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中医古籍中“酒癖”的病因病机探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Vol.7No.4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

“酒癖”一病是由长期饮酒引起,其主要症状为胁肋胀痛或胁下痞块、腹胀便溏、纳呆、神疲乏力等。根据其症状来看,此病大致相当于西医的酒精性肝硬化一病。隋·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卷二十)·癖病诸候》中提出“酒癖”的病名:“夫酒癖者,因大饮酒后,渴而引饮无度,酒与饮俱不散,停滞在于胁肋下,结聚成癖,时时而痛,因即呼为酒癖。

间特点来分类外感热病的方法只存在于《伤寒论》当中,加之叙述太简,多被后人所误解。

2六时是一种动态的自然天时

《周髀算经》说:“日加酉之时,西游所极,日加卯之时,东游所极,……冬至日出辰而入申,……夏至日出寅而入戌。”意思是说,一年四季昼夜长短是不一样的,春分、秋分之时,白天和黑夜相等,漏壶(古代记时钟)的指针日落时正好处在西边的中点酉时这个刻度上,日出时正好指在东边的中点卯时这个刻度上;而到了冬至,指针到了辰时,太阳才出来,指针刚到申时,太阳就落山了;到了夏至,指针刚指寅时,太阳就出来了,指针到了戌时,太阳才落山。《内经》云:“临病之工宜需两审也。”季节不同,地点不同,六时所主时段是有变化的。因此,《伤寒论》的六时是一动态天时。从寅至辰上,在不同季节和地点,均是一个起始时间,是在其“上”,而非在其间,从六时的不相连接上也可反证这一点。

3六证是与病时、病位、病性相统一的纲领性脉证

日本人喜多直宽在《伤寒论疏义》中提出一个较有影响的见解:“本经无六经字面,所谓三阴三阳,不过假以表里寒热虚实之义,固非脏腑经络相配之谓也。”“本论所谓三阴三阳,所以标病位也。阳刚阴柔、阳动阴静、阳热阴寒、阳实阴虚是既常理,凡病属阳属热属实者,谓之三阳,属阴属寒属虚者,谓之三阴。”近代许多医家多从之,并加以发挥,丰富和发展了《伤寒论》的辨证论治内容。但需要指出的是,他混淆了六病和六证两个概念,忽略了六时在外感热病分类上的重要意义。六病只是一个病时概念,以区分伤寒病的发热类型和时间特点,以及同一方证由于病时的差异而造成的临床表现不同,例如阳明病、少阴病、厥阴病的吴茱萸汤证;阳明病、少阴病的大承气汤证等等。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本条是太阳病的提纲证。那么,“太阳”在这里是指什么呢?它和太阳病、太阳证又是什么关系呢太阳是三阴三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之一。《伤寒论》中众多单独使用三阴三阳名称的多指病位系统而言,如太阳受之、太阳中风、太阳初得病时、太阳随经、阳明内结、转属阳明、属阳明、阳明居中主土等。三阴三阳太阳主表、阳明主里、少阳主半表半里。这样第一条就可以翻译为:表部感受了伤寒病,则会出现脉浮、头项强痛、发热恶寒的太阳证。太阳证是典型的太阳病,是太阳病中病时、病位、病性相统一的纲领性脉证。太阳病篇中凡是冠太阳病的其他方证都具有在太阳时发病的特点,热型为发热恶寒。其中有表证,有非表证,有热证,有寒证,有实证,有虚证,目的是要和太阳证相鉴别。同样,阳明证是典型的阳明病,是在阳明病中病时、病位、病性相统一的纲领性脉证。阳明病篇中凡是冠阳明病的条文及其方证都具有在阳明时发病的特点,热型为潮热,不恶寒,反恶热。其中有里证,有非里证,有热证,也有寒证,有实证,也有虚证,目的是要和阳明证胃家实相鉴别。少阳证是典型的少阳病,是少阳病中病时、病位、病性相统一的纲领性脉证。少阳病篇中凡是冠少阳病的条文及其方证都具有在少阳时发病的特点,热型为发热或寒热往来。其中有半表半里证,有非半表半里证,有热证,有寒证,有实证,有虚证,也有寒热错杂证,目的是要和少阳证发热或寒热往来、口苦、咽干、目眩相鉴别。三阴病和三阴证也是如此。

参考文献

[1]姚廷周.新伤寒论校注[M].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2001:256.[2]臧东来.试论“六病时位”是《伤寒论》的证治程序[J].中医药研究,2001,17(3):2-3.

[3]尤在泾.伤寒贯珠集[M].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1998:100.(收稿日期:2006-04-26修回日期:2006-05-30)

医史文献

中医古籍中“酒癖”的病因病机探讨

郭桂华1,2,刘鹏1,张成博1

(1.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014;2.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山东聊城252000)

摘要“酒癖”这一病名最早由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提出,此后历代医家对“酒癖”都进行了论述。通过对中医古籍中有关“酒癖”的文献进行整理,认为“酒癖”发生的直接病因是过量饮酒,内因是脾胃虚弱,而毒、湿、虚、瘀、痰的形成是酒癖发病的重要病机。

关键词酒癖;中医;文献;肝气虚

中图分类号:R25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258(2006)04-0008-03

郭桂华,女,在读硕士,从事中医文献研究

2006年第7卷第4期山西中医学院学报

其状,胁下气急而痛。”后人也对“酒癖”进行过深入研究,关于其病因病机及症状《圣济总录·卷第七》曰:“论曰胃弱之人,因饮酒过多,酒性辛热,善渴而引饮,遇气道痞塞,酒与饮俱不化,停在胸肋,结聚成癖,其状按之有形,或按之有声,胁下弦急胀满,或致痛闷,肌瘦不能食,因酒得之,故谓之酒癖……”。《外台秘要》则引用酒癖病名并收集深师消饮丸、倍术丸等治疗方剂。《普济方》强调了胃弱之人患酒癖的过程。《证治准绳》和《医林正印》均认为多饮之人可致酒癖,宜用十味大七气汤治疗。现具体分析其病因病机,以资临床参考。

1“酒癖”的病因

1.1过量饮酒是引起酒癖的直接病因

历代医家认为,酒为水谷之精气,其气慓悍而有大毒,属湿热有毒之品,味甘、苦、辛、性温,有毒,归心、肝、肺、胃经。如《灵枢·论勇第五十》曰:“酒者,水谷之精,熟谷之液也,其气慓悍……”。《诸病源候论·恶酒候》曰:“酒者,水谷之精也,其气慓悍而有大毒……”。李东垣在《脾胃论》和《兰室秘藏》中也认为:“夫酒者,大热有毒,气味俱阳,乃无形之物也”。并著有“论饮酒过伤”专篇。《新修本草》指出“酒,味苦、甘、辛,大热有毒。”李时珍也认为其味苦、甘、辛,大热有毒。明·《万氏家传点点经》认为:“酒毒湿热非常,肆意痛饮,脏腑受害,病态不一。”《圣济总录》曰:“酒性辛热”。

少量饮酒可助血脉,行气血,有益健康,如《寿世保元·嗜酒丧身》云:“夫酒者,祭天享地,顺世和人,行气和血,可陶情性,世人能饮者,固不可缺”。若饮酒过量,则可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本草纲目》曰:“少饮则和血行气,……痛饮则伤神耗血,损胃亡精……”,《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提出“以酒为浆”可致“半百而衰”,《医宗必读》曰:“酒,味苦、甘、辛、热,有毒,入肺胃二经。少饮则和血行气,壮神消愁,过饮则损胃耗血,生痰动火。故夫沉湎无度,醉以为常者,轻则致疾,重则亡身。”《诸病源候论·饮酒后诸病候》曰:“酒性有毒,而复大热,饮之过多,故毒热气渗溢经络,浸渍腑脏,而生诸病也。”《景岳全书·杂证谟》明确指出:“盖酒为水谷之液,血亦为水谷之液,酒入中焦,必求同类,故直走血分。”清·汪昂《本草备要·谷菜部》曰:“过饮则伤神耗血,损胃灼精,动火生痰,发怒助欲,致生湿热诸病(脾因火而困怠,胃因火而呕吐,心因火而昏狂,肝因火而善怒,胆因火而忘惧,肾因火而精枯,以致吐血、消渴、劳伤、蛊膈、痈疽、失明,为害无穷。)以上论述表明适量饮酒有益健康,过量饮酒是导致酒癖的直接原因。

1.2素体禀赋不足,脾胃虚弱为引起酒癖的内因

前人已经观察到脾胃虚弱之人易患酒癖。如《素问·经脉别论》所谓:“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著而为病也”,危亦林在《世医得效方》中言:“盖酒之为物,随人性量不同。有盈石而不醉,有濡唇而辄乱者”,均说明了长期饮酒,酒毒湿热内蕴为主因,而素体禀赋不足,脾胃虚弱则是发病的关键。

中医认为,脾属土,统血,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其性喜燥而恶湿。酒属湿热有毒之品,味甘、苦、辛,性温,有毒。脾虚之人,平素运化失常,易生内湿,复因酒之湿热内侵,而致湿滞日甚,湿聚为痰,痰湿中阻,阻滞气机,肝脾失调,气血失和,发为酒癖。

历代医家对此多有论述,如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酒疸候》曰:“夫虚劳之人,若饮酒多,进谷少者,则胃内生热。因大醉当风入水,则身目发黄,心中懊痛,足胫满,小便黄,面发赤斑。”说明虚劳之人过量饮酒易病。明·龚廷贤提出“伤酒之病,虽为酒而作,实因脾土虚弱,不能专主湿热而发”。《景岳全书·积聚》曰“凡脾肾不足及虚弱失调之人,多有积聚之病。”《普济方》中也论述了胃弱之人患酒癖的病机。清·陈士铎《辨证录·五疸门》曰:“酒湿之成疸,由于内伤饥饱劳役也”。《圣济总录》亦称胃弱之人,胃虚谷少饮酒过度易致酒癖。因此,嗜酒无度是直接病因,而脾胃虚弱则是内因。

2“酒癖”的病机

酒癖的形成与气、血、水三者息息相关,先病脾胃,渐积于肝,肝脾同病,日久及肾,如此反复,实者愈实,虚者愈虚,气滞、血瘀、水停、正虚交织错杂,从而构成酒癖的病理变化。古代医家把过量饮酒导致“酒癖”的病机概括为毒、湿、虚、瘀、痰。

2.1毒

《诸病源候论·恶酒候》曰:“酒者,水谷之精也,其气慓悍而有大毒,入于胃则酒胀气逆,上逆于胸,内熏于肝胆,故令肝浮胆横,而狂悖变怒,失于常性,故云恶酒也……”;又曰“酒性有毒,而复太热,饮之过多,故毒热气渗溢经络,浸渍腑脏,而生诸病也”(《诸病源候论·饮酒后诸病候》),以上论述详细地阐述了酒毒致病的病机。陶弘景《别录》有:“酒,味苦甘辛,大热有毒……”;《新修本草》中有:“酒,味苦、甘、辛,有大毒……”;《本草从新·谷部》所谓:“酒,大热,有毒。”《诸病源候论·饮酒大醉连日不解》曰:“饮酒过多,酒毒渍于肠胃,流溢经络,使血脉充满,令人烦毒……是酒热毒气所为……”;《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云:“醇酒之性,太热大毒”。所以,酒乃有毒之品,若饮酒过量,酒毒无以宣泄,则伤肝而致病。

2.2湿

过量饮酒引起酒癖的另一个因素是湿。《景岳全书·饮食》中曰:“凡饮酒致伤者,……以酒湿伤脾,致生痰逆呕吐,胸膈痞满,饮食减少……”。《医意商》云:“盖酒之伤人,湿而且热,永久不变……”;明·万全提出“酒毒湿热非常,肆意痛饮,脏腑受害,病发不一”。明·秦景明指出过量饮酒,热气积聚于内,湿热损伤肠胃,则病五更泄;湿热伤及脾土,则作酒积腹痛。故而湿热伤脾是“酒癖”的主要病机。2.3虚

酒癖多有全身气血阴阳俱虚的表现,张景岳在《景岳全书·饮食篇》中提出:“酒者,一以酒湿伤脾……,一以酒热伤阴……,一以酒质伤脏……。”指出酒浆同样可以导致正气的损伤。

2.3.1气虚酒性大热,最易耗散人体正气,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言:“壮火食气”、“壮火散气”。金·李杲《脾胃论·论饮酒过伤》曰:“酒性大热以伤元气……况亦真阴及

医史文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