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12-001

合集下载

数量资料作业课7

数量资料作业课7

套题实战-数量资料 7资料分析(一)2012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135404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635万人,死亡人口966万人。

从性别结构看,男性人口69395万人,同比增加327万人,女性人口66009万人,同比增加342万人;从城乡结构看,城镇人口71182万人,同比增加2103万人;乡镇人口64222万人,同比减少1434万人。

2012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670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84万人。

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710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188万人;乡村就业人员39602万人。

2012年末,0~14岁(含不满15周岁)人口22287万人,占总人口的16.5%。

15~59岁(含不满60周岁)劳动年龄人口93727万人,占总人口的68.2%;60岁及以上人口19390万人,占总人口的14.3%。

2012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6261万人,比上年增加983万人,增长3.9%。

其中本地农民工9925万人,增长5.4%;外出农民工16336万人,增长3.0%。

116.2011年中国大陆总人口是:A.133769万人B.136370万人C.134735万人D.136103万人【解析】116.给2012年,求2011年,求基期。

基期=现期/(1+r),年末总人口=年初总人口+出生人口-死亡人口,135404=x+1635-966,尾数法,x尾数为5,只有C选项符合条件。

【选C】【注意】纯文字材料的可以放到后面做。

117.相较于2011年,2012年乡村就业人员的变化为:A.增加904万人B.减少904万人C.增加1472万人D.减少1472万人【解析】117.全国就业人员分成两部分,分为城镇就业人员和乡村就业人员,城镇就业人员增加1188万人,全国就业人员增加284万人,则乡村就业人员是减少的,排除AC;城镇就业人员增加了1188万人,乡村就业人员减少的数据小于1188万人。

或1188+x=284,x=-904。

麦可思研究院《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数据解读

麦可思研究院《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数据解读

麦可思研究院《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数据解读一、法制晚报:《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发布毕业生近一成失业今天上午,中国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就业蓝皮书《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在京发布。

蓝皮书指出,从总体就业去向分布上来看,2011届大学毕业生中,有82.1%的人毕业半年后受雇全职或半职工作。

但仍有近57万人处于失业状态,10多万人选择“啃老”。

这个报告是在2011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的抽样调查基础上形成的。

调查人数达到46万余人,共覆盖中国31个省区市2093所高校、1247个专业。

去向57万人处于失业状态蓝皮书指出,2011届大学毕业生中,82.1%的人毕业半年后受雇全职或半职工作;1.6%的人自主创业;有9.3%的人处于失业状态,其中1.1%准备国内外读研,6.1%准备继续寻找工作,还有2.1%放弃了继续求职和求学。

2011届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为608.2万人,如果按此比例推算的话,将近57万人处于失业状态,10多万人选择“啃老”。

由于就业不易,2011届本科毕业生中有更多的人选择了继续读研而非参加工作,选择读研的比例较2010届增加了2.5个百分点。

解读部分毕业生不愿到基层中国校友会网大学研究团队首席专家、中南大学教授蔡言厚认为,一方面,大学部分专业一味扩招,人才培养过剩;另一方面,部分毕业生不愿到农村基层工作,导致就业困难。

对于用读研的方式来逃避就业压力,蔡言厚认为,读研只是权宜之计,最终还是要走向社会,面对就业问题。

如果大学生在毕业时经济发展不景气,就业环境较差,想通过继续深造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后再就业也是可取的。

就业供大于求造成专业结构性失业因失业量较大,就业率持续走低,且薪资较低的专业,被列为高失业风险型专业,也就是红牌专业,2012年中国大学生本科红牌专业包括:动画、法学、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等9个。

蓝皮书指出,失业率最高的专业为生物科学与工程14.9%,其次是美术学为14.7%。

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蓝皮书发布
( 2012年6月11日)
6月11日上午,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蓝皮书发布了“2012年就业红黄绿牌专业”。

虽然4年后就业市场情况会发生变化,但根据这两三年来的情况发出的专业红绿牌,对当下高考生和他们的家长选择高招志愿也许不无参考价值。

这是自2007年以来,麦可思研究院第四次发布中国大学生就业年度报告。

据解释,所谓红牌专业,是指失业量较大,就业率、月收入、就业满意度都较低的专业,为高失业风险型专业。

绿牌专业则相反,月收入、就业率持续走高,就业满意度较高,为需求增长型专业。

■“2012年就业红牌警告”的本科专业:动画、法学、生物技术、生物科学与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体育教育、生物工程、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

高职高专专业包括:临床医学、法律文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际金融、工商管理、法律事务、汉语言文学教育、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子商务。

上述红牌专业与2011年的红牌专业基本相同,其中部分专业是供大于求造成的;部分专业如计算机类是人才培养质量达不到产业的要求造成的,一方面毕业生找不到专业岗位,一方面企业招不到合适人才。

■“2012年就业绿牌”本科专业:地质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石油工程、采矿工程、油气储运工程、矿物加工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审计学。

高职高专专业有:道路桥梁工程技术、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应用化工技术、焊接技术及自动化、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

这些专业的社会需求旺盛,就业率和薪资持续走高,情况也与2011年相同。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2012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12年是我国发展进程中具有重大而深远意义的一年。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我们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坚持民生为本、人才优先工作主线,扎实工作,稳中求进,各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劳动就业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670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84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710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188万人。

全国就业人员中,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33.6%;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占30.3%;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36.1%。

2012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6261万人,比上年增加983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6336万人。

图1 近五年全国就业人员产业构成情况单位:%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266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552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人数182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91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

全年全国共帮助5.86万户零就业家庭实现每户至少一人就业。

组织2.84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三支一扶”的工作。

图2 近五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单位:万人图3 近五年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单位:万人图4 近五年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及登记失业率单位:万人,%年末持外国人就业证在中国工作的外国人共24.64万人,持台港澳人员就业证在内地工作的台港澳人员共9.15万人。

人力资源市场管理进一步规范。

下发了《关于加强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诚信体系建设的通知》,在全国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中启动了以“诚信服务树品牌,规范管理促发展”为主题的诚信体系建设活动,推动服务机构依法经营、诚信服务,进一步形成统一开放、公平诚信、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

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行动,共检查职介机构和用人单位近15万户次,查处违法案件近1万件,其中取缔非法职业中介活动2815起,吊销许可证113件、吊销营业执照1126件。

人力资源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中国主要年份就业和工资基本情况统计(1978-2012)

中国主要年份就业和工资基本情况统计(1978-2012)

中国主要年份就业和工资基本情况统计(1978-2012)
项目单位1978年1990年2000年2011年2012年就业人员(年底数)万人4015264749720857642076704 第一产业万人2831838914360432659425773 第二产业万人694513856162192254423241 第三产业万人489011979198232728227690按城乡分就业人员(年底数)
城镇就业人员万人951417041231513591437102 国有单位万人745110346810267046839 城镇集体单位万人204835491499603589 其他单位万人164201171067808 乡村就业人员万人3063847708489344050639602城镇新增就业人员万人12211266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年底数)万人530383595922917城镇登记失业率% 5.3 2.5 3.1 4.1 4.1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工资总额亿元5692951109555995570914 国有单位亿元469232477452895532950 城镇集体单位亿元10058195117371990 其他单位亿元4622592926235974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元615214093334179946769 国有单位元644228494414348348357 城镇集体单位元506168162412879133784 其他单位元2987112384132346360注:城镇单位就业人数.工资总额.平均工资均
不包括城镇私营单位.
摘编自《中国统计摘要2013》。

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摘要1.2011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为90.2%,比2010届略有上升;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与本科差距持续缩小;大学毕业生失业率持续下降2.工学门类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持续领跑;法学门类本科毕业生、艺术设计传媒大类高职高专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最低2011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专业门类是工学(92.5%),最低的是法学(86.8%);高职高专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专业门类是生化与药品大类(92.5%),最低的是艺术设计传媒大类(83.2%)。

3.2011届本科毕业生读研比例上升,3.7%的高职高专毕业生专转本2011届本科毕业生读研比例为9.2%,比2010届(6.7%)高2.5个百分点,比2009届(8.4%)高0.8个百分点。

2011届本科毕业后就读研的毕业生中,有31%转换了专业。

2011届本科专业门类中读研比例最高的是历史学,为21.3%;读研比例最低的是管理学本科,为6.3%。

2011届高职高专生毕业后有3.7%选择了专转本。

专转本比例最高的高职高专专业类是纺织服装类(8.8%),其次为公共管理类(8.6%)。

4.大学毕业生半年后月收入2010届、2011届连续增长;工学门类本科毕业生、材料与能源大类高职高专毕业生半年后月收入最高大学毕业生半年后月收入2010届、2011届连续两届呈现增长。

全国2011届大学毕业生月收入(2766元)比2010届(2479元)增长了287元,其中本科毕业生2011届(3051元)比2010届(2815元)增长了236元,高职高专毕业生2011届(2482元)比2010届(2142元)增长了340元。

2011届本科专业门类中,毕业半年后月收入最高的是工学,其月收入为3297元;最低的是教育学(2621元)。

高职高专专业门类中,毕业半年后月收入最高的是材料与能源大类,其月收入为2763元;最低的是农林牧渔大类(2027元)。

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09目录

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09目录

《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09》目录(中英文对照附电子版)是一部以全面反映我国人口和就业状况为主的资料性年刊,收集了全国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口就业统计的主要数据,同时附录了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数据。

年鉴内容分为八部分:综合数据、2008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数据、2008年劳动力抽样调查主要数据、2008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统计数据、2008年全国户籍统计人口数据、2008年全国计划生育统计人口数据、世界部分国家及地区人口和就业统计数据、2008年人口变动和劳动力调查制度说明及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第一部分综合数据1-1 各地区人口数1-2 按性别分人口数1-3 按城乡分人口数1-4 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1-5 各地区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1-6 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人口基本情况1-7 各地区人口平均预期寿命1-8 全国历年人口密度1-9 全国劳动统计主要指标1-10 分城乡就业人员年末人数1-11 分产业就业人员年末人数1-12 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及失业率(年末登记数)1-13 分地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数(年末登记数)1-14 分地区城镇登记失业率(年末登记数)1-15 分行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年末人数1-16 分登记注册类型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年末人数1-17 分行业城镇单位女性就业人员年末人数1-18 分登记注册类型城镇单位女性就业人员年末人数1-19 分地区城镇单位使用的农村劳动力年末人数1-20 分地区城镇单位使用的农村劳动力年末人数(国有单位)1-21 分地区城镇单位使用的农村劳动力年末人数(城镇集体单位) 1-22 分地区城镇单位使用的农村劳动力年末人数(其他单位)1-23 分行业城镇单位使用的农村劳动力年末人数1-24 分登记注册类型职工平均工资及指数1-25 分登记注册类型职工平均实际工资指数1-26 分行业职工平均工资1-27 分地区职工平均工资1-28 国内生产总值及构成1-29 国内生产总值指数第二部分2007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数据2-1 各地区人口数及人口自然变动情况2-2 各地区人口的城乡构成2-3 全国分年龄、性别的人口数2-4 全国城市分年龄、性别的人口数2-5 全国镇分年龄、性别的人口数2-6 全国乡村分年龄、性别的人口数2-7 各地区人口年龄构成和抚养比2-8 各地区城市人口年龄构成和抚养比2-9 各地区镇人口年龄构成和抚养比2-10 各地区乡村人口年龄构成和抚养比2-11 各地区户数、人口数、性别比和平均家庭户规模2-12 各地区城市户数、人口数、性别比和平均家庭户规模2-13 各地区镇的户数、人口数、性别比和平均家庭户规模2-14 各地区乡村户数、人口数、性别比和平均家庭户规模2-15 各地区按家庭户规模分的户数2-16 各地区城市按家庭户规模分的户数2-17 各地区镇按家庭户规模分的户数2-18 各地区乡村按家庭户规模分的户数2-19 各地区家庭户类别2-20 各地区城市家庭户类别2-21 各地区镇家庭户类别2-22 各地区乡村家庭户类别2-23 全国家庭户人数和户主的年龄、性别构成2-24 各地区分性别、受教育程度的人口2-25 各地区城市分性别、受教育程度的人口2-26 各地区镇分性别、受教育程度的人口2-27 各地区乡村分性别、受教育程度的人口2-28 各地区分性别的15岁及以上文盲人口2-29 各地区城市分性别的15岁及以上文盲人口2-30 各地区镇分性别的15岁及以上文盲人口2-31 各地区乡村分性别的15岁及以上文盲人口2-32 全国15岁及以上人口分年龄、性别的婚姻状况2-33 全国城市15岁及以上人口分年龄、性别的婚姻状况2-34 全国镇15岁及以上人口分年龄、性别的婚姻状况2-35 全国乡村15岁及以上人口分年龄、性别的婚姻状况2-36 各地区分性别、婚姻状况的人口2-37 各地区城市分性别、婚姻状况的人口2-38 各地区镇分性别、婚姻状况的人口2-39 各地区乡村分性别、婚姻状况的人口2-40 全国育龄妇女分年龄、孩次的生育状况(2006年11月1日至2007年10月31日)2-41 全国城市育龄妇女分年龄、孩次的生育状况(2006年11月1日至2007年10月31日) 2-42 全国镇育龄妇女分年龄、孩次的生育状况(2006年11月1日至2007年10月31日) 2-43 全国乡村育龄妇女分年龄、孩次的生育状况(2006年11月1日至2007年10月31日) 2-44 全国分年龄、性别的死亡人口状况(2006年11月1日至2007年10月31日)2-45 全国城市分年龄、性别的死亡人口状况(2006年11月1日至2007年10月31日)2-46 全国镇分年龄、性别的死亡人口状况(2006年11月1日至2007年10月31日)2-47 全国乡村分年龄、性别的死亡人口状况(2006年11月1日至2007年10月31日)2-48 各地区分性别的各种户口状况人口2-49 各地区城市分性别的各种户口状况人口2-50 各地区镇分性别的各种户口状况人口2-51 各地区乡村分性别的各种户口状况人口2-52 各地区60岁及以上分性别、主要生活来源的人口2-53 各地区城市60岁及以上分性别、主要生活来源的人口2-54 各地区镇60岁及以上分性别、主要生活来源的人口2-55 各地区乡村60岁及以上分性别、主要生活来源的人口2-56 全国60岁及以上分年龄、性别、主要生活来源的人口2-57 全国城市60岁及以上分年龄、性别、主要生活来源的人口2-58 全国镇60岁及以上分年龄性别、主要生活来源的人口2-59 全国乡村60岁及以上分年龄、性别、主要生活来源的人口第三部分2007年劳动力抽样调查主要数据3-1 分地区全国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3-2 分地区全国男性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3-3 分地区全国女性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3-4 按年龄、性别分的全国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3-5 按受教育程度、性别分的全国就业人员年龄构成3-6 按行业、性别分的全国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3-8 按受教育程度、性别分的全国就业人员职业构成3-9 按年龄、性别分的全国就业人员就业身份构成3-10 按就业身份、性别分的全国就业人员年龄构成3-11 按受教育程度、性别分的全国就业人员就业身份构成3-12 按就业身份、性别分的全国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3-13 按年龄、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就业身份构成3-14 按就业身份、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年龄构成3-15 按受教育程度、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就业身份构成3-16 按就业身份、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3-17 按年龄、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行业构成3-18 按行业、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年龄构成3-19 按受教育程度、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行业构成3-20 按行业、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3-21 按年龄、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职业构成3-22 按职业、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年龄构成3-23 按受教育程度、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职业构成3-24 按职业、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3-25 城镇就业人员调查周平均工作时间3-26 城镇男性就业人员调查周平均工作时间3-27 城镇女性就业人员调查周平均工作时间3-28 按年龄、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工作时间构成3-29 按受教育程度、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工作时间构成3-30 按户口性质、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工作时间构成3-31 按就业身份、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工作时间构成3-32 按行业、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工作时间构成3-33 按职业、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工作时间构成3-35 按失业原因、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年龄构成3-36 按受教育程度、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失业原因构成3-37 按失业原因、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3-38 按年龄、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3-39 按受教育程度、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年龄构成3-40 按年龄、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寻找工作方式构成3-41 按受教育程度、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寻找工作方式构成3-42 按年龄、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失业前的行业构成3-43 按受教育程度、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失业前的行业构成3-44 按年龄、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失业前的职业构成3-45 按受教育程度、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失业前的职业构成3-46 按受教育程度、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未工作时间构成3-47 按年龄、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未工作时间构成第四部分2007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统计数据4-1 各地区分行业国有单位就业人员数4-2 各地区分行业城镇集体单位就业人员数4-3 各地区分行业其他单位就业人员数第五部分2007年全国户籍统计人口数据5-1 各地区总户数、总人口5-2 各地区市总户数、总人口5-3 各地区县总户数、总人口5-4 各地区镇总户数、总人口5-5 各地区非农业、农业人口5-6 各地区市非农业、农业人口5-7 各地区县非农业、农业人口5-8 各地区镇非农业、农业人口5-9 按总人口排序的市及人口数5-10 按非农业人口排序的市及人口数第六部分2007年全国计划生育统计人口数据6-1 各地区分孩次计划生育率与上年同期比较6-2 各地区已婚育龄妇女领证情况及避孕率与上年同期比较6-3 各地区采用各种节育措施人数6-4 各地区采用各种节育措施人数与上年同期比较6-5 各地区采取各种避孕措施分布6-6 各地区采取各种避孕措施分布与上年同期对比6-7 各地区实施各种节育手术的例数6-8 各地区实施各种节育手术例数与上年同期对比第七部分世界部分国家及地区人口和就业统计数据一、世界部分国家人口和就业统计数据7-1 年中人口数7-2 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7-3 人口年龄构成7-4 人口、社会和经济指标7-5 全部就业人数7-6 全部女性就业人数7-7 第一产业就业人数7-8 第二产业就业人数7-9 第三产业就业人数7-10 失业人数7-11 制造业平均工资7-12 消费价格指数二、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和就业统计数据7-13 人口主要指标7-15 分职业全部就业人数7-16 按年龄分组的失业人数7-17 按失业前行业分的失业人数7-18 按失业前职业分的失业人数7-19 非农行业工人日工资率7-20 非农行业管理人员月工资率7-21 非农行业周工作小时7-22 分行业职业伤害情况7-23 消费价格指数三、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和就业统计数据7-24 人口主要指标①7-25 分行业全部就业人数7-26 分职业全部就业人数7-27 按年龄分组的失业人数7-28 按失业前行业分的失业人数7-29 按失业前职业分的失业人数7-30 非农行业平均工资7-31 非农行业周工作小时7-32 分行业职业伤害情况7-33 消费价格指数四、台湾省人口和就业统计数据7-34 台湾省面积及人口主要指标7-35 分行业全部就业人数7-36 失业人数和失业率7-37 非农行业工人月工资率7-38 非农行业月工作小时7-40 消费价格指数第八部分2007年人口变动和劳动力调查制度说明及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2012大学生就业情况

2012大学生就业情况

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是“2012年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蓝皮书”的简称,也常简称为“中国大学生就业蓝皮书”、“2012就业报告”或“2012就业蓝皮书”,是2012年6月10日上午由麦可思(MyCOS)-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撰写、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的2012年就业蓝皮书《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2012)》,这是社科文献出版社第一次以就业为主题出版的蓝皮书,也是第一份基于科学的数据调查、借助于统计学和劳动经济学的科学体系来研究高等教育的全新报告,更是一个结果评价的研究系统。

就业蓝皮书基于麦可思公司对2012届大学毕业生的调查研究撰写,该研究抽样达到44.4万人,回收有效问卷21.8万份,共覆盖3079所高校或分部分院,对2012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与收入、就业流向、工作能力、求职、就业与教育公平、自主创业、读研与留学、高考志愿填报、大学毕业生的满意度等做出了全面的研究分析。

1、本科院校就业率有所下降,高职院校持平该报告指出,2012年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率有所下降,而职高院校学生就业率与往年持平。

统计研究数据表明,2012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86 09年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比起2012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下降了2个百分点;2012届“211”院校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为89%(非失业率90%),非“211”本科院校为87%、高职高专为84%;而2012届半年后就业率“211”院校为93%(非失业率94%)、非“211”本科院校为90%、高职高专院校为84%。

按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12届高校毕业生总数为559万,其中大学毕业生总数约为529万(本、专),按本研究得出的比例推算,2012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后就在国内外读研究生的人数为21.43万,毕业半年后的就业人数约为434万。

2012年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在毕业半年后的73.56万失业大学毕业生中(包括有了工作又失去的),有51.59万人还在继续寻找工作,有5.46万人无业但正在复习考研和准备留学,另有16.51万没有求职和求学行为者(即所谓的啃老族,该报告中定义为待定族)(见图一、图二)。

《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主要内容

《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主要内容

《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主要内容2012-6-11 14:03:37 来源:麦可思2012年就业蓝皮书基于麦可思公司对2011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调查研究,以及对2008届大学生毕业三年后的跟踪调查研究(麦可思曾对该届大学毕业生同一群体进行过半年后调查)。

2012年度报告由三个部分组成:“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大学毕业生中期职业发展”和“专题研究:低就业分析”。

麦可思公司自2007年以来,每年对毕业半年后大学生的就业状态和工作能力进行全国性调查研究,从2010年开始,对之前调查过的全国2006届-2008届大学毕业生进行毕业三年后的再跟踪调查。

目前,麦可思已经调查了2006届-2011届毕业半年后的大学生。

《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自2009年首度发布,2012年报告是第四次年度报告。

麦可思研究院发布就业蓝皮书《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指出——1.2011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为90.2%,比2010届略有上升;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与本科差距持续缩小;大学毕业生失业率持续下降2011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90.2%)比2010届(89.6%)略有上升。

其中,本科院校2011届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为90.8%,与2010届(91.2%)基本持平;高职高专院校2011届毕业半年后就业率(89.6%)显著上升,比2010届(88.1%)上升了1.5个百分点。

本科与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率差距持续缩小。

2009~2011届大学毕业生失业率呈现下降趋势,2011届比2010届全国大学毕业生总体失业率下降0.6个百分点(分别为9.8%和10.4%),其中高职高专毕业生下降较为明显。

2011届本科失业率最高的专业为生物科学与工程(14.9%),其次为美术学(14.7%);高职高专失业率最高的为应用韩语(18.6%),其次为艺术设计(15.5%)。

名词解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已就业本科毕业生数/需就业的总本科毕业生数;需要注意的是,按劳动经济学的就业率定义,已就业人数不包括国内外读研人数,需就业的总毕业生数也不包括国内外读研的人数。

中国按行业分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2012年年底数)

中国按行业分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2012年年底数)

湖 广 广 海
南 东 西 南
551.4 1238.2 341.6 85.1
5.4 8.2 10.8 11.8
15.3 3.2 4.7 1.0
129.0 519.0 67.8 8.4
14.3 19.9 9.2 2.0
重 四 贵 云 西
庆 川 州 南 藏
337.2 614.0 241.0 350.1 23.3
4-5
按行业分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年底数)
单位: 万人 年 份 合 地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区 10969.7 11098.9 11404.0 11713.2 12024.4 12192.5 12573.0 13051.5 14413.3 484.5 466.1 446.3 435.2 426.3 410.1 373.7 375.7 359.5 488.3 500.7 509.2 529.7 535.0 540.4 553.7 562.0 611.6 2980.5 3050.8 3210.9 3351.6 3465.4 3434.3 3491.9 3637.2 4088.3 计 农、林、 牧、渔业 采 矿 业 制 造 业 电力、燃气 及水的生产 和供应业 297.6 300.6 299.9 302.5 303.4 306.5 307.7 310.5 334.7
北 天 河 山
京 津 北 西
685.9 268.2 555.4 409.7 262.4
2.4 0.6 5.7 3.2 26.2
6.7 10.4 28.4 85.7 20.5
107.8 112.7 130.6 70.2 40.0
9.0 4.2 20.2 10.3 11.1

论当前中国的就业结构及其调整

论当前中国的就业结构及其调整

论当前中国的就业结构及其调整袁霓【摘要】就业结构是反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它反映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水平以及社会劳动力资源投入方向的总体状况,在国民经济全局运行和就业活动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从就业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行业结构等方面分析了当前中国就业结构的现状,发现中国就业结构变化基本上与配第一克拉克定理相符,但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变动幅度并不是完全一致,存在显著的不均衡性.由此从经济水平、投资结构、技术水平、对外贸易等四个角度分析了中国就业结构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失衡与城乡就业结构失衡是中国就业结构存在的两个重要问题.文章最后从产业结构调整和城乡结构调整两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就业结构调整的路径.【期刊名称】《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年(卷),期】2012(000)001【总页数】5页(P108-112)【关键词】就业结构;产业结构;劳动力迁移【作者】袁霓【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北京10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40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极大的成就,国民经济总量得到极大提高,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但在我国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同时,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却相对不高,2011年初部分地区的“招工难”凸显就业方面的结构性矛盾与供大于求的总体矛盾并行。

另一方面,中国的产业结构正处在战略性调整的历史阶段,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第三产业比重提高,新兴行业不断涌现。

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必然会影响到劳动者的就业结构,而劳动者就业结构是否合理、劳动力的配置是否有效率,也会成为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因素。

本文从就业结构的定义入手,着重分析中国就业结构的现状,分析得出产业就业结构失衡与城乡就业结构失衡是中国就业结构存在的两个重要问题。

由此文章最后分析了中国就业结构调整的路径。

一、就业结构的概念与分类就业结构又称社会劳动力分配结构,一般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所占用的劳动数量、比例及其相互关系。

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基本信息

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基本信息

《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大学生就业蓝皮书今天发布70万毕业生“学非所用”高考刚刚落下帷幕,考生们正在憧憬大学生活。

今天上午,由麦可思研究院撰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在京发布,对2011届大学生的就业状况进行全面分析。

蓝皮书显示:本科与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率差距持续缩小;2011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月收入为2766元,比2010届(2479元)增长了287元;2011届大学毕业生为608.2万人,按比例推算,有近57万人处于失业状态。

高职就业率显著上升2011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为90.2%,比2010届(89.6%)略有上升。

其中,本科院校2011届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为90.8%,与2010届(91.2%)基本持平;高职高专院校2011届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为89.6%,比2010届上升了1.5个百分点。

本科与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率差距持续缩小。

2009-2011届大学毕业生失业率呈现下降趋势,2011届比2010届全国大学毕业生总体失业率下降0.6个百分点,其中高职高专毕业生下降较为明显。

2011届本科失业率最高的专业为生物科学与工程(14.9%),其次为美术学(14.7%);高职高专失业率最高的为应用韩语(18.6%),其次为艺术设计(15.5%)。

2011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专业门类是工学(92.5%),最低的是法学(86.8%);高职高专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专业门类是生化与药品大类(92.5%),最低的是艺术设计传媒大类(83.2%)。

工资增长287元2011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月收入为2766元,比2010届(2479元)增长了287元,其中本科毕业生2011届平均月收入为3051元,比2010届增长了236元,高职高专毕业生2011届月收入为2482元,比2010届增长了340元。

与上一年相比,2011届毕业生收入最大的变化就是高收入人群略有增加,中低收入人群明显减少。

2012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2012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2012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guoqing/2014-04/21/content_2663699.htm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2014-04-21 15:42 来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网站【字体:大中小】打印本页分享2012年是我国发展进程中具有重大而深远意义的一年。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我们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坚持民生为本、人才优先工作主线,扎实工作,稳中求进,各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劳动就业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670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84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710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188万人。

全国就业人员中,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33.6%;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占30.3%;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36.1%。

2012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6261万人,比上年增加983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6336万人。

图1 近五年全国就业人员产业构成情况单位:%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266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552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人数182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91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

全年全国共帮助5.86万户零就业家庭实现每户至少一人就业。

组织2.84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三支一扶”的工作。

图2 近五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单位:万人图3 近五年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单位:万人图4 近五年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及登记失业率单位:万人,%年末持外国人就业证在中国工作的外国人共24.64万人,持台港澳人员就业证在内地工作的台港澳人员共9.15万人。

人力资源市场管理进一步规范。

下发了《关于加强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诚信体系建设的通知》,在全国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中启动了以“诚信服务树品牌,规范管理促发展”为主题的诚信体系建设活动,推动服务机构依法经营、诚信服务,进一步形成统一开放、公平诚信、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

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行动,共检查职介机构和用人单位近15万户次,查处违法案件近1万件,其中取缔非法职业中介活动2815起,吊销许可证113件、吊销营业执照1126件。

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

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
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
2013年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01 内容简介
03 推荐
目录
02 图书目录 04 提纲来自《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12)》是一部以全面反映我国人口和就业状况为主的资料性年刊,全书共分为 八个部分,书中收集了全国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口就业统计的主要数据,同时附录了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 的相关数据。
感谢观看
一、世界部分国家人口和就业统计数据 7-1年中人口数 7-2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7-3人口年龄构成 7-4人口、社会和经济指标 7-5全部就业人数 7-6全部女性就业人数 7-7第一产业就业人数 7-8第二产业就业人数 7-9第三产业就业人数 7-10失业人数
一、总说明 二、调查表式 (一)人口变动和劳动力调查表 (二)死亡人口调查表 三、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2-1各地区人口数及人口自然变动情况 2-2各地区人口的城乡构成 2-3全国分年龄、性别的人口数 2-4全国城市分年龄、性别的人口数 2-5全国镇分年龄、性别的人口数 2-6全国乡村分年龄、性别的人口数 2-7各地区人口年龄构成和抚养比 2-8各地区城市人口年龄构成和抚养比 2-9各地区镇人口年龄构成和抚养比 2-10各地区乡村人口年龄构成和抚养比 2-11各地区户数、人口数、性别比和平均家庭户规模
内容简介
《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12)》由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综合数据 1—1各地区人口数 1—2按性别分人口数 1—3人口年龄结构和抚养比 1—4按城乡分人口数 1—5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 1—6各地区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 1—7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人口基本情况 1—8各地区人口平均预期寿命 1—9全国历年人口密度 1—10全国劳动统计主要指标

中国人口和就业全国各省市区数据:1-13 就业基本情况(2010-2018)

中国人口和就业全国各省市区数据:1-13 就业基本情况(2010-2018)

27
26.1
30.3
30.1
29.9
29.3
28.8
28.1
27.6
36.1
38.5
40.6
42.4
43.5
44.9
46.3
37102 6839 589 149 39 3787 1243 7557 969
38240 6365 566 108 25 6069 1721 8242 1397
39310 6312 537 103 22 6315 1751 9857 1393
13952 1153
1246 5643
1566 6142
1562 7009
1446 7800
1361 8627
1291 9348
1212 10440
乡村就业人员 #私营企业 个体 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万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
Rural Employed Persons Private Enterprises Self-employed Individuals
4.10
4.10
注:1. 全国就业人员1990 年及以后的数据根据劳动力
2. 2013年部分经济类 型单位、部分行业就业人员
范围所致(以下相关 表同)。 Note: a) From 1990, the total number of employed persons
to the following tables.
35914 6704 603 149 37 3269 1183 6912 932
1053 4467
1217 5227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中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现状报告

中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现状报告

中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现状报告2014年03月17日桓秋来源:中国水运网论坛进城落户、子女教育、房屋租住、社会保障、看病买药……近年来,对于约2.4亿进城农民工而言,这些看似再平常不过的生活,实现起来却那么难。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城镇化就是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主要是农民工的市民化。

根据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中国人口与就业年鉴等相关数据,2012年,我国城镇约有2. 4亿的农业转移人口,占城镇人口的1/3,其中约有1.56亿的外来农民工,约占农业转移人口的65%,其余为本地农民工、失地农民及其他人口。

农民工市民化就是指从农村转移到城镇的人口,在经历城乡迁移和职业转变的同时,获得城镇永久居住身份、平等享受城镇居民各项社会福利和政治权利成为城镇居民的过程。

不过,农民工市民化并不等同于取得城镇户籍,其更深层次的要求,是农民工在取得城镇户籍的基础上,在政治权利、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方面享受城镇居民(市民)同等待遇,并在思想观念、社会认同、生活方式等方面逐步融入城市的过程。

因此,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将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2013年3月,《中国经济周刊》与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联合发布《中国城镇化质量报告》并推出全国286个城市的城镇化质量排名。

今年,根据最新最准确的2012年数据,我们再次联合发布《中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报告(2012)》,用数据分析展现农民工现阶段在公共服务、经济生活、文化素质、政治权利四大方面的基本情况。

此次评价,由于政治权利方面的数据比较缺乏,因此在评价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变化时,政治权利指标不考虑在内。

最终数据显示,其他三大项可得数值的指标总体得分比201 1年下降了0.47个百分点。

2012年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止步不前。

农民工市民化总体进程:2012年止步不前目前,我国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程度究竟如何?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城镇化质量评估与提升路径研究》课题组(下称“课题组”)曾采用2011年数据,对中国农民工市民化进程进行了评价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各地区人口数 Total Population by Region
单位:万人 地 区 Region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全 北 天 河 山
国 京 津 北 西
National Total Beijing Tianjin Hebei Shanxi Inner Mongolia Liaoning Jilin Heilongjiang Shanghai Jiangs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Zhejiang Anhui Fujian Jiangxi Shandong Henan Hubei Hunan Guangdong Guangxi Hainan Chongqing Sichuan Guizhou Yunnan Tibet Shaanxi
2519 503 538 1747
2543 510 543 1774
2515 517 554 1849
2523 523 563 1876
2531 529 572 1905
2537 534 580 1934
2541 539 588 1963
2545 543 596 2010
抽样调查推算数据。2005年起各地区数据为常住人
cao SAR and Taiwan Province.
onal total population, but are not included in the
e estimates from the annual national sample survey on
2547 548 604 2050
2548 552 610 2095
1415 7066 4319 6013 3237 4063 8705
8649 5439 6128 6346 4261 663
8763 5512 6209 6439 4324 674
8862 5580 6267 6525 4380 686
8946 5653 6311 6607 4438 701
9027 5719 6355 6689 4493 711
1337 6767 4168 5675 3037 3810 8493
1340 6844 4202 5761 3079 3865 8570
1345 6911 4236 5834 3116 3913 8610
1349 6967 4266 5897 3150 3966 8642
1356 7021 4294 5955 3183 4015 8671
3060 8493 3658 4144 252
3075 8550 3710 4192 256
2849 8329 3756 4241 258
2829 8143 3799 4287 263
2814 8110 3837 4333 267
2803 8176 3870 4376 270
2793 8090 3904 4415 274
114333
115823
117171
118517
119850
121121
1086 884 6159 2899 2163
1094 909 6220 2942 2184
1102 920 6275 2979 2207
1112 928 6334 3012 2232
1125 935 6388 3045 2260
2551 554 618 2131
2555 557 625 2159
2560 563 633 2185
2564 568 639 2209
1538 1043 6851 3355 2403
4116 2610 3728
4138 2628 3751
4157 2644 3773
4171 2658 3792
4184 2682 3807
4194 2691 3811
4203 2699 3813
4210 2704 3815
4217 2709 3817
9100 5772 6392 6868 4543 724
10804 3268 3731 222
10897 3315 3782 226
10998 3361 3832 228
11104 3409 3885 232
11214 3458 3939 236
11325 3508 3990 240
3316
3363
3405
3443
3481
3514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122389
123626
124761
125786
126743
127627
128453
129227
129988
130756
1259 948 6484 3109 2307
1240 953 6525 3141 2326
9487 5720 6406 10130 4856 864
9405 5728 6570 10441 4610 869
9388 5758 6596 10505 4645 877
2808 8169 3690 4483 283
2816 8127 3632 4514 287
2839 8138 3596 4543 292
2303 7869 5447 5957 3693 4462 9588
2347 7899 5463 5968 3720 4488 9637
9392 5693 6342 9442 4719 836
9360 5699 6355 9660 4768 845
9429 5711 6380 9893 4816 854
2798 8212 3730 4450 277
3543
3570
3596
3618
3644
3653
3662
3672
3681
3690
(10000 persons)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131448
132129
132802
133450
134091
134735
1581 1075 6898 3375 2415
1609 7327 4680 6093 3410 4149 8998
1668 7359 4729 6128 3445 4186 9041
1713 7406 4776 6144 3476 4222 9082
1766 7458 4857 6163 3502 4254 9125
1835 7523 4925 6228 3529 4284 9180
9555 5658 6596 8733 4788 796
9613 5672 6629 8842 4822 803
9667 5685 6663 8963 4857 811
9717 5698 6698 9111 4889 818
9380 5710 6326 9194 4660 828
3042 11430 3555 4042 244 8430 3606 4094 248
1251 942 6437 3077 2284
内蒙古 辽 吉 宁 林
3967 2483 3543
3990 2509 3575
4016 2532 3608
4042 2555 3640
4067 2574 3672
4092 2592 3701
黑龙江 上 江 浙 安 福 江 山 河 湖 湖 广 广 海 重 四 贵 云 西 陕 海 苏 江 徽 建 西 东 南 北 南 东 西 南 庆 川 州 南 藏 西
4221 2716 3820
1419 7110 4343 6070 3261 4105 8738
1457 7148 4435 6127 3282 4150 8785
1464 7182 4456 6184 3299 4191 8838
1474 7213 4475 6237 3316 4231 8883
4.1990、2000、2010年数据为当年人口普查数据推算数;其余年份数据为年度人口抽样调查推算数据。2005年起各地区
c) The millitary personnel of Chines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are included in the national total population, but are not includ
1890 7588 4991 6120 3557 4311 9248
9172 5825 6428 6961 4589 734
9243 5873 6465 7051 4633 743
9315 5907 6502 7143 4675 753
9387 5938 6532 7270 4713 762
9488 5646 6562 8650 4751 789
1633 1115 6943 3393 2429
1695 1176 6989 3411 2444
1755 1228 7034 3427 2458
1962 1299 7194 3574 2472
2019 1355 7241 3593 2482
4271 2723 3823
4298 2730 3824
4315 2734 3825
d) Data of 1990, 2000 and 2009 are the census year estimates; the rest of the data are the estimates from the annual national sa
2467 488 521 168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