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不端案例及分析PPT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国内案例分析
2019/11/2
国内案例主要利用项目申报和国家基金资助做 文章,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通常是造假, 重复申报等行为,浪费了社会资源,也显示出 了现存监管机制的不健全。而且通过上述案例 我们可以看到,惩罚力度相对于获利来说太轻, 不构成刑事犯罪。导致许多人铤而走险,为获 得名利不择手段。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只有在学生时代打好学术是严谨的方向,才能 让他们在以后面对诱惑时坚持号自己的操守, 才能让更多的人在科学领域做出更多有意义的 贡献。
8
学术不端案例及分析
2019/11/2
姓名:*** 学号:****** 班级:******
什么是学术不端?
2019/11/2
学术不端是指学术界的一些弄虚作假、行为不 良或失范的风气,或指某些人在学术方面剽窃 他人研究成果,败坏学术风气,阻碍学术进步, 违背科学精神和道德,抛弃科学实验数据的真 实诚信原则,给科学和教育事业带来严重的负 面影响,极大损害学术形象的丑恶现象。
6
针对措施
2019/11/2
2007年1月6日中国科协七届三次常委会通过 了《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
科学技术部令第11号《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 科研不端行为处罚办法(试行)》
2009年3月19日《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 学校科研不端行为的通知》
7
遏制不端行为应从学生抓起
2019/11/2
2
学术不端案例
2019/11/2
2008年10月11日,湖北某高校研究生贾某搬出了自己的行李。校方正式取 消他的研究生学籍,贾某因剽窃他人论文被开除。 9月22日,一篇名为《剽窃示众:历史文化学院2006级硕士研究生贾××》 的帖子在网上刚一发表,就迅速流传开来。该帖称,贾某2005年在《理论月 刊》和《大庆师范学院》期刊上发表的论文《鸦片贸易在华泛滥的经济视角 思考》、《翁通觫“罢退”之原由》,均系原文抄袭自西北大学内部交流年 刊《史林新苗》,原标题分别为《1840年前鸦片在中国泛滥之原由新探》、 《试析翁同稣“罢退”之原由》,作者分别为王某和杨某。 9月26日,作者王某发出《就剽窃事件答复贾××》一帖,其中道出贾某 赴深圳找过杨某,并附上贾某发给自己的道歉信全文。
4
2019/11/2
一是“基金、著作、基金”的闭循环。研究者申请基金,利用基金 买书号,出版“著作”,再以“著作”去申请新基金。这种著作一 般只有两人看——编辑和作者。 二是“课题、论文、课题”的闭循环。学者申请课题,然后炮制各 种论文、报告,紧接着公关在各类期刊发表,用论文去结题,再以 论文去申请新课题。对于越来越多的论文,学界自身的评论是90% 以上是垃圾。 三是“成果、获奖、成果”的闭循环。在以上两个闭循环中,还嵌 人另一个环节,研究者(或机构)酝酿把论文、著作等汇聚成成果, 申报各种政府奖项,以奖励提高自己的地位和声誉,再以奖励去获 得新的“成果”,获得新的奖励。 这样的学术活动路线图,足以 令人“名利双收”。然而,在世界第一论文发表数、每年几百项科 技大奖的繁荣表象下,学术的真实生态却趋向荒凉。“教师疲于应 付考评、追逐名利,学术生命日益萎靡甚至被迫造假,从这个意义 上讲,老师也是受害者。”熊丙奇说。
3
案例分析
2019/11/2
高校在评价教授的学术成果时,往往片面地追 求一些外部指标,比如发表论文的数量,参与 课题的数量等等。在这种情况下,许多老师都 将主要精力放在了拉课题接项目炮制论文上,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学术资源” 和更高的“学术地位”,而真正应该被重视的 学术研究质量则被扔在一边。这使得许多学术 研究陷入了“闭循环”的路径之中。熊丙奇给 记者列举了三种情况:
国内案例分析
2019/11/2
国内案例主要利用项目申报和国家基金资助做 文章,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通常是造假, 重复申报等行为,浪费了社会资源,也显示出 了现存监管机制的不健全。而且通过上述案例 我们可以看到,惩罚力度相对于获利来说太轻, 不构成刑事犯罪。导致许多人铤而走险,为获 得名利不择手段。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只有在学生时代打好学术是严谨的方向,才能 让他们在以后面对诱惑时坚持号自己的操守, 才能让更多的人在科学领域做出更多有意义的 贡献。
8
学术不端案例及分析
2019/11/2
姓名:*** 学号:****** 班级:******
什么是学术不端?
2019/11/2
学术不端是指学术界的一些弄虚作假、行为不 良或失范的风气,或指某些人在学术方面剽窃 他人研究成果,败坏学术风气,阻碍学术进步, 违背科学精神和道德,抛弃科学实验数据的真 实诚信原则,给科学和教育事业带来严重的负 面影响,极大损害学术形象的丑恶现象。
6
针对措施
2019/11/2
2007年1月6日中国科协七届三次常委会通过 了《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
科学技术部令第11号《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 科研不端行为处罚办法(试行)》
2009年3月19日《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 学校科研不端行为的通知》
7
遏制不端行为应从学生抓起
2019/11/2
2
学术不端案例
2019/11/2
2008年10月11日,湖北某高校研究生贾某搬出了自己的行李。校方正式取 消他的研究生学籍,贾某因剽窃他人论文被开除。 9月22日,一篇名为《剽窃示众:历史文化学院2006级硕士研究生贾××》 的帖子在网上刚一发表,就迅速流传开来。该帖称,贾某2005年在《理论月 刊》和《大庆师范学院》期刊上发表的论文《鸦片贸易在华泛滥的经济视角 思考》、《翁通觫“罢退”之原由》,均系原文抄袭自西北大学内部交流年 刊《史林新苗》,原标题分别为《1840年前鸦片在中国泛滥之原由新探》、 《试析翁同稣“罢退”之原由》,作者分别为王某和杨某。 9月26日,作者王某发出《就剽窃事件答复贾××》一帖,其中道出贾某 赴深圳找过杨某,并附上贾某发给自己的道歉信全文。
4
2019/11/2
一是“基金、著作、基金”的闭循环。研究者申请基金,利用基金 买书号,出版“著作”,再以“著作”去申请新基金。这种著作一 般只有两人看——编辑和作者。 二是“课题、论文、课题”的闭循环。学者申请课题,然后炮制各 种论文、报告,紧接着公关在各类期刊发表,用论文去结题,再以 论文去申请新课题。对于越来越多的论文,学界自身的评论是90% 以上是垃圾。 三是“成果、获奖、成果”的闭循环。在以上两个闭循环中,还嵌 人另一个环节,研究者(或机构)酝酿把论文、著作等汇聚成成果, 申报各种政府奖项,以奖励提高自己的地位和声誉,再以奖励去获 得新的“成果”,获得新的奖励。 这样的学术活动路线图,足以 令人“名利双收”。然而,在世界第一论文发表数、每年几百项科 技大奖的繁荣表象下,学术的真实生态却趋向荒凉。“教师疲于应 付考评、追逐名利,学术生命日益萎靡甚至被迫造假,从这个意义 上讲,老师也是受害者。”熊丙奇说。
3
案例分析
2019/11/2
高校在评价教授的学术成果时,往往片面地追 求一些外部指标,比如发表论文的数量,参与 课题的数量等等。在这种情况下,许多老师都 将主要精力放在了拉课题接项目炮制论文上,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学术资源” 和更高的“学术地位”,而真正应该被重视的 学术研究质量则被扔在一边。这使得许多学术 研究陷入了“闭循环”的路径之中。熊丙奇给 记者列举了三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