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高热护理常规

合集下载

儿童发烧护理工作总结

儿童发烧护理工作总结

儿童发烧护理工作总结
儿童发烧是家长们最为担心的问题之一,因为孩子的抵抗力较弱,容易受到感染。

在面对儿童发烧时,家长们需要及时采取正确的护理措施,以确保孩子能够尽快康复。

以下是对儿童发烧护理工作的总结和建议。

首先,当发现孩子发烧时,家长们不要慌张,要冷静地测量孩子的体温。

通常,儿童的正常体温在36.5°C至37.5°C之间,如果超过37.5°C,就属于发烧。


测量体温时,可以使用电子体温计或者耳温枪,但要确保测量的准确性。

其次,当孩子发烧时,家长们要及时给孩子喝水,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并让孩
子休息。

同时,可以给孩子擦拭温水或者温酒精湿毛巾,以降低体温。

如果孩子体温持续升高或出现其他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此外,家长们在给孩子服用退烧药时,一定要按照医生的建议和药品说明书来
使用,不要随意更改剂量或者频率。

同时,要注意观察孩子的反应,如果出现过敏或者其他不良反应,要及时停止使用并就医。

最后,儿童发烧护理工作需要家长们保持耐心和细心,要时刻关注孩子的情况,并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来调整护理措施。

同时,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交叉感染。

总的来说,儿童发烧护理工作需要家长们保持冷静、细心和耐心,及时采取正
确的护理措施,以确保孩子能够尽快康复。

同时,也要注意预防措施,避免孩子受到感染。

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小儿高热护理ppt课件

小儿高热护理ppt课件
破伤风等反应。
5
发热的分类
• 感染性发热: 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真菌、寄生虫等引起 的感染所致。
• 非感染性发热:
1、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如癌症病人的吸收
2、抗原-抗体反应如过敏反应中的发热。
3、内分泌障碍如甲亢、重度脱水
4、产热过多散热减少如广泛性皮炎及慢性
心衰引起的发热,一般为低热。
6
14
健康指导
• 1、嘱咐患者食用易消化、高热量、低蛋白的饮食, 多饮水。
• 2、穿着宽松、棉质、透气的衣服,以利排汗,如 汗湿了衣物应及时更换,更换时防止着凉。
• 3、告知患者发热的常用处理方法:冰枕、冰敷、 冰垫、温水擦浴、醇浴以及药物降温。
• 4、告知患者忌自行滥用退热药和消炎药
15
16
13
小儿高热的护理措施
• 9、做好口腔护理:高热时唾液分泌减少,口腔粘膜 干燥,这时口腔内食物残渣容易发酵,有利于细菌繁 殖,可能引起舌炎、牙龈炎等,要及时清洁口腔,最好 每次进食后用盐水漱口。
• 10、皮肤护理: 高热退热过程中会大量出汗,要做 好皮肤护理,应及时擦干汗液,更换衣物,衣被不可太 厚,可用温毛巾擦试皮肤,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3
发热分度
小儿正常体温常以肛温36.5~37.5℃,腋温 36~37℃衡量。若腋温超过37.4℃,且一 日间体温波动超过1℃以上,可认为发热。
发热分度(腋温):
体温 36.2~ 37.5~ 38.1~ 39.1~ 大于或等 37.4 38 ℃ 39 ℃ 40 ℃ 于41 ℃ ℃
状态 正常 低热 中等 高热 超高热 热
• 2、高热需加速散热,因而心搏加快,体温每升高1 度,心搏加快约15次/分,故心脏负担加大。

小儿发热护理常规

小儿发热护理常规

小儿发热护理常规小儿发热是指儿童体温超过正常范围的情况。

一般来说,小儿发热是由于身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功能不完善,免疫力较低,容易受到感染或其他刺激因素的影响所引起的。

对于小儿发热,家长要掌握一些护理常规,以提供适当的护理,下面将介绍一些小儿发热的护理常规。

1.观察体温变化:定期测量小儿体温的变化,可以使用电子体温计或者腋下体温计来测量。

如果小儿体温超过38°C,应及时告知医生。

另外,要注意记录体温的变化情况,方便医生进行判断和诊断。

2.保持室内环境舒适:保持室温适宜,通风良好,避免过热或过冷的环境,可以使用空气调节器或者电风扇来调节室内温度。

3.控制小儿穿着:根据小儿的体温情况,选择合适的衣物,避免过多或过少的穿着,保持孩子的适宜温度。

4.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小儿发热时,由于出汗增多,容易导致水分流失,因此需要给小儿提供足够的水分,保持身体的水分平衡。

可以给小儿适量的开水、糖水、果汁等。

5.适当调节饮食:小儿发热时,食欲通常会减退,可以给予小儿流质或者半流质饮食,如米汤、稀饭、面条等,避免给予过多油腻或者辛辣的食物。

6.保持休息:小儿发热时,身体需要充分休息,保持良好的睡眠。

不适宜进行剧烈活动,应避免过度劳累。

7.观察病情变化:定期观察小儿的病情变化,如出现呼吸急促、面色苍白、食欲不振、持续高热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8.避免使用退热药物:小儿发热时,家长要注意,不要随便给小儿使用退热药物。

使用退热药物应按照医生的指导,遵循正确的用药剂量和用药时间,以免造成药物过量或药物滥用。

9.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小儿口鼻清洁,勤洗手,避免接触其他患病的人或者患病的物品,避免交叉感染。

10.根据医生的指导进行其他相应护理:小儿发热的原因多种多样,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接受医生的指导进行相应的护理和治疗。

家长要密切配合医生的治疗,并定期复查,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小儿发热护理的常规主要包括观察体温变化、保持室内舒适环境、控制穿着、保持充足水分摄入、适当调节饮食、保持休息、观察病情变化、避免使用退热药物、注意个人卫生以及根据医生指导进行其他护理。

小儿发热的护理常规

小儿发热的护理常规

小儿发热的护理常规一、护理评估1、评估患儿发热的时间、程度及诱因、伴随症状等。

2、评估患儿意识状态、生命体征的变化。

3、了解患儿相关检查结果。

二、护理措施1、监测体温变化,观察热型。

2、卧床休息,减少机体消耗。

3、高热患儿给予物理降温或遵医嘱药物降温。

4、降温过程中出汗时及时擦干皮肤。

随时更换衣服,保持皮肤和床单位清洁、干燥;注意降温后的反应,避免虚脱。

5、降温处理30分钟后测量体温。

6、补充水分防止脱水,鼓励患儿进食高热量、高维生素、营养丰富的半流质或软食。

7、做好口腔护理。

三、健康指导要点1、鼓励患儿多饮水。

2、告知患儿穿透气、棉质衣服,寒战时给予保暖。

3、告知患儿及家属限制探视的重要性。

四、注意事项1、冰袋降温时注意避免冻伤。

2、发热伴大量出汗者应记录24小时液体出入量。

3、对原因不明的发热慎用药物降温,以免影响对热型及临床症状的观察。

4、有高热惊厥史的患儿,要及早遵医嘱给予降温药物。

5、必要时留取血培养标本。

五、护理记录单记录书写规范1)病重(病危)患者护理记录至少每天记录一次,病情变化以及护理措施和效果变化随时记录,病情应为护理所能观察的症状、体征的动态变化。

记录时间应当具体到分钟。

2)非病重(病危)患者护理记录按要求书写,项目包含日期、时间、观察记录内容、护士签名,分列显示。

可对护理所能观察的症状、体征、护理措施和效果记录,要求简洁、规范。

3)护理记录应体现相应的专科护理特点。

①监护室病重(病危)患者护理记录表格内容至少包含监测指标、出入量、用药执行、基础护理、病情观察、护理措施和效果。

监测指标至少包含生命体征、瞳孔、意识、仪器参数;出入量应包含每个入出途径的详细记录;用药执行写明药物名称、剂量。

②手术患者要有术后护理情况的记录,包括患者麻醉方式、手术名称、返回病区时间,伤口出血情况、各种管路情况及引流液的性质量等。

手术当天及术后按要求书写交接记录,病情变化时随时记录。

③已有压力性损伤的患者应记录损伤部位、分期及大小(长×宽×深)、渗出液情况、处理措施及转归。

儿科护理常规

儿科护理常规

富宁县人民医院儿科专科护理标准护理计划一、高热护理常规:【病情观察要点】1.密切观察病情,测体温、脉搏、呼吸至少每4小时1次,必要时监测血压。

2.注意水、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与血常规变化。

3.观察末梢循环与尿液情况,高热而四肢末梢发冷、发绀等提示病情加重。

4.观察有无抽搐、休克等并发症。

5.患者的心理状态,有无恐惧、焦虑等。

【护理问题】1.体温过高:与体温调定点升高等有关。

2.疲乏:与高热致体能消耗过多、摄人不足及水、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失常等有关。

3.焦虑、恐惧:与体温上升期患者突然寒颤、发冷等有关。

4.口腔黏膜改变:与发热时唾液分泌减少,口腔黏膜干燥等有关。

5.有体液不足的危险:与高热时出汗过多及摄入水量过少等有关。

【护理措施】1.降低体温,腋表温度>38.5℃时可遵医嘱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常用物理降温方法有冰敷、温水浴、乙醇擦浴等,行降温措施30分钟后应复测体温。

2.加强病情观察,定时测量体温,一般4次/d,高热时至少应1次/4 h,待体温恢复正常3天后,改为1~2次/d。

注意发热类型、程度及经过,同时观察呼吸、脉搏和血压的变化。

3.患者卧床休息,有谵妄、意识障碍时应加床栏或适当约束,注意安全;高热惊厥时注意防止舌咬伤,立即配合医生予镇静等处理。

4.提供患者合适的休息环境,保持室内温、湿度适宜,环境安静,空气新鲜,定时开窗通风。

5.遵医嘱正确应用抗生素,保证按时、足量、现配现用。

6.补充营养和水分,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鼓励患者多饮水。

7.酌情口腔护理2~3次/d或进食前后漱口。

8.保持皮肤清洁卫生,穿棉质内衣,保持衣服干燥、平整,防止受凉。

9.加强心理护理,保持患者心情愉快,处于接受治疗护理最佳状态。

【健康指导】1.嘱咐患者食用易消化、高热量、低蛋白的饮食,多饮水。

2.穿着宽松、棉质、透气的衣服,以利排汗,如汗湿了衣物应及时更换,更换时防止着凉。

小儿高热护理常规试题及答案

小儿高热护理常规试题及答案

小儿高热护理常规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小儿发热的定义是什么?A. 体温超过36.5℃B. 体温超过37.0℃C. 体温超过37.5℃D. 体温超过38.0℃答案:D2. 小儿高热时,以下哪项措施是不正确的?A. 保持室内通风B. 给予足够的水分C. 用冰袋冷敷D. 过度包裹答案:D3. 小儿发热时,以下哪种药物是不建议使用的?A. 对乙酰氨基酚B. 布洛芬C. 阿司匹林D. 消炎痛答案:C4. 小儿高热时,以下哪种物理降温方法是错误的?A. 温水擦浴B. 酒精擦浴C. 冷敷额头D. 减少衣物答案:B5. 小儿发热时,以下哪种情况需要立即就医?A. 发热持续超过3天B. 发热伴有皮疹C. 发热伴有呕吐D. 所有以上情况答案:D二、判断题1. 小儿发热时,可以给予成人剂量的退热药物。

(错误)2. 小儿发热时,应避免使用冰水或酒精擦浴,以免引起体温骤降。

(正确)3. 小儿发热时,应多穿衣物以保暖。

(错误)4. 小儿发热时,应定时测量体温,并记录。

(正确)5. 小儿发热时,可以给予足够的水分,以防止脱水。

(正确)三、简答题1. 简述小儿发热时的护理措施。

答案:小儿发热时,护理措施包括保持室内通风,定时测量体温,给予足够的水分,适当减少衣物,用温水擦浴进行物理降温,必要时给予医生推荐的退热药物,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

2. 描述小儿发热时,家长应如何观察病情。

答案:家长应观察小儿的体温变化,注意发热的持续时间,观察有无其他症状如皮疹、呕吐、腹泻等,同时注意小儿的活动力、食欲和精神状态,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

四、案例分析题某3岁小儿,体温39.5℃,家长发现后立即给予冰袋冷敷,结果小儿体温骤降,出现寒战。

请分析家长的护理措施是否正确,并给出正确的护理建议。

答案:家长的护理措施不正确。

冰袋冷敷可能会导致体温骤降,引起小儿寒战,不利于病情恢复。

正确的护理建议是:保持室内通风,给予足够的水分,适当减少衣物,用温水擦浴进行物理降温,必要时给予医生推荐的退热药物,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

新生儿高热惊厥的护理常规

新生儿高热惊厥的护理常规

新生儿高热惊厥的护理常规一、定义高热惊厥(hyperpyretic convulsion)是指小儿在呼吸道感染或其他感染性疾病早期,体温升高至39℃左右时发生的惊厥,并排除颅内感染及其它导致惊厥的器质性或代谢性疾病。

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生的全身或局部肌群的强直性或阵挛性抽搐,双眼球凝视、斜视、发直或上翻,伴意识丧失。

二、评估/观察要点1.健康史评估患儿有无发病的诱因,起病前有无受凉、淋雨或接触过上呼吸道感染者,以及患儿的体质、发热的程度、伴随症状、用药史等。

2.身体状况观察患儿症状和体征,尤其对发热患儿的体温、发热持续时间、伴随症状进行详细评估。

3.心理-社会状况了解患儿及家长的心理状况及对本病的认知程度。

三、护理措施1.控制惊厥发作(1)解开衣领,将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或唾液吸入气管。

痰多时吸痰,必要时气管插管,以保持气道通畅,给予吸氧。

频繁抽搐者放置牙垫防止舌咬伤,并迅速建立静脉通路,遵医嘱给予止惊药物。

专人守护,病床加护栏,防止跌伤等意外。

(2)观察神志情况,尤其注意惊厥缓解后神志恢复情况,观察有无呕吐、皮疹、口腔的特殊气味等。

2.维持正常体温(1)密切观察体温变化,体温超过37.5℃时给予物理降温,如头部冷敷或枕冰袋,腋下及腹股沟处置冰袋,温水擦浴或冷盐水灌肠等,将体温控制在38℃以内。

(2)退热处置后应观察有无体温骤降、大量出汗、软弱无力等现象,有虚脱表现时予以保暖、饮温开水、严重者需静脉补充液体。

用退热剂后1小时内复测体温。

保证营养和水分的摄入。

3.促进舒适(1)加强口腔护理,进食前、后用温盐水漱口。

(2)保持安静,卧床休息,室内温度适宜,保持病室温度18~22℃,湿度50%~60%,定时开窗通风。

(3)衣服和被子不易过多、过紧,以免影响散热,出汗后及时更换衣物。

4.病情观察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用药过程中,如患儿出现皮疹、腹痛等应立即停止用药,报告医生。

5.用药护理使用解热剂后注意多饮水,以免大量出汗引起虚脱,使用镇静剂时,注意观察止惊的效果及药物的不良反应。

小儿高热护理常规

小儿高热护理常规

高热护理常规体温升高,口温超过37.2℃称发热,口温达39.0℃~40.0℃称为高热,体温超过41℃称为超高热。

体温过高,对人体器官有严重损伤,可引起惊厥、抽搐、昏迷。

[护理评估]1、病史:了解发热的原因及诱因,询问发热的急、缓及伴随症状。

2、症状:①体温上升期:畏寒或寒战,皮肤苍白无汗。

②高热持续期:皮肤潮红而灼热,呼吸加快,尿量减少。

③退热期:大量出汗,皮肤温度降低。

3、心理社会反应:因发热原因不明,患儿及家属焦虑不安。

4、辅助检查:结合病史及体征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助检查。

[主要护理问题]1、体温过高与体温调定点升高等有关。

2、情绪焦虑与体温上升期患者突然寒战、发冷等有关。

3、疲乏与高热致体能消耗过多、摄人不足及水、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失常等有关。

4、体液不足与高热时出汗过多及摄入水量过少等有关。

5、营养失调与进食过少及消耗增加有关。

6、有坠床的危险与体温升高患儿烦躁有关。

[护理措施]1、将患儿置于安静、舒适的环境,酌情通风。

2、高热患儿易发生舌炎、齿龈炎等,应保持口腔清洁,防止感染和黏膜溃烂。

3、高热患儿在降温过程中伴有大汗,应及时更换衣裤和被褥,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卫生和床单干燥、舒适,防止皮肤受压与破损。

4、饮食以清淡为宜,给细软、易消化、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低脂肪饮食。

鼓励患儿多饮水,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

5、严密观察体温、呼吸、脉搏、血压、神志变化,观察治疗反应。

体温在39℃以上,应予物理降温,方法有:使用冰袋或冰帽、冷敷、乙醇擦浴、温水擦浴、冰盐水灌肠、降温毯等措施。

30min后再次测量体温,结果记录于体温单和护理记录单上。

6、密切观察发热规律、特点及伴随症状,患儿大量出汗或退热时,注意有无虚脱现象。

7、观察末梢循环情况:高热而四肢末梢厥冷、发绀者,往往提示病情严重,经治疗后体温下降和四肢末梢转暖,发绀减轻或消失,提示治疗有效。

观察有无腹泻、出疹、出血或颅内压增高、惊厥等症状,以协助诊断。

小孩发烧护理实施方案

小孩发烧护理实施方案

小孩发烧护理实施方案一、目标:有效控制和缓解小孩发烧的症状,促进其康复。

二、实施步骤:1. 观察和监测:定期测量小孩的体温,记录下每次测量结果,并观察其他症状的变化,如咳嗽、流鼻涕等。

2. 体温调节:使用物理降温方法,如擦拭温水、冷敷或体温计置于腋下等,帮助小孩降温。

避免使用酒精擦拭或冷水浸泡的方法来降温。

3. 饮食调理:给予小孩充足的水分,以防脱水。

避免过多进食油腻、辛辣等食物,可适量增加蛋白质摄入,提高免疫力。

4. 营养补充:根据医生建议,在小孩能够进食的情况下,提供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以帮助恢复体力。

5. 休息养疗:给予小孩足够的休息时间,减少体力消耗。

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6. 就医咨询:若小孩发烧持续时间超过3天,体温超过39度或其他症状加重,应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医生的建议和治疗。

7. 药物治疗:遵循医生的指导,按时给予小孩推荐的退烧药物。

避免滥用药物和自行调整剂量,以免产生不良后果。

8. 温馨护理:给予小孩充分的关心和照顾,提供安全、温暖的环境。

与小孩进行沟通,鼓励他们多喝水、坚持用杯子喝水等健康行为。

9. 卫生措施:教育小孩正确的洗手方法,帮助他们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预防交叉感染。

三、注意事项:1. 避免过度包裹或穿戴过多衣物,以免影响热量散发。

2. 避免让小孩接触过冷或过热的环境。

3. 定期清洁、消毒常用物品和小孩常接触的物品。

4. 规律、适量的运动有助于促进小孩的康复,但需避免过度运动。

5. 家长应在小孩康复期间及时咨询医生,了解小孩的身体状况和进一步的护理建议。

四、评估:定期观察小孩的体温、症状和一般情况的变化,评估护理措施的有效性,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发热患儿的护理范文

发热患儿的护理范文

发热患儿的护理范文发热是指体温超过正常范围,一般指腋下体温超过37.5℃。

发热患儿的护理需结合护理原则,综合运用药物治疗、物理降温和护理措施,以提供全面和有效的护理。

以下是发热患儿的护理注意事项。

1.观察体温变化:定期记录体温,观察体温的升高或下降情况,及时与医生沟通,并按医嘱进行相应处理。

2.维持环境适宜: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温度适宜,避免寒冷和过热。

保持床铺清洁、干燥,并保持患儿的衣着适当,避免感冒或出汗过多。

3.及时通风换气:房间中保持空气新鲜,可以打开窗户通风换气,避免患儿吸入污浊的空气。

4.适当控制室内湿度:保持室内湿度适宜,避免过于干燥或潮湿的环境对患儿的刺激。

5.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发热患儿通常会出现口渴的症状,需要给予充足的饮水,避免脱水的发生。

6.控制室内噪声:维持室内安静,减少外界的噪音干扰,保证患儿休息。

7.定期观察患儿的症状和体征:注意观察发热患儿的症状和体征变化,如食欲、睡眠、精神状态、排尿、排便等,及时反映给医生。

8.注意疼痛护理:发热患儿可能会出现头痛、肌肉酸痛等疼痛症状,可以给予相应的药物缓解。

9.合理饮食:根据患儿的情况,给予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增加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摄入,提高免疫力。

10.保持肌肉活动:对于平卧患儿,可以帮助患儿进行被动活动,如旋转、振动或保持肢体的关节灵活活动,防止肌肉萎缩。

11.心理支持:发热患儿可能会因为不适和疼痛而情绪不稳定,可以给予关怀和陪伴,定期与患儿交流,帮助其缓解紧张和恐惧情绪。

12.保持排泄通畅:发热时,患儿出汗较多,也可能会出现大便稀烂或便秘的情况,需保持排泄通畅,避免排泄不畅导致腹胀和不适。

13.避免部位寒冷:患儿常会出现肢体末梢寒冷的情况,可使用保暖措施,如保温袋、热水袋等,保持患儿的双手、双脚温暖。

14.药物治疗:遵医嘱给予退热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根据医生建议合理使用抗生素等药物。

15.注意手卫生:护理人员在接触发热患儿时,要注意洗手,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避免交叉感染。

简述高热患儿的护理措施

简述高热患儿的护理措施

简述高热患儿的护理措施
高热患儿的护理措施
1、降温:采用体外散热技术,如消毒毛巾擦拭,使患儿体温下降,推荐使用热水毯,在治疗期间给患儿贴热水毯,不宜多摸患儿,以免引起抵抗力下降;
2、观察患儿的体温:定时测量患儿的体温,以及对患儿的其他生理状况的观察,如呼吸、血压等;
3、调节血液循环:给予肌注盐水或葡萄糖水,以维持血液流动,促进热量排除;
4、加强营养:提供清淡饮食,以维持营养供给,尤其要注意患儿的水分补充;
5、积极治疗:严重的高热患儿应立即就诊,并进行抗病毒治疗,以防止病情恶化;
6、注意心理护理:要给高热患儿安慰和帮助,鼓励患儿抗病,维护患儿的情绪;
7、注意抗感染措施:尽量避免患儿接触高热的人,以及高热的环境,并全面控制可能的感染因素;
8、加强日常护理:在病情稳定时,要加强日常护理,鼓励患儿早睡早起,合理营养,以及积极锻炼。

小儿高热护理的要点

小儿高热护理的要点

小儿高热护理的要点在生活中,一般情况下称发热为发烧,是在儿童时期多发疾病中比较常见的一种。

小儿发热时间一般都会持续约一周的时间。

小儿出现发热时就是在告诉父母孩子身体健康出现问题了。

很多病因都可以引起发热,一般分为感染引起和非感染引起。

发热由上呼吸道感染引起,在体温不超过38.5℃时可以采用物理降温,让发热的患儿多喝一些水,清淡饮食,减少过多的兴奋感,基本都会在一周的时间内痊愈。

家长在小儿高热护理阶段由于缺乏正确的护理知识,运用到一些错误的护理方式反而将体温变得更高,严重的还会引起小儿高热惊厥。

所以对于小儿高热护理的要点,家长们需要牢记在心。

一、监测体温的正确方式通常情况下都会采取腋下测量的方式,因为既方便快捷又比较卫生,一般发热标准分为四种,有低热、中度低热、高热、超高热。

一般37.3-38℃为低热,38.1-39℃为中度低热,39.1-41℃为高热,41摄氏度以上为超高热。

还有人会采用温枪测量的方式,测量时需要挪开头发露出额头后擦干汗水,测量位置距离额头正中间3-5厘米左右。

为了避免测量前因其他因素导致的体温升高,在测量前要避免进食过多、体力运动、大声哭闹、衣物过于厚重和所处环境温度太高,只有避免这些因素才有可能不影响测量结果。

在对患儿进行温度监测护理时一定要注意以上几点。

二、选择正确的降温方式在看病的时候医生最喜欢说的就是对症下药,对于选择正确的降温方式也是如此。

在体温低于38.5℃并手脚暖的时候,我们则是需要采取物理降温的方式,但如果手脚冰凉并伴随寒战的时候就不建议采用物理降温,应该注意给患儿进行保暖。

一般物理降温的方式有给患儿贴退烧贴、减少患儿的衣物被子、多喝水、情况允许的条件下可以给患儿洗温水浴,如果条件不允许的话也可以采用温水擦拭身体使体温降下来。

温水的温度一般在32-34℃为最佳,室内温度则要达到26-28℃。

擦拭部位有肘窝、腋窝、腹股沟、手心,但要注意胸前区域、腹部、脚心、后颈部这几个位置要避免擦拭,擦拭的时间也要把握在20分钟以内,避免因擦拭身体着凉,擦拭完毕后半小时就可复测体温。

小儿高热的护理查房ppt演讲可修改全文

小儿高热的护理查房ppt演讲可修改全文
第十三页,共三十一页。
发热对机(Ji)体产生的影响
1、高热使代谢增加,耗氧量也大大增多。体温每升 高1度,基础代谢增加13%。
2、高热需加速散热,因而心搏加快,体温每升高 1度,心搏加快约15次/分,故心管负担加大。
3、高热可使大脑皮质过度兴奋,产生烦躁,惊厥;
也可发生过度抑制引起昏睡、昏迷。特别是婴幼多 见。 4、高热时消化道分泌减少,消化酶活性降低,胃肠运 动减慢,故食欲不振,腹胀、便秘等现象(Xiang)。
• 一、外在因素:
小儿体温受外在环(Huan)境影响,如天热时衣服穿太多、水 喝太少、房间空气不流通。 • 二、内在因素: 生病、感冒、气管炎、喉咙发炎或其他疾病。
• 三、其他因素: 如预防注射,包括麻疹、白喉、百口咳、破伤风等 反应。
第十页,共三十一页。
• (一)急性高热
1、感染性疾病:急性传染病早期,各系统急性感染性疾
• 临床(Chuang)上根据体温的高低可分为: 低热: 37.5℃~38℃; 中度热: 38.1 ~39℃; 高热: 39.1 ~ 41℃; 超高热> 41℃
若体温超过0.5℃或一日间体温波动超过1℃以上,
可认为发热。发热时间超过两周为长期发热。
第九页,共三十一页。
病 因 (Bing)
• 引起小儿发烧的原因有很多,大体而言可分为以下三 大类:
第二十九页,共三十一页。
家庭护(Hu)理要点
• 休息
• 喝水

喂养

通风

物理降温(Wen)

口服退烧药

观察病情
第三十页,共三十一页。
内(Nei)容总结
小儿高热的护理。体温调节障碍散热障碍。低热: 37.5℃~38℃。小儿体温受 外(Wai)在环境影响,如天热时衣服穿太多、水喝太少、房间空气不流通。1、感染 性疾病:急性传染病早期,各系统急性感染性疾病。高热期:解开衣服加快散热 或根据医嘱进行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关系:体温调定点回降,中心温度>调定点 。发热→心率加快→心肌耗氧 量增多。酒精擦浴:用30% ~50%酒精重点擦抹上。 温水浴:适用于四肢循环不好(面苍白、四肢凉)。冷盐水灌肠:婴幼儿用冷盐水150 ~300ml,儿童。发热时呼吸快,蒸发的水分多,因此要鼓励患者多饮水,以3000ml/d 为宜。如灌肠后不久即排出,可按上述剂量补灌1次,最好在患儿睡眠前给药。灌肠 时药液应缓慢灌入,肛管拔去后要用纱布按住肛门口片刻,以免药液流出。观察病情

儿科危重疾病护理常规 精品

儿科危重疾病护理常规 精品

危重病人护理常规惊厥护理常规一、按儿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二、立即使患儿平卧、头侧位,用纱布包裹之压舌板将口扩开,防止舌咬伤。

三、保持环境安静、室内空气流通,减少对患儿的刺激。

四、高热者立即给物理和药物降温。

五、呼吸困难、紫钳者应给予氧气吸入,有窒息时吸痰、人工呼吸等。

六、有严重感染、循环衰竭、抽风、高熟者,可用人工冬眠。

七、严密观察体温、脉搏、呼吸、瞳孔的改变及抽搐次数、持续时间、部位等,并做好记录。

高热病儿护理常规1、执行小儿内科一般护理常规。

2、高热者应该绝对卧床休息,并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3、供给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不能进食者鼻饲。

4、供给足量的水分,呕吐频繁者应静脉补液,并注意观察尿量,了解心、肺、肾功能情况,以便掌握补液量。

5、密切观察体温及病情变化,每4小时测体温一次,必要时随时测量并记录,同时观察热型以及发热时伴随症状,以寻找病因,协助诊断。

6、高热者一般先用物理降温,如头部冰敷,头枕冰袋,50%酒精擦浴,温水擦浴等。

同时多喂开水,防止大量出汗而出现虚脱。

物理或药物降温后半小时复测体温。

观察降温效果,并在体温单上注明。

7、发热伴寒战,四肢发凉者,应给热水保暖,以改善周围血循环,观察精神状态,尤其注意嗜睡、惊厥、昏迷等的发生。

床旁备好氧气,吸痰器和抢救药物,发现病情变化,立即通知医生,组织抢救。

8、加强口腔护理,口唇干燥涂石蜡油,以防干裂。

9、加强皮肤护理,有汗时用毛巾擦干,保持衣被、床单、尿布平整、干燥、清洁,经常更换体位。

10、有高热惊厥史者,应及早降温处理,同时适当使用镇静剂,密切观察,一旦高热引起惊厥,及时通知医生,配合抢救,并执行惊厥护理常规。

呼吸衰竭病儿护理常规1、执行原发病护理常规。

2、急性呼吸衰竭应绝对卧床休息,烦躁者遵医嘱用镇静剂,以保持患儿安静,减少氧耗,慢性呼吸衰竭尚能代偿者,可适当活动。

3、根据原发病及病情选择饮食,不能进食者给予鼻饲或静脉补液,保证热卡及水分的供给。

术后高热患儿的护理措施

术后高热患儿的护理措施

一、引言术后高热是临床常见并发症之一,多见于小儿、老年人和体质虚弱者。

高热不仅会加重病情,还会对患儿造成严重危害。

因此,做好术后高热患儿的护理工作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术后高热患儿的护理措施。

二、护理措施1. 严密观察病情(1)定时监测体温:术后高热患儿应每隔4小时监测体温一次,若体温持续升高,应及时报告医生。

(2)观察生命体征:密切观察患儿心率、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3)观察病情变化:注意观察患儿的精神状态、面色、皮肤颜色等,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2. 保持室内环境舒适(1)温度:保持室温在22-24℃,湿度在50%-60%。

(2)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空气污浊。

(3)安静:保持病房安静,减少噪声干扰。

3. 降温措施(1)物理降温:使用冰帽、冰袋等物理降温方法,降低患儿体温。

(2)药物降温: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退热药物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降低患儿体温。

(3)温水擦浴:用温水擦拭患儿身体,促进热量散发。

4. 口腔护理(1)保持口腔清洁:使用生理盐水或口腔护理液清洁患儿口腔,预防口腔感染。

(2)观察口腔黏膜:注意观察口腔黏膜情况,及时发现口腔溃疡、炎症等。

5. 皮肤护理(1)保持皮肤清洁:定时更换床单、被褥,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2)预防压疮:定时为患儿翻身,预防压疮发生。

(3)观察皮肤情况:注意观察皮肤颜色、温度等,及时发现皮肤异常。

6. 营养支持(1)给予易消化、高营养的饮食:如稀饭、面条、鸡蛋羹等。

(2)补充水分:鼓励患儿多饮水,以补充因高热而丢失的水分。

(3)营养补充:在医生指导下,给予营养补充剂,如氨基酸、脂肪乳等。

7. 心理护理(1)关心关爱:多与患儿沟通,关心关爱,减轻患儿焦虑情绪。

(2)健康教育:向患儿及家属讲解术后高热的相关知识,提高自我护理能力。

8. 家庭护理指导(1)保持室内环境: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温度适宜。

(2)观察病情:定期监测患儿体温、生命体征等,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小儿发热的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

小儿发热的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

小儿发热的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引言小儿发热是指儿童体温超过正常范围,表现为体温升高,是常见的症状之一。

发热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反应,通常是由于感染、免疫、药物反应、疾病等因素引起的。

对于小儿发热的护理,既要进行准确的诊断,了解病因,也需要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以帮助儿童尽快恢复健康。

本文将介绍小儿发热的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以供护士和家长参考。

一、护理诊断1. 疼痛相关于高体温和炎症反应目标减轻儿童因发热引起的疼痛,提高其舒适感。

评估指标:•儿童表达的疼痛程度;•神情和行为的改变;•血压、心率和呼吸的变化。

诊断标准:儿童表达疼痛感觉,表情痛苦,出现焦虑、不安、易怒的行为。

2. 液体过少相关于出汗和呼吸增加目标维持儿童正常的液体平衡,保持体内水分的稳定。

评估指标:•儿童的皮肤弹性;•引流量和尿液量的变化;•儿童的精神状态。

诊断标准:儿童皮肤弹性差,出现干嘴、口渴、尿液量减少等症状。

3. 营养不良相关于食欲减退和代谢增加目标提供充足的营养,维持儿童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评估指标:•儿童的体重和身高;•儿童的食欲;•儿童的胃肠功能。

诊断标准:儿童体重和身高增长缓慢,食欲减退,出现厌食、恶心等症状。

二、护理措施1. 疼痛缓解•给予药物治疗:根据医生的建议,给儿童使用适当的退热药物,如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以减轻体温升高引起的疼痛。

•体温调控:保持室温适宜,避免过热或过冷的环境,以减轻儿童的不适感。

•非药物缓解:使用物理疗法如冷敷或温水浴,可以帮助降低体温,减轻儿童的疼痛感。

2. 液体平衡维持•补充水分:提供充足的清水、果汁、热汤等非刺激性饮品,鼓励儿童多喝水,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

•注意饮食:根据儿童的食欲情况,提供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增强儿童的食欲,补充体力消耗。

•监测尿液:密切观察儿童的尿液情况,确保尿液量正常,以评估儿童的液体平衡情况。

3. 营养补充•提供高营养食物:为儿童提供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蛋白质的食物,如水果、蔬菜、鱼类、禽类等,以满足儿童的营养需求,促进恢复。

幼儿发烧的正确护理方法

幼儿发烧的正确护理方法

幼儿发烧的正确护理方法发烧是幼儿常见的症状之一,对于父母来说,正确的护理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幼儿发烧的正确护理方法,帮助父母更好地照顾孩子。

一、观察体温变化当幼儿出现发烧症状时,首先要观察体温的变化。

可以使用体温计测量孩子的体温,通常正常体温范围在36.5℃-37.5℃之间。

如果幼儿的体温超过37.5℃,则可以判断为发烧。

在观察体温变化时,可以记录下每次测量的体温,以便及时向医生提供准确的信息。

二、保持室内环境舒适在幼儿发烧期间,保持室内环境的舒适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调整室内的温度和湿度,保持空气流通。

避免让幼儿暴露在过热或过冷的环境中,以免加重病情。

另外,要保持室内的清洁卫生,定期清洁房间,避免细菌滋生。

三、适当增加水分摄入幼儿发烧时,身体会出现脱水的情况,因此适当增加水分摄入是必要的。

可以给幼儿多喝水、果汁、汤类食物等,补充体内的水分。

但要注意,不要给幼儿喝太多凉水或冷饮,以免刺激幼儿的喉咙和胃部。

四、合理安排饮食在幼儿发烧期间,饮食的选择也是需要注意的。

可以给幼儿提供易消化的食物,如稀饭、面条、蔬菜汤等。

避免给幼儿吃辛辣、油腻或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幼儿的不适感。

另外,要注意给幼儿提供充足的营养,保证身体的抵抗力。

五、注意休息和睡眠幼儿发烧时,身体会感到疲倦和虚弱,因此要注意给幼儿提供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时间。

可以安排适当的休息时间,让幼儿躺下休息,避免剧烈运动。

在睡眠方面,可以给幼儿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帮助幼儿入睡。

六、及时就医如果幼儿的发烧症状持续时间较长或伴随其他严重症状,如呕吐、腹泻、咳嗽等,建议及时就医。

医生可以根据幼儿的具体情况给出正确的治疗方案,帮助幼儿尽快康复。

七、避免使用退烧药物在幼儿发烧期间,一般情况下不建议过度使用退烧药物。

退烧药物只能暂时缓解症状,不能治愈疾病。

如果幼儿的体温超过39℃或出现其他严重症状,可以咨询医生是否需要使用退烧药物。

八、注意个人卫生在幼儿发烧期间,要注意个人卫生的保持。

小儿高热护理常规

小儿高热护理常规

小儿高热护理常规
一、概述
发热即体温高于正常,为小儿时期许多疾病发生过程中最常见的症状,是机体防御疾病和适应内外不境异常的一种代偿性反应。

高热时体温在39℃以上,持续高热可使体内调节功能失常、代谢增加、氧量增加、心搏加快、脑皮质过度兴奋(烦躁、惊厥等)或高度抑制(谵妄、昏睡、昏迷等)影响小儿健康因此,对高热患儿要设法降温,细心护理,减轻患儿痛苦,避免高热给患儿带来的危害。

二、护理措施
1、病情观察每4h测量体温1次,必要时随时测量并记录。

同时,观察热型以及发热时伴随症状,如有无寒战、头痛、呕吐、腹痛、腹泻、便血、皮疹等,寻找病因,协助诊断。

2、营养支持供给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保证足够的营养和水分,少量多次喂水,不能进食者可鼻饲或静脉补液。

3、高热护理高热者先用物理降温,如头部冷敷、头置冰袋(小婴儿用冷水袋)、温水擦浴等。

效果不佳时,遵医嘱给退热药,同时多喂开水,防止因大量出汗而虚脱,经降温处理后0.5h测量体温。

发热伴寒战,四肢发凉,应给热水袋双下肢保暖,以改善周围血循环。

观察患儿精神状态,有无嗜睡、惊厥、昏迷等,随时通知医生,并备好氧气、吸引器、监护仪及抢救药品,协助进行抢救。

高热伴呕吐者取头高侧卧位,头偏向一侧,以防呕吐物吸入造成窒息。

4、口腔皮肤护理加强口腔护理,2~3次/天,口唇干裂涂以润滑油。

注意皮肤护理,有汗时用毛巾擦干,保持衣被、床单、尿布平整干燥清洁,经常变换体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热护理常规
体温升高,口温超过37、2℃称发热,口温达39、0℃~40、0℃称为高热,体温超过41℃称为超高热。

体温过高,对人体器官有严重损伤,可引起惊厥、抽搐、昏迷。

[护理评估]
1、病史:了解发热得原因及诱因,询问发热得急、缓及伴随症状。

2、症状:①体温上升期:畏寒或寒战,皮肤苍白无汗。

②高热持续期:皮肤潮红而灼热,呼吸加快,尿量减少。

③退热期:大量出汗,皮肤温度降低。

3、心理社会反应:因发热原因不明,患儿及家属焦虑不安。

4、辅助检查:结合病史及体征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助检查。

[主要护理问题]
1、体温过高与体温调定点升高等有关。

2、情绪焦虑与体温上升期患者突然寒战、发冷等有关。

3、疲乏与高热致体能消耗过多、摄人不足及水、电解质代谢与酸碱平衡失常等有关。

4、体液不足与高热时出汗过多及摄入水量过少等有关。

5、营养失调与进食过少及消耗增加有关。

6、有坠床得危险与体温升高患儿烦躁有关。

[护理措施]
1、将患儿置于安静、舒适得环境,酌情通风。

2、高热患儿易发生舌炎、齿龈炎等,应保持口腔清洁,防止感染与黏膜溃烂。

3、高热患儿在降温过程中伴有大汗,应及时更换衣裤与被褥,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卫生与床单干燥、舒适,防止皮肤受压与破损。

4、饮食以清淡为宜,给细软、易消化、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低脂肪饮食。

鼓励患儿多饮水,多吃新鲜水果与蔬菜。

5、严密观察体温、呼吸、脉搏、血压、神志变化,观察治疗反应。

体温在39℃以上,应予物理降温,方法有:使用冰袋或冰帽、冷敷、乙醇擦浴、温水擦浴、冰盐水灌肠、降温毯等措施。

30min 后再次测量体温,结果记录于体温单与护理记录单上。

6、密切观察发热规律、特点及伴随症状,患儿大量出汗或退热时,注意有无虚脱现象。

7、观察末梢循环情况:高热而四肢末梢厥冷、发绀者,往往提示病情严重,经治疗后体温下降与四肢末梢转暖,发绀减轻或消失,提示治疗有效。

观察有无腹泻、出疹、出血或颅内压增高、惊厥等症状,以协助诊断。

8、高热惊厥实施保护性约束措施前,防止坠床与碰伤,向患儿及家属书面告知并签字,床边备开口器与舌钳,防止舌咬伤,及时清除鼻咽部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9、用药观察:应用激素、解热镇痛药、冬眠合剂等时,注意观察用药效果及不良反应。

[健康指导]
1、针对患儿发热原因,讲解有关疾病知识,加强感染性疾病预防知识得宣传,增强体质及免疫力。

2、指导患儿发热期注意休息、睡眠、口腔护理、皮肤护理、合理喂养,鼓励患儿多饮水。

3、不能自行滥用退热药及抗生素,需要时应该由医师指导。

[护理评价]
1、物理降温后体温下降,高热伴随症状减轻或消失,患儿舒适。

2、护理并发症预防处理及时、有效。

3、患儿及家属了解发热基本知识,并能主动配合治疗。

4、观察病情细致,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如惊厥、抽搐等。

5、急救药品、物品准备充分,患儿发生意外时,抢救及时有效。

宝宝发热,临床上常用得降温方法主要有两种:物理降温、药物降温。

不管采用何种方法帮助宝宝降温,要根据宝宝得年龄、体质与发热程度来决定。

婴幼儿一般感染所致得发热最好先采用适当得物理降温措施。

但对麻疹等出疹性疾病得患儿不宜采用冷敷与酒精擦浴降温,以免刺激皮肤,影响皮疹透发。

如果使用药物降温,要注意剂量不要太大,以免使宝宝出汗过多而引起虚脱或电解质紊乱。

儿科常用得退热药物种类很多,不管使用哪种退热剂,都要在医生得指导下进行。

家庭实用物理降温法
第一,少穿衣服,给孩子散热。

传统得观念就就是孩子一发热,就用衣服与被子把小孩裹得严严实实得,把汗“逼”出来,其实这就是不对得。

小孩在发热时,会出现发抖得症状,父母会以为孩子发冷,其实这就是因为她们体温上升导致得痉挛。

第二,帮孩子物理降温,有以下常用方法:
1、头部冷湿敷:用20℃~30℃冷水浸湿软毛巾后稍挤压使不滴水,折好置于前额,每3~5分钟更换一次。

2、头部冰枕:将小冰块及少量水装入冰袋至半满,排出袋内空气,压紧袋口,无漏水后放置于枕部。

3、温水擦拭或温水浴:用温湿毛巾擦拭孩子得头、腋下、四肢或洗个温水澡,多擦洗皮肤,促进散热。

4、前额与大椎穴贴退热贴,直至体温降至正常。

5、不提倡酒精擦浴。

第三,补充充足得水分,不要随便吃药。

高热时呼吸增快,出汗使机体丧失大量水分,所以父母在孩子发热时应给她充足得水分,增加尿量,可促进体内毒素排出。

第四,请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给发热宝宝用药不可操之过急,如果服用一次后,热度不退,再次服药需间隔4~6小时。

给宝宝服用得退热药用量不可太大。

例如,常用药扑热息痛,患儿每公斤体重服用10~15毫克。

如过宝宝服用扑热息痛一日量超过3克,即可发生急性中毒,甚至引起致死性肝损害。

不宜在短时间内让宝宝服用多种退热药,降温幅度不宜太大、太快,否则宝宝会出现体温不升、虚脱等情况。

退热
药只就是在宝宝发热时才有退热作用,宝宝不发热时,服用退热药并无预防发热得作用。

在给宝宝服用退热药后,如果宝宝出汗较多,要及时给她补充水分,以免发生虚脱。

及早发现宝宝发热得方法
摸: 平时经常摸摸宝宝得小手与颈部后面,既可知道宝宝体温就是否正常,更重要得可以了解宝宝得衣着就是否合适,穿得过多或过少都不利宝宝得健康与舒适。

了解了宝宝得正常体温,一旦宝宝有发热,您就马上能“摸出”。

用手大致感觉出了宝宝得体温异常,可用您得额角接触宝宝得额角,如果明显感觉宝宝得额头比您得热,那么宝宝多半就是发烧了。

瞧: 如果宝宝脸部潮红、嘴唇干热、哭闹不安,或者没有食欲时,宝宝很可能就是发热了。

发热时身体得水分消耗较大,如果宝宝得小便比平时得尿量少,且小便发黄、颜色较深,宝宝也可能体温增高了。

测:用体温计测量体温就是最确切得。

通常用肛表测量小宝宝得直肠温度较确切(正常体温为37℃~38℃),也可测量宝宝得腋下或颈部(正常体温为36℃~37℃),测出得直肠温度需减去0、5℃,腋下与颈部温度应加0、5℃,得出得度数便就是宝宝得现时体温数,如此可知宝宝得准确体温与就是否发热。

学龄前宝宝最好不要用口腔表测量体温,以免发生意外。

•发热就是多种疾病得常见症状。

•临床上根据体温得高低可分为:
低热: 37、5℃~38℃;
中度热: 38、1 ~39℃;
高热: 39、1 ~41℃;
超高热>41℃
若体温超过0、5℃或一日间体温波动超过1℃以上,可认为发热。

发热时间超过两周为长期发热。

病因
•引起小儿发烧得原因有很多,大体而言可分为以下三大类: •一、外在因素:
小儿体温受外在环境影响,如天热时衣服穿太多、水喝太少、房间空气不流通。

•二、内在因素:
生病、感冒、气管炎、喉咙发炎或其她疾病。

•三、其她因素:
如预防注射,包括麻疹、白喉、百口咳、破伤风等反应。

•(一)急性高热
1、感染性疾病:急性传染病早期,各系统急性感染性疾病。

2、非感染疾病:暑热症,新生儿脱水热,颅内损伤,惊厥及癫痫大发作等。

3、变态反应:过敏,异体血清,疫苗接种反应,输液,输血反应等。

•(二)长期高热
1、常见病:败血症,沙门氏菌属感染,结核,风湿热,幼年类风湿症等。

2、少见病:恶性肿瘤(白血病,恶性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结缔组织病。

发热得临床过程、热代谢特点
•体温上升期:注意保暖如多加衣服,多喝开水。

症状:发冷恶寒、鸡皮、寒战与皮肤苍白。

关系:体温调定点上移,中心温度<调定点。

特点:产热>散热,体温上升。

•高热期:解开衣服加快散热或根据医嘱进行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

症状:皮肤发红、干燥,自觉酷热。

关系:中心体温与上升得调定点水平相适应。

特点:产热与散热在较高水平保持相对平衡。

•体温下降期:指导家属及时更换汗湿得衣服注意测量体温以防虚脱。

症状:皮肤血管舒张、出汗。

关系:体温调定点回降,中心温度>调定点。

特点:散热>产热,体温下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