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莎士比亚浪漫主义文学作品中的现实主义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莎士比亚浪漫主义文学作品中的现实主义因素
10级本(3)班胡一娟众所周知,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著名的戏剧家和诗人。他生活在欧洲历史上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兴起的交替时代。此时的英国,社会矛盾激化、宫廷生活挥霍浪费、社会动乱不堪,王室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莎士比亚借鉴古丹麦故事,通过哈姆雷特之口,巧妙地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象,无情的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平,批判了人性的丑陋与贪婪。
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一直被归类为喜剧,其中的夏洛克角色一直是学者们讨论的热点人物,本文就家庭、经济、宗教、法律角度论述了了该剧的悲剧色彩。威尼斯商人夏洛克悲剧家庭经济宗教法律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戏剧家和诗人。他是英国
乃至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古典剧作家。马克思称莎士比亚为“人类最伟大的天才之一”。恩格斯盛赞其作品的现实主义精神与情节的生动性、丰富性。与他同时代的戏剧家本·琼生(BenJonson)曾评价说:“He was not of an age,but for all time。”(他不属于一个世纪,而属于所有时代)。说不尽的莎士比亚也经常被用来指称这位伊丽莎白时期的宠儿,世界的每个角落只要有书籍就有莎士比亚,他也位列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威尼斯商人》是写于1596年(又一说在1593年置于出版商的岸头,可能写于二,三年前)。首演于1598年,1600年它以四开本形式出现。它是莎士比亚喜悲剧的过渡之作。故事并非莎士比亚原创,其主要情节取材于意大利作家乔万尼。菲奥伦蒂诺的短篇小说《傻瓜》;三个匣子择婿的故事则源于中世纪的《罗马人的伟绩》中的第66个故事,同时借鉴了当时台上的其他故事。从1623年第一版《莎士比亚全集》开始,《威尼斯商人》一直被归类为喜剧,因为其中的夏洛克的生动刻画和结尾处三对恋人的完美结合。但是随着种族主义的瓦解,及二战中希特勒对犹太人的大屠杀,犹太人的话题再也不能被视为调侃幽默。现代读者和学者也在不断的关注这个再难称为喜剧的巨作,不断有文章为夏洛克作辩护。重读《威尼斯商人》或是重看该剧的电影版,人们更多表现的是同情和心痛,为着夏洛克的家庭,经济,宗教,法律,社会等方面的悲剧色彩。本文将逐一分析,以资共赏。家庭角度:夏洛克唯一能爱和唯一爱的人女儿杰西卡对他没有任何感激之情,毫不犹豫地与情人罗伦佐私奔了,并卷走了他辛苦一生积累的财富。要知道这财富是他用自己的尊严人格社会声誉为代价换来的,是在基督教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夹缝中得来的。他唯一的女儿和唯一可以得到心理安慰的财富都一起投入到基督教徒罗伦佐的怀抱了。夏洛克在大街上哭喊着“我的钱!我的女儿!”,是何等的伤心。但令他更是心痛的是他的朋友Tudal告诉他他女儿用一枚戒指换来了一只野猴时,我们看到夏洛克不仅仅是在tearing(泪流满面)了,他在tearing(撕扯)他的衣服,此刻我们又看
到了一个孤独心碎的老者,不被社会所接受,又遭亲情抛弃,连仅有的一点对过去美好的回忆也被无情的女儿换成了野猴。那枚戒指是他死去的妻子送给他的礼物。作为人的夏洛克也有他的爱与哀愁,他只能独自承受着这撕心裂肺的痛楚,为生存和尊严而战。他丢失了自己的血与肉(杰西卡),就必然要从对手那里讨回,这也就是他为什么坚持只要那一磅肉的象征意义。
经济角度:莎士比亚戏剧常常设场地于英国之外,人物也往往是非英国人,但无论在哪里发生的故事,人物的思想都是当时莎士比亚时期的典型代表。《威
尼斯商人》写作时英国正处于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期,逐步向海外扩张,财富的积累是国家发展的重要目标。而以夏洛克为代表的放高利贷者虽曾为经济发展解过燃眉之急,但终被经济发展的滚滚潮流所淹没。因为放高利贷者并不为社会创造新的财富,他们只为个人利益服务,所以他们被新兴的资产阶级称为社会的寄生虫,遭人唾弃。而应时势而生的以安东尼奥为代表的商人是新兴资产阶级的典型。他们从事海外贸易,在英领土之外树立英国的形象,传播英国的影响,又为国家带回了财富,完成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当时这些从事海外贸易的商人被尊称为“皇家商人”,他们所从事的被视为“高尚的职业”,在这样的一种经济背景下,夏洛克的处境绝不会有任何的喜剧色彩。莎士比亚所塑造的夏洛克角色的悲剧性就有其当时的经济基础了。
宗教角度:犹太人一直被基督教人仇恨是因为犹大出卖了耶稣,但是他们忘记了耶稣本人就是犹太人。由于犹太人坚持自己的信仰,拒绝信仰耶稣,所以在犹太人的发展史上与几个词紧密联系:流浪,迫害,与歧视。中世纪的欧洲是基督教统治的时代。犹太人没有任何的经济社会民族地位,还被剥夺了从事正当职业的权利,他们不能从事商业经营,却被无故征收各种无理的税收。除了做流浪的小贩,对于天生善于经商,经常处于有产阶级的犹太人来说,放高利贷几乎是他们唯一可以生存的职业,但这种被迫来的职业却又被他们的统治阶级深恶痛绝。好似犹太人生来就喜欢做此营生一样,天生就是守财奴,贪婪鬼,冷血动物。他们的民族是劣等民族,是食血食肉的恶魔,这些我们从历史上基督教对犹太人的恶意诽谤中可窥一斑。他们被称为“病毒”,“吸血蝠”,“有害的芽孢杆菌”等。由此我们不难理解安东尼奥会在公共场所对夏洛克辱骂、用脚踢他、在他身上吐痰。爱财的夏洛克宁可拒绝几倍的赔款,“不,把整个儿的威尼斯给我,我都不能答应。”然而基督徒们居然剥夺了夏洛克的信仰。这对于一个“爱自己
的种族和爱生命一样深挚”(瓦尔特·若来Walter Raleigh)的犹太人来说,比剥夺他的生命更痛苦。这就是基督徒们口口声称的“仁慈”吗?法律角度:在阶级社会里,作为上层建筑的法律体系必然是为统治阶级利益服务的。在该剧
高潮第四幕中法庭上,作为守财奴的夏洛克,要求严格按照威尼斯的法律执行他和安东尼奥的合约,“拘泥细节的条文主义是贱民的保护伞”。但是看似最遵守法律的夏洛克,却终“因法律字面含义而生的人也会因法律字面含义而死”。
事实也证明,鲍茜亚对合约和法律条文的巧妙解释就将夏洛克置于死地了。本应为最严肃的法律体系,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可以通过轻巧的不同解读就转为资
产阶级利益服务了。这是的悲剧,也是夏洛克无法逃脱的悲剧结局。最后,还有社会和剧作家的因素,在基督教占据统治地位的社会背景下,虽然莎士比亚本人或许对犹太人和异教徒怀有同情,但为了适合当时的演出需要,考虑观众的感受和反应,演出不可能对夏洛克有太多的同情之笔,注定要将其刻画成一个贪婪成性的守财奴形象,并且最终还要被剥夺走宗教信仰的自由,被迫皈依基督教,因为这是那时观众所公认的拯救夏洛克灵魂的唯一途径。所有这些因素就为夏洛克的悲剧命运准备好了社会环境背景,主客观因素具备,夏洛克注定要改变这个剧目的喜剧色彩了。《威尼斯商人》成形于400多年前,由于当时的整体社会背
景大大区别于我们当今的社会,学术与非学术界对该剧的研究也一直没有停止过。随着历史向前发展,新的解读不断出现,而该剧就像是一片大海,人们难以穷尽相信这种解读与阐释为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莎士比亚,理解他的戏剧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和推动,相信这种现象还会继续并会产生更多更丰硕的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