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海洋和海陆交替带地貌和沉积物

合集下载

第四纪复习题(学生)

第四纪复习题(学生)

第一章复习题二、填空1、地貌的属性可以从物质构成、几何形态、及时空尺度等几个方面进行界定。

2、地貌变化发展受岩性和地质构造、时间、营力三个因素的影响。

3、第四纪沉积物岩性有:碎屑沉积物、化学沉积物、生物沉积物、火山沉积物和人工堆积物。

4、砾石的磨圆程度一般野外定性分五级,即:棱角、次棱、次圆、圆和极圆。

5、引起第四纪地球环境变化的主要动因是气候变化和地壳新运动,而人类活动加剧对现在和未来环境有重要影响。

三、论述1、第四纪地质历史的特点有哪些?(从气候、生物、沉积环境、构造运动等方面分析)(1)地质历史记录保留得比较完整(2)气候变化显著,有反复的温度降低和升高的过程。

(3)第四纪生物群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地理分布和组合方面,除此之外,也有一些种属灭绝,出现了新的种属。

在第四纪开放海和大洋中,海生生物群的变化很小。

在内陆海或封闭海盆中,例如黑海、波罗的海和地中海等,变化较为显著。

第四纪陆地生物群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比较显著,大多数都在冰期和间冰期的交替过程中发生迁移、重新组合、灭绝、新生、变异。

(4)第四纪沉积环境的基本特点大陆沉积环境:冰川环境、冰缘环境、非冰川环境(冷湿地区、干旱地区和湿热地区)海岸沉积环境:海滨及浅海堆积物和陆地堆积物互相交替海洋沉积环境:沉积记录往往是连续的且保存完整。

(5)第四纪构造活动剧烈,还伴有火山和地震活动。

与以前各纪比较,第四纪的地球表面的山岳是相对高大的。

(6)人类的出现和发展2、第四纪堆积物的基本特点(1)第四纪堆积物普遍覆盖于大陆地表,在大多数场合下,都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或假整合的关系。

在海洋和一些湖泊的底部,与下伏地层是连续的。

(2)由于第四纪时间短暂,第四纪堆积物所经受的剥蚀破坏和构造变形比较轻微,一般都保留了与地形密切相关的原始产状。

(3)第四纪堆积物的空间分布,与现代地形密切联系,在地势凹凸不平的山区,在水平方向上,第四纪堆积物是零散的,不连续的,或呈斑块状的。

《海洋与陆地的变迁》 知识清单

《海洋与陆地的变迁》 知识清单

《海洋与陆地的变迁》知识清单一、地球的起源与早期状态在数十亿年前,地球形成于一片混沌之中。

最初,地球是一个炽热的球体,表面充满了岩浆和高温气体。

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球逐渐冷却,形成了固态的地壳。

二、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是解释海洋与陆地变迁的重要理论。

地球的岩石圈被分割成若干个板块,这些板块在软流圈上不断运动。

板块的运动有三种主要方式:相互分离、相互碰撞和相互错动。

板块相互分离的地方,会形成裂谷和新的海洋地壳。

比如大西洋中脊,就是美洲板块和非洲板块、欧亚板块相互分离的区域,岩浆不断上涌,形成新的地壳,使得大西洋不断扩张。

板块相互碰撞的地方,会形成山脉和海沟。

当海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时,海洋板块会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形成海沟;同时,大陆板块受到挤压抬升,形成山脉。

例如,太平洋板块俯冲到欧亚板块之下,形成了日本海沟和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板块相互错动的地方,则会发生地震和断层。

三、海洋的形成与演化海洋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地球早期。

最初,地球上的水可能来自于彗星撞击和内部的挥发物质。

随着地壳的冷却和板块运动,逐渐形成了原始的海洋。

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海洋的范围和深度不断发生变化。

例如,在古生代时期,地球上的大陆相对集中,形成了一个名为“泛大陆”的超级大陆,周围环绕着一个名为“泛大洋”的超级海洋。

随着板块运动,泛大陆逐渐分裂,海洋的面积逐渐扩大。

四、陆地的形成与演化陆地主要由大陆地壳组成,其成分和密度与海洋地壳有所不同。

大陆地壳相对较厚,富含硅、铝等元素。

陆地的形成与板块运动密切相关。

通过板块的碰撞和拼接,逐渐形成了大陆。

同时,陆地表面也在不断地经历着风化、侵蚀、沉积等地质作用,改变着陆地的形态。

山脉的形成是陆地演化的重要过程。

除了前面提到的板块碰撞形成的山脉,还有由于地壳内部的岩浆活动和地壳的褶皱、断裂等作用形成的山脉。

五、海平面变化海平面的变化对海洋与陆地的相对位置有着重要影响。

海平面上升时,会淹没部分陆地,形成海岸线的后退;海平面下降时,则会露出更多的陆地。

《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课程笔记

《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课程笔记

《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1.1 第四纪地质与地貌学基本概念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第四纪地质现象的科学,包括沉积物、地层、构造运动、气候、生物演化等方面。

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地貌形态、成因、发育及其分布规律的学科。

1.2 第四纪地质与地貌学研究意义第四纪地质与地貌学研究对于了解地球历史、预测未来环境变化、资源调查与开发、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纪是地球历史上最近的一个地质时期,其地质作用和地貌演化对现代地表形态和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研究第四纪地质与地貌,可以揭示地球表层系统的演变过程和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1.3 地貌学的基本知识地貌形态:地貌形态是指地球表面的地形起伏和地表形态。

根据成因和形态特点,地貌形态可分为平原、山地、丘陵、盆地、高原等类型。

地貌成因与发展:地貌成因是指地表形态形成的原因。

地貌发展是指地貌形态随时间的演变过程。

地貌成因与发展主要受地质构造、气候、水文、生物等因素的控制。

地貌发育的地带性:地貌发育的地带性是指地球表面不同纬度、海拔、气候等条件下,地貌形态和地貌过程的分布规律。

地带性地貌主要包括极地地貌、温带地貌、热带地貌等。

1.4 第四纪地质学基本问题第四纪年代及分期:第四纪是地质历史上最近的一个时期,其时间范围约为260万年前至今。

第四纪地质学主要研究第四纪的年代划分、地层对比、构造运动、气候变迁、生物演化等问题。

第四纪沉积物研究:第四纪沉积物是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通过对第四纪沉积物的研究,可以揭示第四纪地质作用和地貌演化过程,为资源调查、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提供科学依据。

第二章第四纪、地貌和地球环境变化概述2.1 第四纪与第四纪分期第四纪是地质历史上最近的一个时期,其时间范围约为260万年前至今。

第四纪分为两个世:更新世和全新世。

更新世是第四纪的第一个世,时间约为260万年前至1.15万年前。

全新世是第四纪的第二个世,时间约为1.15万年前至今。

第七节 海岸地貌

第七节 海岸地貌
海蚀洞。它常沿多节理或抗蚀力较弱的部位沿岸断续分布。
澳洲
a.海蚀崖:
海蚀穴在波浪冲蚀下不断扩大,当其上方的岩石悬空时,发 生崩塌,形成海蚀崖,海岸因此而后退。海蚀崖的形态受岩 性和岩层产状的影响很大,柱状节理发育的海蚀崖呈陡立状, 向海倾斜的岩层常形成倾斜海崖,向陆倾斜的岩层也可以形 成陡崖并能较好地保存。
海岸沙丘沙主要是海滩沙被风改造的产物,它与海滩沙相比, 细粒级沙的数量增加,分选性和磨圆度都变好,重矿物相对富集 。海岸沙丘的层理主要是大型交错层理,前积纹层倾角可达
30°—40°。
海岸沙丘
● 后滨
后滨位于平均高潮线之上,年内大部分时间曝露于地表,在大潮 和暴风潮时可被浸淹。
后滨通常是一个较窄又平坦的地带,主要层理为平坦纹 层沙,沉积物的粒径是沙滩各带中最粗的,重矿物含量一 般也高于其他各带,反映了后滨是在大潮和暴风潮时高能 量作用下的沉积特征。由于风暴期高能的持续时间短促, 沉积物未经长期簸选,故后滨沉积物的分选较差。
3. 粉沙淤泥质海岸
➢ 特点:滩地宽广、滩坡平缓;
➢ 携带大量细颗粒泥沙入海的河流 ,特别是黄河,对中国淤泥质平原 海岸的发育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三章 中国近海
2021/12/21
浙江淤泥质海岸
➢分布
渤海的辽东湾、渤海 湾和莱州湾;
长江以北的苏北平原 海岸(中国最长的淤泥质海 岸 );
退潮时的淤泥质海岸
巴厘岛
情人崖
塞班岛 自杀崖
秦皇岛
天涯海角—海南岛
海蚀崖
北海
c.海蚀拱桥:突出的海岬两岸如发育相向的海蚀洞被蚀穿
而相互连通,则形成海蚀拱桥。如海蚀洞洞顶崩塌,则可形成 与海蚀崖上部沟通的海蚀窗。
大连 “ 恐龙探海 ”

海洋地质学复习

海洋地质学复习

海洋地质学复习海洋地质学复习课程提纲:绪论海岸带类型与沉积特征海平面变化三角洲-河口湾类型与沉积特征浅海碳酸盐与珊瑚礁大陆边缘与大陆架沉积海底地形、地貌大洋构造深海沉积大洋演化历史—古海洋学大洋矿产和生物资源第一章:绪论1海洋:地球上相互连通的广阔水域构成统一的世界海洋,可以将其分为主要部分和附属部分。

主要部分为洋,附属部分为海、海湾和海峡。

2洋(大洋):海洋的主体部分,一般远离大陆,面积广阔,约占海洋总面积的90.3%;深度大,一般大于2000m;海洋要素如温度、盐度等不收大陆影响,盐度平均为3.5%,且年变化小,具有独立的潮汐系统和强大的洋流系统。

3海:是海洋的边缘部分。

还得深度较浅,平均深度一般在2000m以内。

其温度和盐度等海洋水文要素受大陆影响很大,并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没有独立的潮汐和洋流系统,潮汐多由大洋传入,但涨落显著,海流有自己的环流形式。

4陆间海:位于大陆之间的海,面积和深度都较大,如地中海,加勒比海。

5内海:深入大陆内部的海,面积小,其水文特征受大陆强烈影响,如渤海,和波罗的海。

6边缘海:位于大陆边缘,以半岛、岛屿或群岛与大洋分隔,但水流交换通畅,如南海、东海和日本海。

7南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靠近南极洲的那一片水域,在海洋学上具有特殊意义。

它具有自成系统的环流系统和独特的水团结构,既是世界大洋底层水团的主要形成区,又对大洋环流起着重要的作用。

南大洋定义:从南极到南纬40°为止的海域。

8海底热液系统的特点:深部生物圈:极端环境,高温高压,黑暗,伴有热液活动,黑烟囱和白烟囱能量来源:地热,9海洋地质学:对海洋流域所作的地质学方面的研究。

以海水覆盖下的广大岩石圈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海岸、大陆架、和大陆坡,以及广阔的深海海底。

研究内容:在波浪、潮汐、海流等营力作用下海岸地貌的塑造,泥沙运动和沉积作用海平面变化及其地质、经济意义三角洲、河口湾的研究大陆边缘的地形、沉积和地质构造深水大洋洋底的地形、洋壳构造、岩石组成、成因、历史和演化深海沉积和地层学问题海陆相互作用大洋的起源和发展历史海洋矿产资源的储集条件和成矿规律的探讨以海底物质为载体,研究全球变化的历史、现在和未来10 Pericontinental (marginal) Sea 陆缘海: the shallow marine environment occupies mainly the continental shelf area around the margin of the continent.11 Epicontinental (epeiric) Sea 陆表海: the broad and shallow seas occupy extensive areas within the continents. 黄海、渤海第二章海洋沉积物1沉积物循环:三大岩石之间的相互转化。

第八章海洋和海陆交替带地貌和沉积物

第八章海洋和海陆交替带地貌和沉积物

2、大洋盆地沉积物特征
(1)深海软泥
褐色软泥 广布于大洋盆地,主要由粘土矿物、陆源的石英 砂、火山灰、宇宙物质几风尘等组成,富含Fe、Al质,一 般呈红褐色,碳酸盐含量小于30%.
钙质软泥 碳酸盐为主的软泥,主要分布于热带、亚热带的 各大洋区,生物碎屑含量大于30%.
硅质软泥 以硅质为主的软泥,生物碎物礁所隔离出来的一部分近岸 海礁,常有排水口与广海相连。
三、海洋和海陆交替带研究的 实际意义
1.海岸砂矿:砂金、金刚石、锡石、锆 石和独居石等砂矿的重要产地。
2.海岸工程:港口、潮汐发电、建筑物 和防止海水入侵大陆、利用海岸摊除养 殖水产和开发三角洲与海岸旅游资源等 等,都必须研究海岸带地质、地貌、沉 积物、内外动力作用过程和海平面的升 降等。
(2)沿岸流堆积地形
当波浪前进方向与海岸斜交时,波浪作用的退流方向与重力沿海底 向海的切向分力的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泥沙便沿着波浪退流与重 力切分量的合力方向呈“之”字形沿岸运动,称泥沙纵向运动。
①沙嘴:由于海湾区波浪折射分散和波浪的季 节变化,堆积体生长端呈钩状,这种沉积体称 为沙嘴。
②连岛沙坝:在有屏障海岸,于屏障体的波影 区内,沉积物流的容量降低,最初堆积成角滩, 继而延伸成沙嘴,最后形成连岛沙坝。
(1)波浪
波浪要素与浪基面
波长
波高 波峰
平均海平面
波谷
水深
海底
浪基面(水深=L/2) :或r=0.5he-2a
浅水波
在水深不超过1/2波长的浅水区,波浪会因 与海底之间的磨擦而逐渐变形直至破碎。
对称波
非对称波
激浪
洗浪
波浪
倾浪 破浪
底流
波浪在不同水深作用示意图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海陆的变迁》陆地和海洋8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海陆的变迁》陆地和海洋8

①六大板块:A__南__极__洲__板__块_ B印度洋板块 C_美__洲__板__块__ D非洲板块 E___太__平__洋__板__块F_亚__欧__板__块__。 ②主要特点:_板__块__内__部__地壳比较稳定,_板__块__交__界__处__地壳活跃

地中海-喜马拉雅
③两大火山、地震带:________________火山、地震带和环太
看!两块大陆就像被撕破的一张纸,可以拼合在一起 。它们原来会不会是同一块大陆?
德国科学家魏 格纳提出了大陆漂 移假说,他认为在 两亿年前,地球上 的各大洲是相互连 接在一起的一块大 陆,它的周围是一 片汪洋。后来,原 始大陆才分裂成几 块大陆,缓慢的漂 移分离,逐渐形成 了今天七大洲、四 大洋的分布状况。
魏格纳还从地球物理学、大地测量 学等方面进行了严密的论证。最后 ,提出了使人能够接受的“大陆漂移 假说”。假说认为:组成洋底的岩石 比组成大陆的岩石重,因此,组成 大陆的地壳就像“冰山”一样在洋底 岩石上漂移。这对现代地质学的发 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人们至今仍以 这一假说的基本思想作为讨论地壳 运动的依据之一。
平洋火山、地震带。
1.说出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日本群岛 、马达加斯加岛所属的板块。
2.分析青藏高原、大西洋今后的变化趋势 。
1: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人(类活动 )也会引起海陆变化。
2: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面)并 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全球可划分(6) 板块。
(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青藏高原)
② 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海沟、岛弧、海
岸山脉(如安第斯山脉、台湾山脉、亚洲东部 的岛弧等)

地貌学及第四纪___海洋和海陆交替带地貌和沉积物分解

地貌学及第四纪___海洋和海陆交替带地貌和沉积物分解
主讲:姚星 制作:王凯鹏 程艺昊 资料采集:张亨 刘凯 屈昊 黄熹
海陆作用交替带的地貌和堆积物
海陆作用交替带是位于海洋和大陆之间的过渡地段,这里 的地貌的形成、发展和演化及堆积物的形成,明显受大陆 水体与海洋水体相互作用的控制。
1、河口地貌和堆积物 2、三角洲地貌和三角洲堆积物 3、河口湾沉积物与泻湖沉积物
3、河口湾沉积物与泻湖沉积物
1、河口湾沉积物
A 在潮汐作用很强的海岸河口区,不能形成三角洲,通常形成喇叭 状的河口湾。
B 河口湾类型-根据成因划 分
① 溺谷型河口湾 ② 峡谷型河口湾 ③ 构造作用等产生的河口湾 ④ 砂坝堆积而成的河口湾
C 河口湾沉积物的一般特征
• (1)海峡沉积物 当河口湾为狭窄的水道时,潮流特别大, 水也比较深,因潮流的侵蚀,河口湾底特别是在潮流的主流处, 常呈基岩裸露,或布满巨大的砾石,由此向外围颗粒逐渐变细。
三角洲地区不仅是良好的农耕区, 而且对形成石油和天然气也相当有 利,世界上许多著名的油气田都分
布在三角洲地区。
B、三角洲形成的基本条件
三角洲
浅平的 口外海滨区
丰富的 泥沙来源
较弱的 海洋动力
“三基”
三角洲的形成发育过程实质上是分支流河道不断分叉 和向海方向不断推进的过程。在河口,由于海底坡度减 缓,水流分散,流速突然降低,大量底负载物质便堆积 下来,形成河口沙坝.由于河口沙坝对水和沉积物的阻截 ,水流向两侧方向冲刷和侵蚀,形成分支流,并在其两 侧形成新的水下天然堤。分支流河道向海和向盆地方向 ,一分为二,二分为四,不断扩展为三角洲沉积体系。
地质优势
三角洲地区一般地势低平,河网密 布,因而多为良好的农耕的地区。 如中国的珠江、长江等河口的三角 洲,皆是农业高产区。黄河三角洲 虽然土地肥沃,但由于受到盐碱的 影响,农耕条件稍差一些。三角洲 的面积较大,土层深厚,水网密布, 表面平坦,土质肥沃。它与山麓附 近的扇状冲积平原不同。扇状冲积 平原面积较小,土层较薄,沙砾质 地,土质不如三角洲肥沃。

08海岸海底地貌

08海岸海底地貌

2021/8/14
43
小结
• 1、区分海岸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 • 2、海岸演化的3个阶段 • 3、典型海底地貌及沉积物特征 • 4、海平面的概念
2021/8/14
44
个人观点供参考,欢迎讨论
部分资料从网络收集整 理而来,供大家参考,
感谢您的关注!
因为第四纪地质历史时期海面变化的研究比较困难,而 海平面的升降变化在海岸带表现为海侵和海退,因此主 要依靠海侵、海退的交替来推断海平面的变化。
海侵指海平面上升和陆地下沉时,海岸线向陆地推进, 海侵的标志为现代沿海平原地区,第四纪沉积层中的海 相沉积夹层。
海退指海平面下降和陆地上升时,海岸线向海的方向扩 展,海退的标志为现代沿海平原地区,第四纪沉积底层 中的陆相沉积物。
2021/8/14
4
2、海岸类型
• 海岸是海洋与陆地分界靠陆的一侧,其分界线为海岸线。
(1)成因和形态分类
2021/8/14
5
(2)物质组成分类
• 基岩海岸:未经移动的岩石组成的海岸 • 沙质海岸:由沙粒构成的海岸 • 泥质海岸:由泥质构成的海岸,地形平坦 • 生物海岸:有生物生长的海岸,如红树林海岸
• 海底地貌:海平面以下的海底形态,包括从浅海 到深海区域的海底地形。
2021/8/14
24
一、浅海海底地貌及沉积物
陆棚又称为大陆架,平均坡度为0.1˚;宽度为0~1500km,平 均为74km;水深为10~20m到200m左右,绝大部分陆棚水深 在200m以内,平均为133m。现代海洋陆棚面积约为 2×107km2,占海洋总面积的7.5%,是海洋沉积最集中和
• 浅海:零米(通常以平均海平面为准)到水深200m的水域,浅海的 海底称为大陆架。阳光充足,营养物质丰富,含氧量高,生物繁盛, 是海洋中生物种类最多的地带。

海岸带地貌及沉积物ppt课件

海岸带地貌及沉积物ppt课件
三、平原海岸:由地壳下降形成,地势平坦,由粉沙与
淤泥组成的泥湾海岸。
.
18
四、河口及三角洲(p90)
1、河口:大陆与海岸交汇区,是河流与海洋的过渡带, 是河、海互相作用的地方。据水文、地貌特征可分为三段:
①近口段:拥水的上限到河流分叉,具有流速减慢、水面 被抬高的特征,干旱年份可发生咸湖(2004年珠江三角洲)
20
河口地貌
河口区的分段
潮流流速=河流流速
受潮流影 响的上限
潮区界
三角洲
口门
潮流界
三角湾
口外海滨段 河口段 近口段
2、三角洲的类型
①鸟足状三角洲:平面呈鸟足状,形成这种三角洲的河
流输砂量极大,波浪、潮汐作用较小,分叉不多,各叉流的 水量和沙量不等,分别按不同方向,不同速度流动,形成前 缘不规则。例如:密西西比河三角洲。
③波切台:在波浪的作用下, 使海蚀崖不断后退,形成的向 海倾斜的平台。
④海蚀拱桥:在海岬处,两个方向相反的海蚀洞被海蚀作用而互 相贯通形成的拱门状形态。
⑤海蚀柱:由于岩性和节理发育的不均一性或海蚀拱桥坍塌,在海 岸后退过程中,突出于海滩上的石柱或孤峰。
.
10
海蚀地貌
海蚀阶地 海蚀拱桥 海蚀崖
海蚀穴 海蚀柱 波切台地
二、生物海岸地貌
海岸带的某些生物,不仅影响海岸的发展,而且形成独 立的海岸类型。
1、红树林海岸:在热带、亚热带地区由红树丛林所组成 的海岸。例如在哥伦比亚的红树林海岸宽达30km,我国广 西、福建和海南都有分布。
.
17
2、生物礁海岸:由珊瑚、石灰藻、软体动物和有孔虫等钙 质分泌物及骨骼残留体聚集而成的海岸。
我国从西到东水平距离一千多公里,但垂直落差达4500m, 向边缘海提供了大量陆源物质,其特点是“东西地形差异、南 北气候分带”控制中国海岸带发育的地质背景。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一2.3.1海岸地貌和冰川地貌(共38张ppt)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一2.3.1海岸地貌和冰川地貌(共38张ppt)

疏松;海蚀作用较弱
岸坡平缓,浅滩宽广。
利用:(建设海滨浴场、开 利用:滩涂养殖、晒盐
发旅游业)
海岸地貌的分类
按成因分类
• 海蚀地貌: 海岸在波浪的长期作用下,崖壁破碎,海岸崩塌。
景观类型/地貌名称: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柱
• 海 积 地 貌 :被波浪侵蚀的碎屑物质再由波浪堆积到岸边,出现堆积地貌。
合作活探动究二:(2)水1.下读沙图坝2是-大42致,与完海成岸相线关平任行的务长。条形水下堆积体,常为保护海岸
免遭波浪冲刷的一道屏障。议一议,如果人工挖沙破坏水下沙坝,可能会造成哪些不利后 果?(3)水下沙坝是大致与海岸线平行的长条形水下堆积体,常为保护海岸免遭波浪
冲刷的一道屏障。议一议,如果人工挖沙破坏水下沙坝,可能会造成哪些不利后果 人工?挖沙破坏水下沙坝,会加剧海浪对海岸带的侵蚀与破坏作用,造成海岸带基础设施的 毁损以及海水倒灌现象,还会加剧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对海岸带的破坏程度。
海水运动携带泥沙沿平行于海岸的方向流动, 在没有达到海岸线前,就当遇到阻挡,流速 减慢,泥沙平行于海岸堆积,在水下形成沙 坝,露出水面形成离岸堤。
海积地貌景观的形成演变过程
潟湖
潟湖
2.根据位置、物质组成及形态,推测沙坝和离 岸堤形成过程。
岸线由平直变成弯曲,形成海湾,海湾口两旁泥 沙堆积形成沙嘴,泥沙继续堆积,沙嘴封住湾口, 形成沙坝(离岸堤),海湾渐渐的与海洋失去联 系,而形成潟湖
向海倾斜,坡度很缓;海 滩上沉积物颗粒很细, 以泥质为主
思考:三种海滩物质颗粒的粗细差异与动力的强弱有何联系?
颗粒越细,反映海水 (海浪)动力越弱
海积地貌景观有哪些特征?
海水搬运积聚
河流
海滩 沙嘴

海洋和海陆交替带地貌和沉积物

海洋和海陆交替带地貌和沉积物

生物沉积
浅海环境光线充足、水体流动、富氧,生物种类繁多。在其生长过程中产 生的排泄物、分泌的有机质、死亡后遗留的骨骼、贝壳等都能形成沉积物。 生物沉积主要有以下几类: ➢ 贝壳和生物碎屑沉积:如生物碎屑灰岩。 ➢ 生物礁沉积:如生物礁灰岩。 ➢ 有机质沉积:如油页岩。
(五)大陆坡的主要地貌 特征和沉积物
三角洲平原带 为三角洲的陆上部分,主要为河流、牛轭湖、决口扇、 湖泊、沼泽和泻湖沉积,往往还有风成沙沉积
三角洲前缘带 位于水边线以下,围绕三角洲平原带的边缘呈环带状分 布它处于海岸和河流带入的沉积物混合地段,经海洋作用的再改造、再 分配,形成比较纯净的沙质沉积,而泥质和有机质较少。
前三角洲带 位于浪基面以下三角洲前缘向海一方。沉积物富含有机质 和泥质,它是河流搬运来的细小 粘土悬浮特质和胶体溶液在海底沉积而 成的,含海相化石
(1)深海软泥
褐色软泥 广布于大洋盆地,主要由粘土矿物、陆源的石英砂、 火山灰、宇宙物质几风尘等组成,富含Fe、Al质,一般呈 红褐色,碳酸盐含量小于30%.
钙质软泥 碳酸盐为主的软泥,主要分布于热带、亚热带的各 大洋区,生物碎屑含量大于30%.
硅质软泥 以硅质为主的软泥,生物碎屑含量大于70%.
(2)锰结核(manganese nodule)
①沙嘴:由于海湾区波浪折射分散和波浪的季 节变化,堆积体生长端呈钩状,这种沉积体称 为沙嘴。
②连岛沙坝:在有屏障海岸,于屏障体的波影 区内,沉积物流的容量降低,最初堆积成角滩, 继而延伸成沙嘴,最后形成连岛沙坝。
沙嘴,泻湖,堡岛和连岛沙坝
老虎石连岛沙坝平面
(三)海岸沉积物
特点:浅海水域较宽阔,水深较浅,海底平缓,生物繁盛, 靠近大陆,是海洋中最主要的沉积区,大量的碎屑物、化学 物质及生物遗体通过机械和化学的方式在浅海区内沉积。

高二地理选修二知识点

高二地理选修二知识点

高二地理选修二知识点高二地理选修二的知识点要多看才能很好地记忆。

下面是店铺今天要分享给大家的高二地理选修二知识点,能抓住重点的复习才是最有效率的。

高二地理选修二知识点(一)1、海底主要地貌类型从大陆边缘到大洋中心,海底地形依次为大陆架、大陆坡、洋盆和洋中脊大陆架:分布在大陆边缘的浅海地区。

大陆坡:分布在大陆架的外缘。

洋盆、海沟、海岭分布在大洋底。

2、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海底扩张学说认为:大洋底部地壳是不断生成——扩张——消亡的过程,是地幔中物质对流的结果。

洋中脊是地壳的诞生处,新洋壳不断生长,随着地幔物质的对流向两侧推开,海底不断扩张形成洋盆。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块构成的,形成六大板块。

板块内部相对稳定,很少发生变形,板块边界则是全球最活跃的构造带。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在交接处碰撞,大洋板块因密度大,位置较低,向大陆板块俯冲至地幔,洋壳在高温作用下融为岩浆。

板块的俯冲带动洋底下倾,陷落,形成了地球表面最洼的地方——海沟。

如太平洋西部的马里亚纳海沟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形成岛弧或海岸山脉。

如亚洲东部的库页岛、日本群岛、台湾岛、菲律宾群岛等在陆地上会形成海岸山脉,如北美洲西海岸的落基山脉、南美洲西海岸的安第斯山脉。

如果是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碰撞,都比较坚硬,则形成高大的山脉。

如喜马拉雅山脉就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碰撞产生的。

3、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板块在进行碰撞挤压,板块边界处于消亡状态。

如果是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挤压,一软一硬,在海上就会形成深海沟,在海陆交界处会形成岛弧或弧形列岛。

4、海洋表层温度的分布规律海洋表层的温度状况是低纬度海区的水温高,高纬度海区的水温低;在同一海区,夏季的水温高些,冬季的水温低些;与同纬度海区相比,有暖流流过的海区,水温高些,有寒流流过的海区,水温要低些。

5、不同海区海水温度随水深的变化规律海洋在垂直方向上,由于太阳辐射首先到达海水表面,海水导热率又很低,海水的温度随深度增加而递减,只是在表层海水以下,海水温度随水深变化不大,特别是1000米以下的水温变化很小,经常保持着低温状态。

石大自然地理学课件05地貌-7海岸与海底地貌

石大自然地理学课件05地貌-7海岸与海底地貌
➢大陆边缘主要包括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隆。
1. 大陆架:大陆架,坡度0.1度,深度200~ 600m,宽度大,数百km~上千km。
2.大陆坡:大陆架~深海底,坡度3~6度,深度 可至3200m,宽度15~100km,地表破碎。
3.大陆隆(大陆基):大陆坡下部~深海底间, 平缓隆起地带。 4.边缘海沟 5. 弧后盆地 6.深海平原 7.大洋隆起 8.大洋中脊 。
海 滩
陆 连 岛拦
湾 坝











海积地貌的形态特征
二、海岸的分类 通常把海岸分为岩岸和砂岸(包括粉沙淤泥质海 岸)。 (一)岩岸(山地海岸) 1. 海水淹没与海岸直交的谷地,称为里亚式海岸; 2. 海水淹没与海岸平行的谷地,称为达尔马提亚 式海岸; 3. 海水淹没山地古冰川U形谷,形成峡湾海岸; 4. 断层海岸,这种海岸沿断层分布,岸线平直; 5. 海水淹没海岸的岩溶山地,形成岩溶海岸。
里亚式海岸 峡湾式
达尔马提亚式 断层海岸
溺谷式海岸
几种海岸类型
三角湾海岸
砾石海滩
沙岸,三亚
粉砂淤泥质海岸2
天津
岸礁1
夏威夷恐龙湾
海南红树林外观
海南
三、海底地貌与海底沉积
(一)海底地貌
海底的靠近大陆、并作为大陆与大洋盆地之间过 渡地带的区域称为大陆边缘。
➢在构造上,大陆边缘是大陆的组成部分。
第7节 海岸与海底地貌
一、海岸地貌 海岸带是海洋与陆地相互作用的地带,通常分为 海岸、潮间带与水下岸坡。 海岸是岸线以上狭长的陆地部分,以激浪作用到 达处为上界。潮间带位于高、低潮间,高潮时淹 没,低潮时露出。水下岸坡则指低潮线以下直到 波浪有效作用下界。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8 海洋和海陆交替带地貌和沉积物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8   海洋和海陆交替带地貌和沉积物

海洋是地表最大的积水盆地,面积约3.61×108km2,占地 球表面积的70.8%,占水圈体积的96.5%。
海洋地貌有滨海、浅海、半深海和深海(洋盆),其水 深和坡度特征如下:
最大浪潮所能 冲击到的上界 低潮线
一、海洋动力作用
海洋动力作用有波浪、潮汐、海流和海啸等。其中以波浪作 用为主,潮汐作用只在有潮汐海岸对地貌起塑造作用,海流 对海岸的地貌作用也没有波浪和潮汐作用那样显著,海啸是 由于海底地震或火山等引起的巨型波浪,对海岸地区破坏力 巨大。
在大洋中海啸由于波长大和波高小不易被觉察,但当海啸进入浅水区 或到达海岸带,波高迅速增大,可达到10 m 以上。当海啸波谷首先 到达,造成海面的迅速下降,在浅水海岸带造成大面积海底出露。这 种奇异的海底暴露,使大量海洋生物暴露,无警觉的居民与游客被吸 引进入暴露的海滩,结果被后来的巨浪吞没。
2004年12月26日在东南亚 发生的同震断层活动引起 的海啸,它造成20万人口 死亡
生物海岸有红树林海岸和珊瑚礁海岸。
珊瑚礁主要由造礁珊瑚的骨骼构成。珊瑚要求海水 的年平均温度在20℃以上,故现代珊瑚礁分布在南 北纬30°之间的热带海区。珊瑚生长的海水盐度是 27‰~40‰。此外,珊瑚生长要有足够光线,在低 潮位至水深20 m的浅海区,珊瑚繁殖最盛,因为这 里有充足的阳光和丰富的微生物养料,水温也较 高。珊瑚是固着生长的,比较坚硬的基底有利于大 规模珊瑚礁的发育。我国的珊瑚礁主要分布在台湾 省沿岸、雷州半岛西南岸、海南岛周围的基岩海岸 以及西沙、东沙、中沙和南沙群岛等地。
温盐环流(Thermohaline Current ,THC )
(4)海啸
海啸是由突发的海底错动、海底滑坡、海底火山喷发、或滑入海 洋中的陆上滑坡引起的巨型波浪。海啸波浪非常巨大,发源于局 部并向四周传播,如同将石块投入水池一样。 海啸与风成波浪相比有独特之处。海啸有很长的波长,通常达 100-200 km,在深水中只有很低的波高,常低于1 m,周期可达 10-30分钟(暴风浪的周期为15-20秒)。海啸在深水中的传播很 快,如果波长为100 km,周期为20分钟,则速度可达300 km/hr (V = L/T)。 海啸波长远大于海底的深度。例如,海底的平均深度大约为 3000 m,100 km的波长为海水深度的33倍。根据速度随深度的 平方根发生变化(V=√(gd),则在3000 m深处海面,波浪速度可 达600 km/hr。

8-2 海洋环境及相模式 沉积学及古地理学教程

8-2 海洋环境及相模式 沉积学及古地理学教程

、风暴流、密度流以及洪水流等作用直接造成。
2、影响浅海陆棚沉积物性质的主要因素
(1)沉积物补给的类型和速度 浅海陆棚上的沉积物是通过河流、冰川、风的作 用来自毗邻的大陆,其中以河流作用为主。河流搬运
到浅海的大部分是细粒悬浮物质。
浅海陆棚上沉积的粗碎屑主要来源是潮汐流、风
暴回流从临滨带搬运而来的。
残留沉积物只发生在海进的开始阶段,以后将被 完全改造并被细粒沉积物所覆盖。
状交错层理;
D.砂岩的成分成熟度较高,其成分以石英和长
石为主,很少含泥质碎屑及其它不稳定矿物。
三、半深海 —深海环境及其沉积特征
1、地貌特征 半深海分布在大陆斜坡地带。大陆坡的平均坡 度为4,最大倾角可达20。最大深度在1400— 3000米之间。大陆坡有时被许多海底峡谷所切割。 大陆坡上的海底峡谷横断面呈“V”字形,可以从 陆棚一直延伸到大陆坡。海底峡谷是陆源沉积物搬 运的主要通道。海底峡谷的前端经常发育海底扇。 深海分布于深海平原或远洋盆地中,是一较平 坦地区,平均深度4000米左右。有些地区由于火 山的发育而形成海山、海丘。
屑浊积岩。典型浊积岩有鲍马序列特征。
浊积岩在宏观上是由砾状或含砾砂岩、砂岩、粉 韵律组成比较单调,单个韵律的厚度一般几十厘米到 2 米不等。内部结构上,一个完整的浊积岩序列由五 个具特殊沉积构造的单位组成,即鲍马序列。鲍马序 列是鉴定浊流沉积的重要标志。
砂岩和深海泥岩频繁互层组成的一套巨厚的韵律沉积。
贝壳层主要是腕足和双壳类,底部侵蚀充填构造发
育,并有浅的水道沉积。 远源风暴岩以细粒沉积物为主,层薄,底界明 显,但底部侵蚀构造不发育。
5.浅海陆棚沉积的主要识别标志 A .以暗色粉砂质泥岩和泥质粉砂岩为主; B.含有正常海洋生物化石组合,如有孔虫、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口是海岸的海、河交互作用地区,具有特殊的水动力条件,形成三角
洲陈旧和三角港地形,也是—个重要的生态环境。
海洋环境分区与海岸带地形
现代海岸带 浅海 海岸线 海滨线 平均高潮线 平均低潮线 潮间带 浪基面 潮下带 水下岸坡区 外 滨 近 滨 海滩区 海 前滨 海岸区 滨 后滨 潮上带 古海 岸带

海洋和大陆之间的过渡地段,这里的地貌的形成、发展和演
化及堆积物的形成,明显受大陆水体与海洋水体相互作用的
控制。
(一)河口地貌和堆积物
1、河口区的特征 入海河与海水相互作用的地区,称为河口区。
2.河口分段与河口地貌
河口区通常可以划分为近口段、河 口段和口外海滨段。从潮区界到潮流界 的河段,叫做近口段;从潮流界到口门 的河段叫做河口段;从口门到三角洲前 缘坡折处叫做口外海滨段。近口段尽管 受到潮汐的顶托,但仍然以河流作用为 主;河口段河流与潮流共同作用,双向 水流和河床不稳定是河口段的特点;口 外海滨段以海洋作用为主,除潮流作用 外,还有波浪和海流的作用。 河口地区最大的地貌单元是三角洲和三 角港。
鸟足状三角洲
尖头状三角洲 扇状三角洲 梳状三角洲
(1)三角洲沉积物的平面分布

三角洲平原带 为三角洲的陆上部分,主要为河流、牛轭湖、决口扇、
湖泊、沼泽和泻湖沉积,往往还有风成沙沉积

三角洲前缘带
位于水边线以下,围绕三角洲平原带的边缘呈环带状分
布它处于海岸和河流带入的沉积物混合地段,经海洋作用的再改造、再

高能环境中形成的海滩堆积物因地而异,可以有复杂多样的
岩性,包括从石块、砾石、砂质、泥质、牡蛎、珊瑚、藤葫、 生物贝壳碎片等到碳酸盐沉积物。

海滩岩
(四)陆棚(大陆架)的主要 地貌特征和沉积物

1、陆棚的主要地貌特征和沉积环境
陆棚又称大陆架,它是在正常浪基面以下,向外海与 大陆坡相连的广阔浅海地带,海水的深约10-20m以下至水深 200m左右。
2、大洋盆地沉积物特征
(1)深海软泥
褐色软泥 广布于大洋盆地,主要由粘土矿物、陆源的石英
砂、火山灰、宇宙物质几风尘等组成,富含Fe、Al质,一 般呈红褐色,碳酸盐含量小于30%. 钙质软泥 碳酸盐为主的软泥,主要分布于热带、亚热带的
各大洋区,生物碎屑含量大于30%.
硅质软泥 以硅质为主的软泥,生物碎屑含量大于70%.
基岩海岸的平衡剖面及其形成过程
海蚀崖
波切台 海蚀柱
波筑台
海蚀洞 海蚀礁
北戴河小东山海滨波切台与岩脊滩
基岩海岸的海蚀地形示意图
海蚀崖
海平面
波筑台
波切台
海蚀槽
海蚀沟
海蚀穴
北戴河鸽子窝海蚀凹 槽及海蚀崖
北戴河老虎石海蚀穴
北戴河鸽子窝海蚀岩 垛及海蚀崖
北戴河小东山海蚀地貌
基岩海蚀过程模拟实验1

前积层
它是水下三角洲斜坡部分的堆积物岩性以粉砂、粘土为主,
有时二者呈互层状。。

底积层 组成。
多为悬移的物质沉积于三角洲的最前端。主要由粘土、亚粘土
(三)河口湾沉积物与泻湖沉积物
1、河口湾沉积物 在潮汐作用很强的海岸河口区,不能形成三角洲,通常 形成喇叭状的河口湾。
根据成因河口湾

溺谷型河口湾
(2)锰结核(manganese nodule)

主要沉积于深海区,是一种黑褐色,外表呈球形或椭球形,内
部具同心圈层结构的锰、铁氧化物团块。除富锰铁外,还含
有铜铅锌等30多种元素,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3)浊流沉积

主要发育于大陆坡及以下地区,主要由粘土和沙组成,发育递
变层理。
二、海陆作用交替带的地貌和 堆积物

铝、铁、锰沉积:在湿热气候区大量的Al、Fe、Mn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以胶体状态 带入大海,在近岸地带遇电解质而凝聚沉积,常因海水动荡而形成鲕状、豆状或肾 状。主要沉积矿物为铝土矿、赤铁矿、硬锰矿等。

硅质沉积:SiO2胶体在水温较低、偏碱性环境下以胶体凝聚方式沉积形成蛋白石, 经脱水后形成燧石。

1、大洋盆地主要地貌特征和沉积环境
大洋底是指大陆坡斜坡以外的方阔水域,海水深度一般2000-5000m,它具有很 大的海水深度变化范围。 大洋底部受外力干扰少,海水比较宁静,沉积比较连续,陆源物质带及甚少, 而且颗粒一般在0.002mm以下,这些微细的物质,几乎都呈胶体性质,可以长期悬 浮于海水中,只有在极安静的水体中才能沉入海底。
(2)沿岸流堆积地形
当波浪前进方向与海岸斜交时,波浪作用的退流方向与重力沿海底 向海的切向分力的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泥沙便沿着波浪退流与重 力切分量的合力方向呈“之”字形沿岸运动,称泥沙纵向运动。

①沙嘴:由于海湾区波浪折射分散和波浪的季 节变化,堆积体生长端呈钩状,这种沉积体称
为沙嘴。

②连岛沙坝:在有屏障海岸,于屏障体的波影
第八章 海洋和海陆交替带地貌和沉积物
一、海洋环境地貌和沉积物 二、海陆作用交替带的地貌和堆积物
三、海洋和海陆交替带研究的实际意义
一、海洋环境地貌和沉积物
(一)海岸地貌 陆地和海洋的接触地带,称为海岸带,通常又称海滨。
现代海岸带是由海岸、潮间带、水下岸坡组成

海岸是指高潮线以上狭窄的陆上带,其陆上界线是波浪作用的上限。 潮间带是高低潮海面之间的地带。 水下岸坡为低潮线以下,至波浪有效作用于海底的下限。其下界约相当 于1/2波长的水深处。
化学沉积

浅海的化学沉积作用主要发育于低纬度、陆源物质较少的海
域,因盐度、压力、温度、P H 值等变化,化学搬运物通过
过饱和、胶体电性中和、微粒吸附和生物浓缩等方式沉积。

碳酸盐沉积:主要为CaCO3和MgCO3,温度升高或压力降低可导致Ca(HCO3)2过饱和, 动荡海水中可形成鲕状沉积物,炎热气候条件下可使MgCO3沉积。通常沉积在碎屑 沉积物外侧。
区内,沉积物流的容量降低,最初堆积成角滩,
继而延伸成沙嘴,最后形成连岛沙坝。
沙嘴,泻湖,堡岛和连岛沙海水域较宽阔,水深较浅,海底平缓,生物繁盛, 靠近大陆,是海洋中最主要的沉积区,大量的碎屑物、化学 物质及生物遗体通过机械和化学的方式在浅海区内沉积。
砾滩(pebble beach):常发育在基岩海岸区,砾石磨圆、分选好,长轴平行海 岸,扁平面向海倾斜。 沙滩(sand beach):陆源物质较丰富的地区,沙粒分选、磨圆极好、具明显的 分带现象(近潮上带粗、潮下带细)。成分以石英为主,可达90%以上, 次为长石、白云母、生物碎屑等。表面具有波痕、气孔、生物遗迹等构 造,内部具交错层理构造。 泥坪:地形平坦,沉积物主要为波浪带来的悬浮物(泥质),波浪作用微弱, 由岸向海沉积物由细(泥)变粗(粉沙、细沙),具反分带现象。干旱 地区则可发育盐类沉积,称萨布哈。
三角洲的类型
动态分类: (根据三角洲
的进退)
建设性三角洲 破坏性三角洲 河流型三角洲 波浪型三角洲 潮流型三角洲
鸟足状三角洲 尖头状(鸟喙状)三角洲 扇状三角洲 梳状三角洲;。。。
动力分类: (根据河流、波浪和潮流
的作用强弱)
形态分类: (根据三角洲
的平面形态)
三角洲
根据三角洲的 平面形态可以将 三角洲划分为鸟 足状三角洲-河流 作用为主;尖头 状或者鸟喙状三 角洲-波浪作用为 主;扇状三角洲如果以河流作用 为主的三角洲, 由于汊道众多并 多次改道,导致 三角洲比较均匀 的向外扩展,形 似扇子。
2、浅海陆棚沉积物的特征

碎屑沉积
生物沉积 火山沉积 自生沉积 残留堆积




碎屑沉积

由近岸到远岸由粗到细,以石英沙粒和粘土为主,并含有大量生物 遗体,沉积物具有良好的分选性和磨圆度。表面发育波痕 、生物
遗迹等构造,内部构造种类繁多,有交错层理、波状及水平层理、 生物扰动构造等。同粒级碎屑常平行海岸呈带状。
水下斜坡与横向流堆积
②水下沙堤:它大致与海岸平行分布,在波浪向海传播时,由
于波浪不断发生局部破碎使能量降低,因而发生堆积, 形成一条或数条水下堆积体,称之为水下沙堤。 ③离岸沙堤:它是露出水面以上,大致平行海岸的沙堤。沙堤 断续连接留下潮流入口,其内即成泻湖。 ④水下堆积阶地:在水下岸坡的坡脚处,由向海移动的泥沙按 密度、大小分选堆积而成。
1、海岸带的水动力

(1)波浪
波浪要素与浪基面
波长 波高 波峰 波谷 平均海平面
水深 海底
浪基面(水深=L/2) :或r=0.5he-2a
浅水波
在水深不超过1/2波长的浅水区,波浪会因 与海底之间的磨擦而逐渐变形直至破碎。
对称波
波浪 倾浪
非对称波
破浪
激浪
洗浪
底流
波浪在不同水深作用示意图
海滩地形与波浪分带
分配,形成比较纯净的沙质沉积,而泥质和有机质较少。

前三角洲带
位于浪基面以下三角洲前缘向海一方。沉积物富含有机
质和泥质,它是河流搬运来的细小 粘土悬浮特质和胶体溶液在海底沉
积而成的,含海相化石
(2)三角洲沉积物的剖面结构

顶积层 包括陆上和水下两部分。相当于河口段的沉积,是冲积、湖积
和沼泽堆积的交互沉积。以砂、粉砂为主,间夹粘土及泥炭。
2、海岸地貌
1)海蚀地貌 海蚀作用(marine erosion):海水对海底或 海岸岩石的破坏作用。分为机械侵蚀和化学 溶蚀两种。 根据海岸地形及岩石出露情况可分为: 基岩海岸 沙质海岸 泥质海岸





海蚀地貌主要发育在岩岸突出的海岬和基岩岸段。 主要有海浪冲蚀引起重力崩塌形成的海蚀崖及海岬处 海蚀崖受波浪冲蚀后退的过程中遗留下的海蚀桥和海 蚀柱。 海蚀崖上常有海蚀穴,它是古海平面的高潮面位置的 重要证据(图8—7)。 岩岸后退形成的海浪冲蚀水下基岩平台称波切台,它 上升后成为海蚀阶地。 底流把剥蚀海岸的物质带到波切台外靠海水一侧沉积 下来形成波筑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