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
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项目提名公示
四、客观评价:
1.国际国内同行评价 该项成果已在国内外产生了良好的反响。在国际上获得权威杂志包括Circulation (影响因子17.0), European Heart Journal(影响因子15.1), Blood(影响因子 15)和Annals of Surgery(影响因子8.6),《Br J Surg.》(影响因子5.433)以及 血管专业领域顶级杂志Journal of Vascular Surgery(影响因子3.5)的引用。总计 他引6200 次。成果多次获得国际上相关领域顶级研究机构和著名专家教授的肯定,同 时也获得中国医学科学院等权威机构的正面评价和推荐,相关论文被国内外相关指南 引用。以下是第三方代表性评价: 1). 2011 年,美国西北大学Feinberg 心血管研究中心主任,国际干细胞研究开 拓者之一Douglas W Losordo 教授在《Tex Heart Inst J》杂志上对本研究组对比CD34+
三、项目简介:
我国目前成人糖尿病发病率高达11.6%。糖尿病足作为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 年发病率高达8.1%。 20 世纪80 年代欧美的糖尿病足大截肢 (踝上) 率高达33.3%-75%, 糖尿病足截肢后5 年死亡率高达61%。我国缺乏相关数据,但由于当时对本病不能手术 治疗的错误认识和较低的医疗水平,业内共识是截肢率、病死率远高于欧美。糖尿病 足临床上分为神经型、缺血型与神经缺血型。在我国,与缺血有关的神经缺血型和缺 血型共占77%,而缺血是导致这些患者足溃疡不愈和截肢的最主要原因。高发病率、截 肢率和病死率使糖尿病足的治疗成为临床医学的难题。项目组抓住缺血的主要矛盾, 自1983 年至今,历经30 余年的系列研究,取得以下重要成果。 1. 建立了糖尿病下肢缺血血流重建理论体系,使血流重建成为整体治疗糖尿病足 的关键措施。在国际上首次从内皮祖细胞(EPCs)生物学特性的新视角揭示了糖尿病 下肢缺血的发病机制,从病生理角度创建了血流重建理论体系;首先阐明我国糖尿病 下肢缺血动脉病变特点,从病理解剖角度丰富了血流重建理论体系;率先提出糖尿病
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拟提名科技进步奖项目公示
下,着重解决复杂高层建筑结构大震设计理论、分析评价方法及失效控制技术等关 键科学问题,取得了四方面创新性突破: (1)针对不能直接基于大震非线性进行结构大震设计的问题,通过明确复杂 高层结构体系合理屈服顺序和失效路径, 提出了基于两阶段抗震设防目标的体系失 效模式优选方法,确定了复杂高层建筑结构体系大震设计量化控制指标,建立了基 于最优失效模式的复杂高层结构体系大震设计理论和方法, 解决了高层结构大震性 态不能主动把握的问题。 (2)针对结构非线性刚度时变特性,提出了基于瞬时等效刚重比的结构整体 地震倒塌判别方法,阐明了结构整体大震倒塌机理;明确了从构件损伤到结构整体 损伤的传递关系,提出了覆盖规范构件类别、整体结构大震性能目标一体化的抗震 性能量化评价方法。 (3)提出了复杂高层结构大震最优失效模式调控方法。以优化大震失效模式 为目标,发明了结构周期可调和连梁耗能阻尼器全局优化设计技术,揭示了连梁对 高层结构最优失效模式的调控机制, 开发了可引导高层结构大震附着式和内嵌式高 效阻尼技术,实现了对结构大震失效模式从被动抑制到主动调控。 (4) 搭建了基于 CPU-GPU 异构平台的模块化软件框架, 开发了兼顾精度和效 率的新型梁、 墙单元模块和阻尼器单元模块, 开发了基于超收敛技术和 AMG-CG 并 行算法的高性能加速计算模块, 开发了易于高层结构的高效建模的前处理模块及融 合系统评价方法的后处理模块, 基于上述技术自主研发了兼顾精度和效率的复杂高 层结构大震弹塑性数值模拟分析模块化应用服务平台。 项目研究成果曾获 2015 年度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16 年深 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17 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授权发明专利 30 余 项、 实用新型专利 6 项、 软件著作权 5 项, 出版专著 3 部, 发表学术论文 150 余篇, 其中 SCI/EI 收录 130 余篇。以中国工程院欧进萍院士和周绪红院士为主任委员的 专家组对本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结题进行验收时一致认为: 该项目在新型结 构体系和结构设计理论领域形成了新的研究方向,其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一致同意通过验收,且综合评价等级为“A” 。 项目成果已获 100 多次应用,经济效益达 40000 余万元,为结构安全提供了重 要保障,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提升了我国在复杂高层结构抗震设计 领域的理论及技术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推动了我国高层结构抗震设计理论的发展与 创新。 四、客观评价 (一)项目验收意见 2014 年 2 月 23 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深圳组织召开了本项目核心成 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超高建筑斜交网格筒结构体系基于失效模式的大 震设计理论 (50938001) ” 的结题验收会, 以中国工程院欧进萍院士和周绪红院士为
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
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一、项目名称提升大跨度悬索桥全寿命周期性能的技术创新与应用二、提名者及提名意见提名者:秦顺全,陈政清,缪昌文提名意见:大跨度悬索桥是国家交通网络跨越江、海、峡谷的控制性工程,工程规模大、建设难度高,提升其全寿命周期性能,实现经济合理、风险可控、运维便利的高质量建设,一直是桥梁界追求的目标。
该项目针对影响大跨度悬索桥全寿命周期性能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开展科技攻关和工程验证,历时8年,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
首创了三跨连续悬索桥缆-梁弹性支承体系,突破了吊索、主梁内力分配不均衡的技术瓶颈,提升了上部结构及附属构件的全寿命周期性能;首创了悬索桥主缆分布传力锚固系统,提高了锚固单元的传力能力,减小了锚碇尺寸、提高了耐久性;首创了“∞”字形地连墙深基坑支护结构,减小了基础规模,节约了建设成本,解决了建筑密集区建设大型深基础的技术难题;首创了适用于“持续高温、重载”的复合浇注式沥青(PGA+AC)钢桥面铺装结构,提升了桥面铺装服役寿命。
项目获授权发明专利9项,国家级工法1项,省部级工法4项,软件著作权2项,出版专著2部,编制并颁布标准规范3部。
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已获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4项,并在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桥等10余座特大型桥梁中推广应用,累积创造直接经济效益14.0亿元,引领了大跨度悬索桥建设技术的发展方向,增强了中国桥梁技术的国际竞争力,对推动中国桥梁从大国向强国迈进具有重要意义。
鉴于以上所述,郑重提名“提升大跨度悬索桥全寿命周期性能的技术创新与应用”为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大跨度悬索桥是公路和铁路交通生命线跨越江海、峡谷等自然天堑的首选乃至唯一可选桥型,提升大跨度悬索桥结构安全性、经济性、施工风险可控性、耐久性、抗疲劳性和运营维护低成本性等全寿命周期性能,实现悬索桥经济合理、风险可控、运维便利的高质量建设,一直是桥梁界追求的目标,也是我国由悬索桥大国向悬索桥强国迈进的关键环节之一。
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项目提名公示
下肢缺血可以外科治疗的理念,最早开展下肢动脉重建手术,开创了外科治疗的先河, 从临床上证实并完善了血流重建理论体系。 2、创立了血流重建治疗糖尿病下肢缺血及糖尿病足的技术体系,解决了糖尿病足 治疗的关键技术难题,显著提高了溃疡愈合率,降低了截肢率。对可耐受较大手术创 伤患者的多节段病变采用序贯式血管旁路移植等技术;对不能耐受手术创伤的患者率 先采用微创的腔内介入治疗;对“无治疗性选择”患者,在国际上首先开展了治疗性 血管新生技术,并先后完成5项治疗性血管新生临床研究,获得7项细胞治疗发明专利, 4项产品获得药监局批件并在全国推广应用;创新性成功制备自体富血小板凝胶,并率 先用于糖尿病足溃疡的治疗。此技术体系的建立与实施,使糖尿病足溃疡愈合率从 69.0%升至84.8%,大截肢率降低到1.7%,明显低于欧美同期的大截肢率7%-17.6%。 3、创新了糖尿病足防治的“多学科协作治疗模式”:组建了国内首个“多学科协 作治疗模式”的糖尿病足诊治中心,开展并规范糖尿病足“双向转诊模式”;确立糖 尿病下肢缺血的阶梯式筛查、糖尿病足规范化诊治体系;引导成立了53 家“多学科协 作”的糖尿病足诊治中心,解决了糖尿病足患者综合治疗中多学科协作难题。执笔制 定《中国糖尿病足诊治指南》、《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的专家共识》和《糖 尿病足规范化诊疗手册》 , 并在全国推广应用; 使我国糖尿病足整体大截肢率降到2.3%, 居于国际领先地位。
和CD34-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的研究(Thromb Haemost 2006)给予肯定“这 一发现揭示了CD34 阳性细胞可直接、有效地应对临床上面临的重度下肢缺血的难 题”。 “This finding once again suggests the potential of CD34+ cells to directly and effectively combat the clinical probia”(Tex Heart Inst J. 2011)。 2).2008 年,法国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院(INSERM)在《Blood》杂志上对发现 肝细胞受体作为EPCs 表型的标志物(Blood.2003)给予肯定,认为是“目前促进血管 新生效率强有力的手段! ”“HGF is also a potent stimulator of angiogenesis. Endothelial cells undergoing angiogenesis have the highest levels of c-met receptor expression.HGF signals through c-met to regulate endothelial cell survival”(Blood.2008)。 3) .2009 年, 该项目组关于各种旁路移植技术治疗糖尿病足的研究成果 (Chin Med J,2007)被英国伯明翰大学医院血管外科主任M. Simms 教授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认 为“...,膝下旁路的效果在糖尿病人不次于非糖尿病病人;糖尿病病人弥漫的血管病 变需要灵活的应对策略,可以取得90%的1年通畅率”。“...., the results of infra-inguinal bypass procedures in diabetic patients have not been found inferior in terms of patency to those in non-diabetics.The diffuse distribution of PAOD in DM demands a flexible portfolio of bypass techniques but graft patency rates of 90% at one year are achievable”。(J CardiovascSurg.2009)。 4)2011年,英国伦敦大学圣乔治医学院血管外科研究所主任Moxey教授回顾英国 下肢血管重建近年现状时,肯定了本研究组的围手术期死亡率明显低于英国平均数据 (3.7% vs 8%)。In-hospital mortality after femorodistal bypass remained static over time and the mean in-hospital mortality rate of 8.0 per cent was high compared with perioperative mortality rates from elsewhere (Br J Surg. 2011). 5)2017 年,意大利巴勒莫大学外科系主任JAttilio Ignazio Lo Monte教授在《J Vasc Access》杂志上对本研究组自体富血小板凝胶治疗糖尿病慢性难治性皮肤溃疡的 前瞻性随机临床试验(Wound Repair Regen.2015)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这项研究显示 了”该技术在促进溃疡愈合,降低合并症发生、减少医疗费用方面可以取得令人满意 的治疗效果。” Satisfying results have been also achieved on uremic and diabetic
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项目公示内容(科技进步-科研院-四川大学
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项目公示内容(科技进步奖)项目名称:岩体工程边坡灾害微破裂前兆机制及监测预警关键技术提名者:中国黄金协会一、提名意见二、项目简介(限1页)随着金属矿产资源的不断开发利用,越来越多的露天矿转入深部凹陷开采阶段,深凹露天矿成为世界上露天矿山的发展趋势。
坡高的增加导致边坡稳定性和安全性越来越差,滑坡事故屡有发生,严重威胁着露天矿山的安全生产。
此外,随着我国西南部水力资源丰富的金沙江、澜沧江、大渡河和雅砻江等地区大规模水电工程建设,许多前所未有的岩石高边坡工程的稳定性对工程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高陡工程岩体边坡的稳定性成为制约工程建设的瓶颈。
针对此问题,以大连理工大学为首的研究团队经过多年理论研究与技术攻关,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建立了高陡岩质边坡稳定性监测分析预警的成套技术和方法,从理论、技术和应用三方面解决了重大岩体工程边坡稳定性分析预警的关键问题,取得如下创新成果:(1)首次从理论上系统地论证了微震监测方法在高陡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中的可行性。
建立了边坡岩体非均匀性与非线性渐进破坏内在联系的支撑理论,发现了岩质边坡破裂过程中的微震模式,阐明了滑坡灾害孕育过程的岩石微破裂前兆信息的共性特征及时效破裂的触发因素;(2)工程岩体边坡微破裂前兆信息监测技术国际领先。
首次提出了基于人工智能的微震信息识别及精确定位,建立基于微震能量密度的边坡潜在危险区域识别方法,研发了边坡稳定性在线远程智能监测系统,实现了微震监测与雷达监测相融合的一体化综合预警系统;(3)基于监测的模拟和基于模拟的监测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国际领先。
提出了基于细观统计损伤力学的边坡岩体破裂及动力灾害数值分析方法,构建了亿级自由度的岩石破裂过程并行计算系统,实现了边坡稳定性模拟和监测一体化解决方案,建立了“三个层次、四个等级、六个指标”的重大工程岩体边坡微震监测综合预警系统。
研究成果显著提升了微破裂监测分析预警技术在重大岩体工程边坡应用中的地位,服务于金川集团石英石矿、长山壕金矿东北坑边坡、临沂会宝岭铁矿、锦屏一级水电站左岸边坡等多个重大岩体工程,极大地保障了矿区矿体安全开采和水电工程建设,确立了我国在工程岩体边坡微震监测分析预警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
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项目提名公示
4.通过中药复方功效-药效-成分三位一体关联的研究,系统阐释了治疗心脑 血管病的 8 个复方针对 5 个证型 9 种功效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理,发现了中药复 方功效物质基础同类异证、异类同证及动态、网络、可变、综合的特征,阐明了 中药复方辨证论治、配伍组方、方证相应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理,为中药新药的 质量控制标准的制定与提升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3. 提出中药复方功效指征成分的新概念,整合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中 药药代动力学、系统生物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技术方法,建立了体内中药复方多 成分-多药效指标关联的数学模型,构建中药复方从全成分-类药成分-药效成分功效成分的研究技术体系。对治疗心脑血管病 8 个复方的与功效相关 84 个化学 成分的体内过程进行了研究,为中药复方功效物质基础的研究提供了示范。
该项目共发表论文 180 篇,出版学术专著 6 部,获专利授权 12 项,临床批 件 12 个,新药证书 7 个。成果在 20 余家科研院所、企业得到推广应用,取得直 接和间接经济效益超过 200 亿元。
该项目获得 2014 年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 对照国家科技进步奖授奖条件,提名该项目申报 2019 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 等奖。
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一、项目名称
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一、项目名称钢铁窑炉烟尘细颗粒物超低排放技术与装备二、提名单位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三、提名意见当前,要打赢蓝天保卫战和污染防治攻坚战亟需工业烟气细颗粒物高效净化技术和装备。
该项目攻克了传统袋式除尘器净化效率低、排放浓度高、运行能耗高的难题,在PM2.5捕集的预荷电技术、“海岛纤维”超细面层精细滤料、预荷电袋式除尘器、工业烟道PM2.5工况测试技术等方面取得了创新突破,获发明专利10项,是国家倡导的原始自主创新的技术和装备。
所研发的预荷电袋滤技术和装置是控制细颗粒物污染的利器。
经专家鉴定和工业应用表明,该技术性能指标和核心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促进了我国大气污染控制的技术进步,显著提升了我国对PM2.5细颗粒物控制技术和装备的核心竞争力。
细颗粒物排放超标是当前存在的突出环境问题。
该成果及时提供了一种技术先进、节能显著、运行稳定的技术装备,已满足重大市场需求。
成果的应用可使颗粒物排放浓度从20~30mg/m3下降到10mg/m3以下,PM2.5排放总量消减50%以上,运行能耗降低40%以上,环保和节能效益显著,提升了环保装备水平,促进了环保产业发展。
该项目快速完成了成果转化和工业应用。
2014年12月在鞍钢建成示范工程,实现了首台套应用,投运4年以来,装置运行稳定,颗粒物排放浓度<10mg/m3,运行阻力700~1000Pa,比传统袋式除尘器降低40%,成为钢铁企业实现超低排放的典型范例,在钢铁行业反响强烈,已在河钢、日照钢铁、新余钢铁、水钢、方大特钢等企业广泛应用。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四、项目简介“钢铁窑炉烟尘细颗粒物超低排放技术与装备”是国家“十二五”863计划科技成果,重点研发了强化PM2.5捕集的预荷电技术、超细面层精细过滤材料、预荷电袋滤器、工业烟道PM2.5工况测试技术与装置等,实现了示范应用,核心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1、研究内容及创新点(1)钢铁窑炉烟尘微细粒子预荷电技术与装置开展了预荷电装置结构研究,完成了预荷电装置的设计,确定了预荷电极配形式、电场长度、电场高度、电场风速、荷电时间、板型和线型、清灰方式等关键技术,并完成了样机制造。
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
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一、项目名称西部山区大型滑坡潜在隐患早期识别与监测预警关键技术二、主要完成人许强、汤明高、刘春、廖明生、巨能攀、何朝阳、朱星、张路、黄学斌、李慧生三、主要完成单位及贡献主要完成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同济大学、武汉大学、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深圳市北斗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1)成都理工大学(许强、汤明高、巨能攀、何朝阳、朱星):创新滑坡成因分类方案,揭示滑坡成灾机理,建立三维识别图谱,提出重大滑坡隐患早期识别的“三查”体系,揭示滑坡变形时-空动态演化规律,建立基于时空变形的“过程预警”理论方法,研发监测预警平台。
负责项目实施及全面推广。
(2)同济大学(刘春):与成都理工大学共同研究提出大型滑坡演化的空-天-地-内多源立体观测,研发基于卫星遥感、无人机等滑坡观(探)测技术,开展行业推广应用。
(3)武汉大学(廖明生、张路):发挥在测绘遥感技术方面的优势,与成都理工大学共同研究解决了InSAR技术在西部山区地质灾害识别监测应用中的瓶颈问题,有效提高了该技术的可用性和结果可靠性,在四川丹巴县、理县、茂县等区域进行了应用。
(4)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黄学斌):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指挥部现已划归武汉地质调查中心,主要贡献三峡库区涉水滑坡机理、滑坡灾害监测预警及推广应用,与成都理工大学共同编制《三峡库区滑坡灾害预警预报手册》、并进行了深入推广应用。
(5)深圳市北斗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李慧生):研发滑坡监测技术,滑坡大数据采集传输、无人机建模和INSAR建模位移分析系统,与成都理工大学合作进行滑坡监测预警技术的推广应用。
四、提名意见我国西部山区大型滑坡机理复杂、隐蔽性强、灾害损失及社会影响大,国家防灾减灾需求迫切。
该项目依托973计划等,针对滑坡隐患早期识别与监测预警中的关键技术难题,通过十余年研究积累和联合攻关,取得了原创性研究成果,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推动我国滑坡隐患识别与预警走在世界前列。
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
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一、项目名称脉冲强磁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二、奖励种类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三、提名意见专家提名意见1:项目名称:脉冲强磁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提名者:郭剑波院士(责任专家),电气工程工作单位: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脉冲强磁场装置是开展物理、化学、材料等领域前沿基础科学研究的重要极端条件实验平台。
装置系统结构复杂,涉及多个学科,是一个不断挑战电磁极限的强电磁系统,其研制需攻克极限工况下的磁体系统电磁及结构稳定性设计、磁场波形精确调控和微弱信号精准测量等世界性难题。
十余年来,项目组通过自主创新,突破国外对高强高导材料的封锁,在衡量装置水平的磁场强度、稳定度、重复频率和测量精度等核心指标方面取得全面突破:创造了75T纯铜导线磁体的场强世界纪录,采用仅有国外2/3强度的国产导线、1/10的能量实现了与世界最高水平相当的磁场,使我国科学实验磁场从40T 提高到90T,获得迄今最高单位能量的磁场强度,寿命是美国的2倍;创造了64T 无纹波平顶磁场世界纪录,开启了脉冲场下核磁共振、拉曼光谱和比热精确测量等科学研究方向;实现了峰值45T、极性可调、重复频率世界最高的多种磁场波形;电输运实验站和磁特性实验站测量精度世界领先。
装置于2014年通过国家验收并对外开放运行,结束了我国相关研究长期依赖国外装置的历史,建成国际最先进的脉冲强磁场研究平台。
截至2018年底,装置累计开放运行36358小时,已为北京大学、斯坦福大学、剑桥大学等国内外69家单位开展科学研究900余项,在Science、Nature等高水平杂志发表论文672篇,取得了一大批原创成果,包括发现第三种规律的新型量子振荡和最高临界电流密度的二维超导体等,研究成果居国际同类装置同期最好水平。
项目整体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提名该项目参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专家提名意见2:项目名称:脉冲强磁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提名者:赵宪庚院士,理论物理工作单位:中国工程院脉冲强磁场是开展物理、化学、材料等领域前沿基础研究不可替代的手段,是探索物质微观世界的钥匙。
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
项目名称 提名者 提名意见:
口腔科感染防控技术体系的研究与应用 四川省
我单位认真审阅了该项目的提名材料,确认全部真实有效,相关内容符合国 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要求。 四川大学周学东教授团队联合北京大学和广西医科大学, 在国内率先开展了 口腔科感染控制新技术研究,率先开展口腔科感染微生物的系列研究,发现疾病 相关“口腔核心微生物”与口腔科感染的常见病原微生物具有一致性,为感染防 控体系的构建奠定重要的微生物学基础; 建立了以牙科手机防回吸技术为核心的 口腔病原微生物阻断技术和标准化牙科手机消毒灭菌流程, 有效阻断经牙科手机 的口腔科感染; 制定口腔器械消毒灭菌技术操作规范行业标准,构建口腔科器械 集中消毒灭菌的安全管理模式与诊疗环境卫生消毒方法, 切断口腔科感染传播途 径。 项目技术体系在国内多家单位应用推广,临床实践显著降低了口腔科细菌与 病毒等病原微生物的交叉感染,应用前景广泛,应用效益显著,研究水平达到国 内领先水平。
客观评价(限 2 页)
1. 支持项目的国家级、部省级课题圆满完成,顺利通过验收。 国家科技部 973 前期项目“基于系统生物学的口腔感染性疾病微生物群落 致病的分子机制研究”(2011CB512108) 、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宿主的遗传和环 境因子对口腔微生物组稳定性和多样性的影响研究”(2011DFA30940) 、“十二 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口腔龋病微生物群落致病的关键因子与控制技术的研 究 ” ( 2012BAI07B03 ) 、国家卫生部行业专项 “ 牙科手机消毒灭菌的研究 ” ( 1999-2001 ) 、四川省卫生厅项目 “ 口腔专科医院感染监控措施评价研究 ” (hxkqky-2000010) 、四川省软科学项目“口腔医护人员交叉感染防护行为现状 调查分析”(2008ZR0161) 、四川省科技攻关项目“天然药物对病毒的生物调节 及促进口腔生态平衡的实验研究”(03SG011-009-1)等项目任务圆满完成,通 过专家组验收。 2. 支持项目的科技成果获专家鉴定组高度评价 2015 年 5 月四川省科技厅组织专家组对支持本项目的“牙科器械集中灭菌 安全运行管理模式构建与实践”创新性研究成果进行函评, 专家组一致认为“牙 科器械集中灭菌安全运行管理模式构建与实践 ”项目 “创建了牙科手机消毒灭 菌中心,创建了牙科器械集中灭菌模式,创建了牙科器械集中管理体系及质量 标准,为口腔医疗器械的规范处置、安全运行、有效管理梳理了标杆、提供了 可借鉴性。项目具有较强的临床实用性、创新性、科学性,较易在各级口腔医 疗机构推广应用。该研究具有国内领先水平,具有临床实用性和推广价值,且 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牙科器械集中灭菌安全运行管理模式构建与实践”获 得四川省医学奖三等奖。2017 年 5 月,四川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组织专家 对项目“口腔科感染防控技术体系的研究与应用”的科技成果进行了客观评价, 专家组一致认为“口腔科感染防控技术体系的研究与应用”项目创新性突出, 研 究成果总体居国际同类研究先进水平,具有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2018 年 5 月,四川省委、省政府在 “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举行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表彰“口腔科感染防控技术体系的研究与应用” 的科技成果,并授予四川省科 技进步一等奖,成为我国首个获得科学技术进步奖的口腔感染控制项目。针对 口腔科感染防控的关键技术难题,成功构建口腔科感染防控技术体系。首次证 明牙科手机防回吸技术能有效阻断口腔科感染, 证实逆止阀技术能阻断经牙科 手机回吸引起的细菌、病毒的传播,极大推动了防回吸牙科手机的研发应用和 国产替代。创建牙科手机“一人一用一灭菌”技术和规范,形成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三个关键环节的技术体系, 带动我国口腔医疗机构感染防控能力的整体 提升。 3. 项目成果在权威学术期刊发表, 获国际同行高度评价 项目组关于口腔科常用器械表面消毒的基础研究代表性成果(Cheng L, et al. Effect of amorphous calcium phosphate and silver nanocomposites on dental plaque microcosm biofilms. J Biomed Mater Res B Appl Biomater. 2012;100(5):1378-86)被 Bella Manshian 教授与 Lidiany K.A. Rodrigues 教授分 别在国际权威期刊 Chemical Reviews(Chem. Rev. 2015; 115 (5): 2109–2135. IF=47.928)和 Trends in biotechnology(Trends Biotechnol. 2013; 31(8):459-467. IF=11.126)正面评价,认为纳米银具有良好的抗口腔细菌性能,并能有效整合 到牙科常用材料, 其接触性抗菌效果在口腔科交叉感
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信息(2019年度)
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信息(2019年度)提名奖项:科技进步奖项目名称:主粮农机装备智能测控关键技术与云管理服务平台提名者: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提名意见:农机智能化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必然方向,机器作业质量准确感知、农资精量施用、全程信息化服务等已成为我国农业机械化高质量发展瓶颈。
主粮农机装备智能测控关键技术与云管理服务平台的研发,对于我国农业生产方式转变,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道路,极具战略意义。
项目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产品、品质和效益为目标,突破了农机作业对象精测、农资精施、全程精管三大关键技术,研制了系列智能测控系统与云管理服务平台,应用于作业装备,实现了耕、种、管、收全程作业智能管控。
发明了耕层深度、种肥用量、杂草分布等农机作业对象在线精确检测方法,为科学决策农资投入提供基础支撑;突破了种、肥、水、药流量精准智能控制关键技术,解决了按需精量施用难题;研制了耕、种、管、收系列物联农机装备,提高了机械化作业效能;创建了首个农业全程机械化云管理服务平台与APP。
项目获发明专利41项、实用新型专利36项,软件著作权37项,制订国家标准26项,发表论文200余篇,获省部级一等奖4项;总体技术水平国际先进,其中,农机作业参数采集软件设计方法和共性参数测控平台国际领先,农业全程机械化云管理服务平台国际首创,入选2018年中国智能制造十大科技进展;近三年累计销售智能系统装备3万余台(套),推广到全国22个省、自治区,引领了传统农业机械化和农机产业向“互联网+农机”的信息化、智能化转型升级。
本项目推荐材料有效,符合填写要求,符合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授奖条件。
推荐该项目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主要完成人:苑严伟、杨学军、王书茂、赵博、姬江涛、贡军、伟利国、金鑫、毛文华、雷军波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中联重机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项目简介:我国农业生产已进入机械化阶段,但机器作业质量准确感知、农资精量施用、全程信息化服务等已成为我国农业机械化高质量发展瓶颈。
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一、项目名称
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一、项目名称钢铁窑炉烟尘细颗粒物超低排放技术与装备二、提名单位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三、提名意见当前,要打赢蓝天保卫战和污染防治攻坚战亟需工业烟气细颗粒物高效净化技术和装备。
该项目攻克了传统袋式除尘器净化效率低、排放浓度高、运行能耗高的难题,在PM2.5捕集的预荷电技术、“海岛纤维”超细面层精细滤料、预荷电袋式除尘器、工业烟道PM2.5工况测试技术等方面取得了创新突破,获发明专利10项,是国家倡导的原始自主创新的技术和装备。
所研发的预荷电袋滤技术和装置是控制细颗粒物污染的利器。
经专家鉴定和工业应用表明,该技术性能指标和核心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促进了我国大气污染控制的技术进步,显著提升了我国对PM2.5细颗粒物控制技术和装备的核心竞争力。
细颗粒物排放超标是当前存在的突出环境问题。
该成果及时提供了一种技术先进、节能显著、运行稳定的技术装备,已满足重大市场需求。
成果的应用可使颗粒物排放浓度从20~30mg/m3下降到10mg/m3以下,PM2.5排放总量消减50%以上,运行能耗降低40%以上,环保和节能效益显著,提升了环保装备水平,促进了环保产业发展。
该项目快速完成了成果转化和工业应用。
2014年12月在鞍钢建成示范工程,实现了首台套应用,投运4年以来,装置运行稳定,颗粒物排放浓度<10mg/m3,运行阻力700~1000Pa,比传统袋式除尘器降低40%,成为钢铁企业实现超低排放的典型范例,在钢铁行业反响强烈,已在河钢、日照钢铁、新余钢铁、水钢、方大特钢等企业广泛应用。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四、项目简介“钢铁窑炉烟尘细颗粒物超低排放技术与装备”是国家“十二五”863计划科技成果,重点研发了强化PM2.5捕集的预荷电技术、超细面层精细过滤材料、预荷电袋滤器、工业烟道PM2.5工况测试技术与装置等,实现了示范应用,核心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1、研究内容及创新点(1)钢铁窑炉烟尘微细粒子预荷电技术与装置开展了预荷电装置结构研究,完成了预荷电装置的设计,确定了预荷电极配形式、电场长度、电场高度、电场风速、荷电时间、板型和线型、清灰方式等关键技术,并完成了样机制造。
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
一、项目名称:西南玉米优异自交系选育与应用 二、提名单位:四川省 三、提名意见: 我单位认真审阅了由四川农业大学柯永培教授主持的 “西南玉米优异自交系选育与应用” 项目推荐书及附件,确认全部材料真实有效,相关栏目符合填写要求。 该项目根据西南生态特点和玉米产业发展需求,针对优异自交系匮乏、育种效率低等关 键问题,发掘优良种质资源,开展材料创新、方法创新、品种选育与应用研究,历时30年, 育成高配、高产、多抗、优质自交系156、698-3、成自2142、K169、K236和K305,取得了玉 米优异自交系选育的突破,拓宽了西南玉米种质基础;育成审定优良杂交种19个,取得了优 质、高产、生物与非生物抗性聚合育种的重大突破及西南耐夏播与宜机品种选育的突破,有 力地促进了西南玉米品种更新换代; 建立了“一种快速高效的玉米穿梭系谱育种法”,实现自交 系和杂交种同步定向选育,显著提高了育种效率;培育了一批优良特异育种新材料,丰富了 玉米基因资源。获植物新品种权15项、授权专利6项,发表论文115篇。育成品种在西南区大 面积应用,累计推广1.5亿余亩,新增社会经济效益88亿多元,为西南玉米生产可持续发展和 农民增产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成果达同类研究国际先进水平。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 项、二等奖1项。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1
了品种支撑。 3、建立了“一种快速高效的玉米穿梭系谱育种法”,显著提高了育种效率。以S1和S3单株 配合力测定为核心技术, 通过南北穿梭和多生态鉴定选择, 5年内育成自交系2个和杂交种2个, 实现自交系与杂交种“同步定向”选育,完善了玉米育种技术体系。 4、以育成自交系为核心种质,培育了一批优良特异育种新材料,丰富了玉米基因资源。 其中,优良新自交系8个,高配合力诱变系6个,大刍草基因导入系3个,矮秆系4个,强分蘖 多穗系、抗旱系和雄性不育系各1个。 5、 研究玉米功能性状21个, 初步探明了其遗传特性。 检测到18个营养品质性状QTL35个, 贡献率3.5-30.1%;有效穗数QTL7个,贡献率1.18-27.31%;将核不育基因ms305定位于2号染色 体长臂端,丰富了玉米性状遗传理论。 6、研究形成配套技术规程20套。优化集成了杂交种高产制种技术规程10套,提高了制种 产量和质量;轻简抗逆与机械化高效栽培技术规程10套,促进了新品种的快速推广应用。 获植物新品种权15项、国家授权专利6项,发表论文115篇。育成品种从1997年开始,在 西南7省(市、区)大面积应用,累计推广1.5亿多亩,增收玉米59亿多公斤,新增社会经济效 益88亿多元。成果达同类研究国际先进水平。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项、二等奖1项。
2019年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
2019 年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
一、项目名称
西北干旱区荒漠-绿洲过渡带
提名者:中国科学院 提名意见:该项目针对水资源日益紧缺形势下西北干旱区荒漠-绿洲过渡带 生态恢复重建的关键科学与技术难题,系统研究了荒漠-绿洲过渡带受损生态系 统恢复、重建的生态水文学机理,揭示了荒漠固沙植被的生繁、更新规律,确定 了绿洲防护林体系的耗水量和维系荒漠系统稳定的生态需水量;研发了荒漠-绿 洲过渡带退化植物群落的人工修复技术、受损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构建以及人工 植被和天然植被的生态融合技术、集绿洲-过渡带-荒漠为一体的节水型防护体系 建设模式,目前已在河西走廊、新疆等地示范推广超过 20 万亩,取得了良好的 效果。项目成果为国家在干旱区实施重大生态工程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同时对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绿洲防护体系建设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按照 2019 年国家科技奖提名要求,经认真严格审查,该项目提名书中各种材料客观完整, 相关完成单位资格有效,符合国家科技进步奖的提名要求。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19 年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项目公示内容 (科技进步奖)
三、客观评价
3.1 项目鉴定、验收评价 (1)广西科技计划项目“工业废渣在水泥与混凝土中的应用与产业化”(桂科 验字[2014] 550),2014 年 5 月 23 日验收:研发相应的物理及化学激发技术,使 之部分替代水泥生产天然原材料、熟料、天然石膏、混凝土掺和料。技术结果: 工业废渣在水泥生产中的平均利用率达到 30.9%。项目实施期间,水泥生产中年利 用工业废渣量达 100 万吨以上,混凝土生产年利用工业废渣 7 万吨,水泥单位生 产成本下降约 28.75 元/吨,每立方混凝土可以节省 14.6 元以上。 (2)广西科技计划项目“水泥节能制成技术集成应用示范”(桂科验字[2013] 678),2013 年 8 月 11 日验收:项目围绕“绿色”主题,在广西 13 家水泥企业进行 水泥绿色成套技术推广, 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累积节约成本 9965.45 万元,节电 8575 万 kWh,多掺废渣 47.83 万吨,减排 CO226.48 万吨,节能减排 效果显著,该水泥绿色制造成套技术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3)国家科学技术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生态水泥绿色制成技术集 成”(编号:17-1128),2017 年 4 月验收:应用本技术生产绿色生态水泥时,综 合电耗 27~31kWh/t, 粉磨电耗 22~26kWh/; 生产矿渣微粉时, 综合电耗 58~68kWh/t; 生产锰渣微粉时,综合电耗 51~55kWh/t,平均节耗 10~15%。生态水泥中渣材总掺 量由 40~50%提高至 65~75%,总掺量高于复合水泥中渣材用量,同时渣材品种达 3~6 种。本技术投资同比节省 10~15%,投资回收期缩短 1/3。形成成熟、完善、 适用性强的新型水泥粉磨站生产线工程设计模式。 (4)广西科技计划项目“锰渣制备绿色混凝土掺合料的工业化生产成套技术研 究与工程应用”(桂科鉴字[2012] 84) ,2012 年 3 月 28 日鉴定:项目自主研发了锰 渣制备混凝土掺合料过程中的系列关键技术,形成了锰渣制备绿色混凝土掺合料 的工业化生产成套技术。研究了基于锰渣微粉的混凝土高性能话技术,提高了锰 渣在混凝土中的掺量和混凝土的产品性能。对推动我国工业废渣资源化利用,发 展绿色循环经济意义重大,经济效益十分明显,总体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先进。 (5)广西科技计划项目“混凝土低碳生产技术应用研究及示范:海工硅酸盐水 泥的研制与产业化”(桂科验字[2016] 513),2016 年 7 月 6 日验收:研制了一种 适合于海洋工程的特种水泥-海工硅酸盐水泥、经检测,产品性能指标符合国家 标准《海工硅酸盐水泥》(GB/T31289-2014),形成一条年产 30 万吨的海工硅酸盐 水泥生产线,并实现产业化生产。 (6) 广西科技计划项目 “利用水泥新型干法窑处理城市污泥关键技术研究” (桂 科鉴字[2014] 196),2014 年 7 月 3 日验收:在节省投资的条件下,研发和应用直 接入窑焚烧工艺、重金属固化技术,处理掺入量达生料 5%的高含水污泥,实现污
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拟提名科技进步奖项目公示-哈尔滨工业大学
ZL 20071012 4547.2
2010.3.2 4
登记号第 605172 号
滕军
滕军; 马 伯涛
无效
ZL 20151032 3777.6
2018.4.1 7
登记号第 2885144 号
卢伟
卢伟; 滕 军; 陈露
有效
滕军; 刘 ZL 20061003 5412.4 2009.6.2 4 登记号第 513926 号 红军; 刘 滕军 文光; 马 伯涛; 李 祚华 Ding, Yang; Wu, Min; Xu, Long-He; Zhu, HaiTao; Li, ZhongXian Teng Jun; Li ZuoHua; Ou JinPing; He XueFeng. Li, Hongyu; Li, Zuohua; Teng, Jun 无效
2014.01. 29
登记号第 1339902 号
北京交通 大学
徐龙河; 吕杨; 李 忠献 有效
李祚华; 滕军;单 庆飞;李 羽
连肢剪力墙 发明 专利 耗能连梁钢 板阻尼器及 其使用方法 一种焊接箱 发明 专利 型截面钢节 点多尺度有 限元建模方 法 减小大跨或 发明 专利 悬挑结构振 动的耗能阻 尼片 Seismic damage evolution of steel–concrete hybrid spaceframe structures Fiber damage analysis model for RC beam-column based on EEP superconvergent computation A dynamic analysis algorithm for RC frames using parallel GPU strategies 中国 中国 中国
2019年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
4. 研发了以三江源生态系统保护和建设空间布局和管理、草畜平衡优化管 理为核心的生态系统调控管理模式,开展了业务化运行,有力推动了青海省建设 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的工作。
20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年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
一、 项目名称:“三江源区生态系统监测评估和调控管理关
键技术及其应用”
二、提名者及提名意见
提名者:中国科学院
提名意见:
项目针对三江源区生态系统保护和管理急需技术创新的迫切需求,开展了多 学科联合攻关,研究了生态系统变化与功能提升机理,构建了基于“历史动态本 底和原生顶级本底”的生态评估方法体系,研发了生态系统星-空-地立体动态监 测技术体系,开发了基于遥感-模型-GIS-云技术的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估应用系 统,完成了三江源重大生态工程生态本底评估及中期和终期生态成效评估。在此 基础上,构建了三江源生态系统保护建设空间布局和管理模式、草畜平衡优化管 理模式、以智慧生态畜牧业为核心的三生空间管理模式。
四、客观评价
本项目的支持项目“三江源区生态系统本底综合评估”于2007年7月通过专家 评审,项目评审专家一致认为“……是目前我国在该区域建立的时间跨度最长、
1
时空分辨率最高、数据质量最为可靠的生态评估综合本底数据库,……为草地生 态系统恢复提供了科学依据。……对三江源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维持与恢复具 有 重 要 的 科 学 意 义 。 …… 为 生 态 系 统 评 估 理 论 与 方 法 论 创 新 做 出 了 重 要 的 贡 献。……提升了人们对生态系统退化规律及其成因的认识水平,为区域生态系统 恢复对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实现了区域生态系统综合评估理论和方法 论创新,成果总体达到了同类研究的国际领先水平。”
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公示内容
(5)项目产品打破了日本企业的市场垄断,占领国内主要市场,并大量出 口至日本、欧盟、韩国等重Biblioteka 市场,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客观评价
1.国家级科技成果评价结论 项目于 2017 年 3 月 15 日,由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组织清华大学、上海硅 酸盐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华南理工大学、全国频率控制和选择用压 电器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专家,对项目科技成果进行评价[中电元协(评价) 字[2017]第 001 号],评价意见摘要如下: (1)项目通过对氧化铝粉体的细化及表面改性、添加剂成分设计和粒径级 配,解决了流延瓷膜成分不均匀,薄型基板(≤0.2 mm)在烧结过程中出现粗糙、 翘曲及尺寸偏差等技术难题,显著提高了产品强度;
2
(2)通过引入 BaO、TiO2、ZrO2 氧化物及调控组成,将氧化铝陶瓷基板在 可见光区域(380 nm~780 nm)反光率提高至 95%以上,同时提高了产品机械强 度和热导率;
(3)通过开发新型印刷浆料及填孔浆料,实现了 50 m 的印刷线宽和线距 及 80 m 精密填孔,并设计和开发了精密冲孔、印孔、填孔、印刷、叠层等成 型技术及相关配套设备,成功量产了 2520 超小型规格 SMD 用陶瓷封装基座。
2019 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科学技术进步奖 提名公示内容
一、项目名称
高品质电子陶瓷元件关键技术及大规模产业化
二、提名意见
该项目联合本领域国内龙头企业潮州三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华南理工 大学进行产学研合作,针对我国电子元件关键基础材料严重依赖进口,导致整机 质量及可靠性难以满足需求的现状,研制出一系列电子元件用高性能陶瓷材料配 方和关键工艺技术,开发一批高效生产和检验装备,以打破国外技术和市场垄断, 实现高品质电子陶瓷元件国产化,促进下游产业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
一、项目名称
西部山区大型滑坡潜在隐患早期识别与监测预警关键技术
二、主要完成人
许强、汤明高、刘春、廖明生、巨能攀、何朝阳、朱星、张路、黄学斌、李慧生
三、主要完成单位及贡献
主要完成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同济大学、武汉大学、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深圳市北斗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1)成都理工大学(许强、汤明高、巨能攀、何朝阳、朱星):创新滑坡成因分类方案,揭示滑坡成灾机理,建立三维识别图谱,提出重大滑坡隐患早期识别的“三查”体系,揭示滑坡变形时-空动态演化规律,建立基于时空变形的“过程预警”理论方法,研发监测预警平台。
负责项目实施及全面推广。
(2)同济大学(刘春):与成都理工大学共同研究提出大型滑坡演化的空-天-地-内多源立体观测,研发基于卫星遥感、无人机等滑坡观(探)测技术,开展行业推广应用。
(3)武汉大学(廖明生、张路):发挥在测绘遥感技术方面的优势,与成都理工大学共同研究解决了InSAR技术在西部山区地质灾害识别监测应用中的瓶颈问题,有效提高了该技术的可用性和结果可靠性,在四川丹巴县、理县、茂县等区域进行了应用。
(4)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黄学斌):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指挥部现已划归武汉地质调查中心,主要贡献三峡库区涉水滑坡机理、滑坡灾害监测预警及推广应用,与成都理工大学共同编制《三峡库区滑坡灾害预警预报手册》、并进行了深入推广应用。
(5)深圳市北斗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李慧生):研发滑坡监测技术,滑坡大数据采集传输、无人机建模和INSAR建模位移分析系统,与成都理工大学合作进行滑坡监测预警技术的推广应用。
四、提名意见
我国西部山区大型滑坡机理复杂、隐蔽性强、灾害损失及社会影响大,国家防灾减灾需求迫切。
该项目依托973计划等,针对滑坡隐患早期识别与监测预警中的关键技术难题,通过十余年研究积累和联合攻关,取得了原创性研究成果,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推动我国滑坡隐患识别与预警走在世界前列。
获得“标准规范、专利和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30
余项,发表SCI论文120余篇,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项。
成果在四川、贵州、三峡库区(重庆、湖北)、甘肃、广西等地区推广应用,提高了滑坡隐患识别的精度、灾害预警的成功率,准确识别和提前预警数十个大型滑坡,保证了上万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社会和经济效益显著。
四川省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五、项目简介
本项目属于自然灾害监测预警领域。
西部山区受青藏高原隆升的影响,地质灾害十分发育,每年因此而造成数百上千人的人员伤亡和数十上百亿元的直接经济损失,社会影响巨大。
重大滑坡灾害造成的人员死亡约占地质灾害总死亡人数的60%,且绝大部分属于未查明的隐患,其中主要涉及的关键技术问题就是滑坡隐患的早期识别和监测预警。
十余年来,本团队一直在开展三峡库区数百个滑坡的监测预警工程和西部山区数十个大型滑坡应急处置过程中的监测预警工作,建立了基于滑坡变形时-空演化规律的综合预警方法。
近五年来,依托于973计划项目以及多个省部级课题,通过多单位合作、多学科交叉融合,进一步将防灾关口前移至滑坡隐患的早期识别,构建了基于致灾因子的地质识别和基于三查体系的技术识别体系,深化了基于滑坡变形时-空演化规律的预警理论方法,研发了地质灾害实时监测预警系统,使大型滑坡隐患早期识别和监测预警逐步走向业务化运行,并多次提前数小时成功预报,推动和引领我国大型滑坡隐患早期识别和监测预警研究走在世界前列。
取得如下原创性学术成果:
1. 深入揭示了“弱面控制型、锁固段型、软弱基座型和深层倾倒型”滑坡成灾机理及致灾因子,创新滑坡成因分类方案、建立了考虑关键致灾因子的新的滑坡分类体系及三维识别图谱,将“二指标”国际滑坡分类扩展到“三指标”,丰富完善了国际滑坡分类标准,大大提高了大型隐蔽性滑坡识别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2. 提出了基于星载光学遥感、InSAR,机载LiDAR、无人机摄影测量,地面和坡体内部多传感器监测的滑坡天-空-地-内立体协同观测理论方法,建立了多层次多手段有机融合的重大滑坡隐患“普查→详查→核查”的三查体系,已在全国大范围推广使用,取得显著成效。
3. 首次揭示了大型滑坡变形时-空动态演化规律,提出了自适应调整采样频率的监测方法,研发适用“突发型”滑坡变形监测技术,构建了基于时空变形的“过程预警”理论方法,研发了地质灾害实时监测预警平台,推动我国滑坡预警在国际上首先走向实用化和业务化运行。
六、客观评价
1. 查新结论
2018年10月,四川省科技成果查新咨询服务中心科分院分中心的查新结论:“考虑关键致灾因子的新的滑坡分类体系及三维识别图谱,岩质滑坡锁固段效应、深层倾倒变形及断裂扩展机理,滑坡天-空-地-内立体协同观测,多层次多手段有机融合的重大滑坡隐患“普查→详查→核查”的三查体系,大型滑坡变形时-空动态演化规律,基于时空变形的“过程预警”理论方法”,除本委托项目相关研究人员发表的文献或申请的专利或关于本委托项目的报道外,未查到其他有与本委托项目查新点内容完全相同的文献报道。
2012年3月,国土资源西南地区科技查新检索站的查新结论:“滑坡变形-时间曲线簇,滑坡变形时空演化规律,基于改进切线角的滑坡预警判据,滑坡的加速度特征与临滑预警判据,滑坡时空综合预警预报方法”,在所查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文献及发明专利范围内,未见有与该项目相同或类似研究的文献报道和发明专利,该项目研究具有新颖性。
2. 鉴定和评价结论
(1)2012年3月31日,四川省科学技术厅组织专家对成都理工大学完成的“大型滑坡预警预报与应急处置”项目研究成果进行了鉴定。
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该项目研究技术路线正确、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分析严谨。
运用上述研究成果成功指导了我国多起大型滑坡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工作,并在三峡库区和西南地区推广使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研究成果总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斜坡蠕变力学机理和基于时—空变形的综合预警预报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2018年12月16日,第三方专业科技成果评价机构——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组织专家对“西部山区大型滑坡潜在隐患早期识别与监测预警关键技术”进行了科技成果评价,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该项研究在大型滑坡成灾机理及早期识别、滑坡演化的“天-空-地-内”多源立体协同观测、突发型滑坡预警理论方法等方面取得了原创性成果,总体上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3)本项研究的部分创新性成果“西部山区大型隐蔽性滑坡成灾机理及早期识别”、“大型滑坡演化过程的立体协同观测与探测”、“大型滑坡预警模型及方法”得到了工程地质领域专家彭建兵教授、施斌教授和唐辉明教授,遥感领域专家龚健雅院士、刘先林院士和唐新明研究员推荐作为973项目重大突出成果,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4)2017年11月22日,科技部组织完成了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2011年立项的2个项目、2013年立项的184个项目的结题验收。
该成果的支撑项目顺利通
过科技部验收并成为56个“优秀”项目之一,是四川省唯一一个获得“优秀”验收结果的项目。
3. 曾获奖情况
该项目各阶段成果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项:(1)大型滑坡预警预报与应急处置,2012年,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四川省人民政府
(2)三峡库区塌岸预测与防治专题研究,2009年,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
(3)三峡库区常见多发型滑坡预报模型建立及预报判据研究,2007年,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
七、知识产权、应用推广情况
(1)该研究成果获得“标准规范、专利和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30余项,发表SCI 和EI检索论文170余篇,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项。
(2)该项目成果经过了近十年的示范应用和推广应用,包括四川、贵州、三峡库区(重庆、湖北)、甘肃、广西等地区以及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探矿工艺研究所、中国电建昆明院、上海地矿勘察院和安徽交通投资集团等行业部门,有效识别出数十处大型滑坡隐患,多次提前数小时成功预警滑坡。
并近期于2017年对甘肃黑方台滑坡进行两次成功预警,在2018年金沙江白格滑坡-堰塞湖应急处置中再次经历“实战”考验。
保障了上万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推动了行业科技进步,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对于保障西部山区人民生命安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推广应用前景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