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隐记忆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中获益也就不同。从而导致内隐和外显记忆间实 验性分离。
至今,加工说和系统说的争论仍持续不断地进 行,并出现了两种学说逐渐融合的趋势。正如 Tulving 所说,“系统说和加工说的融合是将来内隐记忆 研究发展的方向”。Zinimer (1995) 综合系统论和加 工论 提 出 多 水 平 、多 象 征 模 型 (Multi- level, Multi- token mode)l ,将信息加工分成不同水平。较低加
了心理学依据。
其无意识迁移具有非定向性,迁移范围广,有利于
其实,重复对于新旧知识的控制性加工和自动 实现跨领域迁移。
加工都有促进作用,只是影响程度不同而已。重复 对后者的促进作用会更大一些。重复练习的效果或 许不易外显,但其实无意中已经提高了主体的理解 力与学习能力,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研究发 现,外在刺激仅仅因为呈现次数越频繁 (并不一定 需要引起刻意的注意或强化),个体对刺激的印象就 越深刻,这种知觉的流传性也是创造性思维的要素 之一。
社会心理科学 第 24 卷 总第 101 期 2009 年第 1 期 总第 003 页
·理 论 研 究·
内隐记忆研究综述
彭莉
摘 要:近年来,内隐记忆逐渐成为心理学研究的热点。本文概述了内隐记忆研究中两种主要的实验研究 范式:任务分离范式和加工分离范式。同时,归纳与评价了四种主要的内隐记忆模型:阈限说、 激活扩散理论、多重记忆系统理论和迁移恰当加工理论最后提出了四点内隐记忆研究对于教学的 启发。
3.2 教学中培养直觉思维的必要性
响。我们测评的目的是将儿童置于合适的教育环境
以往的教学只注重发展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中,尽可能帮助学生扬长避短。因此,在加强外显
强调通过逐步推理来得出结论。这种教学会妨碍学 记忆能力训练的同时,还要注意开发其内隐心理潜
生直觉理解的健全发展。因此,课程设计应从低年 能,进行多方位、多侧面的综合培养。
后继任务易化作用的普遍存在,还有麻醉期间学习 一感觉”现象也说明在较浅的加工水平或非注意状
的存在等。另外有实验表明,脑外伤病人在高强度 态下的自动加工,往往不易受外界干扰;而在模糊
练习和准确反馈条件下,各任务领域都存在具有直 决策状态下的控制性加工,则增加了预测的不确定
观性与无意识的内隐学习效应,并且这种内隐学习 性,产生干扰作用。
出版社,1997:360.
berspace. Anonymity and symbolization, which are the
(Roediger,1993)。其操作定义是,在不需要对特定 们只存在指导语上的差别。这时若出现实验分离, 的过去经验进行有意识的或外显的回忆测验中表现 就有可能是深层加工过程的不同,而不是任务差异
出 来 的 对 先 前 获 得 的 信 息 的 无 意 识 提 取 (Graf, 所引起。 Schacter,1985) [2]。
加工分离程序,Mulligan 和 Hishman (1997) 进一步 用于其他形式的记忆。
结合多维加工簇模型和源监测框架的有关理论,提
出了“情境诊断模型” (diagnostic context mode)l 来
2.4 迁移恰当加工理论
补充加工分离程序[3]。
Roediger 等人研究正常人,从认知心理学角度
提出迁移恰当加工理论 (transfer appropriate process-
2.内隐记忆模型
ing theory,简称加工说),认为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 的系统只有一个,直接测验与间接测验间的分离是
2.1 阈限说 阈限说是最早解释内隐记忆的理论。持阈限说 的研究者认为内隐记忆的产生是由于记忆痕迹过于 微弱,达不到外显记忆所需要的强度。现在越来越 多的证据否定了这一假说。
规则进行直觉飞跃,其中就隐含了内隐的无意识记 by 的排除与包含测验等认知实验方法等,在教学领
忆。这样,教学就可利用类比,使用对称,考察有 域中进一步测量学生内隐加工能力的强弱。
限条件,从而使解题的方法更形象化。其次,应鼓 励学生大胆猜测,积极地应用直觉思维来解决问题。
4.小结
并对那些应用直觉思维的学生加以赞同并纠正其错
误,使其直觉思维能更好发展。最后,因为直觉思
综上所述,二十多年来内隐记忆作为记忆研究
维具有视觉化映像表征的特点,这就丰富了学习者
(下转第 39 页)
5
社会心理科学 第 24 卷 总第 101 期 2009 年第 1 期 总第 039 页
·应 用 研 究·
[13]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上海:上海人民 ness of role theory to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in cy-
关键词:内隐记忆 任务分离 加工分离 内隐记忆 启发
1985 年 Graf 和 Schater 利用记忆测验,以能否
1.内隐记忆的研究范式
有意识回忆为标准,正式提出“内隐记忆”一词。
而 1924 年心理学家 William McDougall 在“Outline of psychology”中 最 早 使 用 “内 隐 的 ” (implici)t 和
并找到了理解人类记忆本质的全新途径。
治良等 (1994) 也使用匹配比较法对汉字内隐记忆
内隐记忆 (implicit memory) 是指人们不能回忆 进行了研究。匹配比较法就是将直接测量任务和间
其 本 身 但 能 在 行 为 中 证 明 其 事 后 效 应 的 经 验 接测量任务在形式上和心理操作上匹配起来,使他
3.4 适当的学绩评价与测量理论 个体差异普遍存在,这样,“因材施教”成为 教育学的理想教育原则。而当今的学绩测验及智力 测量主要是以再认或再现方式,来测量学生能够有 意识提取的外显记忆知识以及对这种知识的运用能 力,而很难测出学生的内隐学习与内隐记忆等无意 识加工能力。但这种内隐加工能力又确实存在,并 且对学生的学习及其基本心理品质的形成有重大影
1.1 任务分离范式 任务分离范式是由心理学家 Tulving (1983 年)
“外显的” (explici)t 这对术语来描述不同记忆形 提出来。他是指在内隐记忆研究中,通过改变测验
式。只是在当时并未引起记忆研究者们的足够重视, 指导语,造成两种记忆任务 (间接测验与直接测
也未进行深入广泛的研究[1]。1968 年,英国神经心 验),再通过考察两种记忆测验成绩间的关系来确定
影响进行了分离,还借用经典测验理论的公式来计 由若干特定的加工过程组成,在理论上每个记忆系
算这两种影响,这为内隐记忆研究开辟了一个新天 统都有其特定的神经机制和行为指标,内隐记忆和
地。
外显记忆分属不同记忆系统。Squire 和 Cohen 认为
另外,这一范式引起了一些研究者的质疑和修 外显记忆属于陈述性记忆系统,内隐记忆属于程序
4
社会心理科学 第 24 卷 总第 101 期 2009 年第 1 期 总第 005 页
·理 论 研 究·
工水平平行分布着多个相对独立表征系统,这些系 的想象力及心理表象能力。从而可以使事物的诸因
统对刺激进行加工,其产物为象征 (Token);较高 素以映像的形式,并直观呈现于大脑。这有助于活
水平的象征由较低水平象征整合产生,这些象征同 跃直觉思维。
测验所要求的心理加工过程不同。他试图从两种记 忆的编码和提取过程的本质及关系来解释两者的差 异。外显记忆属于自上而下的概念驱动加工,内隐 记忆属于自下而上的信息驱动加工,两者都依靠记 忆系统中预存的整体表象[7]。由于直接和间接测验要 求的提取过程不同,两类测验从不同的学习编码加
2.2 激活扩散理论 Collins & Loftus (1975) 认为内隐记忆没有保留 形成这些记忆的情节性事件,但激活了网络中某些 节点,这种激活是自动的,他可能达不到节点的阈 限水平,而是提前了节点的激活水平。但其无法解 释图形启动等非语义现象,即使在字词启动范围内 也有麻烦。
级起就开始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直觉天赋。
经典的测验理论是在整个测验水平上分析测验
在直觉思维的训练方法中,启发式程序的教学具有 结果,忽视了个体差异及不同项目的反应模式,并
重要意义。
混淆了相同测验分数所包含的不同性质特征。我们
首先,人们在面对不确定问题时,常用启发式 可以借鉴内隐记忆研究中的一些测量措施,如 Jaco-
作者简介:彭 莉,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心理咨询中心,长沙,410205。
3
·理 论 研 究·
社会心理科学 第 24 卷 总第 101 期 2009 年第 1 期 总第 004 页
1.2 加工分离范式
2.3 多重记忆系统理论 (multiple memory s ys -
20 世纪 90 年代,Jacoby 等人提出和完善了加工 tems theory)
型,他们将自动提取看作是类似于信号检测的加工 而不能用陈述记忆来解释。因此,Tulving 等人认为
过程,并采用信号检测论的计算模式,排除被试判 各种记忆形式都会有相似之处,这些相似不会引起
断标准的变化对 PDP 熟悉性指标的影响。
人们的理论兴趣,更重要的是,不会有统一的记忆
Dodson 和 Johon 还建议用“源监测框架”代替 原则,而且由某种记忆形式发现的事实也不一定适
分 离 程 序 模 式 (Process Dissociation Procedure, 简 称
由 Tulving 和 Squire 等人研究遗忘症,提出了多
PDP)。他试图从两种记忆编码和提取过程来理解外 重记忆系统理论。多重记忆系统理论认为记忆是由
显和内隐记忆的差别,并将测验中意识和无意识的 不同操作系统所组成的复合系统,每一操作系统都
正 。 Buchner, Erdfelder 和 Vaterrodt Plunnecke 性记忆系统。
(1995) 认为再认测验 PDP 分离出的意识性提取和
多重记忆系统理论能较好地解释健忘症病人的
自动提取的贡献受到由猜测引起的反应偏向的影响, 记忆分离现象,即脑损伤遗忘症患者出现的外显记
降低了测量指标的精确性。从而提出了扩展模型 忆障碍而启动效应完好现象。这是由于各记忆系统
效应随着不断强化策略训练有增强和向外显转化的
隐性课程设计正是指“课内外间接的、内隐的,
趋势。因此,我们不能消极地等待高原期的消失, 通过受教育者无意识的、非特定心理反应发生作用
即在没有外显的学习效果的条件下,学习或许依然 的教育影响因素”[8]。其隐蔽于学习活动环境氛围
在进行。这为重复学习、强化学习的教学原则提供 中,使学生不知不觉地接受各种载体的影响。另外,
健忘组被试不能有意识地提取已学过的单词,但仍 对这一问题,研究者对此范式进行了一些改进。
然保存着关于这些单词的记忆痕迹,这些单词的痕 Merikle 和 Keingold (1991) 将匹配比较法运用于内
迹可用补笔等测验间接测出。这就激发了人们对正 隐记忆研究中,将间接测验表现出的比相应直接测
常被试无意识的,无察觉的记忆现象的研究兴趣, 验更高的感受性作为内隐记忆存在的判定标准。杨
(extended mode)l ,增加了两个猜测变量。他们试图 是独立的。当陈述记忆系统受损伤时,程序记忆系
将反应偏向的影响从意识性提取和自动加工中分离 统仍保持完好Biblioteka Baidu但多重记忆系统的解释也遇到质疑。
出来。
1986 年 Glisky 等强调健忘症病人学会了新知识,但
此外,Yonelinas 等人提出了双加工信号检测模 不记得“学习过”这一经历。这自然仍为内隐记忆,
理学研究人员 Warrington 和 Weiskrantz 在对遗忘症 是否出现加工过程的分离。
患者启动效应的研究中就发现了“内隐记忆”的现
在研究中,人们逐渐意识到实验性分离有可能
象:他们用 Korsakoff 综合症和额叶切除后的患者作 只是任务外部形式上或内部心理操作上的分离,而
为健忘症被试,以无脑损伤病人作为对照组,发现 不是深层加工过程的分离 (Merikle,P.M.,1991)。针
样也有特定的子系统驱动。
3.3 教学中隐性课程设计的必要性
3.内隐记忆研究对教学的启发
人们在不同的动机水平下,往往以不同的方式 从社会传播中学习信息。这样就可以自动发挥材料
3.1 教学中重复学习与强化练习的必要性
的预期作用,教师就容易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而
内隐记忆的研究,表明阈下刺激、启动效应对 潜移默化却很容易收到预期效果。同时,“相信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