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对比阅读(含答案)

合集下载

2022七年级语文期末复习之文言文对比阅读

2022七年级语文期末复习之文言文对比阅读

2022七年级语文期末复习之文言文对比阅读班级座号姓名(一)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撤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乙】王右军①年减②十岁时,大将军③甚爱之,恒置帐中眠。

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

须臾,钱凤入,屏人论事,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

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阳吐污头面被褥,诈孰眠。

敦论事造半,方忆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及开帐,乃见吐唾从⑥横,信其实孰眠,于是得全(选自《世说新语·假谲》,有删减)【注】①王右军:王羲之。

②减:不足。

③大将军:王敦。

④钱凤:人名,字世仪。

⑤孰:同“熟”。

⑥从:同“纵”。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与儿女讲论文义(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B.撒盐空中差可拟(相似)...C.屏人论事(使退避)D.乃阳吐污头面被褥(同“佯”,假装)..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2)乃阳吐污头面被褥,诈孰眠。

3.文中大将军和钱凤为什么“大惊”用自己的话回答。

4.甲文中,从“未若柳絮因风起”的回答中可知谢道韫是个、的孩子;而乙文中,儿时王羲之突出的性格特征是、(二)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王戎①七岁,尝与诸②小儿游③。

看道边李树,多子④折枝⑤,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选自《世说新语·雅量》)【注】①王戎:晋朝人,“竹林七贤”之一。

②诸:众多。

③游:玩耍。

④子:果实。

⑤折枝:压弯了树枝。

《伤仲永》原文及注释

《伤仲永》原文及注释

《伤仲永》原文及注释《伤仲永》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篇散文。

一起来看看为大家整理的:《伤仲永》原文及注释,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伤仲永》原文及注释伤仲永宋代:王安石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译文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

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

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

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

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王安石说: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

他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优秀得多;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

《诫子书》与《伤仲永》对比阅读

《诫子书》与《伤仲永》对比阅读

《诫子书》与《伤仲永》的不同之处
尽管《诫子书》和《伤仲永》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但它们的主题和故事情节有很大的差异。《诫子 书》偏重于教育和个人修养,而《伤仲永》则注重书》和《伤仲永》,我们可以拓宽视野,深入了解中国 古代文学的不同方面和思想观点。这种对比阅读可以帮助我们思考人性、教 育和社会等重要议题。
《伤仲永》的背景
《伤仲永》是中国古代文学名家刘向所作,属于“古文观止”中的一篇章。它以 伤痛和悲愤之情打动了读者,揭示了人性的善恶和社会的不公。
《诫子书》的主要内容
《诫子书》主要讲述了人的品行和教育的重要性。它通过对君臣、父子、兄 弟等关系的讨论,强调了道德和礼仪的重要性,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 和理解。
《诫子书》与《伤仲永》 对比阅读
通过对比《诫子书》和《伤仲永》,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这两部中国古代文学 的背景、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异同之处。以下是《诫子书》与《伤仲永》对 比阅读的重要内容。
《诫子书》的背景
《诫子书》是战国时期大散文家荀子的作品之一,被称为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一。它以警示后人为目的,通 过对政治、人生、教育等方面的思考,传达了作者的哲学观点。
《伤仲永》的主要内容
《伤仲永》通过讲述少年伤仲永受到不公待遇和压迫的故事,批判了当时社会的腐败和权贵的作为。它呼吁人 们要有正义感和勇气,坚守自己的信念。
《诫子书》与《伤仲永》的相似之处
尽管《诫子书》和《伤仲永》在背景和风格上有所不同,但它们都关注人的道德品质和社会问题。它们都表达 了对社会不公的反思,以及对人性和人际关系的思考。

初一语文文言文阅读题8篇(含答案及解析)

初一语文文言文阅读题8篇(含答案及解析)

初一文言文必做题一、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题:(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乙)先公①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②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③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抄录未必,已能诵其书。

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注释:(1)先公:指欧阳修(2)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3)闾里:指街坊1、解释下面加粗的词。

(1)陈太丘与友期行(2)太丘舍去(3)尊君在不(4)抄录未毕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2)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

3、读了(甲)(乙)两文后,请你选择其中一篇,结合实际谈谈你的收获或感悟。

答案:1、(1)期:约定。

(2)去:离开。

(3)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示“吗”的意思。

(4)毕:完成2、(1)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2)等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

3、通过(甲)文,我了解到了文中那个仅仅七岁的元方是那么的聪明机智,反应是多么的灵敏,并且他还很有礼貌。

我认为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也应该这样,学习元方的聪明,可以做到反映灵敏。

同时我也知道了文中的有人虽然不守信,不礼貌,但是,他却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这一点我们可以多多学习。

解析:1、(1)考查文言文关键字词的翻译。

在翻译的过程中要结合上下文理解,对比现代文的意思,可适当猜测其中意思,使其文通义顺。

(2)考查文言文关键字词的翻译。

在翻译的过程中要结合上下文理解,对比现代文的意思,可适当猜测其中意思,使其文通义顺。

(3)考查文言文关键字词的翻译。

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

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

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作者:来源:《作文评点报·中考版》2018年第11期【甲】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节选自《伤仲永》)【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

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古人与稽④,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⑤可得十之五六。

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之贤,终无济于天下。

子曰:“十室之邑⑥,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⑦乎?(选自《与友人书》)【注释】①孤陋:片面、浅陋。

②资:盘缠。

③审:详细。

④稽:探究、考察。

⑤庶几:差不多。

⑥邑:地方。

⑦勉:勤勉,努力。

【思考练习】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卒之为众人()(2)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3)不幸而在穷僻之域()(4)终无济于天下()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2)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3.【甲】文谈“成才”,【乙】文谈“做学问”,两者强调的重点各有不同。

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具体有什么不同?4.【甲】【乙】两文都具有较强的议论性,试分别概括两文所论述的主要内容。

课外文言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目。

申不害者,郑之贱臣也,学黄、老、刑名,以干昭侯。

昭侯用为相,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十五年,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

申子尝请仕其从兄,昭侯不许,申子有怨色。

昭侯曰:“所为学于子者,欲以治国也。

今将听子之谒而废子之术乎,已其行子之术而废子之请乎?子尝教寡人修功劳,视次第;今有所私求,我将奚听乎?”申子乃辟舍请罪曰:“君真其人也!”(节选自《资治通鉴》)【思考练习】1.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诫子书》《狼》比较阅读

《诫子书》《狼》比较阅读

《诫子书》《狼》比较阅读《诫子书》比较阅读篇一、伤仲永王安石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①。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②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④奇之,稍稍宾客其父⑤,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⑥其然也,日扳⑦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文: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

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

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为主旨,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

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日:“泯然⑧众人矣。

”译文: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注:①[隶耕]耕田为业。

②[收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

③[就]完成。

(④[邑人]同县的人。

⑤[宾客其父]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

⑥[利]认为有利可图。

⑦[扳]通“攀”,牵。

⑧[泯然]特点完全消失二、[甲] 言家事(诸葛亮)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

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

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伤仲永》阅读理解题及参考答案

《伤仲永》阅读理解题及参考答案

《伤仲永》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课内阅读理解】
一、填空题。

1.《伤仲永》选自,是因惋惜方仲永而写的一篇短文。

②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
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用“/”为第二段断句。

2.解释下列粗体字。

①世隶耕②自为其名
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④泯然众人矣
⑤不能称前时之闻⑥传一乡秀才观之
3.写出文中的一个通假字。


4.翻译下面句子。

B.寓事于理、先抑后扬、对比的手法
C.就事说理、先扬后抑、对比的手法
9.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人的天资与后天成才的关系。

B.本文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了后天的学习和教育是天才成长的必要
C.本文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了家庭环境的好坏,是决定一个人能否成
才的关键。

D.本文针砭了当时不重视人才培养的社会弊病。

E.本文强调了知识、才能不是一成不变的,天才只有勤奋努力,才能
2
4
感到那样有利可图。

5、“不使学”
6、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谒于邑人,不使学。

7、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第二阶段: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
8、C 9、C。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语文试题含答案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语文试题含答案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语文试题含答案一、文言文1.文言文阅读。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天津弋人得一鸿,其雄者随至其家,哀鸣翱翔,抵暮始去。

次日弋人早出,则鸿已至,飞号从之;既而集其足下。

弋人将并捉之.见其伸颈俯仰,吐出黄金半铤.弋人悟其意,乃曰:“是将以赎妇也。

”遂释雌.两鸿徘徊,若有悲喜,遂双飞而去。

弋人称金,得二两六钱强。

噫禽鸟何知而钟情若此!(1)《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小说集,作者________,________(朝代)文学家。

(2)请根据以下材料,写出文中词语的意思。

“从”字甲骨文字形如下图所示,表示两人相从,本义是“随行,跟从”,引申义有“顺从”“听从”等。

①(甲)文中“一狼仍从”的“从”意思是________。

“集”字甲骨文字形如下图所示,表示鸟停在树上,本义是“群鸟停在树上”,引申义有“停,停留”“聚集”等。

②(乙)文中“既而集其足下”的“集”意思是________。

(3)下列各组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一狼得骨止/止增笑耳B.恐前后受其敌/盖以诱敌C.而前狼又至/七人早出,则鸿已至D.意暇甚/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4)请用“/”为文中划线语句断句。

噫禽鸟何知而钟情若此(5)蒲松龄笔下的动物往往有着人一般的性情。

(甲)文中“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可看出狼的________(性格特点);(乙)文中雄雁一直跟着捕鸟人并吐出黄金来赎雌雁,则是因为它的“________”(第一空用自己的话概括,第二空用原文语句回答)。

《送东阳马生序》比较阅读19篇(分师生版附答案)

《送东阳马生序》比较阅读19篇(分师生版附答案)

送东阳马生序·比较阅读19篇·学生版1.(2018•黄冈)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乙】张嘉贞落魄有大志,亦不自异,亦不下人①,自平乡尉免归乡里。

布衣环堵②之中,萧然自得。

时人莫之知也。

张循宪以御史出,还次蒲州驿。

循宪方复命使务有不决者意颇病之。

问驿吏曰:“此有好客乎?”驿吏白以嘉贞,循宪召与相见,咨以其事积时凝滞者③,嘉贞随机应之,莫不豁然。

及命表又出意外。

他日,则天以问循宪,具以实对,因请以已官让之。

则天曰:“卿能举贤,美矣,朕岂可无一官自进贤耶?”乃召见内殿,隔帘与语,嘉贞仪貌甚伟,神采俊杰,则天甚异之。

翌日,拜监察御史。

(节选自《大唐新语•张嘉贞》)【注】①下人:下于人,在别人之下。

②环堵:四围墙,常形容居屋狭小简陋。

③积时凝滞者:长期积累下来的难以解决的问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同舍生皆被.绮绣②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③还次.蒲州驿④咨.以其事积时凝滞者(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烨然.若神人②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B.①足肤皲裂而.不知②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C.①时人莫之.知也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D.①则天甚异.之②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3)用“/”给下面的语句断句,断两处。

循宪方复命使务有不决者意颇病之(4)翻译下面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②则天以问循宪,具以实对,因请以己官让之。

(5)阅读上面两选段,完成下面填空。

《伤仲永》全析

《伤仲永》全析

《伤仲永》全析文白对译句段分析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金溪县的乡民方仲永,(家里)世代务农。

金溪:地名,现在江西金溪。

世隶耕:世代耕田为业。

隶,属于。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仲永长到五岁时,还不曾见过(笔、墨、纸、砚等)文具,忽然哭叫着要这些东西。

尝:曾经。

书具:书写工具。

指笔、墨、纸、砚等]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他父亲对他的这种举动感到惊奇,(于是)向邻居借来给了他,(他)当即写下四句诗,并且自己写上了自己的名字。

异焉:对此(感到)诧异。

旁近:附近。

这里指邻居。

自为其名: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他的诗以奉送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中心思想,诗传出后,全乡的读书人(争着)欣赏他的诗作。

收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

收,聚、团结。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从此,指定题目(叫他)写诗,他立即就能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可取之处。

自是:从此。

立就:立刻完成。

文理:文采和道理。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同县的人认为他的才能非凡,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带他)去做客,有的人还用钱财和礼物求他作诗。

邑人:同县的人。

稍稍:渐渐。

宾客其父:请他父亲去做客。

宾客,这里是以宾客之礼相待的意思。

乞:求取,意思是花钱求仲永题诗。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他的父亲觉得这样做有利可图,(就)每天领着仲永四处拜访本县的人,而不让他学习。

利其然:以此为有利可图。

扳:通“攀”,牵、引。

环谒:四处拜访。

]①方仲永具有怎样的非常才能?作者这样写用意何在?②找出文中最能突出方仲永天资非凡的三个副词,试作简要品析。

③作者为什么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在语言风格上有何特点?试品析这几句用字的妙处。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我听到仲永五岁能作诗这件事已经很久了。

《伤仲永》《孙权劝学》比较阅读练习及答案

《伤仲永》《孙权劝学》比较阅读练习及答案

《伤仲永》《孙权劝学》比较阅读练习及答案《伤仲永》《孙权劝学》比较阅读练习及答案「篇一」(一)课内阅读理解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文学常识填空。

《孙权劝学》一文作者是,是时代的政治家、史学家。

他主持编攥的,是我国最大的一部史书。

2、找出《孙权劝学》一文中的成语并解释。

(写一个)3、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

(1)卿今当涂掌事(2)但当涉猎(3)蒙辞以军中多务 (4)及鲁肃过寻阳4、根据语段内容回答。

(1)表现孙权对下属吕蒙爱护、器重和希望的一句话是:(2)“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5、将下面的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6、从吕蒙的变化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请结合《伤仲永》一文简要谈谈自己的看法(二)课外阅读理解炳烛夜谈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①乎?”平公“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②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③行乎?”平公“善哉!”。

【注释】①炳烛:点烛。

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盲臣。

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7、解释下面句子中的黑体词。

A.恐已暮矣 B。

盲臣安敢戏君乎C。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D。

及鲁肅过寻阳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9、晋平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吕蒙不愿学的.理由是____________ 。

(不超过五个字)10、两文都是谈学习的,共涉及四个人,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发?答案:1、司马光北宋《资治通鉴》2、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来看待。

伤 仲 永(通用16篇)

伤 仲 永(通用16篇)

伤仲永(通用16篇)伤仲永篇1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来宾其父,或以钱币丐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混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入,得为众人而已耶?伤仲永篇2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来宾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伤仲永篇3王安石教学设计(A)教学设想教学重点:①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状况。

②体会语言的简洁、洗炼。

教学难点:方仲永“混然众人”的缘由是什么?即如何理解课文最终~段的思想观点?支配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课文导入,简介,解释文题。

宏大的科学家和创造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

”他用勤奋的一生创造了很多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创造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

究竟什么是“天才’妮?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

伤仲永复习资料(含答案)

伤仲永复习资料(含答案)

《诫子书》与《伤仲永》对比阅读(一)2019年上海中考题阅读下文,完成第8- 10题(9分)金溪民方钟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日:“泯然众人矣! ”8.本文作者是(人名)。

(2分)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3 分)稍稍宾客其父10.本文记叙了仲永从五岁就能作诗到最终“'的变化过程,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4 分)答案:8.王安石9. (同乡人)渐渐用宾客的礼节款待他的父亲10. 泯然众人痛惜(二)2018年广西百色市中考题阅读下列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乙】宣城太守济阳江淹少时,尝梦人授以五色笔,故文彩俊发。

后梦一丈夫,自称郭景纯,谓淹曰:“前借卿笔,可以见还。

”探怀得五色笔,与之。

自尔淹文章踬矣。

故时人有“才尽”之论。

(节选自王汝涛《太平广记选》)【注释】①济阳:地名,在今河南省。

②江淹:南朝文学家。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题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题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题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题如下:【甲】伤仲永(节选)王安石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乙】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逾恭,礼逾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限划一处。

(2分)⑴余闻之也久⑵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4分)⑴即书诗四句⑵稍稍宾客其父⑶无从致书以观⑷同舍生皆被绮绣3.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或以钱币乞之或遇其叱咄B.未尝识书具尝趋百里外C.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每假借于藏书之家D.还自扬州自笔录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⑴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伤仲永木兰诗对比阅读及答案

伤仲永木兰诗对比阅读及答案

《伤仲永》比较阅读比较一:【甲】伤仲永【乙】司马光,宋哲宗时宰相,尝主编《资治通鉴》,为一时之名臣。

其幼时患①记忆不若人,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②能讽诵③乃已。

自言:“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

”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④,曰:“书不可不成诵。

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注]①患:担心②俟sì:等待。

③讽诵:出声诵读,抑扬顿挫地诵读。

④博闻强志:形容见闻广博,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4分)(1) 稍稍宾客..其父________________ (2) 泯然..众人矣________________(3)尝.主编《资治通鉴》________________ (4)及.长,遍览古籍________________22.翻译下列句子。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3分)23.方仲永从五岁起就能“指物作诗立就”,可到十二三岁时却(用自己的话作答),到了二十岁时居然(用自己的话作答)。

作者运用的___________表现手法,有力地表现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3分)24.试比较仲永与司马光两人的不同经历,并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5分)比较二:[甲]《伤仲永》)[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

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

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古人与稽④,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⑥⑤可得十之五六。

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

子曰:“十室之邑⑦,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⑧之好学也。

”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⑨乎?(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注解]①[孤陋]片面、浅陋。

②[资]盘缠。

③[审]详细。

④[稽]探究、考察。

⑤[庶几]差不多。

⑥[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

⑦[邑]地方,⑧[丘]孔子。

⑨[勉]勤勉,努力。

文言文对比阅读

文言文对比阅读

文言文比照阅读文43篇,按主题大致可分成以下几类:1、言志篇:《桃花源记》《陋室铭》《爱莲说》《五柳先生传》《鱼我所欲也》《惠子相梁》以上作品在一定水准上都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理想追求,意志情趣:《桃花源记》寄托了陶渊明的向往美好生活的理想。

《陋室铭》展示了作者高洁的志行和安贫乐道的意趣。

《爱莲说》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视。

《五柳先生传》安贫乐道的精神,实际上这正是作者的追求。

《惠子相梁》表现了庄子对功名利禄的态度。

《鱼我所欲也》表现了孟子的态度,认为人应该保持本心,舍生取义。

但他们的体裁又有所不同:有议论文、有记叙文。

从古代文体来看,有“记”(《桃花源记》);有“说”(《爱莲说》);有“铭”(《陋室铭》);有“表”(《出师表》);有“传记”(《五柳先生传》)。

“记”“说”“铭”都是古代文体中的一种。

但无论是在表现思想内容的深度、广度上,还是在表达写作方法及写作的特色上,都是大不相同的。

如:《陋室铭》《爱莲说》都使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桃花源记》《惠子相梁》故事性强,想像丰富。

《鱼我所欲也》虽是议论文,但擅长比喻,大量使用排偶句,富于文采和气势。

2、战争篇:《唐雎不辱使命》《公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曹刿论战》上述几篇九年级的文章都是与战争相关的,《唐雎不辱使命》讲的是秦国与安陵国之间一触即发的战争,《公输》讲的是楚国将要对宋国发动的战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以战争为例实行议论,《曹刿论战》讲的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长勺之战。

虽然都与战争相关,但侧重点各有不同:《唐雎不辱使命》侧重表现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公输》通过记叙墨子劝阻楚国进攻宋国的故事表现墨子机智勇敢的特点,反对非正义战争的主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则是以战争为例论证“人和”的重要性。

《曹刿论战》主要记叙曹刿对战争的相关论述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说明了取信于民和准确地把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仲永复习资料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有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邑.人___扳.___环谒.___泯.然___2.解释加点的词⑴.世隶.耕( ) ⑵.未尝.识书具( )⑶.借旁近与.之( ) ⑷.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⑸.稍稍宾客..其父( ) ⑹.余闻之也.久()⑺.从.先人在家( ) ⑻.受.之天也( )⑼.卒.之为众人( ) ⑽.今夫.不受之天()⑾.泯然..众人矣( ) ⑿.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 )⒀.称.前世之闻()⒁.父异.焉()3.解释下列多义词。

父利其然也()贤于材人远也()A、然B、于于舅家见之()泯然众人矣()环谒于邑人()4.翻译下列句子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译:。

B.父利其然也。

译:。

C.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译:。

D.邑人奇之译:。

E.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译:。

F: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译:。

5.填空《伤仲永》的作者是_代的王安五。

他字_,号_,是杰出的_家、_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6.下列朗读停顿不正确的是()A、借旁近/与之B、金溪民/方仲永C、父/利其然也D、余闻之/也久7.课内语段阅读金溪民方仲永, 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并自为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⑴.找出文段中的通假字,并注音释义。

⑵.解释词语。

①传一乡秀才观.之______②指物作诗立就.______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______④或.以钱币乞之______⑶.翻译下列句子①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⑷.方仲永具有怎样非凡的才能?(用原文回答)⑸.是什么原因造成方仲永最后“泯然众人矣”?⑹.开头介绍方仲永的身世,意在突出什么?⑺.仲永的天赋才华从哪些事情可以说明,请举两例。

⑻.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是什么?其具体做法怎样?⑼.联系全文,说说本文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参考答案:2.⑴.属于⑵.曾经⑶.给⑷.完成⑸.名词用作动词,意思以宾客之礼相待⑹.语气助词,表停顿⑺.跟随⑻.承受⑼.最后⑽.语气词,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⑾完全⑿牵、引;拜访⒀相当⒁对……感到诧异3.A 这……的样子 B 比在到4.略 5.北宋;介甫;半山;政治;文学6.D 7.⑴.“扳”通“攀”,pān,牵,引⑵.①观看,观赏。

②完成。

③文采和道理④有人⑶.略。

⑷.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并自为其名。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 ⑸.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⑹.表明其家庭绝无诗礼的熏陶。

⑺.如①忽啼求之②即书诗四句③自是指物作诗立就⑻.父利其然也。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⑼.人的才能并非一世不变,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在一个人的成长中是十分重要的。

历年中考真题2005年乌鲁木齐20.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其.真不知马也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蒙乃始就.学C.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D.得.为众人而已耶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2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3)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22.填空。

本文借事说理。

叙事部分按照顺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个阶段;说理部分点明了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是“”,表明了作者的观点。

23.请结合方仲永这一事例,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的认识。

参考答案:20.C 21.(1)每天带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2)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3)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22.时间三受于人者不至23.天资是人成材的基本条件;天资好,再加上后天努力,就一定能成材;天资好,但后天不努力,再好的天资也会泯灭(方仲永便如此)。

天资不算好;后天又不努力,就根本不能成材;天资不算好,但后天勤奋学习,最终也能成材。

(联系实际1分,二者关系2分,关系阐述清楚严谨者可酌加l一2分)2005山东济南6、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

(只画一处)(2分)余闻之也久。

7、方仲永“卒之为众人”的表现有哪些(用文中的句子回答)(2分)8、作者说:“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的看法。

(3分)参考答案:6、余/闻之也久7、不能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矣8、略,能言之成理即可。

2005年四川资阳市(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2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2分)(l)大兄何见事之晚乎()(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25.这两篇文章写法上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1分)26.将下边两句话译为现代汉语。

(5分)(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7.简略说说读了这两则短文后你受到的启示。

(2分)参考答案:24.(1)啊,表感叹语气(2)以宾客之礼相待(该题2分,答对一处给1分。

)25.前者以对话为主,言简意赅;后者叙议结合,以事说理。

(该小题1分,言之有理即可。

)26.(1)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多么晚啊!(2)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牵着仲永四处拜访同乡人,不让他学习。

(该题5分,其中(1)题2分,给分点在后两个分句。

(2)题3分。

三个分句可每分句1分。

重点落实“刮目相待”、“见事”、“利其然”、“日”、“环”、“谒”等词语。

)27.略(该题2分,扣住要重视学习,哪怕天资再聪明也要不断地学习,即使今后走上了工作岗位也还要加强学习即可。

)2009年湖北省襄樊市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1)其文理皆有可观者(2)贤于材人远矣1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初极狭,才通人B.未尝识书具默而识之C.父异焉,借旁近与之渔人甚异之D.忽啼求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14.将下面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

(2分)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15.课文内容理解填空。

(2分)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天资非凡却“”,最终“泯然众人”的实例,说明。

16.在课后“‘仲永泯然众人’谁之过”的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仲永泯然众人’父之过”,请你结合文意,谈谈“父之过”的理由。

(2分)参考答案:12.(1)文采和道理;(2)胜过、超过。

(2分)13.C (2分)14.(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2分。

“卒”“众人”“受于人”“不至”必须译正确,译错一处扣0.5分)15.受于人者不至;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2分。

每空1分)16.因为仲永的父亲“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钱财(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而使方仲永失去后天学习的有利时机。

(结合原文1分,说出理由1分,共2分)2004年宁德市五、阅读下列两则文言文,完成19—22题。

(17分)伤仲永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李贺作诗(李贺)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湜(当时著名文人)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就如素构(早就构思好的),自目曰《高轩过》,二人大惊,自是有名。

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带着小僮仆。

奚,xī),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

未始先立题然后为诗,如他人牵合(牵强符合)程课(固定的格式)者。

及暮归,足成之……(母)见所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心乃已耳!”19.从这两则文言文中可以看出仲永与李贺的共同点是。

<2分)20.仲永的最后结局是“泯然众人矣”,而李贺则成了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

他们童年时的相同点和成年后的不同结果,给你的启发是 (4分) 21.将下列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9分)(1)稍稍宾客其父:(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3)是儿要呕心乃已耳:22.《李贺作诗》选段中与《伤仲永》选段中“指物作诗立就”一句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2分) 参考答案:19.他们小时都很聪明。

(意思对即可给分)20.回答要点: (1)后天努力的重要性; (2)家庭环境及教育的重要性。

以上两点,只要答对一点即可得满分,能从其它方面回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1.(1)渐渐地请他父亲去做客;或:渐渐地以宾客之礼接待他父亲;或:渐渐地以他父亲为宾客。

(2)那诗的文字和道理都有值得一看的地方;(3)这孩子要呕出心才会停止!22.援笔辄就如素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