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上册教案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精选6篇)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精选6篇)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精选6篇)七年级上历史复习教案篇一5、西周的兴亡(1)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领导了灭亡商朝的战争,大战与牧野。

周武王建立了周朝,前期都城在镐京(今天的陕西西安西)历史上称为西周。

(2)分封制:为了控制全国广大地区,周王让自己的子弟,亲戚功臣和一些古帝王的后代在各地去建立封国。

这就是分封制。

封国的统治者叫国君(一般称诸侯)。

享有统治和管理封国的土地和人民的权力。

同时,必须承担拥戴周王为共同的天子,定期朝见周王,参加周王主持的重要的典礼仪式,贡献财宝和特产,服从周王调遣出征作战等义务,否则将受惩罚。

(3)西周初年,一共建立了71个封国,重要的有,鲁,齐,燕,晋,宋。

姓姬的封国有53个。

(4)西周末年,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公元前771年犬戎族攻破镐京周幽王被杀死,西周结束。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篇二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课程标准】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教学目标】识记与理解:记住他们生活的时代、地域和种植的粮食作物。

理解自然条件对农耕生活的影响。

能力和方法:通过识图,培养观察能力;通过观察原始农耕时代的器物,培养审美能力;通过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旧石器和新石器的比较,培养学生掌握、运用比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国对世界农业起源的贡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体验原始农耕劳动的甘苦及其所创造的价值,认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他们适应、利用与改造自然,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河姆渡和半坡遗址为重点,前者更重。

难点为新石器的涵义,原始居民的生活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大汶口墓葬所反映的社会情况。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一、导入新课我们一日三餐吃的主食是什么?……导入农业及农业的起源而导入本课的新课学习。

(科考队进入下一站,来到浙江余姚……)利用学生熟悉的内容谈话,接近历史与现实距离二、河姆渡遗址该遗址是何地发现的?发现了些什么?这些发现能说明什么问题?能画出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吗?除此以外,他们还从事哪些生产活动?你知道稻谷是如何种植、储存、加工、食用的吗?当地的气候条件怎么样?这与先民的这些生活习惯有什么关系?指导学生阅读P12史海拾贝。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6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6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6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6篇)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

峣峣者缺,皎皎者易污。

《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供大家参考学习。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匈奴的兴起和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所作的贡献,匈奴与两汉的关系,包括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为学生初步掌握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和正确认识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奠定基础。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所起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汉武帝以前和汉武帝时期,西汉对匈奴的不同政策及原因”,培养学生比较和分析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昭君出塞促进了汉匈的友好相处,受到后人的称赞。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一、重点和难点冒顿统一蒙古草原是本课重点。

匈奴是我国北方蒙古草原的古老少数民族,战国时建立奴隶制政权。

活跃于秦汉时期的历史舞台。

匈奴杰出的首领冒顿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匈奴的统治进入鼎盛时期。

匈奴的兴起对我国北方草原的统一和经济开发做出了贡献。

学习这段历史,可使学生感性认识到祖国的历史是境内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各民族都对祖国历史发展做出了贡献。

这也为理解匈奴与两汉的“和”与“战”做了铺垫。

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是本课又一重点。

汉武帝时经济的繁荣和国力强盛为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准备了条件。

反击匈奴的胜利使西汉北部边郡得到安定,有利于中原农业文明的发展。

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是本课的难点。

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主要是战与和。

匈奴南下掠夺,是掠夺战争。

虽然没有侵略与被侵略的性质,但是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因为它给汉匈人民带来了灾难。

人教版初一上册历史教案精选5篇

人教版初一上册历史教案精选5篇

人教版初一上册历史教案精选5篇人教版初一上册历史教案精选5篇每一个老师在教学工作中都不可避免的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人教版初一上册历史教案,快来借鉴一下并自己写一篇与我们分享吧!人教版初一上册历史教案(篇1)大统一的汉朝[知识与能力]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

[过程与方法]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批判地继承汉武帝的道德、精神;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授课过程]一、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1、西汉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

2、文景之治: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在我国封建社会历汉朝出现过第一个盛世局面。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1、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2、汉武帝将地方的盐铁经营权、铸币权,收归中央;中央统一铸造发行五铢钱,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

3、为巩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其它各家思想都予以排斥。

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

太学是我国古代的学府。

4、军事上: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进攻匈奴,取得胜利,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总之,汉武帝在位时,西汉出现了政治、思想、文化大一统的局面,封建中央集权统治得到巩固和加强。

三、东汉的统治1、公元9年王莽夺权,西汉灭亡;2、公元25年,刘秀(光武帝)建立东汉,都:洛阳。

2024年人教初一上册历史教案

2024年人教初一上册历史教案

2024年人教初一上册历史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理解掌握中国古代重要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和重要事件,如夏商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等。

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和主要趋势,以及各个历史时期之间的承继关系。

识别重要的历史人物及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技能与能力能够运用地图、图表等辅助工具,分析历史事件的空间分布和时间顺序。

培养分析、归纳和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能够简单评价历史事件的影响。

学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收集、整理和呈现历史知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培养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引导学生认识历史与现实的联系,理解历史对个人和国家的意义。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学会用历史的眼光看待现实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人物和制度。

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和主要趋势。

教学难点如何帮助学生形成连贯的历史发展观念,理解不同历史时期之间的联系和变化。

如何有效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历史学科素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个有趣的历史故事或展示相关历史文物图片,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个故事发生在哪个历史时期吗?”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主题。

2. 讲授新课讲述各个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重要事件和人物,注意时间顺序和逻辑连贯性。

结合地图和图表,帮助学生形成空间感和时间感,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过程和结果,培养他们的历史分析能力。

3. 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某个历史事件的多个角度和层面。

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历史人物,模拟历史事件的发生过程。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观点,进行课堂交流和讨论。

4. 知识巩固通过练习题和课堂测验等方式,巩固学生对新课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提供拓展阅读材料和网络资源,帮助学生拓展知识视野和加深理解。

5. 课后作业布置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课后作业,如撰写历史小论文、制作历史时间线等。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5篇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5篇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5篇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1一.课前导学(一)认清学习目标,明确学习要求:1.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情况;2.分析科举制度的影响;[]3.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

从而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学习重点:科举制度的创立、完善、影响;学习难点:科举制度的影响。

(二)课前自学1.根据学习目标,结合图片认真阅读课文中所有内容,并思考目标中的问题;2.独立做好下面的基础知识练习题,并进一步识记、巩固:(1)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2)隋文帝开始用的方法来选拔官员;(3)隋炀帝时正式设置,我国科举制度正式形成。

从此,门第不高的,可以凭才学作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也从集中到;(4)唐朝科举制度逐渐完善,以、两科最重要。

(5)唐太宗即位后,扩充了的规模。

进士科考中第一名的,称为;(6)武则天时,开始了,并增设了;(7)唐玄宗时,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促进了唐诗的繁荣;(8)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才被废止。

二.交流展示三.小组讨论1.科举制度是怎样创立的?如何得到完善?2.科举制度创立起了什么作用?四.达标训练(一)1.科举制度在朝创立,在朝逐渐完善,直到才被废止;2.在科举制度创立的过程中出现的关键人物是、;3.在科举制度完善的过程中出现的关键人物是、、;(二)1、我国科举制正式诞生于()A.唐太宗B.唐玄宗C.隋文帝D.隋炀帝2、科举制创立于()A.隋朝B.唐朝C.西汉D.魏晋3、科举制逐步完善于()A.隋朝B.唐朝C.明朝D.清朝4、科举制废除于()A.隋朝B.唐朝C.明朝D.清朝5、首创殿试、武举的是()A.唐太宗B.武则天C.唐玄宗D.隋文帝6、有利于唐诗繁荣的是()A.唐太宗B.武则天C.唐玄宗D.隋文帝7、下列关于科举制度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唐代创立并完善了科举制度B.科举制度就是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人才C.进士科是唐代普遍推崇的科目D.科举制度激发了读书人的自信和热情,推动了唐代社会的发展8.与科举制有关的成语“衣锦还乡”反映的是A.参加科举考试还乡时可获得一套新衣B.读书人在科举考试考中后地位有巨大变化C.只有身穿锦衣才会允许参加考试D.读书人用华丽的服饰来证明自己的身份(三)阅读下列材料:“英国大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初一历史教案大全(优秀4篇)

初一历史教案大全(优秀4篇)

初一历史教案大全(优秀4篇)七年级历史教案篇一复习目标:识记元谋人、北京人的生活时间及地点;河姆渡人、半坡人的生活状况与主要农作物;炎黄帝,尧舜禹的传说。

复习重点:识记以上内容复习难点:河姆渡人、半坡人的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比较复习方法:先学后练,当堂训练复习课时:1课时复习过程:一、由世界史人类的形成复习导入。

二、点明考纲目标,学生对照考纲看《开卷有益》“考点点拨”并作好标记、熟读。

教师适时点拨、引申。

三、学生阅读复习七年级上册本单元的内容。

四、知识点的梳理、重现:学生默写《开卷有益》“知识构建”空缺内容。

五、中考强化限时训练:5分钟时间完成学生做《开卷有益》“中考强化训练”教师发现疑问并解答六、教师总结点拨并板书:复习:中华文明的起源1、人类的形成:距今约三四百万年前非洲南方古猿三大人种母系与父系氏族社会2、中华文明:元谋人:云南元谋县距今约一qi0万年我国境内已知最早人类会使用天然火北京人: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距今约70~20万年会人工取火母系:河姆渡人:浙江余姚长江流域住干栏式房屋种植水稻半坡人:陕西西安黄河流域住半地穴式房屋种植粟父系:炎帝、黄帝:华夏族人文初祖—黄帝尧舜禹:禅让制七、当堂效果检测:1、“我来自元谋,你来自周口,牵起你毛茸茸的手,爱让我们直立行走。

”这首在网络上颇为流传的诗句,让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蒙上了一层神秘而浪漫的薄纱。

下列远古人类中,生活在周口店的是()A、元谋人B、北京人C、半坡人D、河姆渡人2、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基础,被称为“人文初祖”的是3、某校历史学习小组开展“感知一qi0万年前生活,寻找远古人类足迹”活动,他们应该去()A、云南元谋B、北京周口店C、浙江余姚D、陕西西安4、“吾祖峻德,万古流芳;平定荒漠,举世称殇…造车指南,辨兆万民不易之方向。

”这是台湾的宋楚瑜祭拜何处的祭文()A、炎帝陵B、黄帝陵C、始皇陵D、中山陵八、作业:《开卷有益》本节未完成部分九、教学后记:初中历史教学创新浅析1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进行历史教学创新的前提一位著名的科学家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何一门课程,只要学生们产生了兴趣,那么教学效果会好的多。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炎、黄帝的肖像挂图、对二人陵墓的简介课件、祭奠活动的图片、禹治水的幻灯、布置学生收集我国历的传说。

一起看看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欢迎查阅!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1远古的传说【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炎、黄帝的肖像挂图、对二人陵墓的简介课件、祭奠活动的图片、禹治水的幻灯、布置学生收集我国历的传说。

学生准备:了解、收集我国古代的传说。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述法、归纳法、图示法、比较法和讨论法。

【教具媒体】计算机与课件。

【教学过程】(结合旧知识导入新课)师:前两课我们学习了关于我国远古居民和原始农耕文化的历史,我们主要是通过考古资料来了解这些历史的,在古代历史文献中并没有相关的确切的记载。

但是,从我国广为流传的大量关于远古时代的历史传说中也能找到一些重要的信息,和远古的农耕文化相印证。

传说虽然难免夸张虚构,但不少传说生动地反映了人类的历史,包含了极有价值的内容。

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远古传说(出示课题)第3课远古的传说一、炎帝和黄帝的传说1.农业起源的传说(选定一位或两位同学上台讲述炎帝或黄帝的传说,以此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联系炎帝和黄帝的传说,开展讨论,根据课本介绍的有关炎帝、黄帝的传说事迹,总结归纳炎帝黄帝对中华文明演进所做的贡献。

师:大约在4000多年前,我国大地上分布着许多部落。

相传,黄河流域的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最为有名。

华夏族的形成与炎黄部落有着密切的联系,可究竟谁的功劳谁才是真正的华夏之祖呢师:通过同学们激烈的争论,我们可以知道无论是炎帝还是黄帝都对华夏族作出了巨大贡献。

让我们一起走进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

(课件展示:中国古代地图、炎帝画像,《白虎通》记载的传说:“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老师讲解:炎帝又号称神农氏。

传说他姓姜,生下来是牛头人身。

他刚做首领的时候,人们主要靠采集、狩猎为生,经常挨饿。

想到人们今后的生活,炎帝愁得整日寝食难安。

后来经过仔细观察,他发现自然界的植物有一定的生长规律,于是他想,如果能分辨出哪些果实能吃,那些果实不能吃,将那些能吃的果实采集起来,春天把它们埋入地下,秋天就会结出果实。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优秀8篇)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优秀8篇)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优秀8篇)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学生通过学习,了解西晋、东晋、前秦、南朝的建立及更替,知道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史实。

明确淝水之战的时间、背景、经过和影响。

学习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农业、水利、手工业等发展较快的史实。

通过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了解到自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北方长期战乱、人口大量南迁及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

南迁人口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加上南方优越的自然环境和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促成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二)过程与方法1.学生分组研读“江南地区的开发”图,进一步了解阅读历史地图的方法──通过图例读地图,感知历史地图中一些直观的有效信息。

2.组织学生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另一方面用“问题解决”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相关历史知识,自主解决问题。

3.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话题:“假如我生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会不会南迁?”让学生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的严重程度,并对新知识进行迁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在探究江南地区的开发原因的过程中,认识到和平、安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

引导学生关注本地区在历史上的发展情况。

(四)教学的重点、难点及处理本课的主题是“江南地区的开发”。

本课的重点是江南地区开发的史实和原因。

本课的难点是内容多、头绪多,教学重点内容不突出。

从三国以来,江南地区逐步得到了开发,表现在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农业的发展和进步,手工业的发展等方面。

原因主要是东汉末年以来政治不稳定,加上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北方长期战乱,造成大量人口南迁,南迁人口给南方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从而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采用小组先研读“江南地区的开发”图,从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的情况入手,突出“江南地区的开发”这一教学内容。

以引导学生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为主线,将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淝水之战视为背景原因来处理,突破本课难点。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全册)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全册)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全册)第一单元人类文明的起点课时一人类的起源与迁徙教学目标1. 了解人类起源的地点和时间;2. 掌握人类早期迁徙的路线和原因。

教学重点1. 人类出现的时间和地点;2. 早期人类的迁徙路线和原因。

教学难点1. 人类起源的证据和判断;2. 早期人类的文化和生活。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人类演化树,简单介绍人类起源的历程。

2. 讲解人类起源的证据和判断:通过PPT介绍人类化石、考古文物等证据,让学生了解人类起源的判断。

3. 讲解早期人类的迁徙路线和原因:介绍人类迁徙的时间和路线,以及迁徙的原因。

4. 梳理知识点:通过练题对人类起源和早期人类迁徙进行简单梳理和巩固。

5. 布置作业:让学生阅读教材相关部分,并完成课后题。

课时二古代文明的形成教学目标1. 了解不同地区的古代文明形成的时间和地点;2. 了解古代文明的特点和发展。

教学重点1. 不同地区的古代文明形成时间和地点;2. 古代文明的特点和发展。

教学难点1. 古代文明之间的交流和影响;2. 古代文明的衰落和原因。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展示不同地区的古代文明,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解古代文明的形成时间和地点:通过PPT介绍古代埃及文明、古代印度文明等不同文明的形成时间和地点。

3. 讲解古代文明的特点和发展:介绍古代文明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和发展。

4. 比较不同文明:通过练题对不同文明进行比较和分析。

5. 布置作业:让学生阅读教材相关部分,并完成课后题。

第二单元中国古代的奴隶社会课时一中国古代奴隶制度的形成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奴隶制度的形成历程;2. 掌握奴隶社会的主要特点。

教学重点1. 奴隶制度的形成历程;2. 奴隶社会的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1. 奴隶制度和封建制度之间的区别和联系;2. 奴隶社会的衰落和原因。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PPT图片展现古代奴隶社会的生活和场景。

2. 讲解奴隶制度的形成历程:通过PPT介绍奴隶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历程,引导学生理解奴隶社会的根源和发展。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14篇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14篇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14篇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篇1活动目的1)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和发展水平。

2)初步培养观察历史文物图,搜集并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历史信息的能力。

3)在情感上感受远古祖先的勤劳智慧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贡献。

活动准备1)学生预习课文。

2)教师与学生共同搜集河姆渡人、半坡人生产生活的图片及文字资料。

并将所搜集的资料在墙报“历史园地”中展示,资源共享。

活动步骤1)通过复习山顶洞人北京人的有关知识引出人类生存问题。

2)学生自由发言,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

3)以河姆渡人半坡人为例,模拟远古居民,展示原始人类生产生活风貌。

活动过程(小游戏)1)教师指定两名学生手举北京人代表队、山顶洞人代表队的牌子入场。

2)将写有北京人、山顶洞人有关生产和生活内容的卡片分发给14名学生。

3)14名学生根据卡片所给内容,在1分钟内找到自己的队伍并亮出卡片。

4)学生评判正误并找出两个代表队中卡片内容相近的队员。

(两队中相近的内容有采集和捕猎)其余队员退场。

(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X)师: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了很多进步。

但是这个进步经过了几十万年的演变。

远古人类前进的脚步是多么艰难啊,尤其是在生产活动中,从采集到采集,从捕猎还是到捕猎。

几十万年无限的采集和捕猎有可能带来什么问题?学生讨论:(生态破坏、资源短缺、没有食物来源、人们居无定所、引发战争等)师:如果真的像同学们所想象的那样,那是多么悲惨的情景啊!师:人类的这种悲剧可以避免吗?学生讨论:(人类学会自己种植和饲养。

)师:同学们的主意真是太好了,请大家翻开课本第二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学习了这一课,同学们看一看,远古的先民们和你们的想法是不是英雄所见略同?课文的导读部分是个美丽的传说。

传说中有没有科学的东西?学生讨论:(人类发现植物的种子落地、发芽、生长、成熟、从而人工种植。

)师:据最新的考古发现,我国早在8000-7000年前,人们就学会了种植,有了原始的农耕。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优秀3篇)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优秀3篇)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优秀3篇)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和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陈胜吴广起义以及秦朝灭亡的基本历史知识,并了解楚汉之争的简单情况。

2、通过对秦末农民起义原因的分析,以及秦王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通过对材料和相关史实的研究学习,培养史料实证的能力。

2、通过数字故事,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帮助理解历史事件。

3、通过合作探究重难点问题,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到,秦朝的暴政是导致秦末农民大起义和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陈胜吴广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在我国历史上闪耀着光辉。

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秦末农民大起义。

难点:1、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原因。

2、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一秦的暴政精读课文,自主学习:(要求:看课本47~48页一目“秦的暴政”及相关史事,完成问题。

)1秦暴政的表现(简练的词句概括)2根据所给材料,回答下列问题(略)小结:秦朝的暴政表现在:1赋税沉重2徭役兵役繁重3刑法严苛4二世更残暴过渡:秦朝残暴统治下,如果你是秦朝老百姓,你打算怎么办?过渡: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秦二世时,我国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爆发了。

二、陈胜。

吴广起义精读课文,自主学习【课堂练习】七年级上历史复习教案篇二4、远古的传说①约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的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十分有名。

南方蚩尤部落力量很大。

②炎帝姓姜,制作耒耜,教民耕种被称为神农,还发明了陶器。

尝百草发现治病的药物。

黄帝姓姬,号轩辕氏创制历法,发明加工谷物和蒸煮食物的用具。

发明了铜器和车船。

③黄炎联盟构成华夏族的主干。

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

华夏族尊奉炎帝和黄帝为祖先。

④尧,舜,禹相继担任部落联盟的首领是经过部落首领们民主推选实现的,这一制度称为禅让。

初一上册历史教案(优秀7篇)

初一上册历史教案(优秀7篇)

初一上册历史教案(优秀7篇)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篇一课题清朝前期经济的发展和闭关政策教学目标1.知识识记a康乾盛世B闭关政策C资本主义萌芽2.能力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情感教育a康乾盛世B闭关政策导致中国落后重难点1.重点清朝前期的闭关政策和资本主义的缓慢发展2.难点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障碍教学过程训练引导及反馈调整指导启导疏导一、导入新课二、新授〈一〉清朝前期经济的'发展〔板书〕1、康熙帝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措施a、奖励垦荒屯田〔板书〕b、重视兴修水利c、多次减免租税d、提倡勤俭节约小结这些措施的实行巩固清朝的统治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雍正帝继承父业,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到乾隆时期社会经济呈现出繁荣景象2、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情况a、耕地面积的扩大与人口的增长b、粮食产量的大幅度提高c、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历史教案-历史,标签: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七年级下历史教案,农业的发展是手工业的前提问清朝前期的手工业比明朝更加发达,表现在哪些方面?①、鼓励商人开矿②、南京、广州的丝织业后来居上,超过苏州③、景德镇制瓷业的规模比过去大④、边疆少数民族手工业也发展起来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基础上商业业繁荣起来3、商业发展和商业城市的出现北京、苏州、扬州都是繁华的城镇4、让学生思考,集体讨论清朝前期的经济,为何能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初一上册历史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要求学生掌握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的时间、地点和历史意义。

巨鹿之战。

秦朝的灭亡。

楚汉之争。

西汉的建立。

引导学生探究秦亡的原因,培养学生初步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探究秦亡前后,项羽、刘邦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培养学生初步比较战争性质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采取学生表演《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的方法,再现历史情景,使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去感知历史、体验历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并起到艺术熏陶的教育效果。

指导学生收集与本课内容有关的历史成语典故、历史故事,发挥学生潜能,体验学习历史知识的乐趣,进而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024最新-初一上册历史教案精选9篇

2024最新-初一上册历史教案精选9篇

初一上册历史教案精选9篇“历史”是一个总称,涉及到过去的事件以及记忆,发现,收集,组织,介绍,以及关于这些事件的信息解读。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本文是勤劳的编辑帮大家找到的初一上册历史教案精选9篇,欢迎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范文:多姿多彩的艺术篇一【教学目标】一、识记与理解: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先秦至南北朝时期的艺术成就:战国编钟,秦始皇陵兵马俑,王羲之与《兰亭序》,顾恺之与《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二、能力和方法:通过指导学生鉴赏战国编钟、秦始皇陵兵马俑、《兰亭序》、《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通过对历史文物价值的讨论,培养学生历史分析、评价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杰出的艺术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陶冶情趣,养成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追求美、创造美的意识;通过对杰出艺术成就的原因分析,使生认识到人民的创造性是历史文明和历史进步的根本动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战国编钟、秦始皇陵兵马俑。

难点:王羲之、顾恺之的书画成就和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价值。

【课前准备】课前收集有关秦始皇陵兵马俑和王羲之的故事。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一、导入新课问学生,有哪些同学学过美术、音乐、书法?你们知道中国有哪些重要的美术作品、乐器、书法作品?而引入本课。

二、战国编钟指导学生阅读、观察编钟图,谈谈发现。

抽学生讲知音的故事。

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成就。

三、秦始皇陵兵马俑先阅读教材、观察书上的图,谈谈有什么感想。

教师将知识要点落实在教材上。

突出其在雕塑的崇高地位。

四、王羲之的书法阅读教材,落实知识点。

仔细观察书上的字帖,让学生畅所欲言。

抽两个学生来讲王羲之的故事。

谈王羲之的品格。

五、顾恺之的绘画阅读教材,找出要点。

教师讲解,指导学生观察两幅名画,体会之。

补充讲“三绝”。

2024年人教版初一历史上册教案

2024年人教版初一历史上册教案

2024年人教版初一历史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主要致力于达成以下三个教学目标:知识与理解:使学生能够掌握人教版初一历史上册的基本知识点,包括但不限于古代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人物、制度和文化成就,以及它们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技能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史料分析、问题探究和讨论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提高他们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和爱好,激发他们探索历史的热情。

通过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学习,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民族自豪感,增强国家意识和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中国古代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如夏商西周的更迭、春秋战国的纷争、秦汉统一等。

古代中国的文化和制度成就,如汉字的发展、儒家思想的传播、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等。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形成完整的历史发展脉络。

如何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避免死记硬背和机械记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个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有趣故事或历史趣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对新课内容的好奇心和兴趣。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本课将要学习的重点内容,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本课的基本知识点,标注不理解的地方,准备在小组讨论中提问。

教师提供学习指导和问题导向,帮助学生明确自主学习的目标和要求。

3. 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解决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互相分享学习成果。

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鼓励学生深入探究。

4. 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展示,分享小组讨论的成果和心得体会。

开展师生互动,就学生的展示内容和观点进行点评和引导,深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5. 总结提升教师对本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内容。

引导学生回顾本课的学习过程,总结学习方法和经验教训,为未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5篇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5篇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5篇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篇1●教学设计思路本课主要是通过传说故事导入,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不断地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对照课本知识独立解决问题。

并通过收集的文本和图片资料,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勾勒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生活情景。

并会进行对比。

自始自终围绕“会不会制造工具是动物和人类的区别”,“劳动创造人”展开。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基础知识。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以及独立思考和进行比较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中国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周口店北京人古人类遗址是的世界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北京人、山顶洞人。

教学难点本课的难点是所讲内容距今久远,只有依据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科学推断并结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才能理解和掌握本课的基本内容。

●教学方法识图分析法、讨论归纳法、联系对比法、阅读讲解法。

●教学媒体1、教具准备投影仪、多媒体电脑。

2、素材准备“女娲造人”、“亚当、夏娃”、北京人生活相象图、“山顶洞人生活想象图”、“山顶洞人头部复原像”的图片;“北京人与原始人”及“北京人”视频。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结构与过程新课导入:我们伟大祖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

按照古代的传统说法,从传说中的黄帝到现在,大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通常叫做“上下五千年”。

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里,有许多动人的有意义的故事。

其中有许多是有文字记载的。

至于五千年以前远古时期的情况,没有文字记载,但是也流传了一些神话和传说。

譬如,我们人类的祖先,究竟是从哪里来的?那么同学们,有谁知道:“盘古开天辟地”和“女娲造人的故事”?学生讲述,老师总结并补充《圣经》中关于上帝造人的故事。

(展示“女娲造人”和“亚当、夏娃”的图片)神话毕竟只是神话,现在谁也不会相信真有这样的事。

那么,人类历史究竟应该从哪儿说起呢?后来,科学发达了,人们从地下发掘出来的化石,证明人类最早的祖先是一种从古猿转变而来的类人猿。

2023最新-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最新7篇】

2023最新-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最新7篇】

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最新7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牛牛范文为您带来了7篇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初一上册历史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能力。

2、过程与方法:层层设问启发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合作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法突破对重难点的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北魏孝文帝改革所推动的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从而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历史价值观。

[重点难点]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如何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方法]讨论-引导-活动探究法[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公元420年开始,我国南方经历了哪几个朝代?都城在哪?历总称什么?二、导入新课北魏统治北方时期,民族融和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其原因是什么呢?历的孝文帝改革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究竟起了什么作用呢?今天这节课就要解答这些问题。

三、探讨新课:提问:淝水之战以后,北方处于什么状态?设问:结束北方混乱局面的是哪一政权呢?(学生答)正是鲜卑拓跋部建立起来的北魏政权。

1、你知道吗,北方是怎样统一和融合的?下面大家阅读课文,分组解决以下问题,并且每个学习小组还可以围绕主题提出你们更感兴趣的问题来共同探讨解决?(时间五分钟)鲜卑族是如何兴起的?北魏政权是何是建立的?北魏是怎样统一北方的?是在何时?结合课文的图文资料谈一谈这种变化对你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了哪些影响和冲击。

2、北魏政权为什么要迁都呢?想一想孝文帝的大臣们会同意迁都吗?假如不同意,动动脑筋想一想孝文帝会用什么理由来说服的大臣?北魏政权迁都洛阳后,你以旅游者的身份谈一谈哪里都发生了那些巨大的变化?3、孝文帝的改革措施A:政府规定,官吏按季度领取俸禄,严禁_;B: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C:北魏孝文帝于494年迁都洛阳,并要求鲜卑人采用汉姓、学说汉话、改穿汉服,提倡同汉族通婚。

七年级上册教案历史(优秀6篇)

七年级上册教案历史(优秀6篇)

七年级上册教案历史(优秀6篇)七年级上册教案历史篇1[知识与能力]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批判地继承曹操、诸葛亮的道德、精神;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教具]地图册、官渡、赤壁之战相关多媒体、三国鼎立图[授课过程]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第21课三国鼎立,就是那像一个圆鼎的三条腿分立似的分布在中国大地上的三国。

今天我们共同讨论这课的内容。

3、讲述新课:三国鼎立是哪三国?同学们是知道的,但未必清楚,请翻翻课本找到关于三国建立的那一段,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讲讲。

220年曹丕建魏,都:洛阳;221年刘备建立蜀国,都:成都;222年孙权建立吴国,都:建业。

播放多媒体《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是非成败转头空,转头之间或得或失,这个道理突出的表现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两大战役中。

这两大战役都有曹操这个主角,大概同学们对曹操也很有兴趣,先从课文中找出这两个战役的年代。

(官渡之战在200年,赤壁之战在208年)相距仅八年的两战,曹操呢?前者以少胜多,后者以多败于少,这是为什么?请大家评论,我们先说说官渡之战。

(留出一段时间让学生准备,后由学生发言,讲述故事。

)208年,孙刘联军在长江边的赤壁与曹操对垒。

请大家先谈一下在这一战中居于优势的曹操,弱点在哪里?赤壁之战经过、结果又如何?(先观看多媒体诗词大江东去,后由学生发言)接下来我们一块了解魏蜀吴三国经济的发展情况。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课教案5篇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课教案5篇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课教案5篇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课教案篇1一、识记和理解1、记住春秋时期的起止年代,春秋五霸的名称。

2、理解齐桓公为什么能够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3、理解越王勾践能够转败为胜,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的原因。

4、了解“退避三舍”“一鸣惊人”“问鼎中原”等成语的来源。

二、能力与方法1、通过阅读教材上的材料,培养阅读、分析和理解能力。

2、通过学习管仲改革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3、通过学习城濮之战,初步了解、分析和评价古代战争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学习齐、鲁、越国的发展史,认识到改革对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我们今天的改革是为了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推动我国社会进步。

2、我们只有积极投身改革,才能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3、通过了解齐桓公与管仲的关系,认识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4、通过学习勾践的事迹,从小要树立远大理想和不畏艰险、奋发图强、持之以恒的优良品质。

教学重点及难点一、教学重点:“春秋”和“春秋五霸”;齐桓公首霸二、教学难点:王权衰落的原因、表现及影响课型新课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建议学生采取绘画、表演等方式来展现春秋时期的成语故事。

2、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准备活动。

3、教师制作多媒体。

学生准备:1、提前查阅资料,对春秋时期的成语故事进行熟悉。

2、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成语故事短剧。

教学方法讨论法、表演法、讲解法、提问法教学时间1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在上一节课我们讲到了周幽王的故事,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之后他的儿子宜和他的外公申侯领犬戎大军攻破镐京西周灭亡,西周灭亡之后,中国历史又进入了春秋时期,那为什么这一时期在历被称为春秋呢?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与我国的文学家、历史学家郭沫若有关,说:郭沫若有一次到上海的普陀山游玩,半路上拾到一封女孩的绝笔信,经打听郭沫若找到了这个女孩,经过反复劝解,最终让女孩放弃了轻身的念头,临走时郭沫若送给女孩一首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的一副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书楚”。

2023七年级历史上册优秀教案(6篇)

2023七年级历史上册优秀教案(6篇)

2023七年级历史上册优秀教案(6篇)2023七年级历史上册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在掌握和了解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的基础上,分析商鞅变法的成败,以掌握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创设问题情境,培养解决历史问题,再实践前人的创新过程的探究式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培养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

[重点和难点]本课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本课难点:封建社会的形成。

[教法学法]分组导学,学生自学探究。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具]地图册、我国春秋、战国相关多媒体、形式图[教学设计]课前准备:教师查阅书籍、报刊、网站等,收集相关资料。

了解学生的准备情况以便能及时、准确地对学生的资料作出评价、指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方式,春秋战国时代也是一个大变革时代,让我们了解当时的改革是怎样推动社会进步的.二、展现大变革的时代背景通过学生角色[奴隶、统治者、新兴地主]扮演,展现大变革的时代背景1.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水平提高。

奴隶生产积极性不高。

2.奴隶主大量开垦私田,改变剥削方式,成为新兴地主。

3.统治者统治面临危机。

[公田不治诸侯争霸]三、讨论问题:假如你是当时的统治者,怎样解决这些社会问题?通过学生讨论,得出结论,要变法改革。

四、指出当时各国都进行了变法,提问最彻底的变法在哪国?引出秦国商鞅变法。

二组同学介绍商鞅。

[以多种形式展示]商鞅最主要的功绩是变法.,那么变法的具体情况怎样?讨论:假如你是商鞅,你会采取什么措施?学生讨论,制定变法措施。

用多媒体展示商鞅变法内容。

1、背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奴隶主将新新开垦出来的田地变成私产并出租,这些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租种地主土地的人们成为农民。

2、时间---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变法。

3、变法的内容,课本把它归纳成为三条。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精选11篇)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精选11篇)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精选11篇)初一上册历史教案1【自主回顾】(一)、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二)、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三)、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分立与民族交融;教师出示图片,边看边讲,以及让学生回答这是哪一时期,有哪些文化。

【合作探究】1、为什么说,中国早在古代,就有世界上最新进的技术,而且至今保持在领先地位?2、我国医术高明的医生,常被人说是:“神医扁鹊,起死回生。

”后人为什么这样崇拜?3、从节气的产生,可以得出怎样的历史判断?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小结提升】了解各种历史事件的发生,都对今后的历史朝代产生了哪些影响。

有什么意义?【巩固练习】1.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目前,在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 )A.北京人B.蓝田人C.元谋人D.山顶洞人2.最早种植水稻的人是( )A.北京人B.半坡原始居民C.山顶洞人D.河姆渡原始居民3.在传说中,炎帝和黄帝是( )的部落联盟首领A.黄河流域B.长江流域C.珠江流域D.淮河流域4.公元前21世纪比公元前16世纪( )A.晚500年B.早5000年C.早500年D.晚5000年5.把商朝的都城迁到殷的是( )A.文王B.伊尹C.盘庚D.纣6、秦灭六国,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在( )A.公元前230年B.公元前221年C.公元前207年D.公元221年7.史领导载的“公作则迟”“分地则速”现象发生在( )A.商朝B.西周C.春秋战国D.夏朝8.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 )A.司母戊鼎B.四羊方尊C.可烧炭火的青铜器D.三星堆青铜立人象9.要研究商王的活动,最有说服力的文字资料的( )A.《史记》B.《资治通鉴》C.甲骨文D.铭文10.我国古代闻名于世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处于战国时期的( )A.齐国B.楚国C.赵国D.秦国11.“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岳麓版七年级上册七年级上册历史目录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3)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11)第3课神奇的远古传说 (14)第4课夏传子,家天下 (20)第5课公元纪年法第6课西周的分封 (23)第7课甲骨文与青铜器 (25)第8课春秋战国的纷争 (27)第9课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29)第10课春秋战国时期的文艺和科技 (31)第11课百家争鸣 (34)第13课六王毕四海一 (36)第14课伐无道.诛暴秦 (40)第15课汉武帝“大一统” (42)第16课丝绸之路的开辟 (45)第17课评价历史人物—评秦始皇 (48)第18课秦汉的科学技术 (52)第19课秦汉时期的宗教、史学和艺术 (54)第20课三国鼎立 (61)第22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66)第23课江南地区的开发 (69)第24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科学和艺术 (71)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本单元主要讲述我国境内原始居民的生活地域、生产和生活状况以及原始的民主政治,涉及到的历史遗址、神话传说较多。

教材是以原始居民的生活年代、地域分布以及生产、生活状况为线索来讲述的。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生产状况和生活状况,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产状况以及华夏文明的起源。

教学难点为:使学生初步认识神话传说和历史事实之间的联系。

教师在讲述时,首先,要抓住本单元的线索,即对原始人类的生产状况和生活状况进行分析讲解,以便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知识。

其次,要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直观式教学、启发式教学、辩论式教学等等,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感悟知识,提高能力。

再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共3课和一节活动课,每课1课时,共4课时。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元谋人的发现与距今的年代,北京人的发现、地点与距今年代,北京人使用石器和天然火以及北京人的群居生活:山顶洞人的距今年代、发现地点,山顶洞人的石器、磨制技术和人工取火;山顶洞人过着氏族生活。

通过学习本课初步培养学生理解、认识历史领域内各种不同知识范围的能力以及观察、想象能力和比较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阅读,可以接触考古知识、神话传说、古史资料、历史地图、文物插图等各类与历史有关的知识,扩大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重视历史课的学习。

2、过程与方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围绕“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状况”这条主线进行讲解,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山顶洞人比北京人的进步性有哪些”。

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我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是目前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我国历史可以追溯到一百七十多万年以前,以此激发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2)通过认清劳动创造世界和人类本身这一真理,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和生活状况。

2、难点:认识劳动在人类产生过程中的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教与学互动设计】(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导语一展示远古人类的头部模型。

设问:这是什么时候的人类头部模型?那时侯,我国境内有哪些远古人群?他们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又是怎样的呢?请大家阅读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导语二播放一段有关远古人类社会生活的课件,然后提问:该片段反映了我国远古人类怎样的生产和生活状况?他们生活在什么时候?请大家预习课文。

导语三人从哪里来呢?目前有两种说法:一是人由神创造的,像西方的“上帝造人说”,我国的女蜗造人。

二是人是古猿进化而来的,你同意哪一观点?学完了本课,你或许可能找到答案。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我国最早的人类(1)我国最早的人类是什么人?他们生活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学生根据课本回答)(2)那么,他们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又是怎样呢?(学生看书、讨论、交流、教师小结)据考古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在元谋人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发现了一些粗糙的石器,以及大量的炭屑和两小块烧过的骨头,表明元谋人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知道用火了。

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历史体验】下面,请同学们在我的描述中想像古猿是怎么样变为人类的,请同学们闭上眼睛。

“大约在二三百万年以前,由于宇宙星球的变化,地球内部的岩浆发生剧烈变化,引起了地壳的异常变动,有些海洋在隆起,有的陆地在沉沦,火山在喷射,风雪在呼啸。

一片片的森林在毁灭,一群群的动物在奔逃……后来,地球又经历了一个冰川横行的时期,从两极而来的冰流以排山倒海之势向赤道冲去,淹没了大块森林和陆地,但在行进中又遇到了重重阻力,未能到达亚热带地区。

自然界的变化,改变了古猿的生存环境。

”古猿是在森林里生活的动物。

有些地区的森林没有遭受到这场“自然灾害”,生活在这里的古猿继续沿着猿的方向缓慢地向前发展,逐渐演变为现代的猿类。

那些丧失了森林的古猿不得不从树上来到地面,开始过着流浪生活。

在艰难的生活道路上,有些古猿死去了,活着的古猿为了适应新的环境,逐渐学会了利用前肢来采集动物和捕捉动物,并用前肢来折树枝和选取石块作武器,以抵御野兽的侵袭,这就要求用后肢来支撑身体和行走。

于是,前肢和后肢的分工逐渐出现了。

这种分工导致了前肢的进一步解放和后肢的直立行走。

而直立行走和手脚分工又引起了整个身体结构的变化。

肉食促进了大脑的发育。

在长期的演进过程中,慢慢地大脑产生了初级的意识,要求把看到的事物和联合行动的愿望表达出来。

经过简单呼叫,手势表达的长期演进,逐渐地发出一个个清晰的音节,从而由一定的音节和一定的内容相结合的语言产生。

语言在劳动之时并与劳动一起出现、成熟,成为由猿到人这一根本变化的推动力。

经过漫长的过程,这些古猿在劳动中进化为人类。

【注意】在描述中,速度要放慢,声调要深沉,感情要丰富,表述结束过一会儿再让学生睁开眼睛。

(3)那么,怎样理解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会制造工具呢?(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教师归纳)制造工具本身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只有人类能够制造工具、使用工具改造自然。

即使是再聪明的动物也只能利用工具,而且必须经过长期训练。

因而会制造工具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

〖想一想:〗动物园里的黑猩猩也能利用竹竿或木棍打下树上的野果子,这是否表明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消失了呢?【点拨】某些动物利用现成的工具获取食物,是生存的需要,是动物的本能。

而且动物只能简单地利用现有的工具,并不能对工具进行加工改进,更不能制造出任何一件简单、粗糙的工具。

只有人类才能根据实际需要,制造和利用工具,改造自然。

因此,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没有消失。

2.北京人(1)1929年,在北京西南周口店一个洞穴里,年轻的考古工作者裴文中先生惊喜地发现了一个完整的远古人类头盖骨化石,轰动了全世界。

从此,“北京人”名扬世界了。

那么,“北京人”生活在什么时候呢?又长什么样子呢?请看头像模型。

[展示古猿头像,北京人头部复原像模型][师问]北京人与古猿相比,面部有什么特点呢?(学生观察、比较、讨论,教师小结)北京人前额低平、后倾,眉脊高突,吻部前伸,没有明显下额。

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前的北京人,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北京人手脚分工明显,他们不再像古猿那样爬行,而是用腿走路,用手制造和使用工具,从事生产劳动。

(2)那么,北京人能够制造哪些工具呢?他们又怎样生活呢?请大家结合投影,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

〖投影〗《北京人用火追逐野兽》图[师问]从图片中可以看出,北京人使用了哪些生产工具?[生答]石块、木棒、火把。

[师问]从图片中可以看出,北京人过着怎样的生活呢?[生答]群居生活。

(3)北京人为什么要过群居生活呢?(学生看书、思考、讨论,教师归纳小结)北京人使用的工具极其简陋,生存环境极其恶劣,常常受到来自大自然的各种威胁。

在这险恶的环境下,只靠个人的力量,无法生活下去,因而他们必须群居在一起。

这是由当时的生产状况决定的。

北京人的这种群居生活,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会。

(4)北京人已经会使用火,他们用火干什么?有什么意义?(学生依据教材回答)〖议一议〗北京人使用的是天然火,他们是怎样保存火种的呢?【提示】雷电可以使森林着火;人骨和兽骨含有大量的磷,在高温炎热的天气里可以自燃;这些自然现象都为北京提供了天然火种。

有了火种,北京人就能使用天然火,而且还学会了保存火种。

他们用干燥易燃的花草、树叶把火种轻轻盖上,让他们冒着轻烟。

这可是件技术活,需要有经验的长者担任。

到用火的时候,就用劲吹煽,让火种再烧起来。

有了火,北京人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

【体验设想】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学生回答示例】天亮以后,北京人开始成群结队往外走,一部分人去狩猎,一部分人去采集,到天黑以后,采集狩猎等寻找食物的人都回到洞中,把采集到的野果分给大家。

几个壮年男子把打到的动物剥皮,把肉割开,放在洞口的火堆上烧烤。

熟了以后,根据每人的具体情况分开。

当人们填饱肚子以后,便就着火先进入梦乡,由于洞口的火堆整夜不熄,远处的野兽是不敢问津的。

北京人的衣服一是把植物枝叶系在腰间,这类衣物不能抵御严寒,但多少可以起一点作用,而且容易得到。

二是把猎到的动物剥皮后吹干稍稍加工当作衣服。

在食物方面,一靠采集,二靠狩猎。

住的是天然的山洞。

【点拨】想象一定要符合当时的历史条件,要符合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人们的生活习惯。

(1)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除了元谋人、北京人外,祖国境内的原始人类活动遗址还分布着好多,山顶洞人就是其中之一。

那么,山顶洞人生活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长什么摸样?(学生看书回答)(2)[投影]《山顶洞人的生活》[比一比]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的生活有哪些进步?[提示]从生产工具上看,山顶洞人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已会人工取火。

从劳动对象上看,山顶洞人不仅采集、狩猎,还会捕鱼,劳动对象的范围扩大了。

从活动范围上看,山顶洞人能走到很远的地方同别的原始人群交换生活用品,活动范围扩大了。

从生活上看,山顶洞人已用骨针缝制衣服,懂得爱美,死后还要埋葬。

(3)山顶洞人是怎样组织在一起生活的呢?(学生看书、讨论、交流,教师小结)山顶洞人生活的集体,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

也就是说,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之间都有着血缘关系,彼此都是亲属。

这样,有着血缘关系的一群人生活在一起就构成了氏族。

一个氏族有几十个人,由共同的祖先繁衍下来。

他们居住在一起,使用公有的工具,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

[想一想]氏族成员为什么要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点拨]因为山顶洞人的生产工具极其简陋,仅凭单个人的力量很难获得食物,因而他们必须共同劳动,所得食物必然共同分配。

在分配过程中,谁也不能多占,否则就会有人饿死,从而削弱整个氏族的力量,氏族就有灭亡的危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