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
程朱理学(客观唯心主义)程颢(公元1032年——1085年),字伯淳,又称明道先生;程颐(公元1033年——1107年),字正叔,又称伊川先生,被世人称为“二程”,是北宋著名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
程颢(1032~1085)中国北宋思想家,理学奠基者。
字伯淳。
学者称明道先生。
河南洛阳人。
嘉祐年间举进士后,任鄠县及上元县主簿、晋城令。
有治绩,官至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
曾参与王安石变法,后因反对新法,被贬至洛阳任京西路提点刑狱。
与先后被贬至洛阳的文彦博、吕公著、司马光等相互联系,继续反对新法。
哲宗即位,司马光执政,荐程颢为宗正寺丞,未及行即病逝。
嘉定十三年(1220),赐谥纯公。
淳祐元年(1241)封河南伯,从祀孔子庙庭。
程颢早年受父程珦之命,与弟程颐和周敦颐问学,由此立志于孔孟之道,又泛览诸家。
由于他和程颐长期在洛阳讲学,故他们的学说亦被称为洛学。
程颢提出“天者理也”的命题。
他把理作为宇宙的本原。
就天道的内容来说,程颢形容它是“生”,谓世界生生不已,充满生意,提出“天只是以生为道”,故“天地之大德曰生”。
他认为生是天道,是天地之心,于是称天道为仁。
按程颢的说法,在生生不已的天道之下,通过阴阳二气的絪缊化生,产生天地万物,人只不过是得天地中正之气。
故“人与天地一物也”。
因此对于人来说,要学道,首先要认识天地万物本来就与我一体的这个道理。
人能明白这个道理,达到这种精神境界,即为“仁者”。
故说“仁者浑然与万物同体”。
他并不重视观察外物,认为人心自有“明觉”,具有良知良能,故自己可以凭直觉体会真理。
程颢哲学的主要内容是关于道德修养的学说。
他追求所谓浑然一体的精神境界,在方法上是通过直觉冥会,达到所谓物我合一。
程颢是主观唯心主义心学(见陆王学派)的发轫者,他的“识仁”、“定性”,对后来的理学,尤其对陆王心学,影响很大。
程颢的哲学专门著作不多,主要哲学代表作有他的学生吕大临所记关于“识仁”的一段语录。
后人称《识仁篇》;他与张载讨论“定性”问题的《答横渠先生书》,后人称《定性书》。
【高考历史必修一】27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解析版)
【解析】材料没有反映出王阳明“致良知”主张的目的,故①错误;材料“夫良知者,即所
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人人都有良知,故②正确;“无私则无心”属于明朝李贽的思想
主张,故③错误;“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通过“致良知”达到道德自我完善,故④
正确;选择 D 项符合题意。
4.(2016·上海单科·8)诗歌创作往往受到时代思想的影响。“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
思想家陆九渊批评朱熹的理学过于“支离”,说了很多,却不能使人树立起对儒学价值的坚
定信念。因此,他反对埋头书册,主张于人生日用处直接体悟,“发明本心”,以作为自己
安身立命之地。由此可见,这里的“甲方代表人物”指陆九渊,乙方代表人物为朱熹。“格
物致知”是朱熹的思想;“知行合一”是王守仁的思想;“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即天理
3.(2018.4·浙江高考·7)思想家王守仁说:“夫良知者,即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不待学而有,不待虑而得者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其主张( )
①重建儒学信仰 ②人人都有良知 ③无私则无心
④道德自我完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D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答案】D
【解析】关键信息: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从题干中的关键信
息可知,D 项正确;ABC 项都对题干的曲解,排除。
10.(2012·海南单科卷·6)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认为,“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生,
仁也”。周敦颐在此所阐释的是( )
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
程朱理学
2.宋明理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宋明理学把传统儒学从“天人感应”的神学倾向中解脱出来,使 之哲理化,是对中国封建统治思想的理论总结,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心学打破了理学的僵化,活跃了人们的思想;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 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 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了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的品 格起了积极作用。
解析:民间崇拜得到朝廷认可,说明朝廷对该地区风俗文化的认 可,实质上也是该地区政治地位和经济实力上升的重要反映。从材料 信息看,宋代东南沿海地区的民间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 扩大,其实质是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故选A项。B、C两项 与史实不符;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的一些民间崇拜得到朝廷认可仅 是个例,不能体现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排除D项。 答案:A
热点考向2 宋元科技文化的发展折射出的时代特征 1.科技上 宋元时期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三大发明发展成熟并广泛使用 的时期,更是外传西方的重要时期,反映了宋元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 和中外交流的空前繁荣。正是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推动了科技的进 步。 2.思想上 理学出现,标志着儒家思想的成熟。理学是为了适应封建中央集 权制的强化而出现的,实质是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后期君主专制的进一 步强化。
实现封建生产方式、生产关系 没有改变原有生产方式、生产 实质 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生产关 关系 系迈进 (1)经济上传统自然经济阻碍新 实质 (1)中世纪封建王权较弱;(2)商 生产关系萌发;(2)政治上重农 差异 品经济大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抑商的传统政策阻碍商业发 的原 的成长;(3)人文精神的产生, 展;(3)文化上科举制度限制了 因 推动人的思想解放 新观念的萌发
解析:材料显示陶玉将其所载瓷器称为“假玉器”,上贡给朝 廷,“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这反映出陶玉注重提高产品的知名 度,故D项正确。由“景德镇„„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可知唐朝 时尚未有景德镇之名,故A项错误。B、C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 可排除。 答案:D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
1.试述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主要区别。
理学是一种既继承孔孟正宗(儒家),又贯通宇宙自然(道家)和人生命运(佛教),并以治理国家为目的的新儒学;广义的理学是以讨论“天道性命问题为中心”的整个哲学思潮,包括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
狭义的理学则专指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二者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
相同点包括:1.思想来源:二者同属儒学范畴,都是在儒学基础上吸纳融合佛学、道教而发展起来的新儒学。
2.思想轮廓:二者同属唯心主义哲学范畴,都认为意识(理或心)第一,物质第二;都强调道德修养,以儒家的纲常伦理约束社会,遏制人的自然欲求,从而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和社会秩序。
3.地位作用:二者都是儒学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大成就,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都促进了思辨哲学的发展,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进步。
二者都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道德品性、民族性格等起了积极作用。
但同时,二者都强化封建礼教、维护宗法等级,压制人的自然欲望,具有相同的消极作用。
不同点包括:1.关于世界本原: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理”在人心之外;“理在先,气在后”,即以客观精神(理)为本,为第一性,物质世界(气)则是前者的表现、产物,属第二性,是客观唯心主义。
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心即理”,天理、人理、物理只在个人心中,心是惟一的实在,“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是主观唯心主义。
2.关于求“理”的方法:程朱理学偏重于外在工夫,认为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理,只有通过“格物致知”、“即物而穷理”,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如“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陆王心学则偏于内在工夫,主张“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认为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但良知容易被私欲侵蚀),通过向内体察,加强道德修养,以克服私欲,回复良知。
比较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PPT课件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C.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D.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解析】 本题考查历史问题分析的能力。材料两句名言 反映了理学积极影响,即重视社会责任感。A反映的是人际 关系,B反映的是研究问题方式,D反映的是儒家义理观,C 项强调以国家为重,反映高度社会责任感。 【答案】 C
11
2.陆王心学的主要观点
——《陆九渊集》Biblioteka ——王阳明《答顾东桥书》12
——《王文成公全书》
【信息解读】 注意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史料一、二 反映了陆九渊、王阳明都认为“心”是世界的本原;史料三 表明王阳明认为求理的方法是致良知。
13
陆王心学的主要观点 (1)世界的本原:“心”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即理 也”。 (2)认识论:“致良知”或“发明本心”,进行内心反 省以求理。
称“千古一辩”。在千古一辩归途中,朱熹写了一首五言绝
句《过分水岭有感》:“地势无南北,水流有西东。欲识分
时异,应知合处同。”朱熹以水流分合的情景,表达“求同
存异”的哲理。这里的“同”是( )
A.万物的本原
B.探究天理的途径
C.儒家的纲常伦纪
D.发明本心
17
【解析】 本题考查朱熹理学与陆王心学比较分析能力。在 世界本原上,程朱理学强调“理”是世界的本原,陆王心学主 张“心即理也”,认为本心即天理。在求理方法上,程朱理学 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体验“天理”的存在,最终贯 通明“理”;陆王心学认为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 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故A、B、D属于程朱 理学不同点。宋明理学的理是指儒家的纲常伦纪,这是其共同 之处,故C正确。
8
宋明理学
形而上者无影无形,是此理;形而下者有情 有状,是此器(气)。
—《朱子语类》卷九
理是世界的本原(法则、规律)
,
(理学核心思想)
材料一
人伦者,天理也。 —《河南程氏外书》
视听言动,非理不为,即是礼,礼即是理也。 —《河南程氏遗书》
材料二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
天,地得之而为地,……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
宋明理学的影响
消极: 用三纲五常维护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
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强化“三纲五常”,进一步禁锢人们思想,
对封建社会后期的变革起了一定阻 碍作用
积极 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自我 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 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对塑造中华民族 的性格起了积极影响
2、万物各有其理。万物之理终归为一,这就是“太极” 的阴阳变化。
如何才能不违背“理”呢?
“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
胜,则天理灭。”
——《朱子语类》
“存天理,灭人欲”
B、修养论:
①区分“小学”和“大学”(格物致知) ②“仁”是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仁者必
然…
③仁者境界不仅追求精神自由,还应有强烈的社会 责任心
程朱理学的影响
消极: 提倡尊卑等级、重男轻女观念等;用三纲五 常维护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 然欲求。
积极 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自我 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 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对塑造中华民族 的性格起了积极影响
理学的发展——心学
1.陆九渊 南心宋学人:,是心学的开创者
王守仁—“阳明心学”(进一步发展)
阳明先生,明代人, 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浅析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之分歧
浅析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之分歧作者:吴仲煜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21年第02期内容摘要:中国古代的儒家经典中有一个重要概念,即“格物”、“致知”,这两词来源于《礼记》,《礼记·大学》有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但此书却只提及了“格物”与“致知”,并未做任何解释,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过“格物”与“致知”这两个词汇为后世提供参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成为儒学思想的难解之谜。
从最早为《大学》作注的东汉郑玄,一直到现代的儒学学者,已经争论了一千余年,至今仍无定论。
宋以来作为儒学两大派的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也对“格物致知”作了大相径庭的解读。
关键词:程朱理学陆王心学格物致知一自东汉郑玄到明末,有大量的文人为“格物”、“致知”作注解,明代儒学大师刘宗周也感叹“格物之说,古今聚讼有七十二家①”之多。
宋明是谈论格物致知比较多的年代,其中注解影响最大的便是朱熹与王守仁。
朱熹的思想继承于二程,二程道“学莫大于知本末终始。
致知格物,所谓本也,始也;治天下国家,所谓末也,终也②”,又道“格尤穷也,物尤理也,若曰穷其理云尔。
穷理然后足以致知,不穷则不能致也。
”从这里可以看出,二程对格物致知的解释即是要穷尽天下之理,物并不是唯物主义所指的物体,而是“天理”。
二程格物致知的目的也不是为了达到真知,而是为了修养道德,维护封建统治。
二程的学说深深地影响了朱熹,朱熹训“格”为“至”,训“物”为“事”。
所以“格物”便是要接触各种各样的事物。
朱熹又将“致”理解为“推极”,“知”理解为“识”,意思就是接触事物,即物穷理,并且把这个理究到极致,要想“致知”就必须先要“格物”,并且要把这个理给穷透了才行。
至于如何格物,朱熹的看法与程颐基本一致,双方都主张穷理,但都认为格物不必格尽天下之物。
二程道“格物穷理,非是要穷尽天下之物,但于一事上穷尽,其他可以类推③”。
朱熹认为天下万物其中都蕴含了无穷道理,一旦通理,便尽知天下万物万事,胸怀宽广,宠辱不惊,无惧无畏。
2020年高考历史易错易混突破专题27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附答案解析】
易混易错点27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错因归纳:对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在哲学观、修养方式等方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认识不到位。
释疑解惑(1)相同点①都承认“理”的存在。
“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②都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即通过学习、教育改变气质,克私去弊,改过迁善,以恢复“善之本性”或“善之本心”。
③都强调“理”是人所必须追求的,道德修养或人生的目的在于体悟“天理”,达到善的最高境界,与天理为一。
最终目的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遏制人的自然欲求,维护专制统治。
(2)不同点①程朱之“理”侧重于外在的伦理规范对人的约束力,更具客观性和思辨性;而陆王之“心”则更侧重于人心对外在伦理规范的真诚接受和内化,更具主观性和简易性。
②程朱理学的修养方法表现为“格物致知”,即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陆王心学的修养方法表现为“发明本心”,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
真题突破1.(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6)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其体现的主旨是( )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 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答案】B【解析】由材料“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可知要以平静的心情欣赏万物,享受自然的乐趣,人们对四季中美妙风光的兴致都是相同的,所以人应随着四季的变化享受自然的乐趣,保持内心的快乐,荣衰宠辱、春夏秋冬,与普通人一样高兴而来、怡然而去,体现了人和万物的相通之处,故选B项;道家主张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且材料强调的是人和自然的相通之处而非和谐共处,排除A项;材料强调静观其变,悠闲自得而非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排除C项;无为而治是道家老子的思想主张,程颢是儒家思想代表人物,排除D项。
陆王心学和程朱理学的辨析
陆王心学和程朱理学的辨析一、陆王心学(一)学说内容▪宇宙即我心▪心即理▪心外无物▪致良知▪知行合一(二)代表人物1.黄宗羲①反对君主专制的政治观②经世务实的历史观2.顾炎武①“舍经学无理学”的哲学观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政治观3.王夫之①以气为本、“氤氲生化”的哲学观。
王夫之总结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的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②反对君主专制的政治观。
③“见诸行事”、经世致用的历史观。
二、程朱理学(一)学说内容▪理一元论的唯心主义体系,认为理或天理是自然万物和人类社会的根本法则;▪理一分殊,认为万事万物各有一理,此为分殊。
物、人各自之理都源于天理,此为理一;▪存天理、灭人欲,天理构成人的本质,在人间体现为伦理道德“三纲五常”。
“人欲”是超出维持人之生命的欲求和违背礼仪规范的行为,与天理相对立。
(二)代表人物1.朱熹①理是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形而上者.②理是事物的规律.③理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2.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例:北宋大儒张载是理学创始人之一,他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体现了学者匡时济世的理想追求B.反映了理学以继承儒学正统为己任C.说明理学思想有利于稳固统治秩序D.理学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的要求相同点1.思想来源:同属儒学范畴,都是对儒学的发展;2.思想主张:都强版调意识(理,心)第一,物质第二,根本上认为人的意识决定物质,强调人的思维可以主宰一切,都属于唯心主义思想;3.根本目的:都要求人们克服私欲,以“仁”的思想规范行为,从而维护封建统治的社会秩序;4.地位和影响:宋明时期人类思想进步、社会变革的产物,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大成就,对人类社会演变,思维的进步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宋明儒学从理学到心学的发展,体现了文化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关系。
心学的提出,表明了儒家思想由客观唯心向主观唯心的转变。
宋明理学知识点完整梳理
四.目的
当时中国有抱负、有思想的学术群体对现实问题以及外来佛教何本土道教文化挑战的一种积极回应,通过吸收佛道二教思想,力求解决汉末以来中国社会极为严重的信仰危机和道德危机。
二.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比较
1.相同点
①思想来源:同属儒学范畴,都是在儒学基础上吸纳融合佛学、道教而发展起来的。
②思想主张:都强调意识(理或心)第一,物质第二,都属于唯心主义;都是高调的道德主义。
③思想实质: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④根本目的:都要求人们克服私欲,以“仁”的思想规范个人行为,从而维护社会秩序。
⑤地位:都是儒学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大成就,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广义的理学包括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等)。
⑥影响:促进了思辨哲学的发展,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进步;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严格的道德品性起了积极作用。在强化封建礼教?、维护宗法等方面,压制人的自然欲望,有消极作用。
二.产生原因
1.经学的发展瓶颈促使了儒学内部的改革。
2.佛教、道教的冲击。
3.三教合一的思潮。
4.儒家宇宙论、本体论、心性论的不完善。
5.理学家们的个人努力,提出复兴理学。
6.儒家的正统地位受到打击。
三.主要学派
宋明理学的主要学派,包括:
周敦颐的道学派(以“道”为核心概念) ,邵雍的数学派(以“数”为核心概念), 张横渠、罗钦顺与王夫之的气学派(以“气”为核心概念), 二程与朱熹的理学派(以“理”为核心概念),陆九渊与王阳明的心学派(以“心”为核心概念), 陈亮与叶适的事功学派(以“事功”为核心概念)等。
高中历史每日一题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含解析)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2019届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市级示范高中高三联考)有研究者撰文指出,在现代儒学研究史中,一般看法是把王学(即王阳明心学)作为程朱理学的对立面,这种看法掩盖了理学发展过程中的很多实情。
实际上,王学是有元以来在“合会朱陆”的趋势下产生的。
黄宗羲也称其“范围朱陆而进退之”。
作者认为“王学”A.是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B.主要上承陆九渊的学说C.对朱陆的思想兼有承袭D.与程朱思想具有一致性C【参考答案】朱熹认为“理”在心外,提倡“格物致知”以通“天理”;王阳明强调“理”在心中,主张“致良知”以知“天理”。
这一变化A.颠覆了传统儒学的信条B.不利于理学精神的推广C.有利于儒家信仰的强化D.否定了天理涵盖的内容“人心本自乐,自将私欲缚。
私欲一萌时,良知还自觉。
一觉便消除,人心依旧乐。
”这首古诗反映了A.孟子的仁政思想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思想C.朱熹的理学思想D.王守仁的心学思想嘉靖元年(1522年),礼科给事中上奏疏说:“三代以下,论正学莫如朱熹”,不指名地批判了王阳明。
世宗立即下诏:“不许妄为叛道之经私自传刻,以误正学(程朱理学)。
”当时的明廷批判王阳明,可能是因为阳明心学A.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B.离经叛道追求个性解放C.否定了封建纲常合理性D.提升了人的主体地位1.【答案】C【解析】王阳明强调格心获得天理,有利于强化儒学对个人思想的影响,故C项正确;朱、王二人都信奉天理,即传统儒学伦理,故A错误;朱、王从不同角度阐释天理,有利于理学的推广,故B错误;材料反映朱、王二人对获得天理的路径有分歧,而非否定天理涵盖的内容,故D错误。
2.【答案】D3.【答案】D【解析】汉武帝以来,儒学就处于正统地位,而宋明理学以孔孟为正宗,故排除A;离经叛道追求个性解放是对李贽的评论,排除B;阳明心学从根本上是要维护封建纲常,排除C;阳明心学认为人人都可以通过内心反省而成人致圣,突出人的主体地位,与程朱理学墨守封建统治秩序不符,故选D。
高中历史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3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2019届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市级示范高中高三联考)有研究者撰文指出,在现代儒学研究史中,一般看法是把王学(即王阳明心学)作为程朱理学的对立面,这种看法掩盖了理学发展过程中的很多实情。
实际上,王学是有元以来在“合会朱陆”的趋势下产生的。
黄宗羲也称其“范围朱陆而进退之”。
作者认为“王学”A.是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B.主要上承陆九渊的学说C.对朱陆的思想兼有承袭D.与程朱思想具有一致性【参考答案】C【解题必备】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项目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相同点本质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们的自然欲求内容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儒学发展的新形式影响都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扼杀人的自然欲求;都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不同点理学思想“理”是世界的本原“心”是万物的本原方法论强调“格物致知”强调“发明本心”或“致良知”道德观主张人应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主张应以“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哲学范畴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主观唯心主义思想朱熹认为“理”在心外,提倡“格物致知”以通“天理”;王阳明强调“理”在心中,主张“致良知”以知“天理”。
这一变化A.颠覆了传统儒学的信条B.不利于理学精神的推广C.有利于儒家信仰的强化D.否定了天理涵盖的内容“人心本自乐,自将私欲缚。
私欲一萌时,良知还自觉。
一觉便消除,人心依旧乐。
”这首古诗反映了A.孟子的仁政思想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思想C.朱熹的理学思想D.王守仁的心学思想嘉靖元年(1522年),礼科给事中上奏疏说:“三代以下,论正学莫如朱熹”,不指名地批判了王阳明。
世宗立即下诏:“不许妄为叛道之经私自传刻,以误正学(程朱理学)。
”当时的明廷批判王阳明,可能是因为阳明心学A.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B.离经叛道追求个性解放C.否定了封建纲常合理性D.提升了人的主体地位1.【答案】C【解析】王阳明强调格心获得天理,有利于强化儒学对个人思想的影响,故C项正确;朱、王二人都信奉天理,即传统儒学伦理,故A错误;朱、王从不同角度阐释天理,有利于理学的推广,故B错误;材料反映朱、王二人对获得天理的路径有分歧,而非否定天理涵盖的内容,故D错误。
12月27日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每日一题君高二历史人教版(上学期期末复习)(必修3)
2017年12月27日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2016—2017学年广东肇庆高二期末考试)程朱理学提倡“存天理,灭人欲”的命题,王阳明也提出了“天理即是人欲”的观点。
这表明二者相同之处是
A.注重道德培养
B.主张理在心中
C.继承先秦儒学
D.追求民主自由
A
【参考答案】
淳熙二年,朱熹与陆九渊兄弟有“鹅湖之会”。
“鹅湖之会,论及教人。
朱子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
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
”据此可知,二者的分歧在于
A .世界本原之争
B .治学方法之争
C .理气关系之争
D .道统思想之争
王阳明曾颇有感触地说:“功利之说,日浸以盛,不复知有明德亲民之实,士皆巧文博词以饰诈,相规以伪,相轧以利,外冠裳而内禽兽,而犹或自以为从事于圣贤之学。
如是而欲挽而复之三代,呜呼其难哉!”为此,他提出
A .心外无理
B .致良知
C .知行合一
D .工商皆本
对于“格物致知”一说,王阳明解释为:“格物者,格其心之物也,格其意之物也。
”“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
”这说明了心学。
高中历史: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
项目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不同点
理学思想
“理”是世界的本原
“心”是万物的本原
方法论
强调“格物致知”
“发明本心”或“致良知”
道德观
主张人应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
主张人应以“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哲学范畴
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相同点
本质
都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们的自然欲求
内容
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都继承了孔孟“仁”“礼”,以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
影响
都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扼杀人的自然欲求;都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第三课程朱理学
A.朱熹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 B.朱熹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学说 C.朱熹对儒家学说的贡献比孔子大 D.朱熹的学说更科学
2、朱熹:“凡一物上有一理,须是穷致其 理。”朱熹之“理”是指 A.宇宙万物的本原 B.“三纲五常” C.事物的客观规律 D.良知
(1)从材料看,“理”体现在人身上是什么?体现 在社会上又是什么? 提示 人性。儒家伦理道德,即“三纲五常”。 (2)朱熹是如何看待“天理”和“人欲”的?其根 本目的是什么? 提示 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主张 “存天理,灭人欲”。以纲常伦纪规范人们的行 为,维护专制统治
• (3)程朱理学被官学化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程朱理学把人的自我完善放在最重要 的位置,强调 “ 存天理,灭人欲 ” ,对人与 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 一系列重要的道德规范和修养方法,从而适 应了封建统治者巩固封建统治秩序的需要。
4、程朱理学(理学)特点
儒学进一步思辨化
更多的吸收佛道因素 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
5、实质
以儒家纲常伦理维护专制统治的新 儒学
6、地位影响
(1)地位: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属于统治地位 的官方哲学,朱熹编注《四书章句集注》成为 后世教科书。 影响: (2)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政治需要,有 力的维护封建专制统治,但扼杀了人性。 (3)朱熹的学术思想传播到日本、朝鲜、欧 洲。
组卷网
命题视角
命题视角1: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 张、宋明理学的影响、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 的对比
命题视角2:以民族气节、社会责任感等切入 点考查宋明理学的影响
1--3程朱理学
拓展训练 一、单项选择 魏晋南北朝时,儒学的发展出现危机的原因是: 1、魏晋南北朝时,儒学的发展出现危机的原因是: B 佛教、 A、统治者反对儒学 B、佛教、道教迅速传播 C、佛教占统治地位 D、儒学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是: B 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是: A、禅宗 B、理学 C、心学
二、程朱理学
北宋:复兴儒学、打击佛道
以“理”为核心 (新儒学
体பைடு நூலகம்)
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
程
颐
程
颢
朱
熹
读下列材料, 阅读下列材料,归纳程朱理学的 主要内容
理学的宇宙观
材料一 “理”是世界的本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原 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 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 其实质是客观唯心 凡生于天地之间者, 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 主义, 主义,即认为世界 为性;其张之为三纲, 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 统一于人的意识之 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 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 外的精神存在物如 而不在。绝对精神、 而不在。绝对精神、上帝的
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韩愈在《原道》和《论佛骨表》中, 韩愈在《原道》 论佛骨表》 对佛教进行了尖锐的抨击。他指出佛 对佛教进行了尖锐的抨击。他指出佛 教耗费大量财富,加重了百姓负担, 教耗费大量财富,加重了百姓负担, 民不穷且盗” 使“民不穷且盗”。 又指出“佛本夷狄之人” 佛徒“ 又指出“佛本夷狄之人”,佛徒“口 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 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 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 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让佛教 凌驾于儒学之上,有被同化为夷狄 同化为夷狄的 凌驾于儒学之上,有被同化为夷狄的 危险。 危险。 他认为佛教自外与天下国家,灭弃封 他认为佛教自外与天下国家, 建伦常, 子焉而不父其父, 建伦常,“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 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 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
宋明理学
1宋明理学理学指宋朝以来的新儒学,又称道学。
它产生于北宋,盛行于南宋与元、明时代,清中期以后逐渐衰落。
广义的理学,即宋学,泛指以讨论天道性命问题为中心的哲学思潮,包括王安石新学、司马光朔学、苏轼的蜀学、二程的洛学、张载的关学、陆王的心学;狭义的理学,专指二程、朱熹为代表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学说,即程朱理学和陆王的心学。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之异同相同之处:(1)同属儒学,承继孔孟之道。
(2)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
(3)核心思想的实质以儒家的纲常伦理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过多的自然欲求。
(4)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影响。
不同之处:(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陆王心学认为是内在的心,(2)认识论不同: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发明本心”,进行内心的反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2李约瑟难题思想,文化,哲学角度的解答1、缺乏古希腊科学哲学思想中国古代没有完善的形式逻辑思想,很难产生严密的理论武器。
“希腊哲学家发明形式逻辑体系以及发现通过系统的实验可以找出因果关系。
我们可以知道古代中国是不具备“形式逻辑体系和通过科学实验发现因果关系”这两个基础的,所以在古代中国没有产生近现代科学,所以我国古代的一切技术只能归结为经验技术,而非科学技术。
2 、缺乏解放普通劳动者的发明思想中国古代文明的特征主要是技术发明。
大多数的发明创造并非是古代政府的有目的的创造,很难形成一个产业,一个大方向,大多数的发明来自于普通民众,很零散,无法集中利用,统一规划,发明力量无法有力发挥。
3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逻辑思想是整个文明与科学的极其重要的理论基础。
(1)东方思维方式通常不注意思维工具或手段的理性研究和系统锻造,而是注重工具的直接使用。
西方思维则不同,他们固然注意术的研究,注意思维手段及其他手段运用的研究,更注重工具的系统的锻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
儒学在两汉取得独尊地位之后,随着魏晋以来的思想流变,逐渐受到冷落。
直到宋代,才逐渐确立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新观念系统,被称为“理学”(性命义理之学)。
它以儒学内容为主,同时吸收了佛、道思想,在唐代三教融合与渗透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起来,它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思想。
在理学内部,又有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之争,一个认为“性即理”,一个认为“心即理”;一个深沉博大,持敬穷理,一个超然峻拔,直指本心。
一、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相通之处
首先,在内容上是相通的,二者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他们都承认“理”的存在。
“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从根本而言,他们都认为人性本善,无论是程朱的“性即理”,还是陆王的“心即理”,他们都是善的,都是宇宙中最本质的东西。
其次,在道德修养上,二者都主张“存天理,去人欲”,即通过学习、教育及修养功夫“变化气质”,“克私去弊”,“改过迁善”,以恢复“善之本性”或“善之本心”。
再次,二者的实质目的是相通的。
无论是程朱的“体天理达于至诚”、“学为圣人”,还是陆王的‘明心见性”、“致良知”,他们在实质目的上是一致的。
他们都强调人作为道德的存在,“理”是人所必须追求的,道德修养或人生的目的在于体悟“天理”,“明心”、“复性”,达到善的最高境界,与天理为一。
其最终目的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遏制人的自然欲求,维护专制统治。
二、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分歧
首先,在思想内容上的分歧:程朱理学以“理”为本,是一个理本论的哲学体系。
在这个体系中,“理”是万物的本原和依据,是万物的主宰。
“理”是整个世界的根据,未有天地之先它已存在,天地塌陷之后它仍存在,它自身无生灭,却对万事万物的生灭运动起着主宰作用。
“理”作为本体虽抽象却不空洞,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
“理”的内在核心就是儒家伦理纲常。
“理”的主宰地位也是为了证明儒家伦理纲常的合理性、至上性、绝对性和永恒性。
陆王心学的根基是“心”,其代表观点是“心即理”。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陆九渊集·卷一》)“心”所具之理并非单指外在的儒家伦理规范,而是人对这些规范的接受能力,即外在的伦理在人心中内化为道德自觉性的可能性,即“仁义礼智”之“四端”。
两者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
程朱之“理”侧重于外在的伦理规范对人的约束力,更具客观性和思辨性;而陆王之“心”则更侧重于人心对外在伦理规范的真诚接受和内化,更具主观性和简易性。
正是这个差异直接导致了两流派在治学和修养方法上的直接对立。
其次,在修养方法上的分歧:程朱理学的修养方法表现为“格物致知”。
即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
把众物之理穷尽而后至于豁然开朗,体会出人生至理即伦理纲常的无上性。
特别强调要专注于从事物上体会儒家伦理规范而内化为个体的道德自识。
陆王心学的修养方法表现为“发明本心”。
他们认为“理”就像太阳、月亮一样明显,不用学习也能体会。
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
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
人天生具有良知,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总之,无论是程朱理学还是陆王心学,都以人的道德本性为最高原则,都强调人的道德存在,虽旨趣各异,方法有别,然而殊途同归,都以“理”为核心,都以光复道统、传承发扬儒家伦理道德为己任。
因此,二者虽然有相异之处,在本质上却又是相通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