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采区下部车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采区下部车场

一、下部车场基本形式

采区下部车场包括采区装车站和轨道上山下部车场两部分,其相对位置根据采区巷道布置及调车方式确定。当轨道上山作主提升或运输大巷用胶带输送机运煤时,都不设采区装车站。因此,这两种情况只有轨道上山下部车场。

采区下部车场的基本形式,根据装车地点的不同可分为大巷装车式、石门装车式、绕道装车式及轨道上山作主提升的下部车场。采区下部车场的基本形式见表6—3—33。

二、下部车场设计

采区轨道上山下部车场由轨道上山下部斜面线路、竖曲线和平面绕道线路组成。其中平面绕道线路包括存车线路和存车线末端道岔与大巷或石门相连的联接线路。

(一)采区轨道上山下部车场设计一般规定及主要参数的选择

1.采区下部车场绕道布置

1)下部车场绕道线路出口,可朝向井底车场方向。出口处轨道应尽量与通过

线连接,当必须使绕道口布置在装载点空、重车线一侧,而影响空、重车线有效

长度时,可适当延长绕道长度;

2)当煤层倾角为12°~25°时,宜采用顶板绕道;煤层倾角为12°以下时,可采用底板绕道。见表6—3—35。

3)绕道线路与运输大巷线路间的平面距离,可视围岩条件确定,但应大于15~20m,绕道线路转角取30°~90°。

2.采区上山下部平车场设计

1)平车场线路的平、竖曲线半径可取9、12、15、20m;

2)平、竖曲线之间应插入矿车轴距1.5~3.O倍的直线段;当轨道上山作主提升时,应插入一钩串车长度的直线段;

3)平车场存车线有效长度:

(1)运输材料、设备及矸石的下部车场进、出车线长度取O.5列车长;

(2)轨道上山作混合提升或主提升时,进、出车线长度不小于1.0列车长;

(3)采用人力推车时,进、出车线长度取5~10辆矿车长。

3.采区上山下部车场高、低道布置

1)高、低道两起坡点间的最大高差不宜大于O.8m;

2)竖曲线起点前后错距不大于2.Om;

3)当上山倾角较大,高、低道高差也较大时,甩车线可上提3°角;当上山倾角较小,高、低道高差较小时,提车线可下扎3°角。上抬角和下扎角不应超过5°。

4.采区上山下部车场线路坡度

1)高道存车线坡度取11‰;

2)低道存车线坡度取9‰。

(二)平面绕道线路尺寸的确定

采区轨道上山下部车场存车线平面绕道有与大巷联接和与采区石门联接两种方式。其中与大巷联接的下部车场绕道又分为顶板绕道和底板绕道。

下部车场绕道线路主要是满足空重车存车线的要求而设置的。为了减少车场绕道工程量,设计中应将存车线末端道岔尽量靠近绕道出口处布置,以充分利用车场绕道线路的有效长度。

1.联接大巷绕道线路尺寸的确定

1)大巷顶板绕道线路:

(1)顶板立式绕道线路尺寸计算见图6—3—28及图6—3—29。

根据运输大巷通过线与轨道上山落平点车场绕道内侧的相对位置,计算大巷通过线与轨道上山低道竖曲线切线交点(P)的水平距离y和车场绕道内侧线路的水平距离L。然后分别计算车场绕道各分段的有关尺寸。其计算公式如下: Y=hcotβ

(6—3—22)

L=Y+T

D +d

l

+R

1

(6—3—23)

L

1=L-R

1

-L

K

-d

2

-n (6—3—24)

L

ZD =d

l

+∏R

1

+L

1

(6—3—25)

X=m+2R

1

+S/2 ‘6—3—26)

式中h——大巷通过线轨面至轨道上山轨面之间的垂线距离,一般为15~20m;

β

——轨道上山下段倾角(起坡角),为减少车场工程量,一般取20°~25°;

T

D

——低道竖曲线切线长度,m;

d

1

——平竖曲线之间插入直线段,m;

R

1

——绕道内侧弯道曲线半径,m;

L

1

——绕道出口端存车线直线段长度,m;

L

ZD

——绕道内侧线路存车线长度,m;

d

2——平曲线与道岔间的插入段,一般取2m;

L

——单开道岔平行线路联接长度,m;

K

n、m——由单开道岔非平行线路联接公式求得,m;

X——绕道出口交岔点道岔基本轨起点G至轨道上山轨道中心距离,m; S——空重车线摘挂钩点活动段的双轨中心距,m;

S1—空重车存车线非摘挂钩段双轨中心距,m。

式中K

P1

——绕道弯道内侧线路弧长,m;

K

p1=R

1

(90°+δ)/57.296

δ——绕道线路转角,一般取30°~45°;

其他符号见顶板立式绕道线路尺寸计算式中注释。

2)大巷底板绕道线路:

(1)底板卧式绕道线路尺寸计算见图6—3—32。

计算公式:

Y=T

D +d

1

+R

1

+S

1

+L

d 2=L/sinδ-T

1

-L

K

-n 应大于2m

L1=LZD-d

1-K

P1

-K

P2

X=m+Lcotδ+T

1+L

1

+R

1

+S/2

式中 Y——大巷通过线与轨道上山低道竖曲线切线交点(P)的水平距离,m;

L——绕道线路(靠大巷侧)与大巷通过线的间距,m;一般应大于15~20m;

δ——绕道线路转角,(°),一般取30°~45°;

K P1、K

P2

——分别为存车线弯道内、外轨道线路弧长,m;

其它符号见顶板立式绕道线路尺寸计算式中注释。(2)底板斜式绕道线路尺寸计算图6-3-33

计算公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