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成像概述
磁共振成像基本知识PPT课件
波谱成像(Spectroscopic Imaging):通过分析组 织中的化学成分来提供分子层面的信息,有助于肿瘤 和代谢性疾病的诊断。
靶向成像(Targeted Imaging):通过使用特异性 标记的分子探针,对特定分子或细胞进行成像,为个 性化医疗和精准诊断提供了可能。
04 磁共振成像应用
医学诊断
成本与普及
磁共振成像设备成本较高,限制了其 在基层医疗机构的普及。未来需要降 低设备成本,提高可及性。
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 SWI):利用组织磁敏感性 的差异进行成像,能够显示脑部微出血、铁沉积等病理变化。
分子成像技术
化学交换饱和转移成像(Chemical Exchange Saturation Transfer, CEST):利用特定频率的射频 脉冲来检测组织中特定化学物质的变化,对肿瘤和炎 症等疾病的诊断具有潜在价值。
。
快速扫描技术
研究更快的扫描序列和算法,缩短 成像时间,提高检查效率,减轻患 者长时间处于扫描腔内的压力。
多模态成像融合
结合磁共振成像与其他影像技术( 如CT、PET等),实现多模态成像 融合,提供更全面的医学影像信息 。
新应用活动和功能连接,深入 了解神经系统和认知科学领域。
磁共振成像的优势与局限性
高软组织分辨率
MRI对软组织结构有高分辨率,能够清晰显示脑、关节、肌 肉等组织的细微结构。
无骨伪影干扰
MRI不受骨骼的影响,能够清晰显示周围软组织的结构。
磁共振成像的优势与局限性
01
02
03
检查时间长
由于MRI需要采集大量数 据,检查时间相对较长。
金属植入物限制
医疗核磁共振成像参数(3篇)
第1篇一、基本原理医疗核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是利用人体内氢原子核在强磁场中的磁共振现象。
当人体被置于强磁场中时,人体内的氢原子核会被激发,产生共振信号。
通过检测这些共振信号,可以获取人体内部器官和组织的图像。
二、主要参数1. 磁场强度磁场强度是核磁共振成像系统最重要的参数之一,它决定了图像的分辨率和信噪比。
目前,医疗核磁共振成像系统的磁场强度主要有以下几种:(1)1.5T:适用于全身各部位成像,图像质量较好。
(2)3.0T: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和信噪比,特别适用于头部、脊髓、心脏等部位的成像。
(3)7.0T及以上: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和信噪比,适用于神经学、肿瘤学等领域的深入研究。
2. 扫描时间扫描时间是核磁共振成像过程中,系统对被检部位进行数据采集的时间。
扫描时间受多种因素影响,如磁场强度、线圈类型、成像序列等。
缩短扫描时间可以提高患者舒适度和医生工作效率。
3. 成像序列成像序列是核磁共振成像过程中,对被检部位进行数据采集的方法。
常见的成像序列有:(1)T1加权成像:显示组织间的对比度,适用于观察解剖结构和肿瘤。
(2)T2加权成像:显示组织间的水分含量,适用于观察炎症、水肿等病变。
(3)DWI(弥散加权成像):显示组织间的水分扩散情况,适用于观察肿瘤、出血等病变。
(4)MRA(磁共振血管成像):显示血管的形态和血流情况,适用于诊断血管性疾病。
4. 层厚与层间距层厚是指核磁共振成像过程中,被检部位每一层图像的厚度。
层间距是指相邻两层图像之间的距离。
层厚和层间距的选择取决于被检部位和解剖结构。
5. 翻转角翻转角是核磁共振成像过程中,激发氢原子核所需的能量角度。
翻转角的选择会影响图像的对比度和信噪比。
6. 激发次数激发次数是指在一次成像过程中,对被检部位进行激发的次数。
增加激发次数可以提高图像的信噪比,但会增加扫描时间。
7. 线圈线圈是核磁共振成像系统中,用于接收和发射信号的装置。
线圈的类型和性能会影响图像的质量和扫描时间。
磁共振成像原理简单概括
磁共振成像原理简单概括
嘿,你知道磁共振成像不?这玩意儿原理说起来还挺神奇呢!就好像是给身体内部来一场奇妙的探险。
咱先打个比方哈,身体就像是一个神秘的大城堡,里面有各种房间和通道。
磁共振成像呢,就像是一个超级厉害的探险家,它要去探索这个城堡的每一个角落。
那它咋探索呢?其实就是利用磁场和无线电波。
想象一下,磁场就像是一个大磁铁,把身体里的氢原子都吸引过来。
这些氢原子就像是一群小不点,在磁场的作用下排好队。
然后呢,再用无线电波去轻轻敲一下这些小不点,它们就会发出信号。
磁共振成像的机器就像一个超级灵敏的耳朵,能听到这些信号。
通过分析这些信号,医生就能看到身体内部的情况啦。
是不是很神奇?这就好比是在黑暗中点亮了一盏明灯,让我们能看清身体这个神秘城堡里的一切。
磁共振成像可不是什么魔法哦,它是有科学依据的。
而且它很安全,不会像X 光那样有辐射。
所以啊,下次当你听到磁共振成像这个词的时候,就想象一下那个超级厉害的探险家在身体城堡里探险的场景吧。
它能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你的身体状况,让你更健康呢!。
磁共振成像MRI概论
邻近大血管和重要组织。
MR图像特点
四、MR图像特点
灰阶成像:信号强、弱 强(高)--白色 弱(低)--黑色 三维成像: MR信号强弱与组织中氢质子的弛豫时 间 (T1,T2值)有关。 短T1,长T2(高或强信号)--白色; 长T1、短T2(低或弱信号)--黑色;
不同组织的T1,T2值及信号特点
短 <600ms 短 <25或30ms
主要反映组织T1(纵向弛豫时间)值者称T1 -WI
主要反映组织T2(横向弛豫时间)值者称T2-WI
2、何谓T1和T2
T1和T2是组织在一定时间间隔内接受一系 列脉冲后的物理变化特性。它取决于组织内氢 质子对磁场施加的射频脉冲的反应。 若给的RF脉冲与质子进动频率相同,则质 子就可获取能量而出现共振。质子吸收能量由 低级向高级跃迁,出现纵向和横向的磁化。终 止RF脉冲,则其引起的变化很快恢复原来的平 衡状态。即发生了弛豫。把纵向磁化恢复到原 来的63%所需的时间称纵向弛豫时间(T1), 横向( 37% )弛豫时间(T2)。 不同组织有不同的T1和T2,如此便可获取 不同组织的信号(图象);
T2-WI
T1-WI
T1-WI +C
造影剂种类
1 、顺磁性阳性造影剂。常用的 有 Gd-DTPA(马根维显;磁显葡 胺)、Mn-DPDP等,使T1缩短。 2、超顺磁性物质。常用的有超 顺磁性氧化铁颗粒(SPIO), 有AMI-25和Resovist等,使T2 缩短。
适 应 症
1、某些肿瘤的鉴别诊断; 2、提高病变的发现率; 3、确定血脑屏障是否被破坏;
组织 脂肪 肝脏 肾皮质 脑白质 T1(ms) 180 270 360 390 T1-WI 白 灰白 灰白 灰白 T2(ms) 90 50 70 90 T2-WI 灰白 灰黑 灰黑 灰黑
磁共振成像基本概念
存储和传输: 将生成的图像 存储在计算机 中,并通过网 络传输到其他
设备或系统
04
磁共振成像的序列
脉冲序列的概念
脉冲序列定义
脉冲序列分类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脉冲序列组成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脉冲序列特点
脉冲序列的组成
梯度磁场:用于空间定位
射频脉冲:用于激发氢原子 核
接收线圈:用于检测信号
数字转换器:将接收到的信 号转换为数字信号
梯度系统
梯度线圈:用于 产生梯度磁场
梯度控制器:控 制梯度线圈的电 流大小和方向
梯度放大器:放 大梯度线圈产生 的梯度磁场
梯度切换率:表 示梯度磁场变化 的速度
计算机系统
硬件:包括计 算机、磁体、 梯度放大器和
梯度线圈等
软件:用于控 制和操作磁共
振成像系统
图像处理:将 采集到的原始 数据进行处理, 生成高质量的
无电离辐射
磁共振成像是一种非侵入性的 检查方法
不会产生电离辐射,对人体无 害
可以多次重复检查,不会对组 织造成损伤
对于某些特殊人群,如孕妇、 儿童等,也可以放心使用
对某些疾病的诊断具有特异性
磁共振成像(MRI)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对于某些疾病的诊断具有特异性 MRI对于神经系统疾病、关节疾病、肿瘤等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与其他影像学检查相比,MRI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在某些情况下,MRI甚至可以取代病理活检,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准确的信息
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未来发展:随着技术的不断 进步,磁共振成像的软组织
分辨力将进一步提高
多方位成像
定义:通过改变磁场方向和射频脉冲序列,获取不同角度的成像数据 优势:可以从多个角度观察组织结构,提高诊断准确性 实现方式:采用三维成像技术,通过连续采集不同角度的图像数据 应用范围:适用于多种疾病的诊断,如脑部疾病、关节疾病等
简述磁共振成像的原理
简述磁共振成像的原理磁共振成像(MRI)是一种利用核磁共振现象对人体进行成像的医学诊断技术。
它通过对人体内部的水分子和脂肪分子进行成像,可以清晰地显示出人体内部的器官和组织结构,对于诊断各种疾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那么,磁共振成像的原理是什么呢?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核磁共振是指原子核在外加磁场和射频脉冲的作用下发生共振吸收和发射辐射的现象。
在外加静磁场的作用下,原子核会产生磁偶极矩,并且会有两种能级的分裂,分别为α能级和β能级。
当外加射频脉冲的频率与原子核的共振频率相同时,原子核会从α能级跃迁到β能级,吸收能量;当射频脉冲停止作用时,原子核会从β能级跃迁回到α能级,释放出吸收的能量。
在磁共振成像中,首先需要在人体内部建立一个均匀的静磁场,这通常是通过使用超导磁体来实现的。
超导磁体可以产生极强的静磁场,使得人体内部的原子核能够产生明显的共振现象。
接下来,需要在人体内部施加一系列的梯度磁场,这样可以使得不同位置的原子核具有不同的共振频率,从而可以得到空间分辨率较高的成像结果。
在成像过程中,还需要向人体内部施加射频脉冲,这样可以激发人体内部的原子核产生共振现象。
通过探测原子核的共振吸收和发射辐射,可以得到人体内部各个位置的信号强度和相位信息。
最后,利用计算机对得到的信号进行处理和重建,就可以得到人体内部的三维图像。
总的来说,磁共振成像的原理是利用核磁共振现象对人体内部的水分子和脂肪分子进行成像,通过建立静磁场、梯度磁场和施加射频脉冲等步骤,最终得到人体内部的高分辨率三维图像。
这种成像技术具有无创伤、无放射线、对软组织有较好的对比度等优点,因此在临床诊断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磁共振成像名词解释
磁共振成像名词解释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一种无创性的医学成像技术,利用具有特定磁性的核磁共振信号来获得人体内部的高分辨率图像,从而对人体组织的结构、功能、代谢和血流等进行评估。
磁共振成像不需要使用X射线或其他有害辐射,因此相对安全。
磁共振成像的原理基于核磁共振现象,它是一种原子核在外磁场作用下发生共振吸收和放射的现象。
在MRI中,通过在患者身上施加一个大强度又稳定的强磁场,然后行来回震荡的电磁波,使人体内的原子核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
当电磁波停止时,原子核会回到基态并释放出能量。
这些能量便是核磁共振信号,通过捕获和分析这些信号,可以生成详细的图像。
磁共振成像可以对全身各个部位进行检查,如头部、胸部、腹部、盆腔等,对脑部、颈椎、胸部、腰椎、肝脏、肺部、骨骼、关节等疾病具有很高的分辨率,能够提供更多的相关信息,有利于临床医生进行确诊和治疗方案的制定。
磁共振成像的优势在于:首先,不使用X射线或其他有害辐射,相比传统的CT扫描和放射线成像技术更加安全。
其次,因为利用了核磁共振的原理,可以更准确地观察到组织的水分分布、灌注情况,对肿瘤、炎症、神经系统、血管系统、骨骼系统等疾病具有非常高的敏感性。
此外,磁共振成像还可以提供结构、功能和代谢信息,对于研究人体生理和疾病的机制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然而,磁共振成像并非完美无缺的技术,其局限性主要包括:第一,成像时间较长,对患者的耐心要求较高。
第二,成本较高,设备维护和使用成本较高。
第三,某些人群存在磁共振成像的禁忌症,如携带金属植入物、心脏起搏器等,对这些人群的检查需要慎重考虑。
总的来说,磁共振成像是一种重要的医学成像技术,能够提供高分辨率和多方面的信息,对于诊断和治疗疾病具有重要的价值。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推广,磁共振成像有望在临床医学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磁共振成像(MRI)
射频发射器与MR信号接收器为射频系统, 主要由线圈组成。射频发射器是为了产生 不同的脉冲序列,以激发体内氢原子核, 产生MR信号。射频发射器很像一个短波发 射台及发射天线,向人体发射脉冲,人体 内氢原子核相当一台收音机接收脉冲。脉 冲停止发射后,人体氢原子核变成一个短 波发射台而MR信号接受器则成为一台收音 机接收MR信号。
质子吸收RF脉冲的能量,由低能级(指向上) 跃迁到高能级(指向下)。指向下质子抵消了 指向上质子的磁力,于是纵向磁化减小。 与此同时,RF脉冲还使进动的质子不再 处于不同的相位,而作同步、同速运动,即 处于同相位(inphase)。这样,质子在同一时 间指向同一方向,其磁矢量也在该方向叠
加起来,于是出现横向磁化
附:名词解释
晶格: MRI中原子核周围的 环境称为晶格。
平衡态:质子在温度 与磁场强度不变的情 况下充分磁化后,磁 化矢量保持衡定,这 种稳定状态为平衡态。 激发态:质子吸收能 量(RF)后的不稳定状 态为激发态。
四、病人(质子)进入外加磁场时 会发生什么情况
1、质子在正常情况下是 随意排列的 (杂乱无章),宏观磁化 矢量和为零. “自由态” 2、质子进入外加磁场时 会发生二种情况:顺、 逆外加磁场的方向。(磁
脉冲序列
如何获得选定层面中各种组织的T1、T2或 Pd的差别,从而得到不同的MRI图像,首先 要了解脉冲序列。
施加RF脉冲后,纵向磁化减小、消失, 横向磁化出现。使纵向磁化倾斜900脉冲为 900脉冲,而倾斜1800的脉冲则为1800脉冲。 施加900脉冲,等待一定时间,施加第二个 900脉冲或1800脉冲,这种连续施加脉冲为脉 冲序列。
原子核由中子与质子组成,但氢核只有一个质 子,没有中子。在人体内氢核丰富,而且用它进 行MRI的成像效果最好。因此,当前MRI都用氢核 或质子来成像。质子有自己的磁场,是一个小磁 体。 人体进入外磁场前,质子排列杂乱无章, 放人外磁场中,则呈有序排列。质子作为小磁体, 同外磁场磁力线呈平行和反平行的方向排列。平 行于外磁场磁力线的质子处于低能级状态,数目 略多。反平行于外磁场的质子则处于高能级状态。
磁共振成像原理简介
磁共振成像原理简介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是利用原子核在磁场内共振所产生信号经重建成像的一种技术。
在诞生之初被称为核磁共振,但为了避免与核医学成像技术相混淆,并且为了突出这项技术不会产生电离辐射的优点,因此将“核磁共振成像”简称为磁共振成像。
核磁共振是自旋的原子核在磁场中与电磁波相互作用的一种物理现象。
我们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绕核运动的电子组成,其中,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电子带负电,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根据泡里不相容原理,原子核内成对的质子或中子的自旋相互抵消,因此只有质子数和中子数不成对时,质子在旋转中产生角动量,磁共振就是利用这个角动量来实现激发、信号采集和成像的。
用于人体磁共振成像的原子核为氢原子核(1H ),主要原因如下:1、1H 是人体中最多的原子核,约占人体中总原子核数的2/3以上。
2、1H 的磁化率在人体磁性原子核中是最高的。
质子以一定频率绕轴高速旋转,称为自旋。
自旋是MRI 的基础。
自旋产生环路电流,形成一个小磁场叫做磁矩。
在无外磁场情况下,人体中的质子自旋产生的小磁场是杂乱无章的,每个质子产生的磁化矢量相互抵消,因此,人体在自然状态下并无磁性,即没有宏观磁化矢量的产生。
进入主磁场后,人体中的质子产生的小磁场不在杂乱无章,呈有规律排列。
一种是与主磁场平行且方向相同,另一种与主磁场平行但方向相反,处于平行同向的质子略多于平行反向的质子。
从量子物理学角度,平行同向的质子处于低能级,因此受主磁场的束缚,其磁化矢量的方向与主磁场的方向一致;而平行反向的质子处于高能级,因此能够对抗主磁场的作用,其磁化矢量方向与主磁场相反。
由于低能级质子略多于高能级质子,因此在进入主磁场后,人体产生了一个与主磁场方向一致的宏观纵向磁化矢量。
进入主磁场后,无论是处于高能级还是处于低能级的质子,其磁化矢量并非完全与主磁场方向平行,而总是与主磁场有一定的角度。
什么是磁共振成像
什么是磁共振成像在现代医学领域,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简称MRI)已经成为了一种极为重要的诊断工具。
它能够为医生提供人体内部结构和组织的详细信息,帮助诊断各种疾病。
那究竟什么是磁共振成像呢?简单来说,磁共振成像就是一种利用磁场和无线电波来生成人体内部图像的技术。
我们都知道,人体是由无数的原子和分子组成的,其中氢原子在人体内的含量非常丰富,尤其是在水和脂肪中。
而磁共振成像主要就是针对人体内的氢原子进行探测和成像。
当我们被放入磁共振成像的机器中时,机器会产生一个强大的磁场。
这个磁场比地球磁场要强成千上万倍。
在这样的强磁场中,人体内的氢原子核就像一个个小磁针,会按照磁场的方向排列。
然后,机器会发射特定频率的无线电波,这些无线电波会打乱氢原子核的排列。
当无线电波停止后,氢原子核会逐渐回到原来的排列状态,并释放出能量。
这些能量会被机器接收并转化为图像信号。
那么,磁共振成像有什么独特的优势呢?首先,它对软组织的分辨能力非常高。
与传统的 X 光和 CT 检查相比,MRI 能够更清晰地显示肌肉、韧带、神经、血管等软组织的结构和病变。
这对于诊断脑部疾病、脊椎疾病、关节疾病等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MRI 没有辐射危害。
X 光和 CT 检查都是通过 X 射线来成像的,而 X 射线具有一定的辐射性。
长期或多次接受这些检查可能会对人体造成潜在的损害。
而 MRI 则完全依靠磁场和无线电波,不会产生辐射,因此对于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来说,是一种更为安全的检查方式。
再者,MRI 可以多方位、多层面成像。
它不仅可以像 X 光和 CT 那样进行横断面成像,还可以进行冠状面、矢状面以及任意角度的成像,从而更全面地观察病变的位置、形态和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然而,磁共振成像也并非完美无缺。
它的检查时间相对较长,一个部位的检查可能需要十几分钟甚至更长时间,这对于一些病情危急或难以长时间保持静止的患者来说可能不太适用。
实用磁共振成像原理与技术解读
实用磁共振成像原理与技术解读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作为一种无创、无辐射的医学影像学检查方法,已经在临床诊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本文中,我将从实用磁共振成像的原理和技术入手,深入探讨其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帮助我们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这一主题。
一、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1.1 核磁共振现象在磁共振成像中,利用的是核磁共振现象。
当人体组织置于较强的静磁场中时,原子核会发生共振吸收和发射电磁波的现象,这一现象被称为核磁共振。
1.2 磁共振成像的成像原理在静磁场的作用下,利用射频脉冲对人体组织进行激发,然后测量组织中核磁共振信号的强度和位置分布,从而获得人体组织的高清影像。
二、实用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发展2.1 高场磁共振成像技术随着超导技术的不断发展,高场磁共振成像技术已经成为当今磁共振成像领域的热点之一。
高场磁共振成像可以提高信噪比,提高成像分辨率,对于小病灶的检测有着更好的效果。
2.2 动态磁共振成像技术动态磁共振成像技术可以实时观察人体器官的生理活动和代谢过程,对于心脏、血管等的疾病诊断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在手术前后的评估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磁共振成像在临床中的应用3.1 脑部疾病的诊断在脑部疾病的诊断中,磁共振成像能够清晰展现脑部结构和病变,对于脑梗死、脑肿瘤等的早期发现和定位有着重要作用。
3.2 心脏病的检测磁共振成像技术可以观察到心脏的运动情况、心脏壁运动的异常和心肌灌注情况,对于心脏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四、个人理解与观点磁共振成像作为一种无创、无辐射的医学影像学检查方法,其在临床诊断以及研究中的应用前景不可限量。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磁共振成像技术将会变得更加精准、高效,为医学领域的发展带来更大的助力。
总结通过了解磁共振成像的原理和技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在临床中的应用,意识到其对于医学领域的重要意义。
磁共振成像
•幽闭恐惧症患者不适于此项检查,对他们而言,身处核磁共 振成像机器中是一种非常可怕的体验。
3.临床应用
3.1 优势
(1)无电离辐射危害; (2)多方位成像(横断面、冠状面、矢状面和任意斜面); (3)显示解剖细节更好; (4)对组织结构的细微病理变化更敏感(如骨髓浸润,非移位
性轻微骨折,脑水肿等); (5)通过信号可确定组织类型(如脂肪,血液和水); (6)软组织分辨率高、对比好。
➢ 曾用名:核磁共振成像、核磁共振体层成像、核磁共振 CT等;日本学者提出去掉“核”字,称为“磁共振成 像”,该提法被采纳。
➢ 学术成就:几十年期间(1952~2003),MRI相关研究 已在物理、化学、生理学/医学3领域、6获诺贝尔奖。
1.2 MRI设备构成
➢ 由磁体系统、梯度磁场系统、射频系统、计算机系统及其它辅 助设备构成。
2.2 检查前询问及பைடு நூலகம்查
(3)对体内有金属弹片、术后银夹,金属内固定板、假关节等 的患者,MRI检查要持慎重态度,必需检查时要严密观察,患者 如有局部不适,应立即中止检查。 ✓金属异物在高磁场中发生移动可致邻近大血管和重要组织损 伤,如眼睛内的金属片移动可导致患者眼睛受伤甚至失明; ✓磁场可使动脉瘤夹、金属支架移位,导致它们所修补的动脉 发生破裂(材质不同影响不同,不锈钢材质的危险较大,镍钛合 金相对较安全)。 ✓有些假牙也具有铁磁性,如允许尽量摘掉后再行检查; ✓大多数整形外科植入品,即使属于铁磁性,一般也不会出现 问题,因为它们已经牢牢嵌入到骨骼中。 ✓体内多数部位的金属不会引发问题:在体内时间达到数周(>6 周) 即可形成足够多的疤痕组织使其固定在原位。
磁共振成像简介
磁共振成像简介磁共振成像,简称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医学成像技术,利用人体内原子核的磁共振现象来获取人体的结构和功能信息。
它通过监测和记录原子核在强磁场和射频脉冲的作用下的信号变化,通过计算机处理和重建,生成高分辨率的图像。
一、磁共振成像的原理磁共振成像是基于核磁共振原理的,它利用原子核在外加强磁场中的自旋改变和由此引起的能量转移来实现成像。
当核磁共振系统处于强磁场中时,原子核会在平衡态上下不断地跃迁,这种跃迁引起的能量变化,可以通过外界射频脉冲的作用而被探测到,进而得到核磁共振信号。
不同组织的原子核具有不同的信号特点,通过分析不同组织的信号特点,可以得到不同组织的图像。
二、磁共振成像的优势1. 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能够提供非常高的空间分辨率,可以清晰地显示出器官、血管和组织的微小结构。
2. 无辐射:与X射线等其他医学成像技术不同,磁共振成像不使用任何放射线,对人体无辐射损伤,可以反复使用而不受剂量限制。
3. 优良的软组织对比度:磁共振成像对于软组织的对比度很高,可以清晰地显示不同组织的细微差异,对于肿瘤、炎症等病变的检测具有很高的敏感性。
4. 可以多平面重建:利用计算机处理技术,磁共振成像可以生成不同平面的图像,包括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等,有助于医生更全面地了解病情。
三、磁共振成像的应用1. 诊断疾病:磁共振成像广泛用于人体各个部位的疾病诊断,包括头颅、颈椎、胸腔、腹部、盆腔等,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地判断病变的位置、性质和范围,为治疗提供依据。
2. 肿瘤检测:磁共振成像对于肿瘤的检测和定位非常敏感,可以提供肿瘤的形态、大小和分布等信息,有助于医生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3. 神经科学研究:磁共振成像可以对人脑进行全面、无创的观察和研究,帮助科学家们深入探索人脑的结构和功能,对神经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4. 离子迁移观测:磁共振成像在材料科学和化学领域也有应用,可以监测离子在材料中的迁移情况,研究材料的性质和反应机理。
磁共振成像简介
时间
1937 1938 1946
1960 1967 1971 1973 1974 1977 1980 1989
MRI 发展史
非创伤性的血管造影,应用 时间飞跃(tim of flight)和相位 对比(phase contrast)技术使血 液成为白色,使血管见影。
MRI的图象特点
4.任意方位成象。
可行横、矢和冠状面扫描,在 荧光屏上可三维旋转成像。
MRI的图象特点
5.运动器官成像观察。
采用呼吸和心电门控(gating) 技术不仅能改善心脏大血管图象, 还可获得其动态图象。”
(二)注意事项
1. 临 床 与 磁 共 振 室 的 医 生 共 同 把 好 关 , 防 止 发 生意外.
2 .进 入 检 查 室 前 注 意 清 除 某 些 随 身 物 品 1) 金 属 物 品 : 金 属 物 品 被 磁 铁 吸 引 飞 掷 人 , 损伤机器。 2) 信 用 卡 、 磁 盘 、 磁 带 ; 失 效 。 2) 妇 女 检 查 部 位 ; 洗 除 化 妆 品 ( 眼 影 ) , 取 出卫生巾和避 孕环。
MRI的基本原理
把核磁共振的信号收集 起来,经过计算机转换 处理成为模拟灰度,形 成图象。
MRI的基本原理
组织间弛豫时间的差别, 是MRI的成像基础,如同组 织间X线吸收系数差别是CT 成像基础一样的道理。但CT 成像多数只算个,而MRI有 四个。
MRI的图象特点
1.高分辨力。
软组织、脑组织、心脏大血管、椎间 盘和关节等对比度明显高于CT。MRI的 图象以不同恢度表示,亮度与MRI信号 成正比。质子密度越高T1越短,T2越长, 亮度越高;反之亮度越低。
磁共振成像基本原理PPT课件
射频脉冲与磁化矢量
射频脉冲
向样品发射特定频率的射频脉冲,使磁化矢量发生旋 转。
磁化矢量旋转
射频脉冲使磁化矢量从一个静息态旋转到另一态,产 生能量变化。
信号的产生
磁化矢量回到静息态时释放能量,被探测器接收并转 换为可测信号。
信号的接收与处理
接收线圈
环绕在样品周围的接收线圈用于接收磁共振信号。
信号处理
超高场强磁共振成像
超高场强磁共振成像技术使用大于或等于7 特斯拉(T)的磁场进行成像。超高场强设 备在图像质量和分辨率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能够提供更深入的生理和病理信息,有助于 疾病的早期诊断和精准治疗。
功能与分子影像学在技术利用磁场变化 来研究大脑和其他器官的功能活动。通过测 量血液氧合状态的变化,fMRI可以揭示大脑 在执行特定任务时的活动模式。此外,fMRI 还可以用于研究其他器官的功能和疾病进程。
射频电磁场安全
射频电磁场是磁共振成像过程中产生的另一种能量形式, 需要确保其强度符合国际和国家安全标准,避免对患者的 健康造成潜在影响。
热安全
在磁共振成像过程中,设备会向人体发射射频脉冲,这些 脉冲会产生热量。因此,需要监测和限制患者的体温升高, 确保热安全。
磁共振成像质量控制
01
图像分辨率
图像分辨率是磁共振成像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为了获得高质量的图像,
参数优化
根据不同的扫描目标和需求,优化扫描序列中的参数,如磁场强度、射频脉冲的频率和持续时间等,以提高图像 质量和分辨率。
04
磁共振成像设备
磁体系统
01
02
03
磁体类型
超导磁体、永磁磁体和常 导磁体等。
磁场强度
磁场强度决定了成像质量, 通常在0.5-3.0特斯拉之间。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成像磁共振成像是利用原子核在磁场内共振所产生信号经重建成像的一种成像技术。
磁共振成像(MRI)作为一项新的医学影像诊断技术,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
MRI所提供的信息量不但多于其他许多成像技术,而且以它所提供的特有信息对诊断疾病具有很大的潜在优越性。
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resonance,NMR)是一种核物理现象。
早在1946年Block与Purcell就报道了这种现象并应用于波谱学。
Lauterbur1973年发表了MR成象技术,使核磁共振不仅用于物理学和化学。
也应用于临床医学领域。
近年来,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发展十分迅速,已日臻成熟完善。
检查范围基本上覆盖了全身各系统,并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应用。
为了准确反映其成像基础,避免与核素成像混淆,现改称为磁共振成象。
参与MRi 成像的因素较多,信息量大而且不同于现有各种影像学成像,在诊断疾病中有很大优越性和应用潜力4MRI的成像基本原理与设备4.1磁共振现象与MRI含单数质子的原子核,例如人体内广泛存在的氢原子核,其质子有自旋运动,带正电,产生磁矩,有如一个小磁体(图1-5-1)。
小磁体自旋轴的排列无一定规律。
但如在均匀的强磁场中,则小磁体的自旋轴将按磁场磁力线的方向重新排列(图1-5-2)。
在这种状态下,图1-5-1 质子带正电荷,它们像地球一样在不停地绕轴旋转,并有自己的磁场用特定频率的射频脉冲(radionfrequency,RF)进行激发,作为小磁体的氢原子核吸收一定量的能而共振,即发生了磁共振现象。
停止发射射频脉冲,则被激发的氢原子核把所吸收的能逐步释放出来,其相位和能级都恢复到激发前的状态。
这一恢复过程称为弛豫过程(relaxationprocess),而恢复到原来平衡状态所需的时间则称之为弛豫时间(relaxationtime)。
有两种弛豫时间,一种是自旋-晶格弛豫时间(spin-lattice relaxationtime)又称纵向弛豫时间(longitudinal relaxation time)反映自旋核把吸收的能传给周围晶格所需要的时间,也是90°射频脉冲质子由纵向磁化转到横向磁化之后再恢复到纵向磁化激发前状态所需时间,称T1。
磁共振成像概述
磁共振成像概述磁共振成像(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是利用人体内氢原子核在强磁场内共振产生影像的一种医学检查和诊断的方法。
•MRI是什么?–——无线电波成像•MRI的特点?–——是软组织分辨率最高的影像检查手段•MRI的适应症?–——可适用全身检查•功能MRI是什么?–——可提供活体的结构、代谢信息磁共振信号=无线电波依据质子拉莫尔频率,其波长位于短波或超短波。
如:0.5T 拉莫尔频率为21.3MHz, 波长为14.08m(短波)1.5T 拉莫尔频率为63.9MHz, 波长为4.69m(超短波)磁共振成像的定义: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利用射频(radio frequency,RF)电磁波对置于磁场中的含有自旋不为零的原子核的物质进行激发,发生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用感应线圈采集磁共振信号,按一定数学方法进行处理而建立的一种数字图像。
核磁共振的含义:核—磁共振现象涉及原子核(特别是氢原子核)磁—磁共振过程发生在强大静磁场的巨大磁体内在静磁场上叠加射频场按时做激励诱发共振叠加梯度磁场进行空间标记并控制成像共振—借助宏观世界自然现象解释微观世界的物理学原理(如音叉振动),核子间能量吸收与释放可产生共振(磁场中)共振现象的三个基本条件(1) 必须有一个主动振动的频率(2)主动振动频率与被动振动的物体固有频率必须相同(3) 主动振动物体具有一定强度并与被振动物体保持一定距离磁共振具备三种磁场才能完成:即静磁场,梯度磁场,射频脉冲磁场。
磁共振现象:处于恒定磁场中的氢原子核,在特定频率(拉摩尔Larmor )的射频脉冲( RF ) 影响下交替吸收、释放能量的过程。
什么是核磁共振现象?位于静磁场中的人体组织受到射频场的作用产生磁共振信号并利用梯度场进行空间编码实现对信号的定位,通过计算机的重建处理,从而得到图像。
《磁共振成像》课件
穿着舒适、无金属纽扣或拉链的衣 服进行检查。
检查中的安全问题
保持静止
在检查过程中,需要保持静止不动,以免影 响成像效果。
遵循医生指导
在检查过程中,需要遵循医生的指导,如保 持正常呼吸、不要憋气等。
观察身体反应
在检查过程中,需要观察身体是否有不适反 应,如有异常应及时告知医生。
避免携带电子设备
02
磁共振成像系统
磁体系统
01
磁体类型
磁体系统是磁共振成像的核心 部分,主要分为永磁型、超导
型和脉冲型三种类型。
02
磁场强度
磁场强度是衡量磁体性能的重 要指标,通常在0.5-3.0特斯拉
之间。
03
磁场均匀性
为了获得高质量的图像,磁场 的均匀性必须得到保证,通常
要求在±0.01ppm之内。
梯度系统
• 技术挑战:高场强磁共振成像技术需要更高的技术和资金投入,同时还需要解决磁场均匀性、信噪比和安全性等问题。
快速成像技术
总结词
快速成像技术能够缩短成像时间,提高成像效率 ,减轻患者的痛苦和不适感。
发展趋势
随着快速成像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其应用范 围也将不断扩大,未来可能会成为磁共振成像技 术的主流之一。
02
详细描述
多模态成像技术是当前研究的 热点之一,它能够综合利用多 种成像模式的信息,如磁共振 成像、超声成像、X射线成像 等,从而提供更加全面和准确
的诊断结果。
03
发展趋势
多模态成像技术的应用范围将 不断扩大,未来可能会成为医
学影像技术的主流之一。
04
技术挑战
多模态成像技术需要解决不同 模态之间的兼容性和同步性问 题,同时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磁共振成像概述磁共振成像(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是利用人体内氢原子核在强磁场内共振产生影像的一种医学检查和诊断的方法。
•MRI是什么?–——无线电波成像•MRI的特点?–——是软组织分辨率最高的影像检查手段•MRI的适应症?–——可适用全身检查•功能MRI是什么?–——可提供活体的结构、代谢信息磁共振信号=无线电波依据质子拉莫尔频率,其波长位于短波或超短波。
如:0.5T 拉莫尔频率为21.3MHz, 波长为14.08m(短波)1.5T 拉莫尔频率为63.9MHz, 波长为4.69m(超短波)磁共振成像的定义: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利用射频(radio frequency,RF)电磁波对置于磁场中的含有自旋不为零的原子核的物质进行激发,发生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用感应线圈采集磁共振信号,按一定数学方法进行处理而建立的一种数字图像。
核磁共振的含义:核—磁共振现象涉及原子核(特别是氢原子核)磁—磁共振过程发生在强大静磁场的巨大磁体内在静磁场上叠加射频场按时做激励诱发共振叠加梯度磁场进行空间标记并控制成像共振—借助宏观世界自然现象解释微观世界的物理学原理(如音叉振动),核子间能量吸收与释放可产生共振(磁场中)共振现象的三个基本条件(1) 必须有一个主动振动的频率(2)主动振动频率与被动振动的物体固有频率必须相同(3) 主动振动物体具有一定强度并与被振动物体保持一定距离磁共振具备三种磁场才能完成:即静磁场,梯度磁场,射频脉冲磁场。
磁共振现象:处于恒定磁场中的氢原子核,在特定频率(拉摩尔Larmor )的射频脉冲( RF ) 影响下交替吸收、释放能量的过程。
什么是核磁共振现象?位于静磁场中的人体组织受到射频场的作用产生磁共振信号并利用梯度场进行空间编码实现对信号的定位,通过计算机的重建处理,从而得到图像。
1.人体磁共振的基本成像过程:人体未进入静磁场,体内氢质子群磁矩自然无规律排列;2. 进入静磁场,所有自旋的氢质子重新排列定向,磁矩指向N 或S 极;3. 通过射频线圈与静磁场垂直方向施加射频脉冲,受检部位氢质子吸收能量并向一个方向偏转和自旋;4. 射频脉冲停止,核磁弛豫开始,氢质子释放吸收的能量重新回到原来自旋的方向;5. 释放的电磁能转化为磁共振信号;6. 经梯度磁场做层面选择和相位编码及频率编码;7. 经傅立叶转换和计算机处理形成图像。
磁共振成像系统的基本构成主电源不间断电源射频功放装置梯度场电源装置测量系统电源装置检查床磁体(射频、梯度线圈)计算机控制台液氦消耗记录装置冷冻压缩机附加设备(心电门控,打印、刻录等)MRI在临床诊断中的特点和优势MRI多方位成像(轴位,矢状,冠状位及斜面)多种技术序列、参数成像(MRI、MRA、FMRI 、Perfusion、Diffusion、MRCP、MRU、MRS 等)无创伤、不注射造影剂显示器官水成像、血管成像神经系统显示病变高敏感性急诊应用价值(急性脑梗塞、急性脑血管溶栓、脊髓外伤、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等)骨关节、肌肉韧带、半月板解剖关系利用MR制定放疗计划或手术前定位等。
对组织水分子运动扩散研究(Diffusion)注入造影剂对血流灌注动态研究(Perfusion)血氧平衡水平依赖(BOLD)脑血容动脉自旋体标记(ASL)CBF、CBV非介入方法对心脏形态解剖、内部结构、心肌功能、灌注负荷、血流量化、血管结构(冠脉)等应用脑功能成像(fMRI)血管间隙依赖fMRI(V ASO)组织代谢测定波谱分析(MRS )介入磁共振……磁共振成像的局限性:成像速度慢对钙化灶和骨皮质症不够敏感图像易受多种伪影影响禁忌症多定量诊断困难磁共振成像基本原理一、几个基本物理概念1、向量— 代表一种数量值和方向。
向量不仅用于物理学中的力,也表示磁场的大小和方向。
表示形式:用直箭表示,箭长表示量值,箭头表示方向。
向量常用于描述磁场量变,每一磁场均有其特有的幅值和方向,幅值就是磁场的强度。
向量可被分解为分向量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
用三维坐标来表示空间内指向任何方向的一种向量,坐标中垂直轴方向用 Z 表示(指静磁场方向),水平轴用X 表示,平行Z 和X 平面的是Y 轴,如果 X 轴与Y 轴所在平面与Z 轴垂直,称XY 平面。
向量值用 M 表示,M 与 X 轴之间有夹角, 这时M 可分解X 轴和 Z 轴方向的分向量 Mx ,Mz2、磁体和磁场 ── 磁体产生磁场磁体线圈有永磁式,空气芯或铁芯电磁体线圈和超导线圈。
磁场强度简单向量X用高斯(Gauss)或特斯拉(Tesla)表示,1Tesla=10000Gauss,地球磁场大约0.6Gauss磁场梯度──指磁场强度内位置不同而改变,磁共振成像中梯度磁场梯度常设为从左至右、自下而上、由前至后磁场强度逐渐增强的梯度磁场。
射频脉冲磁场──正弦波振荡的射频电波,有射频脉冲线圈产生。
电磁感应──通过调节线圈内电流的大小,变化磁场强弱,产生感应电压和电流,实际上产生了一种振荡磁场(发射线圈),另一线圈接受感应产生交流电。
组织的磁化──人体进入磁体后,由于强大磁场的作用使组织本身获得了一种静磁化。
组织磁化是组织能够发射无线电信号最终形成图像成为可能。
二、核磁共振现象(一)原子结构原子可分为原子核与电子,原子核又可分为质子和中子,后两者均称为核子,具有自旋的特性,根据经典电磁学理论:旋转的电荷可视为环路上的运动电荷,具有自旋的运动电荷则应有磁矩,产生一个小磁场。
原子核的自旋:原子核的一种特性。
原子核中的质子并非静止,而是以自身的旋转轴作自旋运动,自旋与质子数目有关。
中子数质子数核自旋偶偶无奇奇不一定偶奇有奇偶有只有奇数质子元素具备磁共振研究条件,如:H,C,F,Na,P等。
氢原子核只有一个质子及一个轨道电子,是目前临床MRI 唯一利用的原子。
氢质子带有一个正电核,不停的旋转产生环形电子形成磁场,这个有南北极的小磁体同时具备有磁矩(向量),其磁动量大小用M 表示。
在自然状态下,旋转的质子磁矩处于杂乱无章的排列方向,并随时发生变化。
当外加一个强磁场后(人体进入磁体内),质子磁矩排列方向发生改变,向南北极两个方向平行排列。
两种不同排列表明其处于两种不同的能级状态,低能级与主磁场方向相同,高能级反之,组织自身被磁化(纵向磁化)。
处于强磁场内的质子并非静止地向两个方向平行排列,进行陀螺式的摇摆样运动,质子磁矩这种旋转运动称为进动(Precession),其旋转频率称共振频率(拉莫频率)进动频率可通过larmor 方程计算完成。
Larmor Equationw =γBo,w为角频率,γ为磁旋比,Bo为磁场强度原子在 1.0 Tesla的磁场中的进动频率称为该原子的磁旋比(γ),为一常数值。
氢原子核的磁旋比为42.58MHz /T,氢原子核的进动频率为42 MHz(1.0T)进动特点:(1)氢原子核在绕自身轴旋转。
(2)沿主磁场方向(Bo)沿磁力线作锥形的圆周运动。
根据公式,进动频率与磁场强度成正比(组织磁化向量与磁场强度成正比)氢质子在不同的场强中共振频率不相同(见表)氢原子核在不同场强中的共振频率静磁场强度(T)共振频率(MHz)0.15 6.40.2 8.50.3 12.80.5 21.30.6 25.51.0 42.61.5 63.92.0 85.33.0 127.8人体组织在强磁场内会产生净磁化,组织磁化的程度取决于磁场强度,与磁场强度成正比。
组织磁化的方向与主磁场方向相同,是纵向磁化。
组织磁化是产生MR信号形成图像的前提。
人体进入磁场,诱发新的磁化向量,沿外磁场纵轴方向称纵向磁化。
因与磁场平行处于同一方向的纵向磁化向量不能直接探测到,需横向与外磁场的磁化向量。
用一个短促的电磁波(即能与质子交换能量的射频脉冲)打乱质子的排列状态,产生横向磁化,质子频率与射频脉冲频率相同时,质子吸收能量,发生共振。
人体进入磁体,组织被磁化,氢质子磁矩有规律排列时,在主磁场垂直方向施加射频脉冲,当RF 脉冲等于质子的进动频率时,质子能吸收RF 脉冲,发生质子能态跃迁,产生核磁共振,使组织磁化向量位置移动,围绕主磁场方向的进动角度发生改变。
射频脉冲时间的长短、强度的大小决定了进动角度的大小。
射频脉冲强度越大,进动角度改变越快。
射频脉冲施加时间越长,进动角度越大。
射频脉冲较弱或作用时间短时,质子磁矩产生小角度翻转或90度,射频脉冲较强或持续时间长,使质子磁矩由原来顺磁场排列方向翻转180 度倒向负Z 轴方向注意:磁化向量以螺旋进动形式倒向XY平面(新的横向磁化),新的横向磁化向量随质子运动,也具有进动频率。
因此,借助天线(接收线圈)可感应到不同部位质子不同的进动频率,产生不同频率的MR信号。
射频脉冲是一种振荡磁场,当发射到主磁场中的人体组织时使其发生了磁化作用,氢质子磁化向量离开主磁场方向围绕Z 轴进动,产生XY 平面上横向磁化,同时有MR信号产生。
射频脉冲一停止,组织磁化恢复原来的状态,即发生弛豫(Relaxation)。
驰豫过程:当射频脉冲停止,交变磁场突然消失,射频激励完成。
受激励的氢质子核将释放出它们吸收的能量,磁化向量逐渐恢复平衡,自旋质子在静磁场作用下,回到静磁场原先排列的位置上。
这个过程称“核磁弛豫”。
磁化向量三个要点:1.磁化向量螺旋式上升靠向静磁场Bo方向。
2.射频脉冲停止瞬间,Z 轴磁化向量为零,XY 平面达到最大值。
3.弛豫过程中,纵向磁化由零恢复到最大值;横向磁化由最大值降至零。
注意:磁化向量以螺旋进动形式倒向XY平面(新的横向磁化),新的横向磁化向量随质子运动,也具有进动频率。
借助天线(接收线圈)可感应到不同部位质子不同的进动频率,产生不同频率的MR信号。
弛豫的两种形式:1.纵向弛豫(Longitudinal relaxation )射频脉冲停止,纵向弛豫恢复到原来大小平衡的状态,纵向弛豫是能量变化的过程,有能量的快递,扩散变化。
(原子吸收的能量逸散,传递到周围环境的分子晶格中,才能恢复原来高、低能态平衡)纵向弛豫也叫自旋—晶格弛豫。
纵向磁化向量恢复原来数值所经历的时间过程称纵向弛豫时间(T1)。
纵向弛豫过程表现为一种指数递增曲线,T1是特征性时间常数。
T1值被定义为从零恢复到原来纵向磁化向量63%的时间。
4-5倍的T1值时间才能达到完全恢复。
如何区分不同组织T1特征:不同组织有自己的T1和T2值不同的T1和T2反映出不同的信号幅值组织T1特征性时间常数是递增曲线。
影响T1弛豫时间长短的两个因素:(1)不同组织分子结构T1弛豫时间不同,由它们本身进动频率不同所决定。
大部分组织T1值在200-300msec之间,(如:脂肪质子的弛豫比水分子要快,T1时间就短,脂肪T1为100-200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