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造山作用和中国中央造山带的科学问题
造山作用及造山带
![造山作用及造山带](https://img.taocdn.com/s3/m/0ff761a4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ad69064.png)
3
旅游资源
造山带形成的自然景观和地质遗迹具有很高的观 赏价值和科学意义,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05
CHAPTER
造山作用与造山带的科学研 究方法
地质调查与观测
野外地质调查
通过实地考察和测量,了 解造山带的岩石组成、地 层结构、构造特征等信息。
岩石学研究
对造山带的岩石进行详细 分类、描述和实验分析, 探究其形成和演化过程。
分类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造 山作用分为多种类型,如根据形 成原因可分为板块构造造山和地 壳运动造山等。
造山作用的重要性
塑造地表形态
生态系统分布
造山作用是地表形态形成和演化的重 要过程,它决定了地表的山脉、高原、 平原等地貌特征。
造山作用对生态系统的分布和演化也 有重要影响,不同的地貌类型和气候 条件形成了多样化的生态系统。
山带。
造山带的演化过程
初始隆起
在构造运动的作用下,地壳开 始发生隆起,形成初始的山脉
。
岩浆活动与变质作用
随着地壳的隆起和变形,岩浆 活动和变质作用逐渐加强,形 成各种类型的岩浆岩和变质岩 。
构造变形
随着时间的推移,造山带经历 更强烈的构造变形,如褶皱、 断裂等,进一步塑造山脉的形 态。
侵蚀与剥蚀
经过长时间的风化和侵蚀作用 ,山脉逐渐被剥蚀和降低,形
法,对古环境进行高精度重建,揭示环境变化对造山带形成和演化的影
响。
深化对地球动力学过程的理解
地壳动力学
深入研究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活动等地球动力学过程,揭 示地壳运动对造山带形成和演化的影响。
上地幔动力学
利用地球物理方法探测上地幔的结构和流动状态,了解上地幔动力 学过程对地壳运动的制约作用。
三江特提斯复合造山与成矿作用研究态势及启示
![三江特提斯复合造山与成矿作用研究态势及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59dd9a3c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7b.png)
三江特提斯复合造山与成矿作用研究态势及启示邓军;王长明;李文昌;杨立强;王庆飞【期刊名称】《地学前缘》【年(卷),期】2014(21)1【摘要】简述了“三江特提斯复合造山与成矿作用”项目的总体框架、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总结了已开展的研究工作和研究进展.项目已在4个方面取得了系列重要进展:(1)通过对缝合带中放射虫硅质岩和基性-超基性岩,以及不同地体内火成岩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等研究,构建了三江地区从原特提斯、古特提斯、中特提斯到新特提斯大地构造-岩浆演化格架;(2)通过对VMS型Cu-Pb-Zn,沉积岩容矿型Zn-Pb-Cu-Ag,夕卡岩/斑岩Cu-Au-Mo及多成因类型Au 4种典型矿床类型研究,建立了复合造山过程中成矿系统结构和解析了巨量金属集聚成矿过程;(3)分析了增生造山→碰撞造山、主碰撞→晚碰撞和晚碰撞→后碰撞三期重要构造体制转换事件,提出了叠加成矿作用的3种类型和9种方式;(4)总结提炼了适合“三江”地区的“斑岩成矿系统+模型+高光谱+蚀变矿物填图+高精度磁测+电法”、“成矿模式+层位+瞬变电磁法+激发极化法”、“成矿系统+重+磁+多种电法”等勘查技术方法.【总页数】13页(P52-64)【作者】邓军;王长明;李文昌;杨立强;王庆飞【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云南省地质调查局,云南昆明650051;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2【相关文献】1.复合造山和复合成矿系统:三江特提斯例析 [J], 邓军;王庆飞;李龚健2.构造动力体制与成矿环境及成矿作用——以三江复合造山带为例 [J], 葛良胜;邓军;王长明3.三江特提斯复合造山与成矿作用研究进展 [J], 邓军;杨立强;王长明4.三江特提斯复合造山与成矿作用 [J], 邓军;侯增谦;莫宣学;杨立强;王庆飞;王长明5.初论造山带地层学——以三江地区特提斯造山带为例 [J], 吴根耀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造山带与造山作用
![造山带与造山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e02a1598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a4.png)
指导矿产资源勘探
造山带是矿产资源富集的重要区 域,研究造山带有助于指导矿产 资源的勘探和开发,为经济社会 发展提供资源保障。
造山带的应用价值
地质灾害防治
通过对造山带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地质灾害的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为地质灾 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土地资源保护
造山带区域内的土地资源具有很高的生态价值和景观价值,通过合理利用和保护,可以 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PART 05
造山带的研究意义与应用 价值
REPORTING
WENKU DESIGN
造山带的研究意义
揭示地球演化历史
造山带是地球表面最壮观的地质 构造之一,研究造山带有助于了 解地球的演化历史和地壳动力学 机制。
促进地质学理论发
展
通过对造山带的深入研究,可以 推动地质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 善,为其他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 的理论支撑。
造山带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数百万年到数亿年的时间才能完成,因此,造山带也是地球历史 和地质演化的重要记录和见证。
PART 02
造山作用的类型与特点
REPORTING
WENKU DESIGN
挤压造山作用
挤压造山作用是指地壳受到挤压收缩 而形成的造山作用,常常在地壳受到 挤压变形、缩短和抬升的情况下发生。
02
拉伸造山作用形成的山脉通常 具有裂谷、断层、地堑等特征 ,如东非大裂谷和死海裂谷等 。
03
拉伸造山作用过程中,地壳物 质受到拉伸而形成断裂、裂隙 等构造,同时伴随着岩浆活动 和变质作用的减弱或消失。
走滑造山作用
01
02
03
走滑造山作用是指地壳受到走滑 运动而形成的造山作用,常常与 板块边界的错动、板块的俯冲或 仰冲等运动有关。
浅地震剖面揭露南秦岭隐伏断裂特征——以丹江断裂为例
![浅地震剖面揭露南秦岭隐伏断裂特征——以丹江断裂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94f069fe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be.png)
浅地震剖面揭露南秦岭隐伏断裂特征——以丹江断裂为例林松;王薇;李媛;周欣;廖武林【摘要】采用浅层地震反射勘探方法对南秦岭构造带内丹江断裂进行地球物理勘探,通过数据处理与分析,获取包括断裂在隐伏区的几何展布形态、上断点埋深及断层性质在内的高分辨率浅地震剖面;对部分测线的地震剖面成果与钻孔资料进行对比验证解译.研究表明,浅地震反射对该区域隐伏探测行之有效,该方法可为隐伏活动断层探测提供参考.【期刊名称】《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年(卷),期】2019(039)003【总页数】6页(P221-225,230)【关键词】南秦岭构造带;隐伏断裂;浅地震反射;丹江断裂【作者】林松;王薇;李媛;周欣;廖武林【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地震预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市洪山侧路40号,430071;武汉地震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武汉市洪山侧路40号,430071;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地震预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市洪山侧路40号,430071;武汉地震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武汉市洪山侧路40号,430071;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地震预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市洪山侧路40号,430071;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地震预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市洪山侧路40号,430071;武汉地震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武汉市洪山侧路40号,430071;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地震预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市洪山侧路40号,4300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3秦岭经历了复杂的演化过程,是陆内典型的复合造山带,为贯穿中国大陆中央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1]。
秦岭造山带以商丹、勉略缝合线为界,由北向南依次分为北秦岭构造带、南秦岭构造带和扬子板块北缘构造带[2](图1)。
南秦岭构造带是3个构造带中地质结构比较复杂的构造带[3],前人对该区域板块构造运动及演化的研究较多,但秦岭结束板块构造运动转入陆内构造运动后,在造山过程中形成的沉积盖层以及断裂展布有何特点尚不清楚[1]。
关于武当-桐柏-大别成矿带的几个问题
![关于武当-桐柏-大别成矿带的几个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51a15674a98271fe910ef9cd.png)
矿床地质关于武当-桐柏-大别成矿带的几个问题彭三国1, 蔺志永2, 胡俊良1, 刘劲松1(1武汉地质调查中心,湖北武汉430205;2中国地质调查局,北京100037 )2012年7月25~26日,《武当—桐柏—大别成矿带地质找矿部署方案》在北京通过了由裴荣富、莫宣学、叶天竺等院士和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进行的论证,专委会对武当—桐柏—大别成矿带找矿潜力给予了充分肯定,一致同意将其列入国家级成矿带。
至此,我国国家级重点成矿带从原来的19个增至20个。
下面就有关的几个重要问题阐述如下:1 成矿带的由来武当-桐柏-大别地区已探明湖北银洞沟银金多金属矿、庙垭铌-稀土矿、大阜山金红石矿、黄麦岭磷矿,河南银洞坡金银矿、破山银矿、老湾金矿等一批大型矿床,近年来又相继发现了安徽沙坪沟钼矿、鲜花岭铅锌矿,河南汤家坪钼矿、千鹅冲钼矿、湖阳铜镍矿,湖北七里坪铅锌矿等一批大中型矿床,其中沙坪沟钼矿查明资源储量***万吨,成为世界第二、亚洲第一的世界级超大型斑岩钼矿。
另外,老湾金矿、银洞坡金银矿、竹山银洞沟金银矿等深部及外围找矿取得重要进展。
这些重大找矿成果表明武当-桐柏-大别成矿带蕴藏着巨大的资源潜力,具备成为国家级重要成矿带的条件。
中国地质调查局及时跟踪本地区近年来所取得的重大地质找矿成果和进展,为充分发挥统筹部署、公益先行的作用,统一部署地质找矿工作,实现有宏观影响的找矿突破,在广泛调研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充分分析该区地质工作程度、成矿条件和找矿潜力,组织有关单位编制了《武当-桐柏-大别成矿带地质找矿部署建议》,2011年9月25~27日组织常印佛、裴荣富、毛景文等80多名专家在安徽六安论证通过了《部署建议》,并由此转入《部署方案》编制。
中国地调局继续组织武汉(牵头)、天津、南京地调中心,湖北、安徽、河南三省地调院等单位10多专家历时近一年,经湖北武汉、湖北孝感、安徽合肥等多次研讨与修改完善,到论证通过。
至此,武当-桐柏-大别成矿带正式成为第20个国家级成矿带。
漫话造山作用与造山带(2)
![漫话造山作用与造山带(2)](https://img.taocdn.com/s3/m/9cf28e73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cf.png)
漫话造⼭作⽤与造⼭带(2)漫话造⼭作⽤与造⼭带(2)胡经国六、Sengo分类中的造⼭带及其特征根据板块构造理论,造⼭带(Orogen)是板块汇聚的产物。
现代板块可以在以下⼏种环境条件下产⽣汇聚:①、俯冲带;②、碰撞带;③、转换断层受阻弯曲部位。
因此,这些环境条件决定了造⼭带的主要类型及其特征。
㈠、转换挤压型造⼭带转换挤压型造⼭带形成于两条相互平⾏的作⾛滑运动的转换断层之间,由于断层的相向运动,使位于其间的、同时受到两条断层作⽤的岩体遭受被动挤压,这样形成的造⼭带就称为转换挤压型造⼭带。
1、转换挤压型造⼭带分类按照其构造的对称性和性质,可将转换挤压型造⼭带分为以下两种不同的类型:⑴、Ⅰ型——不对称转换挤压型造⼭带这类造⼭带主要形成于陆块内部;少数形成于陆块边缘或洋块内部,规模相对较⼩。
但是,可进⼀步发展成为对称转换挤压型造⼭带。
其主要特征是:整个造⼭带内的构造向同⼀⽅向倾斜;另外,这类造⼭带通常发育有俯冲带,并且具有俯冲控制型造⼭带(Subduction-Control Orogens)的特征。
⑵、Ⅱ型——对称转换挤压型造⼭带它完全形成于陆块内部,常常是⼀些⼤型挤压隆起带。
其主要特征是:沿造⼭带发育有两条平⾏的分离型逆冲断层带。
2、转换挤压型造⼭带的基本特征总的说来,转换挤压型造⼭带有以下基本特征:⑴、转换挤压型造⼭带的地壳是岩⽯圈碎⽚或板⽚的旋转,这种旋转与起控制作⽤的转换断层的⾛滑运动的性质是⼀致的。
⑵、转换挤压型造⼭带内通常存在⼀个⽐其它类型造⼭带更“冷”的热机制。
⼀般不会有相关的变质作⽤和岩浆活动存在;另外,在这类造⼭带边界的转换断层的附近常出现⼀些碱性岩⽯。
A.M.C.森格认为,这可能只是具有部分熔融作⽤的边界转换断层的相对冷的边缘,随着部分熔融程度的降低⽽产⽣的碱性岩⽯,⽽不是通常所说的岛弧拉斑⽞武岩。
㈡、俯冲控制型造⼭带与岩⽯圈板块俯冲有关的造⼭带是研究内容极其丰富的造⼭带。
它不具有碰撞型或转换挤压型造⼭带那样的压性特征,⽽且⾄今还不能明确它是否具有像碰撞带那样的压性特征(A.M.C.森格)。
东北地区若干重要基础地质问题
![东北地区若干重要基础地质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5d5eba48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f1.png)
东北地区若干重要基础地质问题高嵩;欧阳兆灼;赵爱林;李明阳【摘要】Northeast China is situated in the west of circum-Pacific tectonic domain,formerly belonged to the Paleo-Asian tectonic domain in pre-Mesozoic era.Some important issues on the basic geology in the area are still left for further geological survey and research,including regional stratigraphic division,igneous rock assemblages and geochronology,temporal-spatial evolution of large-scale deformation structures,tectonic patterns and so on.The solution for above mentioned problems will not only provide a basis for the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planning,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NE China,but also promote the geological research in Northeast China to international level.%东北地区在现今地质构造上属滨太平洋构造域,前中生代属于古亚洲洋构造域.在近年来地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概要分析了该区区域地层划分对比争议、火成岩岩石组合及形成年代格架、大型变形构造时空演化特征、大地构造格局等.通过加强地质调查研究对这些问题逐步加以解决,将为全区资源与环境区划、勘查与开发更新基础地质依据,并将东北地区地质研究推向国际地学前沿.【期刊名称】《地质与资源》【年(卷),期】2013(022)004【总页数】3页(P337-339)【关键词】基础地质;地质问题;东北地区【作者】高嵩;欧阳兆灼;赵爱林;李明阳【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吉林长春130061;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辽宁沈阳110034;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辽宁沈阳110034;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辽宁沈阳110034;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四川成都61005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6东北地区包括辽宁省、吉林省和黑龙江省以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地区.该区在现今地质构造上属滨太平洋构造域,前中生代属于古亚洲洋构造域.区域地质构造格局的形成主要经历了早前寒武纪古陆形成、古生代古亚洲洋构造域和中生代以来滨太平洋构造域演化等几个主要阶段.后者对前者产生了叠加改造,地质构造复杂多样[1-4].全区总体上在前中生代表现为南部的华北陆块区东段,北部兴蒙复合造山区的微地块和造山带交织分布的特征;中生代以来则表现为规模巨大的构造-岩浆带、盆地群和陆缘断裂带等❶张允平,等.华北与西伯利亚板块之间重大地质问题研究报告.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2005..几十年来的地质调查与研究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工作区的基本地质特征,特别是近年来东北地区基础地质调查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5].但由于本区经历了前寒武纪陆块演化、前中生代西伯利亚板块与华北板块之间的复合造山作用,中生代以来又经历了滨太平洋构造体制与古亚洲洋构造体制的叠加转换,地质构造十分复杂,加之一些重要地区覆盖严重、地质调查工作程度不够,目前依然存在着一些重大地质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1 东北地区大地构造格局目前还很难从细节上把握东北地区大地构造演化特点,从整体上看本区前中生代北侧主体为发育于西伯利亚板块与华北板块之间的兴蒙造山区,南侧为华北陆块区.但对华北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两大构造单元结合带位置与时限、内部地质构造格局的认识分歧很大[6].对于两大构造单元的界限,目前至少有由中蒙古断裂到西拉木伦断裂范围内的8种不同意见,其距离相差近400 km.碰撞时间也有晚泥盆世、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晚二叠世、二叠世末—三叠世等不同意见.造成认识分歧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兴蒙造山区由一系列微地块和造山带交织组成,目前对这些微地块和造山带的构造属性尚无确切理解.如大兴安岭北部东乌珠穆沁-多宝山一带以北地区,通常认为在构造上属于古亚洲洋北部洋区,近年来区域地质调查发现在大面积晚中生代火山岩层覆盖下有老变质岩零星露头,大致可以了解到自北而南有古陆块、早寒武世增生褶皱带和加里东期活动陆缘带存在,但对这些陆块基底时代及性质都不清楚,所划分出的兴华渡口群、落马湖群、扎兰屯群等地层单元区域含义不清且划分依据不足.此外,对区内已知的蛇绿岩和高压变质岩也缺乏系统研究.长期以来,人们把辽吉裂谷作为华北陆块东段地质构造演化的重要阶段加以对待,大多认为该裂谷带属于大陆型-陆间型裂谷沉积盆地[7].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研究者主要根据变质-变形研究结果相继提出了邻近俯冲带的活动大陆边缘、原为两个不同大陆边缘盆地沉积后经过拼贴等认识.这些认识对古盆地构造环境讨论起到了推动作用,但多年来的地质调查也从未在区域上发现过能够反映此类接合带存在的岩石、构造标志.对于该构造单元的构造属性尚需进一步调查研究和进一步厘定.东北地区作为我国东部大陆边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种大陆边缘物质记录保存较全的地区,但目前对大陆边缘的构造格架并不十分清晰,如佳木斯地块究竟是古生代期间兴蒙造山带中的中间块体还是滨太平洋大陆边缘的增生地体,辽东半岛元古宙以来的地质建造为何与腹地的华北地台存在显著的差别等.2 区域地层划分对比近年来实施的区域地质调查将原划定的一系列太古宙地质体解体为变质表壳岩和变质深成侵入岩,将中生代火山-沉积地层重新进行了厘定,并在不同测区建立了区域地层格架.但其中一些区域地层划分对比依然存在较大争议,如太古宙表壳岩、辽吉东部古元古代地层、中生代火山-沉积地层等划分对比等始终未能形成趋同意见.在华北陆块东段发育的辽东地区鞍山岩群、吉南地区龙岗岩群和夹皮沟岩群以及辽北地区清源岩群(红透山岩组)、辽西地区发育的建平群等变质地层,它们是东北地区重要的铁、金、铜等含矿建造.一般认为这些地质体形成于中、新太古代,但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倾向于新太古代产物,更为重要的是对这些表壳岩序列的认识尚无明显趋同意见,影响着对陆块区基底地质构造演化、构造区划与属性、区域成矿作用等认识.在辽吉东部发育的古元古代辽河群、老岭群和集安群是辽东-吉南成矿带极为重要的含矿建造,但对其划分与区域对比长期不能统一.由于该套地层原岩存在沉积相变,各地岩性组合出现差异,加之后期变质变形改造,多表现为构造地层,内部层序不甚明了,区调过程中使用的层序地层单位已经难以表述其基本特征,填图单位之间接触关系多以构造接触为主,致使长期以来对古元古代层状变质岩系的区域对比存在分歧.东北大兴安岭-辽西地区中生代火山-沉积地层十分发育,虽然目前按照国际地层指南要求建立了义县阶、土城子阶单位层型、辅助单位层型和界线层型剖面,全国地层委员会命名了与之相关的大北沟阶、九佛堂阶、阜新阶,总体上区域地层序列中除西侧陆相地层与东部海陆交互相地层对比外多已基本清晰,但对地层时代认识却存在差异[8].如以往在区域地层格架中将张家口组定义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义县组为早白垩世,并将义县组底部作为白垩纪和侏罗纪的界限,但近年来发表了一系列张家口组同位素侧年数据显示其应当为早白垩世.随之而来,本区中生代火山-沉积地层区域年代格架会发生重大改变,与之相关的侵入岩年代格架也应当加以更新,但目前全部更新的依据尚不足,如依据同位素测年划分的年代地层与生物地层不相一致,相关的侵入岩侵位时代数据不足.3 火成岩岩石组合及形成年代格架东北地区火成岩极为发育,由于地质调查程度有限加之广泛覆盖,确定岩石组合和火成岩形成时代的地质依据不足,尤其是广泛发育的中生代火成岩精细年代格架尚未建立,通常将这些火成岩归属于晚侏罗—早白垩世,但对其具体时代归属大多缺少准确定义[9].由于不能准确表述火成岩时代,火成岩岩石组合归属不能趋同.如中生代火山岩与侵入岩的成因联系、中生代火山岩系列等处于长期争论中.火成岩岩石组合归属的不确定使得火成岩形成的地质构造背景众说纷纭.如中生代火成岩的形成究竟与太平洋板块运动有关,还是与蒙古-鄂霍茨克构造带作用有关,甚至与古亚洲构造域演化的超碰撞过程有关,或者与哪种作用的关系更为密切等等,目前尚无确切意见.这些问题制约着对中国东部中生代大陆边缘性质的认知程度.4 大型变形构造时空演化特征新的区域地质调查资料显示东北地区大型变形构造非常发育,但目前对这些大型变形构造时空演化特征的认识极为有限[10-13].通常人们都认识到了东北地区东西向和北东向构造在区域地质演化中具有重要意义,但对它们的时空间配置格局以及与岩浆活动等其他地质作用的关系认知程度较低,如对敦化-密山断裂和依兰-伊通断裂的北延去向及在区域地质演化中的作用等就存在歧义.近年来厘定的一系列大型韧性剪切带、变质核杂岩等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对大型变形构造的认识,但对一些大型变形构造的演化、形成背景及其所揭示的地质意义等认识存在诸多分歧.5 结语综上所述,东北地区地质构造格局总体上在前中生代以南北分异为主,中生代以来则表现出明显的东西差别.古亚洲洋与滨太平洋构造域的发展、演化与相互作用,不但对我国大陆边缘北部地区地壳的结构构造产生重大影响,造就并控制了本区矿产资源的形成与时空配置,新构造运动制约着本区土地和山、水资源的时空分布,还制约着现代地质环境与灾害的发生与发展.虽经几十年的努力,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对东北地区国土资源的认知程度,但依然存在着许多重要基础地质问题,通过加强地质调查研究对这些问题逐步加以解决,将为全区资源与环境区划、勘查与开发更新基础地质依据,并将东北地区地质研究推向国际地学前沿.参考文献:[1]黑龙江省地质矿产局.黑龙江省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3. [2]吉林省地质矿产局.吉林省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8.[3]辽宁省地质矿产局.辽宁省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9.[4]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矿产局.内蒙古自治区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0. [5]李锦轶.中国大陆地质历史的旋回与阶段[J].中国地质,2009,36(3):916—930.[6]张允平,李景春.华北及其以北地区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构造格架主体特点[J].中国地质,2010,37(4):504—527.[7]葛肖虹,马文璞.东北亚南区中-新生代大地构造轮廓[J].中国地质,2009,34(2):212—228.[8]王五力,张宏,张立君,等.土城子阶、义县阶标准地层剖面及其地层古生物、构造-火山作用[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4.[9]路孝平,吴福元,林景仟,等.辽东半岛南部早前寒武纪花岗质岩浆作用的年代学格架[J].地质科学,2004,39(1):123—138.[10]李献甫,陈全茂,张学海,等.伊通地堑-走滑断陷盆地的构造特征及演化[J].石油实验地质,2002,24(1):19—24.[11]赵英利,刘永江,韩国卿,等.敦-密断裂左行走滑三维有限元模拟[J].世界地质,2009,28(3):311—317.[12]武利文,陈志勇,郭灵俊,等.大兴安岭北部恩和哈达中侏罗统秀峰组韧性剪切带变形[J].地质与资源,2005,14(1):1—4.[13]赵海滨,莫宣学,徐受民,等.黑龙江新开岭变质核杂岩的组成及其演化[J].地质科学,2007,42(1):176—188.。
漫话造山作用与造山带(2)
![漫话造山作用与造山带(2)](https://img.taocdn.com/s3/m/329b6e7f33687e21ae45a908.png)
漫话造山作用与造山带(2)胡经国六、Sengo分类中的造山带及其特征根据板块构造理论,造山带(Orogen)是板块汇聚的产物。
现代板块可以在以下几种环境条件下产生汇聚:①、俯冲带;②、碰撞带;③、转换断层受阻弯曲部位。
因此,这些环境条件决定了造山带的主要类型及其特征。
㈠、转换挤压型造山带转换挤压型造山带形成于两条相互平行的作走滑运动的转换断层之间,由于断层的相向运动,使位于其间的、同时受到两条断层作用的岩体遭受被动挤压,这样形成的造山带就称为转换挤压型造山带。
1、转换挤压型造山带分类按照其构造的对称性和性质,可将转换挤压型造山带分为以下两种不同的类型:⑴、Ⅰ型——不对称转换挤压型造山带这类造山带主要形成于陆块内部;少数形成于陆块边缘或洋块内部,规模相对较小。
但是,可进一步发展成为对称转换挤压型造山带。
其主要特征是:整个造山带内的构造向同一方向倾斜;另外,这类造山带通常发育有俯冲带,并且具有俯冲控制型造山带(Subduction-Control Orogens)的特征。
⑵、Ⅱ型——对称转换挤压型造山带它完全形成于陆块内部,常常是一些大型挤压隆起带。
其主要特征是:沿造山带发育有两条平行的分离型逆冲断层带。
2、转换挤压型造山带的基本特征总的说来,转换挤压型造山带有以下基本特征:⑴、转换挤压型造山带的地壳是岩石圈碎片或板片的旋转,这种旋转与起控制作用的转换断层的走滑运动的性质是一致的。
⑵、转换挤压型造山带内通常存在一个比其它类型造山带更“冷”的热机制。
一般不会有相关的变质作用和岩浆活动存在;另外,在这类造山带边界的转换断层的附近常出现一些碱性岩石。
A.M.C.森格认为,这可能只是具有部分熔融作用的边界转换断层的相对冷的边缘,随着部分熔融程度的降低而产生的碱性岩石,而不是通常所说的岛弧拉斑玄武岩。
㈡、俯冲控制型造山带与岩石圈板块俯冲有关的造山带是研究内容极其丰富的造山带。
它不具有碰撞型或转换挤压型造山带那样的压性特征,而且至今还不能明确它是否具有像碰撞带那样的压性特征(A.M.C.森格)。
造山作用及造山带
![造山作用及造山带](https://img.taocdn.com/s3/m/e9d9fb1c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69.png)
精品PPT
太 平 洋 的 残 留
(c á nl iú)
精品PPT
太 平 洋 边 缘 海 盆 地
(p é
精品PPT
世界(shìjiè) 地质图
精品PPT
精品PPT
精品PPT
精品PPT
• 弧后体系特征:
• 具有洋壳体系的基地磁条带异常不清析;
沉积物有:碎屑(早期少量陆缘碎屑、大量
火山弧碎屑)、火山物质(wùzhì)、粘土沉积; 钙碱性玄武岩(LiL/HFS值增大)。
天山下明显的壳幔过渡带的存在和C3界面的缺失,它暗示着这种“碰撞插入”动力过 程作用下,天山下地壳遭受变形后导致了地壳缩短、天山隆起,同时使得塔里木和准噶尔 地块(dìkuài)下的地壳物质被带入天山下,形成了天山下特殊的“双下地壳”结构。
精品PPT
天山地壳(dìqiào)动力学模型
精品PPT
主要特征: ①大地构造位置及背景
精品PPT
• 一:基本概念 • 二:造山带的分布特点(tèdiǎn) • 三:造山带的基本类型和结构 • 四:造山作用的阶段划分 • 五:地体及地体增生
精品PPT
1:全球造山带分布 特点:沿古老的稳定的地块分布、连接这些相邻的地
块、少数伸入稳定地块内部(nèibù)并消失于其中。 分为:陆缘、陆间、陆内造山带 全球:环太平洋、地中海、乌拉尔—蒙古、北大西洋、
板内造山带形成于相对稳定的大陆板块内部 (nèibù)。在造山作用发生以前,均经历了结 晶基底的形成和稳定的盖层发育阶段,板内 造山带发育在相对较老且强硬的岩石圈基础 上。
精品PPT
②造山带构造格局(géjú)与构造单元 碰撞和俯冲造山带可以划分出不同的构造单元数量,尽管构造 单元体特征有所不同,却存在有标志俯冲和域碰撞的蛇绿岩带 和(或)构造混杂岩带,且造山带的两侧往往是具有不同演化历 史和(或)岩石圈结构特点的构造单元。造山带中各构造单元和 构造变形形迹都大体与造山带平行,呈带状分布,构成最显著 的线状构造格局(géjú), 然而,板内造山带总体上具有相对狭长的带状外貌,但其中的 各种不同构造具有线状分布特征,而是呈面状散布于造山带中。 如隆起一沉降相间的基底与盆地构造格局(géjú)、逆冲断裂构 造与相伴褶皱构造、岩浆岩与火山岩分布、同造山变质带等。 板内造山带中没有板缘造山带中的那种常见的蛇绿岩带或构造 混杂岩带,造山带的两侧是具有相同的岩石圈结构与演化历史 的同一个岩石圈板块。
第二章造山作用与造山
![第二章造山作用与造山](https://img.taocdn.com/s3/m/6700e81e7cd184254b353522.png)
五 碰撞造山带
1 结构
由高原、逆冲带、前陆挠褶带和后陆变 形带组成
2 基本类型
上驮型(阿尔卑斯型)与挤出型(喜马 拉雅型) 上驮型--是强烈推覆导致两个板块边缘的 重叠,是发育短暂的陆间洋盆的闭合, 是两个不成熟的被动陆缘的碰撞,主要 为强烈逆冲推覆的机械变形 挤出型-是指俯冲受阻而导致的俯冲板块 边缘的反向重叠,是宽阔大洋闭合的产 物,是一对活动陆缘的碰撞,岩浆及变 质作用比较强烈。
中国造山带分布
1)天山——兴蒙造山带 2)中央造山带 3)青藏——滇西造山带 4)西太平洋造山带
天山 造山带
兴蒙 造山带
完达山 造山带
? 中朝陆台
昆仑 造山带 秦巴 造山带
扬子陆台
华南 造山带 滇藏特提斯 造山带
三 造山带的基本类型与结构
类型 1 俯冲造山带—由B型俯冲造山作用形成 如日本列岛 2 碰撞造山带--由A型俯冲造山作用形成, 如喜马拉雅造山带 3 克拉通(板)内造山带
3 Coney(1972)--板块俯冲碰撞的远程效应
七 晚或后造山作用
指造山带的活动在停止了数亿年之后,构造活 化阶段所发生的造山作用,如中国西部古生代 造山带普遍在新生代后期才强烈隆升,这就是 典型的后造山作用。 表现为山脉的强烈隆起和向两侧的推覆逆掩, 古老造山带没有山根,地壳厚度内部比外部薄, 核部常有变质核杂岩出露,其中产有柯石英和 金刚石等高压变质矿物,显示核部至少已上隆 100公里以上
1 日本岛弧型俯冲造山带
特点:海沟不断向大洋后退,岛弧不断 增长,不同时代的俯冲杂岩体由内向外 平行成带展布 分布: 早古生代俯冲拼贴:三郡-丹波杂岩 —中央构造线— 早中生代俯冲拼贴:三波川-秩父杂岩 —仫象构造线— J-K俯冲拼贴:三宝山-下四万十杂岩
论陆内造山作用和陆内造山带
![论陆内造山作用和陆内造山带](https://img.taocdn.com/s3/m/9049882f7375a417866f8f84.png)
板块 (地台或地 块) 内 海 相 盆 地与造山带的 转换
第二阶段第 二类造山带
秦岭晚古生代 三叠纪 西秦岭志留纪 三叠纪 华南晚古生代 三叠纪 祁连晚古生代
盆地走向与造山带走向 不同或相互垂直
型造山带 南秦岭、西秦岭、松潘造山带
陆相沉积盆地 与造山带的转 换
第三阶段第 三类造山带
东、西秦岭; 阴山- 大青 山、北山、华南、燕山、太 行 山 中 新 生 代; 西 天 山 二叠纪- 中新生代
年代后期才引起对陆内造山阶段的重视, 但对陆内
(6) 秦岭乃至中国西部众多的造山带都是陆相
造山作用及陆内造山带的认识是完全不同的。 当前 沉积盆地形成后, 在抽拉构造体制作用下形成的陆
多数地质学家认为, 陆内造山阶段只是板块构造主 内造山带, 它把以前各个不同历史发展阶段、 不同
造山阶段及洋盆消失以后的继承性构造运动, 它在 构造体制下形成的各类地质2地层体按非线性、混沌
盆2山属性
阶段和种类
实 例
盆2山结构
类 型
实 例
洋盆与过渡性 洋壳盆地与造 山带的转换
第一阶段第 一类造山带
秦 岭 中 - 新 元 古 代, 祁 连 早 古 生 代, 摩 天 岭 中 新 元 古 代, 华 南 中 新 元 古 代, 天 山 早 古 生 代 石炭纪
盆地走向与造山带走向 基本相同
型造山带 北秦岭、北祁连造山带
资料论述[10]。此外, 对南秦岭公馆地区, 曹宣铎等 在西秦岭对志留系与泥盆系接触关系的研究表明, 二者之间的连续过渡或短暂的平行间断证明该区是
沉积环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震旦纪 早古生代稳 定型建造有灯影组、 水沟口组、 岳家坪组、 石瓮子
不存在加里东时期的造山运动。 至于 400 M a 左右 的年代学数据完全可以用另外的情况加以解释。
复合造山作用和中国中央造山带的科学问题
![复合造山作用和中国中央造山带的科学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70f90e05eff9aef8941e06d4.png)
收稿日期:2009-11-16;改回日期:2009-12-02基金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大调查项目(1212010711816)资助。
作者简介:杨经绥,男,1950年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造山带蛇绿岩和超高压变质岩研究;E-mail :yangjingsui@ 。
中国地质GEOLOGY IN CHINA第37卷第1期2010年2月Vol.37,No.1Feb.,2010前言中国中部存在一条堪称“中国脊梁”的东西向巨型中央造山带,西起昆仑、阿尔金和祁连山,经秦岭、大别至苏鲁地区,是中国大陆一条十分醒目而又极其重要的巨型(5000km )构造带[1,2](图1)。
该造山带将中国大陆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制约了中国的南、北大地构造和表生地球系统的分野。
中央造山带是在众多地学家长期工作和研究的基础上确立的[1-10]。
中央造山带的形成经历了新元复合造山作用和中国中央造山带的科学问题杨经绥1许志琴1马昌前2吴才来1张建新1王宗起3王国灿2张宏飞2董云鹏4赖绍聪4(1.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2.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湖北武汉430074;3.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100037;4.西北大学,陕西西安710000)提要:在全球大陆范围内,广泛分布的造山带纪录了板块汇聚的历史和碰撞造山的过程,因此,造山带的研究一直是地球科学经久不衰的重要领域。
研究表明,世界上许多造山带是长期活动(>300Ma )的复合造山带,活动域的宽度可超过1000km ,并具有造山前的热结构,是大陆生长的最好见证。
近10年来,全球造山带的研究已摆脱传统地质学和经典板块观念的束缚,面临一个新的起点,即由单一造山带向复合造山带研究转轨,由造山类型、造山作用向造山动力学研究聚焦。
复合造山带长期活动的原因、大陆增生机制、造山带的流变学结构和造山热对造山作用的控制等已成为当前大陆复合造山带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复合造山动力学已成为当今地球科学前沿———大陆动力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关于中国大陆动力学与造山带研究的几点思考
![关于中国大陆动力学与造山带研究的几点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d8e40e5b804d2b160b4ec0d4.png)
中
国
地
质
:;<,$( , 7;,! =>?,, $%%$
$%%$ 年 $ 月
1234315 67 8967-
关于中国大陆动力学与造山带研究的几点思考
张国伟 董云鹏 姚安平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 陕西 西安 &!%%’( ) 提要: 根据人类社会和我国发展的新需求和当代地学的新发展, 就我国大陆动力学与造山带研究的学术思路、 起点、 科学目标和关键科学问题与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进行了分析讨论, 提出了几点思考建议。面对地学发展的挑战与机 遇, 制定地学前沿领域研究战略, 面向全球, 从我国大陆 地 质 实 际 出 发 , 充分发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域优势与特色, 突出中国大陆动 力学关键科学问题, 建立持续研究基地, 重点解剖, 重点突破。以大陆动力学研究为突破口, 源头创新, 参与国际地学 发展与竞争, 进入世界地学先进行列, 为我国从地学大国走向地学强国而努力, 作出中国应有的贡献。 关 键 词: 大陆动力学; 造山带; 创新; 关键科学问题; 突破; 贡献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 ) !%%%./’*& %!.%%%&.%& 中图分类号: )*#! ; )*#$+,$
[#(, #*] 等 。
, 诸如中国大陆
多造山带, 多级盆山组合, 多块体的拼合, 陆块多而 小且破碎, 具长期多期活动性。 中国还出现世界上少 有或独一无二的现象,如青藏高原地壳加厚与急剧 隆升, 中国东部岩石圈的减薄, 大范围面积性超高压 岩石剥露地表, 世界上最广阔弥散的构造变形域, 密 集分布的蛇绿混杂岩带, 即板块缝合带, 广泛发育的 火山弧与岩浆弧, 丰富而特殊的古生物群落和地壳、 地幔化学组成与演变中的区域性过渡特征等。中国 还是世界上强烈的地震区与新构造活动区,从全球 最高的珠穆朗玛峰到马利亚纳深海沟,有限距离内 巨大差异升降与地表形态分异等等。这些都反映中 国大陆地壳组成与构造复杂特异,长期处于非稳定 演化状态。 总之, 可以概括中国大陆在全球共性中的 特异性主要如下。
造山作用与造山带(全文)
![造山作用与造山带(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db7b366b7c1cfad6185fa734.png)
造山作用与造山带(全文)胡经国一、造山作用与造山带的概念及其演变1、概念的起源与应用造山作用的概念起源于早期地质学家对地球表面山脉成因的思考。
最早提出造山作用(Orogeny,或造山运动)这一术语的Boue(1874)指出,山脉的形成是构造原因引起的。
Gibert(1889)指出,造山作用就是形成山脉的过程。
显然,早期地质学家就已经把造山作用理解为以山脉为结果的一种构造作用。
造山作用这一术语于19世纪在欧洲大陆广泛应用,但是其应用却因人而异。
有的侧重它的地貌表现,而有的则侧重它的构造意义。
Gilbert(1890)提出,造山作用是指不同于造陆运动(E peirogenic)的、产生山脉的地壳构造运动。
Stifle(1919)提出,造山作用是指改变岩石组构的幕式过程;这一过程包括褶皱和逆冲等挤压变形、钙碱性岩浆活动和区域变质作用。
Davis(1984)在其《区域和岩石构造地质学》教科书中提出的定义是:“造山带是地壳中一条巨大的、通常呈直线到弧形的构造带,机械变形强烈和或热液活动集中。
……山脉是造山带的一种表现,并不是我们所谓造山带的全部。
古代的造山带虽然是仍然可以辨认出来的区域变形带,但是已夷平为大陆内部的平原;而目前正在形成的造山带,其主要构造部分可能不在山脉中,而位于地表10 公里、50公里甚至100公里以下。
若山脉确实存在,则正好是一个造山带的顶部”。
1993年版大百科全书地质学卷给出的造山带(O rogen)的定义是:经受了强烈褶皱及其它变形而生成的线状大地构造单元,由一定地史时期的活动带演化而成,并相对于稳定的克拉通而存在。
在地槽学说中,造山带是指地槽演化的终结产物,地槽褶皱回返的产物,又称为褶皱带。
造山作用与造山带这些古老的术语,在经典槽台学说关于地壳演化理论、区域地质、地质矿产研究等方面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并且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造山带这一术语自其被提出以来,作为与克拉通相对应的大地构造单元,在阐述诸如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等具有全球规模的巨大山系的性质、构造和成因以及解译造山作用过程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5052169_山脉与造山带及有关问题讨论
![25052169_山脉与造山带及有关问题讨论](https://img.taocdn.com/s3/m/f502ba45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1a.png)
1000 0569/2021/037(08) 2287 02ActaPetrologicaSinica 岩石学报doi:10 18654/1000 0569/2021 08 02山脉与造山带及有关问题讨论侯泉林1 郭谦谦1 陈艺超1 程南南2 石梦岩2 李继亮3HOUQuanLin1,GUOQianQian1,CHENYiChao1,CHENGNanNan2,SHIMengYan2andLIJiLiang31 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北京 1000492 河南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焦作 4540033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 1000291 CollegeofEarthandPlanetarySciences,UniversityofChineseAcademyofSciences,Beijing100049,China2 SchoolofResourcesandEnvironment,HenanPolytechnicUniversity,Jiaozuo454003,China3 InstituteofGeologyandGeophysics,ChineseAcademyofSciences,Beijing100029,China2021 03 09收稿,2021 05 10改回HouQL,GuoQQ,ChenYC,ChengNN,ShiMYandLiJL 2021 Discussionsonthemountainsandorogenicbeltsandrelatedissues ActaPetrologicaSinica,37(8):2287-2302,doi:10 18654/1000 0569/2021 08 02Abstract Agoodgraspofthedistinctionsbetweenmountainsandorogenicbeltsiscrucialtotheunderstandingofplatetectonics Thegreatestinnovationmustbebasedontheinheritanceofpreviousresearches,therefore,thispaperfirstreviewstheresearchhistoryfrommountainstoorogenicbeltsinEarthScience,andthenconcludesthedistinctionsbetweenthem,andlistssomecommonquestionsinthestudyoforogenicbelts Theresearchhistoryofmountains,frommorphologyandtheinterpretationofupliftingtotheinternalstructure,tectonicsandtheuniversaldynamics,followsthewholeprocessofmoderngeology,fromthebirthtothegeosynclinetheoryandfinallytheplatetectonicstheory Theplatetectonicstheorygivesamoredefinitedefinitiontoorogenicbeltsanddefinesthetasksandobjectsofstructuralgeology Asatopographicterm,mountainsonlyrepresentlandmassesconspicuouslyabovesurroundings Thekeypointofmountainsistheelevationsandsteepslops Theycanberesultedfromanyhorizontalstressesofextensional,compressionalandshearing,orfromverticalstressesgovernedbymantleplumeorexotericbodyimpact Orogenisacollectivetermandrepresentsstructuresconstructedbythecollectiveworkofconvergentplatemarginprocesses Orogenicbeltscontainsubductionalandcollisionalorogenicbelts Thekeycharacteristicsoforogenicbeltsarethesubduction controlledrock structureassociations Orogenicbeltsemphasizethedynamicprocesswhilemountainsemphasizethestaticformandthepresentmorphology Mountainsandorogenicbeltsaretwoentirelydifferentconcepts Intheend,weoutlinesomeconfusedandmisunderstoodissues,aswellassomeunclearconcepts,thatremaintobediscussedKeywords Orogenicbelts;Mountains;Subductionmetamorphism;Mélange;Accretionaryarc摘 要 正确处理山脉和造山带之间的关系,是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板块构造理论的内涵本质和理论体系的基础和前提。
基于构造动力体制与复合造山作用探析
![基于构造动力体制与复合造山作用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b909605e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fd.png)
基于构造动力体制与复合造山作用
探析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地质学界对于地球构造的认识逐渐深入,构造动力体制以及复合造山作用的探索也变得日益重要。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这两个概念进行深入探析。
首先,构造动力体制是指地球内部各种力量的相互作用以及地质构造的形成和演化规律。
在过去的历史中,人们对于地球内部的构造演化没有太多的了解,直到近年来高科技的运用,才得以揭示地球内部的演化历史。
随着构造力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等多领域的科研技术的进步,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地球内部的动力学模式,并揭示出地球热源、大陆漂移、地震等自然现象的本质。
其次,复合造山作用是指一种自然现象,其形成过程是由于板块之间的运动相互碰撞而导致的地壳迭加和变形,这种变形的结果导致山脉的形成。
这种山脉的形成并不是简单的折叠和推覆,而是复杂的过程,直到现在还没有完全解开其谜题。
不过,随着高分辨率地球物理观测和实验室实验的进展,我们逐渐了解了不断演化的地球内部状态,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复合造山作用的本质。
对于这两个概念的深入探索,有助于人们对于自然现象的理解,同时更有助于人们探索地球演化的奥秘。
除此之外,对
于这两个概念的研究,还能为人们提供更好的应用,例如在地震预防、资源勘探等领域的应用也能够更加准确和高效。
综上所述,基于构造动力体制与复合造山作用的探析是地学领域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虽然这两个概念到目前为止仍然有很多未解之谜,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实验技术的开发,我们相信未来能揭示出更多的地球本质信息。
这也能够为人类更好地了解自然现象,从而更好地预防和治理自然灾害提供更好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造山带与造山作用及其研究的新起点
![造山带与造山作用及其研究的新起点](https://img.taocdn.com/s3/m/f9219be0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1b.png)
造山带与造山作用及其研究的新起点张国伟;董云鹏;姚安平【期刊名称】《西北地质》【年(卷),期】2001(034)001【摘要】当代地球科学正处于重要的发展时期。
人类社会发展向地学发出了新的严峻挑战,地球科学理论自身也处在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面对社会与地学的发展及需求,作为地质科学研究最基本主要领域的造山带研究,应如何思考?本文据此在新世纪开始之际,根据社会与科学的发展,回顾和讨论了造山带、造山作用及其研究内容、发展变化和新的研究起点与任务。
%Nowadays, the geoscience is facing to an important opportunity to be developed, not only because of the challenge of sustainable develop of human beings, but also because of the geoscience theory itself. What should be thought about the research of orogenic belt when we are in the face of the challenge of geoscience and the demands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 of human beings? In this paper, some contents, develop and changes of the orogenic belt research are reviewed, and some new key problems are discussed.【总页数】9页(P1-9)【作者】张国伟;董云鹏;姚安平【作者单位】西北大学地质学系,;西北大学地质学系,;西北大学地质学系,【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2+.2【相关文献】1.龙门山造山带的早期活动及其对造山作用的启示 [J], 郑勇;李海兵;王焕;张蕾;李成龙2.大陆造山带的大地构造特征及研究造山作用的几种学派—以秦岭—大别山造... [J], 高坪仙3.一部有关造山带现代理论和方法的优秀教科书——评《造山带结构与演化的现代理论与研究方法——东秦岭造山带剖析》 [J], 张华瑛4.论楔入造山作用──以龙门山造山带为例 [J], 蔡学林;魏显贵;刘援朝;曹家敏5.试论陆内型造山作用──以秦岭-大别山造山带为例 [J], 赵宗溥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9-11-16;改回日期:2009-12-02基金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大调查项目(1212010711816)资助。
作者简介:杨经绥,男,1950年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造山带蛇绿岩和超高压变质岩研究;E-mail :yangjingsui@ 。
中国地质GEOLOGY IN CHINA第37卷第1期2010年2月Vol.37,No.1Feb.,2010前言中国中部存在一条堪称“中国脊梁”的东西向巨型中央造山带,西起昆仑、阿尔金和祁连山,经秦岭、大别至苏鲁地区,是中国大陆一条十分醒目而又极其重要的巨型(5000km )构造带[1,2](图1)。
该造山带将中国大陆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制约了中国的南、北大地构造和表生地球系统的分野。
中央造山带是在众多地学家长期工作和研究的基础上确立的[1-10]。
中央造山带的形成经历了新元复合造山作用和中国中央造山带的科学问题杨经绥1许志琴1马昌前2吴才来1张建新1王宗起3王国灿2张宏飞2董云鹏4赖绍聪4(1.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2.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湖北武汉430074;3.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100037;4.西北大学,陕西西安710000)提要:在全球大陆范围内,广泛分布的造山带纪录了板块汇聚的历史和碰撞造山的过程,因此,造山带的研究一直是地球科学经久不衰的重要领域。
研究表明,世界上许多造山带是长期活动(>300Ma )的复合造山带,活动域的宽度可超过1000km ,并具有造山前的热结构,是大陆生长的最好见证。
近10年来,全球造山带的研究已摆脱传统地质学和经典板块观念的束缚,面临一个新的起点,即由单一造山带向复合造山带研究转轨,由造山类型、造山作用向造山动力学研究聚焦。
复合造山带长期活动的原因、大陆增生机制、造山带的流变学结构和造山热对造山作用的控制等已成为当前大陆复合造山带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复合造山动力学已成为当今地球科学前沿———大陆动力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中国中央造山带位于北中国板块与南中国板块之间,是中国大陆上一条十分醒目而又极其重要的巨型(长5000km )构造带。
中央造山带是经历了大致600Ma 的活动历史,泥盆纪和三叠纪的两次碰撞造山以及白垩纪以来的陆内造山过程而构筑成的典型“复合造山带”。
在全球复合造山带中,中国中央巨型造山带具有结构复杂性、活动长期性和非原地型,造山过程多期性以及造山带拼贴与大陆增生方式特殊性的特点,特别是世界最大规模的中央超高压变质带及其两期超高压变质作用的发现,揭示了中央造山带的形成还经历了板块汇聚边界洋壳/陆壳深俯冲至100km 以上的地幔深处的两次壮观地质事件,使中央造山带成为全球造山带中最为精彩和不可多得的典型,与青藏高原一样,被国内外地学家们誉为当今中国地学研究的“瑰宝”。
中国中央巨型复合造山带可以作为研究复合造山过程与复合造山动力学的重大地学问题的范例,重要的核心科学问题是:中国中央巨型复合造山带的早古生代和三叠纪陆块汇聚、碰撞造山过程以及中新生代陆内造山与周缘盆地互馈;两期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时空关系、形成条件和洋壳/陆壳的俯冲-深俯冲与折返动力学机制;揭示和探讨中国中央复合造山带的长期活动性,造山作用的多期性和叠置性,造山热结构以及复合造山过程;洋壳/陆壳深俯冲、复合造山与大陆增生理论的创新。
此外,中央复合造山带的研究对于金属矿产资源的开拓、周缘中新生代盆地含油气资源的战略前景以及现今南北中国的气候、环境、人文、地理、生态和灾害的制约提供新的科学依据与动力学背景。
关键词:中央造山带;复合造山作用;造山动力学中图分类号:P54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3657(2010)01-0001-11中国地质2010年图1中央复合造山带区域分布及大地构造分区略图F i g .1S k e t c h e d m a p o f t h e C e n t r a l C o m p o u n d O r o g e n i c B e l t o f C h i n a2第37卷第1期古代以来的长期活动和演化历史。
现有资料显示,中央造山带的北带(包括西昆仑、阿尔金山、祁连山、东昆仑山和北秦岭)为早古生代造山带,碰撞造山作用结束于泥盆纪;南带(包括东昆仑南部、南秦岭、大别山和苏鲁)经历了晚古生代末—三叠纪的俯冲-碰撞过程,碰撞造山作用结束于晚三叠世—早侏罗世。
中央造山带的主体是由上述两个不同时期形成的造山带拼合组成的复合造山带。
在中新生代时期,复合造山带又整体不均匀隆升,经历了陆内造山作用的改造,成为今日之构造地貌景观。
总的来看,中央造山带是一个长期活动和多期造山的“复合造山带”,有着复杂结构和长期活动以及多期造山作用叠加复合的中国中央造山带是研究复合造山动力学的最佳天然实验室。
开展中央造山带复合造山动力学的研究,不仅对于重新认识中国大地构造的演化、古中国大陆的生长及洋-陆转换、现代南北中国的表生地球系统的分野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而且必将对全球造山带研究、大陆增生、大陆深俯冲和折返、复合造山过程和复合造山动力学等大陆动力学的理论创新做出历史性的重要贡献。
1复合造山理论的创新是地球科学发展的重大需求人类赖以生存的大陆岩石圈比大洋岩石圈老得多、厚得多以及流变学结构和演化过程复杂得多,它使板块理论的“登陆”受到很大阻力,大陆岩石圈并非刚性块体,变形作用也绝非只发生在板块边界的狭窄地带。
人们愈来愈发现运用经典的板块理论很难解释大陆地质,譬如:长期活动的造山带的形成、大陆碰撞造山热的成因、青藏高原的隆升及大陆深俯冲等难题。
一个以解决大陆结构、行为、动态演化和驱动力以及发展板块构造理论为目的的大陆动力学研究计划在20世纪90年代已经开始,大陆动力学理论的完善是一场新的地学变革,是继“板块构造”之后固体地球科学发展的新的里程碑。
在全球大陆范围内,显生宙以来的巨型造山带的面积占30%以上。
这些巨大的造山带不仅记录了板块汇聚造山的历史,而且由于板块扩张脊(洋脊)物质的加入,也记载了板块裂解、洋盆扩张、俯冲和消亡的过程。
100多年来,研究造山带的专家们一直认为造山作用是构造运动的起源,造山作用过程包括地壳上部的褶皱、逆掩和断裂以及下部的塑型变形、变质和深成岩浆活动。
上世纪板块构造理论赋予“造山作用”新的内涵,把大陆造山带的造山过程看作岩石圈板块相互运动和碰撞作用的表征,板块之间的运动可以通过3种类型(离散型、汇聚型和转换型)的狭窄边界进行[11,12]。
造山带一直是固体地球科学的研究重心,著名阿尔卑斯造山带经过100多年的研究已成为全球造山带的“经典”。
许多传统的地学理论、专业术语及一些著名地学大师都出自于此。
喜马拉雅山则是正在崛起的、年轻的和活动的造山带,人们对古造山带的许多认识和理论可从这里得到印证或修正。
全球造山带的深入研究使地质学家发现,俯冲带上部(活动陆缘)的弧和弧后一侧活动带可以形成“俯冲型”造山带,在俯冲板块(被动陆缘)一侧,伸展盆地中的沉积盖层和变质基底在板块碰撞过程中遭受强烈的变形,形成碰撞型山链;研究还发现在板块碰撞之后可以继续造山(后造山)或者在远离缝合带的地区造山,这种陆内造山活动突出表现为山脉的剧烈隆升,产生新的逆冲、走滑构造、并伴随着强烈的岩浆和变质作用,出现地壳尺度的伸展-剥离以及山体抬升塌陷和盆地的形成。
因此,地质学家通过对大陆造山带的解剖,认识到造山形变不限于汇聚板块边缘的狭长地带内,而可以扩展到板内,达数百乃至上千千米的活动域。
地球上许多造山带都是构筑在长期活动(>300Ma)带之上,是长期活动的复合造山带。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趋势表明,全球造山带的研究正面临一个新的起点,表现为由单一造山带向复合造山带研究的转向,由造山带浅部结构→深部结构,向浅部与深部过程综合研究的转向,以及由造山带的造山类型和造山作用的研究向造山过程、物理化学机制和造山动力学研究的聚焦。
在技术路线上,已由单学科研究向多学科(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地貌、环境、气候、资源等)的系统集成研究扩展。
复合造山和复合造山动力学的研究已成为当前地球科学研究的重要前沿,成为大陆动力学理论创新的重要阵地,是地球科学发展的重大需求。
2造山带与造山类型研究进展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板块构造理论对大陆造山带的解释中,应用了“大陆碰撞”的概念,对造山过程中地壳缩短和加厚作了很好的解释。
然而,地杨经绥等:复合造山作用和中国中央造山带的科学问题3中国地质2010年质学家通过对大陆山链的解剖,认识到造山形变不限于会聚板块边缘的狭长地带内,而可以扩展到板内,达数百乃至上千千米的活动域。
因而用简单的刚性板块模型和大陆碰撞模式已不能予以合理的解释。
地质学家发现,造山作用涉及到大范围的陆壳变形、变质及花岗质岩浆活动,可以发生在板块碰撞前的俯冲期(俯冲型山链)、主碰撞期(碰撞型山链)及后碰撞期(陆内型山链)[13]。
俯冲型山链:俯冲带上部记录了俯冲加积历史在内的前碰撞期的演化。
活动陆缘上不同成因块体的加积作用产生不同的陆缘增生带,增生带的未固结物质对于上部板块的变形及造山带的形成起重要的作用[14]。
因此在板块俯冲上盘的主动(活动)陆缘的弧与弧后一侧的活动带可以形成“俯冲型”山链,如巨型的环太平洋俯冲山链。
地质学家还发现,古近纪以来东南亚在经历了小块体与亚洲大陆长时间汇聚和对接,对接过程包括了边缘盆地的不断打开、多岛弧的加积和上部俯冲板片的缩短[14],形成一种特殊的俯冲型山链。
碰撞型山链:地球上的许多山链还构筑在俯冲板块(被动陆缘)一侧,被动陆缘伸展盆地中的沉积盖层和变质基底在板块碰撞过程中遭受强烈的变形,形成碰撞型山链。
典型的例子是位于非洲—意大利板块下部的欧洲俯冲板块一侧的阿尔卑斯山链和位于亚洲板块下部的印度俯冲板块一侧的喜马拉雅山链,是由叠覆逆冲岩片组成的具陆壳增生楔结构特征。
研究表明,大陆碰撞型山链的形成还可以通过弧/陆碰撞→陆/陆碰撞的方式进行,喜马拉雅造山带就是印度陆块与冈底斯岛弧最后碰撞的产物。
有些弧/陆碰撞引起的造山变形过程本身可能是短暂的,如欧洲英国—爱尔兰加里东造山带的弧/陆碰撞造山作用从大陆边缘俯冲开始到碰撞造山结束持续了32Ma[15]。
陆内型山链:研究还发现在板块碰撞之后可以继续造山(后造山)或者在远离缝合带的地区造山。
这种陆内造山活动突出表现为山脉的剧烈隆升,产生新的逆冲、走滑构造并伴随着强烈的岩浆和变质作用,出现地壳尺度的伸展-剥离以及山体抬升和塌陷。
3复合造山带与长期活动带及大陆增生研究进展地球上绝大多数造山带是复合造山带,具有长期活动的历史,近十年来,许多地学家们已注意到造山带的复合性与大陆增生有关,重视复合造山带类型和复合造山带长期活动性的研究,取得如下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