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学——第七章古植物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 古植物
第一节 概述
古植物学是研究地史时期植物界的科学
植物界与动物界最根本的区别是:
营养方式: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食 物,为自养生物; 动物为异养 生物
生活方式:植物为固着型,动物大多为 活动型
生长方式不同:动物生长的一定阶段就 不再生长 , 而植物一直长到死
第七章 古植物
第一节 概述
植物发育所经历的过程:低等—高等(单细胞—多细胞叶状体 —高等 植物(根茎叶的分化))
Sycidium
Trochiliscus
Tectochara
左-直立轮藻;中-右旋轮藻;右-左旋轮藻
第七章 古植物
第三节 高等植物
一、一般特征
多细胞 一般有根、茎、叶和繁殖器官等部分的分化,形体
结构复杂 具输导作用的维管束 主要为维管植物,适于陆地生活
第七章 古植物
第三节 高等植物
二、结构特征
高等植物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几部分组成
பைடு நூலகம்
第七章 古植物
三、叠层石
第二节 低等植物
1、叠层石:生物成因的沉积建造:是由藻类(以蓝藻为主) 捕获和粘结沉积颗粒而形成层状的(一层叠一层 或一层套一层)生物沉积构造
第七章 古植物
第二节 低等植物
三、叠层石 2、形态:基本层上下叠合或套合的柱状体或层状体
基本层(生长层):由亮色层(微粒层)和暗色 层(有机质层)组成
第七章 古植物
三、叠层石
第二节 低等植物
4、柱体侧部特征 由基本层在柱体侧部的不同变化形成体壁和各种体饰
B 叠层石柱体的体饰:刺、环檐、环脊、瘤、连接桥等
刺:基本层边缘在局部地方伸出或 悬挂于柱体外侧
环檐:一个或相邻几个基本层环绕 柱体一圈或半圈的檐状突起
环脊:围绕柱体一圈的脊状突起 瘤:柱体表面局部突起 连接桥:连接相邻柱体的基本层
三、叠层石
第七章 古植物
第二节 低等植物
8、叠层石的分布及地质意义
大多分布在前∈纪
28亿年前 — 柱状叠层石 27-25亿年前 — 锥叠层石为主 20-6.8亿年前 — 分叉柱状叠层石 自O纪以来为小型分叉叠层石,不再形成大块礁体
柱状叠层石在前∈纪地层划分对比中有一定意义,可作 为小范围地层对比的重要依据。大范围应用时必需谨慎,因 形态构造还受环境的制约
第七章 古植物
四、轮藻
第二节 低等植物
2、藏卵器形态构造
藏卵器个体0.2~3.5mm,外形有圆球、椭球、卵形、梨形等。 外壳环绕5~20条长管状钙化的包围细胞。 依包围细胞的排列方式,可分直立、右旋和左旋轮藻三大类 藏卵器的底部有孔,底孔内有塞(底板); 有的藏卵器顶部也有孔,顶孔的有无及螺旋细胞与水平面的交角 和旋转的环数都是其分类鉴定的依据。
1、根
A 类型: 由起源可分为:主根、侧根、不定根 依据形态可分为直根系、须根系
B 根尖结构: 自下而上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根毛区
C 功能: 吸收水分和溶于水中的无机盐;支持、固着及存储
D 植物体形态: 与环境密切相关 旱生植物:根系扎入深层或膨大 潮湿区:根系较浅、水平伸展
第七章 古植物
第三节 高等植物
基本层的形态——拱形、锥形、箱形等
第七章 古植物
三、叠层石
第二节 低等植物
3、柱体形态
锥体、圆柱体、扁柱体、板体、块状柱体、杯状体及不规则体等
第七章 古植物
三、叠层石
第二节 低等植物
4、柱体侧部特征 由基本层在柱体侧部的不同变化形成体壁和各种体饰
A 叠层石柱体的体壁类型(基本层边缘下垂与 下一个基本层 边缘的关系): 无壁、局部壁、单层壁、多层壁
二、结构特征
高等植物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几部分组成
2、茎:连接根与叶,茎上分节,节上有芽或叶
A 类型: 由质地可分为:木本、草本
木本-多年生,茎可次生增粗 乔木:高大有显著主干 灌木:无主干或主干不明显 藤本:攀援的木本植物
草本-茎一般不能次生增粗,草质,生长季节末死亡 依据生长习性可分为地上茎、地下茎 地上茎:直立茎 、匍匐茎 、攀援茎、缠绕茎 地下茎:块茎(马铃薯)、球茎(荸荠)、鳞茎(蒜)
形成环境和条件
主要在潮间带
蓝藻藻丛发育
有一定数量的沉积颗粒 提供给藻丛吸附
水底的底流不太强烈, 底质相对稳定
生长速度大于剥蚀速度
生长过程中叠层石被迅 速加固
第七章 古植物
三、叠层石
第二节 低等植物
7、叠层石的形态与能量的关系
潮上带:多为层状 和波状的叠层石
潮间带:多为锥状 的叠层石
潮下带:球状、半 球状
刺和环檐等体饰常见于无壁的柱体
第七章 古植物
第二节 低等植物
三、叠层石
5、叠层石柱体的分叉和愈合
分叉 — 简单分叉、二次分叉、多次分叉 分叉方式 — 平行分叉、散开分叉、融合分叉
第七章 古植物
第二节 低等植物
三、叠层石
6、叠层石的形成
藻类生长随季节性的变化与沉积作用共同形成
叠层石柱体增长构成叠层石体,并聚生构成 叠层礁
二、藻的分类
第二节 低等植物
蓝藻植物门Cyanophyta —— 叠层石 硅藻植物门Bacillariophyta 甲藻植物门Pyrrophyta —— 沟鞭藻类 金藻植物门Crytaysophyta ——颗石藻类 轮藻植物门Charophyta 黄藻植物门Xanthophyta 裸藻植物门Englenophyta 緑藻植物门Chlorophyta 红藻植物门Rhodophyta 褐藻植物门Rhaeophyta
四、轮藻
1、一般特征
第七章 古植物
第二节 低等植物
为多细胞水生藻类,藻体复杂,绿色
有轮生的“茎”、“叶”和假根
始现于晚志留世,延续至今
化石轮藻常见于陆相地层,古生代海相地层中有 发现,现代轮藻在0.5~5m深的清静淡水底最繁盛, 透明度高的湖泊50多米深处也有分布,少数种类 生活于河口湾等半咸水中
研究意义 : 生命起源:最早出现的生命属于植物界 地层划分:尤其对元古宙地层和各时代非海相地层最为重要 古环境:古植物是划分、恢复地史时期古大陆、古气候和植
物地理分区的主要标志 矿产方面:古植物本身参与成矿,如石油、油页岩、煤等,
各种藻类亦可形成礁、藻煤、硅藻土等
第七章 古植物
一、一般特征
第二节
包括菌类和藻类:
低等植物
1、单细胞或多细胞组成,呈丝状、带状、片状等各种形 态,如海带、轮藻等
2、无根、茎、叶的分化,也无输导组织 3、生活于水中或阴湿环境中 4、细菌的细胞大多没有营光合作用的叶绿素,以吸收别
的动、植物的有机质维持生命,为异养生物; 5、藻类的细胞体内有叶绿素,能营光合作用制造食物,
为自养生物
第七章 古植物
第一节 概述
古植物学是研究地史时期植物界的科学
植物界与动物界最根本的区别是:
营养方式: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食 物,为自养生物; 动物为异养 生物
生活方式:植物为固着型,动物大多为 活动型
生长方式不同:动物生长的一定阶段就 不再生长 , 而植物一直长到死
第七章 古植物
第一节 概述
植物发育所经历的过程:低等—高等(单细胞—多细胞叶状体 —高等 植物(根茎叶的分化))
Sycidium
Trochiliscus
Tectochara
左-直立轮藻;中-右旋轮藻;右-左旋轮藻
第七章 古植物
第三节 高等植物
一、一般特征
多细胞 一般有根、茎、叶和繁殖器官等部分的分化,形体
结构复杂 具输导作用的维管束 主要为维管植物,适于陆地生活
第七章 古植物
第三节 高等植物
二、结构特征
高等植物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几部分组成
பைடு நூலகம்
第七章 古植物
三、叠层石
第二节 低等植物
1、叠层石:生物成因的沉积建造:是由藻类(以蓝藻为主) 捕获和粘结沉积颗粒而形成层状的(一层叠一层 或一层套一层)生物沉积构造
第七章 古植物
第二节 低等植物
三、叠层石 2、形态:基本层上下叠合或套合的柱状体或层状体
基本层(生长层):由亮色层(微粒层)和暗色 层(有机质层)组成
第七章 古植物
三、叠层石
第二节 低等植物
4、柱体侧部特征 由基本层在柱体侧部的不同变化形成体壁和各种体饰
B 叠层石柱体的体饰:刺、环檐、环脊、瘤、连接桥等
刺:基本层边缘在局部地方伸出或 悬挂于柱体外侧
环檐:一个或相邻几个基本层环绕 柱体一圈或半圈的檐状突起
环脊:围绕柱体一圈的脊状突起 瘤:柱体表面局部突起 连接桥:连接相邻柱体的基本层
三、叠层石
第七章 古植物
第二节 低等植物
8、叠层石的分布及地质意义
大多分布在前∈纪
28亿年前 — 柱状叠层石 27-25亿年前 — 锥叠层石为主 20-6.8亿年前 — 分叉柱状叠层石 自O纪以来为小型分叉叠层石,不再形成大块礁体
柱状叠层石在前∈纪地层划分对比中有一定意义,可作 为小范围地层对比的重要依据。大范围应用时必需谨慎,因 形态构造还受环境的制约
第七章 古植物
四、轮藻
第二节 低等植物
2、藏卵器形态构造
藏卵器个体0.2~3.5mm,外形有圆球、椭球、卵形、梨形等。 外壳环绕5~20条长管状钙化的包围细胞。 依包围细胞的排列方式,可分直立、右旋和左旋轮藻三大类 藏卵器的底部有孔,底孔内有塞(底板); 有的藏卵器顶部也有孔,顶孔的有无及螺旋细胞与水平面的交角 和旋转的环数都是其分类鉴定的依据。
1、根
A 类型: 由起源可分为:主根、侧根、不定根 依据形态可分为直根系、须根系
B 根尖结构: 自下而上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根毛区
C 功能: 吸收水分和溶于水中的无机盐;支持、固着及存储
D 植物体形态: 与环境密切相关 旱生植物:根系扎入深层或膨大 潮湿区:根系较浅、水平伸展
第七章 古植物
第三节 高等植物
基本层的形态——拱形、锥形、箱形等
第七章 古植物
三、叠层石
第二节 低等植物
3、柱体形态
锥体、圆柱体、扁柱体、板体、块状柱体、杯状体及不规则体等
第七章 古植物
三、叠层石
第二节 低等植物
4、柱体侧部特征 由基本层在柱体侧部的不同变化形成体壁和各种体饰
A 叠层石柱体的体壁类型(基本层边缘下垂与 下一个基本层 边缘的关系): 无壁、局部壁、单层壁、多层壁
二、结构特征
高等植物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几部分组成
2、茎:连接根与叶,茎上分节,节上有芽或叶
A 类型: 由质地可分为:木本、草本
木本-多年生,茎可次生增粗 乔木:高大有显著主干 灌木:无主干或主干不明显 藤本:攀援的木本植物
草本-茎一般不能次生增粗,草质,生长季节末死亡 依据生长习性可分为地上茎、地下茎 地上茎:直立茎 、匍匐茎 、攀援茎、缠绕茎 地下茎:块茎(马铃薯)、球茎(荸荠)、鳞茎(蒜)
形成环境和条件
主要在潮间带
蓝藻藻丛发育
有一定数量的沉积颗粒 提供给藻丛吸附
水底的底流不太强烈, 底质相对稳定
生长速度大于剥蚀速度
生长过程中叠层石被迅 速加固
第七章 古植物
三、叠层石
第二节 低等植物
7、叠层石的形态与能量的关系
潮上带:多为层状 和波状的叠层石
潮间带:多为锥状 的叠层石
潮下带:球状、半 球状
刺和环檐等体饰常见于无壁的柱体
第七章 古植物
第二节 低等植物
三、叠层石
5、叠层石柱体的分叉和愈合
分叉 — 简单分叉、二次分叉、多次分叉 分叉方式 — 平行分叉、散开分叉、融合分叉
第七章 古植物
第二节 低等植物
三、叠层石
6、叠层石的形成
藻类生长随季节性的变化与沉积作用共同形成
叠层石柱体增长构成叠层石体,并聚生构成 叠层礁
二、藻的分类
第二节 低等植物
蓝藻植物门Cyanophyta —— 叠层石 硅藻植物门Bacillariophyta 甲藻植物门Pyrrophyta —— 沟鞭藻类 金藻植物门Crytaysophyta ——颗石藻类 轮藻植物门Charophyta 黄藻植物门Xanthophyta 裸藻植物门Englenophyta 緑藻植物门Chlorophyta 红藻植物门Rhodophyta 褐藻植物门Rhaeophyta
四、轮藻
1、一般特征
第七章 古植物
第二节 低等植物
为多细胞水生藻类,藻体复杂,绿色
有轮生的“茎”、“叶”和假根
始现于晚志留世,延续至今
化石轮藻常见于陆相地层,古生代海相地层中有 发现,现代轮藻在0.5~5m深的清静淡水底最繁盛, 透明度高的湖泊50多米深处也有分布,少数种类 生活于河口湾等半咸水中
研究意义 : 生命起源:最早出现的生命属于植物界 地层划分:尤其对元古宙地层和各时代非海相地层最为重要 古环境:古植物是划分、恢复地史时期古大陆、古气候和植
物地理分区的主要标志 矿产方面:古植物本身参与成矿,如石油、油页岩、煤等,
各种藻类亦可形成礁、藻煤、硅藻土等
第七章 古植物
一、一般特征
第二节
包括菌类和藻类:
低等植物
1、单细胞或多细胞组成,呈丝状、带状、片状等各种形 态,如海带、轮藻等
2、无根、茎、叶的分化,也无输导组织 3、生活于水中或阴湿环境中 4、细菌的细胞大多没有营光合作用的叶绿素,以吸收别
的动、植物的有机质维持生命,为异养生物; 5、藻类的细胞体内有叶绿素,能营光合作用制造食物,
为自养生物
第七章 古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