高写作能力,丰富词汇量,巩固语法知识,提升口语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采用任务驱动法、小组合作法、情境教学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语文园地六》,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他人的情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1. 阅读技巧的掌握: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2. 写作能力的提升:如何指导学生运用所学词汇、语法知识进行写作。
3. 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如何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交流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课文插图、教学视频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引起学生对《语文园地六》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新课导入:简要介绍《语文园地六》的内容,明确学习目标。
3. 阅读教学: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分析文章结构,理解文章主旨,学习阅读技巧。
4. 写作教学:指导学生运用所学词汇、语法知识进行写作,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5. 口语交际: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交流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7. 作业布置:布置适量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1. 《语文园地六》2. 教学内容:阅读、写作、词汇、语法、口语交际3. 教学目标:掌握阅读技巧,提高写作能力,丰富词汇量,巩固语法知识,提升口语表达能力4. 教学难点:阅读技巧的掌握,写作能力的提升,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5.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导入、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课堂小结、作业布置作业设计:1. 阅读理解题:针对《语文园地六》的内容,设计一些阅读理解题,检验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部编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6课 蝙蝠和雷达教案
部编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6课蝙蝠和雷达教案教学目标:1 认识7个生字,正确书写12个生字,会读“蝙蝠、捕捉”等6个词语.2 学会从课题入手,抓住关键句了解蝙蝠和雷达的关系,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 小组合作学习,学会用“找出关键句,抓住关键词”的方法,填写试验表格,利用表格有所发现。
体会“配合”一词的精妙,结合板书简单说说口耳是怎样互相配合的以及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怎样的启示,发明了雷达。
教学重难点:1、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2、了解科学家研究的过程和结果,利用表格有所发现。
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出示蝙蝠和雷达图片,说一说你知道的蝙蝠和雷达的相关知识。
师:蝙蝠是一种哺乳动物,雷达是一种探测装置,看似两种完全不同的实物,他们之间又有怎样的联系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十课《蝙蝠和雷达》。
二:检查预习,读生字词课前大家预习了课文,这些词语你认识吗?学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理解词语:清朗纠正读音:铃铛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蝙蝠和雷达有什么联系呢?画出文中直接描写蝙蝠和雷达之间关系的句子。
指名说,屏幕出示: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
使飞机在夜里安全飞行。
小结:同学们,我们从课题入手,抓住关键句就把蝙蝠和雷达的联系揭示出来了,这也是本文的主要内容。
好,让我们一起读一读。
四:细读课文,理解发现(一)读第三自然段,感受蝙蝠飞行本领的高超。
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的呢?我们先来看看蝙蝠到底有什么特殊的本领呢?从文中快速找一找。
1、指名回答。
屏幕呈现第三自然段:蝙蝠师在夜里----------------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3、谈感受,读出蝙蝠飞行的灵巧。
指导朗读。
齐读。
(二)提出第一个问题1、师:蝙蝠在漆黑的夜里都能飞行得如此灵巧,对此科学家提出了什么疑问?课件呈现: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真是太奇怪了,让我们一起读一读。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六课《蝙蝠和雷达》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六课《蝙蝠和雷达》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学生了解蝙蝠发出超声波定位自己和猎物的原理,了解雷达使用频率定位物体的原理;2.学生感受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探究科技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3.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探究各种科技设备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4.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提升自己的社交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学生了解蝙蝠和雷达的原理及应用。
教学难点:学生理解超声波和雷达的频率、射线的发出和接收原理。
三、教学准备1.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六课《蝙蝠和雷达》课文及教案;2.课件PPT;3.实验器材:超声波、雷达等模型;4.教学游戏环节相关道具。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课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视频,介绍科技在生活中的应用(视频内容需要跟本课内容相关);2.学生简单谈谈自己见过哪些科技设备。
步骤二:教学内容讲解1.给学生讲解“超声波”和“雷达”的原理和应用;2.演示超声波定位自己和其他物体的原理;3.介绍雷达使用频率定位物体的原理;4.回到课文中,给学生深入讲解蝙蝠和雷达的原理。
步骤三:实验操作1.学生可以分成小组进行实验,实验观察超声波和雷达的进一步表现;2.操作完实验后,学生可以结合实验结果进行反馈。
步骤四:课堂练习1.通过课堂练习,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蝙蝠和雷达的原理;2.小组合作完成练习,以便更好地交流合作,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步骤五:教学游戏环节1.让学生进行一个有趣的游戏(例如用图形排列重组,通过测量找到所需图形,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2.通过游戏,让学生有更深入的了解对物体的定位,锻炼学生的协作和技能。
步骤六:课堂讨论和总结1.引导学生讨论蝙蝠和雷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2.让学生总结所学课文要点,并力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程是在新版小学语文教材的规范下设计的,整个教学过程比较科学,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六课《爬山虎的脚》教案三篇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六课《爬山虎的脚》教案三篇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教具准备1.实物展示台。
2.学生准备水彩笔。
3.爬山虎实物。
教学课时:2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初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学习生字、词语。
教学过程一出示实物,引入:理解这种植物吗?对,它叫爬山虎。
你们知道它什么特点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
看来你真是个会观察的孩子。
叶圣陶爷爷不但喜欢观察,而且会观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笔下的爬山虎的脚。
齐读课题。
看看作者是怎么观察的,又是怎么写的,自由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三、反馈读书情况。
1.出示词语让学生认读。
2.朗读课文,能够让学生小组互读,能够请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其他形式。
重点检查生字、词语的读音。
四、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读了叶圣陶爷爷的文章,你知道了爬山虎的什么特点?你有什么感受?叶爷爷为什么会把爬山虎写得那么生动具体?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具体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和长期细致的观察。
学习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引入语: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过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欣赏了世界上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感受了被称为鸟的天堂的大榕树给我们带来的欢乐……今天老师带同学们更加仔细地去观赏一种植物──爬山虎。
读课题。
一、请同学们看实物。
1.你看到了什么?2.有什么特点?3.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说吗?4.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5.读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6.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
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7.老师指导读出美来。
能够采取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补充后半句的读法,也能够男*分组读,让学生充分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新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 蝙蝠和雷达)教案
【教材分析】《蝙蝠和雷达》是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
文章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激发了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同时使学生体会到文章用词的准确性,在语言文字上有实实在在的收获。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蝙蝠哺乳动物,头部和躯干像老鼠,四肢和尾部之间有皮质的膜,夜间在空中飞翔,吃蚊、蛾等昆虫。
视力很弱,靠本身发出的超声波来引导飞行。
雷达利用极短的无线电波进行探测的装置。
无线电波传播时遇到障碍物就能反射回来,雷达就根据这个原理,把无线电波发射出去再用接收装置接收反射回来的无线电波,这样就可以测定目标的方向、距离、大小等,接收的电波映在指示器上可以得到探测目标的影像。
雷达在使用上不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广泛应用在军事、天文、气象、航海、航空等方面。
超声波超过人能听到的最高频(20 000赫兹)的声波。
超声波沿直线传播,有方向性,并能反射回来,对物体有破坏性。
广泛应用在各技术部门。
仿生学仿生学是研究生物系统的结构和性质,以为工程技术提供新的设计思想及工作原理的科学,属于生物学和技术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
只要生物有奇特的本领,就成为仿生学所涉猎的目标,现已发展出昆虫仿生学、海洋生物仿生学、设计仿生学、化学仿生学、分子仿生学等。
仿生学的研究成果被广泛运用于军事、医学、制造、航空等方面,涉及到各种类型的科学领域,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未来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它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
课后作业判断下列句子,意思对的画“√”,错的画“×”。
1.“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这是一个反问句。
()2.“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这是一个设问句。
()3.“你知道蝙蝠在夜里飞行是怎样用嘴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吗?”这是一个疑问句。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蝙蝠和雷达》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蝙蝠和雷达》是⼀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识短⽂,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研究,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的秘密,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的问题。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部编版⼩学四年级上册语⽂第6课《蝙蝠和雷达》课⽂原⽂ 晴朗的夜空出现两个亮点,越来越近,才看清楚是⼀红⼀绿的两盏灯。
接着传来了隆隆声,这是⼀架飞机在夜航。
在漆⿊的夜⾥,飞机怎么能安全飞⾏呢?原来是⼈们从蝙蝠⾝上得到了启⽰。
蝙蝠是在夜⾥飞⾏的,还能捕捉飞蛾和蚊⼦;⽽且⽆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的夜⾥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百多年前,科学家做了⼀次试验。
在⼀间屋⼦⾥横七竖⼋地拉了许多绳⼦,绳⼦上系着许多铃铛。
他们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飞。
蝙蝠飞了⼏个钟头,铃铛⼀个也没响,那么多的绳⼦,它⼀根也没碰着。
科学家⼜做了两次试验:⼀次把蝙蝠的⽿朵塞上,⼀次把蝙蝠的嘴封住,让它在屋⼦⾥飞。
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飞⾏,靠的不是眼睛,⽽是⽤嘴和⽿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飞⾏的秘密。
它⼀边飞,⼀边从嘴⾥发出⼀种声⾳。
这种声⾳叫做超声波,⼈的⽿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朵却能听见。
超声波像波浪⼀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朵⾥,蝙蝠就⽴刻改变飞⾏的⽅向。
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
雷达通过天线发出⽆线电波,⽆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显⽰在荧光屏上。
从雷达的荧光屏上,驾驶员能够清楚看到前⽅有没有障碍物,所以飞机飞⾏就更安全了。
【篇⼆】部编版⼩学四年级上册语⽂第6课《蝙蝠和雷达》教案 教学⽬标 1.认识本课“蝙、蝠、启”等13个⽣字(包括1个多⾳字),会写“达、蚊、即”等14个⽣字,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精卫填海》人教部编版
(3)生字词的运用:学生在学习生字词时,容易忘记其用法,需要教师设计丰富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记忆,如造句、组词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这些重点和难点内容,运用生动的教学手段,如讲故事、设置情景、小组讨论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关注和指导,确保他们在本节课中能够透彻理解核心知识,突破难点。
至于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认为效果还是不错的。学生们在讨论中积极思考,提出了一些有趣的观点。但在引导与启发方面,我觉得自己还可以做得更好。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提问技巧,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在总结回顾环节,我发现有些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并不理想。为了帮助这部分学生更好地消化吸收知识,我计划在课后加强个别辅导,针对他们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精卫填海》的故事背景和基本情节。这个故事讲述了卫鸟不屈不挠、坚持填海的精神。它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体现了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精卫鸟填海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精卫鸟在实际中如何克服困难,以及这种精神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通过引导学生们学习《精卫填海》这个故事,发现他们在理解故事寓意和修辞手法方面存在一定难度。在授课过程中,我尽量用生动的语言和案例来解释,让学生们能够更好地把握核心知识。
首先,我觉得在导入新课的部分,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和好奇心是有效的。大家对这个故事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为后续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在讲授过程中,我意识到对于精卫鸟精神的传达还不够深入,今后可以尝试使用更多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让他们更好地体会到这种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六课)
爬山虎的脚
教学要求:
1、能流利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了解爬凯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台。
2、学生准备水彩笔。
3、爬山虎实物。
教学过程:
引入语: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过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欣赏了瑰丽无比的五彩瑶池;感受了高大的皂夹树给我们带来的欢乐……今天老师带同学们观赏一种植物——爬山虎。
一、请同学们观看大屏幕。
1、你看到了什么?
新课标提出学生在阅读时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我出示了以下学习提示:
2、有什么特点?
3、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说吗?
4、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5、读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
本组的五篇课文,字字饱含着情,句句渗透出爱。
亲情、友情、师生情、思乡情、爱国情……情满教材。
我们能否做到情满课堂呢?能否在充满情感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生字,欣赏课文,完成教学任务呢?相信我们行!
6、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
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
7、老师指导读出美来。
可以采取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补充后半句的读法,也可以男
女生分组读,让学生充分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8、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认真观察)思考:光光的墙上为什么能铺满生机
勃勃的叶子呢?
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
什么样的呢?
二、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爬山虎的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
a、脚的样子;
b、脚的形状;
c、颜色
1、谁来告诉老师你观察的结果。
2、书上又是怎样写的呢?找出写脚的句子读一读。
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4、根据你们观察和学习,请画出爬山虎的脚,看谁画得最好。
(教师巡视,拿一张好
的评价)
5、这一段哪一个词说明作者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观察?(注意)
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
爬山虎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想尽快知道答案吗?那就请你们赶快学习第四自然段吧。
聪明的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请你阅读下文中开头的部分,根据故事发展情况,展开合理想象,并接着叙述下去。
题目自拟,内容具体,想象合理,有一定条理。
三、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自己分组学习,看哪一些同学学得认真,学得更快。
(老师巡视)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来;
b、找出爬的动作词;
c、自己演示爬的过程(怎样爬)
1、谁来告诉老师你们学懂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其它学生补充,教师充分
表扬)
2、哪一组的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吗?
你们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抽表演得不同的同学演示)
3、你们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吗?看大屏幕演示,学生可根据演示说出怎么爬。
第四组;本组教材中的四个故事,都是围绕动手和动脑来选编的。
学习本组教材,目的不是要学生都立志作发明家,或者整天想着发明创造,而是培养学生爱动脑、勤动手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我们可以把课文中的人做过的事再做做,一边做一边想,看看有什么感受或者新的发现。
我们可以从课文中受到启发,学会留心身边的事物,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利用身边的材料做起,经常自己动动手,或者互相协作做做看,学会独立思考、大胆创造。
4、你们知道答案了吗?谁正确?(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5、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
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写的“一阵风吹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
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不怎么样呢?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学完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自由说)
(没触着墙的脚萎了,触着墙的牢固,脚与墙有密切关系。
)
2、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呢?(第一自然段)
作者运用了首尾照应的方法,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读一读。
(男、女分开读)
五、发散思维。
1、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些什么?
尽心尽力( 3 )尽量( 4 )尽情( 3 )尽头( 3 )山穷水尽( 3 )尽职( 5 )尽责(5 )说不尽(1 )取之不尽(1 )同归于尽(2 )作业尽是优秀(6 )
2、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比赛前,外国教练不理我们,还说中国长跑不行。
赛后,外国教练赶着跟"我"说话,要"我"介绍经验,因为我们在比赛中包揽了前三名,取得优异的成绩。
3、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葡萄、冬瓜、牵牛花……)它们最根本的区别是什么?
4、你们喜欢植物吗?说说你喜欢的植物的特点好吗?(学生说)
板书设计:
爬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一是注重理解能力的提高。
如第6课《最佳路径》:“格罗培斯的迪尼斯乐园路径为什么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它与法国南部农民卖葡萄有什么联系?”第13课《第一次抱母亲》:“‘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为什么很难过?联系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
”第24课《黄河的主人》:“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中‘黄河的主人’是谁?为什么说他是‘黄河的主人’?”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教给了学生瞻前顾后、抓住联系、整体把握等阅读方法,有助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
山特点样子:像……像……(细丝)
虎颜色:嫩红(灰色)
的
脚爬触→巴→拉、贴(牢固)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