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课件 (共28张PPT)
合集下载
河北省曲阳一中2020年高二上学期《生活与哲学》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课件 (共42张PPT)
![河北省曲阳一中2020年高二上学期《生活与哲学》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课件 (共42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24b12cb5998fcc22bcd10df7.png)
③ 实践
锻炼 提高
人的认识能力
黄鼠狼不是偷鸡“专家”
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的几位教师,用了20年 的时间,作了一番调查研究,先后解剖了近5000 只黄鼠狼,发现只有两只黄鼠狼吃了鸡。他们还 做了实验:第一天,在关黄鼠狼的笼子里放进活 鸡三只、带鱼一段,黄鼠狼只吃了带鱼。第二天, 放进鸡、鸽子和老鼠,结果,黄鼠狼吃了老鼠。 只到第五天,仅仅放进活鸡,黄鼠狼没有别的东 西可吃,才拿鸡来充饥。这几位教师又进一步了 解到,黄鼠狼原来是消灭老鼠的“能手”,一只 黄鼠狼至少能吃三四百只老鼠,还要吞食大量害 虫。通过长期实验,他们不但为黄鼠狼洗刷了专 门偷鸡的恶名声,而且逐步深入地认识了黄鼠狼 的生活习性和对人类的许多益处。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
意识。
物质
方法论 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与意
识的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辩证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关系 (3)正确的意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
意识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
要求重视发挥正确意识的能动作 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和 抵制错误的思想意识.
对象
改造
自然界或 社会关系
由客观条件决定
体现 唯物主义观点
(唯物论)
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客观事物
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也是客观的.
议一议:对比人和动物的活动,回答动物的
活动也是能动性的实践活动吗?
(2)实践具有能动性。 (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实践是主观 原因 能动性活动 表现
实践主体是有意识有目的的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1PPT课件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1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9f60852f12d2af90242e660.png)
Learning Is To Achieve A Certain Goal And Work Hard, Is A Process To Overcome Various Difficulties For A Goal
16
更加翔实。
2013年12月将携 带月球车,实现中国 首次月面软着陆和自 动巡视勘察,90天, 5平方公里。获取月球 内部的物质成分并进 行分析,将一期工程 的“表面探测”引申 嫦 至内部探测。 娥 3 号
12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第一,社会性:不是单个人的孤立活动,而是 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
3
一、实践及其特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
(1)实践的含义:
直接现实 非纯主观 性活动 思维活动
主体
对象
自然界 性 质
人类社会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两层基本含义:
(1)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
活动。
(2)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可以把观念的存在
变为现实的存在。(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变革社会 的实践:
理各阶层、各阶级之间的关系,处理经济 关系、政治关系等。如:革命和改革、国
家方针、政策的制定、法律制度的建设和
实施等。
•科学实验: 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14
提问与解答环节
Questions And Answers
15
谢谢聆听
·学习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而努力去干, 是为一个目标去 战胜各种困难的过程,这个过程会充满压力、痛苦和挫折
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第二,历史性: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人类实践 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各不相同,都受一 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16
更加翔实。
2013年12月将携 带月球车,实现中国 首次月面软着陆和自 动巡视勘察,90天, 5平方公里。获取月球 内部的物质成分并进 行分析,将一期工程 的“表面探测”引申 嫦 至内部探测。 娥 3 号
12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第一,社会性:不是单个人的孤立活动,而是 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
3
一、实践及其特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
(1)实践的含义:
直接现实 非纯主观 性活动 思维活动
主体
对象
自然界 性 质
人类社会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两层基本含义:
(1)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
活动。
(2)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可以把观念的存在
变为现实的存在。(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变革社会 的实践:
理各阶层、各阶级之间的关系,处理经济 关系、政治关系等。如:革命和改革、国
家方针、政策的制定、法律制度的建设和
实施等。
•科学实验: 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14
提问与解答环节
Questions And Answers
15
谢谢聆听
·学习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而努力去干, 是为一个目标去 战胜各种困难的过程,这个过程会充满压力、痛苦和挫折
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第二,历史性: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人类实践 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各不相同,都受一 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ppt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ppt](https://img.taocdn.com/s3/m/700ff47d2f60ddccda38a0b8.png)
① 事物间的联系是客观的,无条件的 ② 事物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 ③ 世界总有一些秘密不能为人所理解 ④ 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人类的对火星的探索早 在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 了。1965年美国的宇宙 飞船拍摄照片显示火星表 面是一片坑坑洼洼的贫瘠 荒地。1969年美国同时 派两艘飞船去探测火星. 拍下了100多张照片,并 对火星上的大气及其表面 进行了分析。
1976年发射的宇 宙飞船在火星表面 着陆,在火星土壤 中发现了奇特的化 学元素,1996年美 国宇航局的“火星 全球调查者号” 发射,并让科学家 们意识到火星表面 下可能有水。
探究一:你认为哪些认识是正确的?为什么?
认识: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真理
谬误
真理: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 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 认识.
真理: 观点二:月球是地球的伴星和卫星,也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 观点三:月球是一颗寂静荒凉的星球,没有空气、昼夜温差极 大、辐射强烈、月表凹凸不平且布满了大大小小的撞击坑
2004年,中国正式开展月球探测工程,并命名为“嫦 娥工程”。嫦娥工程分“绕落回”三个阶段。相比嫦娥一号, “嫦娥二号” 所携带的CCD 立体相机的空间分辨率更高, 所探测到的有关月球的数据将更加详实,将对月球着陆区和 其他重点区域进行精细测绘、立体成像。
中国人将不断克服困难,进行探月技术创新,不断揭开 月球的神秘面纱……
探究四:这些失败的的探月、航天实践有何意义?
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人们对一个 事物完成。
(三)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1. 认识具有反复性 ①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 从主体来看,受具体实践水平、立场观点、方法、知 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限制。 从客体来看,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变化性,使其本质 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
人类的对火星的探索早 在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 了。1965年美国的宇宙 飞船拍摄照片显示火星表 面是一片坑坑洼洼的贫瘠 荒地。1969年美国同时 派两艘飞船去探测火星. 拍下了100多张照片,并 对火星上的大气及其表面 进行了分析。
1976年发射的宇 宙飞船在火星表面 着陆,在火星土壤 中发现了奇特的化 学元素,1996年美 国宇航局的“火星 全球调查者号” 发射,并让科学家 们意识到火星表面 下可能有水。
探究一:你认为哪些认识是正确的?为什么?
认识: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真理
谬误
真理: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 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 认识.
真理: 观点二:月球是地球的伴星和卫星,也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 观点三:月球是一颗寂静荒凉的星球,没有空气、昼夜温差极 大、辐射强烈、月表凹凸不平且布满了大大小小的撞击坑
2004年,中国正式开展月球探测工程,并命名为“嫦 娥工程”。嫦娥工程分“绕落回”三个阶段。相比嫦娥一号, “嫦娥二号” 所携带的CCD 立体相机的空间分辨率更高, 所探测到的有关月球的数据将更加详实,将对月球着陆区和 其他重点区域进行精细测绘、立体成像。
中国人将不断克服困难,进行探月技术创新,不断揭开 月球的神秘面纱……
探究四:这些失败的的探月、航天实践有何意义?
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人们对一个 事物完成。
(三)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1. 认识具有反复性 ①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 从主体来看,受具体实践水平、立场观点、方法、知 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限制。 从客体来看,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变化性,使其本质 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ppt课件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4086eb2eefdc8d376ee32b1.png)
思考:对新高考方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什么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人们会产生不同的认识?
结论: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 、认识能力、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有不同的认 识,但其体中现只主有体一差种异正性确的认识,也就是说真理只有一个。真 理和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
启示
(4)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观思点四考:月球原本是地球的一部分,由于地球运动和受外星体
撞击,地球飞出去一大块物质,形成现在的月球……
上述观点哪些正确?在人们对事物的认 识中,什么样的结论才. 能被称为真理呢?
一、认识真理
(一)什么是真理
认识:是人(主体)对客观事物(客体)的能动反映, 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相符合
真理
认识
客观对象
.
真理是因为“有用”才“真”,
还是因为“真”才“有用”?
注意:
真理一定有用,但有用的不一定是真理。 真理之所以“有用”,是因为它是正确的, 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不能以“有用性”来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是 真理。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实践。
.
(二)真理的特征(属性)
1.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为 什 么 ?
82、01实4年施启时动间职业技能考试,2015年10月开始实施. 选考科目多次考试,2016年10月开始实施外语 ,2017年开始全面实施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
考生说:新高考方案增加了选择性,显得更公平。 家长说:方案变化挺大的,一时搞不懂、摸不透。 中学校长:实行走班选课教学,开考次数增加,管理和组考难度加大。 中学老师;7选3,没人或很少人选我的课咋办?生存危机! 大学教授:按专业选课,倒逼高中生早点规划人生,也利于创新性人才培养。 教育专家:高考改革是大势所趋,有收获,也将伴有阵痛,总体利大于弊。
结论: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 、认识能力、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有不同的认 识,但其体中现只主有体一差种异正性确的认识,也就是说真理只有一个。真 理和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
启示
(4)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观思点四考:月球原本是地球的一部分,由于地球运动和受外星体
撞击,地球飞出去一大块物质,形成现在的月球……
上述观点哪些正确?在人们对事物的认 识中,什么样的结论才. 能被称为真理呢?
一、认识真理
(一)什么是真理
认识:是人(主体)对客观事物(客体)的能动反映, 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相符合
真理
认识
客观对象
.
真理是因为“有用”才“真”,
还是因为“真”才“有用”?
注意:
真理一定有用,但有用的不一定是真理。 真理之所以“有用”,是因为它是正确的, 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不能以“有用性”来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是 真理。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实践。
.
(二)真理的特征(属性)
1.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为 什 么 ?
82、01实4年施启时动间职业技能考试,2015年10月开始实施. 选考科目多次考试,2016年10月开始实施外语 ,2017年开始全面实施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
考生说:新高考方案增加了选择性,显得更公平。 家长说:方案变化挺大的,一时搞不懂、摸不透。 中学校长:实行走班选课教学,开考次数增加,管理和组考难度加大。 中学老师;7选3,没人或很少人选我的课咋办?生存危机! 大学教授:按专业选课,倒逼高中生早点规划人生,也利于创新性人才培养。 教育专家:高考改革是大势所趋,有收获,也将伴有阵痛,总体利大于弊。
高中政治 生活与哲学 专题06 求索真理的历程课件
![高中政治 生活与哲学 专题06 求索真理的历程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c84c80df01dc281e53af0bf.png)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1.理解实践的含义、三特征、三形式?
生产实践
(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变革社会的实践
(如改革、革命、阶级斗争)
科学实验
(自然和社会科学)
2.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表现?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理解: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只有 在实践中,通过主客体的相互作用才能实现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1.理解实践的含义、三特征、三形式?
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实践三要素:主体、对象、手段
(人、客观事物、物质工具)
结论:实践是直接现实性活动
(只有实践能把观念变为现实)
实践是直接现实性活动
十八大以来,改革举措数量多、力度大前所未有。 但若没有干部抓落实,没有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再 好的蓝图也只是镜花水月,宏伟蓝图永远实现不了!
(不能说)
解析: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把 认识和实践产生的结果加以比照
若认识和实践产生的结果一致,说明认识 正确;反之则说明认识错误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06年国际天文联合会决定把冥王星视为太阳系的矮 行星,而不再是大行星。但学界莫衷一是、争议不 断,因为这个决定缺乏准确严谨、让人信服的实践 数据。所以美国发射探测器以期获得更真实的数据。
4.如何理解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条件性: 任何真理都有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如果超出了一定的条件和范围,真理 就会变成谬误
4.如何理解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具体性: 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 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如果照搬理论,不顾实际情况,生搬硬 套,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
(实践是在意识指导下进行的)
1.理解实践的含义、三特征、三形式?
生产实践
(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变革社会的实践
(如改革、革命、阶级斗争)
科学实验
(自然和社会科学)
2.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表现?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理解: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只有 在实践中,通过主客体的相互作用才能实现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1.理解实践的含义、三特征、三形式?
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实践三要素:主体、对象、手段
(人、客观事物、物质工具)
结论:实践是直接现实性活动
(只有实践能把观念变为现实)
实践是直接现实性活动
十八大以来,改革举措数量多、力度大前所未有。 但若没有干部抓落实,没有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再 好的蓝图也只是镜花水月,宏伟蓝图永远实现不了!
(不能说)
解析: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把 认识和实践产生的结果加以比照
若认识和实践产生的结果一致,说明认识 正确;反之则说明认识错误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06年国际天文联合会决定把冥王星视为太阳系的矮 行星,而不再是大行星。但学界莫衷一是、争议不 断,因为这个决定缺乏准确严谨、让人信服的实践 数据。所以美国发射探测器以期获得更真实的数据。
4.如何理解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条件性: 任何真理都有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如果超出了一定的条件和范围,真理 就会变成谬误
4.如何理解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具体性: 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 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如果照搬理论,不顾实际情况,生搬硬 套,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
(实践是在意识指导下进行的)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件:必修四 生活与哲学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共61张PPT)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件:必修四 生活与哲学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共61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ba7ee8ee33d4b14e84246837.png)
把认识绝对化 ,思想僵化
实认性准践识的实践是的唯践 ,检真一是 突验理标认 出① , 的 产 反识 认实人存生映的 识践们在的了的目处可结客;终的在以果观③极,主把加事人意强观自以物们义调和己对把客头照指。的观脑,导是的中从自认交的而己识汇观实检要点念践验回上的的认到存认识;实在识是②践变和否通中为实正过现践确实去实所地践,服科检理务学验性于理认的实论识标也的准是真
实践 含义 特点
认 识 关系 论
实践是 认识的 基础 (决定)
来源
动力
标准 目的
认识
表现
理解
反对
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实践是认识 ②认识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
的来源
中才能实现
③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
将认识的来源 等同于获得认 识的途径
实践是认识 发展的动力
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 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把认识绝对化 ,思想僵化
实践是检验 认识的真理 性的唯一标 准
①实践处在主观和客观的交汇点上;②通过实践 ,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 的存在;③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 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 反映了客观事物
科学理论也是 检验认识的真 理性的标准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强调的是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 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
的来源
中才能实现
③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
将认识的来源 等同于获得认 识的途径
实践是认识 发展的动力
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 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课件6:2.6 求索真理的历程
![课件6:2.6 求索真理的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19a61972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f4.png)
基础(实践决定 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 唯一标准 。(4)实践
认识)
是认识的 目的
认识对实践具 (1)正确的认识能促进实践的发展,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
有反作用
指导作用
(2)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判断:实践是人类获取认识的唯一途径。 提示:错误。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获取认识的途径可以有多种。
第 26 页
判断:真理与谬误是相互包含的,真理中包含着谬误的成分,谬误中蕴含着 真理的因素。 提示:错误。真理与谬误具有明确的界限,二者不存在包含关系。
2.认识过程
第 27 页
(1)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⑧ 实践到认
识 ,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⑨ 永无止境 的
第 13 页
答案 B 解析 此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材料中随着工业化、城镇化 的加快,形成了人类环境学,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符合 题意。
第 14 页
1.正确理解实践的概念 (1)实践以人为主体,这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2)实践是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 (3)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特别提醒 不能扩大实践的外延,如认为“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 ”或“实践是人们改造整个世界的活动”;也不能缩小实践的外延,如认为“实践是 人们改造自然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社会的活动”。
第 20 页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实践和认识、真理、物质和意识、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A说 的是意识的产生问题,与题意无关。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B说法错误 。促成认识发展的因素有很多,掌握和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只是其中之一,D 说法错误。C说法正确切题。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ppt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ppt](https://img.taocdn.com/s3/m/65cd46a119e8b8f67c1cb993.png)
必修④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
辩证唯物主义【Ⅰ】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认识论
(注意:认识论≠意识论)
• 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实践观)
三对对应概念 分属不同范畴
• (一)实践及其特点 • 1.实践的含义:
思维与存在(哲学基本问题) 意识与物质(唯物论) 认识与实践(认识论)
• (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 (2)实践是一种物质性活动,也是一种直接现实 性活动。
• (3)实践的三要素:主体(人)、手段(工具)、 对象(客观事物)都是客观的。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认识论
• 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实践观) • (一)实践及其特点
• 2.实践的特点: • (1)客观物质性(与精神活动有区别) • (2)主观能动性(与动物的本能活动有区别) • (3)社会历史性(纯粹的单个人的孤立活动是不存在的) • 3.实践的基本形式: • (1)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最基本) • (2)变革社会的实践 • (3)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 三、★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 1.原理内容: • (1)实践决定认识; • (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 2.方法论要求: • (1)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 (2)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 (3)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
去” • 3.反对三种错误倾向: • (1)反对教条主义,反对思想僵化; • (2)反对只强调实践的决定作用而否定认识反作用的形
随堂练习
• 3. 随着中国航天业的向前推进,一些新的课 题又等待着我们去突破,这说明( )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
辩证唯物主义【Ⅰ】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认识论
(注意:认识论≠意识论)
• 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实践观)
三对对应概念 分属不同范畴
• (一)实践及其特点 • 1.实践的含义:
思维与存在(哲学基本问题) 意识与物质(唯物论) 认识与实践(认识论)
• (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 (2)实践是一种物质性活动,也是一种直接现实 性活动。
• (3)实践的三要素:主体(人)、手段(工具)、 对象(客观事物)都是客观的。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认识论
• 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实践观) • (一)实践及其特点
• 2.实践的特点: • (1)客观物质性(与精神活动有区别) • (2)主观能动性(与动物的本能活动有区别) • (3)社会历史性(纯粹的单个人的孤立活动是不存在的) • 3.实践的基本形式: • (1)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最基本) • (2)变革社会的实践 • (3)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 三、★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 1.原理内容: • (1)实践决定认识; • (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 2.方法论要求: • (1)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 (2)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 (3)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
去” • 3.反对三种错误倾向: • (1)反对教条主义,反对思想僵化; • (2)反对只强调实践的决定作用而否定认识反作用的形
随堂练习
• 3. 随着中国航天业的向前推进,一些新的课 题又等待着我们去突破,这说明( )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高中思想政治理论必修四(生活与哲学)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课件
![高中思想政治理论必修四(生活与哲学)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6bbc6afc77da26925c5b088.png)
4、真理和谬误 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1)原因: 如果我们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 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
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
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2)态度: 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决定认识)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正确区分认识的来源和认识的途径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个来源是唯一的,一切真知都来源于 实践。 (2)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则有两条,即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直接经验是通过亲身参加实践获得的经验,间接经验则是从他
人那里获得的经验。
就知识的整体来说,无论何种知识都离不开直接经验,一切真 知来源于实践。
原理内容: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 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是检验认识的真理 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有利于推动实践的发展, 错误的认识会阻碍实践的发展。
方法论:
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 验和发展真理,同时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 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高考真题
[2014· 新课标全国卷Ⅰ] 2013年8月,《十万个为什么》 第六版出版,开放性、探索性是其突出亮点。对于科学 界没有定论的问题,该书汇集了多家观点,以引导读者 进一步思考。在一些问题上不设标准答案,其合理性在 于对复杂事物的认识 ①往往是一个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的过程 ②是一个不断克服片面性甚至错误的过程 ③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永无定论的过程 ④往往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推翻和超越已确定的真理的 过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1)PPT课件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1)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34b0786a58da0116c1749c5.png)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 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2017年9月
1
问题一:实践的含义及其特点
2
1、实践的含义
主体是人,不 是动物的活动
区别于 主观世界
实践是人们 改造 客观世界的 物质活动。
区别于 认识活动
物质活动,是客观 的,不是精神活动。
①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的活动。 ②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问题二:实践是如何推动认识发展的?在材料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材料体现:DDT因其稳定性、脂溶性、药效普适性等特点,一度被认为
是最高效、优质的杀虫药物而被大量生产,普遍使用。后来发现DDT的 使用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究和研究。
11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表现
3
2、实践的基本形式
(1)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2)变革社会的实践 (3)科学实验活动
4
下列活动中哪些属于实践活动?为什么? (1)大猩猩用树枝钩食白蚁 (2)“争论克隆人” (3)农民种地、工人生产 (4)开展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5)科学家绘制人类基因组图谱 属于实践活动的有: 3、4、5
与否的?
是在使用中发现DDT的不是一种优质的杀虫药物的。
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本身无法成 为判断标准
客观事物本身无 法回答认识是否 正确反映了它
只有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 实践
13
实践如何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
与结果符合,认识正确
客观
认识
实践
事物
结果
与结果不符合,认识错误
14
① 人们实践 遇到 新问题 产生 新要求 推动 新探索和研究 促进 认识的发展
2017年9月
1
问题一:实践的含义及其特点
2
1、实践的含义
主体是人,不 是动物的活动
区别于 主观世界
实践是人们 改造 客观世界的 物质活动。
区别于 认识活动
物质活动,是客观 的,不是精神活动。
①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的活动。 ②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问题二:实践是如何推动认识发展的?在材料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材料体现:DDT因其稳定性、脂溶性、药效普适性等特点,一度被认为
是最高效、优质的杀虫药物而被大量生产,普遍使用。后来发现DDT的 使用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究和研究。
11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表现
3
2、实践的基本形式
(1)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2)变革社会的实践 (3)科学实验活动
4
下列活动中哪些属于实践活动?为什么? (1)大猩猩用树枝钩食白蚁 (2)“争论克隆人” (3)农民种地、工人生产 (4)开展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5)科学家绘制人类基因组图谱 属于实践活动的有: 3、4、5
与否的?
是在使用中发现DDT的不是一种优质的杀虫药物的。
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本身无法成 为判断标准
客观事物本身无 法回答认识是否 正确反映了它
只有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 实践
13
实践如何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
与结果符合,认识正确
客观
认识
实践
事物
结果
与结果不符合,认识错误
14
① 人们实践 遇到 新问题 产生 新要求 推动 新探索和研究 促进 认识的发展
《求索真理的历程》PPT课件
![《求索真理的历程》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5a38488caaedd3382c4d30a.png)
②不论是亲身参与实践活动而获得的直接经验,还是 通过知识的学习和传递而获得的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
物。
提示:认识的来源是实践。认识的途径有两个:直接
经验和间接经验。直接经验从实践获得。间接经验从书本、 学习中获得。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善的认识工具, 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 发展。 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专
题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
整 合
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
提 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
升
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
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②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
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 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高考点拨 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强调的是认识来源于实践;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强调的是认识的动态发 展是由实践推动的;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强调的是 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强调的是认识要回到 实践中去、服务于实践。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B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
► 考点二 真理与认识过程 1.真理 (1)真理的客观性 ①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
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②真理最基本的属性:客观性。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
的真理性认识只能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特别提示 从认识的目的、人的认识能力的发 展上看,认识是无限的。但从每一具体认识、 人的现实认识能力上看,任何认识都是有限的, 任何认识都不是终极认识。认识是有限性和无 限性的统一。
物。
提示:认识的来源是实践。认识的途径有两个:直接
经验和间接经验。直接经验从实践获得。间接经验从书本、 学习中获得。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善的认识工具, 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 发展。 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专
题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
整 合
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
提 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
升
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
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②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
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 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高考点拨 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强调的是认识来源于实践;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强调的是认识的动态发 展是由实践推动的;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强调的是 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强调的是认识要回到 实践中去、服务于实践。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B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
► 考点二 真理与认识过程 1.真理 (1)真理的客观性 ①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
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②真理最基本的属性:客观性。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
的真理性认识只能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特别提示 从认识的目的、人的认识能力的发 展上看,认识是无限的。但从每一具体认识、 人的现实认识能力上看,任何认识都是有限的, 任何认识都不是终极认识。认识是有限性和无 限性的统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小试身手
• 据医学史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医生给 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挽救了该 青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仿效,结果造成大量 受血者死亡,输血医疗手段便被禁止使用。19世 纪80年代,北美洲的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 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 疗热,却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1901年维也纳医 生莱因茨坦发现了人的血型系统,才打开了科学 输血的大门。 • 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个 道理的?(12分)
正确的认识推动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 的发展。
牛刀小试
•WiFi依赖无线电波传输,设备辐射强、效率不高,且 存在安全隐患,科学界一直在研究这一问题。德国物理 学家哈拉尔德· 哈斯提出了一种叫LiFi的新型网络信号传 输方式,利用光线实现数字信息无线传输,获得了更快 更安全的传输效果。这表明 ①认识产生于人们实践的需要 ②观念存在通过实践可以变为现实存在 ③实践活动具有极强的社会性 ④人的实践活动能突破社会条件的制约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主体 客体/对象 直接现实性 ≠世界 ≠自然界
(2)基本分类: 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变革社会的实践 科学实验活动
思考
有人说,实践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 你认为对吗?为什么?
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1.实践 (3)基本特征 ①客观物质性
A.实践三要素(主体、对象、手段)是客观的 B.实践的过程和结果受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制约
二、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3.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因为:认识具有 (1)反复性 ——不是一帆风顺的过程
→方法论要求:与时俱进,开拓 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 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表现:……“实践-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识-实践-认识”多次反复…… 原因:①从认识主体看:……②从认识客体看:…… (2)无限性 ——永无止境的过程
探讨
• 我们为什么需要懂爱情? • 只有谈恋爱才能懂爱情吗? • 一个人懂不懂爱情要靠什么来衡量?
• 人们对爱情的认识将终结于婚姻吗?
• ……
通过以上问题探讨,请你尝试归纳实践和认 识的关系。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的来源≠获得认识的途径
实践→直接经验 读书,学习→间接经验
二者是对立的。真理是……正确反映;谬误是……歪曲反映; 二者也是统一的。二者相比较而存在,也在一定条件下相互 转化。
牛刀小试
实用主义者詹姆斯认为,有用的观念就是真 理,“它是有用的,它是真的;或者说它是真的, 因为它是有用的”。上述观点的错误在于 A.否认了真理是有条件的 B.否认了真理都是具体的 C.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 D.否认了真理的能动性
原因:①从认识对象——客观事物看:…… ②从认识主体——人类看:…… ③从认识的基础——实践看:……
(3)上升性 ——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判断
1. 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因此,真理在发展中 总是不断被推翻。
2. 认识具有反复性,总需要经历从认识到实践再到 认识的循环往复的过程。 3. 真理与谬误总是对立的。
A
牛刀小试
• 人们都知道如果身上痒,通常抓几下就能解决问 题。但这究竟是何原理?美国科学家通过科学实 验,揭开了“抓痒”的奥秘。原来抓痒能让向大 脑传递刺激的神经细胞变得“迟钝”,从而减轻 痒感。这一事实表明 • ①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 ②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 ③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 ④人脑是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 •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②④
②主观能动性 ——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③社会历史性
实践是 主观见 之于客 观的活 动
社会性: 任何实践活动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历史性: 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地发展着的。
2003年10月,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航天飞船, 完成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 问题:这是一次个人独立完成的宇宙探险吗?
下列哪些诗句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A. 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 B.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C. 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柴人。 D. 如彼登山,乃勤以求高;如彼浮川, 乃勤以求远。 E.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F. 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 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
• 场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级新生互动交流会 • 新生提问:大学生谈恋爱问题 • 校长万立骏:“我想,找女朋友和爱情大概是两回事情, 我希望你们把爱情和女朋友统一起来。”“到了真正懂得 爱情的时候,再找女朋友是最好的,这是我给你们的建 议。”
• 《中青评论》:不去谈恋爱,怎能懂爱情。
讨论:“谈恋爱”和“懂爱情”之间是什么关系?
参考答案
• 认识论:①实践发展永无止境,完善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法律体系也永无止境,体现了实践是认识 发展的动力,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我们要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现真理,检验和发展真理; • ②必须把“纸上的法”落实为“行动中的法”, 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目的。 • +唯物论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国家生活 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提供了法律的规范和引导,体 现了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二、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探讨: 有用的就是真理吗? 1、真理的含义: 标志着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二、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2、真理的属性 (1)客观性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 思考: 泰戈尔说:真理之川从他的错误之沟渠中 流过。这说明 A、真理与谬误相互区别 B、真理与谬误相互融合 C、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 D、真理以谬误为基础而存在
C
牛刀小试
• 2014年12月19日,国家统计局依据第三次全国经 济普查结果对2013年国内生产总值进行修订:201 3年国内生产总值为588019亿元,比初步核算数增 加19174亿元。这告诉我们: • 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 ②要获得正确的认识必须经过反复实践 • 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 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必要性:…… 可能性:提供认识工具;提高认识能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原因: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沟通主客观的桥梁。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归纳: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 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 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第一 次输羊血成功,从而发现输血可以救治病人。(3 分)
•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从输羊血到输人血直 到终于解决输血问题。(3分) •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输羊血的成功及大量 受血者死亡和输人血的再次成功及又一次输血医 疗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最终因发现血型系统而 使输血问题得以成功解决。 (3分) • ④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为救人而输血,并探 寻输血失败的原因,直至发现人的血型系统,从
二、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2、真理的属性
(1)客观性 (2)条件性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3)具体性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 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思考
•以前人们曾认为:植树能从大气中取得水分,起到防止水土 流失和滋养环境的作用。而今有人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不 科学的植树不但不会得到水分补充,反而导致地下水位下降、 河流干涸,加剧沙漠化。 •从上述材料中,你能体会出哪些哲理? (1)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2)规律的客观性要求我们按客观规律办事。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需要建立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3)认识具有 反复性 。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 的。
B
主观题
• 16. 某地竹资源丰富,传统竹产品加工业比较发达。 该地村民外出旅游时,发现竹纤维产品市场需求 大、附加值高,于是建议政府制定相关优惠政策, 帮助企业引进先进技术深度开发竹资源。当地政 府在广泛听取村民意见后,邀请专家进行论证, 组织企业家实地考察,出台了技术支持和资金补 贴等扶持政策,引导企业转型升级,促进了当地 经济发展,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 请从“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角度分析其所蕴含 的哲理。
2017/3/17
• 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当地政府立足实践,制定相关政策,坚持了从实际出发; • ②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推动客 观事物的发展。当地出台政策,引导生产,促进经济发展, 体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 ③规律是客观的。政府的决策和实施过程,体现了尊重客 观经济规律,按规律办事。 • 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目的。政府组织考 察,发展经济,体现了实践的决定作用。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猜一猜:下列哪些属于实践活动?
A.李嘉从大陆撤资800亿 B.外交部撤销了亚洲司日本处 C.苹果推出新品watch OS 2 D.鳄鱼袭击迁徙中的斑马 E.青岛374所中小学小班化试点 F.意大利医生试验换头手术
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1.实践 (1)含义: 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2017/3/17
主观题
• 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国 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总体上有了法律的规范 和引导,但实践发展永无止境,完善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法律体系也永无止境。同时,我们还要看 到,只有把“纸面上的法”真正落实为“行动中 的法”,才能切实推进法治国家建设进程。
• 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知识,分析材料 所体现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