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乡土和地域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

合集下载

寻地域文化品乡土之味——浅析小学美术乡土资源与校本课程的融合与创新

寻地域文化品乡土之味——浅析小学美术乡土资源与校本课程的融合与创新

寻地域文化品乡土之味——浅析小学美术乡土资源与校本课程的融合与创新摘要:2022年版美术课标中指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双减”政策要求,调整优化课程设置。

近年来,乡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已经成为校本课程建设的一部分,笔者尝试从当地特有的人文、古迹、自然环境等资源为切入点,从利用乡村教育资源出发,系统论述了怎样运用乡村教学资源,进一步开展农村小学的美术校本课程教学。

关键词:乡土资源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国家教育部课改已经明确提出增强美术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因此,开发和利用乡土美术资源势在必行,不仅可以使美术课程的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还可以极大地弥补美术课程设计的缺憾。

通过开发乡土资源,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有效引领学生触闻乡土浓浓的人文气息,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还可以让学生学会用感恩的心重新认识自己的本土文化,对于传承和发展优秀的乡土文化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利用地方资源进行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由于省编教材数量较少,不能保证一周两个课时的美术教学,乡村小学教师要适应本地学生的美术学习需要,打破现有的美术教材的局限性,根据实际情况,充分挖掘和运用本地的美术资源,进行具有特色的艺术教育。

因此,要适应这种需要,必须积极开展校本课程。

(一)让学生更加了解乡土文化从本土文化的视角去开发小学校本课程,有助于让学生更加了解乡土文化。

一个地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形成过程中,必定会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及心理定势、思维习惯与观念情结。

伴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与新型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乡土文化的表现状态与内涵已经处于边缘地位,作为未来家乡的建设者,只有对家乡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有着丰富的了解才能建设家乡。

乡土文化所具备的效应,在小学美术课程开发中应用作用显著。

(二)作为思想教育的重要资源乡土文化代表着本地域的文化内涵,学生只有对本土文化有所了解与掌握,才能够怀有热情,才能够真正去热爱自己的家乡。

基于乡土文化的农村校本课程开发.doc

基于乡土文化的农村校本课程开发.doc

《基于乡土文化的农村校本课程开发》开题报告一、课题的提出农村教育普遍存在着教学设施陈旧落后、师资力量匮乏、学生数量锐减的现状,农村教育的希望在哪里?城乡一体化战略给农村学校教育提供了机遇和挑战,农村学校只要充分利用农村教育资源,开发凸显农村教育特色的校本课程,农村教育就会迎来勃勃生机的春天。

之所以选择“基于乡土文化的农村校本课程开发”课题,是依据我校实际现状而提出的。

和龙市八家子上南小学是一所有50余年历史的朝汉民族联校,原为林业子弟小学,2008年归地方管理。

独特学校历史文化,为开发乡土文化校本课程提供了雄厚的基础。

朝鲜族文化、林区特色、阳光体育、“弯弯腰”的养成教育等属于自己办学特色的办学路子,对开发乡土文化校本课程具有可行性。

一个孩子就是一个家庭全部的希望,只有根植于浓厚乡土气息的校本课程才有生机活力,营造“家庭氛围”,把童年还给孩子、营造乡村特色的生态教育环境,就能办出真正属于农村孩子的教育。

二指导思想与原则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坚持“为教师的发展铺路、为学生的成功奠基”的办学理念,结合学校独特的历史文化,创造有利条件,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营造学校特有的乡土文化课程,将学校办成“教师幸福工作的家园,学生快乐生长的乐园”。

基本原则:1、以人为本的原则。

突出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以学生素养的发展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为宗旨,使乡土校本课程成为学生生长、教师发展的乐土。

2、发展性原则。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充分挖掘乡土文化的资源,不断发展创新乡土文化校本课程。

3、开放性原则。

根据学生不同的学情、不同的要求,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乡土课程,把学生是否进步和是否发展作为评价指标。

三、研究目标和内容(一)研究目标通过对“基于乡土文化的农村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探寻乡土文化课程的开发、使用、完善、拓展的有效途径,寻求农村教育发展的教育对策,为学校师生营造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学习乐园。

依托乡土红色资源打造特色校本课程

依托乡土红色资源打造特色校本课程

依托乡土红色资源打造特色校本课程摘要:乡土红色资源是在战争革命年代,是国家伟大的共产党人,以及爱国先进群众共同创造出来的,是极具革命特色和精神内涵的资源。

乡土红色资源蕴含着国家的丰富的历史记忆,传授刻苦革命精神,培育国家优秀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校应充分利用乡土红色资源,对校本课程进行创新和开发。

本文依托乡土红色资源,对开展发乡土红色文化校本课程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乡土红色资源;校本课程;红色精神引言:伴随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度,乡土红色资源被愈发重视,开始逐渐应用到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其价值也愈发重要。

乡土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珍贵资源,在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依托地区乡土红色资源,合理应用开发到校本课程教学中。

通过教育教学实践,以学科能力培养和知识体系建设为媒介,达成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对于创新红色乡土文化课程具有重大价值和意义。

一、乡土红色资源在初中教学应用的意义乡土红色资源在中学生德育教育中拥有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当代中学生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

用红色文化鼓舞中学生努力奋进,爱国爱党,让他们肩负起传承先进红色文化精神的时代责任。

国家丰富的文化资源对发扬中学生爱国主义和传承红色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校充分挖掘乡土红色资源精神内核,依托红色资源打造特色校本课程,有助于提升中学生的道德思想水平。

中学生处在形成道德准则和社会认知的活跃时期,根据这一关键时期对中学生进行道德思想准则引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和理想信念。

乡土红色资源以每位感人的英雄事迹做载体,对课程教学来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贴切中学生的学习现实,教学内容符合中学生的年龄特点。

学校通过开展乡土红色资源的教育,使学生深入理解红色资源的精神内核,促进中学生对乡土红色资源产生责任感和认同感,促使了他们自觉发扬革命精神的使命。

在学习过程中接受乡土红色资源的感染,树立学生远大人生目标,坚实革命思想,深度挖掘乡土红色资源的教育价值,使特色校本课程高效建设。

挖掘老街文化,打造乡土校本课程

挖掘老街文化,打造乡土校本课程

挖掘老街文化,打造乡土校本课程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乡村文化逐渐被淡化和遗忘,许多老街文化也走向没落。

为了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让学生认识和了解自己的根,建立乡土意识,有必要在学校开设乡土校本课程。

乡土校本课程是指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树立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从而达到弘扬乡土文化的目的。

本文将探讨如何挖掘老街文化,打造乡土校本课程,以促进乡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一、挖掘老街文化老街是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乡土文化的一个缩影。

老街文化包含丰富多彩的民俗、建筑、宗教、历史等元素,反映了乡土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社会文化。

要想挖掘老街文化,就需要深入挖掘老街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搜集老街的遗产和风土人情,发掘老街的独特魅力。

可以通过历史文献和口述史料,搜集老街的历史资料,了解老街的建立、演变和兴衰。

可以通过实地走访和调查,了解老街的地理位置、建筑风格和居民生活等情况。

可以参与老街的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深入了解老街的宗教信仰、传统风俗及当地的传统手工艺品。

这些都是挖掘老街文化的重要途径。

还可以开展老街文化的挖掘活动,包括老街文化的摄影展、老街古建筑的维护保护、老街旅游宣传等。

通过这些活动,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老街文化,提高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

二、打造乡土校本课程为了将乡土文化融入学校的教学中,需要开设乡土校本课程。

乡土校本课程是指将乡土文化融入学校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和热爱自己的家乡文化,增强对乡土文化的传承意识。

可以在小学、初中、高中的语文、地理、历史等课程中,向学生介绍老街文化的特点、价值及其在乡土文化传统中的地位。

可以通过教学课件、乡土考察、家访调查等形式,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老街文化。

可以开设乡土文化课程,向学生系统地介绍乡土文化的内涵、价值和特点,培养学生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

课程内容可以包括老街文化、乡村音乐、民俗传统、地方美食等,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感受乡土文化的魅力。

可以组织学校开展乡土文化节,邀请老街文化领域的专家学者来学校开展专题讲座,或者举办乡土文化展览,让学生亲身参与增进对乡土文化的热爱和了解。

立足乡土文化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

立足乡土文化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

立足乡土文化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摘要:随着三级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逐步落实,开发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对于学校来说尤为重要,因此在校本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更应立足地方从当地的乡土文化中挖掘课程资源。

我们的《晋江民居门匾乡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专项课题研究,是以本地乡土文化为基础,与学校文化建设相结合,以本校师生为课程开发的主体,进行课程的规划,方案的设计,实践活动的组织,学生通过参观、调查、访问、收集等诸多方式进行活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综合课程体系。

关键词:乡土文化课程资源校本课程随着三级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逐步落实,在校本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更应立足地方从当地的乡土文化中挖掘课程资源。

将乡土文化与学校文化建设相结合,既丰富了学生的校本课程学习资源,又能培养学生的乡情。

立足乡土文化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现以《晋江民居门匾乡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为例,谈谈如何进行校本课程开发。

一、以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文化为依托,开发课程资源。

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融入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文化,使校本课程更加具有地方特色,同时让传统文化在学生的德育中发挥作用。

晋江市是闽南金三角的核心,与台湾一水之隔,素有“泉南佛国”、“海滨邹鲁”的美誉,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之一,文化底蕴丰富。

晋江,中原文化、海洋文化、闽南文化、华侨文化、宗教文化等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相映成辉。

晋江的闽南文化是在从晋到唐传播入闽的中原文化的基础上孕育起来的,这从晋江民居门匾中就能窥见其端倪。

晋江民居门匾文化不仅包含着此户人家的姓氏、祖先渊源,还有与其姓氏有关的成语、典故或先贤哲言等。

从闽南民居门匾上,可知很多姓氏是从中原南迁至此,人们以住居为载体,把祖先的姓氏由来、名人故事、先贤哲言等浓缩为四个大字镶嵌在自家大门额上,这些作为姓氏、郡望或堂号标志的字眼,成为闽南文化中一个有趣的特征。

《基于乡土资源的地理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实验研究报告

《基于乡土资源的地理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实验研究报告

《基于乡土资源的地理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实验研究报告《基于乡土资源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课题子课题组长乐第一中学地理组一、课题的产生㈠课题产生的背景1.新课改“地理课程标准”提倡把乡土地理校本课程作为学习的载体。

学生可以通过收集身边的资料,运用掌握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进行以环境与发展问题为中心的探究性实践活动。

要求教师在选择乡土地理校本课程教学内容及组织实施时,注重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尤其是学生熟悉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以体现“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课程改革理念。

2.本校是课程改革实验校。

要求每位教师以研究来带动教育改革。

为了把握学生学习地理中存在问题的症结,有针对性的改进地理教学,本课题研究前设计一次专题学生问卷调查,通过此次调查,以定量的方式获取高中学生地理学习现状,了解当前我们的地理教育以及乡土地理校本课程教育的现状,以期发现问题,引起思考和从中得到启发,尤其是对于在当前课程改革形势下如何改进地理教育的思考。

本次调查我们选择了高一年4个班学生作为调查的样本。

学生基本状况如下:4个班共有学生221人,学生地理的水平也参差不齐。

本次问卷调查共回收问卷190份,男女学生基本各一半,所有问卷都是有效问卷。

调查结果表明,高中学生学习地理的动机基本上是健康的。

教学中,教师应联系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激发学生求知需要, 重视思维的激活与训练练;强调情感激发;重视人格构建、方法适宜等。

以便不断引导学生形成某种高尚的地理学习动机,使这些内在的动机与个人学习地理的兴趣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自动性,以取得较为满意的地理教学效果。

同时调查显示,此前有71%的学生没有听过“乡土地理校本课程”的说法,有85%的学生没有上过乡土地理校本课程课,读过乡土地理校本课程书籍的只有25%,有7 6%的学生渴望了解家乡的地理概况,对于增设乡土地理校本课程课赞同的则有68%。

农村学校利用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策略

农村学校利用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策略

农村学校利用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策略随着中国农村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学校开始意识到利用当地的乡土资源来开发校本课程的重要性。

乡土资源是指当地的土地、风土人情、传统文化、制度建设等资源,是教育的重要载体和资源基础。

充分利用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有助于增强学生对当地文化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那么,农村学校应该如何利用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呢?以下是一些策略供农村学校参考。

一、深入挖掘乡土资源农村学校应该深入挖掘乡土资源,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传统文化、优秀人物等,进行田野调查和调研。

通过走访当地老师、村民、艺术家等,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丰富的素材和资源。

学校可以开展“乡土资源开发”主题教育活动,邀请专家学者、社区领袖等开展讲座和交流,推动学校对乡土资源的深入挖掘。

二、建立校本课程开发团队农村学校应该建立校本课程开发团队,组织教师、学生、家长、社区志愿者等共同参与课程开发工作。

团队成员可以根据各自的专长和兴趣,选择相关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

学校可以邀请外部专家或资源单位的支持,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专业指导和支持。

三、制定校本课程开发计划农村学校应该制定校本课程开发计划,明确目标和任务,合理安排时间和资源。

在计划中可以包括课程主题、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内容。

学校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设计符合乡土资源特点和学生兴趣的校本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培养。

四、加强课程融合和跨学科教学农村学校可以加强校本课程和传统学科的融合,通过多学科交叉教学,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有关乡土资源的知识和技能。

学校还可以把校本课程和社会实践、文化体验等活动结合起来,促进乡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五、积极开展校本课程教学农村学校应该积极开展校本课程教学,采取多种形式,如课堂讲授、实地考察、社会实践等,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基于乡土和地域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

基于乡土和地域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
福 建 省 霞 浦第 一 中学 ( 简 称 我 校 ,下 文 同 )校 本
的水 上 农 场 。我 校 召 集 地 理 组 、生 物组 等教 师 ,通 过 实地 考 察 、访 问调 研 、上 网 学 习 等方 式 ,收 集 了大 量 关 于 紫 菜 与 霞 浦 区域 地 理 、养 殖 技 术 、加 工前 景 、区 域 经 济 、海 洋 环 境 等 的 相 关 知 识 ,编 写 成 校 本 教 材 《 舌尖 上 的霞 浦— — 紫 菜》,在选 修课 程 中尝试 开设 。
二 、 指 尖 上 的 霞 浦

舌 尖上 的 霞浦

部 关 于 中 国各 地 饮 食 文 化 的 专 题 纪 录 片 《 舌 尖
霞 浦位 于 东海 之 滨 .全 县海 岸 线 4 8 0多 公 里 ,浅 海滩涂面积达 1 0 0多 万 亩 。在 漫 长 的岁 月 长 河 中经 过
上 的中 国》 火爆 银 屏 。在 第 四集里 ,关 于 “ 霞 浦 紫菜 ”
1 09<<Ne w C u r r i c u l u m Re s e a r c h
的滩 涂 和 沙 滩 、神 奇 梦幻 的小 舟 和 渔 网 、潮 起 潮 落 的 浮 标 和 竹杆 、独 具 一 格 的滩 涂 养 殖 和海 上 网箱 养 殖 与
教 育 课 程 改 革 的方 向从 先 前 单 一 的国 家 课 程模 式走 向
过 程 。使 霞 浦 紫 菜 在 自然 与 人 文 光 环下 更 加 生 动 与朴
实 ,让人 更 深 刻 地 体 会 到 紫 菜 虽 是 一 道 貌 似 简 单 的食 品 ,却 最 真 实地 带 来 了大 海 的美 好 风 味 。一 时 间关 于 “ 霞 浦 紫 菜 ” 的话 题 便 刷 爆 了微 博 和 各 大 网 络话 题 版 , 这 其 中少 不 了霞 浦万 千 学 子 的功 劳 。 霞浦 神 奇 的地 理 景 观 使 得 一 向只 能 在 餐桌 上 甘 当 配角 的 “ 紫 菜 ” 如 今华 丽蜕 变 ,霞 浦 漫 长 的海 岸 线 创

石壕小学红色乡土教育校本教材开发方案

石壕小学红色乡土教育校本教材开发方案

石壕小学“红色乡土特色教育”校本课程教材开发的实施方案(初稿)校本课程是红色教育的载体,而红色文化是红色教育的灵魂。

为宏扬红色乡土文化,打造红色特色教育学校,构建学校红色乡土文化教育校本课程,特拟定此方案。

一、课程设置(指导思想):编辑校本教材《红色的土地》,把革命传统教育揉进学生的思想教育中,通过引导学生对中国革命、家乡红色历史的熟悉和学习,使学生感受到革命精神的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让学生不忘历史,学会感恩,增进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增进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

培育少年儿童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课程目标:一、知识与技术目标:(1)、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家乡历史、革命英雄人物的事迹及红色文化,从而加深对家乡人文社会和红色文化的了解。

(2)、用通俗易懂、生动有趣、时尚动人的节目解读红色文化。

(3)、通过学生分组活动,提高搜集资料、处置信息、综合表达的能力,发展合作、分享的个性品质。

二、进程与方式目标:(1)、组织学生通过上网,查阅图书,走访等形式搜集家乡红色文化历史、革命英雄人物事迹、红色诗词,丰硕课堂内容。

(2)、引导学生亲近家乡的红色文化,关注时期的发展,沟通课堂内外、讲义内外和学校内外的联系。

(3)、创建并运用品牌节目,把丰硕的声、像导入综合实践课,激活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从而激发起学生的热情,以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参与组织规画、合作活动等形式,让学生学会与人协调,明白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做好事情的前提。

(2)、从本土生活实际动身,关注身旁的环境、社会、风土人情。

通度日动的组织与参与、感悟与反思,在使学生在取得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的爱校热情,教育学生关注生活,进而树立酷爱家乡、酷爱祖国的道德情感和建设家乡的美好愿望,使学生在活动进程中及活动结束后自发把自己打造成具有红色“性格”、红色“气质”的人。

乡土美术与校本课程方案课程开发潮汕猴糖

乡土美术与校本课程方案课程开发潮汕猴糖

乡土美术与校本课程方案【案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潮汕“猴糖”适用地区:广东省潮汕地区一、校本课程开发背景曾经遍及全国各地的糖塑,在北方称为吹糖,在潮汕则称为“老猴糖”或“猴仔糖”。

据说,这种糖塑早在唐宋古籍中就有过记载,叫“糖供”,古代大多用于祭祀。

历经千百年民间艺人的传承,到现代已发展成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民间艺术。

这些被称为“捏糖猴”的艺人,会捏许多故事人物,最为让人熟知的就是《西游记》中的老猴、白龙马、猪八戒等;还会捏各种各样的动物,如公鸡、马、蝴蝶、凤凰、小鸟、老鼠等等。

捏塑的人物、动物都栩栩如生,令人十分喜爱,特别是捏塑的孙悟空最受大小老少们追捧。

二、校本课程设计思路(一)总体设计思路:将猴糖及其引申的独特的手工制作方法带进美术课堂,引导学生理解猴糖文化的同时学习美术表现的方法。

为完成仿制猴糖的手工作品,本次课程将以用完的粘土为媒介,引导学生设计与装捏制立体卡通形象,并使用亮光油涂在粘土上使其拥有糖食物的亮泽,最终完成一件独特的作品。

对应美术学科的可信素养,本次课程设计重点解决文化理解、美术表现、创意实践三大核心素养。

(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猴糖的历史、艺术发展过程。

2 知道猴糖的制作特点(手工制作、表面光亮、用色大胆、造型夸张、题材丰富等)。

3 认识猴糖的制作步骤,掌握揉、搓、剪、压、捏等基本的捏塑手法,并能够自主制作一件仿猴糖的粘土作品。

2. 过程与方法:1 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实地走访、阅读书目、参观展览等渠道,收集有关猴糖的相关知识,培养自身的合作学习和对信息的收集与整理能力。

2 通过亲身观赏潮汕民间猴糖制作艺人的制作过程,了解猴糖的制作方法和步骤,提高审美判断和文化知识能力。

3 通过自主选择和自主探究,尝试不同的捏塑手法,并自主制作一件仿猴糖作品,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体验猴糖制作活动的乐趣,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

依托乡土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校本课程

依托乡土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校本课程

依托乡土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校本课程摘要:在课程改革和创新的道路上,如何通过加强课程建设促进师生共同成长,一直是我们不断探索和思考的重要课题。

我校在发挥地方资源优势、开发校本课程、突出学校特色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尝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学校在实施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自身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开发或选择适合本学校的课程。

”关键词:乡土文化;特色课程;学校优势前言: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我们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我们接触到周围的生活环境,我们在生活中也受到环境的影响,从而表现出具有地域特色的地方文化。

新课程标准指出:“实践性课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还要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而地方文化资源是学生了解社会、深入思考、实践和全面学习的优秀载体。

1.如何实现学校的新跨越和新发展教育课程改革(试行)的概要是:“一方面实施国家和地方课程,另一方面学校应该根据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特定条件,开发或选择适合自己学校的课程,结合其传统和优点、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进行。

由于很多学校都是属于乡村学校,因此在追求学校新的飞跃和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总是重新思考、探索和询问:当地经济社会开发能成为学校课程的资源是什么?学校课程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有益吗?学校发展的新突破在哪里?徐特立曾经说:“最原始、最基本和唯物论的教材是当地的教材。

” 想想就知道彩虹乡文化和东家口建设等地区资源为开发以学校为基础的课程提供了自己的条件。

如果开发这些地区资源,不仅可以弥补国家课程不足,满足学生生存和培养的需要,还可以让学生接受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意识形态和道德性格、人道精神、全面的品质,将时间、健康、能力、幸福还原给孩子们。

1.乡土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明确学生的培养需要、学校教育目标、地区课程资源,逐步开发实施30多门地区课程。

乡土文化视角下校本课程的实施路径

乡土文化视角下校本课程的实施路径

乡土文化视角下校本课程的实施路径一、前言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校本课程作为一种具有强烈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教育资源,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的重视。

乡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价值。

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在乡土文化视角下实施校本课程,既能充分发挥乡土文化的优势,又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是当前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从乡土文化的角度出发,对校本课程的实施路径进行了探讨。

分析了乡土文化的特点及其在教育中的价值;其次,探讨了校本课程在乡土文化视角下的实施策略;提出了加强乡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建议,以期为我国校本课程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1. 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校本课程作为一种具有本土特色和优势的教育模式,逐渐受到了广泛关注。

乡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教育资源。

从乡土文化视角下研究校本课程的实施路径,对于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价值。

从研究背景来看,当前我国教育改革正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问题,如教育质量的提升、教育公平的实现、教育创新的推进等。

而乡土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资源,可以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有力的支持。

通过研究乡土文化的内涵、特点和价值,可以为校本课程的制定和实施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从研究意义来看,从乡土文化视角下研究校本课程的实施路径,有助于丰富和发展我国教育理论体系。

乡土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资源,具有丰富的教育内涵和价值观念。

通过对这些内涵和价值观念的研究,可以为我国教育理论体系的发展提供新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从实际应用来看,从乡土文化视角下研究校本课程的实施路径,有助于提高我国教育质量和效益。

乡土文化作为一种具有本土特色和优势的教育资源,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贴近实际、富有生活气息的学习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

基于乡土文化的农村校本课程开发

基于乡土文化的农村校本课程开发

导论导论(一)研究的缘由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深入,三级课程管理在我国的实行,校本课程开发对于促进学校建立学校课程的作用日趋凸显出来。

课程改革给农村学校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农村学校所处的自然资源丰富,乡土文化气息浓郁,是农村学校所独有的教育资源,然而在农村学校长期忽略了这种教育资源。

乡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从农村学校实际出发,更多的关注了农村学校校本课程所处的教育资源。

1.对农村基础教育的关注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人口数量据国家统计局编印的《中国统计摘要(2009)》公布的人口基本情况,2009年底农业人口已经达到7.1亿占我国总人数的53.4%。

在我国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受教育水平很低,文盲和半文盲并存。

农民的文化素质的高低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观念落后,教育效益低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既不热爱农村也缺乏建设农村的责任感、激情和真正本领。

此外我国幅员辽阔,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人口居住比较分散且基数庞大,这就决定了我国农村学校的分布也较为分散,区域发展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

国家和地方对于农村教育投入不足,农村学校的基础条件较差,农村教师素质不高,学历达标率很低,教育观念和教学手段单一。

农村教育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严重制约着农村学校的发展。

2.对乡土文化的关注乡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我国的乡土文化源远流长,广大的农村是滋生培育乡土文化的根源和基因。

伴随着城市现代化不断加快的进程,人们的生活节奏也不断的加快,许多的乡土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逐渐丧失了它原来所具有的生命力,许多的乡土文化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然而我国的很多的乡土文化的消失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人们对这种现象好像熟视无睹。

相当多的乡土文化遗存(包括物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或正面临着被摧毁、被遗忘的绝境。

不少学者和具有历史责任感的专家学者基于乡土文化的农村校本课程开发已经将关注的目光集中在传统古村落的考证、测绘和抢救性保护中,并且呼吁人们保护乡土文化。

基于乡土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以淇澳岛为例

基于乡土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以淇澳岛为例

学科综合XUEKE ZONGHE2021年3月Mar.2021教!J帀・TEACHER基于乡土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以淇澳岛为例李少珠I,李育文2(1.珠海市兆征纪念学校,广东珠海519000; 2.珠海高新区金鼎第一小学,广东珠海519080)摘要:校本课程开发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校本课程能否顺利开展,关乎学校的教育成果,关乎我国教育领域的改革质量,目前,我国关于校本教程开发的实践过程还存在许多问题,以及诸多可以探讨的空间。

文章试图从乡土文化的角度,结合具体案例,来论证乡土文化对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意义和实施路径。

关键词:乡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实施路径中图分类号:G622.3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20-11-25文章编号:1674-120X(2021)09-0103-02一、乡土文化对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重要意义乡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在我国悠久的历史当中,乡土文化源远流长,代表着大多数人的家乡情结。

切当前,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乡土文化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但是,在乡土文化的深处,仍然有许多内涵丰富的资源需要引起重视,其为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和思路。

以乡土文化为基础的校本课程开发对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要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必须深入研究乡土文化。

(一)有助学校形成更好的办学特色每一间学校都有各自的特点和办学目标。

乡土文化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因此,从乡土文化的角度出发去开发校本课程,能够挖掘出更多以中华文化为载体的成果,有助于学校的成果的研究与展示。

学校要设立教学目标,以乡土文化为研究切入点,把研究措施具体落实,把校本教材开发和学校教学目标、办学特色联系起来,深入贯彻教育理念,形成独特的办学特色。

(二)有助F形成系统的思想教育我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中华历史,在长期的农村生活过程当中形成了独特的乡土文化,蕴含了非常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文化内涵,以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道德品质。

《校本课程与乡土文化相结合的开发与研究》中期报告

《校本课程与乡土文化相结合的开发与研究》中期报告

《校本课程与乡土文化相结合的开发与研究》中期报告一年来,本课题研究的各项工作按照课题实施计划有序推进,自从立项以来,在同组教师的通力协作和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课题的各项工作正有条不紊的开展,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一、课题简介本课题是“十三五”教育科研规划专项课题。

结合扶绥县历史,充分挖掘家乡的乡土文化,编写相应的校本课程,开展以“乡土文化”为主题的教育活动,以期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素养,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

(一)课题研究目标1.探索课程资源开发的行动研究校本课程,开发与教育教学紧密联系的课程资源,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满足学生兴趣、爱好的课程资源体系。

通过活动对学生进行观察、访问、调查研究、分析评价、资料收集等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养成主动探索、自主创新的良好习惯。

2.以地方乡土特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切入点,进一步完善校本课程资源,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探索研究的方法,树立学生自主探索的意识,进行热爱科学、主动创新的思想教育。

为学生开展活动提供多样化的资源选择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精神,学会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团结合作、共同进步,知道小组合作的重要作用,促进学生形个性的发展。

3.促使学校和老师进一步转变观念,提升课程开发和运用的能力,构建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校本课程。

4.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初步探索特色课程资源的程序、策略、方法和途径,形成一些可推广的个案以及经验。

(二)课题研究内容1.对家乡乡土文化进行调查研究首先,对实验年级学生进行乡土文化、我校校本课程及各类课外活动的问卷调查;其次,组织学生走进村屯等观看或者了解本地的乡土文化;最后,分别对两项活动形成调查报告作为阶段研究成果。

2.校本课程与乡土文化——“壮乡三月三文化”相结合的开发与研究主要开发以下校本课程:(1)音乐教学与乡土文化——“壮乡三月三文化”相结合的校本课程(2)体育教学及体育活动与乡土文化——“壮乡三月三文化”相结合的校本课(3)“舌尖上的家乡”美食教学及全校性的美食活动与乡土文化——“壮乡三月三文化”相结合的校本课程。

基于乡土文化的农村校本课程开发

基于乡土文化的农村校本课程开发

基于乡土文化的农村校本课程开发在当前我国学校当中基础教育改革的亮点和焦点就是校本课程的开发,通过把学校作为本位,进行课程的开发。

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相比,在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则必须依赖于当地的经济文化当中,在学生面前立体地展现本乡本土的现实,从而对农村特色突出。

一、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现状对于学校和学生来说,开发的课程资源立足于“校本”原则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可是,由于受到经济、文化和社会不平衡发展的影响,再加上受到文化背景不同,所开发的校本课程现实和观念等有着明显的差异,特别是对于吉林省临江市及其边远落后地区来说存在着诸多问题。

首先,所设立的校本教研的组织机构形同虚设,组织管理校本教研名不符实。

部分的学校对于校本教研的意义认识不明确,可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则虚设机构,学校也拿不出相应的教研活动实施计划和方案,所开展的活动目的性不强,不能产生良好的实际效果。

校本教研活动还是停留在老式的评课和听课阶段,由于听课失去目的性,这使得评课也就流于形式。

其次,所开展的校本教研活动作秀成分多,务实比较少。

校本教研活动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将校本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教师面对的各种问题作为研究对象。

部分学校在活动开展当中,为了对上级主管领导的取悦,则愿意做表面文章,在研讨课上做好反复演练,甚至连回答的问题,谁回答都已经操练多遍,这没有缺陷,而只有优点,这也丧失所进行的研讨意义。

再次,在面临着诸多干扰而对深入校本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虽然有些学校在进行建设校本教材有着浓厚的氛围,并且教师也有着很好的积极性,可是经常要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

比如各级创优、评比、验收、检查等工作,这耗费过多的精力和时间,对深入开展校本科研有着直接的影响。

最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并没有足够的监督和支持校本课程开发。

当对校本课程推进缺乏区域性,当然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在进行督导校本课程开展绝对不同于传统做法,这也必须依赖于教育行政部门创新体制。

依托乡土红色资源 打造特色校本课程——以兴安县第三小学为例

依托乡土红色资源 打造特色校本课程——以兴安县第三小学为例

随笔依托乡土红色资源打造特色校本课程——以兴安县第三小学为例张丽荣摘要:在课程改革创新探索的道路上,如何通过加强课程建设,促进师生共同成长,始终是我们不断探究、不断反思的重要课题。

长征突破湘江红色文化这一乡土资源,为我们开发校本课程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满足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引导我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关键词:乡土红色资源;校本课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一、充分挖掘乡土红色文化资源我们结合学校把长征途中的地点、事件、人物定为我校校本课程的重要资源。

其具体内涵如下:“信念”:以坚定目标、信念至上、报效家国为主线,培养学生不屈不挠的精神与正视挫折的勇气。

让学生坚信学业必成,事业必成,人生必成。

“理想”:以志趣高雅、胸怀高远、行为高尚为主线,培养学生的人生志趣和理想追求。

让学生从小继承革命传统,树立远大抱负,为中华的伟大复兴而努力读书。

“坚强”:以不畏艰险、艰苦创业为主线,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不屈的毅力。

让学生懂得挫折使人成长,苦难使人成熟,磨难使人成才。

“奋斗”:以努力拼搏、积极向上、只争朝夕为主线,培养学生勇往直前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和无往不胜无坚不摧的斗志。

让学生懂得懒惰一事无成,拼搏成就人生。

二、校本课程的开发(一)活动为载体,合作探究1.广泛开展“十八个一”系列革命传统教育活动。

“十八个一”即:每周黑板上更换一条红色名言警句;每周一次以“弘扬红色文化”为主题的国旗下的讲话;每月一次班级红色文化主题教育活动;每月举行一次红色班级文化评比与交流活动;每学期每名学生在课桌上更换一条蕴涵红色文化的座右铭;每学年举行一次全校师生红歌赛(或大型文艺汇演);每学期一次全校师生“革命英雄在我心中”的红色故事演讲;每学期一次全校师生红色文化征文比赛;每学期上一堂红色教育课,进行“红色”英模事迹宣讲报告,对学生进行榜样和励志教育;每学期读一本红色革命书籍;每月(或每学期)看一部红色革命电影;每月学唱一首红色歌谣;课前一支红色歌曲;班级每学期出一期红色革命教育手抄报,举办手抄报比赛;结合课间活动,每天一段红色舞蹈、健美操,每位学生崇拜一位革命人物;在校园固定位置开辟“历史(党史)上的今天”栏目,每周宣传一位红色革命人物或大事件;每年组织一次师生扫墓活动;每学期组织一次红色远足活动。

依托农村乡土资源,开发学校校本课程

依托农村乡土资源,开发学校校本课程

依托农村乡土资源 , 开发学校校本课程摘要:我校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确立的主要研究课题就是《依托农村资源开发高中校本课程的研究》,开展这项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切实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率,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必须要着力拓展学生的认知范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这一项目无论是选题立项还是搜集论据,亦或者是展开教学实践研究,得出结论都是围绕校本课程而开展的。

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经历了为期两年的时间,高效地完成了目标任务。

为了能够有效推进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本文将这项课题研究的一些策略总结出来,以期帮助其他学校合理利用农村乡土资源。

关键词:农村乡土资源;校本课程;开发策略引言:本文主要研究的是通过合理利用乡土文化资源,以提高农村学校的校本建设。

本文首先明确了开展这项研究的重要理论意义,而后界定了校本课程研究的概念,挖掘了学校当地乡土文化资源。

通过这项研究能够为中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帮助其他学校有效开展校本课程开发。

实践表明,有效的校本课程开发能够促进我国农村学校的整体建设,提高农村学校教育效益和质量。

另外,该研究还有一个重要的意义,就是为了加强对乡土文化的保护,促进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理解和接受相同的话,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范围和核心素养能力。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1.乡土文化所谓的乡土文化,分为乡土和文化,其中所谓的乡土就是不同的行政区域划分为农村的地区,亦或者是影响一个人成长生活学习的地方。

而所谓的文化涵盖面就较为广阔,不仅包括知识艺术,而且涵盖了地域风俗、道德法律。

文化是丰富人成长生活的重要因素,因此促进学生理解和接受乡土文化,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丰富学生的精神意识。

乡土文化,就是指的人类在某一行政区域不断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形成的一切行为习惯和地区风俗的总和。

2.校本课程的开发从宏观角度而言,校本课程开发指的就是从国家的高度直接控制课程开发,给教学选材和课程安排制定出明确的方向,而后学校再根据所在地区及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后做出的课程调整。

挖掘乡土资源,开发劳动教育校本课程

挖掘乡土资源,开发劳动教育校本课程

挖掘乡土资源,开发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劳动教育与乡土资源相结合,能够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自己的家乡,爱家乡,在动手劳动的过程中,体验家乡人民的淳朴民风民俗,为家乡的未来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努力。

劳动教育融入乡土资源,可以让学生的思想上提高认知度,好好学习,好好生活,努力成为一个知乡情、爱劳动、爱生活、爱家人的智慧型好少年,在劳动的过程中,收获属于自己的劳动硕果与喜悦。

一、从家乡特产中挖掘素材在我们的家乡比较出名的特产有:大姜、茶叶、牡蛎,特别是牡蛎全国闻名。

劳动教育源于生活,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把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乳山三宝相联系,融入它们的特色开发接地气的劳动教育校本课程。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走进牡蛎实践基地,了解牡蛎的繁殖过程以及它的食用与药用价值,实际上,如果我们能好好的利用这一乡土资源,学生在劳动实践的过程中,会收获很多有价值的信息,他们在实践的过程中,会越来越有兴趣去研究,去发现,去探索的,在劳动的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兴致,这样不仅我们开发了校本课程,还为学生的劳动教育创造了很多的宝贵财富。

大姜,是我们周围许多乡镇农村长期种植的植物,我们的劳动人民在种植与收获的岁月里,积累了很多种植经验,同时也为家庭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大家的生活过的越来越美好。

利用这一乡土资源,让学生走到田野地头,亲自体验一回大姜的种植过程,记录大姜的生长过程,进一步了解劳动人民的辛苦,同时感受到收获后的喜悦。

走进茶园,让学生看一看,学一学采茶的技巧,揉捻、烘焙、紧压等诸多工艺步骤,懂得品茶也是一门艺术。

二、从地方特色中获取素材在我们的家乡地方性特色的代表作品之一就是“大喜饼”。

巧借“大喜饼”的“名气”,我们可以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学校的班级种植园,在播种的季节里,带领学生走进种植园,亲自动手种植麦子,在播种、浇水、施肥、收获的过程中,体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同时让学生们在收获之后进行麦子的晾晒,磨面等程序,懂得在经过一系列的工序之后,然后再进行了烹饪操作过程,才能吃上美味可口的“大喜饼”,制作“大喜饼”的一道道工序也可以让学生在劳动课上进行尝试,或者让学生在家里和家长一起进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乡土和地域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摘要: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观念的变革与创新,充分发挥本校的资源和地域优势,体现地方性、特色性等课程的开发,决定了校本课程开发是否成功,实施校本课程的成效。

基于乡土和地域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是我校的目标和方向。

关键词:课程改革;校本课程;乡土和地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9-0108-02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与发展,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从先前单一的国家课程模式走向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模式,校本课程已经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校本课程是在学校本土生成的,既能体现各校的办学宗旨、学生的特别需要和本校的资源优势,又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紧密结合的一种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课程。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铺开,校本课程开发是否成功,是衡量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及其重要的参考指标。

福建省霞浦第一中学(简称我校,下文同)校本课程的开发起步较晚,经过几年的实践研究,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校本课程的开发要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国家或地方的课程计划、学校办学理念、学生需要评估以及学校的课程资源,应充分利用学校内外的课程资源,充分体现学校办学特色。

因此,我校选择了霞浦的乡土和地域
特色作为校本开发的资源,初步形成了一套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

一、舌尖上的霞浦
一部关于中国各地饮食文化的专题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火爆银屏。

在第四集里,关于“霞浦紫菜”虽只有短短4分钟的亮相,但好比一石激起千层浪,节目中福建当地用到紫菜的美食如寿司手卷、虾酥、扁肉等在节目中只是一闪而过,反而运用大量的镜头拍摄了一位养殖户架设毛竹、采收及烘烤紫菜的整个过程。

使霞浦紫菜在自然与人文光环下更加生动与朴实,让人更深刻地体会到紫菜虽是一道貌似简单的食品,却最真实地带来了大海的美好风味。

一时间关于“霞浦紫菜”的话题便刷爆了微博和各大网络话题版,这其中少不了霞浦万千学子的功劳。

霞浦神奇的地理景观使得一向只能在餐桌上甘当配角的“紫菜”如今华丽蜕变,霞浦漫长的海岸线创造出众多的天然港湾,大海已然成为了一座种植紫菜的水上农场。

我校召集地理组、生物组等教师,通过实地考察、访问调研、上网学习等方式,收集了大量关于紫菜与霞浦区域地理、养殖技术、加工前景、区域经济、海洋环境等的相关知识,编写成校本教材《舌尖上的霞浦——紫菜》,在选修课程中尝试开设。

经过一学期的实践,该校本教材受到了我校学生的欢迎。

本土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校本课程,最能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萌生了浓烈的自豪感,这是一种校本课程成功开发的重要因素。

二、指尖上的霞浦
霞浦位于东海之滨,全县海岸线480多公里,浅海滩涂面积达100多万亩。

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经过了无数次的潮起潮落,霞浦形成了独特的滩涂景观,享誉海内外。

霞浦被摄影专业刊物《数码摄影》评为“摄影人必去的十大风光摄影圣地”之首位,吸引着海内外无数的摄影爱好者前来捕捉美妙瞬间。

令人向往的滩涂和沙滩、神奇梦幻的小舟和渔网、潮起潮落的浮标和竹杆、独具一格的滩涂养殖和海上网箱养殖与无限美妙的海滨风光、日出日落的霞光束影交织辉映,造就了大自然的涂鸦大作,也造就了家乡摄影家的星光闪烁。

由香港著名摄影家简庆福拍摄的《霞浦风光》等6幅摄影作品随“神舟九号”遨游了太空。

多年来,我校教师摄影俱乐部和学生摄影社团的许多优秀作品在各种级别的摄影比赛中均获得了优异的成绩,我校每年举办的“校园艺术节”摄影作品展吸引了广大师生的踊跃参与,并将师生优秀作品在校园“文化墙”上永久展示,形成了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霞浦滩涂摄影”在校园中有着深厚的基础和积淀,我校捕捉住了这样一个独特的乡土素材,将这种艺术形式开发成校本教材注定受到广大学生的喜爱。

在前几年开发的基础上,召集了我校师生摄影爱好者和地理组、艺术组教师,不断完善,形成一套霞浦区域地理和摄影艺术有机结合的校本课程——《指尖上的霞浦——滩涂摄影》。

这种深受学生喜爱、能满足学生艺术需要的有区域特色的校本课程,收到了良好的成效。

以上两种成功的校本教材,坚定了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

此外,霞浦是闽东最古老的县份,素为闽东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距今已有1730年的建县历史,以霞浦地理、历史、人文、美食和旅游相交融为素材的校本教材——《足尖上的霞浦——旅游》;霞浦畲族人口比例居福建省第二位,“霞浦畲族小说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单,这种畲族民间文化和中国悠久的多民族文化教育相结合的校本课程——《嗓尖上的霞浦——畲族小说歌》;由英国传教士带到霞浦,有着近百年历史的霞浦足球,在我校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作为“福建省足球传统校”我校在省级比赛中屡获佳绩,以此为素材开发的校本教材——《霞浦一中传统体育——足球》等,同样都是基于乡土和地域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的成功案例,并在实践中取得了学生的认可,激发我校学生爱乡的热情,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校本课程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校本课程的开发,要在对学校内外因素分析的基础之上,以学校为基地进行地方性、特色性等课程的开发,从而确定课程开发的基本走向和目标。

基于浓郁乡土和地域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已经成为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努力方向,通过地域和乡土的亲身体验,使我校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能学到知识,也能提高能力,升华个体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同时,对于我校争办特色学校,深化校园文化内涵,实现教育资源的整合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学华.制约校本课程开发的因素[j].课程教材改革,2004,(1).
[2]刘旭东.校本课程与课程资源开发[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