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隙结构特征 [自动保存的]

合集下载

混凝土孔隙结构特征分析标准

混凝土孔隙结构特征分析标准

混凝土孔隙结构特征分析标准一、前言混凝土是建筑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材料之一,而混凝土的性能直接受孔隙结构的影响。

因此,混凝土孔隙结构的分析和评估是混凝土性能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本文旨在提供一个全面的混凝土孔隙结构特征分析标准,以帮助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更好地进行混凝土孔隙结构的分析和评估。

二、混凝土孔隙结构的定义与分类混凝土孔隙结构是指混凝土中存在的各种孔隙,包括大孔、中孔、小孔和微孔等。

它们的形态、分布、大小和连通性等特征决定了混凝土的物理性能和力学性能。

根据孔隙的尺寸分类,混凝土孔隙结构可以分为:1.大孔隙:孔隙尺寸大于100 μm,通常由骨料间的空隙或气泡形成。

2.中孔隙:孔隙尺寸在10 μm ~ 100 μm之间,通常由水化产物的沉淀或水泥颗粒的凝聚形成。

3.小孔隙:孔隙尺寸在0.1 μm ~ 10 μm之间,通常由水化产物微晶或胶体物质形成。

4.微孔隙:孔隙尺寸小于0.1 μm,通常由水化产物的孔隙或氧化物的颗粒形成。

三、混凝土孔隙结构的特征分析方法混凝土孔隙结构的特征分析方法包括传统的实验方法和现代的非破坏性检测方法。

传统的实验方法包括显微镜观察、水分析法、压汞法、气体吸附法等。

现代的非破坏性检测方法包括X射线衍射、核磁共振、电子探针等。

1. 显微镜观察法显微镜观察法是一种直接观察混凝土孔隙结构的方法。

通过显微镜观察混凝土切片或薄片,可以得到混凝土孔隙的分布、形态和大小等信息。

常用的显微镜有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等。

2. 水分析法水分析法是一种间接测量混凝土孔隙结构的方法。

通过测量混凝土试样在水中的浸泡、吸水和干燥过程中的重量变化,可以计算出混凝土孔隙率、孔隙分布和孔隙形态等信息。

该方法适用于孔隙率较高的混凝土。

3. 压汞法压汞法是一种直接测量混凝土孔隙结构的方法。

该方法利用汞的表面张力和压力,通过测量汞的渗透压力和压缩量来计算混凝土孔隙率、孔隙分布和孔隙形态等信息。

西峰油田长8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及粘土矿物分析

西峰油田长8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及粘土矿物分析

≯巅
20

端i
l 5
盘 1 0
4 搴



4 6 8
{ 娃 、 铭: n ) 候 (L 1
图 1 渗透率 在 I X1 m。 O 0 左右 的岩 心样 品喉 道分布规律 ( K单位 :O m。 l )

韶 一

( 7
{: {


图 渗透率在 0 1 m。 右的岩心 样品喉道分布规律 ( 单位 :0 m。 3 . 1 X 0 左 K 1 )
^(
t 【 j



、 、
l :
O O .2 O 4 0 .6 0 .8
l j 孵: 前
( n1 )
图 4 渗 喉 道 分 布 规 律 ( 单 位 :0 m . X1 以 的 K 1 )
小为 0 0 9 .9 m。表 明该 区块属于细喉道和微细喉道
储层, 整体 均 质 系数 较 小 , 道 相 当分 散 , 观 非 均 喉 微 质性 强 。
收稿 日期 :O 8 2 5 2 O —0 —1 作 者简介 : 李大建 (9 9 , 2 0 年 毕业于中 国地质大学( 1 7 一) 男,0 6 北京) 构造地质学专 业硕 士研 究生 , , 现长庆 油 田分公 司油
2 庆油 田公司第二采油厂 , .长 甘肃 庆阳 7 5 0 ) 4 2 0

要: 通过 岩心 室 内实验 , 分析 了西峰 油 田储 层孔 隙结 构参 数 、 喉道峰 值 分 布规律 , 结果表 明储层
空 隙结 构 以细喉 道 和微 细喉道 为主 , 喉道 半 径主 体分 布 在 0 1m~4 m 之 间 , . 其最大 值 为 4 m; 层粘 储

混凝土中微观孔隙结构的特征与分析

混凝土中微观孔隙结构的特征与分析

混凝土中微观孔隙结构的特征与分析一、引言混凝土是现代建筑中最重要的材料之一,其广泛应用于各种建筑和结构中。

混凝土的性能与其微观结构密切相关,其中微观孔隙结构是影响混凝土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将深入探讨混凝土中微观孔隙结构的特征与分析。

二、混凝土中微观孔隙结构的分类混凝土中的孔隙结构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宏观孔隙:宏观孔隙是指可以肉眼或显微镜直接观察到的孔隙,其直径一般在0.1mm以上。

2.中观孔隙:中观孔隙是指直径在10μm~0.1mm之间的孔隙,需要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3.微观孔隙:微观孔隙是指直径在10nm~10μm之间的孔隙,需要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4.纳米孔隙:纳米孔隙是指直径小于10nm的孔隙,需要高分辨率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三、混凝土中微观孔隙结构的特征混凝土中微观孔隙结构的特征主要包括孔隙度、孔隙分布、孔隙形状和孔隙连通性等。

1.孔隙度:孔隙度是指混凝土中孔隙体积与总体积之比。

孔隙度越大,混凝土的密实性越差,抗压强度和耐久性也会降低。

2.孔隙分布:孔隙分布是指孔隙在混凝土中的分布情况。

孔隙分布均匀的混凝土抗压强度和耐久性更好。

3.孔隙形状:孔隙形状是指孔隙在混凝土中的形状。

孔隙形状不规则的混凝土抗压强度和耐久性较差。

4.孔隙连通性:孔隙连通性是指孔隙之间的连通情况。

孔隙连通性好的混凝土易受侵蚀和损坏。

四、混凝土中微观孔隙结构的分析方法混凝土中微观孔隙结构的分析方法主要包括显微镜观察、压汞法和气体吸附法等。

1.显微镜观察:显微镜可以观察到混凝土中的宏观孔隙和中观孔隙,但无法观察到微观孔隙和纳米孔隙。

2.压汞法:压汞法可以测量孔隙的大小、分布和连通性等参数,适用于孔隙直径在10nm~100μm之间的混凝土。

3.气体吸附法:气体吸附法可以测量孔隙的大小和分布等参数,适用于孔隙直径小于10nm的混凝土。

五、混凝土中微观孔隙结构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混凝土中微观孔隙结构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主要包括抗压强度、耐久性和渗透性等。

基于分形理论的混凝土孔隙结构特征分析

基于分形理论的混凝土孔隙结构特征分析

基于分形理论的混凝土孔隙结构特征分析一、引言混凝土是广泛应用于建筑领域的材料,其孔隙结构对其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研究混凝土孔隙结构特征对于混凝土的性能提升和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分形理论在混凝土孔隙结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将基于分形理论对混凝土孔隙结构特征进行分析。

二、分形理论简介分形理论是指研究自然界中各种自相似现象的数学理论,其重要性在于可以用来描述各种复杂的物理现象。

分形的特点是具有自相似性、非整数维度等特征。

三、混凝土孔隙结构特征分析1. 混凝土孔隙结构的种类混凝土孔隙结构主要分为孔洞、毛细孔和裂缝三种类型。

其中,孔洞是由于混凝土中添加的粗骨料或气泡引起的空隙;毛细孔是由于混凝土中的胶凝材料在干燥过程中收缩所形成的空隙;裂缝则是由于混凝土中存在的应力引起的。

2. 混凝土孔隙结构的分形特征混凝土孔隙结构具有分形特征,其孔隙结构的分形维数可以用于描述其结构复杂度。

研究表明,混凝土孔隙结构的分形维数一般在1.5~2.5之间。

3. 分形理论在混凝土孔隙结构研究中的应用分形理论在混凝土孔隙结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研究表明,分形维数可以用于描述混凝土孔隙结构的复杂度,并可以用于预测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

此外,分形理论还可以用于混凝土的结构设计和材料优化等方面。

四、混凝土孔隙结构的优化设计1. 优化孔隙结构的方法优化混凝土孔隙结构的方法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通过改变混凝土配合比和成分来调节孔隙结构;另一种是通过添加特殊的添加剂来调节孔隙结构。

2. 添加剂的应用添加剂是优化混凝土孔隙结构的一种重要手段。

例如,使用高效减水剂可以降低混凝土水灰比,从而减少孔隙结构的数量和大小;使用微细矿物粉可以填充混凝土中的孔隙结构,从而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和强度。

五、结论分形理论可以用于描述混凝土孔隙结构的复杂度,并可以用于预测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

优化混凝土孔隙结构的方法主要包括改变混凝土配合比和成分以及添加特殊的添加剂。

孔隙结构

孔隙结构

混凝土的抗冻性与其内部结构有直接关系,与混 凝土孔径大小,分布和孔隙率都有关。从表3.1 和 图3.2 中可以看出,R—1 号试样的总孔体积、孔隙 率、平均孔径以及最可几孔径均比R—2 号试样小 很多,两者都是无害孔d ≤50 nm 范围的孔占多数, 但区别在于两者各孔径范围的孔所占总孔隙率的 比例分布不一致。虽然R—2 号试样d ≥100 nm 的 有害孔相对较少,但R—2 号试样总孔隙率和孔体 积均为R—1 号试样的2 倍多,最可几孔径为R—1 号 试样的4 倍左右。 R—1 号试样孔径分布相对均匀 合理。 多次冻融循环实验表明R—1 号试样的抗冻性较好

在水泥和水搅拌形成净浆后,水泥颗粒之间的 间隙为水所填充,这就是以后孔隙结构成型的 容积。由于水化过程,这些间隙逐步被体积大 于熟料未水化矿物质的新的生成物所代替。新 生成物的结构颗粒粒径约为l0nm和大于l0nm, 并有同样大小的间隙。因此原来在水泥颗粒之 间的间隙被多孔材料——水泥胶体所取代。最初 水所占的部分体积形成大小不一的孔隙。

孔隙率、平均孔径与氯离子扩散 系数的关系图
图3.1 孔隙率、平均孔径与氯离子扩散系数的关系图
混凝土的抗冻性能主要取决于混凝土的密 实度、每部孔隙的大小与结构以及含水量 混凝土内部存在不同直径的孔,一般认为这 些孔对混凝土的抗冻性有不利的影响 孔径大小决定了混凝土中孔溶液的冰点,一 般孔径越小,冰点越低,成冰率也低,从而减小 因结冰引起的对混凝土的破坏,提高混凝土 的抗冻性
水灰比是反映混凝土密实程度的主要因素之一而混凝土密实度是抗氯离子扩散能力的主要因素混凝土的渗透性随总孔隙率的增加而提高但两者之间并不存在简单的函数关系总孔隙率高的混凝土渗透性不一定就高因为孔隙率相同的混凝土可以有不同的孔径分布而后者对渗透性的影响显著即渗透性的提高一个要素是孔的连通性如果孔不是连通的虽然有较高的孔隙率渗透性也不高比如引气混凝土虽然孔隙率较大但混凝土内部是密闭气泡并切断了毛细管通道显著提高了混凝土的孔隙率平均孔径与氯离子扩散系数的关系图图31孔隙率平均孔径与氯离子扩散系数的关系图混凝土的抗冻性能主要取决于混凝土的密实度每部孔隙的大小与结构以及含水量混凝土内部存在不同直径的孔一般认为这些孔对混凝土的抗冻性有不利的影响孔径大小决定了混凝土中孔溶液的冰点一般孔径越小冰点越低成冰率也低从而减小因结冰引起的对混凝土的破坏提高混凝土混凝土的抗冻性与其内部结构有直接关系与混凝土孔径大小分布和孔隙率都有关

煤体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对含气性的影响

煤体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对含气性的影响

煤体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对含气性的影响
煤体孔隙结构特征是指煤体内部的孔隙及其型态。

它主要包括比表面积、孔隙率、孔径分布等指标,影响煤体含气量大小。

1. 比表面积:比表面积指单位质量煤样中孔隙表面总积与其质量之比,它是衡量煤体孔隙结构的重要参数,比表面积越大,孔隙结构越松散,空气的进入和煤中气态物质的扩散更加方便,煤体的含气性也就越好。

2. 孔隙率:孔隙率指煤体总孔隙体积与其实体体积之比,孔隙率越高,孔隙性越好,空气的进入和煤中气态物质的扩散也就越方便,煤体的含气性也就越好。

3. 孔径分布:孔径分布反映了煤体内部孔隙的大小,有利于气体流动的孔隙一般在0.02~0.2μm范围内,如果煤体内部孔径较大,有利于气体的进入,同时也有利于煤体的含气性。

油气田沉积演化与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分析

油气田沉积演化与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分析

油气田沉积演化与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分析油气田储层是油气勘探开发的关键,而储层孔隙结构是影响储层物性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以油气田沉积演化与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分析为主题,探讨油气田储层的形成、演化和孔隙结构特征,为油气勘探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一、油气田沉积演化油气田的形成离不开地质年代学和沉积学的理论和方法。

沉积演化过程中,岩石的物理、化学和结构特征都在发生变化,直接影响了储层性质和孔隙结构。

油气田的沉积演化可以分为盆地发育、岩石沉积、成岩作用、油气生成和运移等阶段。

在盆地发育过程中,盆地的地貌造成不同的剖面形态和沉积条件,决定了不同区域的岩相类型、沉积速率和流变特征。

岩石沉积阶段可以分为物质输入、物质分散、沉降沉积、作用改造等不同的过程。

成岩作用包括压实、嵌布、碳酸化、泥岩压溶和流体作用等,通过改变岩石物理和化学特征,直接影响了储层孔隙结构和渗透性。

油气生成阶段,有机质经过成熟作用和热解反应释放出烃类物质,被储存在孔隙中。

油气运移和富集阶段,主要是液体和气体在物理和化学条件下的分布和迁移,富集在有效的储层中形成油气藏。

二、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储层孔隙结构特征直接影响储层性质和储层渗透性,因此是油气田勘探开发中非常重要的因素。

储层孔隙可以分为主孔隙和次生孔隙等,其中主孔隙是沉积过程中原生形成的孔隙,多数情况下是天然形成的,对于储层渗透性的影响最大。

次生孔隙是在成岩变质过程中形成的,对于储层物性的影响较小。

主孔隙结构特征主要包括储层孔隙度、储层孔径和储层孔隙形态等。

储层孔隙度是指储层中孔隙空间的占比例,是指储层孔隙的数量和分布。

孔隙度越大,储层的渗透性越好。

储层孔径是指储层中孔隙的大小分布,大孔径的储层渗透性相对较好。

储层孔隙形态是指储层中孔隙空间的形态特征,如孔洞口径、孔洞形状、孔壁构造等。

孔洞口径越大,其渗透性能越好。

在储层孔隙结构特征中,孔隙度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

孔隙度的大小直接影响储层孔隙体积和渗透性,其大小的变化,会影响储层物性。

储层孔隙类型

储层孔隙类型

4 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图版314~744)4.1 储层孔隙类型(图版314~343)本区孔隙按成因分为三大类:即原生孔隙、次生孔隙、微裂缝等。

4.1.1 原生孔隙:包括原生粒间孔、部分粒内孔及微孔隙原生粒间孔隙:由于长期的压实作用及成岩致密化过程,保存的原生粒间孔隙已较少,一般小于2.5%,平均不足1%。

榆林地区山2储层较发育,最高可达9%。

孔径200~300μm左右,形态较简单,以三角形、四边形及多边形为主。

原生粒内孔:主要存在于燧石或粉砂岩岩屑中,并在成岩过程中有溶蚀扩大的现象,形态不规则,大小5~20μm左右,面孔率较低,一般不高于0.5%。

微孔:指存在于粘土杂基微粒之间的孔隙,孔径一般小于0.5μm,是该区主要的储集空间之一,对孔隙度的贡献,均在60%~70%以上,部分层段甚至达到90%以上。

4.1.2 次生孔隙:次生孔隙类型较多,有岩屑溶孔、长石溶孔、长石铸模孔、杂基溶孔、高岭石晶间孔等。

长石溶孔及铸模孔:在深埋酸性介质条件下,长石等铝硅酸盐矿物由于介质条件的变化,变为不稳定矿物,常形成梳状、蜂窝状孔隙,部分呈铸模孔,苏里格地区及南部陕99井区此类孔隙较常见。

其面孔率最高可达2.5%(榆16井,1987m),孔径最大可达1000~5000μm,大小不均。

岩屑溶孔:多见于中酸性喷发岩、片岩、部分粉砂岩岩屑及少量片麻岩岩屑,是本区最常见的一类储集空间,溶孔中残余有大量粘土矿物,并有析出的自形石英等。

最高面孔率可达4%,形态不规则状,孔径大小不等,大者可达300~3000μm,小者仅数微米至十几微米,平均50~300μm。

杂基溶孔:松散堆积在孔隙中的杂基如火山灰等长期在酸性介质条件下发生溶蚀,此类孔隙是该区储层中较常见的孔隙,其孔径一般在数微米至200μm之间,形态不规则,常残余有杂基,面孔率最高可达5%,平均1.5%。

高岭石晶间孔:岩屑蚀变成因高岭石结晶差,晶间孔少,不足高岭石含量的1/10,孔径<1μm;孔隙沉淀成因的高岭石结晶良好,孔径较大,可达5~20μm,其面孔率约占高岭石总量的1/2~1/4,其面孔率最高可达2.8%。

页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页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第34卷 第2期2013年3月石油学报ACTA PETROLEI SINICAVol.34Mar. No.22013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51274214)、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大项目(No.311008)和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研究课题(PRP/indep-3-1108)资助。

第一作者:杨 峰,男,1987年7月生,2009年毕业于西南石油大学,现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非常规油气开发方面研究。

Email:yangfeng227@163.com通讯作者:宁正福,男,1965年10月生,2002年获石油大学(北京)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油气藏工程和非常规油气开发方面研究。

Email:nzf@cup.edu.cn文章编号:0253-2697(2013)02-0301-11 DOI:10.7623/syxb201302012页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杨 峰 宁正福 胡昌蓬 王 波 彭 凯 刘慧卿(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2249)摘要:为了研究页岩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应用场发射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页岩表面纳米级孔隙微观形态,并通过低温氮吸附法测定了页岩的氮气吸附等温线,同时结合高压压汞实验对页岩储层孔隙结构进行了深入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页岩储层孔隙处于纳米量级,孔隙类型可分为有机质纳米孔、黏土矿物粒间孔、岩石骨架矿物孔、古生物化石孔和微裂缝5种类型,其中有机质纳米孔和黏土矿物粒间孔发育最为广泛;页岩孔径分布复杂,既含有大量的中孔(2~50nm),又含有一定量的微孔(<2nm)和大孔(>50nm);孔径小于50nm的微孔和中孔提供了大部分比表面积和孔体积,是气体吸附和存储的主要场所;页岩阈压非常高,孔喉分选性好,连通性差,退汞效率低,中孔对气体渗流起明显贡献作用,微孔则主要起储集作用。

关键词:页岩;纳米级孔隙;扫描电镜;氮气吸附;高压压汞中图分类号:P618.13 文献标识码:ACharacterization of microscopic pore structures in shale reservoirsYANG Feng NING Zhengfu HU Changpeng WANG Bo PENG Kai LIU Huiqing(Key Laboratory of Petroleum Engineering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Beijing102249,China)Abstract:Nanostructure morphology of shale reservoirs was investigated using a field-emission environmental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and adsorption-desorption isotherms were measured with low-temperature nitrogen adsorption experiments.Combined withhigh-pressure mercury injection,further investigation into characterization of pore structures in shale reservoirs was gained.Resultsshow that pores in shale reservoirs are generally in a nanometer grade,it can be classified into five types:organic nanopores,inter-particle pores between clay minerals,mineral pores in rock skeletons,apertures in palaeontologic fossils and microfractures,of whichthe most common ones are organic nanopores and interparticle pores between clay minerals.The pore-size distribution of shales arecomplex,which includes not only predominant mesopores(2~50nm),but also a certain amount of micropores(<2nm)and macro-pores(>50nm).Micropores and mesopores with a diameter less than 50nm amount to most of specific surface area and pore volumeof shale pores,and mainly are places for gas adsorption and storage.Shale is characterized by high threshold pressure,good-sortingpore throats,poor connectivity and low efficiency of mercury withdrawal.In addition,mesopores in shale apparently contribute a lotto gas percolation,while micropores in shale are mainly for gas storage.Key words:shale;nanopore;SEM;nitrogen adsorption;high-pressure mercury injection 近年来,随着非常规油气藏勘探开发的深入,页岩由于储集丰富的油气资源而突破了将其作为烃源岩或盖层的认识,页岩储层的孔隙结构也受到了广泛关注[1-3]。

陆相页岩油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陆相页岩油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陆相页岩油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发布时间:2023-03-03T03:27:16.492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22年20期作者:李林泽[导读] 页岩孔隙结构是页岩油富集机理的重要研究内容。

李林泽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山东东营 257000摘要:页岩孔隙结构是页岩油富集机理的重要研究内容。

本文将中国不同盆地内陆相页岩油储层的孔隙结构特征进行对比,以期明确岩矿组分、裂缝构造等对孔隙结构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原生孔隙、次生孔隙、微裂缝是陆相页岩的主要储集空间。

中低演化程度条件下,有机质含量与中孔孔体积、孔比表面积呈负相关关系。

层理缝、构造缝为宏孔提供了更多的孔体积。

关键词:陆相页岩油;矿物组构;孔隙结构;孔径分布引言页岩油作为重要的非常规能源战略接替阵地,勘探开发浪潮正在快速兴起[1]。

页岩储层具有复杂的油层物理特征,岩性、矿物组成、裂缝系统等对流体物性有重要影响,储层的孔隙结构表征与流体赋存动用密切相关,也是实现页岩油开发实践突破中的重要研究内容。

本文综合对比对比我国不同盆地、不同层系的陆相页岩油储层特征,旨在厘清孔隙结构的主控因素和作用机制,以期为后续开发效果提升提供借鉴。

1地质概况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全段含油,局部富集,为典型陆相页岩油储层[2]。

芦草沟组为陆相咸化湖盆沉积,具有碎屑岩-碳酸盐岩-火山岩-膏盐混积、源储一体、频繁互层的特点,可分为上下两个甜点段,平均厚度分别为25m和38m,层段埋深3000-4000m。

岩性组合以陆源碎屑岩、碳酸盐岩、火山岩碎屑岩混积为主,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成熟度介于0.8%-0.95%。

松辽盆地青山口组富有机质页岩形成于白垩纪晚期,分布在中央坳陷区和东南斜坡带,自下而上分为三段,青一段为深湖相泥页岩,青二段和青三段为半深湖-滨浅湖泥岩夹粉砂岩,TOC介于1.6%-3.84%,Ro介于0.8%-1.24%[3]。

济阳坳陷沙三段为还原性湖相沉积,发育深灰色泥岩夹粉砂岩、细砂岩,碳酸盐岩等细碎屑沉积,泥页岩厚度100-300m,有机质类型为I型和II1型,TOC介于2%-4%,Ro介于0.7%-1.0%,生油潜力良好。

孔隙结构特征 渗流

孔隙结构特征 渗流

孔隙结构特征渗流渗流介绍渗流是指流体在多孔介质中的运动过程。

多孔介质由许多孔隙和孔隙间隙组成,流体通过这些孔隙和孔隙间隙进行传输和交换。

渗流是地质学、水文学、土壤力学等领域中的重要研究课题。

孔隙结构特征孔隙结构是多孔介质中的孔隙的形态、分布和连通性的总体特征。

不同的孔隙结构对渗流性质有着明显的影响。

孔隙形态孔隙形态是指孔隙的形状和几何特征。

常见的孔隙形态包括球状、板状、椭球状等。

孔隙形态的不同会影响渗流速度和渗透率。

球状孔隙有较大的连通性,渗流速度较快,而板状孔隙较窄且不连通,渗流速度较慢。

孔隙分布孔隙分布是指孔隙在多孔介质中的空间分布情况。

常见的孔隙分布模式有均匀分布、聚集分布和随机分布等。

均匀分布的孔隙结构具有较好的连通性,渗流性能较好。

而聚集分布的孔隙结构孔隙之间的连通性较差,渗流能力较弱。

孔隙连通性孔隙连通性是指孔隙间的连通程度。

孔隙连通性越好,渗流速度越快。

孔隙连通性主要取决于孔隙的形态、分布以及孔隙间隙的大小。

孔隙连通性较好的多孔介质具有较高的渗透率和流动性。

孔隙体积分数孔隙体积分数是指多孔介质中孔隙体积与总体积之比。

孔隙体积分数可以用来描述多孔介质的多孔介质性质。

孔隙体积分数越大,多孔介质中的渗流能力越强。

渗流过程渗流过程是流体在多孔介质中传输和交换的过程。

渗流过程受到孔隙结构特征的影响,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研究和模拟。

渗流模型渗流模型是对渗流过程进行建模和描述的数学模型。

常用的渗流模型包括达西定律、经验渗流方程和计算流体力学模型等。

这些模型可以通过考虑孔隙结构特征来预测渗流速度、渗透率等渗流性质。

渗流实验渗流实验是通过实验手段来研究渗流过程的方法。

常用的渗流实验包括渗透试验、注水试验和压汞试验等。

通过测量渗流速度和渗透率等参数,可以分析多孔介质的孔隙结构特征和渗流性质。

渗流模拟渗流模拟是通过计算机模拟方法来模拟渗流过程的方法。

常用的渗流模拟方法包括有限元法、格子Boltzmann方法和离散元法等。

储层孔隙结构

储层孔隙结构
一、孔隙铸体法 主要测定:孔隙形状、大小和分布,喉道类型、孔喉连通性等。 孔隙铸体类型: •三维孔隙铸体 将染色树脂灌注到孔隙空间中,待树脂固结后,再溶解掉岩石骨架,便得到三 维孔隙铸体-孔隙实体。采用扫描电镜观察研究。 特点: 三维化、直观化、定量化。措施先进。
23
•孔隙铸体薄片 孔隙中灌注染色树脂→切成薄片。显微镜下观察研究。 特点: •二维化、直观化、定量化。 •规则网格化旳切片→可了解孔隙三维空间构造。 与常规薄片相比,最大优点: •孔隙构造颜色鲜明,易观察。 •可防止常规薄片常出现旳人工诱导孔隙和裂缝。
直角座标系中:
•歪度愈粗、分选愈好,毛管压力曲线愈靠左下方座标,而且曲 线凹向右方;
•歪度愈细、分选愈差,毛管压力曲线愈向右上方座标偏移,而
且曲线凹向左方。
29
曲线形态分类: 六种经典旳曲线模式 (Chilingar,etc,1972)
①未分选 ②分选好 ③分选好,粗歪度 ④分选好,细歪度 ⑤分选不好,略细歪度 ⑥分选不好,略粗歪度
往加剧储层非均质性。
15
③粒间孔隙
•浅滩粒间孔 高能浅滩。 特点:灰泥和胶结物少,颗粒 分选和圆度好。
•远洋白垩孔隙 低能远洋环境。颗石藻等微生 物或生物碎屑间旳孔隙。 特点:主要为微孔隙。
•壳体遮蔽孔隙 生物壳体或壳体碎片沉积而成 旳孔隙。
•原生角砾孔隙 角砾间孔隙、角砾内孔隙。
16
④生物格架孔隙
宽度一般不大于0.1μm,有旳可达0.2μm
5
③杂基内微孔隙 粘土杂基和碳酸盐泥中存在旳微 孔隙。 特点: 孔隙极细小,仅在扫描电镜下可 清楚辩认。 可形成高孔隙度,但渗透率很低。
④层面缝 具剥离线理旳平行层理纹层面间旳孔缝。 在一系列厘米级甚至毫米级厚度旳平板薄层间,为力学性质单 薄旳界面,极易剥离,其界面间即为层间缝。

加气混凝土内部孔隙结构特征分析

加气混凝土内部孔隙结构特征分析

加气混凝土内部孔隙结构特征分析一、前言加气混凝土是一种轻质高强度的建筑材料,其内部孔隙结构是其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

本文将对加气混凝土内部孔隙结构进行分析。

二、加气混凝土的内部孔隙结构1. 加气混凝土的孔隙类型加气混凝土的内部孔隙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气泡孔隙和粘土颗粒孔隙。

其中,气泡孔隙是由于加气剂的作用产生的,其大小和分布均匀,一般为闭孔结构;粘土颗粒孔隙则是由于混凝土中的粘土颗粒导致的,其大小和分布不均匀。

2. 加气混凝土的孔隙分布加气混凝土的孔隙分布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均匀分布、局部聚集、分散分布和连通分布。

均匀分布的孔隙可以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密实性,局部聚集的孔隙则会导致混凝土的强度和密实性降低。

3. 加气混凝土的孔隙率加气混凝土的孔隙率是指混凝土中孔隙体积占总体积的比例。

孔隙率越大,混凝土的轻质化程度越高,但强度和密实性也会相应降低。

一般来说,加气混凝土的孔隙率在15%~50%之间。

三、加气混凝土内部孔隙结构分析方法1. CT扫描CT扫描是一种无损检测方法,可以直观地显示出加气混凝土内部的孔隙结构。

通过对CT图像的分析,可以得到混凝土的孔隙率、孔隙分布和孔隙类型等信息。

2. 气体渗透法气体渗透法是一种通过测量气体在孔隙中的扩散速度来计算孔隙结构的方法。

通过对孔隙结构的分析,可以得到混凝土的孔隙率、孔隙分布和孔隙类型等信息。

3. 压汞法压汞法是一种通过测量孔隙内压力与压汞量之间的关系来计算孔隙结构的方法。

通过对孔隙结构的分析,可以得到混凝土的孔隙率、孔隙分布和孔隙类型等信息。

四、加气混凝土内部孔隙结构特征分析1. 孔隙率分析加气混凝土的孔隙率一般在15%~50%之间,具有良好的轻质化效果。

但孔隙率过高会导致混凝土的强度和密实性降低,影响其使用寿命。

2. 孔隙分布分析加气混凝土的孔隙分布情况对混凝土的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均匀分布的孔隙可以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密实性,而局部聚集的孔隙则会导致混凝土的强度和密实性降低。

石千峰组孔隙结构特征

石千峰组孔隙结构特征

石千峰组孔隙结构特征石千峰组是中国地质专用名词,指的是中国寒武纪晚期的一套沉积岩组合。

石千峰组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因为它在中国和世界各地都发育着丰富的化石资源,对研究地球历史和生物演化具有重要价值。

石千峰组主要由泥岩和粉砂岩组成,这些沉积岩中的孔隙结构特征是解析石千峰组沉积环境、岩性特征和储层性质的重要依据。

下面将详细介绍石千峰组的孔隙结构特征。

1.岩石类型:石千峰组主要由泥岩和粉砂岩组成。

泥岩中的孔隙主要以粘土矿物间隙、有机质间隙和矿物颗粒间隙为主。

粉砂岩中的孔隙主要以矿物颗粒间隙、溶蚀孔、构造孔和胶结孔等为主。

2.孔隙类型:石千峰组的孔隙类型丰富多样。

其中,粉砂岩中的孔隙类型较为复杂,包括颗粒间隙、溶蚀孔、溶解孔、胶结孔、构造孔等。

泥岩中的孔隙类型相对简单,以颗粒间隙和有机质间隙为主。

3.孔隙形态:石千峰组的孔隙形态多样。

粉砂岩中的孔隙形态主要有圆形、椭圆形和不规则形状。

其中,溶蚀孔和胶结孔往往呈不规则形状,溶解孔则呈圆形或椭圆形。

泥岩中的孔隙形态相对规则,多呈颗粒间隙形态。

4.孔隙度:石千峰组的孔隙度一般较低。

粉砂岩的孔隙度通常在5%到15%之间,泥岩的孔隙度较低,一般在2%以下。

由于孔隙度较低,石千峰组中的沉积岩属于致密储层,储层性质相对较差。

5.孔喉尺寸:石千峰组孔隙中的孔喉尺寸较小,大部分孔喉的尺寸在1微米到100微米之间。

其中,溶蚀孔和溶解孔的孔喉尺寸相对较大,可以达到100微米以上。

泥岩中的孔喉尺寸较小,通常在1微米以下。

6.孔隙连通性:石千峰组的孔隙连通性较差。

粉砂岩的孔隙连通性相对较好,其中溶蚀孔和溶解孔是孔隙连通性较好的类型。

泥岩的孔隙连通性较差,颗粒间隙之间的连通性通常较弱。

综上所述,石千峰组孔隙结构特征主要包括岩石类型、孔隙类型、孔隙形态、孔隙度、孔喉尺寸和孔隙连通性等。

这些特征对研究石千峰组的沉积环境、岩性特征和储层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对于油气勘探与开发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孔隙的特点范文

孔隙的特点范文

孔隙的特点范文孔隙是指物体内部的孔洞结构,可以是微小的空隙、裂隙或空气泡等。

孔隙的特点如下:1.孔隙的形状多样:孔隙可以有不同形状,包括圆形、椭圆形、矩形、不规则形状等。

这种形状的多样性也导致了孔隙的分布不均匀性。

2.孔隙的尺寸范围广泛:孔隙的尺寸范围可以从纳米级别到数毫米,甚至更大。

这种尺寸范围的差异决定了孔隙的性质和功能。

3.孔隙的分布不均匀:孔隙往往在物体内部分布不均匀。

有些地方可能密集地存在许多孔隙,而有些地方可能几乎没有或只有少量的孔隙。

这种分布不均匀性对物体的性能和功能产生了重要影响。

4.孔隙的连接性:孔隙之间可能存在连接通道,也可能是孤立的。

连接通道可以使孔隙之间产生液体或气体的流动,增加物体的渗透性和传输性能。

5.孔隙的密度:孔隙的密度指单位体积内孔隙的数量。

孔隙的密度高低决定了物体的质量和密度。

密度高的孔隙可能会导致物体的强度下降,而密度低的孔隙可能会导致物体的质量降低。

6.孔隙的含水量:对于含水的物体,孔隙可能包含水分。

孔隙的含水量可能影响物体的渗透性、导电性、导热性等物理特性。

7.孔隙的功能:孔隙可以影响物体的性质和功能。

例如,孔隙可以使物体具有较低的密度、较低的热传导性能、较高的吸湿性能等。

此外,孔隙还可以用于储存和释放物质,如吸附剂和催化剂中的孔隙可以用于吸附和释放物质分子。

总而言之,孔隙是物体内部的空洞结构,具有多样的形状和尺寸范围,分布不均匀,并具有不同的连接性、密度和含水量。

孔隙的特点必须与物体的结构、功能和性质相结合来进行研究和分析。

孔隙结构特征参数求法

孔隙结构特征参数求法

a 、 平均孔喉半径r (单位:µm )表示岩石平均孔喉半径大小的参数,即半径对饱和度的权衡。

求法:()()()∑∑-----+=1112i i i i i i S S S S R R rb 、分选系数Sp (单位:µm )反映喉道大小分布集中程度的参数,其物理意义相当于物理统计中的标准偏差。

具有某一等级的喉道占绝对优势时,Sp 值小,表示喉道分选程度好。

求法: ()()()∑∑∑∑-----⎪⎭⎫ ⎝⎛-+=-=11212*2*i i i i p i i i i p i P s s s s r r r s s r r Sc 、相对分选系数R D ( 无因次量)相对分选系数是更能准确地反映喉道分布均匀程度的参数。

其物理意义相当于物理统计中的变异系数。

相对分选系数越小,喉道分布越均匀。

求法是:r S D pR =d 、均质系数α( 无因次量)均质系数是表征储油岩石孔隙介质中每一个喉道(Ri )与最大喉道半径的偏离程度。

从公式还可以认为是平均半径与最大喉道半径之比。

α在0~1之间变化,α越大,孔喉分布越均匀。

求法是:()⎰∑∑=∆∆⨯===D S D D n i Ini I i ds s R S R S S R R 011max *1αRi —孔喉半径分布函数中某一孔喉半径(µm );Rmax 、RD —最大孔喉半径I S ∆—对应于Ri 的某一区间的汞饱和度(%)。

e 、结构系数p Φ(无因次量)它是表征了真实岩石孔隙结构特征与假想的等长度和等截面积的平行毛管束模型之间的差别,他的数值是影响这种差别的各种综合因素的度量。

其表示如下:()28r K p φ=Φ r …………..平均孔半径 (µm ;)k………….渗透率 ( µm 2 ) ;φ ………孔隙度 (小数)f 、特征结构系数p Dr Φ⨯1(无因次量)它既反映分选程度,又反映孔喉连通程度。

此值愈小,岩样孔隙结构愈差。

石千峰组孔隙结构特征

石千峰组孔隙结构特征

4.4.5 石千峰组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图版632-672)
石千峰组厚度介于250-320m之间,除牛1井、神3井两个相对较薄的地层点之外,厚度一般在280m以上,阿拉泊以北厚度逐渐有减小之势,岩性以紫红色、紫灰色砂岩、灰绿色砂岩与紫红色泥岩互层。

砂岩成分复杂,分选差,普遍含钙质夹层,一般以粗粒、粗~中粒、中粒长石岩屑石英砂岩、岩屑长石砂岩、长石岩屑砂岩等为主,底部常见细砾岩。

电性曲线上常表现为视电阻率低,自然电位曲线偏正或正负锯齿状相间。

粘土充填物以高岭石、绿泥石、中酸性火山灰等为主。

在石千峰组,硅质胶结物比较普遍,其形态、产状各种各样,以粒状或它型充填物的形式为主,含量1~2.5%之间,方解石含量一般在0.5%,凝灰质一般呈褐红色蚀变的产物并析出少量铁质,其收缩并溶蚀扩大形成了石千峰组特有的储集空间,岩矿特征如表8。

石千峰组储层碎屑组分填隙物特征表8
图15 石千峰组孔隙组合直方图
孔隙组合以粒间孔为主(3~6%),并见发育的长石溶孔、凝灰质蚀变失水的收缩孔并溶蚀扩大(1~9%),并见少量的岩屑溶孔(强烈溶蚀段可达3~12%)、高岭石晶间孔(图15)。

石千峰组是一套中低孔高渗性储层。

其中千5孔隙度平均11.9%,渗透率44.2×10-3μm2。

孔隙度大于8%的样品占90%以上,渗透率大于2×10-3μm2的样品占58.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铸体薄片法、图像分析法、各种荧光显示剂注入法、扫 描电镜法等 铸体模型法、数字岩芯孔隙结构三维模型重构技术
1 压汞法 1.1 原理
采用压汞法注入水银时,因为水银是非润湿相液体,欲进入孔隙系统,需要克服表面张力所产
生的毛细管阻力。控制水银进入孔隙系统的是喉道大小而不是孔隙大小,所以在测量过程中求得与
小、喉道极细的特点。 强烈的压实作用使颗粒呈镶嵌式接触,不但 孔隙很小、喉道极细,而且呈弯片状。该类 喉道细小、弯曲、粗糙,容易形成堵塞。 多见于杂基支撑、基底式及孔隙式胶结类型 的砂岩。
喉道类型
4.弯片状喉道 5.管束状喉道
(a )
(b)
(c)
按孔隙直径大 小分类 管形<0.2um,裂缝<0.1um。粘土、致密岩中的 一些孔隙属于此类型。因流体与周围介质分子之 间的巨大引力,在通常温压下流体在这种孔隙中 不能流动,增大温度和压力也只能引起流体呈分 子或分子团状态扩散。
3.微毛管孔隙
碎屑岩孔隙结构 对于碎屑岩,可将空隙分为两大类,即狭义的孔隙和裂缝。进一步分为四小类:粒间孔隙、粒内孔隙、 填隙物内孔隙和裂缝。按成因将其分为原生孔隙和次生孔隙两大类,然后按产状和几何形状进一步分类。 粒间孔隙:顾名思义,粒间孔隙就是碎屑颗粒之间的孔隙,这些孔隙可以是原生粒间孔隙、 粒间溶孔、铸模孔或超粒孔等,也可以是次生的溶蚀粒间孔。所谓的溶蚀是指地表水和地下水相结合, 对以碳酸盐为主的可溶性岩石产生化学溶解和侵蚀作用。这种溶孔,形态多种多样,有港湾状、伸长状 等。粒间溶孔往往是在原生粒间孔隙或其他孔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粒内孔隙:颗粒内部的孔隙包括原生粒内孔、矿物解理缝和粒内溶孔。原生粒内孔主要是岩屑内的粒间微 孔或喷出岩屑内的气孔。常沿解理缝发生溶解作用。 填隙物内孔隙:填隙物内孔隙包括杂基内微孔隙、胶结物内溶孔(图2.4)和晶间孔等。杂基内微孔隙通常 是在黏土杂基和碳酸盐泥中所存在的微孔隙。这种孔隙极为细小在所有的碎屑岩储集岩中都或多或少存 在这种微孔隙。这种孔除虽可形成百分之几十的孔隙度,但由于孔隙半径小,渗透率往往很低。胶结物 内溶孔为胶结物内发生溶解作用形成的溶孔。晶间孔为胶结物晶体之间的残留孔隙。 裂缝:裂缝包括沉积成因的层面缝以及成岩和构造作用等形成的裂缝。
(d)
(e)
颗粒
杂基
微孔隙
喉道
孔隙
图 4 孔隙喉道的类型示意图(据罗蛰潭、王允诚,1986) (a)喉道是孔隙的缩小部分;(b)可变断面收缩部分是喉道;(c)片状喉道; (d)弯片状喉道;(e)管束状喉道;
第二节 孔隙结构的研究方法
目前研究孔隙结构的实验室方法很多、发展较快,总体上分为三大类。 a.间接测定法:如毛细管压力法,包括压汞法、半渗透隔板法、离心机法、动力驱替法、蒸气压力法 等。,如毛细管压力法,包括压汞法、半渗透隔板法、离心机法、动力驱替法、蒸气压力法等。
粒内溶孔。粒内溶孔是指各种碳酸盐岩颗粒内部由于选择性溶解,颗粒被局部溶蚀而
形成的孔隙。当溶蚀作用扩展到整个颗粒,形成与原颗粒形状、大小完全一致的铸模
时,可称为颗粒铸模孔隙。 基质内孔隙。所谓基质,是指有些岩石的矿物颗粒大小悬殊,大的颗粒散布在小的颗 粒之中,地质学中把大的矿物叫斑晶,小的矿物叫基质。基质内孔隙包括灰泥内孔隙、 胶结物孔隙等。灰泥内孔隙为碳酸盐灰泥中存在的微孔隙。这种孔隙极为细小,由于 孔隙半径小,滲透率往往很低。胶结物内溶孔为胶结物内发生溶解作用形成的溶孔及 胶结物晶体之间的残留孔隙。
①完整粒间孔隙
1.粒间孔隙(共同特点是不论颗 粒填隙物或孔隙均看不到溶蚀 现象)
②剩余粒间孔隙
③缝状粒间孔隙
是指粒间孔隙基本被填隙物充填,只剩余 一些缝隙
2.粒内孔隙 3.填隙物内孔隙 4.裂缝孔隙
按孔隙产状及 溶蚀作用分类
5.溶蚀粒间孔隙
①部分溶蚀粒间孔隙 ②印模溶蚀粒间孔隙 ③港湾状溶蚀粒间孔隙 是指相邻粒间孔隙之间的喉道同时受到溶 蚀,致使两个甚至多个粒间孔隙成长条状 孔隙者 是指岩石受到了强烈的溶蚀作用,致使一 个甚至几个碎屑颗粒与周围的填隙物都被 溶掉而形成的超粒特大孔隙 特点是孔隙不仅处于颗粒内部,而且数量 众多,往往呈蜂窝状或者串珠状 是指一些碎屑颗粒或(和)填隙物晶粒被 溶去而残留的印模孔隙
图 1 储集岩孔隙网络系统(a 据陈碧珏,1987;b 据邸世祥,1991;c 据陈作全,1987)
2.研究现状
研究储层孔隙结构,深入揭示油气储层的内部结构,对油气田勘探和开发有着重要的意义。 储层孔隙结构研究主要集中于储层孔隙结构成因分析、储层孔隙结构的定量表征和分类评价、
基于储层孔隙结构研究进行储层评价、储层孔隙结构对流体活动的影响、储层孔隙结构对开发的影响、
具体测量时是在每个压力只待岩样中
达到毛细管压力平衡时,记录下压力值和
注入水银量,将水银进入体积除以岩样的
总体积,即为进入岩样的水银饱和度。将
若干压力点的压力值作为纵坐标,再将测
得的各点水银饱和度值作为横坐标,绘成
毛细管压力-饱和度图,就可以得到水银注
入该岩样的毛细管压力曲线。
1.3 毛细管压力曲线的形态分析
S max

0
PcidSi
简化表达式
S max
Pc
P
i 0
9
c ( i ~ i 1)
Si ~ i 1
S max
1.7 平均毛管压力和“J”函数
J ( Sw) pc K


J ( Sw)
pc cos
K

上两式称为J函数;做J函数与Sw的关系曲线称J函数曲线。由于J函数中Pc/σ cosθ 的存在,使J 值不受流体的影响。因而同样品用不同流体测得的J函数曲线应该是一样的。这给Pc资料对比带来很 大方便。Leverett认为:同类岩石J函数具有普遍意义,即同—岩层内各岩样可引一条J函数曲线。故
碳酸盐岩空隙结构 与碎屑岩相比碱酸岩盐的储集空间更为复杂,不仅有狭义的孔隙,而且还有裂缝和 溶洞,储集空间的大小和变化很大,下面分别介绍。既可以和岩石组构有关,又可以与岩 石组构无关。 粒间孔隙。碳酸盐岩的粒间孔隙是指碳酸岩颗粒之间的孔隙,包括原生粒间孔隙和粒 间游孔。原生教间孔隙是指在颗粒含量高,颗粒星支排状时粒间未被灰泥和胶结物填 充的部分。灰泥,又称灰泥基质,是碳酸盐岩基本组成成分之.粒间前孔是由于赖粒之
通道孔隙。通道孔隙是指横向连续好且星板状或扁平状通 道的孔隙,为溶解作用成因。 裂缝。装缝是指碳酸盐岩中十分重要的一类储集空间, 同时也是沟通碳酸盐岩中各种 孔隙、溶洞的通道。 溶洞。溶洞是指不受岩石组构控制,由溶解作用形成的较大的储集空间,这类空隙形 态不规则,大小不一,连通性各异。其直径一般很大,有些可达1.5-2m,甚至更大。 晶洞。晶洞也称孔洞,为直径小于1cm的溶洞,小洞为大于1cm但小于1m的溶洞。大洞 为大于1m的溶洞。
间的灰泥或胶结物受溶解和颗粒边缘被选择性溶解所形成的孔隙。
粒内孔隙。碳酸盐岩的粒内孔家指碳酸盐岩颗粒内部的原生孔隙和粒内溶孔。原生粒 内孔隙通常指生物体腔孔隙,即生物死亡后,软体部分腐烂济解,体腔未被全部填充 而保存下来的孔隙。张力孔隙连通性差,有效孔隙度不高,但常与生物碎粒间孔除伴 生,形成较好的储层。
2.次生孔隙
③收缩孔隙(砂岩中某些矿物如海绿石、赤铁矿、粘土矿物等发生脱水 或重结晶收缩而产生的裂缝)
④晶间孔隙(重结晶作用和胶结作用产生的晶体之间的孔隙)
3.混合孔隙
图 2 次生孔隙类型及形成模式图(据罗明高,1998) 注:A—砂岩中溶蚀作用前的主要孔隙特征,包括粒间孔、 收缩孔和裂缝;B—砂岩中溶蚀作用后的主要孔隙特征,包 括扩大的粒间孔、特大孔、粒内
油气田开发对储层孔隙结构的影响和储层孔隙结构研究方法手段的改进等几个方面。
3.孔隙及喉道类型
① 孔隙类型
①颗粒支撑的原生粒间孔隙 ②粒间基质充填不满所遗留下来的孔隙
1.原生裂隙 ③基质内部有杂基支撑的孔隙 ④原始岩屑粒内孔隙 成因分类 ①溶蚀孔隙(包括颗粒、基质、胶结物、交代物溶孔)
②破裂孔隙(一些层理缝和矿物解理缝也属此类)
表示最高压力所对应的以及比它更小的喉道半径对应的孔隙体积占整个岩样体积的百分数, Smin值与岩石的润湿性有关。可能代表残余油,也可能代表束缚水。
1.6 平均毛管压力和“J”函数
在毛细管压力曲线上,注入压力从零至最大值可以确定对应的平均毛管压力,用来说明岩样的平 均性质。平均毛管压力的表达式:
Pc
④长条状溶蚀粒间孔隙
⑤特大溶蚀粒间孔隙 ⑥溶蚀粒内孔隙 ⑦溶蚀填隙物内孔隙 ⑧溶蚀裂缝孔隙
1.超毛管孔隙
流体可以在其中自由流动,服从静水力学 的一般规律。管形孔隙直径大于 500um, 裂缝大于 250um。
2.毛管孔隙
微裂缝和一般砂岩中的孔隙属此类。管形 0.2um-500um,裂缝 0.1um-250um。
Φ —水银的润湿接触角;r —喉道半径,cm。
1.2 毛细管曲线特征
压汞曲线形态主要受孔隙分布的歪度及分选性两个因素控制。 歪度:指孔、喉大小分布偏于粗孔喉或细孔喉,偏于粗孔喉的称粗歪度,反之称为细歪度。 分选:指孔喉大小、分布的均一程度。大小、分布愈集中,表明分选性愈好,毛管曲线上就会出现一
平台;当孔喉分选差时,毛管曲线是倾斜的。
1.4 毛管压力曲线的定量特征
① 入口压力Pd
Pd评价储集岩、Pd为二次运移的最小压力。 ② 饱和度中值压力Pc50、中值半径r50及h50
r50:
h50:相对渗透率曲线时这样计估计,有相对 渗透率曲线未必一定是h50,可能为h30、h40,即 是临界含水饱和度所对应的油柱高度。
1.5 最小非饱和孔隙体积百分数Smin%
晶间孔隙。晶间孔隙是指碳酸盐岩矿物晶体之间的孔隙,大部分是由于白云岩成岩作 用形成的。由于其孔隙度较大,常为石油或地下水的理想储层。白云岩中晶间孔隙的 发育主要是白云岩晶体之间未被置换的碳酸钙或石膏溶解所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