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制度)简论我国的调解制度状态及其改良
论我国大调解机制运行的现状及完善措施

义的 “ 大调解 ”是指在 党委 、政府 的统 事人 信服 。但 是 ,行政调 解属 于行 政行 日起 , 正 义 便 是 法 律所 追 求 的 永 恒 目
一
领 导 下 ,由政法 综合 治理 部 门牵 头协 为 ,其达成 的调 解协 议 、做 出的处 理决 标 。大 调 解 机 制 的 建立 也应 体 现 社会 正 义 目标 。其 三 , 效率 。 “ 到 的 正 迟 行 中 ,要 努 力 探 求 如 何 以最 少 的 纠纷 解 决 成 本 获 取 最 佳 收 益 , 以实 现 社 会 2 基本 价值 . 基 本 价 值 , 即 通 过 制 度 的 运 作
司 法 调 解 又称 法 院 调 解 , 是 指 法 效 果与 法律 效 果 的完美 统一 。
作在 预 防和 解 决纠纷 中 的双 重功 能 。人 院在 审理各 类案 件时 , 由法 院主 持 ,当 民调 解 、行 政 调 解 、 司法 调 解 在 制 度 事 人平 等协 商 ,达 成协 议 ,从而 解决 纠
论 我 国大调 解机制运 行的现状及 完善措施
国 庆 中共 南 阳市委 党校
【 摘 要 】大调解机制的本质在于调解。调解作为一项法律制度 ,在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做 出了突出贡献。在 当前国内社会矛盾 凸显期 ,建立健全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 ,积极构建人 民调解、行政调解和 司法调解 三位一体”的大调 解机制 ,对于发挥整体优势 ,有效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有重要现实意义。 【 关键词 】大调解 ;价值 ;问题 ;衔接机制
设 置 上 是 相 互 联 系 、 互 为补 充 、 协 调 纷所进 行 的活动 。在 民事诉 讼 中, 司法 在 追 求 实 体 公 正 过 程 中所 实 现 的其 他
我国现行大调解制度的反思与改进

我国现行大调解制度的反思与改进当前,在我国,调解已成为解决民事、经济等纠纷的一种重要方式,可以有效地缓解法院的压力,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利。
然而,现行大调解制度也存在一些不足,需加以反思和改进。
首先,现行大调解中,调解人的素质和能力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例如,《民事诉讼法》规定大调解应由人民调解员或其他拥有法律、经济等相关专业知识的专家组成,但是,现实中有些人民调解员缺乏专业知识,缺少对法律的深入理解,难以正确处理复杂案件。
此外,现有的调解机构中,由于人力资源短缺等原因,调解人员与案件的匹配度不高,导致调解效果不佳。
另外,现行大调解制度下,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分配不够公平。
调解过程中,调解人常常采取压缩双方的要求、中立调解等方式,但是有时候这种方式可能不利于相对弱势的一方。
例如,“谷歌地图损害名誉”案中,原告外包公司提出的赔偿要求被调解人员压缩,调解结果并不具有公正性和合理性。
最后,现行大调解制度对于处理网络纠纷等新型纠纷的能力还不够强。
网络纠纷具有匿名性、证据难查等特点,给调解人员造成了很大的难题。
例如,近期热议的“Papi酱解约事件”中,双方如何权衡名誉权与合约法律效力,如何判断网络被访问量基数等问题,都需要调解人员拥有丰富的网络常识和不断更新的调解技术。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加以改进。
一方面,应当注重提高调解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考核机制,培养更多法律、经济等领域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应该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调解机构能力和水平,提高对复杂纠纷和网络纠纷的处理能力,让调解更加客观、公正、合理。
同时,改革调解协议内容,制定更加符合法律规定的协议,使其能够更好地保护当事人的权益。
总之,现行大调解制度在实践中取得了不小的成功,但还需要我们不断反思和改进,让其更好地发挥优势,解决社会纠纷问题。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积极发挥大众调解组织的作用,鼓励更多社区、村庄、企业等组织建立自己的调解机构,增加调解人员的数量,提高调解机构的容量。
论我国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及其制度完善

论我国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及其制度完善调解是天然的社会救济方法和机制,也是社会救济的主要形式,它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1]调解在中国绝不仅仅是一种纠纷解决的技术或方式,而是社会治理的一种制度性或体制性存在。
用调解的方式解决社会矛盾纠纷,已成为许多国家认同的较好方法之一,成为当今各国司法改革的一种趋势。
因此,研究调解,决不能仅仅着眼于程序的层面,而必须将其视为社会治理机制中的一环,结合社会转型的背景情展开。
一、人民调解委员会与社会矛盾纠纷调处中心的关系我国现行的人民调解制度,在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群众自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中做出了突出贡献。
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社会纠纷日益复杂,社会各方力量均应积极参与到纠纷化解工作中,形成大调解机制,其解决机构为调处中心。
(一)两者的职能定位不同。
村、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是调解民间纠纷的群众性组织。
其主要职能是在人民调解委员会主持下,依据法律、政策和社会公德,对民间纠纷进行规劝疏导,促使当事人互谅互让、解决纠纷的群众自治活动。
通过对民间纠纷的调解,实现人民群众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约束,具有及时、经济、和睦关系的特点和优势,能有效地将民间纠纷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解决在激化之前,从而与诉讼制度相互补充、相互配合,构筑维护社会稳定的长效机制。
因此,村、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是解决民间纠纷的具体办事机构。
社会纠纷调解中心是由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综治办组织协调,以司法为民为依托、有关职能部门参加的合力解决重大、疑难矛盾纠纷的调解工作机制,是党委政府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解决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一个有效抓手。
其职能主要是协调有关部门,发挥合作优势,齐抓共管,走横向联合、优势互补之路,增强调解工作的实效。
它具有主导性、多无性、联动性和广泛性等特点。
因此调解中心是基层党委政府转变施政管理方式、依法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
(二)两者的性质不同。
我国的法院调解制度

我国的法院调解制度我国的法院调解制度是指法院通过调解程序,依法对当事人之间的争议进行调解和解决的一种法律制度。
我国的法院调解制度已经在中国大陆地区得到广泛应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为解决当事人的纠纷提供了便利和有效的途径。
本文将从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背景、特点、优势及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一、背景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密切相关。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各类纠纷逐渐增多,而传统的诉讼方式难以满足当事人的需求。
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开始尝试推行法院调解制度,以期通过调解的方式解决纠纷,减轻法院诉讼负担,提高诉讼效率,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此后,我国的法院调解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为当事人提供了更加便利、高效的法律服务。
二、特点我国的法院调解制度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1. 法定程序我国的法院调解制度是在法律框架下实施的,相关程序和规定均由法律予以明确。
这就意味着法院调解的过程和结果具有法定效力,得到法律的认可和保障,能够为当事人解决争议提供法律依据。
2. 自愿参与法院调解是在当事人自愿的基础上进行的,法院不会强制当事人接受调解,而是通过争议型和非争议型等不同方式,鼓励当事人自愿参与调解,最终达成解决争议的协议。
3. 程序灵活法院调解的程序相对灵活,可以根据当事人的具体情况和争议的性质,采取不同的调解方式和形式,以最大程度地满足当事人的需求。
4. 结果约束法院调解的结果一经达成,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应当按照达成的协议履行自己的义务。
法院也会对调解协议的执行进行监督和跟踪,确保协议得到有效执行。
三、优势我国的法院调解制度在解决纠纷方面具有诸多优势,主要包括:1. 保护当事人权益通过法院调解,当事人在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可以达成双方认可的协议,保护双方的合法权益,减少矛盾和冲突。
2. 提高诉讼效率法院调解能够有效减轻法院的诉讼负担,提高诉讼效率,缩短纠纷解决的时间和成本,有利于法院更好地处理其他案件和提高司法效率。
论法院调解制度的改革

论法院调解制度的改革引言在我国法律系统中,法院调解制度一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法院调解制度也在不断改革与完善之中。
本文将探讨法院调解制度的改革方向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法院调解制度现状1.1 法院调解制度的定义法院调解制度是审判机关在审理民事案件时,为当事人化解矛盾纠纷所采取的一项非诉讼和平解决争议的方式。
1.2 法院调解制度的作用法院调解制度使当事人得以在法庭之外,通过与对方当事人进行协商,寻求和解的方式来解决争议纠纷。
法庭只有在当事人协商无果的情况下,方才会介入调解。
1.3 法院调解制度的应用范围法院调解制度适用于各类民事案件,包括但不限于婚姻家庭、劳动纠纷、借款纠纷、房产纠纷等。
二、法院调解制度存在的问题2.1 法官调解能力不足法院调解制度需要法官具备卓越的调解能力和经验。
然而,由于当今中国法官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很多基层法院调解工作能力欠缺,导致调解效果不佳。
2.2 法官自身利益问题一些地方基层法院存在收受好处费的乱象,这些法官把调解当成了一种“变相收费”的手段。
在这种环境下,调解往往就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无法有效地化解矛盾纠纷。
2.3 调解协议的合法性问题在一些地区,由于调解结果不公等问题,导致调解协议不受当事人认可,随后产生法律争议。
这时,法院调解的作用就不明显了,难以起到化解矛盾的作用。
三、法院调解制度的改革方向3.1 提升法官调解能力加强对基层法官的培训和考核,提高其调解能力和专业水平。
其次,应注重新增法官和年轻法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培养,根据不同工作地域、类型和案件的需要,推行分工化、专业化的培训和服务。
3.2 加强对调解工作的审查和监督要明确调解的程序和要求,并建立调解评估和监督机制,通过实行上级对下级法院的鼓励奖励和问责评价机制,提高调解工作的质量,确保调解的公正性和合法性。
3.3 推动法律援助体系建设建立“法律援助-调解-法院裁判”三位一体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使当事人可以依法享有合法的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
简论我国的调解制度现状及其改良.doc

简论我国的调解制度现状及其改良-民事调解(以下简称“调解”)是指在法院审判人员主持下,双方当事人就民事争议自愿平等协商,达成协议并经人民法院予以确认,以解决纠纷终结诉讼程序的一种诉讼活动。
它是我国民事诉讼中最具有中国特色的一项制度,对于钝化当事人之间的矛盾,及时化解民事争议,提高办案效率,降低诉讼成本,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巨大作用。
其含义是:1、是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和经济案件所进行的诉讼活动,相对于裁判而言,是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的一种方式,在诉讼中,审判人员为了解决案件纠纷而对当事人进行疏导、教育等工作,其结果是不管当事人是否达成协议,这种活动即为调解。
2、调解是结束案件的一种方式。
法院通过向当事人宣传社会主义法制和进行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使双方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从而结束诉讼活动。
调解具有以下特点:1、调解是在当事人起诉、应诉、人民法院将案件受理后进行的一种诉讼活动,它贯穿于审判活动的各个阶段;2、调解是在人民法院主持下严格按照民事诉讼法规定的程序进行,法院审判人员始终在调解程序中居于主导地位;3、调解协议是双方当事人自愿达成的,不得违反法律的规定,也不得借调解规避法律,调解协议达成后,一般应当制作调解书,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即具有法律效力。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公平、正义等现代司法理念的确立,原有的调解制度日益暴露出诸多局限性,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生活的需要,亟需改革。
一、现行民事调解制度利益分析。
调解是我国司法工作的优良传统和成功经验,实践证明搞好调解具有重大意义。
1、调解有利于迅速彻底解决纠纷。
民事调解是人民法院对当事人进行法制宣传和说服教育工作,是双方当事人在平等自愿基础上达成协议,解决纠纷。
同时,由于以和解方式结案,不存在上诉问题,减少了诉讼程序,接生了人力物力和时间,可以提高人民法院办案效率。
2、有利于安定团结和生产建设。
民事调解是在查明事实和分清是非的基础上进行的,在调解中,人民法院通过对当事人进行法制宣传和思想教育,可以促使当事人提高思想认识,消除隔阂,从而增强人民之间的团结,调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积极因素。
调解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和完善

近几年来,法院的调解结案率不高,为了提高调解结案的比例,我院在每年的岗位目标责任管理制度中还专门规定了民事案件调解结案应达到的比例,但年终总结时往往未达到年初下达的指标。
究其原因,主要是民事调解制度在法律规定上过于原则,实践中难以把握尺度。
由于这一根本的原因未解决,法官不愿做深入的调解工作,调解成为审判程序中一带而过的走形式,当事人对调解制度亦持怀疑态度,不愿接受调解。
如何发挥调解在化解矛盾、平息纠纷中的重要作用,笔者认为,有必要对现行调解制度的某些规定进行改革和完善。
一、我国民事诉讼调解制度的法律依据我国民事诉讼调解制度的法律规定主要是在《民事诉讼法》第八章中,其中最重要的规定即为第八十五条、第八十八条、第八十九条,这三条综合起来,内容有三:1、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根据当事人自愿的原则,在事实清楚的基础上,分清是非,进行调解;2、调解协议的内容不得违反法律规定;3、制作调解书应当写明案件的事实。
二、民事诉讼调解制度立法上存在的问题及改革与完善第一,民诉法第八十五条、第八十九条存在的问题。
我国民诉法第八十五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根据当事人自愿的原则,在事实清楚的基础上,分清是非,进行调解。
”笔者认为,该条款规定调解也应事实清楚,分清是非,显然过于苛刻,实践中难以操作,且存在不合理之处。
事实清楚和分清是非责任,是人民法院对案件进行判决时应遵循的原则,而不应作为调解结案的必备条件。
有些案件在法院开庭审理之前,案件事实尚未查清、是非责任尚未分清,双方当事人就达成了和解协议,这是当事人对自己的实体权利和诉讼权利进行的处分。
民事审判的基本原则就是应当充分尊重当事人对自身权利的处分,如果当事人并不要求法院查清事实,分清责任,人民法院利用职权执意而为,显然没有什么意义。
还有可能在法院认定各方当事人的责任时,造成部分当事人不满,使已经和解的当事人因认为法院认定其责任过重或过轻而反悔。
被认定责任重的一方,会对法院的责任认定不服,相反被认定责任轻的一方,则认为自己还应获得更大的利益而放弃调解,以便从判决中获得更多的利益,使得调解最终不成功。
行政调解管理制度

行政调解管理制度一、行政调解管理制度的概念和意义行政调解是一种非诉讼方式的争议解决方式,是指在行政机关对行政执行活动中引起的纠纷进行调解的过程。
行政调解的特点是快捷、廉价、灵活,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和约束力。
行政调解不仅可以节约司法资源,减轻法院工作负担,还可以增加当事人对冲突解决的满意度,提高社会和谐稳定水平。
行政调解管理制度是指对行政调解工作进行规范、管理和监督的机制和规定。
行政调解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提高调解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国家法治建设。
二、我国行政调解管理制度的现状和特点我国的行政调解管理制度主要由国务院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人民调解委员会等机构负责管理。
国务院行政机关负责对行政机关内部的纠纷进行调解,司法机关负责对涉及行政法律关系的纠纷进行调解,人民调解委员会负责对社会部门和个人之间的纠纷进行调解。
我国的行政调解管理制度具有明确的管理职责和分工,管理体系较为完善。
我国行政调解管理制度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 调解权力明确:我国的行政调解管理制度规定了调解的主体和范围,明确了调解权力的行使范围和程序,保障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2. 调解程序简便:我国的行政调解管理制度注重实效,简化调解程序,提高调解效率,使当事人能够及时得到纠纷解决的机会。
3. 调解结果具有约束力:我国的行政调解管理制度规定了调解结果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和约束力,对当事人有一定的法律拘束力,保障了社会和谐稳定。
4. 调解机构独立公正:我国的行政调解管理制度规定了调解机构的独立性和公正性,保障了调解工作的公正性和客观性,提高了调解的合法性和公信力。
三、我国行政调解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尽管我国的行政调解管理制度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1. 调解机构的职能不清晰:我国的行政调解管理制度中存在一些不同机构之间职责重叠、互不协调的情况,导致调解工作效率低下。
论中国的调解制度

引言调解制度是指经过第三者的排解疏导,说服教育,促使发生纠纷的双方当事人依法自愿达成协议,解决纠纷的一种活动,且具有自愿性、合法性[1]。
我国在数千年文明传承过程中有着调解解决矛盾纠纷的传统和文化,并随着不同时期社会的变化而逐步完善调解的方式、方法。
而到了当代社会,我国在依法治国的总体框架下,制定了调解制度的相关法律法规,调解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充分的发挥了调解制度柔性解决纠纷的独特作用,逐步形成了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等多种方式并存的调解体系。
共同为维护社会稳定、增强人民内部团结、防止矛盾激化、推动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一、调解制度的意义当代的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进入快速发展的时代,但是由于社会各方面建设的基础较为薄弱,各种体制、利益的调整及各种思想的碰撞随着社会转型期的到来使新类型的社会矛盾和纠纷的不断涌现,因此,正确认识调解的作用,并对其进行创新,充分发掘传统法文化中的本土资源,完善并进一步发挥现有的调解制度的作用,有效地解决社会纠纷,缓解社会矛盾,并通过调解促进政策法令的宣传教育[2],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调解制度存在于中国的独特文化土壤随着科技高速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不同国籍,不同肤色的人们加快了交流的步伐。
随之而来的是不同文化和意识形态更加激烈的碰撞在一起,而法治形态作为社会发展的产物自然也加入其中。
近代的中国作为典型的外源性法治发展的社会,存在上千年的中华法系随着中国屈辱的历史的开始而逐步瓦解,取而代之的是不同国家的法治思想出现在中国不同版本的法律条文中。
特别是建国以后,我国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以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思想,并在法学理论和法治实践活动方面大量借鉴欧洲大陆法系的内容。
然而无论外源性的力量多么强大,当其降落到中国这片土地上时,必然受到中国固有思想的修饰。
调解制度并非是我们当代社会开始实施的,在源远流长的法治历史中,调解制度身处其中占据着较为重要的作用。
我国农村人民调解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我国农村人民调解制度的改革与完善一、我国农村人民调解工作的现状人民调解制度作为一种诉讼外的纠纷解决制度,在农村民间纠纷的解决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为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法制建设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但是,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农村民间纠纷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对人民调解制度的设置及工作的开展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现行人民调解制度的缺陷和工作中的问题日益显露。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立法宗旨与现代农村纠纷解决有所不适主要体现在不是从法律上界定设置人民调解制度的宗旨和规定人民调解制度的目的和任务,政治色彩浓厚。
1989年6月国务院发布的《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第1条规定:“为了加强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建设,及时调解民间纠纷,增进人民团结,维护社会安定,以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制定本条例”。
第5条规定:“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任务为调解民间纠纷,并通过调解工作宣传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教育公民遵纪守法,尊重社会公德”。
上述规定仍然具有传统农业社会纠纷解决理念的色彩,同时带有浓厚的政治话语色彩。
2002年9月11日司法部部长办公会议通过,2002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人民调解工作若干规定》,虽然对此有所改进,明确了调解的自愿平等原则,在调解程序方面作了一些规定,但总体说来该规定仍然是根据1989年的《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制定,是对该条例的细化,未从根本上脱离原有的理念和框架。
人民调解制度的这种状况,在农村法制建设日益发展,公民权利意识日益提高的今天,已显示其不相适应的一面。
2. 制度设置与现代农村纠纷解决具有不适应性(1)农村纠纷的新特点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纠纷出现了新的情况和特点,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主要表现在:①纠纷主体的多元化传统农村纠纷主要是发生在公民与公民之间,现代农村纠纷则更多地发生在公民与农村经济组织之间、农村经济组织相互之间。
有些纠纷主体跨地区、跨行业,单个调解组织无法有效进行调解。
【行政管理论文】论我国行政调解的完善

【行政管理论文】论我国行政调解的完善摘要:行政调解是指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依据法律和政策,以自愿为原则,通过说服教育促使当事人达成协议的活动。
行政调解的完善有利于政府转变职能,塑造服务型政府;有利于纠纷的彻底解决,营造和谐社会;有利于增强公民权利意识,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完善我国的行政调解制度,对化解处于转型社会时期的中国社会矛盾纠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作用和意义。
关键字:行政调解,经验,完善一、我国行政调解的不足(一)行政调解制度不足立法缺乏系统性。
我国设定行政调解的法律文件,种类繁多。
涉及行政调解的法律有近40部,行政法规约60部,行政规章约18部,地方性法规约70部,地方性规章约45部,另有大量一般性规范文件。
有关行政调解的规定过于分散,易造成法律法规内部的相互冲突,应该制定一部完整的《行政调解法》,达到立法上的统一。
调解范围局限性。
我国行政调解的范围偏窄,只局限于民事纠纷、轻微违法行为、权属争议、行政赔偿、补偿数额争议。
然而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的不稳定大量信访案件的增加,行政纠纷成为社会纠纷的一大组成部分。
公民与行政机关发生纠纷后,往往不通过司法途径而是通过上访解决,易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和大量极端事件的发生。
将行政纠纷纳入行政调解范围,有利于大量社会问题的解决。
程序设计缺陷性。
我国法律法规中几乎只设定行政调解,而未规定行政调解的具体程序。
实践中行政调解往往依照其他行政程序或者自创调解程序,随意性较大,缺乏法律的刚性规定。
行政调解的优势在于权威性、灵活性、便捷性,因此不注重程序设计上的规范性。
遵循意思自治原则、平等原则、合法原则、合理原则和效益原则,使争议得到高效经济的解决。
(二)行政调解基础不足管辖单位划分不明确。
我国目前的行政调解组织分布在基层人民政府、主管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中。
从乡镇一级到国务院,不同的职能部门都可以行使行政调解的职权,我国法律法规并没有明确的管辖范围划分。
论我国的调解制度

论我国的调解制度民事诉讼调解制度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制度,早在抗战时期,在当时的解放区内,著名的马锡五审判方式就已经确立了以“调解为主”的审判工作开展方针。
在此之后,经过我国司法工作者六十多年的实践,调解制度被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并最终形成了现如今的具有浓郁中国特色、被国际司法界誉为“东方经验”的中国诉讼调解制度。
如今法院审判工作所面临的司法环境和需要解决的各类法律问题已与以前大不相同,但是重视调解工作、不断改进和完善法院的调解工作仍然是现阶段法院提高审判效益、化解当事人矛盾、息纷止争的一项重要手段。
以舒兰法院审判实践为例,在2004年度舒兰法院共受理各类民事案件2335件,其中经调解结案的案件有1704件,调解结案率达到了73%,其中舒兰法院白旗法庭的调撤率达到了73%,居于吉林地区法院系统前矛,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全年无上诉的可喜成绩,白旗法庭的工作经验在《人民法院报》上得到了推广。
由此可见,做好调解工作、更好的发挥调解工作的功效,是实现法院司法工作公正与效率的一项重要手段,而对调解方式的进一步丰富,将调解更深入的理论化、系统化,也是当前及今后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工作中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要想做好民事审判工作调解工作,对于司法工作者而言,除了要对调解工作的重要性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外,还要能够针对不同种类的案件善于运用各种不同的调解方法,在调解中更加注重调解艺术,体现法院审判工作人性化的一面,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出调解工作的优势和效果,对此,笔者结合自己在审判工作中的一些实践谈谈笔者对于调解工作的认识,与大家一同探讨。
一、正确对待调解工作,端正对调解工作的认识,是做好调解工作的基础。
要想做好调解工作,主持调解工作的法官首先应当对调解工作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端正自身心态,在调解过程中,法官应时刻保持“五心”,即公心、恒心、细心、爱心、关心,时时严守立场,处处保持中立,在对待当事人时给予充分的尊重,对各自提出的诉讼主张给予同等的关注,严格执法、依法办事,在主持调解工作中,依法调解,从实体上和程序上确保调解工作的公正。
浅析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浅析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孙沛东[摘要]法院调解是我国民事审判工作的一部分,一直以来,在我国审判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纠纷案件增多,调解制度存在的弊端日益明显,这就需要完善和改革我国的调解制度。
同时,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完善和改革对我国法律工作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更能产生很好的社会效用。
[关键词]民事诉讼法院调解制度改革与完善[目录]一、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概述二、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改革与完善的方法三、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对实践的促进作用注释和参考文献浅析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孙沛东法院调解,是指双方当事人就争议的实体权利和义务,在人民法院审判组织的主持下,进行协商,达成协议,从而结束诉讼程序,或没有达成协议,使诉讼进入下一个程序的活动。
我国法律规定的调解人民法院、当事人及其他有关机关或个人在调解过程中和调解结案后的有关活动及其所产生的各种关系的各种规则,构成法院调解制度。
法院调解是我国民事审判工作的一部分,是我国人民法院处理民事案件的一种重要方式。
从我国的司法实践来看,它对于及时、有效地解决民事、经济案件,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良好的社会秩序,曾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及其相互之间的民事、经济活动多了起来,同时,民事、经济纠纷也日益增多。
面对案件多、类型新的新情况,我国传统的法院调解制度存在的弊端日益明显。
因此,改革并完善我国现行的法院调解制度势在必行。
一、我国法院调解制度概述(一)法院调解的概念和特征法院调解,是指民事诉讼中,在人民法院审判人员的主持下,双方当事人就争议的问题自愿平等的协商,互谅互让,以达成协议解决纠纷的活动。
法院调解是人民法院在审理民事纠纷结束程序的一种方式。
法院调解有以下特征:(1)法院调解是在人民法院审判人员主持下依法进行的。
在整个调解过程中,审判人员都居于主导地位。
我国现行调解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完善

我国现行调解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完善[摘要]调解制度是我国一项重要的民主法律制度,在基层公安工作中广泛运用,在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群众自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中做出过突出贡献。
但是,现行调解制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难以适应当前矛盾纠纷发展的需要,应从正确界定调解组织性质,拓宽调解范围,建立调解经费保障机制,强化调解协议法律效力,建立职业化、专业化的调解队伍等方面改革和完善调解制度。
[关键词]调解制度;存在问题;机制改革引言当前,面对人民内部矛盾凸现的新形势,党中央提出化解矛盾纠纷的基本思路:要尽可能地使大量的矛盾纠纷在进入司法渠道之前通过政治优势得到化解;即便已经进入司法渠道,也要尽可能地通过调解定分止争;对于大量的涉法涉诉信访问题,也要尽可能地通过调解实现息诉罢访[1]。
如何继续发挥调解作用,贯彻落实“调解优先”原则成为司法行政工作者,特别是基层公安机关予以关注的重要课题。
一、调解概念我国宪法第111条规定,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设立调解委员会,调解民间纠纷,从根本上确立了调解的法律地位。
民事诉讼法第16条规定,调解委员会是在基层人民政府和基层人民法院指导下,调解民间纠纷的群众性组织。
调解组织条例及调解工作若干规定都对调解性质作出全面规定。
综合上述内容,可以看出,调解是指在调解委员会的主持下,以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和社会公德为依据,对民间纠纷当事人进行说服教育,规劝疏导,促使当事人互谅互让、平等协商,从而自愿达成协议,解决纠纷的一种群众自治活动。
二、现行调解制度的作用及优越性我国现行的调解制度,是在党的领导下继承和发扬我国民间调解的历史传统,经历了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不断完善和发展起来的一项重要的民主法律制度,在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群众自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中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国际上享有“东方经验”、“东方一枝花”的美誉[2]。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民事调解制度的变迁及特点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民事调解制度的变迁及特点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国民事调解制度是一个非常复杂和多样的制度。
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个制度经历了许多重要的变化,包括政治、法律和社会等各个方面。
这篇文章将探讨这些变化以及中国民事调解制度的一些特征。
在中国古代,人们希望通过讨价还价来解决纠纷。
这种做法导致许多争端和争执,这些争端和争执最终会导致战争和各种疾病的爆发。
在历史的漫长过程中,中国不断探索发展出了许多消除纷争的良方,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民事调解制度。
民事调解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宋代。
在宋朝时期,人们采用多种方法化解争端,包括家庭协调、社区协商和官方调解。
这些调解方式都采用逐次升级的方式,以便尽快解决纠纷。
在当时,调解还是通过孔老夫子讲授的理论和方法来进行的。
明清时期,这种调解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明朝时期,当局规定内地的司法裁判必须采用法律规定的和解办法,而不是直接判决案件。
在清朝时期,调解成了一项具有预防性的行动。
当时,许多地方官员认为,调解不仅可以化解纷争,还可以帮助矛盾双方重新加强联系和密切关系。
这些调解方式通常是通过和平调解、家庭协调和官方调解等方式进行。
近现代时期,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的民事调解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中国的传统政治和法律环境下,感情纠纷或物质争端都是以私下方式处理的。
因此,政府和法院调解往往被视为外来干涉。
然而,在新中国成立之后,集中国力对调解进行积极的推广已成为一种普遍共识。
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中国的选民开始更加积极地寻求和平解决争端的方法。
此外,中国的民事调解制度也在逐步改革中,以适应新形势和需要。
目前,在中国,人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逐步解决众多的纠纷问题。
这些调解方式包括从提供无偏见调解与咨询服务到依据最新国际标准的仲裁申请。
中国还建立了多种调解机构,包括妇女mediation和服务中心、劳资关系调解委员会、人民调解委员会和企事业单位内部mediation等机构。
在中国民事调解制度中,各级政府负责指导和协调调解工作,而调解机构负责为矛盾当事人提供调解服务。
我国调解制度

我国调解制度调解是一种常见的争议解决方式,也是我国法律体系中重要的一环。
我国调解制度是为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提高司法效率、保护当事人权益而设立的。
本文将介绍我国调解制度的特点、运作机制以及推动其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
一、我国调解制度的特点我国调解制度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法律地位明确:我国调解制度在法律上具有明确的地位。
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调解法》明确规定了调解的定义、原则、程序和效力等方面的内容,为各级人民调解组织和调解人的权责提供了法律依据。
2. 多元化参与主体:我国调解制度中,参与调解的主体既包括公共机构,也包括社会力量。
各级人民调解组织、仲裁机构以及社区、企事业单位都可以参与调解工作,形成了多元化的调解主体,增强了调解的可操作性。
3. 灵活高效:我国调解制度注重解决争议的灵活性和高效性。
调解可以根据当事人的需求和实际情况进行具体操作,具有较高的灵活性。
同时,调解相较于诉讼程序,更为高效快捷,可以迅速解决一部分纠纷,减轻了法院的压力。
4. 尊重当事人意愿:我国调解制度重视尊重当事人的意愿,主张自愿调解。
在调解过程中,调解人会充分听取当事人的意见,并尽可能满足当事人的合理要求,以期达成双方认可的解决方案。
二、我国调解制度的运作机制我国调解制度的运作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 纷纷扬扬:争议双方将争议提交给调解组织。
当事人可以通过书面或口头的形式向调解组织提出请求,进行调解。
2. 处理甄别:调解组织对提交的争议进行甄别和处理。
甄别的目的在于确定争议是否适合调解,并评估调解的可行性。
3. 调解进行:符合调解条件的争议将进入调解阶段。
调解人将与当事人进行面对面的讨论,倾听双方的意见,寻求争议解决的最佳方案。
4. 协议签署:当争议得以解决,并达成共识后,当事人将会签署调解协议。
调解协议具有法律效力,双方需按照协议内容履行义务。
5. 协议履行:调解协议达成后,双方应按照协议履行,解决争议。
人民调解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试论人民调解制度的改革与完善【摘要】人民调解制度是我国民事程序法律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法律制度,其在社会生活特别是在司法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国的人民调解制度由于内在的缺陷和体制障碍,在矛盾纠纷复杂化的社会转型时期没有发挥应有的功能,呈现出弱化趋势,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形势的新变化。
本文对人民调解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人民调解;调解制度;调解员;调解庭人民调解制度是我国民事程序法律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法律制度,其在社会生活特别是在司法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人民调解制度由于内在的缺陷和体制障碍,在矛盾纠纷复杂化的社会转型时期没有发挥应有的功能,呈现出弱化趋势。
因此,需要不断地改进和完善以适应社会发展形势的新变化。
一、人民调解制度概述人民调解,又称诉讼外调解。
是指人民调解委员会主持下,以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和社会公德规范为依据,通过说服、疏导等方法,促使当事人在平等协商基础上自愿达成调解协议,解决民间纠纷的活动。
当事人可以向人民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人民调解委员会也可以主动调解。
当事人一方明确拒绝调解的,不得调解。
二、研究现状人民调解不能适应社会纠纷发展需要的直接原因在于人民调解制度本身存在缺陷,体现为调解组织体系的僵化、调解员素质的参差不齐、调解保障工作的落后、调解员工作积极性的严重不足、调解程序的随意性和不规范性等,而根本原因则是人民调解的体制性障碍。
人民调解根植于现代化前夕,其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已经被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型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进程社会的陌生人化纠纷性质的大部分法律化所置换。
人民调解制度标榜的群众性民间性自治性是不足的,其实上是一种政府控制的民间调解,也即我们常说的人民调解的半官性质组织的性质决定了组织的命运,体制内的人民调解不具有体制外调解的优势,这种控制与自治之间的矛盾与紧张关系是人民调解制度运作不良绩效不高的根源。
论完善我国民事调解制度

论完善我国民事调解制度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法治建设的推进,民事调解制度在维护公平正义、解决纠纷纷争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然而,我国民事调解制度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调解程序不完善、调解人素质有待提高等,为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我国民事调解制度,应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完善调解程序。
目前我国民事调解制度中的程序并不够明确,导致调解结果可能不具有法律效力,调解仍然需要进一步通过法院确认才能实现。
因此,应建立健全起草协议、组织调解、确认协议等各个环节的程序规定,确保民事调解的结果具有众多参与方的共识和法律效力。
其次,强化调解机构的建设和培训。
目前,我国民事调解制度的调解机构虽然建立了一定的基础,但其机构设置和人员培训仍亟需加强。
因此,应加大对调解机构的组织和培训力度,提高调解人的专业素质和调解技巧,使其更好地履行调解职责。
同时,加强对街道居民委员会和人民调解员的培训,提高基层调解能力。
第四,加强对民事调解协议履行的监督和执行。
虽然民事调解协议的达成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纠纷,但其中仍然存在一些协议无法正常履行的问题。
因此,应加强对民事调解协议履行的监督和执行,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机制,对拒不执行调解协议的一方予以追责,并通过法律手段追究其法律责任。
最后,加强宣传和推广。
当前,对于民事调解制度的认识和了解程度还不够普及,很多人在面对纠纷时仍倾向于通过诉讼来解决问题。
因此,应加强对民事调解制度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公众对调解的认知和信任度,积极推动调解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综上所述,完善我国民事调解制度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完善调解程序、强化调解机构建设、推动法律援助与调解的衔接、加强对调解协议履行的监督和执行以及加强宣传和推广等。
只有通过这些措施的有效实施,才能更好地发挥民事调解制度在纠纷解决中的作用,为社会和谐稳定做出更大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理制度)简论我国的调解制度状态及其改良简论我国的调解制度现状及其改良民事调解(以下简称“调解”)是指于法院审判人员主持下,双方当事人就民事争议自愿平等协商,达成协议且经人民法院予以确认,以解决纠纷终结诉讼程序的壹种诉讼活动。
它是我国民事诉讼中最具有中国特色的壹项制度,对于钝化当事人之间的矛盾,及时化解民事争议,提高办案效率,降低诉讼成本,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巨大作用。
其含义是:1、是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和经济案件所进行的诉讼活动,相对于裁判而言,是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的壹种方式,于诉讼中,审判人员为了解决案件纠纷而对当事人进行疏导、教育等工作,其结果是不管当事人是否达成协议,这种活动即为调解。
2、调解是结束案件的壹种方式。
法院通过向当事人宣传社会主义法制和进行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使双方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从而结束诉讼活动。
调解具有以下特点:1、调解是于当事人起诉、应诉、人民法院将案件受理后进行的壹种诉讼活动,它贯穿于审判活动的各个阶段;2、调解是于人民法院主持下严格按照民事诉讼法规定的程序进行,法院审判人员始终于调解程序中居于主导地位;3、调解协议是双方当事人自愿达成的,不得违反法律的规定,也不得借调解规避法律,调解协议达成后,壹般应当制作调解书,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即具有法律效力。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公平、正义等现代司法理念的确立,原有的调解制度日益暴露出诸多局限性,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生活的需要,亟需改革。
壹、现行民事调解制度利益分析。
调解是我国司法工作的优良传统和成功经验,实践证明搞好调解具有重大意义。
1、调解有利于迅速彻底解决纠纷。
民事调解是人民法院对当事人进行法制宣传和说服教育工作,是双方当事人于平等自愿基础上达成协议,解决纠纷。
同时,由于以和解方式结案,不存于上诉问题,减少了诉讼程序,接生了人力物力和时间,能够提高人民法院办案效率。
2、有利于安定团结和生产建设。
民事调解是于查明事实和分清是非的基础上进行的,于调解中,人民法院通过对当事人进行法制宣传和思想教育,能够促使当事人提高思想认识,消除隔阂,从而增强人民之间的团结,调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积极因素。
3、有利于执行。
调节协议是双方当事人于自愿协商的基础上达成的,壹般均能主动履行,而无需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4、有利于加强法制教育。
调解的过程就是向当事人和人民群众宣传国家法制和政策的过程,这样壹来,既解决了纠纷,又增强了当事人的法制观念,有利于预防纠纷的发生,减少诉讼。
二、现行民事调解制度的弊端分析。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时代的发展,壹些旧有的社会价值观发生了变化,人民更注重诉讼过程中程序公正及司法效率,人们对诉讼目的的追求已不再仅仅满足于纠纷的解决,而越来越多地追求公正和效率。
我国现行民事调解制度缺乏法官和诉讼参和人必须遵循的程序性规范,对于调解所应遵循的自愿、合法原则等也规定的过于笼统、实践中不易于操作,调解制度本身的缺陷及弊端日益暴露。
首先表现为程序法及实体法约束的软化。
程序法约束的软化,“造成了法官行为失范和审判活动无序”;实体法约束软化,“导致了调解结果的隐性违法和审判权的滥用”。
调解对实体合法性的要求比判决显然要宽泛的多,实践中,当事人调解中的处分行为往往是于法官的暗示、诱导甚至是别有用心的逼迫下做出的“自愿处分”,显得格外暧昧,使得诉讼结果能被实体规范之外的其他因素所左右,从而弱化了实体法对诉讼活动应有的约束;强调程序正义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目前立法未对调解程序加以规范,导致了法官可因调解而脱离民事诉讼程序法的约束,进而导致实体上的不公平;审判人员为了尽快让当事人达成壹致协议,对已发现的违法违规问题表现出视而不见,如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利益行为,偷逃税收行为、违法运营行为等问题,既不依据我国《民法通则》规定直接对当事人作出惩罚,也不发送司法建议书责令有关部门予以追究,甚至将这些违法违纪行为当作逼迫当事人接受调解方案的筹码,进行违法调解,使违法违纪行为逃避了法律的制裁,助长了违法违纪行为的再生气焰。
总之,由于法官于民事诉讼调解中受程序法和实体法的约束“双重软化”,从而助长了司法不公、司法腐败和地方保护主义等不正之风。
其次,现行法律对调解未规定壹套完整的程序内容,调解具有某种非程序化的倾向,和严格的诉讼程序相比,规范性有所减弱,流动性和非正规性增加,随意性较大,给法官提供了任意的空间,造成法定的“自愿、合法”原则流于形式,造成调解中的隐性违法,不利于公平执法。
三、改革和完善民事诉讼调解制度的几点建议.笔者认为,首先应对我国现行调解制度基本持肯定态度,调解实践中存于的某些问题,主要是审判人员的素质低下以及未严格执法等因素所致,因此对调解制度的改革应于现有的框架内,通过具体制度的完善来克服、消除其缺陷、不适应性,这样,既能够继续发挥民事诉讼调解的优点,又不致因改革辐度过大而引起震荡。
(壹)实行调、审分立的诉讼原则,调解程序前置于开庭审理于法院内部设立专司调解的部门,实行调解和裁判于程序、机构和审判人员的分离,除不适用调解以外的所有民事诉讼案件,均应首先由调解法官先行调解。
该必经程序首于开庭审理之前,即对应当进行调解的民事案件受理后先进入调解程序,当事人拒绝调解、调解不成或当事人反悔的,再移送相应的业务庭进入裁判程序。
从国外的立法经验及我国实际出发,应将调解于适用阶段上规定于只适用壹审,同时根据诉讼效率原则,调解期间不宜过长,以20日为宜,且应把调解期间计算于法定审理期限内。
经过调解程序的案件,庭审中或庭审后至判决前的调解只限于当事人的合意书面申请,否则审理法官壹律不再组织调解。
于此阶段依当事人合意书面申请进行的调解也应从法官干预主义向当事人主义转变,应充分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和处分权,即审理法官只召集主持调解,不发表自己对案件事实和法律适用的任何主观意见,让双方当事人自行平等协商,若调解不成应及时依法予以裁判。
(二)强化且严格界定民事诉讼调解制度的“自愿、合法”原则。
自愿原则是民事诉讼调解的基础,强调的是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自治和处分权,它是调解制度能否健康发展、能否有效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包括程序和实体上的自愿。
自愿作为当事人对调解行为的进行和是否接受调解协议内容的壹种主观心理状态,是随着当事人自身的特点变化以及外因的作用变化而变化的,若当事人于调解期限内不同意调解,调解法官应尊重当事人的意愿,不应强迫当事人接受调解,应于调解期限届满后下发调解终结书,且将案件移送给审理法官进入裁决阶段。
具体说,可采用排除例举法界定自愿原则,如调解法官不得强迫、引诱调解,不得采取暗示或施加心理压力等方法让当事人接受调解等,这样于实践中使调解法官及当事人均易界定把握这壹原则,更能反映调解中的自愿是壹种“清醒而理智”的自愿,以限制法院对当事人意愿的任意强制。
合法原则是民事诉讼调解的限制,主要包括以下三点内容:壹是调解程序必须合法,即必须依法定程序进行,以保障调解过程和结果的正当性和公正性。
二是调解协议的内容于实体上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等。
三是调解不得损害国家、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权益,不得有损于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原则。
例如,违反法律禁止性、限制性规定等的无效民事行为,应依法予以追缴或民事制裁,若调解法官发现这类案件时则应以不违反“合法”原则而终结调解,若对这类案件适用调解,既违反法律规定,也给人壹种法院执法不依法的印象,又给个别当事人有可乘之机,以通过法院调解的合法形式规避掩盖了实质上的非法目的。
(三)制定且完善规范的民事诉讼调解程序程序不健全是当前调解制度存于的主要问题,如调解的案件适用范围不明确,何阶段进行调解,以何组织形式开展调解,调解期限不明确等等。
审判实践中往往强调了调解的灵活性,而忽视了其程序性保障。
为了让当事人有完全自由的合意,足以将任何恣意和强制排除于外,就不需要严格的程序规范,常常使完全自由的合意于现实中难以达到其理想状态,不是由于当事人之间的地位不平等就是由于调解法官过于积极动用自己的职权,反而会出现“合意的贫困化现象”。
为了避免将调解的灵魂“合意沦为恣意”,有效贯彻“自愿、合法”原则,牺牲部分调解的灵活性使其走向程序性、制度化是法治社会必然的选择。
笔者认为调解程序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明确调解的案件适用范围,可采用排除法例举出不适用调解情形来界定。
具体而言,除适用特别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企业法人破产仍债程序,无效民事行为需要予以追缴或民事制裁的案件以外的民事争议,调解法官均可依法进行调解。
2、调解应当公开进行。
公开审判是我国民事审判的壹项基本制度,其目的于于将法院的审判活动置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增强审判人员依法办案的责任感,确保公正办案。
调解同样应适用公开原则,必要时可邀请双方信服的案外人到场参和提高调解的透明度,严禁“背靠背”调解或暗箱操作办案,不公开进行的调解是引起再审程序的壹个法定事由,属程序违法行为。
3、立法明确调解的组织形式。
司法实践中,为提高办案效率,无论简易、普通程序案件的调解几乎百分之百由审判人员壹人主持,合议庭调解流于形式,实际上是承办人说了算,这就容易造成人情案、关系案。
因此应立法明确适用普通程序的案件由调解法官组成合议庭进行调解,其余的由调解法官独任进行调解。
4、对调解的生效时间作出新规定。
《民事诉讼法》第90条规定:“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即具有法律效力的。
”即调解书送达当事人签收前当事人能够反悔,这壹规定违反了民事基本法的原则和精神。
调解协议是当事人对其权利的处分,它完全具备民事法律行为的构成本要件。
《民法通则》第57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从成立时已具有法律约束力。
行为人非依法律规定或者对方同意,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
”当事人于达成调解协议后又拒签收民事调解书,而对已生效的民事法律行为??调解协议反悔,这种行为和《民法通则》的上述规定相悖,不应得到法律的认可,故应作出调解协议签字生效的新规定,这也是签字本身效力的要求。
(四)强化民事诉讼调解的监督机制,完善错案责任追究制度现行审判监督程序偏重于对判决、裁定的监督,对调解的监督明显不力,《民事诉讼法》第180条对调解书的再审条件规定过严,且完全排斥了法院和检察院对调解书的主动监督,最高院(1993)民他字第1号批复虽赋予法院对民事调解书的主动监督权,但实际操作中困难重重,难以有效执行,当前对民事调解的监督相当缺乏。
因此,为保障民事诉讼的合法和公正,应强化民事诉讼调解的监督机制。
生效的民事调解书和生效的民事裁判文书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于审判监督程序的有关法条中,应将生效的民事调解书和民事裁判相且列。
唯如此,才可能为当事人寻求救济提供更多的合法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