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四 - 品析重要词语
现代文阅读答题模版
![现代文阅读答题模版](https://img.taocdn.com/s3/m/4a9ff20ad15abe23482f4df4.png)
以事喻理,使论证浅显易懂,形象生动,易被接受
对比论证
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使文章更全面、更严密,是非曲直更加 分明
引用论证
引用名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引用名人轶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Xx运用了什 么论证方 法?有何作 用?
论证方法+具体内容+作用
理清论证过程
作者是怎样证明中心论点 的?请简要分析本文(某部 分)论证的过程。
本文首先提出 …… 这一论点/引出....论题;接着,使用/从.•…进行了论证;最后提出… 的
结论/强调… 的中心论点/发出..…的号召
请你说说本 文采用了XX人称来表达
的好处。
使用第一人称叙事,更细腻的刻画了人物的XX心理/增加了作品 的真实感。
使用第二人称,便于抒发作者XX真挚(深沉、强烈)的感情/起到 呼告作用/增加亲切感。
使用第三人称,可以客观灵活的叙事,便于作者表达对XX人物或XX事件的评判。
辨析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
作用
比喻
增强语言生动性、形象化,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表达作用
第一人称
第一人称叙述有真实感,亲切自然,有利于直接描写人物的心理 状态,使作者情境显得更为真切。
第二人称
使用第二人称,便于对话,便于抒情。有呼告效果,可加强感染 力。用于人,增加亲切感,就好像是作者面对我们娓娓而谈一样, 用于物,有拟人化效果。
第三人称
第三人称叙述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写作较自由、灵活,作者可 置身事外,叙述一切作者想要叙述的事件,也可以使作者以更客 观的眼光来看待,讲述故事,让读者有更大的思考空间去冷静的 分析事物。
结果.
理解文中的重要词语
![理解文中的重要词语](https://img.taocdn.com/s3/m/75edd87b2e3f5727a4e96216.png)
近十年高考本考点出现的机率是100%,如:
2008 年全国卷II17.文中所说的“光与影的对比” 具体指什么?(4分) 2008年上海卷文章将曾祖母喻为“灯笼红”,又将 她喻为“收完了庄稼的一块田地”,联系全文对此 加以评析。(5分) 2007年全国卷怎样理解“道旁石”“补天手”在文 中的含义。 (4分) 2007年湖南卷作者为什么在“古文”前用“弄”字 和“烂”字?。(4分)
3、《一轮》资料P222页《灯火的温情》第2小题。
(1)(4分)①“光与影的对比”是指新旧时代马缨 花的对比(过去的马缨花是影,是底片,现在的马缨 花是光,是照片)②“光”中的马缨花在阳光下,充 满生机和活力;③“影”中的马缨花长在阴森凄苦的 深院里,给苦闷寂寞的作者以心灵的慰藉。 (2).(5分) ①“灯笼红”的意象突出了生命果实 的芬芳甜美(1分),“收完了庄稼的一块田地”的意象 突出了生命本身的温厚和博大(1分)。 ②二者既是对曾祖母生命价值和特点的恰当形容(1分), 也具有内在的关联(1分),并形象地说明了曾祖母对 “我”的养育之恩(1分)。
答:“道旁石”本指遗弃在路边, 没有用的石头。在文中被弃置不用的人 才。 “补天手”在文中比喻参与新中国建 设的归国华侨这样的人才,也喻指本应 补天却被放逐的古代名臣。
完整的方法与步骤:
①找出修辞手法。 ②联系语境,加以阐述(分析、推断和概 括)。 ☆③把握作者的情感。 ☆ ④分析表达效果。
答题注意:
透过表面意,找出隐含意
[例]下面三句话中都用了“文字”一词,对它们的正确理解是 (甲句)古人是很讲究文字简洁、干净、利落的,这种文章 很可以治治我们今天的文风。 (乙句)我们不能成为民族虚无主义者,全都否定传统的文 字、文学。 (丙句)文言文中的词汇和文字表现力等还在不断丰富现代 汉语。 A、运用语言的风格 B、写作运用的语言 C、记录语言的符号 D、连缀成篇的文章。 答:甲句中的“文字”指( B或D );乙句中的“文 字”是指( C );丙句中的“文字”指( B ); 点拨: 该题考查的是词语在语境中的“多个义项的确定”。 根据“指要(一)”。甲句“文字”的陈述是“简洁、干 净、利落”,则可排除A、C两项,联系后句“这种文章”的暗 示,前句“文字”还可指“文章”,故甲句中的“文字”指B或 D。乙句中的“文字”是与“文学”并列,其含义只有“记录语 言的符号”,才相当。丙句中的“文字”陈述是“表现力”, 且与“词汇”并列,只能理解为“写作运用的语言”。
期末复习古诗文 课外1
![期末复习古诗文 课外1](https://img.taocdn.com/s3/m/7e73cc06941ea76e59fa048d.png)
考点二:名句积累
(1)__独__坐__幽__篁__里____,弹琴复长啸。 (2)深林人不知,__明__月__来__相__照_____。 (3)诗中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的句子是: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考点三:重要词语
解释下列加线的词语。 (1)独坐幽篁里( 幽深 ) (2)独坐幽篁里( 竹林 ) (3)弹琴复长啸( 长声呼啸 )
【文题解读】
选自《王维集校注》卷五(中华书局1997年版)。 作者曾在陕西蓝田的辋(wǎnɡ)川居住,有《辋 川集》组诗二十首,这是其中的第十七首。竹 里馆,是辋川别墅二十景之一,应当是建在竹 林里的屋舍。
【作家作品】
王维(约701—761),字摩诘,河东(治所在今山西永济 西)人,祖籍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唐代诗人、画家。 苏东坡评论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 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 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 其为“诗佛”。
10.“独”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 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表达对独立人 格的追求。请你从积累的诗文当中写出一句含有“独” 字的句子,并说说它所表现的内涵。
示例一:“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独”字表 现了柳宗元在政治上遭受打击之后,依然傲岸不屈而 又深感孤寂郁闷的心情。
【诗歌大意】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竹里馆 王维
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 琴一边高歌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没有人知道我在竹林深处,只有明 月相伴静静照耀。
【结构图解】
幽篁:幽
写景 深林:深
竹里馆
明月:相照→拟人化的手法 把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
独坐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古诗文 课外4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古诗文 课外4](https://img.taocdn.com/s3/m/81a09d04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0850d5b.png)
目录
【原文再现】 【文题解读】 【作家作品】 【背景信息】 【诗歌大意】 【结构图解】 【主旨点睛】 【写作特色】
【考点梳理】 考点一:文学常识 考点二:名句积累 考点三:重要词语 考点四:文本品析 【中考传真】 【模拟演练】
【原文再现】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结构图解】
晚春
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争芳斗艳 漫作飞雪
珍惜光阴 不失时机
【主旨点睛】
诗人通过“草树”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 写,反映了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
【写作特色】
想象奇特,别开生面。
本诗是一首描写晚春景物的诗歌,诗人运用拟 人的修辞手法,想象花草树木得知春天不久就 要归去,于是各逞姿色,争芳斗艳,欲将春天 留住,就连那本来没有任何姿色的杨花、榆荚 也不甘示弱,化作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 的行列,表达了诗人惜春的思想感情,同时也 提醒人们应抓住时机,乘时而进,创造美好的 未来。
考点二:名句积累
(1)草树知春不久归,_百__般__红__紫__斗__芳__菲___。 (2)_杨__花__榆__荚__无__才__思___,惟解漫天作雪飞。
(3)诗中写暮春时节,花木仿佛知晓春天即将逝去,所 以特别珍惜春光,争芳斗艳,尽情舒展生命本色的句 子是: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4)诗中表面揶揄“杨花榆英”无才思,实则是对它们 表达更深层次的赞许的句子是:
5.诗的三、四两句意蕴深刻,为历代所传诵。 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这两句诗作赏析。
这两句诗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 象地描绘了朴素无华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 化作雪花随风飘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诗人 借此表达了要珍惜光阴、不失时机的人生态度。
考点四 - 品析重要词语 答题模板
![考点四 - 品析重要词语 答题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3987b188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27.png)
• 生逢乱世的诗人曾无奈地感喟:“卑 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 志铭。”当社会从混沌到有序,当鸡鸣狗 盗的小伎俩在秩序化的社会生活中找不到 可乘之隙 ,当那张过期的通行证处处碰壁
• 真希望有一天,没有人对这样的感慨 生发共鸣,也没有人有兴趣传播,让它真 正成为混沌世界的一条墓志铭,永不流传。
考点四
品析重要词语
1.加点词语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指代……(人/事/物)。
2.谈谈你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品析加点词语的 表达效果。
“××”在文中的意思是……/或“××”在文中运用 了……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贬词褒用/化动(静)为静 (动),用在这里突出了……的……特点/表现了人 物……的内心世界(品格、精神……)。
结合全文分析“小橘?
“小橘灯”象征小姑娘的镇定、 勇敢、乐观的精神。
• ①我的父亲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民,劳 动一生,默默死去,像一把黄土。黄 土长了庄稼,却并不为太多的人注意。 全中国老一辈的大多数农民都是这样。
• ②他现在去了!黄土上劳动一生.最后 回到黄土里去,黄土是博大宽容的, 无论善与恶,最终收容了所有的人。
• 划线语句中的“它”指代什么?
•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 者的墓志铭。
2.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及作用。 含义:①双层含义法。先理解词语字面意思,即词语的词典义;再理解词语 的深层含义,即词语的修辞义或象征义。 ②词语指代法。 ③语境推敲法。结合语境,认真推敲,揣摩确切意义。 ④巧用修辞法。即紧扣目标段,联系上下文进行合理推断,结合作者运用的 比喻、反语、双关、夸张等手法,理解其深层含义。如《背影》中,“我现 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一句中的“聪明”就用了“反语”修辞,在文 中是“愚蠢”的意思。如果是比喻、借代、拟人需结合语境,寻找本体;如 果是双关则要注意两层意思。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现代文阅读记叙文阅读(含小说、散文)考点四-品析重要词语专项训练PPT课文课件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现代文阅读记叙文阅读(含小说、散文)考点四-品析重要词语专项训练PPT课文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108d337360cba1aa911da59.png)
⑥昨晚在山上的哈尼小镇看哈尼古歌艺术团的演出后,我们和一位年 逾古稀的古歌传承人交流,还听他唱了一段原始的古歌。老人满头银发, 脸上刀刻样的皱纹流着人世沧桑。说到要唱古歌,老人就兴奋了,朋友说 他身上的每个毛孔都能流出歌来。他唱了一首哈尼族古歌中的“阿培聪坡 坡”,即迁徙古歌。这时,山风停止了呼吸,夜虫突然闭嘴不再鸣叫,四 周万籁静寂,只有老人深沉而动情的歌声回响在梯田的夜空。
4.本文的主旨,有人认为是抒写家庭亲情,有人认为是对老年人生活 状态的关注。你赞同哪种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探究。(4分) 示例一:赞同“抒写家庭亲情”的看法。“选购食物”“洗晒球 鞋”“削铅笔”等事情,表现了母亲对子女的呵护;为手术后的母亲 洗澡、梳头等事情,表现了女儿对母亲的孝心。全文洋溢着浓浓亲情。 示例二:赞同“对老年人生活状态的关注”的看法。母亲头发从“乌 黑浓密”到“苍白而稀薄”,母亲从以前的“大无畏”到手术后的 “十分软弱”,“母亲却在我们忙于成长的喜悦中不知不觉地衰老” 等内容,都表达了“我”对年迈母亲的爱怜、对母亲衰老的无奈。文 章流露出对老年人生活状态的深切关注。(观点1分,结合内容1分, 分析2分)
3.“诺玛阿美”在文中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指的是心中理想的家园, 第二次和第三次分别指的是什么?(2分) 第二次指的是:哈尼人南迁定居的地方——红河南岸。 第三次指是: 哈尼族的天上良田。
(二)给母亲梳头发(2019·河南) 林文月
①这一把用了多年的旧梳子,滑润无比,上面还浸染着属于母亲的独 特发香。我用它给母亲梳头,小心谨慎,尽量少让头发掉落。母亲背对我 坐着,花白的发根清晰可见。唉,曾经多么乌黑浓密的长发,如今却变得 如此稀薄,只余小小一握在我的左手掌心。
,最后写古歌和梯田永驻哈尼人的心田。(每空限10个字以内)(3分)
理解文中重要的词语的含义(上课)
![理解文中重要的词语的含义(上课)](https://img.taocdn.com/s3/m/7f2c61e3998fcc22bcd10d12.png)
5. 词语的语境义(怎样理解和概括)
高考中对重要词语的含义的理解,一般 不可能是纯粹的平面诠释(字典意义), 而是动态的解释(特定语境中的词义)。 特定语境中的词义,是由文章的具体内 容所赋予的,这就是要求我们应着眼于 具体的文句,联系上下文并紧扣文章的 有关内容,得出切合该词的特定环境意 义的理解。
“当时某些只追求乐式的音乐家”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沈柔坚少年时受国画启蒙,台湾著名老画家沈耀初是他的恩 师,后转攻西画和版画,70年代间又回归中国画创作。他曾说: “转画中国画是我的情意所驱使,为的是更能自由地抒发所见与 所想。”在沈柔坚的国画作品中可看到匠心独运的时代新意,他 采取融汇中西的“嫁接”、“合成“之法,对中西绘画的长短和 异同苦心孤诣地作过考察、比较、研究。运用发挥中国传统写意 笔墨的精华,吸取近现代西画的构图和色彩方法而自成一家。他 认为化学上的两种元素化合可以产生新元素;两类不同金属的熔 合可以产生更坚强的合金,艺术之理也与此相通。他一直秉着 “广为吸收,为我所用”的宗旨治学治艺。(节选自《真情的彩 墨》) 1、“嫁接”“合成”之法在文中具体含义是指: 融汇中西两种绘画的长处 答: 2、艺理之理也与此相通“中的“此”指代的是 “化学上两种元素化合可以产生新元素;两类不同 答: 金属的熔合可以产生更坚硬的合金”
比喻 22.第四自然段中说“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能万像同毁;刀法 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睛”。这里所用的几个比喻分 别比喻什么? 〖文本《创造宣言》节录〗 第4段 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 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 能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睛。 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 (众多的)活人的塑像 教育方法
2021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品析重要词语
![2021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品析重要词语](https://img.taocdn.com/s3/m/9b3ac47a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4a.png)
2021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品析重要词语【考点解读】重点词语,是指文中那些准确、生动、极富表现力的词语,能够突出人物形象和表现事物特征,或是有特殊含义和表达效果的词语。
理解品析重要词语一般有两种题型:一是考查对词语含义的理解,二是品析词语的表达作用。
【命题形式】1. 如何理解××(加点)词语的含义?2. ××(加点)词语有什么表达作用(效果)?【解题思路】1. 理解重点词语含义。
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明确词语的本义。
在理解本义的基础上,从整体阅读的角度出发,联系词语所在的句子或上下文去分析,结合词语所在语境的句意、所在段落的含义、所在语段的关系来理解词语。
这样就可以分析出词语的语境意义了。
对词语比喻义的理解,要从分析喻体与本体的相似性入手,确定比喻的本体是什么。
对使用了拟人手法的词语的理解,要借助上下文理解这个词语的含义,然后换一种平实的说法揭示该词语的含义。
2. 品析词语的表达效果。
分析词语在文中的表达效果应注意“四联系”:(1)联系本词:对本词语的含义、特点进行解说。
(2)联系本句或者上下文:指出这个词语突出(表现)了本句或者上下文的什么内容。
(3)联系文章的中心与人物的态度感情:分析词语在表达人物情感和主题上的作用。
(4)联系特殊的表达效果:看词语是否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或描写方法。
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性:即运用了该词语的比喻义(要搞清其比喻的对象,即本体)、引申义、双关义(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象征义(象征的对象是什么)、反语义、色彩义(褒贬互换)。
【答题模板】1. “××”本指……之意,在文中的意思是……,用在这里描写(刻画/表现)了……(事物、人物、景物)的……特点(动作/品格/精神),表达了人物(作者)……的情感。
2. “××”在文中运用了……修辞手法/描写方法/贬词褒用/化静(动)为动(静)/叠词,突出了……(事物、人物、景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作者)……的情感。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记叙文阅读:品析重要词语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记叙文阅读:品析重要词语](https://img.taocdn.com/s3/m/37f0b2a6f46527d3240ce0f5.png)
七年级记叙文阅读——品析重要词语知识梳理记叙文阅读常识----品析词语常见题型、答题模式及方法指导:品析重要词语的含义及表达效果”是中考现代文阅读的一个重要考点,考查考生根据上下文语境领悟词语含义、分析表达效果的能力。
所考查的词语一般是文中体现准确性或生动性的词语,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对文章思路有提示性的关联词涉及修辞手法的词语等。
中考中常见的题型有:一、加点词在文中指代什么?答题模式:“XXX”指代。
(内容)方法指导:就近原则,找准部位----还原代入,进行检验。
二、结合文意,谈谈你对加点词语的理解答题模式:“XXX”在文中的意思是-------,用在这里突出了-------的特点,表现了人物的---------的内心世界(品格、精神----),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三、品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答题模式:“XXX”在文中运用了-------修辞手法(描写方法)贬词褒用化动为静,用在这里突出了......特点,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品格、精神......)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二三题型)方法指导:1、理解词语的本意,在此基础上,进行借助引申、形容、比喻等手段推断语境意,理解词语的临时意。
2、整体上感知,词语的含义通常与整体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相一致。
因此,分析词语的临时义,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部离篇”。
根据文章的上下文,把握文章的整体内容,概括文章的思想倾向,从而推断这个词语的具体含义。
四、加点的词如果换成“XXX”,可以吗?答题模式:不可以,(一般都是不可以)。
加点词语是......的意思,用在文中表现出......的特点,表达了......情感。
“XXX”是......的意思,用“XXXX”表现不出......的特点,、表达不出......情感。
方法指导(解题步骤):先判断——分析理由——作出总述解题步骤:答题模板:一、加点词语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人/事/物)答题模板1:"XX”指....人/事/物)二、结合文意,谈谈你对加点词语的理解。
语文阅读理解——词语理解与赏析
![语文阅读理解——词语理解与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d4fce796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3d.png)
语文阅读理解——词语理解与赏析理解词语的含义,主要指理解词语的比喻义、象征义或者语境义。
答题时,需要理解词语的本义:然后联系上下文,体会词语的语境义;其次联系修辞手法,分析其比喻义、象征义;最后把握词语的感情色彩或者作者的情感倾向。
词语赏析即对词语表达效果的分析。
需要在理解词语含义的基础上,对词语本身的特点进行说明,并对其表达效果、作用进行分析。
常见的问法1.理解第×段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2.结合具体语境,谈一谈你是如何理解句中某一(加点)词语的。
3.句中的某个词不可删去,理由是什么?4.第×段中的两个词,看似互相矛盾(不合理)实则并不矛盾,该如何理解?5.联系上下文,说说×x词语的不同含义。
6.第×段中加点词××和××是否矛盾?为什么?7.请赏析第×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8.加点的词语能否换成××(换成××好不好)?请说明理由。
9.你认为下面句子中哪个词用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题技巧1.品析重点词语的含义文中的重点词语主要指:能点明文段中心或文章主旨的词语;特别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主要是富有表现力的动词或形容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有深层含义的词语;有一定指代意义的词语;有特殊用法的词语,包括贬义褒用、褒义贬用、大词小用、小词大用、词性活用等。
品析重点词语的含义,一般先说其字面义,即原指××,再联系具体语境,解释在此处的特定含义(若是指示代词,要指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2.赏析词语赏析时,首先分清加点的词语是一个还是多个,如果是一个词语,一般先答其本义,再答其语境义,后答表达效果,如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内容,表达了……情感;如果是多个加点词语,我们还要考虑是否要对加点词语进行分类分析,是否形成了对比等。
答题格式①答词语的本义;②答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词语理解);①答词性(动词、形容词、副词、拟声词或叠词);②答词语描述的对象;③答词语所反映的该对象的特点或情感;④答“增强了语言的……(音韵美、节奏感、亲切感等)”(词语赏析)。
(部编五四制)《别云间》课件
![(部编五四制)《别云间》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01426ad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623e509.png)
(1)分别在两首诗中摘引与题目相照应的句子。
《别云间》中的“欲别故乡难”与题目相照应; 《过零丁洋》中的“零丁洋里叹零丁”与题目相 照应。
(2)请摘录原文中的语句,填写下表。
篇目
直接抒发感情 的关键句
共同的精神
《别云间》 《过零丁洋》
无限山河泪, 谁言天地宽?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以死明志 舍生取义
4.《别云间》中作者坦露对故乡、亲人的迷恋不舍之情 的诗句是: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5.夏完淳的《别云间》中,表现出诗人的英雄气节和豪 迈情怀的句子就: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6.夏完淳的《别云间》中,抒发诗人壮志难酬的悲愤情 感的诗句是: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7.《别云间》中表达诗人悲愤之情,闪烁着爱国主义精 神的句子是:
7.“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两句,化用了屈 原《国殇》里的诗句“__身__既__死__兮__神__已__灵__,__魂___ _魄_亦__兮__为__鬼__雄___”,表达了不屈的意志与信念。
8.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诗人虽身死而志不灭的抗清精神。
9.品读“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两句,赏 析诗句中所表达出的英雄气节和豪迈情怀。
(4)这首诗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写作背景类 似,都是诗人在被押解途中所作,两首诗在思 想感情上有何异同?请你简要分析。
同:都包含着诗人对山河破碎的满腔悲愤、对救 亡图存大业未就的遗憾和强烈的爱国之情、视死 如归的精神。
异:《别云间》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迷恋 和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
(5)请赏析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名句“人生 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考点梳理】 考点一:文学常识
2020年中考语文考点梳理四:词语
![2020年中考语文考点梳理四:词语](https://img.taocdn.com/s3/m/2faa5b74d5bbfd0a78567321.png)
2020年中考语文考点梳理四:词语专家解读考点课标与教材对词语这一考点的差不多要求是:正确明白得与运用课内外常见的词语;了解词语的差不多义、引申义和比喻义,辨析常见的同义词、多义词、反义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意义;联系上下文明白得词语的意思,品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及表达成效;联系生活和自己的积存,推断文章中有关生词和新生词语在语境中的恰当意义;辨析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
复习词语能够所学课文中显现的词语为阈限,新生词语那么以当前流行的一些热词为准线索。
那个地点最重要的,确实是要在积存上下工夫,把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常用词语。
典型例题透视例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在我们赖以生存的绿色星球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着几块色彩斑斓的陆地,那是地球上的五大洲,在陆地中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着宽敞的蓝色水域,那是地球的四大洋。
那个地点有生命存在,生物活跃在多彩的生态系统中,它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那个星球以绿色的情调和生命的意义。
A. 嵌入布满呈献B .勾勒填充赠送C.镶嵌充盈给予D •勾画覆盖给予〔2018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中考试题〕答案:C透视:此题重点考查的是考生正确辨析和运用近义词语的能力,需依照语境和词义来分析,有一定难度。
关于地球来讲,由于大面积是海洋,陆地居于其中,用”镶嵌'’更能表达陆地嵌入地球,而又高于海平面的情形;而”嵌入“”勾勒“”勾画'’那么不能表达出陆地的这一情状。
地球上的水域,水面宽敞,水量充足,用”充盈"不仅能表现出水域的这种特色,而且还能表达出水作为液体具有的那种晶莹、透亮的特点,而”布满"”填充"”覆盖"那么都显得过于直白。
”绿色的情调和生命的意义",那个地点用”给予"较为恰当;如填”呈献"那么前后搭配不当,如填”赠送"那么句意不通,如填”给予"那么平白直露。
期末复习之古诗文系列-3.使至塞上课件—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
![期末复习之古诗文系列-3.使至塞上课件—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abc39e55b9d528ea80c7795c.png)
9.这首诗的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意境优美,请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绘。(2分)
示例:苍凉雄浑的大漠之上,一缕孤零零的烽 烟像根柱子,笔直地伸向天空。弯弯曲曲的黄 河似一条金带,平躺在大漠远方。一轮浑圆的 红日,正静静地悬挂在西边的地平线上。
10.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征蓬出汉塞,归雁 入胡天”这句诗。(3分)
描绘了苍茫辽阔、浩瀚无边的大漠景色。
9.由“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可联想到范 仲淹的“_千__嶂__里__,__长__烟__落__日__孤__城__闭____”。
10.苏轼评价王维的诗“诗中有画”,联系“大漠孤烟直,长河 落日圆”一句,说说这幅画的美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①图画的构图美:从上到下有天边的“落日”、空中的烽烟、地 上的“长河”;从近到远有烽烟、夕阳、无边的“大漠”。
7.请你展开联想与想象,用简洁的语言描绘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展现的画面。
大漠无边,长天空阔,一缕青烟直上云天,滚 滚黄河呼啸着奔腾而去,在河的尽头,是一轮 又红又大的圆圆的落日。
或:辽阔无边的大漠上,远处一炷独起的烽烟 冲天而上,波涛汹涌的黄河上,一轮圆圆的落 日将落未落。
8.诗人在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 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大漠景色?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古诗词系统复习
目录
【原文再现】 【文题解读】 【作家作品】 【背景信息】
【考点梳理】 考点一:文学常识 考点二:名句积累
【诗歌大意】
考点三:重要词语
【诗歌解读】 【结构图解】 【主旨点睛】 【写作特色】
考点四:文本品析 【中考传真】 【模拟演练】
【原文再现】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部编五四制)《南安军》课件
![(部编五四制)《南安军》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b7c6251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74bd372.png)
【背景信息】
文天祥在1278年被俘北行,出大庾岭,经南安 军(治所在今江西大余)时写下此诗。
【诗歌大意】
梅花南北路, 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 归乡如此归!
南安军 文天祥
梅花岭上的南北路口,凄风苦雨打 湿征衣。
出梅岭谁同我一起出?归故乡时又 是这样的归法!
山河千古在, 城郭一时非。
祖国的山河千年万世永存,城郭只 是暂时落入敌手。
考点三:重要词语
解释下列加线词语。 (1)城郭一时非( 城墙,借指城池 )
(2)梦中行采薇( 周武王伐纣灭商,伯 ) 夷、叔齐不食周粟, 逃到首阳山,采薇而 食,后来饿死。薇, 一种野菜。
考点四:文本品析
1.如何理解“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两句 诗?
梅岭上的凄风苦雨,淋湿了兵败后被押解到大 都受审的文天祥的征衣。这两句点明行程中的 地点和风景。此处写的梅花不是实景,而是因 梅岭而说到梅花,借以和“风雨”对照,显示 了诗人在行程中心情的沉重。
2.如何理解“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两句 诗?
上句是说行程的孤单,而用问话的语气写出, 显得分外沉痛。下句是说这次的出行,本来可 以回到故乡,但身穿囚衣,不能自由,虽归故 乡却是这种归法。这两句抒写了这次行程中诗 人的悲苦心情,而两“出”字和两“归”字的 重复对照,更使得诗人的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1.乙诗中抒写诗人此次行程孤独悲苦心情的两句 是:“__出__岭__同__谁__出___?_归__乡__如__此__归____!”
2.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甲诗的颔联借用自然景物将国家和个人命运紧密联系 在一起,形象生动地表现出国家命运的生死存亡和个人 遭际的艰巨坎坷。 B.甲诗的颈联采用拟人、对偶的修辞,既说明诗人所历 之地,又写出形势险恶和自身境况危苦,抒发了诗人担 忧不安的情感。 C.乙诗颔联上句写诗人被俘后押送行程的孤单,而用问 话的语气写出,显得分外沉痛。下句是说这次的北行, 虽然途经故乡,但身系拘囚,无颜见故乡父老,还不如 战死沙场。 D.乙诗的颈联运用了对照的手法,把祖国山河仍旧与城 郭已面目全非进行对照,突出了诗人的亡国之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悲哀。
鲁迅《故乡》
文中划线的词“看不见的高墙”的含义 是什么?
文中划线的词“看不见的高墙”的 含义是什么?
比喻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我提着这灵巧的小橘灯,慢慢地在黑暗潮湿 的山路上走着。这朦胧的橘红的光,实在照 不了多远;但这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 精神鼓舞了我,我似乎觉得眼前无限光明!
结合全文分析“小橘灯”的象征意义?
茨威格是奥地利犹太人,在很大程度上, 他视欧洲为自己的国家。然而,他所亲身经历 的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那些岁月,实际 上却是令他一日日失去祖国乃至失去欧洲的过 程。他有一种体无完肤的沧桑之感。他在流亡 的日子里怀着伤感和悲观创作这本回忆录《昨 日的世界》,这无疑成了他生命的绝唱。不久, 他在远离欧洲大陆的巴西自杀身亡,因为他无 法承受时代加在他身上的重负,无法忍受没有 祖国、没有文化温馨的现实。
③她知道自己在心底,其实并不希望父亲能来看她。她羡慕那些总 能收到父母寄来的包裹或是打来电话的室友,看她们故意大呼小叫地在 她面前将漂亮的衣服、好吃的特产一股脑儿展示给她;或者听她们在电 话里,温柔地朝父母撒娇,声音如一朵花儿,羞涩无比。她们与父母家 人远隔千里,却如同近在咫尺;而她与父亲,明明同在北京,却好像远 在(天涯)。常有室友在挂掉电话后,漫不经心地问她:“你父母什么 时候来看你?”她总是模棱两可地回答说:“他们忙呢。”
2.说说第④段“这也是父亲曾给她的理由”中“这”所指代 的内容。 【点拨】“这”是一个指示代词,应该从上文去寻找答案。 从第③段文末“他们忙呢”可以知道答案。而且,结合第④ 段作者回忆父亲给她打电话时所说的话,也可确定答案。 【答案】“这”指的是父亲曾经告诉她“父亲很忙”。
3.结合语境,解释文段③中的加点词语的含义,并分析其作用。 【点拨】此题考查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模棱两可”一词在 字典中解释为“不表示明确的态度,或没有明确的主张”。结 合语境可知这里是指她对父母何时来看她这一问题的态度并不 明确。 【答案】形容不表示明确的态度,含含糊糊,不愿说明真实的 情况。
④这也是父亲曾给她的理由。他来到北京,只主动给她打过一次电话,听得 出是在嘈杂的工地上,应该是借了别人的手机。他只匆匆地说,很忙,记得自己 照顾好自己,我会每月给你寄钱。她还没有来得及问及父亲的情况,便听见那边 有人喊:“55秒了,快挂!”之后,电话那端便只剩下“嘟嘟”的声音。她记 得室友,怪异地看她一眼,那视线里鲜明的不屑如一把尖锐的刀子,瞬间刺入她 的身体。
③明确指代内容的容量。指代词的指代内容可多可少, 可指代一个词、一个短语、句子、句群甚至段落。 ④辨认指代内容的位置。“这”“这个”“这些”是 近指;“那”“那个”“那些”是远指;“某”“某 类”是不定指。 ⑤归纳指代内容的含义。找关键词或关键句,二者都 没有的情况下,统览相关指代内容,理清关系。再将 内容代入原文,看是否合理通顺。
例:《萝卜花》“于是,一朵朵素雅的萝卜花,就开到了 人们的饭桌上。” (桂林中考题)
问题:“开”能改成“放”吗?为什么?
答案:不能(1分).因为“开”字比“放”字更生动, 富有动态美(1分),同时“开”字暗含着女人积极向 上的品质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1分)
模板示例
训练重点: 还原词语 品析词
“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朱自清《背影》) 请分析“聪明”的含义和作用。
明确:“聪明”原指天资高,这里 指愚蠢,褒词贬用,表现了我未能 理解父爱的自责和愧疚之情。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 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 或抱着冰伛(yǔ)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 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 的。 (老王送鸡蛋)
考点四
品析重要词语
1.加点词语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指代……(人/事/物)。
2.谈谈你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品析加点词语的 表达效果。
“××”在文中的意思是……/或“××”在文中运用 了……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贬词褒用/化动(静)为静 (动),用在这里突出了……的……特点/表现了人 物……的内心世界(品格、精神……)。
例如:“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 了。”品味画线词语的妙处。(广安中考题)
答:“吱”一词,形象地描摹出筷子扎进咸鸭蛋红 油从中冒出来的情态,写出了家乡咸鸭蛋的美味可口, 让人垂涎欲滴,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咸鸭蛋的喜爱之情。
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 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这次屠杀安排在深 夜进行,为了不影响马路上的交通。(《那树》)
• 划线语句中的“它”指代什么?
• 划线语句中的“它”指代什么?
•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 者的墓志铭。
2.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及作用。 含义:①双层含义法。先理解词语字面意思,即词语的词典义;再理解词语 的深层含义,即词语的修辞义或象征义。 ②词语指代法。 ③语境推敲法。结合语境,认真推敲,揣摩确切意义。 ④巧用修辞法。即紧扣目标段,联系上下文进行合理推断,结合作者运用的 比喻、反语、双关、夸张等手法,理解其深层含义。如《背影》中,“我现 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一句中的“聪明”就用了“反语”修辞,在文 中是“愚蠢”的意思。如果是比喻、借代、拟人需结合语境,寻找本体;如 果是双关则要注意两层意思。
结合全文分析“小橘灯”的象征意义?
“小橘灯”象征小姑娘的镇定、 勇敢、乐观的精神。
• ①我的父亲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民,劳 动一生,默默死去,像一把黄土。黄 土长了庄稼,却并不为太多的人注意。 全中国老一辈的大多数农民都是这样。
• ②他现在去了!黄土上劳动一生.最 后回到黄土里去,黄土是博大宽容的, 无论善与恶,最终收容了所有的人。
⑤她一直以为,在北京各个工地间辗转的父亲,与她不会有相见的机会,除 非回家。但没有想到,她与他却以一种难堪的方式,相逢了。
⑥那是学校社团组织的一次电影展,她的室友临时有事,便让她在门口帮忙 发放“意见反馈表”,并照顾嘉宾。就在她完成了所有工作打算回到座位上安心 观看电影的时候,门口突然传来一阵争吵。她随着看热闹的人跑去围观,发现穿 着制服的门卫正拉着一个明显是民工的男人朝外走。到台阶处的时候,门卫用力 地将男人一推,男人一个趔趄,便重重地跌倒在台阶下的花池旁。周围一群同样 衣着的民工,一哄而上,试图反击。一片混乱的叫嚷声中,她渐渐弄清了事情的 原委,原来这群在学校建筑工地干活的民工,听人说晚上礼堂里有免费的电影, 便纷纷涌了过来;被门卫拉着的那个民工,假说找自己的女儿,试图混进去看。 门卫当然识破了他的伎俩,几番争执,便有了她最初看到的一幕。
作者认为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作者认为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聚精会神。
作用:“××”一词原指……,这里指……,形象地 写出了……,起到了……的作用,表达了……的思想 感情(人物……的心理)。即明确词语原义→揣摩词 语语境义→准确把握引申义(比喻义或象征义)→紧 密联系文章主要内容(文中主要人物性格、品格,故 事情节、细节等)→联系文章主旨。
答: “咬.呻吟.屠杀等”词用拟人手法写出 人类残忍砍伐大的树 情景,表达了作者 对大树的同情以及对。人类的谴责
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泰安市中考题)
答:“镶嵌”一词,用了夸张手法强调了老王步履维艰、 身体僵直的形态,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悲酸和同情。
4.词语能否互换或相同词语的不同表达效果。 ①从词语含义差异角度。主要注意词义的不同侧重点。 ②从词语感情色彩角度。如果是褒义词,不能应用于 贬义的语段中,如果是贬义词,不能应用于褒义的语 段中。 ③从词语生动形象角度。
3.加点的词如果换成“××”可以吗?为什么?
①回答“可以”或是“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 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②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含 义上的差别,原词准确、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换了后就变成……。③用原词体现语言的准确、生动、 形象或严密,调换后,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生动、 形象、严密,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
⑦礼堂里的灯渐次暗了下去。她转身要走,背后突然传来一个熟悉 的声音:我就是要找我女儿,她叫陈叶,学外语的。她一下子怔住了。 那一刻,她觉得似乎被一根钉子给钉住了,她想要挪动脚步,却发觉所 有的努力都是徒劳,而且,愈是挣扎着想要逃脱,心底的疼痛就来得愈 是剧烈。
⑧最终,在人群的拥挤里,她没有回头,迅速地走开。但当所有的 灯熄灭,电影在黑暗中开始时,她的泪水终于哗哗流了下来。
语 赏析句子
原来你离我那样近 ①那一年她到北京读书,父亲跟随她一起北上打工。 ②她从没有去看望过父亲,亦无法找到他工作的地方。她只从父亲 口中,模糊知道他在一个新开发的工地上当民工,风餐露宿。每个月领 了钱,父亲便会定时地打到她的卡上。她也曾想过要去找他,像别的同 学那样,领着他在学校四处转转,哪怕,只是在食堂里吃一顿简单的饭。 但北京那么大,去任何一个地方,似乎都需要在公交地铁里辗转换乘, 所以她想,或许他们彼此在北京,很难会有见面的机会。
• 这篇散文题为《黄土》,请结合 阅读材料,简要分析“黄土”的 象征意义?
• 这篇散文题为《黄土》,请结合阅 读材料,简要分析“黄土”的象征 意义。
①象征了辛勤一生;默默无闻的 中国老一辈的农民;②象征了博 大宽容的胸怀。
• 一个人可以这样完全忘记时间空间与 整个世界,这个认识,使我受到空前 绝后的感动。这一小时,使我把握住 了一切艺术、一切事业成功的奥秘── 聚精会神;集中所有的力量以完成不 论大小的一件工作;把我们容易分散、 容易旁骛的意志贯注在小小的一点上。
⑨没有想到,父亲离她如此地近,近到不过是几百米,便可以从那 片喧嚣的工地走到她的宿舍。可是,父亲一直没有来找过她,直到那天 晚上,他喝了点酒,终于在礼堂门口喊出她的名字。她与父亲,原都是 没有勇气的人。只是,她的怯懦,是因为卑微;而父亲的躲闪,则是源 自对她最深的爱。
1.阅读全文,在③段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 【点拨】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推断此处应该填写什么样的含义 的词语,然后组合成跟上文能够构成比较对称的句子。 【答案】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