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历史考点总动员 专题02 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含解析)
高三历史课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共24页
![高三历史课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共24页](https://img.taocdn.com/s3/m/7b4774fbe2bd960591c67784.png)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华盛顿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罗素·贝克 18、最大的挑战和突破在于用人,而用人最大的突破在于信任人。——马云 19、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 20、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布尔沃
高三历史课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1、合法而稳定的权力在使用得当时很 少遇到 抵抗。 ——塞 ·约翰 逊 2、权力会使人渐渐失去温厚善良的美 德。— —伯克
3、最大限度地行使权力总是令人反感 ;权力 不易确 定之处 始终存 在着危 险。— —塞·约翰逊 4、权力会奴化一切。——塔西佗
5、虽然权力是一头固执的熊,可是金 子可以 拉着它 的鼻子 走。— —莎士 比
END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解析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a9e5fc7e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b8.png)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解析高考历史涵盖了丰富的知识领域,其中有一些知识点是必考的重点。
了解并掌握这些知识点,对于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至关重要。
以下将对部分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进行详细解析。
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
从秦朝建立起,历经汉、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其特点包括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在中央,通过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内阁制等机构的设置来加强皇权,削弱相权;在地方,实行郡县制、行省制等,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例如,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确立了皇帝制度,自称“始皇帝”,总揽全国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
汉武帝时期设立内朝,以削弱丞相权力。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将相权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
2、选官制度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经历了世卿世禄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的演变。
科举制从隋朝开始,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选官制度。
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作为选拔官员的主要标准,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为庶族地主和平民提供了入仕的机会,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但到了明清时期,科举制逐渐僵化,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二、中国古代经济1、农业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古代农业的发展是经济的基础。
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农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此外,古代还重视水利工程的修建,如都江堰、郑国渠等,保证了农业的灌溉。
土地制度方面,经历了井田制、均田制等的变化。
在封建社会,地主土地所有制是主要的土地所有制形式。
2、手工业中国古代的手工业技术精湛,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如纺织业、陶瓷业、冶铸业等。
丝绸和瓷器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
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直到明朝中后期,民营手工业才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
3、商业商业的发展与农业和手工业密切相关。
从商朝的“商人”出现,到宋朝商业的繁荣,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增强。
高考历史历年真题汇编考点2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解析版)
![高考历史历年真题汇编考点2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383c45869ec3d5bbfd0a747f.png)
考点2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考点图解】【名师点拨】1.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是指一种决策方式,指君主独自掌握国家大权,主要特征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等大权都具有独断性。
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中央集权”则是从地方和中央的关系来看的,中央集权制度是区别于地方自治的一种国家体制,是一种政权组织形式,与地方分权相对应,地方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
2.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历年真题】1.(2017·北京高考·12)2016年,在北京市通州区发掘出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和800余座战国至汉代墓葬,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
这些考古发现,有助于研究( )①秦汉时期郡县的设置状况②本区域古代农业发展状况③汉代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情况④大运河对本区域交通的影响A.①②③ B.①②④C.②③④ D.①③④【解析】根据材料中“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和800余座战国至汉代墓葬”可以研究秦汉时期郡县的设置状况,故①正确;根据材料中“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可用于研究这一地区的农业发展状况和手工业、商业情况,故②③正确;通往通州的大运河是元代修建的,与题目时间不符,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答案】A2.(2016·上海单科·6)《读通鉴论》曰:“两端争胜,而徒为无益之论者,辨封建者是也。
□□□□,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
”句中省略处应填入( )A.分封之制 B.郡县之制 C.郡国并行 D.行省制度【解析】材料“封建”指的是分封制,对于是否实行分封制争论不休,因此省略处应填入取代分封制的地方行政制度,故A项错误;秦朝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后来两千多年都没有改变,故B项正确;郡国并行出现在汉初,不是直接取代分封制,故C项错误;行省制度出现在元朝,不是直接取代分封制,故D项错误。
【答案】B3.(2015·江苏单科·2)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
高考历史考点总动员 专题02 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含解
![高考历史考点总动员 专题02 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含解](https://img.taocdn.com/s3/m/1545ad55a76e58fafbb0030d.png)
考点二、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母题再现】高考选题:(2014年四川文综04)读表1,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表1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金元明清高层政区州路行省布政使司省统县政区郡郡州州路、府、州府、直隶州/州府、直隶州县级政区县县县县县县州、县A.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 B.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C.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 D.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解题技巧:图形试题是以简表、历史图片、图表和历史地图等作为载体而命制的一种重要题型。
从命题形式来看,图片主要包括有关历史场面的历史照片、漫画、邮票、宣传画、美术作品、宣传标语、历史文物、历史遗迹、历史地图等,它们能够反映各个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科技、思想、文化的一些社会特征。
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图表历史信息,挖掘图片、图表反映的历史时期蕴涵的历史观点、历史本质及其历史结论等能力。
这类问题的解题方法:①充分利用和挖掘图片、图表信息,尤其要注意观察捕捉与所学知识有关联的细节,运用历史知识分析把握信息的内涵和本质特征。
②尤其重视图片图表的时间标志、注释说明、文字解释,将其定位到特定的历史阶段,调动该阶段相关的历史特征和历史结论,开拓思路,展开合理的历史想象来解决问题,切不可凭感觉判断。
③从整体上观察图表、图片所反映的一般趋势和规律,在注意到图片图表的细节问题的同时,变换角度,从局部到整体来观察,通过对整体信息的类比整合,推理出结论。
解答此类试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考虑: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的进步作用和消极作用1.进步作用:(1)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防止分裂割据;有利于抵御外国侵略;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有利于维护国内政局的稳定,为经济文化的发展创造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3)有利于政府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文化建设。
(4)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范围内的传播。
中国古代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表含答案)
![中国古代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表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1ce6b69a8956bec0975e366.png)
正式建立 巩固
完善
加强
新发展
空前强化
两对矛盾 朝代
秦
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
元
明
清
专
皇帝制度 内外朝制 (演变历程)皇权与相权、三公九 度
卿制
三省体制
三省六部制
二府三司制
一省两院 制
废丞相, 权分六 部,设内
军机处
制 主
郡国并行 两条主线 中央与地方 郡县制 制、推恩
令
无
节度使,藩 削兵权,壮禁军,
镇割据
积极
强,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对外关系中央集权的加强为抵抗侵略、维护国家主权提供了强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障
文化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便利了各民族的文化交流,推动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整体发展后世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
影响
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
政治 君主专制易形成暴政和导致腐败现象的出现,这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 经济加重人民的负担,使社会经济遭
权
特点
皇权至上原则;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直接任免;皇帝掌握立法、 司法、行政等权力;宣扬“君权神授”;在思想文化方面实行专制统治。
制
度
政治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抵御游牧民族的掠夺,有利于保护中原的农耕经济免遭游牧民族的侵扰 经济有利于维护小农经济的稳定 。同时,中央集权制有利于国家调动全国的人力、物力兴修大型水利工程 民族关系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民族融合的加
派文官,设通判, 掌赋税
行省制
无
无
义
选官制度 任命制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科举
多元化 八股取士 科举制
中
高考历史复习中的必考点
![高考历史复习中的必考点](https://img.taocdn.com/s3/m/1419a895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9026808.png)
高考历史复习中的必考点高考对于每一位学子来说,都是人生中的一次重要挑战。
在历史这一学科的复习中,明确必考点是提高复习效率、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
以下将为大家详细梳理高考历史复习中的必考点。
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
从秦朝的建立到明清时期的强化,其发展历程漫长而复杂。
需要掌握不同朝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如秦朝的郡县制、汉朝的推恩令、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收兵权和设转运使、明朝的废丞相和设三司、清朝的军机处等。
理解这些措施如何加强皇权、削弱相权,以及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的影响。
2、选官制度从世卿世禄制到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选官制度的演变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统治阶级的需求。
科举制是重点,要了解其产生的背景、发展过程、考试内容和影响。
二、中国古代经济1、农业农业是古代中国的经济基础。
复习时要掌握历代的土地制度,如井田制、均田制等;了解重要的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的革新,如铁器牛耕的推广、曲辕犁的发明等;还要清楚水利工程的建设,如都江堰、郑国渠等。
2、手工业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的特点和发展状况是必考点。
尤其要关注纺织业、制瓷业和冶铸业等行业的成就,如丝绸、青花瓷、青铜器等。
3、商业城市的发展、商业政策的变化、货币的演变等都是重要内容。
例如,宋朝打破市坊界限、明清时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等。
三、中国古代思想文化1、儒家思想从孔子、孟子、荀子到董仲舒、宋明理学、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和核心观点要清晰掌握。
了解其在不同时期的地位变化以及对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2、科技文化四大发明、文学艺术(诗词、小说、书法、绘画等)、史学著作等方面的成就需要牢记。
四、中国近现代史1、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列强侵华战争的背景、经过、结果和影响要清楚。
同时,也要掌握中国人民在反侵略过程中的抗争,如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抗日战争等。
高考历史考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高考历史考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23c534865fbfc77da269b168.png)
• D.反对暴政,以儒家思想治理天下
二、中国古代主要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 权制度(秦-1840)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简称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
专制主义的含义:专制主义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 具体说就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 力于一身。
中央集权的含义:是讲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指全 国的军、政、财权全部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 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一切受制 于中央。
约6——7C
唐(618-907 )、
约7——10C
五代十国、
北宋、南宋(960-1279)
约10——13C
元(1271-1368 )、
约13——14C
明(1368-1644 )、
约14——17C
清(1644-1912)
约17——20C
2、清代王朝的更替? 祖1616-1626、宗1627-1643、顺1644-1661、 康1662-1722、雍1723-1735、乾1736-1795、 嘉1796-1820、道1821-1850、咸1851-1861、 同1862-1874、光1875-1908、宣1909-1911
A、王位继承制
B、宗法制
B
C、分封制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2、右图是北京广安门桥北的蓟城柱。《礼记》载:“武
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与蓟城
建立相关的制度是
A.禅让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 郡县制
C
练习:
1、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
A.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 B.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
C
C.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
最新-2021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专题版课件:三考前必记的25个易错点 精品
![最新-2021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专题版课件:三考前必记的25个易错点 精品](https://img.taocdn.com/s3/m/a029396d6529647d2628520f.png)
[易错7] 不能正确区分资产阶级三大派别 维新派、革命派和激进派都属于资产阶级政治派别,都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 义,挽救民族危亡。 三者的差异是:维新派主张改良,实行君主立宪,由此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 革命派主张用革命的方式推翻专制制度,实现民主共和,由此发起了辛亥革命;激 进派矛头指向封建正统思想,提出学习西方的民主和科学,由此发起了新文化运 动。
[易错5] 不能正确区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与行书 (1)小篆,始于秦朝,特点是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 (2)隶书,始于秦朝,成熟并通行于汉魏时期。隶书的特点是字形结构平衡对 称,整齐安定。隶书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讲究“蚕头 燕尾”“一波三折”。 (3)楷书也称真书、正书,形成于汉末,通行至今,长盛不衰。楷书的特点是笔 画详备,结构形体严整,具有其他书体不可比拟的实用价值。
下篇 备考锦囊 抢分必背
(三)考前必记的25个易错点
类型一
对历史概念区分不清
[易错1] 混淆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的内涵 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它和民主相对,强调的是君主个人权力至高无上。 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强调的是政治、经济、军事大权集中于中央, 地方受命于中央,受中央的统治。专制主义随着社会进步退出历史舞台,而中央集 权一直沿用至今。当今世界,不论是美国式的联邦制还是中国式的省制,都属于中 央集权制度的具体表现形式。
(2)成文法:公元前449年,罗马制定了第一部有章可循的成文法——《十二铜表 法》,它使审判量刑有法可依,此后的罗马法律都是成文法。
(3)公民法:罗马共和国时期的法律,因其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而得名 (亦称市民法)。
(4)万民法:罗马帝国的法律,因其适用于帝国统治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而得 名。
高考历史二轮课件:1.02专制集权
![高考历史二轮课件:1.02专制集权](https://img.taocdn.com/s3/m/8df512a2524de518964b7d6a.png)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2、(2017北京卷)13.北宋名臣包拯
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民间尊称他为
“包相爷”。他曾担任过转运使、兵部
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职务,
其中“位同宰相”的是
A.转运使 B.兵部员外郎源自C.知府D.枢密副使
3、(2017江苏卷)3.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 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
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
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 地位上升。这表明
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 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 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 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
4、(2017全国II)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 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
1、(2017全国I)25.表1
皇帝纪年
公元纪年 郡级政区
汉高帝十二年 前195年
15郡
汉文帝十六年 前164年
24郡
汉景帝中六年 前144年
68郡、国
汉武帝元封五年 前106年
108郡、国
表1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 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5、 (15年广东卷)13. 针对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 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有朝臣说:
“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由此可知,该朝 臣
*.(2018全国卷二)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三 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风阁鸾台 平章事”头衔,使低品阶官员得以与凤衙、鸾台长官
高三高考备考高考必考专题—高考历史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高三高考备考高考必考专题—高考历史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127bbec97f1922791688e874.png)
高三高考备考高考必考专题—高考历史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产生及维持的原因(1)理论基础:华夏族共同的社会文化传统,有利于这一制度的长期维持.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时期,这一时期的思想流派大都强调"大一统"和"天人合一"的思想,法家思想在秦朝的成功,儒家思想在汉代的胜利,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莫定了理论基础——思想基础。
(2)经济根源:封建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与再生产;封建的地主经济也需要建立中央集权来保护他们的土地私有制,镇压人民的反抗。
(3)社会根源: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新兴地主阶级为反对奴隶主贵族的需要,改革变法,封建制逐渐形成.为巩固封建国家的统治,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同时长期的分裂割据,也需要中央集权来巩固统一.(4)地理原因:中国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也是促成制度形成和巩固的重要因素.2,演变过程(1)萌芽——战国时期:①理论上,韩非子提出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的主张.②实践上,秦国商鞅变法,规定废除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初步确立.(2)创立——秦朝:①内容:皇帝制度,中央设三公九卿,地方行郡县,颁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②特点: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的结合起来.③皇位世袭,权力不可转移;皇权至上,地位不可僭越,是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④意义:客观上适应了封建地主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的需要,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注意:秦始皇旨在加强中央集权的一系列措施及其历史影响)(3)巩固——西汉:①内容:实行刺史制度;西汉推行郡国并行制,导致王国势力膨胀.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除王国的威胁;思想上实行"大一统"(即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巩固了政治上的统一.②特点:重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统治;将儒家思想改造为适应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需要的指导思想.(4)完善——隋唐:①内容:隋首创三省六部制(中央官制)和科举制(选官制度),唐朝继承并完备,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其特点是分散了丞相和中央机构的权力.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把秦朝以来的丞相职权一分为三,互相牵制,又把最高行政机构尚书省的权力分给六部,防止专权.科举制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地方豪门士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选拔了一批优秀人才做官,其机构运转更加灵活.还调整和健全了府兵制(军制).②特点:用分权(相权)的办法来加强君权(三省六部制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官员选拔规范化,制度化,考试成绩取代了门第出身.(5)加强——北宋:①内容:集中军权,设三衙统领禁军并与枢密院互相牵制;立更戍法;集中行政权,设参知政事(副相),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政,军,财权;派文官做知州,与州通判互相牵制;集财权,在各路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集司法权,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司法人员.②特点:强干弱枝,削弱地方权力和剥夺大将的兵权,财权,行政权和兵权收归中央,由皇帝直接控制.(注意:北宋统治者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及其积极和消极影响)(6)新发展——元朝:在中央,健全了中央官制,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还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台湾).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即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省);行省制度是古代郡县制的新发展,初步奠定了明清乃至当代省区的规模,对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起了积极作用.特点:地方行政体系有了重大发展;建立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管理制度.(7)强化(或顶峰)——明清:①明初调整中央官制,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六部各设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皇权空前提高;调整地方官制,实行三司分权,互相牵制,大权统归中央;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分离统兵权和调兵权;制定《大明律》,充分体现君主的专制意志;设厂卫特务机构(厂卫特务机构是明朝专制主义强化的极端表现);采取八股取士.明特点:分散丞相权力和地方长官的权力,加强皇权,同时加强思想控制.②前清沿用明制,雍正时增设军机处,使地方军政首脑直接听从皇帝指挥,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大兴文字狱,这种文化专制政策,造成社会恐怖,从而禁锢了思想,摧残了人才,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高中历史】2021高考历史核心必考点:历史大纲
![【高中历史】2021高考历史核心必考点:历史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d5a2cba733687e21ae45a9c8.png)
【高中历史】2021高考历史核心必考点:历史大纲高考历史中的考试重点,希望对2021届高三考生在备考中有所帮助,专题一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1、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专制制度(中央的决策方式):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大权,都具有随意性和独断性。
中央集权(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全国各种军政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
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有密切的关系,不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在中国历史上往往是皇帝代表了政权,中央集权就是以皇帝为中心,皇帝可以在中央高度地垄断一切权利。
包括秦汉在内,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国家形式就是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紧密联系,皇帝个人既体现了专制主义,又反映了中央集权的贯彻。
2、形成原因和条件:原因:A、经济上: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B、政治上:随着经济力量的增长,新兴地主阶级迫切要求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权,以维护其政治和经济利益;同时也是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C、思想上:战国时法家韩非子关于中央集权和法制的思想,为秦建立中央集权制奠定了理论基础;D、实践上:战国时商鞅变法,初步确立了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其中地方上建立县制的规定,强化了国君在政治上对国家统一的权力。
这为秦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客观条件:A、春秋战国的混乱局面和周王室的软弱无力是历史的教训,也是这种制度产生的客观历史背景;B、秦的统一和强盛。
3、演变历程:(1)、战国时期:初步形成 (各国的变法运动、法家提出的中央集权和依法治国思想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2)、秦朝:正式建立(秦朝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3)、西汉:空前加强 (汉承秦制、有因有革);(4)、东汉:进一步加强(加强监察制度等);(5)、隋唐: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度);(6)、北宋:强化(北宋采取措施,使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得以强化);(7)、元朝:新发展(中央的中书省、宣政院和枢密院、地方的行省制度);(8)、明清:达到顶峰(明朝时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措施、清朝时增设军机处和大兴文字狱等);(9)、反君主专制民主思想的产生(李贽、黄宗羲等)。
【高中历史】专题复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PPT课件
![【高中历史】专题复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06b2cf8195f312b3169a5a3.png)
古代的行政机构: 秦:丞相 唐:尚书省 宋:参知政事 元:中书省
古代的监察机构:
秦:御史大夫(监察百官) 汉:剌史制度(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 宋:通判(监督知州) 元:御史台 明:特务制度(监视、侦查官民的不法行 为)
古代的军事机构:
秦:太尉 宋:枢密院(有调兵权而无统兵权) 元:五军都督府 (有统兵权而无调兵权) 明:都指挥使 清:军机处
C
(2010年山东卷)宋朝形成了“中书 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 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 ) 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C
(2010年北京卷)有人认为,中国古 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 汉朝儒生发展而成。这两个阶段的代 表人物分别是 A.荀子、董仲舒 B.荀子、孟子 C.商鞅、孟子 D.韩非子、董仲舒
真题演练
(2010年全国卷)在中国古代 “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 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 ) A. 宗法制 B. 郡县制 C.君主专制 D. 中央集权制
A
(2010年安徽卷)柳宗元认为,秦末 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 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 郡”,“奉制之得亦明亦”。下列哪 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 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 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明 清
整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变化
朝代 中央制度 地方制度 影响 秦 皇帝制度 郡县制 开始形成中央集 权制 三公九卿 两 刺史制度; 前期巩固统一后 汉 颁布“推恩令”期导致割据 隋 三省六部 提高了工作效率; 唐 有利于加强皇权。 制 宋 将宰相职 设知州、通判、 改变了唐末以来 权一分为 转运使 藩镇割据局面; 三 导致积贫积弱
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精讲课件(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精讲课件(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https://img.taocdn.com/s3/m/6d7288d1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a9.png)
3、以下是秦朝九卿职责一览表,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职务 奉常 郎中令 卫尉 廷尉 典客 宗正 治粟内史 少府 太仆
职责 负责宗庙、礼仪和教化
宫中警卫 宫门警卫 负责司法和首都警卫 主管少数民族事务 负责皇室宗族事务 负责田租和国家财政 负责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 负责宫廷车马
A.反映了官僚政治的发展历程 C.职能分工体现出相互制约的原则
九卿: 中央各部门的主管官员
知识点二: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
知识点三:郡县制
(1)确立:萌芽于春秋战国时期,秦统一之后在全国范围确立。
(2)内容:地方设郡县两级,“郡”直属于中央,“县”隶属于郡。郡守及 县令皆由皇帝直接任免。
(3)作用: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统一和防止分裂,奠 定了古代大一统王朝的政治基础; 在国家制度中由地域关系取代了血缘 关系,使早期的部族国家转化为疆域国家;废除了旧贵族的世袭特权, 使贵族政治转化为官僚政治。
6.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之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
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理解正确的是(
)
A.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B.都维护了地主阶级统治
C.都曾顺应了历史潮流 D.都实现了权力高度集中
解析:本题考査比较分析能力。结合所学可知:分封制建立之初促进发展顺应了历史潮流. 而秦以后郡县制顺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故C项正确;秦以后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而非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故A项错误;秦以前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故B项错误;分封 制下诸侯有独立性,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D项错误。
B.为历代王朝所沿用 D.尚未完全摆脱家国一体的政治形态
解析:根据材料“负责宗庙”“负责皇室宗族事务”“负责宫廷车马”等信息可知, 九卿中仍有某些部门的职务是负责皇家事务,体现了鲜明的家天下特点,故D项正确; 材料中的九卿职表只是描述了秦朝一个朝代各个部门的职务,无法体现官僚政治的特 点,A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故错误;至隋唐时期,建立三省六部制,不再沿用三公九卿 制,故B项错误;九卿各司其职,但无法相互制约,故C项错误。
高三历史最新课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专题复习人教版[原创] 精品
![高三历史最新课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专题复习人教版[原创] 精品](https://img.taocdn.com/s3/m/b00e1e33ed630b1c58eeb506.png)
· 经济措施
· 军事措施
①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③
· 文化措施 ①
作用: 课本P28(两方面)
巩固——两汉:
西汉:三公九卿、中外朝制度(布衣将相、尚书令) 东汉:扩大尚书台权力、加强监察制度 汉景帝、汉武帝解决了王国问题。 汉武帝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 找到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所需要的理 论基础。 从此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制度基本定型并得以巩固。
二、历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演变过程:
★基本线索: 萌芽 战国
建立:秦朝
巩固:两汉 完善:隋唐 加强:北宋 新发展:元朝 强化并衰落:明清 结束: 辛亥革命
秦汉至隋唐为第一阶段, 历史进步性居主流;
北宋至明清为第二阶段, 其消极影响日趋突出。
萌芽——战国:
原因:新兴地主阶级加强专政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 的需要
地方行政最大的不同是——分封同姓王和异姓王。
完善——隋唐:
(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发展
运作程式:中书省(政令草拟)→门下省(政令审 批)→尚书省(行政执行,下设吏、户、礼、兵、 刑、工六部)。 作用:通过设三省,将宰相一分为三,实现了君权 对相权的削弱;同时这种体制也使封建官僚机构形 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 的统治力量。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新发展——元朝:
目的: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和对辽阔疆域的管辖
措施:中央健全官制:中书省、枢密院、御使台、宣政院
作用: 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一、为我国明清以后的行政区划奠定了初步基础。
二、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 三、各族人民统一在一个中央政府管辖之下,便于民族 之间的友好相处和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使中华民族的 向心力和凝聚力加强,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认识:
【史料及解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史料及解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5ac12bb5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ac.png)
【史料及解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⑴概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基本的政治制度。
它包含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制度两层含义。
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是指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具体说就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中央集权针对地方分权而言,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
实质是地主阶级压迫以农民为主体的广大劳动人民的工具。
⑵形成并长期维持的原因:①封建经济(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是其经济原因;②主张中央集权、以法治国的法家思想和融合了法道等各家精髓的儒家思想为其度提供了理论基础(思想基础);③中国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是促成制度形成和巩固的重要因素(地理原因);④统治者政策调整,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保证生产发展的需要。
⑶基本矛盾:①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
②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⑷发展趋势:①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削弱相权,加强皇权;②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管辖;③加强对人们的思想控制;④加强对官员的选拔与监督。
⑸特点:①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②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③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④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等权力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⑤皇权借助于神权,宣扬“君权神授”等理论;⑥以文化专制巩固政洽专制;⑦中央和地方、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伴随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始终;⑧专制主义中小央集机制度在明清时期登峰造极,并走向反动。
⑹评价:积极:①政治:中央能够控制地方,从而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统一。
②经济: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民族关系: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更加频繁,民族融合加强,从而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④对外关系:中央集权的加强,为抵抗侵略、维护主权提供强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保障,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利益。
专制主义高考试题及答案
![专制主义高考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f186b56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b5.png)
专制主义高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专制主义在历史上的主要表现是什么?A. 民主政治B. 集体领导C. 个人独裁D. 法治社会答案:C2. 专制主义的统治手段通常包括哪些?A. 法律约束B. 道德教化C. 暴力镇压D. 经济制裁答案:C3. 在中国历史上,哪个朝代被认为是专制主义的典型代表?A. 唐朝B. 宋朝C. 明朝D. 清朝答案:C4. 专制主义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通常是?A. 促进经济发展B. 阻碍经济发展C. 无关经济发展D. 完全取决于统治者的能力答案:B5. 专制主义下,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如何?A. 得到充分保障B. 受到严格限制C. 完全取决于个人能力D. 与经济发展水平无关答案:B6. 专制主义政治体制下,权力是如何分配的?A. 平等分配B. 集中于少数人手中C. 完全由民众决定D. 通过选举产生答案:B7. 专制主义与法治的关系是?A. 专制主义是法治的前提B. 专制主义与法治相辅相成C. 专制主义排斥法治D. 专制主义下无法实现法治答案:D8. 专制主义下,言论自由的状况如何?A. 完全自由B. 受到严格限制C. 取决于言论的内容D. 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答案:B9. 专制主义对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A. 教育完全自由化B. 教育受到严格控制C. 教育与政治无关D. 教育完全市场化答案:B10. 专制主义国家通常如何处理与其他国家的关系?A. 通过外交手段解决争端B. 通过军事手段解决争端C. 完全依赖于国际组织D. 通过经济手段解决争端答案:B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1. 专制主义可能导致的社会问题包括哪些?A. 社会不公B. 经济发展停滞C. 政治腐败D. 社会动荡答案:ABCD12. 专制主义对个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A. 个人权利受限B. 个人自由受限C. 个人发展受限D. 个人财产安全答案:ABC13. 专制主义下,哪些因素可能加剧社会矛盾?A. 权力集中B. 贫富差距扩大C. 法律不公D. 教育不公答案:ABCD14. 专制主义对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A. 文化创作受限B. 文化多样性减少C. 文化自由受限D. 文化交流受限答案:ABCD15. 专制主义可能导致的政治后果包括哪些?A. 政治不稳定B. 政治腐败C. 政治暴力D. 政治改革困难答案:ABCD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6. 简述专制主义的定义及其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高考历史考点总动员专题02 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含解析)【母题再现】高考选题:(xx年四川文综04)读表1,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表1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金元明清高层政区州路行省布政使司省统县政区郡郡州州路、府、州府、直隶州/州府、直隶州县级政区县县县县县县州、县A.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 B.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C.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 D.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解题技巧:图形试题是以简表、历史图片、图表和历史地图等作为载体而命制的一种重要题型。
从命题形式来看,图片主要包括有关历史场面的历史照片、漫画、邮票、宣传画、美术作品、宣传标语、历史文物、历史遗迹、历史地图等,它们能够反映各个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科技、思想、文化的一些社会特征。
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图表历史信息,挖掘图片、图表反映的历史时期蕴涵的历史观点、历史本质及其历史结论等能力。
这类问题的解题方法:①充分利用和挖掘图片、图表信息,尤其要注意观察捕捉与所学知识有关联的细节,运用历史知识分析把握信息的内涵和本质特征。
②尤其重视图片图表的时间标志、注释说明、文字解释,将其定位到特定的历史阶段,调动该阶段相关的历史特征和历史结论,开拓思路,展开合理的历史想象来解决问题,切不可凭感觉判断。
③从整体上观察图表、图片所反映的一般趋势和规律,在注意到图片图表的细节问题的同时,变换角度,从局部到整体来观察,通过对整体信息的类比整合,推理出结论。
解答此类试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考虑: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的进步作用和消极作用1.进步作用:(1)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防止分裂割据;有利于抵御外国侵略;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有利于维护国内政局的稳定,为经济文化的发展创造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3)有利于政府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文化建设。
(4)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范围内的传播。
2.消极作用:(1)经济上束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政治上,并不能促进了地方自主性,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民主思想和行动受到压制和打击。
(3)思想文化上,专制统治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创新和文化的进步。
【例1】(xx年浙江文综13)有学者认为,中国的瓷器(china)深受世界人民喜爱,所以,中国被称为China。
更有学者指出,China是“秦”的音变(Qin→Chin-a)。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A.在考古学上取得突破,找到有说服力的证据B.利用计算机等先进科技手段,进行广泛调查,得出科学结论C.调查中外著名历史学家意见,用民主方式解决这一学术问题D.弄清最早用China称呼中国者先获悉了“秦”还是“瓷”的信息【例2】(xx年全国大纲卷文综14)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后来内阁首辅“俨然汉唐宰辅”。
明代内阁与唐代宰相的相同之处是A.均能独立处理政务 B.均辅助皇帝处理政务C.都拥有官吏任免权 D.都直接管理地方政务1. 1. (xx年北京文综14)唐代五代,中央集权大为削弱,扭转这一局面,宋初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A.文官任知州B.设三司使C.设枢密院D.施行将兵法2.(xx年山东文综14)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C.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3.(xx年天津文综01)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A.君主专制被颠覆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C.君权至上的后果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君主专制被颠覆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中央集权体制主要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题干现象与中央集权体制无关,故B项错误;题干中的现象都是在皇帝没有能力掌握朝政的情况下,选择可以信赖的人来暂时掌管权力,这实际上是君主专制的变态形式,故C项正确;皇权至高无上,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的演进、专制主义4.(xx年新课标2文综27)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
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
这表明A.皇权渐趋衰落B.君主集权加强C.内阁取代六部D.首辅权力失控5.(xx年广东文综14)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类官员,他们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利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
属于这类官员的有A.秦朝御史大夫 B.汉朝丞相 C.唐朝六部尚书 D.明朝内阁大学士夯实基础:1. (xx年海南单科08)《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A.清朝前期以武立国 B.六部分掌行政权力C.贵族特权不断削弱 D.新的权力机构出现2. (xx年上海单科33)根据右侧图示及所学知识,军机处是A.辅助皇帝行使权力的机构B.囊括内阁、六部权力的机构C.隶属于皇帝的最高权力机构D.总揽全国军政要务的机构【答案】得分3分1分1分0分33 C A D B【解析】3. (xx年上海单科37)传国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创制了六枚一套的御玺,分别刻着“皇帝之玺”、“天子之玺”、“皇帝行玺”、“天子行玺”、“皇帝信玺”、“天子信玺”。
如任命国家官员,则封印“皇帝之玺”;若任命四夷的官员,则用“天子之玺”;信玺用于对国内和四夷用兵事宜,行玺则为皇帝外巡时随身携带。
秦亡,御玺落入汉室,代代相传,称“传国玺”。
汉亡,传国玺为魏文帝所得。
蜀汉和东吴亦想握有传国玺,遂自行刻之,并编造了传国玺神授的故事。
唐兴,所获传国玺多达十余套。
唐太宗明白了这一切,于是重新刻制了御玺,使其形制增大,并增“授命玺”一枚用于祭天仪式,表明君权神授。
问题:(14分)(1)根据材料,秦始皇制玺的史实反映出他所创立的国家体制有哪些特点?(4分)(2)魏、蜀、吴三国竭力想获得的“传国玺”象征什么?(2分)(3)唐太宗为什么要重新刻玺?与之相应唐太宗又做了何种制度建设?(4分)(4)你能从传国玺流转的过程中提炼出中国古代政治哪一值得关注的主题?(4分)【解析】试题分析:(1)六颗玉玺意味着皇帝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任命政府官员和任命四夷官员用不同的的御玺,说明设置了内外两种系统处理国事;六颗御玺有不同的职能和用处,说明有较为缜密的权力运作机制,实行中央集权体制。
4. (xx年江苏单科(3)(4))(8分)历代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以维护其统治。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
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等,并在左右。
……屡举贤良文学之士。
公孙弘起徒步(平民),数年至丞相。
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
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
——《汉书•严助传》材料二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
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
——《旧唐书•刘祎之传》材料三(明初内阁大学士)掌献替可否(意即对君劝善规过,议论兴革),……凡上之达下,日诏,曰诰……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
下之达上,曰题,曰奏……皆审署申覆(意即审查签收,上报或发回)而修画焉,平允乃行之。
……大典礼、大政事,九卿、科道官会议已定,则按典制,相机宜,裁量其可否,斟酌入告。
——《明史•职官一》请回答:(3)据材料三,归纳明初内阁大学士的主要职责;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初阁臣为何不能等同于丞相。
(5分)(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历代王朝调控中枢权力的基本策略和原则。
(3分)【答案】(3)职责:劝谏皇帝,匡正过失,讨论历代盛衰原因和典制沿革;替皇帝起草诏令和批答大臣奏章;将九卿等议定的意见经审查后报告皇帝。
说明:内阁始终不是法定中央决策机构;不能统领六部。
5. (xx年浙江文综38(1)(3))(17分)学习历史,不仅要广泛阅读,更要感悟智慧,融会贯通。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87年“并无大事可叙”。
学者黄仁宇却从此年入手,剖析明中后期社会,写成《万历十五年》。
该著作涉及的重要人物有:时年24岁的万历皇帝。
他一方面依赖内阁,另一方面又以司礼监太监加以牵制,后来创造了近30年不上朝的专制主义君主制史上“荒诞奇迹”;已经去世了5年的内阁首辅张居正。
他生前虽然守住了内阁只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的底线,却把内阁政治演绎得有声有色;在这年去世的的名将戚继光。
他曾在浙闽粤沿海大败倭寇,保卫了东南海防;在内地已成功定居了4年多的西方传教士利玛窦。
他从欧洲出发,经过葡萄牙占领的澳门,活跃于广东一带。
——据《万历十五年》编写材料二玉米、番薯等“种出西土”,在不少地方开始种植。
——据[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徐光启《农政全书》等(1)阅读材料,联系所学知识,简述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形态,并分析造成政治日益黑暗的重要原因。
(8分)(3)充分利用材料提供的信息,以日本、西欧(葡萄牙)为切入点,简要叙述明朝中后期中外关系的基本内容以及明朝政府的政策。
(9分)【答案】(1)(8分)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内阁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但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
皇帝离不开内阁,但又以司礼监予以牵制;宦官参政,妨碍阁权,甚至控制能力拓展:1. 【浙江省新阵地教育研究联盟xx届高三返校联考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清朝雍正时期获得密奏权的官员达l200人,密奏内容涉及范围很宽泛,军务、政务、官吏、民情、水旱、传闻等等。
雍正时期摊西入亩、改土归流等重要政策,都是臣下密奏先提出,雍正帝又与臣下反复讨论后做出决策。
据此可知密折制A.体现古代官僚体制的完善B.是民意上达中央的途径C.逐渐取代了军机处的职能D.是君主专制技术的发展2. 【浙江宁波市xx年高考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试题】有学者说:“(唐朝)政务决策则由丞相一人转为中书门下两省合议,谨慎大政之决策在此行政过程中,宰臣与君主有俱不可得而专擅。
”这表明唐朝的官僚制度①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权②可有效制约君权③提高了行政效率④可以减少决策失误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③④3. 【浙江省东阳市xx届高考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秦始皇、唐太宗、明太祖、雍正帝穿越到xx 年畅谈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