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_四性关系

合集下载

地质名词解释及矿山术语翻译汇总

地质名词解释及矿山术语翻译汇总

地质名词解释及矿⼭术语翻译汇总⽕成岩 igneous rock由地壳、地幔中形成的岩浆在侵⼊或喷出的情况下冷凝⽽成的岩⽯。

变质岩 metamorphic rock岩浆岩或沉积岩在温度、压⼒的影响下改变了组织结构⽽形成的岩⽯。

沉积岩 sedimentary rock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遭受风化(机械或化学分解)、再经搬运沉积后经成岩作⽤(压实、胶结、再结晶)⽽形成的岩⽯。

沉积岩在陆地表⾯占岩⽯总分布⾯积的75%。

沉积岩与⽯油的⽣成、储集有密切关系。

它是⽯油地质⼯作的主要对象。

碎屑沉积岩 clastic sedimentary rock在机械⼒(风⼒、⽔⼒)的破坏作⽤下,原来岩⽯破坏后的碎屑经过搬运和沉积⽽成的岩⽯。

例如砂岩、黄⼟等。

⽕⼭碎屑岩则是⽕⼭喷发的碎屑直接沉积形成的岩⽯。

化学沉积岩 chemical sedimentary rock各种物质由于化学作⽤(溶解、沉淀化学反应)沉积形成的岩⽯。

如岩盐、⽯膏等。

岩⽯结构 rock texture指岩⽯的颗粒、杂基及胶结物之间的关系。

岩⽯构造 rock structure指组成岩⽯的颗粒彼此相互排列的关系。

岩层 rock stratum由成分基本⼀致,较⼤区域内分布基本稳定的岩⽯组成的岩体。

层理 bedding受许多平⾏⾯限制的岩⽯组成的沉积岩层状构造。

⽔平层理 horizontal bedding层⾯相互平⾏且⽔平的层理。

⽔平层理表⽰沉积环境相当稳定。

如深湖沉积。

波状层理 wavy bedding层⾯象波浪⼀样起伏。

海岸或湖岸地带由于⽔的波浪击拍形成的层⾯。

交错层理 cross bedding⼀系列交替层的层⾯相交成各种⾓度的层理。

由于沉积环境的⽔流或⽔动⼒⽅向改变形成的层理。

沉积旋回 sedimentary cycle岩⽯的粒度在垂直向上重复出现的⼀种组合。

正旋回 normal cycle岩⽯⾃下⽽上由粗变细的岩⽯结构。

例如⾃下⽽上为砾岩、砂岩、粉砂岩、泥岩的组合。

甘谷驿油区延长组长6储层“四性”关系研究

甘谷驿油区延长组长6储层“四性”关系研究
度 低 透性 差 , 渗 不含 油 气 。 细 砂岩 : 4 、 6的主 要 储集 层 , 自然 电 长 +5 长 以
层 的等效 电阻是 并 联 的 , 比普通 视 电阻 率 曲线 及 侧 向测井 更能识 别相 对 低阻 的油 层 。 以 , 所 一般 最好 用
感 应测 井 曲线识别 油 水层 [。 5 ] 本 区长 6油层 初产 均含 水 , 含水 3 %~8 % 。 0 O 油 层 电阻率 幅度 大 , 、 深 浅探 测 幅 度差 小 , 油层 的 深 含 感 应 电阻率 大致 为3 ~6Q ・ 水 层深感 应 电阻 率 O 0 m。 值低, 、 深 浅探 测 电阻 率幅度 差 大[。 6 ]
1 3 含 油性 与 电性 关 系 .
感 应 曲线 在地 层 中 的 电流 线 是 环 状 的 , 因而 地
阻率 相 对偏 低 和 高声 波 时 差 值 的特 征 , 纯 的泥 岩 较 层 往往 还 出现 井径扩 大 现象 [ 。 2 ] 粉 砂岩 、 质砂 岩 : 中高 自然伽 玛和 中低 负异 泥 以 常幅度 自然 电位及微 电极差 异幅 度小 或无 差异 为特 征 。声 波 时差 在 20 sm 左 右 , 电阻 率相 对 较 低 5 ̄/ 视 (  ̄ 4 g m) Rt 0l・ 。由于此 种岩性 颗 粒较 细 ( 均粒 径 平 小 于 0 1 m)绝 对 孔 隙度 虽高 , 连通 的有效 孔 隙 .r , a 但

刘东等 甘谷驿油区延长组长6 储层“ 四性” 研究 关系
( ) 1

LOG — LOG i

2 c h 1 G u × 。一

油 细砂 岩 一 般 电阻 率较 高 , 层 电阻 率 大 于 3 1 油 0 2・

四性主题教育

四性主题教育

四性主题教育四性主题教育是指通过学习和教育,培养和提高人们的四种基本性格品质,即性情、性格、性能和性爱,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四性主题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健康、自信、积极、乐观、合群、宽容、有信心和愿望的人格,并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道德观念、事实观念、社会观念和家庭观念。

下面,将就四性主题教育的理解、意义、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对四性主题教育的理解1. 性情:性情是一个人特有的个性特点,它直接影响着一个人对世界的看法、情绪的表达、态度的选择等方面。

性情是一个人心理活动的基础,影响着个人的思考、决策、行动等一系列活动。

通过性情的培养,能够使个人的性情更加平衡、稳定、积极、乐观。

2. 性格:性格是一个人在思维、情感、意志、行动等方面的表现特点,是一个人相对稳定而独特的心理结构。

性格具有稳定性、相对独立性和相对持久性的特点,是一个人孕育和维系其他性格特征的基础。

通过性格的培养,能够使个人的性格更加健康、积极、乐观、自信。

3. 性能:性能是一个人在认识、思维、记忆、联想、理解、判断、推理、表达、处理问题等方面的表现能力。

性能是一个人取得知识、运用知识、创造知识的重要工具,是一个人教育和培养其他性能的基础。

通过性能的培养,能够提高个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

4. 性爱:性爱是指人们在情感和生理层面上的表达和交流。

性爱是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需求之一,是人们追求身体和心灵的满足之一。

通过性爱的培养,能够使个人的情感表达更加健康、适当、自然。

二、四性主题教育的意义1. 促进心理健康和个人发展:通过四性主题教育的实施,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心理态度,培养良好的性格品质,提高认知和表达能力,培养健康的性爱观念。

这将有助于学生摆脱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促进其个人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2. 提高人际关系的质量:四性主题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宽容、尊重和理解他人的能力。

这种能力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一、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相对渗透率:当两相或多相流体在地层中流动时,岩石允许某一相流体通过的能力,定义为该相流体的相渗透率,其相渗透率与绝对渗透率之比为相对渗透率。

有效渗透率与绝对渗透率的比值称相对渗透率。

、岩性、厚度等变化造成2、平面非均质:储层在平面上由于储层物性(孔隙度、渗透率等)的平面差异称为平面非均质。

3、自然递减率:下阶段采油量在扣除新井及各种增产措施增加的产量之后与上阶段采油量之差值,再与上阶段采油量之比称自然递减率。

4、注采对应率:注水井与采油井之间连通的厚度占射开总厚度的比例5、剩余油饱和度:在一定的开采方式和开采阶段,尚未被采出而剩余在油层中的油的饱和度。

、岩性、厚度等变化造成6、纵向非均质:储层在纵向上由于储层物性(孔隙度、渗透率等)的层间差异称为纵向非均质。

7、采油指数:单位采油压差下油井的日产油量。

8、综合递减率:下阶段采油量扣除新井产量后与上阶段采油量的差值,再与上阶段采油量之比称为综合递减率。

9、生产压差:静压(目前地层压力)与油井生产时测得的流压的差值叫生产压差,又称采油压差。

在一般情况下,生产压差越大,产量越高。

10、经济可采储量:是指在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出现经营亏损前的累积产油量。

经济可采储量可以定义为油田的累计现金流达到最大、年现金流为零时的油田全部累积产油量;在数值上,应等于目前的累积产油量和剩余经济可采储量之和。

1、沉积相:是指在特定的沉积环境形成的特定的岩石组合。

例如河流相、湖相等。

沉积单元级别划分是相对的。

应从油田开发实际出发进行沉积相级别划分。

比如,河流相为大相,辫状河、曲流河、网状河为亚相,曲流河的点坝、天然堤、决口扇等为微相。

2、沉积微相:指在亚相带范围内具有独特岩石结构、构造、厚度、韵律性等剖面上沉积特征及一定的平面配置规律的最小单元。

3、开发层系:为一套砂、泥岩间互的含油气层组合,在沉积盆地内可以对比的层系。

4、有效孔隙度:岩样中那些互相连通的且在一定压力条件下,流体在其中能够流动的孔隙体积与岩石总体积的比值,以百分数表示。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保护的“四性”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保护的“四性”

2. 选择性
保护装置动作时,仅将故障元件从电力系统中切除,使 停电范围尽可能最小。即跳开离故障位置最近的断路器。
短路点 K1 K2 K3
短路电流 1~4 1~5 1~6
主保护 跳 1、2
跳5 跳6
后备 /
跳 1、3 跳5
2. 选择性
选择性包含2种意思: (1)正常情况下只应由装在故障元件上的保 护装置动作切除故障; (2)当电气设备的主保护不能切除故障时, 力争相邻设备的保护装置对它起到后备保护的 作用。
4. 灵敏性
指对于其保护范围内发生故障的反应能力。 任何运行方式下,被保护设备范围内发生 故障,不论短路点的位置、类型、是否有过 渡电阻,都能动作于跳闸或发出信号。
灵敏系数 Ksen :常见不利运行方式和不利故 障类型下通入装置的故障量和整定动作值之 比。
4. 灵敏性
对反应于数值上升而动作的过量保护(如电 流保护):
K sen
保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范围末端金属性短 路时故障参数的最小计 保护的动作参数
算值 = Id min I dz
在《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技术规程 (GB14285-2006)》中,对各类保护的灵敏 系数的要求都作了具体规定,一般在1.2~2之 间。
“四性”之间的关系:矛盾、统一
需要根据电力系统和负荷的具体情况,对这4 个方面的要求适当予以协调。 经济性考虑:
1. 可靠性
定义:当保护范围内部故障时必须动作(不 拒动),当外部故障时不动作(不误动)。 包括两个方面: (1)不拒动,即可信赖性 (2)不误动,即安全性
1. 可靠性
影响可靠性的因素: 内在:装置本身的质量,包括元件好坏、
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制造工艺水平、内外 接线简明,触点多少等;

测井曲线识别岩性

测井曲线识别岩性

油气层
纯水层
冲洗带
孔隙
含盐量相对较低的滤液,残余 水和油气
油气为主,少量含盐量相对较 高的地层水 大于50% 一般小于40% Rxo Rt 泥浆低侵或侵入不明显
含盐量相对较低的滤液,残余地 层水
流体
未侵入带
含盐量相对较高的地层水
含水
饱和度
冲带 未侵入带
100%

Rxo
100% Rxo>Rt 泥浆高侵
• 理论上: Φ ≥Φxo ≥ Φw,其差异是
三、油气水层判断
1、典型水层
① SP幅度差>油层
② ③ ④ ⑤
深电阻率最低(渗透层相比) 明显的增阻侵入(Rmf>Rw) Sw≈100%(计算) 录井无油气显示
三、油气水层判断
2、典型油层
① ② ③ ④ ⑤ 深电阻较高(渗透层) 减阻侵入 Sw→Swb SP幅度差<水层 录井有油气显示、邻井试油为油层
• 电阻率
– 一般是找低阻层。
• 孔隙度测井(密度、中子、声波)
– 在致密层处,孔隙度测井读数接近骨 架值;而在渗透层处,孔隙度测井读 数有孔隙度指示。
• 在碳酸盐岩剖面中划分渗透层必须同 时考虑GR、电阻率以及孔隙度测井系 列。其步骤是:先找出低阻、高孔隙 度指示,然后考虑GR测井值,剔除GR 高的含泥质层。
② 电阻率高
③ SP幅度差小
④ 微电极无明显差异,且值高。
深 度
2 15 补偿中子 -15 2 自然伽马 0 200 70 声波时差 40 2
深侧向 浅侧向 八侧向
10000 10000 10000
第 五 题 图
1号层
2号层
3号层
4号层

测井复习

测井复习

一、名词解释:1 周波跳跃:在声速测井曲线上,对应于疏松含气砂岩层、裂缝带或破碎带及井眼严重垮塌等地段,常出现时差明显增大且有时变化无规律现象。

这是由于“周波跳跃”的影响造成的。

2 减速长度:用来描述快中子变为热中子的减速过程。

减速长度定义为由快中子减速成热中子所经过的直线距离的平均值,单位为厘米。

3 扩散长度:从产生热中子起到其被俘获吸收为止,热中子移动的距离。

物质对热中子俘获吸收能力越强,扩散长度Ld就越短。

4 含氢指数:单位体积的任何岩石或矿物中氢核数与同样体积的淡水中氢核数的比值,称为该岩石或矿物的含氢指数,用H表示。

5 增阻侵入:由于渗透层井段常有泥浆侵入形成的侵入带,其径向电阻率分布特点决定于侵入类型,由于泥浆滤液电阻率Rmf大于地层水电阻Rw所致,含水层往往出现高侵。

侵入结果使冲洗带(岩层空隙中的地层水全部被泥浆滤液置换的岩层部分)电阻率Rxo大于原状地层电阻率Rt以及过渡带(岩层空隙中的地层水部分被置换的岩层部分)电阻率是由Rxo 渐变到Rt,但都大于Rt.6 减阻侵入:一般泥浆滤液电阻率小于含油层空隙中所含液体电阻率所致。

在油层井段常出现低侵入。

7 渗透率:渗透率就是在压力差作用下,岩石能通过石油和天然气的能力。

8 绝对渗透率:绝对渗透率是岩石孔隙中只有一种流体(油、气或水)时测量的渗透率,常用符号K表示。

9 有效渗透率:当两种以上的流体同时通过岩石时,对其中某一流体测得的渗透率,称为岩石对该流体的有效渗透率,岩石对油、气、水的有效渗透率分别用Ko、Kg、Kw表示。

10 相对渗透率:岩石的有效渗透率与绝对渗透率之比值称为相对渗透率,其值在0~1之间变化。

通常用Kro、Krg、Krw分别表示油、气、水的相对渗透率。

11 孔隙度:储集层的孔隙度是指其孔隙体积占岩石总体积的百分数,它是说明储集层储集能力相对大小的基本参数。

12 总孔隙度φt:总孔隙度φt是指所有孔隙空间(无论孔隙的大小、形状和连通与否)占岩石体积的百分数。

梨树凹地区“四性”关系研究

梨树凹地区“四性”关系研究

梨树凹地区“四性”关系研究【摘要】本文利用岩心分析资料结合试油资料,应用“岩心刻度测井”技术和交绘图技术,对研究工区的岩性、物性、电性和含油性的四性关系进行了研究[1],建立了储层孔、渗、饱测井解释模型。

利用测井和录井结合建立了梨树凹地区测井评价电性标准,为油田对梨树凹地区后期开发、油水层的评价,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关键词】四性关系交绘图测井录井1 引言河南油田在泌阳凹陷的近物源(南部陡坡带东段带-梨树凹区块)发现有良好的油气显示,部分钻探井获得了工业流油,在梨树凹鼻状构造部署的泌331井在2410.4~2414.4m 井段(h3ⅱ6),日产油52.05t。

随后部署的6口勘探开发井均钻遇油层,为该区上交储量探明储量奠定了基础。

但是在该区域勘探上面临着许多难题:油藏复杂-为构造+岩性油气藏;砂体连通性差,油水关系混乱;油干界限不清楚;有高阻干层(水层),低阻油层(因试油是各种类型的储层合试);没有建立油、水、干层的电性判断标准。

这些难题时常困扰着测井解释人员,造成测井解释符合率较低。

为了解决这些难题开展梨树凹地区“四性”关系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地质意义。

2 油藏概况2.1 地质特征梨树凹鼻状构造带位于泌阳凹陷南部陡坡带东段,受东部边界断裂拉张断陷后期的反转挤压及后期凹陷的不均一抬升形成较为明显的鼻状构造。

西部为深凹区,北部为下二门背斜。

有两个物源体系,一个来自北部的侯庄辫状河三角洲,另一个为东部的梨树凹冲积锥。

发育地层自上而下依次为新近系平原组、凤凰镇组、古近系廖庄组、核桃园组、基岩。

主要含油层系在核桃园组的核二段、核三段。

2.2 储层特征薄片资料分析表明,该区碎屑成份主要有石英、长石、岩屑等,其中石英含量所占比例平均为33.3%,长石所占比例平均为37.5%,岩屑所占比例平均为27.7%。

岩石中泥质含量0-5%,碳酸盐岩含量1-15%。

胶结类型为孔隙型胶结,分选度中等-好,磨圆度次棱角状。

储层孔隙度分布在1.0-22.0%之间,平均14.5%;渗透率分布在0.001-1530×10-3μm2之间,平均170×10-3μm2;属中孔、中渗透性储层。

四性关系表

四性关系表

井号层号顶深厚度有效孔隙度渗透率冷43-71-158141350.3 6.718.4243.3冷43-71-1581513581117.4214.2冷43-71-158161370.411.419.2315.9冷43-71-158171382.6 5.522.8639.5冷43-71-158181388.1 1.315.8144.1冷43-71-158191390.10.913.966.2冷43-71-158201391.4216.7150.9冷43-71-158211393.8118.6240.1冷43-71-158221395.1115.6168.6冷43-71-1582313978.518.3269冷43-71-158241405.8 4.619.1277.4冷43-71-158251411.1212.146冷43-71-158261415.133.815.3151.7冷43-71-158271449.5 2.67.2 3.7冷43-71-158281452.6 4.914.499.6冷43-79-15631346.5109.947冷43-79-15641357.9618.4246.3冷43-79-15651365.37.819.7311.9冷43-79-15661373.97.520364.9冷43-79-15671382.1114.299.9冷43-79-15681383.60.80.50.1冷43-79-15691385.613.715.5153.8冷43-79-156101400.80.50.20.1冷43-79-156111401.931133.9冷43-79-156121406.6 2.711.942.1冷43-79-156131409.61 6.7 2.8冷43-79-156********.412.254.4冷43-79-156151423.67.510.325.8冷43-79-156161431.4210.723.6冷43-79-156171433.6 4.41025.2冷83511291.812.21820.3冷83511304 6.11820.3冷83521310.6 2.420.646.3冷83531314.60.917.213冷83541316 1.621.437.4冷83551318.3515.48.2冷83561326.1 6.41714.9冷83571333.1 3.31715.1冷83581336.9 2.121.432.7冷83591340.1219.627.7冷83601343.30.618.517.1冷83611344.6 1.415.57.9冷83611346 1.315.57.9冷83621347.9 1.516.310.4冷8363135011921.8冷83641351.6 4.820.341.9冷83651357.310.821.9183.4冷83661370.1 2.319.422.2冷83671372.6 5.313.2 5.7冷83681378.6 1.38.70.6冷83691382 5.513.2 5.2冷83701387.98.513 5.3冷83711400.1 1.914.49.9冷83711402 4.414.49.9冷83721407.3 3.712.54冷83731411.8 6.212.7 4.2冷83731418212.7 4.2冷83741421.38.216.511.1冷83751431.319.79.9 1.5冷83761451.610.411 2.2冷83771464.1 3.48.20.5冷83781470.311.39.30.9冷83791486.1 2.910.7 1.7冷83801496.6 4.712.5 3.7冷83811502.111.314.18.5冷83821513.80.810.8 1.6冷83831517.116.99.5 1.5冷83841534.511.511.3 2.5冷83851546.6 1.210.9 1.7冷83861549.5 5.511.6 2.4冷838715569.812.1 3.3冷83881566.99.710.4 1.7冷83891578.9 2.29.41冷8390158329.6 1.1冷83911585.5 1.610.82冷83921589.9 1.112.1 2.7冷83931591.5 3.614.3 6.8冷83941598.1 1.411.1 1.9冷83951600.1 2.912.4 3.6冷83961605.10.911.4 2.1冷83971607 2.417.952冷83981610.5311.3 2.8冷83991614.1 5.310.5 2.6冷831001620.4 1.710.6 1.6冷831011625.9 6.212.4 4.9冷831021633.59.61775.3冷831031645.812.318.533.2含水饱和度解释结论颜色岩性含油性电阻率33.5油层浅灰色砂砾岩油斑39.730.9油层浅灰色砂砾岩油斑60.631油层浅灰色砂砾岩油斑4620.5油层浅灰色砂砾岩油斑80.646油水同层浅灰色砂砾岩油斑22.641.9油水同层浅灰色砂砾岩油迹2042.9油水同层浅灰色砂砾岩油迹28.434.4油水同层浅灰色砂砾岩油迹30.838.3干层浅灰色泥质砂砾岩20.634.6油水同层浅灰色砂砾岩油斑37.540.3水层浅灰色泥质砂砾岩萤光25.247.6水层浅灰色砂砾岩油迹15.946.6水层浅灰色砂砾岩油迹/萤光33.171.4水层浅灰色砂砾岩萤光17.750.3水层浅灰色砂砾岩萤光29.694.6差油层浅灰色砾状砂岩油迹31.726.8油层灰黄色砾状砂岩油斑77.725.5油层灰黄色砾状砂岩油斑75.930.2油层灰黄色砾状砂岩油斑58.235.7差油层浅灰色含砾泥质粗砂岩30.856差油层浅灰色含砾泥质粗砂岩22.240.1油层灰黄色砾状砂岩油斑5262水层浅灰色砾状砂岩油迹24.452.7水层浅灰色砾状砂岩油迹31.953.5水层浅灰色砾状砂岩萤光37.568.5水层浅灰色砾状砂岩萤光22.956.7水层浅灰色砾状砂岩萤光38.160.8水层浅灰色砾状砂岩萤光33.456.2水层浅灰色砾状砂岩萤光31.968水层浅灰色砾状砂岩萤光37.180.2差油层45.780.2油层灰黄色砂砾岩油斑45.760.7油层褐色/灰绿色含砾不等粒砂岩/泥饱含油/油迹65.794.9差油层黄褐色砂砾岩油浸30.774.3油层褐黑色细砂岩饱含油33.1100差油层褐色砾状砂岩油浸27.477.3油层黄褐色砾状砂岩油浸54.582.8油层褐黑色粉砂岩油浸44.784.3差油层褐黑色粉砂岩油浸28.467油层褐黑色砂砾岩富含油53.783.7油层黄褐色砂砾岩饱含油38.494.6油层黄褐色砂砾岩饱含油33.294.6干层黄褐色含砾不等粒砂岩油浸33.287.4油层黄褐色含砾不等粒砂岩油浸41.866.5油层黄褐色含砾不等粒砂岩油浸57.657.3油层黄褐色含砾不等粒砂岩油浸68.943.8油层黄褐色含砾不等粒砂岩富含油112.688.6差油层褐色砾状砂岩油斑34.699.6差油层褐色砾状砂岩油斑36.4100干层灰绿色含砾泥质砂岩油浸2797.7差油层黄褐色砾状砂岩油浸31.293.3油层黄褐色砾状砂岩油浸44.488.5干层黄褐色砾状砂岩油斑42.588.5油层黄褐色砾状砂岩油斑42.5 99.9差油层灰黄色砾状砂岩油斑29.6 98.2差油层灰黄色砾状砂岩油斑37.8 98.2干层灰黄色砾状砂岩油斑37.8 75.1油层灰褐色细砾岩油斑54.6 100干层灰绿色含砾不等粒砂岩油浸22.8 98.1差油层黄褐色细砾岩油斑38.7 100干层灰绿色泥岩/砂岩油浸22.9 100干层灰绿色含砾不等粒砂岩油迹26 100干层灰绿色砾状砂岩油迹36.2 78油层黄褐色砾状砂岩油斑27.9 75.2油层黄褐色砾状砂岩油斑27.6 99.8油层黄褐色砾状砂岩油斑21.6 97.4差油层灰绿色含砾泥质砂岩油迹17.8 84.3油层黄褐色砾状砂岩油浸26.3 100油层黄褐色砾状砂岩油浸19.4 71.6油层黄褐色砾状砂岩油浸34 75.3油层黄褐色砾状砂岩油浸32.2 94.6差油层灰黄色含砾不等粒砂岩油斑22 100差油层灰绿色含砾泥质砂岩油迹18.8 95.8油层灰黄色含砾不等粒砂岩油斑23.4 87.4油层灰黄色含砾不等粒砂岩油斑26.7 93.4油层黄褐色砾状砂岩油浸22.4 68.7油层黄褐色砾状砂岩油浸28.3 99.7差油层灰黄色砾状砂岩油斑19.6 83.7油层灰黄色砾状砂岩油斑26 99.9差油层灰黄色砾状砂岩油斑18.9 57.9油层褐色砾状砂岩油斑28.2 95.6差油层灰绿色含砾泥质砂岩油迹16.8 77油层黄褐色砾状砂岩油浸32.5 94.9油层黄褐色砾状砂岩油浸23.5 85.1油层黄褐色砾状砂岩油浸25 82油层灰黄色砾状砂岩油斑16 63.2油层褐黑色细砂岩富含油25.3时差309.2302.8312.5334.9315.3339.6302.3335.1348.1307.5326.5340.6289279.8282.9286.2310.6315.9319.8347.4308.9290.8289.3288.9277.6280.6275.1275.1280.6260.6311311330.6319.4349.3306.8301.9306.1361.4321.9317.7307.3307.3309.2322.6317.9319337.5283.9259.4291.7273.4273.4295.9 276.6 272.6 272.6 296.4 268.6 268.9 263.6 265.7 270.8 278.4 287.9 261.1 264.2 265.8 263.2 258 260 259.9 258.6 257.8 262 257.4 264.9 254 257.2 256.9 276.6 258.8 249.7 252.7 250.6 264.5 279.1。

利用“四性”关系识别耿231井区长2储层

利用“四性”关系识别耿231井区长2储层
静 鸯

E襄 劫 蓝 《 ^_
I ‘
; E l 彀 R | ’

24 含 油性 与物 性 的关 系 .

| 鼍

' - .
耿 2 1 区长 2 层孔 隙类 型 主要 以原 生 粒 间 3井 储 孑 为 主 、 石 溶 孔 次 之 、 育 少量 岩 屑 溶孔 和 晶 间 L 长 发 孔 。 岩 心 分 析 孔 隙 度 为 782 . , 中 分 布 在 .~01 集 %
系。
特 征进 行深 入研 究 , 析低 产低 效井 的形 成原 因 , 分 有 针 对 性 的提 出提 高水 驱储 量 动 用程 度 、 降低 单井 产 能 递 减 以及 减 缓含 水 上 升速 度 的具 体 措施 和 方 案 。
从 而 全 面改 善 油 田注 水 开发 效 果 , 保 油藏 持续 高 确
00 4 1 . . 9 2 4×1 i1 , 势 范 围在 1 .~ 8 0 0 aT 优 ,I 2 1 . X 1 0 0
繁: ≯ 鹭
如 ≥- { 慕 囊≥
l叠 l
∞ 叠 0
一t

n之间 , l 平均 93X1 。aI 。表现 为低 孔 隙度 、 . 0 l n , 低
2 含油 性 与 电性 的关 系 . 2 姬塬 油 田耿 2 1 区长 2 层 电性 特 征 大体 显 3井 储
3 油 水层 识别 标 准
通过对该研究 区 1 口井试油资料分析 , 5 并结合 测井 二 次 解 释成 果 , 定 了该 研究 区 的油水 层 电性 确 识 别标 准 。
31 油 层 的电性 特征 .
为 主 , 细 一 砂 粒次 之 , 选 以 中等 、 为 主 , 圆 极 粉 分 好 磨 度 以棱 角 状 为 主 。粒 度 中值 一 般 为 0 7 03 m, . ~ .m 平 0 均粒 径 为 01 r .8 m。砂 岩 的碎 屑成 分 以长石 为 主 , a 其

3-四性关系PPT课件

3-四性关系PPT课件

细砂岩、粉沙岩声波骨架图版
26
3.储层参数测井解释模型的建立
骨架图版
POR(%)
POR(%)
25
POR=0.198AC-36.286 R=0.776 N=624
20
25
POR=0.188AC-35.009 R=0.781 N=356
20
15
15
10 10
5 5
0
100
160
220
280
340
400
5
10
15
20
25
POR(%)
2021/7/23
细砂岩、粉砂岩物性-岩性关系图
20
2.储层四性特征及四性关系研究
岩性-含油性关系
2.2 储层四性关系分析
100% 1
0.3
90%
3.45
80% 7
70%
52.72
60%
厚度(m)
50% 5
40%
29.37
30% 20% 10%
0%
2021/7/23
5.97
1000
PERM= 0.0002e0.6068POR R=0.803 N=485
10
100 PERM =8E-05e 0.6182PO R R=0.829 N=271
1
0.1
0.01
0.001 0
5
10
15
20
POR(%)
细砂岩渗透率解释模型
2021/7/23
0.0001
25
0
5
10
15
20
25
POR(%)
岩石厚度百分比(%)
45 40 35 30 25 20 15 10

四性关系

四性关系

岩性与含油气性关系研究
就取心样品的岩性与含油气特征关联分析,总结出什么样的岩性会有什么样的含 油气含油气特征;
岩性与电性关系研究
就取心样品的岩性与电性特征关联分析,总结出什么样的岩性会有什么样的电性特 征;
物性与含油气性关系研究
就取心样品的物性与含油气特征关联分析,总结出什么样的物性会有什么样的含油 气特征;
电性
电性是指电测曲线特征,电测曲线是测井曲线的总称,并非单一电阻率 测井,主要内容一般是曲线的形状、响应值相对大小等。
四性关系研究
研究方法
岩性特征研究
储层岩性特征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取心资料、录井资料等,主要描述储层 的岩石组分、岩石颗粒的结构、构造、胶结物及类型等;
物性特征研究
物性特征的研究主要基于取心分析资料,主要描述储层的骨架颗粒粒度、 磨圆、分选以及骨架颗粒接触关系、胶结程度、孔隙和孔喉类型等;
四性关系研究
四性关系研究目的
岩 性 电 性
电性表征
物 性
含 油 气 性
研究目的
四性研究是通过对储层的岩性、物性、含油气性和电性特征进行认识, 研究四性之间的相互关系,总结出四性之间的关联特征,最终目的是以电 性特征来表征其他储层性质,以便通过测井解释计算相应地质参数。
四性关系研究
四性概念
储层岩性
物性与电性关系研究
就取心样品的物性与电性特征关联分析,总结什么样的物性会有什么样的电性特 征;
含油气性与电性关系研究
就试油测试资料与相应层位的电性特征关联分析,总结出什么样的含油气性会有什 么样的电性特征;
四性关系研究
四性研究的目的11四性概念22四性研究方法33四四四性关系研究目的电性表征研究目的四性研究是通过对储层的岩性物性含油气性和电性特征进行认识研究四性之间的相互关系总结出四性之间的关联特征最终目的是以电性特征来表征其他储层性质以便通过测井解释计算相应地质参数

党建联系人活动手册(初稿)

党建联系人活动手册(初稿)

党建联系人活动手册目录一.党建联系人简介(一)党建联系人基本工作 (1)(二)党建联系人工作职责 (1)(三)党建联系人工作细则 (2)(四)党建联系人需把握的要素 (3)(五)注意事项 (4)二.党建联系人管理制度(一)党建联系人的基本条件和确定办法 (4)(二)受党总支管理 (5)(三)挂钩党员联系制度 (6)(四)党建过程情况申报制度 (6)(五)思想汇报签阅制度 (6)(六)网上信息公示制度 (6)(七)党员承诺与评议制度 (7)(八)重大事件的集体参与和报告制度 (7)(九)党建联系人管理制度建议 (7)三.会计分院党建联系人管理制度(一)任职条件 (8)(二)工作职责 (8)(三)考核管理 (9)四.党总支2011年推优工作计划 (10)五.附件 (12)一.党建联系人简介(一)党建联系人基本工作1.“一心”。

做党建工作首先要建立责任心,积极地、有准备地、有思考地去做,发挥主观能动性,意识到所联系班级的同学面前自己代表着党组织;2.“两下”。

“下班级”积极参与所与联系班级的活动;“下寝室”认真了解同学的想法和入党积极分子的情况;3.“三不”。

“一不”敷衍了事,弄虚作假,“二不”过多介绍个人意见,“三不”推卸责任。

4.“四性”。

推优以班级民意投票结果为准的公开性,不以个人定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的公开性,与入党积极分子、其他同学交流时的严肃性,对资料准备、档案建立和保管及入党程序的规范性。

5.“五到”。

了解班级情况要做“到”,与发展对象谈话要做“到”,向群众了解入党积极分子的情况要做“到”,发展对象资料的充分要做“到”,党建工作的转接工作要做“到”。

(二)党建联系人工作职责班级党建联系人是受党支部委托选派到基层单位(班级)里开展所有党建工作的支部党员。

党建工作是党支部交于党建联系人的一项重大和神圣的任务,党建联系人的工作职责如下:1.认真接受党委的培训,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同时学习党建工作制度,了解党员培养、发展的完整流程,熟练掌握工作要点;注重自我形象及谈话方式、方法和出发点;谈话时严肃认真,注意引导。

中药四性的研究概况

中药四性的研究概况

药性是中药理论的核心,四性为其重要组成部分,是说明药物作用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

四性又称四气,是指药物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它反映了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

四性的研究等日益受到科研工作者的重视,近年来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理论研究自《神农本草经》“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之始,便正式提出了药物的“寒热温凉”四性,并且在其所收药物条下加以标注。

此后历代医家的本草著作均以此为基础沿用至今,并不断地进行厘定和补充,但由于历史发展的客观原因,四气的概念及界定无统一标准。

孙启明[1]将药性概念进行三级划分,寒、热、平定为一级划分,其下又有微凉、凉、温、微温等。

又有基于传统本草著作进行的研究,如邓先瑜等[2]对《本草纲目》的药物气味进行研究。

王家葵等[3]通过对《神农本草经》所载药物的四气进行统计学的分析来探求四气标定的规律,得出的结论为功效是影响四气标定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药物的五味及三品归属对四气的标定也有所影响。

另外,中药的炮制对于药物的四性也有一定的影响[4-6]。

王儒飞等[7]则据“阳盛则热、阴盛则寒”,“故阴主寒、阳主热”等基本理论,观察、分析药物本体的阴阳属性之强弱以决定药物的寒、热、温、凉四气,提出了“四气”阴阳属性四项归类定性分析法。

2四性的现代研究2.1从化学角度盛良[8]认为电子得失是中药现代化的桥梁,可以用广义酸碱原则和前线分子轨道理论中的电子得失来解释中药四气五味,探寻中药四气五味的规律。

中药的四气五味是反映药物能量的,而化学反应中的电子得失和能量有关,化学元素具有寒热温凉四性,给出电子而吸收能量的元素为寒,接受电子而放出能量的元素为热,从广义酸碱论的角度,碱是电子对的给出者,具有寒性;酸是电子对的接受者,具有热性。

因此认为中药的化学成分是中药四性的物质基础[8-10]。

李武等[11]对具体一类药例如寒凉药的药性特征及化学成分进行研究,认为寒凉药主要化学成分大致可归纳为生物碱和甙类两大类。

辽河断陷齐3-17-5块莲花油层储层四性关系

辽河断陷齐3-17-5块莲花油层储层四性关系

价值工程1研究区油藏地质特征齐家地区位于欢喜岭油田北部,是西部凹陷西部斜坡带上曙光-欢喜岭有利含油带的一部分。

齐3-17-5井区位于辽河盆地西部凹陷西斜坡中南段,欢喜岭油田东部,主要目的层莲花油层,分为上莲花油层和下莲花油层。

该地区是在北东向串珠状前第三系潜山的背景上接受了上覆E2S4~E3d 的一套新生界地层沉积,潜山古地貌对第三系早期地层沉积和砂体发育控制明显,晚期断裂构造活动复杂,与北部与杜家台油层为主力油层的曙光油田及南部以兴隆台、大凌河为主力油层的欢喜岭油田南部地区相比,在沉积构造发育总的特点上有共性,但在具体的沉积背景、砂体发育以及埋藏成藏条件也有一定差异。

2储层四性特征及其关系2.1岩性特征研究区目的层属重力流沉积,储层岩性类型单一,通过对取心井的岩性统计分析,研究区储层主要砂岩以砂砾岩、粗砂岩、中砂岩、细砂岩及粉砂岩等为主,泥岩及泥质粉砂岩等细粒岩性与之交互出现,构成区内沙三段的主要岩性组合。

2.2物性特征本区孔隙度主要介于2%~26%,平均值为8.83%,孔隙度频率分布呈单峰状,分布比较集中,大部分在6%-20%的区间内,变化差异不大。

渗透率分布区间0.1~5000×10-3μm 2,平均值为86.02×10-3μm 2。

2.3含油性特征由岩心数据统计分析可知,本区主要含油岩性为砂砾岩。

含油岩心总长85.12m ,岩心含油级别岩心和油浸岩心较多,油斑岩心略少。

取心段有含油显示的岩性下限为细砂岩,岩性越粗,含油性越好。

根据本区岩心描述将该区含油性按含油、油浸、油斑、油迹及荧光五个含油级别进行统计。

含油和岩心长度占所有油层岩心长度的71%,而油斑级别的油层岩心长度占总长的21%,油迹和荧光的岩心长度仅占总长的8%,可见该区油层含油级别主要以含油、油浸为主油浸级别的。

2.4电性特征电性特征是储层岩性、物性和含油性的综合反映。

岩性、物性和含油性的差异都从根本上影响着储层在测井曲线上的综合响应。

储层“四性”关系与电测油层的解释

储层“四性”关系与电测油层的解释

五、储层“四性"关系与电测油层的解释(一)、储层的“四性"关系储层的“四性”关系是指储层的岩性、物性、含油性与电性之间的关系。

沉积相是控制岩性、物性和含油性的主要因素,电性是对其三者的综合反映,不同的沉积相带,决定了不同岩性、物性和含油性,并决定了不同的电性特征。

只有正确地认识岩性,准确地掌握沉积环境、沉积规律和所处的沉积相带,认清各种岩性在电测曲线上的反应,才能正确地认识它的物性和含油性,才能与电性特征进行有机的结合,正确地进行油水层判断,提高解释符合率和钻井成功率.测井曲线能反映不同的岩性,尤其对储集层及其围岩有较强的识别能力。

南泥湾油田松700井区长4+5、长6储集层测井显示:自然电位曲线为负异常,自然伽玛低值,微电极两条曲线分开,声波时差曲线相对较低,而且比较稳定,电阻率曲线随含油性不同而变化。

泥岩表现为:自然电位为基线,自然伽玛高值,微电极两条曲线重合,声波时差曲线相对较高,且有波动,电阻率曲线表现为中—高阻。

过渡岩性的特征界于纯砂岩与泥岩之间。

储层的钙质夹层显示为,声波时差低值,自然伽玛低值,电阻率高值;而泥质、粉砂质夹层显示为,自然伽玛增高,电阻率增大。

普通视电阻率曲线的极大值对应高阻层底界面.感应曲线及八侧向曲线在储集层由于侵入而分开,而在泥岩及致密层3条曲线较接近。

但是,由于该区大部分井采用清水泥浆,所以,井径曲线在渗透层曲线特征不明显,微电极曲线在渗透层特征不明显。

长4+5储层岩性致密,渗透率值比较集中,在渗透性较好的储层段,一般含油性较好。

长4+5油层组含油层的曲线特征比较明显,油、水层的特征总体上便于识别.电阻率曲线是识别油水层最重要的曲线。

理论上来说,感应曲线因其在地层中的电流线是环状的,那么,地层的等效电阻是并联的,它比普通视电阻率曲线及侧向测井更能识别相对低阻的地层.所以,一般最好用感应测井曲线识别油水层。

油层电阻率幅度大,含油段的储层电阻率是水层电阻率的1.5—4倍,深、浅探测幅度差小,含油层的深感应电阻率大致为50—150Ω•m。

下寺湾油区储层四性关系特征分析

下寺湾油区储层四性关系特征分析

下寺湾油区储层四性关系特征分析【摘要】利用下寺湾油区的区域构造、区域地层、区域油藏分布情况等相关地质资料,分析下寺湾油区各储集层的岩性、电性、物性及含油性特征,及储层的“四性关系”,得出下寺湾油区储集层勘探井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岩性电性物性含油性四性关系1 下寺湾油区的地层情况1.1 区域构造下寺湾油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南部,区域构造为一平缓西倾的单斜,在西倾单斜背景上发育了一系列鼻状构造,从东到西依次为汪屯鼻状构造、王家坪向斜、梁庄鼻状构造、下寺湾鼻褶群、柳洛峪鼻状构造。

由南到北发育一系列轴向近北东东向展布的次一级鼻隆带。

这些鼻隆带的发育与砂体的有机结合,为油气层的圈闭提供了良好的地质条件。

1.3 区域油藏分布情况下寺湾油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主要为岩性油藏。

在区域上又划分了5个区:(1)雨岔区域,含油层主要为长22油层;(2)柳洛峪地区:含油层主要为长23油层;(3)柴窑-清泉-麻子街地区:含油层主要为长3、长6油层;(4)川道-龙咀沟区域含油层主要为长22油层;(5)北沟-张岔结合部区域:含油层主要为长22油层。

2 储集层的“四性特征”2.1 储集层的岩性特征下寺湾油区延长组为碎屑岩储层,岩石类型以岩屑长石细砂岩为主,其次为长石细砂岩。

薄片资料统计结果表示,碎屑组分约占56.6~95.4%,平均约83.9%,以长石为主,各油层组平均为43.36~53.36%,填隙物含量较高,含量变化也较大,为4.6~43.4%,其中以胶结物为主。

胶结物主要是方解石和绿泥石膜,其次是水云母、自生石英、长石、网状粘土、高岭石及浊沸石等胶结物,此外,还有少量白云石、铁白云石和菱铁矿等胶结物。

2.2 储集层的电性特征下寺湾油区三叠系长2储层含油区块主要分布在北沟、下寺湾、雨岔、柳洛峪等地,通过近些年来对下寺湾油区不同区块近千口井测井资料的分析,自然电位曲线的值均为负异常,负偏幅度较大,反映了砂岩沉积时水动力能量的强弱变化,同时也间接的反映了沉积物颗粒的粗细及泥质成分的多少。

民间文学概论整理(上)

民间文学概论整理(上)

民间文学: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它在广大人民群众当中流传,主要反映人民大众的劳动生产、日常生活和思想感想,表现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具有自己的艺术特色。

一|绪论:民间文学的10个问题一)民间文学在现代人文社会科学体系中的位置英国:人类学、民俗学的发源地;安德鲁·朗《红色童话》19C20C初,旧封建制度解体二)民间文学与全球现代信息社会的关系三)民间文学在21世纪社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民间文学:文化输出四)现代民间文学的范围与功能①自我认知的社会重构;②童年文化的提升;③后成年礼的集体过渡;五)民间文学与大学文化六)民间文学与国家文化①国家政治文化的二大成分《为人民服务》(史记)《纪念白求恩》(管子·小匡)《愚公移山》(《列子·汤问》)——“老三篇”故事被毛泽东用来宣传政治理论②现代化文化的历史元素③社会整合的权威武器④国家保护的非遗对象七)民间文学与大众文化民间文学不一定是大众文化:①社会信息渠道②信息文化产业八)民间文学与跨文化交流种类分类:上层文学:文人文学,书面文学,作家文学中层文学:隋唐以来市井文学,市民文学,通俗文学下层文学:民间文学,口头文学,民众文学二、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与性质:1集体性:指民间文学集体创作、加工、保存和传播的特征;不同时期:伴随原始劳动生活活动进行—与民间专业艺人独创性统一—社会主义不再具有创作过程:①在一定集体场合进行你一句我一句的集体创作;②集体分工方式;③群众中的某个人或把前人的口头艺术继承下来,或把群众中断片的素材及许多口头作品集中起来加以综合概括形成完整口头艺术成品。

如《说岳》《武松》《杨家将》流传过程:千万个传播者在不同程度上就是创作者,整个民间文学流传过程正是对民间作品进行集体加工的再创作过程。

民间作品即使最初是专业艺人的创作也总是渗透了集体的思想和愿望,代表了群众的美学观点和艺术趣味,不断吸取着集体的智慧和力量。

匿名性只是由集体性派生出来的标志2口头性:指民间文学在口头上进行创作,通过口耳相传得到加工和传播,并在口头传承中被保存的特征。

真武油田水淹层四性关系认识及挖潜应用

真武油田水淹层四性关系认识及挖潜应用

真武油田水淹层四性关系认识及挖潜应用发布时间:2021-12-24T05:27:27.090Z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2021年第26期作者:胡桂华[导读] 油田进入中高含水期,确定水淹储层的水淹级别和识别水淹储层的潜力是拓展老区剩余油挖潜的重要基础,也是盘活、拓展老区存量资源潜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水驱油过程中,注入水及地层水进入油层,使储层地球物理性质、储层参数、测井参数发生复杂变化[1-3]。

因此开展水淹储层定性定量评价,对于指导水淹层的挖潜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石化江苏油田分公司采油一厂江苏扬州 225265摘要:油田进入中高含水期,确定水淹储层的水淹级别和识别水淹储层的潜力是拓展老区剩余油挖潜的重要基础,也是盘活、拓展老区存量资源潜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水驱油过程中,注入水及地层水进入油层,使储层地球物理性质、储层参数、测井参数发生复杂变化[1-3]。

因此开展水淹储层定性定量评价,对于指导水淹层的挖潜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含水、水淹层、四性关系、剩余油、调整挖潜1 概述真武油田构造位置位于高邮凹陷南部深凹带真②号断层下降盘,为一滚动背斜构造背景上被断层和岩性复杂化了的断块油田。

累积动用地质储量2136.64×104t,主要含油层系为E2s1、E2d2和E2d1,地质储量分别为962×104t、875.59×104t和299.05×104t,上报可采储量798.42×104t,综合含水93.97%,平均采收率37.4%。

主要地质特点:①构造复杂、断块多;②断块间油气富集程度差异大;③储量品质较好;④储层物性差异大;⑤油藏类型存在差异。

2水淹层潜力评价研究2.1 水淹层测井曲线响应特征油藏原始状态下孔隙流体由束缚水、可动油和残余油3部分组成。

当注入水进入储层以后,一方面驱替孔隙中的可动油导致含水饱和度增加,改变储层的含油性和导电性;另一方面注入水对泥质和孔喉的不断冲刷,导致储层岩性和物性发生变化,储层水淹以后地球物理特性的变化可以用测井曲线的响应特征表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测井储层参数定量研究
测井资料预处理
1
2
储层四性特征及四性关系研究
3
储层参数测井解释模型的建立
4
测井资料二次数字处理
5
结论与建议
1.测井资料预处理
测井曲线环境校正
测井曲线环境校正主要是消除井眼的影响。井眼条件的
影响一般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泥浆的影响,二是指井眼几何
形状的影响,本次研究利用FORWARD2.7面向对象测井解释平
2.储层四性特征及四性关系研究
2.1储层四性特征分析
物性特征
细砂岩孔隙度分布直方图 细砂岩储层孔隙度集中分布在5.7~20.5%之
粉砂岩孔隙度分布直方图 粉砂岩储层孔隙度集中分布在5.2~20.2%之
间,平均孔隙度为14.6%,特征峰值为17%
间,平均孔隙度为13.9%,特征峰值为15%
2.储层四性特征及四性关系研究
3.储层参数测井解释模型的建立
渗透率模型
1000
100
PERM= 0.0002e 0.6068POR R=0.803 N=485
PERM=8E-05e R=0.829 N=271
10-3 μm2 ) PERM(×
0.6182POR
10-3μm2) PERM(×
10
1
0.1
0.01
0.001 0 5 10 POR(%) 15 20 25
1000
物性-含油性关系
10-3 μm2 ) PERM(×
10
含油 油浸 油斑 油迹
0.1
荧光 无显示
油斑、油浸产状岩 芯孔隙度大于12%、 渗透率基本大于 0.1×10-3μm2;无 油气显示的岩芯孔 隙度小于6%、渗透 率小于0.03×103μm2;油迹及荧光 显示岩芯的孔、渗 处于二者之间。
0.001 0 5 10 POR(%) 15 20 25
于探测深度的原因,
标准电阻率与真地 层电阻率存在一定
Rt
10
差异,为此建立了
标准电阻率和地层 真电阻率转换关系,
以做油气层识别图
版和饱和度图版用。
1 1 10 100
R05
标准测井电阻率与真电阻率转换关系图
测井储层参数定量研究
1
测井资料预处理
2
储层四性特征及四性关系研究
3
储层参数测井解释模型的建立
细砂岩、粉砂岩物性-岩性关系图
2.储层四性特征及四性关系研究
2.2 储层四性关系分析
100% 90%
4.15 1 0.3 3.45 39.48 0 2.88 6.32
岩性-含油性关系
0 18.13 15.7
0 0.46 1.86
80%
7 52.72
138.15
5
20
3
70% 60%
170.5
50%
做出每口井标准层的各类测井曲线值的频率直方图,选取标准
层的特征峰值。 (3)做趋势面分析 用趋势面分析方法处理特征峰值,得出一组趋势值和残差值, 并做具体分析得出校正量。
1.测井资料预处理
测井曲线标准化
1.测井资料预处理
测井曲线标准化
AC标准化前图
AC标准化后图
1.测井资料预处理
测井曲线标准化
细砂岩: RT>-0.1256*AC+49.004
粉砂岩: RT<=0.1256*AC+49.004 and RT>5.5
泥岩:RT<=5.5
2.储层四性特征及四性关系研究
2.1储层四性特征分析
含油性特征
油迹 11% 油斑 22%
荧光 11%
无显示 34% 油浸 18% 含油 4%
含油 油浸 油斑 油迹 荧光 无显示
40 35 30 25
Vsh(%)
Vsh=4.6049e0.0329GR R=0.895 N=111
20 15 10 5 0 0 20 40 GR(API) 60 80 100
3.储层参数测井解释模型的建立
(1)泥质含量测井解释模型(二)
泥质含量
针对工区内资料情况,本研究还建立了以下解释模型:
VSH
2.1储层四性特征分析
物性特征
细沙岩渗透率分布直方图 细砂岩储层渗透率一般分布在1.00~ 168x10-3μm 2范围内,优势范围为0.8~ 25x10-3μm 2,平均值为7.188x10-3μm 2 特征峰值为8x10-3μm 2.
粉沙岩渗透率分布直方图 粉砂岩储层渗透率一般分布在0.001~ 20.8x10-3μm 2范围内,优势范围为 0.2~1x10-3μm 2,平均值为0.35x103μm 2,特征峰值为0.7x10-3μm 2 .
2GCUR SH 1 GCUR 2 1
Rt Rt min SH 1 Rt max Rt min
其中, Rtmax:纯砂岩处的Rt值 SPmax:纯砂岩处的SP值
SP SP min SH 2 SP max SP min
Rtmin:纯泥岩处的Rt值 SPmin: 纯泥岩处的SP值
0.0001 0 5 10 POR(%) 15 20 25
细砂岩渗透率解释模型
粉砂岩渗透率解释模型
3.储层参数测井解释模型的建立
岩电参数
工区内目前没有开展过岩电参数实验,本次借用庙130,134区块探明储量报 告中的岩电参数(表1)。 表1 层 位 岩石物理参数取值数据表 岩石物理参数 a 0.7 b 0.9 m 1.8 n 1.6
4
测井资料二次数字处理
5
结论与建议
2.储层四性特征及四性关系研究
岩心归位
首先将岩心分析深度校正到测井曲线深度,建立测井数 据与岩心分析数据之间的关系,绘制各种解释模型图版,最 后利用解释模型图版确定各储层参数。
岩心深度归位是将岩心深 度归到测井深度上,确保测井 地层响应值与岩心样品分析数 据的一致性,保证利用测井进 行岩石物理研究以及储层参数
嫩三段
在实际建立饱和度图版时,发现利用本研究工区内地层水矿化度确定的 地层水电阻率与大安地区岩电参数不匹配,为此,地层水电阻率也借用了大 安地区嫩三段储层储量报告中的地层水电阻率(Rw=0.28)。
3.储层参数测井解释模型的建立
1000000 Pw=302.48e R=0.626
0.0024DEPTH
地层水电阻率
Pw(ppm)
10000
100 500
800
1100
1400
1700
2000
DEPTH(m)
DEPTH~Pw交会图(地层水电阻率计算模型) 目的层油藏中部深度为1350m,则油藏中部矿化度为 302.48*EXP(0.0024*1350)=7723.44; 油藏中部温度一般为67.8~76.0℃,平均为72.1℃,推算得出 Rw为0.334~0.368,最终取0.34。
GCUR:为地区经验参数,对第三纪地层为3.7,对老地层为2。
3.储层参数测井解释模型的建立
50
POR=0.195AC-36.075 R=0.76 N=1012
骨架图版
40
POR(%)
30
20
10
0 100 160 220 280 340 400
AC( ms/m)
细砂岩、粉沙岩声波骨架图版
3.储层参数测井解释模型的建立
测井四性关系
测井储层参数定量研究
测井储层参数定量研究技术流程图
测井曲线深度校正
测井资料预处理 测井曲线环境校正
测井资料数据标准化 储层四性特征分析及 四性关系研究 储层岩性参数解释模型
储层参数测井解释 模型的建立
储层物性参数解释模型
储层含油性参数解释模型 测井资料二次数字处理
测井资料二次处理流程图
与含油性关系密切的有电阻率和感应曲线,电阻率受油气影响较大,含油性 好的层段电阻率值一般在20-50Ωm的范围内变化。
2.储层四性特征及四性关系研究
2.2 储层四性关系分析
100000
岩性-物性关系
10 μm ) PERM(×
100
-3
2
0.1
0.0001 0 5 10 15 20 25
POR(%)
骨架图版
25
25
20
POR=0.198AC-36.286 R=0.776 N=624
POR=0.188AC-35.009 R=0.781 N=356
20
POR(%)
15
POR(%)
15
10
10
5
5
0 100
160
220
280
340
400
AC(m s/m)
0 100
160
220
280
340
400
AC(m s/m)
台中测井资料预处理模块对部分测井曲线进行环境校正,主 要是对易受井眼条件影响的声波时差曲线和易受泥浆侵入影 响的感应测井曲线的环境校正。
1.测井资料预处理
(1)选取标准层
测井曲线标准化
本次选取泉四段中部第2小层与第4小层中间的全区稳定分布的 泥岩段作为标准层段。该层厚度相对稳定,各井均在 10米以上,电 性稳定,深度差异小。 (2)做直方图
Rt( W . m )
R t ( W . m)
1 0 30 60 90 GR(API) 120 150
1 150
190
230
270
310
350
AC(ms/ft)
细砂岩: Rt>-0.1688*GR+24.798 粉砂岩: Rt<=0.1688*GR+24.798 and Rt>5.5 泥岩:Rt<=5.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