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围场的设置原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木兰围场的设置原因

【摘要】清朝时期,皇帝每年都会举行木兰行围活动,木兰围场这个地名也因此得名。本文试从历史形势出发,探究木兰围场设置的原因。

【关键词】木兰围场;行围;原因

木兰围场位于现今河北省承德市,清朝时期,每年的七、八月份,清朝皇帝都会带领朝廷官员、八旗子弟到木兰围场行围狩猎、巡视习武。康熙皇帝设置木兰围场,并非是为狩猎娱乐,而是经过深谋远虑而做出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军事决定。

一、习武骑射,砥砺八旗官兵斗志与锐气

自祖辈起沿袭下来的射猎活动培养了满人勇武好战的精神与强健的体魄。满族骑兵们凭借自己的“马背精神”得以入关并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一统。“首崇骑射”很自然成为清代的一项基本国策。

然而入关以后,政局渐趋稳定,各项统治日益完善。许多王公贵族滋长了贪图安逸享乐、疏于习武的心理,昔日勇敢好战的精神逐渐消失。尤其是那些生在新环境中的八旗子弟们生活过于悠闲舒适,骄奢之风弥漫,意志消沉、庸碌无能,更谈不上习武骑射了。在这种优裕的环境中,八旗官兵的纪律愈发松弛,锐气日消,害怕吃苦与战争,身体素质也大不如前。此时正逢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三藩之乱,清王朝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统治危机当中。然而在这生死关头,竟有许多满族王公、八旗官兵临阵脱逃,甚至虚报战功

窃取名利。康熙皇帝对此深恶痛绝,曾专门颁旨斥责:“用兵地方,诸王、将军、大臣,于攻城克敌之时,不思安民定难,以立功为名,但志在肥己,多掠占小民子女,或借名通贼,将良民庐舍焚毁,子女俘获,财物攘取。”因此,平定三藩之后,康熙皇帝决心通过围猎练习武艺,提升八旗官兵的身体素质,锻炼吃苦耐劳的性格,扭转他们临阵脱逃、贪图享受的恶习,恢复他们尚武淳朴、英勇善战的民族传统,达到建设一支精明强干、勇猛好战的军队的目的。

通过秋狝训练八旗士兵骑射技术与劳苦精神,从而加强国家武备,提升军队战斗力。只有八旗官兵拥有了强健的体魄与勇猛的斗志与锐气,才可以更好地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康熙皇帝设置木兰围场举行秋狝活动将其称为“家法”,恐怕也是从自身的统治需要出发,以维持自身政权的存在与发展。

二、抚绥蒙古,加强对北方少数民族的联系与管理

清朝重臣魏源曾这样说过:“本朝抚绥蒙古之典,以木兰秋狝为最盛。”而木兰围场的选址以及秋狝活动的进行也与绥柔蒙古,加强对塞北少数民族的控制密切相关。

“三皇不治五帝不服”的蒙古是历来中央统治者都面临的北部边患,对清朝而言也是一样。蒙古部落数量较多、人口数目较大,不仅各部落之间会时常有战争发生,每个部落内部也经常会产生纷争。时值沙俄侵占东北,部分部落协助其侵扰我国领土。康熙四年,沙俄侵占黑龙江雅克萨,入侵色楞河流域,鼓动喀尔喀蒙古进行民族分裂活动。康熙十六年,漠西厄鲁特准噶尔部叛乱,占领新疆、

青海、漠北蒙古等地,企图与清政府划区而治。面对蒙古叛乱势力的威胁,康熙皇帝不得不思考抚绥蒙古、维护统一大业的方法。而木兰围场恰好位于位于内蒙古招乌达盟、卓索图盟、锡林郭勒盟与察哈尔蒙古东四旗接壤处,在此练兵习武,可以起到震慑北方少数民族与沙俄势力,巩固北方边防的目的。

与此相关的还有当时特有的“围班”制度。由于蒙古各部位于高原地带,气候寒冷,多数人都没有出痘。到内地后常常因为天气炎热出痘死亡。所以许多蒙古王公大臣害怕到京城觐见清朝皇帝。同时清朝皇帝也害怕由于蒙古王公的朝见行为,将病毒传染给京城百姓。为了达到加强与蒙古各部落联系的同时,消除蒙古王公的顾虑,也为了防治疾病的扩散,保护京城百姓,康熙皇帝便选择在离蒙古较近的木兰围场进行围猎活动,并规定了蒙古王公定期朝见的“年班”和“围班”制度,即凡是已经出过痘的有免疫力的王公贵族每年年末轮流到京城朝见皇帝,这叫做“年班”。没有出过痘缺少免疫力的王公则在塞外轮流陪同皇帝围猎,这叫做“围班”。康熙皇帝可以利用秋狝的机会定期接见王公贵族,发展满蒙关系。因而木兰围场的设置,起到了一个“隔离带”的作用,同时,更重要的是为加强对北方少数民族的联系与管理,维护国家的团结与稳定。

三、避暑休憩

满洲皇帝入关以前,他们所在的辽东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老城村)不但纬度较高,夏秋季节凉爽舒适,并

且群山环抱、森林众多,便于围猎。然而入关以后,北京夏季“褥暑难堪”,满族王公贵族很难适应。摄政王多尔衮因对北京的盛夏难以忍受,提出兴建避暑城的想法多尔衮的想法道出了当时清朝许多王公大臣的心声。

在三次北巡过后康熙皇帝对于“木兰围场“异地情有独钟。木兰围场位于内蒙古招乌达盟、卓索图盟、锡林郭勒盟与察哈尔蒙古东四旗接壤处,本为蒙古人的天然牧场。蒙古高原东南侧,大兴安岭和燕山余脉汇接处,塞罕坝横亘西北,自西北高原海拔1350米,向东南倾斜至750米,北纬41度52分,东经117度44分。东西相距三百里,南北二百余里周长一千三百余里。这里土地辽阔、山环水绕、树木丛生、凉爽宜人,宜于众多野生动物的生长繁殖,开阔且复杂多样的地形也有利于围猎的实施,与之前他们所在的辽东赫图阿拉气候、环境较为接近。同时,由于围场离京城仅330公里,远近适宜。《啸亭杂录》记载:“木兰在承德府北四百里,盖辽上京临演府、兴州藩地也,素为翁牛特所据。康熙中,藩王进献,以为莞猎之所。”,被誉为“万灵萃集,高接上弯,群山分干,众壑朝宗”之灵囿胜地。因而康熙皇帝将其作为他们行围游猎、避暑休憩的场所。

除此之外,从历史背景来说,明清皇朝嬗递,满族入主中原,造成了社会文化思想的大震荡和大变动。一方面实学精神的弘扬、对君主制度批判酿成社会人文思潮的涌动;另一方面满清皇室又建立起中国历史上最为严密完备的君主专制制度。在这一种新的政治

文化格局下,清初统治者不得不励精图治,推动已有垂暮气象的中国封建社会步入最后的盛世。

综上可见,举行木兰秋狝是康熙皇帝在基于种种背景与考虑下,以十分高远的战略眼光所作出的决定。

【参考文献】

[1]何立平.巡狩与封禅——封建政治的文化轨迹[m].齐鲁书社,2003.

[2]赵艳玲,付际红.清代承德社会经济变迁[m].辽宁民族出版社,2007.

[3]刘家驹.清史拼图[m].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

[4]张雪峰.康熙皇帝与木兰秋狝[j].历史教学(高校版),2003(06).

[5]景爱.木兰围场建置考[j].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4(02).

[6]孙克勤.皇家猎苑——木兰围场[j].北京档案,2007(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