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科学内涵
三个“有利于”是人们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判断标准。
要害是姓‛ 资‛还是姓‛ 社‛ 的问题。判断的标准, 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
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
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 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
三、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②改革之所以被称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相对第一 次革命而言的。 过去我们进行了新 民主主义革命,建国 后完成了土地改革, 又进行了农业、手工 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 的社会主义改造,建 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基 础,那是一个伟大的 革命。那个革命搞了 三十几年。
——邓小平
3、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要使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成为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自我改造和自我 发展的能力,成为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法人。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80年代的个体户
中 外 合 资 企 业
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 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 济; 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变 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 的体制; 把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搞 活企业;
主要内容
一、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变革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三、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四、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一、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变革
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 完善和发展
1、改革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从数字看变化:中国成为世界发展最快国家之一》
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24亿元人民币增加到2001年的95933亿元,按可比价 格计算,年均增长率为9.4%,超出世界同期年均增长率6.1个百分点,是世界上发展 最快的国家之一。 2001年农业增加值达 14610亿元,扣除价格因素,比1978年增长1.85倍,比 1989年增长六成,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截至2001年,谷物、棉花、油菜籽、水果、 猪牛羊肉等产品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位;1979年至2001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达 11.5%;2001年工业增加值已达到 42 607亿元。截至200O年,彩色电视机、煤、水 泥、化肥、钢产量居世界第一位。 从1978年到2001年,中国共安排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基本建设投资达67793亿元, 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经济发展后劲持续增强。2001年中国的移动通信用户已达1亿多户, 位居世界第一位。 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高,进出口总额2001年 为5000余亿美元,由1978年的第25位,上升到仅次于美国、德国、日本、法国和英国 的第六位。2001年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为497亿美元,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约八成 在华投资。外汇储备2001年达到 2122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 197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 134元,2001年达到 2366元,其收人水平实现温饱 有余,部分地区已实现小康。城镇居民2001年人均可支配收入6860元。已经整体上实 现小康。
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 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 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 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稳发改 定展革 是是是 前目动 提的力
思考
• “毒奶粉”事件带给我 们的思索
四、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按照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到2020年
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由 1000美元达到3000美 元。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关键
时期,它既是一个‚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 现
期‛。稳定与发展似乎成了两难选择。有人认为, 为了确保稳定,就要限制发展与改革。你认为这 种观点合理吗?为什么?你认为应该怎样处理改 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
实行政企职责分开,扩大企 业自主权;
改变流通体制,实行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 宏观调控成效明显 经济运行状况良好
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 形式的分配方式和分配政策。
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改革攻坚阶段
1992年,党的十四大 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确立为经济 体制改革的目标,加 快了全面改革的进程。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 来,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 但是,它又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 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 除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发展这种又 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以外,还有上 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又相适应又相矛 盾的情况 。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的全面阐述:
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 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 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
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 盾的性质和特点;
指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 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 在阐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基 本矛盾状况和性质的基础上, 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矛盾。
2、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提出判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适应 还是矛盾的新的标准。 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 生产力的问题。 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 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 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 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一)全面改革的历程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场根本改变我 国 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进一步巩固无产阶级专政 的伟大革命。这场革命既要大幅度地改变目前落 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
改变上层建筑,改变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和国
家对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 大经济的需要。”
——邓小平
3、江泽民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我们现面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很多,而 且错综复杂、相互交织,但归根到底,是 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新的历史条件下解 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与调整完善生产关系, 根据经济基础的发展自觉改革和完善上层 建筑中不相适应的问题。这就要求全党同 志在贯彻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时, 在从事的各项事业中,都要牢记落实‘三 个代表’的要求,看看我们所采取的措施、 所做的工作,是不是符合‘三个代表’的 要求,符合的就毫不动摇地坚持,不完全 符合需要调整补充的积极调整补充,不符 合的就勇于实事求是地纠正,以利我们的 改革和建设不断向前迈进,充分体现共产 党人的先进性和时代精神。 ——江泽民
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至82年:改革起步阶段
80年代中后期:改革全面展开阶段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 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1986年9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 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 议》; 1987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七中全会讨论并原则 同意了《政治体制改革总体设想》。
改革是社会 主义制度的自我 完善,在一定的范 围内也发生了某 种程度的革命性 变革。
——《建设有中国特色
的社会主义》增订本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具体包含三层含义:
①这里的‚社会主义制度‛是指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而不是指作为其 实现形式和运行手段的体制和机制。
②对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要通过改革使其完全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符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③对社会主义体制,特别是经济体制要进行革命性的变革。这种革命性变 革,对于整个社会主义制度来说,也是一种完善。
90年代初至今:改革关键期
20世纪末,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在我国已经初 步确立。政治、 科技、教育等领 域改革也全面展 开。
(二)全面改革对我国社会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 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 和分配方式等日益多样化。
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取得了令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日渐深入和全面展开的改革引起了我国社会生活和人 们观念的复杂深刻的变化,社会多样化的趋势明显凸出, 呈现出逐步发展成为比较稳定的社会多样化格局的态势。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 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推翻帝 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 第一,改革与革命一样,其根源仍 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使中国 在于社会基本矛盾。 人民的生产力获得解放,这 是革命,所以革命是解放生 第二,改革与革命功能和目的相同, 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 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 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 第三,就改革内容及广度而言,改 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 革不是对原有体制细枝末节的修补,而 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 是对原有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 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第四,从改革引起社会变革的广度 和深度而言,改革将引起经济生活、社 ——邓小平 会生活、思想观念等一系列重大变化。
讨论
有人认为苏东国家搞“休克疗法”是 毕 其功于一役的激进改革,中国改革走的是 渐进式改革,最终还是要回到苏东模式的 轨道上来。这种观点对吗?二者的根本
区别何在?
(二)“三个有利于”是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 非得失的标准 1、 “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提出
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的重要原因
一是因为在我们还没有搞清楚什么是社会 主义以前,对什么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 不可能做出正确的分析。 二是因为长期以来我们对资本主义的认识也 不完全是科学的,常常把所有产生和存在于资本主 义社会里的东西,统统当作资本主义的东西。
马克思: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社会的物质生产 力
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
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 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
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
便有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 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 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 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 或快地发生变革。‛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2、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邓小平多次强调,改革 ‚实 质上是一场革命‛。‚改革是 中 国的第二次革命‛。1992年
初,邓小平在南方讲话中提出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 是解放生产力‛,把改革与革
命,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
力联系起来,赋予‚改革是中 国的第二次革命‛以更加深 刻、完整的内涵。
①改革之所以被称为革命,是 由于:
(三)正确对待改革问题 一是不改革没有出路,必须坚持社会 主义改革;
二是借改革之名,走向资本主义,也
没有出路,必须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
向。
改革是全世界的潮流,只有顺应 潮流,没有退路; 全新的改革,以全新的思维,全 新的步骤继续推进改革;
全面的改革,既包括经济体制改 革,也包括社会、政治、文化一系列 的改革; 全人民的改革,改革成果要为人 民群众共享,吸纳广大群众参与。
我们干四个现代化,人们都说好,但有些人脑子里的四化 同我们脑子里的四化不同。我们脑子里的四化是社会主义的 四化。他们只讲四化,不讲社会主义。这就忘了事物的本质, 也就离开了中国的发展道路。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基本矛盾的认识
社会基本矛盾
•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二)中共三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
矛盾理论的探索
1、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 2、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丰富
和发展
3、江泽民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丰富 和发展
1、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
在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毛泽东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社 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概念,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