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
社会工作18种常用理论
社会工作18种常用理论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
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
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
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
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
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
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 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 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 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目录展开基本内容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
各层次需要的基本含义如下:生理上的需求这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对以下事物的需求:呼吸水食物睡眠生理平衡分泌性如果这些需要(除性以外)任何一项得不到满足,人类个人的生理机能就无法正常运转。
换而言之,人类的生命就会因此受到威胁。
在这个意义上说,生理需要是推动人们行动最首要的动力。
马斯洛认为,只有这些最基本的需要满足到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后,其他的需要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而到了此时,这些已相对满足的需要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
安全上的需求这是人类要求对以下事物的需求:人身安全健康保障资源所有性财产所有性道德保障工作职位保障家庭安全马斯洛认为,整个有机体是一个追求安全的机制,人的感受器官、效应器官、智能和其他能量主要是寻求安全的工具,甚至可以把科学和人生观都看成是满足安全需要的一部分。
当然,当这种需要一旦相对满足后,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
情感和归属的需求这一层次包括对以下事物的需求:友情爱情性亲密人人都希望得到相互的关系和照顾。
感情上的需要比生理上的需要来的细致,它和一个人的生理特性、经历、教育、宗教信仰都有关系。
尊重的需求该层次包括对以下事物的需求:自我尊重信心成就对他人尊重被他人尊重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
尊重的需要又可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
内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在各种不同情境中有实力、能胜任、充满信心、能独立自主。
总之,内部尊重就是人的自尊。
外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一、提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二、主要内容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
各层次需要的基本含义如下1、生理上的需求:这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对以下事物的需求:呼吸、水、食物、睡眠、生理平衡、分泌、性2、安全上的需求:这是人类要求对以下事物的需求:人身安全、健康保障、资源所有性、财产所有性、道德保障、工作职位保障、家庭安全3、情感和归属的需求:这一层次包括对以下事物的需求:友情、爱情、性亲密4、尊重的需求:该层次包括对以下事物的需求:自我尊重、信心、成就、对他人尊重、被他人尊重5、自我实现的需求:该层次包括对以下事物的需求:道德、创造力、自觉性、问题解决能力、公正度、接受现实能力基本观点(1)五种需要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但这样次序不是完全固定的,可以变化,也有种种例外情况。
(2)一般来说,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
相应的,获得基本满足的需要就不再是一股激励力量。
(3)五种需要可以分为两级,其中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和感情上的需要都属于低一级的需要,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就可以满足;而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需要,他们是通过内部因素才能满足的,而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无止境的。
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几种需要,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对行为起决定作用。
任何一种需要都不会因为更高层次需要的发展而消失。
各层次的需要相互依赖和重叠,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的程度大大减小。
(4)马斯洛和其他的行为心理学家都认为,一个国家多数人的需要层次结构,是同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文化和人民受教育的程度直接相关的。
简述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简述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书中将人类需求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求(Safety needs)、爱和归属感(Love and belonging)、尊重(Esteem)和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
在自我实现需求之后,还有自我超越需求(Self-Transcendence needs),但通常不作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必要的层次,大多数会将自我超越合并至自我实现需求当中。
通俗理解:假如一个人同时缺乏食物、安全、爱和尊重,通常对食物的需求量是最强烈的,其它需要则显得不那么重要。
此时人的意识几乎全被饥饿所占据,所有能量都被用来获取食物。
在这种极端情况下,人生的全部意义就是吃,其它什么都不重要。
只有当人从生理需要的控制下解放出来时,才可能出现更高级的、社会化程度更高的需要如安全的需要。
第一层次:生理上的需要呼吸,水,食物,睡眠,生理平衡,分泌,性.如果这些需要(除性以外)任何一项得不到满足,人类个人的生理机能就无法正常运转。
换而言之,人类的生命就会因此受到威胁。
在这个意义上说,生理需要是推动人们行动最首要的动力。
马斯洛认为,只有这些最基本的需要满足到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后,其他的需要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而到了此时,这些已相对满足的需要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
第二层次:安全上的需要人身安全,健康保障,资源所有性,财产所有性,道德保障,工作职位保障,家庭安全.马斯洛认为,整个有机体是一个追求安全的机制,人的感受器官、效应器官、智能和其他能量主要是寻求安全的工具,甚至可以把科学和人生观都看成是满足安全需要的一部分。
2-3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
各层次需要的基本含义如下:生理上的需求这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对以下事物的需求:呼吸水食物睡眠生理平衡分泌性如果这些需要(除性以外)任何一项得不到满足,人类个人的生理机能就无法正常运转。
换而言之,人类的生命就会因此受到威胁。
在这个意义上说,生理需要是推动人们行动最首要的动力。
马斯洛认为,只有这些最基本的需要满足到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后,其他的需要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而到了此时,这些已相对满足的需要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
安全上的需求这是人类要求对以下事物的需求:人身安全健康保障资源所有性财产所有性道德保障工作职位保障家庭安全马斯洛认为,整个有机体是一个追求安全的机制,人的感受器官、效应器官、智能和其他能量主要是寻求安全的工具,甚至可以把科学和人生观都看成是满足安全需要的一部分。
当然,当这种需要一旦相对满足后,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
情感和归属的需求这一层次包括对以下事物的需求:友情爱情性亲密人人都希望得到相互的关系和照顾。
感情上的需要比生理上的需要来的细致,它和一个人的生理特性、经历、教育、宗教信仰都有关系。
尊重的需求该层次包括对以下事物的需求:自我尊重信心成就对他人尊重被他人尊重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
尊重的需要又可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
内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在各种不同情境中有实力、能胜任、充满信心、能独立自主。
总之,内部尊重就是人的自尊。
外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
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
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
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
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
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
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读书笔记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读书笔记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下面是精心为您整理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读书笔记,希望您喜欢!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读书笔记篇一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论导源于他对人类本质的两种假设。
第一个假设是:人是一种“有欲求的动物”。
人会不停地追求各种需要,只有在某种需要获得满足之后,动机才会自动消失,然后人再去寻求另一种动机的满足。
第二个假设则是:人类的这些需要是有先后顺序的,这种顺序性正是需要层次论的最基本假定。
马斯洛提出人有两大需要系统,即基本需要和心理需要。
基本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即基本生物需要,如对粮食、水份、性、睡眠等的需要),安全需要(如保持生命、财产、职业、心理等安全,免于恐惧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如与他人交往、爱别人和接受别人爱、成立家庭、归属等需要),尊重需要(如自重、被他人尊重、得到赞许等需要)。
心理需要包括:认知需要(如认识、理解、说明等需要),美的欣赏需要(如对顺序、对称等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如寻求自我满足、成就、发展最优潜能的需要)。
基本需要也称缺失性需要,是由低级到高级按层次排列的。
马斯洛认为其中的低级需要未得到基本满足时难以产生高一级的需要。
这类需要满足以后便停止需要。
心理需要也称生长需要,特点是越满足,越产生更强的需要,而且并不存在严格的高低级关系。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对我作为一名中学教师,特别是一位班主任来说,在教学和班级管理上如何做好工作可以说是极具意义。
一、要做好教学,教师就必须要充分认识和满足学生各个方面的需要。
首先在生理层次需要方面,学生的饮食和睡眠需要是是教师要充分考虑的。
所以,我们便不难理解上课时间过久易导致疲劳,学生的困累或饥饿等问题都会影响教学成效。
就安全需要而言,教师不仅要注意教学的物理环境方面的安全,还要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产生的恐惧、过度焦虑和急躁不安的心理。
马洛斯的需求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该理论将需求分为五种,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目录理论创始人简介详细内容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需要层次论在管理中的应用评价争议和注意事项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主要观点都是错误的理论创始人简介详细内容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需要层次论在管理中的应用评价争议和注意事项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主要观点都是错误的展开理论创始人简介生平简介 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1908-1970) 出生于纽约市布鲁克林区。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和比较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发起者和理论家,心理学第三势力的领导人。
1926年入康乃尔大学,三年后转至威斯康辛大学攻读心理学,在著名心理学家哈洛的指导下,1934年获得博士学位。
之后,留校任教。
1935年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桑代克学习心理研究工作助理。
1937年任纽约布鲁克林学院副教授。
1951年被聘为布兰戴斯大学心理学教授兼系主任。
1969年离任,成为加利福尼亚劳格林慈善基金会第一任常驻评议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转到布兰戴斯大学任心理学教授兼系主任,开始对健康人格或自我实现者的心理特征进行研究。
曾任美国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会主席和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67),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超个人心理学>>两个杂志的首任编辑。
马斯洛五种需求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
由美国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立者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该理论将人类的需求分为五种,并将五种需求进行了等级的划分,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马斯洛认为,当人的低层次需求被满足之后,会转而寻求实现更高层次的需要。
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目录1理论简介2需求层次3应用实例4价值评价5争议1理论简介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
(1)五种需要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但这样次序不是完全固定的,可以变化,也有种种例外情况。
(2)需求层次理论有两个基本出发点,一是人人都有需要,某层需要获得满足后,另一层需要才出现;二是在多种需要未获满足前,首先满足迫切需要;该需要满足后,后面的需要才显示出其激励作用。
(3)一般来说,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
相应的,获得基本满足的需要就不再是一股激励力量。
(4)五种需要可以分为两级,其中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和感情上的需要都属于低一级的需要,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就可以满足;而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需要,他们是通过内部因素才能满足的,而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无止境的。
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几种需要,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对行为起决定作用。
任何一种需要都不会因为更高层次需要的发展而消失。
马斯洛-需求层次
马斯洛-需求层次马斯洛需求层次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五种需要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
(1)五种需要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但这样次序不是完全固定的,可以变化,也有种种例外情况。
(2)一般来说,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
相应的,获得基本满足的需要就不再是一股激励力量。
(3)五种需要可以分为两级,其中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和感情上的需要都属于低一级的需要,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就可以满足;而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需要,他们是通过内部因素才能满足的,而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无止境的。
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几种需要,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对行为起决定作用。
任何一种需要都不会因为更高层次需要的发展而消失。
各层次的需要相互依赖和重叠,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的程度大大减小。
(4)马斯洛和其他的行为心理学家都认为,一个国家多数人的需要层次结构,是同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文化和人民受教育的程度直接相关的。
在不发达国家,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占主导的人数比例较大,而高级需要占主导的人数比例较小;在发达国家,则刚好相反。
各层次需要的基本含义如下:生理上的需求这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对以下事物的需求:呼吸水食物睡眠生理平衡分泌性如果这些需要(除性以外)任何一项得不到满足,人类个人的生理机能就无法正常运转。
换而言之,人类的生命就会因此受到威胁。
在这个意义上说,生理需要是推动人们行动最首要的动力。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感觉太罗嗦,不能这样答)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一、简介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1908-1970)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和比较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发起者和理论家,心理学第三势力的领导人。
他的主要著作有《动机和人格》、《存在心理学探索》、《科学心理学》等。
按马斯洛的理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
而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所组成,各种需要之间,有先后顺序与高低层次之分;每一层次的需要与满足,将决定个体人格发展的境界或程度。
二、需要层次论的基本内容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是分层次的,由低到高。
它们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1.生理需要生理需要是人类为了维持生命最基本的因素,也是需要层次的基础。
若衣食住行、空气和水等都得不到满足,人类的生存就成了问题。
马斯洛认为,当这些需要还未达到足以维持人们生命之时其他需要将不能激励他们。
他说:“一个人如果同时缺少食物、安全、爱情及价值等,则其最强烈渴求当推对食物的要求。
”2.安全需要当一个人的生理需要得到一定满足之后,他就想满足安全的需要。
即不仅考虑到眼前,而且考虑到今后,考虑自己的身体免遭危险,考虑已获得的基本生理需要及其他的一切不在丧失和剥夺。
例如:要求摆脱失业的威胁,要求在生病及年老之时生活上有保障,要求工作安全并免除职业病的危害,希望接触严格的监督及不公正的待遇,希望干净和秩序的环境,希望免除战争和意外的灾害等等。
3.社交需要当生理及安全需要的得到相当的满足后,社交需要便占主导地位。
人类是有感情的动物,他希望与别人交往,避免孤独,希望与伙伴和同事之间和睦相处,关系融洽;希望归属于一个团体以得到关心、爱护、友谊和忠诚。
社会工作常用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理论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
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
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
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
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
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
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马斯诺需求层次理论
社交需求(活得开心)
• 社交需求(Love and belonging needs),属于较高层次 的需求,如:对友谊、爱情以及隶属关系的需求。 • 缺乏社交需求的特征:因为没有感受到身边人的关怀, 而认为自己没有价值活在这世界上。例如:一个没有受 到父母关怀的青少年,认为自己在家庭中没有价值,所 以在学校交朋友,无视道德观和理性地积极地寻找朋友 或是同类。譬如说:青少年为了让自己融入社交圈中, 帮别人做牛做马,甚至吸烟,恶作剧等。 • 激励措施:提供同事间社交往来机会,支持与赞许员工 寻找及建立和谐温馨的人际关系,开展有组织的体育比 赛和集体聚会。
•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 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立者亚伯拉罕· 马斯洛 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 出。
• 该理论将人类的需求分为五种,并将五种 需求进行了等级的划分,按层次逐级递升, 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 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 现的需求。马斯洛认为,当人的低层次需 求被满足之后,会转而寻求实现更高层次 的需要。
生理需求(活得下去)
• 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也称级别最低、最具优 势的需求,如:食物、水、空气、性欲、有个人的房子、 健康。 • 未满足生理需求的特征:什么都不想,只想让自己活下去, 思考能力、道德观明显变得脆弱。例如:当一个人极需要 食物时,会不择手段地抢夺食物。人民在战乱时,是不会 排队领面包的。假设人为报酬而工作,以生理需求来激励 下属。
需求理论Hale Waihona Puke 字塔••• •
•
(1)五种需要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但这样次序不是 完全固定的,可以变化,也有种种例外情况。 (2)需求层次理论有两个基本出发点,一是人人都有需要,某层需要获 得满足后,另一层需要才出现;二是在多种需要未获满足前,首先满足 迫切需要;该需要满足后,后面的需要才显示出其激励作用 (3)一般来说,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 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相应的,获得基本满足的 需要就不再是一股激励力量。 (4)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几种需要,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 配地位,对行为起决定作用。任何一种需要都不会因为更高层次需要的 发展而消失。各层次的需要相互依赖和重叠,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 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的程度大大减小。 (5)马斯洛和其他的行为心理学家都认为,一个国家多数人的需要层次 结构,是同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文化和人民受教 育的程度直接相关的。在不发达国家,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占主导的人 数比例较大,而高级需要占主导的人数比例较小;在发达国家,则刚好 相反。
马斯洛需求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 1908-1970) 出生于纽约市布鲁克林区。
美国、和,的主要发起者和理论家,第三势力的领导人。
1926年入,三年后转至攻读,在著名心理学家的指导下,1934年获得博士学位。
之后,留校任教。
1935年在任学习心理研究工作助理。
1937年任纽约布鲁克林学院副教授。
1951年被聘为心理学教授兼系主任。
1969年离任,成为第一任常驻评议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转到布兰戴斯大学任心理学教授兼系主任,开始对健康人格或者的心理特征进行研究。
曾任主席和主席(1967),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超个人心理学>>两个杂志的首任编辑。
目录1.2.3.4.5.1.2.基本内容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
各层次需要的基本含义如下:生理上的需求这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对以下事物的需求:呼吸水食物生理平衡分泌性如果这些需要(除性以外)任何一项得不到满足,人类个人的生理机能就无法正常运转。
换而言之,人类的生命就会因此受到威胁。
在这个意义上说,生理需要是推动人们行动最首要的动力。
认为,只有这些最基本的需要满足到维持生存所必需的后,其他的需要才能成为新的,而到了此时,这些已相对满足的需要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
安全上的需求这是人类要求对以下事物的需求:人身安全健康保障资源所有性财产所有性道德保障工作职位保障家庭安全马斯洛认为,整个有机体是一个追求安全的机制,人的感受器官、效应器官、智能和其他能量主要是寻求安全的工具,甚至可以把科学和人生观都看成是满足安全需要的一部分。
社会工作常用的十八种理论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
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
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
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
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
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
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马思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马思洛生平简介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1908-1970) 出生于纽约市布鲁克林区。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和比较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里学的主要发起者和理论家,心理学第三势力的领导人。
1926年入康乃尔大学,三年后转至威斯康辛大学攻读心理学,在著名心理学家哈洛的指导下,1934年获得博士学位之后,留校任教。
1935年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桑代克学习心理研究工作助理。
1937年任纽约布鲁克林学院副教授。
1951年被聘为布兰戴斯大学心理学教授兼系主任。
1969年离任,成为加利福尼亚劳格林慈善基金会第一任常驻评议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转到布兰戴斯大学任心理学教授兼系主任,开始对健康人格或自我实现者的心理特征进行研究。
曾任美国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会主席和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67),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超个人心理学>>两个杂志的首任编辑。
主要著作《动机和人格》(1954)《存在心理学探索》(1962)《科学心理学》(1967)《人性能达到的境界》(1970)详细内容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书中将人类需求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
在自我实现需求之后,还有自我超越需求,但通常不作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必要的层次,大多数会将自我超越合并至自我实现需求当中。
通俗理解:假如一个人同时缺乏食物、安全、爱和尊重,通常对食物的需求量是最强烈的,其它需要则显得不那么重要。
此时人的意识几乎全被饥饿所占据,所有能量都被用来获取食物。
在这种极端情况下,人生的全部意义就是吃,其它什么都不重要。
只有当人从生理需要的控制下解放出来时,才可能出现更高级的、社会化程度更高的需要如安全的需要。
波特五力模型是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它认为行业中存在着决定竞争规模和程度的五种力量,这五种力量综合起来影响着产业的吸引力。
五种力量分别为进入壁垒、替代品威胁、买方议价能力、卖方议价能力以及现存竞争者之间的竞争。
波特五力模型用于竞争战略的分析,可以有效的分析客户的竞争环境。
波特的“五力“分析法是对一个产业盈利能力和吸引力的静态断面扫描,说明的是该产业中的企业平均具有的盈利空间,所以这是一个产业形势的衡量指标,而非企业能力的衡量指标。
通常,这种分析法也可用于创业能力分析,以揭示本企业在本产业或行业中具有何种盈利空间。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供方主要通过其提高投入要素价格与降低单位价值质量的能力,来影响行业中现有企业的盈利能力与产品竞争力。
供方力量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所提供给买主的是什么投入要素,当供方所提供的投入要素其价值构成了买主产品总成本的较大比例、对买主产品生产过程非常重要、或者严重影响买主产品的质量时,供方对于买主的潜在讨价还价力量就大大增强。
一般来说,满足如下条件的供方集团会具有比较强大的讨价还价力量:
1、供方行业为一些具有比较稳固市场地位而不受市场剧烈竞争困挠的企业所控制,其产品的买主很多,以致于每一单个买主都不可能成为供方的重要客户。
2、供方各企业的产品各具有一定特色,以致于买主难以转换或转换成本太高,或者很难找到可与供方企业产品相竞争的替代品。
3、供方能够方便地实行前向联合或一体化,而买主难以进行后向联合或一体化。
(注:简单按中国说法,店大欺客)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购买者主要通过其压价与要求提供较高的产品或服务质量的能力,来影响行业中现有企业的盈利能力。
其购买者议价能力影响主要有以下原因:
1、购买者的总数较少,而每个购买者的购买量较大,占了卖方销售量的很大比例。
2、卖方行业由大量相对来说规模较小的企业所组成。
3、购买者所购买的基本上是一种标准化产品,同时向多个卖主购买产品在经济上也完全可行。
4、购买者有能力实现后向一体化,而卖主不可能前向一体化。
(注:简单按中国说法,客大欺主)
新进入者的威胁
新进入者在给行业带来新生产能力、新资源的同时,将希望在已被现有企业瓜分完毕的市场中赢得一席之地,这就有可能会与现有企业发生原材料与市场份额的竞争,最终导致行业中现有企业盈利水平降低,严重的话还有可能危及这些企业的生存。
竞争性进入威胁的严重程度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这就是进入新领域的障碍大小与预期现有企业对于进入者的反应情况。
进入障碍主要包括规模经济、产品差异、资本需要、转换成本、销售渠道开拓、政府行为与政策、不受规模支配的成本劣势、自然资源、地理环境等方面,这其中有些障碍是很难借助复制或仿造的方式来突破的。
预期现有企业对进入者的反应情况,主要是采取报复行动的可能性大小,则取决于有关厂商的财力情况、报复记录、固定资产规模、行业增长速度等。
总之,新企业进入一个行业的可能性大小,取决于进入者主观估计进入所能带来的潜在利益、所需花费的代价与所要承担的风险这三者的相对大小情况。
替代品的威胁
两个处于同行业或不同行业中的企业,可能会由于所生产的产品是互为替代品,从而在它之间产生相互竞争行为,这种源自于替代品的竞争会以各种形式影响行业中现有企业的竞争战略。
1、现有企业产品售价以及获利潜力的提高,将由于存在着能被用户方便接受的替代品而受到限制。
2、由于替代品生产者的侵入,使得现有企业必须提高产品质量、或者通过降低成本来降低售价、或者使其产品具有特色,否则其销量与利润增长的目标就有可能受挫。
3、源自替代品生产者的竞争强度,受产品买主转换成本高低的影响。
总之,替代品价格越低、质量越好、用户转换成本越低,其所能产生的竞争压力就强;而这种来自替代品生产者的竞争压力的强度,可以具体通过考察替代品销售增长率、替代品厂家生产能力与盈利扩张情况来加以描述。
奇货可居
同业竞争者的竞争程度
大部分行业中的企业,相互之间的利益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为企业整体战略一部分的各企业竞争战略,其目标都在于使得自己的企业获得相对于竞争对手的优势,所以,在实施中就必然会产生冲突与对抗现象,这些冲突与对抗就构成了现有企业之间的竞争。
现有企业之间的竞争常常表现在价格、广告、产品介绍、售后服务等方面,其竞争强度与许多因素有关。
一般来说,出现下述情况将意味着行业中现有企业之间竞争的加剧,这就是行业进入障碍较低,势均力敌竞争对手较多,竞争参与者范围广泛;市场趋于成熟,产品需求增长缓慢;竞争者企图采用降价等手段促销;竞争者提供几乎相同的产品或服务,用户转换成本很低;一个战略行动如果取得成功,其收入相当可观;行业外部实力强大的公司在接收了行业中实力薄弱企业后,发起进攻性行动,结果使得刚被接收的企业成为市场的主要竞争者;退出障碍较高,即退出竞争要比继续参与竞争代价更高。
在这里,退出障碍主要受经济、战略、感情以及社会政治关系等方面考虑的影响,具体包括:资产的专用性、退出的固定费用、战略上的相互牵制、情绪上的难以接受、政府和社会的各种限制等。
SWOT分析法
SWOT分析法就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的机会和威胁等,通过调查列举出来,并依照矩阵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而结论通常带有一定的决策性。
运用这种方法,可以对研究对象所处的情景进行全面、系统、准确的研究,从而根据研究结果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计划以及对策等。
S (strengths)是优势、W (weaknesses)是劣势,O (opportunities)是机会、T (threats)是威胁。
按照企业竞争战略的完整概念,战略应是一个企业“能够做的”(即组织的强项和弱项)和“可能做的”(即环境的机会和威胁)之间的有机组合。
优势与劣势分析(SW)
由于企业是一个整体,并且由于竞争优势来源的广泛性,所以,在做优劣势分析时必须从整
个价值链的每个环节上,将企业与竞争对手做详细的对比。
如产品是否新颖,制造工艺是否复杂,销售渠道是否畅通,以及价格是否具有竞争性等。
如果一个企业在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优势正是该行业企业应具备的关键成功要素,那么,该企业的综合竞争优势也许就强一些。
需要指出的是,衡量一个企业及其产品是否具有竞争优势,只能站在现有潜在用户角度上,而不是站在企业的角度上。
机会与威胁分析(OT)
比如当前社会上流行的盗版威胁:盗版替代品限定了公司产品的最高价,替代品对公司不仅有威胁,可能也带来机会。
企业必须分析,替代品给公司的产品或服务带来的是“灭顶之灾”呢,还是提供了更高的利润或价值;购买者转而购买替代品的转移成本;公司可以采取什么措施来降低成本或增加附加值来降低消费者购买盗版替代品的风险。
整体分析
从整体上看,SWOT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SW,主要用来分析内部条件;第二部分为OT,主要用来分析外部条件。
利用这种方法可以从中找出对自己有利的、值得发扬的因素,以及对自己不利的、要避开的东西,发现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办法,并明确以后的发展方向。
根据这个分析,可以将问题按轻重缓急分类,明确哪些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哪些是可以稍微拖后一点儿的事情,哪些属于战略目标上的障碍,哪些属于战术上的问题,并将这些研究对象列举出来,依照矩阵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所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而结论通常带有一定的决策性,有利于领导者和管理者做出较正确的决策和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