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莎士比亚浪漫主义文学作品中的现实主义因素

合集下载

浅谈莎士比亚浪漫主义文学作品中的现实主义因素

浅谈莎士比亚浪漫主义文学作品中的现实主义因素

莎士比亚浪漫主义文学作品中的现实主义因素10级本(3)班胡一娟众所周知,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著名的戏剧家和诗人。

他生活在欧洲历史上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兴起的交替时代。

此时的英国,社会矛盾激化、宫廷生活挥霍浪费、社会动乱不堪,王室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莎士比亚借鉴古丹麦故事,通过哈姆雷特之口,巧妙地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象,无情的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平,批判了人性的丑陋与贪婪。

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一直被归类为喜剧,其中的夏洛克角色一直是学者们讨论的热点人物,本文就家庭、经济、宗教、法律角度论述了了该剧的悲剧色彩。

威尼斯商人夏洛克悲剧家庭经济宗教法律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戏剧家和诗人。

他是英国乃至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古典剧作家。

马克思称莎士比亚为“人类最伟大的天才之一”。

恩格斯盛赞其作品的现实主义精神与情节的生动性、丰富性。

与他同时代的戏剧家本·琼生(BenJonson)曾评价说:“He was not of an age,but for all time。

”(他不属于一个世纪,而属于所有时代)。

说不尽的莎士比亚也经常被用来指称这位伊丽莎白时期的宠儿,世界的每个角落只要有书籍就有莎士比亚,他也位列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

《威尼斯商人》是写于1596年(又一说在1593年置于出版商的岸头,可能写于二,三年前)。

首演于1598年,1600年它以四开本形式出现。

它是莎士比亚喜悲剧的过渡之作。

故事并非莎士比亚原创,其主要情节取材于意大利作家乔万尼。

菲奥伦蒂诺的短篇小说《傻瓜》;三个匣子择婿的故事则源于中世纪的《罗马人的伟绩》中的第66个故事,同时借鉴了当时台上的其他故事。

从1623年第一版《莎士比亚全集》开始,《威尼斯商人》一直被归类为喜剧,因为其中的夏洛克的生动刻画和结尾处三对恋人的完美结合。

《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人性与命运

《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人性与命运

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人性与命运一、引言•莎士比亚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戏剧家之一•他的戏剧作品通过揭示人性和探讨命运等主题,深刻影响了后世文化二、莎士比亚戏剧的背景和特点1. 艺术背景•文艺复兴时期对戏剧的影响•剧本与舞台表演的发展2. 戏剧特征•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如诗歌和专有名词使用•复杂多样的角色形象塑造•情节紧凑而复杂,常伴隐喻和象征手法三、人性在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体现1. 爱与欲望•爱情在莎士比亚作品中与欲望密切相关,并引发各种冲突和错误判断•对不同类型爱情,如浪漫爱情、家庭关系等进行了深入探讨2. 权力和权谋•权力在莎士比亚戏剧中经常成为角色们追求的目标和冲突的源泉•通过人性中的欲望、野心和背叛等展现了权力对人性的影响3. 善恶与道德观念•莎士比亚对人性中善恶二元对立进行了深入思考,揭示了人性复杂而矛盾的一面•角色之间的道德进退和内心挣扎是他作品中重要的人性体现4. 自由与命运•在莎士比亚戏剧中,命运常常被描绘为无可逃避且具有决定性的力量•但同时也存在着个体通过选择和行动来改变自己命运的可能性,反映了自由意志与命运之间的互动关系四、命运在莎士比亚戏剧中的探讨1. 命运与宿命论•莎士比亚作品中存在强烈宿命色彩,暗示着人类生活受到不可抗拒力量的限制•即使明知自身无法改变命运,角色们仍努力奋斗,继续追寻幸福2. 命运与现实主义•虽然莎士比亚戏剧中存在命运的探讨,但他也展示了现实主义思想•通过揭示社会地位、贫富差距和阶级斗争等因素对人的影响,呈现了复杂的命运观五、结论•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人性与命运紧密相连,彼此交织影响•他通过塑造丰富的角色形象和复杂的情节,在我们面前打开了对人性和命运深层次思考的大门。

论文艺复习时期莎翁作品的现实主义

论文艺复习时期莎翁作品的现实主义

论文艺复习时期莎翁作品的现实主义作者:宋阳葛宗男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18期摘要:现实主义文学潮流是欧美文学发展的巅峰,现实主义文学源远流长,虽然繁荣于19世纪30年代,但是早在文艺复兴时期,现实主义创作理念及风格就已经在莎翁的作品中显现,并成为莎翁创作的重要特征。

莎翁作品中对人物的现实刻画,对社会风情的现实写照,都成为莎翁笔下灵魂人物的真实写照。

关键词:文艺复兴莎翁现实主义[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1)-18-0031-01首先,现实主义需要真实客观地再现社会现实,这是现实主义术语最基本的概念范畴和意义。

格兰特用“应合”理论解释现实主义的客观性成规,称应合为一种文学的认真心理,“如果文学忽视或贬低外在现实,希冀仅从恣意驰骋的想象汲取营养,并仅为想象而存在,这个认真心理就要提出抗议。

”格兰特强调的是文学对现实的忠诚和责任,文学创作需要通过作家的笔来实现作家个人对社会和人生的认识,实现针砭时弊、直抒胸臆。

除了格兰特的评价外,韦勒克从文学史角度诠释了现实主义的要义:“它排斥虚无缥缈的幻想、排斥神话故事、排斥寓意与象征、排斥高度的风格化、排除纯粹的抽象与雕饰,它意味着我们不需要虚构,不需要神话故事,不需要梦幻世界。

”莎翁的作品中这种再现社会现实的表现颇多,莎翁很注重对现实社会真实场景的提炼和升华,注重这种现实本质背后隐藏的人类的恶与善,并通过戏曲的方式去解读这其中孕育的深层次矛盾和人在社会在大环境中的无力。

莎翁笔下的麦克白人物,就是一个典型的人物代表,通过这个人物,可以发现内心的魔杖与现实是如此的接近,两者之间似乎从来没有分离。

麦克白原本只是一个忠诚于国君的战士,他屡建战功,并受到了君主的恩宠和人民的爱戴,但是,他恰恰误解了这种君主的恩宠和人民的爱戴,这时的他对现实认识不够,现实让他迷失在自我的旷野之中,这使他产生野心,而这种野心是建立在盲目的信任基础上的,他信任他的主人,认为这种优异姿态在取悦他的同时会让其将王位拱手相让,他信任身边的战友和属下,认为他们见证并承认了他的忠诚和勇猛。

《莎士比亚选集》读后感

《莎士比亚选集》读后感

《莎士比亚选集》这部作品,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莎士比亚的才华和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在这部作品中,莎士比亚以独特的笔触,描绘了一系列生动而鲜明的人物形象,他们的生活和内心世界,都充满了对生活和人性的深刻理解和解剖。

莎士比亚的笔下,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和内心世界。

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成功失败,他们的爱恨情仇,都被莎士比亚描绘得淋漓尽致。

他的作品,让我看到了生活的真实面目,也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和深沉。

同时,我也被莎士比亚的勇气所震撼。

在那个时代,现实主义文学是被社会接受的,甚至被一些人追捧的。

然而,莎士比亚却敢于挑战这种社会现象,他用他的笔,揭示了生活和人性的真实面目,让人们看到了他们的复杂和深沉。

这种勇气,让我深深地感到敬佩。

莎士比亚戏剧创作浅论

莎士比亚戏剧创作浅论

莎士比亚戏剧创作浅论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作家,他的戏剧创作真实而广泛地反映了英国16世纪末期至17世纪初期英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风俗等社会现实,塑造了众多的栩栩如生的典型形象,在世界戏剧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马克思和恩格斯很推崇莎士比亚,要求无产阶级文学家的创作要“莎士比亚”化,即要求作家应当从现实生活出发而不是从观念出发,通过生动丰富的情节,形象化的语言,塑造出性格鲜明的典型形象,使作品富于艺术感染力。

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流派之一,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基本遵循现实主义这一创作原则。

他在《哈姆雷特》中说:“该知道演戏的目的,从前也好,现在也好,都是仿佛要给自然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貌,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

”这里的“自然”就是指客观现实。

莎士比亚把文艺比作“自然”的镜子,说明文艺来源于现实生活,反映现实生活。

他自己的戏剧创作实践了他的这一观点,他的喜剧生动地反映了伊丽莎白王朝前期人们的乐观情绪;历史剧则真实地反映了英国历史上纷争割据的局面和封建秩序的瓦解过程;大量的悲剧揭露了英国封建社会衰落、资本主义兴起时期社会上的种种矛盾和斗争,政治的腐败和道德的堕落。

莎士比亚的戏剧确实成了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社会的一面镜子,无论他戏剧中的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都是反映英国的社会现实和人们的思想感情。

戏剧的创作方法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不同方法的综合运用。

莎士比亚戏剧就是现实主义往往和浪漫主义有机地结合,其中既有现实主义的描绘,真实细致地描写现实生活,揭露现实中的矛盾,又有浪漫主义的幻想,以奔放的热情,大胆的想象,表现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威尼斯商人》就是这种既有现实的揭露又有理想的光辉的代表作品之一。

作品一方面深刻揭露了威尼斯市里的贪婪、自私和狠毒,同时又描绘了一个理想世界贝尔蒙特。

月光溶溶,充满了友谊和爱情的贝尔蒙特跟阴气深深,充满了邪恶和狡诈的威尼期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表现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巧妙结合。

文学作品中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

文学作品中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

文学作品中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是一种艺术形式,通过语言来表达人类的思想、情感和经历。

在文学作品中,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是两种主要的文学流派。

现实主义强调作品需要表现真实的世界,并尽可能地反映社会现实;而浪漫主义则强调感性和想象力,赞美自然和个人情感。

本文将探讨文学作品中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不同,以及它们对文化与艺术的影响。

一、现实主义现实主义是一种关注世界现实的文学流派。

它强调那些真实的、可观察的、可感知的事件和人物。

现实主义文学通常描写真实的生活场景,比如城市、乡村、工作和人际关系等。

现实主义作家往往将自己视为一种观察者,用笔墨记录他们看到和听到的一切。

作品中的人物和情节往往充满了细节和具体的边缘。

现实主义流派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盛行。

它吸引了很多作家,如海明威、福克纳、西奥多·德莱塞、艾米莉·狄金森、威廉·福克纳等。

现实主义文学不仅是文学的一种形式,同时也是一种哲学立场。

现实主义认为,真理和现实是有关联的,并且通过观察和分析现实世界,人类可以获得真理。

因此,现实主义文学的目的在于探索整个人类经验,尤其是那些在现实生活中经历最多的问题。

二、浪漫主义浪漫主义是一种强调主观感受和想象力的文学流派。

这一流派通常描绘自然、爱情、梦想、诗人和奇迹等主题。

浪漫主义文学的作品往往描绘出人们的幻想和希望,并且赞美个性化、非传统的自我表达。

浪漫主义文学的特色是多样性和表现主义表达。

浪漫主义流派出现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一些最著名的浪漫主义作家有シャルル・ボードレール(法)、伊万·塔尔戈念(俄)、约翰·凯茵斯(英)、海涅(德)、歌德(德)等。

浪漫主义在艺术、音乐和文学中都有一定的影响。

浪漫主义文学比现实主义文学更加宽松,尤其是在艺术表达方面,因为它更注重自由表达。

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相似之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都表现为对社会、人类和大自然的关注,两者都试图创造一个更加完整和真实的世界,从而促进人类的发展。

莎士比亚的经历与作品

莎士比亚的经历与作品

莎士比亚的经历与作品威廉·莎士比亚被许多人认为是英国文学史和戏剧史上最杰出的作家,是一位诗人和剧作家。

他不但创作了许多最催人泪下的悲剧,他的很多出喜剧也是在英国舞台上曾经上演过的所有戏剧中最引人发笑的。

此外他还写过154首十四行诗,和几首长诗歌,这些诗歌不只是单纯的叙述,而能触及人类本性中最深层的部分,因此被很多人认为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佳作。

他通过笔下的人物不断地向我们提出生活中哪些最根本的问题,人们总是能从他的剧作中找到与自己相通的东西。

这一切正是莎士比亚作品具有永恒魅力的原因所在。

他的戏剧多取材于历史记载、小说、民间传说和老戏等已有的材料,反映了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现实,宣扬了新兴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思想和人性论观点。

由于一方面广泛借鉴古代戏剧、英国中世纪戏剧以及欧洲新兴的文化艺术,一方面深刻观察人生,了解社会,掌握时代的脉搏,故使莎士比亚得以塑造出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描绘广阔的、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图景,并使之以悲喜交融、富于诗意和想象、寓统一于矛盾变化之中以及富有人生哲理和批判精神等特点著称。

莎士比亚出生在伊丽莎白女王统治时期,幼年家境殷实,父亲是生意兴隆的皮手套工匠和商人,曾当选市政委员会执行官,在父亲任执行官期间,斯特拉福德市第一次接待了伦敦来的剧团,在前圣十字架互助会小教堂演出,这大概是莎士比亚最初看戏的机会,而且坐在最佳观众席。

莎士比亚大概于7岁时进入本市文法学校“爱德华六世国王新学校”(免费接受市政委员会成员的子弟)。

文法学校只收男生,主要教学拉丁文的文法、会话、修词、逻辑、演说、做诗,要攻读由浅入深的拉丁诗文:伊索寓言,曼图安纳斯的诗,萨勒斯特、普劳图斯、塞内加、泰伦斯、西塞罗、奥维德、霍拉斯、维吉尔等罗马作家的作品选。

其中普劳图斯和泰伦斯的喜剧、塞内加的悲剧和奥维德《变形记》长诗对日后莎士比亚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因此在其幼年时期,受到了良好的基础教育,戏剧熏陶,培养了他深厚的文学底蕴和对戏剧浓厚的兴趣,并对其一生的戏剧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请以作品为例,论述莎士比亚的创作特点与文学成就

请以作品为例,论述莎士比亚的创作特点与文学成就

请以作品为例,论述莎士比亚的创作特点与文学成就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莎士比亚的戏剧具有丰富的人性描绘。

他的作品常常通过人物对话和情节描述,深入揭示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在他的许多作品中,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互动成为了剧情发展的核心,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和冲突,展现了人性的矛盾和挣扎。

例如,在《哈姆雷特》中,王子哈姆雷特面对父王的死亡和母亲再婚的困境,逐渐揭露了隐藏在表面和谐之下的真相,通过这些揭示,莎士比亚深入探讨了人性的本质和道德的复杂性。

其次,莎士比亚的戏剧具有深刻的心理描绘。

他擅长通过人物的行为和言语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出人物的恐惧、欲望、愤怒、悲伤等情感。

在他的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描绘不仅推动了剧情的发展,也使得人物更加立体和真实。

例如,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两家人之间的仇恨和冲突成为了一种情感的投射,主人公们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展现了各自内心的挣扎和矛盾。

再者,莎士比亚的戏剧具有高超的语言艺术。

他的语言生动、优美、富有音乐性,常常使用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他的语言既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又具有强烈的艺术表现力。

他的作品被广泛阅读和引用,成为了英语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莎士比亚的戏剧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他的作品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也具有深刻的社会价值。

他的作品探讨了人性的本质、道德的复杂性、社会的不公等问题,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文学成就的角度来看,莎士比亚的作品被广泛认为是英语文学的经典之作,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广为传播。

他的作品不仅对英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作品被视为英语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莎士比亚的创作特点与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人性描绘、心理描绘、语言艺术和社会意义等方面。

精选最新分析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的艺术特色 论文3篇

精选最新分析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的艺术特色 论文3篇

关键词:莎士比亚戏剧家悲剧哈姆雷特人文主义摘要:威廉·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戏剧家。

作为戏剧艺术大师,他的戏剧,无论是历史剧、喜剧,还是悲剧,都达到了世界文学的顶峰。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悲剧之一,代表了莎士比亚最高的艺术成就。

剧中莎士比亚塑造的著名人物哈姆雷特,连同罗密欧和朱丽叶等700余典型的人物形象一起已被列入世界文学的艺术画廊。

本文主要通过对悲剧《哈姆雷特》及其艺术风格的分析与研究来探索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及其对世界文学发展的贡献。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

他于1564年4月23日出生在英格兰中部沃里克郡埃文河畔的斯特拉特福镇,在那里度过了他的童年时期。

父亲是一个商人,曾任过斯特拉特福镇的镇长。

少年时代在当地文法学校接受基础教育,先后学习拉丁文、哲学和历史等。

莎士比亚自幼就接触过戏剧,不断有一些著名的剧团来他家乡巡回演出,这些演出使他对戏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培养了他对戏剧的爱好。

在文法学校,他经常在课下研读古罗马剧作家的作品,尝试练写诗歌。

14岁时,由于他父亲陷入债务,家道中落,莎士比亚不得不辍学谋生。

他18岁结婚。

1586年,他离开家乡,赴伦敦谋生。

开始当过一家剧院的打杂工,在戏剧中扮演一些小角色。

在繁忙的演员生活之余,他开始从事剧本改编和创作。

在16世纪末叶,莎士比亚已经成为一位成功的作家。

一、莎士比亚的文学生涯1590年至1600年是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第一时期,莎士比亚初试创作,本时期是他的人文主义世界观的形成期,在此期间,他写了许多历史剧、喜剧和很少几部悲剧,这些剧作大都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

主要代表作为:《查理三世》,《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罗密欧与朱丽叶》和《皆大欢喜》。

1601年至1608年为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第二时期,本时期是莎士比亚创作的辉煌时期。

在此期间,莎士比亚的文艺思想变得更加成熟,他的创作艺术也达到了巅峰阶段,他创作了不朽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瑟罗》《李尔王》和《麦克白》。

莎士比亚创作的艺术特色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

莎士比亚创作的艺术特色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

莎士比亚创作的艺术特色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第一,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认为戏剧是反映人生的一面镜子。

第二,追求自然的表演理论,认为演剧要真实,切忌过火。

第三,情节生动丰富,一个剧里常有几条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线索,悲喜剧因素结合在一起。

第四,塑造了一系列具有鲜明个性的艺术形象。

如哈姆雷特、福斯塔夫。

第五,人物语言性格化,如哈姆雷特的话富有哲理和诗意,御前大臣波洛涅斯的语言矫揉造作,伊阿古的语言充满秽言秽语。

据电子计算机统计,莎士比亚创作的词汇量有29066个。

“传奇剧”原本并不是莎士比亚时代的戏剧划分种类。

而现代所称的“传奇剧”实际上指的是一种新的剧种,混合了喜剧和悲剧因素。

像喜剧一样,传奇剧包括爱情计谋,逐渐以圆满结局。

像悲剧一样,传奇剧要有严肃的情节(背叛、独裁、篡权)涉及严肃的主题;气氛要比喜剧阴沉。

悲剧强调邪恶,喜剧减少邪恶,传奇剧则恶有恶报,这却是人类磨难的现实存在。

早期浪漫剧与喜剧比较接近,而后期传奇剧则与悲剧比较相近。

弗莱彻:“要有死亡,恰到好处,不至于使其成为悲剧;再贴切一点,不至于使其成为喜剧。

”从莎士比亚的传奇剧中,可发现戏剧冲突包罗万象:战争、叛乱、嫉妒、诡计等,而这些冲突产生的根源却显得比较模糊,一直持续到戏剧开展的阶段,最终在剧末得到解决。

传奇剧的主体往往涉及犯罪、赎罪和悔改。

坏人多行不义,通过外在环境与内在因素的作用,终于幡然悔过,而不是最终遭到惩罚。

传奇剧是继悲剧之后描写人类经历的自然步骤。

悲剧蕴含着人们所做出的不可逆转的选择,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可避免地导致悲剧结局。

在传奇剧中,事件似乎可以“逆转的”,可以有第二次选择和重新开始。

其结果是,前因与后果,开端与结尾的逻辑关系被一种同时性和和谐感所代替。

喜剧的气氛是亲切而华丽的,传奇剧则具有一种沉默的幸福感——喜悦与悲恸交织在一起。

悲剧处理事件势必导致个体的死亡,而传奇剧则强调生死轮回。

传奇剧是非现实主义的,充满了超自然的因素。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探讨《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文学风格》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探讨《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文学风格》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探讨《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文学风格》1. 引言1.1 概述:本文将探讨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所体现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文学风格。

《罗密欧与朱丽叶》作为莎士比亚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被广泛认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情故事之一。

这部作品不仅深入描绘了两位年轻恋人之间纯粹而激情四溢的爱情,还通过对现实与浪漫主义元素的巧妙融合,展示了社会和个人因素如何影响爱情的发展。

通过分析《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体现及其对作品整体风格的影响,我们能更好地理解这部杰作背后深刻而复杂的意义。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探讨:首先,我们将对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种文学风格进行定义和要点阐述;其次,我们将介绍《罗密欧与朱丽叶》剧情以及威廉·莎士比亚的背景,为后续的文学风格分析做铺垫;然后,我们将深入探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元素的体现,并探讨它们对作品整体风格的影响;最后,我们将通过比较这两种文学风格对作品产生的影响及意义,以及对读者阅读体验产生的影响和启示,得出结论。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分析,深入理解这部杰作所传达的爱情、社会和人性等多重主题。

通过揭示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在作品中相辅相成、交织影响的关系,我们能更好地认识到这个经典故事对人们心灵产生的震撼和思考。

此外,本文也旨在给读者提供一种全新视角来解读《罗密欧与朱丽叶》,拓宽阅读层面,增进对著名戏剧家莎士比亚及其作品的欣赏和理解。

2.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定义与特点:2.1 现实主义的定义和要点:现实主义是一种文学时期和文学思潮,源于19世纪下半叶的欧洲。

它强调以真实和客观的方式描绘人类生活,关注社会现象、人物性格、道德问题等。

现实主义作品通常具有以下要点:- 反映真实:现实主义作品追求真实而客观的描绘,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细节的刻画来展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浅谈莎士比亚浪漫主义文学作品中的现实主义因素

浅谈莎士比亚浪漫主义文学作品中的现实主义因素

浅谈莎士比亚浪漫主义文学作品中的现实主义因素——《哈姆雷特》所反映的对社会现实以及人性的批判外国文学论文内蒙古财经学院会计学院10级财务管理二班《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剧作。

该剧同《麦克白》、《李尔王》、《奥赛罗》一起组成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

莎士比亚通过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复仇的故事表达了对于颠倒混乱的社会现实所表现出来的深深的忧虑,从而呼唤理性、秩序和新的道德理想、社会理想。

该剧以它戏剧场面的不断转化、人物形象及性格的复杂、文体结合的繁复以及思想艺术造诣的高深而成为文艺复兴,乃至世界文学中的一个璀璨的明珠。

众所周知,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著名的戏剧家和诗人。

他生活在欧洲历史上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兴起的交替时代。

此时的英国,社会矛盾激化、宫廷生活挥霍浪费、社会动乱不堪,王室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莎士比亚借鉴古丹麦故事,通过哈姆雷特之口,巧妙地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象,无情的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平,批判了人性的丑陋与贪婪。

《哈姆雷特》是一部浪漫主义著作,无论是它的语言结构,还是最终的结局都着实为一部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悲剧。

但是,任何一部剧作都离不开培育它的时代与社会背景,其势必要反映当时的社会现状和人类心理。

更是由于其创作时期的社会背景的复杂性——这个欧洲历史上新旧制度交替更迭的时代——加深了《哈姆雷特》这部剧作的现实主义因素。

以思想特征为例,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显著的思想特征,而主人公哈姆雷特就是一个十足的人文主义思想者。

虽然他在剧中一出场就是一个身着黑衣、一脸肃穆的王子,但“剧前期”的哈姆雷特却是一个在人文主义思想策源地的威登堡大学学习的快乐王子,他对人类充满了理性的信念:“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能力!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可是他的世界观倏忽改观:哈姆雷特心中理想化的君主——老哈姆雷特突然亡故,猥琐而卑鄙的叔父克劳蒂斯却贱登王位;父母亲的爱情理想有被改嫁的母亲所玷污;盛大的结婚笙乐使哈姆雷特看到了本民族的致命缺陷,而老臣们纷纷向新国王献媚邀宠更使哈姆雷特感受到了人情的冷暖、世态的炎凉。

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的人物与意象

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的人物与意象

基本内容
接下来是《奥赛罗》。奥赛罗是威尼斯的将军,他娶了一位美丽而轻信的女 子苔丝狄蒙娜为妻。然而,他的好友伊阿古却利用他的嫉妒和猜疑,诬陷苔丝狄 蒙娜与他人有不正当关系。奥赛罗在愤怒中杀死了苔丝狄蒙娜,后来才发现真相。 奥赛罗是一个勇敢的战士,但他的嫉妒和愤怒让他失去了理智。他的形象揭示了 人性中的弱点和盲点,也提醒我们不要被愤怒和嫉妒所控制。
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
古希腊悲剧和莎士比亚悲剧是东西方文学的两大瑰宝,各自在文学史上占据 着重要的地位。两者在产生、形成、取材内容、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均有所不同, 分别代表了命运悲剧和性格悲剧的典范。
一、产生与形成
一、产生与形成
古希腊悲剧起源于神话传说,取材于神话传说,将各种传说中的神神话,形 成了古希腊的悲剧。这种悲剧的形成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人们的信仰有着密切的 关系。古希腊人相信命运,认为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而悲剧则是命运的一 种表现形式。因此,古希腊悲剧的主题通常是人类对命运的抗争和无能为力。
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他的戏剧作品历来备受。在这 些作品中,恶魔形象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兴趣。本次 演示将从莎士比亚戏剧中的恶魔人物论入手,深入探讨这些角色在文学、历史、 文化等方面的意义。
莎士比亚戏剧中的恶魔人物
莎士比亚戏剧中的恶魔人物
四、艺术手法
米修斯是一种伟大的形象,他与宙斯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作家把这一斗争 提高关系人类命运的高度,歌颂了他为人类正义事业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精神.而 哈姆雷特在剧中性格不是很完美,有着崇高的理想却事与愿违,在与剧中人物的对 照中映衬出其性格特点.莎士比亚的悲剧主要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和理想的破灭. 人文主义理想和现实社会恶势之间的矛盾构成戏剧冲突.剧中塑造

以《哈姆莱特》为例,分析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艺术特征。

以《哈姆莱特》为例,分析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艺术特征。

以《哈姆莱特》为例,分析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艺术特征。

答:莎士比亚的剧作是欧洲戏剧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

①他的创作基本上是遵循现实主义原则的, 由于时代和艺术发展本身的条件所决定, 他的现实主义又带有自己的独特性。

他的剧作的题材绝大部分取之于现成的材料或现成的剧本, 并不是取之于现实。

他在旧故事的框架中填补了现实生活的血肉, 注入了时代精神的灵魂。

他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浪漫主义的因素仍然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哈姆莱特》第三幕第二场中哈姆莱特关于演剧问题的一番谈话, 可以代表莎士比亚本人的艺术见解。

②莎士比亚戏剧能通过丰富、生动的情节来反映现实生活。

戏剧情节的生动丰富, 还与剧中紧张尖锐的戏剧冲突有关, 同时, 这种生动性并不是外加的人为的, 而是由剧中人物的性格冲突所决定的。

《哈姆莱特》的剧本本来是一个宫廷复仇的故事,但莎士比亚的剧本中所写的生活内容却远远突破了宫墙的限制。

③莎士比亚戏剧情节的生动丰富, 还与剧中紧张尖锐的戏剧冲突有关, 同时, 这种生动性并不是外加的人为的, 而是由剧中人物的性格冲突所决定的。

《哈姆莱特》情节曲折动人, 冲突双方在斗争中的地位不断变化, 形成波澜起伏富有戏剧性的情节, 其间的起伏变化就是由哈姆莱特和克劳狄斯的性格冲突来决定的。

④打破了古代戏剧的框框, 在一个剧本中把悲剧因素和喜剧因素结合在一起, 这也加强了情节的生动性。

他对欧洲戏剧发展的重大贡献在于他刻画人物性格方面的成就。

《哈姆莱特》第一幕以哈姆莱特与鬼魂相会的阴森恐怖的场面结束。

第二幕以波洛涅斯派人打探儿子品行的戏剧开场。

⑤莎士比亚对欧洲戏剧的重大贡献,在于他刻画人物性格方面的成就。

人物性格具有多面性和复杂性。

哈姆莱特具有崇高的理想, 斗争的决心, 但他理想脱离实际,行动脱离群众,致使他无力承担自己的责任,最终在强大的恶势力前倒下。

人物性格在不断地变化发展。

人物处在内外两重的矛盾冲突之中, 一方面是主人公与客观环境的冲突, 另一方面是主人公的内心冲突。

文学作品中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对比

文学作品中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对比

文学作品中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对比在文学作品中,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它们代表了不同的创作理念和审美观点。

现实主义以真实、客观、理性为核心,追求对社会生活的准确描绘和深入分析;而浪漫主义则强调对情感、幻想、主观体验的追求,追求超越现实世界的理想化境界。

本文将探讨文学作品中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对比,分析它们在表现手法、主题内容和艺术效果等方面的异同。

一、表现手法的对比在现实主义文学中,作家以客观、冷静的态度去观察和描绘社会生活。

他们追求用客观事实来反映社会现象和人物形象的真实性。

通常采用写实细致的手法,详实地描绘环境、对话和人物内心活动。

他们注重现实生活的细节,以此展示社会问题和人性的复杂性。

比如莫泊桑的《一个人的遭遇》以及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等作品,都是以真实、客观的描写风格来展现社会现实。

而在浪漫主义文学中,作家的创作追求情感的激荡和精神上的超越。

他们善于运用夸张、象征等手法,突出情感、幻想和主观意识的表达。

他们追求独特的美感和个人的情感体验,通常运用诗歌般的语言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比如拜伦的《唐璜》和雨果的《悲惨世界》等作品,都是以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来描绘情感世界的辽阔与绚烂。

二、主题内容的对比现实主义文学更注重对社会现象、社会问题和人性的揭示。

作家通常以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社会事件作为创作的背景,展现人们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通过对社会现象的剖析和批判,以及人物形象的塑造与发展,揭示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弊端。

比如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就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不公和人性的弱点。

而浪漫主义文学更注重情感、幻想和理想的表达。

作家通常以个人的情感和精神追求为出发点,探索人类内心深处的渴望和追求。

他们关注个体的心灵世界和情感状态,通过对内心的反思和抒发,探索人性的纯洁与美好。

比如雪莱的《西风颂》和高尔基的《童年》等作品,都表达了对自由、理想和幸福的不懈追求。

《威尼斯商人》的喜剧色彩和浪漫主义元素分析

《威尼斯商人》的喜剧色彩和浪漫主义元素分析

《威尼斯商人》的喜剧色彩和浪漫主义元素分析摘要:《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的经典作品之一,在这部喜剧当中,莎士比亚塑造了多处生动的人物形象和感人的场景,表达了其心中对于人文主义精神的向往。

本文从喜剧色彩入手分析了作品中的讽喻特质和对于社会丑恶现象、人文主义者的阴暗面的讽刺;从爱情、友情以及人物形象塑造三个方面解读了作品的浪漫主义元素,并对此进行一定的思考。

关键词:《威尼斯商人》威廉·莎士比亚浪漫主义喜剧色彩中图分类号:i106.3 文献标识码:a威廉·莎士比亚是世界上公认的伟大作家,其作品大都是世界文学的传世名作,影响了整个英国文学以及世界文学。

《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的经典喜剧作品之一,其构建的喜剧色彩以及浪漫主义的元素,深深地影响了整个世界。

一《威尼斯商人》中的喜剧色彩与浪漫主义元素在《威尼斯商人》中,有很多丰富且优秀的文学元素和文学审美情趣,而喜剧的色彩以及浪漫主义元素则是这部戏剧中最为耀眼夺目的文学审美要素。

《威尼斯商人》本身的定位是喜剧,因此博取读者的喜欢与开心,就成为这部喜剧中的一个重要的审美元素。

为此,莎士比亚塑造了一个吝啬、诡诈的犹太商人夏洛克。

夏洛克从本来可以索取到的所谓一磅肉,到最后被机智的鲍西娅所伪装的青年学者所骗,整部喜剧以机智谐趣的对话,营造着紧张与愉快交叠的氛围。

《威尼斯商人》中的喜剧色彩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讽刺营造的喜剧色彩,从对犹太人夏洛克的讽刺,到社会生活中一些丑恶现象的尖锐讽刺,甚至是对于一部分人文主义者的天真的讽刺。

莎士比亚是一个人文主义者,但是他笔下的《威尼斯商人》,却显然并没有偏袒人文主义者,而是对于一些人文主义者的笨拙、下流的行为进行了无情地讽刺,这些都和人们的生活非常贴近,有着比较好的喜剧效果。

第二种是由睿智的幽默营造的喜剧色彩,《威尼斯商人》是非常经典的莎士比亚名剧,当中人物对白很多都是运用丰富的修辞和巧妙的智慧共同融合的,因此非常明快地征服了读者的心。

论莎士比亚戏剧中的浪漫主义风格

论莎士比亚戏剧中的浪漫主义风格

论莎⼠⽐亚戏剧中的浪漫主义风格论莎⼠⽐亚戏剧中的浪漫主义风格摘要:在世界⽂学的茂密丛林中,莎⼠⽐亚⽆疑是⼀棵参天巨⽊。

他留给东西⽅戏剧⽂学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作为⼀摘要位⼈⽂主义剧作家,莎⼠⽐亚的作品多被认为是现实主义的,很少有⼈论及其作品风格中显现的浪漫主义因素,从莎⽒的代表作品及所处的社会背景及当时的⽂化潮流出发,来研究⼀下莎⼠⽐亚作品的浪漫风格,进⽽再揭⽰出其作品思想的深层意义,是笔者近⽇来的⼀个新的尝试。

关键词:⽂艺复兴;戏剧;浪漫主义;⽂化意义关键词⼀、浪漫主义戏剧的本源什么是浪漫主义戏剧?它⼜是怎样发展起来的?莎⼠⽐亚戏剧中有多少浪漫主义的成分?在开始阐述本⽂观点之前,很有必要先探讨⼀下有关浪漫主义戏剧的如上⼏个问题。

有⼈说浪漫主义戏剧与现实主义剧作最⼤的区别乃是浪漫主义按照作家的理想写作,⽽现实主义则按照现实⽣活的原貌加⼯。

浪漫主义歌颂⼈们的理想,赞美理想化的秩序。

⽽现实主义则永远把⽭头对准⼈们的现实⽣活,以揭⽰⽣活意义解决⼈⽣⽭盾为主题。

其实,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戏剧风格在许多作家的作品中都是相融合的。

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莎⼠⽐亚戏剧就有这样的⼀个特点。

在戏剧创作中,纯粹的浪漫主义是不存在的,即使存在也没有多少⽂化的价值和意义。

莎⼠⽐亚的戏剧是给他⽣活时代的⼀剂良⽅,同时也是其理想的⽐照和追求。

批判现实,其实就是为了实现理想。

⼆、⼈⽂⽃⼠与浪漫主义艺术幻想莎⼠⽐亚(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16世纪后半叶到17世纪初英国最著名的剧作家,欧洲⽂艺复兴的“时代的灵魂”,也是⼈⽂主义⽂学的集⼤成者。

莎⼠⽐亚⼀⽣写有三⼗余部戏剧,其戏剧作品不论是历史题材还是现实题材,不论是神话的意境还是⽣活的写实,都反映了深远的时代背景和⼴阔的⽣活领域,充满了⼈⽂主义的⽃争精神。

后代的⽂艺理论家多从现实主义⽅⾯给予莎⼠⽐亚以崇⾼的价值评判,同时更对其⽃争精神给予充分的赞扬。

浅谈浪漫主义文学与现实主义文学的区别对比

浅谈浪漫主义文学与现实主义文学的区别对比

浅谈浪漫主义文学与现实主义文学的区别对比作者:聂依丽来源:《现代妇女·理论版》2013年第08期[摘要] 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虽然都是一种文学的表现形态,但是两者之间又存在着很多差异。

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在题材、主题、写作手法、人物形象塑造和本质特点等方面都有不同。

[关键词] 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差异对比【中图分类号】 I20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8-188-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作为一种文学艺术的基本创作方法和风格,同为文学艺术史上的两大主要思潮。

但两者之间具有很多方面的差异。

浪漫主义作为文学思潮,产生并风行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产生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它受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是法国大革命催生的社会思潮的产物。

作为创作方法和风格,浪漫主义在表现现实上,强调主观与主体性,侧重表现理想世界,把情感和想象提到创作的首位,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超越现实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理想中的形象。

对个人独立,极端自由的强调成为其核心思想,它摒弃了古典主义所信奉的理论依据,批判理性主义,崇尚浪漫情怀,注重表现人的主观精神世界,抒发理想,崇尚自然,反抗现代文明和理性主义原则以及悲观神秘色彩,用浪漫主义手法抒发对自由平等人权和幸福的向往。

现实主义是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30年代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在法、英出现形成的一种文艺思潮和创作方法,它打着浪漫主义的旗号登上文坛,是19世纪欧美文学的主流。

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写实性客观性,因此又称为批判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作家一般从现实角度寻求改善人的生存环境的方法,摒弃浪漫主义主观想象和抒情性,旨在揭露社会黑暗倡导社会改良。

法国文学史家爱弥尔·法盖解释说:“现实主义是明确地冷静地观察人间的事件,再明确地冷静地将它描写出来的艺术主张。

要从几千几万的现实事件中,选择出最具意义的事件,再将这些事件整理出来,使之产生强烈的印象。

文学创作中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

文学创作中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

文学创作中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较于现实主义追求真实、客观、具体的表达,浪漫主义则强调想象、感性、艺术性的描绘。

这两种文学创作主义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中, 赋予了文学作品不同的内涵和风格。

本文旨在探讨文学创作中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特点及其应用。

一、现实主义在文学创作中的体现现实主义强调描写社会现实,对人物、情节、语言等要求真实可信。

在文学作品中,现实主义通常呈现出以下特点:1.1 重视社会批判现实主义对社会现象进行揭示和批判,通过真实的描述引起读者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例如,中国作家鲁迅先生的作品《狂人日记》通过对精神病患者的真实描写,暗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病态和道德缺失。

1.2 对现实生活的还原现实主义作品力求还原真实的生活场景和人物形象,通过对生活细节的描写使读者更加容易产生共鸣。

例如,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系列小说通过揭示中产阶级的生活状态和社会现象,实现了对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再现。

1.3 强调情节的连贯性现实主义作品追求严密的情节结构和合理的叙事方式,以营造真实世界的连贯性和观念性。

例如,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罪与罚》通过对主人公罪行和内心挣扎的真实描写,表现出一种极具观念性的叙事方式。

二、浪漫主义在文学创作中的体现浪漫主义则注重个人的情感表达和艺术化的描绘,强调情感、幻想、诗意。

在文学作品中,浪漫主义常常呈现以下特点:2.1 强调个人情感的表达浪漫主义通过对个人情感的深入描写,试图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和对内心世界的关注。

例如,德国作家歌德的诗歌作品《浮士德》中,主人公弗洛伊德的内心痛苦和孤独展现出了浪漫主义对个人情感的关注。

2.2 强调诗意的表达浪漫主义文学作品追求语言的美感和意境的烘托。

通过运用修辞、比喻等手法,创造出独特的诗意效果。

例如,英国作家雪莱的诗歌《浮云》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表现了作者对逝去的青春和梦想的思考。

2.3 强调对幻想与理想的追求浪漫主义作品常常展现出对理想世界和幻想的讴歌,追求超越现实的完美和美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莎士比亚浪漫主义文学作品中的现实主义因素
10级本(3)班胡一娟众所周知,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著名的戏剧家和诗人。

他生活在欧洲历史上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兴起的交替时代。

此时的英国,社会矛盾激化、宫廷生活挥霍浪费、社会动乱不堪,王室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莎士比亚借鉴古丹麦故事,通过哈姆雷特之口,巧妙地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象,无情的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平,批判了人性的丑陋与贪婪。

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一直被归类为喜剧,其中的夏洛克角色一直是学者们讨论的热点人物,本文就家庭、经济、宗教、法律角度论述了了该剧的悲剧色彩。

威尼斯商人夏洛克悲剧家庭经济宗教法律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戏剧家和诗人。

他是英国
乃至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古典剧作家。

马克思称莎士比亚为“人类最伟大的天才之一”。

恩格斯盛赞其作品的现实主义精神与情节的生动性、丰富性。

与他同时代的戏剧家本·琼生(BenJonson)曾评价说:“He was not of an age,but for all time。

”(他不属于一个世纪,而属于所有时代)。

说不尽的莎士比亚也经常被用来指称这位伊丽莎白时期的宠儿,世界的每个角落只要有书籍就有莎士比亚,他也位列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

《威尼斯商人》是写于1596年(又一说在1593年置于出版商的岸头,可能写于二,三年前)。

首演于1598年,1600年它以四开本形式出现。

它是莎士比亚喜悲剧的过渡之作。

故事并非莎士比亚原创,其主要情节取材于意大利作家乔万尼。

菲奥伦蒂诺的短篇小说《傻瓜》;三个匣子择婿的故事则源于中世纪的《罗马人的伟绩》中的第66个故事,同时借鉴了当时台上的其他故事。

从1623年第一版《莎士比亚全集》开始,《威尼斯商人》一直被归类为喜剧,因为其中的夏洛克的生动刻画和结尾处三对恋人的完美结合。

但是随着种族主义的瓦解,及二战中希特勒对犹太人的大屠杀,犹太人的话题再也不能被视为调侃幽默。

现代读者和学者也在不断的关注这个再难称为喜剧的巨作,不断有文章为夏洛克作辩护。

重读《威尼斯商人》或是重看该剧的电影版,人们更多表现的是同情和心痛,为着夏洛克的家庭,经济,宗教,法律,社会等方面的悲剧色彩。

本文将逐一分析,以资共赏。

家庭角度:夏洛克唯一能爱和唯一爱的人女儿杰西卡对他没有任何感激之情,毫不犹豫地与情人罗伦佐私奔了,并卷走了他辛苦一生积累的财富。

要知道这财富是他用自己的尊严人格社会声誉为代价换来的,是在基督教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夹缝中得来的。

他唯一的女儿和唯一可以得到心理安慰的财富都一起投入到基督教徒罗伦佐的怀抱了。

夏洛克在大街上哭喊着“我的钱!我的女儿!”,是何等的伤心。

但令他更是心痛的是他的朋友Tudal告诉他他女儿用一枚戒指换来了一只野猴时,我们看到夏洛克不仅仅是在tearing(泪流满面)了,他在tearing(撕扯)他的衣服,此刻我们又看
到了一个孤独心碎的老者,不被社会所接受,又遭亲情抛弃,连仅有的一点对过去美好的回忆也被无情的女儿换成了野猴。

那枚戒指是他死去的妻子送给他的礼物。

作为人的夏洛克也有他的爱与哀愁,他只能独自承受着这撕心裂肺的痛楚,为生存和尊严而战。

他丢失了自己的血与肉(杰西卡),就必然要从对手那里讨回,这也就是他为什么坚持只要那一磅肉的象征意义。

经济角度:莎士比亚戏剧常常设场地于英国之外,人物也往往是非英国人,但无论在哪里发生的故事,人物的思想都是当时莎士比亚时期的典型代表。

《威
尼斯商人》写作时英国正处于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期,逐步向海外扩张,财富的积累是国家发展的重要目标。

而以夏洛克为代表的放高利贷者虽曾为经济发展解过燃眉之急,但终被经济发展的滚滚潮流所淹没。

因为放高利贷者并不为社会创造新的财富,他们只为个人利益服务,所以他们被新兴的资产阶级称为社会的寄生虫,遭人唾弃。

而应时势而生的以安东尼奥为代表的商人是新兴资产阶级的典型。

他们从事海外贸易,在英领土之外树立英国的形象,传播英国的影响,又为国家带回了财富,完成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

当时这些从事海外贸易的商人被尊称为“皇家商人”,他们所从事的被视为“高尚的职业”,在这样的一种经济背景下,夏洛克的处境绝不会有任何的喜剧色彩。

莎士比亚所塑造的夏洛克角色的悲剧性就有其当时的经济基础了。

宗教角度:犹太人一直被基督教人仇恨是因为犹大出卖了耶稣,但是他们忘记了耶稣本人就是犹太人。

由于犹太人坚持自己的信仰,拒绝信仰耶稣,所以在犹太人的发展史上与几个词紧密联系:流浪,迫害,与歧视。

中世纪的欧洲是基督教统治的时代。

犹太人没有任何的经济社会民族地位,还被剥夺了从事正当职业的权利,他们不能从事商业经营,却被无故征收各种无理的税收。

除了做流浪的小贩,对于天生善于经商,经常处于有产阶级的犹太人来说,放高利贷几乎是他们唯一可以生存的职业,但这种被迫来的职业却又被他们的统治阶级深恶痛绝。

好似犹太人生来就喜欢做此营生一样,天生就是守财奴,贪婪鬼,冷血动物。

他们的民族是劣等民族,是食血食肉的恶魔,这些我们从历史上基督教对犹太人的恶意诽谤中可窥一斑。

他们被称为“病毒”,“吸血蝠”,“有害的芽孢杆菌”等。

由此我们不难理解安东尼奥会在公共场所对夏洛克辱骂、用脚踢他、在他身上吐痰。

爱财的夏洛克宁可拒绝几倍的赔款,“不,把整个儿的威尼斯给我,我都不能答应。

”然而基督徒们居然剥夺了夏洛克的信仰。

这对于一个“爱自己
的种族和爱生命一样深挚”(瓦尔特·若来Walter Raleigh)的犹太人来说,比剥夺他的生命更痛苦。

这就是基督徒们口口声称的“仁慈”吗?法律角度:在阶级社会里,作为上层建筑的法律体系必然是为统治阶级利益服务的。

在该剧
高潮第四幕中法庭上,作为守财奴的夏洛克,要求严格按照威尼斯的法律执行他和安东尼奥的合约,“拘泥细节的条文主义是贱民的保护伞”。

但是看似最遵守法律的夏洛克,却终“因法律字面含义而生的人也会因法律字面含义而死”。

事实也证明,鲍茜亚对合约和法律条文的巧妙解释就将夏洛克置于死地了。

本应为最严肃的法律体系,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可以通过轻巧的不同解读就转为资
产阶级利益服务了。

这是的悲剧,也是夏洛克无法逃脱的悲剧结局。

最后,还有社会和剧作家的因素,在基督教占据统治地位的社会背景下,虽然莎士比亚本人或许对犹太人和异教徒怀有同情,但为了适合当时的演出需要,考虑观众的感受和反应,演出不可能对夏洛克有太多的同情之笔,注定要将其刻画成一个贪婪成性的守财奴形象,并且最终还要被剥夺走宗教信仰的自由,被迫皈依基督教,因为这是那时观众所公认的拯救夏洛克灵魂的唯一途径。

所有这些因素就为夏洛克的悲剧命运准备好了社会环境背景,主客观因素具备,夏洛克注定要改变这个剧目的喜剧色彩了。

《威尼斯商人》成形于400多年前,由于当时的整体社会背
景大大区别于我们当今的社会,学术与非学术界对该剧的研究也一直没有停止过。

随着历史向前发展,新的解读不断出现,而该剧就像是一片大海,人们难以穷尽相信这种解读与阐释为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莎士比亚,理解他的戏剧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和推动,相信这种现象还会继续并会产生更多更丰硕的新成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