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家庭背景

合集下载

家世背景

家世背景

家世背景徐志摩明正德年间,徐松亭在硖石经商,家居于硖石,为硖石徐氏分支之始祖。

徐志摩即其族人。

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是清末民初的实业家,徐氏世代经商,早年继承祖业,独资经营徐裕丰酱园。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合股创办硖石第一家钱庄——裕通钱庄,后又开设人和绸布号。

成为远近闻名的硖石首富。

清光绪[xù]二十三年(1897 年1月15日),徐志摩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按族谱排列取名徐章垿,志摩是在1918年去美国留学时他父亲徐申如给另取的名字。

说是小时候,有一个名叫志恢的和尚,替他摩过头,并预言“此人将来必成大器”,其父望子成龙心切,即替他更此名。

徐志摩是徐家的长孙独子,自小过着舒适优裕的公子哥的生活。

沈钧[jūn]儒是徐志摩的表叔,金庸是徐志摩的姑表弟,琼瑶是徐志摩的表外甥女。

求学历程谁数得清恒河的沙:徐志摩情书集谁数得清恒河的沙:徐志摩情书集1908年在家塾读书,进入硖石开智学堂,从师张树森,从而打下了古文根底,成绩总是全班第一。

1910 年,徐志摩满十四岁时,离开了家乡,来到杭州,经表叔沈钧儒介绍,考入杭州府中学堂(1913年改称浙江一中,现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和杭州第四中学前身),与郁达夫同班。

他爱好文学,并在校刊《友声》第一期上发表论文《论小说与社会之关系》,认为小说裨益于社会,“宜竭力提倡之”,这是他人生的第一篇作品。

同时,他对科学也有兴味。

并发表了《镭锭与地球之历史》等文。

1915年夏,徐志摩毕业于浙江一中,接着考入上海浸信会学院暨神学院(沪江大学前身,现为上海理工大学),同年十月,由家庭包办,与上海宝山县罗店巨富张润之之女张幼仪结婚。

1916年秋,生性好动的徐志摩并没有安心念完浸信会学院的课程,离沪北上,到天津的北洋大学(天津大学)的预科攻读法科。

假如我是一片雪花:徐志摩情诗选假如我是一片雪花:徐志摩情诗选1917年,北洋大学法科并入北京大学,徐志摩也随着转入北大就读。

在北方上大学的两年里,他的生活增添了新的内容,他的思想注入了新的因素。

《徐志摩介绍》课件

《徐志摩介绍》课件
徐志摩的其他方面来自徐志摩的翻译工作01
02
03
翻译作品
徐志摩翻译了大量英美文 学作品,包括诗歌、小说 和戏剧,如哈代的诗歌、 梅瑞狄斯的戏剧等。
翻译风格
他的翻译风格注重语言的 优美和表达的准确性,力 求传达原作的艺术魅力。
翻译思想
徐志摩认为翻译是文化交 流的重要途径,能够促进 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 和沟通。
徐志摩小说的主题和风格
01
徐志摩的小说主题主要涉及社会问题和人性探索。他的小说风
格简洁明快,语言质朴自然,情节紧凑。
徐志摩的重要小说作品
02
《春痕》、《一个流浪人的新年》等。
徐志摩的小说对后世的影响
03
徐志摩的小说对后世产生了影响,他的小说风格和主题被后来
的作家广泛借鉴和发扬。
CHAPTER 03
CHAPTER 04
徐志摩的影响和评价
徐志摩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徐志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 名的诗人和散文家,他的作品 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 位。
他的诗歌和散文深受读者喜爱 ,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徐志摩的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 和思想,表现了他对人生、爱 情和社会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父亲是实业家,母亲 乡绅世家,从小受过 严格的上等教育。
徐志摩的教育经历
徐志摩先后就读于上海浸信会小 学、杭州府中学堂、上海浸信会
学院暨神学院和北京大学。
在北京大学学习期间,受到新文 化运动的影响,开始从事文学创
作。
留学英国,先后就读于伦敦大学 政治经济学院和剑桥大学国王学
院。
徐志摩的职业生涯
01
徐志摩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徐志摩的作品对后来的文学家和 读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诗 歌和散文风格影响了许多后来的

徐志摩的爱情故事启发

徐志摩的爱情故事启发

徐志摩的爱情故事启发【原创实用版3篇】目录(篇1)一、徐志摩的生平简介二、徐志摩的爱情故事1.徐志摩与张幼仪的婚姻2.徐志摩与林徽因的感情纠葛3.徐志摩与陆小曼的婚姻三、徐志摩的爱情故事对现代人的启示正文(篇1)一、徐志摩的生平简介徐志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他出生于1897年,逝世于1931年。

徐志摩的家庭背景优越,他的父亲是一位著名的银行家。

徐志摩自幼聪明好学,曾在英国留学学习文学。

他的诗歌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被誉为“中国现代诗歌的先驱”。

二、徐志摩的爱情故事1.徐志摩与张幼仪的婚姻徐志摩与张幼仪是在包办婚姻下认识的,两人并没有深厚的感情基础。

但是,在徐志摩看来,张幼仪是一位端庄贤淑的妻子,他们在结婚初期也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徐志摩开始对这种平淡的生活感到厌倦,他开始寻找新的爱情。

2.徐志摩与林徽因的感情纠葛徐志摩与林徽因之间的感情纠葛是徐志摩一生中最受争议的一段经历。

林徽因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女建筑师,她和徐志摩一样有着强烈的个人主义和追求自由的愿望。

在徐志摩追求林徽因的过程中,他发现张幼仪并不适合自己,他开始与她疏远。

但是,最终由于各种原因,他们并没有在一起。

3.徐志摩与陆小曼的婚姻徐志摩与陆小曼是在一次舞会上认识的,陆小曼是一位富家女,她美貌聪明,但性格倔强。

两人很快坠入爱河,但由于家庭和社会舆论的压力,他们的婚姻并不被看好。

然而,徐志摩并没有放弃陆小曼,他一直支持她追求自己的理想和事业。

最终,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走到了一起。

三、徐志摩的爱情故事对现代人的启示徐志摩的爱情故事告诉我们,爱情是自由的、平等的、纯粹的。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爱情选择和婚姻关系,不应该受到传统观念和世俗舆论的束缚。

我们应该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而不是被现实所压迫。

目录(篇2)一、徐志摩其人其事1.徐志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

2.他的爱情故事丰富多彩,充满了遗憾和悲剧。

徐志摩和他的三个女人

徐志摩和他的三个女人

婚姻生活
相识:徐志摩与陆小曼相识于1924年,当时陆小曼已与王赓结婚 相恋:徐志摩与陆小曼在1925年开始相恋,陆小曼与王赓离婚 结婚:1926年,徐志摩与陆小曼结婚,婚礼由梁启超主持
生活:婚后,徐志摩与陆小曼的生活并不如意,两人经常争吵,徐志摩甚至离家出走
对徐志摩和陆小曼的评价
徐志摩:才华横溢,浪漫多情,追 求自由与爱情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相识:在伦敦相识,徐志摩对 林徽因一见钟情
感情:林徽因对徐志摩的感情 复杂,既有欣赏又有矛盾
拒绝:林徽因最终选择与梁思 成结婚,拒绝了徐志摩的追求
友谊:两人保持友谊,互相欣 赏对方的才华和成就
第四章
徐志摩与陆小曼
相识背景
徐志摩与陆小曼相识于1924年,当 时徐志摩是北京大学教授,陆小曼 是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
添加文档副标题
徐志摩和他的 三个女人
汇报人:
目 录





徐志摩的生 平
徐志摩与张 幼仪
徐志摩与林 徽因
徐志摩与陆 小曼
三个女人对 徐志摩的影 响
第一章
徐志摩的生平
徐志摩的出生和家庭背景
出生日期:1897年1月15日
家庭背景:父亲是当地富商,母亲 是书香门第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出生地:浙江海宁
添加标题
两人之间的爱情:轰轰烈烈,充满 激情,但也充满争议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陆小曼:美丽动人,才华横溢,追 求自由与爱情
两人对彼此的影响:互相欣赏,互 相激励,但也互相伤害
第五章
三个女人对徐志 摩的影响
对徐志摩的创作影响
林徽因:激发了徐 志摩的创作灵感, 使他创作出许多脍 炙人口的诗歌

再别康桥作者及背景简介

再别康桥作者及背景简介

再别康桥作者及背景简介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

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中学与郁达夫同班。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 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

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

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 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

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

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

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

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人称诗哲、诗圣并不过分,他的新诗可堪千古绝唱,他的行为与品格也同样受到同人、朋友、学生的赞赏与爱戴,他对爱情的执著追求虽为文坛风流佳话,亦留有诸多遗憾,但他那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追求人生真谛的精神是惊天地、泣鬼神的。

难怪这位英年早逝的诗坛巨星的噩耗传来,震惊了海内外,胡适连呼:“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徐志摩的诗文都是风格迥异于他人的,储安平曾在《悼志摩先生》一文中说:“内涵是它的骨骼,辞藻是他的外表;一座最牢的房子外面没来一些现代美的彩色和轮廓,仍不能算定成它建筑上的艺术。

”这正道出了徐志摩为人为文的风格,语言的华彩,夸饰的造句直接构成了他诗文的外在美,再与之澎湃的内在激情相匹配,俨然是一个洒脱不羁,放浪形骸的浪漫才子的“亮相”。

雪花的快乐

雪花的快乐

雪花的快乐一、作家小传徐志摩(1897—1931),新月派代表诗人。

1897年1月15日,出生于浙江海宁县硖石镇。

沈钧儒是徐志摩的表叔,金庸是其姑表弟,琼瑶是其表外甥女。

原名章垿,字槱森。

徐志摩是1918年去美国留学时父亲给取的名字。

说是徐志摩小时候,有个叫志恢的和尚替他摩过头,并说“此人将来必成大器”。

少时读私塾,14岁受到进入杭州府中学堂学习,与郁达夫同班。

1915年10月,在家庭包办下,与上海宝山县巨富张润之的女儿张幼仪结婚。

1917年转入北大就读法学,开始广泛涉猎古今中外文学,并结交了大量文化名流。

1918年离开北大,留学美国。

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期间,由于受到国内“五四”运动的影响,积极参加当地留学生的爱国活动。

学习兴趣也逐渐转到文学上来。

由于受到英国哲学家罗素的影响,辗转来到英国,在英国期间认识了林长民及其女儿林徽因,在英国期间还认识了作家狄更生,并由其推荐进入英国剑桥大学皇家学院学习。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

1922年回国开始大量创作现代诗歌。

之后,发起新月社,加入文学研究会,创办《现代诗刊》周刊及《诗刊》季刊。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所乘坐的飞机在济南附近因大雾触山失事,机毁人亡。

其中,他与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的情感纠葛,在当时被传为佳话。

徐志摩的诗句清新,格律规范,想象力丰富。

胡适先生曾经中指出:“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的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追忆志摩》)代表作品有著名的《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等诗集散文集,此外还有大量的日记、戏剧和译著。

二、作品背景概述徐志摩在《猛虎集》序文中写道:“诗人也是一种痴鸟,他把他的柔软的心窝紧抵着蔷薇的花刺,口里不住地唱着星月的光辉与人类的希望,非到他的心血滴出来把白花染成大红他不住口。

他的痛苦与快乐是深成的一片。

”《雪花的快乐》就表达了诗人这种诗学思想的追求 1918年徐志摩到美国留学,在留学期间受到国内“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积极参加学生爱国活动,学习兴趣也转向文学。

海滩上种花徐志摩课件

海滩上种花徐志摩课件
02
徐志摩在家中排行最小,自幼便 受到父母和兄长的宠爱。
徐志摩的教育经历
徐志摩先后就读于杭州一中、上海浸 信会学院、北京大学等名校,接受了 全面的中西方文化教育。
在北京大学学习期间,他深受教授们 的影响,开始对文学产生浓厚兴趣。
徐志摩的职业生涯
徐志摩的职业生涯主要涉及文学创作、编辑和翻译等方面。 他曾担任《晨钟报》、《新月》杂志等多个报刊的主编或编 辑。
他的作品包括诗集、散文集、小说集等,其中最著名的作品 是《再别康桥》。
CHAPTER 02
《海滩上种花》的创作背景
徐志摩的创作历程
徐志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诗人,他的诗歌创作深受西方文学影响,追求 自由、浪漫和个性解放。
在他的创作历程中,《海滩上种花》是其中一部代表作品,标志着他的诗歌创作 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徐志摩其他作品介绍
《再别康桥》
总结词
此诗是徐志摩的代表作之一,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情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 无限留恋和别离之情。
详细描述
全诗以轻盈的笔触,描绘了康桥的美景,以及诗人对康桥的深厚情感。通过运用丰富的 意象和象征手法,展现了诗人对母校的怀念和留恋之情。
《翡冷翠的一夜》
总结词
此诗是徐志摩在欧洲游学期间创作的,以其 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情的语言,表达了诗人 对异国文化和爱情的独特感受。
详细描述
全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残春的景象,以及诗人对逝去 时光的感慨和对生命的思考。通过运用丰富的意象和象征 手法,展现了诗人对生命和时间的深刻思考。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读者对《海滩上种花》的评价
高度赞誉与认可
许多读者对《海滩上种花》给予了高度 赞誉和认可,认为它是徐志摩的代表作 之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 。

再别康桥的创作背景与诗人生平简介

再别康桥的创作背景与诗人生平简介

再别康桥的创作背景与诗人生平简介再别康桥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之一。

徐志摩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作品以豪放、浪漫、热情的风格而闻名。

本文将介绍再别康桥的创作背景以及诗人徐志摩的生平简介。

诗人徐志摩,原名徐志摩,生于1897年1月15日,祖籍浙江宁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之一。

他的父亲是律师,家庭相对富裕,但徐志摩自幼对文学有浓厚的兴趣,并且展现出非凡的才华。

徐志摩早年就读于宁波中学,在这个时候,他开始广泛涉猎各类文学作品,特别是西方文学。

这为他日后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和灵感。

在宁波中学期间,徐志摩的诗歌才华逐渐显现,并且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赞赏。

1917年,徐志摩考入了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开始了他的大学生活。

在校期间,他加入了一些文学社团和杂志社,与一些著名作家和诗人建立了联系。

这段时期,徐志摩积极投身于文学创作,尤其是诗歌创作,并且他的作品开始在一些文学杂志上发表。

1921年,徐志摩受到一位叫林徽因的女孩的启发,他创作了《再别康桥》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歌。

据说这首诗是他在离开剑桥大学时写下的。

再别康桥以其优美的语言、深刻的内涵和强烈的感情打动了很多人,成为徐志摩的代表作之一。

再别康桥的创作背景主要是徐志摩即将离开剑桥大学的情景。

这首诗通过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描述、诗人内心世界的揭示和凄美的离别情感的表达,展示了诗人对青春逝去、告别校园和追求梦想的矛盾心理与复杂情感的抒发。

再别康桥中,徐志摩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色,如“独上兰舟”的句子给人以水天一色的感觉。

然而,徐志摩的内心却是忧伤的,他面临着离别、告别熟悉的校园和朋友的痛苦。

他表达了对青春的思念与感伤,以及对未来的迷茫与无奈。

徐志摩的离开剑桥大学与林徽因有着密切的关系。

林徽因是当时剑桥大学建筑系的一位学生,她的美丽和才华深深吸引了徐志摩。

然而,因为各种原因,他们无法在一起。

徐志摩的诗歌中弥漫着对林徽因的思念和痴迷,这也成为他后来创作的灵感之源。

海滩上种花徐志摩师生部落格课件

海滩上种花徐志摩师生部落格课件

03 《海滩上种花》的内容解 析
诗歌的意象分析
01
02
03
海滩
象征着空旷、孤独和无助 ,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寂寞 和迷茫。

象征着美好、希望和生命 ,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 的向往和追求。
种花
象征着努力、坚持和创造 ,表达了诗人通过努力和 创造来实现美好生活的信 念。
诗歌的语言特色
简洁明了
诗歌语言简练,表达清晰 ,没有过多的修饰和雕琢 。
自然流畅
诗歌的节奏感强烈,读起 来自然流畅,给人以美的 享受。
富有画面感
诗歌中的意象生动形象, 具有很强的画面感,让人 仿佛置身于海滩上种花的 场景中。
诗歌的情感表达
孤独与迷茫
诗歌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迷茫, 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探索。
希望与向往
坚定与信念
诗歌中的种花意象表达了诗人的坚定 信念和追求,展现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风貌。
02 《海滩上种花》的创作背 景
徐志摩的创作历程
徐志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诗人,他的诗歌创作深 受西方文学影响,追求自由、浪漫和个性解放。
在他的创作历程中,旅欧期间是他诗歌创作的巅峰期,《 海滩上种花》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之一。
《海滩上种花》的写作背景
《海滩上种花》写于1923年,是徐志 摩旅欧期间的作品。
许多读者认为该作品表达了深刻的情感和思想,给人以启示和思考,是中国现代诗歌的瑰宝之一。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徐志摩的留学经历
1918年,徐志摩赴美国克拉克大学 学习银行学,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学 习政治经济学。
1920年,他赴英国剑桥大学留学,开 始对文学产生浓厚兴趣,并尝试创作 诗歌和散文。

徐志摩的诗歌特点和新月派特点分析课件

徐志摩的诗歌特点和新月派特点分析课件

05
CATALOGUE
徐志摩的代表作《再别康桥》分析
主题与情感
主题
徐志摩的诗歌,特别是《再别康桥》,表达了他对康桥的深 深眷恋和对逝去时光的怀念。诗歌的主题围绕着对母校的怀 念与眷恋。
情感
情感深沉、细腻,诗人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融为一 体,展现出深深的情感。在《再别康桥》中,诗人对康桥的 眷恋之情以及对离别的悲伤、遗憾和无奈之情表现得淋漓尽 致。
象征手法
徐志摩的诗歌中也经常使用象征手法,他通过象征来表达更深层次的情感和思想,使他的诗歌更加深刻 和富有哲理。
03
CATALOGUE
新月派的形成与特点
形成背景
20世纪20年代初期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阶段,新文化运动 后期的文化氛围和文学社团的兴起。
VS
1923年
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在北 京成立新月社,为新月派的诞生奠定了基 础。
新月派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推动了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
新月派作为中国现代诗歌的重要流派,通过其成员的创作活动和理 论探讨,推动了现代诗歌的繁荣和发展。
强调了诗歌的音乐性和形式美
新月派强调诗歌的音乐性和形式美,提倡通过和谐的音韵和优美的 形式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
新月派成员不仅在诗歌创作上有突出贡献,还在小说、散文等领域 有所建树,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徐志摩及其诗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传承了中国文化的精髓
徐志摩的诗歌深受中国传统文 化的影响,他在创作中不仅吸 收了西方文化的元素,也传承
了中国文化的精髓。
对中国现代文化的影响
他的诗歌中所表达的人生观、 价值观以及他对社会现象的独 特见解,对中国现代文化产生

徐志摩与三个女人的故事

徐志摩与三个女人的故事

徐志摩与三个女人的故事每位闻名遐迩的诗人都有着欲语还休的爱情故事,徐志摩与张幼仪、陆小曼、林徽因三位佳丽的感情曾经轰动一时,至今仍然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

徐志摩是我国现当代著名诗人,曾写下了《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等诗歌名篇,并且和林徽因、陆小曼二位当时著名的才女有过刻骨铭心的爱情。

徐志摩是徐家的长孙独子,自小过着舒适优裕的公子哥的生活。

沈钧儒是徐志摩的表叔,金庸是徐志摩的姑表弟,琼瑶是徐志摩的表外甥女,徐志摩与厉麟似、钱学森也有亲戚关系。

徐志摩本身有些非议,但毋庸置疑的但是徐志摩对我国诗学和文学的贡献却是不可忽略的,徐志摩共有两场婚姻,第一场婚姻便是徐志摩与张幼仪。

徐志摩与张幼仪徐志摩张幼仪是民国时期的著名夫妻,他们的婚姻源于张幼仪的四哥张公权对于徐志摩的欣赏和看重,两个年轻男女在没有渊源和情感的情况下,仅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成婚。

但徐志摩本身并不情愿,但摄于其父的压力,勉强答应。

张幼仪婚后很受公婆喜爱,但始终得不到丈夫的欢心,即使生下长子徐积锴后,夫妻感情依旧没有改善。

徐志摩不顾娇妻幼子,远赴海外求学,还与名媛林徽因相识相恋,甚至在妻子张幼仪怀有身孕的前提下,向妻子提出了离婚。

隐忍坚强的张幼仪毅然同意,并在生下次子彼得后与徐志摩办理了离婚手续。

徐志摩张幼仪成为了民国首对采取西式方式离婚的夫妻。

张幼仪自立自强继续侍奉徐志摩的父亲,抚养儿子,依靠兄长坚强生活。

回国后,不但在学校任教,还受聘成为上海女子银行副总裁,事业有成。

解放后,张幼仪与一名华裔医生结婚,并于1988年在纽约病逝。

徐志摩与林徽因徐志摩林徽因都曾有过国外的生活和留学背景,因为父亲的旅欧安排,林徽因也有幸游历欧洲,在此期间结识了已经身为父亲的徐志摩。

徐志摩内心对封建婚姻有着非常强烈的抵触,他渴望自由的爱情和柔情似水的恋人,林徽因的出现满足了徐志摩几乎全部的幻想,于是徐志摩林徽因开始频繁的书信往来,徐志摩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对林徽因无限的相思和爱慕。

徐志摩简介

徐志摩简介

一、生平简介
徐志摩(1897.1.15~ 1931.11.19),现代诗 人、散文家。汉族,浙 江海宁市硖石镇人。徐 志摩是金庸的表兄。原 名章垿,字槱森,留学 美国时改名志摩。曾经 用过的笔名:南湖、诗 哲、海谷、谷、大兵、 云中鹤、仙鹤、删我、 心手、黄狗、谔谔等。
徐志摩 诗歌集
1924年《志摩的诗》收录的是1922 年-1924年作品
1897年1月 15日出生于 浙江硖石一 个大富商家 庭。
徐志摩的家庭在当时是很有影响的。(本 应直接连接嘉兴杭州的铁路因徐家影响弯 道硖石。)
徐志摩因得天独厚的条件,从小就可以 上新式学堂,天性聪慧,兴趣广泛,好 交友。
1910年入杭州府 中学堂开始接受 新学。
1916年入北京大 学法科。
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 社成员。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 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 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 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 入剑桥大学1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 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
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 的影响。
徐志摩生平简介
1926年,在《晨报》副刊上主编《诗 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始新诗的 格律化运动。
1928年《新月》月刊创刊,徐志摩一席 担任主编,是新月诗派的主要代表诗人。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由上海乘飞机 到北京,因飞机在济南附近触山遇难, 时年35岁。
人们感叹“一位想飞的诗人终于带着雨 天的彩霞而去。”
徐志摩的爱情
徐志摩的爱情故事里,总共有三个女人:第一夫人张幼仪。这是一个典 型的父母包办之下的婚姻。可它是徐志摩一生中真正意义上的婚姻。因 为他跟张幼仪才真正具有家的概念:上有高堂,下有子女,中有世人的 普遍的认可。从常人的眼光来看,他们俩的的婚姻应该算是美满的。虽 说是包办婚姻,可他们的关系却非同寻常。特别是他们离婚之后所保持 的那种深厚的友谊,更是在当今开放的时代也是难能可贵的。不过,有 着美满婚姻的徐志摩和张幼仪最终是离婚了。因为徐志摩的理想是:"我 将在茫茫人海中寻访我唯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徐 志摩觉得这个婚姻,虽然是个好婚姻,却仅仅是个婚姻而已。而不是他 想要的爱情。 徐志摩生命中就有了第二个女人:林徽音。这是导致徐志 摩与张幼仪离婚的原因之一。据说《再别康桥》即是为她所做。徐志摩 认为他有幸而找到了他的"唯一之灵魂伴侣",于是,他离了婚,要找他 的"灵魂件侣"去了。可不幸的是,林徽音却并不是徐志摩那一类人,她 是那种为婚姻而婚姻的那类。对她来说,婚姻比爱情重要。林徽音并不 想为爱情做什么,她不想介入徐志摩的婚姻(这是为婚姻做出杰出贡献 者),所以她选择了离开徐志摩,并在父母的安排下,与徐志摩的恩师 的儿子定下了婚约。也许他们的爱情如故(徐志摩死后,林徽音哭得最 为悲切。),可林徽音却选择了婚姻,并没有选择爱情。这自然也在常 理之中。选择爱情而放弃婚姻的,古往今来,都是稀有之物。徐志摩的" 唯一之灵魂伴侣"的梦想看来是还没有实现了。这令立志追寻爱情(而不 是婚姻)的徐志摩万分的痛苦。他还得继续寻找他的"唯一之灵魂伴侣"。

《再别康桥》教材分析

《再别康桥》教材分析

《再别康桥》教材分析《》一气呵成,荡气回肠,是对“诗化人生”的最好描述。

下面是的教材分析,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再别康桥》背景简介徐志摩出生于浙江海宁县一个富商家庭,其父希望他攻读商科以继承父业。

但是徐志摩在美国与英国求学期间,却对尤其是创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25年和1928年,徐志摩两次去欧洲漫游,曾再度到了英国、法国等地。

故地重游,使徐志摩感慨万千、浮想联翩。

康桥,即英国剑桥大学的所在地剑桥,是徐志摩“最心爱的”地方。

他专门为剑桥写过三篇诗文。

早期的诗《康桥,再会罢》,是作者热恋时的留别之作。

1925年游欧发表《我所知道的康桥》,是阔别后深情地回忆。

《再别康桥》则是诗人1928年英国讲学归来后第三次对剑桥倾诉衷肠。

1928年,胡适、徐志摩、张君励等人组织发起的“新月社”所主办的《新月》杂志创刊,由徐志摩任主编。

该杂志主张与现实保持一定的距离而进行“纯”文学的创作,曾受到等人的批评。

1931年8月,徐志摩的第三本诗集《猛虎集》由上海新月书店出版,其中有《再别康桥》、《秋虫》等41首诗。

在该诗集的序言中,徐志摩曾回顾自己这一时期的生活和心态:“最近几年,有时候自己想着了都害怕:日子悠悠的过去,内心竟可以一无消息,不透一点光,不见一点亮,不见纹丝的动。

”“最近这几年生活不仅是极平凡,简直是到了枯窘的深处,跟着诗的产量也尽‘向瘦小里耗’。

”这正是徐志摩写作《再别康桥》时的精神状态。

这种心态与他思想的变化密切相关。

在北伐的凯歌声中,徐志摩来到上海,曾兴奋过一阵。

他对蒋介石政权寄以希望,还写过几篇非议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诗文。

但很快地,他便对蒋介石的专制统治失望了。

他长期以来所主张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现代启蒙主义思想、所希冀的英美时的现代民主政治,与他所目睹的军阀混战、封建势力猖獗、民不聊生的当时中国现状形成了巨大的落差。

徐志摩的内心苦闷与忧伤干也由此而起。

闻一多曾在诗歌理论方面提出过著名的“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的美学主张,并在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中加以探索与求证。

徐志摩生平、感情经历介绍

徐志摩生平、感情经历介绍

徐志摩和陆小曼在泰戈尔的生日会上相 见,后来相恋,可以用“爱得轰轰烈烈” 来形容。而此时陆小曼已是有夫之妇。 几经波折,徐陆二人的恋情愈演愈烈, 弄得满城风雨但这一切都遏止不住二人 的热情。
1925年底,在陆小曼的坚持下,其夫跟她离婚。 1926年的农历七夕,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徐 志摩跟陆小曼结婚。梁启超为证婚人,胡适为 介绍人。他们的婚礼,真可以算得上是“别开 生面”,梁启超作为徐志摩的老师,在婚礼上 训斥这一对新婚夫妇:“你们都是离过婚,重 又结婚的,都是用情不专,以后要痛自悔悟, 重新做人”。 盛典举罢,徐志摩与陆小曼南下 定居上海。
灵魂伴侣——陆小曼
灵魂伴侣——陆小曼
陆小曼同样出生于富贵家庭,父亲是晚 清进士,后到日本留学,是日本名相伊 藤博文的得意弟子。其母亲也是一大户 人家女子。陆小曼天资聪颖,15岁被送 到法国留学,16岁就已是学校小明星。 她弹得一手好钢琴,擅长油画,温文尔 雅,多才多艺且精通英法两国语言,时 任外交部翻译员。
“你的美丽和智慧不是借来的,是上帝 给你的馈赠,不是让你拥有一天、一年, 而是伴随终生,你因此放射出光辉。”
——泰戈尔称赞林徽因
1921年秋天,当徐志摩第一眼见到林徽因时, 他就被这个才华横溢,落落大方,冰雪聪明, 孤高傲气的才女加美女所深深着迷,苦苦地追 求林徽因。徐志摩认为他有幸而找到了他的" 唯一之灵魂伴侣",他深切地感到这才是他理 想中的爱情。24年来,徐志摩第一次感觉到什 么是爱。徐志摩激动、兴奋、欢喜,这些情感 他无以言表,只能寄情于诗。徐志摩写下了很 多唯美而情意绵绵的情诗送给林徽因,林徽因 也被徐志摩的才华所吸引。俩人确立了恋爱关 系。从那以后,徐志摩迷上了诗歌创作。
贤淑妻子——张幼仪
1920年冬,张幼仪出国与丈夫团聚,此时,徐志摩正在向林徽因 展开疯狂追求。 后来,在张幼仪怀次子两个月后,徐志摩对此置之不理,反倒要 马上离婚,见张幼仪不答应,便一走了之,把其一人撇在沙士顿。 1921年,张幼仪产期临近,无奈之际,她给二哥张君劢写信求救, 她来到巴黎,后来又去了柏林,生下孩子。徐志摩明知张幼仪的 去向,却不予理睬。直到1922年要办理离婚手续时,才找到柏林。 在徐志摩的逼迫下,张幼仪只好答应结束这段婚姻,徐志摩当时 为了表明自己的决心,还在国内发表了离婚通告,成为当时的头 条新闻,徐志摩成为了现代文化界离婚第一人。

《徐志摩介绍说明》课件

《徐志摩介绍说明》课件
技巧
在技巧方面,他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对仗、反复等手法,使 得诗歌更加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
诗歌的影响与评价
影响
徐志摩的诗歌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他的作品被广泛传颂, 成为现代诗歌的经典之一。
评价
他的诗歌被评价为具有鲜明的个性和 独特的风格,是中国现代诗歌的杰出 代表之一。
03
徐志摩的代表作品
推动徐志摩研究的建议
针对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推动徐志摩 研究的建议和措施,以期促进研究的深入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对其作品的艺术价值存在争议,有人 认为其作品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而 有人则认为其作品缺乏深度和内涵。
关于其个人生活的争议与批评
感情生活
徐志摩的个人感情生活备受关注 ,尤其是与陆小曼、林徽因等人 的感情纠葛,有人批评他过于追 求感情自由,不顾及家庭责任和
社会舆论。
金钱观念
徐志摩在个人生活中表现出一定 的金钱观念,有人批评他过于追 求物质享受,忽视了精神层面的
追求。
社会责任感
在国家危难时期,徐志摩的社会 责任感受到质疑,有人认为他过 于关注个人情感和艺术创作,缺 乏对国家和民族的关注和担当。
关于其文学观念的争议与批评
传统与现代
徐志摩在文学观念上主张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但有人批评他过于追求形式和技巧的革新 ,忽视了内容的重要性。
文学创作目的
关于徐志摩文学创作的目的是什么,存在不 同看法。有人认为他是为了表达个人情感和 理想,有人则认为他旨在反映时代精神和民 族命运。
教育经历与留学
教育经历
徐志摩先后就读于上海浸信会学院、 北京大学和美国克拉克大学,接受中 国剑桥大学留学,深入 研究西方文学和哲学。

徐志摩与三个夫人

徐志摩与三个夫人

1897年1月15日(农历腊月初一),中国现代作家徐志摩出生。

家世背景明正德年间,徐松亭在硖石经商,家居于硖石,为硖石徐氏分支之始祖。

徐志摩即其族人。

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是清末民初的实业家,徐氏世代经商,早年继承祖业,独资经营徐裕丰酱园。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合股创办硖石第一家钱庄——裕通钱庄,后又开设人和绸布号。

成为远近闻名的硖石首富。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 年1月15日),徐志摩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按族谱排列取名徐章垿,志摩是在1918年去美国留学时他父亲徐申如给另取的名字。

说是小时候,有一个名叫志恢的和尚,替他摩过头,并预言“此人将来必成大器”,其父望子成龙心切,即替他更此名。

徐志摩是徐家的长孙独子,自小过着舒适优裕的公子哥的生活。

沈钧儒是徐志摩的表叔,金庸是徐志摩的姑表弟,琼瑶是徐志摩的表外甥女。

人物生平徐志摩出生于浙江海宁一个富裕家庭,父亲徐申如拥有一座发电厂、一个梅酱厂、一间丝绸庄,在上海还有一家小钱庄,又是硖石商会会长,人称“硖石巨子”。

徐志摩18岁时由父母安排,与15岁的张幼仪结婚,随后远赴西方求学。

对徐志摩来说,这段婚姻并不美满。

张幼仪远渡重洋到了英国后,才发现徐志摩在旅英期间邂逅了林长民的女儿林徽因(原名林徽音)。

后来张幼仪与徐志摩离婚。

最后,林徽因却选择了梁启超之子梁思成。

1923年梁启超(号任公)写了长信很恳切地劝他:“万不可以他人之痛苦,易自己之快乐。

弟之此举其于弟将来之快乐能得与否,始茫如捕风,然先已予多数人以无量之苦痛。

”“恋爱神圣为今之少年所乐道。

……兹事盖可遇而不可求。

……况多情多感之人,其幻象起落鹘突,而得满足得宁帖也极难。

所梦想之神圣境界恐不可得,徒以烦恼终其身已耳。

”任公又说:“呜呼!志摩!天下岂有圆满之宇宙?……当知吾侪以不求圆满为生活态度,斯可以领略生活的妙味矣。

……若沉迷于不可必得之梦境,挫折数次,生气尽矣。

郁邑佗傺以死,死为无名。

死犹可也,最可畏者,不死不生而堕落至不复能自拔。

徐志摩、林徽因生平

徐志摩、林徽因生平

民国年间的诗人徐志摩(1896-1931),他的恋爱史和婚变比他的文学作品更轰动于世。

徐志摩出身于浙江一家大富人家,留学英国,他的原配夫人叫张幼仪。

张幼仪端庄善良,具有中国传统的妇女美德,尊重丈夫,孝敬公婆,贤淑稳重,善操持家务。

婚后生了一个儿子,能相夫教子。

徐志摩的父母疼爱自己的儿子和媳妇,又非常高兴有了孙子。

所以父母在经济上是不遗余力地支持他们的。

婚后,徐志摩出国留学。

1921年徐志摩在英国留学期间,遇到了一位才貌出色的女留学生叫林徽音,他一见钟情,忘记了自己是已经为人之夫和为人之父了。

徐志摩虽然很有才华,也很有钱,但是林徽音鉴于他已有家室,虽然和他交往频繁,并没有答应他的追求。

徐志摩回到家里,开始对自己的妻子表示了公开的嫌弃,说张幼仪是‘乡下土包子’,‘我要离婚!’。

张幼仪还是默默地为丈夫洗衣服、做饭伺候丈夫。

当时张幼仪是公公婆婆送她去英国陪读的。

两岁的儿子留在家乡由爷爷奶奶照看。

21岁的张幼仪已经又怀有身孕了,可是徐志摩狠心地说:‘你去打胎。

’张说:‘打胎很危险啊,有人会因打胎而死掉的。

’徐志摩却冷漠地说:‘做火车肇事还会死人的,难道你就不坐火车了吗?’更有甚者,几天之后,徐志摩不声不响地离家出走了,可怜的年轻孕妇,在异国他乡,举目无亲,语言又不通,她痛苦地想自杀,但是后来想起了《孝经》上的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于是打断了自杀的念头,是孔老夫子的话救了她的命。

她重新思考人生。

她煎熬痛苦若干天以后,开始求救于在法国留学的二哥和在德国留学的七弟。

兄弟们都向张幼仪伸出了援助的手,劝她千万不要打胎,生出了孩子,兄弟愿收养。

得到手足的帮助鼓励,张幼仪在德国生了第二个儿子。

后来徐志摩又来逼她离婚。

他们在一个朋友家里见面,张幼仪说:‘你要离婚,等禀告父母批准才办。

’徐志摩用狠硬的态度说‘不行!我没时间等!你一定要现在签字!’张幼仪见他如此无情,对第二个儿子的出生也毫不理会,知道无法挽回,被迫签字离婚。

徐志摩云游赏析

徐志摩云游赏析

徐志摩云游赏析一、徐志摩简介徐志摩呢,是咱中国近代很有名的诗人。

他出生在浙江海宁的一个富裕家庭。

这人啊,从小就接受了很好的教育,后来还出国留学,在西方文化的熏陶下,他的诗既有中国传统诗歌的韵味,又融合了西方的浪漫主义元素。

二、云游出处与背景1. 这云游呢,就像徐志摩很多诗一样,是他情感和思想的一种表达。

那时候的社会正处在一个新旧交替、动荡不安的时期,徐志摩自己的感情生活也比较复杂。

他就像一片云一样,在生活里、在情感里、在理想里到处“云游”。

2. 这诗可能是他在旅途当中,或者是在对生活的感悟中有了灵感写出来的。

就好比我们有时候走在路上,看到一朵漂亮的花,突然就有了某种想法,他就是这样有了云游的创作灵感。

三、云游原文赏析1. 诗的开头“那天你翩翩的在空际云游,自在,轻盈,你本不想停留/在天的那方或地的那角,你的愉快是无拦阻的逍遥”,你看啊,他把云描写得多么生动。

就像我们看到天上的云,那云啊,飘来飘去,没有什么能束缚住它,它想往哪儿去就往哪儿去,特别自在。

这其实也是徐志摩自己内心的一种向往,他渴望像云一样自由,没有那些礼教啊、社会压力之类的东西的阻拦。

2. “你更不经意在卑微的地面/有一流涧水,虽则你的明艳/在过路时点染了他的空灵,使他惊醒,将你的倩影抱紧。

”这里他把云与涧水联系起来,云是高高在上、自在的,而涧水相对是比较“卑微”的。

可是云的美却能影响涧水,涧水把云的倩影抱紧。

这就像是生活里那些美好的事物,哪怕很短暂地出现在我们平凡的生活中,也能给我们带来很大的触动。

比如说,一个很有名的画家到一个小村子里,他画的画可能就像那朵云,村子里的人看到他的画,就像涧水被云的美感染一样,被艺术的美所震撼。

3. “他抱紧的是绵密的忧愁,因为美不能在风光中静止;他要,你已飞渡万重的山头,去更阔大的湖海投射影子!”这里啊,涧水虽然抱住了云的影子,可云终究是要飞走的。

这就好像生活中的很多美好,都是转瞬即逝的。

我们想要抓住,可是时间、命运这些东西却让它们溜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庭背景:明正德年间,徐松亭在硖石经商,家居于硖石,为硖石徐氏分支之始祖。

1897 年1月15日,徐志摩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按族谱排列取名徐章垿,字槱森,因其父属猴,名申如, 1918年去美国留学时他父亲给另取的名字。

说是小时候,有一个名叫志恢的和尚,替他摩过头,并预言“此人将来必成大器”,其父望子成龙心切,即替他更此名。

徐志摩是徐家的长孙独子,自小过着舒适优裕的公子哥的生活。

沈钧儒是徐志摩的表叔,金庸是徐志摩的姑表弟,琼瑶是徐志摩的表外甥女。

婚。

与林徽因的感情没有结果,而后遇到了陆小曼。

七夕节是中国的情人节,就在牛郎织女相会的那天,1926年在北京北海公园进行了一场人们议论了很久的婚事。

与陆小曼结婚,胡适做介绍人,梁启超为证婚人。

详细的爱情历程
与张幼仪
1915年,由政界风云人物张君励为自己的妹妹张幼仪提亲,徐志摩把从未谋面的新娘娶进了门。

张幼仪端庄善良,具有中国传统的妇女美德,尊重丈夫,孝敬公婆,贤淑稳重,善操持家务。

婚后生了两个儿子,能相夫教子。

然而,徐志摩在张幼仪生完第二个儿子正虚弱的时候,递上了离婚协议
书。

与林徽因
林徽因游历欧洲,在英伦期间,结识了当时正在英国游学的徐志摩。

当时徐志摩已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

徐志摩被林徽因出众的才华与美丽所吸引,苦苦地追求林徽因,并不惜与发妻张幼仪离婚。

但林徽因经过理智的思索,和父亲一起提前回国了,而且是与志摩不辞而别……徐志摩写给林徽因的那首有名的《偶然》诗是这样写的:“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这是徐志摩对林徽因感情的最好自白,一见倾心而又理智地各走各的方向,这就是世俗所难理解的一种纯情。

与陆小曼
徐志摩留学后回到北京,常与朋友王赓(一个军官)相聚。

王赓的妻子陆小曼,对徐志摩影响甚大。

徐志摩和陆小曼在北京交际场相识相爱。

徐志摩与陆小曼在刚结婚的前段日子里,虽然徐父徐母对陆小曼依然心有不满,但是两人也过得浪漫、惬意。

只是到了后期,由于陆小曼的病,由于徐申如的拒绝接纳,由于鸦片的侵蚀等诸多原因,陆小曼变得越发娇慵、懒惰、贪玩,浑没了当初恋爱时的激情,似乎不再是一个有灵性的女人。

她每天过午才起床,在洗澡间里摸
弄一个小时,然后吃饭。

下午作画、写信、会客。

晚上大半是跳舞、打牌听戏。

徐志摩为了使妻子心喜,就一味迁就她。

虽然在口头上常常婉转地告诫陆小曼,但效果不大。

后来,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出于对陆小曼极度不满,在经济上与他们夫妇一刀两断。

徐志摩要从父亲处拿钱是不现实的,因此,他不得不同时在光华大学、东吴大学、大夏大学三所学校讲课,课余还赶写诗文,以赚取稿费。

1929年,徐志摩辞了东吴大学、大夏大学的教职,继续在光华大学执教,1930年秋起又在南京中央大学教书,并兼任中华书局编辑、中英文化基金会委员。

上海南京两地来回跑,1930年秋,即陆小曼29岁那年,徐志摩索性辞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职务,应胡适之邀,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以挣家用,仅1931年的上半年,徐志摩就在上海、北京两地来回奔波了8次。

当时,人均的年薪为五块大洋,而徐志摩一年即可挣到几百大洋,但是即便如此,仍然满足不了家庭的花销。

在即将去听林徽因演讲的前一天,与徐志摩说钱不够用后与陆小曼吵了一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