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第四纪含水层划分与对比中的应用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质疑
作者: 陈淦
作者机构: 《新疆石油地质》编辑部
出版物刊名: 石油科技论坛
页码: 30-31页
主题词: 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地质;层序划分;储集层
摘要:'分辨'含有区分、明晰、辨别、分辨的意思,'分辨率'则通常指对事物区分与辨别的程度,如果对事物能够较精细地进行区分和辨别,当然就可以称之为'分辨率'高了.一般情况下,'分辨率'是用来表征仪器、仪表等测量装置区分与分辨观察对象的能力的;再广义一些理解,也可以认为是用来表征某种工艺技术或某种技术方法,对于人们的研究对象进行区分与分辨的能力的.。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油藏数值模拟中的应用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油藏数值模拟中的应用一、前言层序地层学是地质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地层中不同岩性的分布规律和特征。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则是在传统层序地层学基础上,通过使用高分辨率的数据采集技术和先进的数据处理方法,对地质结构进行更加精细和深入的研究。
本文将介绍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油藏数值模拟中的应用。
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简介1. 高分辨率数据采集技术高分辨率数据采集技术主要包括测井、岩心、露头等多种方法。
其中,测井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它通过向井眼内发送一定频率的电磁波或声波,并记录反射回来的信号来获取井壁周围岩石性质和含油气性质等信息。
岩心则是通过从钻孔中取出样品进行实验室测试来获取岩石性质信息。
露头则是在露天矿山或山区等自然裸露出来的断面上进行观察和采样。
2. 数据处理方法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数据处理方法主要包括数据解释、统计分析、图像处理等。
其中,数据解释是指对采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初步处理和解释,包括去除噪声、修正误差、提取特征等。
统计分析则是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以获取更加精确和可靠的结论。
图像处理则是将采集到的数据转化为可视化图像,以便于人类观察和理解。
三、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油藏数值模拟中的应用1. 优化油藏模型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更加准确地了解油藏中不同岩性和含油气性质的分布规律和特征。
通过将这些信息输入到数值模拟软件中,可以生成更加真实和准确的油藏模型。
这些模型可以用于预测油藏产量、评估开发效果等。
2. 模拟流体运移过程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可以提供更加详细和准确的岩石性质信息,包括孔隙度、渗透率等。
这些信息可以被用来构建数值模拟模型,模拟流体在岩石中的运移过程。
通过调整模型参数,可以预测油藏中不同阶段的产量和开采效果。
3. 优化开发方案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可以提供更加精细和准确的油藏结构信息,包括岩性、构造等。
这些信息可以被用来优化开发方案,包括确定井位、井距、注水量等。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在辫状河沉积相中的应用——以北京延庆硅化木国家地质公园剖面为例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在辫状河沉积相中的应用——以北京延庆硅化木国家地质公园剖面为例吴鹏;樊太亮;王红亮【期刊名称】《现代地质》【年(卷),期】2016(030)003【摘要】通过对延庆硅化木国家地质公园剖面的观察实测、剖面精细解剖及沉积观察描述,识别出了辫状河道、决口扇、泛滥平原三种辫状河沉积的微相类型,并分析了其沉积特征.利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基准面旋回变化原理,在所测剖面中划分出了两个完整的中期旋回和多个构成中期旋回的短期旋回,在研究区建立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总结了辫状河野外露头基准面旋回转换面的两类识别标志:洪泛面及层序界面.洪泛面,包括河间潮湿泛滥平原泥岩发育段(需要具有一定厚度和分布范围),河道之间叠置的决口扇(厚度较大处)及孤立的辫状河道层段.层序界面,包括泛滥平原泥岩段较少或不发育段,冲刷面之上具有相互叠置特征的河道沉积位置及在一定范围内具有可对比性且规模较大河道的位置.在低A/S比值条件下产生的横向上叠加成片、纵向上相互叠置的辫状河道砂体,其连通性相对较好,砂岩的厚度较大,泥质含量少,均质性较强,具有较强的可对比性.而在高A/S比值条件下产生的较少叠置或孤立河道砂岩,厚度较薄,横向上延伸范围有限,泥质含量高,可对比性较差.由此,初步形成了露头辫状河沉积相中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的方法,为辫状河沉积体系内高精度等时对比格架的建立、储层的识别与预测提供了依据.【总页数】8页(P635-642)【作者】吴鹏;樊太亮;王红亮【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海相储层演化与油气富集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北京10001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海相储层演化与油气富集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1.3;P618.130【相关文献】1.融入百里山水画廊感受亿年地质文化——记北京延庆硅化木国家地质公园 [J], 郭剑峰2.小型断陷盆地辫状河砂体沉积特征——以千家店盆地硅化木公园露头为例 [J], 季春辉;邓宏文;郭佳;田园圆;王启明3.北京延庆硅化木国家地质公园 [J],4.国家地质公园地质景观特征与旅游开发探讨——以四川射洪硅化木国家地质公园为例 [J], 郝淑波;谢小平5.硅化木保护保育方法探讨与实践——以四川射洪硅化木国家地质公园为例 [J], 席书娜;朱衍宾;杨雪虹;邓春涛;柏十卉;王永栋;谢小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YB油区长6地层划分对比
YB油区长6地层划分对比摘要:地层精细划分对比是油田地质的基础,通过地层精细划分对比,可以解决油田开发过程中的许多地质问题,为了解决YB油区含水率较高、自然递减率较快、后期注水等问题,充分利用各阶段的分析资料,对目的层进行地层划分对比,为下一步油田开发方案调整和综合治理奠定必要的基础。
关键字:YB油区地层划分对比标志层YB油区地处陕西省延安市子长县东部,位于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东部中段。
研究区属陕北黄土塬区,地表被第四纪黄土层所覆盖,地形起伏不平,为沟、梁、峁地貌,地面海拔1050~1300m。
YB油区最早勘探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经过三十多年的勘探开发,研究区探井均钻达长6底部,主要含油层位为长61、长62、长63。
75%探井试油达到工业油流,初周月平均单井日产油0.8t,含水率85%。
区域上延长组厚度一般为1000-1400m,是一套以河-湖相为主的陆源碎屑岩系。
在延长组地层划分对比工作中,从张家滩页岩(包括张家滩页岩)及其之上的延长组中识别出了9个标志层,自下而上一次为K1-K9,本次研究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为理论依据,遵循“先寻找区域标志层,再寻找辅助标志层,先对大段,再对小段,沉积旋回控制,参考厚度,多井对比,全区闭合”的原则。
延长组自下而上依次为T3y1- T3y5五段,同时根据油层纵向分布规律自上而下依次划分为10个油层组,依据K1、K2、K3、K9等标志层划分大层并结合地层岩性、电性组合及沉积旋回特征,将目的层长6地层进行亚层、小层不同级别的划分。
根据上述原则逐井进行地层的划分和对比,在反复的对比中达到全区圈闭,为了精细研究区的油层发育特点,选择大致顺物源方向和垂直物源方向,根据标志层、结合沉积旋回、地层厚度、岩电特征等对研究区分别做纵、横向油层对比剖面各3条。
完成研究区地层层序格架的建立,并建立了研究区主要目的层段的分层数据库。
YB油区ZB1208-1井-L203井长6-长4+5地层对比横剖面图根据研究区内58口井探井的测井、录井和分析测试资料的基础上,以岩石地层学、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及技术方法为指导,完成了研究区内58口探井小层精细地层划分与对比,建立了小层分层数据库。
利用高分辨率地震资料研究探区的层序地层结构
利用高分辨率地震资料研究探区的层序地层结构Chowd.,A;王世星
【期刊名称】《石油物探译丛》
【年(卷),期】1996(000)004
【摘要】生物地层学测井资料与地震资料相互综合后,为应用层序地层学详细研究油气勘探区的构造和地质相提供了一种系统的方法。
本文讨论了一个实例,在10—60Hz地震资料绘制的构造上钻了若干口井,结果钻遇产层砂岩厚度变化不均的不连续砂体,然后用一个较密的测网采集了高分辨率地震资料(10—100Hz).揭示了过去曾一度认为是浊积砂的地层体的存在。
但是该区复杂的地质问题只有在层序地层技术绘制的成果图上才得到详尽的解决。
【总页数】5页(P15-19)
【作者】Chowd.,A;王世星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31.44
【相关文献】
1.春光探区排10井区地震资料提高分辨率方法研究 [J], 赵平;陈从希;胡小波;杨路娜;王芸
2.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川西地震资料反演中的应用 [J], 雷雪;李忠;巫芙蓉;林刚;邓雁
3.应用高分辨率地震资料进行层序地层分析的前景展望 [J], Chow.,A;付志方
4.利用地层空间的相对稳定性、井资料、地震资料模拟高分辨率波阻抗资料 [J], 宋维琪;刘仕友
5.使用高分辨率地震资料的层序地层格架中远景圈闭的开发 [J], Chow.,AN;吕海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邓宏文4
处理、 处理、解释一体化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要技术
• 地震目标处理(叠前/叠后,时间域/深度域,分辨率) 地震目标处理(叠前/叠后,时间域/深度域,分辨率) • 三维地震解释技术(精细地震解释的基础) 三维地震解释技术(精细地震解释的基础)
– 全三维可视化解释(点、线、面、体解释) 全三维可视化解释( 体解释) – 多参数、多信息、多属性、多学科综合/动静态结合 多参数、多信息、多属性、多学科综合/
5、基准面旋回变化的综合判断
层序地层分析手段(技术) 层序地层分析手段(技术)
层序地层分析的地质基础: 区域地层 沉积、 地层、 层序地层分析的地质基础: 区域地层、沉积、构造 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技术: 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技术: 地球物理技术
测井数据时频分析(米氐旋回曲线制作) 测井数据时频分析(米氐旋回曲线制作) 地震数据‘三高’ 地震数据‘三高’处理技术 地震数据时频分析(振幅谱、相位谱的应用) 地震数据时频分析(振幅谱、相位谱的应用) 模型正演模拟技术 零和非零炮检距反演技术 谱分解簿层调谐厚度分析技术 地震数据属性分析技术(相干数据体技术) 地震数据属性分析技术(相干数据体技术) 三维可视化处理解释技术
构造解释思路
构造立体显示
断裂组合
相干体切片
谱分解
水平切片
高分辨率剖面
精细构造解释
储层解释思路
目标评价
谱分解 AVO振幅属性 振幅属性
频率属性
高分辨率反演
沉积相
高精度层序地层的识别
1、不同沉积环境砂/泥比变化与基准面升降的关系 不同沉积环境砂/
水深变化旋回并非粗细旋回
2、反射系数密集度与基准面升降的关系
储层分布精细预测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
第三节沉积物体积分配作用
31
3、沉积物体积分配结果
(1) 旋回层序对称性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冲积平原
海岸平原
滨面 浅海 大陆架
第一章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基本理论
第三节沉积物体积分配作用
32
(2) 地层叠加样式发生有规律变化;
长周期基准面上升期间: 地层呈退积叠加样式; 冲积及海岸平原相:厚度向上变厚,旋回对称性向上变好; 临滨和陆架相:厚度向上变薄,对称性变差,以下降半旋回为主;
13
四、基准面旋回层序及特征:
1、旋回层序定义
质点运动轨迹
低 时 间 高
旋回层序界面
在一个基准面旋 回中沉积的地层。
(1)基准面上升,有
下降半旋回
二分时间界限
浅
效可容空间增加,沉积 上升半旋回;
(2)基准面下降,有
深
上升半旋回
旋回;
(3)基准面上升到下
基准面旋回运动是地表各种地质作用(海平面、构造运动、气候变迁、沉积负 荷、地貌地形、沉积物压实等)的综合结果。
第一章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基本理论
三、地层基准面原理
第一节基准面与基准面旋回
11
1、基准面与地表的相对位置——决定地表地质作用。
基准面旋回运动控制着地表可容空间变化,从而决定着地表的各种地质 作用方式:侵蚀、沉积物路过冲刷、沉积、欠补偿非沉积作用。
基准面下降:有效可容空间向海迁移,向海一侧可容空间较大, 滨海砂岩沉积体增大,海岸平原沉积体积减小。 基准面上升:有效可容空间向陆迁移,向陆一侧可容空间较大, 因而海岸平原沉积体积增大,滨海砂岩沉积体减小。
基准面
中国第四纪地层
1、国际第四纪下限
(1)、0.70~0.80Ma BP
第一节 第四纪下限及其划分方案
一、 第四纪下限 二、 第四纪划分方案
国际第四系划分:更新统Q1、全新统Q2
中国第四系划分:下Q1、中Q2、上更新统Q3、全新统Q4 建议(中国第四纪委员会秘书长):更新统QP 、全新统Qh
下QP1、中QP2、上更新统QP3、全新统Qh
Pleistocene
Holocene
1972年方案:
时代 海相
陆相
Q 卡拉布里阶
上、 中维拉坊组(冷维拉坊)
~~~~ ~~~~~~~~~ ~~ 180万年 ~~~~~~~~~~~~~~~~~~~
N 阿斯蒂阶
下维拉坊组(暖维拉坊)
1972 年的方案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将180万年作为第四纪下限称为“长 更新世年表”。
1982年,国际第四纪联合会的N/Q界限小组委员会根据对意大利地中海沿 岸另一地点海相地层弗利卡剖面的研究,建议以喜冷底栖有孔虫波罗地饰 带透明虫、浮游有孔虫厚壁新方抱球虫(左旋)与可可石类的大洋桥石等 的大量涌现和超微钙质化石盘星藻类的大量绝灭层位作为N/Q分界,此分界 位于古地磁极性的奥都维亚时附近,为1.7~1.8Ma BP。 从上述资料来看, 1982年的方案与1972年的方案无实质性的改变,只是海相地层弗利卡剖面 研究可能更为详细而已。
第一节 第四纪地层划分的原则和方法
2、气候地层学
•第四纪全球性气候波动的重要特征是冷与暖、潮湿与干旱的 多次节奏性的波动变化。这种气候的波动可以引起植物群的迁 徙和古地理沉积环境的巨大变化。环境的改变和自然界一系列 环境因素的连锁反映,在第四纪地层中留下诸多气候因素的烙 印,因此,利用气候标志划分第四纪地层可行又可信。
珠江口盆地西部新近纪高分辨率生物地层及海平面变化分析
㊀I S S N0256G1492C N37G1117/P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MA R I N EG E O L O G Y &Q U A T E R N A R Y G E O L O G Y第39卷第3期V o l .39,N o .3D O I :10.16562/j.c n k i .0256G1492.2017081601珠江口盆地西部新近纪高分辨率生物地层及海平面变化分析毛雪莲,徐守立,刘新宇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湛江524057摘要:珠江口盆地西部新近系主要为陆架浅海沉积环境,发育良好的海相砂岩储集层和多套储盖组合.因此,对这些砂体的成因及赋存位置的海平面变化研究至关重要.在有孔虫及钙质超微化石资料所建立的珠江口盆地西部新生代年代地层格架基础上,以有孔虫个体大于0 25mm 的浮游有孔虫丰度和百分含量为依据,参照微体古生物化石带㊁岩性㊁电测和地震资料,总结出三级旋回边界和最大海泛面识别标志,从而提出具有国际对比意义的三级层序划分对比方案,对盆地内18口井进行了层序划分,识别出了2个完整的二级层序和15个三级层序.根据南海海域表层沉积物建立起的浮游有孔虫含量与水深的定量关系,得出量化古水深数据,辅以古生态成因相及特征沉积构造分析㊁海岸上超分析编制了海平面变化曲线,指出珠江口盆地西部新近系受拗陷阶段持续沉降影响,形成不同于海退型全球海平面变化的台阶式海侵特征.关键词:海平面变化;高分辨率生物地层;新近纪;珠江口盆地中图分类号:P 736.22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资助项目:十三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 南海西部海域低渗油藏勘探开发关键技术 (2016Z X 05024G006)作者简介:毛雪莲(1986 ),女,硕士,工程师,主要从事深水油气地质方面的研究工作,E Gm a i l :m a o x l 5@c n o o c .c o m.c n收稿日期:2017G08G16;改回日期:2019G03G08.㊀文凤英编辑L a t e C e n o z o i c h i g h r e s o l u t i o n b i o Gs t r a t i g r a p h y a n d i t s b e a r i n g on s e a Gl e v e l f l u c t u a t i o n i n t h ew e s t e r nP e a r l R i v Ge rM o u t hB a s i nMA O X u e l i a n ,X US h o u l i ,L I U X i n yu Z h a n j i a n g B r a n c ho f C N O O CL t d .,Z h a n j i a n g ,G u a n g d o n g 524057,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T h eN e o g e n e i n t h e W e s t e r nP e a r lR i v e rM o u t hB a s i n i sd o m i n a t e db y ne r i t i c s h e lf s e d i m e n t s ,i nw h i c hf a v o r a b l e m a r i n e s a n d r e s e r v o i r s a n dm u l t i Gs e t s o f r e s e r v o i r Gc a p c o m b i n a t i o n s a r ed i s c o v e r e d .T h e r e f o r e ,i t i s t h ek e y t o s t u d y th e s e a Gl e v e l c h a n g e sw h i c hc o n t r o l t h eo r i g i na n d p o s i t i o no f s a n db o d i e s .I no r d e r t ou n d e r s t a n d t h e s e a l e v e l c h a n g e s ,ac h r o n o s Gt r a t i g r a p h i c f r a m e w o r ko f t h ew e s t e r nP e a r lR i v e rM o u t hB a s i nh a sb e e ns e t u p b a s e do nt h ea b u n d a n c ea n d p e r c e n t a g eo f f o r a m i n i f e r a a n d c a l c a r e o u s n a n n o f o s s i l s (>0 25m m )c o m b i n e dw i t hb i o Ge v e n t s a n d a g e d a t a ,l i t h o l o g i c a l d a t a ,l o g g i n g da t a a n d s e i s m i cd a t a .S i n g l ew e l l a n a l y s i s o f s e q u e n c e s t r a t i g r a p h y i s c a r r i e do u t f o r t h ed a t a f r o me i gh t e e nw e l l s .T w o 2n d Go r d e r s e q u e n c e s a n d 153r d Go r d e r s e q u e n c e s a r e i d e n t i f i e d .T h e s e a Gl e v e l c h a n g e c u r v ew a s t h e ne s t a b l i s h e d i n c o o p e r a t i o nw i t h t h e s t u d y o f t h ea n c i e n t e c o l o g i c a l f a c i e s a n dd e p o s i t i o n a l s t r u c t u r e s a sw e l l a s t h eo n Gl a p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r e c o g n i z e do n t h e r e f l e c Gt i o n s e i s m i c p r o f i l e .P a l e o Gw a t e r d e p t hw a s q u a n t i f i e d t h r o u g hc o m p a r i s o no f t h e f o s s i l f o r a m i n i f e r a t o p r e s e n t s p e c i e s i n t h e w e s t e r nS o u t hC h i n aS e a ,f o rw h i c ht h e l i v i n g c o n d i t i o n sa r ek n o w n .T h eN e o ge n e i nt h ew e s t e r n p a r tof t h eP e a r lR i v e r M o u t hB a s i n i sa f f e c t e db y t h ec o n t i n u o u s s u b s i d e n c ed u r i ng th ed e p r e s si o ns t a g ea n das t e p p e dt r a n s g r e s s i o ns e qu e n c ei s f o r m e d ,d i f f e r e n t f r o mt h e s e q u e n c e s f o r m e d i n g l o b a l r e g r e s s i v e s t a ge s .K e y w o r d s :s e a Gl e v e l c h a n g e ;h i g hr e s o l u t i o nb i o Gs t r a t i g r a p h y ;N e o ge n e ;P e a r lR i v e rM o u t hB a s i n ㊀㊀层序地层学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从油气勘探的实践中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它使地层学研究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高分辨生物地层学对层序地层学的贡献不仅仅是为其提供了可靠的年代地层格架,而且生物的生态组合内容也可辅助识别层序界面及层序内部体系域特征,因此许多石油地质工作者认识到,将高分辨率的生物地层学㊁测井地质学与地震地层学的研究成果综合运用到层序地层学的研究中是提高层序地层分辨率的主要手段,即所谓的 三位一体[1,2].㊀第39卷第3期㊀㊀㊀㊀㊀毛雪莲,等:珠江口盆地西部新近纪高分辨率生物地层及海平面变化分析新近系是珠江口盆地西部油气勘探的重要层位,但关于本区新近系生物地层格架及定量的海平面变化分析鲜有报道,目前已发表相关成果多针对南海北部[3,4]和珠江口盆地东部[5,6].盆内的层序地层研究主要参考珠江口盆地东部及全球海平面变化曲线,但由于珠江口盆地东㊁西部局部构造运动的差异性,导致局部海平面变化略有差异.随着深海钻探生物地层研究工作的深入[7G10]和珠江口盆地西部勘探的不断推进,迫切需要建立便于与国际最新研究成果对比的㊁适用研究区内的新近纪海平面变化曲线.本文在高分辨率生物地层研究中,结合最新的国际地层年代表,选择48口具有代表性钻井的有孔虫及钙质超微化石定量和定性分析资料,参考当前国际生物地层研究成果,制定适用油气勘探的㊁以生物末现事件为标志的珠江口盆地新生代中晚期微体古生物化石带标准年代表,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年代地层格架,便于与国际上最新的地层分析成果对比.以李学杰2004年建立的浮游有孔虫百分含量(P)与古水深的定量关系为基础[5,11],结合沉积体系与层序地层学研究成果,初步建立珠江口盆地西部海平面变化曲线,为珠江口盆地新近系的勘探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1㊀区域地质背景珠江口盆地位于南海北部大陆边缘,受印度 澳大利亚板块㊁太平洋板块及欧亚板块3个洲际板块相互作用的共同影响.以113ʎ10ᶄE为界将珠江口盆地分为东㊁西两部分(图1),珠江口盆地西部整体可划分为北部(海南)隆起㊁珠三坳陷和南部(神图1㊀珠江口盆地钻井和构造位置图F i g.1㊀T e c t o n i cm a p o fP e a r lR i v e rM o u t hB a s i nw i t hd r i l l i n g s i t e s14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19年6月㊀狐)隆起三部分,构造演化可分为两个大的阶段,即古近纪断陷阶段和新近纪裂后热沉降阶段[25].2㊀样品分析本文分析样品均为岩屑样品,其中常规鉴定采用了20~30m采样间隔,定量分析采用了10~15m 的采样间隔.有孔虫样品采用常规方法处理:①样品称重(50g);②散样(H2O2泡样㊁煮样);③冲洗(筛孔径0 063mm㊁240目);④烘干(称重,获得砂/泥比);⑤筛样(使用3种孔径的筛:>0 75mm,20目;>0 25mm,60目;>0 125mm,120目);⑥镜下鉴定(针对化石丰富的样品采用缩分鉴定,最后换算为每克数量).镜下鉴定主要针对上述三种粒级的有孔虫,进一步分为浮游有孔虫㊁底栖有孔虫(有孔钙质㊁无孔钙质及粘合质)两大类4种类型进行属种鉴定及数量统计,由此获得属种分布图及9个有孔虫定量参数.3㊀年代地层格架的建立微体古生物化石带是中新生代海相沉积中年代地层对比的主要手段,因此,如何更充分㊁更科学地利用微古生物化石提供的信息将成为层序地层学研究中的关键.浮游有孔虫及钙质超微化石的L O (L a s tO c c u r r e n c e,末现事件)能为层序地层提供精确可靠的年代地层格架.浮游有孔虫化石带的建立,主要参考B l o w为代表的数字带[11]及B o l l i为代表的种名带[8].上述分带大多以标志种初现事件(F OGF i r s t o c c u r r e n c e)为标志,但是油气勘探中大多为岩屑录井,可能产生岩屑掉块造成初现面易位,因此,油气勘探中以标志种末现事件(L a s tO c c u rGr e n c e)定义分带界线相对更准确,初现事件仅作辅助参考[5].在研究区可建立中新世N4至更新世N22共19个有孔虫化石带或联合带(表1).钙质超微化石带的建立,参考M a r t i n i提出的 N N 带方案[13]及O k a d a和B u k r y的 C N 带方案[21],研究区内可建立新近纪N N1 N N19共19个化石带或联合带(表1).生物年代地层格架的建立,针对由于测试方法㊁手段㊁地区差异等原因,导致同一标志种生物事件的年龄值存在较大差异这一现象.本文结合2015年最新的 国际地质年代表 ,参考O D P184航次(OGc e a nD r i l l i n g P r o g r a m,大洋钻探计划)经天文调谐后的生物事件年代表[14,15]和具有全球对比意义的 新生代磁性生物年代表 [16,17],以及O D P130航次㊁大西洋低纬度O D P154航次的研究成果[9,10,18,19].选择48口具有代表性钻井的有孔虫及钙质超微化石定量和定性分析资料中标志种生物演化事件,建立适用油气勘探的㊁以生物末现事件为标志的年代地层格架及微体古生物化石标准年代表(表1).4㊀相对海平面变化分析海平面变化是岩相古地理学和层序地层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指随时间迁移海平面相对于某一基准面发生上下变动.通过对海平面变化规律的分析,可以预测沉积体系的展布方向㊁范围,研究砂体的成因及赋存位置,有助于全面了解研究区的沉积环境.海平面变化的研究方法有很多,目前广泛应用的有古生态分析方法㊁地震地层学㊁层序地层学方法㊁特征成因相法㊁稳定同位素法等[20,21].4.1㊀微体化石组合特征与古水深变化海平面的升降变化会导致海水深度的不断变化,尤其对于大陆边缘盆地,必然导致生物居群的变化,具体表现为生物丰度与分异度周期性变化.因此,生物丰度与分异度变化是生物居群的综合生物事件响应,它与海泛面㊁凝缩层以及层序边界紧密相关[6,22].20世纪50年代,国外就有科学家探索使用浮游有孔虫与底栖有孔虫的比值(P/B)[23]或浮游有孔虫百分含量(P)来反映古水深[24].而后在不同海区进行了定量研究,得出适合不同海区的定量关系.李学杰(2004)在南海西部4ʎ~18ʎN㊁108 5ʎ~115ʎE范围,36~4284m水深,共301个站位进行系统取样,包含了从陆架 陆坡 深海盆地的广大海域.通过分析,发现浮游有孔虫含量与水深关系在陆架区和半深海 深海盆地区具明显不同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分别拟合了浮游有孔虫百分含量(P)与古水深(D)的定量关系.陆架区:l n D=0 021P+3 208(1)半深海 深海区:D=-5263P+52105.2(2)在以上理论基础上,本文以W C AG9G1d井为例进行微体古生物层序及古水深综合分析.24㊀第39卷第3期㊀㊀㊀㊀㊀毛雪莲,等:珠江口盆地西部新近纪高分辨率生物地层及海平面变化分析表1㊀珠江口盆地西部年代地层格架及微体古生物化石标准年代T a b l e1㊀C h r o n o s t r a t i g r a p h i c f r a m e w o r ko f t h ew e s t e r nP e a r lR i v e rM o u t hB a s i nw i t hs t a n d a r da g e o fm i c r o f o s s i l㊀㊀W C AG9G1d井位于文昌A凹陷南部边缘靠近珠三南断裂(图2),珠江组 粤海组沉积期内主要识别出8个三级层序(图2).珠江组沉积期内共识别出4个三级层序,分别对应层序S1 4,S1 5,S2 1,S2 2,海平面整体呈现上升趋势.S1 4层序内自底部向上有孔虫丰度逐渐增大,最大海泛面位于2613m附近,>0 25mm 的有孔虫丰度为1180枚/50g,G R曲线呈钟型,此时有孔虫及钙质超微化石的丰度及分异度达到了极大值,向上有孔虫丰度及分异度逐渐降低,在34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19年6月㊀2421 2m 浮游有孔虫稀少,有孔虫及钙质超微化石丰度及分异度降到极小值,推断位置为层序S 1 4顶界面.层序S 1 5在深度2296m 处,>0 25mm 的有孔虫丰度为570枚/50g ,有孔虫分异度为15,钙质超微化石分异度为9,上升至极大峰值,推断此时为最大海泛面,2296~2109m ,>0 25mm 有孔虫丰度变化范围为(16~124)枚/150g ,浮游有孔虫百分含量自下而上由98%下降到60%,表明水体逐渐变浅.根据浮游有孔虫百分含量与古水深定量关系,推断S 1 5层序沉积期内平均水深在150m ,层序S 1 4平均水深120m ,海平面呈上升趋势.层序S 2 1自底部2109m 向上至1934 5m ,>0 25mm 有孔虫丰度自16枚/50g 上升至698枚/50g ,同时分异度由10上升至27,浮游有孔虫百分含量由60%上升至93%,推断1934 5m 海平面上升至最大值.根据浮游有孔虫百分含量与古水深定量关系推断水深在150m 左右,此时沉积了全区稳定分布的龟背状泥岩,对应研究区内T 50界面.1934 5~1652m ,有孔虫丰度变化范围为13~262枚/50g,浮游有孔百分含量变化范围为29%~80%.顶界在浮游有孔虫带N 6顶界附近,以有孔虫C s .d i s s i m i l i s 末现面为标志.层序S 2 2自底部1652~1509m 有孔虫分异度由10呈锯齿状上升至34,浮游有孔虫的百分含量由底部56%上升至90%,钙质超微化石的分异度呈逐渐增加的趋势,推断海平面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在1509 4m 处上升至最大值.根据浮游有孔虫百分含量与古水深定量关系,推断平均水深170m 左右.有孔虫丰度变化范围为347~633枚/50g ,顶界在钙质超微N N 4带顶界附近,以钙质超微化石H e l i c o Gs p h a e r a .A m p l i pe r t a 末现为标志.韩江组沉积期内由于水体较深,远离物源,以泥岩沉积为主.由于采样精度及沉积环境所限,本区仅识别层序S 2.3 S 2 5联合带及层序S 2 6,层序S 2 3 S 2 5无法进一步将其区分开,主要分布于钙质超微化石带N N 5 N N 7附近,在1331m 处附近水深达到152m ,1331~1273m 浮游有孔虫百分含量略有降低,有孔虫丰度自底部向上,由3956枚/50g 下降到1440枚/50g 左右,推断海平面呈下降趋图2㊀W C A G9G1d 井微体古生物层序及古水深综合解释图F i g .2㊀D i a g r a mo fm i c r o Gb i o l o g i c a l s t r a t i g r a p h y a n dd e d u c e dw a t e r d e pt h f o rW C A G9G1d 44㊀第39卷第3期㊀㊀㊀㊀㊀毛雪莲,等:珠江口盆地西部新近纪高分辨率生物地层及海平面变化分析势.层序S 2 6,在1260m 处有孔虫丰度达到最大值114617枚/50g,浮游有孔虫百分含量最高近100%,推断此时为最大海泛面,根据浮游有孔虫百分含量推断,此时水深为183m ,水体较层序S 2.3S 2 5联合带深.有孔虫丰度及浮游有孔虫百分含量在1260~1201m 沉积期内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推断海平面逐渐下降.粤海组沉积期内识别出层序S 3 1 S 3 3联合带,层序S 3 3顶界在钙质超微化石N N 11带顶部附近,以D i s c o a s t e r q u i n a q u e r a m u s 末现为标志.粤海组沉积期内平均水深116m 左右,中中新统韩江组平均水深150m ,粤海组海平面明显较韩江组沉积期内低.4.2㊀有孔虫壳体的碳氧同位素与相对海平面变化氧的表生地球化学与古气候密切相关,因此,氧同位素的周期变化可以间接反映古气候的演变.根据同位素分馏原理,在冰期,大量淡水集中到两极形成冰盖,16O 将随着冰冻作用而聚集到两极,从而使海水中的18O 相对富集.钙质生物骨骼的氧同位素组成与海水关系密切,也必然出现18O 相对增高的趋势,间冰期的情况与冰期相反.因此,冰期钙质生物骨骼中18O 同位素含量要比间冰期生物骨骼含量高.O D P 184航次1148站获取了迄今为止晚新生代最连续㊁最完整的δ18O 曲线[22,25].通过与其他站位δ18O 曲线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南海与全球有一致的气候变化过程,晚新生代以来,氧同位素曲线发生5次变重事件(图3),其中14 8~13 6M a 的氧同位素变化规模最大,标志着气候变冷,南极冰盖形成,与研究区内S 2 5底部界面相对应.图3㊀北大西洋608(a )与南海O D P 1148(b )和西南太平洋588站(d )晚新生代底栖有孔虫氧同位素地层对比(据文献[25])(a )608站点氧同位素数据及年龄取自文献[8],M i l a ,1G7为δ18O 变重事件;(b )1148站底栖有孔虫(C i b i c i d o i d e s .W u e l l e r s t o r f i )氧同位素曲线;(c )b 图氧同位素经5点平滑曲线,垂直虚线分别为3个δ18O 平台段的平均值,N H G 代表北半球冰盖;(d )588站氧同位素数据取自文献[7]F i g .3㊀C o r r e l a t i o no f o x y g e n i s o t o pi c c u r v e s o fL a t eC e n o z o i cb e n t h i c f o r a m i n i f e r a f r o m N o r t hA t l a n t i c s t a t i o n608(a ),S o u t hC h i n aS e a s t a t i o nO D P 1148(b )a n d s t a t i o n588i n t h eS o u t h W e s tP a c i f i c (d)(a )O x y g e n i s o t o p e d a t a a n d a g e f r o ml i t e r a t u r e [8],M i l a ,1G7i s δ18O W e i g h t c h a n ge e v e n t a t s t a t i o n608;(b )B e n t h i cf o r a m i n i f e r a (C i b i c i d o i d e s .W u e l l e r s t o r fi )O x y g e n i s o t o p e c u r v e a t s t a t i o n1148;(c )F i g u r e b i s t h e o x y g e n i s o t o p e s m o o t h i n g c u r v e t h r o u g h f i v e p o i n t s ;T h e v e r t i c a l d a s h e d l i n e s a r e t h e a v e r a g e v a l u e s o f t h r e eD e l t a 18O p l a t f o r ms e g m e n t s ,a n dN H Gr e pr e s e n t s t h e n o r t h e r n h e m i s p h e r e i c e s h e e t ;(d )O x y g e n i s o t o pe d a t af r o ms t a t i o n588a r e c o l l e c t e d f r o ml i t e r a t u r e [7]54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19年6月㊀4.3㊀上超点变化与相对海平面变化相对海平面变化是指海平面相对与陆地表面的视上升或视下降.海岸沉积物超覆点的迁移记录了盆地沉积范围阶段性扩张与收缩.海平面相对上升,海岸沉积物向陆方向渐进上超,表现为超覆点不断向陆方向迁移.海平面相对下降,其标志是削蚀或海岸沉积物上超点的向下迁移.研究区内地震剖面的反射终止模式主要有超覆㊁削蚀和断超三种关系,层序界面的主要识别依据有:①削顶或冲刷充填形成的不整合关系(图4a ㊁c㊁d );②地层沉积上超造成的不整合关系(图4c );③底超和顶超(图4a ㊁b ).通过上超点的变化恢复海平面变化曲线,首先要根据上述地震剖面反射终止模式划分地震层序,识别层序界面,同时结合微体古生物化石带确定层序界面年龄.利用层序内部上超点的变化幅度及水平距离,计算海平面变化的幅度(图5).5㊀与H a q 等全球海平面变化曲线对比5.1㊀珠江口盆地西部海平面变化曲线珠江口盆地西部自新近纪开始海平面变化包含了两个完整的二级海平面变化旋回(图6).图4㊀珠江口盆地层序界面的识别标志(剖面位置见图1)(a )T 20界面上发育潮汐水道及S 型前积体;(b )T 40为顶超面,上覆地层上超,下伏发育大型S 型前积体;(c )T 40界面底部削蚀,上覆地层上超;T 20GT 40间海侵体系域低频㊁弱G中连续反射,高位域中频㊁连续强反射;(d )T 60构造削蚀面F i g .4㊀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s e qu e n c eb o u n d a r i e s i nP e a r lR i v e rM o u t hB a s i n (a )T i d a l c h a n n e l a n d s Gt y p e f o r e s e t a r e d e v e l o p e d a t t h eT 20i n t e r f a c e ;(b )T 40i s t h e t o p o v e r pa s s ,t h e o v e r l y i n g s t r a t a a r e o v e r p a s s ,a n d l a r g e s Gt y p e f o r e s e t i s d e v e l o pe du n d e r n e a t h ;(c )T h e b o t t o mof t h eT 40i n t e r f a c e i s e r o d e d a n d t h e o v e r l y i ng s t r a t a a r e o v e r p a s s ;th e l o w Gf r e q u e n c y,w e a k Gm e d i u mc o n t i n u o u s r e f l e c t i o n a n dh i g h Gp o t e n t i a lm e d i u m Gf r e q u e n c y ,c o n t i n u o u s s t r o n g r e f l e c t i o n i n t h e t r a n s g r e s s i v e s ys t e mt r a c t (T S T )b e t w e e n T 20a n dT 40;(d )T 60i s t h e t e c t o n i c e r o s i o n s u r f a c e㊀㊀第一个二级旋回,时间为23 03~10 5M a B P .在23 03M a B P 沉积期,珠江口盆地开始接受全面的海侵,神狐隆起逐渐淹没于水下,自珠江组开始,有孔虫的丰度逐渐增多,滨海的范围逐渐缩小,浅海的范围逐渐扩大.主要最大海泛面在钻井中出现两处:一是在18 3M a B P 左右,在浮游有孔虫N 6/N 5带界线和钙质超微N N 4/N N 3带界线附近,是S 2 1层序的最大海泛面,此时有孔虫丰度及分异度较高,沉积了全区稳定分布的龟背泥岩,与地震界面T 50一致.二是S 2 2的最大海泛面,年龄值为16 7M a B P ,有孔虫丰度及分异度均较高.由W C B G6N G2井底栖有孔虫分布图可以看出,自1347m 开始代表陆架 半深海的底栖有孔虫U v i g e r i n a (葡萄虫属)以及L e n t i c u l i n a (凸镜虫)㊁M a r t i n o t t i e l l a(节鞭虫)等明显增加(图7)[3,4,26],推断古水深多为100~200m ,主要为中浅海 外浅海沉积背景.64㊀第39卷第3期㊀㊀㊀㊀㊀毛雪莲,等:珠江口盆地西部新近纪高分辨率生物地层及海平面变化分析第二个二级层序,时间为10 5~2 5M a B P,由于本区的有孔虫样品所限,目前多数钻井仅可以观察到S3 1 S3 2两个层序,该段沉积期内主要参考莺琼盆地海平面变化[27],有孔虫丰度及分异度较高,底栖有孔虫均出现代表深水沉积环境的R o b uGl u s n i k o b a r e㊁U v i g e r i n as t r i a t i s s i m a等组合,结合莺琼盆地古水深变化,在5 2M a整个陆架水体较深,海侵范围最广.5.2㊀与H a q等全球海平面变化曲线对比珠江口盆地西部海平面变化曲线与珠江口盆地东部海平面变化曲线总趋势较为吻合(图6),与盆地东部海平面变化曲线[5]差异主要表现在层序界面的年龄及海平面变化的幅度不同,如S2 5的顶部,珠江口盆地东部顶界面年龄12 5M a,本区S2 5的顶界面年龄10 5M a.海平面下降的幅度也不及盆地东部强烈.产生这些区别的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人为定量统计有孔虫存在误差所致;二是沉积物厚度计算时,忽略构造沉降幅度㊁不同岩性压缩比㊁地层倾角等因素导致最终海平面变化曲线幅度有差异.由于神狐隆起的阻隔,珠江口盆地西部海侵由东向西逐步推进,东部海侵时间略早于研究区.同时,本区界面年龄多采用最新的有孔虫及钙质超微事件年龄,与东部的微体古生物事件年龄标准略有差异.本曲线图与全球海平面变化曲线图(图6)比较可以看出,与H a q的全球海平面变化主要差异表现在中中新世 晚中新世海平面,全球海平面[1]在中中新世 晚中新世较大的海退只出现一处,即在S3 1层序底界,本区则出现两处:一处在中中新世S2 5层序底界,另一处在晚中新世S3 1层序底界.全球海平面幅度最低的S3 1层序恰处于本曲线高部位,造成二级层序对比不协调,究竟是何原因,以下进行初步分析.(1)据O D P钻探资料,中中新世暖水群G l o b oGr o t a l i a f o h s i分布范围缩小,推断中中新世西北太平洋古海流由一个温带冷水浮游有孔虫动物群代替接近热带的早中新世动物群,在加里福尼亚㊁北和南图5㊀珠江口盆地西部珠江组 韩江组海岸上超及海平面变化曲线F i g.5㊀T h e c h a n g e s i n c o a s t a l o n l a pp o i n t s a n d t h e c u r v e o f s e a l e v e l c h a n g e s f o rZ h u j i a n gGH a n j i a n g F o r m a t i o ni nT h eW e s t e r nP e a r lR i v e rM o u t hB a s i n74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19年6月㊀图6㊀珠江口盆地海平面变化曲线与全球海平面变化曲线对比F i g .6㊀S e a l e v e l c h a n ge s i n t h eW e s t e r nP e a r lR i v e rM o u t hB a s i na n d c o r r e l a t i o nw i t h g l o b a l s t a n d a rd 图7㊀W C B G6N G2井特征底栖有孔虫分布图F i g.7㊀T h e 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b e n t h i c f o r a m i n i f e r a i n W C B G6N G2w e l l 84㊀第39卷第3期㊀㊀㊀㊀㊀毛雪莲,等:珠江口盆地西部新近纪高分辨率生物地层及海平面变化分析大西洋[16],南太平洋中 低纬度深海钻孔[7]等地区的新近纪中记录有相似的动物群变化,结合较多的氧同位素资料,可见14 5~13 6M a左右δ18O值明显向正值偏移,指示气候变冷,南极冰盖形成(图3),与本区海平面变化曲线S2 5层序底部出现的海平面下降相对应.H a q等编制的全球海平面变化曲线对中中新世(大约14M a前)这次气候变冷而引起的环太平洋和大西洋地区的大海退事件,没有反映在全球海平面变化曲线中.(2)中中新世晚期的S2 3 S2 5层序,由于钻井中有孔虫和钙质超微化石生物鉴定结果普遍以化石联合带出现,同时珠江口盆地西部主要以中 外陆架沉积环境为主,海平面波动对其影响较小,因此,有孔虫定量分析难以辨别联合层序S2 3 S2 5.结合1148航站M i3的氧同位素加重事件与东部的海平面变化曲线,推断中中新世海平面最低点位于S2 5层序的底界(13 65M a).(3)全球海平面变化图中的大海退放在11 6M a,钙质超微N N7带的顶部,所在的S3 1三级层序位于二级层序的最低部位,而珠江口盆地西部,此时海平面位于较高的位置,浮游有孔虫丰度和百分含量与相邻层位比较相对较高.本区的海退位于钙质超微化石带N N9带内部10 5M a左右(图6),浮游有孔虫丰度及百分含量呈明显的下降趋势.(4)晚中新世(10~5M a)的东沙运动时期,珠江口盆地西部发生构造热事件,造成该区裂后热沉降过程中的断块差异升降运动㊁岩浆活动及断裂活动等.由于受区域热沉降的影响,本区10 5~5M a的海平面升降曲线下降幅度较全球海平面小.6㊀结论(1)珠江口盆地西部新近系以来在全球海平面变化㊁区域构造运动和拗陷阶段的持续沉降的影响下形成了不同于海退型全球海平面变化的珠江口盆地西部台阶式海侵型相对海平面变化.新近纪海平面整体表现为一个大的上升过程,发育2个完整的二级旋回和15个三级旋回.(2)S2 4层序底部出现的海平面下降与13 8M a南极冰盖的形成㊁环太平洋和大西洋地区海平面下降相对应,结合本地区构造运动,盆地主要处于稳定沉降的拗陷阶段,弱化了海平面下降对沉积物的影响,在盆地内部没有明显的侵蚀面.(3)珠江口盆地西部最高海平面时期为上新世,即N N12 N N16带,其次为晚中新世早期,相当于N N7 N N8带以及早中新世N N3带顶部,高海平面时期形成的泥岩是全区十分理想的盖层,与韩江 珠江组等低海平面时期的砂岩形成多套优质储盖组合.参考文献(R e f e r e n c e s)[1]㊀H a q B U,H a r d e n b o l,V a i lPR.C h r o n o l o g y o f f l u c t u a t i n g s e a l e v e l s s i n c e t h eT r i a s s i c[J].S c i e n c e,1987,235:1156G1167.[2]㊀V a i l PR,A u d e m a r dFe t a l.T h e s t a t i g r a p h i c s i g n a t u r eo f t e cGt o n i c s,e u s t a s y a n ds e d i m e n t o l o g yGa no v e r v i e w[C]//E i n s e l e G,R i c k e n W a n dS e i l a c h e rA.C y c l e sa n dE v e n t s i ns t r a t i g r aGp h y.B e r l i n:S p r i n g e rGV e r l a g,1991:671G659.[3]㊀段威武,黄永样.南海北部陆缘中㊁晚第三纪古地理㊁古环境研究[J].地质学报,1989,16(4):363G372.[D U A N W e i w u, HU A N G Y o n g x i a n g.P a l a e o g e o g r a p h y a n d p a l a e o e n v i r o nGm e n t s o fM i d d l e a n dL a t eT e r t i a r y i n t h en o r t h e r nc o n t i n e n t a l m a r g i no f t h eS o u t hC h i n aS e a[J].C h i n e s eJ o u r n a l o fG e o l oGg y,1989,16(4):363G372.][4]㊀曾鼎乾.南海北部大陆架第三系[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81.[Z E N G D i n g q i a n.T e r t i a r y o f t h eC o n t i n e n t a l S h e l f i n t h e N o r t h e r nS o u t h C h i n aS e a[M].G u a n g z h o u:G u a n g d o n g S c iGe n c e a n dT e c h n o l o g y P u b l i s h i n g H o u s e,1981.][5]㊀秦国权.珠江口盆地新生代晚期层序地层划分和海平面变化[J].中国海上油气(地质),2002,16(1):1G10.[Q I N G u o q u a n.L a t eC e n o z o i cs e q u e n c es t r a t i g r a p h y a n ds e aGl e v e l c h a n g e s i n P e a r l R i v e rM o u t hB a s i n,S o u t hC h i n aS e a[J].C h i n aO f f s h o r e O i l a n dG a s(G e o l o g y),2002,16(1):1G10.][6]㊀陈中强,钟石兰,杨少坤.微古生物在高分辨层序地层学中的应用G以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层序地层分析为例[J].微体古生物学报,1998,15(2):134G143.[C H E N Z h o n g q i a n g,Z HO N G S h i l a n,Y A N G S h a o k u n.A p p l i c a t i o no f m i c r o p a l e o n t o l o g y i nh i g hr e s o l u t i o ns e q u e n c es t r a t i g r a p h y:A c a s es t u d y o fs eGq u e n c e s t r a t i g r a p h y i nH u i z h o uD e p r e s s i o n,P e a r l R i v e rM o u t hB a s i n[J].A c t aM i c r o p a l a e o n t o l o g i c aS i n i c a,1998,15(2):134G143.][7]㊀K e n n e t t JP.M i o c e n e t oe a r l y P l i o c e n eo x y g e na n dc a r b o n i s oGt o p e s t r a t i g r a p h y o f t h e S o u t h w e s t P a c i f i c,D S D PL e g90[R]//I n:K e n n e t t JP,e t a l.I n i tR e p D S D P,V90(p t.2),1986:1383G1411.[8]㊀W r i g h t JD,M i l l e rN G.M i o c e n e s t a b l e i s o t o p e s t r a t i g r a p h y, S i t e747,K e r g u e l e n P l a t e a u[C]//I n:W i s eS W,e ta l.P r o c O D PS c i R e s,1992,120:855G866.[9]㊀C h a i s s o n W P,L e c k i eR M.H i g hGr e s o l u t i o nn e o g e n e p l a n kGt o n i c f o r a m i n i f e r b i o s t r a t i g r a p h y o f s i t e806,o n t o n g j a v a p l a tGe a u(w e s t e r ne q u a t o r i a l p a c if i c)[C]//I n:B e rg e r W H,K r oGe n k eL W,M a y e rLA,e t a l.P r o c.O D P,S C I.R e s u l t s,C o lGl e g eS t a t i o n,T X(O c e a nD r i l l i n g P r o g r a m),1993,130:137G178.[10]㊀P e a r s o nPN,C h a i s s o n W P,L a t eP a l e o c e n e t om i d d l eM i oGc e n e p l a n k t o n i c f o r a m i n i f e r b i o s t r a t i g r a p h y o f t h eC e a r aR i s e[C]//I n:S h a c k l e t o n N J,C u r r y W B,R i c h t e rC,e ta l.(E d s.),P r o c.O D P,S c i.R e s u l t s,154:C o l l e g eS t a t i o n,T X94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19年6月㊀(O c e a nD r i l l i n g P r o g r a m),1997:33G68.[11]㊀李学杰,陈芳,陈超云.南海西部浮游有孔虫含量与水深关系定量研究[J].古地理学报,2004,6(4):442G447.[L IX u e j i e,C h E NF a n g,C H E NC h a o y u n.Q u a n t i t a t i v e s t u d y o n t h e r e l aG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 p l a n k t o n i cf o r a m i n i f e r ac o n t e n ta n d w a t e rd e p t h i n t h ew e s t e r nS o u t hC h i n aS e a[J].J o u r n a l o fP a l a e oGg e o g r a p h y(C h i n e s eE d i t i o n),2004,6(4):442G447.][12]㊀B l o w W H.T h eC a i n o z o i cG l o b i g e r i n i d a[M].B r i l lL e i d e n,1979.[13]㊀M a r t i n i E.S t a n d a r dT e r t i a r y a n dQ u a t e r n a r y c a l c a r e o u s n a nGn o p l a n k t o n z o n a t i o n[C]//F a r i n a c c iA,e d s.P r o c e e d i n g so ft h e I I p l a n k t o n i c c o n f e r e n c e,R o m a,1970R o m a:T e k n o s c i e n z a1971:739G785.[14]㊀李前裕,郑范,刘传联.渐新世/中新世分界的地层学事件[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7,27(5):57G64.[L I Q i a n y u,Z H E N GF a n,L I U C h u a n l i a n.S t r a t i g r a p h i c e v e n t s o f t h eO l iGg o c e n e/M i o c e n e b o u n d a r y[J].M a r i n eG e o l o g y&Q u a t e r n a r yG e o l o g y,2007,27(5):57G64.][15]㊀李前裕,L u c a sL o u r e n s,汪品先.新近纪海相生物地层事件年龄新编[J].地层学杂志,2007,31(3):197G208.[L IQ i a n y u,L u c a sL o u r e n s,WA N GP i n x i a n.N e wa g eo fN e o g e n em a r i n eb i o s t r a t i g a p h ic e v e n t s[J].J o u r n a lo fS t r a t i g r a p h y,2007,31(3):197G208.][16]㊀B e r g g r e n W A,H i l g e nFJ,L a n g e r e i sCG,e t a l.L a t eN e oGg e n e c h r o n o l o g y:n e w p e r s p e c t i v e s i nh i g hGr e s o l u t i o ns t r a t i gGr a p h y[J].G e o l.S o c.A m.B u l l.,1995:107:1272G1287.[17]㊀B e r g g r e n W A,K e n tD V,S w i s h e rCC,e t a l.Ar e v i s e dC eGn o z o i c g e o c h r o n o l o g y a n dc h r o n o s t r a t i g r a p h y[M]//I n:B e r gGg r e n W A,K e n t DV,A u b r y MP,e t a l.(E d s).G e o c h r o n o l oGg y,T i m eS c a l e sa n d G l o b a lS t r a t i g r a p h i cC o r r e l a t i o n.S p e c.P u b l.GS o c.E c o n.P a l e o n t o l.M i n e r a l.(S o c.S e d i m e n t.G e o l.),1995:54:129G212.[18]㊀C h a i s s o n W P,P e a r s o n P N.P l a n k t o n i cf o r a m i n i f e rb i o sGt r a t i g r a p h y a t S i t e925:m i d d l eM i o c e n eGP l e i s t o c e n e[C]//I n:S h a c k l e t o nNJ,C u r r y W B,R i c h t e rC,e t a l.(E d s.).P r o c.O D P,S c i.R e s u l t s,C o l l e g e S t a t i o n,T X(O c e a nD r i l l i n g P r oGg r a m),1997,154:3G31.[19]㊀C u r r y W B,S h a c k l e t o nNJ,R i c h t e rC,e t a l.P r o c e e d i n g s o f t h eO D P,I n i t i a lR e p o r t s,v o l.154[R].O c e a nD r i l l i n g P r oGg r a m,C o l l e g eS t a t i o n,T X.1995.[20]㊀杨玉卿,田洪,姜亮.丽水凹陷晚古新世海平面变化及有利储层分布预测[J].中国海上油气(地质),2003,17(1):69G73.[Y A N GY u q i n g,T I A N nH o n g,J I A N GL i a n g.L a t e P a l e o c e n es e a l e v e l c h a n g e a n d p r e d i c t i o n o f f a v o r a b l e r e s e r v o i r d i s t r i b uGt i o n i nL i s h u i D e p r e s s i o n[J].C h i n aO f f s h o r eO i l a n dG a s(G eGo l o g y),2003,17(1):69G73.][21]㊀武法东,李思田,陆永潮等.东海陆架盆地第三纪海平面变化[J].地质科学,1998,33(2):214G221.[WU F a d o n g,L I S i t i a n,L U Y o n g c h a o,e t.T e r t i a r y s e a l e v e l c h a n g e s i n t h e E a s t C h i n aS e a s h e l f b a s i n[J].C h i n e s e J o u r n a l o fG e o l o g y,1998,33(2):214G221.][22]㊀郝诒纯,陈平富,万晓樵.南海北部莺歌海G琼东南盆地晚第三纪层序地层与海平面变化[J].现代地质,2000,14(3):237G245.[H A O Y i c h u n,C H E NP i n g f u,WA N X i a o q i a o.L a t eT e rGt i a r y s e q u e n c e s t r a t i g r a p h y a n ds e a l e v e l c h a n g e s i n Y i n g g eGh a iGQ i o n g d o n g n a nB a s i n,N o r t h e r nS o u t hC h i n a S e a[J].G e oGs c i e n c e,2000,14(3):237G245.][23]㊀B e r g e rW Ha n dDi e s t e rGH a a s s L.P a l e o p r o d u c t i v i t y:t h eb e nGt h i c p l a n k t o n i cr a t i oi nf o r a m i n i f e r aa sa p r o d u c t i v i t y i n d e x[J].M a r.G e o l.,1988,81:15G25.[24]㊀S a h a g l a nDL,H o l l a n dSM.E u s t a t i c s e aGl e v e l c u r v e b a s e do n s t a b l e f r a m eo fR e f e r e n c e:p r e l i m i n a r y r e s u l t s[J].G e o l o g y,1991,19:1209G1212.[25]㊀赵泉鸿,翦知湣,王吉良.南海北部晚新生代氧同位素地层学[J].中国科学D辑,2001,31((10):800G507.[Z HA O Q u a nGh o n g,J I A NZ h i m i n,WA N GJ i l i a n g.L a t eC e n o z o i cO x y g e n iGs o t o p e s t r a t i g r a p h y i nn o r t h e r nS o u t hC h i n aS e a[J].S c i e n c ei nC h i n a(S e r i e sD),2001,31(10):800G507.][26]㊀李保华,王晓燕,龙江平.海南岛近岸沉积物中的有孔虫特征与分布[J].微体古生物学报,2008,25(3):225G234.[L IB a oGh u a,WA N G X i a o y a n,L O N G J i a n g p i n g.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a n d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 f o r a m i n i fe r a i n c o a s t a l s e d i m e n t s o fH a i n a n I sGl a n d[J].A c t a M i c r o p a l a e o n t o l o g i c aS i n i c a,2008,25(3):225G234.][27]㊀谢金有,祝幼华,李绪深.南海北部大陆架莺琼盆地新生代海平面变化[J].海相油气地质,2012,17(1):49G58.[X I EJ i n yGo u,Z HU Y o u h u a,L IX u s h e n.C e n o z o i cs e al e v e l c h a n g e s i nY i n g q i o n g B a s i n o n t h e n o r t h e r n c o n t i n e n t a ls h e l fo ft h eS o u t h C h i n a S e a[J].M a r i n e O r i g i n P e t r o l e u m G e o l o g y,2012,17(1):49G58.][28]㊀B o l l iH M,S a u n d e r s JB.O l i g o c e n e t oH o l o c e n e l o wL a t i t u d e p l a n k n i c f o r a m i n i f e r a[M]//I n:B o l l i H M,e ta l.(e d s).P l a n k t o n i c s t r a t i g r a p h y,C o m b r i d g e U n i v e r s i t y P r e s s,1985:155G262.[29]㊀刘新宇,谢金有.南海北部莺琼盆地浮游有孔虫年代地层学研究[J].微体古生物学报,2009,26(2):181G192.[L I U X i n y u,X I EJ i n y o u.C h r o n o l o g i c a l s t r a t i g r a p h y o f p l a n k t o n i c f o r a m i nGi f e r a i nY i n g q i o n g B a s i n,n o r t h e r nS o u t hC h i n aS e a[J].A c t aM i c r o p a l a e o n t o l o g i c aS i n i c a,2009,26(2):181G192.] [30]㊀O k a d aH,B u k r y D.S u p p l e m e n t a r y m o d i f i c a t i o na n d i n t r o d u cGt i o no f c o d e n u m b e r s t o t h e l o w l a t i t u d e c o c c o l i t hb i o s t i g r p h i cz o n a t i o n[J].M a r i n eM i c r o p a l e o n t o l o g y,1980,5(3):321G325.[31]㊀李珊珊,彭松,邓勇,等.珠江口盆地西部渐新世以来钙质超微化石年代地层研究[J].微体古生物学报,2015,32(3):308G316.[L IS h a n s h a n,P E N GS o n g,D E N G Y o n g,e t a l.C h r o n oGl o g i c a l s t r a t i g r a p h y o f c a l c a r e o u s n a n n o f o s s i l s s i n c eO l i g o c e n ei n W e s t e r nP e a r lR i v e rM o u t hB a s i n[J].A c t a M i c r o p a l a e o nGt o l o g i c aS i n i c a,2015,32(3):308G316.][32]㊀傅宁,米立军,张功成.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烃源岩及北部油气成因[J].石油学报,2007,28(3):32G38.[F U N i n g,M IL iGj u n,Z HA N G G o n g c h e n g.S o u r c e r o c k s a n d p e t r o l e u m g e n e s i si n t h e n o r t ho fB a i y u nD e p r e s s i o n,P e a r lR i v e r M o u t hB a s i n[J].A c t aP e t r o l e i S i n i c a,2007,28(3):32G38.]05。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地层划分对比中的应用——以黑油山油田克拉玛依组为例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地层划分对比中的应用——以黑油山
油田克拉玛依组为例
王郑库;欧成华;李凤霞;王家俊
【期刊名称】《天然气技术》
【年(卷),期】2007(1)6
【摘要】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基准面旋回原理,以钻井、测井资料的综合研究为基础,对黑油山油田克拉玛依组进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分析,将其划分为超短期、短期和中期3个级次的基准面旋回层序。
综合运用标准层对比法、沉积旋回对比法、厚度对比法等多种方法对黑油山油田三叠系克拉玛依组进行地层划分对比,为黑油山油田的油藏精细描述提供了相关数据。
【总页数】4页(P21-24)
【关键词】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黑油山油田;基准面旋回层序;地层划分;对比
【作者】王郑库;欧成华;李凤霞;王家俊
【作者单位】西南石油大学;四川石油管理局川东开发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8.130.2
【相关文献】
1.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轮南油田2井区三叠系地层划分中的应用 [J], 李亮;王新海;瞿建华
2.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在陆相油藏剩余油分布研究中的应用——以克拉玛依油田一东区克拉玛依组为例 [J], 刘岩;丁晓琪;李学伟
3.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地层划分对比中的应届——以黑油山油田克拉玛依组为例[J], 王郑库;欧成华;李凤霞;王家俊
4.P333试验区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对比与划分小层 [J], 郭康良; 庄新兵; 周永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录井随钻对比中的应用
Application of High—Resolution Sequence Stratigraphy in the Strata Correlation with M ud Logging W hile Drilling W ang Jian,Cheng Jianli,Dai Rongdong,Xiao Jianhong。Hao Jinke
开 发 中被 越来 越多 的地 质工作 者所 使用 ,但该 理论 应用 于 录井现 场 的实例很 少 。 因此 ,以胜利 油 区利津洼 陷南 斜坡 L76井 区为例 ,应用 高分 辨率 层 序地 层学 理论 ,对 录井现 场 的随钻对 比模 式进 行探 讨 ,为地层分析和油气层位置预测提供可靠的地质 依据 ,从而提高现场录井分析精度和生产决策管理 水平 。
摘 要 :针 对 胜 利 油 田 东部 井 区 受 开发 方 式调 整 和 油 藏 类 型 等 因 素 影 响 ,导致 录 井现 场 地 层 划分 与 对 比难 以 满足 精 细勘 探 开 发 需 求 的 问题 ,基 于 高 分辨 率层 序 地 层 学 理 论 ,对 正 钻 井进 行 高分 辨 率 层 序 随钻 地 层 对 比 ,将 沙 四 上 亚段 划 分 为 1个 长 期 、3个 中期 、6个短 期 基 准 面 旋 回 ,从 而 建立 了研 究区的高分 辨率等时地 层格架 ,实现 了地层层序 的等时划分与对比。研 究表 明:中期 基准面旋 回的 变化控制 了砂体 的叠加 样式及横 向展 布 ,有利 于录井现 场地层 的划分与对比;短 期 旋 回基 准 面 的升 降 变化 控 制 了砂 体 的 类 型 ,是 预 测 油 气层 位 置 的 重 要 依 据 。研 究 结 果 对 胜 利油 区地层分析和界 面卡取 等有一定的理论和 实际指导意义 关 键 词 :录 井 ;高分 辨 率 层 序 地 层 学 ;基 准 面 ;随 钻地 层 对 比 中图分类号 :TEl2l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6535(2018)02-0031—06
综合地层学作业-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以及应用
中期旋回层序
由2个~ 8个短期旋回层序叠加组 成。 按旋回结构特征也可分为两种类 型: ①仅保存上升半旋回沉积记录, 下降半旋回以下切侵蚀作用为主 向上“变深”非对称型。 ②上升和下降半旋回沉积记录都 得到较好保存的对称型
长期旋回层序
由2个~ 3个中期旋回叠加组成,可划分为向上“变深”非对称型
和对称型两类旋回结构
短期旋回层序
中期旋回层序
基准面旋回
长期旋回层序
超长期旋回层序
短期旋回层序 向上“变深”非对称型(A型) 沉积物补给率>可容纳空间增长率的高补偿条件下 向上“变深 ”非对称型 (A型)
低可容纳空间(A1型) 海相:相互切割叠臵的潮道砂体与冲刷面组成 陆相:相互切割叠臵的河流或分流河道砂体与 冲刷面组成 海相:潮间细-粉砂岩、泥岩组成 陆相:辫状河道砂体→废弃河道泥粉砂岩组
Cross提出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对于基准面旋回划分的分级性并没有明 确加以界定,只是简单地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3类基准面旋回。这种划分 方法极易导致人们在进行基准面旋回划分时,对同一基准面旋回相对长短 (地层的厚薄及年龄的新老)理解的不同而导致划分的不一致和混乱,不利于 工作中的应用与对比。
郑荣才教授在研究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时,按基准面旋回原理,将本溪 组(C2b) 、太原组( P1t) )、山西组( P1s) )以及下石盒子组划分 为超长期、长期、中期、短期旋回层序。 对基准面旋回的结构叠加样式与沉积动力学关系进行了归纳总结。
依据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等时对比分析的原则, 从下往上,飞仙关组和其下伏的长兴组总体上是一个水体向上变浅的中
期基准面旋回,
将其划分为五个基准面旋回,即SSC1(长兴一飞一下)、SSC2(飞一上一 飞二下)、SSC3(飞二上一飞三下)、SSC4(飞三中)SSC5(飞三上一飞四)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在河流相中的应用
第18卷 第2期石油与天然气地质O IL&G A S GEO L OG Y1997年6月 收稿日期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在河流相中的应用邓宏文 王洪亮(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李小孟(胜海项目经理部,山东东营257000) 济阳坳陷北部胜海区上第三系馆陶组上段是以冲积河流相为主的沉积。
利用岩芯资料的高分辨率,划分基准面短期旋回,分析相序特征;应用岩芯标定,建立测井资料的基准面旋回响应模型;通过井震对比,划分基准面中期旋回,并分析各地震相的地质意义。
在此基础上,运用基准面旋回原理,建立高分辨率等时地层格架,研究河流层序发育特征与演化过程,预测主要产层段储层的空间分布。
关键词 基准面 旋回 高分辨率 对比 河流相 储层预测第一作者简介 邓宏文 女 50岁 教授 沉积学与储层预测关于基准面的概念、基准面旋回和可容纳空间变化原理,及其导致的同一沉积体系不同沉积环境中沉积物的体积分配和相分异作用,以及以基准面旋回为参照格架的高分辨率地层对比技术,作者已在数篇文章中论及[1~2],在此不再赘述。
本文主要论述如何根据基准面旋回和可容纳空间变化原理,运用钻井和地震剖面识别基准面旋回并进行高分辨率地层划分与对比。
济阳坳陷北部胜海区馆陶组可分为上、下两段。
下段以块状含砾砂岩,中、细砂岩夹棕红色泥岩为主;上段则以细砂岩、粉砂岩与棕红、灰绿色泥岩互层为特征。
由于馆陶组上段为冲积河流相为主的沉积,储层横向变化大,地层对比十分困难。
地震剖面多表现为水平、近于平行的强弱振幅交互的反射特征,很难依据地震反射几何形态及反射终止类型,进行层序分析和地层解释。
因此,馆陶组上段分析首先以钻井取芯资料、测井曲线为基础识别基准面旋回,然后进行井震对比确定地层层序界线。
之后,进行全区追踪对比及地震相的地质解释,进而对储层分布及储层类型进行预测。
1 基准面旋回的识别根据岩芯、测井及地震资料,可在馆陶组上段识别出3种规模的地层旋回,即长期、中期、短期旋回,其分别响应相应级次的基准面旋回。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方法在沉积前古地貌恢复中的应用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方法在沉积前古地貌恢复中的应用赵俊兴;陈洪德;向芳【期刊名称】《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03(030)001【摘要】古地形地貌是控制盆地内沉积相发育与分布的主导因素,是沉积学研究的基本内容之一.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是以基准面旋回变化和可容纳空间变化原理为基础,揭示基准面旋回层序与沉积动力学和地层响应过程的关系.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方法进行地层对比能使地层对比等时性更强、精度更高,进而能更好地反映原始古地貌特征.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方法恢复古地貌是建立在沉积相分析基础上,其技术关键是对比参照面的选择.文章详细讨论了单一沉积体系和多种沉积体系组合沉积前古地貌恢复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并提出了在实际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总页数】6页(P76-81)【作者】赵俊兴;陈洪德;向芳【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沉积地质研究所,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沉积地质研究所,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沉积地质研究所,成都,61005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1.34【相关文献】1.层拉平技术在沉积前古地貌恢复中的应用——以济阳坳陷东营地区为例 [J], 李家强2.古地貌恢复技术方法及其研究意义--以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纪沉积前古地貌研究为例 [J], 赵俊兴;陈洪德;时志强3.长庆气田前石炭纪岩溶古地貌恢复方法及其在气田产能建设井位优化中的应用效果 [J], 王勇;卢涛;等4.层拉平方法在沉积前古地貌恢复中的应用——以济阳坳陷东营三角洲发育区为例[J], 李家强5.玛湖地区三叠系百口泉组沉积前古地貌恢复研究? [J], 何文军;郑孟林;费李莹;杨翼波;杨彤远;吴海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第四纪含水层划分中的应用研究综述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第四纪含水层划分中的应用研究综述赵红梅;卫文;刘嘉麒【期刊名称】《水利水电科技进展》【年(卷),期】2016(036)003【摘要】在综述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形成、发展及其在第四纪地层和河流相地层对比中的应用的基础上,分析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第四纪含水层划分与对比中的应用前景;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深入分析基准面旋回、可容纳空间变化与地层响应的关系,建立河流相等时地层格架,获取不同微相的分布特征和砂体的时空展布规律,可为平原区广泛分布的松散河流相第四纪含水层(组)的科学划分和对比提供新思路。
指出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第四纪含水层划分与对比的应用中,需加强定量化研究,在明确各级次基准面旋回时限范围的基础上,对不同级次基准面旋回进行规范识别和划分;应尤其重视在地质过程响应的沉积动力学分析的基础上区分河流相地层的自旋回和异旋回作用。
【总页数】7页(P88-94)【作者】赵红梅;卫文;刘嘉麒【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 100083;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河北石家庄,050061;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河北石家庄,050061;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 10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1.13【相关文献】1.采用激发极化法划分第四纪含水层位置的认识 [J], 张维国;杨占宏2.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划分流动单元中的应用 [J], 樊继宗;陈林媛;张素君3.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轮南油田2井区三叠系地层划分中的应用 [J], 李亮;王新海;瞿建华4.P333试验区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对比与划分小层 [J], 郭康良; 庄新兵; 周永炳5.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地层划分对比中的应用——以黑油山油田克拉玛依组为例[J], 王郑库;欧成华;李凤霞;王家俊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在岩相古地理编图中的应用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在岩相古地理编图中的应用张翔;田景春;刘家铎;聂永生;赵强;韦东晓【期刊名称】《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05(027)006【摘要】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以地层学、沉积学和岩相古地理学为基础,对塔巴庙地区山西组单井剖面进行了精细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对比,同时建立该区等时地层格架,选择中期基准面上升半旋回作为编图单元,系统编制了山西组各中周期的岩相古地理图,并就其平面展布特点进行了描述.以此方法所编制的岩相古地理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主要表现为更具等时性、成因连续性和实用性,能更好地反映一个地区在统一地质作用场中的各种地质信息和综合效应,对于覆盖区相带展布及变化具更合理的预测性,对油气勘探有很好的指导作用.【总页数】4页(P1-4)【作者】张翔;田景春;刘家铎;聂永生;赵强;韦东晓【作者单位】"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610059;"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610059;"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610059;"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610059;"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610059;"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61005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11.3【相关文献】1.辽东湾盆地旅大地区古近系层序-岩相古地理编图 [J], 戴朝成;郑荣才;文华国;张小兵2.层序岩相古地理编图在岩相古地理分析中的应用 [J], 侯中健;陈洪德;田景春;覃建雄;彭军3.新一轮岩相古地理编图对华南重大地质问题的反映——早古生代晚期"华南统一板块"演化 [J], 周恳恳;牟传龙;葛祥英;梁薇;陈小炜;王启宇;王秀平4.细分小层岩相古地理编图的沉积学研究及油气勘探意义——以鄂尔多斯地区中东部奥陶系马家沟组马五段为例 [J], 包洪平;杨帆;白海峰;武春英;王前平5.岩相古地理优势相方法及应用——兼谈"广义"与"狭义"岩相古地理及若干新的研究方向 [J], 李增学;李莹;刘海燕;王东东;王平丽;宋广增;李晓静;贾强;赵洪刚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陆相层序地层学四分方案的可行性
论陆相层序地层学四分方案的可行性董清水;刘招君;方石;柏涛【期刊名称】《沉积学报》【年(卷),期】2003(021)002【摘要】针对陆相地层发育特点,讨论了层序地层学基本原理在陆相地层中应用的可行性.指出陆相层序发育晚期常出现强制性湖退,从而在湖平面由相对稳定的高水位下降到相对稳定的低水位这段时间内,形成了大型前积地层楔;该强制性地层楔的底界面为整合下超面,顶界面为区域性侵蚀界面.此时不宜按照传统层序地层学的观点将该地层楔的底界面作为层序界面,层序界面划分在该地层楔的顶界面更符合经典层序地层学的理论真谛;强制性湖退地层楔应为陆相三级层序单元内高水位体系域之上的"新"体系域,陆相层序地层三级层序单元应该四分;陆相层序地层四分方案的单元是可识别的,且具有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总页数】4页(P324-327)【作者】董清水;刘招君;方石;柏涛【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长春,130026;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长春,130026;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长春,130026;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长春,13002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39.2【相关文献】1.全国第七届油气层序地层学大会在大庆召开——陆相湖盆深水沉积砂体的沉积学与层序地层学 [J],2.层序地层学四分模型的非周期性与层序边界调整 [J], 李绍虎;贾丽春3.陆相层序地层学标准化研究和层序岩相古地理:以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为例 [J], 朱如凯;白斌;刘柳红;苏玲;高志勇;罗忠4.陆相层序的"非常规"体系域构成:层序地层学的一个重要进展 [J], 姚尧;梅朝佳5.陆相含油气盆地中白云岩产出的层序类型及其层序地层学分析 [J], 田景春;覃建雄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第四纪含水层划分与对比中的应用
含水层的非均质性和各向异性是目前困扰水文地质学家的核心问题之一,其根源在于对含水砂层的沉积相变及其时空分布规律研究的不足,以及缺乏高精度的地层格架作为基础。
本文以河北省滹沱河山前平原为例,将沉积学理论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分析方法应用于平原区第四纪河流相含水层的划分与对比研究中。
以钻孔岩芯、粒度分析、释光年龄等资料为基础,在详细划分单孔沉积相、识别各钻孔不同级次基准面旋回的基础上,进行孔间多级次地层旋回等时对比,
建立了滹沱河山前平原沿河剖面第四系层序地层格架,理清了第四纪冲洪积-河
流相砂体的分布规律,并对研究区含(隔)水层进行合理划分。
通过开展不同空间尺度河流相地层的划分与对比,探讨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应用于平原区第四纪含(隔)水层划分的适用性。
研究成果可为区域含水层(组)的进一步科学划分提供依据,也为地下水资源科学管理与可持续利用等提供工作基础。
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基于地层岩性、年龄数据、孢粉数据的综合分析,建立了滹沱河山前平原重点钻孔ZD08-1第四纪年代地层格架。
全新统底界埋深5.49m,上更新统底界埋深32.68m,中更新统底界埋深
66.08m,下更新统(第四系)底界埋深157.04m。
明确该孔第四纪以来主要包括冲
洪积扇和辫状河流两种沉积相类型。
(2)通过岩芯剖面不同级次基准面旋回的识别,建立了ZD08-1孔第四纪地层层序。
该孔第四系共识别出20个超短期旋回、6个短期基准面旋回、2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和1个长期基准面旋回。
其中,长期基准面旋回的底部层序界面为钻孔第四系底界,2个中期基准面旋回之间的层序界面为中更新统底界。
长期基准面旋回由上升到下降的相转换面处于冲积扇相向辫状河流相转变的位置。
(3)基于不同级次基准面旋回的孔间地层对比,建立了滹沱河山前平原沿河剖面(正定-藁城)第四系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
整个第四纪时期,研究区处于一个长期基准面旋回(LSC1)控制之下,旋回总体厚度呈现从山前到平原由薄变厚的趋势。
受太行山构造抬升及NNE向活动断裂的影响,研究区在第四纪时期长期基准面以上升为主,覆盖了约210万年的沉积地层,中更新世中期之后,长期基准面开始下降并延续至今。
在长期基准面旋回框架内,沿河剖面的各钻孔在中期、短期基准面旋回级次上均可进行逐一对比。
(4)在沿河剖面的第四系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内,探讨了第四纪以来砂体的空间分布规律。
各短期基准面由下降到上升的转换面附近,砂体发育程度及透水性能相对较好。
中期基准面上升半旋回砂体发育程度好,下降半旋回则相对较差。
中期基准面上升半旋回控制下的砂体沉积环境沿剖面从西向东发生如下演变过程:MSC1由冲洪积扇相转变为辫状河道;MSC2早期由冲洪积扇转变为辫状河道再转变为曲流河道,晚期则由辫状河道转变为曲流河道。
(5)滹沱河山前平原在第四系深度范围内,可划分为5个含水层。
由上到下依次为第Ⅰ含水层、第Ⅱ含水层、第Ⅲ含水层、第Ⅳ含水层、第Ⅴ含水层。
其中,第Ⅰ、Ⅱ含水层对应于前人划分的第Ⅰ含水层组,第Ⅲ含水层对应于前人划分的第Ⅱ含水层组,第Ⅳ、Ⅴ含水层对应于前人划分的第Ⅲ含水层组,而前人
确定的第Ⅳ含水层组在时限上应属于上新世。
造成划分差异的原因,一是对短期基准面旋回SSC1下降期泛滥平原细粒沉积的连续性认识不同,二是与以往山前平原缺乏第四纪标准钻孔导致第四系底界划分偏深有关。
(6)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应用于平原区第四纪含(隔)水层划分中的适用性。
通过识别不同级次的基准面旋回及层序界面,可进行不同空间尺度的地层对比和含水层结构分析。
场地尺度可进行超短期旋回级次的高精度地层研究;次级构造单元内同一沉积体系的区域,可在中期基准面旋回构建的地层格架内进行短期基准面旋回级次的研究;对整个盆地或平原这样的大区域,则可在长期基准面旋回的控制之下,尝试进行中期基准面旋回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