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章 特征标理论(1)
标记理论探1
标记理论探析1 引言标记理论(markedness theory)是以标记概念为基础,是语言学中用以分析语言系统的一条重要原则。
根据这条原则,对立的语言成分或特征被赋予不同的值,赋予正值即为有标记的(marked),赋予负值或中和值则为无标记的(unmarked)。
标记理论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分析语言各子系统中的标记现象来建立语言的标记模式(markedness pattern)。
这一理论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由布拉格学派首先提出,距今已经历了近七十年的发展。
其间,生成音系学、语言类型学、生成语法学、功能语法学等从不同的角度将标记理论应用于分析和描写语言中的种种标记现象和特征,从而在不同程度上对标记理论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本文拟就标记理论及其相关的几个基本问题——标记理论的涵义、标记确定的标准和标记转移现象作一初步探讨。
2 标记理论的涵义标记理论的基本涵义是:在语言中,相对于有标记成分而言无标记成分更为基本,更为自然,更为常用。
然而,在不同的语言学流派中,标记理论的涵义却不尽相同。
(1)根据布拉格学派,在两个对立的语言成分中具有某一(区别性)特征的成分是有标记的,缺少某一(区别性)特征的成分是无标记的。
例如在/t/和/d/这两个对立的音素中,前者是无标记的,因为/t/没有浊音(voicing),而后者则因为有浊音而成为有标记。
再比如英语名词的“数”,复数是有标记的,一般要加-(e)s,而单数为无标记,不加-(e)s。
根据Croft (1990),布拉格学派的标记理论是绝对的二分模式,即某一语言成分要么为有标记,要么为无标记。
(2)在语言类型学中,标记概念是指语言成分(如屈折变化)的非对称现象。
那些普遍性的或多数语言存在的特征为无标记的,而那些为某一语言特有或少数几种语言可见的特征则是有标记的。
类型学中的标记理论是建立在跨语言的比较分析之上,所以标记概念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即布拉格学派的标记理论)的绝对概念,而是一个相对概念。
第1部分第3章 特征标理论(2)
hi ( χi / χE ) ------------------------ (7) ---------------------- (1) --------------------- (8) --------------------- (4) [ 提问: I I = ? ] [ 提问: I I = I ] *
(5) 以 D3 群为例, 利用类和定理求不可约表示特征标 13 1, 求一维不可约表示特征标 χE = χ1 = 1 取 i = j = 3 ( 可取不同的 i, j 值 ) 因为 C3 C3 = 2 C1 + C3 ( 可利用群表验证 ) 所以 C331 = 2, C332 = 0, C333 = 1 由(2)式 hi ( χi / χE ) hj ( χj / χE ) = ∑k Cijk hk ( χk / χE ) ---- (2) 得 2 • χ3 • 2 • χ3 = 2 • 1 • χ1 + 0 • 3 • χ2 + 1 • 2 • χ3 ( hi = hj = h3 = 2, h1 = 1, h2 = 3, χE = χ1 = 1 ) 4 χ3 2 = 2 + 2 χ3 2 χ3 2 - χ3 - 1 = 0 χ3 = - 1/2 或 + 1 [ 提问: 哪个该舍去? 为什么? ] [ 答案: - 1/2 该舍去, 因为模小于1 ] *
(3) 类和定理的证明 1, 证明(1)式 第一步: 证明类和矢量 Ci 与一切群元矢量 R 对易 Ci R = R Ci, 习题: 证明 Ci X = X Ci, 即
9
R-1 Ci R = Ci ------------- (3)
X 为群元空间中一切矢量
[ 若此题证明了, 则 (3) 式也就证明了 ] 第二步: 证明, 若群元空间中矢量 A 和一切群元矢量 R 对易 R-1 A R = A R为任一群元, 若(4)式左边A中含有某类的任一元 则(4)式右边A中必含有该类所有的元 又∵ ∴ (4)式左右两边A相同 A含完正的类 * ------------------------ (4) 则A 必由若干类和矢量 ( 完整的类 ) 构成 证: ∵ ∴
群论课件
可约性的判定
2 2 2 2
16
第四节 群表示的特征标
1.定义:设群G={E,A,B,C,…},它的一个表示 D={D(E),D(A),D(B),D(C),…},则群元R的特征标 为D(R)的对角元之和(迹) X(R)=TrD(R)= Daa ( R)
a 1 n
式中,R表示G的任一元 Daa是对角元,n是表示空间的维数。 特征标系:群G中所有的g个群元在D中的特征标 注:对可约表示和不可约表示同样适用, 第a个不可约表示Da(R)的特征标写成Xa(R)
8
第二节 舒尔(Schur)引理
1.舒尔引理一 D是群G的一个表示,若存在一个矩阵A,与D中所 有矩阵都对易,即 D(R)A=AD(R) R∈G 则有: (1)若D是不可约的,A必为常数矩阵 A=λ E 式中,λ为标量,E为单位矩阵 (2)若A不是常数矩阵,则D必为可约表示。若A为厄 米矩阵,则约化矩阵就是使A对角化的矩阵。 注:厄米矩阵—矩阵与其共轭矩阵相等 R+=R
21
3.不等价不可约表示的符号
(1)Mulliken符号
符号 A、A1、A2 B(B1,B2,…)
E,T
表示含义 适用情况 +1(对称)、恒等表示、 一维 其他表示 -1(反对称)、其他表 示
二维、三维
脚标加 g,u
有中心反演
(2)Bethe符号
1,2,3, ...
22
4.可约表示的约化(特征标的应用)
19
证明:
(i ( X (i )* ( R) X ( j ) ( R) Duu)* ( R) Daaj ) ( R) R R u a (i ( Duu)* ( R)Daaj ) ( R) ua R
《认知心理学》考试重点笔记整理
第一章绪论一、信息加工的一般原理感受器→加工器→记忆系统→加工器→效应器二、对认知心理学的实质的理解:实质:研究认知活动本身的结构和过程,并且把这些心理过程看作信息加工的过程。
认知心理学关心的是人脑的心理功能、而不考虑它的物质基础。
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是:以信息加工的观点揭示认知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即信息是如何获得、贮存、加工和使用的。
三、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法:快速的信息加工观察法:“出声思考”形式的观察法: 较慢的加工计算机模拟:两者皆宜(适用于快速/慢速的信息加工过程)(一)反应时实验:1、减法反应时实验:荷兰的生理学家唐德斯(Donders,1868)实验逻辑:安排两种反应时作业,如果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的心理过程,且除此过程之外二者在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此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
应用:确定某个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可以从两种反应时的差数来判断某个心理过程的存在。
复杂任务-简单任务=复杂部分的认知过程减法反应时小结:1. 前提:认知过程是系列加工的。
2. 在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比较广泛。
3. 对于一些复杂的认知过程,要明确区分出不同的加工阶段还存在一些困难。
2、相加因素法实验该方法是减法反应时实验的延伸,最初由斯腾伯格(Sternberg,1966-1969)发展出来。
斯腾伯格认为:完成一项作业所需要的时间,是每个加工阶段所需要的时间总和,如果发现可以影响完成作业所需时间的因素,那么单独或成对地应用这些因素进行实验,就可以观察到完成作业时间的变化。
实验逻辑:如果两个不同的实验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可以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各自作用某一个特定的加工阶段。
相反,如果两个不同的实验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存在交互作用),那么这两个因素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
应用:通过对影响因素的相互关系的分析,分离出不同的加工阶段。
相加因素法实验小结:1. 如减法反应时的前提,认知过程必须是系列加工的。
特征标表
对任意 a, b ∈V ,有
并且
∑ a = α ju j j
∑ b = βkuk k
∑ ∑ ⎛
a⋅b = ⎜ ⎝
j
α
j
u
j
⎞ ⎟ ⎠
⋅
⎛ ⎜⎝
k
β k uk
⎞ ⎟⎠
∑ = α j βku j ⋅ uk jk
∑ ∑ =
jk
α jβk
⎛ ⎜⎝
A
ν
A jk
uA
⎞ ⎟⎠
∑ ∑ =
⎛ ⎜
α
j βkν
A jk
⎞ ⎟uA
6
4)第一正交关系(行正交关系)
∑ 1
|G|
ν
nν Χ(α ) (Kν )Χ(β ) (Kν ) = δαβ
(α , β = 1, 2,", q)
α =1 时 Χ(1) (Kν ) = 1 (Kν ∈ KG )
故
(第一行)
∑ nν Χ(β ) (Kν ) = 0
ν
5)第二正交关系(列正交关系)
(β = 2,3,", q)
14
由 12 + s22 + s32 + s42 + s52 = 8
解得 s2 = s3 = s4 = 1
s5 = 2
故 C4v 的类特征标表示及第一行第一列就求出来了
剩下 16 个未知数,由第一,第二正交关系可以建立 16 个方程,只有 8 个 是线性的,
1)τ (2) ,τ (3) ,τ (4) 都是一维的, 特征标就是矩阵元
11
1)τ (2) 是 1 维的, χ (2) (g) 就是矩阵元, 故
所以
(χ (2) (c2′))2 = χ (2) (c2′ ⋅ c2′) = χ (2) (e) ,
3-2 特征标表PPT课件
群表示理论
目录
3 群表示理论(2)
3.4 广义正交定理 3.5 特征标表 3.6 直积群的表示 3.7 某些群的不可约表示(特征标表)
(A A2 ) A2 1 1 1 1 1 1
(A E) E 2 1 0 2 1 0
(A A1 ) A1 1 1 1 1 1 1 (A A2 ) A2 1 1 1 1 1 1 (A E) E 2 1 0 2 1 0
本节结束
感谢聆听本课程,课件可任意 编辑,请下载后调整使用
1 2
0
1
32
12
32
12
d 轨道函数空间下 C3v 的不等价不可约表示
现在我们把一个 g 阶的群 G 的操作分类,用符号 Ci 表示。将 第 i 类操作的数目用 gi 表示,把群中类的数目用 k 表示,因此
k
gi g
i1
例如,对于 C3v 群,我们有
C1 E Eˆ C2 2C3 Cˆ 3 Cˆ 32
如果直因子的表示是不可约的,则相应的直积群的表示也是不 可约的。
因为,直积群的类的数目等于其直因子的类的数目之积,因此, 直积群的不可约表示的数目也等于它的直因子的不可约表示的数目 的乘积。
直积群的不可约表示完全由它的直因子的不可约表示决定。
例 D3h 群的特征标表
D3h D3 Cs
D3 群是 C3v 群的同构群,其共轭类、特征标表与 C3v 相同。
E 2 1 0 (x , y);(Rx , Ry ) (xz, yz);(x2 y2 , xy)
群论基础-第1章 群的基本知识
其中的元素左乘或右乘仍为该群 G. ( 群中群论无顺序 )
Ak G = G Ak = G
*
五 子群和陪集
P.12
1 子群 (subgroup)
(1) 定义:群 G 中集合 S 在相同的群乘下构成的群,为 G
的子群
( 2) 显然子群:(1)E, (2)G
(3) 子群 S 的条件和检验: (1)不变元素;
σˆv σˆv σˆv σˆ v Ĉ32 Ê Ĉ31 σˆv σˆv σˆ v σˆv Ĉ31 Ĉ32 Ê
P.8 5 列表
群的名称 数群 置换群 矩阵群 对称群
群元
群乘
数 运算(加、乘等)
置换
相继置换
矩阵
矩阵乘法
对称操作 相继操作
举例 例(1) Z3群 d3群 D3群
*
七 不变子群
P.19
1 定义:有子群 N G
若 XNX- 1 = N 或 XN = NX (X 为 G 中的任一元素)
则 N为不变子群
2 性质
(1)不变子群必包括一个或几个完整的类
(即不变子群由完整的类构成)
证明:若 群元 C N ( 注意 群元 C 与类 C 不同)
则 X C X- 1 N (∵ XNX- 1 = N, C N )
= (YX)A(YX)-1 = ZAZ-1 ( Z = YX G )
故 C 与 A 共轭
(3) 相似矩阵
矩阵群中彼此共轭的元为彼此相似的矩阵
*
2 类: 群 G 中彼此共轭的群元构成类
P.17
对于类 C, 自然有 XCX-1 = C ( X为群 G 中任一群元)
[提问: 为什么?]
3 类的性质
(1) 单位元自成一类 (XEX-1= E)
群论基础-第3章 特征标理论(2)
可知
Di Dj = k Cijk Dk --------------------- (8)
由(4)式
Di = i I
--------------------- (4)
得
i j I I = k Cijk k I
[ 提问: I I = ? ]
i j = k Cijk k
[ 提问: I I = I ]
由第二步的证明结果可知, Ci Cj 必然只包含完整的类
即
Ci Cj = k Cijk Ck
因此, (1)式得证
2, 证明 (2) 式: 令 Di p 为 Ci 中诸群元第 p 个不可约表示 Dp ( np 维)
矩阵的矩阵和 ( 不是直和 ), Di p 亦为 np 维.
Di p = R Dp ( R )
( hi = hj = h3 = 2, h1 = 1, h2 = 3, E = 1 = 1 ) 4 3 2 = 2 + 2 3 2 3 2 - 3 - 1 = 0 3 = - 1/2 或 + 1
[ 提问: 哪个该舍去? 为什么? ]
[ 答案: - 1/2 该舍去, 因为模小于1 ]
*
为求2 , 再取
从而可得不可约表示特征标表的第一行和第一列 *
D3 E 3C2 2C3
3
D1 1 1
1
D2 1 a
b
D3 2 c
d
(3) 由不可约表示特征标正交性和完全性定理求其它各未知数
正交性定理: C ( hC / h ) i * ( C ) j ( C ) = ij ( 行间正交 ) 完全性定理: j ( h m / h ) i* ( Cm ) i ( Cn ) = mn ( 列间正交 ) 1, 利用正交性定理确定一维表示D2 的 a 和 b, 有
中级无机化学-习题及答案-完整版
(2)属D4h点群,含对称元素C4、C2、2 C2' 、 2C2'' 、i、2S4、σh、2σv、2σd
(3)若忽略H原子,属C2v点群,含对称元素C2、2σv (4)属D3d点群,含对称元素C3、3C2'⊥C3、i、2S6、3σd (5)属C3v点群,含对称元素C3、3σv (6)属D2h点群,含对称元素C2、2C2'⊥C2、i、2σv、σh (7)属D∞h点群,含对称元素C∞、∞C2'、σh、∞σv、i、S∞ (8)属C2v点群,含对称元素C2、2σv
2.8 PtCl42-属于什么点群?画出它的结构,标出各类操作元素(每类只标一个)。
2.9 已知下列分子(离子)所属的点群,画出它们的结构: (1)B(OH)3(C3h);(2)Cr(en)33+(D3);(3)Co(gly)3(C3); (4)Mn2(CO)10(D4d);(5)(H2C=C=CH2)(D2d)。
H2CO3 + OH-(水-离子理
论:解离出OH-,或溶剂体系理论:生成溶剂的特征阴离子),所以NaHCO3水溶液显碱性
因为SO3 + H2O → H+ + HSO4-(水-离子理论和质子理论:解离出H+),或SO3 +
2H2O → H3O+ + HSO4-(溶剂体系理论:生成溶剂的特征阳离子),所以SO3水溶液显酸
2.5 [MA2B2]2-呈平面四边形构型时属D2h点群,含有对称元素:C2、2C2'、σh、i、2σv。[MA2B2]2 -呈四面体构型时属C2v点群,含有对称元素:C2、2σv。
2.6 C4h点群比D4h点群缺少 4 条垂直于主轴的C2'旋转轴。D4h点群的例子有配离子PtCl42-,C4h 点群例子有:
第一部分自学指导
第一部分自学指导第一章:组织行为学的对象与性质一.主要内容1.组织行为学与管理人员(1)组织的概念(2)行为的概念(3)组织行为学的概念(4)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5)管理者研究和应用组织行为学的意义与作用2.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1)组织行为学的科学性质(2)组织行为学的边缘性主要表现(3)组织行为学的两重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4)认识组织行为学两重性的来源3.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4.组织行为学的理论体系与其相关学科的关系(1)组织行为学的理论体系,理论框架(2)影响组织中人的行为的因素(3)行为规律的理论模式的表述(4)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5)社会学与组织行为学(6)人类学与组织行为学,文化的功能(7)政治学、伦理学、生物学、生理学与组织行为学二.重点组织的概念行为的概念组织行为学的概念三.难点组织行为学的理论体系与其相关学科的关系第二章: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一.主要内容1.科学的研究方法应具有的主要特性(1)研究程序的公开性(2)收集数据资料的客观性(3)观察和实验条件的可控性(4)分析方法的系统性(5)所得结论的再现性(6)对未来的预见性2.研究的基本过程(1)分四个步骤的研究过程(2)分六个步骤的循环系统研究过程3.研究的主要方法(1)案例研究法(2)观察法(3)心理测验法(4)调查法(5)实验法二.重点.科学的研究方法应具有的主要特性三.难点六个步骤的循环系统研究过程第三章:个体差异与管理一.主要内容1.认知差异与管理(1)知觉、社会知觉和自我知觉的概念(2)自我知觉与社会知觉的关系(3)知觉的过程和影响知觉的因素(4)知觉差异对管理的影响2.价值观、态度差异与管理(1)价值观与管理(2)态度差异与管理(3)组织认同感的概念,组织认同感的影响(4)工作参与度及其影响(5)管理者如何提高员工对组织的认同感与对工作的参与度3.个性差异与管理(1)个性的概念(2)个性倾向性特征(3)个性心理特征(4)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5)个性差异在管理中的应用二.重点1 认知差异与管理2价值观、态度差异与管理三.难点个性差异与管理第四章:创造性行为的培养与开发一.主要内容1.创造性行为的特点和类型(1)创造性行为的概念(2)创造性行为的特点(3)创造性行为的类型2.创造性行为应成为新世纪组织行为的主旋律(1)企业与任何类型的组织的生存和发展都要创造性行为(2)改革开放需要创造性行为(3)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4)人类历史的发展需要创造性行为3.创造性行为人员的主观特征的自我培养和测量(1)主观特征的自我培养(2)创造性潜能的测量4.开发创造性行为应具备的客观环境(1)家庭环境(2)学校环境,传统教育方式如何改变为现代的教育方式(3)组织环境(4)社会环境二.重点创造性行为的特点和类型创造性行为应成为新世纪组织行为的主旋律三.难点创造性行为人员的主观特征的自我培养和测量第五章:事业生涯的设计、开发与管理一.主要内容1.事业生涯及其设计与开发的概念(1)事业生涯的概念和对理解概念的四点说明(2)事业生涯设计的概念(3)事业生涯开发的概念(4)事业生涯设计与开发应遵循的原则2.研究事业生涯设计与开发的意义3.事业生涯的管理(1)事业生涯管理的概念(2)事业生涯管理的内容4.事业生涯的选择(1)影响事业生涯选择的因素(2)事业生涯选择的步骤与方法(3)对事业生涯选择的调整5.事业生涯变动方向与发展阶段(1)在组织内部,个人事业生涯发展变动的方向(2)个人整个事业生涯发展的阶段划分6.实施事业生涯设计与开发应注意的问题二.重点.事业生涯的管理三.难点事业生涯变动方向与发展阶段第六章:群体心理与行为基础一.主要内容1.群体的定义与类型(1)群体与群体行为(2)个体为什么加入群体(3)群体发展的阶段(4)群体的类型2.制约群体有效性的因素(1)群体的外部环境条件(2)群体成员资源(3)群体结构(4)群体任务3.群体规范与角色(1)群体规范的功能(2)群体规范的形成(3)角色建立与适应4.群体凝聚力(1)凝聚力的来源(2)凝聚力对群体生产率的影响(3)凝聚力的评价二.重点. 群体凝聚力制约群体有效性的因素三.难点群体规范与角色第七章:群体内部互动行为一.主要内容1.协调效应(1)群体促进效应(2)社会惰化效应(3)协同效应2.群体压力与从众(1)群体压力与从众(2)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3.群体沟通(1)沟通的过程(2)沟通的类型和特征(3)有效沟通的障碍(4)有效的倾听4.群体决策(1)群体决策的利与弊(2)群体思维和群体决策风险转移(3)群体决策技术二.重点群体沟通三.难点群体决策第八章:群体的人际关系一.主要内容1.人际关系的性质(1)人际关系的含义(2)人际关系的作用(3)关于人际关系的理论解释(4)三种不同的人际需求(5)基本的人际反应特质2.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1)个人因素(2)交往因素3.人际关系的测量(1)社会测量(2)关系分析(3)参照测量4.竞争与合作(1)什么是竞争与合作(2)合作与竞争的形成(3)影响合作与竞争的因素二.重点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竞争与合作三.难点人际关系的测量第九章:群体间互动行为一.主要内容1.群体间行为的特性(1)群体互动行为的产生(2)影响群体间互动的因素(3)管理群体间互动的方法2.群体间的冲突(1)什么是冲突(2)冲突的过程(3)冲突给组织群体带来的影响3.群体冲突的管理(1)激发功能正常的冲突(2)处理冲突的策略(3)冲突管理技术二.重点群体间行为的特性群体冲突的管理三.难点群体冲突的管理第十章:领导行为与领导过程模式一.主要内容1.领导的概念与功能(1)领导的概念(2)领导的特点(3)领导的功能2.领导的过程模式(1)有效领导的基础(2)有效领导行为的含义(3)有效领导行为的步骤(4)有效领导的结果二.重点.领导的过程模式三.难点.领导的过程模式第十一章:领导理论一.主要内容1.领导素质理论(1)领导者应具有的素质(2)不同层次领导者应具有的素质结构(3)领导班子合理的素质结构2.领导行为理论(1)领导行为二元四分论(2)领导行为方格论(3)领导作风论3.领导权变论(1)权变论的概念与权变因素分析(2)费德勒的权变领导论(3)途径—目标理论(4)领导生命周期理论(5)领导有效性的评价二.重点领导行为理论三.难点. 领导素质理论第十二章:领导的决策行为一.主要内容1.领导与决策2.领导决策的原则(1)信息健全原则(2)可行性原则(3)系统分析原则(4)对比择优原则(5)时效原则(6)集体决策原则3.领导决策的客观依据(1)对决策对象本身特点和规律的研究(2)对未来发展趋势的研究(3)对社会发展的研究(4)决策要符合政策与法律规范4.领导决策的程序(1)发现问题(2)确定目标(3)核定价值准则(4)拟定方案(5)方案评估(6)方案选择(7)试验实证(8)组织实施5.领导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有效化(1)决策的民主化(2)决策的科学化(3)提高领导者决策水平的方法二.重点领导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有效化三.难点领导决策的程序第十三章:激励过程诸要素的研究一.主要内容1.行为(1)管理人员为什么要了解人类的行为特征(2)人类行为的共同特征2.动机(1)动机的概念(2)动机的机能(3)动机结构和优势动机(4)动机的分类3.需要和目标(1)基本概念(2)需要的特征(3)目标的性质(4)行为的基本心理模式4.激励(1)激励的涵义(2)激励的机理(3)激励的作用二.重点 1动机2激励三.难点第十四章:激励理论研究一.主要内容1.激励理论的发展2.内容型激励理论(1)需要层次理论(2)双因素理论(3)成就需要理论(4)ERG理论3.过程型激励理论(1)期望理论(2)综合激励理论(3)公平理论4.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1)问题的提出(2)理论要点(3)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的应用二.重点(1)需要层次理论(2)双因素理论(3)成就需要理论三.难点.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第十五章:运用激励理论建立激励机制一.主要内容1.激励过程模式2.激励机制与激励理论(1)美国的职业生活质量(2)日本的自主管理活动(3)激励理论在中国的应用二.重点激励机制与激励理论三.难点.激励过程模式第十六章:组织结构与组织设计一.主要内容1.组织结构概论(1)组织结构的内容(2)组织结构理论2.组织结构设计(1)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2)组织结构的形式与特点3.组织行为科学化(1)组织结构合理化(2)组织运行有效化(3)组织心理和谐化二.重点组织结构设计三.难点组织结构概论第十七章:组织变革与组织发展一.主要内容1.组织变革与发展的目标与特点(1)组织变革和发展的目标(2)当今世界组织变革的特点2.组织变革的压力与阻力(1)压力变动力(2)组织变革的阻力(3)克服变革的阻力3.组织变革的对策(1)组织成长阶段理论(2)组织老化与客服的对策(3)组织变革的关键——内容的选择(4)组织变革的策略(5)组织变革的程序(6)组织变革的步骤4.我国企业的组织变革(1)我国企业组织变革的特点(2)我国企业组织变革的内容(3)我国企业管理模式的更迭(4)我国大中型企业组织发展的思路二.重点组织变革与发展的目标与特点三.难点组织变革的对策第十八章:组织文化一.主要内容1.组织文化的发展(1)组织文化(2)组织文化理论的发展历程(3)组织文化的功能(4)组织文化的变革2.组织文化的建立(1)组织文化建立的原则(2)组织文化的影响因素(3)组织文化的表现形式(4)组织文化的类型二.重点组织文化的建立三.难点组织文化的发展第二部分复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1行为 2组织行为学 3人类学 4价值观5工作态度 6组织认同感 7气质 8能力9事业生涯管理 10角色期待 11人际关系。
特征标121
・95•黑龙江医药科学2222年8月第43卷第4期个性化口腔护理方法在口腔颌面外科护理中的应用①岳红霞1周绪雷2(8”木斯大学附属第二医隐颌外门诊,黑龙江住木斯154002;2.”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隐眼科,黑龙江住木斯154905)摘要:目的:探讨在口腔颌面外科护理中应用个性化口腔护理方法对患者护理满意度的提升效果。
方法:将2218-09-2922-94在本院口腔颌面外科中接受治疗的98例颌面部损伤患者纳入研究,根据随机抽签结果将所有对象分成对照组(u= 49,常规护理方法)和实验组(u=49,个性化口腔护理方法)。
将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并发症情况与伤口恢复情况进行比较。
结果:相比对照组患者,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与伤口恢复优良率均更高,其并发症总发生率更低,均有明显差异(P<9.95)。
结论:在口腔颌面外科护理中应用个性化口腔护理方法具有理想效果,能够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促进患者术后伤口恢复,并降低其发生并发症的概率,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出院。
关键词:口腔颌面;个性化口腔护理;护理满意度;外科护理;并发症中图分类号:R473.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408-9194(2229)94-0098-90颌面部损伤是临床口腔颌面外科中十分常见的疾病,对患者正常生活影响极大,临床多采用手术进行治疗,为保证患者术后恢复,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方法十分重要3]。
笔者认为可应用个性化口腔护理,为分析具体效果而进行对比研究,现报道如。
1资料与方法81一般资料将2018-09~2020-04在本院口腔颌面外科中接受治疗的98例颌面部损伤患者纳入研究,根据随机抽签结果将所有对象分成对照组(/=40)和实验组(5=42)。
对照组年龄8~64岁,平均(3942±4.85)岁;女23例,男26例;致病原因:因交通事故受伤的患者有同例,因跌倒受伤的患者有13例,因锐器受伤的患者有7例,因其他原因受伤的患者有4例。
普通心理学课后习题详细答案
第一章心理学研究什么和如何进行研究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在学习这门学科之前,你是怎样认识心理学的?(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与行为的科学,要解释心理活动的规律。
它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人的心理现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是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互相依存。
分别介绍如下:①认知。
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像、思维和语言等。
②情绪和动机。
心理、行为调节与控制系统,是人们的共性。
情绪是指人在加工外界输入的信息时,产生对事物的态度,引起的主观体验。
情感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又对认知产生巨大的影响,成为调节和控制认知活动的一种内在因素。
动机是指推动人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
动机的基础是人类的各种需要。
③能力与人格。
心理特性系统,反映了心理的差异性。
个体在信息加工的过程中,会形成一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性,称作个性心理特性或个性。
它包括能力和人格两方面。
心理特性使一个个体的心理活动与另一个个体的心理活动彼此区别开来。
(3)在学习这门学科之前,我对心理学的认识?学习这门学科之前,我只是在电影和电视作品中接触过心理学。
那些心理学家们能够一眼看出你的心里在想些什么,能够催眠,分析梦。
心理学在我看来,是很神秘的一门学问。
2.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怎样?(1)心理与行为的关系: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
①区别:心理是脑对客观事实的主观能动的反应。
属于精神现象,是内隐活动,而行为却具有显露在外的特点,它可以用客观的方法进行测量。
②联系: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
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外部行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群与代数表示论》课程大纲
(More)
备注
(Notes)
备注说明:
1.带*内容为必填项。
2.课程简介字数为300-500字;课程大纲以表述清楚教学安排为宜,字数不限。
0
课堂布置
大作业
完成
面谈
Hilbert 基定理
2
课堂讲授与讨论
预习、听课、小结、
习题
预习、听课、小结、
习题
作业
交换环的整性扩张
2
课堂讲授与讨论
预习、听课、小结、
习题
预习、听课、小结、
习题
作业
Hilbert 零点定理
2
课堂讲授与讨论
预习、听课、小结、
习题
预习、听课、小结、
习题
作业
大作业
0
课堂布置
大作业
1.6 特征标表计算举例(3 学时)
对称群 S_4, 交替群 A_4, 二面体群 D_n,8 阶群的特征标表。
1.7 从特征标表读群的结构(4 学时)
体现表示与结构的联系:如何从特征标表读出正规子群、单性、换位子群、中心、可阶性、幂零性等。
大作业布置(对应代码A3, A4, A5, B1, B2, B3, B4, C1, C2, C3,C4)
特征标的定义和 11 条常用性质;单位特征标;正则特征标;特征标表;有限 Abel 群的特征标。
1.4 第一正交关系(2 学时)
第一正交关系的表述和证明并强调其意义;不可约分解的重数、表示等价的判别法、不可约性的判别法。
1.5 分裂域上不可约常表示个数的群论意义(4 学时)
主要定理(群的分裂域上不可约常表示个数等于群的共轭类的个数)的证明; 第二正交关系;举例。
3.1Hilbert基定理(2学时) Hilbert基定理的证明与重要意义。
第一部分第三章 特征标理论(1)
∑R ∑α Dααi*( R )Dββj ( R ) = δij ∑α δαβ h/nj [ 提问: ∑α δαβ = ? ] ∑R χ i * ( R ) Dββ j ( R ) = δij h / nj (3) 对 β 求和 或 ∑R χi *( R ) χj ( R ) = δij h ∑C hC χ i * ( C ) χ j ( C ) = δij h
(五) 不可约表示特征标完全性定理
13
一, 关系式 ∑i ( h m / h ) χ i * ( Cm ) χ i ( Cn ) = δ mn ------------------- (8) 其中χ i (Cm) 和 χ i (Cn)为群 G 的第 i 个不可约表示中Cm 和Cn 类的特征标 ( 证明从略 ) 二, 关系式含义的说明 (8)式给出的是不可约表示特征标表中行与行之间的关系 三, 特征标矢量空间 由(5)式可知, 类空间中r 个特征标矢量 χ i 彼此正交且已归 一化, 以此为基矢, 构成特征标矢量空间 ( r 维 ). 四, 类特征标矢量 在特征标矢量空间中, 定义类特征标矢量如下: χ’ ( Cm ) = ∑i ( h m / h ) 1/2 χ i ( Cm ) χ i ------------- (9) 其在基矢第i个特征标矢量χ i上的分量为(hm /h)1/2 χi (Cm) *
第一部分
群论基础
第三章 群表示特征标理论 (1)
(一) 群表示的特征标及其性质 一, 特征标的定义 群表示的特征标是群表示矩阵的迹 ( 对角矩阵元之和 ) χ ( R ) = tr D ( R ) = ∑α Dαα ( R ) 二, 特征标的性质 (1) 同类群元的特征标相同 证明: R 和 S 同类, 则有 T 使 S = T-1 R T 因此, χ ( S ) = tr D ( S ) = tr D ( T-1 R T ) = tr [ D ( T-1 ) D ( R ) D ( T ) ] = tr [ D -1( T ) D ( R ) D ( T ) ] = tr D ( R ) = χ ( R ) 即特征标是类的函数 * ------------(1)
第1部分第3章 特征标理论(2)
*
.
5
6
例, 由C2 群的不可约表示特征标表求D3 群的不可约表示特征标表
D3 群
C2 群
E, D, F (不变子群 H ) E
A, B, C
C2
C2
E C2
D1 1 1
D3 E D F A B C
即两类和矢量的乘积可按类和矢量展开
( 两完正类的乘积仍为完正类的和 )
2, 令 i, j, k分别为Ci , Cj, Ck 类的不可约表示特征标, 则
hi ( i / E ) hj ( j / E ) = k Cijk hk ( k / E ) ------------- (2)
(2)式中: Cijk 即为 (1) 式中的 Cijk , E = 1 为 E 类的特征标,
习题: 利用商群和大群的同构关系及正交法求四置换群S4的不可
约表示特征标表. 已知D3群不可约表示特征标表, 且知三置 换群S3与D3同构, 并S3群与S4群的类之间有如下对应关系:
S4 : 1C1 , 3C4 ( 不变子群 ) , 6C5 , 6C2 , 8C3 ( h4 = 24 )
S3 :
1C1,
hi , hj , hk 分别为 Ci. , Cj, Ck 类的阶
*8
(3) 类和定理的证明
9
1, 证明(1)式
第一步: 证明类和矢量 Ci 与一切群元矢量 R 对易 Ci R = R Ci, 即 R-1 Ci R = Ci ------------- (3)
习题: 证明 Ci X = X Ci, X 为群元空间中一切矢量 [ 若此题证明了, 则 (3) 式也就证明了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群论基础第三章群表示特征标理论(1)
(一) 群表示的特征标及其性质 2 一, 特征标的定义
群表示的特征标是群表示矩阵的迹 ( 对角矩阵元之和 )
χ ( R ) = tr D ( R ) = ∑αDαα ( R ) ------------- (1)
二, 特征标的性质
(1) 同类群元的特征标相同
证明: R 和 S 同类, 则有 T 使 S = T-1 R T
因此, χ ( S ) = tr D ( S ) = tr D ( T-1 R T )
= tr [ D ( T-1 ) D ( R ) D ( T ) ]
= tr [ D -1( T ) D ( R ) D ( T ) ]
= tr D ( R ) = χ ( R )
即特征标是类的函数 *
(2) [ 提问: 等价表示的特征标是否相同? 为什么? ] 3 [ 答案: 相同, 矩阵作相似变换其迹不变 ]
(3) [ 提问: 可约表示与所含不可约表示的特征标有什么关系? ] [答案: 可约表示的特征标是所含不可约表示特征标之和]三, 对特征标的评价
1, 以3 × 3 的表示矩阵为例, 一个特征标比九个矩阵元简单得多, 可使问题大大简化;
2, 特征标保留了群的重要信息. 不少情况下, 利用特征标就能解决问题;
3, 与表示矩阵相比, 特征标丢掉了一些信息.
[ 提问: 丢掉了什么信息? ]
[ 答案: 丢掉了类里的信息, 即类中群元间关系的信息. ]
[ 提问: 为什么 ? ]
[ 答案: 同类元的特征标相同, 特征标是类的函数. ]
*
(二)可约表示的约化 ( 简捷有效的约化途径 ) 4 1, 群的不可约表示的(矩阵)形式一般说来不是唯一的。
通过相似变换, 可以得到许多不同的彼此等价的不可约表示,但它们的特征标相同,是确定的。
2, 群的任何一个可约表示都可以通过相似变换将其(准)对角化,这就是可约表示约化的过程。
如果该表示不能再进一步对角化, 则该表示就可写成其对角线上的不可约表示的直和。
3, 因此,群的可约表示可以由不可约表示线性组合(直和)而成 D ( R ) = ∑i D i ( R ) a i ( i = 1 ------ r ) ------ (2) 并有χ ( C ) = ∑i χi ( C ) a i ( i = 1 ------ r ) ------ (3) 其中 a i 为约化系数,即第 i 个不可约表示出现的次数。
可约表示的约化就是求约化系数a i ,这可通过公式 (3) 获得。
4, 由公式 (3)可知,如某群表示与其某不可约表示的特征标完全相同,则该群表示为不可约表示;否则,为可约表示。
*
例: D3 群表示的特征标和约化 ( D5 和 D6前面给出过) 5类群元 D4 χ4 D5 χ5 D6 χ6 ┌ 1 0 0 ┐ ┌ 1 0 0 ┐ ┌ 1 0 ┐
C1 E ∣ 0 1 0∣ 3 ∣ 0 1 0 ∣ 3 ∣∣ 2 └0 0 1 ┘ └ 0 0 1 ┘ └ 0 1 ┘
┌ 0 1 0 ┐ ┌1/4, 3/4, -W ┐ ┌-1/2, 31/2/2 ┐
C3 D ∣ 0 0 1∣ 0 ∣3/4, 1/4, W∣ 0 ∣∣ -1 └ 1 0 0 ┘ └ W -W, -1/2┘ └-31/2/2, -1/2 ┘
┌ 0 0 1 ┐ ┌1/4, 3/4, W ┐ ┌-1/2, 31/2/2 ┐
C3 F ∣ 1 0 0 ∣ 0 ∣3/4, 1/4, -W ∣ 0 ∣∣ -1 └ 0 1 0 ┘ └-W, W, -1/2┘ └ 31/2/2, -1/2 ┘
( w = 31/2/2 ) *
类群元 D4 χ4 D5 χ5 D6 χ6 ┌ 0 1 0 ┐ ┌ 1 0 0 ┐ ┌ 0 -1 ┐
C2 A ∣ 1 0 0 ∣ 1 ∣0 1 0 ∣ 1 ∣∣ 0 └ 0 0 1 ┘ └ 0 0 -1 ┘ └ -1 0 ┘
┌ 1 0 0 ┐ ┌1/4, 3/4, -W┐ ┌-31/2/2, 1/2 ┐
C2 B ∣ 0 0 1∣ 1 ∣3/4, 1/4, W ∣ 1 ∣∣ 0 └ 0 1 0 ┘ └ -W W, 1/2 ┘ └ 1/2, 31/2/2 ┘
┌ 0 0 1 ┐ ┌1/4, 3/4, -W ┐ ┌ 31/2/2, 1/2 ┐
C2 C ∣ 0 1 0 ∣ 1 ∣3/4, 1/4, -W∣ 1 ∣∣ 0 └ 1 0 0 ┘ └ W, -W, 1/2 ┘ └ 1/2, -31/2/2 ┘
( w = 31/2/2 )
讨论: 1, 同一表示中同类元的特征标相同 ( 特征标是类的函数 ); [ 提问: 已知D1, D2, D3 是 D3 群的三个不等价的不可约表示,试说明D4,D5, D6的可约性及其根据 ] ( 见下页 ) *
D3 E 3C2 2C3 7
D1 χ1 1 1 1
D2χ2 1 –1 1
D3χ3 2 0 -1
D4χ4 3 1 0
D5χ5 3 1 0
D6 χ6 2 0 -1
[答案1: D4和D5是可约表示, 因与所有不可约表示的特征标不同] [提问: 约化的结果是什么? 为什么?]
[答案: 约化为 D1 和 D3, 因为特征标是其和] [提问: D6 呢?] [答案2: D6 和D3 是彼此等价的不可约表示, 因其特征标相同]下面的任务是寻求获得约化系数 a i的规范化程序 *
(三) 不可约表示特征标正交性定理 8若D i( R ) 和 D j ( R )为群 G 的不等价不可约幺正表示, 则有∑R χi *( R ) χj ( R ) = δij h - ------------------ (4)
或∑C h C χi *( C ) χj ( C ) = δij h ( h C为类 C 的群元数) --- (4)’证明: 根据表示矩阵元正交性定理有
∑R Dαr i *( R ) D βδj ( R ) = δijδαβδrδ h / n j
(1) 取对角元, 即γ = α, δ = β [ 思考题: 为什么? ]
则有∑R Dααi *( R ) Dββj ( R ) = δijδαβ h / n j( δrδ= δαβ) (2) 对α求和 [ 思考题: 是何目的? ]
∑R ∑αDααi*( R )Dββj( R ) = δij∑αδαβ h/n j [ 提问: ∑αδαβ = ? ]∑R χi *( R ) Dββj ( R ) = δij h / n j[ 答案: ∑αδαβ = 1 ] (3) 对β求和∑R χi *( R ) ∑β Dββj ( R ) = δij∑β h / n j
∑R χi *( R ) χj ( R ) = δij h ----------- (4) [ 提问: ∑βh = ? ] 或∑C h C χi *( C ) χj ( C ) = δij h ---- (4)’ [ 答案: ∑βh = h n j ] *
以 D3 群为例验证公式 (4)’ 9∑C h C χi *( C ) χj ( C ) = δij h ------------------- (4)’
已知D3 群的不可约表示特征标表为:
D3 E 3C2 2C3
χ1 1 1 1
χ2 1 –1 1
χ3 2 0 -1
若令 i = 1, j = 2 , 则有
∑C h C χi *( C ) χj ( C ) = 1•1•1 + 3•1•(-1) + 2•1•1 = 1– 3 + 2 = 0 若令 i = 2, j = 3, 则有
∑C h C χi *( C ) χj ( C ) = 1•1•2 + 3•(-1)•0 + 2•1•(-1) = 2 – 2 = 0 若令 i = j = 3, 则有
∑C h C χi *( C ) χj ( C ) = 1•2•2 + 3•0•0 + 2•(-1)•(-1) = 4 + 2 = 6 *
举例: 将D3群的表示 D5 进化约化 12 D3 E 3C2 2C3
χ1 1 1 1
χ2 1 –1 1
χ3 2 0 -1
χ5 3 1 0
直接观察可得: χ5 = χ1 + χ3 ,
a1 = a3 = 1 , a2 = 0
利用公式(7): a i = ∑C h C χi* ( C )χ ( C ) / h ------- (7)
a1 = ( 1 • 1 • 3 + 3 • 1 • 1 + 2 • 1 • 0 ) / 6 = ( 3 + 3 ) / 6 = 1
a2 = ( 1 • 1 • 3 + 3 • 1 • (-1) + 2 • 1 • 0 ) / 6 = ( 3 – 3 ) / 6 = 0 a3 = ( 1 • 2 • 3 + 3 • 0 • 1 + 2 • ( -1) • 0 ) / 6 = 6 / 6 = 1
约化结果: D5 = D1 + D3 *
13
习题: 试分别利用(和不利用)约化系数公式 (7) 对 D2d 群的六维表示 D6 进行约化, 已知该六维表示 D6 的特征标和群 D2d 不可约
表示的特征标表如下:
D2d E C2 2C2 ’ 2σd 2iC4 D1 1 1 1 1 1
D2 1 1 -1 -1 1
D3 1 1 1 -1 -1
D4 1 1 -1 1 -1
D5 2 -2 0 0 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6 6 2 2 2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