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服饰实例图解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服饰(图片收藏)

中国古代服饰(图片收藏)

中国古代服饰(图片收藏)一.商周服饰1.商周贵族服饰这个时期的织物颜色,以暖色为多,尤其以黄红为主,间有棕色和褐色。

以朱砂和石黄制成的红黄二色,比其他颜色更鲜艳,渗透力也较强,所以经久不变并一直保存至今。

商周时期的染织方法往往染绘并用,尤其是红、黄等正色,常在织物织好之后,再用画笔添绘。

窄袖织纹衣、蔽膝穿戴展示图。

2.东周男子服饰周代服饰大致沿袭商代服制,只是略有变化。

衣服的样式比商代略宽松。

衣袖有大小两式,领子通用矩领。

这个时期还没有扭扣,一般在腰间系带,有的在带上挂玉制饰物。

当时的腰带主要有两种:一种以丝织物制成,叫“大带”或“绅带”;另一种以皮革制成,叫“革带”。

矩领窄袖长衣展示图。

窄袖织纹衣穿戴展示图。

3.战国妇女服饰楚墓出土的战国中期服饰实物,有绢、罗、锦、纱、绦等各种衣着十余件。

锦袍前身、后身及两袖各为一片,每片宽度与衣料本身的幅度大体相等。

右衽、交领、直裾。

衣身、袖子及下摆等部位均平直。

领、袖、襟、裾均有一道缘边,袖端缘边较为奇特,通常用两种颜色的彩条纹锦镶沿。

曲裾深衣除了上衣下裳相连这一特点之外,还有一明显的不同之处,叫“续衽钩边”。

“衽”就是衣襟。

“续衽”就是将衣襟接长。

“钩边”就是形容衣襟的样式。

它改变了过去服装多在下摆开衩的裁制方法,将左边衣襟的前后片缝合,并将后片衣襟加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穿时绕至背后,再用腰带系扎。

图为战国妇女的曲裾深衣。

二.秦汉服饰1.秦汉皇帝服饰冕冠,是古代帝王参加祭祀典礼时所戴礼冠。

用作皇帝、公侯等所穿的祭服。

冕冠的顶部,有一块前圆后方的长方形冕板,冕板前后垂有“冕旒”。

冕旒依数量及质料的不同,是区分贵贱尊卑的重要标志。

汉代规定,皇帝冕冠为十二旒(即十二排),为玉制。

冕冠的颜色,以黑为主。

冕冠两侧,各有一孔,用以穿插玉笄,以与发髻拴结。

并在笄的两侧系上丝带,在颌下系结。

在丝带上的两耳处,还各垂一颗珠玉,名叫“允耳”。

不塞入耳内,只是系挂在耳旁,以提醒戴冠者切忌听信谗言。

中国主要朝代服装服饰介绍PPT

中国主要朝代服装服饰介绍PPT




周 玄端:为天子的常服,诸侯及其 臣的朝服。
深衣:此种衣裳是上下相连,分
开裁但是上下缝合,因为「被体
深邃」,所以称为「深衣」。
袍:以深衣为基础,衣裳相连。
裘 :皮衣。

禕衣 揄狄:为王后从王祭先公和侯伯夫 人助君祭服。是青色衣,画褕翟纹 十二章纹,褕翟羽色亦为五采。 阙狄:为王后助天子祭群小神和子 男夫人从君祭宗庙祭服。是赤色衣, 刻赤色缯的翟纹。 鞠衣,展衣,祿衣。
秦代将军服饰复原图
秦兵俑中最为常见的铠甲样式胸 部的甲片都是上片压下片,腹部 的甲片,都是下片压上片,以便 于活动。


时 期
秦汉时期,男子以袍为贵。袍服属汉族服装古制,秦始皇在位 时,规定官至三品以上者,绿袍、深衣。平民穿白袍,都用绢
制作。汉代四百年来,一直用袍作为礼服。
女子服装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作为礼服的深衣,一是日常只
一般齐膝上下。下身有裤子或胫衣。脚履多
圆头式。
商代奴隶主贵族戴的帽子,有帽箍和加卷筒
形装饰的帽箍,此外还有一种羽状高冠。在
战争场面则戴青铜胄,胄顶有铜管可以插饰
羽毛。
商代妇女服装目前资料不多,从下一两个朝 商代后期,桑蚕也发展很
代推断此时女子服装的形制大致与男子相同,快,丝织水平迅速提高。
只是发式上有明显区别
夏 商 周
夏朝,奴隶制度建立,初步形成了以帝 王的祭服——冕服为中心的服装制度。 商周时代的服饰,主要是上身穿「衣」, 衣领开向右边;下身穿「裳」,裳就是 裙;在腰部束着一条宽边的腰带,肚围 前再加一条像裙一样的「韍」,用来遮 蔽膝盖,所以又叫做「蔽膝」。


周 男子服饰领型,至少有交领、圆领、大翻领 等多种形式。袖子,一般均为窄袖型。衣长

中国历代汉服男装篇课件

中国历代汉服男装篇课件
中国历代汉服 男装篇
保护汉服最好的方式就是把汉服穿出去
刘氏冠
鱼尾曲裾
玉佩 岐头履,又称 分歧履。先秦 至唐
进贤冠 直裾
岐头履
交领上衣 单襦
襦裙
平巾帻ze二声 裲裆,古代 男子背心
袴ku四声 岐头履
爵弁bian四声 笏(hu四声)板
爵弁服
岐头履
圆领衫 半臂
乌皮六合靴
幞(fu2声)头 圆领袍 唐制革带
乌皮六合靴
幞头 圆领袍
蹀躞带
乌皮六合靴
展脚幞头
公服 单铊尾革带
幞头
宋圆领袍 宋式双铊带
交脚幞头 皂靴
进士巾 襕衫 丝绦
大帽 褶子衣(贴里、 曳撒、飞鱼服)
护臂
乌纱帽 明圆领袍
衮服(天子 及上公的礼 服)
罩甲
孔雀补常服 补子
东坡巾 道袍
幅巾
NEXT 男款汉服 氅(chang2
声)衣
店铺推荐
花朝记汉服 148
淮边筱竹 300-600
羽月司衣局 300+ 汀兰颂 400-600 衿娥传统服饰 5-700 丝绦麻履 300-600 琉鱼汉服 300-600
花朝记 100-300
琉鱼汉服 499
惜物国风馆 300+
天汉骄阳,200+
洞庭汉风 500+砚滨纱 100-400
君陈汉服 300-600
重回汉唐 300-600
鸟鸣涧 100+
等云来 300+
执月传统服饰 150-400
抱月堂 300-400
玖棠桃源 定制店 无现货 600+
府河匠作 甲胄
南山韵味 200-300

中国历代女性服饰文化PPT

中国历代女性服饰文化PPT

2021/4/9
19
宋代的鞋式初期沿袭前代 制度,在朝会时穿靴,后 改成履。一般人士所穿的 鞋有草鞋、布鞋等,按所 用的材料取名。随着鞋履 文化的发展,社会上开始 出现专售鞋履的铺子。
2021/4/9
20
元朝的女子服饰
元代是蒙古族入关统治中原 的时代。其服饰既袭汉制, 又推行其本族制度,多把额 上的头发弄成一小绺,像个 桃子,其他的就编成两条辫 子,这就阻挡住向两旁斜视 的视线,使人不能狼视。头 上戴笠子帽。元代的贵族妇 女,常戴着一顶高高长长, 看起来很奇怪的帽子,这种 帽子叫做“罟罟冠”。
2021/4/9Biblioteka 5秦汉时期的女子服饰
秦服与战国时无大差别, 保持“褒衣大裙”风格。 秦代服制,服色尚黑。 妇女穿着有衣裙两件式, 也有长袍,裙子的样式 也多了,最有名的是 “留仙裙”。
2021/4/9
6
汉代服饰承袭春秋、战 国、秦的遗韵,形制朴 实,色泽单纯“以瘦为 美”。服饰使得女子曲 线修长,待人接物含蓄 内敛,动作简明舒缓, 自然朴素,庄严而典雅。
2021/4/9
3
亵衣简单的说,就是 「内衣」,贴身之衣。 从文献记载数据来看, 约在商周时期就有亵衣 的出现,无论是男女老 少都有穿着亵衣的习惯, 当时人们穿着亵衣是为 了保暖,及吸收汗水。
2021/4/9
4
商周时期,履制已经相 当丰富,甚至有了专门 为天子掌管鞋履的“屦 人”,这个时期的鞋, 式样、做工和装饰已十 分考究,用材、施色、 图案也根据服饰制度有 了严格的制度。
2021/4/9
7
"帕腹,横帕其腹也。抱 腹,上下有带,抱裹其 腹,上无裆者也。心衣, 抱腹而施钩肩,钩肩之 间施一裆,以奄心 也。”“心衣”的基础 是“袍腹”,“抱腹” 上端不用细带子而用 “钩肩”及”裆”。

中国最全古代服饰图解-才府

中国最全古代服饰图解-才府

中国最全古代服饰图解-才府
上古商周服饰
-商周贵族服饰
东周男子服饰
东周男子服饰
战国妇女服饰
楚国妇女服饰
楚国贵妇服饰
秦代将官铠甲
秦代将士铠甲
秦汉妇女曲裾
汉代妇女的襦裙
汉代妇女曲裾
汉代妇女曲裾
汉代直裾女服
汉代男子曲裾
汉代官吏袍服
汉代皇帝冕服
汉代兵士铠甲
汉代将官铠甲
魏晋妇女衫裙
魏晋杂裾垂髾服
魏晋笼冠大袖衫
魏晋两裆铠
南北朝裤褶
南北朝明光铠
隋代短襦长裙披帛
隋唐妇女服饰
隋唐侍女服饰
隋唐胄甲
初唐女服
唐代大袖衫
唐代妇女服饰
唐代舞女服饰
唐代官吏常服袍衫
唐代文官大袖礼服
中唐女服
-中晚唐回鹘女服
中晚唐女服
宋代妇女服饰
宋代妇女背子
宋代贵族妇女服饰
宋代官员朝服
宋代官服
宋代皇帝朝服
宋代皇后服饰
辽代北班服饰
金代贵族服饰
元代襦裙半臂
元代织金锦半袖
元代织金锦袍
元代男服辫线袄
元代贵族便服
明代背子
明代比甲
明代侍女服饰
明代襦裙
明代男子大襟袍
明代男子便服锦袍
明代皇后大袖衣
明代皇后霞帔
明代服饰龙袍
明代官吏常服
明代官吏麒麟袍
明代衮服服饰
明代皇帝常服
明代水田衣
明代将官胄甲
冕冠图解
冕服图解
十二纹章
历代妇女唇妆样式图表
周制士昏服
唐代妇女化装顺序表。

超全面图文详解不同朝代、形制、样式的汉服

超全面图文详解不同朝代、形制、样式的汉服
• 高峰:在明朝时期,汉服的发展达到了高峰。明朝的汉服在继承前朝的 基础上,更加注重细节和装饰,形成了独特的明朝风格。
• 衰落与复兴:近代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包括政治运动和西方服饰的冲 击,汉服一度被边缘化。然而,近年来随着中华文化的复兴和对传统文 化的重新认识,汉服也逐渐回到人们的视野中,并在许多场合得到展示 和推广。
明代男子主要服饰之一,上下连 裳,衣身紧身窄袖,下摆呈马面
形状。
飞鱼服
一种赐服,由上衣、下裳和披风组 成,衣襟左右掩合,下摆开衩。
袄裙
明代女子主要服饰之一,上衣为短 袄,下裳为长裙,裙腰高系,显得 身材修长。
PART 03
不同形制的汉服
REPORTING
深衣制汉服
定义
深衣制汉服是指上衣和下裳分开裁剪,在腰部相连,形成整体的一种汉服形制。其特点是 使身体深藏不露,雍容典雅。
PART 04
不同样式的汉服
REPORTING
曲裾汉服
曲裾是汉服的一种款式。按照《礼记》记载,深衣一大特点是“续衽钩 边”,也就是说“这种服式的共同特点是都有一幅向后交掩的曲裾”。
曲裾的出现,与汉族衣冠最初没有连裆的罩裤有关,下摆有了这样几重 保护就符合理并合礼得多,因此,曲裾深衣在未发明袴的先秦至汉代较 为流行。
上衣下裳制汉服是指上衣和下裳分开裁剪、分别穿着的一种汉服形制。
上衣为交领右衽,下裳为围合式的裙子。
02
流行年代
上衣下裳制汉服流行于春秋战国至汉代,后逐渐演变为其他形制。
03
服饰结构
上衣下裳制汉服的基本结构包括上衣、下裳、蔽膝、佩绶等。其中,上
衣多为交领右衽,袖宽且长;下裳为裙子,由多幅布帛拼合而成,腰间
流行年代
深衣制汉服流行于先秦至汉代,是士人阶层的常见服饰。

中国各朝代男女服饰文化解析(配图)

中国各朝代男女服饰文化解析(配图)

中国各朝代男女服饰文化解析(配图)中国各朝代男女服饰文化解析(配图)看到好多小说(尤其是穿越小说)里写到古代服饰的时候,总是以古装来统称,其实中国不同朝代时的服饰发展变化是很大的,从服饰上是基本可以看出年代的。

搜集过一些相关资料,放在这里和大家共同学习一下吧一、夏商西周商朝服饰大抵分为三种1、奴隶的简单遮身衣物.通常是圆领衣,上下相连,中间以绳缚之,衣长不及踝,头部皆不加饰物.2、平民或小奴隶主.他们的衣着较为讲究,一般是上身着衣,下身着裳.衣长多至膝盖上下,但后裾却长至足部,腰间系带.衣上多无纹饰.3、王室贵族.衣着华丽,上衣下裳皆有精美纹饰,或刺绣或绘画而成.腰部亦束有绶条,腰带之下正中部位佩以一块上狭下广的斧形装饰.衣服的原料主要有麻布,丝绸和皮革.麻布贫富皆可穿,但有粗细之分.丝绸和皮革主要用奴隶主贵族所专用.丝绸质地的衣服上所绘绣的纹饰也与青铜器一样,多为云雷纹.商代男子的发饰以梳辫为主.有的是将头发至于头顶,有的则是在左右两侧梳辫,下垂在肩,也有的将辫子盘于头顶.商代女子发饰与男子基本相同,以辫发为主,但也有少数是将辫卷曲垂肩.同时也出现了巾帽.商代巾帽形式比较简单,多为帽箍式,束发器多是兽骨,玉石制成,帽箍则用丝绸布帛制作.周代服饰与商代大致相同,但要比商代来的宽松,长度大多过膝,衣袖除小之外还有出现了大袖.腰间的束带系成蝴蝶结.巾帽的样式也较丰富,除帽箍外,还有平形.尖形.月牙形,及中间突出,两边翻卷的形状.大致是低而平者为普通人所戴,高而尖者为贵族所戴.注:商代无论哪个阶层的人,其服饰的衣袖都比较窄小.二、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上层社会大体流行深衣和胡服.1、深衣贵族中流行的深衣式袍服,是西周以来传统的贵族常服,而平民以为之礼服,平常穿短褐.深衣的特点一是上衣下裳相连;二是无男女式样的差别,皆可穿用.但又分为两种:一为中原地区的宽大式,"宽大博带"穿着舒适,长不拖地,下摆不开岔,屈肘可穿,袖长和臂长相等,用大宽带束腰,中原贵族宴乐时喜爱穿用.二为瘦长式,"续衽钩边"楚地最为流行,较北方的瘦长,领沿较宽,用较厚织物作边,右衽很长.战国时有单,夹,棉,皮.袍服的领式突破了西周时期的矩形领,流行交领式右衽,左衽.2、胡服胡服便于骑射,诸国战士皆衣之.胡服逐渐成为战国时期的军服.其特点是短衣,长裤,用带钩,有短靴和皮弁(bian).胡服原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常服.胡服中的上衣,商周时的劳动者,武士,小孩都穿,其长不过膝;胡服束腰须有带钩,不同于中原束带,裤子代替长袍的下裳,靴代替鞋.带钩,古称"师比","鲜卑",它是北方游牧民的衣带装饰.带钩小有寸许,大有尺余,有仿棒,竹节,琵琶等形象.制作原料有玉,铁,铜等.嵌以宝石,琉璃,或金银.三、秦汉时期汉代男子贵贱通用的基本首服是巾帻.巾帻主要有介帻和平巾帻,但具体式样和颜色有据人的身份,地位,职业,年龄的不同而有区别.如皇帝和个级别的官员的巾帻随其服色,文官和武官的巾帻也有所不同,文官主要有戴介帻,武官则戴平巾帻.群吏和仆役要戴绿帻,武吏则戴赤帻,未成年的小童戴无屋帻等.冠帽只有官员才能使用,通常是戴在巾帻之上.冠帽的主要有冕冠,长冠,委貌冠,皮弁冠,爵弁冠,通天冠,远游冠,高山冠,进贤冠,法冠,武冠,建华冠,方山冠,巧士冠,却非冠,却敌冠,卫士冠等.其中除长冠外,大多出于周礼.这些冠各有不同的使用场合,如冕冠,长冠,委貌冠,皮弁冠分别为行郊社祭祀之礼时使用的;通天冠为朝服;远游冠为诸忘之服;进贤冠为儒者之服;却非冠为宫殿门吏仆射之服,却敌冠为卫士之服,爵弁冠和建华冠为舞乐人祭祀之服.袍服是汉代一般人的常服.式样主要有两种:一种为直裾袍服;一种沿用战国时的曲裾式.曲裾式袍服,无扣,衣襟从腋部想后旋绕,腰间束丝带.衣服宽博,大袖.领和袖初有皂色缘边.直裾式的袍服从西汉后期流行.两种式样,男女皆通用.汉代重农轻商,规定商人不得衣锦绣等织物,只能着葛麻织物.汉代男女的鞋的样式没有严格区别.男子多为方头,女子多为圆头,但又可通用.在日常生活中贵族着丝履,可不随衣色.北方因天气寒冷,多穿皮靴,而南方气温高,湿润,多着草鞋.袜在汉代称之为角袜.袜高一尺余,上有带子,穿时可束紧口,防止脱落.汉代贵族妇女的首饰有步摇,簪,珥,华胜,采胜,擿(大长簪),并以擿的长短来区分等级.由于头上的首饰太多,非真发所能承受,故用假髻,汉代称之为"大手髻".贵族女子常用襦裙.此外还有挂袍,也是宴居之服,为斜裁的袍服,将上阔下狭之斜幅垂于衣旁成为装饰.劳动妇女的衣着通常比较简单,无首饰,为劳动方便,常是短衣长裤,一般女子的发型多为露髻,不加饰.头发中分,平梳,向后做绾,垂髻于脑后,贵族女子则好高髻.汉代女子已有面部化妆,除浓妆淡抹外,还有奇妆.如东汉恒帝时,大将军梁翼之妻韩寿,自创一中悲啼妆,细八字眉,梳堕马髻,自行折腰步,露齿笑,世谓之愁眉泣妆,与流行的宽眉高髻相逆.四、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国和西晋时的服饰与东汉基本相同.但从东晋起,便追求起所谓的风流放达,本就比较肥大的衣服又向更为博大的方向发展.头部的装饰有的系巾子,有的则带小冠,到南朝后期还有戴大冠者.巾子在汉以前本为庶民所戴,东汉末和魏晋时,一些名士也开始使用,因此而流行起来.小冠一般为中空,可纲椎髻,用簪子由后贯入,把小冠和发髻固定,是由汉代的平巾帻发展起来的.这时期的妇女的服装已从汉代的深衣向衣,裳分开的方向发展,上衣下裳的装束成为主流.两晋时,还出现了上衣甚短而裙子特长的装束.有的裙的外露部位已及腰部,史书上称为"上检下丰".在北方,十六国后期后,胡服便十分流行,其主要特点是紧身,窄袖,开袴.由于它们行动十分方便,因此深受汉族劳动人民的喜爱.北方常用的头饰,除小冠,巾子外还有毡帽.巾子发展到北周时,常常是以三尺皂绢向后幞发,名为"折上巾",实为以后的幞头.五、隋唐服饰(581~907)隋唐时期,中国由分裂而统一,由战乱而稳定,经济文化繁荣,服饰的发展无论衣料还是衣式,都呈现出一派空前灿烂的景象。

历代装束复原图,与古装剧大不同

历代装束复原图,与古装剧大不同

历代装束复原图,与古装剧大不同【战国晚期】直裾袍【北宋后期】【北魏】【西晋】【清初】汉女发型【唐】啧啧,唐代公主们倾慕的中意人选,估计就是这样了~【盛唐】内穿白色绢圆领袍、白绢袴、绿半臂【盛唐】浅色圆领袍【唐代】开元年间浅色圆领袍;手持仿唐代四弦曲项琵琶【西汉】长寿绣曲裾袍【明末】粉色缠枝莲暗花缎白护领道袍;云头红绿镶鞋(这真的是男的~)发髻簪梳;窄袖褙子内系长裙【南宋】农妇装扮一组:头盖头巾;簪梳;将长裙由后向前围系衣外的农妇形象侍女:粉红印花圆领袍;内穿半臂;彩条纹裤;红袜线鞋夫人:白印花纱帔子;绿衫子;浅色半袖;红花裙;绿翘头履【盛唐】蓝色绢地印花上襦,黄色地印花纱长裙,红色印花纱帔子,丝履【魏晋十六国】襦裙。

黄绢上襦,红白绢间色裙【南朝】襦裙;绿地纱罗印花衣;紫色拽地纱裙【初唐(隋】联珠锦半臂;绿襦;间色裙【初唐】单刀半翻髻,锦缘半袖襦裙腰裙。

复原说明:这是一款较为典型的初唐仕女妆束,流行与七世纪中期到后期,尤其是太宗至高宗时期:头梳半翻高髻,身穿圆领口锦缘半袖与窄袖短衣,下身围间色条文长裙,或在裙上加围一件短腰裙,肩绕披帛,或把披帛一端掖入胸前。

【汉末三国】【北魏晚期】汉化的装扮【隋代】大业年间鄂地女子服饰——头梳双髻、内穿圆领小袖绢内衣、外套交领右衽宽袖纱上衣、长裙、腰束宽带、足穿笏头履,今鄂地湖北在南北朝时期主要属南朝范围,虽入隋代服饰也依存南朝风貌。

【宋】藕荷色褙子【东汉早期】直裾袍:白色绢贯头衫,“红地印花茱萸纹”直裾绢袍,“绿地长乐明光经锦”袍边,“宜子孙云气动物纹”印花绢腰带【南宋】芙蓉折枝鹊鸟纹暗花纱罗褙子,印金花卉领边,搭配如意山茶花纹'印花纱罗裤,抓拍了走动时下摆潋滟的瞬间。

【东汉晚期】贵族·素纱衣裳。

中国各朝代的服饰文化带服饰图片ppt课件

中国各朝代的服饰文化带服饰图片ppt课件
36
隋唐五代: 隋
唐时期,唐代纹样不 仅继承了传统,而且 吸收了西方艺术形式。 加上对外开放、丝绸 之路重开,中西结合, 使唐朝服饰华丽清新。 隋代女子穿窄合身的 圆领或交领短衣,高 腰拖地的长裙,腰上 还系着两条飘带。
37
唐朝服饰:
唐高祖李渊于621年正式颁布东舆衣服 之令,对皇帝、皇后、群臣百官、命妇、土庶等 各级各等人士的衣着、色彩、佩带诸方面都作了 详细的规定,唐朝的衣冠制度正式确立。
第三,确立较为完备的 服饰制度。
第四,纺织印染业进一 步发展,开始出现制衣官吏 褐组织机构。
34
魏晋 :
35
南北朝 : 十六国
南北朝时期,中原出现了多 民族杂居的生活状态。他们 互相学习交流,另一方面也 改变了单一的文化和生活习 俗;汉族穿著胡服(特点是 紧身、圆领、开叉)成为时 尚。少数民族服饰受汉朝典 章礼仪影响,穿起了汉族服 装。
3
原 始 社 会 服 饰
4
二 夏商周时期服饰及 其特点:
夏: 出现了君王祭祀用 的冕服。
商:服饰的基本形式为 上衣下裳式,右衽交领 ,呈现出中国古代服饰 的基本特点。
周:宗法制的产生决定 了服饰的尊卑,如冕服 、弁服等,出现深衣( 衣裳相连)。
冕服
5
6
赤舄(xi) 与冕服配套的鞋子
53
宋代流行一种叫褙子的 外衣,男女皆可穿着。其样 式是:长袖、长衣身,腋下 开胯,即衣服前后襟不缝合, 而在腋下和背后缀有带子的 样式。褙子的领口和前襟, 多绣上漂亮的花边。
54
宋代褙子
55
在这一时期, 女子缠足成为一 种普遍的风俗, 并一直延续到近 代。
56
下图所示是什么服饰?
59

中国服装史唐宋元明清近代 ppt课件

中国服装史唐宋元明清近代 ppt课件
鲜艳颜色 2幅巾 a 文人、儒生以裹巾为时尚 b 幅巾形式变化很大,名目繁多 因样式而定:圆顶巾、方顶巾、琴顶巾 因材料而定:纱巾、绸巾 因人名而定:东坡巾、程子巾
3 公服:古代官吏在衙役处理公务时所穿的服装,形 制相对简单,无挂佩及蔽膝,后来以颜色区分等级, 礼节上轻于朝服
4 常服(宴服):即生活服
(1)圆领袍衫:圆领右衽,领、袖、襟 处有缘边,衣长及足踝或及地,足登乌 皮靴
(2)缺胯袍:两侧开衩,便于行动,多 为军装
(3)裙:麻织或毛织,上着短衣,下着 长裤
(3)软角幞头:用柔软的质料制成,两角插在脑后
硬角幞头:幞头两角硬挺,内有金属丝,使其有弹 性
(二)鞋:普遍穿皮靴,居家穿丝履
第二节女子服饰
一 首饰
1 幂篱:初唐时期,一种大幅方巾,由轻薄透明的纱 制成,戴时披体而下,障蔽全身
2帷帽:(席帽)高顶宽沿的笠帽,周围有面纱,下垂 至颈
3胡帽:较厚的锦缎或乌羊毛
(2)中晚唐至五代:传统的宽袍大袖,长裙、丝履开 始流行,此时女子以肥胖为美,服饰趋向宽大、袒露 ,材料日趋轻薄
(3)五代时期宽衣大袖渐为窄衣合体,裙腰基本落于 腰间
四 女服样式
1 襦、袄、衫、袍、裙是女子的日常服饰
特点:a有织纹或绣纹
b领口样式较多,圆领、方领、斜领、鸡心领、
双弧领、翻领等
后有铭纹,根据品级高低和文武官级不同,具有不同
纹饰
4 袍的颜色:天子黄袍
文武官:
三品以上服紫 四品深绯
五品浅绯
六品深绿
七品浅绿
八品深青
九品浅青
四 首服与鞋
(一)幞头
1幞头与幞巾的区别: 幞头四角有带
幞巾四角无带
2唐代不同时期幞头形制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古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金元·明·清·近代————————这套图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多有错误之处,特别是明朝。

不过总的来说还是不错的初级知识普及贴。

而想了解明朝的真实服装的话,还是推荐阅读《Q版大明衣冠》。

上古商周原始服饰(图)原始服饰根据出土的骨针、骨锥等制衣工具想象复原的。

在纺织技术尚未发明之前,动物的毛皮是人们服装的主要材料。

当时还没有绳、线,可能用动物韧带来缝制衣服。

在山顶洞人的遗址及其它古墓里,层发掘出大量的装饰物,其中有头饰、颈饰和腕饰等,材料有天然美石、兽齿鱼骨和海里的贝壳等,当时佩戴这些饰物,可能不仅是为了装饰,也许还包含着对渔猎胜利的纪念。

商代的发式之一(图)商代的发式辫发局部(河南安阳股墟妇好墓出土的玉人)。

商代男子发式,以梳辫发为主。

从形象资料来看,这个时期的男子辫发样式较多,有总发至顶,编成一个辫子,垂至脑后的;有左右两侧梳辫,辫梢卷曲,下垂至肩的;有将发编成辫子盘绕于顶的等等。

本图为总发至顶,编成一个辫子,垂至脑后的商代的发式之二(图)商代的发式辫发盘顶的商代男子,此图为商代陶俑。

(河南安阳股墟小屯出土,原件现在台湾)。

商代男子发式,以梳辫发为主。

从形象资料来看,这个时期的男子辫发样式较多,有总发至顶,编成一个辫子,垂至脑后的;有左右两侧梳辫,辫梢卷曲,下垂至肩的;有将发编成辫子盘绕于顶的等等。

本图为将发编成辫子盘绕于顶的。

商代的发式之三(图)商代的发式左图为梳辫发、穿华丽服装的商代贵族,身上有明显的图案花纹,前胸饰有龙纹,两臂饰有降龙纹(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人)。

右图为梳辫发的商代奴仆(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人)。

殷墟是商代后期的都城,位于今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

在殷墟遗址里,曾发现出大批玉器,是研究商周时期社会风尚的珍贵资料。

其造型优美、题材广泛、姿态生动,足以说明这时期的玉器工艺水平。

更难得的是在这一些玉器玉佩上还雕刻出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发式衣着各具特色,反映了当时衣冠服饰的典型特点。

商代发式骨笄之一(图)商代发式商代骨笄(传世实物,原件现藏上海博物馆)。

笄是我国在新时器时代就有的骨笄、蚌笄、玉笄、铜笄等用来固定发髻。

周代男女都用笄,笄的用途除固定发髻外,也用来固定冠帽。

古时的帽大可以戴住头部,但冠小只能戴住发髻,所以戴冠必须用双笄从左右两侧插进发髻加以固定。

固定冠帽的笄称为“衡笄”,周代设“追师”的官来进行管理。

衡笄插进冠帽固定于发髻之后,还要从左右两笄端用丝带拉到颌下栓住。

从周代起,女子年满十五岁便算成人,可以许嫁,谓之及笄。

如果没有许嫁,到二十岁时也要举行笄礼,由一个妇人给及龄女子梳一个发髻,插上一支笄,礼后再取下。

商代发式骨笄之二(图)商代发式商代笄饰男女(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人)。

图中人物似孩童形象,身上刻有清晰的纹样,可能是早期的文身,头上插的饰物,可能是一对发笄,由此可见商代发笄的安插方法。

笄是我国在新时器时代就有的骨笄、蚌笄、玉笄、铜笄等用来固定发髻。

周代男女都用笄,笄的用途除固定发髻外,也用来固定冠帽。

古时的帽大可以戴住头部,但冠小只能戴住发髻,所以戴冠必须用双笄从左右两侧插进发髻加以固定。

固定冠帽的笄称为“衡笄”,周代设“追师”的官来进行管理。

衡笄插进冠帽固定于发髻之后,还要从左右两笄端用丝带拉到颌下栓住。

从周代起,女子年满十五岁便算成人,可以许嫁,谓之及笄。

如果没有许嫁,到二十岁时也要举行笄礼,由一个妇人给及龄女子梳一个发髻,插上一支笄,礼后再取下。

商代的冠饰之一(图)商代的冠饰戴帽箍的商代男子(河南安阳股墟妇好墓出土的玉人)。

石人双手抚膝、跪坐。

头饰较有特点:长发,并将发梢拧在一起,盘在头顶、戴圆箍形冠。

这种头饰是当时较为流行的式样。

商代的冠饰之二(图)商代的冠饰戴高冠的男子(河南安阳股墟妇好墓出土的玉人佩璜)。

佩璜是一种玩赏性的佩玉,与礼器上的璜无关。

商代的佩璜已由素面无纹演变为人纹璜、鸟纹璜、鱼纹璜、兽纹璜等等。

一直流传到西周后期商代的冠饰之三(图)商代的冠饰戴卷筒式冠巾、穿华丽服装的贵族男子(河南安阳股墟妇好墓出土的玉人)。

身穿交领窄袖衣,衣着华丽,衣上布满云形花纹。

腰束宽带,腰带压着衣领下部,衣长过膝。

腹部悬有一块长方形“蔽膝”。

下穿鞋。

左腰插有一卷云形饰物,似乎是佩带着一种刀剑之类的武器。

商代的冠饰之四(图)商代的冠饰头戴高巾帽、穿右衽交领窄袖衣、腰束绅带、佩带蔽膝(前身腰间系有一条象征权利的下垂物,物变为蔽膝)的贵族男子。

(西周玉人,传世实物,原件现在美国哈佛大学弗格美术馆)商周贵族服饰(图)商周贵族服饰窄袖织纹衣、蔽膝穿戴展示图。

这个时期的织物颜色,以暖色为多,尤其以黄红为主,间有棕色和褐色,但并不等于不存在篮、绿等冷色。

只是以朱砂和石黄制成的红黄二色,比其他颜色更鲜艳,渗透力也较强,所以经久不变并一直保存至今。

经现代科技分析,商周时期的染织方法往往染绘并用,尤其是红、黄等正色,常在织物织好之后,再用画笔添绘。

(根据出土玉人服饰复原绘制)东周男子服饰之一(图)东周男子服饰矩领窄袖长衣展示图。

周代服饰大致沿袭商代的服制,只是略有变化。

衣服的样式比商代略宽松。

衣袖有大小两式,领子通用矩领,如图所示的样式。

这个时期的服装还没有扭扣,一般在腰间系带,有的在带上还挂有玉制的饰物。

当时的腰带主要有两种:一种以丝织物制成,叫“大带”或叫“绅带”。

另一种腰带以皮革制成,叫“革带“。

本图所系的为绅带。

东周男子服饰之二(图)东周男子服饰此像为高举双手,作跪状,似为当时被俘者。

戴平顶帽、穿雷纹窄袖矩领上衣、腰束绅带的男子。

周代男子服装款式特点为右衽、窄袖,长至脚踝,腰间束带的较多,也有衣长与坐齐的,本图即为此种款式,下着裤。

(山西侯马市东周墓出土陶范)东周男子服饰之三(图)东周男子服饰穿窄袖服装、腰间佩剑的侍卫(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钟虞铜人)。

上衣是矩形交领、紧身、窄袖、衣襟下摆左长右短呈波浪形,领缘有几何形花边。

下穿折裥裙裳,裙裳左右两侧各有一条几何纹直条图案为饰。

裙的长度短的及膝,长的及地。

均穿于上衣之内。

腰系革带,挂有垂缨及心形囊。

腰右侧佩短剑。

东周男子服饰之四(图)东周男子服饰周代服饰大致沿袭商代服制而略有变化。

衣服的样式比商代略为宽松。

衣袖有大小两种样式,领子通用矩领。

这个时期的服装还没有钮扣,一般腰间系带,有的在腰上还挂有玉制饰物,腰带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丝织的为“大带”或叫“绅带”、另一种是皮革制成的为“革带”。

本图为窄袖织纹衣穿戴展示图(根据出土铜人服饰复原)。

这种服装为矩领,领、袖、襟、裾均有缘饰,肩上有披肩,腰系绦带,并在右侧挂玉佩。

此服属于当时一般士之服饰。

战国胡服(图)战国胡服战国时期的服饰有较明显的变化,比较重要的是胡服的流行。

所谓胡服,实际上是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服装,它与中原地区宽衣博带式汉族服装有较大差异,一般为短衣、长裤和革靴,衣身瘦窄,便于活动。

首先采用这种服装的赵武灵王,是中国服饰史上最早一位改革者。

短衣齐膝是胡服的一大特征,这种服装最初用于军中,后来传入民间,成为一种普遍的装束。

左图为穿窄袖短衣的杂技艺人(战国铜人,传世实物,原件现在美国华府弗里尔美术馆)。

中图为穿窄袖短衣胡服的奴仆(河北满城出土当户灯铜人)。

右图为戴冠、穿齐膝窄袖胡服的男子(河南三门峡上村岭出土战国铜人)。

春秋战国贵族服饰(图)春秋战国贵族冠帽与服饰战国白玉人像,头戴冠,两侧有组缨下垂系于颌下,脑后辫发上挽,包入冠内;身穿窄袖长袍,腰系带,足穿鞋。

春秋除胡服之外,还有一种服式,叫“深衣”。

深衣不同于上衣下裳,是一种上下连在一起的服装,这种服装在社会上影响很大,不论贵贱男女、文武职别,都可以穿着深衣。

本图为戴冠、穿宽袖服装的官员(战国玉人,传世实物,原件现藏故宫博物院)楚国贵妇服饰(图)楚国贵妇的直裾单衣绣罗单衣及刺绣纹样(湖北江陵马砖一号楚墓出土实物)。

楚墓出土的战国中期服饰实物,有绢、罗、锦、纱、绦等各种衣着十余件,为目前所见的最早的实物。

从实物来看,锦袍和禅衣样式基本相同,即前身、后身及两袖各为一片,每片宽度与衣料本身的幅度大体相等。

右衽、交领、直裾。

衣身、袖子及下摆等部位均平直。

领、袖、襟、裾均有一道缘边,袖端缘边较为奇特,通常用两种颜色的彩条纹锦镶沿。

楚国男子服饰之一(图)楚国男子的曲裾深衣戴高冠、穿长袍的贵族男子(湖南长沙子弹库楚墓出土帛画)。

画面绘一有须男子,侧身而立,手执缰绳,作驭龙状。

龙纹绘成舟形,上有舆盖,下有游鱼,表示龙在水中急驰。

驭龙男子处于中心位置,神态自若,气宇轩昂,似墓主人形象。

尽管画面内容带有神话色彩,但人物服饰的处理还是比较接近现实:头戴峨峨搞冠,冠带系于颌下,身穿大袖袍服,衣襟盘曲而下,形成曲裾,是典型的深衣样式。

在同时期的木俑、铜人身上,也能见到同样的服饰。

可见这个时期男子穿着深衣已成普遍现象。

楚国男子服饰之二(图)楚国男子的曲裾深衣左1、2图为穿曲裾、绕襟、彩绣深衣的男子(彩绘木俑,传世实物,原件现分别藏于何兰莱登博物馆及美国大都会美术馆)。

左3、4、5、6图为穿曲裾、绕襟深衣的战国男子(湖南长沙出土文木俑)。

右图穿大袖绕襟深衣的仆人(河北平山三汲出土托灯铜人)。

曲裾深衣与其他服装相比,除了上衣下裳相连这一特点之外,还有一明显的不同之处,叫“续衽钩边”。

“衽”就是衣襟。

“续衽”就是将衣襟接长。

“钩边”就是形容衣襟的样式。

它改变了过去服装多在下摆开衩的裁制方法,将左边衣襟的前后片缝合,并将后片衣襟加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穿时绕至背后,再用腰带系扎。

楚国妇女服饰之一(图)楚国妇女的曲裾深衣穿袍服、挂佩饰的妇女。

袍服的衣袖有垂胡,这种袖式后来也常用,主要是可以使肘腕行动方便。

服装为上衣下裳,裳交叠相掩于后,腰间系带玉佩于前。

此木俑是战国楚墓出土的组佩俑,当时诸侯礼聘及祭天祀神所穿礼服都佩玉,所谓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河南信阳长台关一号墓出土漆绘木俑)。

楚国妇女服饰之二(图)楚国妇女的曲裾深衣穿深衣的楚国妇女(按照湖南长沙楚墓出土彩绘木俑摹绘)。

楚墓出土的陶俑中多数穿直裾袍,只有此图中的陶俑穿曲裾袍。

袍式长者曳地,短者及踝,袍裾沿边均镶锦缘。

袍身纹饰为雷纹和重菱纹,重菱纹又称“杯纹”,因它形似双耳漆杯或称为“长命纹”,取长寿吉利的含意。

楚国妇女服饰之三(图)楚国妇女的曲裾深衣穿袍服的楚国妇女(湖南长沙陈家大山楚墓出土帛画)。

这幅帛画是我国现存缣帛画中最早的一幅作品,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画中绢绣妇女,两手合掌作祈祷状,似为墓中主人形象。

图中妇女,脑后挽髻,身穿宽袖紧身长袍曳地,上绘卷曲纹样。

这种服装一般都采用轻薄柔软的质料制成,另在领、袖等主要部位缘一道厚实的锦边,以便衬出服装的骨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